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65571A - 供料器 - Google Patents
供料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465571A CN106465571A CN201480079375.XA CN201480079375A CN106465571A CN 106465571 A CN106465571 A CN 106465571A CN 201480079375 A CN201480079375 A CN 201480079375A CN 106465571 A CN106465571 A CN 10646557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rier band
- band
- sprocket wheel
- pressing component
- loa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0/00—Advancing webs
- B65H20/20—Advancing webs by web-penetrating means, e.g. pi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 B65H23/04—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 B65H23/18—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by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the web-advancing mechanism, e.g. mechanism acting on the running web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9—Specific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942—Web supporting regularly spaced non-adhesive art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Abstract
一种供料器,能够使载带(900)不与链轮(64)的卡合突起(64a)接触而可靠地插入至预定位置,该供料器具备:入口按压部件(32),将从带插入部(21d)插入的载带(900)向带输送路(38)按压;能够转动的杆(51),在从带插入部(38)插入载带(900)时,使入口按压部件(32)上升;及接触避免装置(95),在通过杆(51)的转动而使入口按压部件(32)上升后,接触避免装置(95)避免从带插入部(21d)插入的载带(900)与卡合突起(64a)相接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输送收纳有元件的载带的供料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种能够在不对载带进行拼接的情况下向元件取出位置连续送出的供料器,通过使用该供料器,不需要由元件用尽引起的拼接作业,也不会因拼接而使元件安装机停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770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这种不需要拼接作业的元件安装机中,一般当将载带插入至与链轮卡合的预定位置时,传感器检测到插入了载带,由此,驱动链轮,自动地装载载带而向元件取出位置输送。
然而,有时插入的载带会与链轮的卡合突起接触而无法插入至预定位置,无法通过传感器检测到载带的插入。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作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使载带与链轮的卡合突起接触而能够可靠地插入至预定位置的供料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一种供料器具备:带输送路,用于输送收纳有多个元件的载带;带插入部,设于供料器主体的后部,供上述载带插入;链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上述供料器主体,并具有能够与从上述带插入部插入的上述载带的卡合孔卡合的卡合突起;电动机,使上述链轮旋转;入口按压部件,将从上述带插入部插入的上述载带向上述带输送路按压;能够转动的杆,在从上述带插入部插入上述载带时,上述杆使上述入口按压部件上升;及接触避免装置,在通过上述杆的转动而使上述入口按压部件上升后,上述接触避免装置避免从上述带插入部插入的上述载带与上述卡合突起相接触。
根据第一方案的发明,通过接触避免装置能够避免从带插入部插入的载带与卡合突起接触,因此能够使载带不与链轮的卡合突起接触而可靠地插入至预定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适合于本发明的实施的元件安装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2是载带的俯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载带的3-3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料器的分解侧视图。
图5是放大了图4的一部分的详情图。
图6是表示使载带停止于预定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设于供料器的带剥离装置的图。
图8是表示将操作杆抬起后的状态的图5的工作状态图。
图9是表示载带的输送状态的图5的工作状态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
