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192267B - 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缓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2267B
CN102192267B CN201110050612.8A CN201110050612A CN102192267B CN 102192267 B CN102192267 B CN 102192267B CN 201110050612 A CN201110050612 A CN 201110050612A CN 102192267 B CN102192267 B CN 1021922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free
pressure chamber
path
r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506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2267A (zh
Inventor
前田笃
神山胜
山下干郎
山冈史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92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22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22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22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2Means responsive to load action, i.e. static load on the damper or dynamic fluid pressure changes in the damper, e.g. due to changes in velocity
    • F16F9/5126Piston, or piston-like valve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6Characteristics of dampers, e.g. mechanical dampers
    • B60G17/08Characteristics of fluid damp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6Special sealings, including sealings or guides for piston-rods
    • F16F9/368Sealings in pist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24/00Materials; Material properties
    • F16F2224/04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30/00Purpose; Design features
    • F16F2230/36Holes, slots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缓冲器,具备:由于活塞的移动而使工作流体从液压缸内的一个室流出的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被设置在第一通路中来限制由于活塞的移动而引起的工作流体的流动、以产生阻尼力的溢流阀,对于溢流阀向闭阀方向作用内压的背压室,从一个室向背压室导入工作流体的背压室流入油路,设置在第二通路中途的压力室,能够自由移动地插入在压力室内的自由活塞。

Description

缓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缓冲器。
背景技术
缓冲器中有一种根据振动状态使阻尼力特性可变的缓冲器(例如参照日本实开平7-19642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10069号公报)。
通常,希望缓冲器根据由路面状况等所引起的各种振动状态来恰当地控制阻尼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冲器,能够根据各种振动状态来恰当地控制阻尼力。
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具备:由于活塞的移动而使工作流体从液压缸内的一个室流出的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路中来限制由于所述活塞的滑动而引起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以产生阻尼力的阻尼阀、对于所述阻尼阀向闭阀方向作用内压的背压室、从所述液压缸内的一个室向所述背压室导入所述工作流体的背压室流入油路、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中途的压力室、能够自由滑动地插入所述压力室内的自由活塞。
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具备:由于活塞的移动而使工作流体从液压缸内的一个室流出的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路中来限制由于所述活塞的滑动而引起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以产生阻尼力的阻尼阀、对于所述阻尼阀向闭阀方向作用内压的背压室、从所述液压缸内的一个室向所述背压室导入所述工作流体的背压室流入油路、在内部形成有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部分流路的壳体、能够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将所述第二通路划分成上游和下游的自由活塞、设置在所述自由活塞与所述壳体之间的一个或多个弹性体,其中,所述自由活塞的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自由活塞接触面和所述壳体的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所述壳体接触面中的至少任一个面,具有相对所述自由活塞的移动方向倾斜的面,通过所述自由活塞的移动而使所述自由活塞接触面中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部分和所述壳体接触面中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部分的最短距离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缓冲器,能够根据各种振动状态来恰当地控制阻尼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缓冲器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各活塞速度下频率与振幅之间关系的特性线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行程与阻尼力之间关系的特性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的实施例并不限定于上述发明内容部分记载的内容,还能够解决其他各种课题、实现各种效果。以下面实施例所解决的课题为主还包含上述部分所记载的内容,列举如下。
[改善特性]
在根据振动状态变更阻尼力特性(相对于活塞速度的阻尼力)时,希望更圆滑地进行变更等特性设定。这是由于当产生小阻尼力的特性和产生大阻尼力的特性被突然变换时,实际产生的阻尼力也突然变换,因此,乘坐车辆时的乘坐舒适性恶化,且若阻尼力的变换是在车辆转向过程中产生,则车辆的动作不稳定,有可能招致驾驶者对于转向有不舒服的感觉。因此,如实开平7-19642号公报所示那样考虑进行更圆滑地变更这样的特性设定,但希望进一步改善特性。
[抑制大型化]如实开平7-19642号公报所示,在将液压缸内隔成两个室且具有产生阻尼力机构的活塞的基础上,还具备设置在活塞的一端侧且在壳体内上下运动的自由活塞,由此,能够得到与振动频率广泛区域对应的阻尼力特性来谋求改善的各种液压缸装置被开发出来。作为这些液压缸装置共同的课题,能够举出由于自由活塞需要上下运动的区域而轴向变长的问题。由于当液压缸装置大型化则向车体安装的自由度就降低,所以液压缸装置轴向长度的增加就是大的问题。
[减少零件数量]如实开平7-19642号公报所示,由于在活塞的基础上还具有壳体和自由活塞等结构零件,所以零件数量增加。若零件数量增加则对于生产性、耐久性、可靠性等就有影响,因此期望既有希望的特性即能够得到与振动频率广泛区域对应的阻尼力特性那样的特性,又减少零件数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按照图1~图3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帮助理解而将图的下侧定义为一侧,相反地将图的上侧定义为另一侧。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的缓冲器是所谓的单筒式液压缓冲器,具有作为工作流体而封入有油液的有底圆筒状液压缸10。在液压缸10内能够滑动地嵌装有活塞11,该活塞11将液压缸10内划分成上室12和下室13这两个室。活塞11包括:活塞本体14、在其外周面安装的圆环状滑动部件15、与活塞本体14连结的活塞杆16向活塞本体14插入的部分。
由于活塞本体14是通过烧结而形成的,所以被连结在活塞杆16的一端部。活塞杆16的另一端侧穿过安装在液压缸10开口侧的杆引导器17和油封18等而向液压缸10的外部伸出。
活塞杆16具有主轴部20和比主轴部20直径小而安装有活塞本体14的一端侧的安装轴部21。活塞杆16在活塞本体14与杆引导器17之间的主轴部20设置有内侧插入活塞杆16的弹性挡片24和缓冲体25。在比活塞11还靠液压缸10的底部侧,能够在液压缸10内滑动地设置有用于在活塞11侧划分下室13的划分体26。在液压缸10内的上室12和下室13内封入有油液,在利用划分体26划分出的下室13和划分室27中封入有高压(20~30气压左右)气体。将上述缓冲器的例如一侧由车体支承,在上述缓冲器的另一侧固定车轮侧。也可以相反地将缓冲器的另一侧由车体支承,在缓冲器的一侧固定车轮侧。当随着车轮行走而振动时,则随着该振动液压缸10与活塞杆16的位置相对变化,但上述变化被在第一活塞11中形成的流路的流体阻力所抑制。如在以下所详述的那样,在第一活塞11中形成的流路的流体阻力随着振动的速度和振幅的不同而不同,通过抑制振动而改善乘坐感觉。在液压缸10与活塞杆16之间除了车轮产生的振动之外,还作用有随着车辆的行走而在车体上产生的惯性力和离心力。例如在操作方向盘而变化行走方向时则车体产生离心力,在液压缸10与活塞杆16之间就作用有基于该离心力的力。如以下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例的缓冲器对于随着车辆行走而在车体中产生的力造成的振动具有良好的特性,在车辆行走中能够得到高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在活塞本体14中设置有能够将上室12和下室13连通的、在活塞11向上室12侧移动即伸长行程中使油液从上室12向下室13流动的多个(由于图2是剖面的原因而仅图示了一个)通路(第一通路)30a、和在活塞11向下室13侧移动即缩短行程中使油液从下室13向上室12流动的多个(由于图2是剖面的原因而仅图示了一个)通路(第一通路)30b。作为这些通路一半的通路30a在圆周方向在各个之间夹有一个通路30b地以等间距形成,其活塞11轴向的一侧(图1的上侧)是在径向外侧开口,而轴向的另一侧(图1的下侧)是在径向内侧开口。也可以将通路30a、30b在液压缸10的外侧由配管等形成。
在这些作为一半的通路30a中设置有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发生机构31。阻尼力发生机构31配置在活塞11的轴向的下室13侧而安装在活塞杆16的安装轴部21。通路30a构成在活塞11向活塞杆16伸出液压缸10外的伸长侧移动时使油液通过的伸长侧通路,而对此设置的阻尼力发生机构31限制伸长侧通路30a的油液流动而构成产生阻尼力的伸长侧阻尼力发生机构。
构成其余一半的通路30b在圆周方向上在各个之间夹有一个通路30a地以等间距形成,其活塞11的轴向的另一侧(图1的下侧)是在径向外侧开口,而轴向的一侧(图1的上侧)是在径向内侧开口。
在这些作为其余一半的通路30b中,设置有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发生机构32b。阻尼力发生机构32b配置在活塞11的轴向的上室12侧而安装在活塞杆16的安装轴部21。通路30b构成在活塞11向活塞杆16进入到液压缸10内的缩短侧移动时油液通过的缩短侧通路,而对此设置的阻尼力发生机构32b限制缩短侧通路30b的油液流动而构成产生阻尼力的缩短侧阻尼力发生机构。
活塞杆16在安装轴部21的比活塞11更靠端侧安装有阻尼力可变机构35。
活塞本体14是大致圆板状,在其中央形成有轴向贯通而用于插入上述活塞杆16的安装轴部21的插入孔38。
在活塞本体14的轴向下室13侧的端部,伸长侧通路30a的一端开口的位置形成有环状的阀座部(シ一ト部)41a。在活塞本体14的轴向上室12侧的端部,缩短侧通路30b的一端开口的位置形成有构成阻尼力发生机构32的环状的阀座部41b。
活塞本体14中,在阀座部41a的插入孔38的相反侧是轴向高度比这些阀座部41a低的环状台阶部42b。缩短侧通路30b的另一端在该台阶部42b的位置开口。活塞本体14中,在阀座部41b的插入孔38的相反侧是轴向高度比阀座部41b低的环状台阶部42a。伸长侧通路30a的另一端在该台阶部42a的位置开口。虽然图示省略,但在阀座部41b形成有轴向凹陷的通路槽(小孔),分别从通路30b向活塞11的径向延伸到外侧地穿过台阶部42a。
