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24664B - 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内嵌式复合隔震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内嵌式复合隔震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824664B CN108824664B CN201810827174.3A CN201810827174A CN108824664B CN 108824664 B CN108824664 B CN 108824664B CN 201810827174 A CN201810827174 A CN 201810827174A CN 108824664 B CN108824664 B CN 10882466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rtical
- vibration isolation
- connecting plate
- isolation device
- isola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隔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内嵌式复合隔震系统及其使用方法,该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用于承载底部设有凹槽的待隔震结构,并固定在顶部设有凹槽的基础结构上,包括上连接板,下连接板、水平隔震装置、竖向隔震装置和竖向限位杆。该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通过在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分别连接第一竖向隔震装置进和第二竖向隔震装置,并内嵌于对应结构的凹槽内形成双面隔震,起到隔震效果的同时降低了隔震层高度和对承载力的要求,提高了隔震的稳定性。同时,本发明的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还设有第一竖向限位装置和第二竖向限位装置,用于限制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在震动过程中的距离,有效保护水平隔震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隔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内嵌式复合隔震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减隔震技术的快速发展,基础隔震已经从研究阶段进入工程实用阶段。常用的隔震装置如叠层钢板橡胶支座等已用于许多实际工程。但是现有的叠层钢板橡胶支座对竖向地震动几乎没有减震效果,甚至有时还会放大竖向地震作用。通过对大量地震记录的分析表明:竖向加速度峰值一般约为水平峰值的1/2-2/3,在近震中或发震断层附近,这一比值变化于0.5-2.4之间,有时竖向地震作用会超过水平地震作用。因此,为了保证结构的安全,对于高烈度区和震中区的重要建(构)筑物必须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目前国内已研发出的三维隔震系统,在竖向隔震上主要为:1)碟形弹簧;2)钢制螺旋弹簧;3)厚肉橡胶;4)压强机构;(5)倾斜放置隔震支座等。一般的三维隔震支座将竖向隔震装置与水平隔震装置相串联设置在隔震层中,导致支座高度较大和隔震层容易失稳,很难在隔震层有限的空间内实现三维隔震的一体化。因此,开发研制具有三维隔震作用且不易失稳的隔震装置,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内嵌式复合隔震系统及其使用方法,以降低竖向隔震的高度和对承载力的要求,同时保护水平隔震装置。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所述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用于承载底部设有凹槽的待隔震结构,并固定在顶部设有凹槽的基础结构上;所述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包括:上连接板,下连接板、水平隔震装置、竖向隔震装置和竖向限位装置;所述竖向隔震装置包括:第一竖向隔震装置和第二竖向隔震装置;所述竖向限位装置包括:第一竖向限位装置和第二竖向限位装置;所述上连接板通过所述水平隔震装置与所述下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竖向隔震装置内嵌于所述待隔震结构的凹槽内;所述第二竖向隔震装置内嵌于所述基础结构的凹槽内;所述第一竖向限位装置穿过所述上连接板内嵌于所述待隔震结构中;所述第二竖向限位装置穿过所述下连接板内嵌于所述基础结构中;所述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未受到震动时,所述上连接板与所述待隔震结构抵接,所述第一竖向隔震装置压缩并收容于所述待隔震结构的凹槽内,所述下连接板与所述基础结构抵接,所述第二竖向隔震装置压缩并收容于所述基础结构的凹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竖向限位装置包括:第一限位杆和第一弹性垫圈;所述第一限位杆穿过所述上连接板内嵌于所述待隔震结构中;所述上连接板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垫圈抵接在所述第一限位杆端部的螺帽上;所述第二竖向限位装置包括:第二限位杆和第二弹性垫圈;所述第二限位杆穿过所述下连接板内嵌于所述基础结构中;所述下连接板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垫圈抵接在所述第二限位杆端部的螺帽上。
进一步的,所述待隔震结构上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杆的盲孔;所述基础结构上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杆的盲孔。
进一步的,所述上连接板远设有用于卡接所述待隔震结构的第一卡扣;所述下连接板设有用于卡接所述基础结构的第二卡扣。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竖向隔震装置包括:所述第一竖向隔震装置包括:多个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分别与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待隔震结构连接,且多个所述第一弹性元件沿所述水平隔震装置的中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二竖向隔震装置包括:多个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分别与所述下连接板和所述基础结构连接,且多个所述第二弹性元件沿所述水平隔震装置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水平隔震装置通过多个螺栓分别与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水平隔震装置包括天然橡胶隔震支座或铅芯橡胶隔震支座中的一种。