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53431B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53431B CN101153431B CN2007101406690A CN200710140669A CN101153431B CN 101153431 B CN101153431 B CN 101153431B CN 2007101406690 A CN2007101406690 A CN 2007101406690A CN 200710140669 A CN200710140669 A CN 200710140669A CN 101153431 B CN101153431 B CN 10115343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esser foot
- middle presser
- aforementioned
- needle
- suture need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9/00—Programme-controlled sewing machines
- D05B19/02—Sewing machines having electronic memory or microprocessor control unit
- D05B19/12—Sewing machines having electronic memory or microprocessor control unit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of operation of machine
- D05B19/16—Control of workpiece movement, e.g. modulation of travel of feed dog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9/00—Programme-controlled sewing machines
- D05B19/02—Sewing machines having electronic memory or microprocessor control unit
- D05B19/12—Sewing machines having electronic memory or microprocessor control unit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of operation of machine
- D05B19/14—Control of needle movement, e.g. varying amplitude or period of needle movement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7/00—Work-feeding means
- D05B27/22—Work-fee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setting length of stitch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9/00—Pressers; Presser feet
- D05B29/02—Presser-control devices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9/00—Pressers; Presser feet
- D05B29/06—Presser feet
- D05B29/08—Presser feet comprising relatively-movable parts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9/00—Driving-gear; Control devices
- D05B69/10—Electrical or electromagnetic drives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9/00—Driving-gear; Control devices
- D05B69/30—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实现中间压脚的下死点位置确认的作业负担的减轻。一种缝纫机,具有: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缝针(108)进行上下移动;定位单元,其将布料相对于缝针定位;中间压脚机构(1),其与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联动,使中间压脚(29)与缝针同步而上下移动;以及中间压脚高度调整单元,其调整中间压脚的下死点高度,中间压脚机构具有中间压脚分离单元,其切换下述的状态:与缝针上下移动机构的联动的状态;以及分离状态,其将中间压脚保持在下死点高度,并且解除与缝针上下移动机构的联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下述中间压脚机构的缝纫机,该中间压脚机构用于防止由于与进行上下移动的缝针间的摩擦而布料随之浮起。
背景技术
在由保持框保持布料,一边使该保持框向XY方向移动一边在任意位置进行运针而进行缝制的缝纫机中,在缝制前述保持框中间部时,因为其离开保持框,所以无法压住缝针附近的布料,因此在缝针上升时,布料会随着缝针而浮起,由此针线环无法形成适当的大小,产生线迹跳跃(无法形成线迹)。
因此,目前设有中间压脚机构,其通过使进行上下移动的缝针穿过的筒状中间压脚与缝针同步而进行上下移动,利用该中间压脚,在缝针上升时,按压缝针附近的布料(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平7-1782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上述现有缝纫机的构造为,其通过从上轴获得中间压脚的上下移动的动力,使缝针与中间压脚联动而进行上下移动。
为了在缝制执行前确认由中间压脚进行的布料按压,需要确认中间压脚的上下移动的下死点高度。目前,为了进行该确认,如上所述,因为中间压脚与针棒同步,所以需要使针棒下降。因此,为了确认由中间压脚进行的布料按压,当在已实际放置布料的状态下进行该动作时,必须先将缝针从针棒上取下,以使其不会穿过布料。
