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70618A - 加热烹调系统、感应加热烹调器以及电气设备 - Google Patents
加热烹调系统、感应加热烹调器以及电气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370618A CN108370618A CN201580083751.7A CN201580083751A CN108370618A CN 108370618 A CN108370618 A CN 108370618A CN 201580083751 A CN201580083751 A CN 201580083751A CN 108370618 A CN108370618 A CN 1083706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heating
- heater
- electrical equipment
- high frequenc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7/00—Baking; Roasting; Grilling; Frying
- A47J37/06—Roasters; Grills; Sandwich grills
- A47J37/0623—Small-size cooking ovens, i.e. defining an at least partially closed cooking cavity
- A47J37/0629—Small-size cooking ovens, i.e. defining an at least partially closed cooking cavity with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72—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with more than one coil or coil segment per heating zon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04—Cooking-vessels with integral electrical heat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11/00—Heating by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processe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H05B3/00 - H05B7/00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06—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 H05B6/062—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06—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 H05B6/062—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 H05B6/065—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using coordinated control of multiple induction coil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36—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adapted to induce current in a coil to supply power to a device and electrical heating devices powered in this way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81—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with flat coi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加热烹调系统具备:第1线圈,通过被供给第1高频电流而发生第1高频磁场;第1逆变器电路,对所述第1线圈供给所述第1高频电流;第1发热体,配置于所述第1线圈的所述第1高频磁场内,通过所述第1线圈而被感应加热;第2线圈,通过被供给第2高频电流而发生第2高频磁场;第2逆变器电路,与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独立地设置,对所述第2线圈供给所述第2高频电流;受电线圈,配置于所述第2线圈的所述第2高频磁场内,从所述第2线圈接受电力;以及第2发热体,通过所述受电线圈接受的电力而发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感应加热和基于非接触电力传输的加热的加热烹调系统、感应加热烹调器以及电气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高频感应加热烹调器中,提出了如下方案:具备感应加热线圈、受电线圈以及加热部,该感应加热线圈对烹调容器进行感应加热,该受电线圈接受来自供电线圈的电磁感应,该加热部通过受电线圈而被通电,其中共用感应加热线圈以及供电线圈的电源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3417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现有的高频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对加热线圈和供电线圈进行通电的电源部是共同的。即,现有的高频感应加热烹调器利用线圈切换用继电器交替地对从电源部向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和从电源部向供电线圈的通电进行切换。因此,存在无法同时进行利用感应加热线圈进行的感应加热和利用从供电线圈通过非接触电力传输接受的电力进行的加热的问题。
另外,在现有的高频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串联地连接感应加热线圈和供电线圈,从1个电源部向感应加热线圈和供电线圈通电。因此,存在无法独立地控制基于感应加热的加热和基于非接触电力传输的加热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得到一种能够同时且独立地控制基于感应加热的加热和基于非接触电力传输的加热的加热烹调系统、感应加热烹调器以及电气设备。
本发明的加热烹调系统具备:第1线圈,通过被供给第1高频电流而发生第1高频磁场;第1逆变器电路,对所述第1线圈供给所述第1高频电流;第1发热体,配置于所述第1线圈的所述第1高频磁场内,通过所述第1线圈而被感应加热;第2线圈,通过被供给第2高频电流而发生第2高频磁场;第2逆变器电路,与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独立地设置,对所述第2线圈供给所述第2高频电流;受电线圈,配置于所述第2线圈的所述第2高频磁场内,从所述第2线圈接受电力;以及第2发热体,通过所述受电线圈接受的电力而发热。
本发明的加热烹调系统具备:第1逆变器电路,向对第1发热体进行感应加热的第1线圈供给第1高频电流;以及第2逆变器电路,对将电力传输给受电线圈的第2线圈供给第2高频电流。
因此,能够同时进行基于感应加热的加热和基于非接触电力传输的加热。另外,能够独立地控制基于感应加热的加热和基于非接触电力传输的加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系统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1加热单元的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1加热单元的驱动电路的框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驱动电路的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系统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和电气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6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系统的电气设备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7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电气设备的受电线圈的变形例的图。
