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49358B - 显影剂容纳单元的再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影剂容纳单元的再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549358B CN105549358B CN201510703830.5A CN201510703830A CN105549358B CN 105549358 B CN105549358 B CN 105549358B CN 201510703830 A CN201510703830 A CN 201510703830A CN 105549358 B CN105549358 B CN 10554935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parts
- flexible container
- hole
- developer
- reproducing meth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94—Reconditioning of the developer unit, i.e. reusing or recycling parts of the unit, e.g. resealing of the unit before refilling with ton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74—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non-rigid containers, e.g. foldable cartridges, bag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显影剂容纳单元的再制造方法,所述显影剂容纳单元包括设置成容纳用于容纳显影剂的挠性容器的框架部件。该再制造方法包括将挠性容器从该框架部件的内部取出并将显影剂再填至框架部件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再填显影剂的显影剂容纳单元的再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成像设备利用电子照相成像工艺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成像设备的示例包括电子照相复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例如激光束打印机和发光二极管(LED)打印机)、传真设备以及文字处理机。
显影装置包括显影剂和用于将在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感光鼓上所形成的静电图像显影的作为显影剂承载部件的显影辊。显影装置可分离地附接至成像设备或包括感光鼓的感光鼓单元。
盒(处理盒)一体地包括感光鼓和显影辊,并且可分离地附接至成像设备。
日本专利No.3320403公开了一种具有显影装置的盒的再制造方法,更具体地公开了用于在移除显影辊和显影刮刀之后将调色剂利用漏斗再填至用于存储调色剂的存储容器中的盒的再制造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挠性容器的显影剂容纳单元的再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显影剂容纳单元的再制造方法包括将挠性容器从框架部件的内部取出并将显影剂再填至框架部件中。
本发明的另外的特征参考附图根据实施例的以下描述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成像设备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了盒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了从驱动侧所观察的盒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了从非驱动侧所观察的盒的透视图;
图5是示出了显影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6A是示出了显影单元的剖视图,以及图6B是示出了挠性容器的透视图;
图7是示出了在显影剂再填至框架部件中之后的框架部件的透视图;
图8是示意性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用于固定挠性容器的工艺的透视图;
