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62042B - 一种直流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直流断路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762042B CN105762042B CN201610326624.1A CN201610326624A CN105762042B CN 105762042 B CN105762042 B CN 105762042B CN 201610326624 A CN201610326624 A CN 201610326624A CN 105762042 B CN105762042 B CN 10576204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xtension
- plate
- aerogenesis
- arc
- shut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4—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3/00—Protective overload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in which excess current opens the contacts by automatic release of mechanical energy stored by previous operation of a hand reset mechanism
- H01H73/02—Details
- H01H73/04—Conta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3/00—Protective overload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in which excess current opens the contacts by automatic release of mechanical energy stored by previous operation of a hand reset mechanism
- H01H73/02—Details
- H01H73/06—Housings; Casings; Bases; Mount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3/00—Protective overload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in which excess current opens the contacts by automatic release of mechanical energy stored by previous operation of a hand reset mechanism
- H01H73/02—Details
- H01H73/18—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suppressing arc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直流断路器,灭弧室安装在第二壳体上,且具有与第一壳体相对的侧开口,产气罩安装在灭弧室的内部下方,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产气板以及遮挡板,遮挡板与侧开口相对且靠近第二壳体设置,动静触头安装在安装空间内部,且分断处位于容纳空间内部,并靠近遮挡板;当动静触头分断产生电弧时,产气板及遮挡板被电弧触发,产生大量气体推动电弧向着远离遮挡板的方向移动;安装在灭弧室内部上方的灭弧栅片朝向容纳空间的一侧设有下部开口,下部开口的大小沿第二壳体至第一壳体的方向逐渐减小,电弧在移动的过程中,不断受到下部开口更小的灭弧栅片的阻挡,使其不能从灭弧室的侧开口冲出,而只能进入到灭弧栅片之间的空间尽快熄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直流断路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流断路器。
背景技术
低压断路器是一种重要的输配电电气元件,在线路中起着分配电能保护设备及人员安全的重要作用。低压断路器按其使用系统可分为交流断路器和直流断路器。在正常工作情况下,低压断路器通过触头的闭合或断开,实现对用电负荷的分配与控制。当线路中发生故障时,断路器检测到故障信号,脱扣器动作,使触头分断,断开故障线路。当线路中发生短路故障时,在分断短路电流时,快速的熄灭电弧是保障断路器可靠分断的重要条件。在交流系统中,由于交流电具有过零点,电弧的熄灭相对容易,而直流电没有过零点,电弧的熄灭相对来说比较困难。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是通过加装永磁体来加强灭弧效果,此种方法虽有利于灭弧,但限制了断路器的正负极接线形式。
中国专利文献CN204067289U公开了一种直流塑壳断路器,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第二外壳内设有灭弧室,灭弧室内设有若干均布的灭弧栅片,灭弧室包括与第一外壳对应的上端口,灭弧室内与灭弧栅片对应设有产气架,产气架的一端设于第一外壳与上端口之间且覆盖上端口。产气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产气臂,两个产气臂的一端设有遮挡板,遮挡板设于第一外壳与上端口之间且覆盖上端口。
