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997139A - 电解质和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解质和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97139A
CN101997139A CN2010102552107A CN201010255210A CN101997139A CN 101997139 A CN101997139 A CN 101997139A CN 2010102552107 A CN2010102552107 A CN 2010102552107A CN 201010255210 A CN201010255210 A CN 201010255210A CN 101997139 A CN101997139 A CN 1019971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mple
electrolyte
battery
expression
carbon at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5521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斋藤绿
石井武彦
大八木信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971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71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5Polymeric materials, e.g. gel-type or solid-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7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电解质和电池,该电解质包括溶剂;电解质盐;以及由下式(1)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
Figure 201010255210.7_AB_0
其中,R1是1至3个碳原子的烷基,其可含有取代基,R2和R3各自独立地为含有1至3个碳原子的取代基的磺酰基或含有1至3个碳原子的取代基的亚磺酰基。

Description

电解质和电池
相关申请的参考
本发明包含于2009年8月21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 2009-192246所公开的主题,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解质和电池。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包括有机溶剂和电解质盐的非水电解质,并且本发明还涉及使用非水电解质的非水电解质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诸如可携式摄像机、手机及笔记本型PC(个人电脑)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强烈地需要尺寸和重量减少且寿命延长的装置。因此,作为便携式电子装置的电源,能够提供高能量密度且重量轻的电池、特别是二次电池得到开发。
其中,强烈期望将锂的嵌入和脱嵌用于充电和放电反应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或将锂的析出和溶解用于充电和放电反应的锂金属二次电池用于上述电源,因为相比于铅电池和镍-镉电池,其能够表现出更高的能量密度。
对于用于这些二次电池中的电解质的组分,已经提出了意在提高各种性能的技术。
例如,日本专利公开第Hei 8-236155号(下文称之为专利文献1)提出了通过向电解液中添加诸如三乙胺、二苯胺、三苯胺、乙(撑)二胺(ethylenediamine)等的胺化合物从而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充电-放电循环特性和保存特性的技术。
此外,例如,日本专利公开第Hei 6-333598号(下文称之为专利文献2)提出了通过向电解液中添加三烷基胺或三芳基胺化合物从而提高锂金属二次电池的充电-放电循环特性的技术。
此外,例如,日本专利公开第Hei 10-144347号(下文称之为专利文献3)提出了向电解质中添加三乙醇胺以促进放电特性或充电-放电特性的技术。
发明内容
近年来,随着体现出了提高的性能和增大的功能数目的电子装置的发展,要求在这些电子装置中使用的电池体现出提高的特性。例如,上述趋势伴随着二次电池或电池的充电和放电更频繁地重复。因此,要求在这些电子装置中使用的电池具有更加提高的充电-放电循环特性。
此外,由于诸如由CPU(中央处理单元)所代表的电子部件的性能提高的原因,因此倾向于会产生大量的热。结果,使得该电子装置中使用的电池处于高温环境。由此,也会要求该电子装置中使用的电池具有更加提高的高温保存特性。
然而,在专利文献1至3所述的技术中没有一个能够成功地充分提高电池的充电-放电循环特性和高温保存特性。
因此,需要这样的电解质和电池,利用其能够实现提高的充电-放电循环特性和提高的高温保存特性。
根据本发明的-个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解质,包括:
溶剂;
电解质盐;以及
由下式(1)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
Figure BSA00000232053400031
其中,R1是1至3个碳原子的烷基,其可含有取代基,R2和R3各自独立地为含有1至3个碳原子的取代基的磺酰基或含有1至3个碳原子的取代基的亚磺酰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
正极;
负极;以及
包括溶剂和电解质盐的电解质,
其中,所述电解质包括由下式(1)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
Figure BSA00000232053400032
其中,R1是1至3个碳原子的烷基,其可含有取代基,R2和R3各自独立地为含有1至3个碳原子的取代基的磺酰基或含有1至3个碳原子的取代基的亚磺酰基。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解质包括由上式(1)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由此,相比于不包含由式(1)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的电解质,可以抑制在诸如电池的电化学装置中使用电解质的情况下的分解反应。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池中,电解质中的式(1)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的存在提高了电解质的电化学稳定性,从而提高了电池的充电-放电循环特性和高温保存特性。
因此,根据本发明可实现提高的充电-放电循环特性和提高的高温保存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示例性构造的截面图;
图2是放大地示出了图1所示的卷绕电极体的局部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示例性构造的分解透视图;以及
图4是沿着图3的I-I线截取的卷绕电极体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实例,其在技术上优选附加有各种限制条件。然而,应该注意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除非本发明中具体说明相关限制条件是限制性的。顺便提及,本发明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描述。
1.第一实施方式(电解质)
2.第二实施方式(电池的第一实例)
3.第三实施方式(电池的第二实例)
4.第四实施方式(电池的第三实例)
5.第五实施方式(电池的第四实例)
6.第六实施方式(电池的第五实例)
7.其他实施方式(修改例)
1.第一实施方式
[电解液]
以下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解液。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解液用于诸如电池的电化学装置。该电解液包括溶剂、电解质盐以及由下式(1)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
Figure BSA00000232053400051
其中,R1是1至3个碳原子的烷基,其可以含有取代基,R2和R3各自独立地为含有1至3个碳原子的取代基的磺酰基或含有1至3个碳原子的取代基的亚磺酰基。
(溶剂)
溶剂例如包括诸如有机溶剂的非水溶剂。非水溶剂的实例包括诸如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丁酯等的环状碳酸酯,诸如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碳酸甲丙酯等的链状碳酸酯,γ-丁内酯、γ-戊内酯、1,2-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四氢吡喃、1,3-二氧戊环、4-甲基-1,3-二氧戊环、1,3-二噁烷、1,4-二噁烷、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丁酸甲酯、异丁酸甲酯、三甲基乙酸甲酯、三甲基乙酸乙酯、乙腈、戊二腈、己二腈、甲氧基乙腈、3-甲氧基丙腈、N,N-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N-甲基噁唑烷酮、N,N-二甲基咪唑啉酮、硝基甲烷、硝基乙烷、丁二腈、环丁砜、二甲基亚砜-磷酸等。这些非水性溶剂确保了在包含该电解液的电化学装置中能够获得优异的容量特性、循环特性以及保存特性。可以单独使用这些非水性溶剂中的一种或通过混合使用其中两种或多种。
具体地,所述溶剂优选在混合物中包括具有高粘度(高介电常数)(例如,相对介电常数ε≥30)的溶剂,诸如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等,以及具有低粘度(例如,粘度≤1mPa.s)的溶剂,诸如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等。这样的混合溶剂提高了电解质盐的解离性以及离子的迁移率,使其能够获得高的效果。
此外,可用的溶剂除上述之外的其他实例包括氟代碳酸亚乙酯,诸如4-氟-1,3-二氧戊环-2-酮(FEC)、4,5-二氟-1,3-二氧戊环-2-酮(DFEC)等,其可进一步提高电解液的化学稳定性。
除上述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可应用溶剂的实例包括具有不饱和键的环状碳酸酯,诸如碳酸亚乙烯酯(VC)、碳酸乙烯基亚乙酯(VEC)等,其可进一步提高电解液的化学稳定性。
(电解质盐)
电解质盐包括诸如锂盐的轻金属盐。锂盐的实例包括六氟磷酸锂(LiPF6)、四氟硼酸锂(LiBF4)、高氯酸锂(LiClO4)、六氟砷酸锂(LiAsF6)、四苯基硼酸锂(LiB(C6H5)4)、甲烷磺酸锂(LiCH3SO3)、三氟甲烷磺酸锂(LiCF3SO3)、双(三氟甲烷磺酰基)亚胺锂(LiTFSI;LiN(CF3SO2)2)、双(五氟乙烷磺酰基)亚胺锂(LiN(C2F5SO2)2)、四氯铝酸锂(LiAlCl4)、六氟硅酸二锂(Li2SiF6)、氯化锂(LiCl)以及溴化锂(LiBr)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通过混合使用其中两种或多种。
具体地,该电解质盐优选包括六氟磷酸锂,其可导致更低的内部电阻,从而使其能够在包含电解液的电化学装置中获得优异的容量特性、循环特性和保存特性。
基于溶剂,电解质盐的含量优选在0.3mol/kg~3.0mol/kg的范围内。如果电解质盐的含量处于该范围之外,离子传导性将极大地降低,使得在包含电解液的电化学装置中不可能获得足够的容量特性等。
(烷基胺衍生物)
该电解液包括由上式(1)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作为添加剂。在电解液中式(1)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的存在限制了电解液的分解反应。结果,在包含含有由式(1)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的电解液的电化学装置中,可获得优异的循环特性和高温保存特性。
基于电解液的总量,式(1)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的含量优选在0.001质量%至5质量%(下文中称之为wt.%)的范围内,因为其可确保获得更高的效果。
在该电解液中,可单独包含由式(1)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的一种,或通过混合包含其中两种或多种。
在式(1)中,具有取代基的1至3个碳原子的烷基的实例包括甲基、乙基、丙基、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全氟甲基、全氟乙基和全氟丙基。在式(1)中,具有1至3个碳原子的取代基的磺酰基的实例包括全氟甲基磺酰基、全氟乙基磺酰基和全氟丙基磺酰基。在式(1)中,具有1至3个碳原子的取代基的亚磺酰基的实例包括全氟甲氧基亚磺酰基、全氟乙氧基亚磺酰基和全氟丙氧基亚磺酰基。
由上式(1)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的实例包括由以下式(2)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以及由以下式(3)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
Figure BSA00000232053400081
其中,R4是1至3个碳原子的烷基、1至3个碳原子的烷氧基、或1至3个碳原子的全氟烷基,且R5是1至3个碳原子的全氟烷基;
Figure BSA00000232053400082
其中,R6是1至3个碳原子的烷基、1至3个碳原子的烷氧基、或1至3个碳原子的全氟烷基,且R7是1至3个碳原子的全氟烷基。
由上式(2)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的具体实例包括由下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由下式(5)表示的N-乙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由下式(6)表示的N-丙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由下式(7)表示的N-甲基双((五氟乙基)磺酰基)亚胺、由下式(8)表示的N-乙基双((五氟乙基)磺酰基)亚胺、由下式(9)表示的N-三氟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由下式(10)表示的N-甲氧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以及由下式(11)表示的N-乙氧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Figure BSA00000232053400091
