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0404742C - 手套及其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手套及其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04742C
CN100404742C CNB038201712A CN03820171A CN100404742C CN 100404742 C CN100404742 C CN 100404742C CN B038201712 A CNB038201712 A CN B038201712A CN 03820171 A CN03820171 A CN 03820171A CN 100404742 C CN100404742 C CN 10040474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finger
thumb
bar
disjun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82017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78781A (zh
Inventor
宫井卓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6787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787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474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474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04B1/28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glo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9/00Glo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9/00Gloves
    • A41D19/04Appliances for making gloves; Measuring devices for glove-making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500/00Materials for garments
    • A41D2500/10Knitted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1/00Wearing apparel
    • D10B2501/04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 D10B2501/041Glo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Glov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手套的编织方法,是使用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并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面对的至少前后一对针床、且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向左右扳花、以便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针迹移圈的横机来进行编织的手套的编织方法;进行可插入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的四指连体部的编织,在将四指连体部与拇指的手指套接合之前,通过将挂在织针上的四指连体部针迹向空针上移圈及针床的扳花动作,在进行将四指连体部转向挂有拇指手指套针迹织针上旋转的旋转动作之后,进行四指连体部与拇指手指套的接合。

Description

手套及其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面对的至少前后一对针床、而且通过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实行向左右扳花(racking)而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针迹移圈的横机编织成的手套及其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连续编织而成的工作用手套等手指套及四指连体部及五指连体部的手套,由专用的手套编织机进行编织,且几乎是左右兼用型的手套。
传统的左右兼用型的手套,通常,如图10所示,将小指1、无名指2、中指3、食指4、拇指5的手指套及五指连体部的编织部编织成与手背侧或手掌侧在同一平面。
具体的是,手套首先从小指1手指套开始编织,在按顺序编织了无名指2、中指3、食指4个手指套以后,从小指1到食指4作为一个筒状体编织四指连体部。
然后在编织了四指连体部之后,并进行了拇指5的编织后,编织将拇指5与先前编织的四指连体部作为一体的五指连体部,并编织手腕部且结束编织。
另外,在编织手指套时,例如,在用手套专用编织机编织手套时,通常,使用被称为镶条的禁止杆,用该镶条阻止先编织的手指套针迹中、靠近下一个编织手指套侧的2~3线圈而使编织针处于制止状态,将被制止该针迹的编织针用于下一个手指套的编织,进行下一个手指套的编织。
每次移动镶条的位置,以便能在从小指1到食指4的各指根部进行该动作。
并且,在除了拇指5以外编织了全部手指套以后,将处于无作用状态的针迹变为作用状态,在拇指根,以将针迹重叠的状态使编织线转圈进行四指连体部的编织。这样的指根部编织也在四指连体部与拇指5之间进行。
但是,传统的手套编织,如上所述,是将小指1、无名指2、中指3、食指4、拇指5的手指套及五指连体部的编织部编织成与手背侧或手掌侧在同一平面上的形式。
而实际上人的手掌,是相对于全掌其拇指根部分向手掌侧鼓出,拇指位于比其他手指靠前的位置。因此,拇指指尖的朝向及指甲的朝向,与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的指尖的朝向及指甲的朝向不同。
因此,用上述平面编织的手套,当戴上手套时,在手背的拇指根部分产生压迫感,手套难于适合于手,扩大了手背侧的针迹而使外观难看。
并且,在戴手套时,拇指的指肚部分与形成于拇指5手指套前端部的指尖曲线X两端打结部分Y相碰,戴着时产生不舒服感,且操作性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减轻戴手套时的压迫感、符合于手的实际形状的具有三维形状的手套及其编织方法。并且,本发明其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在戴着手套时没有拇指的不舒服感且能提高操作性的手套及获得该手套的编织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手套编织方法,是使用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并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面对的至少前后一对针床、且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向左右扳花、以便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针迹移圈的横机来进行编织的手套的编织方法;进行可插入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的四指连体部的编织,在将四指连体部与拇指的手指套接合之前,通过将挂在织针上的四指连体部针迹向空针上移圈及针床的扳花动作,进行将四指连体部向挂有拇指手指套针迹的织针旋转的旋转动作以及在通过向空针上移圈及针床的扳花动作、在1/4周以下的范围内将挂在织针上的拇指手指套针迹进行旋转动作以后,进行四指连体部与拇指手指套的接合。
