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29192A - 副车架结构 - Google Patents
副车架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829192A CN105829192A CN201480068534.6A CN201480068534A CN105829192A CN 105829192 A CN105829192 A CN 105829192A CN 201480068534 A CN201480068534 A CN 201480068534A CN 105829192 A CN105829192 A CN 1058291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structure
- auxiliary frame
- vehicle
- antihunting device
- crossbea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1—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suspension, e.g. of wheels or engine; sub-frames for mounting engine or suspens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5/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 B60K5/12—Arrangement of engine suppor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5/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 B60K5/12—Arrangement of engine supports
- B60K5/1208—Resilient supports
- B60K5/1216—Resilient suppo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supports relative to the motor or to each oth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副车架结构,其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侧梁(16)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横梁(18),所述副车架结构经由防振装置支承发动机等车辆用动力装置,并且所述副车架结构由车架来支承,其中,左右侧梁(16)经由螺栓(12)刚性地固定于车架(14),在前横梁(20)上载置有第一防振装置,副车架结构配设有第一衬套及第二衬套,以便于将前横梁(20)以浮动的方式支承于左右侧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机动车等的车辆前部设置的副车架结构。
背景技术
在机动车等车辆中设有副车架,该副车架固定于作为车架的前侧框架,且例如安装有悬架臂、稳定器等悬架构成要素,并且经由防振装置而支承发动机及/或马达等车辆用动力装置。
例如,如图12所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吸收在车身上产生的振动的橡胶制的振动吸收用弹性体1。该振动吸收用弹性体1包括:圆筒状的两个弹性体2a、2b;以及分别夹装于这两个弹性体2a、2b的下部侧的金属制的圆板3a、3b。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中,参照符号4表示左右托架,参照符号5表示横梁,参照符号6表示将振动吸收用弹性体1固定于横梁5的双头螺栓。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38545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将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振动吸收用弹性体1配设于副车架来隔断例如从发动机等车辆用动力装置产生的振动的传递的情况下,作为质量成分而发挥功能的圆板3a、3b的质量比较小,并且因与弹性体2a、2b的关系而难以显著增大圆板3a、3b的厚度、直径。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振动吸收用弹性体1中存在如下这样的问题:在公知的规定共振频率(f)的弹簧常数(k)与质量(m)的关系中,无法使该共振频率特性中的振动隔断区域增大。
另外,期望在不变更既存的副车架的形状、向车架安装的安装点的情况下利用既存的副车架结构体来进一步提高防振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般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副车架结构,其能够使共振频率特性中的振动隔断区域增大,并且利用既存的副车架结构体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振效果。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副车架结构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梁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所述副车架结构经由防振装置来支承车辆用动力装置,并且所述副车架结构由车架来支承,所述副车架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刚性地固定于所述车架,在所述横梁上载置有所述防振装置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副车架结构配设有弹性体,以便于将所述横梁以浮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纵梁。
根据本发明,经由弹性体以浮动的方式支承载置有防振装置的横梁,由此能够得到与将副车架整体以浮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的情况同样的振动降低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纵梁被安装成由所述横梁的对置的面夹着。
根据本发明,能够形成为纵梁在由横梁的对置的面夹着的状态下与弹性体抵接的限动结构,并且不需要与弹性体抵接的以往那样的分体板,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件数而简化组装工时。