图8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电气设备的受电线圈的变形例的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其它驱动电路的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其它驱动电路的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其它第1加热单元的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系统的电气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系统的电气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系统的电气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15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系统的电气设备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1加热单元的图。
图17是实施方式4的基于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线圈电流和输入电流的关系的负载判别特性图。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第1加热口;2:第2加热口;3:第3加热口;4:顶板;5:被加热物;11:第1加热单元;11a:内周线圈;11b:外周线圈;11c:外周线圈;11d:外周线圈;12:第2加热单元;13:第3加热单元;21:交流电源;22:直流电源电路;22a:二极管桥;22b:电抗器;22c:平滑电容器;23:逆变器电路;23a、23b:IGBT;23c、23d:二极管;24a、24c、24d:谐振电容器;25a:输入电流检测单元;25b、25c、25d:线圈电流检测单元;30a:一次发送接收部;30b:二次发送接收部;40:操作部;40a~40c:操作部;41:显示部;41a~41c:显示部;42:报告单元;43:显示操作部;45:控制部;50:驱动电路;50a~50d:驱动电路;60a:磁性体;60b:烹调台;61:上表面加热器;61a:布线;62:温度传感器;65:受电线圈;70:被烹调物;80:驱动机构;100:主体;111a:内周内线圈;111b:外周左线圈;111c:外周上线圈;111d:外周内线圈;112:外周下线圈;112a:内周外线圈;112b:外周右线圈;112c:外周下线圈;112d:外周外线圈;120:线圈;200:电气设备;210:加热室;231a、231b、232a、232b、233a、233b、234a、234b、235a、235b:IGBT;231c、231d、232c、232d、233c、233d、234c、234d、235c、235d:二极管;300:环状导电体;301:水平部;302:垂直部;310:线圈;320:磁性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结构)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系统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100的上部具有载置锅等被加热物5或电气设备200等负载的顶板4。说明在图1中载置有被加热物5作为负载的例子。顶板4具备第1加热口1、第2加热口2、第3加热口3作为用于对被加热物5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口,与各加热口对应地配置有第1加热单元11、第2加热单元12、第3加热单元13,能够针对各个加热口载置被加热物5来进行感应加热。
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主体的面前侧,左右排列地设置有第1加热单元11和第2加热单元12,在主体的背后侧大致中央设置有第3加热单元13。
此外,各加热口的配置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3个加热口横向排列配置为大致直线状。另外,也可以配置成第1加热单元11的中心和第2加热单元12的中心的深度方向的位置不同。
顶板4整体上具有耐热强化玻璃或结晶化玻璃等透射红外线的材料,在与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100的上表面开口外周之间通过橡胶制的填料或密封材料以水密状态而被固定。在顶板4,与第1加热单元11、第2加热单元12以及第3加热单元13的加热范围(加热口)对应地,通过涂料的涂敷或印刷等形成有表示锅的大致的载置位置的圆形的锅位置显示。
在顶板4的面前侧,作为用于设定在利用第1加热单元11、第2加热单元12以及第3加热单元13加热被加热物5时的接通火力(接通电力)和烹调菜单(煮沸模式、煎炸模式、电气设备加热模式等)的输入装置,设置有操作部40a、操作部40b以及操作部40c(以下有时总称为操作部40)。另外,在操作部40的附近,作为报告单元42,设置有显示主体100的动作状态和来自操作部40的输入和操作内容等的显示部41a、显示部41b以及显示部41c。
此外,有针对每个加热口设置操作部40a~40c和显示部41a~41c的情况或对加热口一并设置操作部40和显示部41的情况等,没有特别限定。此外,操作部40a~40c例如由按键开关或触动开关等机械开关或根据电极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检测输入操作的触摸开关等构成。另外,显示部41a~41c例如由LCD(Liquid Crystal Device,液晶显示器)或LED等构成。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设置有将操作部40和显示部41构成为一体的显示操作部43的情况。显示操作部43例如由在LCD的上表面配置有触摸开关的触摸面板等构成。
在顶板4的下方且主体100的内部,具备第1加热单元11、第2加热单元12以及第3加热单元13,各个加热单元具备线圈。
此外,也可以例如利用通过辐射进行加热的类型的电加热器(例如镍铬合金线或卤素加热器、辐射加热器)来构成第1加热单元11、第2加热单元12以及第3加热单元13中的至少一个。
线圈是通过对包括被绝缘覆膜的任意金属(例如铜、铝等)的导线进行缠绕而构成的。通过利用驱动电路50对各线圈供给高频电力,从各线圈发生高频磁场。
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100的内部设置有:驱动电路50,对第1加热单元11、第2加热单元12及第3加热单元13的线圈供给高频电力;以及控制部45,用于控制包括驱动电路50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的动作。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1加热单元的图。
在图2中,第1加热单元11包括配置于中央的内周线圈11a和配置于内周线圈11a的周围的外周线圈11b、11c。第1加热单元11的外周为与第1加热口1对应的大致圆形形状。
内周线圈11a包括被配置为大致同心圆状的内周内线圈111a和内周外线圈112a。内周内线圈111a以及内周外线圈112a具有圆形的平面形状,通过沿圆周方向卷绕包括被绝缘覆膜的任意金属(例如铜、铝等)的导线而构成。内周内线圈111a以及内周外线圈112a被串联连接并被一个驱动电路50驱动控制。此外,既可以并联连接内周内线圈111a以及内周外线圈112a,也可以使用分别独立的驱动电路(逆变器电路)来驱动。
外周线圈11b包括外周左线圈111b和外周右线圈112b。外周线圈11c包括外周上线圈111c和外周下线圈112c。外周左线圈111b和外周右线圈112b被串联连接并被一个驱动电路50驱动控制。另外,外周上线圈111c和外周下线圈112c被串联连接并被一个驱动电路50驱动控制。
外周左线圈111b、外周右线圈112b、外周上线圈111c以及外周下线圈112c(以下还称为“外周线圈”)大致沿着内周线圈11a的圆形的外形而配置于内周线圈11a的周边。
4个外周线圈具有大致1/4圆弧状(香蕉状或者黄瓜状)的平面形状,通过沿着外周线圈的1/4圆弧状的形状卷绕包括被绝缘覆膜的任意金属(例如铜、铝等)的导线而构成。即,外周线圈构成为在与内周线圈11a相邻的1/4圆弧状区域中实质上沿着内周线圈11a的圆形的平面形状延伸。此外,外周线圈的数量不限定于4个。另外,外周线圈的形状也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采用多个圆形的外周线圈。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1加热单元的驱动电路的框图。
如图3所示,通过驱动电路50a、50b、50c对第1加热单元11进行驱动控制。即,通过驱动电路50a对构成内周线圈11a的内周内线圈111a和内周外线圈112a进行驱动控制。另外,通过驱动电路50b对构成外周线圈11b的外周左线圈111b和外周右线圈112b进行驱动控制。另外,通过驱动电路50c对构成外周线圈11c的外周上线圈111c和外周下线圈112c进行驱动控制。