伸长侧阻尼力发生机构31从轴向上室12侧即活塞本体14侧按顺序具有:盘200、中间盘201、阻尼阀本体202、阀部件203、圆盘阀(排出阀)205、垫片206、阀限制部件207。由盘200、中间盘201、阻尼阀本体202构成阻尼阀208。阻尼阀208设置在活塞本体14的通路30a与阀部件203的通路215之间来限制由于活塞11的滑动而引起的油液流动以产生阻尼力。即、阻尼阀208是圆盘阀。作为阻尼阀208除了圆盘阀之外例如也可以使用提升阀(ポペツトバルフ)。
阀部件203具有:沿轴正交方向的有孔圆板状底部210、在底部210的内周侧形成的沿轴向的圆筒状内侧圆筒状部211、在底部210的外周侧形成的沿轴向的圆筒状外侧圆筒状部212。在底部210形成有轴向贯通的多个通孔213。包含多个通孔213的该阀部件203的内侧圆筒状部211与外侧圆筒状部212之间的空间通过与活塞本体14的通路30a连通而能够将上室12与下室13连通,构成由于活塞11向上室12侧移动而油液从上室12向下室13流动的通路(第一通路)215。外侧圆筒状部212在其轴向的下室13侧形成有环状的阀座部216。虽然图示省略,但在阀座部216上形成有沿径向贯通的通路槽。代替在阀座部216上形成的通路槽,也可以通过在与阀座部216相接的圆盘阀215的外周侧设置缺口来形成通路。
盘200是具有比活塞本体14的阀座部41a直径小的外径的有孔圆板状。中间盘201是具有与盘200相同径的外径的有孔圆板状,在其外周侧形成有多个缺口部220。
阻尼阀208的阻尼阀本体202设置在活塞本体14的通路30a与阀部件203的通路215之间,限制由于活塞11的滑动而引起的油液流动来产生阻尼力。阻尼阀本体202包括:能够结合在(着座)活塞本体14的阀座部41a的有孔圆板状盘222、固定在盘222的活塞本体14的相反外周侧的由橡胶材料构成的圆环状密封部件223。盘222中,在密封部件223的径向内侧形成有轴向贯通的通孔224。该阻尼阀本体202为了使通孔224位于阀座部41a内侧并与中间盘201的缺口部220连通而在径向对准位置。密封部件223与阀部件203的外侧圆筒状部212的内周面接触,将阻尼阀本体202与阀部件203的外侧圆筒状部212的间隙密封。阀部件203的外侧圆筒状部212、底部210和内侧圆筒状部211与阻尼阀本体202之间的空间构成向阻尼阀本体202作用朝向闭阀方向的内压使之与阀座部41a抵接的背压室225。包含阻尼阀本体202的通孔224和中间盘201的缺口部220的、由阻尼阀本体202和中间盘201形成的油路构成从液压缸10内的上室12将油液向背压室225导入的背压室流入油路226。当阻尼阀本体202从活塞本体14的阀座部41a离开并被打开,则油液从通路30a经由活塞本体14与阀部件203之间的径向流路227向下室13流动。
圆盘阀205形成为能够与阀部件203的阀座部216结合的环状。圆盘阀205是通过从阀座部216离开而将背压室225敞开的部件,由多个环状盘重叠构成。垫片206是形成得比圆盘阀205直径小的环状。阀限制部件207形成为比垫片206直径大的环状。该阀限制部件207限制圆盘阀205向开阀方向的规定以上的变形。由圆盘阀205和阀部件203的阀座部216中图示省略的通路槽形成的油路设置在背压室225,构成使背压室225的油液向下游侧流出的排出小孔228。圆盘阀205设置在背压室225,在开阀时使背压室225的油液向下游侧流出。
缩短侧阻尼力发生机构32具有:能够与阀座部41b结合的环状圆盘阀45、比圆盘阀45直径小且配置在圆盘阀45的轴向下室13侧的环状垫片46、比垫片46直径大且配置在垫片46的活塞本体14相反侧的环状阀限制部件47。该阀限制部件47与活塞杆16的主轴部20的安装轴部21侧的端部轴台阶部48抵接。圆盘阀45也是由多个环状盘重叠构成,通过从阀座部41b离开而将通路30b打开。阀限制部件47限制圆盘阀45向打开方向的规定以上的变形。由圆盘阀45和活塞本体14的阀座部41b中图示省略的通路槽形成的油路构成排出小孔229。本实施例表示了伸长侧圆盘阀205和缩短侧圆盘阀45都是内周被压紧(クランプ)的圆盘阀的例,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产生阻尼力的机构便可。例如也可以是将圆盘阀由螺旋弹簧靠压的提拉式式的阀,也可以是提升阀。
在活塞杆16的前端部形成有外螺纹50,阻尼力可变机构35与该外螺纹50旋合。阻尼力可变机构35包括:由盖部件53和壳体本体54构成的壳体55、能够滑动地嵌插在该壳体55内的自由活塞57、夹装在自由活塞57与壳体55的盖部件53之间而在自由活塞57向一方向移动时被压缩变形的缩短侧O形环(阻力元件、弹性体、一个弹性体)58、夹装在自由活塞57与壳体55的壳体本体54之间而在自由活塞57向另一方向移动时被压缩变形的伸长侧O形环(阻力元件、弹性体、另一个弹性体)59。在盖部件53上形成有与活塞杆16的外螺纹50旋合的内螺纹52。壳体本体54是有底圆筒状,安装有盖部件53而将壳体本体54的开口侧封闭。图2中为了方便而图示了自然状态的O形环58、59。特别是O形环59由于具有密封功能,所以在安装状态下优选被配置成一直变形(截面非圆形)。
盖部件53是主要以切削加工形成的,具有大致圆筒状的盖筒部(延伸部)62和从该盖筒部62的轴向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圆板状盖凸缘部63。
在盖筒部62的内周部,从轴向中间位置到盖凸缘部63相反侧的端部位置向内侧突出地形成有内螺纹52。在盖筒部62外周部,盖凸缘部63的相反侧形成有台阶部66。在盖筒部62的比台阶部66靠盖凸缘部63侧的外周面形成有圆筒面部67和曲面部68。圆筒面部67具有一定的直径,与圆筒面部67相连的曲面部68是从圆筒面部67越向轴向离开直径越大的圆环状,与盖凸缘部63的盖筒部62侧的凸缘面部69连接。曲面部68的包含盖部件53中心轴线的截面形成为圆弧状。
壳体本体54主要以切削加工形成。壳体本体54具有大致圆筒状的壳体筒部75和将该壳体筒部75的轴向端部封闭的壳体底部76。
在壳体筒部75的内周部,壳体底部76侧的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圆环状内侧环状突起(壳体侧环状突起)80。在壳体筒部75的内周面,从壳体底部76侧开始按顺序形成有:小径圆筒面部81、锥面部(倾斜的面)82、曲面部(倾斜的面)83、大径圆筒面部84和大径的嵌合圆筒面部85。小径圆筒面部81具有一定的直径。与小径圆筒面部81相连的锥面部82越从小径圆筒面部81离开则直径越大。与锥面部82相连的曲面部83是越从锥面部82离开直径越大的圆环状。与曲面部83相连的大径圆筒面部84具有比小径圆筒面部81大的一定直径。与大径圆筒面部84在轴向相邻的嵌合圆筒面部85比大径圆筒面部84的直径大。曲面部83的包含壳体本体54中心轴线的截面被形成为圆弧状。将小径圆筒面部81、锥面部82和曲面部83形成在内侧环状突起80上。将壳体记载成圆筒是优选内周面成为截面圆形,但外周面也可以是多边形等截面非圆的形状。
盖部件53以盖筒部62为前侧而从开口侧插入壳体本体54。这时,盖部件53使盖凸缘部63与嵌合圆筒面部85嵌合。在该状态下通过将壳体筒部75的开口侧端部向内侧紧固(加締める)而将盖部件53固定在壳体本体54上而成一体,构成壳体55。在壳体底部76的中央形成有轴向贯通的连通孔(小孔)87。
自由活塞57主要以切削加工形成。自由活塞57包括:大致圆筒状的活塞筒部(圆筒)91、将该活塞筒部91的轴向一端部封闭的活塞底部92、具有从活塞筒部91的轴向另一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圆环状外侧环状突起(自由活塞侧环状突起)93的活塞凸缘部(凸缘部)94。
在活塞筒部91和活塞凸缘部94的外周面上,从活塞底部92侧开始按顺序形成有:小径圆筒面部97、曲面部(倾斜的面)98、锥面部(倾斜的面)99和大径圆筒面部100。将小径圆筒面部97形成在活塞筒部91。将曲面部98、锥面部99和大径圆筒面部100形成在活塞凸缘部94。小径圆筒面部94具有一定的直径,与该小径圆筒面部97相连的曲面部98是越从小径圆筒面部97离开直径越大的圆环状。与曲面部98相连的锥面部99越从曲面部98离开直径越大,与锥面部99相连的大径圆筒面部100具有比小径圆筒面部97大的一定的直径。曲面部98的包含自由活塞57中心轴线的截面被形成为圆弧状。
在活塞筒部91的内周面,从活塞底部92侧开始按顺序形成有圆筒面部102和锥面部(倾斜的面)103。将圆筒面部102的活塞底部92侧形成在活塞筒部91。将圆筒面部102的活塞底部92的相反侧和锥面部103形成在活塞凸缘部94。圆筒面部102是一定直径,与圆筒面部102相连的锥面部103越从圆筒面部102离开则直径越大。
在活塞底部92的活塞筒部91的相反侧,在中央形成有轴向凹陷的凹部104。
自由活塞57的大径圆筒面部100能够滑动地嵌插在壳体本体54的大径圆筒面部84中。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能够滑动地嵌插在壳体本体54的小径圆筒面部81中。在该状态下,壳体本体54的锥面部82与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在它们的径向位置重合,壳体本体54的曲面部83与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99在它们的径向位置重合。由此,壳体本体54的整个锥面部82和曲面部83就与自由活塞57的整个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在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相对。而且盖部件53的盖凸缘面部69与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03在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上相对。壳体本体54的锥面部82和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99相对它们轴线的倾斜角度是相同的。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的上述截面的曲率与壳体本体54的曲面部83的上述截面的曲率是相同的。并且,曲面部83、98的曲率半径是比截面圆形的O形环59的截面半径大的曲率半径。
在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曲面部98、锥面部99与壳体本体54的锥面部82、曲面部83、大径圆筒面部84之间,换言之在自由活塞57的外侧环状突起93与壳体本体54的内侧环状突起80之间配置O形环59。该O形环59在自然状态时包含中心轴线的截面是圆形,内径比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的直径小,外径比壳体本体54的大径圆筒面部84的直径大。即O形环59相对自由活塞57和壳体本体54这两者在它们的径向具有过盈量地嵌合。
在盖部件53的圆筒面部67、曲面部68、凸缘面部69与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03之间配置O形环58。该O形环58在自然状态时其包含中心轴线的截面也是圆形,内径与盖部件53的圆筒面部67相同。两O形环58、59将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保持在中立位置,且容许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上室12侧和下室13侧这两侧轴向移动。处于中立位置的自由活塞57由于其在轴向移动,所以与壳体本体54的壳体底部76和盖部件53的盖凸缘部63在轴向分离,与盖筒部62之间在径向具有间隙。
O形环59与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接触。在这些部件中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相对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倾斜。O形环58与自由活塞57的、相对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倾斜的锥面部103接触。
O形环59与壳体55的锥面部82、曲面部83和大径圆筒面部84接触。在这些部件中锥面部82和曲面部83相对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倾斜。O形环58与壳体55的圆筒面部67、曲面部68和凸缘面部69接触。
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中与O形环59接触的部分即自由活塞接触面、和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曲面部83和锥面部82中与O形环59接触的部分即壳体接触面,随着自由活塞57的移动与O形环59接触的部分的最短距离在变化,连结成为最短距离部分的线段的倾斜角变大。换言之,设定小径圆筒面部97、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以及大径圆筒面部84、曲面部83和锥面部82的形状,使连结自由活塞57的自由活塞接触面和壳体55的壳体接触面的、分别与O形环59接触部分的最短距离的线段方向变化。具体说就是,在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位于轴向上室12侧时,自由活塞接触面和壳体接触面分别与O形环59接触部分的最短距离是大径圆筒面部84与小径圆筒面部97的半径差(由于O形环59的外径与内径的半径差比大径圆筒面部84与小径圆筒面部97的半径差大,所以O形环59相应地被压扁与该半径差对应的部分,该部分即最短距离的线段是倾斜角为0)。另一方面,当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则与O形环59接触的部分就成为曲面部98和曲面部83,O形环59最被压扁的位置即最短距离线段的倾斜角成为倾斜的(连结最短距离线段的倾斜角变大)。
