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69845B - 图像形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69845B CN109969845B CN201811605711.6A CN201811605711A CN109969845B CN 109969845 B CN109969845 B CN 109969845B CN 201811605711 A CN201811605711 A CN 201811605711A CN 109969845 B CN109969845 B CN 10996984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nit
- sheet
- image forming
- medium
- dischar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convection means, e.g. by using a fan for blowing or sucking ai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7—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12—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eans of the nip between two, or between two sets of, moving tapes or bands or rollers
- B65H29/125—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eans of the nip between two, or between two sets of, moving tapes or bands or rollers between two sets of roll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58—Article switches or diverters
- B65H29/60—Article switches or diverters diverting the stream into alternative path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30—Orientation, displacement, position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33—Modifying, selecting, changing orientation
- B65H2301/333—Inverting
- B65H2301/3331—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 B65H2301/33312—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forward reverse rollers pai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12—Single-function printing machines, typically table-top machin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48—Bookbin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装置大型化的图像形成系统。隔着从图像形成装置(A)排出片材的载置部(42)在上下配置有片材干燥单元(50)和后处理单元(70)。另外,设置有从片材干燥单元(50)向后处理单元(70)搬送片材的中继搬送单元(60),该中继搬送单元(60)以包围载置部(42)的方式形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被搬送的介质等片材进行印刷的例如喷墨式打印机等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已知对片材(介质)形成图像,对形成有图像的片材实施干燥处理、装订处理等规定处理的图像形成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图像形成系统中,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侧方设置有中间装置(干燥/翻转单元),进而相对于中间装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相反侧并列设置有后处理装置,在该后处理装置的侧方(中间装置的相反侧)设置有排出片材的排出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326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装置中,由于各单元全部并列配置,因此装置的设置面积增大。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通过高效地配置各单元来实现装置的设置面积的减少。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系统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完成的,其具备:图像形成单元,对介质实施图像形成处理;介质排出部,该介质排出部具有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进行了图像形成处理的所述介质被排出的载置部;第1处理单元,该第1处理单元设置在所述载置部的下方,对所述介质实施规定的处理;以及第2处理单元,该第2处理单元设置在所述载置部的上方,对所述介质实施规定的处理。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系统通过高效地配置各单元,能够实现装置的设置面积的减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控制部决定排出片材的排出部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5表示中继搬送单元和后处理单元的变形例。