而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结构具有将至少一个所述防振装置安装于所述横梁的安装托架,在所述安装托架与所述横梁之间配设有其他的弹性体,以便于以浮动的方式支承所述安装托架。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防振装置及安装托架的合计的质量利用作为被浮动对象的质量成分,从而能够降低从车辆用动力装置传递的振动传递,并且能够减小共振频率且增大振动隔断区域。另外,根据本发明,由在安装托架与横梁之间设置其他的弹性体这样的简单结构构成,因此能够简便地利用既存的副车架结构体。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能够得到一种副车架结构,其能够使共振频率特性中的振动隔断区域增大,并且利用既存的副车架结构体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副车架结构的副车架结构体配设于机动车的前部的状态的透过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副车架结构体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副车架结构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副车架结构体的俯视图。
图5是图2所示的副车架结构体的侧视图。
图6是沿着图4的VI-VI线的纵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4的VII-VII线的纵剖视图。
图8是表示在图2所示的副车架结构体上搭载的第一防振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2所示的副车架结构体的固定点与浮动点的配置关系的俯视示意图。
图10(a)是表示图2所示的副车架结构体的频率与传递率的关系的特性图,图10(b)是表示共振频率的特性的示意图。
图11(a)、(b)是用于说明在本申请人想出的比较例的副车架结构体和本实施方式的副车架结构体中输入有悬架的输入载荷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振动吸收用弹性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将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副车架结构的副车架结构体配设于机动车的前部的状态的透过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副车架结构体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副车架结构体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2所示的副车架结构体的俯视图,图5是图2所示的副车架结构体的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箭头所示的“前后”及“上下”表示车辆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左右”表示从驾驶员座观察到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
如图1所示,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副车架结构的副车架结构体10配置在车身前部,经由朝向铅垂上方向突出的多个螺栓12而刚性地固定于车架(侧框架)14(参照图5)。
该副车架结构体10包括一对左右侧梁(纵梁)16、后横梁(横梁)18及前横梁(横梁)2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一对左右侧梁16与后横梁18一体成形,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后横梁18的沿轴向的两端部通过焊接而相对于一对左右侧梁16的车辆后方侧部接合。
一对左右侧梁16由钢铁制等的具有刚性的中空构件构成,相互对置而配置为线对称。各侧梁16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配置在沿着车宽方向的左侧部及右侧部。如图2所示,在各侧梁16的内侧及外侧分别设有内侧凸缘16a及外侧凸缘16b,上下层叠的内侧凸缘16a、16a彼此及外侧凸缘16b、16b彼此例如通过公知的摩擦搅拌接合而一体地接合。
另外,在各侧梁16上设有将各侧梁16刚性地固定于车架14的多个固定点R。多个固定点R由一对第一固定点R1、一对第二固定点R2及一对第三固定点R3构成的合计6个固定点R构成(参照后述的图9的●),一对第一固定点R1设置在各侧梁16的车辆前方端部,一对第二固定点R2设置在各侧梁16的车辆后方端部,一对第三固定点R3设置于在各侧梁16的车辆前方端部与车辆后方端部的中间部安装的支架22的上端部。
如后述的图6所示,在各侧梁16的车辆前方端部设置的第一固定点R1例如包括作为固定机构发挥功能的螺栓12、供螺栓12穿过的在上壁及下壁形成的紧固孔24、以及连结于上壁与下壁之间且供螺栓12贯通的圆筒体26。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的第一固定点R1~第三固定点R3直接转用在以往的副车架上设置的既存的紧固点,多个固定点R没有限定于第一固定点R1~第三固定点R3的位置及其个数。
后横梁18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且与一对左右侧梁16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一体地结合。在后横梁18的沿着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经由后述的第二浮动机构30将安装托架32装配成能够浮动。
如图7所示,安装托架32包括支承固定部34和腿部36。支承固定部34具有固定后述的第二防振装置100b的固定面,经由螺栓38将第二防振装置100b支承固定于固定面。腿部36与支承固定部34的下方连续且能够浮动地安装于后横梁18的上表面。该腿部36形成为,在俯视下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横跨沿着车宽方向的后横梁18的中心线C(参照图4),且在侧视下经由弯曲的凹部40而向车辆前后方向分支(参照图5)。在腿部36的下端部设有四个环状体42,在四个环状体42的孔部内分别装配有构成后述的第二浮动机构30的第三衬套(其他的弹性体)54。
返回图1及图2,前横梁20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且经由后述的第一浮动机构28而能够浮动地支承于一对左右侧梁16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前横梁20由与一对左右侧梁16及后横梁18另行制造的钢铁制等的具有刚性的中空构件构成。
在前横梁20的沿着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的上表面设有朝向上方鼓出且固定后述的第一防振装置100a的固定部44。该固定部44在俯视下由大致矩形形状的平坦面构成,在其四个角部形成有四个螺栓插通孔(未图示)。通过将螺栓46分别穿过并紧固于该螺栓插通孔,从而能够将第一防振装置100a刚性地固定于前横梁20。
另外,在前横梁20的沿着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设有由从中空构件的中途向上下分支的上片48a及下片48b构成的分支片48。该分支片48由相互对置的面构成,且通过后述的衬套紧固螺栓56进行紧固,由此夹持各侧梁16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
在副车架结构体10上设有经由安装配件58a来支承发动机(车辆用动力装置)E的车辆前侧的第一防振装置100a及经由安装配件58b来支承发动机E的车辆后侧的第二防振装置100b。第一防振装置100a经由多个螺栓46刚性地固定于前横梁20的固定部44。第二防振装置100b经由安装托架32而能够浮动地支承于后横梁18。