图9是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用于固定挠性容器的工艺的透视图;
图10是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用于固定挠性容器的工艺的透视图;
图11A和11B是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用于固定挠性容器的工艺的透视图;
图12A是示出了根据第六实施例的框架部件和开封部件的配置的透视图,以及图12B是示出了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将开封部件从框架部件移除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3A和13B是示出了用于将供应辊与框架部件分开的工艺的透视图;
图14A是示出了用于将密封部件和开封部件与框架部件分开的工艺的剖视图,以及图14B是示出了用于将显影剂再填至框架部件内部中的工艺的剖视图;
图15A、15B和15C是示出了用于将密封部件与挠性容器分离的工艺的透视图;
图16A是示出了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在移除供应辊之后的框架部件的剖视图,以及图16B是示出了根据第七实施例的用于将密封部件与开封部件分开并从框架部件取出密封部件的工艺的剖视图;
图17A是示出了在密封部件与开封部件分开之前的状态的透视图,以及图17B是示出了用于将密封部件与开封部件分开的工艺的透视图;
图18A是示出了在密封部件与框架部件分开之后的状态的剖视图,以及图18B是示出了用于将挠性容器从框架部件分开的工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将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在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部件的尺寸、材料、形状以及相对位置不限于此,而且可依赖根据本发明的设备的配置和其它不同的条件进行适当地改进。除非以其它方式具体描述,否则本发明的范围未被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所限制。在后续实施例中的与在先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指定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先实施例中的描述将通过引用而结合。
在以下描述中,显影剂容纳单元至少包括框架部件和挠性容器。显影装置至少包括显影剂承载部件。另外,处理盒至少包括图像承载部件。在实施例中,显影剂容纳单元和显影装置的构思相同。在实施例中,显影单元可独立地作为显影装置而设置。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了成像设备1的剖视图。成像设备1实现全色成像,并具有设备本体2。在设备本体2的内部,四个盒P可分离地附接。如图1 中所示,在成像设备1的以下描述中,前表面在右侧,后表面在左侧,驱动侧在后侧,非驱动侧在前侧。附接至设备本体2的盒P是以下四个盒:第一盒PY、第二盒PM、第三盒PC以及第四盒PK。这些盒P设置在水平方向上。
这些盒P除了不同的调色剂颜色之外具有近似相同的配置。第一盒 PY容纳黄色显影剂,第二盒PM容纳品红色显影剂,第三盒PC容纳青色显影剂,第四盒PK容纳黑色显影剂。成像设备1在记录材料S上实现彩色成像。成像设备1为盒式成像设备,其中,这些盒P可分离地附接至设备本体2,并且彩色图像形成在记录材料S上。
盒P内部的机构通过从设备本体2的驱动输出单元(未示出)所接收的转动驱动力驱动。为在该盒P中的内部装置提供来自设备本体2的偏置电压(充电偏置电压、显影偏置电压等)。
曝光装置200设置在多个盒P的上方。曝光装置200是激光扫描仪单元,用于基于从在设备本体2中的控制器50所传输的信息利用激光 LS照射感光鼓4。该激光LS穿过盒P内部的曝光窗部分10(参见图2),感光鼓4的表面暴露至激光LS以被扫描。
中间转印带单元11设置在多个盒P的下方。中间转印带单元11包括转印带12以及用于拉伸转印带12的驱动辊13和张紧辊14和15。转印带12由挠性材料制成。
盒P内部的感光鼓4的底部表面接触转印带12的上部表面。相关的接触部分是一次转印部分。在转印带12的内侧,一次转印辊16设置为与相应的感光鼓4相对。二次转印辊17设置在经由转印带12面向张紧辊14的位置处。在二次转印辊17和转印带12之间的接触部分是二次转印部分。
进给单元18设置在中间转印带单元11的下方。进给单元18包括进给辊20和其上堆叠有记录材料S的托盘19。定影单元21和排出单元22 设置在盒P的上部左侧位置处。排出托盘23形成在设备本体2的上部表面上。记录材料S通过定影单元21定影并接着排出至排出托盘23上。