图11是从图10的侧方观察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表示具备供料器21的元件安装机100,元件安装机100具有基板输送部10、元件供给部20、元件安装部40、带盘保持部50及对它们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200。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基板的输送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设为Y轴方向。
元件供给部20由多个插槽20a和能够拆装地安装于各插槽20a的多个供料器21构成。插槽20a在元件供给部20上沿X轴方向并列地设置多个。
带盘保持部50将卷绕有载带900的第一带盘810及第二带盘820保持为能够更换。第一带盘810和第二带盘820沿Y方向并列地逐个配置,并且与各供料器21对应地沿X方向配置多个。
载带900将多个电子元件等元件收纳成一列。如图2和图3所示,载带900由基带901、盖带902、底带903构成。基带901由纸材或树脂等柔软的材料构成。在基带90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在长度方向上空出一定间隔地贯通形成有作为空间的收纳部901a。在该收纳部901a中收纳元件。在基带901的侧部,在长度方向上空出一定间隔地贯通形成有卡合孔901b。
盖带902的两侧部通过粘接材料902a(参照图2)而粘接于基带901上表面的两侧部,通常封闭收纳部901a的上部而防止元件跳出。另外,盖带902由透明的高分子膜构成。
如图3所示,在基带901的下表面粘接有底带903。通过该底带903防止收纳于收纳部901a的元件脱落。底带903由纸材或高分子膜等构成,成为透明或半透明。
卷绕于第一带盘810及第二带盘820的载带900能够插入于各供料器21。并且,卷绕于一个带盘810(820)的载带900通过供料器21而依次输送至设于供料器21的前端部的元件取出位置21a。由此,该载带900所保持的元件被定位于元件取出位置21a。另外,卷绕于另一个带盘820(810)的载带900不通过供料器21送给而待机。
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为了区分输送中(使用中)的载带900和待机中的载带900而将前者称为第一载带900A,将后者称为第二载带900B。在该情况下,在收纳于第一载带的元件全部被使用之后,第二载带成为第一载带,因此第一载带、第二载带并非指特定的载带。
在基板输送部10中,在元件安装部40的基台41上分别设有一对导轨13a、13b。另外,在基板输送部10上设有对由上述导轨13a、13b分别引导的基板B进行支撑并输送的省略图示的输送带、将输送到预定位置的基板B抬起并夹紧的省略图示的夹紧装置。
安装元件的基板B由基板输送部10的导轨13a、13b引导,并通过输送带沿X轴方向输送至元件安装位置。输送到元件安装位置的基板B由夹紧装置定位并夹紧在元件安装位置。
如图1所示,元件安装部40具有导轨42、Y轴滑动件43、X轴滑动件45及保持有省略图示的吸嘴的元件安装头48。Y轴滑动件43及X轴滑动件45由省略图示的Y轴伺服电动机及X轴伺服电动机控制Y轴方向及X轴方向上的移动。
通过导轨42及Y轴滑动件43构成Y轴机器人。导轨42沿Y轴方向装架在基台41上而配置在基板输送部10的上方。Y轴滑动件43以能够沿着Y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设于导轨42。Y轴滑动件43通过省略图示的Y轴伺服电动机,经由滚珠丝杠机构而沿Y轴方向移动。
通过X轴滑动件45构成X轴机器人。X轴滑动件45以能够沿着X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设于Y轴滑动件43。在Y轴滑动件43上设有省略图示的X轴伺服电动机。X轴滑动件45通过该X轴伺服电动机,经由滚珠丝杠机构而沿X轴方向移动。
在X轴滑动件45上设有元件安装头48。元件安装头48将多个吸嘴(未图示)保持为能够拆装。吸嘴吸附输送到元件取出位置21a的元件,并安装在由基板输送部10定位于元件安装位置的基板B上。
在X轴滑动件45上安装有基板相机46。基板相机46从上方拍摄设于被定位于基板安装位置的基板B上的基准标记或者输送到元件取出位置21a的元件等,而取得基板位置基准信息及元件位置信息等。
另外,在基台41上设有能够从下方拍摄由吸嘴吸附的元件的元件相机47。
接下来,使用图4~图6,对供料器21的结构进行说明。供料器21主要由供料器主体21b、第一伺服电动机22、第二伺服电动机23、第一齿轮24、第二齿轮25、第三齿轮26、第四齿轮27、止动部件31、入口按压部件32、下游侧按压部件33、操作杆51、作为前部侧链轮的第一链轮61及第二链轮62、作为后部侧链轮的第三链轮63及第四链轮64、作为带输送路的轨道38、控制部39及带剥离装置70等构成。
如图7所示,带剥离装置70设置在供料器主体21b的上部,将盖带902从载带900剥离,以使能够从定位在元件取出位置21a的收纳部901a取出元件。带剥离装置70由对盖带902进行剥离的剥离部件72和将剥离的盖带902的一方的端部抬起并折回的折回部件73构成。
供料器21从前方侧插入于插槽20a而安装于元件供给部20。供料器主体21b是扁平的箱形。另外,图4及图5去除了供料器主体21b的侧壁,以使能够观察供料器21的内部构造。另外,图6除了凸轮部51c以外而省略了操作杆51地进行表示。
在图4中,轨道(带输送路)38对载带900的输送进行引导,从设置在供料器主体21b的后部的带插入部21d至前部的元件取出位置21a地配置。带输送路38的前部38a水平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带输送路38以从其后部至前部38a跟前逐渐升高的方式倾斜。另外,虽未图示,但是在带输送路38的两侧设有以比载带900的宽度尺寸稍大的尺寸分离的引导部。
在带输送路38的前部38a的下方的供料器主体21b上,即在供料器主体21b的与元件取出位置21a相邻的位置,从前方朝向后方(从输送方向下游侧至上游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分别设有第一链轮61及第二链轮62。在带输送路38的后部的下方的供料器主体21b上,从前方朝向后方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分别设有第三链轮63及第四链轮64。