图6表示中继搬送单元和后处理单元的另一变形例。
附图标记说明
100 图像形成系统
A 图像形成装置
B 片材处理装置
1 装置壳体
10 供纸单元
20 图像形成单元
30 图像读取单元
40a 第1排出部
40b 第2排出部
40c 第3排出部
41 第1排出部的载置面(载置部)
42 第2排出部的载置面(载置部)
50 片材干燥单元(片材翻转单元)
51 单元壳体
60 中继搬送单元
61 单元壳体
70 后处理单元
71 单元壳体
81 第1控制CPU
87 第2控制CPU
P1~P17 搬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另外,在附图中,在本说明书整体中对相同或类似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来表示。
图1及图2概略地表示具备本发明的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如该图所示,图像形成系统100包括图像形成装置A和与其并列设置的片材处理装置B。图像形成装置A包括供纸单元10、图像形成单元20和图像读取单元30。片材处理装置B包括片材干燥单元(片材翻转单元)50、中继搬送单元60和片材后处理单元70。
<供纸单元>
供纸单元10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下部侧,包括分别收纳不同尺寸的图像形成用片材的多个盒机构10a、10b、10c、10d,将从未图示的主体控制部指定的尺寸的片材向供纸路径P1抽出。各盒机构10a、10b、10c、10d以能够相对于供纸单元10装卸的方式设置,分别内置有将内部的片材一张一张地分离的分离机构和抽出片材的供纸机构。
在供纸路径P1上连接有大容量盒10e和手动进纸盘10f。该大容量盒10e和手动进纸盘10f设置在装置壳体1的一侧的侧方(图1中的右侧),在装置壳体1上设置有与各自对应的片材供给口(供纸开口)16、17。大容量盒10e由收纳大量消耗的尺寸的片材的选择单元构成。手动进纸盘10f构成为能够供给难以分离供给的厚纸片材、涂覆片材、薄膜片材等特殊片材。
在供纸路径P1设置有搬送辊对11和定位辊对12,该搬送辊对11将从各盒机构10a、10b、10c、10d以及大容量盒10e(经由供纸路径P1a、P1e等)供给的片材向下游侧供给,该定位辊对12在路径端部使各片材前端对齐。
在各盒机构10a、10b、10c、10d以及大容量盒10e中分别设置有拾取辊13和搬送辊对14,将片材一张一张地供给到供纸路径P1。在装置壳体1内,在手动进纸盘10f的片材供给口17的附近设置有搬送辊对15,将由用户手动供给的片材朝向定位辊对12搬送。
<图像形成单元>
图像形成单元20在盒机构10a的上部设置于搬送通道P2上,例如具备喷墨方式的印刷部。图像形成部21设置在隔着搬送通道P2与搬送带22对置的位置。图像形成部21通过向沿着搬送通道P2由搬送带22支承并搬送的片材喷射墨等液体,从而使液体附着于片材而进行印刷。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部21由行式喷头(Line head)构成,该行式喷头能够遍及与片材的搬送方向交叉(正交)的宽度方向地同时喷射墨。
另外,本申请的图像形成部并不限定于喷墨方式,例如也可以是静电印刷机构,即,具备旋转的感光鼓和配置在其周围的发出光束的发光器、显影器、清洁器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在感光鼓上利用发光器光学地形成潜影,使用显影器使调色剂附着在该潜影上。与在该感光鼓上形成图像的定时配合地,向搬送通道P2搬送片材,利用转印充电器将图像转印到该片材上,利用配置在片材搬送方向下游侧的定影辊进行定影。
实施了图像形成处理的片材被排出到第1排出部40a或被排出到第2排出部40b,或者被搬送到片材干燥单元(片材翻转单元)50。路径切换部23根据片材的搬送目的地而使未图示的挡板引导件移动,将片材引导至搬送通道P3、P4、P5中的任一个。
在片材被排出到第1排出部40a的情况下,通过路径切换部23从搬送通道P2向搬送通道P3交接片材,在片材的印刷面朝下的面朝下的状态下将片材排出到片材载置面(载置部)41。搬送通道P3形成为从大致水平的搬送通道P2以路径切换部23为起点向上方弯曲(描绘圆弧),并从此处朝向(设置于装置壳体1)的片材排出口24。
在片材被排出到第2排出部40b的情况下,通过路径切换部23从搬送通道P2向搬送通道P4交接片材,在片材的印刷面朝上的面朝上的状态下将片材排出到片材载置面(载置部)42。搬送通道P4设置在大致水平的搬送通道P2的延长线上,并从路径切换部23朝向(设置于装置壳体1)的片材排出口25地形成。
在片材被搬送到片材干燥单元50的情况下,通过路径切换部23从搬送通道P2向搬送通道P5交接片材,在该状态下向片材干燥单元50搬送片材。搬送通道P5从路径切换部23在搬送通道P4的下方朝向(设置于装置壳体1的)片材排出口26地形成。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设置有未图示的翻转通道,在想要进行双面印刷的情况下,在片材表面形成图像后使片材的表面背面翻转,然后在片材背面进行图像形成处理。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未设置翻转通道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后述的片材干燥单元(片材翻转单元)50将片材的表面背面翻转,再次将片材搬送到图像形成单元20。
<图像读取单元>