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内嵌式复合隔震系统,包括:上述所述的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待隔震结构和基础结构;所述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设置在所述待隔震结构和所述基础结构之间。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确定所述待隔震结构和所述基础结构,在所述待隔震结构底部开设用于嵌套所述第一竖向隔震装置的凹槽,在所述基础结构顶部开设用于嵌套所述第二竖向隔震装置的凹槽;将所述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固定在所述待隔震结构和所述基础结构之间,将所述第一竖向限位装置穿过所述上连接板内嵌于所述待隔震结构中,将所述第二竖向限位装置穿过所述下连接板内嵌于所述基础结构中;调节所述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使所述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未受到震动时,所述上连接板与所述待隔震结构抵接,所述第一竖向隔震装置压缩并收容于所述待隔震结构的凹槽内,所述下连接板与所述基础结构抵接,所述第二竖向隔震装置压缩并收容于所述基础结构的凹槽内。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内嵌式复合隔震系统及其使用方法,该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通过在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分别连接第一竖向隔震装置进和第二竖向隔震装置,并内嵌于对应结构的凹槽内形成双面隔震,起到隔震效果的同时降低了隔震层高度和对承载力的要求,提高了隔震的稳定性。同时,本发明的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还设有第一竖向限位装置和第二竖向限位装置,用于限制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在震动过程中的距离,有效保护水平隔震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中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中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A-A截面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中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B-B截面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中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向下运动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中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向上运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用于承载底板设有凹槽11的待隔震结构1,并固定在顶部设有凹槽21的基础结构2上。
本实施例中,该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包括:上连接板3,下连接板4、水平隔震装置5、竖向隔震装置和竖向限位装置。其中,竖向隔震装置包括: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和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竖向限位装置包括:第一竖向限位装置8和第二竖向限位装置9。上连接板3通过水平隔震装置5与下连接板4连接。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内嵌于待隔震结构1的凹槽11内。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的两端分别与待隔震结构1的底部和上连接板3远离所述水平隔震装置5的一端连接。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内嵌于基础结构2的凹槽21内。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的两端分别与基础结构2的顶部和下连接板4远离所述水平隔震装置5的一端连接。第一竖向限位装置8穿过上连接板3内嵌于待隔震结构1中,以使第一竖向限位装置8与上连接板3活动连接。第二竖向限位装置9穿过下连接板4内嵌于基础结构2中,以使第二竖向限位装置9与下连接板4活动连接。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未受到震动时,上连接板3与待隔震结构1抵接,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压缩并收容于待隔震结构1的凹槽11内,下连接板4与基础结构2抵接,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压缩并收容于基础结构2的凹槽21内。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竖向限位装置8和第二竖向限位装置9的数量根据外部负载进行调整,例如当待隔震结构1的重量或震动幅度较大时,可增加第一竖向限位装置8和/或第二竖向限位装置9的数量,以保护水平隔震装置5,提升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的隔震效果。
其中,水平隔震装置5主要用于水平隔震,可采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或天然橡胶隔震支座。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该水平隔震装置5为铅芯橡胶隔震支座,通过高纯度的铅柱51将上连接板3和下连接板4连接。其中,水平隔震装置5通过多个螺栓10分别与上连接板3和下连接板4连接。
本实施例中,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震动前,先确定待隔震结构1和基础结构2,在待隔震结构1底部开设用于嵌套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的凹槽,在基础结构2顶部开设与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相配合的凹槽。将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固定在待隔震结构1和基础结构2之间,将第一竖向限位装置8穿过上连接板3内嵌于待隔震结构1中,将第二竖向限位装置9穿过下连接板4内嵌于基础结构2中。调节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使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未受到震动时,上连接板3与待隔震结构1抵接,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压缩并收容于待隔震结构1的凹槽内,下连接板4与基础结构2抵接,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压缩并收容于基础结构2的凹槽内,即完成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的震前设置。