在第一链轮61、第二链轮62及第三链轮63的各自的外周,空出一定角度地分别在整周上形成卡合突起61a、62a、63a。在第四链轮64的外周的一部分,空出180度的间隔地设有卡合突起64a。即,第四链轮64的卡合突起64a彼此之间存在未形成卡合突起的部分。各卡合突起61a~64a能够与载带900的卡合孔901b卡合。
在比第一链轮61~第四链轮64的外周部靠内侧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一链轮齿轮61b、第二链轮齿轮62b、第三链轮齿轮63b、第四链轮齿轮64b。另外,在带输送路38的各链轮61~64的上方设有省略图示的窗孔,各卡合突起61a~64a从该窗孔进入到带输送路38内。
第一伺服电动机22是使第一链轮61及第二链轮62旋转的电动机。在第一伺服电动机22的旋转轴22a上设有第一传动齿轮22b。第一齿轮2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第一链轮61及第二链轮62的下方的供料器主体21b。在第一齿轮24的外周形成有与第一传动齿轮22b啮合的第一外侧齿轮24a。在比第一齿轮24的外周靠内侧的位置形成有第一内侧齿轮24b。
第二齿轮2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第一链轮61及第二链轮62与第一齿轮24之间的供料器主体21b上。第二齿轮25与第一链轮齿轮61b、第二链轮齿轮62b及第一内侧齿轮24b啮合。通过这样的结构,第一伺服电动机22的旋转被减速并传递至第一链轮61及第二链轮62,第一链轮61及第二链轮62同步地旋转。
第二伺服电动机23是使第三链轮63及第四链轮64旋转的电动机。在第二伺服电动机23的旋转轴23a上设有第二传动齿轮23b。第三齿轮2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第三链轮63及第四链轮64的下方的供料器主体21b上。在第三齿轮26的外周形成有与第二传动齿轮23b啮合的第三外侧齿轮26a。在比第三齿轮26的外周靠内侧的位置形成有第三内侧齿轮26b。
第四齿轮2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第三链轮63及第四链轮64与第三齿轮26之间的供料器主体21b上。第四齿轮27与第三链轮齿轮63b、第四链轮齿轮64b及第三内侧齿轮26b啮合。通过这样的结构,第二伺服电动机23的旋转被减速并传递至第三链轮63及第四链轮64,第三链轮63及第四链轮64同步地旋转。
在第四齿轮27的圆周上的一个部位设有霍尔磁铁75。对霍尔磁铁75进行检测的霍尔传感器76固定于供料器主体21b。通过霍尔传感器76检测霍尔磁铁75,并对第四齿轮27进行定位,由此能够将与第四齿轮27啮合的第四链轮齿轮64b(第四链轮64)定位于预定的角度位置。即,第四齿轮27与第三链轮齿轮63b设定为例如2比1的齿数比,将第四齿轮27定位在由霍尔传感器76检测到霍尔磁铁75的角度位置,由此能够使第四链轮64的未设置卡合突起64a的外周部分对应于带输送路38。
在将载带900插入于供料器21时,第二伺服电动机23由控制装置200的电动机控制部200a(参照图1)控制,第四齿轮27被定位在由霍尔传感器76检测到霍尔磁铁75的角度位置。由此,第四链轮64的未设置卡合突起64a的外周部分对应于带输送路38。其结果是,在插入载带900时,载带900不会与第四链轮64的卡合突起64a接触。
通过上述在外周的一部分形成有卡合突起64a的第四链轮64及将第四链轮64定位在预定的角度位置的电动机控制部200a的电动机控制功能构成接触避免装置95。在通过操作杆51而使入口按压部件32上升后,通过接触避免装置95能避免从带插入部21d插入的载带900与第四链轮64的卡合突起64a相接触。
另外,将第四齿轮27定位在预定的角度位置的由霍尔磁铁75及霍尔传感器76构成的角度检测装置表示一例,不限定于此。
入口按压部件32与带插入部21d接近地沿着带输送路38的后部上表面配置,且设置成相对于带输送路38能够接触分离。入口按压部件32从下游侧按压部件33的后部经由一对轴34-2以能够进行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下方。在一对轴34-2上安装有对入口按压部件32向下方施力的弹簧35-2。
下游侧按压部件33在入口按压部件32的下游侧按压载带900,以相对于带输送路38能够接触分离的方式设置。下游侧按压部件33经由轴34-1以能够进行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第一支撑部件30-1及第二支撑部件30-2上,该第一支撑部件30-1及第二支撑部件30-2安装于供料器主体21b。在轴34-1上安装有对下游侧按压部件33向下方施力的弹簧35-1。
如图5所示,操作杆51以能够以枢轴52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方式支撑于供料器主体21b的后部。如后所述,入口按压部件32工作性地连接于操作杆51。入口按压部件32将从带插入部21d插入的载带900向带输送路38按压。在入口按压部件32上,在一对轴34-2之间设有卡合部件54。
在操作杆51的中央部形成有与入口按压部件32的卡合部件54的下表面卡合的工作卡合部51a。操作杆51由于弹簧55的作用力而向图5的逆时针方向转动,通常将工作卡合部51a保持在下降的位置,通过弹簧35-2的作用力,使入口按压部件32与带输送路38抵接。由此,通常由于入口按压部件32而无法从带插入部21d插入载带900。
与此相对,当通过作业者将设于操作杆51的后端的操作捏手51b抬起而操作杆51克服弹簧55的作用力进行转动时,入口按压部件32经由工作卡合部51a,克服弹簧35-2的作用力而上升。由此,入口按压部件32从带输送路38上分离,而能够从带插入部21d插入载带900。
在入口按压部件32的后部枢轴支撑有对带插入部21d进行封闭的干扰板56。通过干扰板56而使得无法将载带900插入到带输送路38与入口按压部件32之间。另外,在入口按压部件32上升时,如图8所示,干扰板56与下游侧按压部件33的后部卡合而转动,使带插入部21d开放。