根据该方法,能使拇指手指套与四指连体部的接合处位于符合人手实际形状的位置,并能使手套睁体呈三维的形状,所以能减轻在配戴手套时在手背的拇指根部分产生压迫感,且手套易于适合于手的形状,并且,根据该方法,通过使拇指手指套的旋转动作,可以使形成于拇指手指套前端的指尖曲线两端打结部分不与人的拇指的指肚部分相碰,没有配戴手套时的不舒服感,且提高了操作性。
另外,四指连体部的旋转动作,最好是从接合四指连体部与拇指手指套之前的状态转1/10周,即,将四指连体部向挂有拇指手指套针迹的织针转1/10周。
另外,拇指的旋转动作,最好是从将四指连体部与拇指的手指套接合之前的状态、使距拇指上的四指连体部最远的针迹向手掌侧转入方向上的在3/20周~1/4周的范围内转动。
另外,本发明所述的手套编织方法,是使用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并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面对的至少前后一对针床、且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向左右扳花、以便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针迹移圈的横机来进行编织的手套的编织方法;进行可插入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的四指连体部的编织,在将四指连体部与拇指的手指套接合之前,在通过向空针上移圈及针床的扳花动作、在1/4周以下的范围内将挂在织针上的拇指手指套针迹进行旋转动作以后,在四指连体的手掌侧,从食指侧端部将拇指手指套的针迹的一部分与规定数目的多个针迹重合,并对重合的针迹进行包缝处理,编织五指连体部。
根据该方法,能使拇指手指套对四指连体部的接合处位于符合实际的人的手形状的位置,且能使手套整体呈三维的形状,所以能减轻在配戴手套时在手背的拇指根部分产生的压迫感,且手套易于适合于手,而且,通过拇指手指套的旋转动作,可以使形成于拇指手指套前端的指尖曲线两端打结部分不与人的拇指的指肚部分相碰,没有配戴时的不舒服感,且提高了操作性。
另外,在该方法中,拇指的旋转动作,最好从将四指连体部与拇指的手指套接合之前的状态,使距拇指上的四指连体部最远的针迹向手掌侧转动方向、在3/20周~1/4周的范围内转动。
另外,本发明的手套编织方法,是使用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并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面对的至少前后一对针床、且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向左右扳花、以便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针迹移圈的横机来进行编织的手套的编织方法;进行可插入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的四指连体部和拇指的手指套的编织,在将四指连体部与拇指的手指套接合之后,在编织五指连体部时,相对于手背侧的针迹,以减少手掌侧针迹的方式减少针迹来形成五指连体部,从而,以在手掌侧的编织物部分凸出拇指的手指套的状态,并以在手掌侧的编织物上将拇指手指套的朝向进行旋转来编织五指连体部。
根据该方法,由于以只减少了五指连体部上的手掌侧编织物的编织宽度,就能将手套的形状形成为拇指的手指套从四指连体部的手掌面凸出的符合人手实际形状的三维形状,所以能减轻在配戴手套时在手背的拇指根部分产生的压迫感,且手套容易适合于手。
另外,从手掌侧的拇指侧端部,按每个规定线圈横列一边将五指连体部上的四指连体部针迹和沿纵行方向连续的针迹、与形成五指连体部上的拇指手指套的针迹及沿纵行方向连续的针迹重合,一边编织五指连体部。
根据该方法,即使在手掌内侧出现了减圈的线,也可以呈沿形成于手掌的拇指的指根部分的凹线的状态,所以能使外观良好。
在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手套编织方法中,在将四指连体部与拇指手指套接合之前,通过在四指连体部的拇指侧增加针迹来进行增加织幅的编织。
根据该方法,可以扩展手套的四指连体部的宽度方向尺寸,能减轻当配戴手套时在手背的拇指根部分产生的压迫感,可扩展针迹并减轻外观不良的产生。
另外,在接合了四指连体部和拇指手指套之后,进行五指连体部编织宽度的减幅编织。
根据该方法,可以形成更适合于人手形的形状,即使增加了四指连体部的织幅,手腕部分也不会产生松弛。
并且,一边将形成五指连体部的拇指手指套的针迹和沿纵行方向连续的针迹、及五指连体部的四指连体部的针迹和沿纵行方向连续的针迹按规定线圈横列重合,一边编织五指连体部。
根据该方法,即使在手掌侧出现减圈的线,也能呈沿形成于手掌的拇指根部分的凹线状态,因此能获得良好的外观。
另外,本发明的手套,是使用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并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面对的至少前后一对针床、且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向左右扳花、以便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针迹移圈的横机进行编织的手套;具有能插入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的四指连体部和拇指的手指套,使接合四指连体部的拇指手指套的位置位于在四指连体部的手掌侧、从食指侧端部到手掌中心之间的位置,并且,以将拇指的手指套在1/4周以下的范围内旋转的状态,接合四指连体部和拇指的手指套并进行编织。
另外,是使用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并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面对的至少前后一对针床、且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向左右扳花、以便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针迹移圈的横机进行编织的手套;具有能插入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的四指连体部和拇指的手指套,在四指连体部手掌侧,从食指侧端部,以规定圈数的多个针迹,将拇指手指套以在该手指套的1/4周以下的范围内旋转的状态使针迹的一部分重合并进行包缝处理。
