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72425B -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组件、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组件、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572425B CN108572425B CN201810198324.9A CN201810198324A CN108572425B CN 108572425 B CN108572425 B CN 108572425B CN 201810198324 A CN201810198324 A CN 201810198324A CN 108572425 B CN108572425 B CN 10857242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opposing
- moving member
- optical axis
- protru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02K41/035—DC motors; 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2—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4—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 H02K41/0356—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moving along a straight path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03B2205/0069—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using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s, e.g. voice co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可靠地约束卷绕于移动构件的线圈从而有效地限制线圈相对于移动构件移动的透镜驱动装置、使用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相机组件、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在保持透镜体的移动构件(10)卷绕有线圈(40)。位于移动构件(10)的第一限制突部(11)与第二限制突部(12a)之间的突部对置部的第一线圈部分(40A)的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被限制为h1,位于未设置有第二限制突部(12a)的非对置部的第二线圈部分(40B)的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h2比h1大。因此,线圈(40)可靠地固定于移动构件(10),能够抑制线圈(40)相对于移动构件(10)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镜驱动装置、使用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相机组件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具有供透镜体搭载的移动构件、卷绕于所述移动构件的线圈、以及与所述线圈对置的磁铁。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关于透镜驱动装置的发明。
该透镜驱动装置具有支承构件和能够搭载透镜体的透镜保持构件(移动构件)。透镜保持构件经由下侧板簧和上侧板簧支承于支承构件。
在透镜保持构件一体地形成有在环绕方向的整个区域连续地向侧方突出的凸缘部、以及在环绕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且在光轴方向上与所述凸缘部对置的多个突部。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突部之间,在透镜保持构件的外侧部卷绕有导线而形成线圈的卷绕部。
在支承构件侧固定有磁铁,该磁铁与所述线圈的卷绕部对置。在埋设于支承构件的金属构件上形成有连接端子部,从该连接端子部经由下侧板簧向线圈给予驱动电流,使透镜保持构件向透镜体的光轴方向移动。通过该动作,进行拍摄元件的图像的对焦。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99322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在凸缘部与突部对置的部分、以及不存在所述突部的部分,所述线圈以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均匀的方式卷绕。因此,在掉落等被给予了不期望的较强的外部冲击的情况下,存在线圈相对于透镜保持构件向环绕方向发生位置偏移的可能性。若产生该位置偏移,则存在从线圈引出的导线的末端部作用有过大的张力而断裂、或者所述末端部与板簧的钎料接合部被破坏的可能性。
为了防止线圈相对于移动构件的位置偏移,可以考虑通过大量的粘接剂将线圈与透镜保持构件固定。但是,若使用大量的粘接剂,则部分粘接剂附着于不期望的部分的可能性也提高,因此生产性变差。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以往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使不将线圈与移动构件(透镜保持构件)牢固地粘接也能够抑制线圈向环绕方向的移动的透镜驱动装置、使用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相机组件、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有能够搭载透镜体的移动构件、将所述移动构件支承为沿所述透镜体的光轴方向移动自如的板簧、设置于所述移动构件的线圈、以及与所述线圈对置的磁铁,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动构件的外侧部形成有第一限制突部和第二限制突部,在所述外侧部沿环绕方向交替地配置有突部对置部和非对置部,在所述突部对置部中,所述第一限制突部与所述第二限制突部在所述光轴方向上对置,在所述非对置部中,所述第一限制突部与所述第二限制突部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不对置,在所述移动构件的所述外侧部设置有所述线圈,所述线圈通过将导线沿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环绕方向卷绕而成,所述线圈形成为,位于所述非对置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线圈部分的所述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比位于所述突部对置部的第一线圈部分的所述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大。
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限制突部具有与所述突部对置部和非对置部连续地形成的部分,所述第二限制突部以至少位于所述突部对置部的方式沿所述环绕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所述线圈中的与所述第一限制突部对置的第一线圈缘部在所述第一线圈部分和所述第二线圈部分中处于所述光轴方向的相同高度位置。