自由活塞57在一端侧设置有活塞凸缘部94。活塞凸缘部94在内周具有倾斜的锥面部103,在外周具有倾斜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壳体55在盖部件53的一部分设置有向自由活塞57的活塞筒部91内延伸出的盖筒部62。一侧的O形环58被配置成与活塞凸缘部94的内周面即锥面部103和盖筒部62抵接。另一侧的O形环59被配置成与活塞凸缘部94的外周面即小径圆筒面部97、曲面部98、锥面部99和壳体55的内周面即锥面部82、曲面部83、大径圆筒面部84抵接。
在壳体本体54内将O形环59插入到曲面部83的位置,向壳体本体54和O形环59的内侧嵌合自由活塞57,将O形环58配置在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03,一边向该O形环58的内侧插入盖筒部62一边使盖部件53与壳体本体54嵌合,将壳体本体54紧固,这样来组装阻尼力可变机构35。通过向活塞杆16的安装轴部21的外螺纹50旋合壳体55的内螺纹52来安装这样被预先组装好的阻尼力可变机构35。这时,壳体55的盖凸缘部63是与阻尼力发生机构31的阀限制部件207抵接而将阻尼力发生机构31、活塞本体14和阻尼力发生机构32夹在其与活塞杆16的轴台阶部48之间。即、阻尼力可变机构35兼作将阻尼力发生机构31、活塞本体14和阻尼力发生机构32向活塞杆16紧固的紧固部件。阻尼力可变机构35的外径即壳体本体54的外径设定为比液压缸10的内径小,小到不成为流路阻力的程度。
在活塞杆16的主轴部20的安装轴部21侧端部位置,形成有沿径向的通路孔105。在安装轴部21上,沿轴向形成有与该通路孔105连通的通路孔106。由此,利用这些通路孔105、106而将上室12与在阻尼力可变机构35的壳体55内形成的压力室112连通。具体说就是,与压力室112中由壳体55、O形环58、自由活塞57所划分出的上室连通室107内连通。下室13经由在壳体55的壳体底部76形成的连通孔87而与壳体55内连通。具体说就是,与压力室112中由壳体55、O形环59、自由活塞57所划分出的下室连通室108内连通。配置在壳体本体54与自由活塞57之间的O形环59被配置成将壳体55与自由活塞57之间一直密封,将上室连通室107与下室连通室108的连通始终切断。
通路孔105、106和上室连通室107构成当活塞11向上室12侧移动时使油液从液压缸10内一侧的上室12流出的通路(第二通路)110。连通孔87和下室连通室108构成当活塞11向下室13侧移动时使油液从液压缸10内一侧的下室13流出的通路(第二通路)111。由此,在壳体55的内部形成通路110的部分流路,在壳体55的内部形成通路111的整个流路。自由活塞57能够自由滑动地插入设置在这些通路110、111中途的壳体55内的压力室112内,并将通路110、111划分成上游和下游。在此,第二通路被自由活塞57划分,虽然在上室12与下室13之间没有产生油液的置换性流动,但在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移动的期间内,上室12的油液流入压力室112,而同量的油液被向下室13侧挤出,所以实质上产生了流动。配置在自由活塞57滑动方向两侧的O形环58、59对于该自由活塞57的位移产生阻力。通路30a、30b和通路110设置在包含活塞杆16一部分的活塞11中。
在活塞杆16向伸长侧移动的伸长行程,在仅有阻尼力发生机构31起作用的情况下,在活塞速度慢时,油液从上室12经由包含通路30a、背压室流入油路226和背压室225的通路215、以及由形成在阀部件203的阀座部216上的图示省略的通路槽和圆盘阀205形成的排出小孔228,向下室13流动,产生小孔特性的阻尼力(阻尼力与活塞速度的平方大致成正比)。因此,相对活塞速度的阻尼力特性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阻尼力的上升率比较高。当活塞速度变快,则油液从上室12经由通路30a和通路215而一边将圆盘阀205打开一边通过圆盘阀205与阀座部216之间向下室13流动,产生阀特性的阻尼力(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正比)。因此,相对活塞速度的阻尼力特性是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而阻尼力的上升率稍微下降。
当活塞速度进一步成为高速区域,则向溢流阀202作用的力(油用)的关系是从通路30a所加的打开方向的力比从背压室225所加的关闭方向的力大,由此,在该区域,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加溢流阀202被打开,油液通过圆盘阀205与阀座部216之间向下室13流动,而且经由活塞本体14与阀部件203之间的流路227向下室13流动,因此,阻尼力的上升被抑制。相对这时活塞速度的阻尼力特性是对于活塞速度上升几乎没有阻尼力上升率。
图3表示A=0.05m/s、B=0.1m/s、C=0.3m/s、D=0.6m/s、E=1.0m/s、F=1.5m/s的各活塞速度下频率与振幅的关系。图3中,区域X1是活塞速度快且由频率比较高的、路面的高低不平等引起的冲击振动发生时的情况。在区域X1这样活塞速度为高速的区域中,由于如上所述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增加阻尼力的上升被抑制,所以振动被充分吸收。
在冲击振动发生后,与发生时是同等的频率而振幅变小,活塞速度变慢,向图3所示的区域X2转移。在区域X2,作用在溢流阀202上的力的关系是从通路30a所加的打开方向的力比从背压室225所加的关闭方向的力小,溢流阀202向闭阀方向移动。由此,由于溢流阀202开阀而从上室12向下室13的流动减少,通过圆盘阀205与阀座部216之间而向下室13的流动成为主体,因此,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阻尼力的上升率提高。由此,冲击振动发生后弹簧下的偏差被抑制。
在活塞杆16向缩短侧移动的缩短工序,在仅有阻尼力发生机构32起作用的情况下,在活塞速度慢时,油液从下室13经由被通路30b、形成在活塞本体14阀座部41b的图示省略的通路槽和与阀座部41b抵接的圆盘阀45所划分的排出小孔229而向上室12流动,产生小孔特性的阻尼力(阻尼力与活塞速度的平方大致成正比)。因此,相对活塞速度的阻尼力特性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而阻尼力的上升率比较高。当活塞速度变快,则从下室13导入通路30b的油液基本上是一边打开圆盘阀45一边通过圆盘阀45与阀座部41b之间而向上室12流动,产生阀特性的阻尼力(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正比)。因此,相对活塞速度的阻尼力特性是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阻尼力的上升率稍微下降。
以上是仅阻尼力发生机构31、32起作用的情况。另一方面,如图3的区域X3~X5所示,在活塞速度慢、频率比较高的区域,例如是由路面细小的表面凹凸产生的振动,在这种状况下优选使阻尼力下降。在此,区域X3是路面相当细小的凹凸,是传递抖动那样摇晃振动的区域。区域X4是路面比区域X3稍微粗的凹凸,是传递拍动性(拍動性)振动的区域。区域X5是路面比区域X4稍微粗的凹凸,是传递摇晃那样振动的区域。另一方面,即使是同样的活塞速度慢时,如图3的区域X6所示那样,与上述相反在频率比较低的区域,则是所谓由车体转动引起的摇动等的振动,在这种状况下优选提高阻尼力。
与之对应,上述阻尼力可变机构35即使在活塞速度是同样慢的情况下,也根据频率而使阻尼力可变。即、在活塞速度慢时,当活塞11往复运动的频率变高,在其伸长行程,上室12的压力变高,经由活塞杆16的通路孔105、106,油液从上室12导入阻尼力可变机构35的上室连通室107。同时,一边从阻尼力可变机构35的下室连通室108经由构成通路111内下游侧小孔的连通孔87将油液向下室13排出,一边使自由活塞57抵抗位于轴向下室13侧的O形环59的靠压力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通过自由活塞57这样向轴向下室13侧移动而使油液从上室12导入上室连通室107,从上室12导入通路30a而通过阻尼力发生机构31向下室13流动的油液流量减少。由此,阻尼力下降。
在接下来的缩短行程,由于下室13的压力变高,所以经由构成通路内上游侧小孔的连通孔87将油液从下室13导入阻尼力可变机构35的下室连通室108。同时,一边经由活塞杆16的通路孔105、106而从上室连通室107将油液向上室12排出,一边使之前向轴向下室13侧移动的自由活塞57抵抗位于轴向上室12侧的O形环58的靠压力而向轴向的上室12侧移动。通过自由活塞57这样向轴向上室12侧移动而使油液从下室13导入下室连通室108,从下室13导入通路30b而通过阻尼力发生机构32向上室12流动的油液流量减少。由此,阻尼力下降。
在活塞11的频率高的区域,自由活塞57移动的频率也随之变高。其结果是每次上述的伸长行程时油液从上室12向上室连通室107流动,每次缩短行程时油液从下室13向下室连通室108流动。由此,如上所述维持在阻尼力下降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活塞速度慢时,当活塞11的频率变低,则自由活塞57移动的频率也随之变低。因此,尽管在伸长行程初期油液从上室12向上室连通室107流动,但然后自由活塞57压缩O形环59而在轴向的下室13侧停止,油液不从上室12向上室连通室107流动。因此,成为从上室12导入通路30a而通过阻尼力发生机构31向下室13流动的油液流量不减少的状态,阻尼力变高。
接下来的缩短行程中也同样,尽管在初期油液从下室13向下室连通室108流动,但然后自由活塞57压缩O形环58而在轴向的上室12侧停止,油液不从下室13向下室连通室108流动。因此,成为从下室13导入通路30b而通过阻尼力发生机构32向上室12流动的油液流量不减少的状态,阻尼力变高。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作为向自由活塞57给予靠压力使其返回中立位置的零件,使用了由橡胶材料构成的O形环58、59。在自由活塞57的中立位置,处于自由活塞57与壳体本体54之间的O形环59位于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与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之间。
从该中立位置开始,例如在伸长行程,当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时,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使O形环59在相互之间滚动,即内径侧与外径侧向相反方向移动地旋转着相对壳体55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然后,壳体55的曲面部83和锥面部82的轴向上室12侧以及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的轴向下室13侧,一边使O形环59滚动一边向自由活塞57的轴向和径向压缩。接着,壳体55的曲面部83和锥面部82的轴向下室13侧以及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的轴向上室12侧将O形环59向自由活塞57的轴向和径向压缩。
这时,在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与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之间使O形环59滚动的区域、在壳体55的曲面部83和锥面部82与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之间使O形环59滚动的区域,是自由活塞57的移动区域中从下游侧端部离开的位置中O形环59滚动的滚动区域。该区域是在从下游侧端部离开的位置中,O形环59在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上以与壳体55和自由活塞57这两者接触的状态进行移动的移动区域。该“移动”被定义为O形环59的至少自由活塞移动方向上的下游端的位置(图2中的下端位置)有移动。
在壳体55的曲面部83和锥面部82与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之间使O形环59被压缩的区域,是在自由活塞57的移动区域中的下游侧端部侧,使O形环59向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弹性变形的移动方向变形区域。所说的该“移动方向变形区域中的弹性变形”被定义为O形环59的自由活塞移动方向的上游端位置(图2中的上端位置)有移动而下游端位置不移动的变形。本实施例中,滚动区域和移动区域与移动方向变形区域的一部分重合。
在接下来的缩短行程,当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上室12侧移动,则壳体55的曲面部83和锥面部82的轴向下室13侧与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的轴向上室12将O形环59的压缩解除。接着,壳体55的曲面部83和锥面部82的轴向上室12侧与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的轴向下室13侧一边使O形环59滚动一边将压缩进一步解除。接着,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一边使O形环59在相互之间滚动,一边使其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上室12侧移动。自由活塞57在中立位置附近,将盖部件53与自由活塞57之间的O形环58在被壳体55的圆筒面部67、曲面部68、凸缘面部69保持的状态下,由这些圆筒面部67、曲面部68、凸缘面部69和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03向自由活塞57的轴向和径向压缩。