图像读取单元30设置在第1排出部40a以及搬送通道P3的上部,包括读取原稿的图像的图像读取部33、载置被供给的原稿的原稿供纸托盘31和排出由图像读取部33读取完的原稿的原稿排纸托盘32。图像读取单元30将由图像读取部33读取的原稿图像光电转换为图像数据,作为电信号向图像形成单元输出。另外,也可以使用载置原稿的台板、沿着台板往复移动的滑架、以及设置于滑架的图像读取部33来读取原稿的图像。
<片材干燥单元(片材翻转单元)>
从搬送通道P5到片材排出口26的前方设置有作为第1处理部的片材干燥单元(片材翻转单元)50。该片材干燥单元50隔着图像形成装置A设置在大容量盒10e的相反侧。片材干燥单元50在单元壳体51中具备多个搬送通道P6~P11(设置于各搬送通道的多个搬送辊对)、多个路径切换部52~56以及风扇57。
在单元壳体51设置有与图像形成装置A的片材排出口26对应的片材供给口58,经由片材排出口26和片材供给口58将片材从搬送通道P5交接到搬送通道P6。搬送通道P6是从片材供给口58通过路径切换部52、53到路径切换部55的路径。在路径切换部55的片材搬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搬送通道P11,该搬送通道P11朝向设置于单元壳体51的上表面的片材排出部59地形成。
在路径切换部52的下游侧,除了上述的搬送通道P6以外,还设置有搬送通道P7和搬送通道P9。搬送通道P7和搬送通道P9是用于使片材的表面背面翻转的搬送通道,功能相同,但如果存在两个,从而将奇数页的片材向搬送通道P7分配,将偶数页的片材向搬送通道P9分配,则能够提高生产率。因此,如果单纯地仅设置翻转通道,则准备任意一方的搬送通道即可。
搬送通道P7通过路径切换部53从搬送通道P6分支,从路径切换部54向下游侧形成于比片材的最大尺寸(片材搬送方向上的片材长度)长的范围。在路径切换部54与路径切换部55之间设置有搬送通道P8,搬送表面背面翻转后的片材。具体而言,如果片材后端(沿着搬送通道P7搬送的片材的片材搬送方向上游侧端部)通过路径切换部54,则移动路径切换部54的挡板引导件(未图示),进行转回搬送,从而将片材后端引入搬送通道P8。就这样将翻转后的片材朝向搬送通道P11搬送。
搬送通道P9通过路径切换部52从搬送通道P6分支,从路径切换部56向下游侧形成于比片材的最大尺寸(片材搬送方向上的片材长度)长的范围。在路径切换部56与路径切换部55之间设置有搬送通道P10,搬送表面背面翻转后的片材。具体而言,如果片材后端(沿着搬送通道P9搬送的片材的片材搬送方向上游侧端部)通过路径切换部56,则移动路径切换部56的挡板引导件(未图示),进行转回搬送,从而将片材后端引入搬送通道P10。就这样将翻转后的片材朝向搬送通道P11搬送。
如上所述,在将从图像形成装置A接收到的片材不进行表面背面翻转而平直地排出的情况下,将片材从搬送通道P6向搬送通道P11搬送,在将片材表面背面翻转来排出的情况下,由路径切换部52向搬送通道P7或搬送通道P9搬送,将片材的表面背面翻转后向搬送通道P11搬送。
片材干燥单元50在沿着搬送通道P11的位置处设置有风扇57。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20以喷墨方式对片材进行图像形成处理,因此在想要使附着在片材上的墨干燥后排出的情况下,利用该风扇57使片材干燥。另外,即使在未设置风扇57的情况下,与在图像形成处理后直接将片材排出到第1排出部40a、第2排出部40b的情况相比,使片材通过片材干燥单元(片材翻转单元)50之后排出到第2排出部40b的情况下到排出为止的搬送时间变长,因此能够得到使片材干燥的效果。
片材干燥单元50的单元壳体51的上表面51a构成第2排出部40b的片材载置面42。第2排出部40b由通过该片材载置面42和后述的中继搬送单元60的单元壳体61划分的空间构成。
<中继搬送单元>
中继搬送单元60是用于将从片材干燥单元50接收到的片材向第2排出部40b排出、或向后述的后处理单元70搬送的搬送单元。中继搬送单元60的单元壳体61及搬送通道P12从片材供给口62朝向片材排出口63形成为曲柄状(倒S字状)。搬送通道P13从搬送通道P12通过路径切换部65而分支,是用于将片材从(设置于单元壳体61的立面61a的)片材排出口64向第2排出部40b排出的搬送路径。
搬送通道P12从片材供给口(来自片材干燥单元50的片材接收口)62朝向图1的上方(后述的后处理单元70侧)延伸设置,在超过单元壳体61的顶面61b处,向图像形成装置A侧(图1的右方向)弯曲,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立面1c的跟前再次向上方弯曲,向位于图像形成装置A的相反方向(设置于单元壳体61的立面61e)的片材排出口(朝向后处理单元70的片材交接口)63延伸。另外,单元壳体61以及作为中继搬送路径的搬送通道P12以包围第2排出部40b(载置面42)的方式配置。
<后处理单元>
后处理单元70是对从中继搬送单元60接收到的片材实施装订处理等后处理的单元。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单元搭载有片材装订处理机构,该片材装订处理机构使被搬送来的多个片材对齐集聚而形成片材束,并对该片材束进行装订处理。
后处理单元70在单元壳体71内收纳有片材供给口72、搬送通道P14、片材搬入构件75、处理托盘74、片材搬入构件75、订书钉装订处理部76、片材端限制构件77,在片材供给口72的相反侧设置有能够上下移动的堆叠托盘78。
后处理单元70设置在中继搬送单元60的单元壳体61的上表面61d上,与单元壳体71的图像形成装置A侧的立面71a和中继搬送单元60的立面61e对应。
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单元70将从中继搬送单元60的片材排出口63交接到后处理单元70的片材供给口72的片材沿着搬送通道P12搬送,并从片材排纸部73将片材排出到处理托盘74上。关于排出到处理托盘74的片材,通过片材搬入构件75将片材反向搬送至片材后端(片材排出时的片材搬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抵接到片材端限制构件77。后端碰到片材端限制构件75的片材通过未图示的宽度调整构件针对片材宽度方向(与片材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调整。