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优选为,所述线圈具有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限制突部对置的第二线圈缘部,在所述第二线圈缘部中,在所述第一线圈部分与所述第二线圈部分的边界部形成有倾斜部,各个所述倾斜部与所述第二限制突部的环绕方向的两端部对置。
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对所述线圈的所述第一线圈部分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线圈部分的两侧的边界线圈部分而言,内侧部分朝向所述环绕方向而形成为平坦状,在所述边界线圈部分的所述第二线圈缘部设置有所述倾斜部。
在该情况下,可以构成为,所述线圈的所述第二线圈部分的内侧部分以及外侧部分朝向所述环绕方向而形成为平坦状,所述磁铁的磁化面与所述第二线圈部分对置。
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中,所述导线具有金属线、以及包覆所述金属线的绝缘性的包覆层,位于所述第一线圈部分的所述导线的、朝向所述光轴方向的所述包覆层的至少一部分比位于所述第二线圈部分的所述导线的所述包覆层薄。
接下来,本发明的相机组件的特征在于,具有:所述任一个透镜驱动装置;由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所述移动构件保持的透镜体;以及与所述透镜体对置的拍摄元件。
并且,本发明涉及一种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具有能够搭载透镜体的移动构件、将所述移动构件支承为沿所述透镜体的光轴方向移动自如的板簧、设置于所述移动构件的线圈、以及与所述线圈对置的磁铁,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使用如下的所述移动构件,所述移动构件在外侧部形成有第一限制突部和第二限制突部,在所述外侧部沿环绕方向交替地配置有突部对置部和非对置部,在所述突部对置部中,所述第一限制突部与所述第二限制突部在所述光轴方向上对置,在所述非对置部中,所述第一限制突部与所述第二限制突部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不对置,在所述移动构件的所述外侧部沿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环绕方向卷绕导线而形成所述线圈,此时,在所述突部对置部将所述导线以使所述导线彼此接触的方式从所述第一限制突部的对置内表面卷绕至所述第二限制突部的对置内表面,从而形成第一线圈部分,在所述非对置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第二线圈部分,该第二线圈部分的所述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比所述第一线圈部分的所述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大。
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突部对置部将所述导线限制在所述第一限制突部的所述对置内表面与所述第二限制突部的所述对置内表面之间,设定所述第一线圈部分的所述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在所述非对置部解除所述对置内表面之间的限制,从而所述第二线圈部分的所述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扩大。
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移动构件中,所述第一限制突部具有与所述突部对置部和非对置部连续地形成的部分,所述第二限制突部以至少位于所述突部对置部的方式沿所述环绕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通过以与所述第一限制突部的所述对置内表面抵接的方式卷绕所述导线,从而将所述线圈中的与所述第一限制突部对置的第一线圈缘部在所述第一线圈部分和所述第二线圈部分中设为所述光轴方向的相同高度位置。
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为,在以与所述第二限制突部的所述对置内表面抵接的方式卷绕所述导线时,在所述线圈的第二线圈缘部的与所述第二限制突部的所述环绕方向的两端部对置的部分形成倾斜部。
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为,在所述非对置部使夹具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限制突部的所述对置内表面在所述光轴方向上对置,并在所述第一限制突部的所述对置内表面与所述夹具之间卷绕所述导线,由此设定所述第二线圈部分的所述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线圈中,第二线圈部分的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比第一线圈部分的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大,该第一线圈部分位于第一限制突部与第二限制突部对置的突部对置部,该第二线圈部分位于第一限制突部与第二限制突部不对置的非对置部。因此,线圈相对于移动构件不易在环绕方向上移动,即使在不通过粘接剂将线圈固定于移动构件,或者通过非常少量的粘接剂固定的状态下,在作用有不期望的较强的外部冲击等时,线圈不易在移动构件上移动。因此,产生从线圈引出的导线的末端部断裂、导线的末端部与板簧等的接合部被破坏等情况的可能性变低。
另外,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中,通过在突部对置部将导线以相互接触并且与第一限制突部的对置内表面和第二限制突部的对置内表面双方接触的方式紧密地卷绕,从而能够在突部对置部中限制第一线圈部分的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另外,在非对置部中,所述对置内表面间的约束被解除,因此被给予卷绕力的线圈的宽度尺寸变大,能够形成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变大的第二线圈部分。另外,能够在与第二限制突部的环绕方向的两端部对置的部分,在线圈缘部中形成倾斜部,通过该倾斜部的存在,线圈不易相对于移动构件在环绕方向上发生位置偏移。
另外,通过在非对置部以使夹具与第一限制突部对置的方式卷绕导线,能够适当地设定第二线圈部分的宽度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构成透镜驱动装置的移动构件、线圈、板簧以及磁铁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移动构件、线圈、板簧以及磁铁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4所示的移动构件和线圈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使设置有线圈的移动构件以Y1-Y2线为中心而旋转180度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7是从VII向视方向观察图5所示的移动构件和线圈时的侧视图。
