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25875A - 等离子显示器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显示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25875A CN101025875A CN 200610024000 CN200610024000A CN101025875A CN 101025875 A CN101025875 A CN 101025875A CN 200610024000 CN200610024000 CN 200610024000 CN 200610024000 A CN200610024000 A CN 200610024000A CN 101025875 A CN101025875 A CN 1010258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heat abstractor
- plasma display
- latter half
-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关于等离子显示器,具有能够将驱动时所生成的热量释放出去,支持等离子显示设备的外部框架、上半部分散热装置和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用于向上述等离子显示设备的各电极输入信号的超薄膜形状元器件所生成的热量分别从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方向被释放出去,本发明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包括:配置有超薄膜形状元器件的第1水平部分;相对于第1水平部分垂直弯曲,将第1水平部分支撑到外部框架上的垂直部分;相对于上述垂直部分垂直弯曲,将下半部分散热装置与外部框架相连接的第2水平部分。在上述上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垂直部分侧面形成有孔。本发明通过改善外部框架下端的构造,可以提高散热的效率,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简化了制造的工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等离子显示器的技术,尤其是关于可以控制驱动等离子显示器时发生的热量的一种等离子显示器的。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等离子显示装置(Plasma Display Panel)都是在前面基板和后面基板间形成间隔壁,形成一个单位的细胞(单元)体,在各细胞体内注入氖(Ne),氦(He)或者氖和氦的混合气体(Ne+He)等主放电气体及含有少量氙的惰性气体。通过高频电压引起放电时,惰性气体放射出真空紫外线(Vacuum Ultraviolet rays),使间隔壁之间形成的荧光体发光,并显示出画面来。因为这种等离子显示装置能够被做成很薄很轻便的结构,所以,它作为新一代显示设备而备受人们关注。
图1所概略显示的是原有的等离子显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等离子显示设备由以下各部分所构成:包含有决定外部形状的前部机壳111和后盖子(Back cover,112)的机器机壳110;通过上述机器机壳内部的气体放电使真空紫外线照射荧光体,形成图像的等离子显示设备120;用于对上述等离子显示设备进行驱动和控制,包括PCB的驱动设备130;与上述驱动设备相连接,将等离子显示设备驱动的时候所生成的热量释放出去,并用于支撑上述等离子显示设备的外部框架140。
同时,等离子显示设备还具有包括以下各部分的特征:在上述等离子显示设备的前面具有特定的间隔,超薄膜安装在透明性玻璃基板(图中未显示)上形成的过滤装置(Filter,150);支撑上述过滤装置150,同时与金属后盖子进行电学上连接的指控弹簧垫圈(Finger Spring Gasket,160)和过滤装置支撑座(FilterSupporter,170);用于支撑包括上述驱动设备的PDP模块支撑装置(ModuleSupporter,180)。
具有这种结构的原有的等离子显示设备的制作流程如下:首先,制造出显示上述图像的等离子显示设备后,安装上述等离子显示设备背面安装的外部框架和驱动设备等,并制造出等离子显示设备的模块。此后,形成由上述等离子显示设备的模块外形决定形状的机器机壳110等,这样便制造出了完整的等离子显示设备。
图2是传统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示意图。如图2所示,等离子显示设备的驱动设备包括以下各部分:Y驱动板45,Z维持板48,数据驱动器板50,控制板42和电源板(未图示。)。
Y驱动板45对等离子显示设备40的各扫描电极线(Y1到Ym)进行驱动。
Z维持板48对各维持电极线(Z1到Zm)进行驱动。
数据驱动器板50对各数据电极线(X1到Xm)进行驱动。
控制板42对Y驱动板45和Z维持板48以及数据驱动器板50进行控制。电源板分别向各板(42、45、48、50)提供电源。
此时,Y驱动板45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生成等离子显示设备40的重新启动脉冲(reset pulse)和扫描脉冲(scan pulse)的扫描驱动器板44;生成Y维持脉冲的Y维持板46。
扫描驱动器板44经由Y可腐蚀性印刷超薄膜板(Fexible Printed Circuit)51将扫描脉冲(SP)提供给等离子显示设备40的各扫描电极线(Y1到Ym)。
Y维持板46经由扫描驱动器板44和Y可腐蚀性印刷超薄膜板51将Y维持脉冲提供给各扫描电极线(Y1到Ym)。
Z维持板48生成偏压脉冲和Z维持脉冲,并经由Z可腐蚀性印刷超薄膜板52提供给等离子显示设备40的各维持电极线(Z1到Zm)。
数据驱动器板50生成数据脉冲,并经由X可腐蚀性印刷超薄膜板54提供给等离子显示设备40的各数据电极线(X1到Xn)。
控制板42分别生成各X、Y、Z时钟控制信号。同时,控制板42经由第1可腐蚀性印刷超薄膜板56将Y时钟控制信号提供给Y驱动板45;经由第2可腐蚀性印刷超薄膜板58将Z时钟控制信号提供给Z维持板48;经由第3可腐蚀性印刷超薄膜板60将X时钟控制信号提供给数据驱动器板50。
图3是传统附着有散热板的等离子显示器的示意图。因为它包括图2所显示的各板(42、45、48、50)高速开关的元器件,所以它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为了使所产生的大量热量释放到外部去,各板上都安装了散热装置70。
为了使如上所述在各板(42、45、48、50)上所安装的散热装置70与空气的接触面最大,它具有突出出来的热量释放轴钉71。即,各板(42、45、4 8、50)所产生的大量热量通过安装在各板上的散热装置的本体72,被传导到热量释放轴钉71,通过具有较大面积的热量释放轴钉71将热量释放到外部空间去。
