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31172A - 车用安全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用安全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31172A CN101531172A CNA2009101292152A CN200910129215A CN101531172A CN 101531172 A CN101531172 A CN 101531172A CN A2009101292152 A CNA2009101292152 A CN A2009101292152A CN 200910129215 A CN200910129215 A CN 200910129215A CN 101531172 A CN101531172 A CN 10153117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bag
- hinged joint
- basal component
- facing elements
- ope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其中,当安全气囊展开时,形成于基底构件(34)上的开口(35)上方的盖罩部件(41)在适当的打开方向上打开。撕裂缝(84)形成为在区域(44)内朝向所述盖罩部件的铰轴(56)的轴线延伸至开口的外侧。在外侧区域设置有剥离部(93,94),基底构件(34)上的护面构件(43)在该处从基底构件上剥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用安全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第2004-276680(JP 2004-276680)中公开了一种安全气囊装置,该安全气囊装置配备有安全气囊和使用了皮革的皮饰安全气囊罩,所述安全气囊罩覆盖呈折叠状态的安全气囊。通过将皮革贴附在树脂罩体上形成所述皮饰安全气囊罩。在皮革的背面上形成有低抗拉强度的弱化(薄弱)部。所述弱化部由许多切口组成。当罩体发生破裂时,该弱化部使得皮革能够顺利地断裂。
然而,在上述皮饰安全气囊罩中,处理具有不同厚度、强度以及其他特性的皮革,以增强安全气囊的展开性能,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换言之,皮革的厚度必须为0.6毫米,而切口的间距必须被设置为4毫米以形成弱化部,那么当高于上述参数0.6毫米和4毫米时,就会有弱化部的抗裂性增高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安全气囊装置,使打开阻力具有有向性并且对安全气囊的打开方向形成限制,所述打开阻力在盖罩部件的一侧上作用于第一折叶并在盖罩部件的另一侧上作用于第二折叶。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为,提供一种车用安全气囊装置,包括:基底构件,其具有安全气囊展开开口,以及至少一个可以通过绕设置于开口边缘上的铰轴转动而打开所述开口的折叶;护面构件,其铺设在所述基底构件上;撕裂缝,其在安全气囊展开时相应于折叶的打开而断裂,所述撕裂缝在护面构件上形成为,在比开口靠外的区域内朝向铰轴的轴线延伸;以及剥离部,其相应于所述撕裂缝形成,并且在折叶作用下从基底构件上脱离,护面构件在开口的外侧区域内于该处打开。
采用这种设置,撕裂缝可使打开护面构件的必要加载具有有向性,并且可以对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进行调节。
优选地,所述折叶包括两个部分,在所述开口的边缘处以相对的方式设置有对应于各个折叶的一对铰轴,所述撕裂缝形成为朝向这对铰轴中的一个铰轴延伸,并远离另一铰轴。由此,撕裂缝随着折叶的分裂而顺利地破裂。
理想地,两折叶中的一个折叶形成为向外弯曲的门体,其中,从所述折叶的自由端的两端到铰轴的宽度被最小化;而两折叶中的另一折叶被形成为向内弯曲的门体,其具有与所述折叶的自由端相匹配的自由端。由此,两折叶呈曲线形配合,从而所述折叶能够顺利地分裂。
在一个优选方式中,所述折叶由弱化部所划分,所述弱化部在安全气囊展开时断裂,所述弱化部形成于基底构件上,并且沿所述弱化部设置有撕裂部。换言之,可以通过使弱化部和撕裂部大致相互对应,减小折叶与破裂的撕裂部之间的干涉。
优选地,一铰轴位于另一铰轴下方,而开口成一定角度地设置。由此,撕裂缝减小了安全气囊与敞开的折叶之间的干涉,并且这一折叶与另一折叶能够引导安全气囊,以使其朝向这一折叶的铰轴展开。例如,当开口或这一折叶向乘客室的内侧倾斜时,安全气囊朝向乘客室的内侧展开。
理想地,比开口靠外的区域内具有粘附力调节部,对所述粘附力调节部进行调节以使基底构件与护面构件之间的粘合力减小。通过将粘附力调节部从基底构件上剥离,使折叶易于打开。由此,形成直线形的开口,所述折叶可以稳定地打开,并且通过使折叶表面上的护面在不采用特殊处理或明显破坏护面构件的情况下剥离,可以使外观上的不良作用降低。