Figure BSA00000232053400101
由上式(3)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的具体实例包括由下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由下式(13)表示的N-乙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由下式(14)表示的N-丙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由下式(15)表示的N-甲基双(五氟乙氧基亚磺酰基)亚胺、由下式(16)表示的N-乙基双(五氟乙氧基亚磺酰基)亚胺、由下式(17)表示的N-三氟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由下式(18)表示的N-甲氧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以及由下式(19)表示的N-乙氧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
Figure BSA00000232053400121
顺便提及,这些烷基胺衍生物可通过已知的合成方法获得。例如,这些烷基胺衍生物可通过参照Chem.Commun.2003,pp.2334-2335中描述的合成方法而获得。
<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解液包含由上式(1)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以及溶剂和电解质盐,由此,相比于电解液不包含由式(1)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的情况,当该电解液用于如电池的电化学装置时,可抑制电解液的分解反应。由于该电解液电化学稳定性,所以使用该电解液的电化学装置可促进有利的循环特性以及保存特性。
2.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是使用上述电解液的电化学装置的一个实例。现在,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
[电池的构造]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的截面构造。该电池是使用了包含有机溶剂的电解液的非水电解质电池。此外,该电池是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负极的容量由基于用作电极反应物质的锂的嵌入和脱嵌的容量分量表示。该电池具有称为“圆筒型”的电池结构。
该电池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将具有正极21和负极22且其间夹有隔膜23一起卷绕的卷绕电极体20,以及一对绝缘板12和13容纳在近似中空的圆柱体形状的电池壳11内。电池壳11例如由镀镍(Ni)的铁(Fe)制成,其一端部密封而另一端部开口。设置一对绝缘板12和13,使得将卷绕电极体20夹在其间,并且垂直于卷绕电极体的外周表面而延伸。
在电池壳11的开口端部,电池盖14以及设置在电池盖14内部的安全阀机构15和正温度系数(PTC)热敏电阻16通过利用其间的垫圈17进行嵌塞端部而安装,由此,使得电池壳11的内部紧密密封。电池盖14由例如与电池壳11的材料相同或类似的材料制成。安全阀机构15通过热敏电阻16而电连接至电池盖14。
将安全阀机构15进行这样的构造,使得当内部压力由于内部短路或外部加热而达到或超过预定压力时,盘状板15A反转以切断电池盖14与卷绕电极体20之间的电连接。热敏电阻16利用随温度升高其电阻增大来限制电流,从而防止了由于大电流而引起的异常热发生。垫圈17是由例如绝缘材料制成的,并且在其表面涂覆有沥青。
例如,将中心销24插入到卷绕电极体20的中心。在该卷绕电极体20中,将由铝(Al)等制成的正极引线25连接至正极21,而将由镍等制成的负极引线26连接至负极22。将正极引线25焊接至安全阀机构15,由此使其电连接至电池盖14,并且将负极引线26焊接至电池壳11,由此使其电连接至电池壳11。
(正极)
图2放大地示出了图1中示出的卷绕电极体20的局部。正极21具有这样一种结构,其中例如正极活性物质层21B设置在具有一对相对的侧(表面)的正极集电体21A的两个侧上。正极集电体21A例如由诸如铝(Al)、镍(Ni)和不锈钢(SUS)的金属材料制成。该正极活性物质层21B例如包括一种或多种能够嵌入和脱嵌作为电极反应物质的锂的正极材料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如果需要,正极活性物质层21B可包含导电剂、粘结剂等。
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的正极材料优选为包含锂和过渡金属的含锂化合物,因为该化合物可提供高的能量密度。含锂化合物的实例包括锂诸如钴酸锂、镍酸锂(其具有层状岩盐结构)的复合氧化物,或包含其的固溶体(例如,由化学式a表示的固溶体)。
(化学式a)
LiNixCoyMnzO2
其中,x、y和z的值为0<x<1、0<y<1、0<Z<1,并且x+y+z=1。
此外,含锂化合物的其他实例包括锂复合氧化物,诸如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锰酸锂(LiMn2O4)或其固溶体(Li(Mn2-vNiv)O4;v值范围为v<2)。含锂化合物的其他实例包括具有橄榄石结构的磷酸化合物,诸如磷酸铁锂(LiFePO4)。
含锂化合物的具体实例包括具有由化学式I、尤其是由化学式II表示的平均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以及具有由化学式III表示的平均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
(化学式I)
LipNi(1-q-r)MnqM 1rO(2-y)Xz
其中,M1是选自除了镍(Ni)和锰之外的第2至15族的元素中的至少一种,x是选自除氧(O)之外的第16至17族的元素中的至少一种,且p、q、r、y和z的值为0≤p≤1.5、0≤q≤1.0、0≤r≤1.0、-0.10≤y≤0.20以及0≤z≤0.2。锂的组成比率根据电池的充电/放电的状态而变化,并且p的值为完全放电状态下的值。
(化学式II)
LiaCo(1-b)M2bO(2-c)
其中,M2为选自由钒(V)、铜(Cu)、锆(Zr)、锌(Zn)、镁(Mg)、铝(Al)、镓(Ga)、钇(Y)和铁(Fe)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并且a、b和c的值的范围为0.9≤a≤1.1、0≤b≤0.3和-0.1≤c≤0.1。锂的组成比率根据电池的充电/放电状态而变化,并且a的值是处于完全放电状态下的值。
(化学式III)
LiwNixCoyMnzM3(1-x-y-z)O(2-v)
其中,M3为选自由钒(V)、铜(Cu)、锆(Zr)、锌(Zn)、镁(Mg)、铝(Al)、镓(Ga)、钇(Y)和铁(Fe)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并且v、w、x、y和z的值为-0.1≤v≤0.1、0.9≤w≤1.1、0<x<1、0<y<1、0<z<0.5和0≤(1-x-y-z)。锂的组成比率根据电池的充电/放电的状态而变化,并且w的值为完全放电状态下的值。
含锂化合物的其他实例包括例如具有由化学式IV表示的尖晶石结构的锂复合氧化物:
(化学式IV)
LipMn(2-q)M4qOrFs
其中,M4为选自由钴(Co)、镍(Ni)、镁(Mg)、铝(Al)、硼(B)、钛(Ti)、钒(V)、铬(Cr)、铁(Fe)、铜(Cu)、锌(Zn)、钼(Mo)、锡(Sn)、钙(Ca)、锶(Sr)和钨(W)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以及p、q、r和s的值的范围为0.9≤p≤1.1、0≤q≤0.6、3.7≤r≤4.1和0≤s≤0.1。锂的组成比率根据电池的充电/放电的状态而变化,并且p的值为完全放电状态下的值。
含锂化合物的其他实例包括具有由化学式V、尤其是由化学式VI表示的橄榄石结构的锂复合磷酸盐:
(化学式V)
LiaM5bPO4
其中,M5为选自属于第2至15族的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并且a和b的值的范围为0≤a≤2.0和0.5≤b≤2.0。锂的组成比率根据电池的充电/放电状态而变化,并且a的值为处于完全放电状态下的值。
(化学式VI)
LitM6PO4
其中,M6表示选自由钴(Co)、锰(Mn)、铁(Fe)、镍(Ni)、镁(Mg)、铝(Al)、硼(B)、钛(Ti)、钒(V)、铌(Nb)、铜(Cu)、锌(Zn)、钼(Mo)、钙(Ca)、锶(Sr)、钨(W)和锆(Zr)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并且t的值的范围为0.9≤t≤1.1。锂的组成比率根据电池的充电/放电的状态而变化;并且t的值为完全放电状态下的值。
正极材料除上述之外的其他实例包括氧化物,诸如氧化钛、氧化钒、氧化锰等;二硫化物,诸如二硫化铁、二硫化钛、二硫化钼等;导电聚合物,诸如聚苯胺、聚噻吩等;以及硫磺。
(负极)
负极22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例如负极活性物质层22B设置在具有一对相对侧(表面)的负极集电体22A的两个侧上。负极集电体22A例如由诸如铜(Cu)、镍(Ni)和不锈钢(SUS)的金属材料制成。该负极活性物质层22B例如包括至少一种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的负极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如果需要,负极活性物质层22B可包含导电剂、粘结剂等。
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的负极材料的实例还包括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的金属和半金属元素,以及含有这些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中的至少一种作为构成元素的材料。这样的负极材料是优选的,因为其能够提供高的能量密度。这些负极材料均为金属或半金属元素的单质、合金或化合物,或至少部分地包含金属或半金属元素的单质、合金或化合物的一种或多种相的材料。顺便提及,合金不仅包括由两种或多种金属元素构成的材料,还包括那些含有至少一种金属元素和至少一种半金属元素的材料。此外,这里的合金可含有非金属元素。合金的结构实例包括固溶体、共晶(共熔混合物)、金属间化合物、以及它们中的两种或多种共存的结构。
构成负极材料的金属或半金属元素的实例包括能够与锂形成合金的金属或半金属元素。该金属或半金属元素的具体实例包括镁(Mg)、硼(B)、铝(Al)、镓(Ga)、铟(In)、硅(Si)、锗(Ge)、锡(Sn)、铅(Pb)、铋(Bi)、镉(Cd)、银(Ag)、锌(Zn)、铪(Hf)、锆(Zr)、钇(Y)、钯(Pd)以及铂(Pt)。其中,尤其优选硅(Si)和锡(Sn)中的至少一种,因为其提供了可嵌入和脱嵌锂的高能力以及高的能量密度。
包含硅(Si)和锡(Sn)中的至少一种的负极材料的实例包括硅的单质、合金和化合物,锡的单质、合金和化合物,以及至少部分地含有一种或多种相的材料。可以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或通过混合使用其中两种或多种。
硅(Si)合金的实例包括含有由以下元素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作为除硅(Si)以外的第二构成元素的那些合金,该组包括锡(Sn)、镍(Ni)、铜(Cu)、铁(Fe)、钴(Co)、锰(Mn)、锌(Zn)、铟(In)、银(Ag)、钛(Ti)、锗(Ge)、铋(Bi)、锑(Sb)和铬(Cr)。锡(Sn)的合金包括含有由以下元素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作为除锡(Sn)以外的第二构成元素的那些合金,该组包括硅(Si)、镍(Ni)、铜(Cu)、铁(Fe)、钴(Co)、锰(Mn)、锌(Zn)、铟(In)、银(Ag)、钛(Ti)、锗(Ge)、铋(Bi)、锑(Sb)和铬(Cr)。
锡化合物或硅化合物的实例包括那些含氧(O)或碳(C)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均可包含除锡(Sn)或硅(Si)之外的上述第二构成元素。
包含硅(Si)和锡(Sn)中的至少一种的负极材料的尤其优选的实例是包含锡(Sn)作为第一构成元素并且除锡(Sn)之外还包含第二构成元素和第三构成元素的化合物。一般地,这样的负极材料可以与上述负极材料一起使用。这里,第二构成元素选自由钴(Co)、铁(Fe)、镁(Mg)、钛(Ti)、钒(V)、铬(Cr)、锰(Mn)、镍(Ni)、铜(Cu)、锌(Zn)、镓(Ga)、锆(Zr)、铌(Nb)、钼(Mo)、银(Ag)、铟(In)、铈(Ce)、铪(Hf)、钽(Ta)、钨(W)、铋(Bi)及硅(Si)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第三构成元素选自由硼(B)、碳(C)、铝(Al)及磷(P)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在负极材料中包含第二元素和第三元素的情况下,电池的循环特性得到提高。
另外,含CoSnC材料是优选的,其包含锡(Sn)、钴(Co)和碳(C)作为构成元素,其中碳(C)含量范围为从9.9wt%至29.7wt%,钴(Co)含量与锡(Sn)和钴(Co)总量的比例(Co/(Sn+Co))的范围为30wt.%至70wt.%。当作为负极材料的含CoSnC材料处于上述组成范围时,能够获得高能量密度和优异的循环特性。
每一种含CoSnC材料均可根据需要进一步包含其他构成元素。其他构成元素的优选实例包括硅(Si)、铁(Fe)、镍(Ni)、铬(Cr)、铟(In)、铌(Nb)、锗(Ge)、钛(Ti)、钼(Mo)、铝(Al)、磷(P)、镓(Ga)和铋(Bi),可单独包含其中一种或包含其中两种或多种,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容量特性或循环特性。
优选地,该含CoSnC材料含有包括锡(Sn)、钴(Co)和碳(C)的相,并且该相具有低结晶结构或非晶结构。此外,在含CoSnC材料中,至少一部分作为构成元素的碳优选结合至作为另一构成元素的金属元素或半金属元素。循环特性的降低被认为是由于锡(Sn)等的聚集或结晶而引起的,并且这样的聚集或结晶可通过碳与其他元素的结合而受限制。
用于检查元素的结合状态的方法的实例包括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PS)。在XPS中,使用这样的装置,其中,进行能量校准,以在84.0eV处获得金原子的4f轨道(Au4f)的峰,当进行检测的材料是石墨时,在284.5eV处观察到碳的1s轨道(C1s)的峰。当进行检测的材料是表面污染碳时,该峰出现在284.8eV。另一方面,在碳元素电荷密度增加的情况下,例如在碳结合至金属元素或半金属元素的情况下,C1s的峰在低于284.5eV的范围内出现。换言之,对于含CoSnC材料而获得的C1s复合波的峰出现在低于284.5eV的范围内,含CoSnC材料中包含的至少一部分碳(C)处于结合至作为另一构成元素而存在的金属元素或半金属元素的状态。