另外,本发明的手套,是使用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并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面对的至少前后一对针床、且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向左右扳花、以便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针迹移圈的横机进行编织的手套;具有插入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的四指连体部和拇指手指套,在接合了四指连体部和拇指手指套之后,在编织五指连体部时,相对于手背侧的针迹,以减少手掌侧针迹的方式减少针迹来形成五指连体部,从而,以在手掌侧的编织物部分凸出拇指的手指套的状态,并以在手掌侧的编织物上将拇指手指套的朝向进行旋转来形成五指连体部。
在上述任意一种手套上,由于拇指手指套与手套四指连体部的接合处都位于符合实际人手形状的位置,且能将手套整体呈三维的形状,所以能减轻在配戴手套时在手背的拇指根部分产生的压迫感,且手套容易适合于人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手套的第1实施例,是从手掌侧所见的张开拇指状态的图。
图2是本发明手套的第1实施例,是从手掌侧所见的将拇指向手掌侧折叠状态的图。
图3是表示用于编织第1实施例手套编织顺序的编制工序图。
图4是表示用于编织第1实施例手套编织顺序的编制工序图。
图5是本发明手套的第2实施例,是从手掌侧所见的张开拇指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用于编织第2实施例手套编织顺序的编制工序图。
图7是本发明手套的第3实施例,是从手掌侧所见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用于编织第3实施例手套编织顺序的编制工序图。
图9是表示用于编织第3实施例手套编织顺序的编制工序图。
图10是以往的手套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手套及其编织方法的实施例。
本实施例,使用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且至少在前后方向相互面对的前后一对针床、而且后针床能向左右扳花、并能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针迹移圈的所谓两片针床的横机来编织手套。
两片针床的横机,在编织筒状手套时,是在前后各针床上用相隔一根织针进行编织,例如,以前针床的第奇数织针为主,用于编织手套手掌侧部分的编织物,以后针床的第偶数织针为主,用于编织手套手背侧部分的编织物。
并且,前后针床,将与一方针床的编织用织针相面对的另一方织针作为空针,并将该空针用于移圈或编织罗纹等。
通过使用这些空针能编织凹凸提花、两面正针、罗纹等表面针迹和反面针迹混合的组织花纹,并可将针迹向线圈横列方向移动而相互接合。
另外,在使用两片针床的横机时,也可以在前后针床的一方或两方的上位设置排列设有移圈针的移圈针床并编织编织物。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是使用两片针床的横机编织手套,但本发明也可以用由上部前针床、下部前针床、上部后针床及下部后针床构成的4片针床的横机进行编织。
在使用4片针床的横机时,例如,用下部前针床和上部后针床编织前侧编织物,用下部后针床和上部前针床编织后侧编织物,并在编织前侧编织物时,将后侧编织物的线环全部挂在下部后针床的织针上,在编织后侧编织物时,将前侧编织物的线环全部挂在下部前针床的织针上来进行编织。
本实施例,使用上述两片针床的横机进行无接缝编织,以能连续无接缝地形成筒状的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的手指套、及接合了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的四指连体部、及接合了四指连体部及拇指手指套的五指连体部。
本实施例的特征是:在接合能插入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的四指连体部和拇指手指套时,将拇指手指套与四指连体部接合之处位于符合实际人手形状的位置,将手套整体形成三维的形状。
现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图1及图2是用本发明的编织方法编织的手套。图3及图4是表示用于编织第1实施例手套的编织顺序的编织工序图。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用于形成线环的织针之间进行配置了移圈用空针的抽针编织,但在图3、图4、以及后述的第3实施例的图8、图9中,只表示了形成线环所使用的织针,而省略了被配置于形成线环所使用织针之间且用于移圈的织针。
第1实施例表示了7隔距、M尺寸的手套实例,小指1是使用各针床9针(前后针床共计18针)编织手指套,无名指2使用前针床9针、后针床10针(前后针床共计19针),中指3使用各针床10针(前后针床共计20针),食指4使用前针床11针、后针床10针(前后针床共计21针),且拇指5使用各针床11针(前后针床共计22针)。
另外,在前针床(FB)上,将奇数号针用于形成线环,将后针床(BB)的偶数号针用于形成线环。
首先,编织小指1、无名指2、中指3、食指4的手指套。各手指套的编织物,用前针床(FB)的织针编织成为手掌侧的前侧编织物,用后针床(BB)的织针编织成为手背侧的后侧编织物。并且,各手指套在编织结束时处于图3所示的步骤1的状态。小指1、无名指2、中指3、食指4的各个前侧编织物及后侧编织物,其相邻的编织物端部,如图3所示能空一针地被挂在织针上。
并且,如步骤2所示,进行无名指2、中指3、食指4手指套的指根编织。指根的编织,是一边在后针床的后侧编织物之间的空针(偶数针)、及前针床的前侧编织物之间的空针(奇数针)上增圈、一边利用按食指4、中指3、无名指2的顺序连续编织一个线圈横列的后侧编织物而编织具有拼角的食指4与中指3之间的指根A、中指3与无名指2之间的指根B。
从该状态,当能将食指4、中指3、无名指2连结成一个筒状地编织一周一个线圈横列时,则能开始步骤3所示的三指连体部6。在步骤3的状态下,三指连体部6,处于在前后各针床的织针上各挂有32线圈的状态。
由步骤3的三指连体部6的编织,使食指4、中指3、无名指2的手指套处于接合成三指连体部6的状态。
然后,三指连体部6,是在步骤3~4之间,一边将食指4的针迹与中指3针迹分别向无名指2侧移动,一边在食指4和中指3的边界减少4针、在中指3和无名指2的边界减少4针,处于分别在前后各针床的织针上挂有24针的步骤4所示的状态。
具体的是,首先,在前针床上,将中指3和食指4的所有针迹和两个增圈向后针床的空针移圈,并将后针床上的三指连体部6的无名指2侧端部针迹向前针床的空针移圈,将后针床向右方扳花,将形成于无名指2与中指3之间的增圈进行移圈并与无名指2端部的针迹重合,然后,将后针床向右方扳花,并将移圈到后针床空针上的全部针迹向前针床的织针移圈,将中指3端部的针迹与无名指2端部的针迹重合。
然后,对后针床,将中指3和食指4的所有针迹和两个增圈向前针床的空针移圈,将后针床向左方扳花,将形成于中指3与无名指2之间的增圈移圈并与中指3端部的针迹重合,将后针床向左方扳花,并将移圈到前针床空针上的所有针迹向后针床的织针移圈,将无名指2端部的针迹与中指3端部的针迹重合,并且将移圈到前针床空针上的三指连体部6的无名指2侧端部的针迹向后针床移圈。
然后,将后针床向左方扳花,将移圈到前针床空针上的、形成于中指3和食指4之间的增圈向后针床的织针上移圈,将增圈与中指3端部的针迹重合,并将前针床上的三指连体部6的无名指2侧端部的针迹向后针床的空针移圈。
然后,将后针床向左方扳花,将移圈到前针床空针上的食指4的所有针迹向后针床的织针上移圈,使食指4端部的针迹与中指3端部的针迹重合。
然后,将挂在前针床织针上的食指4的所有针迹和形成于中指3与食指4之间的增圈向后针床的空针移圈,并将后针床向右方扳花,将增圈与中指3端部的针迹重合,并且将移圈到后针床空针上的三指连体部6的无名指2侧端部针迹向前针床的织针移圈。