第一防振装置100a和第二防振装置100b分别由相同结构构成,且构成为由后述的驱动部141进行激振而对于应防振的振动对象发挥积极的或者抵消的防振效果的主动型防振装置。关于第一防振装置100a及第二防振装置100b的结构,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6所示,在前横梁20的沿着车宽方向的两端部侧,且在由前横梁20的分支片48从上下方向夹持各侧梁16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的部位设置第一浮动机构28。该第一浮动机构28将前横梁20及第一防振装置100a作为其质量成分进行浮动支承。
第一浮动机构28包括大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分离规定间隔而配置的第一衬套(弹性体)50及第二衬套(弹性体)52。如后所述,该第一衬套50及第二衬套52作为浮动点F1及F2而发挥功能(参照图9)。
第一衬套50设置在将各侧梁16的上壁与下壁结合的圆筒体60内。该第一衬套50具备:金属制的内筒62;与内筒62的外周面硫化粘接的大致圆筒状的橡胶制的第一弹性构件64;一部分覆盖第一弹性构件64的外周面且剩余部分埋设在第一弹性构件64的内部的金属制的外筒66;以及将前横梁20的分支片48及内筒62贯通,且紧固于在分支片48的下片48b设置的螺纹孔68的长条的衬套紧固螺栓56。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用板簧来代替外筒66。
第二衬套52具备:在前横梁20的分支片48的上片48a上形成的贯通孔70中装配的外筒72;由比第一弹性构件64缩径的薄壁的大致圆筒体构成的第二弹性构件74;在上片48a的下方夹装在第二弹性构件74的下表面(限动面)与各侧梁16的上壁的上表面之间的圆板状座面78;以及将第二弹性构件74贯通而紧固于在各侧梁16的上壁侧设置的圆板构件80的短的衬套紧固螺栓76。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将在一对左右侧梁16上分别设置的第一衬套50的衬套紧固螺栓56的中心彼此连结的假想线A相对于将刚性地固定在车辆框架14上的第一固定点R1彼此连结的假想线B,设定在向车辆后方偏置规定距离S的位置。通过这样向车辆后方偏置规定距离S,能够在不变更相对于以往的车架的固定点的情况下简便地配设第一浮动机构28。将第一衬套50的衬套紧固螺栓56的中心彼此连结的假想线A与前横梁20的中心线一致。
在后横梁18的沿着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且在将支承第二防振装置100b的安装托架32的腿部36相对于后横梁18安装的部位设置第二浮动机构30。该第二浮动机构30将第二防振装置100b及安装托架32作为其质量成分进行浮动支承。
该第二浮动机构30装配在腿部36的四个环状体42的孔部内,分别通过由相同结构构成的四个第三衬套54来构成。如后所述,这四个第三衬套54作为浮动点F3而发挥功能。
如图7所示,第三衬套54具备:外筒82及内筒84;夹装在外筒82与内筒84之间,且与外筒82的内周面及内筒84的外周面分别硫化粘接的圆筒状衬套86;在环状体42的上表面设置的圆板状座面88;以及将圆板状座面88及内筒84贯通而紧固于在后横梁18的内壁设置的螺纹部90的衬套紧固螺栓92。
接下来,对防振装置的结构及其作用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在图2所示的副车架结构体上搭载的第一防振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纵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防振装置100a与第二防振装置100b由相同的结构构成,因此详细说明第一防振装置100a的结构而省略第二防振装置100b的结构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所示的第一防振装置100a中,使用了液封式,但不限于此。另外,优选为主动型防振装置,但不限于此。
如图8所示,第一防振装置100a具有关于轴线L实际上轴对称的结构,包括大致圆筒状的上部壳体111、配置在该上部壳体111的下侧的大致圆筒状的下部壳体112、收容在下部壳体112内而上表面敞开的大致杯状的致动器外壳113、与上部壳体111的上侧连接的隔板122、在上部壳体111内收纳的环状的第一橡胶支承环114、与第一橡胶支承环114的上侧连接的第一橡胶119、在致动器外壳113内收容的环状的第二橡胶支承环115、与第二橡胶支承环115的内周侧连接的第二橡胶127、收容于致动器外壳113且在第二橡胶支承环115及第二橡胶127的下方配置的驱动部(致动器)141等。
在上部壳体111下端的凸缘部111a与下部壳体112的上端的凸缘部112a之间重合致动器外壳113的外周的凸缘部113a、第一橡胶支承环114的外周部114a及沿上下具有外周部的第二橡胶支承环115的上表面外周部115a,并通过凿紧进行结合。
此时,在凸缘部112a与凸缘部113a之间夹有环状的第一浮动橡皮116,且在凸缘部113a的上表面与第二橡胶支承环115的上表面外周部115a下表面之间夹有环状的第二浮动橡皮117。由此,致动器外壳113相对于上部壳体111及下部壳体112被浮动支承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
第一橡胶支承环114与在第一橡胶119的上表面侧设置的凹部内配置的第一橡胶支承凸起118在由厚壁的橡皮形成的第一橡胶119的下端及上端通过硫化粘接进行接合。另外,在第一橡胶支承凸起118的上表面通过螺栓构件121而固定有隔板支承凸起120,内周部通过硫化粘接而与隔板支承凸起120接合的隔板122的外周部通过硫化粘接与上部壳体111接合。
在隔板支承凸起120的上表面一体形成有发动机安装部120a,且固定于发动机E侧。另外,下部壳体112的下端的车身侧安装部112b固定于前横梁20。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防振装置100b中,下部壳体112的下端的车身侧安装部112b固定于安装托架32。
在上部壳体111的上端的凸缘部111b通过螺栓124及螺母125而结合有限动构件123的下端的凸缘部123a。在隔板支承凸起120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发动机安装部120a与在限动构件123的上部内表面安装的限动橡皮126能够抵接地对置配置。
在第二橡胶支承环115的内周面通过硫化粘接而接合有由膜状的橡皮形成的第二橡胶127的外周部,在第二橡胶127的中央部通过硫化粘接将可动构件128以其上部埋入的方式接合。
并且,在第二橡胶支承环115的上表面与第一橡胶支承环114的下部之间固定有圆板状的隔壁构件129。由第一橡胶支承环114、第一橡胶119及隔壁构件129划分出的第一液室130与由隔壁构件129及第二橡胶127划分出的第二液室131经由在隔壁构件129的中央开口的连通孔129a而相互连通。
在第一橡胶支承环114与上部壳体111之间形成有环状的连通路132。连通路132经由连通孔133与第一液室130连通,并且经由环状的连通间隙134与由第一橡胶119和隔板122划分出的第三液室135连通。
驱动部141主要包括由导磁率高的金属或合金构成的固定芯142、包含线圈146的线圈组装体143、磁轭144及可动芯154等。
通过使驱动部141的线圈146通电而励磁,从而吸引可动芯154而使可动构件128向下方侧移动。伴随着该可动构件128的移动,划分第二液室131的第二橡胶127向下方变形而使第二液室131的容积增加。若第二液室131的容积增加,则通过来自发动机E侧的按压载荷而压缩了的第一液室130内的非压缩性流体经由连通孔129a向第二液室131内流入。其结果是,能够降低从发动机E侧向车身侧(车室侧)传递的载荷。