止动部件31相邻地设于入口按压部件32的下游侧。止动部件31的形成于中央部分的轴支撑部31b(参照图6)轴支撑于下游侧按压部件33,从而止动部件31能够转动。在止动部件31的比轴支撑部31b靠前方的下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形成的抵接部31a。止动部件31的后端成为停止部31c。
在下游侧按压部件33与止动部件31之间设有对抵接部31a向与带输送路38抵接的方向施力的弹簧36(参照图6)。在止动部件31的比轴支撑部31b靠前方的上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31d,在该突出部31d的前端设有凸轮随动件31e。在操作杆51的前部形成的凸轮部51c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卡合于凸轮随动件31e。
在操作杆51由于弹簧55的作用力而保持在入口按压部件32与带输送路38抵接的位置的状态下,形成于操作杆51的凸轮部51c与止动部件31的凸轮随动件31e分离。由此,止动部件31由于弹簧36的作用力,以轴支撑部31b为中心而向图6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使抵接部31a与带输送路38抵接,并将停止部31c保持在与带输送路38分离的位置。
另一方面,当操作杆51克服弹簧55的作用力而转动时,形成于操作杆51的凸轮部51c与止动部件31的凸轮随动件31e卡合,使止动部件31克服弹簧36的作用力向图6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停止部31c与带输送路38抵接。
由此,在使操作杆51克服弹簧55的作用力而转动的状态下,将第一载带900A从带插入部21d插入时,如图6的双点划线所示,第一载带900A的前端与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抵接,而停止于预定位置。
另外,当第一载带900A通过了止动部件31的抵接部31a与带输送路38之间时,通过第一载带900A将抵接部31a抬起,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与带输送路38抵接。
因此,在该状态下,在由作业者将第二载带900B从带插入部21d插入到第一载带900A上时,如图6所示,第二载带900B的前端与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抵接而停止。由此,第二载带900B向下游的输送被阻止,第二载带900B在该位置进行待机。
在供料器主体21b上安装有第一传感器81,当从带插入部21d插入第一载带900A时,该第一传感器81检测出第一载带900A的插入。关于第一传感器81,从带输送路38的上表面突出的第一卡爪82由于第一载带900A的插入而下降,由此使第一传感器81接通。第一卡爪82通常由于省略图示的弹簧的作用力而被保持在比带输送路38的上表面突出的位置,当插入第一载带900时,第一卡爪82被向下方按压。
另外,在供料器主体21b安装有检测操作杆51的转动的第二传感器83、在第二载带900B被输送至第四链轮64上的带输送路38时工作的第三传感器85。
第二传感器83通过安装于操作杆51的第二卡爪84而接通。第三传感器85通过第三卡爪86的转动而接通。第三卡爪86的形成于中央部分的轴支撑部86a(参照图6)轴支撑于下游侧按压部件33,从而第三卡爪86能够转动。第三卡爪86通常由省略图示的弹簧向图6的逆时针方向施力。由此,第三卡爪86在带输送路38上不存在载带900时,前端与带输送路38的上表面抵接,但是在带输送路38上存在第一载带900A时,前端与第一载带900A上的上表面抵接(参照图6的双点划线)。
如图4所示,上浮防止部件28沿着第三链轮63与第二链轮62之间的带输送路38上设置。在上浮防止部件28的前端形成有轴支撑部28a,该轴支撑部28a轴支撑于设于供料器主体21b的轴部21c,上浮防止部件28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供料器主体21b。在上浮防止部件28的后端形成有向上方弯曲的引导部28b。扭簧29安装于上浮防止部件28的上方的供料器主体21b,对上浮防止部件28向下方施力。通过该扭簧29,而使上浮防止部件28的下表面与带输送路38的上表面紧贴。
另外,在第二链轮62与第三链轮63之间的带输送路38上形成有空间38c。
控制装置200对供料器21进行控制,控制第一伺服电动机22及第二伺服电动机23的旋转。控制装置200具有微处理器和对伺服电动机22、23供给驱动电流的驱动器。
在第三链轮63的下游侧(供料器21的后端部侧)的供料器主体21b设有第四传感器65,该第四传感器65检测有无载带900并将其检测信号向控制部39输出。第四传感器65是检测第一载带900A与第二载带900B的交界部分的传感器。在第二链轮62的上游侧(供料器21的前端部侧)的供料器主体21b设有第五传感器66,该第五传感器66检测有无载带900并将其检测信号向控制部39输出。
当供料器21安装于元件供给部20的插槽20a时,经由通信连接器80(参照图7)从元件安装机100的主体侧向供料器21侧供给电力,并且将供料器ID等所需的信息从供料器21侧发送给元件安装机100的控制装置200。由此,基于供料器21的序列号ID,取得通过装填于供料器21的载带900输送的元件的信息,并存储于控制装置200。
接下来,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料器21的动作进行说明。通常,通过弹簧55的作用力将操作杆51保持为图5所示的状态,入口按压部件32与带输送路38抵接,并且干扰板56因自重而转动将带插入部21d封闭。
此时,第一载带900A卷绕于前方侧的带盘810,第二载带900B卷绕于后方侧的带盘820。
在该状态下,由作业者对操作杆51的操作捏手51b进行抬起操作。当对操作杆51进行了抬起操作时,由于第二卡爪84而第二传感器83动作,从而检测出操作杆51的工作。
另外,当对操作杆51进行了操作时,第四齿轮27通过第二伺服电动机23而旋转,并定位于由霍尔传感器76检测到霍尔磁铁75的角度位置。由此,如图5所示,第四链轮64被定位在未设置卡合突起64a的部分对应于带输送路38的角度位置。