顺便提及,在XPS中,例如,C1s的峰用于校准能谱能量轴。通常,表面污染碳存在于含CoSnC材料的表面;将表面污染碳的C1s峰看作是284.8eV,并将其用作能量基准。在XPS中,获得C1s的峰波形作为包括表面污染碳的峰和含CoSnC材料中碳的峰的波形。因此,例如通过利用可商购软件进行分析将表面污染碳的峰和含CoSnC材料中的碳的峰彼此分离。在分析该波形时,用存在于最低束缚能侧主峰的位置作为能量基准(284.8eV)。
可以嵌入和脱嵌锂的负极材料的实例还包括碳材料、金属氧化物以及高分子化合物。通常,这些负极材料可与上述负极材料一起使用。该碳材料的实例包括易石墨化碳、(002)面的间距为不小于0.37nm的难石墨化碳、以及(002)面的间距为不大于0.34nm的石墨。更具体地,碳材料的实例包括热解碳、焦炭、石墨、玻璃碳、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烧成体、碳纤维和活性炭。焦炭的实例包括沥青焦炭、针状焦炭和石油焦炭。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烧成体是通过在适当温度下,通过焙烧(燃烧)诸如苯酚树脂、呋喃树脂等的高分子化合物,并将所得的产物碳化而获得的。在锂的嵌入和脱嵌时,碳材料在晶体结构中几乎无变化。因此,例如与上述负极材料一起使用该碳材料是优选的,因为由此能够获得高的能量密度和优异的循环特性,并且碳材料还可以起到导电剂的作用。金属氧化物的实例包括氧化铁、氧化钌和氧化钼。高分子化合物的实例包括聚乙炔和聚吡咯。
(导电剂)
导电剂的实例包括碳材料,诸如石墨、炭黑和科琴黑,并且这些材料可以单独使用或混合它们中的两种以上来进行使用。导电剂可以是金属材料、导电聚合物等,只要其为导电型材料即可。
(粘结剂)
粘结剂的实例包括诸如丁苯橡胶、氟橡胶、三元乙丙橡胶等的合成橡胶,以及诸如聚偏二氟乙烯的聚合物材料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通过混合使用其两种或多种。应当注意,正极21和负极22如图1所示进行卷绕,优选使用富有弹性的丁苯橡胶、氟橡胶等。
(隔膜)
隔膜23是用于将正极21和负极22彼此分离从而防止由于电极的相互接触而出现短路的组件,并且同时,允许锂离子通过其中。隔膜23例如由诸如聚四氟乙烯、聚丙烯和聚乙烯等的合成树脂的多孔膜、或陶瓷多孔膜而构成,且可具有这两种多孔膜的层压结构。另外,聚烯烃制成的多孔膜是优选的,因为其具有防止短路发生的优异效果,并且基于关闭(shut-down)效果能实现提高的电池安全性。特别地,聚乙烯是优选的,因为由此可在100℃至160℃的温度下获得关闭效果,并具有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聚丙烯也是优选的。此外,还可以使用通过与聚乙烯或聚丙烯共聚合或共混而获得的其他树脂,只要其是化学稳定的即可。
隔膜23利用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解液作为液体电解质而浸渍,从而可获得优异的循环特性和电池的保存特性。
当该电池充电时,例如,锂离子从正极21脱嵌,并且通过电解液而嵌入到负极22中。另一方面,在电池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22脱嵌,并且通过电解液而嵌入到正极21中。
在该电池中,在正极活性物质与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的负极材料之间进行量的控制,使得基于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的负极材料的充电容量大于基于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容量。这确保了即使在电池在完全充电的状态下也不会发生锂金属在负极22上的沉淀(沉积)。
可以这样设置电池,以使得在完全充电状态下的开路电压(即,电池电压)在例如4.30V至5.00V的范围内,或例如4.30V至4.40V的范围内。相比于使用相同的正极活性物质、但完全充电状态下的开路电压为4.20V的电池的情况,当完全充电状态下的开路电压为不小于4.30V时,每单位质量的正极活性物质所脱嵌的锂的量更大,因此,控制了正极活性物质的量和负极活性物质的量,并可以获得更高的能量密度。
[电池的制造方法]
例如,按照如下的方式制造如上所述的电池。
首先,例如,在正极集电体21A的两个侧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21B,以制造正极21。在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21B时,将通过混合正极活性物质与导电剂和粘结剂所制备的正极组合物分散在诸如N-甲基-2-吡咯烷酮的溶剂中,从而形成糊状正极组合物浆料。之后,将该正极组合物浆料涂覆至正极集电体21A,干燥,之后压制成型。
此外,例如,在进行与制造正极21的相同步骤之后,在负极集电体22A的两侧上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22B,从而制造负极22。
然后,通过焊接将正极引线25连接至正极集电体21A,并且通过焊接将负极引线26连接至负极集电体22A。
随后,将正极21和负极22与夹在其间的隔膜23进行卷绕,以形成卷绕电极体20。之后,将中心销24插入到螺旋卷绕电极体的中心。随后,将正极引线25的一端部焊接至安全阀机构15,将负极引线26的一端部焊接至电池壳11,并将卷绕电极体20容纳在电池壳11的内部,同时将卷绕电极体20夹在一对绝缘板12和13之间。
接着,将上述电解液引入至电池壳11的内部,以用电解液浸渍隔膜23。然后,将电池盖14、安全阀机构15和热敏电阻16通过其间的垫圈17进行嵌塞而固定在电池壳11的开口端部。通过上述步骤,获得了如图1和图2所示的电池。
<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中,电解液包含由上式(1)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因此,在负极22的容量由基于锂的嵌入和脱嵌的容量分量所表示的电池中,能够提高循环特性和保存特性。
3.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按照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相同的方式来构造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只是负极22的构造不同。因此,下面将详细描述负极22的构造,而省略其他构造的详细描述,因为其他构造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电池的构造相同。
[负极的构造]
与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类似地,该负极22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负极活性物质层22B设置在负极集电体22A的两侧上。该负极活性物质层22B包含例如含有硅(Si)或锡(Sn)作为构成元素的负极活性物质。硅(Si)和锡(Sn)具有嵌入和脱嵌锂的高能力,从而提供了高的能量密度。特别地,优选硅(Si),因为其理论容量更高。具体地,例如,负极活性物质包括硅的单质、合金或化合物,或锡的单质、合金或化合物,并可包含这些组分中的两种或多种。
负极活性物质层22B例如由气相法、液相法、火焰喷射法、烧成法或这些方法中的至少两种而形成。优选地,将该负极活性物质层22B与该负极集电体22A至少在它们之间的一部分界面上相互间进行合金化。具体地,优选在界面上,负极集电体22A的构成元素扩散到负极活性物质层22B中,或者负极活性物质层22B的构成元素扩散到负极集电体22A中,或者这些构成元素相互扩散。这就确保了,在充电和放电中由于负极活性物质层22B的膨胀和收缩而导致的损坏被抑制,并且负极活性物质层22B与负极集电体22A之间的电子传导性得到提高。
气相法的实例包括物理沉积法和化学沉积法,具体地说,真空蒸发法、溅射法、离子镀法、激光烧蚀法、热CVD(热化学气相沉积)法、等离子体增强CVD法等。可以使用的液相法的实例包括诸如电镀法和化学镀法等的已知技术。烧成法例如是这样一种方法,其中使粒状负极活性物质与粘结剂等混合,并将该混合物分散在溶剂中,并将该分散液进行涂布,然后在高于粘结剂等的熔点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作为烧成法,可使用已知技术。可使用的烧成法的实例包括诸如气氛烧成法、反应烧成法以及热压烧成法。
<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效果。
4.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即所谓的锂金属二次电池,其中,负极22的容量基于锂的析出(沉积)和溶解的容量分量来表示。
该电池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具有类似的结构,并且利用相同的步骤进行制造,只是其负极活性物质层22B由锂金属构成。因此,下面将详细描述负极22的构造,而省略其他的构造的描述。
[负极的构造]
该电池使用锂金属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从而可获得更高的能量密度。负极活性物质层22B可以是在进行组装时已经设置好的,或是在组装时还不存在,而由充电后析出的(沉积的)锂金属构成。此外,负极活性物质层22B可以被用作集电体,从而省略了负极集电体22A。
在电池充电时,例如,锂离子从正极21脱嵌,通过电解液作为锂金属在负极集电体22A的表面上析出(沉积)。另一方面,在电池放电时,锂金属作为锂离子从负极活性物质层22B脱嵌,通过电解液而嵌入到正极21中。
<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中,电解液包含由上式(1)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因此,在负极22的容量由基于锂的析出(沉积)和溶解的容量分量所表示的电池中,能够提高循环特性和保存特性。
5.第五实施方式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是使用了具有由聚合物支撑的电解液的凝胶电解质的电池。
[电池的构造]
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构造的分解透视图。该电池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卷绕电极体30连同连接至卷绕电极体30的正极引线31和负极引线32容纳在由膜形成的外壳(armor)构件40的内部。该电池具有所谓的“层压膜型”结构。
正极引线31和负极引线32分别以例如从外壳构件40的内部至外部的相同方向引出。这些电极引线中的每一个均例如由诸如铝(Al)、铜(Cu)、镍(Ni)、不锈钢(SUS)等的金属材料制成,并且形状上为片状或网状。
外壳构件40例如由尼龙膜、铝箔和聚乙烯膜按顺序层压的矩形铝层压膜构成。例如,外壳构件40均具有朝向卷绕电极体30的聚乙烯膜,并且其外边缘部通过热熔合或利用粘结剂而相互接合。将用于防止外部气体透过的紧密接触膜41插入至外壳构件40与正极引线31和负极引线32之间。该紧密接触膜41由具有与正极引线31和负极引线32的稳固接触的性能的材料制成,例如,诸如聚乙烯、聚丙烯、改性聚乙烯、改性聚丙烯等的聚烯烃树脂。
顺便提及,该外壳构件40可以不由上述三层结构的铝层压膜制成,而由其他结构的层压膜制成,或由诸如聚丙烯的聚合物膜制成,或由金属膜制成。
图4是图3中的卷绕电极体30沿线I-I截取的截面图。该卷绕电极体30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正极33和负极34在堆叠之后进行卷绕,其间夹有隔膜35和电解质36。卷绕电极体30的最外周部通过保护带37保护。
正极33具有设置在正极集电体33A的两个侧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33B。负极34具有设置在负极集电体34A的两个侧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34B,并且设置为使得其负极活性物质层34B的每一个均面向正极活性物质层33B。正极集电体33A、正极活性物质层33B、负极集电体34A、负极活性物质层34B以及隔膜35的构造例如与上述第二至第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构造相同。
电解质36包含上述电解液和支撑电解液的聚合物,并且是所谓的凝胶形式。该凝胶形式的电解质是优选的,因为由此可获得高的离子传导性(例如,室温下不小于1mS/cm),从而防止的液体的渗漏。
聚合物的实例包括聚丙烯腈、聚偏二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聚六氟丙烯共聚物、聚四氟乙烯、聚六氟丙烯、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磷腈、聚硅氧烷、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丁苯橡胶、丁腈橡胶、聚苯乙烯和聚碳酸酯,可以单独使用这些聚合物中的一种,或通过混合使用其中两种或多种。在这些聚合物中,从电化学稳定性的角度考虑,聚丙烯腈、聚偏二氟乙烯、聚六氟丙烯、聚环氧乙烷等是特别优选的。电解液中聚合物的含量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容性而变化,但优选例如在5wt%至50wt%的范围内。
电解质盐的含量与上述的电解液的情况相同。应当注意,这里使用的术语“溶剂”是广义的概念,并不限于液体溶剂,而是包括能够影响电解质盐的解离的离子传导性材料。因此,在使用离子传导性聚合物时,该聚合物也可包含在溶剂中。
[电池的制造方法]
例如,按照以下方式制造上述电池。
首先,制备包含电解液、聚合物和混合溶剂的前体溶液,将其涂覆至正极33和负极34,蒸发掉混合溶剂,以形成电解质36。随后,将正极引线31连接至正极集电体33A,并将负极引线32连接至负极集电体34A。
接着,将其上设置有电解质36的正极33和负极34进行堆叠,其间夹有隔膜35,将该堆叠组件沿其纵长方向进行卷绕,并将保护带37粘附至卷绕组件的最外周部,从而形成了卷绕电极体30。接着,例如,将卷绕电极体30夹在外壳构件40之间,并且通过热熔合等将外壳构件40的外边缘部相互接合,从而使卷绕电极体30密封。在该情况下,将紧密接触膜41插入外壳构件40与正极引线31和负极引线32之间的每一个缝隙中。通过这些步骤,得到了图3和图4中示出的电池。
此外,该电池还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制造。
首先,分别将正极引线31和负极引线32连接至正极33和负极34,然后,将正极33和负极34进行堆叠,并卷绕,且其间夹有隔膜35,并将保护带37粘附至该卷绕组件的最外周部。通过这些步骤,制成了作为卷绕电极体30的前体的卷绕体。
接着,将该卷绕体夹在外壳构件40之间,将该外壳构件40除一边缘侧的外周边缘之外的外周边缘通过热熔合等相互结合,从而将该卷绕体容纳在袋状外壳构件40的内部。然后,制备电解质组合物,其包括电解液、作为聚合物的原料的一种单体或多种单体、聚合引发剂、以及可选的诸如聚合抑制剂的其他材料。将该电解质组合物注入至袋状外壳构件40的内部,通过热熔合等将袋状外壳构件40的开口部密封。最后,进行单体的热聚合,以形成聚合物,由此制成了电解质36。通过这些步骤,获得了如图3和图4所示的电池。