另外,若与上述相反地将线圈146消磁,则第二橡胶127在其弹力的作用下向上方变形,使可动构件128及可动芯154上升,从而使第二液室131的容积减少。若第二液室131的容积减少,则第二液室131内的非压缩性流体经由连通孔129a向通过来自发动机E侧的牵拉载荷而减压了的第一液室130内流入。其结果是,能够降低从发动机E侧向车身侧(车室侧)传递的载荷。
这样,第一防振装置100a及第二防振装置100b分别作为主动型防振装置而发挥功能,基于驱动部141的位移驱动的激振力作用于在第一液室130中封入的非压缩性流体,使经由发动机E输入的振动以主动或者抵消的方式降低。
本实施方式的副车架结构体10基本上如以上那样构成,接着,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图2所示的副车架结构体的固定点与浮动点的配置关系的俯视示意图。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副车架结构体10中,用于将副车架结构体10刚性地固定于车架14的第一固定点R1~第三固定点R3(在两侧合计为六个)沿着作为纵梁的左右侧梁16的车辆前后方向分离规定距离而配置。另外,通过构成第一浮动机构28的第一衬套50的第一弹性构件64及第二衬套52的第二弹性构件74,设置对前横梁20进行浮动支承的四个浮动点F1、F2。另外,通过构成第二浮动机构30的四个第三衬套54的圆筒状衬套86,设置对安装托架32及第二防振装置100b进行浮动支承的四个浮动点F3。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副车架结构体10的车辆前方侧,通过固定于前横梁20的第一防振装置100a将经由发动机E输入的振动以主动或者抵消的方式降低,并且设有将前横梁20以浮动的方式支承于各侧梁16的具备第一衬套50及第二衬套52的第一浮动机构28。其结果是,通过使第一防振装置100a起到的振动降低功能与第一浮动机构28起到的振动降低功能分别协作而发挥作用,从而在副车架结构体10的车辆前方侧能够得到双重的振动降低效果(振动传递力降低效果)。
此外,在副车架结构体10的车辆后方侧,通过经由安装托架32而设置于后横梁18的第二防振装置100b将经由发动机E输入的振动以主动或者抵消的方式降低,并且设有在安装托架32与后横梁18之间配设而以浮动的方式支承安装托架32及第二防振装置100b的具备第三衬套54的第二浮动机构30。其结果是,通过使第二防振装置100b起到的振动降低功能(振动传递力降低功能)与第二浮动机构30起到的振动降低功能(振动传递力降低机构)分别协作而发挥作用,从而在副车架结构体10的车辆后方侧能够得到双重的振动降低效果(振动传递力降低效果)。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副车架结构体的整体能够得到通过各自的协作作用将经由发动机E输入的振动降低的双重的振动降低效果。
图10(a)是表示图2所示的副车架结构体的频率与传递率的关系的特性图,图10(b)是表示共振频率的特性的示意图。
如图10(b)所示,共振频率(f0)通过下式1来求出。
在这种情况下,在专利文献1的振动吸收用弹性体1(参照图12)中,作为质量成分(m)而发挥功能的圆板3a、3b的质量比较小,并且因与弹性体2a、2b的关系而难以显著增大圆板3a、3b的厚度、直径,因此无法增大其共振频率特性中的振动隔断区域。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辆前方侧配置的第一浮动机构28将前横梁20及第一防振装置100a作为其质量成分而浮动支承。另外,在车辆后方侧配置的第二浮动机构30将第二防振装置100b及安装托架32作为其质量成分而浮动支承。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这样使质量成分与以往相比而显著增大,由此能够使共振频率特性中的振动隔断区域增大。换言之,通过使上述(式1)中的m(质量成分)增大,能够减小共振频率(f0),使共振频率特性曲线沿着图10(a)的箭头方向移动,由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增大振动隔断区域。
图11(a)、图11(b)是用于说明在本申请人想出的比较例的副车架结构体和本实施方式的副车架结构体中输入有悬架的输入载荷的状态的说明图。
如图11(a)所示,比较例的副车架结构体成为前横梁及后横梁相对于左右侧梁的车辆前后方向端部一体地形成的井字形结构。在比较例中,相对于车架14,例如通过未图示的衬套等在六个浮动点F进行浮动支承。另外,在比较例中,第一防振装置100a在固定点R刚性地固定于前横梁,并且第二防振装置100b在固定点R刚性地固定于后横梁。
在比较例中,例如在从悬架下臂对副车架结构体输入有悬架载荷G时,通过六个浮动点F(六个衬套)接受悬架载荷G,因此副车架结构体中的支承刚性降低。
与此相对,如图11(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在从悬架下臂对副车架结构体10输入有悬架载荷G时,通过车架14和副车架结构体10这两方来接受悬架载荷G,因此能够提高副车架结构体10中的支承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具有第一弹性构件64及第二弹性构件74的第一衬套50及第二衬套52以浮动的方式支承载置有第一防振装置100a的前横梁20,由此能够得到与将副车架整体以浮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4的情况同样的振动降低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将分体构成的前横梁20沿着车宽方向安装于左右侧梁16的车辆前方侧端部这样的简单的结构构成,因此能够简便地利用既存的副车架结构体。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形成为左右侧梁16的车辆前方侧端部在由沿前横梁20的上下对置的分支片48(上片48a及下片48b)夹持的状态下与第一衬套50及第二衬套52抵接的限动结构,并且不需要与衬套抵接的以往那样的分体板,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件数而简化组装工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浮动机构30中,将第二防振装置100b及安装托架32的合计的质量利用作为被浮动对象的质量成分,由此能够降低从发动机E传递的振动传递,并且能够减小共振频率(f0)且增大振动隔断区域(参照图10(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例如配置有多个的第一衬套50的弹力与第二衬套52的弹力设定为分别不同,并且能够调整第一衬套50及第二衬套52的弹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在安装托架32与后横梁18之间设置多个第三衬套54这样的简单的结构构成,因此能够简便地利用既存的副车架结构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即使在因与收容发动机E等的车辆用动力装置室(发动机室)的布局的关系而难以将副车架结构体10以浮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4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得到振动降低效果。
符号说明:
10副车架结构体
14车架
16左右侧梁(纵梁)
18后横梁(横梁)
20前横梁(横梁)
32安装托架
48分支片(对置的面)
50第一衬套(弹性体)
52第二衬套(弹性体)
54第三衬套(其他的弹性体)
100a第一防振装置(防振装置)
100b第二防振装置(防振装置)