特别是如果将数据板50所输出的信号传输到数据电极线(未图示。)的超薄膜形元器件所在的外部框架下端部分的话,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将这种超薄膜形状元器件所生成的热量向外部释放出去,将参照图4对外部框架下端部分的结构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图4是传统机架下端部的放热设备结构的概要示意图。如图4所示,外部框架400下端部分安装有以下各部件:固定件410,下半部分散热装置420,上半部分散热装置430,下半部分边叶440,上半部分边叶450,超薄膜形状元器件460和主散热装置470。
外部框架400将等离子显示设备的驱动设备驱动的时候所生成的热量释放出去,并对等离子显示设备进行支撑。
固定件410对下半部分散热装置420进行支撑,并将下半部分散热装置420连接到外部框架400上。为了连接下半部分散热装置420,固定件具有多个。
下半部分散热装置420支撑超薄膜形状元器件460,并将超薄膜形状元器件460所生成的热量释放到下半部分。
超薄膜形状元器件460指的是将数据板所生成的信号输入到数据电极线上的TCP或者COF等元器件。超薄膜形状元器件460在驱动设备驱动的时候产生大量的热量。
上半部分散热装置430在超薄膜形状元器件460上形成,利用小型固定件480,将上半部分散热装置430连接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420上。上半部分散热装置430将超薄膜形状元器件460所生成的热量传导到主散热装置470。
下半部分边叶440和上半部分边叶450分别被安装在下半部分散热装置420和上半部分散热装置430上,它是围绕在超薄膜形状元器件460周围的具有热量传导性的双面边叶。即,在下半部分边叶440和上半部分边叶450之间形成超薄膜形状元器件460。
主散热装置470将上半部分散热装置430传导的热量通过散热装置的本体传导到热量释放轴钉,通过具有大面积的热量释放轴钉将热量向外部释放出去。
即使利用依据原有技术的散热装置,仍然存在下端部分温度很高的问题。同时,在原有技术中,为了连接多个固定件,使制造成本升高,使制造工艺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如下效果的等离子显示器:通过改善外部框架下端部分的结构,提高散热效率。
同时,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如下效果的等离子显示器:通过改善外部框架下端部分的结构,能够大大降低制造单价,使制造流程简单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器的驱动设备能够将驱动的时候所生成的热量释放出去,支持上述等离子显示设备的外部框架与上述驱动设备相连接,在等离子显示设备中具备有上半部分散热装置和下半部分散热装置,以便用于向上述等离子显示设备的各电极输入信号的超薄膜形状元器件所生成的热量分别从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方向被释放出去。在具有这种结构的等离子显示设备中,上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具有包括以下各部分的特征:配置有超薄膜形状元器件的第1水平部分;相对于第1水平部分垂直弯曲,将第1水平部分支撑到外部框架上的垂直部分;相对于上述垂直部分垂直弯曲,将下部散热器与外部框架相连接的第2水平部分。在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垂直部分侧面上形成有孔。
依据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器的孔具有多个,并且它们之间间隔一定距离。
依据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器和上述孔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四边形或者菱形中的任意一个。
依据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器和外部框架的下端部分未端垂直弯曲,以便与上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垂直部分平行相对。
依据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器的外部框架垂直弯曲面上形成孔。
依据本发明的上述外部框架的孔也有多个,并且它们之间也间隔一定距离。
依据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器的上述外部框架的孔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四边形或者菱形中的任意一个。
依据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器的上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孔、外部框架的孔的中心和上述超薄膜形状元器件位于同一垂直线上。
在从依据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器互相临近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孔的中心,到与上述外部框架的弯曲面平行延长出来的一条直线上,具有上述超薄膜形状元器件,上述延长直线间的外部框架的弯曲面上具有上述外部框架的孔。
在从依据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器的互相临近的外部框架的孔的中心,到与上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垂直部分侧面平行延长出来的一条直线上,具有上述超薄膜形状元器件,上述延长直线间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垂直部分侧面上,具有上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孔。
依据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器的超薄膜形状元器件上具有上半部分散热装置,它与上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相连接。
依据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器的超薄膜形状元器件具有如下特征:在上半部分或者下半部分上至少有一个部分形成有边叶。