图2是示出了盒P的剖视图。盒P包括感光单元8和作为“显影剂容纳单元”的显影单元9。感光单元8包括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感光鼓4、充电辊5以及清洁部件7。充电辊5给感光鼓4的表面均匀地充电。清洁部件7是用于移除残余调色剂的刮刀,该残余调色剂已经在感光鼓4的表面上显影,但是未转印至一次转印辊16上。
显影单元9包括作为“显影剂承载部件”的显影辊6、供应辊61和搅动部件74。显影辊6在感光鼓4的表面上利用调色剂显影静电图像。供应辊61将显影剂供应至显影辊6。搅动部件74搅动显影单元9内部的显影剂。
以下将参考以上所描述的图1和2来描述成像设备1的操作。感光鼓4的表面通过充电辊5均匀地充电并接着通过曝光装置200暴露于光,以使静电图像形成在感光鼓4的表面上。当静电图像通过显影单元9利用显影剂显影时,形成显影剂图像。在感光鼓4的表面上的显影剂图像转印至沿感光鼓4的转动方向的正向(由图1中所示的箭头C示出的方向)转动的转印带12上。黄色、品红色、青色以及黑色的显影剂图像从第一至第四盒P的各自的感光鼓4顺序地一次转印至转印带12上以彼此叠置。
同时,堆叠在托盘19上的记录材料S在预定控制定时分开并逐一进给。每一个记录材料S输送至在二次转印辊17和转印带12之间的二次转印部分。在二次转印部分处,在转印带12的表面上的显影剂图像二次转印至记录材料S上。
显影单元9的框架部件29容纳(存储)挠性容器251。挠性容器251 包括用于容纳(存储)显影剂T的容纳部分251b和用于排出显影剂T的开口251h(参见图6A和6B)。显影单元9包括用于密封开口251h和当被移动时暴露开口251h的密封部件253、和开封部件254,密封部件253 附接至开封部件并且开封部件移动以开封开口251h。换句话讲,显影单元9指的是在框架部件29内部至少包括挠性容器251、密封部件253和开封部件254的单元。
图3是示出了从驱动侧所观察的盒P的透视图。图4是示出了从非驱动侧所观察的盒P的透视图。如图3和4中所示,感光单元8和显影单元9通过盖24和25一体地形成。因此,感光单元8包括感光鼓4、充电辊5、清洁部件7、清洁容器26以及盖24和25。感光鼓4通过盖 24和25可转动地支撑在清洁容器26上。
感光鼓4在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具有用于将驱动力传输至感光鼓4 的联接部件4a。当联接部件4a接合至设备本体2的鼓驱动输出单元时,设备本体2的驱动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传输至感光鼓4。充电辊5 通过清洁容器26支撑,使得充电辊5能够在与感光鼓4接触的情况下被可转动地驱动。清洁部件7通过清洁容器26支撑,使得清洁部件7以预定压力接触感光鼓4的圆周表面。
从感光鼓4的圆周表面通过清洁部件7所移除的残余显影剂存储在清洁容器26中。用于可转动地支撑显影单元9的孔24a和25a分别形成在盖24和25上。
图5是示出了显影单元9的分解透视图。图6A是示出了显影单元9 的剖视图。图6B是示出了挠性容器251的透视图。在图6A和6B中所示的挠性容器251存储在图5中所示的显影单元9中。如图5中所示,显影单元9包括显影辊6、显影刮刀31、框架部件29、支承部45和46,以及盖32。
框架部件29具有用于固定挠性容器251的固定部件251Z的作为“固定部件”的凸起29d。凸起29d是弯曲形部分,待插入至孔251a中。挠性容器251包括其上形成有待固定至框架部件29的孔251a的固定部件 251Z、用于容纳(存储)显影剂的容纳部分251b、以及用于排出显影剂的开口251h(251h1至251h4)(参见图 6A 和图 6B )。
固定部件251Z的孔251a是不同于开口251h的孔。当孔251a钩在凸起29d上时,挠性容器251固定至框架部件29。当孔251a从凸起29d 脱钩时,挠性容器251变成可与框架部件29分开。
当盒P是新的时,因为开口251h(251h1至251h4)被可分离地焊接至挠性容器251的密封部件253覆盖,显影剂密封在挠性容器251的内部。
密封部件253联接至开封部件254。开封部件254被支撑以借助从设备本体2所接收的驱动力而在箭头J所指示的方向上可转动。
当使用新的盒P时,盒P附接至设备本体2。接着,开封部件254 从设备本体2接收驱动力而转动。
在此刻,密封部件253与挠性容器251分离且被开封部件254卷起。因此,挠性容器251的开口251h(251h1至251h4)被暴露,使得在挠性容器251中的显影剂能够排出至框架部件29中。
图15A、15B和15C是示出了用于将密封部件253与挠性容器251 分离的工艺的透视图。当开封部件254转动时,密封部件253从挠性容器251的容纳部分251b的开口251h1至251h4周围的附接和分离区域 300分离。尽管在图15A、15B和15C中示出四个开口251h,但是在当前的实施例中有六个开口251h。