该专利文献中的直流塑壳断路器,虽然没有加装永磁体来加强灭弧效果,不会限制断路器的正负极接线形式,然而其在灭弧室的上端口和第一外壳之间增设了遮挡板,这样的设计方案虽然可以避免电弧燃烧时产生的气压从该处泄漏,且能够避免冲裂第一外壳,但是会出现以下问题:从其说明书的附图6可以看出,动静触头的分断点靠近第二外壳,且远离遮挡板,当动静触头分断产生电弧时,最靠近电弧的产气臂受热产气,推动电弧向靠近遮挡板的位置移动;在电弧逐渐靠近遮挡板的移动过程中,在遮挡板的遮挡作用下,气压迅速升高,进而导致电弧的运动受阻,进而导致移动距离变短,在较大的气体压力下,电弧只能往上向灭弧栅片移动;由于电弧的移动距离短,向上运动的电弧只能与靠近动静触头分断点的这部分灭弧栅片接触,不能充分利用大部分的灭弧栅片,导致该部分灭弧栅片升温迅速,不利于电弧的快速降温,进而不利于电弧的快速熄灭,如果穿过灭弧栅片后电弧仍未熄灭,就会带来危险;现有技术中的动静触头纯粹以传统点对点的形式接触,在电流较大时,动静触头上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同,具有吸引彼此的作用,导致分断困难。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直流断路器在第一外壳与灭弧室的上端口之间增设遮挡板,导致电弧在灭弧室内的移动距离变短,进而导致不能充分利用大部分灭弧栅片,以致电弧不易熄灭且动静触头分断困难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既能保护外壳,又能充分利用大部分的灭弧栅片提高灭弧效果,且动静触头分断容易的直流断路器。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并与其固定连接,以形成内部安装空间;
灭弧室,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上并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的侧开口;
产气罩,安装在所述灭弧室的内部下方,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产气板和第二产气板,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产气板和所述第二产气板以形成容纳空间的遮挡板,所述遮挡板与所述侧开口相对且靠近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所述第一产气板、第二产气板和所述遮挡板均为产气材质;
动、静触头,安装在所述安装空间内部,所述动、静触头的分断处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部,且靠近所述遮挡板;所述静触头具有第一延伸部,所述动触头具有第二延伸部,所述动、静触头接触时,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基本平行,且通电后电流方向相反;
灭弧栅片,具有若干个,安装在所述灭弧室的内部上方,具有与所述容纳空间相对的下部开口,所述下部开口的开口大小沿所述第二壳体至所述第一壳体方向逐渐减小。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产气板相对的第一延长板,以及与所述第二产气板相对的第二延长板,所述第一延长板和第二延长板伸入所述灭弧室内部,形成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并与所述灭弧栅片上下相对的间隔空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产气板和所述第二产气板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产气板和所述第二产气板的内侧面上成型有若干向着彼此延伸的凸起板,任意相邻两个凸起板之间形成沟槽,所述凸起板的延伸长度沿远离所述灭弧栅片的方向逐渐增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延长板和所述第二延长板倾斜设置,形成上开口大下开口小的所述间隔空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外部,且与所述遮挡板基本平行;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具有静触点,与所述静触点相对的在所述遮挡板上开设有静触点通孔,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部的所述动触头的动触点通过所述静触点通孔与所述静触点接触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静触头包括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相对设置的第三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底端和所述第三延伸部底端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延伸部的顶端连接、且向着所述第一延伸部方向水平延伸的第二连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接线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保护板,所述保护板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三延伸部之间的第一保护板,和与所述第一保护板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灭弧栅片之间的第二保护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保护板通过连接结构固定在所述产气罩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产气板具有从所述遮挡板向外延伸的第一延长部,所述第二产气板具有从所述遮挡板向外延伸的第二延长部,所述产气罩的靠近所述遮挡板的部分下端封闭、并从所述遮挡板向外延伸出第三延长部;所述第一延长部上设有第一卡钩,所述第二延长部上设有第二卡钩,所述第一保护板上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一卡钩配合卡接的第一卡接口,以及与所述第二卡钩配合卡接的第二卡接口;所述第一保护板与所述第三延长部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空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与所述第二保护板相对的若干个所述灭弧栅片,其上设置的下部开口沿靠近所述静触头的方向开口逐渐减小,且最后一个所述灭弧栅片不设置所述下部开口。