图8是将图7所示的侧视图的一部分放大了的放大侧视图。
图9是以将移动构件设为与图5上下反向的方式示出将夹具放置于移动构件而进行线圈的卷绕作业的工序的局部立体图。
图10是示出移动构件、夹具以及卷绕于移动构件的线圈的位置关系的图9的X-X线处的剖视图。
图11的(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移动构件和线圈的第一线圈部分的剖面照片,(B)是示出比较例中的移动构件和线圈的第一线圈部分的剖面照片。
附图标记说明
1透镜驱动装置;2支承基台;3罩;5连接端子;6框体;10移动构件;11第一限制突部;12a、12b第二限制突部;15a、15b、15c突部对置部;16a、16b、16c非对置部;17a、17b卷绕面;18a、18b避让外侧面;20下部板簧;30上部板簧;40线圈;40A第一线圈部分;40B第二线圈部分;41导线;41a卷绕始端;41b卷绕终端;42第一线圈缘部;43第二线圈缘部;43a倾斜部;50夹具;51对置面;52插入部;52c卷绕面;(i)第一限制突部11的对置内表面;(ii)第二限制突部12的对置内表面;(iii)第二限制突部12a的两端部;M磁铁;Mg内侧磁化面;O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和图2中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的整体结构。在图3和图4中示出移动构件、线圈、磁铁以及板簧,在图5、图7以及图8中示出移动构件和线圈。
透镜驱动装置1具有移动构件10。如图4和图5所示,移动构件10是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筒状的透镜保持构件。移动构件10具有中心孔13,在中心孔13装配有透镜体(透镜筒或者镜筒)。透镜体包括将一块透镜或者多块透镜组合而成的透镜组、以及保持所述透镜或者所述透镜组的透镜保持架。例如,在中心孔13形成有内螺纹部,在透镜保持架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部,通过使外螺纹部与内螺纹部螺着,从而将透镜体装配并搭载于移动构件10。或者,透镜体插入中心孔13的内部,透镜体与移动构件10由粘接剂固定。
各图所示的Z1-Z2方向是上下方向,并且是与透镜体的光轴O平行的方向(光轴方向)。透镜驱动装置1搭载于便携式电话等便携式电子设备。在比透镜驱动装置1靠Z2侧的位置配置有CCD等拍摄元件。通过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透镜体以及拍摄元件组合而构成相机组件。在相机组件中,通过移动构件10和搭载于该移动构件10的透镜体向Z1-Z2方向移动,从而进行成像于拍摄元件的图像的自动对焦。
如图1和图2所示,在透镜驱动装置1设置有支承基台2和盖3。通过组合支承基台2和盖3,从而构成在内部具有收纳空间的外壳(壳体)。在该实施方式中,由支承基台2和盖3构成支承构件(固定构件)。
支承基台2的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平面形状为四边形状,由作为非磁性材料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如图2所示,在支承基台(支承构件)2的四个角部上形成有弹簧固定部2a。在支承基台2上安装有相互分离的一对下部板簧20。在图4中示出一对下部板簧20的形状。各个下部板簧20由具有导电性的板簧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有固定侧支承片21、该固定侧支承片21的内侧的可动侧支承片22、以及连接固定侧支承片21和可动侧支承片22的弹性臂部23。在各个下部板簧20的固定侧支承片21中,在X1侧和X2侧形成有安装孔21a。通过使各个安装孔21a与在图2所示的支承基台2的弹簧固定部2a形成的突起嵌合,并对所述突起进行热铆接,从而将一对下部板簧20的固定侧支承片21固定在支承基台2上。
如图4所示,在各个下部板簧20的可动侧支承片22中,在X1侧和X2侧形成有安装孔22a。如图6的仰视图所示,在移动构件10的朝向Z2方向的下表面,在X1侧和X2侧设置有弹簧固定部10b,在各个弹簧固定部10b一体地设置有向Z2方向突出的突起10c、10d。通过使在下部板簧20的可动侧支承片22形成的各个安装孔22a与在移动构件10的下表面设置的突起10c、10d嵌合,并对所述突起进行热铆接,从而将下部板簧20的可动侧支承片22固定于移动构件10的下表面。
图1和图2所示的盖3能够由具有磁性的钢板(由普通钢形成的钢板)等形成并作为磁性轭而发挥功能。盖3具有顶板部3a。在所述支承基台2的中央部分开设有光透过孔2b,在盖3的顶板部3a也开设有光透过孔3b。支承基台2的光透过孔2b与盖3的光透过孔3b在Z1-Z2方向上对置,并且从上下与所述移动构件10的中心孔13对置。
盖3的平面形状为四边形状,具有四个平面侧板3d、以及使各个平面侧板3d彼此连续的角侧板3e。形成于顶板部3a的光透过孔3b的平面形状为四边形状,且一体地形成有从光透过孔3b的四个角部分别朝向Z2方向弯折的对置轭部3c。对置轭部3c从内侧与各个角侧板3e的内表面对置。
如图2至图4所示,在透镜驱动装置1设置有四个磁铁M。如图4所示,各个磁铁M具有相互具有90度的角度的外侧面Ma、以及朝向Z1方向的平坦的上表面Mb。另外,各磁铁M具有朝向光轴O的内侧面即内侧磁化面Mg、以及位于两个外侧面Ma之间且与内侧磁化面Mg对置的外侧磁化面Mh。内侧磁化面Mg和外侧磁化面Mh是平坦面并且是与Z1-Z2方向平行的垂直面。各个磁铁M被磁化为内侧磁化面Mg与外侧磁化面Mh成为不同的极性。另外,全部磁铁M被磁化为内侧磁化面Mg成为相同的极性。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所述移动构件10的上侧(Z1侧)设置有上部板簧30。上部板簧30由板簧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有四边形的框形状的固定侧支承片31、该固定侧支承片31的内侧的可动侧支承片32、以及连接固定侧支承片21和可动侧支承片32的弹性臂部33。固定侧支承片31的四处角部成为安装部31a。
如图2所示,在比上部板簧30靠上侧(Z1侧)的位置设置有框体6。框体6由合成树脂材料等非磁性材料形成。框体6的四个角部成为弹簧支承部6a。在上部板簧30的安装部31a的朝向Z1方向的上表面与框体6的弹簧支承部6a的朝向Z2侧的下表面紧贴、且四个磁铁M的上表面Mb与上部板簧30的安装部31a的朝向Z2方向的下表面紧贴的状态下,各个磁铁M的上表面Mb、上部板簧30的安装部31a、以及框体6的弹簧支承部6a的下表面由粘接剂固定。框体6、上部板簧30、以及四个磁铁M在相互粘接的状态下从下侧插入盖3的内部。而且,磁铁M的外侧面Ma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盖3的平面侧板3d的内表面。在该状态下,设置于盖3的对置轭部3c与各个磁铁M的内侧磁化面Mg隔开间隔地对置。
移动构件10由合成树脂材料等非磁性材料形成。如图4和图5所示,在移动构件10的朝向Z1方向的上表面设置有弹簧固定部10a。在框体6、上部板簧30以及磁铁M设置于盖3的内部后,将卷绕有线圈40的移动构件10、下部板簧20、以及支承基台2组装而成的组装体从下方插入盖3的内部。而且,移动构件10的弹簧固定部10a与上部板簧30的可动侧支承片32的下侧抵接,弹簧固定部10a和可动侧支承片32由粘接剂固定。另外,支承基台2与盖3相互固定。
如图4所示,设置于下部板簧20的弹性臂部23成形为细小的弯曲形状即蛇行形状,设置于上部板簧30的弹性臂部33也成形为细小的弯曲形状即蛇行形状。移动构件10的下表面与支承基台2经由下部板簧20连结,移动构件10的上表面与磁铁M以及框体6经由上部板簧30连结。而且,通过下部板簧20的弹性臂部23和上部板簧30的弹性臂部33双方的弹性变形,移动构件10在盖3的内部被支承为沿光轴方向即Z1-Z2方向移动自如。