然后,将后针床向右方扳花,将移圈到后针床空针上的食指4的所有针迹向前针床的织针上移圈,并将食指4端部针迹与中指3端部的针迹重合。
在这样的减了4针的状态下,在前后针床上编织一个线圈横列,再与上述同样地减4针并编织一个线圈横列,处于步骤4的状态。
然后如步骤5所示,编织三指连体部6与小指1之间的指根C。此时也和上述一样,一边在后针床上的后侧编织物的空针、及前针床上的前侧编织物的空针上增圈,一边利用从三指连体部6到小指1的顺序连续编织一个线圈横列的后侧编织物,以编织具有拼角的指根C。
当从该状态将三指连体部6和小指1连结成一个筒状地编织一周一个线圈横列时,则开始步骤6所示的四指连体部7的编织。在步骤6的状态下,四指连体部7处于在前后各针床的织针上各挂有34线圈的状态。
通过步骤6四指连体部7的编织,三指连体部6和小指1的手指套处于被接合了的状态。
然后,四指连体部7的编织,是在步骤6~7之间一边将三指连体部6的针迹向小指1侧移动,一边在三指连体部6和小指1的边界减少3针,处于分别在前后各针床的织针上挂有31针的步骤7所示的状态。
从步骤7的状态,如图4的步骤8所示,四指连体部7的编织物,是将后针床扳花,进行将挂在前后针床上的编织物端部的针迹向被挂在对面针床上的编织物端部的横织针移圈并一边进行旋转动作,一边在四指连体部7的旋转动作以后,利用增圈而增加四指连体部7的编织宽度并重复规定线圈的横列的一周编织动作,以成为步骤9的状态。
另外,旋转动作的方向,是能使拇指5的手指套靠近手掌中央地转动,而增圈是增加拇指5被接合的一侧端部(在步骤9上的四指连体部左端)的针迹。
另外,在图3~图4上表示的手套编织工序,是右手用手套的编织工序,在编织右手用手套时,步骤8所示的转动方向是前侧编织物的拇指侧端部朝后针床转动地进行向左转的旋转动作。
若具体地说明,旋转动作则是将后针床向右扳花并将四指连体部7当中、后侧编织物的右端的针迹向前侧编织物的右端针迹的右侧移圈,同时将前侧编织物的左端的针迹向后侧编织物的左端针迹的左侧移圈,进行一线圈部分的旋转动作。
随后将后针床向右扳花,将挂在后针床上的右端的线环移圈到被挂在前针床上的右端线环右侧的织针上,同时将挂在前针床上的左端线环移圈到被挂在后针床上的左端线环左侧的织针上,进行一线圈部分的旋转动作。
如上所述,在分别挂在上述后针床与前针床上的编织物的右端和左端,一边在前后针床之间移动一个线圈,一边进行一次一个线圈部分的旋转动作。通过调整旋转动作的重复次数,可以调整拇指5的手指套与四指连体部7的接合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四指连体部7的旋转动作,是将四指连体部7的针迹转1/10周、在图4的步骤8中转7根织针部分的动作。
并且,在进行增加四指连体部7编织宽度的编织后,进行拇指5手指套的编织,拇指5的筒状编织物和四指连体部7的筒状编织物,是在前后针床上空一根织针状态下被编织而成,并处于步骤10的状态。
然后,如步骤11所示,在转动挂在织针上的拇指5手指套编织物的动作时,在第1实施例中,对拇指5编织物的针迹,是将挂在各针床上的编织物端部的针迹,一边进行向对面针床的织针移圈,一边重复规定间距数的使后针床扳花的动作,以进行旋转动作。
另外,在编织拇指5手指套的步骤10所示的最终线圈横列上,只对进行旋转动作的针迹数实行予捻,以便消除在移圈时的扭转来编织线环。
另外,旋转动作的方向,是距拇指5上的四指连体部7最远的针迹向手掌侧转动的方向在1/4周以下的范围内进行旋转动作。在本实施例中,是转动1/4周、即转动了图4中的6根针部分。
另外,拇指5的旋转动作,最好是从接合四指连体部7和拇指5手指套之前的状态,离拇指5上的四指连体部7最远的针迹向手掌侧转动的方向在3/20~1/4周的范围内旋转。
然后,如步骤12所示,编织四指连体部7和拇指5之间的指根D。指根D的编织,是在后针床上的拇指5和四指连体部7的后侧编织物之间的空针、及前针床上的拇指5和四指连体部7的前侧编织物之间的空针上增圈,并且各个增圈织针两侧的织针进行集圈,按从拇指5到四指连体部7的顺序连续编织一个线圈横列的后侧编织物,以编织具有拼角的指根D。
并且,在步骤12的编织以后,如步骤13所示,将其两侧的针迹向被增圈了的织针(*所示的位置)移圈,并将所有针迹向相邻的织针移圈,以能将两个针迹与增圈重合。
在移圈之后,如步骤14所示,跨过前后针床编织一个线圈横列,然后,如步骤15所示,将其两侧的针迹向增圈了的织针移圈,并将所有的针迹向相邻的织针移圈,以能使两个针迹与增圈重合。然后,如步骤16所示,跨过前后针床编织一个线圈横列并结束指根D的编织。在步骤16的状态下,五指连体部8处于分别在前后针床的织针上各挂了42针的状态。
通过从步骤12到步骤16的五指连体部8编织,使四指连体部7和拇指5的手指套处于被接合的状态。
然后,在通过步骤16将四指连体部7和拇指5手指套接合以后,进行减少五指连体部8织幅的编织。
减少五指连体部8织幅的编织,是在形成了五指连体部8上的拇指5的手指套的针迹和与纵行方向连续的针迹上,一边按每个规定线圈横列使五指连体部8上的四指连体部7的针迹和与纵行方向连续的针迹重合一边进行五指连体部8的编织。
在第1实施例中,将五指连体部8上的四指连体部7的针迹和与纵行方向连续的针迹,从手掌侧拇指侧端部,在形成于五指连体部8上的拇指5手指套针迹和与纵行方向连续的针迹上,一边与每个规定线圈横列重合一边编织五指连体部8,并以步骤17的状态完成五指连体部8的编织。
然后与五指连体部8连续并以罗纹编织编成手腕部分并结束手套的编织。
第1实施例的手套,如上所述,由于在进行将四指连体部7针迹旋转1/10周、在图4的步骤8上旋转7针部分的动作,并且,将拇指5的针迹也旋转1/4周、在图4的步骤11上旋转6针部分的动作之后,进行接合拇指5与四指连体部7的编织,所以如图1及图2所示,拇指5手指套的根部分呈靠近五指连体部8手掌中心而被接合的形状,并能形成符合实际人手形状的三维的手套形状,并且能以拇指5上的手指套指尖前端部的针迹被旋转1/4周的状态而处于与五指连体部8接合的状态。
其结果是,由于在将四指连体部7作了旋转动作后,接合了四指连体部7与拇指5,所以能形成符合实际人手形状的三维状态的手套形状,在戴手套时能减轻以往的在手背的拇指连根部分产生的压迫感,且手套容易适合于人手。
并且,通过拇指5的旋转动作,使形成于拇指5手指套前端部的指尖的曲线X两端打结部分Y不会与人的拇指的指肚部分相碰,没有配戴时产生不舒服感,能提高操作性。
另外,由于在接合四指连体部7和拇指5之前,增加四指连体部7的织幅进行了编织,能扩大手套四指连体部7宽度方向尺寸,所以针迹不扩大并能使外观良好,能更好地消除当戴手套时在手背的拇指根部分产生的压迫感。
另外,由于在接合了四指连体部7和拇指5以后,进行了减少五指连体部8的织幅的编织,所以能形成更符合人手形的形状,即使不增加四指连体部7的织幅手腕部分也不会产生松弛。
特别是当减少了五指连体部8的织幅时,由于在与五指连体部8上的拇指5连续的针迹和与四指连体部7连续的针迹之间能减圈地编织,所以即使在手掌内侧出现减圈线(图1及图2的E所表示的线),也处于沿形成于手掌的拇指根部分的凹线状态,能使外观好看。
另外,五指连体部8的减幅编织,也可以不在手掌中央侧减圈,而在手掌的拇指侧端部减圈。
并且,在第1实施例中,在两方进行了拇指5手指套和四指连体部7旋转动作,但也可以只进行拇指5的旋转动作,或只进行四指连体部7的旋转动作。
以下说明第2实施例。第2实施例与第1实施例一样地进行拇指5手指套的编织及旋转动作,并且根据用于编织手套的编制工序图(图6所示)按以下的编织顺序进行图5所示的使拇指5与四指连体部7的接合位置靠近手掌中央的编织。
另外,在编织第2实施例的手套时,由于进行了与在第1实施例中说明的图3所示的从步骤1到步骤7中相同的编织,故省略其说明。
第2实施例,是在四指连体部7与拇指5之间形成指根D之前,利用增圈增加四指连体部7的织幅。该增圈是增加拇指5所接合侧端部的针迹。
并且,在四指连体部7的编织结束以后,如图6的步骤8a所示,进行拇指5手指套的编织。然后,如步骤9a所示,进行将挂在织针上的拇指5手指套的编织物旋转动作,与第1实施例的步骤11一样,对拇指5编织物的针迹,一边进行将挂在各针床上的编织物端部的针迹向对面针床织针移圈,一边利用重复规定间距数使针床进行扳花的动作,以进行旋转动作。