因此,对于上述现有的缝纫机来说,用于确认中间压脚的下死点位置的作业变得复杂,出现作业负担增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中间压脚的下死点位置确认的作业负担的减轻。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其结构为,具有:缝针上下移动机构(2,108a),其使缝针上下移动;定位单元(111,113,76a,77a),其将由布保持部(111)保持的被缝制物和前述缝针,在与该缝针的上下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对地定位;中间压脚机构(1),其具有按压在前述进行上下移动的缝针附近的前述被缝制物上的中间压脚(29),使该中间压脚与前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联动而上下移动;以及中间压脚高度调整单元(34,36,38,39,42,70f),其调整前述中间压脚机构的中间压脚的下死点(最低点)高度,其中,具有中间压脚分离单元(56,70d),其在联动状态及分离状态之间切换,该联动状态是使前述中间压脚与前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联动的状态,该分离状态是使前述中间压脚保持在下死点高度,并且解除其与前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的联动的状态。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其结构为,具有与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同样的结构,同时,前述中间压脚机构具有:臂部件(7),其与前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同步而进行往复转动;以及传递部件(8,11,13,20,22),其与该臂部件的转动部位连结,将上下移动动作传递至前述中间压脚,前述中间压脚分离单元,通过使前述臂部件与传递部件的连结部位移动至转动中心位置,进行向前述分离状态的切换。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采用的结构为,具有与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同样的结构,同时,具有第1输入单元(B7),其通过输入操作,使前述中间压脚分离单元执行状态切换。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的结构为,具有与技术方案1所述的同样结构,同时,具有:中间压脚退避机构(M2),其通过使前述中间压脚向不进行缝制的退避位置上升、和向用于执行缝制的使用位置下降,进行位置切换;以及第2输入单元(B8),其通过输入操作,使前述中间压脚退避机构执行位置切换、以及使前述中间压脚分离单元执行状态切换,其通过由前述第2输入单元的输入操作,随着由前述中间压脚退避机构进行的向使用位置的下降,进行由前述中间压脚分离单元进行的向分离状态的切换。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的结构为,具有与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同样的结构,同时,具有:存储单元(71),其存储缝制图案数据,该缝制图案数据是对于由多次运针进行的一系列缝制,表示每次运针时的前述被缝制物与前述缝针间的相对位置;动作控制单元(1000),其根据存储在前述存储单元中的缝制图案数据,进行前述定位单元的动作控制;以及数据输入单元(70b),其输入并设定前述缝制图案数据中每次运针时的前述被缝制物与前述缝针间的相对位置。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的结构为,具有与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同样的结构,同时,前述缝制图案数据包括由前述中间压脚高度调整单元进行的下死点高度设定,具有切换控制单元(70c),其在利用前述数据输入单元进行前述下死点高度设定时,利用前述中间压脚分离单元,进行向前述分离状态的切换。
发明的效果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因为可以利用中间压脚分离单元,使中间压脚成为保持在由中间压脚高度调整单元设定的下死点高度,且解除与针上下移动结构联动的分离状态,所以可以不使缝针降低而仅使中间压脚位于下死点位置,不需要缝针的拆下等的作业,可以减轻中间压脚下死点位置确认相关的作业负担。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因为通过使和与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同步进行往复转动的臂部件连结的连结部位,移动到转动中心位置,进行向分离状态的切换,所以,可以利用用于进行中间压脚的动力传递的一部分结构,实现上下移动机构与中间压脚的连结状态的切断,和下死点位置维持这两个作用,可以实现结构简化。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因为具有第1输入单元,所以可以通过输入操作,容易且快速地执行由中间压脚分离单元进行的状态切换。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可以利用对第2输入单元的输入操作,同时执行中间压脚的位置切换、和由中间压脚分离单元进行的状态切换,实现作业性的进一步提高。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因为可以根据进行设定输入的缝制图案数据进行缝制,所以可以通过使中间压脚在该设定输入作业时为分离状态,不使缝针下降而进行中间压脚下死点位置确认,可以消除缝针的拆下等的繁杂性,快速地进行输入作业。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因为在由数据输入单元进行缝制图案数据的下死点高度设定时,可以利用切换控制单元,使中间压脚自动地切换到分离状态,所以可以实现作业性的进一步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缝纫机的斜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缝纫机的保持框及中间压脚附近的放大斜视图。
图3是中间压脚机构的中间压脚高度调节前的侧视图。
图4是中间压脚机构的分解斜视图。
图5是中间压脚机构的其它分解斜视图。
图6是中间压脚调节腕部的周围的放大图。
图7是说明中间压脚退避机构(退避前)的侧视图。
图8是说明中间压脚退避机构(退避中)的侧视图。
图9是说明中间压脚退避机构(退避后)的侧视图。
图10是中间压脚机构的中间压脚高度调节后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缝纫机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12是表示缝纫机的缝制图案数据的说明图。
图13是数据输入画面的显示例。
图14是编辑画面的显示例。
图15是中间压脚高度设定画面的显示例。
图16是表示数据输入处理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编辑处理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进行分离控制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进行上下位置切换控制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中间压脚高度设定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电子循环缝纫机的整体结构)