优选地,所述粘附力调节部被调节为,在基底构件与护面构件之间涂敷有粘合剂的表面面积小于在其它外侧区域中涂敷有粘合剂的表面面积。由此,在比开口靠外的区域中的护面构件易于剥离,并且表面部件从基底构件上剥离的阻力降低。这样,减小了当安全气囊展开时打开皮革的过程中的打开阻力,从而安全气囊可以良好地展开。
理想地,通过在基底构件上形成凹凸部以对所述粘附力调节部进行调节,从而使基底构件与护面构件之间的表面接触面积小于其它外侧区域中的表面接触面积。因此,护面构件易于从基底构件上剥离。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为,提供一种车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基底构件,所述基底构件具有安全气囊展开开口和设置在所述开口处的可打开的折叶;在所述基底构件上铺设护面构件,所述护面构件具有缝合形成的撕裂部,所述撕裂部在安全气囊展开时与折叶一同破裂;通过使撕裂部基本对应于折叶的自由端设置并持续延伸至折叶的外部区域,形成撕裂缝;以及将所述护面构件粘接至基底构件,其中在开口外侧设置有粘附力调节部以与所述撕裂缝对应,所述粘附力调节部中的粘合力被减小。
由此,可使护面构件相对折叶的定位操作与将护面构件粘接在基底构件上(的操作)相结合。
优选地,所述制造方法进一步包括的步骤为,对形成于护面构件中以容纳所述撕裂部的收纳部和形成于基底构件以与所述收纳部卡合的凸起进行组装和定位。这样,可以容易地使护面构件相对于基底构件定位。
理想地,所述制造方法进一步包括的步骤为,在所述形成有凸起的基底构件的背面上形成弱化部,所述弱化部沿凸起形成。凸起部和弱化部之间的强度差使得折叶可以从弱化部可靠地破裂,并且撕裂部基本同时打开。
在一个优选方式中,所述护面构件包括:表面部件,其上设置有撕裂部;以及中间部件,其上铺设有所述表面部件并设置有容纳所述撕裂部的收纳部,并且该方法进一步包括的步骤为,将所述表面部件的撕裂部置入收纳部。由此,可以借助于中间部件和表面部件实现表面部件相对于折叶的精确定位,以及对表面部件的破裂强度的设定,并且增加了设计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仅以示例的形式对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做出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使用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用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驾驶室的透视图;
图2为图1中的箭头2所指示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沿图1中剖面线3-3的横截面图;
图4为图3中圈出区域4的详细视图;
图5为沿图2中剖面线5-5的横截面图;
图6为图2中的安全气囊装置处于打开状态的视图;
图7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8A和8B为表示如何在图7的工艺流程中得到基底构件和表面部件的视图;
图9A和9B为表示如何在图7的工艺流程中制造护面构件的视图;
图10A和10B为表示如何在图7的工艺流程中使护面构件与基底构件粘接的视图;
图11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一变型的示意图;
图12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二变型的示意图,示出了表面上形成有凹凸部的基底构件;
图13为使用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驾驶室的透视图;
图14为图13中的箭头14所指示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沿图13中剖面线15-15的横截面图;
图16为图15中参考标号16所指示区域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17为沿图14中剖面线17-17的横截面图;
图18为根据图14中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处于打开状态的视图;以及
图19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的粘附力调节部的一个变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图1至图6对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用安全气囊装置11进行论述。所述安全气囊装置11用于车辆12的前乘客席(副驾驶席)13。
如图1所示,车辆12具有车体21、乘客室22、驾驶席23、前乘客席13、挡风玻璃24、仪表板25以及安全气囊单元27,所述安全气囊单元27包括用于前乘客席13的安全气囊装置11和用于驾驶席23的安全气囊装置26。