通过反复进行多次从片材的搬入到宽度调整的处理,从而在处理托盘74上形成片材束,若达到规定的张数,则由订书钉装订处理部76实施装订处理。之后,片材端限制构件77朝向堆叠托盘78移动,由此被实施了装订处理的片材束被成束排出到作为第3排出部40c的堆叠托盘78。
此外,后处理单元70的详细机构和动作例如记载在日本特开2015-16970等中,不仅能够应用订书钉装订,还能够应用无针装订、穿孔(开孔)、折叠处理等各种后处理单元。另外,也能够不进行装订处理而将片材在宽度方向(与片材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位并排出到堆叠托盘78,这也能够包含在后处理中。在使片材在宽度方向上移位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利用设置在处理托盘74上的宽度调整构件来变更调整的位置来实现,或者通过利用片材排纸部73的排纸辊对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移位的机构来变更片材的排出位置来实现。
<排出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多个将处理后的片材排出的排出部。如上所述,第1排出部40a是用于将由图像形成部20进行了图像形成处理的片材面朝下地排出的排出部。第1排出部40a是图像形成装置A的所谓体内排纸部,由装置壳体1的立面1a、顶面1b以及载置面41划分出的空间构成。
第2排出部40b是用于将由图像形成部20进行了图像形成处理的片材面朝上地从片材排出口25平直排出、或通过片材干燥单元50从中继搬送单元60的片材排出口64排出的排出部。另外,在通过片材干燥单元50的情况下,在想要面朝上地排出至第2排出部40b的情况下,使用搬送通道P7或搬送通道P9使片材的表面背面翻转后排出,在想要面朝下地排出至第2排出部40b的情况下,使用搬送通道P6不使片材的表面背面翻转而排出。
另外,由于能够从片材排出部25和片材排出部64分别向第2排出部40b排出片材,因此能够使在载置面42上排出的片材相对于片材排出时的搬送方向移位。例如,在将5张1组的片材束移位并排出的情况下,在从片材排出部25排出5张片材之后,从片材排出部64排出5张片材,由此即使不另外设置使片材移位的机构也能够进行移位排出。
另外,在面朝上地排出至第2排出部40b的情况下,能够以如下方式进行选择:在不需要使片材干燥的情况下,从片材排出口25排出,在想要使片材干燥后排出的情况下,在通过片材干燥单元50使片材干燥的同时进行表面背面翻转并从片材排出口64排出。另外,在想要将片材面朝下地排出的情况下,能够以如下方式进行选择:在不需要使片材干燥的情况下排出到第1排出部40a,在使片材干燥之后排出的情况下,在通过片材干燥单元50使片材干燥的同时不使表面背面翻转地从片材排出口64排出到第2排出部40b。
另外,也可以根据通过由图像形成部20进行的图像形成处理而附着在片材上的墨的量(打印率)来分配从片材排出口24排出还是从片材排出口64排出。例如,也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在打印率低的情况下,不需要使附着在片材上的墨干燥,因此设为在图像形成处理后从片材排出口25排出片材,在打印率高的情况下,需要使附着在片材上的墨干燥,因此设为通过片材干燥单元50从片材排出口64排出到第2排出部40b。在该情况下,排出口的分配也可以由用户设定,也可以是第1控制CPU81计算由图像形成部20进行图像形成处理时的打印率,与预先确定的阈值进行比较来决定排出口。
第2排出部40b由图像形成装置A的装置壳体1的中继搬送单元60侧的立面1c、片材干燥单元50的单元壳体51的上表面(载置面42)、中继搬送单元60的单元壳体61的图像形成装置A侧的立面61a、以及单元壳体61的顶面61b划分出的空间构成。
片材供给口62(以及搬送通道P12的一部分)相对于第2排出部40b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相反侧。由此,相对于第2排出部40b,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A侧直接通过片材排出口25将片材排出,或从中继搬送单元60通过片材排出口64排出片材。
片材载置面42的尺寸(与片材搬送方向相同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比排出到第2排出部40b的片材长度(片材搬送方向的长度、至少为最小片材的片材长度)大。换言之,图像形成装置A的立面1c与单元壳体61的立面61a之间的间隔成为比排出到第2排出部40b的片材的片材长度大的间隔。另外,由于片材载置面42与中继搬送单元的下表面61c以收纳于片材干燥单元50的单元壳体51的上表面51a的宽度的方式设置,因此能够减小装置尺寸(宽度方向)。
第3排出部40c在后处理单元70的堆叠托盘78排出由后处理单元70进行了后处理的片材。该堆叠托盘78能够在图中的实线所示的位置与从此处下降了预定量的位置之间移动(升降),根据片材装载量而升降。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单元70具有使片材在宽度方向上移位的机构,因此,即使不进行订书钉装订处理,也能够在使片材在宽度方向上移位的状态下排出到堆叠托盘78上。虽然在第2排出部40b也能够将片材移位并排出,但由于被移位的片材不通过片材干燥单元50,因此,通过使用后处理单元70的移位机构排出到第3排出部40c,从而能够在使所有片材都干燥了的状态下将片材移位并排出。
<片材处理装置B的各单元的配置>
片材处理装置B从下方起重叠配置有片材干燥单元50、中继搬送单元60、后处理单元70。另外,由于片材干燥单元50的上表面兼作第2排出部40b的载置面42,换言之,后处理单元70隔着载置面42设置在片材干燥单元50的相反侧(的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区域)。另外,由于中继搬送单元60也重叠配置在与片材干燥单元50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区域,因此装置整体的宽度方向变得紧凑。
