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026942A - 等离子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26942A
CN101026942A CN 200610023998 CN200610023998A CN101026942A CN 101026942 A CN101026942 A CN 101026942A CN 200610023998 CN200610023998 CN 200610023998 CN 200610023998 A CN200610023998 A CN 200610023998A CN 101026942 A CN101026942 A CN 1010269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sma display
heat abstractor
mentioned
display panel
pane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02399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福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Nanjing Plasm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Nanjing Plasm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Nanjing Plasma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Nanjing Plasma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061002399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026942A/zh
Publication of CN1010269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269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关于等离子显示设备,包括:能够将设备驱动的时候所生成的热量释放出去,支持上述等离子显示设备的外部框架;在等离子显示设备中具备有上半部分散热装置和下半部分散热装置,以便用于向上述等离子显示设备的各电极输入信号的超薄膜形状元器件和上述超薄膜形状元器件所生成的热量分别从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方向被释放出去,本发明的上述上半部分散热装置和下半部分散热装置分别对应具有两个突出部分,并互相接触,在与上述各突出部分相连接的水平部分上安装有上述超薄膜形状元器件。本发明能够有效遏制等离子显示设备驱动的时候所生成的热量,保护超薄膜形状元器件不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Description

等离子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等离子显示设备的技术,更具体地说,尤其是关于能够有效遏制等离子显示设备驱动的时候所生成的热量,保护超薄膜形状元器件不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的一种等离子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等离子显示装置(Plasma Display Panel)都是在前面基板和后面基板间形成间隔壁,形成一个单位的细胞(单元)体,在各单元体内注入氖(Ne),氦(He)或者氖和氦的混合气体(Ne+He)等主放电气体及含有少量氙的惰性气体。通过高频电压引起放电时,惰性气体放射出真空紫外线(Vacuum Ultraviolet rays),使间隔壁之间形成的荧光体发光,并显示出画面来。因为这种等离子显示装置能够被做成很薄很轻便的结构,所以,它作为新一代显示设备而备受人们关注。
图1所概略显示的是原有的等离子显示设备的结构构造图。如图所示,等离子显示设备由以下各部分所构成:包含有决定外部形状的前部机壳111和后盖子(Back cover)112的机器机壳110;通过上述机器机壳内部的气体放电使真空紫外线照射荧光体,形成图像的等离子显示设备120;用于对上述等离子显示设备进行驱动和控制,包括PCB的驱动设备130;与上述驱动设备相连接,将等离子显示设备驱动的时候所生成的热量释放出去,并用于支撑上述等离子显示设备的外部框架140。
同时,等离子显示设备还具有包括以下各部分的特征:在上述等离子显示设备的前面具有特定的间隔,超薄膜安装在透明性玻璃基板(图中未显示)上形成的过滤装置(Filter)150;支撑上述过滤装置150,同时与金属后盖子进行电学上连接的指控弹簧垫圈(Finger Spring Gasket)160和过滤装置支撑座(FilterSupporter)170;用于支撑包括上述驱动设备的PDP模块支撑装置(ModuleSupporter)180。
具有这种结构的原有的等离子显示设备的制作流程如下:首先,制造出显示上述图像的等离子显示设备后,安装上述等离子显示设备背面安装的外部框架和驱动设备等,并制造出等离子显示设备的模块。此后,形成由上述等离子显示设备的模块外形决定形状的机器机壳110等,这样便制造出了完整的等离子显示设备。
图2所显示的是原有的等离子显示设备的驱动设备。如图2所示,等离子显示设备的驱动设备包括以下各部分:Y驱动板45,Z维持板48,数据驱动器板50,控制板42和电源板(图中未进行显示)。
Y驱动板45对等离子显示设备40的各扫描电极线(Y1到Ym)进行驱动。
Z维持板48对各维持电极线(Z1到Zm)进行驱动。
数据驱动器板50对各数据电极线(X1到Xm)进行驱动。
控制板42对Y驱动板45和Z维持板48以及数据驱动器板50进行控制。电源板分别向各板42,、45、48、50提供电源。
此时,Y驱动板45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生成等离子显示设备40的重新启动脉冲(reset pulse)和扫描脉冲(scan pulse)的扫描驱动器板44;生成Y维持脉冲的Y维持板46。
扫描驱动器板44经由Y可腐蚀性印刷超薄膜板(Fexible Printed Circuit)51将扫描脉冲(SP)提供给等离子显示设备40的各扫描电极线(Y1到Ym)。
Y维持板46经由扫描驱动器板44和Y可腐蚀性印刷超薄膜板51将Y维持脉冲提供给各扫描电极线(Y1到Ym)。