接下来在伸长行程,由于壳体55的圆筒面部67、曲面部68、凸缘面部69和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03向离开的方向相对移动,所以将O形环58的压缩解除,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使O形环59一边在相互之间滚动,一边使其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当自由活塞57通过中立位置,则使O形环59与上述同样地进行动作。
如以上所述,一侧的O形环58在移动方向变形区域被向移动方向压扁,另一侧的O形环59在移动区域向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移动。
相对于由橡胶材料构成的O形环58、59引起的自由活塞57位移的负载特性,在自由活塞57中立位置前后的规定范围是接近于线性的特性。当超过该范围,则相对于位移负载的增加率圆滑地增大并成为非线性特性。如上所述,在活塞11的频率高的区域,由于活塞11的振幅也小,所以自由活塞57的位移也小,在中立位置前后的线性特性范围动作。由此,自由活塞57容易运动,追随活塞11的振动而振动,对于减少由阻尼力发生机构31、32产生的阻尼力有好处。
另一方面,在活塞11的频率低的区域,由于活塞11的振幅大,所以自由活塞57的位移大,在非线性特性范围动作。由此,自由活塞57难以逐渐圆滑地运动,难以减少由阻尼力发生机构31、32产生的阻尼力。
上述实开平7-19642号公报记载的缓冲器中,在活塞速度比较慢的区域,相对活塞速度增加的比例,阻尼力增加的比例有变大的倾向。当活塞速度变快,则相对活塞速度增加的比例,阻尼力增加的比例有变小的倾向。并且,在活塞以小振幅上下运动时,能够得到圆滑的阻尼力变化。在特开2006-10069号公报记载缓冲器中,能够提高阻尼力特性设定的自由度。通常来说,要求缓冲器按照路面状况等造成各种振动状态来恰当地控制阻尼力。
根据上述的第一实施例,在由于活塞11的移动油液从液压缸10内的上室12流出的通路30a、215中设置有:限制由于活塞11的滑动而产生的油液流动来产生阻尼力的溢流阀202、向溢流阀202的闭阀方向作用内压的背压室225、将油液从上室12导入背压室225的背压室流入油路226,在由于活塞11的移动油液从液压缸10内的上室12和下室13流出的通路105、106中途具备压力室112,其具有自由滑动的自由活塞57。因此,在图3中以X1表示的活塞速度快的区域,利用溢流阀202来抑制相对于活塞速度增加的阻尼力的上升。利用自由活塞57和压力室112,在图3中以X3~X5表示的活塞速度慢的区域中当频率高时使阻尼力下降,在图3中以X6表示的活塞速度慢的区域中当频率低时能够使阻尼力上升。因此,能够根据路面状况等造成各种振动状态来恰当地控制阻尼力。
由于具备对于自由活塞57的位移产生阻力的O形环58、59,所以在响应频率来改变阻尼力时能够使阻尼力圆滑地变化。
由于具有形成压力室112的壳体55和设置在壳体55与自由活塞57之间O形环59,所以能够利用O形环59将壳体55与自由活塞57之间密封,能够减少零件个数。
由于在背压室225中设置有使背压室225的油液向下游侧流出的排出小孔228,所以用简单的结构就能够控制背压室225的压力。
由于在背压室225中设置有使背压室225的油液向下游侧流出的圆盘阀205,所以能够将背压室225的压力良好地释放,得到所希望的阻尼力特性。
自由活塞57的与O形环59接触的小径圆筒面部97、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相对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具有倾斜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壳体55的与O形环59接触的锥面部82、曲面部83和大径圆筒面部84相对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具有倾斜的锥面部82和曲面部83。由于自由活塞57的移动,小径圆筒面部97、曲面部98、锥面部99中与O形环59接触的自由活塞接触面和大径圆筒面部84、曲面部83、锥面部82中与O形环59接触的壳体接触面的最短距离在变化。因此,在响应频率而改变阻尼力时能够使阻尼力圆滑地变化。只要将小径圆筒面部97、曲面部98、锥面部99和大径圆筒面部84、曲面部83、锥面部82中的至少任一方设定成使自由活塞接触面与壳体接触面的最短距离变化的形状便可。
由于自由活塞57的倾斜的锥面部99和曲面部98具有曲面部98,壳体55的倾斜的锥面部82和曲面部83具有曲面部83,所以能够使阻尼力更加圆滑地变化。这时也是只要设置有曲面部83、98中的至少任一方便可。
由于在小径圆筒面部97、曲面部98、锥面部99和大径圆筒面部84、曲面部83、锥面部82与O形环59接触的自由活塞接触面与壳体接触面的之间的最短距离变小时,该最短距离的倾斜角变大,所以能够使阻尼力更加圆滑地变化。即使使用截面的直径小的O形环,也由于O形环的滚动而能够增大自由活塞的由O形环给予阻力的行程距离(也能够设定成O形环的直径以上)。
由于具有自由活塞57向一方向移动时压缩变形的O形环58和自由活塞57向另一方向移动时压缩变形的O形环59,所以在伸长行程和缩短行程这两个行程中能够使阻尼力圆滑地变化。由此,即使频率变化、活塞速度变化等时阻尼力都是圆滑地变化,所以没有由阻尼力变化所造成的乘坐舒适性降低的情况。而且,对于姿势变化也是阻尼力逐渐变大,驾驶者没有不适感,能够抑制姿势变化。由此,在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方面与实开平7-19642号公报所公开的缓冲器比较而能够提供更高水平的车辆。
本实施例中,在自由活塞57的一端侧设置有活塞凸缘部94。活塞凸缘部94的内周是倾斜的锥面103,外周是倾斜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在壳体55的一部分设置有向自由活塞57的活塞筒部91内延伸的盖筒部62。O形环58被配置成与活塞凸缘部94内周的锥面103和盖筒部62抵接。O形环59被配置成与活塞凸缘部94外周的曲面部98、锥面部99和壳体55的内周面抵接。因此,将O形环59配置在壳体本体54内,将自由活塞57配置在壳体本体54和O形环59的内侧,向自由活塞57配置O形环58,一边向该O形环58的内侧插入盖筒部62一边将盖部件53固定在壳体本体54,这样来组装缓冲器。因此,各零件的组装性良好。
由于O形环59在自由活塞57与壳体55之间滚动,所以能够使阻尼力更加圆滑地变化。即使使用截面直径小的O形环,也由于O形环的滚动而能够增大自由活塞的由O形环给予阻力的行程距离(也能够设定成O形环的直径以上)。由此,仅压缩橡胶的实开平7-19642号公报所公开的技术(不能将行程距离取到橡胶压扁方向的厚度以上)和本实施例的技术虽然在使用橡胶这一点上相同,但如上所述其使用的方法不同,技术思想全然不同。而且能够防止弹簧常数急剧变大,还能够得到接近于线性的特性。
由于通路30a、30b和通路110被设置在活塞11上,所以能够将结构简单化。
在通路111的上游和下游作为小孔设置了连通孔87。因此,作为对于自由活塞移动的阻力,在O形环的基础上小孔也有作用,所以能够使阻尼力更加圆滑地变化。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自由活塞57上设置小的小孔能够进行特性变化。上述实施例表示了将壳体55由盖部件53和壳体本体54构成的结构,但在缩短盖筒部62而使O形环58与活塞杆20的图中的下端侧外周部接触的情况下,活塞杆20的下端侧部分也构成壳体55。
[第二实施例]
下面,主要基于图4而以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部分为中心来说明第二实施例。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位以相同称呼、相同符号来表示。
第二实施例中,相对于第一实施例,活塞杆16和阻尼力发生机构31有部分不同。即、在阻尼力发生机构31的阀部件203的内侧圆筒状部211和底部210形成有将背压室225与插入孔38侧连通的连通孔241。在内侧圆筒状部211形成有将背压室225与插入孔侧38连通的连通槽242。为了使形成在活塞杆16径向的通路孔105能够与这些连通孔241和连通槽242连通,将它们形成在活塞杆16的轴向对准的位置。
第二实施例中,相对第一实施例,阻尼力可变机构35有部分不同。即、使用了与第一实施例部分不同的盖部件53。该盖部件53在盖凸缘部63的外周侧设置有圆筒部(凸缘侧环状突起)121。该圆筒部121的盖凸缘部63相反侧的前端面部122沿盖部件53的轴正交方向。
第二实施例中,相对于第一实施例,使用了部分不同的自由活塞57。第二实施例的自由活塞57的活塞筒部91的外周部在轴向的中间位置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圆环状外侧环状突起(自由活塞侧环状突起)93。且在该外侧环状突起93的外周面从轴向的下室侧开始按顺序形成有: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曲面部98、锥面部99、大径圆筒面部100。且从大径圆筒面部100形成有锥面部(倾斜的面)131和曲面部(倾斜的面)132。与大径圆筒面部100相连的锥面部131越从大径圆筒面部100离开直径越小,与锥面部131相连的曲面部132被形成为越从锥面部131离开则直径越小的圆环状。小径圆筒面部133与曲面部132相连,该小径圆筒面部133与小径圆筒面部97是相同径。曲面部132的包含自由活塞57中心轴线的截面被形成为圆弧状。将曲面部98、132和锥面部99、131和大径圆筒面部100形成在外侧环状突起93上。第二实施例的外侧环状突起93对于通过其轴线方向中央位置的平面是对称形状。
自由活塞57的大径圆筒面部100能够滑动地嵌插在壳体本体54的大径圆筒面部84、一个小径圆筒面部97能够滑动地嵌插在壳体本体54的小径圆筒面部81、一个小径圆筒面部133能够滑动地嵌插在盖部件53的圆筒部121。在该状态下,盖部件53的圆筒部121的前端面部122和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31、曲面部132在它们的径向位置重合。即、圆筒部121的前端面部122和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31、曲面部132在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上相对。
在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99、曲面部98、小径圆筒面部97与壳体本体54的锥面部82、曲面部83、大径圆筒面部84之间,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配置有O形环59(图4中也图示自然状态)。
第二实施例中,在壳体本体54的大径圆筒面部84、盖部件53的前端面部122、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31、曲面部132以及小径圆筒面部133之间配置有O形环58(图4中也图示自然状态)。该O形环58也与O形环59同样在处于自然状态时,内径比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133径小,外径比壳体本体54的大径圆筒面部84径大。即O形环58也是相对自由活塞57和壳体本体54这两者在它们的径向具有过盈量地嵌合。
两O形环58、59是同样的大小。两O形环58、59将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保持在规定的中立范围,且容许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向轴向的上室12侧和下室13侧这两侧轴向移动。
对于第二实施例的自由活塞57,O形环58与小径圆筒面部133、曲面部132和锥面部131接触。曲面部132和锥面部131相对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倾斜。在壳体55中,O形环58与大径圆筒面部84和前端面部122接触。
换言之,在自由活塞57的外周部设置外侧环状突起93,该外侧环状突起93的轴向两面构成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以及曲面部132和锥面部131。在壳体55内周的外侧环状突起93的两侧位置设置有内侧环状突起80和从壳体55向内侧环状突出的圆筒部121。内侧环状突起80构成锥面部82和曲面部83。圆筒部121构成前端面部122。在外侧环状突起93与内侧环状突起80和圆筒部121之间分别设置O形环59和O形环58。
第二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35如下组装:向壳体本体54内插入O形环59直到曲面部83的位置,向壳体本体54和O形环59的内侧嵌合自由活塞57,在自由活塞57与壳体本体54之间压入O形环58,一边向自由活塞57与壳体本体54之间嵌合圆筒部121一边将盖部件53固定在壳体本体54上。
配置在壳体本体54与自由活塞57之间的O形环58被配置成将壳体55与自由活塞57之间密封,将上室连通室107与下室连通室108的连通始终切断。
第二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35中,如上所述上室连通室107经由通路孔105、106与阻尼力发生机构31的背压室225连通。由此,油液从液压缸10的上室12侧经由背压室流入油路226和背压室225被导入上室连通室107。在此,即使上室12的压力上升,背压室225也将压力抑制较低而大致成为上升时上室12的压力与这时下降的下室13压力的中间压力。这种中间压被导入阻尼力可变机构35的上室连通室107。
第二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35中,在自由活塞57的中立位置,处于自由活塞57与壳体本体54之间的O形环58、59位于壳体本体54的大径圆筒面部84与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133之间。