发生震动时,当待隔震结构1开始向下运动时,如图4所示,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产生位移,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被拉伸,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压缩量逐渐减小,待隔震结构1向下的加速度根据第一弹簧组件31对外的压力逐渐降低,此时,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起到隔震作用。与此同时,待隔震结构1向下运动过程中,收容了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的凹槽21限制了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的压缩量,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被限制了最大位移,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对外施力相同,故并不会起到隔震作用。当待隔震结构1向上运动时,如图5所示,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产生位移,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被拉伸,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压缩量逐渐减小,待隔震结构1向上的加速度根据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对外的压力逐渐降低,此时,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起到隔震作用。与此同时,待隔震结构1向上运动过程中,收容了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的凹槽11限制了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的压缩量,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被限制了最大位移,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对外施力相同,故并不会起到隔震作用。通过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和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的共同作用,即实现了向下或向上过程中的隔震。本实施例利用单面隔震原理和对称性,在水平隔震装置5上连接板3和下连接板4连接竖向隔震装置,并将其内嵌与外部凹槽中,以满足待隔震结1竖向上下运动基本规律形成双边隔震。且竖向隔震装置处于平衡状态即处于静载状态时,上连接板3与待隔震结构1齐平,竖向隔震装置与连接水平隔震装置5共同承受竖向荷载,极大的降低了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对承载力要求。
本实施例提供的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通过在上连接板3和下连接板4分别连接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进和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并内嵌于对应结构的凹槽内形成双面隔震,起到隔震效果的同时降低了隔震层高度和对承载力的要求,提高了隔震的稳定性。同时,本实施例提供的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还设有第一竖向限位装置8和第二竖向限位装置9,用于限制上连接板3和下连接板4在震动过程中的距离,有效保护水平隔震装置5。
基于上述实施例,如图2所示,第一竖向限位装置8包括:第一限位杆81和第一弹性垫圈82。第一限位杆80穿过上连接板3内嵌于待隔震结构1中。上连接板3通过第一弹性垫圈82抵接在第一限位杆81端部的螺帽上。第二竖向限位装置9包括:第二限位杆91和第二弹性垫圈92。第二限位杆91穿过下连接板4内嵌于基础结构2中。下连接板4通过第二弹性垫圈92抵接在第二限位杆91端部的螺帽上。其中,第一限位杆81和第二限位杆91均为特制钢棒。
当震动作用较大时,例如当上连接板3向上运动时,如图5所示,第二竖向限位装置9产生压缩,限制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与待隔震结构1之间的相对移动,使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的竖向位移小于第二竖向限位装置9的螺帽处与下连接板4之间的预留距离,以缓解水平隔震装置5的所受的拉力,防止其受拉而发生破坏。
为防止第一限位杆81和第二限位杆91在震动过程中发生偏移,待隔震结构1上设有用于连接第一限位杆81的盲孔12。基础结构2上设有用于连接第二限位杆91的盲孔22。其中,第一限位杆81的高度可通过插入盲孔12的深度来调节,第二限位杆91的高度可通过插入盲孔22的深度来调节,以使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未受到震动时,上连接板3与待隔震结构1抵接,下连接板4与基础结构2抵接。
基于上述实施例,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为进一步提高隔震的稳定性,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沿水平隔震装置5的中轴线对称设置,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沿水平隔震装置5的中轴线对称设置。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呈环状固定在下连接板2远离水平隔震装置5的一端。同理,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呈环状固定在上连接板1远离水平隔震装置5的一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和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也可为其他对称形状,使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在震动过程中受到均匀的外力,进而提高隔震过程中的稳定性。
其中,为防止待隔震结构1与基础结构2在震动过程中发生转动,提高隔震的稳定性,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分别与上连接板3和待隔震结构1连接,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分别与下连接板4和基础结构2连接。