另外,在图6所示的本实施例中,用51a、51b表示在步骤8a中刚进行了拇指5的编织以后、拇指5手指套的前针床与后针床的分界线,另外,用71a、71b表示四指连体部7的前针床与后针床的分界线,并以该拇指5手指套的分界线51a、51b为基准决定旋转动作的旋转量。
旋转动作的方向,是距拇指5的四指连体部7远侧的侧端部针迹靠近四指连体部7的方向,且在1/4周以下范围内向手掌侧旋转地进行旋转动作。在本实施例中,是使其旋转1/4周。
然后,如步骤10a所示,在四指连体部7的手掌侧距食指侧端部(分界线71a)规定数目的多个针迹上,将拇指5手指套针迹的一部分与其重合,首先,将四指连体部7所有挂在前针床上的针迹移圈到挂在后针床上的针迹之间的空针上,并且将拇指5所有挂在后针床上的针迹移圈到挂在前针床上的针迹之间的空针上。
然后,进行后针床的扳花动作,直到拇指5针迹的一部分与四指连体部7针迹的一部分重合,在拇指5针迹的一部分与四指连体部7针迹的一部分重合的部分上,将向四指连体部7的后针床空针移圈的前侧针迹、向挂有拇指5针迹的织针上移圈,并只将重合的针迹(虚线部分D)进行包缝处理,处于步骤11a状态。
通过该步骤11a的包缝处理,形成了图5所示的拇指5与四指连体部7之间的指根D。
然后,将四指连体部7的在后针床的步骤10a中移圈到空针上的所有针迹移圈到前针床的织针上,并且将拇指5的在前针床的步骤10a中移圈到空针上的所有针迹移圈到后针床的织针上,处于步骤12a的状态。
从步骤12a的状态编织五指连体部8,通过该五指连体部8的编织,使四指连体部7和拇指5的手指套处于被接合状态。
然后,如步骤13a所示,在四指连体部7和拇指5的手指套被接合以后,进行减少五指连体部8织幅的编织。
减少五指连体部8织幅的编织,是在形成五指连体部8的拇指5手指套的针迹和与纵行方向连续的针迹上,一边将五指连体部8的四指连体部7的针迹和与纵行方向连续的针迹、按每个规定线圈横列重合一边进行五指连体部8的编织。另外,减少五指连体部8织幅的编织,也可以不在手掌侧减圈,而在手掌的拇指侧端部减圈。
在编织了五指连体部8以后,用罗纹编织与五指连体部8连续地编织手腕部分并结束手套的编织。
另外,在第1实施例及第2实施例中,是在接合四指连体部7和拇指5之前增加四指连体部7的织幅,并在四指连体部7和拇指5接合之后减少五指连体部8的织幅,但也可以不增加四指连体部7的织幅、不减少五指连体部8的织幅地编织手套。
另外,在减少了五指连体部8的织幅时,最好是能减少手掌编织物的织幅来进行编织,最好在作为拇指5和四指连体部7分界部分之处减圈。
在第2实施例中,也通过拇指5的旋转动作,使形成于拇指5手指套前端部的指尖曲线X两端打结部分Y不会与人的拇指的指肚部分相碰,没有配戴时产生不舒服感并能提高操作性。
另外,由于拇指5能与四指连体部7手掌侧的编织物部分的食指侧端部(分界线71a)重合地形成拇指5与四指连体部之间的指根D,所以能形成符合实际人手形的手套形状,并当配戴手套时能减轻对手背的拇指连根部分产生的压迫感,且手套容易适合于人手。
并且,由于在接合四指连体部7和拇指5之前,增加四指连体部7的织幅进行编织,能扩大手套的四指连体部7宽度方向尺寸,所以能更好地消除当配戴手套时在手背上的拇指根部分产生的压迫感,能消除针迹扩大而使外观不良的不适。
另外,由于在接合了四指连体部7和拇指5以后,进行了减少五指连体部8的织幅而进行编织,所以能形成更符合人手形的形状,即使不增加四指连体部7的织幅,手腕部分也不会产生松弛。
另外,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进行了拇指5的旋转动作,但也可以不进行拇指5的旋转动作,而将四指连体部7与拇指5的接合位置靠近手掌中央而将四指连体部7和拇指5接合。
另外,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也可以用与接合四指连体部7和拇指5同样的方法将拇指以外的各手指套彼此之间接合。
以下说明第3实施例。第3实施例,是一边减少五指连体部8的手掌侧编织物的织幅,一边编织五指连体部8进行手套编织,将五指连体部8的四指连体部7针迹和与纵行方向连续的针迹、从手掌侧的拇指侧端部,一边按每个规定线圈横列与形成五指连体部8的拇指5手指套的针迹和与纵行方向连续的针迹重合一边编织五指连体部,如图7所示,编织出的手套拇指5与四指连体部7的接合位置能靠近手掌中央。
当编织第3实施例的手套时,根据用于编织手套的编织工序图(图8及图9所示)按以下的编织顺序进行。另外,由于其进行了与第1实施例中说明的图3所示的步骤1~步骤7相同的编织故省略其说明。
第3实施例,是在四指连体部7与拇指5之间形成指根D之前,如图8的步骤8b所示,再通过增圈来增加四指连体部7的织幅。该增圈是增加拇指5所接合侧端部的针迹。
并且,在四指连体部7的编织结束以后,如步骤9b所示,进行拇指5手指套的编织。
然后,如步骤10b所示,在四指连体部7与拇指5之间编织指根D。指根D的编织,是在后针床的拇指5与四指连体部7的后侧编织物之间的空针、及前针床的拇指5与四指连体部7前编织物之间的空针上增圈,并且一边用各个增圈织针两侧的织针集圈,一边按从拇指5到四指连体部7的顺序连续编织一个线圈横列的后侧编织物,以编制具有拼角的指根D。
并且,在步骤10b的编织以后,如步骤11b所示,将两侧的针迹向被增圈了的织针移圈,并将所有针迹向相邻织针移圈,以便在增圈上将两个针迹重合。
移圈之后,如步骤12b所示,跨过前后针床编织一个线圈横列,并且,如步骤13b所示,将其两侧的针迹向被增圈了的织针上移圈,并将所有针迹向相邻织针移圈,以便能在增圈上将两个针迹重合。然后,如步骤14b所示,跨过前后针床编织一个线圈横列并结束指根D的编织。
通过从步骤10b~步骤14b所示的五指连体部8的编织,四指连体部7和拇指5手指套处于被接合的状态。
并且,在由步骤14b将四指连体部7和拇指5手指套接合以后,通过进行五指连体部8的减幅编织,一边将拇指5手指套和四指连体部7的接合位置靠近手掌中央一边转动拇指5手指套的朝向。
减少五指连体部8织幅的编织,如步骤15b~步骤18b所示,是一边将形成五指连体部8的拇指5的手指套的针迹和沿纵行方向连续的针迹,按每个规定线圈横列与五指连体部8的四指连体部7针迹和沿纵行方向连续的针迹的手掌侧拇指侧端部的针迹重合,一边编织五指连体部8。
具体的是,如步骤15b所示,是在形成五指连体部8的拇指5手指套的针迹和沿纵行方向连续的针迹之中,将挂在前针床上的所有针迹向后针床的空针上移圈,并将后针床向右侧扳花,通过将移圈到后针床空针上的所有针迹向前针床的织针上移圈,而使拇指5侧的针迹与四指连体部7侧的针迹重合,处于步骤16b的状态。在该步骤16b的状态下在前后针床编织一个线圈横列。
然后,如步骤17b所示,在形成五指连体部8的拇指5手指套的针迹和沿纵行方向连续的针迹之中,将挂在前针床上的所有针迹向后针床上的空针移圈,并将后针床向右侧扳花,通过将移圈到后针床的空针上的所有针迹和挂在后针床织针上的拇指侧端部的针迹向前针床移圈,使拇指5侧的针迹与四指连体部7侧的针迹重合,处于步骤18b的状态。
然后,将步骤17b~步骤18b的动作重复规定线圈横列并处于步骤19b的结束五指连体部8编织的状态,以罗纹编织与五指连体部8连续地编织手腕部分并结束手套的编织。
另外,在步骤17b以后的步骤中,挂在移圈之前的后针床织针上的拇指侧端部针迹,在移圈之前编织一个线圈横列时,通过移圈而向被捻方向的相反方向加捻形成线环地进行编织。
在第3实施例中,当结束了五指连体部8的编织时,如图7所示,拇指5手指套和四指连体部7的接合部分处于被朝手掌中央送入的状态,在拇指5手指套前端部分编织的翻转横列线圈部分处于转向手掌侧的状态。
另外,在图7上,实线所示的拇指5的状态,表示将拇指5手指套打开的状态,双点划线所示拇指5的状态,表示将拇指5手指套向手掌侧折曲的状态。