根据图1~图2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缝纫机,以电子循环缝纫机为例进行说明。电子循环缝纫机具有保持框,其作为布料保持部,保持作为进行缝制的被缝制物的布料,通过使该保持框相对于缝针相对地移动,在由保持框保持的布料上,形成基于规定的缝制数据(线迹图案)的线迹。
在这里,将后述的缝针108进行上下移动的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上下方向),将与其正交的一个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左右方向),将与Z轴方向和X轴方向这二者正交的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前后方向)。
电子循环缝纫机100(以下,简称为缝纫机100)如图1所示,由下述部分等构成:缝纫机主体101,其设置在缝纫机台T的上表面;以及踏板R,其设置在缝纫机台T的下部,用于操作缝纫机主体101。
(缝纫机架及主轴)
如图1所示,缝纫机主体101具有从侧面观察外形呈コ字状的缝纫机架102。该缝纫机架102具有:缝纫机臂部102a,其构成缝纫机主体101的上部,向前后方向延伸;缝纫机底座部102b,其构成缝纫机主体101的下部,向前后方向延伸;以及纵向机体部102c,其连结缝纫机臂部102a和缝纫机底座部102b。
该缝纫机主体101,在缝纫机架102内配置动力传递机构,具有可自由旋转地沿Y轴方向配置的主轴2(参照图4),及未图示的下轴。主轴2配置在缝纫机臂部102a的内部,下轴(省略图示)配置在缝纫机底座部102b的内部。
主轴2与主轴电动机2a(参照图11)连接,利用该主轴电动机2a施加旋转力。另外,下轴(省略图示)经由未图示的纵轴与主轴2连结,如果主轴2旋转,则主轴2的动力经由纵轴(省略图示)向下轴侧传递,使下轴进行旋转。
在主轴2的前端,连接有利用主轴2的旋转而沿Z轴方向进行上下移动的针棒108a,在该针棒108a的下端,如图2所示,设置缝针108。由该主轴2、主轴电动机2a、针棒108a、以及由主轴2向针棒108a施加上下移动驱动力的未图示的传递机构,构成缝针上下移动机构。
此外,在主轴上设置编码器2b(参照图11)。编码器2b用于检测主轴电动机2a的主轴旋转角度,例如,在利用主轴电动机2a而主轴每旋转1°时,将脉冲信号输出给控制装置1000。另外,随着主轴2的1次旋转,针棒108a进行1次往复运动。
另外,在下轴(省略图示)的前端设置釜(省略图示)。如果下轴与主轴2一起转动,则利用缝针108与釜(省略图示)的协同动作,形成线迹。
此外,因为主轴电动机2a、主轴2、针棒108a、下轴(省略图示)、釜(省略图示)等的连接结构与现有公知的结构相同,所以此处不再详述。
(定位单元)
另外,为了防止由缝针108的上下移动引起的布料上浮,在缝纫机臂部102a上设置中间压脚机构1(参照图3),其具有中间压脚29,该中间压脚29与针棒108a的上下移动联动进行上下移动,将缝针108周围的布料向下方按压。此外,中间压脚机构1配置在缝纫机臂部102a的内部,缝针108设置为,插入在中间压脚29的前端部形成的通孔中。
另外,如图1、图2所示,在缝纫机底座部102b上设置针板110,在该针板110的上方,设置作为布料保持部的保持框111及缝针108。
保持框111,安装在配置于缝纫机臂部102前端部的安装部件113上,在该安装部件113上连结配置于缝纫机底座部102b内的X轴电动机76a及Y轴电动机77a,作为驱动单元(参照图11)。
保持框111保持作为被缝制物的布料,随着X轴电动机76a及Y轴电动机77a的驱动,使得被保持的布料与保持框111一起向的前后左右方向移动。而且,通过使缝针108和釜(省略图示)的动作与保持框111联动,在布料上形成基于规定缝制图案数据的线迹数据的线迹。
另外,保持框111由布料压脚(省略图示)和下板(省略图示)构成,安装部件113可以利用配置于缝纫机臂部102a内的布料压脚电动机79b的驱动进行上下驱动,以在布料压脚下降时,在其与下板之间,夹持并保持布料。
而且,该保持框111、安装部件113、X轴电动机76a以及Y轴电动机77a,作为定位单元起作用,其将缝针和布料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相对地定位。
踏板R作为操作踏板进行动作,其用于驱动缝纫机100而使针棒108a(缝针108)上下移动,或使保持框11动作。也就是说,在踏板R上组装传感器(踩下量检测单元),该传感器由用于检测踏板R被踩下的踩下操作位置的、例如可变电阻等构成,来自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作为踏板R的操作信号,输出给后述的控制装置1000,控制装置1000构成为,根据该操作位置、操作信号,驱动缝纫机100,使之动作。
(中间压脚机构:向中间压脚的上下移动传递)
中间压脚机构如图3~图5所示,设置在主轴2上,该主轴2使在前端设有缝针108的针棒108a在上下方向上驱动。在主轴2上固定偏心凸轮3,在该偏心凸轮3上连结连接连杆4。在连接连杆4上连结摆动轴拱座5,在摆动轴拱座5上连结摆动轴6的一端部。
如图3~图5所示,在摆动轴6的另一端部固定中间压脚调节腕部7的基端部,该中间压脚调节腕部7调节中间压脚上下方向D1的移动量。中间压脚调节腕部7作为臂部件起作用,其经由摆动轴6、连接连杆4,与主轴2及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同步而进行往复转动。
在中间压脚调节腕部7上形成槽凸轮7a。该槽凸轮7a为圆弧状的长孔,其一端部与摆动轴6的轴中心一致,另一端部向以摆动轴6为中心的半径方向侧延伸设置。
第1连杆8的一端部,利用调节螺母9及台阶螺栓10,以可以沿该槽凸轮7a滑动移动的方式,可自由旋转地与其连结。另外,在槽凸轮7a上,与第1连杆8的一端部邻接而利用螺母52及台阶螺栓53固定设置连杆止动部51。该连杆止动部51,从一侧与第1连杆8的一端部抵接,由此,使第1连杆8不会移动到中间压脚调节腕部7的转动半径外侧。另一方面,第1连杆8,从其一端部开始进一步沿其长度方向而具有延伸设置部8a,在该延伸设置部8a上,利用由按压弹簧54预紧的杆55按压,使第1连杆8以总是与连杆止动部51抵接的方式对其挤压。连杆止动部51,可以通过松开台阶螺栓53,沿槽凸轮7a任意地调节位置,由此,以总是与连杆止动部51抵接的方式被挤压的第1连杆8,也可以沿槽凸轮7a任意地调节位置。
由此,通过将第1连杆8的一端部定位在该槽凸轮7a中的任意位置,使向中间压脚29传递的上下行程变化。也就是说,如果在与槽凸轮7a上的摆动轴6一致的位置连结第1连杆8,则行程为0,越将其连结在远离摆动轴6的位置,可以成正比地将行程调节得越大。
下面,根据图6对槽凸轮7a进行说明。图6是中间压脚调节腕部7周围的放大图。中间压脚调节腕部7通过以摆动轴6为中心,从图6中的实线的图示位置开始,在双点划线的图示位置的范围内进行往复转动,将上下移动传递至中间压脚29。也就是说,在中间压脚调节腕部7的实线的图示位置,中间压脚29为下死点位置,在双点划线的图示位置,为上死点位置。
另一方面,第1连杆8,其另一端部利用台阶螺栓12可自由旋转地与第2连杆11的中间部连接,并且,经由后述的第3连杆20及第4连杆22,与中间压脚29连结。
而且,槽凸轮7a,沿着以第1连杆8的两个台阶螺栓10、12间的距离R为半径的圆弧形成,同时,设定第1连杆8、第2连杆11、中间压脚调节腕部7的尺寸、方向、配置等,以使得当中间压脚调节腕部7位于使中间压脚29成为下死点的位置(实线位置)时,槽凸轮7a的圆弧中心位置和第1连杆8的另一端部侧的台阶螺栓12的位置一致。
其结果,在中间压脚调节腕部7位于使中间压脚29成为下死点的位置(实线位置)时,即使沿着槽凸轮7a使第1连杆8的连结位置移动而进行行程调节,中间压脚29的下死点位置的高度也不会产生变化,而是可以维持恒定位置。