在仪表板25上,位于前乘客席13一侧的顶部部件31呈平缓的大半径球面状向外弯曲,并且仪表板25上贴附有皮革32。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安全气囊装置11具有:设置在开口35中的罩体36,所述开口35形成于仪表板25的仪表板主体(基底构件)34上;收容在罩体36中的安全气囊38;用于展开安全气囊38的充气机37;设置在罩体36顶部的可打开的盖罩部件41;贴附在所述盖罩部件41的基底构件34和仪表板25上的护面构件43;比基底构件34的开口35位置更靠外的外侧区域44;以及形成于所述外侧区域44中的粘附力调节部45。
所述盖罩部件41包括:经由第一铰接件47形成于罩体36内的第一折叶(一个折叶)51;经由第二铰接件52形成于罩体36内的第二折叶(另一折叶)53;以及用于划分第一折叶51和第二折叶53的撕裂线55。所述第二铰接件52和第二折叶53靠向挡风玻璃24设置,而第一铰接件47和第一折叶51靠向车辆12的后方(箭头a1的方向)设置。
第一铰接件47具有第一铰轴56。第二铰接件52具有第二铰轴57。所述第一铰轴56位于第二铰轴57下方距离h处,而开口35成一定角度地设置(平均倾斜角度θ)。
所述术语“第一铰轴56”意指形成在第一铰接件47的厚度最薄处,并用作铰接件的支点的部件。第二铰轴57也是如此。
所述撕裂线55具有中央撕裂线58,所述中央撕裂线58为盖罩部件41背面上的刻为V形槽的弱化部。
所述中央撕裂线58以平均距离E偏离盖罩部件41的宽度W的中心(W×50%),并呈弯曲形,其曲线中心被设定为靠第一铰接件47一侧。通过断开中心撕裂线58使盖罩部件41分裂为第一折叶51和第二折叶53,并形成第一折叶51的第一自由端61(也见图6)和第二折叶53的第二自由端62(也见图6)。参考标号64指的是第一侧向撕裂线,而参考标号65指的是第二侧向撕裂线。
在罩体36内形成有用于与仪表板25卡合的多个保持凸起66。
所述第一折叶51被形成为向外弯曲的门体,其中,从第一自由端61的两端(两端拐角)到第一铰轴56的宽度W1被最小化。
所述第二折叶53被形成为向内弯曲的门体,其具有与第一自由端61相配合的第二自由端62。
护面构件43贴附在向外弯曲的门体(第一折叶)51和向内弯曲的门体(第二折叶)53上以改善外观。
如图2、3和4中所示,护面构件43包括通过护面构件粘合剂层71粘接在盖罩部件41上的中间部件(间隔织物)72,以及通过皮革粘合剂层73粘接在间隔织物72上的皮革32。
所述间隔织物72为布料或布料-树脂复合物,并且其中形成有缝合收纳部76,从而可以容纳皮革32的缝合部75。所述缝合部75定位为,当缝合部75被收纳时,其与缝合收纳部76相距一段预定距离,并且在缝合部75和缝合收纳部76之间形成有缝隙。这样,可以容许其没有与间隔织物72和基底构件34对齐。
所述缝合收纳部76接近并沿着盖罩部件41背面的中央撕裂线58设置在盖罩部件41的表面和基底构件34的表面上。
所述皮革32为人造革或真皮,通过将第二皮革78与第一皮革77缝合而在其中形成缝合部75,针脚81紧挨缝合部75并沿其设置,而缝合部75沿着盖罩部件41背面上的中央撕裂线58设置,并处于该中央撕裂线58的上方。
所述缝合部75也用作撕裂部,并且所述撕裂部(缝合部)75包括位于盖罩部件41顶部的盖上撕裂部83,以及与所述盖上撕裂部83相连的撕裂缝84。具体而言,缝合部75包括撕裂缝84,在延伸至位于盖罩部件41顶部的盖上撕裂部83的外侧区域44内,该撕裂缝84形成为朝向第一铰轴56的轴线C1(在箭头a2的方向上)延伸。
所述盖上撕裂部83沿弱化部(中央撕裂线)58设置。
所述缝合部75呈弯曲形,并且其曲线中心被设定为靠向第一铰接件47。
在皮革32中,通过断开位于盖罩部件41顶部的缝合部75的线86形成护面开口91(见图6),并且皮革32具有与护面开口91的一侧相接并剥离至预定距离Ls的第一护面剥离部93,以及与护面开口91的另一侧相接并剥离至预定距离Ls的第二护面剥离部94。
所述“护面构件43的剥离”指的是包括皮革32和间隔织物72的两层从基底构件34上一体剥离。
图2中所示的距离Ls同样是粘附力调节部45的长度,并且被设定成约为盖罩部件41的宽度W的1.6倍。
所述粘附力调节部45形成在盖罩部件41的一端(所述第一侧向撕裂线64)的外侧(箭头a3所指方向),以及盖罩部件41的另一端(所述第二侧向撕裂线65)的外侧(箭头a4所指方向)。
所述粘附力调节部45设置在俯视图中由经过第一端点95、第二端点96和第三端点97的虚线所形成的三角区内,并且弱粘合剂层101形成在所述三角区中。
所述第一端点95是由在开口35的外侧上(箭头a1所指方向上)距第一铰轴56的轴线C1的距离为E2的线S1与撕裂缝84交汇形成的端点。
所述第二端点96是在开口35的外侧上(箭头a5所指方向上)距第二铰轴52的距离为L1的端点。
所述第三端点97是在开口35的外侧上(箭头a1所指方向上)距第一铰轴56的轴线C1的距离为E2的端点。
在这些三角区域中使用的粘合剂与在护面构件粘合剂层71中使用的粘合剂相同,但是以不同方式涂敷粘合剂以形成弱粘合剂层101。
如图2和图5中所示,通过在盖罩部件41的两端(第一侧向撕裂线64和第二侧向撕裂线65)上使粘合剂呈间距为P、宽度为Ws的基本平行的带条状排布,形成所述弱粘合剂层101。并且,与其它粘合区域(护面构件粘合剂层71)相比,由于涂敷有粘合剂的表面面积减少,因此(弱粘合剂层101)每单位表面面积的粘合力相比护面构件粘合剂层71而言较小。所述带条在长度方向上处于前述的三角形区域内,并且其端点触及S1和S2。
所述“其它粘合区域”是指三角形区域之外的通过护面构件粘合剂层71粘接的部分。