在第3实施例中,由于通过将五指连体部8进行减少手掌侧织幅的编织,可将拇指5与四指连体部7的手掌侧编织物部分的拇指侧内侧接合并编织成手套,所以能形成符合实际人手形状的手套形状,并能减轻配戴手套时在手背的拇指根部分产生的压迫感,且手套容易适合于人手。
另外,通过对五指连体部8进行减少手掌侧织幅的编织,可进行拇指5的转动动作,拇指5手指套的指尖曲线不会与人的拇指的指肚部分相碰,没有配戴时产生不舒服感并能提高操作性。
另外,由于在接合四指连体部7和拇指5之前,增加了四指连体部7的织幅而进行编织,扩大了四指连体部7的幅方向尺寸,所以能减轻配戴手套时在手背的拇指根部分产生的压迫感,并能消除针迹扩大而使外观不良的不适。
另外,由于在接合了四指连体部7和拇指5以后,进行减少五指连体部8的织幅而进行编织,所以能形成更符合人手形的形状,即使不增加四指连体部7的织幅,手腕部分也不会产生松弛。
特别是当减少了五指连体部8的织幅时,由于在与五指连体部8上的拇指5连续的针迹和与四指连体部7连续的针迹之间能进行减圈的编织,所以即使在手掌内侧出现减圈线,也处于沿形成于手掌的拇指连根部分的凹线状态,能使外观好看。
另外,上述各实施例,说明的是工作用的手套,但本发明的手套及其编织方法也适合于时装用手套,并且,不仅只是5指手套,也适用于所谓的独指型手套,或指尖被切掉的切指型手套。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是以平针进行的编织物编制,但本发明也适合于罗纹编织或组织编织等其他的编织。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是以图3的步骤2所示的编织方法进行了食指与中指之间、中指与无名指之间、无名指与小指之间的指根部的编织,以图4的步骤12所示的编织方法进行了拇指与四指连体部之间的指根部编织,但在编织手套时各指根部的编织,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希望缩小指根部拼角时,可以用图3的步骤2所示的编织方法编织指根部,当希望扩大指根部拼角时,可以用图4的步骤12所示的编织方法编织指根部。

Claims (7)

1.一种手套的编织方法,是使用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并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面对的至少前后一对针床、且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向左右扳花、以便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针迹移圈的横机来进行编织的手套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进行可插入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的四指连体部的编织,在将四指连体部与拇指的手指套接合之前,通过将挂在织针上的四指连体部针迹向空针上移圈及针床的扳花动作,进行将四指连体部向挂有拇指手指套针迹的织针旋转的旋转动作以及在通过向空针上移圈及针床的扳花动作、在1/4周以下的范围内将挂在织针上的拇指手指套针迹进行旋转动作以后,进行四指连体部与拇指手指套的接合。
2.一种手套编织方法,是使用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并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面对的至少前后一对针床、且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向左右扳花、以便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针迹移圈的横机来进行编织的手套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进行可插入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的四指连体部的编织,在将四指连体部与拇指的手指套接合之前,在通过向空针上移圈及针床的扳花动作、在1/4周以下的范围内将挂在织针上的拇指手指套针迹进行旋转动作以后,在四指连体的手掌侧,从食指侧端部将拇指手指套的针迹的一部分与规定数目的多个针迹重合,并对重合的针迹进行包缝处理,编织五指连体部。
3.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手套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四指连体部与拇指手指套接合之前,通过在四指连体部的拇指侧增加针迹来进行增加织幅的编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套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合了四指连体部和拇指手指套之后,进行五指连体部编织宽度的减幅编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套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一边将形成五指连体部的拇指手指套的针迹和沿纵行方向连续的针迹、及五指连体部的四指连体部的针迹和沿纵行方向连续的针迹按规定线圈横列重合,一边编织五指连体部。
6.一种手套,是使用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并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面对的至少前后一对针床、且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向左右扳花、以便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针迹移圈的横机进行编织的手套,其特征在于:
具有能插入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的四指连体部和拇指的手指套,
使接合四指连体部的拇指手指套的位置位于在四指连体部的手掌侧、从食指侧端部到手掌中心之间的位置,并且,以将拇指的手指套在1/4周以下的范围内旋转的状态,接合四指连体部和拇指的手指套并进行编织。
7.一种手套,是使用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并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面对的至少前后一对针床、且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向左右扳花、以便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针迹移圈的横机进行编织的手套,其特征在于:
具有能插入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的四指连体部和拇指的手指套,在四指连体部手掌侧,从食指侧端部,以规定圈数的多个针迹,将拇指手指套以在该手指套的1/4周以下的范围内旋转的状态使针迹的一部分重合并进行包缝处理。
CNB038201712A 2002-08-28 2003-08-26 手套及其编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474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249288 2002-08-28