通过操作杆51的转动,而使入口按压部件32经由工作卡合部51a上升。由此,入口按压部件32与带输送路38分离,并且干扰板56通过下游侧按压部件33而转动(参照图8)。其结果是,带插入部21d开放,能够插入载带900。同时,通过操作杆51的转动,止动部件31借助凸轮部51c而转动,停止部31c与带输送路38抵接。
在该状态下,通过作业者将第一载带900A从带插入部21d插入到带输送路38上。此时,第一载带900A不与第四链轮64的卡合突起64a接触,插入至与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抵接的预定位置(参照图6的双点划线)。由此,由于第一载带900A而第一卡爪82及第三卡爪86工作,因此第一传感器81及第三传感器85动作,从而检测出第一载带900A被插入到预定位置。
当将第一载带900A插入至与停止部31c抵接的位置时,解除操作杆51的操作,操作杆51由于弹簧55的作用力而转动恢复到图5的实线所示的原位。通过操作杆51的转动复位,入口按压部件32朝向带输送路38下降,将插入的第一载带900A向带输送路38按压。
当检测到第一载带900A的插入并检测到操作杆51转动复位到原位(第二传感器83为断开)时,驱动第二伺服电动机23,使第三及第四链轮63、64旋转。由此,第四链轮64的卡合突起64a与第一载带900A的卡合孔901b卡合,第一载带900A由第四链轮64向第三链轮63侧输送。
通过第四链轮64对第一载带900A的输送,通过第一载带900A克服弹簧35-1的作用力将下游侧按压部件33抬起,第一载带900A在下游侧按压部件33与带输送路38之间被输送。
此时,第四链轮64的卡合突起64a仅形成于第四链轮64的外周的一部分,因此当卡合突起64a与第一载带900A的卡合孔901b卡合时,第一载带900A间歇性地向第三链轮63侧移动。其结果是,第一载带900A不会被急剧地拉入第三链轮63侧。另外,当由第一载带900A抬起下游侧按压部件33时,止动部件31及第三卡爪86的轴支撑部31b、86a一体地上升。
当形成于由第四链轮64输送的第一载带900A的卡合孔901b与第三链轮63的卡合突起63a卡合时,通过第三链轮63将第一载带900A向第二链轮62侧输送。在第三链轮63的外周的整周地形成有卡合突起63a,因此能在短时间内将第一载带900A输送至第二链轮62侧。
此外,第一载带900A的前端从引导部28b与带输送路38之间进入上浮防止部件28的下方。第一载带900A的前端由上浮防止部件28抑制从带输送路38上浮,并被向第二链轮62输送。
当第五传感器66检测到由第三链轮63输送的第一载带900A的前端时,第一伺服电动机22及第二伺服电动机23使链轮61~64以元件的间距间隔间歇性地进行旋转。当形成于第一载带900A的卡合孔901b与第二链轮62的卡合突起62a卡合时,通过第二链轮62将第一载带900A向带剥离装置70输送,通过带剥离装置70从第一载带900A剥离盖带902。并且,当形成于第一载带900A的卡合孔901b与第一链轮61的卡合突起61a卡合时,通过第一链轮61将收纳于第一载带900A的元件依次定位于元件取出位置21a。
在通过供料器21输送第一载带900A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第一载带900A按压止动部件31的抵接部31a,止动部件31克服弹簧36的作用力而转动。由此,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与第一载带900A的上表面接触。
因此,在该状态下,如上所述,当对操作杆51进行转动操作(第二传感器83为接通),并将第二载带900B从带插入部21d插入到第一载带900A与入口按压部件32之间时,第二载带900B的前端与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抵接,并停止在该位置。由此,第二载带900B向下游的输送被阻止,第二载带900B在该位置进行待机。当第二载带900B插入至与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抵接的位置时,由于第二载带900B而第三卡爪86工作,因此由第三传感器85检测出第二载带900B的插入。
当在插入了第二载带900B之后,解除操作杆51的操作时,操作杆51恢复到原位,但是第一载带900A按压止动部件31的抵接部31a,因此通过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来使第二载带900B的停止状态持续。
另外,在不对操作杆51进行转动操作的情况下,即使想要从带插入部21d插入第二载带900B,由于与第一载带900A的上表面抵接的干扰板56,而第二载带900B的插入被阻止(参照图9)。
当第一载带900A的后端被输送到比第二载带900B的前端靠下游侧的位置时,形成于第二载带900B的卡合孔901b与第四链轮64的卡合突起64a卡合。然后,第二载带900B进入到通过第一载带900A制造出的带输送路38与止动部件31之间的间隙,而向第二链轮62输送。
另外,当第二载带900B的前端抬起抵接部31a时,如上所述,止动部件31克服弹簧36的作用力而再次转动,通过止动部件31阻止新的载带900的进入。
当从第一载带900A取出了全部元件时,将使用完的带盘810从带盘保持部50去除。
在向供料器21新插入载带900的情况下,通过条形码读取器分别读取卷绕有当前使用中的载带900(第一载带900A)的带盘810和卷绕有新插入的载带900(第二载带900B)的带盘810上粘贴的条形码,将各带盘收纳的元件的序列号ID分别发送给元件安装机100的控制装置200,并执行对是否为收纳有正确的元件的载带进行检查的所谓的验证。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与从带插入部21d插入的载带900的卡合孔901b卡合的卡合突起64a仅设于第四链轮64的外周的一部分,在通过操作杆51而使入口按压部件32上升后,通过电动机控制部200a对第二伺服电动机23的控制,将仅设于链轮64的外周的一部分的卡合突起64a定位在不与载带900接触的角度位置。
由此,能够不使载带900与第四链轮64的卡合突起64a接触,而将载带900可靠地插入至由止动部件31限制的预定位置。