附接和分离区域300在脱离方向上的下游侧具有两个不同的部分:平行于显影辊6的轴线方向的平行部分80b和具有朝向脱离方向的下游侧的山形的山形部分80c。附接和分离区域300进一步包括在脱离方向的上游侧处的平行于显影辊6的轴线方向的脱离起始部分80a。密封部件253在箭头O1所指示的方向和箭头O2所指示的方向上被拉动以在图15A、15B和15C所示的状态中以该顺序脱离。
用于将挠性容器251固定至框架部件29的方法将在以下描述。如图 6A和6B中所示,挠性容器251的孔251a和框架部件29的凸起29d设置在框架部件29的开口29a的一侧上而不是挠性容器251的容纳部分 251b的一侧上。凸起29d形成为L形。当用户在箭头A所指示的方向上朝向L形凸起29d移动孔251a以将孔251a钩在凸起29d上时,挠性容器251被固定。当分离密封部件253时,力在图6B中所示的箭头B所指示的方向上施加至挠性容器251。因此,用这种方式固定挠性容器251 以在分离密封部件253时防止孔251a脱钩。
用于管控在显影辊6的圆周表面上的显影剂的层厚度的显影刮刀31 固定至框架部件29(参见图5)。图5中所示的支承部45和46在纵向方向上固定在框架部件29的两端。齿轮70、69和68设置在驱动侧端上。供应辊61的轴配合至齿轮70中。显影辊6的轴配合至齿轮69中。搅动部件74的轴(图2)配合至齿轮68中。
齿轮69设定为当齿轮68转动时转动。支承部45具有齿轮68、69 和70。盖32固定至齿轮68、69和70的外部。端密封件62设置在供应辊61的轴的两端处以在供应辊61和框架部件29之间密封。
如图5中所示,盖32具有圆筒部分32b。通过圆筒部分32b内部的开口32d暴露齿轮68的驱动传输部分68a。当盒P附接至设备本体2时,齿轮68的驱动传输部分68a接合设备本体的驱动传输部件(未示出),以使驱动力从设置在设备本体2中的驱动马达(未示出)传输。从设备本体2输入至齿轮68的驱动力经由齿轮69传输至显影辊6。
感光单元和显影单元组装工艺
如图3和4中所示,当组装显影单元9和感光单元8时,盖32的圆筒部分32b的外径部分在一端侧配合至盖24的孔24a中。接着,从支承部46凸出的凸出部分46b在另一端侧上配合至盖25的孔25a中。因此,显影单元9被支撑为可相对于感光单元8转动。显影单元9可绕着连接盖24的孔24a和盖25的孔25a的轴线转动。显影单元9的转动中心被称之为转动中心X(参见图2)。
如图2中所示,显影单元9被作为弹性部件的压力弹簧95推压,以使显影辊6绕着转动中心X接触感光鼓4。更具体地,在由图2中所示的箭头G所指示的方向上通过压力弹簧95的推压力按压显影单元9,使得在由箭头H所指示的方向上的力矩绕着转动中心X作用。
参见图5,齿轮68在由箭头H所指示的方向上从设置在设备本体2 上的设备本体的驱动传输部件(未示出)接收转动驱动力。齿轮69接合齿轮68从而在由箭头E所指示的方向上转动。同样地,显影辊6从而在由箭头E所指示的方向上转动。当用于转动显影辊6所要求的驱动力输入至齿轮68时,在显影单元9中产生在由箭头H所指示的方向上的转动力矩。
上述压力弹簧95的按压力和来自设备本体2的转动驱动力导致显影单元9接收在由箭头H所指示的方向上绕着转动中心X的力矩。因而显影辊6以预定压力接触感光鼓4。尽管,在当前的实施例中,两个力(即压力弹簧95的按压力和来自设备本体2的转动驱动力)用于靠着感光鼓 4按压显影辊6,但是对于相关的目的可仅使用任一个力。
在盒P附接至设备本体2的内部时,在消耗显影单元9内部的显影剂的同时实现成像。在消耗显影单元9内部的显影剂之后将显影剂再填至显影单元9中的盒P的再制造方法将在以下继续描述。
单元分开工艺
以下将描述显影单元9的再制造方法。以下将描述用于将盒P的感光单元8和显影单元9分开的单元分开工艺。如图3中所示,当盖24和 25从清洁容器26移除时,显影单元9和感光单元8可被分开。如以上所述,因为盖24和25以及清洁容器26可转动地支撑感光鼓4,上述的单元分开工艺使得能够将感光单元8与感光鼓4分开。
显影单元分解工艺
用于分解显影单元9的工艺将参考附图5在以下描述。首先,在显影单元9的驱动侧端处所设置的盖32与框架部件29分开。当盖32采用螺钉93固定至支承部45和框架部件29时,移除螺钉93,接着将盖32 与显影单元9分开。
然后,在显影单元9的驱动侧,在纵向方向上设置在盖32内部的齿轮68、69和70与显影单元9分开。齿轮68通过盖32和支承部45滑动地支撑,齿轮69配合至显影辊6的轴的一端中,齿轮70配合至供应辊 61的轴中。因此,齿轮68、69和70、显影辊6以及供应辊61可容易地与显影单元9分开。
然后,支承部45和46以及显影辊6与显影单元9分开。当支承部 45采用螺钉固定至框架部件29时,移除该螺钉,接着将支承部45与框架部件29分开。在当前的实施例中,支承部45和盖32一起采用螺钉 93固定至框架部件29。因为当盖32与框架部件29分开时螺钉93已经被移除,所以支承部45可很容易地与框架部件29分开。同样地,当支承部46采用螺钉固定至框架部件29时,支承部46可在螺钉移除之后与框架部件29分开。