E发动机(车辆用动力装置)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副车架结构,其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梁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
所述副车架结构经由防振装置来支承车辆用动力装置,且支承悬架构件,并且所述副车架结构由车架来支承,
所述副车架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悬架构件刚性地固定于所述纵梁,
所述纵梁刚性地固定于所述车架,
在所述横梁上载置有所述防振装置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副车架结构配设有弹性体,以便于将所述横梁以浮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纵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梁被安装成由所述横梁的对置的面夹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车架结构具有将至少一个所述防振装置安装于所述横梁的安装托架,
在所述安装托架与所述横梁之间配设有其他的弹性体,以便于以浮动的方式支承所述安装托架。
说明或声明(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基于条约19条的修改说明
1、修改内容
(1)基于说明书及附图,对权利要求1进行了修改。
2、说明
(1)权利要求1的修改追加了“支承悬架构件”及“所述悬架构件刚性地固定于所述纵梁”这样的记载。
该权利要求书1的修改基于说明书第11页第1段~第4段及图11(a)、图11(b)等的记载。
(2)此次的修改没有追加新事项。
Claims (3)
1.一种副车架结构,其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梁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
所述副车架结构经由防振装置来支承车辆用动力装置,并且所述副车架结构由车架来支承,
所述副车架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纵梁刚性地固定于所述车架,
在所述横梁上载置有所述防振装置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副车架结构配设有弹性体,以便于将所述横梁以浮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纵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梁被安装成由所述横梁的对置的面夹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车架结构具有将至少一个所述防振装置安装于所述横梁的安装托架,
在所述安装托架与所述横梁之间配设有其他的弹性体,以便于以浮动的方式支承所述安装托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72126 | 2013-12-27 | ||
JP2013-272126 | 2013-12-27 | ||
JP2013272135 | 2013-12-27 | ||
JP2013-272135 | 2013-12-27 | ||
PCT/JP2014/084317 WO2015099043A1 (ja) | 2013-12-27 | 2014-12-25 | 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29192A true CN105829192A (zh) | 2016-08-03 |
CN105829192B CN105829192B (zh) | 2017-12-12 |
Family
ID=53478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68534.6A Active CN105829192B (zh) | 2013-12-27 | 2014-12-25 | 副车架结构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76662B2 (zh) |
JP (1) | JP6283375B2 (zh) |
CN (1) | CN105829192B (zh) |
AU (1) | AU2014370931A1 (zh) |
BR (1) | BR112016013705A2 (zh) |
CA (1) | CA2934608C (zh) |
DE (1) | DE112014006012T5 (zh) |
MX (1) | MX2016008476A (zh) |
WO (1) | WO2015099043A1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63722A (zh) * | 2018-10-19 | 2019-01-25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前副车架及汽车 |
CN110217091A (zh) * | 2019-05-15 | 2019-09-10 |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动力总成和前副车架的后悬置拉杆结构 |
CN110949517A (zh) * | 2018-09-27 | 2020-04-0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后副车架结构 |
CN111746642A (zh) * | 2019-03-29 | 2020-10-0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副车架的构造 |
CN112455546A (zh) * | 2019-09-06 | 2021-03-09 | 株式会社F.泰克 | 车辆用副车架 |
CN113492923A (zh) * | 2020-03-19 | 2021-10-1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 |
CN118284531A (zh) * | 2021-11-17 | 2024-07-02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马达安装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300950B2 (en) * | 2014-03-31 | 2019-05-28 | Yorozu Corp. | Suspension memb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
DE102015004465B4 (de) * | 2015-04-04 | 2018-09-06 | Audi Ag | Zweispuriges Fahrzeug |
KR102237050B1 (ko) * | 2015-12-10 | 2021-04-0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회피거동유도타입 서브프레임 및 이를 적용한 차량 |
JP6376186B2 (ja) | 2016-08-04 | 2018-08-2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 |
KR101807055B1 (ko) | 2016-11-21 | 2017-12-08 |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 리어 크로스 멤버용 디프렌셜 마운팅 장치 |