如图5所示,在移动构件10的外侧部、即移动构件10的向以光轴O为中心的环绕方向延伸的外侧部(外周部),在Z2侧即移动构件10的下部侧形成有第一限制突部11,在Z1侧即移动构件10的上部侧形成有多个第二限制突部12a、12b。第一限制突部11呈在以光轴O为中心的环绕方向(周向)上连续地延伸的凸缘形状。但是,在朝向Y1侧的外侧部,在第一限制突部11的局部形成有缺口部11a。另外,如图6的仰视图所示,在朝向Y2侧的外侧部,也在第一限制突部11的局部形成有缺口部11b。在移动构件10的外侧部,在朝向X1侧、X2侧以及Y2侧的外侧部设置有第二限制突部12a。在朝向Y1侧的外侧部,以向X1侧与X2侧分离的方式形成有两个第二限制突部12b。
如图5所示,在移动构件10的朝向X1侧、X2侧以及Y2侧的外侧部,以规定的长度形成有第二限制突部12a。位于X1侧和X2侧的第二限制突部12a的下表面即对置内表面(ii)与第一限制突部11的上表面即对置内表面(i)在光轴方向上对置的部分为突部对置部15a。突部对置部15a的长度L1与第二限制突部12a的长度尺寸对应。在移动构件10的朝向Y1侧的外侧部,以规定的长度形成有两个第二限制突部12b,两个第二限制突部12b的下表面即对置内表面与第一限制突部11的上表面即对置内表面在光轴方向上对置的部分为突部对置部15b。突部对置部15b的长度L2与第二限制突部12b的长度尺寸对应。
在移动构件10的朝向Y2侧的外侧部形成有一个第二限制突部12a,如图6所示,在与该第二限制突部12a对置的第一限制突部11形成有缺口部11b。而且,该第二限制突部12a的下表面即对置内表面与不存在缺口部11b的部分的第一限制突部11的上表面即对置内表面在光轴方向上对置的部分为突部对置部15c。突部对置部15c因缺口部11b的存在而被分为两个。需要说明的是,两个突部对置部15c、15c各自的长度L3、L4由Y2侧的第二限制突部12a的长度尺寸(L1)和缺口部11b的长度尺寸来确定。
平面形状为大致四边形状的移动构件10的位于各个角部的外侧部为第一限制突部11与第二限制突部12a、12b在光轴方向上不对置的非对置部16a。另外,在Y1侧的外侧部,被两个突部对置部15b、15b夹着的区域为第一限制突部11与第二限制突部12b在光轴方向上不对置的非对置部16b。
在Y2侧的外侧部中,被两个突部对置部15c、15c夹着的区域为第一限制突部11与第二限制突部12a在光轴方向上不对置的非对置部16c。该非对置部16c与形成有图6所示的第一限制突部11的缺口部11b的区域对应。这样,第一限制突部11以除缺口部11a、11b以外连续的方式形成于移动构件10。因此,第一限制突部11具有与突部对置部15a、15b、15c以及非对置部16a连续地形成的部分。另一方面,第二限制突部12a、12b以至少位于突部对置部15a、15b、15c的方式沿移动构件10的环绕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如图5所示,在移动构件10的朝向X1侧、X2侧以及Y2侧的外侧部,在突部对置部15a、15c中,在第一限制突部11与第二限制突部12a之间形成有线圈卷绕面17a。三处线圈卷绕面17a为成为沿Y方向或者X方向延伸且与Z方向平行的垂直面的平坦面。在朝向Y1方向的外侧面,在第一限制突部11与第二限制突部12b之间形成有线圈卷绕面17b。在Y1侧的外侧部以向X1侧与X2侧分离的方式设置的线圈卷绕面17b为成为沿X方向延伸且与Z方向平行的垂直面的平坦面。
如图5所示,在移动构件10的四处角部设置的非对置部16a形成有成为与Z方向平行的面的避让外侧面18a。各个避让外侧面18a形成为向比所述线圈卷绕面17a接近光轴O的方向后退。在朝向Y1侧的外侧部的非对置部16b也形成有避让外侧面18b。避让外侧面18b形成为向比所述线圈卷绕面17b、17b接近光轴O的方向后退。
如图6所示,在移动构件10的朝向Z2方向的底面的两处一体地形成有突起19a、19b,该突起19a、19b用于固定形成线圈40的导线41的末端部。突起19a、19b朝向Z2方向突出。位于Y1侧的突起19a是固定导线41的卷绕始端41a的卷绕突起,位于Y2侧的突起19b是固定导线41的卷绕终端41b的卷绕突起。
如图5所示,在移动构件10的外侧部,沿以光轴O为中心的环绕方向交替地配置有第一限制突部11与第二限制突部12a、12b对置的突部对置部15a、15b、15c、以及第一限制突部11与第二限制突部12a、12b不对置的非对置部16a、16b、16c。如图4、图7、图8所示,在移动构件10的外侧部,在突部对置部15a、15b、15c和非对置部16a、16b、16c卷绕有多匝导线41而形成线圈40。如图5所示,线圈40的平面形状为大致八边形。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仅图示线圈40的主体部,对于与线圈40的主体部连接的导线41,包括卷绕始端41a、卷绕终端41b在内省略图示。
用于形成线圈40的导线41为包覆导线,具有作为导电性的金属线的铜线、以及包覆铜线的绝缘性的包覆层。包覆层采用包覆铜线的聚氨酯树脂等绝缘层和其表面的聚酰胺树脂等熔合层的双层结构。
在导线41的卷绕始端41a,包覆层被除去,卷绕始端41a卷绕于图6所示的Y1侧的突起19a。从突起19a延伸的导线41通过第一限制突部11的缺口部11a,向第一限制突部11的上表面即对置内表面(i)引导,在移动构件10的外侧部的突部对置部15a、15b、15c和非对置部16a、16b、16c处,导线41向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卷绕而形成线圈40。卷绕完线圈40后的导线41通过第一限制突部11的缺口部11b向移动构件10的下表面侧引出。导线41的卷绕终端41b的包覆层被除去,并卷绕于图6所示的移动构件10的突起19b。
在图2所示的支承基台2的内部埋设有被分割为三部分的金属板,其中的两个金属板的各自的一部分作为连接端子5而从支承基台2的侧方向下突出。在形成于支承基台2的上表面的四处弹簧固定部2a中的设置于X2侧的两处,形成有一方的金属板的一部分露出的露出部5a和另一方的金属板的一部分露出的露出部5b。图4所示的两个下部板簧20的一方与位于Y1侧的露出部5a紧贴并通过焊接等接合,另一方的下部板簧20与位于Y2侧的露出部5b紧贴并通过焊接等接合。由此,两个连接端子5与两个下部板簧20一对一地导通。
需要说明的是,埋设于支承基台2的被分割为三部分的金属板中的不构成所述连接端子5的一个金属板以沿着X1侧以及Y1侧、Y2侧的侧边的方式形成为U字形状并埋设于支承基台2的内部。如图1和图2所示,该金属板的一部分在支承基台2的角部作为接地用端子7而向外侧突出。在将支承基台2与盖3组合时,接地用端子7与盖3接合,盖3设定为接地电位。
如图6所示,在移动构件10的朝向Z2方向的下表面,在X1侧和X2侧设置有弹簧固定部10b、10b,在弹簧固定部10b、10b中,在Y1侧一体地形成有突起10c、10c,在Y2侧一体地形成有突起10d、10d。如上述那样,在图4所示的Y1侧的下部板簧20形成的可动侧支承片22的X1侧和X2侧的端部与弹簧固定部10b、10b抵接,在形成于可动侧支承片22的两个安装孔22a插通有突起10c、10c,突起10c、10c被热铆接,从而可动侧支承片22固定于弹簧固定部10b、10b。同样地,在图4中位于Y2侧的下部板簧20的可动侧支承片22也与弹簧固定部10b、10b抵接,在两个安装孔22a插通有突起10d、10d,突起10d、10d被热铆接。
当将两个下部板簧20的可动侧支承片22固定于移动构件10的下表面时,卷绕于图6所示的突起19a的导线41的卷绕始端41a与Y1侧的下部板簧20的可动侧支承片22处于大致接触的状态,卷绕始端41a和可动侧支承片22被钎焊。另外,卷绕于突起19b的导线41的卷绕终端41b与Y2侧的下部板簧20的可动侧支承片22也处于相互接触的状态并被钎焊。由此,以分割为两部分的方式埋设于支承基台2的连接端子5经由各个下部板簧20而与导线41的卷绕始端41a、卷绕终端41b分别导通,从而能够从两个连接端子5向导线41通电。