如以上所述,显影辊6通过支承部45和46可滑动地支撑在框架部件29上。因此,在支承部45和46与框架部件29分开的状态中,显影辊6可很容易地与框架部件29分开。尽管在以上描述中,实现了用于将支承部45和46两者与框架部件29分开的工艺以将显影辊6与框架部件 29分开,但是该方法不限于此。例如,在仅支承部46与框架部件29分开之后,可朝向非驱动侧向外拉动显影辊6以将显影辊6与框架部件29 分开。
然后,显影刮刀31与框架部件29分开。当显影刮刀31采用螺钉 91和92固定至框架部件29时,移除螺钉91和92,接着将显影刮刀31 与框架部件29分开。
挠性容器取出工艺
用于将挠性容器251从框架部件29的内部取出的工艺将在以下描述。如图6A和6B中所示,当在与由图6B中所示的箭头A所指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拉动挠性容器251时,挠性容器251的孔251a可很容易地从L形凸起29d脱钩。在这种情况下,因为L形凸起29d设置在开口29a 一侧而不是在挠性容器251一侧,所以用户可很容易地实现该脱钩过程。在将挠性容器251的固定部分从L形凸起29d以这种方式脱钩之后,用户从框架部件29的内部通过开口29a取出挠性容器251(取出工艺)。
显影剂再填工艺
图7是示出了在显影剂再填至框架部件29中之后的框架部件29的透视图。用于将显影剂再填至框架部件29中的再填工艺将参考图7在以下进行描述。在再填工艺中,如图7中所示,用户沿着由箭头M所指示的方向将显影剂注入至漏斗101中。所注入的显影剂T从漏斗101的末端部分落入至框架部件29中,并累积在框架部件29的内部。因此,显影剂T再填至框架部件29中(再填工艺)。使用具有螺旋钻的固定速率的进给装置代替漏斗101使得能够将显影剂T有效地注入至框架部件29 中。
尽管在当前的实施例中,漏斗101插入至框架部件29的开口29a中并且再填显影剂T,但是本方法不限于此。更具体地,用户可于在框架部件29上形成孔并接着将漏斗101的末端部分插入至框架部件29中之后实现上述再填工艺。
显影单元组装工艺
如以上所描述,显影剂再填至框架部件29中并接着再组装盒P。可通过以相反的顺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分开工艺而再组装盒P。以下将参考图5描述显影单元9的再组装方法。
首先,供应辊61配合至框架部件29中。在供应辊61的轴和框架部件29之间的间隙通过端密封件62密封。显影刮刀31采用螺钉91和92 固定至框架部件29。接着,显影辊6放置在框架部件29中,支承部45 和46在纵向方向上从两端附接至框架部件29。
然后,齿轮68配合至支承部45中,齿轮69配合至显影辊6的一端中,齿轮70配合至供应辊61的一端中。接着,盖32在纵向方向上采用螺钉93固定至框架部件29或支承部45的外部以覆盖齿轮68和69。当完成以上所描述的过程时,完成了显影单元9的组装工艺。
单元组合工艺
用于组合感光单元8和显影单元9的单元组合工艺将在以下参考图 3进行描述。在该工艺中,清洁容器26、感光鼓4以及显影单元9同时夹在盖24和25之间。为了保持显影单元9可相对于感光单元8转动,盖32的圆筒部分32b的外径部分配合至盖24的孔24a中。从支承部46 凸出的凸出部分46b配合至盖25的孔25a中。
当完成以上所描述的过程时,如图2中所示,完成盒P的组装。注意的是,经过以上所描述的过程的盒P处于从图2中所示的盒P移除挠性容器251的状态中。以上所描述的盒P的再制造方法获得了一种盒P 的简化的再制造方法。
第二实施例
图8是示意性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用于固定挠性容器251的工艺的透视图。用于固定挠性容器251的方法以下将参考图8进行描述。在当前的实施例中,凸起29d形成在开口29a一侧上而不是挠性容器251 的容纳部分251b一侧上。
作为“固定部件”的蘑菇形凸起29d是具有锥形头部(或者圆柱形头部)的凸起。凸起29d具有直径大于孔251a的直径的大直径部分29d1 和直径等于或小于孔251a的直径的小直径部分29d2。当大直径部分29d1 插入至孔251a中时,挠性容器251固定至框架部件29。凸起29d设置成可插入至孔251a中。当孔251a在箭头F1所指示的方向上移动且接着钩在蘑菇形凸起29d上时,挠性容器251被固定。相反地,当大直径部分29d1从孔251a脱钩时,挠性容器251变成可与框架部件29分开。
在这种情况下,挠性容器251的孔251a的圆周由弹性材料制成。孔 251a的直径L1设定为大于蘑菇形凸起29d的末端部分的直径L2且小于最大部分的直径L3。采用这种配置,一旦孔251a钩在凸起29d上时,它们就不能容易地脱钩。以下将描述用于将挠性容器251从框架部件29 的内部取出的工艺。