所述间距P和宽度Ws是在期望范围(公差)内的近似值。
下面将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的运作进行描述。
在图1至图6所示的安全气囊装置11中,当车辆的前表面发生碰撞时,根据前表面的碰撞信息,充气机37被触发。
当安全气囊38在充气机37的作用下展开时,中央撕裂线58的中心103上的应力在安全气囊38的展开力作用下增大,由此,中心103在起始点开始破裂。
由于缝合部75也同时破裂,护面开口91开始打开。此时,缝合部75的中心104,即盖上撕裂部83的中心104处的应力增大,而所述中心104作为起始点开始破裂。
由此,在安全气囊装置11中,可以从中央撕裂线58的中心103和缝合部75的中心104处可靠地开始发生破裂,并且破裂能够顺利地开始并进行。
当撕裂进行到中央撕裂线58的两端(两端拐角67)处时,第一侧向撕裂线64和第二侧向撕裂线65开始破裂。
此时,由于护面构件43开始从设置有粘附力调节部45的基底构件34上剥离,而缝合部75的线在第一护面剥离部93和第二护面剥离部94中断开,所述第一护面剥离部93和所述第二护面剥离部94开始如箭头a6和a7所示打开。换言之,护面构件43在粘附力调节部45处发生剥离。
在粘附力调节部45处,由于粘合剂呈具有预定间隔P和宽度Ws的线形排布,因此粘合力小,从而减小了护面构件43剥离/打开的阻力。因此,第一折叶51打开时的阻力较小,从而可以对安全气囊38的展开方向进行限制。
随后,在第一侧向撕裂线64和第二侧向撕裂线65在安全气囊38的展开力作用下继续破裂的同时,所述第一折叶51和所述(向内弯曲的门体)第二折叶53如箭头a6和a7所指示分别绕第一铰接件47和第二铰接件52的支承轴线转动。
这时,护面构件43继续如上所述在粘附力调节部45处剥离,但由于粘附力调节部45处的粘合剂以预定的间距P和宽度Ws呈带条状排布,粘合力较小,从而护面构件43的剥离/打开阻力减小。因此,第一折叶51打开时的阻力较小,并且可以对安全气囊(气囊)38的展开方向进行限制。
换言之,第一折叶51可以大幅打开,而安全气囊(气囊)38的展开方向可以被限制在第一折叶51的打开方向(箭头a6所指方向)上。
下面基于图7至图10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7为表示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概要的流程图。
步骤(此后缩写为“ST”)01:以树脂模制基底构件34。
ST02:制造表面部件(皮革)32。
ST03:制造中间部件72。
ST04:通过将表面部件(皮革)32与中间部件72粘接制造护面构件43。
ST05:将护面构件43粘接至基底构件34。
下面将对ST01至ST05具体说明。
图8A和8B示出了通过本安全气囊制造方法制得的基底构件和表面部件。以下说明也可以参照图1至图6。
首先,如图8A所示,以树脂模制基底构件34。在所述基底构件34上形成有安全气囊展开开口35、盖罩部件41、撕裂线55和凸起121。
如图8B所示,制备作为表面部件的皮革32。将皮革切割为第一皮革77和第二皮革78的预定形状。
图9A和9B示出了表面部件的制作步骤(其包括撕裂部定位步骤)。
如图9所示缝合皮革32。通过用线缝合第一皮革77和第二皮革78形成撕裂部75。另外,形成针脚81。
随后制造中间部件72。所述中间部件72由沿基底构件34剪裁的织物构成,并形成有缝合收纳部76。
开始护面构件制作步骤。首先执行撕裂部的定位步骤。为制造护面构件43,通过将粘合剂涂敷在中间部件72上形成皮革粘合剂层73,并将皮革72置于所述皮革粘合剂层73上。此时,如箭头b1所示,将撕裂部75也就是缝合部置入中间部件72的缝合收纳部76内。
如图9B所示,当撕裂部75被置入缝合收纳部76内时,撕裂部75位于中间部件72中。
在撕裂部的定位步骤中,只要如箭头b1所示将撕裂部75置入缝合收纳部76内就可以了,由此便于在制造护面构件43时对皮革32进行定位。
换言之,便于在后继步骤(后续步骤)中对撕裂部75进行定位以使其与中央撕裂线58对应,并且以简单的方式提高了该定位的精确度。
随即,在按压置于皮革粘合剂层73上的皮革32一段预定的时间后,护面构件43就制成了,护面构件的制造步骤也就完成了。
图10A和10B示出了护面构件的粘合步骤。
首先,通过将粘合剂涂敷在基底构件34上形成护面构件粘合剂层71,并如图10A所示将护面构件43置于所述护面构件粘合剂层71上。此时,如箭头b2所示,一体设置在护面构件43上的缝合收纳部76安装在基底构件34的凸起121上。如图10B所示,当各部件组装完成后,所述护面构件43定位于基底构件34上。具体而言,可以减小从中央撕裂线58也就是弱化部到撕裂部75之间的距离波动。换言之,以简单的方式设置撕裂部75,并使其保持以距离J沿中央撕裂线58粘贴。
在护面构件的粘合步骤中,仅需如箭头b2所指示将缝合收纳部76安装在凸起121上,从而护面构件43的撕裂部75可以简单的方式相对盖罩部件41(中央撕裂线58)定位。
图11示出了根据第一变型的安全气囊装置11B。使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的部件。
第一变型的安全气囊装置11B在粘附力调节部45的结构上与第一实施方式有所不同。