本发明提供的直流断路器,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直流断路器,灭弧室安装在第二壳体上,且具有与第一壳体相对的侧开口,产气罩安装在灭弧室的内部下方,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产气板、第二产气板以及连接两者的遮挡板,遮挡板与侧开口相对且靠近第二壳体设置,动、静触头安装在安装空间内部,且分断处位于容纳空间内部,并靠近遮挡板;当动、静触头分断产生电弧时,第一产气板、第二产气板以及遮挡板被高温的电弧触发,产生大量气体,气体推动电弧向着远离遮挡板的方向移动,电弧在移动的过程中,两侧的产气板不断受热产气,吹动电弧向斜上方加速运动;安装在灭弧室内部上方的若干个灭弧栅片朝向容纳空间的一侧设有下部开口,引导电弧进入灭弧栅片之间的缝隙,对电弧进行降温,使其熄灭;由于下部开口的大小沿第二壳体至第一壳体的方向逐渐减小,电弧在移动的过程中,不断受到下部开口更小的灭弧栅片的阻挡,使其不能从灭弧室的侧开口冲出,只能进入到灭弧栅片之间的空间,利用大部分的灭弧栅片对电弧进行降温,促使其尽快熄灭;遮挡板不仅能防止电弧冲出灭弧室,还与第一产气板、第二产气板围合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容纳空间,在被电弧的高温激发产生气体后,增大了气体压力,能够吹动电弧加速运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直流断路器,不仅能保护第一壳体不被冲裂,还能充分利用大部分的灭弧栅片提高灭弧效果;
动静触头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基本平行,且通电后电流方向相反,也即通电后,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之间的位置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同,当动、静触头分断时,该磁场能够驱动动触头更快的远离静触头,从而使动静触头的分断变的容易。
2.本发明的直流断路器,第一壳体上设有与第一产气板相对的第一延长板,与第二产气板相对的第二延长板,第一延长板和第二延长板伸入灭弧室内部,形成与容纳空间连通、并与灭弧栅片上下相对的间隔空间;第一延长板和第二延长板形成的间隔空间与容纳空间连通,增大了电弧的水平运动范围,为进一步减弱电弧能量提供了空间。
3.本发明的直流断路器,第一产气板和第二产气板的内侧面上成形有若干向着彼此延伸的凸起板,任意相邻的两个凸起板之间形成沟槽;电弧产生并被气体吹动后,产气板上设置的凸起板以及沟槽,能够增大电弧与产气板接触的面积,有利于降低电弧的温度,并有利于产生更大量的气体吹动电弧向上运动;凸起板的延伸长度沿远离灭弧栅片的方向逐渐增大,可以阻挡电弧向下运动,防止电弧向下冲出灭弧室。
4.本发明的直流断路器,第一延长板和第二延长板倾斜设置,形成的间隔空间上开口大下开口小,能够与产气罩配合,起到引导电弧向上进入灭弧栅片,并防止电弧向下冲出灭弧室的作用。
5.本发明的直流断路器,第一延伸部位于容纳空间外部,且与遮挡板基本平行;第一延伸部上具有静触点,与静触点相对的在遮挡板上开设有静触点通孔,位于容纳空间内部的动触头的动触点通过静触点通孔与静触点接触连接。这种设置方式能够使动静触头的分断点尽可能近的靠近遮挡板,动静触头分断后产生的电弧能够同时影响两个产气板及遮挡板,从而迅速产生大量气体,推动电弧迅速移动。
6.本发明的直流断路器,静触头包括第一延伸部,与第一延伸部相对设置的第三延伸部,连接第一延伸部底端和第三延伸部底端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三延伸部的顶端连接、且向着第一延伸部方向水平延伸的第二连接部,以及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的接线部。该种设置方式,使得第一延伸部与遮挡板基本平行,从而能够方便地实现与动触头的第二延伸部相平行,进而实现动静触头更容易的分断;第一连接部,第三延伸部,第二连接部以及接线部的设置方式,能够节约空间,使设备整体更紧凑,且合理的安排了接线位置。
7.本发明的直流断路器,保护板具有位于第一延伸部和第三延伸部之间的第一保护板,和与第一保护板连接,且位于第二连接部和灭弧栅片之间的第二保护板。第一保护板能够保护第一延伸部仅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三延伸部连接,保证第一延伸部上的电流方向与第二延伸部上的电流方向相反;第二保护板能防止电弧从灭弧栅片的缝隙位置窜出与静触头接触,保证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现有技术或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有技术或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直流断路器灭弧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第一壳体与断路器的相对位置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第二壳体与断路器的相对位置图。