从该中立位置例如在伸长行程,当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时,则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使O形环59在相互之间滚动,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然后,壳体55的曲面部83和锥面部82的轴向上室12侧以及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的轴向下室13侧一边使O形环59滚动一边将其向自由活塞57的轴向和径向压缩。接着,壳体55的曲面部83和锥面部82的轴向下室13侧以及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的轴向上室12侧将O形环59向自由活塞57的轴向和径向压缩。第二实施例中,从该中立位置在伸长行程,当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则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133使O形环58在相互之间滚动,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
在接下来的缩短行程,当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向轴向的上室12侧移动,则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壳体55的曲面部83和锥面部82的轴向下室13侧与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的轴向上室12将O形环59的压缩解除。接着,壳体55的曲面部83和锥面部82的轴向上室12侧与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的轴向下室13侧一边使O形环59滚动一边将压缩进一步解除。接着,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一边使O形环59在相互之间滚动,一边使其相对壳体55向轴向的上室12侧移动。第二实施例中,在该缩短行程,当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向轴向的上室12侧移动,则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133使O形环58在相互之间滚动,使其相对壳体55向轴向的上室12侧移动。然后,自由活塞57利用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前端面部122和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31、曲面部132而将O形环58向自由活塞57的轴向和径向压缩。
这时,在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与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133之间使O形环58滚动的区域,是自由活塞57的移动区域中从下游侧端部离开的位置中O形环58滚动的滚动区域。该区域是在从下游侧端部离开的位置中,O形环58在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上以与壳体55和自由活塞57这两者接触的状态进行移动的移动区域。该“移动”被定义为O形环58的至少自由活塞移动方向下游端的位置(图4中的上端位置)有移动。
在壳体55的前端面部122与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132和锥面部131之间使O形环58被压缩的区域,是自由活塞57的移动区域中下游侧端部侧使O形环58向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弹性变形的移动方向变形区域。该移动方向变形区域中的弹性变形被定义为O形环58的自由活塞移动方向上游端位置(图4中的下端位置)有移动而下游端位置不移动的变形。本实施例中,滚动区域和移动区域与移动方向变形区域的一部分重复。
在接下来的伸长行程,壳体55的前端面部122与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31和曲面部132将O形环58的压缩解除,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133使O形环58在相互之间滚动,使其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对于O形环59,也是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使其在相互之间滚动,相对壳体55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当自由活塞57通过中立位置,则使O形环58、59与上述同样地进行动作。
根据以上所述的第二实施例,由于将上室连通室107与阻尼力发生机构31的背压室225连通,所以来自液压缸10内上室12侧的油液经由背压室流入油路226和背压室225而以压力上升被抑制的状态导入上室连通室107。由此,O形环58的耐久性提高。由于阻尼力可变机构35不受越过突起、凹坑等急剧的活塞动作造成的上室12、下室13压力变动的影响,所以O形环58的耐久性更被提高。
设置在自由活塞57外周部的外侧环状突起93的轴向两面构成曲面部98、锥面部99和锥面部131、曲面部132。在壳体55内周的外侧环状突起93的两侧位置设置具有曲面部83、锥面部82的内侧环状突起80和具有前端面部122的圆筒部121。在外侧环状突起93与内侧环状突起80和圆筒部121之间分别设置O形环58、59,因此能够将O形环58、59共通化。
[第三实施例]
下面,主要基于图5以与第一、第二实施例不同的部分为中心来说明第三实施例。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位以相同称呼、相同符号来表示。
第三实施例中相对第一实施例设置有不同的阻尼力可变机构250。
第三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250具备壳体253,该壳体253具有:大致筒状的壳体本体251和安装在壳体本体251轴向一端侧的底盖部件252。壳体本体251是筒状,在中央从底盖部件252的安装侧开始顺序沿轴向形成有:与底盖部件252旋合的内螺纹255、比内螺纹255径小的收容孔部256、比收容孔部256径小的锥孔257、与活塞杆16的外螺纹50旋合的内螺纹258、比内螺纹258径大的安装孔部259。底盖部件252在外周面形成有与内螺纹255旋合的外螺纹261。在底盖部件252的中央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连通孔262。
壳体253具有:配置在壳体本体251的收容孔部256内且被配置成与收容孔部256的底面和底盖部件252的内面抵接的有底圆筒状的一对护圈265、266;配置在这些护圈265、266各自内侧的一对垫片267、268;配置在这些垫片267、268的轴向与护圈265、266相反侧的圆板状的一对基础板269、270;配置在这些基础板269、270的轴向与垫片267、268相反侧的一对大致山形的板弹簧271、272;设置在这些板弹簧271、272的轴向之间而使板弹簧271、272被基础板269、270夹持的大致圆筒状的引导部件273。
护圈265、266在底部的中央沿轴向形成有通孔275、276。从护圈265、266的底部向引导部件273与壳体本体251的径向间隙内延伸的侧部,形成有向径向延伸后向轴向延伸并穿过底部的相反侧的缝隙265A、266A。在基础板269、270的中央也沿轴向形成有通孔(小孔)277、278。垫片267、268以将护圈265、266的通孔275、276与基础板269、270的通孔277、278能够一直连通的状态被夹持在它们之间。通孔277、278比通孔275、276直径小。
引导部件273上,在轴向中间的规定位置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圆环状突出部280。在该突出部280的外周部形成有圆环状保持槽282,保持将与壳体本体251的间隙进行密封的密封圈281。引导部件273上,在突出部280的轴向两外侧形成有径向贯通的多个通孔283和多个通孔284。
阻尼力可变机构250具有:在引导部件269内沿其轴向能够滑动地嵌合的自由活塞287、配置在自由活塞287与各基础板269、270之间而使自由活塞287保持中立位置且对于其位移产生阻力的一对螺旋弹簧(阻力元件、弹性体)288、289。自由活塞287上,在轴向两侧沿轴向形成有用于保持螺旋弹簧288、289的一对弹簧保持孔291、292。自由活塞287在外周面的轴向中间规定范围形成有向径向凹陷的圆环状槽部293。按照自由活塞287与引导部件273的相对位置而切换槽部293与通孔283、284的连通、切断。
第三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250在引导部件273、自由活塞287、活塞杆16侧的基础板269之间形成有经由活塞杆16的通路孔105、106和活塞杆16侧的护圈265的通孔275以及活塞杆16侧的基础板269的通孔277而与上室12连通的上室连通室295。在引导部件273、自由活塞287、活塞杆16相反侧的基础板270之间形成有经由基础板270的通孔278、活塞杆16相反侧的护圈266的通孔276、底盖部件252的连通孔262而与下室13连通的下室连通室296。
第三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250中,在自由活塞287的中立位置,自由活塞287的槽部293与引导部件273所有的通孔283、284和护圈265、266的缝隙265A、266A连通。因此,例如在伸长行程,当自由活塞287从中立位置相对壳体253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则轴向上室12侧的螺旋弹簧288伸长而轴向下室侧的螺旋弹簧289缩短,上室12侧的油液导入上室连通室295。这时,自由活塞287成为槽部293将轴向上室12侧的通孔283关闭而仅与轴向下室13侧的通孔284连通的状态。
在接下来的缩短行程,当自由活塞287向轴向的上室12侧移动,则轴向下室侧的螺旋弹簧289伸长而轴向上室12侧的螺旋弹簧288缩短,下室13侧的油液被导入下室连通室296。这时,自由活塞287成为槽部293经过与轴向两侧的通孔283、284连通的状态而将轴向下室13侧的通孔284关闭而仅与轴向上室12侧的通孔283连通的状态。
在接下来的伸长行程,当自由活塞287相对壳体253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则轴向上室12侧的螺旋弹簧288伸长而轴向下室侧的螺旋弹簧289缩短,自由活塞287在通过使槽部293与轴向两侧的通孔283、284连通的中立位置后而与上述同样地动作。
根据以上所述的第三实施例,由于是利用螺旋弹簧288、289来靠压自由活塞287的结构,所以能够谋求使用寿命的延长。
[第四实施例]
下面,主要基于图6以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部分为中心来说明第四实施例。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位以相同称呼、相同符号来表示。
第四实施例中,相对第一实施例,活塞11和活塞杆16有部分不同。即第四实施例的活塞11上,在活塞本体14的插入孔38的阻尼力发生机构31侧形成有比插入孔38直径大的大径孔301。活塞本体14上,在阻尼力发生机构31侧端面的通路30a的径向内侧,径向贯通地形成有将通路30a与大径孔301连通的通路槽302。该通路槽302是在活塞本体14成型时进行压印加工所形成的。相对地,在活塞杆16的径向形成的通路孔105被形成为与活塞11的大径孔301在活塞杆16的轴向对准位置,另外,轴向的通路孔106形成得较短。
上述通路槽302和大径孔301形成从设置在活塞11的通路30a与背压室流入油路226分支的活塞分支通路303。设置在活塞杆16的通路孔105、106形成与该活塞分支通路303连通的活塞杆通路304。当活塞11向上室12侧移动,则油液从设置在活塞11的通路30a经由这些活塞分支通路303和活塞杆通路304而从液压缸10内一侧的上室12向上室连通室107流出。因此,由这些活塞分支通路303和活塞杆通路304构成了上述通路110的一部分。
根据以上所述的第四实施例,将通路110由从形成在活塞11的通路30a分支的活塞分支通路303和设置在活塞杆16的活塞杆通路304构成。因此,能够将活塞杆通路304的通路孔106的管路长度变短。由此,能够将活塞杆通路304的管路阻力变小,能够容易得到希望的阻尼力特性。且活塞杆通路304的通路孔106是由切削形成,由于能够缩短切削长度而能够提高生产性。且由于活塞分支通路303的一部分是由活塞11端面的通路槽302形成,所以能够通过压印加工而在活塞11中形成,生产性优良。只要调整通路槽302的通路面积,设定成能够作为小孔功能的通路面积,就可以不需要构成小孔的连通孔87。
[第五实施例]
下面,主要基于图7以与第四实施例不同的部分为中心来说明第五实施例。对于与第四实施例相同的部位以相同称呼、相同符号来表示。
第五实施例中,相对第四实施例,活塞11和阻尼阀208有部分不同。即第五实施例的活塞11中,虽然在其活塞本体14上形成有与第四实施例同样的大径孔301,但没形成第四实施例的通路槽302。构成阻尼阀208的盘200由三片具有相同内外径的有孔圆板状的单板盘310~312构成。最靠近活塞11侧的单板盘310在内径侧形成有缺口部313。与该单板盘310相邻的单板盘311在外径侧形成有缺口部314。这些缺口部313、314的径向和圆周方向的位置重合,始终相互连通。由于单板盘311的缺口部314一直与通路30a连通,单板盘310的缺口部313一直与大径孔301连通,所以通路30a经由缺口部313、314一直与大径孔301连通。在单板盘311的单板盘310相反侧的单板盘312上不形成缺口部。