具体地,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包括:多个第一弹性元件311。第一弹性元件311分别与上连接板3和待隔震结构1连接,且多个第一弹性元件311沿水平隔震装置5的中轴线对称设置。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包括:多个第二弹性元件411。第二弹性元件411分别与下连接板4和基础结构2连接,且多个第二弹性元件411也沿水平隔震装置5的中轴线对称设置。第一弹性元件311和第二弹性元件411均采用钢制螺旋弹簧。优选地,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可由7个第一弹性元件311组成,其中6个第一弹性元件311设置在外圈,一个第一弹性元件311设置在圈中心。同理,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可由7个第二弹性元件411组成,其中6个第二弹性元件411设置在外圈,一个第二弹性元件411设置在圈中心。本实施例通过对称设置的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和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进一步提高了隔震的稳定性。
基于上述实施例,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上连接板1远离水平隔震装置5的一端设有用于卡接待隔震结构1的第一卡扣32,下连接板4远离水平隔震装置5的一端设有用于卡接基础结构2的第二卡扣42。
其中,第一卡扣32和第二卡扣42均为具有一定高度的钢制厚壁圆环。第一卡扣32预埋于待隔震结构1的凹槽11中,通过螺栓与上连接板3连接。第二卡扣42预埋于基础结构2的凹槽21中,通过螺栓与下连接板4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卡扣32和第二卡扣42均为刚度较大的钢制厚壁圆环,进而保证待隔震结构1与上连接板3之间和基础结构2与下连接板4之间的相对稳定,减小了竖向隔震装置与水平隔震装置5之间的相互影响。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内嵌式复合隔震系统,该内嵌式复合隔震系统包括本发明以上任一所述的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待隔震结构和基础结构。由于采用了上述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有效的降低了隔震层高度和对承载力的要求,大幅提高了隔震的稳定性。其中,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待隔震结构和基础结构可参照上述图1-图5相关的文字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继续参阅图1-5,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的使用方法,该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确定待隔震结构1和基础结构2,在待隔震结构1底部开设用于嵌套竖向隔震装置31的凹槽,在基础结构2顶部开设用于嵌套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的凹槽。
S2:将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固定在待隔震结构1和基础结构2之间,将第一竖向限位装置8穿过上连接板3内嵌于待隔震结构1中,将第二竖向限位装置9穿过下连接板4内嵌于基础结构2中。
S3:调节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使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未受到震动时,上连接板3与待隔震结构1抵接,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压缩并收容于待隔震结构1的凹槽内,下连接板4与基础结构2抵接,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压缩并收容于基础结构2的凹槽内。
该具体地,震动前,先确定待隔震结构1和基础结构2,在待隔震结构1底部开设用于嵌套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的凹槽,在基础结构2顶部开设与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相配合的凹槽。将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固定在待隔震结构1和基础结构2之间,将第一竖向限位装置8穿过上连接板3内嵌于待隔震结构1中,将第二竖向限位装置9穿过下连接板4内嵌于基础结构2中。调节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使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未受到震动时,上连接板3与待隔震结构1抵接,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压缩并收容于待隔震结构1的凹槽内,下连接板4与基础结构2抵接,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压缩并收容于基础结构2的凹槽内,即完成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的震前设置。发生震动时,当待隔震结构1开始向下运动时,如图4所示,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产生位移,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被拉伸,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压缩量逐渐减小,待隔震结构1向下的加速度根据第一弹簧组件31对外的压力逐渐降低,此时,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起到隔震作用。与此同时,待隔震结构1向下运动过程中,收容了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的凹槽21限制了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的压缩量,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被限制了最大位移,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对外施力相同,故并不会起到隔震作用。当待隔震结构1向上运动时,如图5所示,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产生位移,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被拉伸,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压缩量逐渐减小,待隔震结构1向上的加速度根据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对外的压力逐渐降低,此时,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起到隔震作用。