控制部45由微计算机或者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等构成。控制部45根据来自显示操作部43的操作内容等分别控制驱动电路50a、50b、50c。另外,控制部45根据动作状态等进行向显示操作部43的显示。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驱动电路的图。
此外,驱动电路50是针对每个加热单元而设置的,其电路结构既可以相同,也可以针对每个加热单元而变更。在图4中,图示驱动内周线圈11a的驱动电路50a。
如图4所示,驱动电路50a具备直流电源电路22、逆变器电路23以及谐振电容器24a。
输入电流检测单元25a例如具备电流传感器,检测从交流电源(商用电源)21向直流电源电路22输入的电流,向控制部45输出与输入电流值相当的电压信号。
直流电源电路22具备二极管桥22a、电抗器22b、平滑电容器22c,将从交流电源21输入的交流电压变换为直流电压并输出给逆变器电路23。
逆变器电路23是将作为开关元件的IGBT23a、23b与直流电源电路22的输出串联连接的所谓半桥型的逆变器,二极管23c、23d作为续流二极管分别与IGBT23a、23b并联连接。利用从控制部45输出的驱动信号对IGBT23a和IGBT23b进行导通截止驱动。控制部45在使IGBT23a导通的期间使IGBT23b为截止状态,在使IGBT23a为截止的期间使IGBT23b为导通状态,输出用于交替地进行导通截止的驱动信号。由此,逆变器电路23将从直流电源电路22输出的直流电力变换为20kHz~100kHz左右的高频的交流电力,对包括内周线圈11a和谐振电容器24a的谐振电路供给电力。
谐振电容器24a与内周线圈11a串联连接,该谐振电路具有与内周线圈11a的电感以及谐振电容器24a的电容等对应的谐振频率。此外,在被加热物5(金属负载)进行了磁耦合时,内周线圈11a的电感根据金属负载的特性而发生变化,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根据该电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通过这样构成,在内周线圈11a中流过几十A左右的高频电流,利用由流过的高频电流发生的高频磁通对在内周线圈11a的正上方的顶板4上载置的被加热物5进行感应加热。作为开关元件的IGBT23a、23b例如具有包含硅系材料的半导体,但也可以构成为使用碳化硅或者氮化镓系材料等的宽带隙半导体。
通过将宽带隙半导体用于开关元件,能够减少开关元件的通电损失,另外即使将开关频率(驱动频率)设为高频(高速),驱动电路的散热仍是良好的,所以能够使驱动电路的散热片小型化,从而能够实现驱动电路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5b与包括内周线圈11a和谐振电容器24a的谐振电路连接。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5b例如具备电流传感器,检测在内周线圈11a中流过的电流,将与线圈电流值相当的电压信号输出给控制部45。
此外,在图4中,说明了驱动内周线圈11a的驱动电路50a,但对于驱动外周线圈11b的驱动电路50b、驱动外周线圈11c的驱动电路50c也能够应用同样的结构。此外,驱动电路50a、50b、50c也可以相对交流电源21并联连接。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系统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和电气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在图5中,加热烹调系统具备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100和电气设备200。此外,图5中示出了在主体100的顶板4上载置有电气设备200的状态。另外,在图5中,示意地示出了在第1加热单元11上载置有电气设备200的状态下从前表面侧观察主体100以及电气设备200而得到的纵剖面。
在图5中,主体100在顶板4下配置有内周线圈11a以及外周线圈11b(外周左线圈111b、外周右线圈112b)。此外,在图5中,省略了构成外周线圈11c的外周上线圈111c、外周下线圈112c的图示。此外,在图5中,在内周线圈11a和磁性体60a的周围示出的箭头以及在外周左线圈111b、外周右线圈112b和受电线圈65的周围示出的箭头表示磁通线。
主体100设置有与电气设备200进行通信的一次发送接收部30a。一次发送接收部30a例如具备适配Wi-Fi(日本注册商标)、Bluetooth(日本注册商标)、红外线通信、NFC(近距离无线通信)等任意通信标准的无线通信接口。一次发送接收部30a与电气设备200的二次发送接收部30b双向地进行信息通信。
电气设备200例如是对鱼等被烹调物70进行烹调的设备。电气设备200载置于主体100的顶板4上。电气设备200在框体的内部形成有容纳被烹调物70的加热室210。电气设备200具备磁性体60a、烹调台60b、上表面加热器61、温度传感器62、受电线圈65以及二次发送接收部30b。
磁性体60a例如由铁等磁性材料形成,配置于电气设备200的底面。
烹调台60b例如上表面具有波型的凹凸,在上表面例如载置鱼等被烹调物70。烹调台60b例如配置为与磁性体60a的上表面接触并载置被烹调物70。烹调台60b例如包含铝等非磁性的金属,与磁性体60a热耦合(接合)。此外,烹调台60b的位置只要配置于传导来自磁性体60a的热的位置即可,不仅仅限定于磁性体60a的上表面。
受电线圈65配置于电气设备200的底面。受电线圈65是通过沿周方向卷绕包括被绝缘覆膜的任意金属(例如铜、铝等)的导线而构成的。该受电线圈65在配置于主体100内部的外周线圈11b发生的高频磁场内时通过电磁感应或者磁场共振来接受电力。
上表面加热器61通过布线61a与受电线圈65连接。上表面加热器61具备通过受电线圈65接受的电力进行发热的发热体。上表面加热器61例如采用作为电阻发热体的夹套加热器。此外,上表面加热器61的具体结构不限于此,能够使用卤素加热器或远红外线加热器等任意的发热体。
温度传感器62配置于加热室210内,检测加热室210内的温度。作为温度传感器62,例如采用铂测温电阻体、热敏电阻、热电偶等。也可以根据需要而设置多个温度传感器62。另外,温度传感器62的配置不限于设置于加热室210的壁面,也可以根据需要而设置于顶面或底面、烹调台60b。另外,也可以具备非接触式的温度传感器62,该非接触式的温度传感器检测从被烹调物70放射的红外线量来检测被烹调物70的表面温度。
二次发送接收部30b具备适配一次发送接收部30a的通信标准的无线通信接口。二次发送接收部30b与主体100的一次发送接收部30a双向地进行信息通信。二次发送接收部30b向一次发送接收部30a发送温度传感器62检测到的温度的信息、固有地附加于电气设备200的信息、表示电气设备200的设备的种类的信息或者与电气设备200的设备规格有关的信息等。
电气设备200的磁性体60a以及受电线圈65配置于与在主体100的顶板4下配置的线圈对应的位置。
例如,配置于磁性体60a和受电线圈65的位置关系与第1加热单元11的内周线圈11a和外周线圈11b、11c的位置关系对应的位置。使用图6说明一个例子。
图6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系统的电气设备的结构的俯视图。
如图6所示,在电气设备200,例如在圆形的烹调台60b的下方,配置有磁性体60a和受电线圈65。
磁性体60a形成为具有与主体100的内周线圈11a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外径的圆盘状。即,配置成在将电气设备200载置于主体100的顶板4的状态下电气设备200的磁性体60a与主体100的内周线圈11a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另外,磁性体60a为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于外周线圈11b、11c的形状。
受电线圈65与主体100的外周线圈11b、11c对应地在磁性体60a的周边设置有4个。4个受电线圈65具有与主体100的外周线圈11b、11c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即,4个受电线圈65具有大致1/4圆弧状(香蕉状或者黄瓜状)的平面形状,通过沿着受电线圈65的1/4圆弧状的形状卷绕包括被绝缘覆膜的任意金属(例如铜、铝等)的导线而构成。
此外,电气设备200的受电线圈65最好配置成与主体100的内周线圈11a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而仅重叠于外周线圈11b、11c。
此外,受电线圈65的位置只要是在将磁性体60a配置于内周线圈11a的上方时被配置于外周线圈11b、11c的至少一部分的上方的位置即可,不限定于图6所示的位置。另外,受电线圈65的数量也不限于此,只要至少是1个即可。另外,也可以构成为针对1个外周线圈设置多个受电线圈65。