缺口部313、314设置在阻尼阀208上,形成了从通路30a与背压室流入油路226分支的阀分支通路315。大径孔301被设置在活塞11上,形成与阀分支通路315连通的活塞通路316。当活塞11向上室12侧移动,则油液从设置在活塞11的上通路30a经由阀分支通路315、活塞通路316和活塞杆通路304而从液压缸10内一侧的上室12流出。因此,由这些阀分支通路315、活塞连通通路316和活塞杆通路304构成上述通路110的一部分。
根据以上所述的第五实施例,将通路110由形成在阻尼阀208上并从通路30a分支的阀分支通路315、形成在活塞11上并与阀分支通路315连通的活塞连通通路316、设置在活塞杆16上并与活塞连通通路316连通的活塞杆通路304构成。因此,与第四实施例同样地能够将活塞杆通路304的通路孔106的长度变短。由此,能够将活塞杆通路304的管路阻力变小。活塞杆通路304的通路孔106是由切削形成,由于能够缩短切削长度,因此能够提高生产性。并且,由于阀分支通路315能够通过更换构成阻尼阀208的单板盘310、311而变更流路面积,所以能够容易地调整通路110的流路面积。
[第六实施例]
下面,主要基于图8以与第二实施例不同的部分为中心来说明第六实施例。对于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部位以相同称呼、相同符号来表示。
第六实施例中,相对第二实施例,阻尼力发生机构31有部分不同。即在阻尼力发生机构31的阀部件203中不设置第二实施例的连通孔241和连通槽242。阀部件203中,在内侧圆筒状部211的内周底部210的相反侧形成有比底部210侧直径稍大的大径孔321,在内侧圆筒状部211的底部210的相反侧端面形成有从端面稍微凹陷而径向贯通的通路槽322。大径孔321与活塞杆16的通路孔105对准位置。由此,将大径孔321和通路槽322配置在压力室112的上室连通室107与背压室225之间,构成使它们连通的小孔323。
第六实施例中,相对第二实施例,阻尼力可变机构35有部分不同。即、使用了与第二实施例部分不同的盖部件53。该盖部件53的盖凸缘部63和圆筒部121是相同外径。圆筒部121的内周面从盖凸缘部63侧开始按顺序具有:小径圆筒面部326、锥面部(倾斜的面)327和曲面部(倾斜的面)328。在盖筒部62中代替第二实施例的台阶部66形成有倒角部329。
第六实施例中,相对第二实施例,使用了部分不同的壳体本体54。即、该壳体本体54没有包含构成第二实施例小孔的连通孔87的壳体底部76,自由活塞57从壳体筒部75的小径圆筒面部81突出。壳体筒部75的嵌合圆筒面部85使盖部件53的盖凸缘部63和圆筒部121的整个长度嵌合。由于与该嵌合圆筒面部85嵌合,使圆筒部121的曲面部328与壳体筒部75的大径圆筒面部84没有台阶地连续。设置在阻尼力发生机构31中的小孔323代替了第二实施例的连通孔87。
并且,第六实施例中,相对第二实施例,使用了部分不同的自由活塞57。第二实施例的自由活塞57在外侧环状突起93的轴向中央位置形成有多个将外侧环状突起93径向贯通的通孔330。
自由活塞57的大径圆筒面部100能够滑动地嵌插入壳体本体54的大径圆筒面部84,一个小径圆筒面部97能够滑动地嵌插入壳体本体54的小径圆筒面部81。在该状态下,盖部件53的圆筒部121的锥面部327、曲面部328与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31、曲面部132在它们的径向位置重合。即、圆筒部121的锥面部327、曲面部328和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31、曲面部132在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上相对。
第六实施例中,在壳体本体54的大径圆筒面部84、盖部件53的锥面部327、曲面部328、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31、曲面部132以及小径圆筒面部133之间配置有O形环58(图8中也图示自然状态)。该O形环58也与O形环59同样地在处于自然状态时,内径比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133直径小,外径比壳体本体54的大径圆筒面部84直径大。即、O形环58也是相对自由活塞57和壳体55这两者在它们的径向具有过盈量地嵌合。
两O形环58、59是同样的大小。两O形环58、59将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保持在规定的中立范围,并容许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向轴向的上室12侧和下室13侧这两侧进行轴向移动。
由此,第六实施例的自由活塞57中,O形环58与小径圆筒面部133、曲面部132和锥面部131接触。曲面部132和锥面部131相对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倾斜。在壳体55中,O形环58与大径圆筒面部84和锥面部327、曲面部328接触。锥面部327和曲面部328相对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倾斜。
换言之,在自由活塞57的外周部设置外侧环状突起93。该外侧环状突起93的轴向两面构成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以及曲面部132和锥面部131。在壳体55内周的外侧环状突起93的两侧位置设置构成锥面部82和曲面部83的内侧环状突起80以及构成锥面部327和曲面部328的内侧环状突起331。在外侧环状突起93、内侧环状突起80和内侧环状突起331之间分别设置O形环59和O形环58。
第六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35中,如上所述,上室连通室107经由通路孔105、106和小孔323与阻尼力发生机构31的背压室225连通。由此,油液从液压缸10的上室12经由背压室流入油路226、背压室225和小孔323被导入上室连通室107。在此,即使上室12的压力上升,背压室225也将压力抑制得较低,大致成为上升时上室12的压力与这时下降的下室13压力的中间压力。这种中间压被导入阻尼力可变机构35的上室连通室107。
第六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35中,在自由活塞57的中立位置,处于自由活塞57与壳体55之间的O形环58、59位于壳体本体54的大径圆筒面部84与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133之间。
从该中立位置例如在伸长行程,当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时,则与第二实施例同样地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使O形环59在相互之间滚动,使其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然后,壳体55的曲面部83和锥面部82的轴向上室12侧以及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的轴向下室13侧一边使O形环59滚动一边向自由活塞57的轴向和径向压缩。接着,壳体55的曲面部83和锥面部82的轴向下室13侧以及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的轴向上室12侧将O形环59向自由活塞57的轴向和径向压缩。第六实施例中,从该中立位置在伸长行程,当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则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133使O形环58在相互之间滚动,使其相对壳体55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
接下来在缩短行程,当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向轴向的上室12侧移动,则与第二实施例同样地壳体55的曲面部83和锥面部82的轴向下室13侧与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的轴向上室12将O形环59的压缩解除。接着,壳体55的曲面部83和锥面部82的轴向上室12侧与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的轴向下室13侧一边使O形环59滚动一边将压缩进一步解除。接着,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一边使O形环59在相互之间滚动,一边使其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上室12侧移动。第六实施例在这时也是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133使O形环58在相互之间滚动,使其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上室12侧移动。然后,壳体55的曲面部328和锥面部327的轴向下室13侧以及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132和锥面部131的轴向上室12侧使O形环58一边滚动一边向自由活塞57的轴向和径向压缩。接着,壳体55的曲面部328和锥面部327的轴向上室12侧以及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132和锥面部131的轴向下室13侧将O形环58向自由活塞57的轴向和径向压缩。
在接下来的伸长行程,壳体55的曲面部328和锥面部327的上室12侧以及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31和曲面部132的下室13侧将O形环58的压缩解除。接着,壳体55的曲面部328和锥面部327的下室13侧以及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31和曲面部132的上室12侧使O形环58一边滚动一边进一步解除压缩。接着,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133使O形环58在相互之间滚动,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此时,对于O形环59,也是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使其在相互之间滚动,使其相对壳体55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当自由活塞57通过中立位置,则使O形环58、59与上述同样地进行动作。
根据以上所述的第六实施例,由于在背压室225与压力室112的上室连通室107之间设置有小孔323,所以能够以背压室225用的小孔来兼作压力室112用的小孔。因此,壳体55不需要用于形成小孔的壳体底部,能够缩短阻尼力可变机构35的全长。
[第七实施例]
下面,主要基于图9和图10以与第六实施例不同的部分为中心来说明第七实施例。对于与第六实施例相同的部位以相同称呼、相同符号来表示。
第七实施例中,相对第六实施例,由圆盘阀构成的阻尼阀208有部分不同。第七实施例的阻尼阀208在阻尼阀本体202的轴向阀部件203侧从阻尼阀本体202侧开始按顺序具有:单向阀盘(闸阀)340、单板盘341和单板盘342。阻尼阀208在阻尼阀本体202的轴向阀部件203的相反侧从阻尼阀本体202侧开始按顺序具有:单板盘345、单板盘346、单向阀盘(第二闸阀)347和垫片348。为了插入活塞杆16的安装轴部21,它们都是有孔圆板状。
阻尼阀本体202的盘222上,在径向密封部件223的内侧接近密封部件223形成有通路孔349。盘222上,在通路孔349的内侧形成有通路孔350。单向阀盘340使外径与阻尼阀本体202的通路孔350的外端部一致。单向阀盘340中,在径向的中间位置与通路孔350在径向和周方向位置一致地形成有通路孔351。单向阀盘340被设置成将通路孔349在轴向外侧覆盖。单板盘341具有比单向阀盘340直径小的外径,且在外径侧与通路孔351在径向和周方向的位置有一部分重叠地形成有缺口部352。单板盘342与单板盘341是相同外径,被设置成将缺口部358在轴向外侧覆盖。该单板盘342与阀部件203抵接。
单板盘345与单向阀盘340是相同外径,在外径侧与通路孔349在径向和周方向位置一致地形成有缺口部354。单板盘345上,在径向的中间位置与通路孔350在径向和周方向位置一致地形成有通路孔355。单板盘346与单板盘345是相同外径。单板盘346在径向的中间位置与通路孔355在径向和周方向位置有一部分重叠地形成有通路孔356。单向阀盘347的外径比单板盘346的直径小而比通路孔356的外端部直径大,将通路孔356覆盖。垫片348的外径比单向阀盘347小,与活塞11抵接。
形成在阻尼阀208中的单板盘345的缺口部354和阻尼阀本体202的通路孔349经由通路30a而与上室12一直连通,它们在伸长行程中如图9的实线箭头所示那样构成将油液从上室12导入背压室225的背压室流入油路226。单向阀盘340将该背压室流入油路226封闭,且在背压室流入油路226的压力比背压室225的压力高过规定值时向油液向背压室225的流入方向变形而开阀。当该单向阀盘340开阀,则背压室流入油路226打开而与背压室225连通,上室12侧的油液被导入背压室225。
单板盘341的缺口部352、单向阀盘340的通路孔351、阻尼阀本体202的通路孔350、单板盘345的通路孔355、单板盘346的通路孔356与背压室225一直连通。它们与背压室流入油路226并列设置,在缩短行程中如图9虚线箭头所示那样构成将油液从背压室225向上室12排出的背压室流出油路358。单向阀盘347将该背压室流出油路358封闭,且在背压室225的压力比通路30a的压力高过规定值时向油液从背压室225流出的方向变形而开阀。当该单向阀盘347开阀,则背压室流出油路358打开而与上室12连通,背压室225的油液向上室12侧放出。