接下来,对作为透镜驱动装置1的制造方法的一部分的导线41相对于移动构件10的卷绕方法、以及作为其结果而形成的所述线圈40的卷绕形状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在图9中,以将移动构件10设为上下反向的方式示出非对置部16a和位于非对置部16a的两侧的突部对置部15a、15c的一部分。另外,在图9中示出线圈40的成形中使用的夹具50的一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中图示卷绕终端41b及其附近的导线41。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将移动构件10与夹具50组合并卷绕有线圈40的状态的、相当于图9的X-X线剖面的剖视图。
图9所示的夹具50具有插入部52,插入部52插入在移动构件10的四个角部设置的非对置部16a、即未形成有第二限制突部12a、12b的四个角部。如图10所示,插入部52的背面52a与非对置部16a的避让外侧面18a抵接,插入部52的朝向Z2方向的下表面52b与第一限制突部11的朝向Z1方向的对置内表面(i)抵接。插入部52的朝向外侧的面成为卷绕面52c。当插入部52插入非对置部16a时,卷绕面52c成为与位于环绕方向的两侧的突部对置部15a、15c的卷绕面17a大致连续的面。由突部对置部15a、15c的卷绕面17a和夹具50的卷绕面52c构成八面体的卷绕面。需要说明的是,突部对置部15b的两个卷绕面17b也构成该八面体的一个卷绕面。
如图9所示,在夹具50设置有对置面51。当插入部52插入非对置部16a时,如图10所示,在非对置部16a处,对置面51与第一限制突部11的对置内表面(i)在光轴方向上对置。如图9和图10所示,在第一限制突部11与第二限制突部12a对置的突部对置部15a、15c中,第一限制突部11的对置内表面(i)与第二限制突部12a的对置内表面(ii)的光轴方向的对置尺寸为h1,在位于移动构件10的角部的非对置部16a中,第一限制突部11的对置内表面(i)与夹具50的对置面51的光轴方向的对置尺寸为h2。而且,h2大于h1(h1<h2)。
图11的(A)是将如下部分切断而示出的纵剖面的照片,所述部分为:在实际的产品中,在移动构件10的突部对置部15a内,在第一限制突部11的对置内表面(i)与第二限制突部12a的对置内表面(ii)之间卷绕有导线41而形成线圈40的部分。
在将夹具50与移动构件10组合的状态下,在移动构件10的外侧部卷绕导线41而形成线圈40。导线41将卷绕始端41a卷绕于在移动构件10的下表面设置的突起19a(参照图6),使导线41通过第一限制突部11的Y1侧的缺口部11a,并向第一限制突部11与第二限制突部12b对置的突部对置部15b内引导。导线41在与第一限制突部11的对置内表面(i)紧贴的状态下,在突部对置部15a、15c中卷绕于第一限制突部11与第二限制突部12a之间的卷绕面17a,在非对置部16a中与第一限制突部11的对置内表面(i)紧贴,且卷绕于夹具50的卷绕面52c。
线圈40的最内周侧的第一卷绕层沿着卷绕面17a、17b和卷绕面52c使导线41紧贴并且从Z2侧向Z1方向依次卷绕。在第一卷绕层的导线41到达与第二限制突部12a、12b的对置内表面(ii)接触的位置后,使导线41紧贴于第一卷绕层的外侧而形成第二卷绕层。在第二卷绕层中,也使导线41彼此紧贴并且从Z1侧向Z2方向依次卷绕导线41。在第二卷绕层的导线41与第一限制突部11的对置内表面(i)接触后,还在第二卷绕层的外侧从Z2侧向Z1方向卷绕导线41。在向移动构件10的外侧部卷绕导线41的过程中,通过给予热风等而对导线41进行加热,使导线41的包覆层的表面的熔合层熔融,使导线41的包覆层彼此熔合而形成线圈40。
在图11的(A)的照片所示的实施例中,导线41卷绕至第四卷绕层的中途而形成线圈40。如图11的(A)所示,第二卷绕层的导线41在第一卷绕层中卷绕的上下的导线41之间与它们紧贴。上述情况在第二卷绕层与第三卷绕层之间、以及第三卷绕层与第四卷绕层之间也是同样的。在突部对置部15a中,使导线41彼此接触(紧贴)地卷绕,在将导线41从与第一限制突部11的对置内表面(i)接触的状态紧密地卷绕至与第二限制突部12a的对置内表面(ii)接触的状态时,在导线41上作用有紧固力F。通过该紧固力F,对各卷绕层的导线41作用有欲相互朝向Z1-Z2方向分离的力。
如图7、图8以及图10所示,在突部对置部15a、15c中,各卷绕层的导线41在第一限制突部11的对置内表面(i)与第二限制突部12a的对置内表面(ii)之间被限制并约束,因此线圈40的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高度尺寸)h1被均匀地设定。在线圈40中,位于突部对置部15a、15b、15c且宽度尺寸为h1的部分为第一线圈部分40A。相对于此,在第一限制突部11与第二限制突部12不对置的非对置部16a中,不存在第二限制突部12a,从上下方向约束构成各卷绕层的导线41的力被解除。因此,由于紧固力F而使相互接触的导线41向Z1方向扩展,在非对置部16a中,线圈40的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h2大于所述宽度尺寸h1。
需要说明的是,形成有缺口部11b的区域为非对置部16c,但位于该非对置部16c的线圈40也形成为与位于突部对置部15c的线圈40相同的宽度尺寸h1,该突部对置部15c位于该非对置部16c的两侧。因此,在图7等中,将与第二限制突部12a对应且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为h1的部分作为第一线圈部分40A而示出。
但是,如图10所示,在非对置部16a中,在第一限制突部11的对置内表面(i)与夹具50的对置面51之间卷绕有导线41,因此非对置部16a中的线圈40的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h2同对置内表面(i)与对置面51的间隔对应地被设定为均匀的尺寸。在线圈40中,在非对置部16a中宽度尺寸为h2的部分为第二线圈部分40B。h1<h2。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线圈部分40B的宽度尺寸h2大于突部对置部15a、15b、15c中的第一限制突部11的对置内表面(i)与第二限制突部12a、12b的对置内表面(ii)的光轴方向上的对置尺寸(h1)。
如图7和图8所示,线圈40在形成于突部对置部15a、15c的宽度尺寸h1的第一线圈部分40A与形成于非对置部16a的宽度尺寸h2的第二线圈部分40B的边界部形成有边界线圈部分40C。该边界线圈部分40C形成在与第二限制突部12a的环绕方向的两端部(iii)对置的部分。
线圈40的朝向Z2侧的第一线圈缘部42沿着在环绕方向上大致连续的第一限制突部11的对置内表面(i)而卷绕。因此,在第一线圈部分40A和第二线圈部分40B双方中,第一线圈缘部42的光轴方向的位置由第一限制突部11的对置内表面(i)决定,在第一线圈部分40A和第二线圈部分40B双方中,第一线圈缘部42的光轴方向的高度位置相同。另一方面,如图7和图8所示,对于线圈40的朝向Z1方向的第二线圈缘部43,在第一线圈部分40A和第二线圈部分40B中光轴方向的高度位置不同,在边界线圈部分40C中,在与第二限制突部12a的环绕方向的两端部(iii)对置或者接触的部分形成有倾斜部43a。
如图11的(A)所示,在移动构件10的外侧部构成线圈40的导线41被加热从而表面的熔合层相互熔敷的状态下,在各卷绕层的导线41上作用有卷绕力F。形成于突部对置部15a的第一线圈部分40A被第一限制突部11和第二限制突部12(12a)从上下约束,因此至少一部分导线41的包覆层中的至少朝向Z1-Z2方向的部分的层厚(膜厚)比构成形成于非对置部16a的第二线圈部分40B的导线41的包覆层薄。图11的(B)是作为比较例而将如下线圈切断的剖面照片,该线圈为不在Z1-Z2方向上约束导线41而卷绕至第四卷绕层的线圈。构成图11的(A)所示的第一线圈部分40A的导线41的包覆层中的朝向光轴方向的部分的层厚比图11的(B)所示的比较例中的导线41的层厚薄。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在移动构件10的Y1侧的外侧部,在X1侧的第二限制突部12b与X2侧的第二限制突部12b之间形成有非对置部16b,在形成线圈40时,在该非对置部16b中,夹具的对置面的光轴方向的间隔被设定为h1。其结果是,在非对置部16b中,线圈40的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与位于突部对置部15b的第一线圈部分40A相同的h1。