第1连杆8的另一端部如前所述,利用台阶螺栓12,可自由旋转地与第2连杆11的中间部连结。并且,在第2连杆11的背面侧连结定位连杆13。
定位连杆13,在其中央部附近,利用台阶螺栓14,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作为缝纫机壳体的缝纫机架102上,台阶螺栓14的位置,与中间压脚29位于下死点时的台阶螺栓12的位置大致一致。
定位连杆13,在其一端部形成弹簧钩挂部13a而连结螺旋弹簧16的一端部,在另一端部利用台阶螺栓18,可自由旋转地连结第2连杆11的一端部。另外,螺旋弹簧16的另一端部,与固定在缝纫机架102上的弹簧钩挂部15a连结,螺旋弹簧16以将定位连杆13的一端部向下方拉下的方式被预紧。也就是说,螺旋弹簧16作为预紧单元起作用,其在作为中间压脚摆动部的第2连杆11与第3连杆20的连接部位P1向上方移动时,将连接部位P1向下方预紧。
在定位连杆13的背面固定设置止动部17,该止动部17利用台阶螺栓14,与定位连杆13一起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缝纫机架102上。在止动部17的一端部17a的上方设置限制部件19,以限制止动部17向上方的转动。此外,该限制部件19可以由缝纫机架102的一部分代替。
在第2连杆部件11的另一端部,利用台阶螺栓21,可自由旋转地连结第3连杆20的一端部。在第3连杆20的另一端部,利用台阶螺栓23可自由旋转地连结第4连杆22的一端部,以使其相对于第3连杆20的长度方向串联。由该第3连杆20和第4连杆22,构成中间压脚连杆部件24。
在第4连杆22的另一端部,利用台阶螺栓26连结连杆中继板25。在连杆中继板25上固定中间压脚棒座27,在中间压脚棒座27上保持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间压脚棒28。
即,第1连杆8、第2连杆11、定位连杆13、第3连杆20、第4连杆22,作为从中间压脚调节腕部7向中间压脚29传递上下移动的传递部件而起作用。
在中间压脚棒28的下端部,安装在缝制时将布料按压在针板上的中间压脚29。在中间压脚棒28的上端设置螺旋弹簧30,利用螺栓31及螺母32,安装在中间压脚棒座27上。
(中间压脚机构:中间压脚高度调整单元)
台阶螺栓23与方形滑块33及引导部件34一起,连结第3连杆20和第4连杆22。也就是说,在第4连杆22的正面侧设置引导部件34,由一个台阶螺栓23连结第3连杆20、第4连杆22、方形滑块33、引导部件34。
引导部件34为大致三角形的板材,上端部34t利用台阶螺栓35,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缝纫机架102上。在引导部件34的下端部附近,在上下方向上形成长条状的长孔34a。在该长孔34a的内侧,嵌入前述的方形滑块33,方形滑块33可以沿着长孔34a滑动移动。
也就是说,在中间压脚29的上下移动时,引导部件34可以使第3连杆20与第4连杆22的连结部P3沿长孔34a移动。因此,如果引导部件34以台阶螺栓35为轴旋转,改变长孔34a的方向,则第3连杆20与第4连杆22的连结部P3处的弯曲角度发生变化,对应于该弯曲角度,中间压脚29的下死点高度发生变化。
并且,在引导部件34上,利用台阶螺栓37以在长孔34a的上部附近可自由旋转的方式,连结移动连杆36的一端部,其作为使引导部件34以台阶螺栓35为中心转动的移动单元。在移动连杆36的另一端部连结偏心凸轮38,在该偏心凸轮38上连结可变轴39。在可变轴39上,经由轴承40连结作为驱动单元的中间压脚电动机42。也就是说,中间压脚电动机42的驱动,按照可变轴39、偏心凸轮38、移动连杆36的顺序传递,移动连杆36使引导部件34转动。
利用该引导部件34的转动,可以调节中间压脚29的上下移动过程中的第3连杆20和第4连杆22的连结部P3处的弯曲角度,其结果,在该中间压脚电动机42与引导部件34间传递动力的各个结构,作为以中间压脚电动机42为驱动源而调整中间压脚29的高度的中间压脚高度调整单元起作用。
(中间压脚机构:中间压脚退避机构)
另外,在可变轴39中间设置锥齿轮41,在该锥齿轮41上啮合锥齿轮43,从而可以将中间压脚电动机42的驱动向与可变轴39的轴向正交的方向D5输出。在锥齿轮43的后端,同轴地连接轴承44、中间压脚升降凸轮45等。
中间压脚升降凸轮45如图7~图9所示,以穿过转动中心的中心线为界,一侧形成为从转动中心至外周面的距离大致相同的圆弧状(以下,称为维持部45a),另一侧为从转动中心到外周面的距离大于维持部45a处的从转动中心至外周面的距离,且平滑变化的形状(以下,称为变化部45b)。
中间压脚升降凸轮45用于使中间压脚提升部件46升降转动,该中间压脚提升部件46在下述的使用位置及下述的退避位置P5之间进行高度切换,该使用位置是在缝制时用于实现中间压脚29按压布料的功能的高度,该退避位置P5是在非缝制时从针板向上方离开的高度,中间压脚升降凸轮45的外周面,与设置于中间压脚提升部件46一端部的圆筒状的滚轮47的外周面抵接。也就是说,当中间压脚升降凸轮45的维持部45a与滚轮47抵接时,中间压脚提升部件46的中间压脚棒28侧的前端不上升,将中间压脚29维持在使用位置(参照图7),但在中间压脚升降凸轮45的变化部45b与滚轮47抵接时,中间压脚提升部件46的前端部上升(参照图8及图9)。也就是说,由中间压脚升降凸轮45、中间压脚提升部件46、滚轮47构成中间压脚退避机构M2。
中间压脚提升部件46,在其中腹部利用销钉48可自由转动地安装在缝纫机架102上。中间压脚提升部件46设置为,其另一端部位于中间压脚棒座27的下方,可以通过中间压脚升降凸轮45的变化部45b与滚轮47抵接而中间压脚提升部件46的另一端部上升,使中间压脚棒座27上升,使中间压脚29上升至退避位置P5(参照图9)。另外,在缝纫机架15上设置弹簧钩挂部49,其相对于中间压脚提升部件46位于上方,螺旋弹簧50的一端部架设在该弹簧钩挂部49上,另一端部架设在中间压脚提升部件46的一端部附近。由此,将中间压脚提升部件46的一端部持续向上方预紧。
(中间压脚机构:中间压脚分离单元)
由上述结构构成的中间压脚机构1,因为是通过连接连杆4连结主轴2与可变轴39的构造,所以通常构成为,随着缝针108的上下移动而中间压脚29也进行上下移动。与之相对,中间压脚分离单元成为,即使缝针108由中间压脚机构29与缝针108的联动状态进行上下移动,中间压脚29也可以切换到维持其下死点位置的分离状态。
中间压脚分离单元由螺线管致动器56构成,其抵抗按压弹簧54而按压第1连杆8的延伸设置部8a,使台阶螺栓10移动至槽凸轮7a的一端部。
如前所述,因为中间压脚调节腕部7的槽凸轮7a的一端部,从Y轴方向观察的配置与摆动轴6一致,所以如果将第1连杆8的台阶螺栓10配置在槽凸轮7a的一端部,则从中间压脚调节腕部7传递的摆动行程为0,可以事实上切断中间压脚29与缝针108间的联动。而且,因为槽凸轮7a沿以中间压脚29位于下死点时的台阶螺栓12为中心的半径R(图6)的圆弧形成,所以即使在中间压脚29位于下死点时,使第1连杆8的台阶螺栓10沿槽凸轮7a移动,中间压脚29也不会从恒定的下死点位置进行上下移动。
因此,通过利用上述螺线管致动器56使台阶螺栓10移动至槽凸轮7a的一端部,可以在将中间压脚29维持在下死点位置的状态下,切断中间压脚29和缝针108间的联动。
此外,因为如果解除由螺线管致动器56引起的按压状态,则通过按压弹簧54,第1连杆8的台阶螺栓10被推压至连杆止动部51的位置,所以可以恢复由该连杆止动部51设定的行程。
(中间压脚机构的动作说明)