根据上述的第七实施例,设置有将背压室流入油路226封闭且向背压室225的流入方向开阀的单向阀盘340。且设置有将背压室流出油路358封闭且向从背压室225的流出方向开阀的单向阀盘347。因此,能够使阻尼力更加圆滑地变化。即、没有设置单向阀盘340、347的情况下,如图10的虚线所示那样,在行程刚从缩短侧向伸长侧切换后和刚从伸长侧向缩短侧切换后,出现阻尼力不足的区域Y1′、Y2′。与此相对,通过设置单向阀盘340、347,则如图10的实线所示,如相对区域Y1′、Y2′的区域Y1、Y2那样能够不会出现阻尼力不足。即、在缓冲器的行程刚从缩短侧向伸长侧切换后,由于单向阀盘340暂时将背压室流入油路226关闭,所以油液从上室12经由通路30a、背压室流入油路226、背压室225、小孔323、通路孔105、106的流动被暂时阻止,产生阻尼力(区域Y1)。且设置有单向阀盘347,在缓冲器的行程刚从伸长侧向缩短侧切换后,由于单向阀盘347暂时将背压室流出油路358关闭,所以油液从通路孔105、106侧经由小孔323、背压室225、背压室流出油路358、通路30a而向上室12侧的流动被暂时阻止,产生阻尼力(实线区域Y2)。
将阻尼阀202设定成圆盘阀,在该圆盘阀上设置单向阀盘340、347。因此,通过更换这些单向阀盘340、347,能够容易变更阻尼力特性。
根据以上所述的实施例,缓冲器具备:封入有工作流体的液压缸、能够滑动地嵌装在所述液压缸内并将该液压缸内划分成两个室的活塞、与所述活塞连结且延伸到所述液压缸外部的活塞杆、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而使工作流体从所述液压缸内的一个室流出的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路内来限制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而引起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以产生阻尼力的阻尼阀、对于所述阻尼阀向闭阀方向作用内压的背压室、从所述液压缸内的一个室向所述背压室导入所述工作流体的背压室流入油路、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中途的压力室、能够自由移动地插入在所述压力室内的自由活塞。因此,在活塞速度快的区域中,能够抑制相对于活塞速度增加的阻尼力上升。在活塞速度慢的区域且频率高时能够使阻尼力下降,在活塞速度慢的区域且频率低时能够使阻尼力上升。因此,能够根据路面状况等引起的各种振动状态来恰当地控制阻尼力。
缓冲器具备对于所述自由活塞的位移产生阻力的阻力元件。因此,在响应频率而使阻尼力变化时能够使阻尼力圆滑地变化。
所述第二通路将工作流体从所述液压缸内的一个室经由所述背压室流入油路和所述背压室向所述压力室导入。因此,能够由背压室流入油路和背压室来兼作第二通路。
所述阻力元件被设定为螺旋弹簧。因此,能够谋求对于自由活塞位移而产生阻力的阻力元件的长寿命化。
缓冲器具有:形成所述压力室的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与所述自由活塞之间而构成所述阻力元件的弹性体。因此,利用阻力元件能够将壳体与自由活塞之间密封,能够减少零件个数。
所述背压室设置有使所述背压室的工作流体向下游侧流出的排出小孔。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控制背压室的压力。
所述背压室设置有使所述背压室的工作流体向下游侧流出的排出阀。因此,能够将背压室的压力良好地释放。
缓冲器具备:封入有工作流体的液压缸、能够滑动地嵌装在所述液压缸内并将该液压缸内划分成两个室的活塞、与所述活塞连结且延伸到所述液压缸外部的活塞杆、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而使工作流体从所述液压缸内的一个室流出的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路中来限制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而引起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以产生阻尼力的阻尼阀、对于所述阻尼阀向闭阀方向作用内压的背压室、从所述液压缸内的一个室向所述背压室导入所述工作流体的背压室流入油路、在内部形成有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部分流路的壳体、能够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将所述第二通路划分成上游和下游的自由活塞、设置在所述自由活塞与所述壳体之间的一个或多个弹性体。其中,所述自由活塞的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自由活塞接触面和所述壳体的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所述壳体接触面中的至少任一个面,具有相对所述自由活塞的移动方向而倾斜的面,通过所述自由活塞的移动而使所述自由活塞接触面中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部分和所述壳体接触面中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部分的最短距离变化。因此,在活塞速度快的区域中,能够抑制对于活塞速度增加的阻尼力上升。在活塞速度慢的区域且频率高时能够使阻尼力下降,在活塞速度慢的区域且频率低时能够使阻尼力上升。因此,能够根据路面状况等引起的各种振动状态来恰当地控制阻尼力。并且,在响应频率而使阻尼力变化时能够使阻尼力圆滑地变化。
所述自由活塞接触面和所述壳体接触面中的至少任一个倾斜的面具有曲面。因此,能够使阻尼力更加圆滑地变化。
对于所述自由活塞接触面和所述壳体接触面中的至少任一个倾斜的面,所述自由活塞接触面中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部分和所述壳体接触面中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部分的最短距离在变小时,倾斜角变大。因此,能够使阻尼力更加圆滑地变化。
所述弹性体包括:在所述自由活塞向一个方向移动时被压缩变形的一个弹性体、在所述自由活塞向另一个方向移动时被压缩变形的另一个弹性体。因此,在伸长行程和缩短行程这两者能够使阻尼力圆滑地变化。
在所述自由活塞的一端侧设置有内周和外周成为所述倾斜的面的凸缘部。在所述壳体的一部分设置有向所述自由活塞的筒部内延伸的延伸部。将所述一个弹性体配置成与所述凸缘部的内周面和所述延伸部抵接。将所述另一个弹性体配置成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面和所述壳体的内周面抵接。因此,各零件的组装性良好。
在所述自由活塞的外周部设置自由活塞侧环状突起。由所述自由活塞环状突起的轴向两面来构成所述自由活塞接触面。在所述壳体内周的所述环状突起的两侧位置设置有构成所述壳体接触面的壳体侧环状突起。在所述自由活塞环状突起与各所述壳体侧环状突起之间分别设置所述弹性体。因此,能够将弹性体共通化。
由于所述弹性体在所述自由活塞与所述壳体之间滚动,因此,能够使阻尼力更加圆滑地变化。
将所述第一通路和所述第二通路设置在所述活塞中。因此,能够使结构简单化。
在所述第二通路的上游或下游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小孔。因此,能够使阻尼力更加圆滑地变化。
将所述第一通路设置在所述活塞中,将所述第二通路由形成在所述活塞中并从所述第一通路分支的活塞分支通路和设置在所述活塞杆中的活塞杆通路构成,因此,能够将活塞杆通路的长度变短。由此,能够将活塞杆通路的管路阻力变小。且活塞杆通路是由切削形成时,由于能够缩短切削长度,能够提高生产性。由于将活塞分支通路通过压印加工而在活塞中形成,所以生产性优良。
将所述第一通路设置在所述活塞中,将所述第二通路由形成在所述阻尼阀中并从所述第一通路分支的阀分支通路和设置在所述活塞杆中的活塞杆通路构成,因此,能够将活塞杆通路的长度变短。由此,能够将活塞杆通路的管路阻力变小。活塞杆通路是由切削形成时,由于能够缩短切削长度而能够提高生产性。并且,由于阀分支通路通过更换阻尼阀就能够变更流路面积,所以能够容易调整流路面积。
在所述背压室与所述压力室之间设置小孔。因此,能够以背压室用小孔兼作压力室用小孔。
设置有封闭所述背压室流入油路且向所述背压室的流入方向开阀的闸阀。因此,能够使阻尼力更加圆滑地变化。
与所述背压室流入油路并列地设置背压室流出油路,设置有封闭该背压室流出油路且向从所述背压室流出的方向开阀的第二闸阀。因此,能够使阻尼力更加圆滑地变化。
将所述阻尼阀设定成圆盘阀,在所述圆盘阀设置所述闸阀和所述第二闸阀。因此,通过更换闸阀和第二闸阀能够容易地变更阻尼力特性。
上述各实施例表示了在单筒式油压缓冲器中使用本发明的例,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在液压缸的外周设置有外筒、在外筒与液压缸之间设置有油箱的双筒式油压缓冲器中,能够在所有的缓冲器中使用。在双筒式油压缓冲器的情况下,在液压缸的底部设置将下室与油箱连通的底阀,通过在该底阀上设置上述壳体也能够将本发明适用在底阀。在液压缸的外部设置与液压缸内连通的油通路,在该油通路设置阻尼力发生机构的情况下,将所述壳体设置在液压缸的外部。上述实施例表示了油压缓冲器的例,但作为流体也能够使用水和空气。
上述各实施例表示了O形环是一个或两个的例子,但根据需要而以同样的技术思想也可以是三个以上。且上述各实施例表示了作为弹性体而使用橡胶(树脂)制的环的例子,但也可以将橡胶制的球在周方向有间隔地设置多个。本发明能够使用的弹性体只要不仅在一个轴向具有弹性,而是对于多个轴向具有弹性即可,也可以不是橡胶。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思想的范围内能够有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和其他变更。本发明并不被上述的说明所限定,而仅由权利要求范围来限定。
本申请基于2010年3月3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0-047055号和2010年12月28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第2010-292388号主张优先权,其内容在此被引用。

Claims (8)

1.一种缓冲器,具备:封入有工作流体的液压缸、
能够滑动地嵌装在所述液压缸内而将该液压缸内划分成两个室的活塞、
与所述活塞连结且延伸到所述液压缸外部的活塞杆、
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而使工作流体从所述液压缸内的一个室流出的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
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路中来限制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而产生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以产生阻尼力的阻尼阀、
对于所述阻尼阀向闭阀方向作用内压的背压室、
从所述液压缸内的一个室向所述背压室导入所述工作流体的背压室流入油路、
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中途的压力室、
能够自由滑动地插入所述压力室内的自由活塞,
所述第一通路设置在所述活塞中,
所述第二通路由所述背压室流入油路、所述背压室、设置于所述活塞杆的活塞杆通路构成,或者,所述第二通路由形成于所述活塞或所述阻尼阀并从所述第一通路分支的分支通路、所述活塞杆通路构成,
将来自所述液压缸内的一个室的工作流体经由所述背压室流入油路、所述背压室以及所述活塞杆通路向所述压力室引导,或者,将来自所述液压缸内的一个室的工作流体经由所述分支通路以及所述活塞杆通路向所述压力室引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中,具备对于所述自由活塞的位移产生阻力的阻力元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器,其中,所述阻力元件为螺旋弹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器,其中,具有:形成所述压力室的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与所述自由活塞之间而构成所述阻力元件的弹性体。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中,所述背压室设置有使所述背压室的工作流体向下游侧流出的排出小孔。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中,所述背压室设置有使所述背压室的工作流体向下游侧流出的排出阀。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中,将所述第二通路的分支通路设置于所述活塞。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第二通路的分支通路形成于所述阻尼阀。
CN201110050612.8A 2010-03-03 2011-03-03 缓冲器 Active CN1021922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47055/10 2010-03-03
JP2010047055 2010-03-03
JP292388/10 2010-12-28
JP2010292388A JP5758119B2 (ja) 2010-03-03 2010-12-28 緩衝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2267A CN102192267A (zh) 2011-09-21
CN102192267B true CN102192267B (zh) 2015-01-14

Family