图5是图4中B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是灭弧室、灭弧栅片、产气罩以及静触头的组合安装图。
图7是图6的另一视图。
图8是图6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是产气罩的立体图。
图10是灭弧栅片的立体图。
图11是灭弧迷宫结构的爆炸结构图。
图12是图11中C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图13是动静触头接触连接时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1-第一壳体,11-第一延长板,12-第二延长板,13-间隔空间,14-排气口,2-第二壳体,10-安装空间,3-灭弧室,30-侧开口,31-第一隔板,32-第二隔板,4-产气罩,40-容纳空间,41-第一产气板,411-第一延长部,412-第一卡钩,42-第二产气板,421-第二延长部,422-第二卡钩,43-遮挡板,431-第三延长部,432-空间,44-凸起板,45-沟槽,46-静触点通孔,5-动触头,51-第二延伸部,6-静触头,60-静触点,61-第一延伸部,62-第一连接部,63-第三延伸部,64-第二连接部,65-接线部,7-灭弧栅片,71-下部开口,8-迷宫灭弧结构,80-密封空间,81-第一平板,811-第一间隙,82-第二平板,821-第二间隙,83-第一竖板,84-侧安装板,85-迷宫通道,9-保护板,91-第一保护板,911-第一卡接口,912-第二卡接口,92-第二保护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下述的实施例不是本发明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所描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其他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直流断路器,如图1-9所示,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与所述第一壳体1相对并与其固定连接,以形成内部安装空间10;灭弧室3,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2上并位于所述安装空间10内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壳体1相对的侧开口30;产气罩4,安装在所述灭弧室3的内部下方,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产气板41和第二产气板4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产气板41和所述第二产气板42以形成容纳空间40的遮挡板43,所述遮挡板43与所述侧开口30相对且靠近所述第二壳体2设置,所述第一产气板41、第二产气板42和所述遮挡板43均为产气材质;动、静触头5,6,安装在所述安装空间10内部,所述动、静触头5,6的分断处位于所述容纳空间40内部,且靠近所述遮挡板43;所述静触头6具有第一延伸部61,所述动触头5具有第二延伸部51,所述动、静触头5,6接触时,所述第一延伸部51与所述第二延伸部61基本平行,且通电后电流方向相反;灭弧栅片7,具有若干个,安装在所述灭弧室3的内部上方,具有与所述容纳空间40相对的下部开口71,所述下部开口71的开口大小沿所述第二壳体2至所述第一壳体1方向逐渐减小(如图10所示)。
当动、静触头5、6分断产生电弧时,第一产气板41、第二产气板42以及遮挡板43被高温的电弧触发,产生大量气体,气体推动电弧向着远离遮挡板43的方向移动,电弧在移动的过程中,两侧的产气板41,42不断受热产气,吹动电弧向斜上方加速运动;安装在灭弧室3内部上方的若干个灭弧栅片7朝向容纳空间40的一侧设有下部开口71,引导电弧进入灭弧栅片7之间的缝隙,对电弧进行降温,使其熄灭;由于下部开口71的大小沿第二壳体2至第一壳体1的方向逐渐减小,电弧在移动的过程中,不断受到下部开口71更小的灭弧栅片7的阻挡,使其不能从灭弧室3的侧开口30冲出,只能进入到灭弧栅片7之间的空间,利用大部分的灭弧栅片7进行降温,促使其尽快熄灭;遮挡板43不仅能防止电弧冲出灭弧室3,还与第一产气板41、第二产气板42围合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容纳空间40,在被电弧的高温激发产生气体后,增大了气体压力,能够吹动电弧加速运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的直流断路器,不仅能保护第一壳体1不被冲裂,还能充分利用大部分的灭弧栅片7提高灭弧效果。
如图2-3所示,所述第一壳体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产气板41相对的第一延长板11,以及与所述第二产气板42相对的第二延长板12,所述第一延长板11和第二延长板12伸入所述灭弧室3内部,形成与所述容纳空间40连通、并与所述灭弧栅片7上下相对的间隔空间13。第一延长板11和第二延长板12形成的间隔空间13与容纳空间40连通,增大了电弧的水平运动范围,为进一步减弱电弧能量提供了空间。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产气板41和所述第二产气板42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产气板41和所述第二产气板42的内侧面上成形有若干向着彼此延伸的凸起板44,任意相邻两个凸起板44之间形成沟槽45,所述凸起板44的延伸长度沿远离所述灭弧栅片7的方向逐渐增大。电弧产生并被气体吹动后,产气板41,42上设置的凸起板44以及沟槽45,能够增大电弧与产气板41,42接触的面积,有利于降低电弧的温度,并有利于产生更大量的气体吹动电弧向上运动;凸起板44的延伸长度沿远离灭弧栅片7的方向逐渐增大,可以阻挡电弧向下运动,防止电弧向下冲出灭弧室3。