JP249288/2002 2002-08-28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87847A Division CN101230516B (zh) 2002-08-28 2003-08-26 手套及其编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78781A CN1678781A (zh) 2005-10-05
CN100404742C true CN100404742C (zh) 2008-07-23

Family

ID=3197256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2017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4742C (zh) 2002-08-28 2003-08-26 手套及其编织方法
CN20081000878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30516B (zh) 2002-08-28 2003-08-26 手套及其编织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878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30516B (zh) 2002-08-28 2003-08-26 手套及其编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6981392B2 (zh)
EP (2) EP1541733B1 (zh)
JP (1) JP4219896B2 (zh)
KR (1) KR100976769B1 (zh)
CN (2) CN100404742C (zh)
AU (1) AU2003261738A1 (zh)
WO (1) WO200402071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70396A (zh) * 2020-03-13 2020-06-12 浙江睿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成型分指的手套编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59053B2 (ja) * 2003-10-10 2010-10-0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高サポート特性を有するシームレス手袋。
WO2006109782A1 (ja) * 2005-04-12 2006-10-19 Shima Seiki Mfg., Ltd.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WO2007055239A1 (ja) * 2005-11-11 2007-05-18 Shima Seiki Mfg., Ltd. 指袋付きの靴下または手袋の編成方法および指袋付きの靴下または手袋
US20080053157A1 (en) * 2006-08-31 2008-03-06 Anne Capelli Golding Knit Gloves
WO2008143172A1 (ja) 2007-05-18 2008-11-27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3次元編物の編成方法とこれを用いた3次元編物
DE102007063148A1 (de) * 2007-12-29 2009-07-02 Medi Gmbh & Co. Kg Nahtloses Kompressionsgestrick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US8434331B2 (en) * 2009-02-25 2013-05-07 Shima Seiki Mfg., Ltd. Tubular knitted fabric and knitting method thereof
US9295298B2 (en) * 2009-10-07 2016-03-29 Nike, Inc. Footwear uppers with knitted tongue elements
US9149086B2 (en) 2009-10-07 2015-10-06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n upper with knitted elements
CN102575392B (zh) * 2009-10-23 2014-02-0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设计装置和设计方法
JP5618742B2 (ja) * 2010-10-04 2014-11-0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立体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立体編地
EP2837718B1 (en) * 2012-03-01 2019-11-13 Showa Glove Co.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glove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ated gloves, gloves, and coated gloves
US10299531B2 (en) * 2013-05-14 2019-05-28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knitted component for a heel portion of an upper
JP6552878B2 (ja) * 2015-06-05 2019-07-3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手袋の編成方法および手袋
US12035768B2 (en) 2017-02-09 2024-07-16 Ansell Limited Thin coated supported glove
CN108660597A (zh) * 2018-05-03 2018-10-16 宁夏荣昌绒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羊绒手套制造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004Z2 (zh) * 1956-06-04
CN1067278A (zh) * 1991-03-08 1992-12-23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手套及手套编织的收口处的处理方法
JPH09188945A (ja) * 1995-12-28 1997-07-22 Nitto Globe Kk 筒状編み地の端部処理方法及び弾性糸による端部処理を施してなる筒状編み地
JPH10140446A (ja) * 1996-11-11 1998-05-26 Nitto Globe Kk 筒状立体編み地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JPH11152656A (ja) * 1997-11-17 1999-06-08 Knit Globe Kk 伏せ目処理したリブ編み地及びリブ編み用伏せ目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77635A (en) * 1955-05-26 1959-03-17 Ralph C Powell Method and machine for knitting seamless gloves