与此同时,待隔震结构1向上运动过程中,收容了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的凹槽11限制了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的压缩量,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被限制了最大位移,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对外施力相同,故并不会起到隔震作用。通过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和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的共同作用,即实现了向下或向上过程中的隔震。本实施例利用单面隔震原理和对称性,在水平隔震装置5上连接板3和下连接板4连接竖向隔震装置,并将其内嵌与外部凹槽中,以满足待隔震结1竖向上下运动基本规律形成双边隔震。且竖向隔震装置处于平衡状态即处于静载状态时,上连接板3与待隔震结构1齐平,竖向隔震装置与连接水平隔震装置5共同承受竖向荷载,极大的降低了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对承载力要求。
本实施例提供的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的使用方法,通过在上连接板3和下连接板4分别连接第一竖向隔震装置31进和第二竖向隔震装置41,并内嵌于对应结构的凹槽内形成双面隔震,起到隔震效果的同时降低了隔震层高度和对承载力的要求,提高了隔震的稳定性。同时,本实施例提供的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还设有第一竖向限位装置8和第二竖向限位装置9,用于限制上连接板3和下连接板4在震动过程中的距离,有效保护水平隔震装置5。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用于承载底部设有凹槽的待隔震结构,并固定在顶部设有凹槽的基础结构上;
所述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包括:上连接板,下连接板、水平隔震装置、竖向隔震装置和竖向限位装置;所述竖向隔震装置包括:第一竖向隔震装置和第二竖向隔震装置;所述竖向限位装置包括:第一竖向限位装置和第二竖向限位装置;所述上连接板设有用于卡接所述待隔震结构的第一卡扣;所述水平隔震装置包括天然橡胶隔震支座或铅芯橡胶隔震支座;
所述上连接板通过所述水平隔震装置与所述下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竖向隔震装置内嵌于所述待隔震结构的凹槽内;所述第二竖向隔震装置内嵌于所述基础结构的凹槽内;所述第一竖向限位装置穿过所述上连接板内嵌于所述待隔震结构中;所述第二竖向限位装置穿过所述下连接板内嵌于所述基础结构中;
所述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未受到震动时,所述上连接板与所述待隔震结构抵接,所述第一竖向隔震装置压缩并收容于所述待隔震结构的凹槽内,所述下连接板与所述基础结构抵接,所述第二竖向隔震装置压缩并收容于所述基础结构的凹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向限位装置包括:第一限位杆和第一弹性垫圈;所述第一限位杆穿过所述上连接板内嵌于所述待隔震结构中;所述上连接板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垫圈抵接在所述第一限位杆端部的螺帽上;
所述第二竖向限位装置包括:第二限位杆和第二弹性垫圈;所述第二限位杆穿过所述下连接板内嵌于所述基础结构中;所述下连接板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垫圈抵接在所述第二限位杆端部的螺帽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待隔震结构上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杆的盲孔;所述基础结构上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杆的盲孔。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板设有用于卡接所述基础结构的第二卡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向隔震装置包括:多个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分别与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待隔震结构连接,且多个所述第一弹性元件沿所述水平隔震装置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所述第二竖向隔震装置包括:多个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分别与所述下连接板和所述基础结构连接,且多个所述第二弹性元件沿所述水平隔震装置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隔震装置通过多个螺栓分别与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连接。
7.一种内嵌式复合隔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待隔震结构和基础结构;所述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设置在所述待隔震结构和所述基础结构之间。
8.一种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确定所述待隔震结构和所述基础结构,在所述待隔震结构底部开设用于嵌套所述第一竖向隔震装置的凹槽,在所述基础结构顶部开设用于嵌套所述第二竖向隔震装置的凹槽;
将所述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固定在所述待隔震结构和所述基础结构之间,将所述第一竖向限位装置穿过所述上连接板内嵌于所述待隔震结构中,将所述第二竖向限位装置穿过所述下连接板内嵌于所述基础结构中;
调节所述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使所述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未受到震动时,所述上连接板与所述待隔震结构抵接,所述第一竖向隔震装置压缩并收容于所述待隔震结构的凹槽内,所述下连接板与所述基础结构抵接,所述第二竖向隔震装置压缩并收容于所述基础结构的凹槽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827174.3A CN108824664B (zh) | 2018-07-25 | 2018-07-25 | 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内嵌式复合隔震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827174.3A CN108824664B (zh) | 2018-07-25 | 2018-07-25 | 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内嵌式复合隔震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824664A CN108824664A (zh) | 2018-11-16 |