另外,片材干燥单元50的片材排出口59在单元壳体51的上表面51a相对于载置面42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相反侧(中继搬送单元60的片材供给口62设置在单元壳体61的下表面61c),从图像形成装置A向片材干燥单元50交接片材时的片材搬送方向与从中继搬送单元60向后处理单元70交接片材时的片材搬送方向成为大致相同的方向(图2的左方向)。另外,以中继搬送单元60的单元壳体61的片材排出口63与片材供给口62相比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A侧的方式构成单元壳体61及搬送通道P12。由此,将以往并列配置各单元(50、70)的装置能够在上下方向上配置,能够减小装置整体的设置面积。
而且,由于中继搬送单元60隔着第2排出部40b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相反侧,因此能够从片材排出口25和片材排出口64分别向第2排出部40b排出片材,能够选择各种排出方法。
<控制结构>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00的控制结构的图。图像形成装置A和片材处理装置B分别具有控制CPU81、87,能够相互交换信息。图像形成装置A侧的第1控制CPU81与图像形成控制部82、第1驱动控制部83、读取控制部84和第1信号控制部85连接。第1控制CPU81将从读取控制部84接收到的印刷数据发送到图像形成控制部82,图像形成控制部82控制图像形成部(打印头)21进行图像形成处理。另外,第1控制CPU81根据来自与第1信号控制部85连接的各种传感器的输入信息(片材端部的检测等),向第1驱动控制部发出命令,控制搬送片材的辊的驱动电机和挡板引导驱动部来搬送片材。另外,第1控制CPU81与输入来自用户的印刷模式、排出模式、后处理模式等信息的输入部87连接,根据输入的信息控制各控制部,并向片材处理装置B的第2控制CPU87发送模式信息。
片材处理装置B侧的第2控制CPU87设置于后处理单元70,通过该第2控制CPU87不仅控制后处理单元70,还控制片材干燥单元50和中继搬送单元60的动作。第2控制CPU87与第2驱动控制部88和第2信号控制部89连接,第2控制CPU81根据来自与第2信号控制部89连接的各种传感器的输入信息(片材端部的检测等)向第2驱动控制部发出命令,控制搬送片材的辊的驱动电机和挡板引导驱动部来搬送片材。另外,第2驱动控制部88还与装订驱动控制部、宽度调整驱动控制部、风扇驱动控制部连接,使它们执行后处理动作、干燥动作。
<片材排出模式>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00中,能够设定各种排出模式,根据模式选择将片材排出到哪个排出部。作为模式,例如可以举出以下的4种模式。(1)将片材的图像形成面(最终图像形成面,在单面印刷的情况下单纯为印刷面,在双面印刷的情况下为第2次印刷的印刷面。)面朝上地排出或面朝下地排出。(2)是否使片材干燥。(3)是否使片材移位(移位的方向)。(4)对片材是否进行装订处理(包括装订位置的设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用户设定上述项目时,决定搬送片材的搬送通道和排出片材的排出部。图4是表示第1控制CPU81以及第2控制CPU87基于来自用户的设定来决定排出片材的排出部(包括使用的搬送通道和片材排出口)的流程的流程图。
首先,判断是否对片材进行装订处理(St01),在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决定向第3排出部40c排出(St02)。另外,在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由于片材被面朝下地排出到处理托盘74而进行装订处理,因此还决定利用片材干燥单元50使片材的表面背面翻转。
在不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判断是否将片材移位并排出(St03)。在进行移位处理的情况下,确认移位的方向(St04),在沿片材宽度方向移位的情况下,判断是面朝上地排出还是面朝下地排出(St05)。在判断为面朝上的情况下,决定不进行片材翻转处理(在片材干燥单元50中使用搬送通道P11)向第3排出部40c排出(St06)。另一方面,在面朝下地排出的情况下,决定进行片材翻转处理(使用搬送通道P7或P9)并向第3排出部40c排出。
在向片材搬送方向移位的情况下,决定为第1片材束S1从片材排出口25排出到第2排出部40b,第2片材束S2从片材排出口64排出到第2排出部40b(St08)。
接着,在不使片材移位而平直排纸的情况下,判断是否对片材进行干燥处理(St09),在进行干燥处理的情况下,判断是面朝上地排出还是面朝下地排出(St10)。在面朝上地排出的情况下,决定是进行片材翻转处理并从片材排出口64向第2排出部40b排出,还是不进行片材翻转处理而向第3排出部40c排出(St11)。另一方面,在面朝下地排出的情况下,决定是不进行片材翻转处理而从片材排出口64向第2排出部40b排出,还是进行片材翻转处理而排出到第3排出部40c(St12)。另外,可以由用户选择是排出到第2排出部40b还是排出到第3排出部40c,也可以预先设定某一方。
在不进行干燥处理的情况下,也判断是面朝上地排出还是面朝下地排出(St13)。在面朝上地排出的情况下,决定为从片材排出口25向第2排出部40b排出(St14),在面朝下地排出的情况下,决定为向第1排出部40a排出(St15)。
另外,关于是否对片材进行干燥处理,可以由用户设定,也可以如上述那样基于对片材的打印率(例如,附着在片材表面的墨的量)由第1控制CPU81决定。另外,也可以由用户直接设定排出部。
基于这样决定的搬送路径(使用的搬送通道)和被排出的排出部的信息,控制CPU81、87控制各单元,以便在图像形成处理后搬送片材,对片材进行处理(干燥、翻转、移位、装订)并向所决定的排出部排出。由此,能够进行与模式对应的最佳的片材的排出,能够提高输出物的品质、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变形例>