US3115760A (en) * 1960-08-23 1963-12-31 Ralph C Powell Method and machine for knitting seamless gloves
US3788103A (en) * 1972-11-13 1974-01-29 Matsuya Tekkoshe Kk Method of knitting gloves
JPS531862B2 (zh) * 1973-06-11 1978-01-23
JP2747914B2 (ja) 1988-09-21 1998-05-06 株式会社 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及び編地端部処理方法
JP3164528B2 (ja) * 1997-02-17 2001-05-0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による編地の接合編成方法
JPH11124757A (ja) 1997-10-20 1999-05-11 Shima Seiki Mfg Ltd 吊りバンド付筒状体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DE19833392A1 (de) 1998-07-24 2000-01-27 Stoll & Co 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Gestricks
TW480299B (en) 2000-01-26 2002-03-21 Shima Seiki Mfg Method of knitting neck portion of knit wear by weft knitting machine and the knit wear
TW491918B (en) 2000-05-17 2002-06-21 Shima Seiki Mfg Method of joining knitted fabrics and joined knitted fabric
EP1354525B1 (en) * 2000-12-27 2009-07-01 Shima Seiki Mfg., Ltd Knitted glove
DE60228061D1 (de) 2001-03-02 2008-09-18 Shima Seiki Mfg Maschenware mit öffnung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004Z2 (zh) * 1956-06-04
CN1067278A (zh) * 1991-03-08 1992-12-23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手套及手套编织的收口处的处理方法
JPH09188945A (ja) * 1995-12-28 1997-07-22 Nitto Globe Kk 筒状編み地の端部処理方法及び弾性糸による端部処理を施してなる筒状編み地
JPH10140446A (ja) * 1996-11-11 1998-05-26 Nitto Globe Kk 筒状立体編み地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JPH11152656A (ja) * 1997-11-17 1999-06-08 Knit Globe Kk 伏せ目処理したリブ編み地及びリブ編み用伏せ目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70396A (zh) * 2020-03-13 2020-06-12 浙江睿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成型分指的手套编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541733A4 (en) 2006-09-06
US20050235701A1 (en) 2005-10-27
KR20050037586A (ko) 2005-04-22
JP4219896B2 (ja) 2009-02-04
EP2048270A1 (en) 2009-04-15
EP2048270B1 (en) 2016-01-06
KR100976769B1 (ko) 2010-08-18
AU2003261738A1 (en) 2004-03-19
EP1541733B1 (en) 2013-08-07
WO2004020719A1 (ja) 2004-03-11
CN101230516A (zh) 2008-07-30
EP1541733A1 (en) 2005-06-15
JPWO2004020719A1 (ja) 2005-12-15
WO2004020719A8 (ja) 2005-01-20
CN101230516B (zh) 2010-06-16
CN1678781A (zh) 2005-10-05
US6981392B2 (en) 2006-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04742C (zh) 手套及其编织方法
CN101155953B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2333912B (zh) 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232194C (zh) 针织手套
KR100229116B1 (ko) 첩부형포켓을 가지는 편지 및 그 편성방법
CN101310054B (zh) 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的编织方法以及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
CN100554551C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1189378B (zh) 在身片筒状部上具有开襟部的针织服装及其编织方法
CN100435679C (zh) 具有高支撑特性的无缝手套
CN100537869C (zh) 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和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
CN100420780C (zh) 筒状编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0362155C (zh) 具有前领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带前领的针织物
US20180317575A1 (en) Multipurpose gar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3529256B (zh) 手套及手套的编织方法
CN111621914A (zh) 一种拇指内侧手套的拇指部与手掌部连接方法
JP2006188779A (ja) 指袋付きの靴下または手袋の指袋部の編成方法
JPH04153345A (ja) 切込部品を有する筒状編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723

Termination date: 2019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