此外,该电池还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制备。
首先,将正极引线31和负极引线32分别连接到正极33和负极34。接着,将正极33和负极34进行堆叠并卷绕,且电极之间夹有其两侧上涂覆有聚合物的隔膜35,并将保护带37粘附至由此得到的堆叠组件的最外周部,从而形成卷绕电极体30。
聚合物的实例包括包含偏二氟乙烯等作为组分的聚合物(即,均聚物)、共聚物或多组分共聚物。聚合物的具体实例包括聚偏二氟乙烯、具有偏二氟乙烯和六氟丙烯作为组分的二元共聚物、包含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和三氟氯乙烯作为组分的三元共聚物(三聚物)等。顺便提及,该聚合物在包含如前所述的具有偏二氟乙烯作为组分的聚合物的同时,还包含其他的一种或多种聚合物。
随后,将上述电解液注入到外壳构件40的内部,通过热熔合等将外壳构件40的开口部密封。最后,在外壳构件40上施加负载的同时进行加热,从而将隔膜35与正极33和负极34利用其间的聚合物进行牢固接触。因此,聚合物用电解液进行浸渍,并且该聚合物凝胶化,以形成电解质36。通过这些步骤,获得了图3和图4示出的电池。
<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第三或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效果。
6.第六实施方式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池。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池与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相同,只是照原样使用电解液来替代利用聚合物支撑电解液而获得的构件(电解质36)。因此,下面将主要详细描述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池的构造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差别。
[电池的构造]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池中,使用电解液代替凝胶电解质36。因此,卷绕电极体30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省去了电解质36,并利用电解液浸渍隔膜35。
[电池的制造方法]
该电池例如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制造。
首先,通过例如将正极活性物质、粘结剂和导电剂进行混合而制备正极组合物,将该组合物分散在诸如N-甲基-2-吡咯烷酮的溶剂中,以制备正极组合物浆料。接着,将该正极组合物浆料涂覆至正极集电体33A的两侧上,随后干燥,并压制成型,以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33B,从而制成了正极33。随后,例如,通过超声波焊接、点焊接等将正极引线31结合至正极集电体33A。
此外,通过例如混合负极材料和粘结剂来制备负极组合物,并将该组合物分散到诸如N-甲基-2-吡咯烷酮的溶剂中,以制备负极组合物浆料。接着,将该负极组合物浆料涂覆至负极集电体34A的两侧,之后干燥,并压制成型,以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34B,从而制成了负极34。之后,例如,通过超声波焊接、点焊接等将负极引线32结合至负极集电体34A。
随后,将正极33和负极34堆叠,其间夹有隔膜35,将由此得到的堆叠组件卷绕,将该卷绕组件夹在外壳构件40的内部,并将电解液注入到该外壳构件40内部,并将该外壳构件40密封。利用这些步骤,获得了如图3和4所示的电池。
<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池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第三或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效果。
[实施例]
现在将通过所示出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但这些实施例并不旨在限制本发明。
[样品1-1至1-18]
<样品1-1>
制造如图1和图2所示的圆筒型二次电池。首先,将94质量份(下文中称之为重量份)的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钴酸锂(LiCoO2)粉末、3重量份的作为导电剂的科琴黑(非晶态碳粉末)以及3重量份的作为粘结剂的聚偏二氟乙烯一起混合,将所得的混合物分散在作为溶剂的N-甲基-2-吡咯烷酮中,以形成正极组合物浆料。接着,将该正极混合物浆料均匀地涂覆在由具有20μm厚度的带状铝箔制成的正极集电体21A的两个侧上,之后干燥,并压制成型以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21B,从而制成了正极21。之后,将铝制的正极引线25连接至正极集电体21A的一端。
此外,将95重量份的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平均粒径30μm的人造石墨粉末和5重量份的聚偏二氟乙烯进行混合,将所得的混合物分散在作为溶剂的N-甲基-2-吡咯烷酮中,以形成负极组合物浆料。之后,将该负极组合物浆料均匀地涂覆在由具有15μm厚度的带状铜箔制成的负极集电体22A的两侧,之后干燥,并压制成型以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22B,从而制成了负极22。接着,将镍制的负极引线26连接至负极集电体22A的一端。
在如上制成正极21和负极22之后,制备由多微孔膜构成的隔膜23。将负极22、隔膜23、正极21以及隔膜23按顺序进行堆叠,将由此所得的堆叠组件螺旋卷绕多次,从而形成外径为17.5mm的果冻卷(jelly roll)型卷绕电极体20。
在制备卷绕电极体20之后,将卷绕电极体20夹在一对绝缘板12与13之间,将负极引线26焊接至由镀镍铁制成的电池壳11,而将正极引线25焊接至安全阀机构15,并在此条件下将卷绕电极体20容纳在电池壳11的内部。随后,通过真空系统将电解液注入到电池壳11的内部。
之后,将电池盖14利用其间的垫圈17嵌塞至电池壳11,以制成圆筒型二次电池(作为样品1-1的二次电池),其具有18mm的直径以及16mm的高度。
顺便提及,按照以下方式来制备电解液。首先,通过按照体积比5∶1∶4混合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以及碳酸亚乙酯(EC)来制备混合溶剂。在该混合溶剂中,以1mol/l的浓度溶解作为电解质盐的LiPF6。向由此获得的溶液中添加1wt.%的碳酸亚乙烯酯(VC),并作为添加剂添加0.001wt.%的由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样品1-2>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2的二次电池,只是向混合溶剂中以0.02wt.%的量添加上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1-3>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3的二次电池,只是向混合溶剂中以0.5wt.%的量添加上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1-4>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4的二次电池,只是向混合溶剂中以1wt.%的量添加上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1-5>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5的二次电池,只是向混合溶剂中以2wt.%的量添加上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1-6>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6的二次电池,只是向混合溶剂中以5wt.%的量添加上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1-7>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7的二次电池,只是向混合溶剂中以0.0005wt.%的量添加上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1-8>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8的二次电池,只是向混合溶剂中以8wt.%的量添加上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1-9>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9的二次电池,只是向混合溶剂中添加0.02wt.%的上式(5)表示的N-乙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1-10>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10的二次电池,只是向混合溶剂中添加0.02wt.%的上式(6)表示的N-丙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1-11>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11的二次电池,只是向混合溶剂中添加0.02wt.%的上式(7)表示的N-甲基双((五氟乙基)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1-12>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12的二次电池,只是向混合溶剂中添加0.02wt.%的上式(8)表示的N-乙基双((五氟乙基)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1-13>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13的二次电池,只是向混合溶剂中添加0.02wt.%的上式(9)表示的N-三氟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1-14>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14的二次电池,只是向混合溶剂中添加0.02wt.%的上式(10)表示的N-甲氧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1-15>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15的二次电池,只是向混合溶剂中添加0.02wt.%的上式(11)表示的N-乙氧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1-16>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16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作为添加剂的上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样品1-17>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17的二次电池,只是向混合溶剂中添加0.02wt.%的下式(20)表示的三乙醇胺作为添加剂。
Figure BSA00000232053400371
<样品1-18>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18的二次电池,只是向混合溶剂中添加0.02wt.%的下式(21)表示的三乙胺作为添加剂。
Figure BSA00000232053400372
将如上制造的样品1-1至1-18进行以下高温保存测试和循环测试。
[高温保存测试]
将各个如上制造的二次电池在23℃下进行两次充电和放电循环,之后再充电,并放置在60℃下的恒温器中,持续30天。然后,将各个二次电池进行再次放电,根据下式,利用保存后的放电容量与保存前的放电容量的比率来确定该二次电池的容量恢复率。
容量恢复率={(保存后的放电容量)/(保存前的放电容量)}×100(%)
顺便提及,充电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其中以1680mA进行恒电流充电,直至电池电压达到4.20V,然后在4.20V进行恒电压充电直至总充电时间达到4小时。放电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其中以1200mA进行恒电流放电,直至电池电压降至2.5V。此外,保存前的放电容量为第二次循环时的放电容量,而保存后的放电容量为保存后即时的放电容量;换言之,保存后的放电容量为第三次循环的放电容量。
[循环测试]
将各个如上制造的二次电池在23℃下进行充电和放电循环,由此评价其循环特性。充电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其中以1680mA进行恒电流充电,直至电池电压达到4.20V,然后以4.20V进行恒电压充电直至总充电时间达到4小时。放电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其中以1200mA进行恒电流放电,直至电池电压降至2.5V。重复这样的充电和放电,根据下式,利用第300次循环时的放电容量与第2次循环时的放电容量的比率来确定放电容量保持率。
放电容量保持率={(第300次循环时的放电容量)/(第二次循环时的放电容量)}×100(%)
利用放电容量保持率来评价该二次电池的循环特性。
下表1中示出了样品1-1至1-18的测试结果。
在表1中,AG表示人造石墨;N-MTFMSI表示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N-ETFMSI表示N-乙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N-PTFMSI表示N-丙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N-MPFESI表示N-甲基双((五氟乙基)磺酰基)亚胺;N-EPFESI表示N-乙基双((五氟乙基)磺酰基)亚胺;N-TFMTFMSI表示N-三氟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N-MXTFMSI表示N-甲氧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以及N-EXTFMSI表示N-乙氧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Figure BSA00000232053400391