CN107235079B (zh) * | 2017-06-23 | 2020-08-04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副车架的减震结构 |
CN107650662A (zh) * | 2017-07-14 | 2018-02-02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结构 |
DE102018105593A1 (de) | 2018-03-12 | 2019-09-12 | Man Truck & Bus Ag | Anordnung zur Antriebslagerung |
JP7000243B2 (ja) * | 2018-04-26 | 2022-01-19 |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 防振装置 |
JP6721649B2 (ja) * | 2018-09-27 | 2020-07-1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
KR102692273B1 (ko) * | 2018-12-04 | 2024-08-05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후륜 구동 차량의 변속기 마운트 |
JP6783884B2 (ja) * | 2019-02-20 | 2020-11-1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駆動ユニット |
CN113120083A (zh) * | 2019-12-31 | 2021-07-1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副车架及汽车 |
FR3110495A1 (fr) * | 2020-05-25 | 2021-11-26 | Psa Automobiles Sa | Ensemble de maintien d’un groupe motopropulseur electrique avec liaisons elastiques |
CN113386548B (zh) * | 2021-07-20 | 2022-06-21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支撑梁总成 |
CN113715910A (zh) * | 2021-10-14 | 2021-11-30 | 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结构 |
CN114932796A (zh) * | 2022-07-22 | 2022-08-23 | 仪征市恒盛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支撑装置及采用该支撑装置的发动机 |
CN116305468B (zh) * | 2023-03-17 | 2024-06-14 | 青岛理工大学 | 一种外钢框架与水塔内直筒联合支撑体系的竖向支撑杆件承载力计算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92641A (ja) * | 1995-01-17 | 1996-07-30 | Suzuki Motor Corp |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マウント装置 |
CN1392078A (zh) * | 2001-06-15 | 2003-01-2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车机架结构 |
JP2006051839A (ja) * | 2004-08-09 | 2006-02-23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
CN1792660A (zh) * | 2004-12-21 | 2006-06-28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汽车动力传动系悬挂系统 |
JP2010234948A (ja) * | 2009-03-31 | 2010-10-21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体構造 |
CN203198721U (zh) * | 2013-04-03 | 2013-09-18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后悬置支架、发动机悬置系统及汽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048754C2 (de) * | 1980-12-23 | 1988-07-07 | Daimler-Benz Ag, 7000 Stuttgart | Achsträger für Kraftfahrzeuge |
JPS61181779A (ja) * | 1985-02-06 | 1986-08-14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サブフレ−ム |
US4863189A (en) * | 1988-01-11 | 1989-09-05 | Lindsay Industries, Inc. | Unified floor frame assembly for modular mobile home |
DE19730404B4 (de) * | 1997-07-16 | 2005-04-21 | Daimlerchrysler Ag | Hilfsrahmen für Kraftfahrzeuge |
JP3464756B2 (ja) * | 1997-12-12 | 2003-11-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における衝撃吸収車体構造 |
JP3044544B1 (ja) | 1999-02-19 | 2000-05-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支持構造 |
JP3089472B2 (ja) * | 1999-02-19 | 2000-09-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
US6820908B1 (en) * | 2000-04-28 | 2004-11-23 | Freundenberg-Nok General Partnership | Isolation mount |
JP3785920B2 (ja) * | 2000-10-24 | 2006-06-14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の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の取付構造 |
US6869090B2 (en) * | 2001-03-28 | 2005-03-22 |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sub-frame in suspension system for vehicle |
JP4016376B2 (ja) * | 2002-03-05 | 2007-12-05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サイドメンバとクロスメンバとの連結構造 |