弱粘合剂层101B形成于第一变型的粘附力调节部45B的三角区域内。在弱粘合剂层101B中,粘合剂以间距P呈多点排布。
尽管弱粘合剂层101B呈点状排布,也能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安全气囊装置11中相同的操作和效果。换言之,可使如图3(图6)中所示的安全气囊38的展开方向受到限制。
图12A和12B示出了第二变型的安全气囊装置11C,其配置有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粘附力调节部45的粘附力调节部45C。
第二变型的粘附力调节部45C由在三角区域内形成于基底构件34的表面上的凹凸部111构成。粘合剂层112的形成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护面构件粘合剂层71(见图4)相同。
所述凹凸部111是在盖罩部件41的两端形成的间距为P3、深度为D的基本互相平行的直线形槽,其在长度方向上处于所述三角形区域内,并且其端点触及图2中所示的虚线S1和S2。
第二变型的安全气囊装置11C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安全气囊装置11相同的操作和效果。换言之,可使安全气囊38的展开方向受到限制。
由此,在第二变型中,在中间部件72的整个表面上形成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护面构件粘合剂层71相同的粘合剂层112,所述粘合剂层112可粘接在凹凸部111上,并且粘合操作比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更加简单。
图13至18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211。
如图13所示,车辆212车辆具有车体221、乘客室222、驾驶席223、前乘客席213、挡风玻璃224、仪表板225以及安全气囊单元227,所述安全气囊单元227包括用于前乘客席213的安全气囊装置211和用于驾驶席223的安全气囊装置226。
在仪表板225上贴附有皮革232。
如图14和图15所示,所述安全气囊装置211具有:设置在开口235中的罩体236,所述开口235形成于仪表板225的仪表板主体(基底构件)234上;收容在罩体236中的安全气囊238;用于展开安全气囊238的充气机237;设置在罩体236顶部的可打开的盖罩部件241;贴附在所述盖罩部件241的基底构件234和仪表板225上的护面构件243;以及形成于比基底构件234的开口235位置更靠外的外侧区域244上的附着力调节部245。
所述盖罩部件241包括:经由第一铰接件247形成于罩体236内的第一折叶(一个折叶)251;经由第二铰接件252形成于罩体236内的第二折叶(另一折叶)253;以及撕裂线255,所述撕裂线255为刻在第一折叶251和第二折叶253背面上的V形槽。
所述撕裂线255形成在盖罩部件241的宽度W的中心上(W×50%),并且其包括:呈直线的中央撕裂线258,其划分第一折叶251和第二折叶253;第一侧向撕裂线264,其形成于盖罩部件241在纵向上的一端,所述盖罩部件241的全长为L;以及第二侧向撕裂线265,其形成于盖罩部件241在纵向上的另一端。通过断开中心撕裂线258形成第一折叶251的第一自由端261(见图18)和第二折叶253的第二自由端262(见图18)。
在罩体236内形成有用于与仪表板225卡合的保持凸起266。
如图14、15和16中所示,护面构件243包括通过护面构件粘合剂层271粘接在盖罩部件241上的中间部件(间隔织物)272,以及通过皮革粘合剂层273粘接在间隔织物272上的皮革232。
所述间隔织物272例如为布料或布料-树脂复合物。形成有基本与中心撕裂线258对应的缝合容纳空间274,以容纳皮革232的缝合部(撕裂部)275。
所述皮革32为人造革或真皮,通过将第一皮革277与第二皮革278缝合而在其中形成缝合部275。针脚281沿撕裂部275的双侧靠近地设置。撕裂部275位于该中央撕裂线258的上方,从而与形成于盖罩部件241背面上的中央撕裂线58的位置对应。
通过断开缝合部(撕裂部)275的线286形成护面开口291(见图18)。如图14所示,撕裂部275的第一护面剥离部293从盖罩部件241的一个端点(第三端点)297起在护面开口291中延伸一段预定距离Ln,而撕裂部275的第二护面剥离部294从盖罩部件241的另一个端点(第三端点)起在护面开口291中延伸一段预定距离Ln。
图14中所示的距离Ln同样是粘附力调节部245的长度,并且被设定成约为盖罩部件241的宽度W的1.2倍。
所述粘附力调节部245形成在盖罩部件241的一端的外侧(箭头c1所指方向),以及盖罩部件241的另一端的外侧(箭头c2所指方向),并且其关于对称线M基本对称。
如图14所示,所述粘附力调节部245设置在俯视图中由经过第一端点295、第二端点296和第三端点297的虚线所形成的三角区内,并且弱粘合剂层301形成在所述三角区中。
所述第一端点295是在外侧(箭头c1所指方向上)距盖罩部件241的第一侧向撕裂线264的距离为Ln的点。
所述第二端点296是在外侧(箭头c3所指方向上)距第一铰接件247的距离为L2的点,以及在外侧(箭头c4所指方向上)距第而铰接件252的距离为L2的点.