Z维持板48生成偏压脉冲和Z维持脉冲,并经由Z可腐蚀性印刷超薄膜板52提供给等离子显示设备40的各维持电极线(Z1到Zm)。
数据驱动器板50生成数据脉冲,并经由X可腐蚀性印刷超薄膜板54提供给等离子显示设备40的各数据电极线(X1到Xn)。
控制板42分别生成各X,Y,Z时钟控制信号。同时,控制板42经由第1可腐蚀性印刷超薄膜板56将Y时钟控制信号提供给Y驱动板45;经由第2可腐蚀性印刷超薄膜板58将Z时钟控制信号提供给Z维持板48;经由第3可腐蚀性印刷超薄膜板60将X时钟控制信号提供给数据驱动器板50。
图3所显示的是安装有原有的散热装置的等离子显示设备视图。因为它包括图2所显示的各板42、45、48、50高速开关的元器件,所以它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为了使所产生的大量热量释放到外部去,各板上都安装了散热装置70。
为了使如上所述在各板42、45、48、50上所安装的散热装置70与空气的接触面最大,它具有突出出来的热量释放轴钉71。即,各板42、45、48、50所产生的大量热量通过安装在各板上的散热装置的本体72,被传导到热量释放轴钉71,通过具有较大面积的热量释放轴钉71将热量释放到外部空间去。
特别是如果将数据板50所输出的信号传输到数据电极线(图中未进行显示)的超薄膜形元器件所在的外部框架下端部分的话,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将这种超薄膜形状元器件所生成的热量向外部释放出去,将参照图4对外部框架下端部分的结构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图4所概略显示的是原有的外部框架下端部分的散热设备结构图。如图4所示,外部框架400下端部分安装有以下各部件:固定件410,下半部分散热装置420,上半部分散热装置430,下半部分边叶440,上半部分边叶450,超薄膜形状元器件460和主散热装置470。
外部框架400将等离子显示设备的驱动设备驱动的时候所生成的热量释放出去,并对等离子显示设备进行支撑。
固定件410对下半部分散热装置420进行支撑,并将下半部分散热装置420连接到外部框架400上。为了连接下半部分散热装置420,固定件具有多个。
下半部分散热装置420支撑超薄膜形状元器件460,并将超薄膜形状元器件460所生成的热量释放到下半部分。
超薄膜形状元器件460指的是将数据板所生成的信号输入到数据电极线上的TCP或者COF等元器件。超薄膜形状元器件460在驱动设备驱动的时候产生大量的热量。
上半部分散热装置430在超薄膜形状元器件460上形成,利用小型固定件480,将上半部分散热装置430连接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420上。上半部分散热装置430将超薄膜形状元器件460所生成的热量传导到主散热装置470。
下半部分边叶440和上半部分边叶450分别被安装在下半部分散热装置420和上半部分散热装置430上,它是围绕在超薄膜形状元器件460周围的具有热量传导性的双面边叶。即,在下半部分边叶440和上半部分边叶450之间形成超薄膜形状元器件460。
主散热装置470将上半部分散热装置430传导的热量通过散热装置的本体传导到热量释放轴钉,通过具有大面积的热量释放轴钉将热量向外部释放出去。
另一方面,在原有技术中,利用小型固定件480将原有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420和上半部分散热装置430连接的话,但也存在由于上述小型固定件480的加工误差(tolerance)对超薄膜形状元器件460造成影响的问题。即,如果加工误差为1mm的话,因为超薄膜形状元器件的厚度很薄,所以如果外部具有强烈的震动的话,震动很容易会使超薄膜形状元器件受到损伤。同时,因为连接多个小型固定件,所以制造单价很高,也存在制造工艺复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具有如下效果的等离子显示设备:通过改善外部框架下端部分的结构,保护超薄膜形状元器件不会受到外部作用力的损坏。
同时,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如下效果的等离子显示设备:通过改善外部框架下端部分的结构,能够大大降低制造单价,使制造流程简单化。
同时,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如下效果的等离子显示设备:能够提高热量释放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设备,包括:能够将设备驱动的时候所生成的热量释放出去,支持上述等离子显示设备并与上述驱动设备相连接的外部框架;在等离子显示设备中具备有上半部分散热装置和下半部分散热装置,以便用于向上述等离子显示设备的各电极输入信号的超薄膜形状元器件和上述超薄膜形状元器件所生成的热量分别从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方向被释放出去。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等离子显示设备中,上述上半部分散热装置和下半部分散热装置分别对应具有两个突出部分,并互相接触,在与上述各突出部分相连接的水平部分上安装有上述超薄膜形状元器件。
依据本发明的接触的突出部分面具有平面特征。
依据本发明的上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具有包括以下各部分的特征:用于安装上述超薄膜形状元器件的第1水平部分;相对于上述第1水平部分垂直弯曲,并将上述第1水平部分支撑到上述外部框架上的垂直部分;相对于上述垂直部分垂直弯曲,并将上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连接到上述外部框架上的第2水平部分。
依据本发明的外部框架的下端部分的末端具有垂直弯曲的特征。
依据本发明的超薄膜形状元器件具有如下特征:在上半部分或者下半部分中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有边叶。
依据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设备具有以下部分特征:上半部分散热装置上还形成有具备多个热量释放轴钉的主散热装置。
依据本发明的主散热装置具有经过黑化处理的特征。
依据本发明的热量释放轴钉的侧面还垂直突出出来多个突出部分。
依据本发明的特征,下半部分散热装置和上半部分散热装置与原有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和上半部分散热装置不同,分别具有两个互相对应的突出部分,并互相接触。同时,依据本发明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具备垂直部分和第2水平部分,所以能够直接连接到外部框架上。