JP4026815B2 (ja) * | 2002-09-06 | 2007-12-2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サブフレームの取り付け構造 |
DE10300393B3 (de) * | 2003-01-09 | 2004-07-29 | Daimlerchrysler Ag | Rahmenvorderteil für ein Nutzfahrzeug |
US7213873B2 (en) * | 2004-03-25 | 2007-05-08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Vehicle front-part structure |
EP1686042B1 (en) * | 2004-03-31 | 2010-12-15 | Honda Motor Co., Ltd. | Subframe for vehicle, and bush installation structure |
WO2005095181A1 (ja) * | 2004-03-31 | 2005-10-13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
US7506894B2 (en) * | 2004-12-06 | 2009-03-24 |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 Integral cross member with steering gear joint |
JP4276185B2 (ja) * | 2005-01-26 | 2009-06-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JP5057222B2 (ja) * | 2007-09-05 | 2012-10-24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EP2048063B1 (en) * | 2007-10-10 | 2009-10-14 | HONDA MOTOR CO., Ltd. |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JP4930576B2 (ja) * | 2009-02-27 | 2012-05-16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モータ支持構造 |
CN102069848B (zh) * | 2009-11-19 | 2013-04-2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副车架的安装结构和该副车架安装用弹性组件的制造方法 |
FR2954232B1 (fr) * | 2009-12-22 | 2012-04-20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 groupe electromoteur et son module d'alimentation electrique disposes au voisinage d'un train roulant du vehicule |
JP5299337B2 (ja) * | 2010-03-30 | 2013-09-25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
CN102781689B (zh) * | 2010-05-25 | 2014-12-1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悬架臂安装结构 |
US8641066B2 (en) * | 2011-03-18 | 2014-02-04 | Honda Motor Co., Ltd. | Integrated suspension and differential mounting structure |
US8915530B2 (en) * | 2011-07-28 | 2014-12-2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hicle support frames with interlocking features for joining members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
US8973975B2 (en) * | 2011-07-30 | 2015-03-10 | Honda Motor Co., Ltd. | Structure for front portion of vehicle body |
JP5974475B2 (ja) | 2011-12-20 | 2016-08-23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
JP5958005B2 (ja) * | 2012-03-26 | 2016-07-27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
DE102012023363B4 (de) * | 2012-11-29 | 2014-06-26 | Audi Ag | Hilfsrahmen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JP5713033B2 (ja) * | 2013-01-21 | 2015-05-0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構造 |
MX2016000338A (es) * | 2013-07-11 | 2016-05-05 | F Tech Inc | Sub-bastidor para vehiculo. |
JP5953582B2 (ja) * | 2013-09-13 | 2016-07-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サブフレーム |
US9771041B2 (en) * | 2014-04-15 | 2017-09-26 | Fontaine Modification Company | Frame extension for vehicle and method |
CN106184368B (zh) * | 2014-08-08 | 2019-02-0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副车架结构 |
-
2014
- 2014-12-25 US US15/107,076 patent/US9776662B2/en active Active
- 2014-12-25 AU AU2014370931A patent/AU201437093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4-12-25 JP JP2015554999A patent/JP628337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12-25 WO PCT/JP2014/084317 patent/WO201509904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12-25 CA CA2934608A patent/CA2934608C/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12-25 DE DE112014006012.7T patent/DE112014006012T5/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4-12-25 CN CN201480068534.6A patent/CN105829192B/zh active Active