另外,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在入口按压部件32上设有阻止载带向带插入部21d的插入的干扰板56,在通过操作杆51的转动而使入口按压部件32上升后,使干扰板56移动到允许载带900向带插入部21d插入的位置。
由此,能够在不使操作杆51转动的状态下,通过干扰板56可靠地阻止将载带900向带插入部21d插入。
图10及图11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载带900的插入时,通过将第四链轮64的未设置卡合突起64a的部分定位在与带输送路38对应的角度位置上的接触避免装置95来避免载带900与第四链轮64的卡合突起64a相接触。
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变更接触避免装置95的结构,以使即使不将第四链轮64定位在预定的角度位置,也能避免载带900与第四链轮64的卡合突起64a相接触。
以下,基于图10及图11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叙述内容相同的构成元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图10及图11中,在入口按压部件32的侧面安装有引导部件90。在引导部件90上形成有能够与和第四链轮64卡合的一端侧的载带900的下表面卡合的圆弧状的引导面90a。在入口按压部件32与带输送路38抵接的状态下,引导部件90的引导面90a位于比第四链轮64的卡合突起64a靠下方的位置。与此相对,为了插入载带900,在入口按压部件32与带输送路38分离的状态下,引导部件90的引导面90a位于比第四链轮64的卡合突起64a靠上方的位置。
由此,从带插入部21d插入的载带900通过引导部件90的引导面90a而以越过第四链轮64的卡合突起64a的方式插入,并插入至与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抵接的预定位置。
当载带900被插入至预定位置时,操作杆51转动恢复,入口按压部件32向带输送路38下降。由此,引导部件90与入口按压部件32一体地下降,引导面90a退避到比第四链轮64的卡合突起64a靠下方的位置。由此,插入的载带900被夹持在入口按压部件32与带输送路38之间,载带900与第四链轮64的卡合突起64a卡合。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将形成有带输送用的引导面90a的引导部件90工作性地连接在通过操作杆51而上升的入口按压部件32上,因此仅通过将引导部件90连接于入口按压部件32,就能够可靠地避免载带900与第四链轮64的卡合突起64a相接触。
而且,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在插入载带900时,无需将第四链轮64定位在预定的角度位置,另外,作为第四链轮64,也可以应用于在整周形成有卡合突起64a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操作杆51上形成与入口按压部件32的卡合部件54卡合的工作卡合部51a,由此通过操作杆51的操作而使入口按压部件32上升,但是使操作杆51与入口按压部件32工作性地连接的结构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结构,只要是入口按压部件32与操作杆51的操作联动地上升的结构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操作杆51上形成与止动部件31卡合的凸轮部51c,由此通过操作杆51的操作而使止动部件31转动,但是使操作杆51与止动部件31工作性地连接的结构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结构,只要是止动部件31与操作杆51的操作联动地转动的结构即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叙述了前部侧链轮(第一及第二链轮61、62)和后部侧链轮(第三及第四链轮63、64)分别由各两个链轮构成的例子,但是前部侧链轮和后部侧链轮也可以分别由至少一个链轮构成。
本发明不限定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叙述的结构,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采取各种方式。
工业上的可用性
本发明的供料器适合于在不对两个载带进行拼接的情况下连续地向元件取出位置输送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21…供料器,21a…元件取出位置,21b…供料器主体,21d…带插入部,23…电动机,31…止动部件,32…入口按压部件,38…带输送路,51…杆,56…干扰板,64…链轮,64a…卡合突起,90…引导部,90a…引导面,95…接触避免装置,100…元件安装机,200…控制装置,200a…电动机控制部,900…载带,901b…卡合孔。
Claims (4)
1.一种供料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带输送路,用于输送收纳有多个元件的载带;
带插入部,设于供料器主体的后部,供所述载带插入;
链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所述供料器主体,并具有能够与从所述带插入部插入的所述载带的卡合孔卡合的卡合突起;
电动机,使所述链轮旋转;
入口按压部件,将从所述带插入部插入的所述载带向所述带输送路按压;
能够转动的杆,在从所述带插入部插入所述载带时,所述杆使所述入口按压部件上升;及
接触避免装置,在通过所述杆的转动而使所述入口按压部件上升后,所述接触避免装置避免从所述带插入部插入的所述载带与所述卡合突起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料器,其中,
所述接触避免装置具备如下的电动机控制功能:在通过所述杆的转动而使所述入口按压部件上升后,对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进行控制,而将仅设于所述链轮的外周的一部分上的所述卡合突起定位于不与所述载带相接触的角度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料器,其中,