下面,对于具有上述结构的中间压脚机构1的动作,根据从图3到图10进行说明。
如果使主轴电动机2a驱动而使主轴2和偏心凸轮3旋转,则连接连杆4的前端沿与主轴2的轴线大致正交的方向往复移动,与连接连杆4连结的摆动轴拱座5也向同一方向摆动。因为通过摆动轴拱座5进行摆动,中间压脚调节腕部7也转动,所以第1连杆8的一端部成为摆动支点,第1连杆8的另一端部沿与摆动轴6的轴线大致正交的方向(相对于第3连杆20和第4连杆22的串联方向D2横切的方向D3)摆动。随着第1连杆8的另一端部的摆动,第2连杆11的另一端部向第3连杆20与第4连杆22的串联方向D2摆动,与第2连杆11的另一端部连结的第3连杆20及第4连杆22,在其串联方向(上下方向)D2上摆动。由于随着第3连杆20及第4连杆22的摆动,与第4连杆22连结的中间压脚棒28沿上下方向D1向下方移动,因此中间压脚29也沿上下方向移动。
下面,根据从图3到图10,对于由具有上述结构的中间压脚机构1进行的中间压脚高度位置P4的调节动作进行说明。
通过后述的控制装置1000的CPU 73执行后述的规定的程序,中间压脚电动机42根据存储在后述的数据存储器71中的缝制图案数据和中间压脚高度数据,开始驱动。
如果在滚轮47与中间压脚升降凸轮45的维持部45a抵接的范围内,中间压脚电动机42进行驱动,则其经由锥齿轮41、轴承40传递至可变轴39,可变轴39开始转动。利用可变轴39的转动,偏心凸轮38也转动,移动连杆36向与可变轴39的轴线大致正交的方向(相对于第3连杆20和第4连杆22的串联方向D2横切的方向D3)摆动。利用移动连杆36的摆动,引导部件34向相对于第3连杆部件和第4连杆部件的串联方向D2横切的方向D3摆动。
此时,如图10所示,在引导部件34的长孔34a中被连结的第3连杆20和第4连杆22的连结部P3的台阶螺栓23的螺栓部分的、向相对于第3连杆20和第4连杆22的串联方向D2横切的D3方向的移动被长孔34a限制,所以,没有躲避由摆动传递的力的位置,台阶螺栓23沿长孔34a向上方移动,随着台阶螺栓23沿引导部件34的移动,串联地排列而连结的第3连杆20与第4连杆22构成的角度θ变化,中间压脚连杆部件24呈大致く字状。如果中间压脚连杆部件24呈大致く字状,则中间压脚连杆部件24的两端部间的距离L,换言之,第3连杆20的一端部与第4连杆22的另一端部间的距离L缩短,中间压脚29沿上下方向D1向上方移动。由此,可以调整中间压脚29距离针板的中间压脚高度位置P4。
另外,如果在滚轮47与中间压脚升降凸轮45的变化部45b抵接的范围内,中间压脚电动机42进行驱动,则中间压脚提升部件46的前端部上升,使中间压脚29上升至退避位置。
(缝纫机的控制系统:控制装置)
另外,如图11所示,缝纫机100具有用于控制上述各部分、各部件的动作的作为动作控制单元的控制装置1000。而且,控制装置1000具有:程序存储器70,其存储缝制程序70a、数据输入程序70b、编辑程序70c、分离控制程序70d、上下位置切换程序70e、中间压脚高度设定程序70f;数据存储器71,其作为存储缝制图案数据71a及各种设定信息(省略图示)的存储单元;以及CPU 73,其执行程序存储器70内的各程序70a~70f。
另外,CPU 73经由接口74a与操作面板74连接。该操作面板74作为各种信息的输入输出单元起作用,具有:显示部74b,其显示各种画面或输入按钮;以及触摸传感器74c,其检测设置于显示部74b的表面的各个接触位置。在操作面板74中使用的输入按钮或输入开关均由显示部74b显示,通过由触摸传感器74c检测输入,与按压式的按钮或开关同样地起作用。
另外,CPU 73经由接口75与驱动主轴电动机2a的主轴电动机驱动电路75b连接,控制主轴电动机2a的旋转。此外,主轴电动机2a设有编码器2b,在驱动主轴电动机2a的主轴电动机驱动电路75b中,主轴电动机2a每旋转一周而从编码器2b输出的Z相信号,经由接口75输入CPU 73,根据该信号,CPU 73可以识别主轴2的旋转一周的原点(0°位置)。另外,从编码器2b,在主轴电动机2a每旋转1°时输出的A相信号,经由接口75输入CPU 73,以前述Z相信号为基准,对A相信号的脉冲数进行计数,从而CPU 73可以识别主轴2的当前旋转角度。
此外,对于主轴电动机2a,可以采用例如伺服电动机。
另外,CPU 73经由接口76及接口77,与X轴电动机驱动电路76b及Y轴电动机驱动电路77b连接,其分别驱动用于保持应缝制的布料的保持框111所具有的X轴电动机76a及Y轴电动机77a,控制保持框111的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动作。
另外,CPU 73经由接口78,与中间压脚电动机驱动电路78b连接,其驱动中间压脚电动机42,该中间压脚电动机42在由主轴电动机2a进行的上下移动之外,调节中间压脚29的高度位置,从而CPU73控制中间压脚机构1的动作。
另外,CPU 73经由接口79,与布料压脚电动机驱动电路79b连接,其驱动布料压脚电动机79a,该布料压脚电动机79a使布料压脚(省略图示)进行上下移动,从而CPU 73控制布料压脚的动作。
此外,对于X轴电动机76a及Y轴电动机77a、中间压脚电动机42、布料压脚电动机79a,例如可以采用脉冲电动机。
另外,CPU 73经由接口80,与驱动作为中间压脚分离单元的螺线管致动器56的致动器驱动电路80a连接,控制螺线管致动器56的动作。
存储在上述数据存储器71中的缝制图案数据71a,如图12所示,为了实施进行缝制时的运针图案,由表示使保持框111移动时的X方向移动量和Y方向移动量的数据(表示落针位置的线迹数据)的布料进给命令及空进给命令、表示下死点高度移动量的数据的中间压脚高度调节命令、切线命令、以及结束命令组合而成。
并且,通过按照排列顺序执行各种命令,形成任意图案(样式)的线迹。
在图12所示的缝制图案数据中,在“缝制”的命令中,包括使保持框111移动时的X方向移动量、Y方向移动量的数据(参数),缝制时的X轴电动机76a与Y轴电动机77a的旋转驱动量由它们确定。
另外,“切线”是使得切线装置(省略图示)动作的命令,“结束”是使缝纫机100的布料压脚电动机79a驱动而将布料放开的命令,并且因为不需要与该动作对应的数值设定,所以不设定数值数据(在图12中用“0”表示)。
另外,“中间压脚高度”是与中间压脚电动机42的动作对应的命令,包括中间压脚29的下死点高度数据,其用于决定中间压脚电动机42的旋转角度,以成为该下死点高度。
而且,图12的X移动量、Y移动量、中间压脚移动量的数值数据中的记载为10倍标记,例如,“15”表示“1.5mm”。
(由缝制程序进行的缝制处理)
存储在程序存储器70中的缝制程序70a是下述程序:依次读出上述缝制图案数据71a的各个命令,根据命令指定控制对象,根据命令内的设定数值,进行主轴电动机2a、X轴电动机76a、Y轴电动机77a、中间压脚电动机42、布料压脚电动机79a的动作控制,执行基于缝制图案数据71a的缝制。
(由数据输入程序进行的数据输入处理)
数据输入程序70b是用于根据由操作面板74显示的数据输入画面G1(图13),进行缝制图案数据71a的生成处理的程序。
通过数据输入程序70b的执行,进行在操作面板74上显示下述的数据输入画面G1的控制,该数据输入画面包括表示所输入的每一针的落针位置的显示区域T、八个方向的方向输入键B1、确定键B2、回车键B3,并且进行下述处理:在显示区域T内显示用于指定落针位置的光标C,根据八个方向的方向键B1的输入,使其在显示区域T内移动。另外,根据八个方向的方向键B1的输入,可以目测进行X、Y轴电动机76a、77a的动作控制,以使得显示区域T内的光标C的当前位置,与缝针108相对于保持框111的相对位置关系一致,从而使设定输入的落针位置,为实际的保持框111与缝针108间的配置。