依据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器具有还包括以下部分特征:在上述上半部分散热装置上形成,并具有多个散热轴的主散热装置。
依据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器的上述主散热装置经过黑化处理。
依据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器具有还包括以下部分的特征:在上述散热轴的侧面上形成,并垂直突出出来的多个突出部分。
依据本发明,连接在外部框架的下端部分上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与原来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不同,它具有垂直部分和第2水平部分,并且直接连接到外部框架上。同时,在本发明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垂直部分上具有特定数量的孔,与外部框架下端部上形成的孔相对。由此,通过上述孔,空气能够自由出入,利用空气的热对流(convection),便能够将超薄膜形状元器件所产生的热量排到外面,从而能够降低外部框架下端部的温度。
本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器具有如下效果:通过改善外部框架下端的构造,可以提高散热的效率。同时,通过改善外部框架下端的构成,降低了生产成本,简化了制造的工艺。
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等离子显示器结构的概要结构示意图;
图2是传统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示意图;
图3是传统附着有散热板的等离子显示器的示意图;
图4是传统机架下端部的散热设备结构的概要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器的外部框架概要示意图;
图6a和图6b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外部框架下端部构造说明示意图。
图7是通过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孔和外部框架的孔,使空气出入的说明图。
附图主要部分符号说明
400,500,600:外部框架4 10:固定件
420,520,610:下半部分散热装置 430,530:上半部分散热装置
440,540:下半部分边叶 450,550:上半部分边叶
460,510:超薄膜形状元器件 470,560:主散热装置
611:第1水平部分 612:垂直部分
613:第2水平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器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器的外部框架概要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外部框架500下端部上具有超薄膜形状元器件510,下半部分散热装置520,上半部分散热装置530,下半部分边叶540,上半部分边叶550和主散热装置560。
外部框架500能够将等离子显示器驱动时所产生的热量释放出去,并用来支撑等离子显示器。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外部框架的下端部未端501垂直弯曲,在弯曲面上形成孔。
超薄膜形状元器件510与驱动装置连接,并向上述等离子显示器的电极输入信号。超薄膜形状元器件510使用TCP或者COF中的一个,在等离子显示器驱动时产生大量热量。
下半部分散热装置520在上述外部框架500的下端部上形成,用于支撑上述超薄膜形状元器件510。依据本发明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520由第1水平部分521,垂直部分522和第2水平部分523构成。同时,在垂直部分522的侧面上,形成有孔。下面还有对此部分的详细说明。
上半部分散热装置530在上述超薄膜形状元器件510上形成,利用固定件570与上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520连接。
下半部分边叶540和上半部分边叶550是热传导性能好的双面边叶,分别在上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520或上半部分散热装置530之间形成,并围绕在上述超薄膜形状元器件510的外围。边叶能够保护超薄膜形状元器件510不受冲击,并将超薄膜形状元器件510所产生的热量传导给下半部分散热装置520或者上半部分散热装置530。
主散热装置560在上述上半部分散热装置530上形成,并具有多个散热轴。主散热装置560将上半部分散热装置530所传导的热量通过散热轴向外面释放。依据本发明的主散热装置560是经过黑化处理的,所以能够利用热辐射(radiation)。同时,在主散热装置560散热轴的侧面上垂直突出出来多个突出装置,使散热面积更大,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图6a和图6b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外部框架下端部构造说明示意图。图6a是从A方向观察的图5的外部框架示意图。图6b是从B方向观察的图5的外部框架示意图。
如图6a所示,下半部分散热装置610由第1水平部分611、垂直部分612和第2水平部分613构成。第1水平部分611是用来使超薄膜形状元器件620处于自身位置上。
垂直部分612相对于第1水平部分611弯曲,并将第1水平部分611支撑到外部框架600上。
第2水平部分613相对于垂直部分612垂直弯曲,并将下半部分散热装置610支撑到外部框架600上。
在本发明中,因为具备垂直部分612和第2水平部分613,不使用原有技术中将下半部分散热装置连接支撑到外部框架上的多个固定件,所以,能够减少制造成本,并能够使制造工艺简单化。这种下半部分散热装置610利用压出等加工方法制作而成。
同时,在本发明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垂直部分612侧面上打孔640。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孔640具有多个,相互间间隔一定距离,在图6a中,虽然打的孔是直四边形模样的孔640,但是,除此外,还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者菱形中的任意一种形状。通过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孔640,外部空气能够随意出入。即,传导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610上的超薄膜形状元器件620所产生的热量,通过空气的对流能够被释放出去。