所述第一延长板11和所述第二延长板12倾斜设置,形成上开口大下开口小的所述间隔空间13。这样设置的好处的在于,间隔空间13能够与产气罩4配合,起到引导电弧向上进入灭弧栅片7,并防止电弧向下冲出灭弧室3的作用。
所述下部开口71为圆弧形开口。圆弧形的开口能够更好地吸引电弧进入灭弧栅片7之间的缝隙。
如图6-7所示,所述灭弧室3包括在所述安装空间10内安装的第一隔板31和第二隔板32,所述第一隔板31和所述第二隔板32相对设置以形成用于安装所述产气罩4和所述灭弧栅片7的空间。
所述第一产气板41与所述第一隔板31平行相对,所述第二产气板42与所述第二隔板32平行相对;所述灭弧栅片7的两相对侧壁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隔板31和所述第二隔板32上,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产气板41和所述第一隔板31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产气板42和所述第二隔板32之间。
如图6、7、11和12所示,还包括迷宫灭弧结构8(本实施例中,迷宫灭弧结构由两部分对接形成,也可以设置成一个),所述迷宫灭弧结构8安装在所述安装空间10内部,并具有迷宫通道85,所述迷宫通道85的一端开口与所述灭弧栅片7相对以接收未被熄灭的电弧,另一端开口与大气连通。迷宫通道85的作用在于接收经过灭弧栅片7后仍未熄灭的电弧,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降温,使其熄灭;迷宫通道85不仅增加了电弧的运动长度,还给电弧的运动造成了阻力,使得电弧在迷宫通道85内存留的时间更长,能够更充分的降温,以利于电弧的熄灭。
如图4所示,所述迷宫灭弧结构8与所述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形成密封空间80,所述迷宫通道85的另一端开口与所述密封空间80连通,所述第一壳体1和/或所述第二壳体2上设有与所述密封空间80连通的排气口14。
具体的,所述迷宫灭弧结构8包括:侧安装板84,为两个且相对设置;第一平板81,至少为两层,每一层均有若干个,每一个的两端都固定在两个所述侧安装板84的内壁上,且同一层的任意两个所述第一平板81之间形成第一间隙811,位于不同层上的所述第一平板81上下相对;第一竖板83,至少为一层,每一层均有若干个,每一个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下相对的两个所述第一平板81连接;第二平板82,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竖板83上,另一端朝向与所述第一竖板83靠近的另一个第二竖板83延伸,并与另一个所述第二竖板83形成第二间隙821,所述第二平板82将上下相对的两个所述第一间隙811遮挡,若干个所述第一间隙811和若干个所述第二间隙821形成所述迷宫通道85。
如图13所示,所述静触头6具有第一延伸部61,所述动触头5具有第二延伸部51,所述动、静触头5,6接触连接时,所述第一延伸部51与所述第二延伸部61基本平行,且通电后电流方向相反。当通电后,第一延伸部61和第二延伸部51在第一延伸部61和第二延伸部51之间的位置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同,当动、静触头5、6分断时,该磁场能够驱动动触头5更快的远离静触头6,从而使动静触头的分断变的容易。
如图6-8所示,所述第一延伸部61位于所述容纳空间40外部,且与所述遮挡板43基本平行;所述第一延伸部61上具有静触点60,与所述静触点60相对的在所述遮挡板43上开设有静触点通孔46,位于所述容纳空间40内部的所述动触头5的动触点通过所述静触点通孔46与所述静触点60接触连接。这种设置方式能够使动静触头5,6的分断点尽可能近的靠近遮挡板43,动静触头5,6分断后产生的电弧能够同时影响两个产气板41,42及遮挡板43,从而迅速产生大量气体,推动电弧迅速移动。
所述静触头6包括第一延伸部61,与所述第一延伸部61相对设置的第三延伸部63,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61底端和所述第三延伸部63底端的第一连接部62,与所述第三延伸部63的顶端连接、且向着所述第一延伸部61方向水平延伸的第二连接部64,以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64连接的接线部65。该种设置方式,使得第一延伸部61与遮挡板43基本平行,从而能够方便地实现与动触头5的第二延伸部51相平行,进而实现动静触头5,6更容易的分断;第一连接部62,第三延伸部63,第二连接部64以及接线部65的设置方式,能够节约空间,使设备整体更紧凑,且合理的安排了接线位置。
还包括保护板9,所述保护板9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61和所述第三延伸部63之间的第一保护板91,和与所述第一保护板91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64和所述灭弧栅片7之间的第二保护板92。第一保护板91能够保护第一延伸部61仅通过第一连接部62与第三延伸部63连接,保证第一延伸部61上的电流方向与第二延伸部51上的电流方向相反;第二保护板92能防止电弧从灭弧栅片7的缝隙位置窜出与静触头6接触,保证安全。
所述保护板9通过连接结构固定在所述产气罩4上。所述第一产气板41具有从所述遮挡板43向外延伸的第一延长部411,所述第二产气板42具有从所述遮挡板43向外延伸的第二延长部421,所述产气罩4的靠近所述遮挡板43的部分下端封闭、并从所述遮挡板43向外延伸出第三延长部431;所述第一延长部411上设有第一卡钩412,所述第二延长部421上设有第二卡钩422,所述第一保护板91上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一卡钩421配合卡接的第一卡接口911,以及与所述第二卡钩422配合卡接的第二卡接口912;所述第一保护板91与所述第三延长部431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第一连接部62的空间432。