所述接触避免装置具备引导部件,所述引导部件连接于所述入口按压部件,在通过所述杆的转动而使所述入口按压部件上升后,所述引导部件在比所述卡合突起靠上方的位置形成带输送用的引导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料器,其中,
在所述入口按压部件上设有阻止所述载带向所述带插入部插入的干扰板,在通过所述杆的转动而使所述入口按压部件上升后,使所述干扰板移动到允许所述载带向所述带插入部插入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4/064443 WO2015181958A1 (ja) | 2014-05-30 | 2014-05-30 | フィーダ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465571A true CN106465571A (zh) | 2017-02-22 |
CN106465571B CN106465571B (zh) | 2019-04-23 |
Family
ID=54698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79375.XA Active CN106465571B (zh) | 2014-05-30 | 2014-05-30 | 供料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212868B2 (zh) |
EP (1) | EP3151647B1 (zh) |
JP (1) | JP6334689B2 (zh) |
CN (1) | CN106465571B (zh) |
WO (1) | WO2015181958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54143A (zh) * | 2017-06-16 | 2020-02-04 | 株式会社富士 | 带式供料器及载带的装填方法 |
CN111031780A (zh) * | 2019-12-31 | 2020-04-17 | 深圳市合运光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设有横置式同步供料机构的贴片机及供料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46068B2 (ja) * | 2014-10-30 | 2018-06-20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部品供給装置、表面実装機、及び部品の供給方法 |
CN107710903B (zh) * | 2015-06-18 | 2019-11-05 | 株式会社富士 | 供料器 |
JP6572443B2 (ja) * | 2016-03-09 | 2019-09-11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キャリアテープの部品検出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装置 |
CN110476495B (zh) | 2017-04-05 | 2020-11-20 | 株式会社富士 | 供料器 |
JP7074942B2 (ja) * | 2017-06-16 | 2022-05-24 | 株式会社Fuji | キャリアテープの調整方法 |
JP7123280B2 (ja) * | 2017-06-16 | 2022-08-22 | 株式会社Fuji | テープフィーダ |
CN114554827B (zh) * | 2019-03-29 | 2023-09-29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部件搭载装置 |
JP7230263B2 (ja) * | 2022-02-02 | 2023-02-28 | 株式会社Fuji | テープフィーダ |
JP7282993B2 (ja) * | 2022-02-02 | 2023-05-29 | 株式会社Fuji | テープフィーダ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65124A (zh) * | 2009-07-23 | 2011-02-02 | Juki株式会社 | 电子部件供给器 |
CN103098576A (zh) * | 2010-10-14 | 2013-05-08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带式馈送器和将带安装到带式馈送器上的方法 |
WO2013065460A1 (ja) * | 2011-11-01 | 2013-05-10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テープフィーダ |
WO2014002961A1 (ja) * | 2012-06-28 | 2014-01-03 |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 |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
WO2014030269A1 (ja) * | 2012-08-21 | 2014-02-27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テープフィーダ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69936739T2 (de) * | 1998-12-22 | 2008-04-30 | Mydata Automation Ab | Bandführungsvorrichtung, Magazin und Systeme für eine Bauteilbestückungsmaschine |