在移动构件10的外侧部卷绕的线圈40的第一线圈部分40A在突部对置部15a、15c中以与第一限制突部11的对置内表面(i)和第二限制突部12a的对置内表面(ii)接触的方式而被紧密地卷绕。因此,抑制了线圈40相对于移动构件10在光轴方向(Z1-Z2方向)上移动、晃动、位置偏移的情况。另外,如图7和图8所示,在线圈40的朝向Z1侧的第二线圈缘部43,形成有以接触的方式与第二限制突部12a的环绕方向的两端部(iii)对置的倾斜部43a,因此抑制了线圈40相对于移动构件10向环绕方向移动、晃动、位置偏移的情况。
因此,无需使用粘接剂将移动构件10与线圈40固定,仅通过由导线41的包覆层的表面的熔合层的熔融带来的导线41与移动构件10的卷绕面17a、17b之间的熔敷力,便能够使线圈40相对于移动构件10不移动从而进行固定。另外,即使在移动构件10与线圈40之间使用粘接剂的情况下,粘接剂的使用量为微量即可。由此,能够防止粘接剂附着于下部板簧20的弹性臂部23等。
并且,即使因掉落等而被给予了不期望的外部冲击等,也能够防止线圈40相对于移动构件10向环绕方向移动,因此能够防止从线圈40延伸并固定于图6所示的突起19a、19b的导线41上作用有过大的张力,能够防止在导线41的末端部产生断裂。
在图5中示出线圈40与移动构件10分离的状态。线圈40的高度尺寸为h1的第一线圈部分40A形成为沿X方向和Y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并且内侧部分(与卷绕面17a、17b对置的部分)呈平坦状的形状。而且,位于该第一线圈部分40A的两侧的边界线圈部分40C也与第一线圈部分40A连续且呈直线状地延伸并且内侧部分形成为平坦形状。与第一线圈部分40A和其两侧的边界线圈部分40C连续的内侧部分的形成为平坦状的部分的长度大于第二限制突部12a的长度尺寸L1。因此,线圈40的朝向Z1方向的第二线圈缘部43的倾斜部43a形成在线圈40的呈直线状地延伸且内侧部分呈平坦状的部分即边界线圈部分40C。而且,该倾斜部43a以接触的方式与第二限制突部12a的两端部(iii)对置。在该结构中,通过第二限制突部12a的两端部(iii)在X方向和Y方向上约束倾斜部43a,从而线圈40不易相对于移动构件10移动。另外,与第一线圈部分40A和其两侧的边界线圈部分40C连续的内侧部分的形成为平坦状的部分的长度大于形成有线圈卷绕面17a、17b的区域的长度。由此,能够抑制形成为平坦状的部分在卷绕面17a、17b的端部处损伤。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线圈部分40A和边界线圈部分40C的外侧部分也形成为平坦状。
如图5所示,线圈40的平面形状为八边形,第二线圈部分40B形成为在相对于X方向和Y方向双方倾斜的方向上呈直线状地延伸且内侧部分呈平坦状的形状。第二线圈部分40B的外侧部分也形成为平坦状。如图4所示,在线圈40卷绕于移动构件10的状态下,在非对置部16a中,在移动构件10的避让外侧面18a与第二线圈部分40B的内侧部分之间形成有间隙δ。当将卷绕有线圈40的移动构件10收纳于盖3的内部时,图1和图2所述的盖3的对置轭部3c插入所述间隙δ内。另外,磁铁M的平坦的内侧磁化面Mg从外侧隔开间隔地与外侧部分(外表面)为平坦状的的第二线圈部分40B对置。由此,线圈40的第二线圈部分40B在对置轭部3c与磁铁M之间隔开间隔地与对置轭部3c和磁铁M的内侧磁化面Mg双方对置。
接下来,对上述结构的透镜驱动装置1以及使用该透镜驱动装置1的相机组件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向从支承基台2突出的连接端子5、5给予驱动电流时,驱动电流从一对下部板簧20、20被给予至图6所示的导线41的卷绕始端41a和卷绕终端41b。而且,通过由在线圈40中流通的电流和由磁铁M产生的磁场形成的电磁力,向Z1-Z2方向驱动移动构件10。通过该移动构件10的动作,在透镜体中进行成像于拍摄元件的图像的对焦。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构成线圈40的导线41的卷绕始端41a和卷绕终端41b卷绕于移动构件10的下表面的突起19a、19b,该卷绕的部分与各个下部板簧20被钎焊而导通。但是,在本发明中,从线圈40延伸的导线41的卷绕始端41a和卷绕终端41b也可以直接与各个下部板簧20钎焊而连接。另外,也可以代替钎料,而使用导电性粘接剂。
另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对仅沿光轴方向驱动透镜保持构件即移动构件10来进行自动对焦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能够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驱动进行自动对焦的可动单元从而进行所谓的手抖修正的透镜驱动装置。在该情况下,通常上部板簧被分割为两部分,线圈40的导线41的卷绕始端41a和卷绕终端41b通过钎料而与各个上部板簧接合。
Claims (15)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有能够搭载透镜体的移动构件、支承所述移动构件的板簧、设置于所述移动构件的线圈、以及与所述线圈对置的磁铁,所述移动构件沿所述透镜体的光轴方向移动自如,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移动构件的外侧部形成有第一限制突部和第二限制突部,在所述外侧部沿环绕方向交替地配置有突部对置部和非对置部,在所述突部对置部中,所述第一限制突部与所述第二限制突部在所述光轴方向上对置,在所述非对置部中,所述第一限制突部与所述第二限制突部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不对置,
在所述移动构件的所述外侧部设置有所述线圈,所述线圈通过将导线沿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环绕方向卷绕而成,所述线圈形成为,位于所述非对置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线圈部分的所述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比位于所述突部对置部的第一线圈部分的所述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限制突部具有与所述突部对置部和非对置部连续地形成的部分,所述第二限制突部以至少位于所述突部对置部的方式沿所述环绕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所述线圈中的与所述第一限制突部对置的第一线圈缘部在所述第一线圈部分和所述第二线圈部分中处于所述光轴方向的相同高度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具有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限制突部对置的第二线圈缘部,在所述第二线圈缘部中,在所述第一线圈部分与所述第二线圈部分的边界部形成有倾斜部,