与所述第二保护板92相对的若干个所述灭弧栅片7,其上设置的下部开口71沿靠近所述静触头6的方向开口逐渐减小,且最后一个所述灭弧栅片7不设置所述下部开口71。这样的结构设计,能够尽可能的阻挡电弧进入位于第二保护板92下方的灭弧栅片7,进而避免电弧从该位置冲出与静触头6接触,保证安全。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1);
第二壳体(2),与所述第一壳体(1)相对并与其固定连接,以形成内部安装空间(10);
灭弧室(3),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2)上并位于所述安装空间(10)内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壳体(1)相对的侧开口(30);
产气罩(4),安装在所述灭弧室(3)的内部下方,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产气板(41)和第二产气板(4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产气板(41)和所述第二产气板(42)以形成容纳空间(40)的遮挡板(43),所述遮挡板(43)与所述侧开口(30)相对且靠近所述第二壳体(2)设置,所述第一产气板(41)、第二产气板(42)和所述遮挡板(43)均为产气材质;
动、静触头(5,6),安装在所述安装空间(10)内部,所述动、静触头(5,6)的分断处位于所述容纳空间(40)内部,且靠近所述遮挡板(43);所述静触头(6)具有第一延伸部(61),所述动触头(5)具有第二延伸部(51),所述动、静触头(5,6)接触时,所述第一延伸部(51)与所述第二延伸部(61)基本平行,且通电后电流方向相反;
灭弧栅片(7),具有若干个,安装在所述灭弧室(3)的内部上方,具有与所述容纳空间(40)相对的下部开口(71),所述下部开口(71)的开口大小沿所述第二壳体(2)至所述第一壳体(1)方向逐渐减小;
所述第一壳体(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产气板(41)相对的第一延长板(11),以及与所述第二产气板(42)相对的第二延长板(12),所述第一延长板(11)和第二延长板(12)伸入所述灭弧室(3)内部,形成与所述容纳空间(40)连通、并与所述灭弧栅片(7)上下相对的间隔空间(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产气板(41)和所述第二产气板(42)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产气板(41)和所述第二产气板(42)的内侧面上成型有若干向着彼此延伸的凸起板(44),任意相邻两个凸起板(44)之间形成沟槽(45),所述凸起板(44)的延伸长度沿远离所述灭弧栅片(7)的方向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长板(11)和所述第二延长板(12)倾斜设置,形成上开口大下开口小的所述间隔空间(13)。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61)位于所述容纳空间(40)外部,且与所述遮挡板(43)基本平行;所述第一延伸部(61)上具有静触点(60),与所述静触点(60)相对的在所述遮挡板(43)上开设有静触点通孔(46),位于所述容纳空间(40)内部的所述动触头(5)的动触点通过所述静触点通孔(46)与所述静触点(60)接触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61)位于所述容纳空间(40)外部,且与所述遮挡板(43)基本平行;所述第一延伸部(61)上具有静触点(60),与所述静触点(60)相对的在所述遮挡板(43)上开设有静触点通孔(46),位于所述容纳空间(40)内部的所述动触头(5)的动触点通过所述静触点通孔(46)与所述静触点(60)接触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6)包括第一延伸部(61),与所述第一延伸部(61)相对设置的第三延伸部(63),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61)底端和所述第三延伸部(63)底端的第一连接部(62),与所述第三延伸部(63)的顶端连接、且向着所述第一延伸部(61)方向水平延伸的第二连接部(64),以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64)连接的接线部(6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板(9),所述保护板(9)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61)和所述第三延伸部(63)之间的第一保护板(91),和与所述第一保护板(91)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64)和所述灭弧栅片(7)之间的第二保护板(9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板(9)通过连接结构固定在所述产气罩(4)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产气板(41)具有从所述遮挡板(43)向外延伸的第一延长部(411),所述第二产气板(42)具有从所述遮挡板(43)向外延伸的第二延长部(421),所述产气罩(4)的靠近所述遮挡板(43)的部分下端封闭、并从所述遮挡板(43)向外延伸出第三延长部(431);所述第一延长部(411)上设有第一卡钩(412),所述第二延长部(421)上设有第二卡钩(422),所述第一保护板(91)上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一卡钩(412)配合卡接的第一卡接口(911),以及与所述第二卡钩(422)配合卡接的第二卡接口(912);所述第一保护板(91)与所述第三延长部(431)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第一连接部(62)的空间(432)。