因为挠性容器251的孔251a的附近由弹性材料制成,所以在与在图 8中所示的箭头F1所指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拉动挠性容器251扩大了孔251a,使得很容易取出挠性容器251。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蘑菇形凸起29d设置在框架部件29的开口29a一侧上,用户可很容易地实现该脱钩过程。在采用这种方式移除挠性容器251的固定部件251Z之后,用户从框架部件29通过开口29a取出挠性容器251。盒P的分解工艺、组装工艺以及再填工艺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且它们的描述将被省略。
第三实施例
图9是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用于固定挠性容器251的工艺的透视图。以下参考图9将描述用于固定挠性容器251的方法。如图9中所示,穿孔251c在固定部件251Z的位于容纳部分251b和孔251a之间的部分处形成在挠性容器251中。穿孔251c的强度设定为使得穿孔251c 可足以抵抗当分离密封部件253时所施加的力。挠性容器251的其它配置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相同,并且它们的说明将被省略。
以下将描述根据当前的实施例的用于固定挠性容器251的方法。如图9中所示,圆柱形凸起29d形成在框架部件29的开口29a一侧而不是挠性容器251的容纳部分251b一侧。在沿着箭头F2所指示的方向移动孔251a以将孔251a钩在圆柱形凸起29d上之后,用户将热量和压力施加至圆柱形凸起29d上以使圆柱形凸起29d变形,从而固定挠性容器251 (热锻压方法)。作为用于固定挠性容器251的方法,除了热锻压以外,还可使用超声锻压、热焊接、超声焊接、利用熔剂或粘结剂的焊接以及螺钉。
以下将描述用于将挠性容器251从框架部件29的内部取出的工艺。穿孔251c形成在挠性容器251的容纳部分251b和孔251a之间。因此,当用户从开口29a拉动挠性容器251时,用户可在容纳部分251b和孔 251a之间的挠性容器251的穿孔251c处切断固定部件251Z,将挠性容器251的容纳部分251b与框架部件29分开(分开工艺),并且很容易取出挠性容器251。
用户在挠性容器251的取出工艺和显影剂再填工艺之前通过在穿孔 251c处切断以实现这样的分开工艺。盒P的分解工艺、组装工艺以及再填工艺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且它们的描述将被省略。
第四实施例
图10是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用于分开挠性容器251的工艺的透视图。以下参考图10描述挠性容器251的分开方法。如图10中所示,在挠性容器251的取出工艺和再填工艺之前,用户首先使用切割刀、剪刀等切断在挠性容器251的容纳部分251b和孔251a之间的固定部件 251Z以将容纳部分251b与框架部件29分开(分开工艺)。凸起29d插入至孔251a中。
随后,容纳部分251b可很容易地取出。盒P的分解工艺、组装工艺以及再填工艺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且它们的描述将被省略。
第五实施例
图11A和11B是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用于分开挠性容器251的工艺的透视图。以下将参考图11A和11B描述挠性容器251的分开方法。如图11A中所示,容纳部分251b通过蘑菇形凸起29d固定。凸起29d具有直径大于孔251a的直径的大直径部分29d1和直径等于或小于孔251a 的直径的小直径部分29d2。大直径部分29d1插入至孔251a中。
当大直径部分29d1插入至孔251a中时,挠性容器251固定至框架部件29。当取出挠性容器251时,在挠性容器251的取出工艺和再填工艺之前,用户首先利用如图11B中所示的钳切断凸起29d的大直径部分 29d1以将挠性容器251与框架部件29分开(分开工艺)。
然后,挠性容器251可很容易地移除,因为所留下的未切除的凸起 29d的小直径部分29d2的直径L4小于挠性容器251的孔251a的直径L1。盒P的分解工艺、组装工艺以及再填工艺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且它们的描述将被省略。
第六实施例
图12A是示出了根据第六实施例的框架部件29和开封部件254的配置的透视图。图12B是示出了开封部件254从框架部件29移除的状态的透视图。开封齿轮67从框架部件29的驱动侧的外部配合至开封部件254 中。在非驱动侧,开封部件254的轴254a配合至形成在框架部件29内部的孔29c中。开封部件254设置为接收来自设备本体2的驱动力以可在图2中所示的箭头J所指示的方向上转动。在移除开封部件254之前,用户必须完成感光单元8和显影单元9的分开工艺。