通过这样的结构,在将电气设备200载置于主体100的顶板4时,磁性体60a和内周线圈11a被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另外,在从驱动电路50a向内周线圈11a供给高频电流时,通过从内周线圈11a发生的高频磁通(高频磁场),磁性体60a被感应加热。在磁性体60a中发生的热被热传导给热耦合的烹调台60b。由此,从下方对载置于烹调台60b的被烹调物70进行加热。
另外,在将电气设备200载置于主体100的顶板4时,受电线圈65和外周线圈11b、11c被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另外,在从驱动电路50b、50c向外周线圈11b、11c供给高频电流时,从外周线圈11b、11c发生高频磁通(高频磁场)。在从外周线圈11b、11c发生高频磁通(高频磁场)时,在电气设备200的受电线圈65中发生基于电磁感应的电力(电动势)。然后,在受电线圈65中发生的电力被供给到上表面加热器61。由此,上表面加热器61发热,利用热辐射从上方对载置于烹调台60b的被烹调物70进行加热。
这样,主体100的内周线圈11a被用作用于对电气设备200的磁性体60a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线圈。另外,主体100的外周线圈11b、11c被用作用于对电气设备200的上表面加热器61进行非接触电力传输的供电线圈。
此外,从驱动电路50a向内周线圈11a供给的高频电流与本发明中的“第1高频电流”相当。
另外,从内周线圈11a发生的高频磁通(高频磁场)与本发明中的“第1高频磁场”相当。
此外,从驱动电路50b、50c向外周线圈11b、11c供给的高频电流与本发明中的“第2高频电流”相当。
另外,从外周线圈11b、11c发生的高频磁通(高频磁场)与本发明中的“第2高频磁场”相当。
此外,虽然在图5、图6中未图示,但最好在主体100的内周线圈11a和外周线圈11b、11c的下表面设置铁氧体作为磁性体。另外,最好在电气设备200的受电线圈65的上表面也同样地设置铁氧体。
在将外周线圈11b、11c用作供电线圈的情况下,通过设置铁氧体,高频磁通易于交链,漏磁通减少。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对受电线圈65供给高频电力,供电变换效率高,能够减少损失。
进而,通过分别独立地设置内周线圈11a的下表面的铁氧体和外周线圈11b、11c的上表面的铁氧体,来自内周线圈11a的高频磁通与来自外周线圈11b、11c的高频磁通的干扰变小。因此,将外周线圈11b、11c用作供电线圈的情况下的非接触电力传输中的损失减少,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力传输效率。
此外,内周线圈11a与本发明的“第1线圈”相当。
另外,驱动电路50a的逆变器电路23与本发明的“第1逆变器电路”相当,还可以包括驱动电路50a的直流电源电路22。
另外,外周线圈11b、11c与本发明的“第2线圈”相当。
另外,驱动电路50b、50c的逆变器电路23与本发明的“第2逆变器电路”相当,还可以包括驱动电路50b、50c的直流电源电路22。
另外,磁性体60a与本发明的“第1发热体”相当。
另外,上表面加热器61与本发明的“第2发热体”相当。
另外,控制部45与本发明的“控制装置”相当。
另外,一次发送接收部30a与本发明的“接收装置”相当。
另外,二次发送接收部30b与本发明的“发送装置”相当。
(动作)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1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动作。
使用者例如将鱼等被烹调物70载置到电气设备200的内部的烹调台60b上。使用者将电气设备200载置到主体100的顶板4的加热口。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电气设备200载置于第1加热口1(第1加热单元11)的情况。
由使用者通过显示操作部43进行烹调开始(火力接通)的指示。此外,显示操作部43设有使电气设备200动作的专用模式(菜单),能够通过选择专用模式来容易地烹调。
在发出烹调开始的指示后,主体100的控制部45根据感应加热的火力来控制驱动电路50a,进行对内周线圈11a供给高频电力的加热动作。由此,配置在电气设备200的烹调台60b的下表面的磁性体60a被感应加热。于是,基于感应加热的磁性体60a的发热被热传导给非磁性的烹调台60b,从下表面直接加热在烹调台60b的上表面放置的被烹调物70。
同时,主体100的控制部45根据向受电线圈65输送的电力分别控制驱动电路50b、50c,进行对外周线圈11b、11c供给高频电力的电力传输动作。由此,从外周线圈11b、11c供给的高频电力被在电气设备200的下表面配置的受电线圈65接受。接受的电力被供给到上表面加热器61,上表面加热器61发热。于是,上表面加热器61从上表面通过热辐射对在烹调台60b的上表面放置的被烹调物70进行加热。
在上述的加热动作中,控制部45也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62的检测温度来控制驱动电路50a、50b、50c。
例如,控制部45经由一次发送接收部30a获取电气设备200的温度传感器62的检测温度的信息。然后,控制部45根据通过显示操作部43设定的设定温度或者通过烹调菜单预先设定的温度等控制驱动电路50a、50b、50c的驱动,以使得电气设备200的加热室210内的温度成为期望的温度,控制磁性体60a以及上表面加热器61的发热量(火力)。
此外,也可以在加热室210内的上下方向上设置多个温度传感器62。在该情况下,控制部45根据设置于下侧的温度传感器62的检测温度来控制对磁性体60a进行感应加热的火力(向内周线圈11a供给的电力)。另外,控制部45根据设置于上侧的温度传感器62的检测温度来控制上表面加热器61的火力(向外周线圈11b、11c供给的电力)。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1中,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100具备:驱动电路50a,对内周线圈11a供给高频电流;以及驱动电路50b、50c,与驱动电路50a独立地设置,对外周线圈11b、11c供给高频电流。另外,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电气设备200具备:磁性体60a,通过内周线圈11a而被感应加热;受电线圈65,从外周线圈11b、11c接受电力;以及上表面加热器61,通过受电线圈65接受的电力而发热。
因此,能够同时进行基于感应加热的加热和基于非接触电力传输的加热。另外,能够独立地控制基于感应加热的加热和基于非接触电力传输的加热。因此,能够得到能够短时间地烹调出美味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即,通过独立地设置的驱动电路50a和驱动电路50b、50c,能够独立控制利用上表面加热器61进行的上表面加热和基于来自磁性体60a的热的下表面加热,所以能够得到能够短时间地烹调出美味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设置有:温度传感器62,检测电气设备200的加热室210内的温度;以及二次发送接收部30b,发送检测出的温度的信息。控制部45经由一次发送接收部30a获取温度传感器62检测到的温度的信息。然后,控制部45根据温度传感器62检测到的温度分别控制驱动电路50a和驱动电路50b、50c的驱动。
因此,控制部45能够根据温度传感器62的检测温度独立地控制基于感应加热的加热和基于非接触电力传输的加热。因此,能够很精细地控制电气设备200的内部温度和烹调盘的温度,从而失败少而能够容易地烹调。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外周线圈11b、11c为4个线圈,但线圈的个数不限于此。另外,虽然利用2个驱动电路50对4个线圈进行驱动,但线圈和驱动电路(逆变器电路)的组合没有特别限定,即使分别独立地驱动4个线圈,也会起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第1加热单元11具备内周线圈11a和配置于其周边的外周线圈11b、11c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通过独立的驱动电路50(逆变器电路)分别驱动对电气设备200的磁性体60a进行感应加热的线圈和向受电线圈65传输电力的线圈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在主体100的顶板4上载置电气设备200的情况,但通过载置锅等被加热物5而将内周线圈11a以及外周线圈11b、11c用作感应加热线圈,还能够对加热口的整个面进行感应加热。这样,通过对加热口的整个面进行感应加热,能够增加感应加热部的面积,能够得到在使用大的锅的情况下仍能够实现充分的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进而,在载置锅等被加热物5而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地控制内周线圈11a和外周线圈11b、11c的接通电力。因此,能够依次切换向内周线圈11a和外周线圈11b、11c的通电来切换感应加热部位。通过这样的控制,能够在煮炖烹调时实现对流煮煨,能够得到能够烹调出美味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具备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100和电气设备200的加热烹调系统,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100具备电气设备200的各结构的全部而省略电气设备200。另外,也可以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100具备电气设备200的结构的一部分。