- 2014-12-25 BR BR112016013705A patent/BR112016013705A2/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4-12-25 MX MX2016008476A patent/MX2016008476A/es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92641A (ja) * | 1995-01-17 | 1996-07-30 | Suzuki Motor Corp |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マウント装置 |
CN1392078A (zh) * | 2001-06-15 | 2003-01-2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车机架结构 |
JP2006051839A (ja) * | 2004-08-09 | 2006-02-23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
CN1792660A (zh) * | 2004-12-21 | 2006-06-28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汽车动力传动系悬挂系统 |
JP2010234948A (ja) * | 2009-03-31 | 2010-10-21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体構造 |
CN203198721U (zh) * | 2013-04-03 | 2013-09-18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后悬置支架、发动机悬置系统及汽车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49517A (zh) * | 2018-09-27 | 2020-04-0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后副车架结构 |
CN109263722A (zh) * | 2018-10-19 | 2019-01-25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前副车架及汽车 |
CN111746642A (zh) * | 2019-03-29 | 2020-10-0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副车架的构造 |
CN111746642B (zh) * | 2019-03-29 | 2022-06-0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副车架的构造 |
CN110217091A (zh) * | 2019-05-15 | 2019-09-10 |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动力总成和前副车架的后悬置拉杆结构 |
CN112455546A (zh) * | 2019-09-06 | 2021-03-09 | 株式会社F.泰克 | 车辆用副车架 |
CN113492923A (zh) * | 2020-03-19 | 2021-10-1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 |
CN118284531A (zh) * | 2021-11-17 | 2024-07-02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马达安装系统 |
CN118284531B (zh) * | 2021-11-17 | 2024-09-17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马达安装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BR112016013705A2 (pt) | 2017-08-08 |
CA2934608C (en) | 2018-06-05 |
JP6283375B2 (ja) | 2018-02-21 |
CN105829192B (zh) | 2017-12-12 |
JPWO2015099043A1 (ja) | 2017-03-23 |
CA2934608A1 (en) | 2015-07-02 |
WO2015099043A1 (ja) | 2015-07-02 |
AU2014370931A1 (en) | 2016-07-14 |
DE112014006012T5 (de) | 2016-09-15 |
MX2016008476A (es) | 2017-02-23 |
US20170036698A1 (en) | 2017-02-09 |
US9776662B2 (en) | 2017-10-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829192A (zh) | 副车架结构 | |
CN106184368B (zh) | 副车架结构 | |
JP6151237B2 (ja) | 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 |
JP6466255B2 (ja) |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 |
US8403097B2 (en) | Movement limiting anti-vibration assembly | |
US6773001B2 (en) | Vibration isolation mount | |
JP5248852B2 (ja) | 車体用振動減衰装置 | |
KR102453592B1 (ko) | Tm마운트의 스토퍼 | |
KR20120023993A (ko) | 차량의 롤로드 구조 | |
CN107199870A (zh) | 用于紧固发动机机架的结构 | |
JP2008018921A (ja) | 防振浮き床構造 | |
JP4456127B2 (ja) | サスペンションサポート | |
JP2008185201A (ja) |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 |
CN111183052A (zh) | 机动车 | |
JP6178290B2 (ja) | 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 |
CN110678349B (zh) | 扭矩杆安装结构 | |
JP2005106293A (ja) | 連結ロッド | |
JP2007057070A (ja) | 防振連結ロッド | |
JP2006105223A (ja) | 制振支持装置 | |
JP2012061958A (ja) | 車両用エンジンマウントの支持装置 | |
US20090020929A1 (en) | Strut Top Mount With Axial Hydraulic Element | |
CN110949520B (zh) | 副车架结构 | |
CN102470714A (zh) | 具有至少一个用于连接减振器的接纳部的机动车 | |
CN110949522B (zh) | 副车架结构 | |
JP2006104725A (ja) | ランマのハンドル用防振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