[评价]
如表1所示,样品1-1至1-6以及样品1-9至1-15比样品1-16具有更好的循环特性和高温保存特性。此外,样品1-1至1-6以及样品1-9至1-15比样品1-17和1-18具有更好的循环特性和高温保存特性。换言之,证实了通过添加由上式(4)至(11)表示的任意烷基胺衍生物可获得良好的循环特性和高温保存特性。此外,通过比较样品1-1至1-8,证实了由式(4)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的最佳添加量的范围为基于电解液的总量的0.001wt.%至5wt.%。
[样品1-19和1-20]
<样品1-19>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19的二次电池,只是通过以体积比6∶2∶2混合碳酸二甲酯(DMC)、4-氟-1,3-二氧戊环-2-酮(FEC)以及碳酸亚乙酯(EC)而制得混合溶剂。
<样品1-20>
按照与样品1-19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20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作为添加剂的上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将作为样品1-19和1-20的二次电池进行高温保存特性测试和循环测试。结果示出于表2中。
表2中,N-MTFMSI表示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Figure BSA00000232053400411
[评价]
如表2所示,样品1-19比样品1-20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换言之,发现了在使用包含4-氟-1,3-二氧戊环-2-酮(FEC)的溶剂的情况下,通过添加由上式(4)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可获得良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
[样品1-21和1-22]
<样品1-21>
按照与样品1-19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21的二次电池,只是进一步将0.1mol/l的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锂(LiTFSI)作为电解质盐溶解在混合溶剂中。
<样品1-22>
按照与样品1-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22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作为添加剂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将作为样品1-21和1-22的二次电池进行高温保存特性测试和循环测试。结果列于表3中。
表3中,N-MTFMSI表示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如表3所示,样品1-21比样品1-22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换言之,发现了在使用LiTFSI作为电解质盐的情况下,通过添加由上式(4)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可获得良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
[样品1-23至1-34]
<样品1-23>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23的二次电池,只是使用LiNiO2粉末作为正极活性物质。
<样品1-24>
按照与样品1-23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24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作为添加剂的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样品1-25>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25的二次电池,只是使用LiMn2O4粉末作为正极活性物质。
<样品1-26>
按照与样品1-25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26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作为添加剂的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样品1-27>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27的二次电池,只是使用LiCo0.50Ni0.50O2粉末作为正极活性物质。
<样品1-28>
按照与样品1-27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28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作为添加剂的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样品1-29>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29的二次电池,只是使用LiCo0.33Ni0.33Mn0.33O2粉末作为正极活性物质。
<样品1-30>
按照与样品1-29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30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作为添加剂的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样品1-31>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31的二次电池,只是使用LiFePO4粉末作为正极活性物质。
<样品1-32>
按照与样品1-3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32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作为添加剂的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样品1-33>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33的二次电池,只是使用LiFe0.50Mn0.50PO4粉末作为正极活性物质。
<样品1-34>
按照与样品1-33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34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作为添加剂的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将样品1-23和1-34进行高温保存特性测试和循环测试。其结果示于表4。
表4中,N-MTFMSI表示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Figure BSA00000232053400471
[评价]
如表4中所示,样品1-23比样品1-24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样品1-25比样品1-26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样品1-27比样品1-28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样品1-29比样品1-30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样品1-31比样品1-32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样品1-33比样品1-34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换言之,经证实,在使用诸如LiNiO2、LiMn2O4、LiCo0.50Ni0.50O2、LiCo0.33Ni0.33Mn0.33O2和LiFe0.50Mn0.50PO4的正极材料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包含上式(4)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的电解液可获得良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
[样品1-35至1-44]
<样品1-35>
以如下方式制备负极22。
在由15μm厚的铜箔制成的负极集电体22A上,利用电子束蒸发法沉积硅(Si),以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22B。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35的二次电池,只是上述这一点不同。
<样品1-36>
按照与样品1-35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36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作为添加剂的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样品1-37>
以如下方式制备负极。
在由15μm厚的铜箔制成的负极集电体22A上,利用真空蒸发法沉积锡(Sn),以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22B。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37的二次电池,只是上述这一点不同。
<样品1-38>
按照与样品1-37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38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作为添加剂的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样品1-39>
将50重量份的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平均粒径10μm的Co-Si合金粉末、40重量份的平均粒径15μm的石墨、5重量份的科琴黑和5重量份的聚偏二氟乙烯的混合物分散在作为溶剂的N-甲基-2-吡咯烷酮中,以制备负极组合物浆料。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39的二次电池,只是上述这一点不同。
<样品1-40>
按照与样品1-39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40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作为添加剂的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样品1-41>
将50重量份的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平均粒径10μm的Co-Sn合金粉末、40重量份的平均粒径15μm的石墨、5重量份的科琴黑和5重量份的聚偏二氟乙烯的混合物分散在作为溶剂的N-甲基-2-吡咯烷酮中,以制备负极组合物浆料。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41的二次电池,只是上述这一点不同。
<样品1-42>
按照与样品1-4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42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作为添加剂的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样品1-43>
以如下方式制备负极。
首先,将Co-Sn合金粉末与碳粉末以预定比率相互混合作为原料,在该粉末总量为10g条件下,将该粉末进行干混。将所得的混合物连同400g经测量直径为9mm的钢珠置于Ito Seisakusho Co.Ltd.制造的行星球磨机的反应容器中。在利用氩气冲洗反应容器内部之后,重复这样的循环,其中包括10min的以250rpm的旋转操作以及10min的停止,直至总的操作时间达到20小时。
之后,将反应容器冷却至室温,并且对由此合成的负极活性物质粉末进行组分分析。结果发现,锡(Sn)的含量为49.5wt.%,钴(Co)的含量为29.7wt.%,碳(C)的含量为19.8wt.%,钴(Co)含量与锡(Sn)和钴(Co)总含量的比率Co/(Sn+Co)为37.5wt.%。顺便提及,通过碳-硫分析仪测量碳(C)含量,而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原子发射光谱仪测量锡(Sn)和钴(Co)的含量。
接着,将作为导电剂的80重量份的负极活性物质粉末、11重量份的石墨和1重量份乙炔黑的混合物、以及作为粘结剂的8重量份的聚偏二氟乙烯分散在作为溶剂的N-甲基-2-吡咯烷酮中,以制备负极组合物浆料。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43的二次电池,只是上述这一点不同。
<样品1-44>
按照与样品1-43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44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作为添加剂的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将作为样品1-35至1-44的样品进行高温保存特性测试和循环测试。结果示出于表5中。
表5中,N-MTFMSI表示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评价]
如表5中所示,样品1-35比样品1-36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样品1-37比样品1-38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样品1-39比样品1-40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样品1-41比样品1-42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样品1-43比样品1-44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换言之,经证实,在使用诸如硅、锡、Co-Si合金粉末、Co-Sn合金粉末及含CoSnC材料的负极材料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包含上式(4)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的电解液可获得良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