由此,通过上述突出部分能够保护超薄膜形状元器件不受外部冲击力的损伤。并且能够降低制造单价,并使制造工艺简单化。
本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通过改善外部框架下端部分的结构,保护超薄膜形状元器件不会受到外部作用力的损坏。
同时,通过改善外部框架下端部分的结构,能够大大降低制造单价,具有使制造流程简单化的效果。
同时,依据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设备还具有能够提高热量释放效果的效果。
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所概略显示的是原有的等离子显示设备的结构构造图。
图2所显示的是原有的等离子显示设备的驱动设备。
图3所显示的是安装了依据原有技术的散热装置的等离子显示设备视图。
图4所概略显示的是原有的外部框架下端部分的散热设备结构图。
图5所概略显示的是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设备的外部框架图。
图6a和图6b是用于说明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外部框架的下端部分结构图。
图7所概略显示的是依据本发明的其它变形的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设备的外部框架图。
图8a和图8b是用于说明依据本发明另一个变形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设备的外部框架下端部分结构图。
附图中主要部分的符号说明:
400,500,600,700:外部框架           410,480,540:固定件
420,520,610,720:下半部分散热装置   430,530,620,730:上半部分散热装置
440,550,740:下半部分边叶            450,560,750:上半部分边叶
460,510,630,710:超薄膜形状元器件   470,570,760:主散热装置
511,512,521,522,611,612,621,622:突出部分
721:第1水平部分                       722:垂直部分
723:第2水平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依据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设备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5所概略显示的是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设备的外部框架图。如图5所示,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外部框架500下端部分上具有以下各部分:超薄膜形状元器件510,下半部分散热装置520,上半部分散热装置530,固定件540,下半部分边叶550,上半部分边叶560和主散热装置570。
外部框架500将等离子显示设备的驱动设备驱动的时候所生成的热量释放出去,并对等离子显示设备进行支撑。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外部框架的下端部分末端501垂直弯曲,能够提高外部框架的强度。
超薄膜形状元器件510与驱动设备相连接,并向上述等离子显示设备的电极输入信号。超薄膜形状元器件510是指TCP或者COF中任意一个,等离子显示设备驱动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下半部分散热装置520在上述外部框架500的下端部分上形成,并对上述超薄膜形状元器件510进行支撑,超薄膜形状元器件所产生的热量被从下半部分方向释放出去。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520具有突出部分521、522,突出部分521、522与上半部分散热装置530的突出部分531、532相对应接触。
上半部分散热装置530在上述超薄膜形状元器件510上形成,超薄膜形状元器件所产生的热量被传导到主散热装置570,并沿上半部分方向被释放出去。
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上半部分散热装置530具备突出部分531、532,突出部分531、532与下半部分散热装置520的突出部分521、532相对应接触。
这种突出部分521、522、531、532能够保护超薄膜形状元器件510不受外部冲击力的损伤。对此的更详细说明将在后面进行陈述。
固定件540对下半部分散热装置520进行支撑,将下半部分散热装置520连接到外部框架500上。为了连接下半部分散热装置520,固定件形成有多个。
下半部分边叶550或者上半部分边叶560是具有热量传导性的两面边叶,在上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520或者上半部分散热装置530之间分别形成,并包围在上述超薄膜形状元器件510周围。边叶能够保护超薄膜形状元器件510不受外部冲击力影响,并将超薄膜形状元器件510所生成的热量传导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520或者上半部分散热装置530。
主散热装置570在上述上半部分散热装置530的上面形成,并且具有多个热量释放轴钉。主散热装置570将上半部分散热装置530所传导的热量通过多个热量释放轴钉向外部空间释放出去。依据本发明的主散热装置570因为经过黑化处理,所以能够被用来进行热量的辐射(radiation)。
同时,在主散热装置570的热量释放轴钉的侧面垂直形成有突出出来的多个突出部分,因此热量释放的面积更加宽了,从而能够提高热量释放的效率。
图6a和图6b是用于说明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外部框架的下端部分结构图。图6a是从A方向上观察的图5的外部框架图,图6b是从B方向上观察的图5的外部框架图。
参照图6a和图6b可知,外部框架600上具有下半部分散热装置610和上半部分散热装置620,在下半部分散热装置610和上半部分散热装置620之间安装有超薄膜形状元器件630,下半部分散热装置610和上半部分散热装置620将超薄膜形状元器件所生成的热量分别沿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方向被释放出去。