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二保护板(92)相对的若干个所述灭弧栅片(7),其上设置的下部开口(71)沿靠近所述静触头(6)的方向开口逐渐减小,且最后一个所述灭弧栅片(7)不设置所述下部开口(71)。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326624.1A CN105762042B (zh) | 2016-05-17 | 2016-05-17 | 一种直流断路器 |
PCT/CN2017/084651 WO2017198165A1 (zh) | 2016-05-17 | 2017-05-17 | 一种直流断路器 |
JP2018502151A JP6914909B2 (ja) | 2016-05-17 | 2017-05-17 | 直流遮断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326624.1A CN105762042B (zh) | 2016-05-17 | 2016-05-17 | 一种直流断路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762042A CN105762042A (zh) | 2016-07-13 |
CN105762042B true CN105762042B (zh) | 2018-01-09 |
Family
ID=56323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326624.1A Active CN105762042B (zh) | 2016-05-17 | 2016-05-17 | 一种直流断路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914909B2 (zh) |
CN (1) | CN105762042B (zh) |
WO (1) | WO201719816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62042B (zh) * | 2016-05-17 | 2018-01-09 | 浙江人民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直流断路器 |
CN108695121B (zh) * | 2017-04-05 | 2024-04-16 | 上海良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断路器触头灭弧系统改良结构 |
KR102108146B1 (ko) * | 2017-12-27 | 2020-05-11 |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 직류 차단기 |
CN108597940A (zh) * | 2018-06-22 | 2018-09-28 | 上海良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半封闭腔室的灭弧装置 |
CN108987209B (zh) * | 2018-09-25 | 2024-03-08 | 西安柏泰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灭弧罩 |
CN109473307B (zh) * | 2019-01-09 | 2024-07-23 |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 一种断路器触头灭弧装置及其断路器 |
CN111900059B (zh) * | 2020-08-17 | 2024-08-30 |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室 |
CN112821206B (zh) * | 2021-02-07 | 2024-08-30 | 浙江世隆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配电电器封闭式母线结构 |
CN113871272B (zh) * | 2021-08-20 | 2023-12-26 | 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 | 栅片灭弧室及断路器 |
CN113889380B (zh) * | 2021-09-07 | 2024-07-23 | 杭州德睿达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小型直流快速断路器 |
CN113903638B (zh) * | 2021-09-17 | 2024-09-20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民权县供电公司 | 一种配电系统用断路器 |
CN114242532B (zh) * | 2021-12-08 | 2023-08-29 | 深圳智电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磁式开关模组 |
CN117497382B (zh) * | 2023-09-28 | 2024-06-04 | 浙江东安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双灭弧室的断路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809652B2 (ja) * | 1988-11-12 | 1998-10-15 | 株式会社東芝 | 回路遮断器 |