图5是中继搬送单元60和后处理单元70的变形例。另外,对共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在该变形例中,是如下方式:在图1的后处理单元70设置有第4排出部40d并且在中继搬送单元60设置有第5排出部40e。第4排出部40d将后处理单元70的单元壳体71的上表面71a作为片材载置面。由于载置面71a比片材的最大尺寸短,所以在载置面71a的片材排纸方向下游侧设有延长托盘79。
第5排出部40e由堆叠托盘160构成,该堆叠托盘160能够升降地设置于中继搬送单元60的单元壳体61的外侧立面61f。堆叠托盘161与堆叠托盘78相比能够升降的行程距离长,因此面向大容量的排出。
中继搬送单元60设置有路径切换部66、搬送通道P15以及片材排出口67,该路径切换部66用于从搬送通道P12分支而向第4排出部40d搬送片材。另外,同样地设置有路径切换部68、搬送通道P15以及片材排出口69,该路径切换部68用于从搬送通道P12分支并向第5排出部40e搬送片材。
图6是中继搬送单元60和后处理单元70的另一变形例。另外,对共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在该另一变形例中,与图5同样,在后处理单元70的上部设置有第4排出部40d,从搬送通道P12分支到搬送通道P15,将片材排出到载置面71a和延长托盘79。并且,第6排出部40f设置在第4排出部40d的上部。中继搬送单元60设置有路径切换部161、搬送通道P17以及片材排出口162,该路径切换部161用于从搬送通道P15分支并向第5排出部40f搬送片材。中继搬送单元60的单元壳体61比图1的片材排出口63向上方延伸设置,在上端部侧设有片材排出口162。堆叠托盘163以能够在延伸设置单元壳体61的区域升降的方式设置(能够在用实线部表示的位置与从此处下降了预定量的位置之间升降),能够收集比后处理单元70的堆叠托盘78相比大容量的片材。
另外,能够在第4~第6排出部设置相对于片材宽度方向的移位功能(例如,如果设置宽度调整构件,或者构成为设置在各片材排出口的搬送辊对能够沿片材宽度方向移动,则能够将片材移位并排出。),在不进行订书钉装订处理的情况下,在想要在片材宽度方向上进行移位排出的情况下,能够选择第4~第6排出部。另外,如图5、6所示,也可以在中继搬送单元60的片材排出口63与后处理单元70的片材供给口72之间进一步设置中继搬送单元,其中例如也可以设置对片材实施穿孔处理的穿孔单元164。
另外,本申请要求通过参照而在这里引用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7年250294号的优先权。
Claims (12)
1.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具备:
图像形成单元,对介质实施图像形成处理;
载置部,被排出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进行了图像形成处理的所述介质;
第1处理单元,设置在所述载置部的下方,对所述介质实施规定的处理;
第2处理单元,设置在所述载置部的上方,对所述介质实施规定的处理;以及
中继搬送单元,具有从所述第1处理单元的上表面接收介质的介质接收口、将介质交接到所述第2处理单元的介质交接口以及从所述介质接收口向所述介质交接口搬送所述介质的中继搬送路径,
所述中继搬送路径以从所述介质接收口朝向上方,然后向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侧弯曲,进一步向上方弯曲的方式,朝向所述介质交接口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置部装载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和/或所述第1处理单元排出的所述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搬送单元从所述第1处理单元接收所述介质的介质接收口相对于所述载置部设置在介质排出口的相反侧,所述介质排出口用于将所述介质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向所述载置部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搬送单元具有第2介质排出口,所述第2介质排出口用于相对于所述载置部从所述介质排出口的相反侧将所述介质排出到所述载置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向所述载置部排出所述介质时的介质搬送方向与从所述中继搬送单元向所述第2处理单元交接所述介质时的介质搬送方向为大致相同的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搬送路径以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所述载置部侧的框体和所述第1处理单元的上表面一起包围所述载置部的方式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搬送单元的单元壳体从所述第1处理单元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然后向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侧弯曲而延伸设置,