(变形例1)
说明受电线圈65的变形例。
图7、图8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电气设备的受电线圈的变形例的图。
该变形例中的受电线圈65包括环状导电体300、线圈310以及磁性体320。此外,在图8中,省略了磁性体320的图示。
环状导电体300由铝或铜等电阻小的金属等导电材料形成。将环状导电体300例如通过切削加工或压制加工等将铝板或铜板等加工为形成电气地闭合的闭合电路的环状之后,将环状导电体300在长度方向的中途沿直角方向弯曲而形成为L字型。环状导电体300具有:水平部301,配置于电气设备200的底面;以及垂直部302,从该水平部301的一端向上方延伸。
在环状导电体300的垂直部302的背面,配置有将导线卷绕为平板状而形成的线圈310。如图所示,线圈310的一部分的线圈束部分(直线部分)配置于环状导电体300的一方的垂直部302的背面。另外,线圈310的其它线圈束部分(直线部分)配置于环状导电体300的另一方的垂直部302的背面。
磁性体320例如具有铁氧体,被配置为构成在线圈310中流过高频电流时发生的高频磁通与环状导电体300交链的磁回路。
接下来,说明动作。
与上述说明同样地,在从外周线圈11b、11c发生高频磁通(高频磁场)时,在环状导电体300中发生基于电磁感应的电力(电动势)。由此,在环状导电体300中由于电磁感应而流过感应电流。另外,由于环状导电体300的电阻小,所以流过大的感应电流。
在环状导电体300中流过高频的感应电流时,在环状导电体300的周围发生高频磁通在垂直部302中,高频磁通主要通过磁阻小的磁性体320。在垂直部302中,由于包括环状导电体300和磁性体320的磁回路被配置成与线圈310交链,所以高频磁通与线圈310交链。其结果是在线圈310中由于电磁感应而流过感应电流。在线圈310中发生的感应电流被供给到上表面加热器61。
即,图7以及图8所示的受电线圈65与变压器的动作原理相同,如果将线圈310设为匝数N的初级绕组,则环状导电体300为匝数1的次级绕组,受电线圈65能够被认为是N:1的变压器。因此,在线圈310中流过与环状导电体300所感应的感应电流相同的频率的电流。
这样,利用铜的金属板(无绝缘覆膜)构成受电线圈65的环状导电体300,所以受电线圈65自身的耐热性提高,即使将电气设备200内部的温度设为高温,也能够确保受电线圈65的耐热性。因此,能够实现高温烹调菜单,能够得到扩大了烹调菜单数的电气设备200。
另外,因为受电线圈65的耐热性提高且具有薄的金属板,所以能够缩小受电线圈65和烹调台60b的烹调台60b的距离(间隔),所以能够使电气设备200小型化,能够得到轻量且价廉的电气设备200。
另外,在环状导电体300的垂直部302配置有线圈310,通过布线61a(导线)与上表面加热器61连接。因此,易于将线圈310以及布线61a配置于不易传导来自加热室210的热的位置,能够实现易于确保耐热的结构。
(变形例2)
接下来,说明驱动电路50的其它结构例。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其它驱动电路的图。
图9所示的驱动电路50a具备针对图4的逆变器电路23追加连接有作为开关元件的IGBT232a、232b和作为续流二极管的二极管232c、232d的所谓全桥型的逆变器。此外,其它结构与图4相同,对同一部分附加同一符号。
控制部45输出用于驱动逆变器电路23的各开关元件(IGBT231a、231b、232a、232b)的驱动信号,与上述动作同样地,控制为使向内周线圈11a输出的电力成为在加热动作中设定的电力。在这样的结构中,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图9的例子中,示出了驱动内周线圈11a的驱动电路50a的例子,但不限于此,还能够应用于其它驱动电路。
(变形例3)
进而,说明驱动电路50的其它结构例。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其它驱动电路的图。
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利用全桥型的逆变器电路构成驱动外周线圈11b的驱动电路50b和驱动外周线圈11c的驱动电路50c,并且构成为将构成全桥的支路中的1个支路设为共同支路。
如图10所示,驱动电路50b、50c与图9同样地具有全桥型的逆变器。构成为将包括2个IBGT234a和234b的支路用作共同支路,利用IGBT233a、233b和共同支路对外周线圈11b(供电线圈)进行驱动控制,利用IGBT235a、235b和共同支路对外周线圈11c(供电线圈)进行驱动控制。
在这样的结构中,也能够分别驱动控制外周线圈11b和外周线圈11c,能够得到与上述效果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4)
接下来,说明构成第1加热单元11的线圈的其它结构例。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其它第1加热单元的图。
图11所示的第1加热单元11包括:内周线圈11a,配置于加热口的中央;以及外周线圈11d,与该内周线圈11a大致同心圆状地配置。
与上述说明同样地,内周线圈11a具有内周内线圈111a和内周外线圈112a,分别被串联地连接并通过驱动电路50a而被驱动控制。
外周线圈11d具有分别与内周线圈11a同心圆状地形成的外周内线圈111d和外周外线圈112d。外周内线圈111d和外周外线圈112d分别被串联地连接,通过驱动电路50d而被驱动控制。此外,驱动电路50d的结构与上述驱动电路50a相同。
此外,该结构例中的电气设备200的受电线圈65与外周线圈11d的形状对应地与磁性体60a的中心同心圆状地形成。
在这样的结构中,主体100的内周线圈11a也被用作用于对电气设备200的磁性体60a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线圈。另外,外周线圈11d被用作用于对电气设备200的上表面加热器61进行非接触电力传输的供电线圈,从而能够得到与上述效果同样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结构,相比于上述图2的线圈结构,线圈结构简化,所以能够通过价廉的结构得到等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2.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系统的电气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此外,在图12中,示意地示出从侧面侧观察电气设备200而得到的纵剖面,省略一部分结构的图示。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2中的电气设备200具备使上表面加热器6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驱动机构80。
驱动机构80设置于框体的背面侧的壁面,例如通过使用者的手动操作,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上表面加热器61。例如,将上表面加热器61固定于对平板状的棒进行齿形切割而成的齿条,使与该齿条咬合的小齿轮旋转,从而使上表面加热器6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此外,驱动机构80的结构不限于基于手动操作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利用马达的驱动力使上表面加热器61移动。另外,作为驱动机构80的马达的驱动电力,也可以使用受电线圈65接受的电力。另外,也可以对电气设备200设置蓄电池,在对受电线圈65接受的电力进行整流之后向蓄电池进行蓄电,从而用作驱动机构80的驱动电力。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2中,电气设备200具备使上表面加热器6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驱动机构80。
因此,能够根据被烹调物70的高度、厚度、大小等变更上表面加热器61的位置(高度)。因此,能够改变来自被烹调物70的上表面的辐射热量,能够实现与烹调对应的加热控制、短时间的烹调以及扩大使被烹调物产生结焦等烹调的种类以及范围。
实施方式3.