图13A和13B是示出了用于将供应辊61与框架部件29分开的工艺的透视图。如图13A中所示,当供应辊61的轴配合至框架部件29的孔 29c中并且在供应辊61的轴和框架部件29之间的间隙通过端密封件62 密封时,端密封件62被取出,接着供应辊61与框架部件29分开。
尽管用户可对于在驱动侧和非驱动侧上的各自的端密封件62二者都实现移除工艺,但是本方法并不限于此。例如,在仅对于在非驱动侧上的端密封件62实现移除工艺之后,用户可朝向非驱动侧向外拉动供应辊61以将供应辊与框架部件29分开。
尽管在以上描述中,供应辊61配合至框架部件29中,但是供应辊 61可经由供应辊61的固定部件63固定至框架部件29(参见图13B)。在这种情况下,供应辊61的固定部件63与框架部件29分开。然后,供应辊61与框架部件29分开。尽管用户可实现用于将供应辊61的固定部件63与框架部件29在非驱动侧和驱动侧二者上分开的工艺,但是用户可仅在非驱动侧和驱动侧的任意一个上实现移除工艺。
例如,当供应辊61的固定部件63的移除工艺仅在非驱动侧上实现时,供应辊61可通过朝向非驱动侧拉出供应辊61而与框架部件29分开。密封部件和开封部件的分开工艺
图14A是示出了用于将密封部件253和开封部件254与框架部件29 分开的工艺的剖视图。图14B是示出了用于将显影剂再填至框架部件29 内部中的工艺的剖视图。显影单元9包括用于密封开口251h和当被移动时暴露开口251h的密封部件253、和开封部件254,密封部件253附接至开封部件并且开封部件移动以开封开口251h。
因为密封部件253和开封部件254彼此接合,所以它们可同时与框架部件29分开。首先,用户从框架部件29的驱动侧上的表面的外部移除配合在开封部件254的孔254b中的开封齿轮67(参见图12A)。
在非驱动侧,开封部件254的轴254a配合在框架部件29内部所形成的孔29c中。在驱动侧上的开封齿轮67已经从开封部件254取出的状态中,轴254a可很容易地从孔29c拉出。如图14A中所示,开封部件 254接着在箭头I所指示的方向上移动通过开口29a,以使开封部件254 与框架部件29分开。该分开工艺是用于在取出工艺和再填工艺之前将密封部件253和开封部件254与框架部件29分开的工艺。
接着,将曾经被移除的开封齿轮67再附接至框架部件29。尽管开封齿轮67再附接至框架部件29,但是开封齿轮67已经插入其中的框架部件29的孔可通过密封部件阻挡。在以上所描述的分开工艺中,密封部件253和开封部件254与框架部件29分开。
显影剂再填工艺
图14B是示出了用于将显影剂再填至框架部件29中的工艺的剖视图。以下将参考图14B描述用于再填显影剂的工艺。在显影剂再填工艺中,漏斗101在箭头M所指示的方向上将显影剂T注入。所注入的显影剂T从漏斗101的末端部分落入至框架部件29中并累积在框架部件29 内部的再填空间255中。通过这种方式,显影剂T装填至框架部件29中。
根据以上所描述的方法,因为开封部件254与框架部件29分开,所以显影剂T的注入不受开封部件254的干扰。另外,显影剂T的注入未被密封部件253阻挡。因此,可有效地注入显影剂T。使用具有螺旋钻的固定速率的进给装置代替漏斗101使得能够将显影剂T有效地注入至框架部件29中。
尽管在当前的实施例中,空气在压缩工艺中被使用以有效地压缩挠性容器251,但是该方法并不限于此。更具体地,在显影剂再填工艺中,从漏斗101所注入的显影剂T可用于压缩挠性容器251,并且显影剂T 可装填至框架部件29中。
显影单元再组装工艺和单元组合工艺
随后,用户实现显影单元9的再组装工艺以及感光单元8和显影单元9的单元组合工艺。当完成以上所描述的过程时,如图2中所示完成了盒P的组装工艺。以上所描述的盒P的再制造方法使得能够获得简化的盒P的再制造方法。
第七实施例
图16A是示出了根据第七实施例在移除供应辊61之后的框架部件 29的剖视图。图16B是示出了根据第七实施例的用于将密封部件253与开封部件254分开并接着将密封部件253从框架部件29取出的工艺的剖视图。密封部件253(例如通过热焊接、超声焊接或者粘合)与开封部件254接合。
手动转动开封部件254,以使密封部件253的自由端253a位于开口 29a处。密封部件253的、除与开封部件254接合的接合部分253b之外的部分在纵向方向上利用切断器切断。如图16B中所示,密封部件253 通过开口29a与框架部件29分开。
换句话讲,再制造方法包括用于将密封部件253与框架部件29局部地分开的分开工艺。在分开工艺中,密封部件253在与开封部件254接合的接合部分之外的部分处切断(包括图17A和17B中所示的分开切断线253c(将在以下描述)的情况)并接着与框架部件29分开。
在当前的实施例中,除与开封部件254接合的接合部分253b之外的密封部件253被切断。然后,在接合部分253b和开封部件254容易被分离的焊接或粘合的情况中,密封部件253包括接合部分253b在内可被分离。在该分开工艺中,与开封部件254接合的接合部分253b脱开,且密封部件253从而与框架部件29分开。