各个所述倾斜部与所述第二限制突部的环绕方向的两端部对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具有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限制突部对置的第二线圈缘部,在所述第二线圈缘部中,在所述第一线圈部分与所述第二线圈部分的边界部形成有倾斜部,
各个所述倾斜部与所述第二限制突部的环绕方向的两端部对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对所述线圈的所述第一线圈部分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线圈部分的两侧的边界线圈部分而言,内侧部分朝向所述环绕方向而形成为平坦状,在所述边界线圈部分的所述第二线圈缘部设置有所述倾斜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对所述线圈的所述第一线圈部分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线圈部分的两侧的边界线圈部分而言,内侧部分朝向所述环绕方向而形成为平坦状,在所述边界线圈部分的所述第二线圈缘部设置有所述倾斜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的所述第二线圈部分的内侧部分以及外侧部分朝向所述环绕方向而形成为平坦状,所述磁铁的磁化面与所述第二线圈部分对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导线具有金属线、以及包覆所述金属线的绝缘性的包覆层,位于所述第一线圈部分的所述导线的、朝向所述光轴方向的所述包覆层的至少一部分比位于所述第二线圈部分的所述导线的所述包覆层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导线具有金属线、以及包覆所述金属线的绝缘性的包覆层,位于所述第一线圈部分的所述导线的、朝向所述光轴方向的所述包覆层的至少一部分比位于所述第二线圈部分的所述导线的所述包覆层薄。
10.一种相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由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所述移动构件保持的透镜体;以及
与所述透镜体对置的拍摄元件。
1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具有能够搭载透镜体的移动构件、支承所述移动构件的板簧、设置于所述移动构件的线圈、以及与所述线圈对置的磁铁,所述移动构件沿所述透镜体的光轴方向移动自如,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使用如下的所述移动构件,所述移动构件在外侧部形成有第一限制突部和第二限制突部,在所述外侧部沿环绕方向交替地配置有突部对置部和非对置部,在所述突部对置部中,所述第一限制突部与所述第二限制突部在所述光轴方向上对置,在所述非对置部中,所述第一限制突部与所述第二限制突部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不对置,
在所述移动构件的所述外侧部沿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环绕方向卷绕导线而形成所述线圈,此时,在所述突部对置部将所述导线以使所述导线彼此接触的方式从所述第一限制突部的对置内表面卷绕至所述第二限制突部的对置内表面,从而形成第一线圈部分,在所述非对置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第二线圈部分,该第二线圈部分的所述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比所述第一线圈部分的所述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突部对置部将所述导线限制在所述第一限制突部的所述对置内表面与所述第二限制突部的所述对置内表面之间,设定所述第一线圈部分的所述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在所述非对置部解除所述对置内表面之间的限制,从而所述第二线圈部分的所述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扩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移动构件中,所述第一限制突部具有与所述突部对置部和非对置部连续地形成的部分,所述第二限制突部以至少位于所述突部对置部的方式沿所述环绕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通过以与所述第一限制突部的所述对置内表面抵接的方式卷绕所述导线,从而将所述线圈中的与所述第一限制突部对置的第一线圈缘部在所述第一线圈部分和所述第二线圈部分中设为所述光轴方向的相同高度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以与所述第二限制突部的所述对置内表面抵接的方式卷绕所述导线时,在所述线圈的第二线圈缘部的与所述第二限制突部的所述环绕方向的两端部对置的部分形成倾斜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非对置部使夹具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限制突部的所述对置内表面在所述光轴方向上对置,并在所述第一限制突部的所述对置内表面与所述夹具之间卷绕所述导线,由此设定所述第二线圈部分的所述光轴方向的宽度尺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47696A JP6793065B2 (ja) | 2017-03-13 | 2017-03-13 | レンズ駆動装置、前記レンズ駆動装置を使用した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2017-047696 | 2017-03-1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572425A CN108572425A (zh) | 2018-09-25 |
CN108572425B true CN108572425B (zh) | 2020-11-24 |
Family
ID=63444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198324.9A Active CN108572425B (zh) | 2017-03-13 | 2018-03-09 |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组件、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09026B2 (zh) |
JP (1) | JP6793065B2 (zh) |
CN (1) | CN10857242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866394B2 (en) * | 2017-04-18 | 2020-12-15 | Tdk Taiwan Corp. | Optical system |
JP7016666B2 (ja) * | 2017-10-20 | 2022-02-07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コイル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CN114527546B (zh) * | 2020-11-02 | 2024-07-26 |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480109U (zh) * | 2012-09-07 | 2014-03-12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WO2014092070A1 (ja) * | 2012-12-11 | 2014-06-19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光学装置 |