[样品1-45至1-50]
<样品1-45>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45的二次电池,只是通过控制正极活性物质的量和负极活性物质的量,将电池设计为在完全充电状态下的开路电压为4.30V。
<样品1-46>
按照与样品1-45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46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作为添加剂的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样品1-47>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47的二次电池,只是通过控制正极活性物质的量和负极活性物质的量,将电池设计为在完全充电状态下的开路电压为4.35V。
<样品1-48>
按照与样品1-47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48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作为添加剂的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样品1-49>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49的二次电池,只是通过控制正极活性物质的量和负极活性物质的量,将电池设计为在完全充电状态下的开路电压为4.40V。
<样品1-50>
按照与样品1-49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1-50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作为添加剂的式(4)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将作为样品1-45至1-50的样品进行高温保存特性测试和循环测试。在该高温保存特性测试和循环测试中,样品1-45和1-46的充电电压设定为4.30V,而样品1-47和1-48的充电电压设定为4.35V,并且样品1-49和1-50的充电电压设定为4.40V。结果列于下表6中。
在表6中,N-MTFMSI表示N-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Figure BSA00000232053400551
如表6中所示,样品1-45比样品1-46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样品1-47比样品1-48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样品1-49比样品1-50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换言之,已发现,在将充电电压设定为不小于4.30V的值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包含上式(4)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的电解液可获得良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
[样品2-1至2-16]
<样品2-1>
按照与样品1-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1的二次电池,只是将0.001wt.%的由上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添加至混合溶剂中作为添加剂。
<样品2-2>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2的二次电池,只是作为添加剂添加至混合溶剂中的由上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的量为0.02wt.%。
<样品2-3>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3的二次电池,只是作为添加剂添加至混合溶剂中的由上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的量为0.5wt.%。
<样品2-4>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4的二次电池,只是作为添加剂添加至混合溶剂中的由上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的量为1wt.%。
<样品2-5>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5的二次电池,只是作为添加剂添加至混合溶剂中的由上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的量为2wt.%。
<样品2-6>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6的二次电池,只是作为添加剂添加至混合溶剂中的由上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的量为5wt.%。
<样品2-7>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7的二次电池,只是作为添加剂添加至混合溶剂中的由上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的量为0.0005wt.%。
<样品2-8>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8的二次电池,只是作为添加剂添加至混合溶剂中的由上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的量为8wt.%。
<样品2-9>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9的二次电池,只是将0.02wt.%的由上式(13)表示的N-乙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添加至混合溶剂中作为添加剂。
<样品2-10>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10的二次电池,只是将0.02wt.%的由上式(14)表示的N-丙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添加至混合溶剂中作为添加剂。
<样品2-11>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11的二次电池,只是将0.02wt.%的由上式(15)表示的N-甲基双(五氟乙氧基亚磺酰基)亚胺添加至混合溶剂中作为添加剂。
<样品2-12>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12的二次电池,只是将0.02wt.%的由上式(16)表示的N-乙基双(五氟乙氧基亚磺酰基)亚胺添加至混合溶剂中作为添加剂。
<样品2-13>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13的二次电池,只是将0.02wt.%的由上式(17)表示的N-三氟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添加至混合溶剂中作为添加剂。
<样品2-14>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14的二次电池,只是将0.02wt.%的由上式(18)表示的N-甲氧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添加至混合溶剂中作为添加剂。
<样品2-15>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15的二次电池,只是将0.02wt.%的由上式(19)表示的N-乙氧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添加至混合溶剂中作为添加剂。
<样品2-16>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16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将由上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添加至混合溶剂中作为添加剂。
将如上作为样品2-1至2-16制备的二次电池进行高温保存特性测试和循环测试。结果示于下表7中。
表7中,N-MTFMXSI表示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N-ETFMXSI表示N-乙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N-PTFMXSI表示N-丙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N-MPFEXSI表示N-甲基双(五氟乙氧基亚磺酰基)亚胺;N-EPFEXSI表示N-乙基双(五氟乙氧基亚磺酰基)亚胺;N-TFMTFMXSI表示N-三氟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N-MXTFMXSI表示N-甲氧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以及N-EXTFMXSI表示N-乙氧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
Figure BSA00000232053400601
[评价]
如表7所示,样品2-1至2-6以及样品2-9至2-15比样品2-16具有更好的循环特性和高温保存特性。此外,样品2-1至2-6以及样品2-9至2-15比样品2-17和2-18具有更好的循环特性和高温保存特性。换言之,证实了通过向电解液中添加由上式(12)至(19)表示的任意烷基胺衍生物可获得良好的循环特性和高温保存特性。此外,通过比较样品2-1至2-8,证实了由式(12)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的最佳添加量的范围为基于电解液的总量的0.001wt.%至5wt.%。
[样品2-17和2-18]
<样品2-17>
通过以体积比6∶2∶2混合碳酸二甲酯(DMC)、4-氟-1,3-二氧戊环-2-酮(FEC)以及碳酸亚乙酯(EC)制备混合溶剂。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17的二次电池,只是上述这一点不同。
<样品2-18>
按照与样品2-17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18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将如上作为样品2-17和2-18的二次电池进行高温保存特性测试和循环测试。结果示于下表8中。
在表8中,N-MTFMXSI表示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
Figure BSA00000232053400621
如表8所示,样品2-17比样品2-18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因此,已发现,在使用包含4-氟-1,3-二氧戊环-2-酮(FEC)的溶剂的情况下,通过添加由上式(12)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可获得良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
[样品2-19和2-20]
<样品2-19>
按照与样品2-17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19的二次电池,只是进一步以0.1mol/l的量将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锂(LiTFSI)作为电解质盐添加至混合溶剂中。
<样品2-20>
按照与样品2-19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20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将如上作为样品2-19至2-20的二次电池进行高温保存特性测试和循环测试。结果示于下表9中。
在表9中,N-MTFMXSI表示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
Figure BSA00000232053400641
如表9所示,样品2-19比样品2-20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因此,证实了在使用LiTFSI作为电解质盐的情况下,通过添加由上式(12)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可获得良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
[样品2-21至2-32]
<样品2-21>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21的二次电池,只是使用LiNiO2粉末作为正极活性物质。
<样品2-22>
按照与样品2-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22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2-23>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23的二次电池,只是使用LiMn2O4粉末作为正极活性物质。
<样品2-24>
按照与样品2-23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24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2-25>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25的二次电池,只是使用LiCo0.50Ni0.50O2粉末作为正极活性物质。
<样品2-26>
按照与样品2-25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26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2-27>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27的二次电池,只是使用LiCo0.33Ni0.33Mn0.33O2粉末作为正极活性物质。