CN108824664B true CN108824664B (zh) | 2023-07-14 |
Family
ID=64139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827174.3A Active CN108824664B (zh) | 2018-07-25 | 2018-07-25 | 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内嵌式复合隔震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824664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33829A (zh) * | 2008-07-18 | 2008-12-31 | 北京工业大学 | 竖向限位型铅剪切三维隔振装置 |
CN101761147A (zh) * | 2010-01-28 | 2010-06-30 | 大连理工大学 | 一种三维隔震装置 |
CN102912724A (zh) * | 2012-11-15 | 2013-02-06 | 成都宝路通桥梁科技有限公司 | 隔震支座 |
CN103790106A (zh) * | 2014-01-23 | 2014-05-14 | 北京工业大学 | 具有碟形弹簧的并联型负刚度结构隔震减振支座 |
CN104631626A (zh) * | 2014-12-24 | 2015-05-20 | 北京工业大学 | 一种穿插式形状记忆合金绞线抗拉与耗能隔震支座 |
CN106759927A (zh) * | 2017-01-14 | 2017-05-31 | 北京工业大学 | 一种串联型叠层橡胶‑弹簧三维复合隔震支座 |
CN208981548U (zh) * | 2018-07-25 | 2019-06-14 | 北京工业大学 | 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和内嵌式复合隔震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648295B2 (en) * | 2001-10-02 | 2003-11-18 | Andrew James Herren | Vibration and sound dampener for heavy machinery |
-
2018
- 2018-07-25 CN CN201810827174.3A patent/CN10882466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33829A (zh) * | 2008-07-18 | 2008-12-31 | 北京工业大学 | 竖向限位型铅剪切三维隔振装置 |
CN101761147A (zh) * | 2010-01-28 | 2010-06-30 | 大连理工大学 | 一种三维隔震装置 |
CN102912724A (zh) * | 2012-11-15 | 2013-02-06 | 成都宝路通桥梁科技有限公司 | 隔震支座 |
CN103790106A (zh) * | 2014-01-23 | 2014-05-14 | 北京工业大学 | 具有碟形弹簧的并联型负刚度结构隔震减振支座 |
CN104631626A (zh) * | 2014-12-24 | 2015-05-20 | 北京工业大学 | 一种穿插式形状记忆合金绞线抗拉与耗能隔震支座 |
CN106759927A (zh) * | 2017-01-14 | 2017-05-31 | 北京工业大学 | 一种串联型叠层橡胶‑弹簧三维复合隔震支座 |
CN208981548U (zh) * | 2018-07-25 | 2019-06-14 | 北京工业大学 | 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和内嵌式复合隔震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824664A (zh) | 2018-1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239501A (zh) | 抗拉拔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 | |
CN212294716U (zh) | 一种建筑基础抗震承重结构 | |
JP2012233303A (ja) | 緩衝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橋梁緩衝構造 | |
CN212689245U (zh) | 一种隔震滑板支座 | |
KR20010074179A (ko) | 일체형 다방향 면진받침 | |
CN105545057A (zh) | 具有抗提离功能的摩擦滑移摆隔震支座 | |
CN215290295U (zh) | 一种装配式建筑地基用加固减振装置 | |
CN108824664B (zh) | 内嵌式复合隔震装置、内嵌式复合隔震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
CN111576656A (zh) | 梁板分离式分层隔震结构 | |
CN110985579B (zh) | 一种高阻尼自限位隔减震装置及使用方法 | |
CN220184249U (zh) | 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避震装置 | |
CN108678481B (zh) | 一种抗震钢结构住宅建筑 | |
CN108798169B (zh) | 内嵌式弹性隔震装置、内嵌式弹性隔震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
JP4621332B2 (ja) | 高層建物又はアスペクト比が大きい低層建物の免震方法及び免震構造 | |
CN112459584B (zh) | 一种墙板拼接且地基减震的装配式框架结构 | |
CN211714045U (zh) | 一种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 | |
CN213952505U (zh) | 一种钢结构支撑座 | |
KR101230056B1 (ko) | 면진 가동플로어 구조 | |
CN108798170B (zh) | 抗拉隔震保护装置、抗拉隔震保护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
CN210032111U (zh) | 一种具有抗拉功能的隔震橡胶支座装置 | |
JP2006170233A (ja) | 免震アイソレータと免震構造体 | |
Awchat et al. | Seismic Response of Tall Building with Underground Storey Using Dampers | |
CN220644701U (zh) | 一种具有限位结构的隔震支座 | |
CN218881146U (zh) | 一种基于bim的钢结构梁柱连接结构 | |
CN106836929B (zh) | 一种摩擦摆支座隔震层抗拉限位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