并且,通过数据输入程序70b的执行,进行下述处理:通过确定键B2的按下,暂时存储当前显示的光标C的位置坐标,作为落针位置,通过各个方向输入键B 1和确定键B2的按下而依次指定的一系列落针位置,通过回车键B3的按下,作为缝制图案数据71a,存储在数据存储器71中。另外,此时进行下述处理:将切线命令和结束命令自动地添加在一连串的缝制命令之后,作为缝制图案数据71a,存储在数据存储器71中。
由此,CPU 73作为数据输入单元起作用,即,通过执行数据输入程序70b,设定输入缝制图案数据71a的每一针的落针位置。
利用图16的流程图,说明由数据输入程序70b进行的数据输入处理。
在数据输入处理中,首先在操作面板74上显示数据输入画面G1,在该显示区域T内,显示用于指定落针位置的光标C1(步骤S11)。
并且,如果检测到八个方向的任意一个方向输入键B1的输入(步骤S12:是),则根据该方向,进行光标C1的移动,与之相应地,X、Y轴电动机76a、77a进行驱动,进行保持框111的移动(步骤S13)。
在进行了光标C1及保持框111的移动,或者,未检测到八个方向的某一个方向输入键B1的输入的情况下,跳转至步骤S14进行处理。
在步骤S14中,判断确定键B2的输入,如果检测到输入,则暂时存储光标位置,同时,在该光标位置进行落针位置的确定显示(步骤S15)。
在进行光标位置确定处理,或未检测到确定键B2的输入的情况下,跳转至步骤S16进行处理。
在步骤S16中,判断回车键B3的输入,在未检测到回车键B3的输入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1进行处理,如果检测到回车键B3的输入,则将组合了暂时存储的光标位置的缝制图案数据71a作为整个缝制命令,存储在数据存储器71中,结束处理(步骤S17)。
(由编辑程序进行的编辑处理)
编辑程序70c是用于利用由操作面板74显示的编辑画面G2(图14),进行已经登录在数据存储器71内的缝制图案数据71a的内容确认的程序。
通过编辑程序70c的执行,进行在操作面板74上显示下述的编辑画面G2的控制,该编辑画面G2包括:显示区域T,其显示每一针的落针位置;前进键B4,其按照缝制顺序,切换所选择的落针位置;后退键B5,其按照与缝制相反的顺序,切换所选择的落针位置;以及取消键B6,其结束处理。
在显示区域T内,显示缝制图案数据71a中的各个落针位置,由表示选中其中一个的状态的选择识别显示进行显示。
被选择的落针位置,通过前进键B4或后退键B的输入进行切换,使由选择识别显示所显示的落针位置进行前进移动或后退移动,同时,进行X、Y轴电动机76a、77a的动作控制,以使得被选择的落针位置和缝针108相对于保持框111的相对位置关系一致,从而可以进行目测,使得由缝制图案数据71a设定的各个落针位置,为实际的保持框111与缝针108间的配置。
利用图17的流程图说明由编辑程序70c进行的编辑处理。
在编辑处理中,首先在操作面板74上显示编辑画面G2,按照缝制图案数据71a,在该显示区域T内显示各个落针点(步骤S21)。
在编辑画面G2的显示初始,使其成为选择各个落针点中缝制顺序最初始的落针点,将选择点标号设定为N=1,同时,对处于选择状态的最初落针点进行选择识别显示C2(例如,将颜色改为其它颜色等)。
另外,通过由X、Y轴电动机76a、77a驱动,保持框111相对缝针108定位,以使其成为选择后的落针点的落针位置(步骤S22)。并且,因为最初的落针点由原点表示,所以保持框111也为原点位置。
然后,如果检测到前进键B4或后退键B5的某一个的输入(步骤S23:是),则N加1或减1,选择识别显示C2切换到下一个落针点或前一个落针点。另外,通过由X、Y轴电动机76a、77a驱动,保持框111相对于缝针108定位,以使其成为下一个落针点或前一个落针点的落针位置(步骤S24)。
在进行了选择识别显示C2及保持框111的移动,或者,未检测到前进键B4或后退键B5的某一个输入的情况下,跳转至步骤S25进行处理。
在步骤S25中,判断取消键B6的输入,在未检测到取消键B6的输入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21进行处理,如果检测到取消键B6的输入,则结束处理。
(由分离控制程序进行的分离控制)
分离控制程序70d是用于利用在数据输入画面G1或编辑画面G2中显示的分离切换按钮B7的输入,进行将中间压脚29切换为分离状态的动作控制的程序。如果进行该分离切换按钮B7的输入,则利用螺线管致动器56的动作,交替进行中间压脚29向分离状态与联动状态的切换。
也就是说,分离切换按钮B7作为第1输入单元起作用,其执行由作为中间压脚分离单元的螺线管致动器56进行的状态切换。
在数据输入画面G1或编辑画面G2中显示分离控制程序70d的状态下,利用分离切换按钮B7的输入,将螺线管致动器56切换为分离状态或联动状态时,螺线管致动器56当前的动作状态被存储在数据存储器中,在下一次的分离切换按钮B7输入时进行参照,同时进行切换到与当前状态相反的状态的动作控制。
利用图18的流程图,说明由分离控制程序70d进行的分离控制的处理。
在进行分离控制的处理中,在操作面板74上显示数据输入画面G1或编辑画面G2的状态下,判断分离切换按钮B7的输入(步骤S31),如果检测到输入,则参照数据存储器71的当前动作状态(步骤S32)。
并且,在当前状态为联动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32:是),将数据存储器71的当前动作状态改写为分离状态(步骤S33),螺线管致动器56向前进方向动作,进行将中间压脚29切换到分离状态的动作控制,结束处理(步骤S34)。
另外,在当前状态为分离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32:否),将数据存储器71的当前动作状态改写为联动状态(步骤S35),螺线管致动器56向后退方向动作,进行将中间压脚29切换为联动状态的动作控制,结束处理(步骤S36)。
(由上下位置切换程序进行的上下位置切换控制)
上下位置切换程序76e是用于进行下述动作控制的程序,即,通过在数据输入画面G1或编辑画面G2中显示的上下位置切换按钮B8的输入,将中间压脚29在使用位置与退避位置间切换。
如果进行该上下位置切换按钮B8的输入,则通过中间压脚电动机42的驱动,交替进行中间压脚29向使用位置与退避位置的切换。并且,如果将中间压脚29切换到使用位置,则与之相应地,螺线管致动器56进行动作,进行向分离状态的切换,如果将中间压脚29切换到退避位置,则与之相应地,螺线管致动器56进行动作,进行向联动状态的切换。
也就是说,上下位置切换按钮B8作为第2输入单元起作用,其执行中间压脚29的位置切换及作为中间压脚分离单元的螺线管致动器56的状态切换。
上下位置切换程序70e进行下述动作控制,即,在数据输入画面G1或编辑画面G2的显示状态下,利用上下位置切换按钮B8的输入,进行螺线管致动器56以及中间压脚电动机42的状态切换时,将中间压脚29当前的位置状态储存在数据存储器中,在下一次的上下位置切换按钮B8输入时进行参照,同时,切换到与当前状态相反的状态。
利用图19的流程图,说明由上下位置切换程序70e进行的上下位置切换控制的处理。
在进行上下位置切换控制的处理中,在显示操作面板74上显示数据输入画面G1或编辑画面G2的状态下,判断上下位置切换按钮B8的输入(步骤S41),如果检测到输入,则参照数据存储器71的当前的位置状态(步骤S42)。
而且,在当前状态为退避位置的情况下(步骤S42:是),利用中间压脚电动机42的驱动,进行将中间压脚29切换到使用位置的动作控制(步骤S43)。
并且,将数据存储器71的当前位置状态改写为使用位置状态(步骤S44),螺线管致动器56向前进方向动作,进行将中间压脚29切换为分离状态的动作控制,结束处理(步骤S45)。