<样品2-28>
按照与样品2-27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28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2-29>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29的二次电池,只是使用LiFePO4粉末作为正极活性物质。
<样品2-30>
按照与样品2-29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30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2-31>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31的二次电池,只是使用LiFe0.50Mn0.50PO4粉末作为正极活性物质。
<样品2-32>
按照与样品2-3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32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将样品2-21和2-32进行高温保存特性测试和循环测试。结果示于下表10。
在表10中,N-MTFMXSI表示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
Figure BSA00000232053400681
[评价]
如表10中所示,样品2-21比样品2-22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样品2-23比样品2-24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样品2-25比样品2-26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样品2-27比样品2-28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样品2-29比样品2-30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样品2-31比样品2-32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换言之,已发现,在使用诸如LiNiO2、LiMn2O4、LiCo0.50Ni0.50O2、LiCo0.33Ni0.33Mn0.33O2和LiFe0.50Mn0.50PO4的正极材料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包含上式(12)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的电解液可获得良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
[样品2-33至2-42]
<样品2-33>
以如下方式制备负极。
在由15μm厚的铜箔制成的负极集电体34A上,利用电子束蒸发法沉积硅(Si),以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34B。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33的二次电池,只是上述这一点不同。
<样品2-34>
按照与样品2-33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34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2-35>
在由15μm厚的铜箔制成的负极集电体22A上,利用真空蒸发法沉积锡(Sn),以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22B。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35的二次电池,只是上述这一点不同。
<样品2-36>
按照与样品2-35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36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2-37>
将50重量份的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平均粒径10μm的Co-Si合金粉末、40重量份的平均粒径15μm的石墨、5重量份的科琴黑和5重量份的聚偏二氟乙烯的混合物分散在作为溶剂的N-甲基-2-吡咯烷酮中,以制备负极组合物浆料。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37的二次电池,只是上述这一点不同。
<样品2-38>
按照与样品2-37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38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2-39>
将50重量份的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平均粒径10μm的Co-Sn合金粉末、40重量份的平均粒径15μm的石墨、5重量份的科琴黑和5重量份的聚偏二氟乙烯的混合物分散在作为溶剂的N-甲基-2-吡咯烷酮中,以制备负极组合物浆料。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39的二次电池,只是上述这一点不同。
<样品2-40>
按照与样品2-39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40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2-41>
以如下方式制备负极。
首先,作为原料,将Co-Sn合金粉末与碳粉末以预定比率相互混合,在粉末总量为10g条件下,将该粉末进行干混。将所得的混合物连同400g经测量直径为9mm的钢珠置于由Ito Seisakusho Co.Ltd.制造的行星球磨机的反应容器中。在利用氩气冲洗反应容器内部之后,重复这样的循环,其中包括10min的以250rpm的旋转操作以及10min的停止,直至总的操作时间达到20小时。
之后,将反应容器冷却至室温,对由此合成的负极活性物质粉末进行组分分析。结果发现,锡(Sn)的含量为49.5wt.%,钴(Co)的含量为29.7wt.%,碳(C)的含量为19.8wt.%,钴(Co)含量与锡(Sn)和钴(Co)总含量的比率Co/(Sn+Co)为37.5wt.%。顺便提及,通过碳-硫分析仪测量碳(C)含量,而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原子发射光谱仪测量锡(Sn)和钴(Co)的含量。
接着,将作为导电剂的80重量份的负极活性物质粉末、11重量份的石墨和1重量份的乙炔黑的混合物、以及作为粘结剂的8重量份的聚偏二氟乙烯分散在作为溶剂的N-甲基-2-吡咯烷酮中,以制备负极组合物浆料。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41的二次电池,只是上述这一点不同。
<样品2-42>
按照与样品2-4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42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将作为样品2-33至2-42的样品进行高温保存特性测试和循环测试。结果示于下表11。
在表11中,N-MTFMXSI表示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
Figure BSA00000232053400731
[评价]
如表11中所示,样品2-33比样品2-34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样品2-35比样品2-36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样品2-37比样品2-38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样品2-39比样品2-40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样品2-41比样品2-42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换言之,已发现,在使用诸如硅、锡、Co-Si合金粉末、Co-Sn合金粉末及含CoSnC材料的负极材料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包含上式(12)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的电解液可获得良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
[样品2-43至2-48]
<样品2-43>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43的二次电池,只是通过控制正极活性物质的量和负极活性物质的量,将电池设计为在完全充电状态下的开路电压为4.30V。
<样品2-44>
按照与样品2-43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44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2-45>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45的二次电池,只是通过控制正极活性物质的量和负极活性物质的量,将电池设计为在完全充电状态下的开路电压为4.35V。
<样品2-46>
按照与样品2-45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46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样品2-47>
按照与样品2-1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47的二次电池,只是通过控制正极活性物质的量和负极活性物质的量,将电池设计为在完全充电状态下的开路电压为4.40V。
<样品2-48>
按照与样品2-47相同的方式制造作为样品2-48的二次电池,只是未向混合溶剂中添加式(12)表示的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作为添加剂。
将作为样品2-43至2-48的样品进行高温保存特性测试和循环测试。在该高温保存特性测试和循环测试中,样品2-43和2-44的充电电压设定为4.30V,而样品2-45和2-46的充电电压设定为4.35V,并且样品2-47和2-48的充电电压设定为4.40V。结果列于下表12中。
在表12中,N-MTFMXSI表示N-甲基双(三氟甲氧基亚磺酰基)亚胺。
Figure BSA00000232053400761
[评价]
如表12中所示,样品2-43比样品2-44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样品2-45比样品2-46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样品2-47比样品2-48具有更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简言之,已发现,在将充电电压设定为不小于4.30V的值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包含上式(12)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的电解液可获得良好的高温保存特性和循环特性。
7.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其各种修改和应用也可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例如,本发明中电解液的应用并不限于电池,该电解液例如还可以用于其他电化学装置,如电容器。
尽管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使用电解液或包含由聚合物支撑的电解液的凝胶电解质作为用于电池的电解质的情况,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类型的电解质。其他类型电解质的实例包括:电解液与离子传导性陶瓷、离子传导性玻璃或离子传导性化合物(诸如离子晶体)等的混合物;电解液与其他无机化合物的混合物;以及凝胶电解质与无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此外,尽管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中描述了将锂用于电极反应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本发明还可应用于使用诸如纳(Na)、钾(K)等的其他碱金属的情况,或使用诸如镁(Mg)、钙(Ca)等的碱土金属的情况,或使用诸如铝(Al)的其他轻金属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也可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中相同或类似的效果。
此外,尽管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中描述了具有圆筒型或层压膜型结构的电池以及具有卷绕(卷型)电极结构的电池,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电池结构。本发明还可应用于其他电池结构的电池,诸如方形、硬币型、纽扣型等,以及具有堆叠结构的电池,其中电极是堆叠的;在这些情况下,也可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中相同或类似的效果。

Claims (8)

1.一种电解质,包括:
溶剂;
电解质盐;以及
烷基胺衍生物,由下式(1)表示:
Figure FSA00000232053300011
其中,R1是1至3个碳原子的烷基,其可含有取代基,R2和R3各自独立地为含有1至3个碳原子的取代基的磺酰基或含有1至3个碳原子的取代基的亚磺酰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质,其中,由上式(1)表示的烷
基胺衍生物是由下式(2)或(3)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
Figure FSA00000232053300012
其中,R4是1至3个碳原子的烷基、1至3个碳原子的烷氧基、或1至3个碳原子的全氟烷基,且R5是1至3个碳原子的全氟烷基,
Figure FSA00000232053300013
其中,R6是1至3个碳原子的烷基、1至3个碳原子的烷氧基、或1至3个碳原子的全氟烷基,且R7是1至3个碳原子的全氟烷氧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质,其中,上述(1)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的含量范围为0.001质量%至5质量%。