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610和上半部分散热装置620分别具有互相对应的两个突出部分611、612、621、622,并互相接触,与各突出部分611、612、621、622)相连接的水平部分上安装有超薄膜形状元器件630。
比较理想的是,接触的突出部分611、612、621、622的突出部分面为平面,从而能够在受到外部冲击时变得更强。
由此,当外部具有很强的冲击的时候,上述突出部分611、612、621、622因为直接受到外部力的冲击,所以它不向超薄膜形状元器件630传导外部冲击力。同时,为了连接原有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610和上半部分散热装置620,因为不使用多个小型固定件,所以能够大大减少制造成本,并能够使制造工艺简单化。
同时,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和上半部分散热装置通过压出或者挤压的加工方法便能够轻松被制造出来。
图7所概略显示的是依据本发明的其它变形的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设备的外部框架图。如图7所示,依据本发明的其它变形的实施例的外部框架700下端部分上具有以下各部件:超薄膜形状元器件710,下半部分散热装置720,上半部分散热装置730,下半部分边叶740,上半部分边叶750和主散热装置760。
依据本发明的其它变形的实施例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720由第1水平部分721,垂直部分722和第2水平部分723所形成。
第1水平部分721是用于安装超薄膜形状元器件710的。
垂直部分722相对于第1水平部分721垂直弯曲,并将第1水平部分721支撑到外部框架700上。
第2水平部分723相对于垂直部分722垂直弯曲,并将下半部分散热装置720连接到外部框架700上。
这样,下半部分散热装置720便具有垂直部分722和第2水平部分723,所以并不使用原有的用于将下半部分散热装置连接到外部框架上的多个固定件,所以能够降低制造成本,而且能够使制造工艺简单化。这种下半部分散热装置720能够通过压出或者挤压的加工方法被制造出来。
同时,外部框架700的下端部分的末端701与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垂直部分722平行相对,并且垂直弯曲,从而能够大大提高外部框架的强度。
在依据本发明的其它变形实施例中,下半部分散热装置720和上半部分散热装置730也分别具有互相对应的突出部分,所以它能够保护超薄膜形状元器件710不受到外部作用力的冲击。
图8(a)和图8(b)是用于说明依据本发明另一个变形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设备的外部框架下端部分结构图。图8(a)所概略显示的是依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变形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设备的外部框架图,图8(b)是用于说明空气通过依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变形实施例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洞孔的外部框架的洞孔出入的图。
如图8(a)所示,下半部分散热装置810由第1水平部分811,垂直部分812和第2水平部分813所形成。
在依据本发明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垂直部分812的侧面上进行打孔,形成洞孔820。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洞孔820间隔一定大小的距离打多个孔。在图8(a)中,虽然所打的孔为直四边形形状的洞孔820,但是,除此外的圆形、椭圆形或者菱形模样中任何一种都可以。通过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洞孔820,空气可以随意与外部空间进行交换。即,传导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810的超薄膜形状元器件830所产生的热量通过空气对流被释放出去。
比较理想的是,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洞孔820能够一直打到第1水平部分的特定部分,以便使空气能够更加轻松方便地出入外部空间。
同时,在外部框架下端部分的末端840的侧面上进行打孔,形成洞孔850。外部框架的洞孔850也能够间隔一定大小的距离打多个孔,同时,它也可以被打成圆形、椭圆形、直四边形或者菱形模样中的任意一种形状。通过外部框架的洞孔850和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洞孔820,空气能够自由出入,所以能够使空气流动更加轻松方便,从而大大改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810的热量释放效率。
如图8(b)所示,在依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变形的实施例中,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洞孔820和外部框架的洞孔850互相相对形成。即,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洞孔820,外部框架的洞孔850的中央和超薄膜形状元器件830统一位于同一垂直线上。外部空气通过外部框架的洞孔能够进入,并通过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洞孔释放出去,使空气的出入更加自由方便。同时,因为各洞孔820、850形成互相相对的结构,所以空气的流动能够使涂抹式超薄膜形状元器件830所处的区域的热量能够更迅速向外部释放出去。如图8(b)和(c)所示,在依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洞孔820和外部框架的洞孔850也能够互相交叉形成。即,如图8(b)所示,从互相临近的外部框架的洞孔的中心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垂直部分侧面互相平行延长形成的一条直线上形成有超薄膜形状元器件830,延长形成的一条直线之间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垂直部分侧面上进行打孔,形成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洞孔。