另外,在当前状态为使用位置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42:否),利用中间压脚电动机42的驱动,进行将中间压脚29切换到退避位置的动作控制(步骤S46)。
并且,将数据存储器71的当前位置状态改写为退避位置状态(步骤S47),螺线管致动器56向后退方向动作,进行将中间压脚29切换到联动状态的动作控制,结束处理(步骤S48)。
(由中间压脚高度设定程序进行的中间压脚高度设定处理)
中间压脚高度设定程序70f是用于进行下述处理的程序,即,利用由操作面板74显示的中间压脚高度设定画面G3(图15),在缝制图案数据71a中添加中间压脚高度命令。
在通过前述编辑程序70c的执行,进行任意一个落针点的选择的状态下,如果检测到在编辑画面G2中显示的中间压脚设定按钮B9的输入,则执行中间压脚高度设定程序70f,中间压脚电动机42被驱动而中间压脚29被切换到使用位置,同时使螺线管致动器56动作,执行切换到分离状态的动作控制。
也就是说,通过编辑程序70c的执行,CPU 73作为切换控制单元起作用。
另外,随着中间压脚高度设定程序70f的执行,在操作面板74上显示中间压脚高度设定画面G3。
在该中间压脚高度设定画面G3上显示:中间压脚高度的数值输入键B10;数值加减键B11;回车键B12;以及取消键B13,利用数值输入键B10或数值加减键B11,输入中间压脚高度。
另外,利用回车键B12的输入,所设定的中间压脚高度的命令,作为通过执行编辑程序70c而选择的落针点的缝制命令的下一个命令插入,进行更新数据存储器71内的缝制图案数据71a的处理。
利用图20的流程图,说明由中间压脚高度设定程序70f进行的中间压脚高度设定处理。
在中间压脚高度设定处理中,在操作面板74上显示编辑画面G2的状态下,判断中间压脚高度设定按钮B9的输入(步骤S51),如果检测到输入,则利用中间压脚电动机42的驱动,进行将中间压脚29切换到使用位置的动作控制(步骤S52)。
并且,进行下述动作控制,即,将数据存储器71的当前动作状态改写为分离状态(步骤S53),螺线管致动器56向前进方向动作,将中间压脚29切换为分离状态(步骤S54)。
然后,在操作面板74上进行中间压脚高度设定画面G3的显示(步骤S55),判断回车键B12或取消键B13的输入(步骤S56)。
并且,在没有检测到回车键B12或取消键B13的任意一个的输入的情况下(步骤S56:否),判断数值输入键B10或数值加减键B11的输入(步骤S57)。并且,如果没有输入,则返回步骤S56进行处理,如果检测到输入,则驱动中间压脚电动机42,执行中间压脚29的高度调节动作,以使其成为与输入对应的下死点高度,同时,将该高度设定值暂时存储在数据存储器71中(步骤S58)。
在检测到回车键B12或取消键B13的输入时(步骤S56:是),在回车键B12的情况下,将暂时存储在数据存储器71中的高度设定值插入到缝制图案数据71a中,跳转至步骤S59进行处理,在取消键B13的情况下,直接跳转至步骤S59进行处理。
并且,在步骤S59中进行下述动作控制:将数据存储器71的当前动作状态改写为联动状态,螺线管致动器56向后退方向动作,将中间压脚29切换为联动状态,结束处理(步骤S60)。
(电子循环缝纫机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缝纫机100,因为通过使作为中间压脚分离单元的螺线管致动器56动作,可以将中间压脚29保持在由中间压脚高度调整单元设定的下死点高度,该中间压脚高度调整单元由引导部件34、第3连杆20、第4连杆22以及中间压脚电动机42等构成,并且可以使之成为解除与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联动的分离状态,所以可以不使缝针108降低而只使中间压脚29位于下死点位置,不需要拆下缝针108的作业,可以减轻确认中间压脚29的下死点位置的作业负担。
特别地,对于电子循环缝纫机100来说,在缝制图案数据71a的设定输入作业时,需要一边使中间压脚29下降到设定下死点高度而确认其高度,一边进行该缝制图案数据71a的内容确认、数据修正等编辑作业,在上述情况下,由于可以进行向中间压脚29的分离状态的切换,因此可以使其作业性显著地提高。
(其它)
此外,在上述电子循环缝纫机100中,在正交的X-Y方向上进行框体移动,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使转动角度和转动半径变动的所谓R-θ系统的移动机构。
另外,对于其它具体的细节构造等,当然也可以适当变更。
Claims (6)
1.一种缝纫机,其具有: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缝针上下移动;
定位单元,其将由布保持部保持的被缝制物和前述缝针,在与该缝针的上下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对地定位;
中间压脚机构,其具有按压在前述进行上下移动的缝针附近的前述被缝制物上的中间压脚,使该中间压脚与前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联动而上下移动;以及
中间压脚高度调整单元,其调整前述中间压脚机构的中间压脚的下死点高度,
其特征在于,
具有中间压脚分离单元,其在联动状态及分离状态之间切换,该联动状态是使前述中间压脚与前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连结的状态,该分离状态是使前述中间压脚保持在下死点高度,并且解除其与前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的连结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中间压脚机构具有:臂部件,其与前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同步而进行往复转动;以及传递部件,其与该臂部件的转动部位连结,将上下移动动作传递至前述中间压脚,
前述中间压脚分离单元,通过使前述臂部件与传递部件的连结部位移动至转动中心位置,进行向前述分离状态的切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1输入单元,其通过输入操作,使前述中间压脚分离单元执行状态切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中间压脚退避机构,其通过使前述中间压脚向不进行缝制的退避位置上升、和向用于执行缝制的使用位置下降,进行位置切换;以及
第2输入单元,其通过输入操作,使前述中间压脚退避机构执行位置切换、以及使前述中间压脚分离单元执行状态切换,
通过由前述第2输入单元的输入操作,随着由前述中间压脚退避机构进行的向使用位置的下降,进行由前述中间压脚分离单元进行的向分离状态的切换。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存储单元,其存储缝制图案数据,该缝制图案数据是对于由多次运针进行的一系列缝制,表示每次运针时的前述被缝制物与前述缝针间的相对位置;
动作控制单元,其根据存储在前述存储单元中的缝制图案数据,进行前述定位单元的动作控制;以及
数据输入单元,其输入并设定前述缝制图案数据中每次运针时的前述被缝制物与前述缝针间的相对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缝制图案数据包括由前述中间压脚高度调整单元进行的下死点高度设定,