4.一种电池,包括:
正极;
负极;以及
电解质,包括溶剂和电解质盐,
其中,所述电解质包括由下式(1)表示的烷基胺衍生物:
Figure FSA00000232053300021
其中,R1是1至3个碳原子的烷基,其可含有取代基,R2和R3各自独立地为含有1至3个碳原子的取代基的磺酰基或含有1至3个碳原子的取代基的亚磺酰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负极包括碳材料、锂金属、或选自能够嵌入并脱嵌锂的金属和半金属元素中的至少一种作为组成元素。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所述负极包括选自由硅的单质、合金和化合物以及锡的单质、合金和化合物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中,在完全充电状态下的开路电压的范围为4.30V至5.00V。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电解质为凝胶电解质,其中包含所述溶剂和所述电解质盐的电解液由聚合物支撑。
CN2010102552107A 2009-08-21 2010-08-13 电解质和电池 Pending CN10199713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92246 2009-08-21
JP2009192246A JP2011044352A (ja) 2009-08-21 2009-08-21 電解質および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97139A true CN101997139A (zh) 2011-03-30

Family

ID=43605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552107A Pending CN101997139A (zh) 2009-08-21 2010-08-13 电解质和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45357A1 (zh)
JP (1) JP2011044352A (zh)
KR (1) KR20110020181A (zh)
CN (1) CN101997139A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96871A (zh) * 2013-02-15 2014-08-20 索尼公司 电解液、非水二次电池、电池组、电动车辆、蓄电系统
CN105470571A (zh) * 2014-06-05 2016-04-0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电解液
CN107004835A (zh) * 2015-09-28 2017-08-01 瓦克化学股份公司 作为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组分的腈和胺
CN107293792A (zh) * 2017-08-21 2017-10-24 宁波诺丁汉大学 一种非水电解液及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电池
CN108475810A (zh) * 2016-01-07 2018-08-31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电解质和含有该电解质的电池组单元
CN110176631A (zh) * 2019-06-12 2019-08-27 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电池内阻的锂二次电池电解液及锂二次电池
CN110380119A (zh) * 2019-06-11 2019-10-25 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电池电解液用添加剂、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锂离子电池
CN114156539A (zh) * 2021-12-21 2022-03-08 华南师范大学 钠二次电池电解液及钠二次电池
CN114639873A (zh) * 2020-12-16 2022-06-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池电解液、二次电池和终端
CN116154108A (zh) * 2023-03-30 2023-05-2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二次电池以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用电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56295B1 (en) 2006-11-25 2008-11-25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Bis(thienyl)isopyrazoles and process for preparing and method for using bis(thienyl)isopyrazoles
US8183390B1 (en) 2006-07-24 2012-05-22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Bis(thienyl)isopyrazoles and process for preparing and method for using bis(thienyl)isopyrazoles
US8427812B1 (en) * 2008-07-24 2013-04-23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Electroactive polymer based supercapacitors including a cathode having BBL or Pry-BBL
WO2012067943A1 (en) 2010-11-15 2012-05-24 Amprius, Inc. Electrolytes for rechargeable batteries
KR20150051541A (ko) * 2013-11-04 2015-05-1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
US10727529B2 (en) 2016-08-02 2020-07-28 Wacker Chemie Ag Lithium ion batteries
US11139519B2 (en) * 2017-08-30 2021-10-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Sealed cel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2386A (zh) * 2003-11-28 2005-06-01 索尼株式会社 电解液和使用该电解液的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56592A (en) * 1994-08-15 1996-09-17 Hitchings; Jay Filter indexing apparatus for filtering molten metal
DE19607832A1 (de) * 1996-03-01 1997-09-04 Merck Patent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cyclischen Perfluoralkanbis(sulfonyl)imiden sowie deren Salze
KR100428615B1 (ko) * 2000-01-21 2004-04-3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전해액
KR100527827B1 (ko) * 2003-03-13 2005-11-0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비수성 전해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JP4783168B2 (ja) * 2006-01-26 2011-09-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非水電解質及びその充電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2386A (zh) * 2003-11-28 2005-06-01 索尼株式会社 电解液和使用该电解液的电池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96871B (zh) * 2013-02-15 2016-08-24 索尼公司 电解液、非水二次电池、电池组、电动车辆、蓄电系统
CN103996871A (zh) * 2013-02-15 2014-08-20 索尼公司 电解液、非水二次电池、电池组、电动车辆、蓄电系统
CN105470571A (zh) * 2014-06-05 2016-04-0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电解液
CN107004835A (zh) * 2015-09-28 2017-08-01 瓦克化学股份公司 作为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组分的腈和胺
CN108475810A (zh) * 2016-01-07 2018-08-31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电解质和含有该电解质的电池组单元
CN107293792A (zh) * 2017-08-21 2017-10-24 宁波诺丁汉大学 一种非水电解液及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电池
CN110380119A (zh) * 2019-06-11 2019-10-25 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电池电解液用添加剂、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锂离子电池
CN110176631A (zh) * 2019-06-12 2019-08-27 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电池内阻的锂二次电池电解液及锂二次电池
WO2020248565A1 (zh) * 2019-06-12 2020-12-17 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电池内阻的锂二次电池电解液及锂二次电池
CN114639873A (zh) * 2020-12-16 2022-06-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池电解液、二次电池和终端
WO2022127796A1 (zh) * 2020-12-16 2022-06-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池电解液、二次电池和终端
CN114639873B (zh) * 2020-12-16 2024-09-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池电解液、二次电池和终端
CN114156539A (zh) * 2021-12-21 2022-03-08 华南师范大学 钠二次电池电解液及钠二次电池
CN116154108A (zh) * 2023-03-30 2023-05-2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二次电池以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用电装置
CN116154108B (zh) * 2023-03-30 2024-01-2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二次电池以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用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10020181A (ko) 2011-03-02
JP2011044352A (ja) 2011-03-03
US20110045357A1 (en) 2011-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97139A (zh) 电解质和电池
US9005820B2 (e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ionic liquid
US9088036B2 (en)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CN102694161A (zh) 二次电池、电子装置、电动工具和电动车辆
JP2008123714A (ja) 電解液および電池
CN104332655A (zh) 电解质和二次电池
CN101355146A (zh) 负极、电池以及制造它们的方法
US20060194119A1 (e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with high performance
CN101609910A (zh) 电池
EP2161776A1 (en) Polyvinylpyridine additives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s
JP2006032300A (ja) 電解質および電池
CN102097648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负极、电动工具、电动车和能量存储系统
CN101924244A (zh) 电池
KR20100036955A (ko) 비수 전해질 전지
CN102142577A (zh) 非水电解质电池
CN101685857B (zh) 电池以及电极
US8148006B2 (en) Electrolytic solution and battery
JP5125029B2 (ja) 電池
JP2007149535A (ja) 電池
KR20090081325A (ko) 비수 전해질 전지 및 전극 및 그들의 제조 방법
JP2004319212A (ja) 電解液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池
JP2009110799A (ja) 電池
JP2007042387A (ja) 電解液,電極および電池
KR20100086426A (ko) 비수 전해액 전지
JP5168593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