如果将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孔640打到第1水平部分的特定部分,使空气能够更加顺畅出入的话更为理想。
在图6b中,外部框架600的下端部的未端650垂直弯曲,并与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垂直部分612平行相对。因为未端650弯曲,所以能够提高外部框架的强度。
同时,在外部框架下端部的未端650侧面上打孔660。外部框架的孔660也有多个,相互间也间隔一定距离。同时,它也可以具有圆形、椭圆形、四边形或者菱形中任意一种形状。通过外部框架的孔660和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孔640,外部空气能够出入,所以,能够使空气的流动更为顺畅,从而能够改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610的散热效率。
图7(a)、(b)和(c)是通过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孔和外部框架的孔,使空气出入的说明图。
如图7(a)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孔710和外部框架的孔720互相相对形成。即,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孔,外部框架的孔的中心和超薄膜形状元器件在同一个垂直线上。外部空气通过外部框架的孔进入,并通过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孔被释放出去,从而能够使空气的出入更为顺畅。同时,各孔(710,720)互相相对形成,使空气流动速度更快,从而使超薄膜形状元器件730所在的区域热量能够更快地被释放出去。
如图7(b)和(c)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孔710和外部框架的孔720互相交叉形成。即,如(b)所示,从互相临近的外部框架的孔的中心,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垂直部分侧面,互相平行延长的一条直线上,形成有超薄膜形状元器件730,在延长的一条直线间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垂直部分侧面上,形成有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孔。
图7(c)是从互相临近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孔的中心开始,到外部框架的弯曲面,互相平行延长形成的一条直线上,形成有超薄膜形状元器件730,在延长的一条直线间的外部框架的弯曲面上,形成有外部框架的孔。
这样,因为交叉形成,所以通过外部框架的孔进入的外部空气,通过超薄膜形状元器件730所处的区域,便从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孔出去,从而能够提高热量的释放效率。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等离子显示器,具有:能够将驱动等离子显示器的驱动设备驱动的时候所生成的热量释放出去,支持上述等离子显示器并与上述驱动设备相连接的外部框架;在等离子显示设备中的上半部分散热装置和下半部分散热装置,以便用于向上述等离子显示设备的各电极输入信号的超薄膜形状元器件所生成的热量能够分别从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方向被释放出去,其特征在于:
所述等离子显示设备中,上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包括以下各部分:
配置有超薄膜形状元器件的第1水平部分;
相对于第1水平部分垂直弯曲,将第1水平部分支撑到外部框架上的垂直部分;
相对于上述垂直部分垂直弯曲,将下半部分散热装置与外部框架相连接的第2水平部分;
具有在上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垂直部分侧面形成有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等离子显示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孔置于上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第1水平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孔具有多个,并且各孔之间有一间隔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孔是圆形或是椭圆形或是四边形或是菱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部框架的下端部分未端垂直弯曲,以便与上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垂直部分平行相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显示器,具特征在于:
上述外部框架垂直弯曲面上形成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显示器,具特征在于:
上述外部框架有多个孔,并且各孔之间有一间隔距离。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显示器,具特征在于:
上述外部框架的孔是圆形或是椭圆形或是四边形或是菱形。
9、如权利要求3或7所述的等离子显示器,具特征在于:
上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孔、外部框架的孔的中心和上述超薄膜形状元器件位于同一垂直线上。
10、如权利要求3或7所述的等离子显示器,具特征在于:
从上述互相临近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孔的中心,到与上述外部框架的弯曲面平行延长出来的一条直线上,形成有上述超薄膜形状元器件,上述延长直线间的外部框架的弯曲面上形成有上述外部框架的孔。
11、如权利要求3或7所述的等离子显示器,具特征在于:
从上述互相临近的外部框架的孔的中心,到与上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垂直部分侧面平行延长出来的一条直线上,形成有上述超薄膜形状元器件,上述延长直线间的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垂直部分侧面上,具有上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的孔。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器,具特征在于:
上述超薄膜形状元器件上具有上半部分散热装置,所述上半部分散热装置与上述下半部分散热装置相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等离子显示器,具特征在于:
上述超薄膜形状元器件的上半部分或者下半部分散热装置上至少有一个部分散热装置形成有边叶。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等离子显示器,具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上述上半部分散热装置上形成,并具有多个散热轴的主散热装置。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等离子显示器,具特征在于:
上述主散热装置经过黑化处理。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等离子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上述散热轴的侧面上形成,并垂直突出出来的多个突出部分。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610024000 CN101025875A (zh) | 2006-02-21 | 2006-02-21 | 等离子显示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610024000 CN101025875A (zh) | 2006-02-21 | 2006-02-21 | 等离子显示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25875A true CN101025875A (zh) | 2007-08-29 |
Family
ID=38744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610024000 Pending CN101025875A (zh) | 2006-02-21 | 2006-02-21 | 等离子显示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025875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55119A (zh) * | 2016-05-06 | 2019-01-04 | 尔本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US11606868B2 (en) | 2020-08-03 | 2023-03-14 | Urben Technologies Limited | Display unit |
-
2006
- 2006-02-21 CN CN 200610024000 patent/CN101025875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55119A (zh) * | 2016-05-06 | 2019-01-04 | 尔本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US10854119B2 (en) | 2016-05-06 | 2020-12-01 | Urben Technologies Limited | Display unit |
US11606868B2 (en) | 2020-08-03 | 2023-03-14 | Urben Technologies Limited | Display unit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52134B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TWI261854B (en) |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panel device | |
CN102096215A (zh) | 显示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 |
JP3193153U (ja) | Led表示パネル | |
CN103543559B (zh) | 直下式背光模组 | |
CN101025875A (zh) | 等离子显示器 | |
KR20040095854A (ko)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을 채용한 화상 표시장치 | |
CN101268498B (zh) |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 |
CN1545716A (zh) |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 |
CN101026942A (zh) | 等离子显示设备 | |
CN101106057A (zh) | 无电极型平面介质阻挡放电荧光灯及其制作方法 | |
JP2008197429A (ja)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
KR100692026B1 (ko) | 플라즈마 표시 장치 | |
CN100476528C (zh) | 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 |
CN221869134U (zh) | 一种多联屏幕的预固装置 | |
KR100718054B1 (ko) | 플라즈마 표시장치 | |
KR100705805B1 (ko) | 플라즈마 표시 장치 | |
CN101039563A (zh) | 等离子显示装置 | |
KR100757551B1 (ko) | 플라즈마 표시 장치 | |
KR100637442B1 (ko)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CN1979730A (zh) | 等离子显示器的转换元件散热构造 | |
KR100757556B1 (ko) | 플라즈마 표시 장치 | |
WO2010046948A1 (ja)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
KR100625532B1 (ko) | 플라즈마 표시 장치 | |
JPH1152872A (ja)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