图13、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系统的电气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15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系统的电气设备的结构的俯视图。
在图13、图14中,示出了在主体100的顶板4上载置有电气设备200的状态。另外,在图13中,示意地示出从前表面侧观察主体100以及电气设备200而得到的纵剖面。另外,在图14中,示意地示出从侧面侧观察主体100以及电气设备200而得到的纵剖面。
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3~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3中的磁性体60a以及烹调台60b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长方形形状。磁性体60a以及烹调台60b的长边的长度例如形成为加热口的宽度以上的长度,短边的长度形成为与内周线圈11a的宽度(外径)大致相等的长度。
例如,在将磁性体60a以及烹调台60b的长边以朝左右方向的方式载置于顶板4的情况下,如图13、图14所示,磁性体60a以及烹调台60b的左侧的端部比主体100的外周左线圈111b的端部靠外侧配置,右侧的端部比主体100的外周右线圈112b靠外侧配置。另外,磁性体60a以及烹调台60b的前后方向的宽度与内周线圈11a的宽度大致相等。即,磁性体60a以及烹调台60b为不与外周上线圈111c、外周下线圈112c重叠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3中的受电线圈65例如被配置成夹着磁性体60a以及烹调台60b的两侧的长边。该受电线圈65与主体100的外周上线圈111c、外周下线圈112c对应地设置有2个。2个受电线圈65具有大致1/4圆弧状(香蕉状或者黄瓜状)的平面形状,通过沿着受电线圈65的1/4圆弧状的形状卷绕包括被绝缘覆膜的任意金属(例如铜、铝等)的导线而构成。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1加热单元的图。
在图16中,第1加热单元11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但控制部45中的驱动控制不同。
即,控制部45根据感应加热的火力来控制驱动内周线圈11a的驱动电路50a和驱动外周线圈11b(外周左线圈111b、外周右线圈112b)的驱动电路50b来进行供给高频电力的加热动作。由此,配置于电气设备200的烹调台60b的下表面的磁性体60a被感应加热。于是,基于感应加热的磁性体60a的发热被热传导给非磁性的烹调台60b,从下表面直接加热在烹调台60b的上表面放置的被烹调物70。
同时,控制部45根据向受电线圈65输送的电力分别控制驱动电路50c,进行对外周线圈11c(外周上线圈111c、外周下线圈112c)供给高频电力的电力传输动作。由此,从外周线圈11c供给的高频电力被在电气设备200的下表面配置的受电线圈65接受。接受的电力被供给到上表面加热器61,上表面加热器61发热。于是,上表面加热器61从上表面通过热辐射对在烹调台60b的上表面放置的被烹调物70进行加热。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3中,相比于上述实施方式1,加长磁性体60a以及烹调台60b的宽度,利用内周线圈11a以及外周线圈11b对磁性体60a进行感应加热。因此,通过增加基于感应加热的下表面加热的面积,能够从下表面生成适当的结焦等。例如,即使在被烹调物70为鱼等长的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被烹调物70载置到烹调台60b,能够通过下表面加热将鱼等被烹调物70烹调得美味。
此外,在此用于对电气设备200的上表面加热器61供给电力的供电线圈是外周上线圈111c以及外周下线圈112c,相比于图4,向受电线圈65供给电力的线圈的数量少。因此,为了避免向上表面加热器61的供给电力降低,增加向外周上线圈111c以及外周下线圈112c的电力。由此,能够得到不会损失烹调时间而能够短时间地烹调出美味的电气设备200。
另外,通过应用上述实施方式2中的驱动机构80而使上表面加热器61接近被烹调物70,能够得到不会损失烹调时间而能够短时间地烹调出美味的电气设备200。
实施方式4.
在本实施方式4中,说明如下动作:检测在主体100的线圈的上方是否载置有电气设备200的磁性体60a或者受电线圈65中的任意部件,根据其检测结果切换加热动作和电力传输动作。
此外,本实施方式4中的主体10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电气设备20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3中的任意实施方式相同。
在由使用者将电气设备200载置到加热口并在显示操作部43进行加热开始(火力接通)的指示时,控制部45(负载判定部)进行负载判定处理。
此外,本实施方式4中的控制部45包括本发明的“负载判定部”的功能。
图17是实施方式4的基于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线圈电流和输入电流的关系的负载判别特性图。
如图17所示,根据载置于主体100的线圈(内周线圈11a、外周线圈11b、11c)的上方的负载的材质,线圈电流和输入电流的关系是不同的。控制部45预先在内部存储有图17所示的对线圈电流和输入电流的关系进行表格化而得到的负载判定表格。通过在内部存储负载判定表格,能够利用价廉的结构构成负载判定部。
在负载判定处理中,控制部45对于驱动电路50a~50c中的各个驱动电路,利用负载判定用的特定的驱动信号驱动逆变器电路23,从输入电流检测单元25a的输出信号中检测输入电流。另外,同时,控制部45从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5b的输出信号中检测线圈电流。控制部45根据检测到的线圈电流以及输入电流和表示图17的关系的负载判定表格,判定载置于线圈的上方的负载的材质。
在负载判定结果是磁性材料的情况下,控制部45判定为在该线圈的上方载置有电气设备200的磁性体60a。另外,在负载判定结果是磁性材料以外的材质的情况下,判定为在该线圈的上方载置有受电线圈65。另外,在负载判定结果是无负载的情况下,判定为未载置磁性体60a以及受电线圈65中的任意部件。
接下来,控制部45控制对内周线圈11a、外周线圈11b、11c中的判定为在上方载置有磁性体60a的线圈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50,进行供给与感应加热的火力对应的高频电力的加热动作。
同时,控制部45控制对内周线圈11a、外周线圈11b、11c中的判定为在上方载置有受电线圈65的线圈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50,进行供给与向受电线圈65输送的电力对应的高频电力的电力传输动作。
此外,控制部45使对判定为无负载的线圈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50的动作停止。
以后的动作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4中,检测在线圈的上方是否载置有磁性体60a或者受电线圈65中的任意部件,根据其检测结果来进行利用该线圈进行的加热动作或者电力传输动作。因此,能够自动地进行与电气设备200中的磁性体60a以及受电线圈65的结构、配置对应的动作。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根据输入电流和线圈电流的相关性来进行负载判定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能够使用任意的负载判定处理。例如,也可以使对线圈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连续地变化,根据当时的输入电流的变化特性来进行负载判定。
实施方式5.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5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100在顶板4的下方大致均匀地分散配置有比较小型的多个线圈120。
多个线圈120分别通过驱动电路50而被独立地驱动。此外,对线圈120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50的结构例如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驱动电路50a的结构相同。
另外,本实施方式5中的控制部45对于多个线圈120中的各个线圈,进行载置于上方的负载的负载判定。此外,负载判定处理与上述实施方式4相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也可以构成为在顶板4上不设置加热口的显示。此外,线圈120的个数可以是任意个数。另外,线圈120的布置不限于此,既可以配置为蜂窝状,也可以配置为使大型的线圈120和小型的线圈120混存。
(动作)
在由使用者将电气设备200载置到顶板4的任意位置并在显示操作部43进行加热开始(火力接通)的指示时,控制部45(负载判定部)进行负载判定处理。
控制部45通过与上述实施方式4同样的动作,对于多个线圈120中的各个线圈,进行判定载置于上方的负载的材质的负载判定处理。
在负载判定结果是磁性材料的情况下,控制部45判定为在该线圈120的上方载置有电气设备200的磁性体60a。另外,在负载判定结果是磁性材料以外的材质的情况下,判定为在该线圈120的上方载置有受电线圈65。另外,在负载判定结果是无负载的情况下,判定为未载置磁性体60a以及受电线圈65中的任意部件。
接下来,控制部45控制对多个线圈120中的判定为在上方载置有磁性体60a的线圈120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50,进行供给与感应加热的火力对应的高频电力的加热动作。
同时,控制部45控制对多个线圈120中的判定为在上方载置有受电线圈65的线圈120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50,进行供给与向受电线圈65输送的电力对应的高频电力的电力传输动作。
此外,控制部45使对判定为无负载的线圈120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50的动作停止。
以后的动作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5中,具备在顶板4的下方大致均匀地分散配置的多个线圈120。另外,控制部45对于多个线圈120中的各个线圈,检测在上方是否载置有磁性体60a或者受电线圈65中的任意部件。然后,控制部45根据其检测结果来进行利用线圈120进行的加热动作或者电力传输动作。因此,能够自动地进行与电气设备200中的磁性体60a以及受电线圈65的结构、配置对应的动作。
另外,能够将电气设备200配置于顶板4的任意位置,从而能够提高便利性。
Claims (14)
1.一种加热烹调系统,具备:
第1线圈,通过被供给第1高频电流而发生第1高频磁场;
第1逆变器电路,对所述第1线圈供给所述第1高频电流;
第1发热体,配置于所述第1线圈的所述第1高频磁场内,通过所述第1线圈而被感应加热;
第2线圈,通过被供给第2高频电流而发生第2高频磁场;
第2逆变器电路,与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独立地设置,对所述第2线圈供给所述第2高频电流;
受电线圈,配置于所述第2线圈的所述第2高频磁场内,从所述第2线圈接受电力;以及
第2发热体,通过所述受电线圈接受的电力而发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具备:
主体,配置有所述第1线圈及所述第2线圈;以及
电气设备,可装卸地被所述主体支承,配置有所述第1发热体、所述第2发热体及所述受电线圈,
所述受电线圈在配置于所述第2高频磁场内时接受电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具备:
主体,配置有所述第1线圈及所述第2线圈;以及
电气设备,被所述主体支承,配置有所述第1发热体、所述第2发热体及所述受电线圈。
4.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所述加热烹调系统具备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根据使所述第1发热体感应加热的火力,控制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的驱动,根据向所述受电线圈输送的电力,控制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驱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所述电气设备具备:
温度传感器,检测容纳被加热物的加热室内的温度;以及
发送装置,发送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的信息,
所述主体具备接收装置,该接收装置接收从所述发送装置发送的所述温度的信息,