所述第三端点297是位于第一自由端261或第二自由端262的两拐角上的点。
在这些三角区域中使用的粘合剂与在护面构件粘合剂层271(见图16)中使用的粘合剂相同,但是以不同的方式涂敷粘合剂以形成弱粘合剂层301。
护面开口291的长度Le为Le=L+2Ln。具体而言,通过将盖罩部件241的全长L与第一护面剥离部293的长度Ln和第二护面剥离部294的长度Ln相加得到长度Le。换言之,Le是粘附力调节部245的第一端点295、295之间的长度。
缝合部275的长度Lm(见图13)大于护面开口291的长度Le(Lm>Le),并且是从仪表板225的车宽中心224a到左端224b的距离。
如图14和17所示,通过在盖罩部件241两端上的第一和第二侧向撕裂线264、265上使粘合剂呈间距为P、宽度为Ws的基本平行的带条状排布,形成所述弱粘合剂层301。与其它粘合区域(护面构件粘合剂层271)相比,由于涂敷有粘合剂的表面面积减少,因此(弱粘合剂层301的)粘合力相比护面构件粘合剂层271而言较小。所述弱粘合剂层301中的粘合剂条在长度方向上处于形成所述三角形区域的虚线S1和S2之间。
下面对安全气囊装置211的制造方法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首先将所述安全气囊装置211置入形成于基底构件234上的开口235内,与此同时基底构件234被支撑于固定装置内。
随后,通过将粘合剂涂敷在除粘附力调节部245以外的基底构件234的整个表面上,形成护面构件粘合剂层271。
接着将涂有粘合剂的涂敷工具置于基底构件234的三角区域内,在所述区域中形成粘附力调节部245,并通过移开涂敷工具形成整齐的弱粘合剂层301。
将中间部件272粘贴至涂敷有粘合剂的基底构件234上。此时,中间部件272的边缘279、279被分隔以形成槽,从而在与基底构件234的中心撕裂线258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缝合容纳空间274。
随后将预先缝合的皮革232粘贴在中间部件272上。具体而言,将粘合剂涂敷在中间部件272的整个表面上,从而形成皮革粘合剂层273。接着将缝合部275置入缝合容纳空间274中,并将皮革232粘贴于中间部件272上。
下面将基于图14至18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211的运作进行描述。
在安全气囊装置211中,当车辆的前表面发生碰撞时,根据前表面的碰撞信息,充气机237被触发。
在充气机237的作用下,安全气囊238开始展开。安全气囊238展开导致中央撕裂线258破裂,并且继续撕裂至中央撕裂线258的两端(图14中的第三端点297、297)。大致在此同时,位于护面开口291上的缝合部275的线286也发生断裂,从而护面开口291开始打开。
当撕裂进行到中央撕裂线258的两端时,所述中央撕裂线258在安全气囊238的展开力作用下断开,并且第一侧向撕裂线264和第二侧向撕裂线265开始破裂。
此时,由于护面构件243开始在粘附力调节部245中从基底构件234上剥离,而缝合部275的线在第一护面剥离部293和第二护面剥离部294处断开,所述第一和第二护面剥离部293、294开始如箭头c6所示打开(见图18)。
在粘附力调节部245处,由于粘合剂呈具有预定间隔P和宽度Ws的线形排布,因此粘合力小,从而减小了护面构件243剥离/打开的阻力。因此,可以减小安全气囊238的展开性能上的不良效果。
随后,在第一侧向撕裂线64和第二侧向撕裂线65在安全气囊38的展开力作用下继续破裂的同时,第一折叶251和第二折叶53如箭头c6所示分别绕第一铰接件247和第二铰接件252的支承轴线转动。
这时,护面构件243继续如上所述在粘附力调节部245处剥离,由于粘附力调节部245处的粘合力小,因此护面构件243易于剥离。因此,安全气囊238顺利地展开。
图19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211的一个变型的安全气囊装置211B。
在该变型的粘附力调节部245B中,弱粘合剂层301B形成于三角区域内,而粘合剂以间距P1呈多点排布。
尽管弱粘合剂层301B中的粘合剂呈点状排布,也能实现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安全气囊装置211中相同的操作和效果。换言之,可使如图15中所示的安全气囊238的展开方向受到限制。
另外,可以采用这样一种结构,其中在三角区域内的基底构件234的表面上形成凹凸部,并且所述凹凸部可以用作粘附力调节部,其上经由粘合剂层粘贴护面部件,这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变型相同。凹凸部的长度也可以是以给定间距分隔而成。
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适用于在仪表板上使用皮革的具体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也可以用于除了覆盖有皮革的仪表板以外的位置上。
已经叙述的示例中,粘附力调节部的粘合剂呈基本平行于盖罩部件两端的线条状排布,然而粘合剂可以成90°角排布,从而与盖罩部件的纵向轴大致平行,或是使粘合剂成45°角排布。
Claims (12)
1.一种车用安全气囊装置,包括:
基底构件(34,234),其具有安全气囊展开开口(35,235),以及至少一个可以通过绕设置于开口边缘上的铰轴(56,57)转动而打开所述开口的折叶(51,53);
护面构件(43,243),其铺设在所述基底构件(34,234)上;
撕裂缝(84),其在安全气囊(38)展开时相应于折叶(51,53)的打开而断裂,所述撕裂缝(84)在护面构件(43,243)上形成为,在比开口靠外的区域(44)内朝向铰轴(56,57)的轴线延伸;以及
剥离部(93,94),其相应于所述撕裂缝(84)形成,并且在折叶(51,53)作用下从基底构件(34,234)上剥离,护面构件(43,243)在开口的外侧区域内于该处打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叶(51,53)包括两个部分;并且在所述开口(35,235)的边缘处以相对的方式设置有对应于各个折叶(51,53)的一对铰轴,所述撕裂缝(84)形成为朝向这对铰轴中的一个铰轴(56)延伸,并远离另一铰轴(57)。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折叶(51,53)中的一个折叶(51)形成为向外弯曲的门体,其中,从所述折叶(51)的自由端的两端到铰轴(56)的宽度W1被最小化,而两折叶(51,53)中的另一折叶(53)被形成为向内弯曲的门体,其具有与所述折叶(51)的自由端相配合的自由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叶(51,53)由弱化部(58)所划分,所述弱化部(58)在安全气囊展开时断裂,所述弱化部(58)形成于基底构件(34,234)上,并且沿所述弱化部(58)设置有撕裂部(75)。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一铰轴(56)位于另一铰轴(57)下方,而开口(35)成一定角度地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比开口靠外的区域(44,244)内具有粘附力调节部(45,245),对所述粘附力调节部(45,245)进行调节以使基底构件(34,234)与护面构件(43,243)之间的粘合力减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附力调节部(45,245)被调节为,在基底构件(34,234)与护面构件(43,243)之间涂敷有粘合剂的表面面积小于在其它外侧区域中涂敷有粘合剂的表面面积。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在基底构件(34,234)上形成凹凸部(111)以对所述粘附力调节部(45,245)进行调节,从而使基底构件(34,234)与护面构件(43,243)之间的表面接触面积小于其它外侧区域中的表面接触面积。