CN105652408A (zh) * | 2014-12-01 | 2016-06-08 |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 透镜支架、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装置和电子设备 |
CN106094153A (zh) * | 2015-04-30 | 2016-11-09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92044B2 (ja) | 2013-11-20 | 2017-09-06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6572028B2 (ja) * | 2015-07-08 | 2019-09-04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コイル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影用光学装置 |
US11381147B2 (en) * | 2017-02-16 | 2022-07-05 | Tdk Taiwan Corp. | Driving mechanism |
-
2017
- 2017-03-13 JP JP2017047696A patent/JP6793065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3-06 US US15/912,931 patent/US10409026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3-09 CN CN201810198324.9A patent/CN10857242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480109U (zh) * | 2012-09-07 | 2014-03-12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WO2014092070A1 (ja) * | 2012-12-11 | 2014-06-19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光学装置 |
CN105652408A (zh) * | 2014-12-01 | 2016-06-08 |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 透镜支架、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装置和电子设备 |
CN106094153A (zh) * | 2015-04-30 | 2016-11-09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793065B2 (ja) | 2020-12-02 |
CN108572425A (zh) | 2018-09-25 |
JP2018151525A (ja) | 2018-09-27 |
US20180259741A1 (en) | 2018-09-13 |
US10409026B2 (en) | 2019-09-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292470B2 (ja) | レンズ駆動モータ | |
JP7393465B2 (ja) | レンズ駆動ユニット | |
CN114710605B (zh) | 相机模块和包括该相机模块的光学装置 | |
US10775639B2 (en) |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 mounting apparatus | |
JP6459504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 |
US9632280B2 (en) | Lens actuator having autofocus function and hand-shake correction function | |
US9977219B2 (en) | Unit for actuating lens,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apparatus | |
CN105607383B (zh) | 透镜移动装置 | |
EP3264171B1 (en) | Camera module | |
CN109154709B (zh) |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 |
US11169390B2 (en) |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 mounting apparatus | |
US20210297596A1 (en) |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mounted apparatus | |
KR20110008478U (ko) | 카메라 모듈용 베이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렌즈 액츄에이터 | |
KR20060092069A (ko) | 렌즈 유닛 및 촬상 장치 | |
JP2010061030A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US20200241314A1 (en) | Lens drive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 mount device | |
JP2016191849A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 |
JP2013250299A (ja) | 手振れ補正機能付きレンズ駆動装置 | |
CN108572425B (zh) |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组件、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 |
KR20180119595A (ko) | 렌즈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카메라 탑재 장치 | |
JP2017026853A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CN108072962B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WO2010084702A1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WO2016199394A1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 |
CN110361825B (zh) |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