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温度的信息分别控制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以及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驱动。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所述电气设备具备载置被加热物的烹调台,
所述第1发热体配置于所述电气设备的底面,
所述烹调台配置为与所述第1发热体接触,
所述第2发热体配置于所述烹调台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所述电气设备具备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使所述第2发热体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4~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所述主体具备:
顶板,载置所述电气设备;
线圈,在所述顶板的下方设置有多个;以及
负载判定部,检测在多个所述线圈的上方是否载置有所述第1发热体或者所述受电线圈中的任意部件,
所述控制装置使多个所述线圈中的检测到在上方载置有所述第1发热体的载置状态的所述线圈作为所述第1线圈发挥功能,使所述第1发热体感应加热,
所述控制装置使多个所述线圈中的检测到在上方载置有所述受电线圈的载置状态的所述线圈作为所述第2线圈发挥功能,对所述受电线圈输送电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所述顶板形成有表示被加热物的载置位置的加热口,
针对一个所述加热口设置有多个所述线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多个所述线圈包括:
内周线圈,配置于所述加热口的中央;以及
外周线圈,配置于所述内周线圈的周边。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关于多个所述线圈,各自的直径不同并且被配置为同心圆状。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中,
多个所述线圈均匀地分散配置于所述顶板的下方。
13.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
第1线圈,通过被供给第1高频电流而发生第1高频磁场;
第1逆变器电路,对所述第1线圈供给所述第1高频电流;
第2线圈,通过被供给第2高频电流而发生第2高频磁场;
第2逆变器电路,与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独立地设置,对所述第2线圈供给所述第2高频电流;以及
控制装置,进行加热动作和电力传输动作,其中在所述加热动作中控制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的驱动而对在所述第1高频磁场内配置的第1发热体进行感应加热,在所述电力传输动作中控制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驱动而对在所述第2高频磁场内配置的受电线圈传输电力。
14.一种电气设备,配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发生的高频磁场内,其中,所述电气设备具备:
加热室,容纳被加热物;
烹调台,载置所述被加热物;
第1发热体,与所述烹调台接触地配置于所述加热室的底面,被所述高频磁场感应加热;
受电线圈,配置于所述高频磁场内,通过电磁感应或者磁场共振而接受电力;
第2发热体,配置于所述烹调台的上方,通过所述受电线圈接受的电力而发热;
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加热室内的温度;以及
发送装置,向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发送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的信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5/079261 WO2017064803A1 (ja) | 2015-10-16 | 2015-10-16 | 加熱調理システム、誘導加熱調理器、及び電気機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370618A true CN108370618A (zh) | 2018-08-03 |
Family
ID=58517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83751.7A Pending CN108370618A (zh) | 2015-10-16 | 2015-10-16 | 加热烹调系统、感应加热烹调器以及电气设备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856368B2 (zh) |
JP (1) | JPWO2017064803A1 (zh) |
KR (1) | KR102156220B1 (zh) |
CN (1) | CN108370618A (zh) |
AU (1) | AU2015411672B2 (zh) |
DE (1) | DE112015007026T5 (zh) |
GB (1) | GB2557774B (zh) |
WO (1) | WO2017064803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03820A (zh) * | 2018-09-26 | 2021-04-2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CN113453588A (zh) * | 2019-02-20 | 2021-09-2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无线感应加热电饭煲和包括其的无线感应加热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899696B2 (ja) * | 2017-05-01 | 2021-07-0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KR101985528B1 (ko) * | 2017-05-25 | 2019-06-0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전자유도가열식 조리기기 |
CN110200516A (zh) | 2017-08-09 | 2019-09-06 | 沙克忍者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 烹饪系统 |
JP6895624B2 (ja) * | 2017-12-27 | 2021-06-30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ES2724125A1 (es) * | 2018-03-02 | 2019-09-06 | Bsh Electrodomesticos Espana Sa | Sistema de cocción |
WO2019199029A1 (ko) * | 2018-04-09 | 2019-10-1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전력 전송 및 수신 시스템, 그리고 장치 |
USD914447S1 (en) | 2018-06-19 | 2021-03-30 |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 Air diffuser |
USD903413S1 (en) | 2018-08-09 | 2020-12-01 |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 Cooking basket |
USD934027S1 (en) | 2018-08-09 | 2021-10-26 |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 Reversible cooking rack |
USD883015S1 (en) | 2018-08-09 | 2020-05-05 |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 Food preparation device and parts thereof |
USD883014S1 (en) | 2018-08-09 | 2020-05-05 |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 Food preparation device |
KR101987919B1 (ko) * | 2018-10-23 | 2019-06-12 | 코박스 주식회사 | 상하 가열 방식의 인덕션레인지 및 그의 구동방법 |
ES2768766A1 (es) * | 2018-12-21 | 2020-07-02 | Bsh Electrodomesticos Espana Sa | sistema de transmisión de energía por inducción |
US20190254476A1 (en) | 2019-02-25 | 2019-08-22 |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
US11751710B2 (en) | 2019-02-25 | 2023-09-12 |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 Guard for cooking system |
USD918654S1 (en) | 2019-06-06 | 2021-05-11 |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 Grill plate |
USD982375S1 (en) | 2019-06-06 | 2023-04-04 |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 Food preparation device |
US20210121012A1 (en) | 2020-03-30 | 2021-04-29 |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
JP7561540B2 (ja) | 2020-08-21 | 2024-10-04 |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 加熱調理器 |
KR20220060232A (ko) * | 2020-11-04 | 2022-05-1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파워 스테이션 및 그 제어 방법 |
EP4170867A4 (en) | 2020-11-04 | 2024-02-0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WIRELESS POWER PLANT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634A (zh) * | 1993-11-19 | 1995-08-30 | 东芝株式会社 | 加热烹调器 |
JPH07263132A (ja) * | 1994-03-23 | 1995-10-1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電磁誘導加熱装置 |
CN2784779Y (zh) * | 2005-02-05 | 2006-05-31 | 董陆长 | 自动调温电磁感应电烤箱 |
JP2010262751A (ja) * | 2009-04-30 | 2010-11-18 | Panasonic Corp | 複合誘導加熱調理器 |
JP2011004795A (ja) * | 2009-06-23 | 2011-01-1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加熱装置および調理装置並びにこれらを備えた加熱調理器 |
JP2011033313A (ja) * | 2009-08-05 | 2011-02-1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CN102282910A (zh) * | 2009-03-06 | 2011-12-1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CN202310164U (zh) * | 2011-10-27 | 2012-07-04 |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内外环加热线圈盘支架 |