在所述中继搬送单元的单元壳体的上表面设置有所述第2处理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搬送单元的所述单元壳体以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所述载置部侧的框体和所述第1处理单元的上表面一起包围所述载置部的方式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置部、所述中继搬送单元以及所述第2处理单元分别配置在与所述第1处理单元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处理单元是介质干燥单元,所述介质干燥单元对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进行了图像形成处理的所述介质实施干燥处理。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处理单元是介质翻转单元,所述介质翻转单元对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进行了图像形成处理的所述介质实施使介质的表面背面翻转的翻转处理。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处理单元是后处理单元,所述后处理单元对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进行了图像形成处理的所述介质实施装订处理、穿孔处理或移位排出处理中的任意处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50294A JP7079090B2 (ja) | 2017-12-27 | 2017-12-27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2017-250294 | 2017-12-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69845A CN109969845A (zh) | 2019-07-05 |
CN109969845B true CN109969845B (zh) | 2022-08-19 |
Family
ID=66949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605711.6A Active CN109969845B (zh) | 2017-12-27 | 2018-12-27 | 图像形成系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829333B2 (zh) |
JP (1) | JP7079090B2 (zh) |
CN (1) | CN10996984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83691B2 (ja) * | 2018-03-12 | 2022-12-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
JP6859972B2 (ja) * | 2018-03-15 | 2021-04-14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中継搬送装置 |
CN111285143A (zh) * | 2018-12-07 | 2020-06-16 | 佳能精技立志凯株式会社 | 片材装载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
JP7256438B2 (ja) * | 2018-12-21 | 2023-04-1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媒体処理装置および記録システム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312934A (ja) * | 2002-04-18 | 2003-11-06 | Krdc Co Ltd | 用紙後処理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
CN101234712A (zh) * | 2007-01-31 | 2008-08-06 | 立志凯株式会社 | 后处理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
US20080185764A1 (en) * | 2007-02-01 | 2008-08-07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
US20110150550A1 (en) * | 2009-12-18 | 2011-06-23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
CN102642740A (zh) * | 2011-02-17 | 2012-08-22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纸张后处理装置 |
CN103631121A (zh) * | 2012-08-24 | 2014-03-12 | 株式会社东芝 | 消色装置以及消色方法 |
JP2017100871A (ja) * | 2015-12-04 | 2017-06-0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システ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796001B2 (ja) | 2006-10-26 | 2011-10-19 | 株式会社東芝 | 用紙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用紙後処理方法 |
JP6911357B2 (ja) | 2016-01-21 | 2021-07-2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システム、媒体搬送機構、媒体搬送機構の制御方法 |
-
2017
- 2017-12-27 JP JP2017250294A patent/JP7079090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12-26 US US16/232,408 patent/US10829333B2/en active Active