具有切换控制单元,其在利用前述数据输入单元进行前述下死点高度设定时,利用前述中间压脚分离单元,进行向前述分离状态的切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267544 | 2006-09-29 | ||
JP2006267544A JP2008086370A (ja) | 2006-09-29 | 2006-09-29 | ミシン |
JP2006267544 | 2006-09-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53431A CN101153431A (zh) | 2008-04-02 |
CN101153431B true CN101153431B (zh) | 2013-08-14 |
Family
ID=39255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406690A Active CN101153431B (zh) | 2006-09-29 | 2007-09-28 | 缝纫机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08086370A (zh) |
KR (1) | KR101354623B1 (zh) |
CN (1) | CN10115343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763543B2 (en) * | 2008-06-26 | 2014-07-01 | Vsm Group Ab | Mechanically operated presser foot lift arrangement and a sewing machine comprising the arrangement |
JP5253992B2 (ja) * | 2008-12-24 | 2013-07-31 | Juki株式会社 | ミシン |
CN106319774B (zh) * | 2015-06-17 | 2018-11-16 | 启翔股份有限公司 | 缝纫机的内压脚装置 |
CN105256468B (zh) * | 2015-10-28 | 2018-06-15 |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 自动拼缝缝纫物系统及自动拼缝缝纫物方法 |
CN112813589A (zh) * | 2021-02-07 | 2021-05-18 | 上工缝制机械(浙江)有限公司 | 缝纫机的针距调节及抬压脚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33679A (zh) * | 1998-02-27 | 1999-11-03 | 重机株式会社 | 缝纫机的中压持机构 |
CN1757810A (zh) * | 2004-10-08 | 2006-04-12 | 重机公司 | 缝纫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336094A (ja) * | 1991-05-10 | 1992-11-24 | Juki Corp | 模様縫いミシンの布押え装置 |
JP2582923Y2 (ja) * | 1993-04-30 | 1998-10-15 |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 ミシンの布押え装置 |
JPH06315581A (ja) * | 1993-05-10 | 1994-11-15 | Brother Ind Ltd | ミシン |
JP4722510B2 (ja) * | 2005-03-07 | 2011-07-13 | Juki株式会社 | ミシン |
-
2006
- 2006-09-29 JP JP2006267544A patent/JP2008086370A/ja active Pending
-
2007
- 2007-09-21 KR KR1020070096473A patent/KR10135462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7-09-28 CN CN2007101406690A patent/CN10115343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33679A (zh) * | 1998-02-27 | 1999-11-03 | 重机株式会社 | 缝纫机的中压持机构 |
CN1757810A (zh) * | 2004-10-08 | 2006-04-12 | 重机公司 | 缝纫机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JP特开平10-263237A 1998.10.06 |
JP特开平6-116857A 1994.04.26 |
JP特开平8-24455A 1996.01.3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53431A (zh) | 2008-04-02 |
KR101354623B1 (ko) | 2014-01-22 |
JP2008086370A (ja) | 2008-04-17 |
KR20080029823A (ko) | 2008-04-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48566B (zh) | 缝纫机 | |
CN101153431B (zh) | 缝纫机 | |
CN103710905B (zh) |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 |
CN1831231B (zh) | 缝纫机 | |
DE102019113411A1 (de) | Nähmaschine | |
CN100516337C (zh) | 缝纫机的送布装置 | |
CN101748564B (zh) | 缝纫机的控制装置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 |
CN101245533B (zh) | 嵌条缝制缝纫机 | |
CN102041643B (zh) | 自动缝制缝纫机 | |
JP2006187417A (ja) | ミシン | |
CN101424012B (zh) | 嵌条缝制缝纫机 | |
CN101063255B (zh) | 缝纫机 | |
CN1861882B (zh) | 缝纫机的中压脚装置 | |
CN101858017A (zh) | 缝纫机 | |
CN101302685B (zh) | 自动缝制缝纫机 | |
CN100406633C (zh) | 锁扣眼缝纫机 | |
CN101818417B (zh) | 缝纫机 | |
KR101296280B1 (ko) | 웰팅 재봉기 | |
CN101387049B (zh) | 嵌条缝制缝纫机 | |
KR101027591B1 (ko) | 재봉틀의 눌러올리는 장치 | |
CN1861883B (zh) | 缝纫机的中压脚机构 | |
CN1970867B (zh) | 缝纫机 | |
CN101245534B (zh) | 嵌条缝制缝纫机 | |
JP2008086350A (ja) | ミシンの押え上げ装置 | |
CN1676719B (zh) | 缝纫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