9.一种车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备基底构件(34),所述基底构件(34)具有安全气囊展开开口(35)和设置在所述开口(35)处的可打开的折叶(51,53);
在所述基底构件(34)上铺设护面构件(43),所述护面构件(43)具有缝合形成的撕裂部(75),所述撕裂部(75)在安全气囊(38)展开时与折叶(51,53)一同破裂;
通过使撕裂部(75)基本对应于折叶(51,53)的自由端设置并持续延伸至折叶(51,53)的外部区域,形成撕裂缝(84);以及
将所述护面构件(43)粘接至基底构件(34),其中在开口外侧设置有粘附力调节部(45,245)以与所述撕裂缝(84)对应,所述粘附力调节部(45,245)中的粘合力被减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造方法,进一步包括的步骤为,对形成于护面构件(43)中以容纳所述撕裂部(75)的收纳部(76)和形成于基底构件(34)以与所述收纳部(76)卡合的凸起(121)进行组装和定位。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造方法,进一步包括的步骤为,在所述形成有凸起(121)的基底构件(34)的背面上形成弱化部(58),所述弱化部(58)沿凸起(121)形成。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护面构件(43)包括:表面部件(32),其上设置有撕裂部(75);以及中间部件(72),其上铺设有所述表面部件(32)并设置有容纳所述撕裂部(75)的收纳部(76),并且该方法进一步包括的步骤为,将所述表面部件(32)的撕裂部(75)置入收纳部(76)。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064833 | 2008-03-13 | ||
JP2008064833A JP4580998B2 (ja) | 2008-03-13 | 2008-03-13 |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カバー体 |
JP2008-064833 | 2008-03-13 | ||
JP2008102543A JP4604108B2 (ja) | 2008-04-10 | 2008-04-10 |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2008102611A JP4473920B2 (ja) | 2008-04-10 | 2008-04-10 |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8102611 | 2008-04-10 | ||
JP2008102543 | 2008-04-10 | ||
JP2008-102611 | 2008-04-10 | ||
JP2008-102543 | 2008-04-1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31172A true CN101531172A (zh) | 2009-09-16 |
CN101531172B CN101531172B (zh) | 2011-06-01 |
Family
ID=41102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29215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31172B (zh) | 2008-03-13 | 2009-03-13 | 车用安全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580998B2 (zh) |
CN (1) | CN101531172B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118634A1 (zh) * | 2009-04-13 | 2010-10-21 | 四川农业大学 | 杀虫晶体蛋白基因Cry30Ga1及其编码蛋白和应用 |
CN103534147A (zh) * | 2011-05-24 | 2014-01-2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一体地具有安全气囊门的仪表板 |
CN104670147A (zh) * | 2013-11-29 | 2015-06-03 | 日本富拉司特株式会社 | 气囊装置的壳体、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制造装置 |
WO2017045151A1 (en) * | 2015-09-16 | 2017-03-23 | Faurecia (China) Holding Co., Ltd. | Airbag covering |
CN110386098A (zh) * | 2018-04-18 | 2019-10-29 | 保时捷股份公司 | 气囊覆盖装置 |
CN110641411A (zh) * | 2019-11-07 | 2020-01-03 | 上海腾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的仪表板安全气囊盖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61205B2 (ja) * | 2011-02-25 | 2014-07-30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エアバッグドア |
JP6550313B2 (ja) * | 2015-09-29 | 2019-07-24 |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カバー |
JP6628408B2 (ja) * | 2016-03-29 | 2020-01-08 |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カバー体 |
JP7347383B2 (ja) * | 2020-09-18 | 2023-09-20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229562C1 (de) * | 1992-09-04 | 1993-12-23 | Daimler Benz Ag | Abdeckung für einen Gassack |
JPH06262998A (ja) * | 1993-03-12 | 1994-09-20 | Toyoda Gosei Co Ltd |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パッド |
DE19653797A1 (de) * | 1996-12-21 | 1998-06-25 | Mst Automotive Gmbh | Abdeckung für ein Airbag-Modul |
JP2000326812A (ja) * | 1999-05-17 | 2000-11-28 | Inoac Corp | エアバッグドアを有する表皮貼込み成形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FR2794412B1 (fr) * | 1999-06-02 | 2001-09-21 | Gersteen Iso Delta | Couvercle pour un module sac gonflable (airbag), volant de direction le comportant et procede d'obtention de ce couvercle |
DE10244311B4 (de) * | 2002-09-23 | 2019-01-03 | Volkswagen Ag | Innenausstattungsteil für Fahrzeug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sselben |