ID=445303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50612.8A Active CN102192267B (zh) 2010-03-03 2011-03-03 缓冲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90680B2 (zh)
JP (1) JP5758119B2 (zh)
KR (1) KR101800891B1 (zh)
CN (1) CN102192267B (zh)
DE (1) DE102011004962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46423B2 (en) * 2010-03-02 2014-06-10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Shock absorber
EP2444688A1 (en) * 2010-10-22 2012-04-25 Öhlins Racing Ab Valve arrangement
KR101254287B1 (ko) 2011-06-09 2013-04-12 주식회사 만도 가변유로를 갖는 쇽업소버의 밸브 구조
JP5894874B2 (ja) * 2012-06-29 2016-03-3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KR101594211B1 (ko) * 2012-08-14 2016-02-15 주식회사 만도 쇽 업소버의 밸브 조립체
JP5876806B2 (ja) * 2012-09-27 2016-03-02 Kyb株式会社 緩衝器
JP5936128B2 (ja) * 2012-12-26 2016-06-15 Kyb株式会社 緩衝器
US9103402B2 (en) * 2013-02-21 2015-08-11 Mando Corporation Shock absorber
US9062734B2 (en) * 2013-02-25 2015-06-23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Shock absorber and vehicle using the same
KR101728266B1 (ko) * 2013-03-22 2017-04-18 케이와이비 가부시키가이샤 완충 장치
WO2015080056A1 (ja) * 2013-11-29 2015-06-0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JP6188598B2 (ja) 2014-01-31 2017-08-3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装置
JP6351443B2 (ja) * 2014-08-29 2018-07-0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KR101859163B1 (ko) * 2014-10-07 2018-06-27 후지쿠라 고무 코교 가부시끼가이샤 다단 피스톤 액추에이터
JP6391512B2 (ja) * 2015-03-25 2018-09-19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圧力緩衝装置
CN105065534A (zh) * 2015-07-20 2015-11-18 常州大学 双杆变缸体有源双控变阻尼磁流变阻尼器
DE102015220707B4 (de) * 2015-10-23 2022-06-02 Zf Friedrichshafen Ag Steueranordnung für eine frequenzabhängige Dämpfventileinrichtung eines Schwingungsdämpfers, sowie Verfahren zur plastischen Verformung des Topfbodens der Steueranordnung.
WO2018123735A1 (ja) * 2016-12-26 2018-07-0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WO2018135461A1 (ja) * 2017-01-18 2018-07-2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DE112018001280T5 (de) * 2017-03-10 2019-12-05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Stoßdämpfer
JP2018162880A (ja) * 2017-03-28 2018-10-18 Kyb株式会社 緩衝器
MX2020000551A (es) 2017-07-26 2020-09-10 Hitachi Astemo Ltd Amortiguador y metodo de fabricacion del mismo.
WO2024009629A1 (ja) * 2022-07-08 2024-01-11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減衰力発生機構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50080A (en) * 1990-10-19 1992-05-27 Tokico Ltd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US5261448A (en) * 1989-11-16 1993-11-16 Atsugi Unisia Corp. Vibration mode responsive variable damping force shock absorber with feature of automatic selection of damping mode depending upon vibration mode of vehicular body
US5386892A (en) * 1992-09-18 1995-02-07 Tokico, Ltd.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with shutters
US6220409B1 (en) * 1999-05-06 2001-04-24 Tenneco Automotive Inc. Stroke dependent bypass
CN101287926A (zh) * 2004-10-14 2008-10-15 坦尼科汽车操作有限公司 振幅可控的阻尼阀
CN101451586A (zh) * 2007-12-05 2009-06-10 株式会社万都 减震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29488A (en) 1989-11-16 1992-07-14 Atsugi Unisia Corporation Vibration mode responsive variable damping force shock absorber with feature of automatic selection of damping mode depending upon vibration mode of vehicular body
JP3242214B2 (ja) 1993-07-05 2001-12-25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冷媒加熱式空気調和機
DE10300107B3 (de) * 2003-01-07 2004-05-13 Thyssenkrupp Bilstein Gmbh Einrichtung für hydraulische Schwingungsdämpfer
CN100526674C (zh) * 2004-05-25 2009-08-12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液压缓冲器
JP4523485B2 (ja) * 2004-05-25 2010-08-1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油圧緩衝器
JP4726049B2 (ja) * 2005-06-06 2011-07-20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DE102005055801B3 (de) * 2005-11-21 2007-02-15 Thyssenkrupp Bilstein Suspension Gmbh Schwingungsdämpfer mit amplitudenselektiver Dämpfungseinrichtung
JP2008089037A (ja) * 2006-09-29 2008-04-17 Hitachi Ltd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JP5034074B2 (ja) * 2007-03-30 2012-09-2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減衰力調整式流体圧緩衝器
KR100909943B1 (ko) * 2008-07-16 2009-07-29 주식회사 만도 변위 가변형 쇽업소버
US8746423B2 (en) * 2010-03-02 2014-06-10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Shock absorber
KR101254287B1 (ko) * 2011-06-09 2013-04-12 주식회사 만도 가변유로를 갖는 쇽업소버의 밸브 구조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61448A (en) * 1989-11-16 1993-11-16 Atsugi Unisia Corp. Vibration mode responsive variable damping force shock absorber with feature of automatic selection of damping mode depending upon vibration mode of vehicular body
GB2250080A (en) * 1990-10-19 1992-05-27 Tokico Ltd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US5248014A (en) * 1990-10-19 1993-09-28 Tokico Ltd.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US5386892A (en) * 1992-09-18 1995-02-07 Tokico, Ltd.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with shutters
US6220409B1 (en) * 1999-05-06 2001-04-24 Tenneco Automotive Inc. Stroke dependent bypass
CN101287926A (zh) * 2004-10-14 2008-10-15 坦尼科汽车操作有限公司 振幅可控的阻尼阀
CN101451586A (zh) * 2007-12-05 2009-06-10 株式会社万都 减震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58119B2 (ja) 2015-08-05
DE102011004962B4 (de) 2024-10-17
US20110214955A1 (en) 2011-09-08
DE102011004962A1 (de) 2011-12-29
KR20110100164A (ko) 2011-09-09
DE102011004962A8 (de) 2012-03-22
US8590680B2 (en) 2013-11-26
CN102192267A (zh) 2011-09-21
KR101800891B1 (ko) 2017-11-23
JP2011202801A (ja) 2011-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2267B (zh) 缓冲器
CN102192265B (zh) 缓冲器
CN102734373B (zh) 缓冲器
US8833532B2 (en) Shock absorber
CN102817954B (zh) 减震器的具有可变流动通道的阀结构
KR101450309B1 (ko) 쇽업소버의 피스톤 밸브 어셈블리
CN104315063B (zh) 缓冲器
CN109715974A (zh) 用于减振器的阻尼阀
JP2010151301A (ja) 減衰力可変ダンパ
KR20200142293A (ko) 주파수 감응형 쇽 업소버
KR101218836B1 (ko) 쇽업소버의 밸브 구조
JP4572773B2 (ja)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116066502A (zh) 减震器
JP2015068439A (ja) 緩衝器
JP7523695B2 (ja) 緩衝器
JP7584379B2 (ja) 緩衝器
WO2024185400A1 (ja) 減衰バルブおよび緩衝器
JP2023039001A (ja) 緩衝器
JP2024127150A (ja) 減衰バルブおよび緩衝器
JP2023005202A (ja) 緩衝器
KR101744308B1 (ko) 주파수 감응형 쇽업소버
JP2013190011A (ja) 緩衝装置
KR20150065060A (ko) 주파수 감응형 쇽업소버
JP2012140987A (ja) 緩衝器
JP2012140988A (ja) 緩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13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