图8(c)所显示的是从互相临近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洞孔的中心到外部框架的弯曲形成的面平行延长形成的一条直线上形成有超薄膜形状元器件830,在上述延长形成的一条直线间的外部框架的弯曲面上进行打孔,形成外部框架的洞孔。
这样一来,因为交叉形成,所以通过外部框架的洞孔进来的外部空气便通过超薄膜形状元器件830所位于的区域,从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洞孔释放出去,从而能够大大提高热量的释放效率。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等离子显示设备,包括:能够等离子显示设备的驱动设备驱动的时候所生成的热量释放出去,支持上述等离子显示设备并与上述驱动设备相连接的外部框架;在等离子显示设备中具备有上半部分散热装置和下半部分散热装置,以便用于向上述等离子显示设备的各电极输入信号的超薄膜形状元器件和上述超薄膜形状元器件所生成的热量分别从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方向被释放出去,其特征在于:
上述上半部分散热装置和下半部分散热装置分别对应具有两个突出部分,并互相接触,在与上述各突出部分相连接的水平部分上安装有上述超薄膜形状元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互相接触的突出部分面为平面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包括:
用于安装上述超薄膜形状元器件的第1水平部分;
相对于上述第1水平部分垂直弯曲,并将上述第1水平部分支撑到上述外部框架上的垂直部分;
相对于上述垂直部分垂直弯曲,并将上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连接到上述外部框架上的第2水平部分。
4、如权利要求1或3中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框架的下端部分的末端具有垂直弯曲的特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超薄膜形状元器件的上半部分或者下半部分散热装置中有至少一部分散热装置上形成有边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半部分散热装置上还形成有具备多个热量释放轴钉的主散热装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散热装置经过黑化处理。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有上述热量释放轴钉的侧面还包括垂直突出来的多个突出部分。
CN 200610023998 2006-02-21 2006-02-21 等离子显示设备 Pending CN10102694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10023998 CN101026942A (zh) 2006-02-21 2006-02-21 等离子显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10023998 CN101026942A (zh) 2006-02-21 2006-02-21 等离子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26942A true CN101026942A (zh) 2007-08-29

Family

ID=38744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10023998 Pending CN101026942A (zh) 2006-02-21 2006-02-21 等离子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02694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65039B2 (en) Plasma display device
CN100423044C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装置
CN101026942A (zh) 等离子显示设备
CN100361170C (zh) 等离子体显示设备
CN101887835A (zh) 显示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1025875A (zh) 等离子显示器
JP2009225115A (ja) 画像表示装置
WO2004097780A1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0692026B1 (ko) 플라즈마 표시 장치
KR100580680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필터 접지구조
JP2004152735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CN1979730A (zh) 等离子显示器的转换元件散热构造
KR100784564B1 (ko) 플라즈마 표시 장치
KR100757551B1 (ko) 플라즈마 표시 장치
KR100705805B1 (ko) 플라즈마 표시 장치
KR100625532B1 (ko) 플라즈마 표시 장치
JP3180563B2 (ja) 積層基板ユニットの洗浄方法
KR100556479B1 (ko) 고주파용 플라즈마 표시장치
CN101039563A (zh) 等离子显示装置
JP2003043944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0718052B1 (ko) 플라즈마 표시 장치
KR20080092558A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3158694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1171659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KR100684837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