CN102884863A (zh) * | 2010-03-19 | 2013-01-16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CN203136228U (zh) * | 2013-01-08 | 2013-08-14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线圈盘和具有其的电磁炉 |
JP2014154533A (ja) * | 2013-02-14 | 2014-08-25 | Panasonic Corp | 電磁誘導機器 |
CN204104162U (zh) * | 2014-09-02 | 2015-01-14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磁线盘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40853Y2 (zh) * | 1990-01-23 | 1993-10-15 | ||
JP2909979B2 (ja) | 1991-05-17 | 1999-06-23 | 三菱電機ホーム機器株式会社 | 高周波誘導加熱調理器 |
JPH07318075A (ja) * | 1994-05-25 | 1995-12-08 | Toshiba Corp | 加熱調理器 |
JPH08315975A (ja) * | 1995-05-18 | 1996-11-2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KR100521088B1 (ko) * | 2003-12-09 | 2005-10-1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유닛을 구비한 복합 유도가열 조리기 |
JP4196105B2 (ja) * | 2003-12-26 | 2008-12-17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加熱調理器 |
JP4313775B2 (ja) * | 2005-03-29 | 2009-08-12 | 三井造船株式会社 | 誘導加熱方法および装置 |
KR100743298B1 (ko) * | 2005-12-22 | 2007-07-2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전기 오븐 |
EP2440010A1 (en) * | 2009-06-01 | 2012-04-11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Induction cooking device |
JP4980414B2 (ja) * | 2009-11-30 | 2012-07-1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JP5750584B2 (ja) * | 2010-01-29 | 2015-07-2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加熱調理器 |
JP5345122B2 (ja) * | 2010-11-08 | 2013-11-2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JP5660865B2 (ja) | 2010-11-25 | 2015-01-28 | アール・ビー・コントロールズ株式会社 | Ihクッキングヒータ用の焼き物調理器具 |
JP5452559B2 (ja) * | 2011-09-07 | 2014-03-2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EP2959810B1 (en) | 2013-02-25 | 2019-05-08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Induction heat cooking instrument |
WO2014156010A1 (ja) * | 2013-03-28 | 2014-10-02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JP6559348B2 (ja) * | 2016-06-30 | 2019-08-1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誘導加熱調理器 |
WO2018070003A1 (ja) * | 2016-10-13 | 2018-04-1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及び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
-
2015
- 2015-10-16 US US15/754,343 patent/US10856368B2/en active Active
- 2015-10-16 KR KR1020187006820A patent/KR10215622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5-10-16 GB GB1803364.7A patent/GB2557774B/en active Active
- 2015-10-16 CN CN201580083751.7A patent/CN108370618A/zh active Pending
- 2015-10-16 WO PCT/JP2015/079261 patent/WO201706480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10-16 AU AU2015411672A patent/AU2015411672B2/en active Active
- 2015-10-16 DE DE112015007026.5T patent/DE112015007026T5/de active Pending
- 2015-10-16 JP JP2017545063A patent/JPWO2017064803A1/ja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634A (zh) * | 1993-11-19 | 1995-08-30 | 东芝株式会社 | 加热烹调器 |
JPH07263132A (ja) * | 1994-03-23 | 1995-10-1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電磁誘導加熱装置 |
CN2784779Y (zh) * | 2005-02-05 | 2006-05-31 | 董陆长 | 自动调温电磁感应电烤箱 |
CN102282910A (zh) * | 2009-03-06 | 2011-12-1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JP2010262751A (ja) * | 2009-04-30 | 2010-11-18 | Panasonic Corp | 複合誘導加熱調理器 |
JP2011004795A (ja) * | 2009-06-23 | 2011-01-1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加熱装置および調理装置並びにこれらを備えた加熱調理器 |
JP2011033313A (ja) * | 2009-08-05 | 2011-02-1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CN102884863A (zh) * | 2010-03-19 | 2013-01-16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CN202310164U (zh) * | 2011-10-27 | 2012-07-04 |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内外环加热线圈盘支架 |
CN203136228U (zh) * | 2013-01-08 | 2013-08-14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线圈盘和具有其的电磁炉 |
JP2014154533A (ja) * | 2013-02-14 | 2014-08-25 | Panasonic Corp | 電磁誘導機器 |
CN204104162U (zh) * | 2014-09-02 | 2015-01-14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磁线盘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03820A (zh) * | 2018-09-26 | 2021-04-2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CN112703820B (zh) * | 2018-09-26 | 2022-10-1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CN113453588A (zh) * | 2019-02-20 | 2021-09-2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无线感应加热电饭煲和包括其的无线感应加热系统 |
CN113453588B (zh) * | 2019-02-20 | 2022-10-04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无线感应加热炊具和包括其的无线感应加热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U2015411672B2 (en) | 2019-02-07 |
WO2017064803A1 (ja) | 2017-04-20 |
GB2557774A (en) | 2018-06-27 |
US20180263084A1 (en) | 2018-09-13 |
GB201803364D0 (en) | 2018-04-18 |
JPWO2017064803A1 (ja) | 2018-04-19 |
GB2557774A8 (en) | 2018-07-11 |
DE112015007026T5 (de) | 2018-07-12 |
US10856368B2 (en) | 2020-12-01 |
AU2015411672A1 (en) | 2018-04-12 |
GB2557774B (en) | 2022-01-26 |
KR102156220B1 (ko) | 2020-09-15 |
KR20180040611A (ko) | 2018-04-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70618A (zh) | 加热烹调系统、感应加热烹调器以及电气设备 | |
JP6403808B2 (ja) |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及び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 |
WO2010101202A1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JP6559348B2 (ja) | 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誘導加熱調理器 | |
JP6591049B2 (ja) | 加熱調理システム及び調理装置 | |
JP6328572B2 (ja) | 非接触給電機能付き誘導加熱調理器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
JP6636168B2 (ja) |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及び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 |
JP5606164B2 (ja) | 加熱調理器 | |
KR102101898B1 (ko) | 제어 알고리즘 및 회로 구조가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장치 | |
JP6727343B2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WO2015159353A1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JP2017183020A (ja) | 加熱調理システム、受電装置、及び誘導加熱調理器 | |
JP6124957B2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JP6840260B2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JP4843460B2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03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