JP4163051B2 (ja) * | 2003-06-06 | 2008-10-08 |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エアバッグドア構造 |
JP2005067466A (ja) * | 2003-08-26 | 2005-03-17 | Takata Corp | 乗員脚部保護装置 |
DE102004038314A1 (de) * | 2004-08-05 | 2006-03-16 | Eissmann Gmbh | Überzug für die Abdeckung eines Airbags |
DE102005051895A1 (de) * | 2005-10-29 | 2007-05-03 | Daimlerchrysler Ag | Abdeckeinrichtung für eine Airbagaustrittsöffnung |
JP4811129B2 (ja) * | 2006-05-30 | 2011-11-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カバーを有する表皮接着成形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2008
- 2008-03-13 JP JP2008064833A patent/JP458099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
- 2009-03-13 CN CN2009101292152A patent/CN10153117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118634A1 (zh) * | 2009-04-13 | 2010-10-21 | 四川农业大学 | 杀虫晶体蛋白基因Cry30Ga1及其编码蛋白和应用 |
CN103534147A (zh) * | 2011-05-24 | 2014-01-2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一体地具有安全气囊门的仪表板 |
CN103534147B (zh) * | 2011-05-24 | 2016-01-13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一体地具有安全气囊门的仪表板 |
CN104670147A (zh) * | 2013-11-29 | 2015-06-03 | 日本富拉司特株式会社 | 气囊装置的壳体、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制造装置 |
CN104670147B (zh) * | 2013-11-29 | 2018-01-30 | 日本富拉司特株式会社 | 气囊装置的壳体、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制造装置 |
WO2017045151A1 (en) * | 2015-09-16 | 2017-03-23 | Faurecia (China) Holding Co., Ltd. | Airbag covering |
CN110386098A (zh) * | 2018-04-18 | 2019-10-29 | 保时捷股份公司 | 气囊覆盖装置 |
CN110641411A (zh) * | 2019-11-07 | 2020-01-03 | 上海腾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的仪表板安全气囊盖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9220633A (ja) | 2009-10-01 |
CN101531172B (zh) | 2011-06-01 |
JP4580998B2 (ja) | 2010-11-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31172B (zh) | 车用安全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EP2100781B1 (en) | Vehicle airbai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US9061649B2 (en) | Moulded trim component for covering an airbag in a motor vehicle | |
US5839752A (en) | Air bag cov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US5979931A (en) | Air bag cover | |
JP4473920B2 (ja) |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FR2975649A1 (fr) | Piece de panneau interieur avec couverture d'airbag | |
US20020063417A1 (en) | Instrument panel with integral hidden door cov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
CN102476621A (zh) | 乘客气囊门 | |
JPH10258699A (ja) | エアバッグ用パッドとその製造方法 | |
JP3039250U (ja) | 展開ドアの脱離装置を備えた乗物用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自動車パネル組体 | |
US7222876B2 (en) | Door lining for a private car, comprising an integrated lateral airbag module | |
JPH10194069A (ja) | ガス袋モジュール用のカバー | |
US6550803B1 (en) | Covering for a gas bag of a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 |
US7322598B2 (en) | Set of equipment comprising an inflatable structure and means for guiding its deployment, and corresponding motor vehicle | |
US5783016A (en) | Instrument panel having integrated airbag deployment door | |
JP2003502216A (ja) | エアバッグ用安全カバー | |
CN114080334B (zh) | 具有车辆座椅和侧面气囊组件的车辆座椅组件和侧面气囊单元 | |
US6929281B2 (en) | Airbag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ning an airbag flap | |
US20070132212A1 (en) | Headliner System | |
EP0987149A2 (en) | Airbag cover | |
US20050001410A1 (en) | Airbag cover and tear seam | |
US5944345A (en) | Resin airbag | |
JP4906551B2 (ja) | エアバッグドア部構造 | |
US6938917B2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vering an airbag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01 Termination date: 20200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