JPH0343920A (ja) * | 1989-07-12 | 1991-02-2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回路遮断器 |
JP3216776B2 (ja) * | 1994-06-14 | 2001-10-09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遮断器 |
JP2005304190A (ja) * | 2004-04-13 | 2005-10-27 |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 直流遮断装置 |
CN201285744Y (zh) * | 2007-03-30 | 2009-08-05 | 赛雪龙公司 | 具有灭弧室的断路器 |
CN202871728U (zh) * | 2012-11-13 | 2013-04-10 | 安德利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导弧灭弧装置及使用该导弧灭弧装置的直流断路器 |
JP2015076239A (ja) * | 2013-10-08 | 2015-04-20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回路遮断器 |
CN204067289U (zh) * | 2014-09-11 | 2014-12-31 | 浙江天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直流塑壳断路器 |
FR3027728B1 (fr) * | 2014-10-22 | 2017-12-08 | Socomec Sa | Dispositif de coupure d'arc electrique |
CN204270935U (zh) * | 2014-12-25 | 2015-04-15 |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 一种灭弧室 |
CN105206478A (zh) * | 2015-08-05 | 2015-12-30 | 浙江凯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断路器用加速触头斥开的装置 |
CN105762042B (zh) * | 2016-05-17 | 2018-01-09 | 浙江人民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直流断路器 |
CN205595295U (zh) * | 2016-05-17 | 2016-09-21 | 浙江人民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直流断路器 |
-
2016
- 2016-05-17 CN CN201610326624.1A patent/CN105762042B/zh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5-17 JP JP2018502151A patent/JP6914909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5-17 WO PCT/CN2017/084651 patent/WO2017198165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762042A (zh) | 2016-07-13 |
JP2019517093A (ja) | 2019-06-20 |
WO2017198165A1 (zh) | 2017-11-23 |
JP6914909B2 (ja) | 2021-08-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762042B (zh) | 一种直流断路器 | |
CN105762041B (zh) | 一种直流断路器灭弧结构 | |
CN105788986B (zh) | 一种直流断路器灭弧装置 | |
CN106783447A (zh) | 一种断路器强制灭弧装置 | |
CN207503900U (zh) | 塑壳式断路器 | |
CN104810222B (zh) | 一种快速灭弧的灭弧室及应用该灭弧室的小型化断路器 | |
CN205595297U (zh) | 一种直流断路器灭弧装置 | |
CN108695124A (zh) | 一种优化的断路器布局结构 | |
CN105788987B (zh) | 一种易分断直流断路器 | |
CN104952669A (zh) |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 |
CN103903928A (zh) | 一种具有对流散热壳体的断路器 | |
BR102014025739A2 (pt) | disjuntor | |
CN205595298U (zh) | 一种易分断直流断路器 | |
CN205595295U (zh) | 一种直流断路器 | |
CN201590606U (zh) | 一种具有电弧通道的开关柜 | |
CN205595296U (zh) | 一种直流断路器灭弧结构 | |
CN105428098B (zh) | 双断点动触头装置 | |
CN204204777U (zh) | 一种具有新型灭弧室的断路器 | |
CN102436955A (zh) | 低压熔断式隔离开关 | |
CN206595219U (zh) | 一种断路器强制灭弧装置 | |
CN207624600U (zh) | 一种旋转式开关的壳体绝缘结构 | |
CN204992354U (zh) | 一种内置照明系统的电力柜 | |
CN205231001U (zh) | 小型断路器的中性极引弧机构 | |
CN209169090U (zh) | 灭弧室和断路器 | |
CN203882932U (zh) | 低压断路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