JP2011077096A (ja) | 2009-09-29 | 2011-04-14 |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装着方法 |
JP6173777B2 (ja) * | 2013-06-03 | 2017-08-02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サプレッサ、フィーダ、フィーダ制御方法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
-
2014
- 2014-05-30 EP EP14893351.8A patent/EP3151647B1/en active Active
- 2014-05-30 WO PCT/JP2014/064443 patent/WO201518195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5-30 JP JP2016523063A patent/JP6334689B2/ja active Active
- 2014-05-30 US US15/314,701 patent/US10212868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5-30 CN CN201480079375.XA patent/CN10646557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65124A (zh) * | 2009-07-23 | 2011-02-02 | Juki株式会社 | 电子部件供给器 |
CN103098576A (zh) * | 2010-10-14 | 2013-05-08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带式馈送器和将带安装到带式馈送器上的方法 |
WO2013065460A1 (ja) * | 2011-11-01 | 2013-05-10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テープフィーダ |
WO2014002961A1 (ja) * | 2012-06-28 | 2014-01-03 |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 |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
WO2014030269A1 (ja) * | 2012-08-21 | 2014-02-27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テープフィーダ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54143A (zh) * | 2017-06-16 | 2020-02-04 | 株式会社富士 | 带式供料器及载带的装填方法 |
CN110754143B (zh) * | 2017-06-16 | 2021-04-20 | 株式会社富士 | 带式供料器及载带的装填方法 |
CN111031780A (zh) * | 2019-12-31 | 2020-04-17 | 深圳市合运光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设有横置式同步供料机构的贴片机及供料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151647A4 (en) | 2017-07-12 |
JPWO2015181958A1 (ja) | 2017-04-20 |
EP3151647B1 (en) | 2022-01-12 |
WO2015181958A1 (ja) | 2015-12-03 |
EP3151647A1 (en) | 2017-04-05 |
US10212868B2 (en) | 2019-02-19 |
JP6334689B2 (ja) | 2018-05-30 |
US20170196132A1 (en) | 2017-07-06 |
CN106465571B (zh) | 2019-04-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465571A (zh) | 供料器 | |
CN105474773B (zh) | 元件安装装置 | |
CN105519250B (zh) | 供料器 | |
EP3270676B1 (en) | Feeder | |
EP2941111B1 (en) | Splicing device and splicing-tape detection method | |
US9510494B2 (en) | Automatic splicing device | |
CN107710903B (zh) | 供料器 | |
CN107432108A (zh) | 供料器 | |
JP6434500B2 (ja) | キャリアテープ検出装置および検知方法 | |
CN106416452A (zh) | 供料器 | |
JP6561045B2 (ja) | テープ不正挿入検出装置 | |
JP6586620B2 (ja) | フィーダ | |
CN109417867A (zh) | 供料器 | |
JP2017084862A (ja) | テープ不正挿入検出装置および検出方法 | |
JP6462853B2 (ja) |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 |
JP6675178B2 (ja) | フィーダ | |
JP2019075588A (ja) | 部品実装装置 | |
JP2019140417A (ja) | テープ不正挿入検出方法、および部品実装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Applicant after: Fuji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Applicant before: Fuj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