- 2018-12-27 CN CN201811605711.6A patent/CN10996984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312934A (ja) * | 2002-04-18 | 2003-11-06 | Krdc Co Ltd | 用紙後処理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
CN101234712A (zh) * | 2007-01-31 | 2008-08-06 | 立志凯株式会社 | 后处理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
US20080185764A1 (en) * | 2007-02-01 | 2008-08-07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
US20110150550A1 (en) * | 2009-12-18 | 2011-06-23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
CN102642740A (zh) * | 2011-02-17 | 2012-08-22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纸张后处理装置 |
CN103631121A (zh) * | 2012-08-24 | 2014-03-12 | 株式会社东芝 | 消色装置以及消色方法 |
JP2017100871A (ja) * | 2015-12-04 | 2017-06-0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システ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69845A (zh) | 2019-07-05 |
JP7079090B2 (ja) | 2022-06-01 |
US10829333B2 (en) | 2020-11-10 |
JP2019115987A (ja) | 2019-07-18 |
US20190193425A1 (en) | 2019-06-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69845B (zh) | 图像形成系统 | |
JP476942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094438B2 (ja)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EP2236448B1 (en) | Combined sheet buffer and inverter | |
JP2023038354A (ja) |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5625577B2 (ja) |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US20120319344A1 (en) | Sheet atacker and finisher | |
JP486696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7032129B2 (ja)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7168432B2 (ja) |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6353011B2 (ja) | シート集積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4278153B2 (ja) | 用紙反転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7238369B2 (ja) | 後処理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CN111285143A (zh) | 片材装载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 |
JP4369826B2 (ja) | 用紙反転装置及び該用紙反転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0090374A (ja) |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5732805B2 (ja) | 中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2019182614A (ja) |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2003054805A (ja) | 後処理装置及び記録紙の搬送方法並びに該後処理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とその制御方法 | |
JP7227750B2 (ja) |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US10088793B2 (en) |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 |
JP7075210B2 (ja)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2019182613A (ja)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2017043473A (ja)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
JP6101547B2 (ja) | シート搬送機構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シート収納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