图17A是示出了在密封部件253与开封部件254分开之前的状态的透视图。图17B是示出了用于将密封部件253与开封部件254分开的工艺的透视图。如图17B所示,用于将密封部件253从开封部件254切开的分开切断线253c与开封部件254的轴线方向平行地形成在密封部件 253上,使得更容易分开密封部件253。
挠性容器分开工艺
图18A是示出了在密封部件253与框架部件29分开之后的状态的剖视图。以下将参考图18A描述将挠性容器251与框架部件29分开的分开工艺。因为挠性容器251通过框架部件29的凸起29d固定至框架部件 29,所以首先解开凸起29d。在当前的实施例中,作为用于固定固定部分的方法,框架部件29的凸台穿过在挠性容器251上的孔并接着通过超声锻压挤压凸台。
图18B是示出了用于将挠性容器251与框架部件29分开的工艺的剖视图。如图18B中所示,当切断以上所描述的凸台时,挠性容器251可从框架部件29取出。
尽管在当前的实施例中凸起29d被解开并且接着挠性容器251从框架部件29取出,但是挠性容器251可通过切断除凸起29d之外的部分而与框架部件29分离。在挠性容器251与框架部件29采用这种方式分离之后,挠性容器251通过开口29a拉出并且分开。根据以上所描述的方法,在显影剂再填工艺中,显影剂T可在开口29a没有被密封部件253 阻挡的情况下有效地注入至框架部件29中。
尽管在第七实施例中仅密封部件253与开封部件254分开并且挠性容器251从而与框架部件29分开,但是该方法不限于此。更具体地,与第六实施例相同,密封部件253可和开封部件254一起与框架部件29分开,并且挠性容器251可因此采用根据第七实施例的方法与框架部件29 分开。
尽管在第六实施例中,密封部件253和开封部件254一起与框架部件29分开,但是该方法不限于此。更具体地,与第七实施例相同,仅密封部件253可与开封部件254分开且挠性容器251可因此采用根据第六实施例的方法与框架部件29分开。
根据第一至第七实施例的配置,显影单元9的再制造方法当与传统的技术相比时是简化的。根据第一至第七实施例的配置或工艺可适当地组合。
尽管在第一至第七实施例中已经给出了包括显影单元9和感光鼓8 的盒P的描述,但是配置并不限于此,只要盒P包括显影单元9即可。换句话讲,第一至第七实施例还可应用至显影单元、盒以及成像设备,只要它们包括显影单元9。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显影剂容纳单元的新颖的再制造方法。
虽然参考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要作最宽泛的解释,以涵盖所有这样的改进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12)
1.一种显影剂容纳单元的再制造方法,所述显影剂容纳单元设置为附接到成像设备并且包括框架部件,所述再制造方法包括:
从所述框架部件的内部取出挠性容器,所述挠性容器包括设置为容纳显影剂的容纳部分、以及用于将显影剂排出至所述框架部件的内部中的开口;以及
在被再填的显影剂能够与所述框架部件接触的状态下,将显影剂再填至所述框架部件的内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挠性容器包括多个所述开口以及设置为固定至所述框架部件的固定部分,并且
其中,所述框架部件包括设置为固定所述挠性容器的固定部分的固定部件,并且
其中,所述固定部分包括不同于所述开口的孔,并且所述固定部件插入所述孔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再制造方法,
其中,所述固定部件是设置成插入所述孔的弯曲形的凸起,
其中,当所述孔钩在所述凸起上时,所述挠性容器固定至所述框架部件,并且
其中,当所述凸起从所述孔拉出时,所述挠性容器变成能够与所述框架部件分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孔的圆周由弹性材料制成,
其中,所述固定部件是凸起,所述凸起包括直径大于所述孔的直径的大直径部分和直径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孔的直径的小直径部分,所述大直径部分能够插入所述孔,
其中,当所述大直径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挠性容器固定至所述框架部件,并且
其中,当所述大直径部分从所述孔拉出时,所述挠性容器变成能够与所述框架部件分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再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挠性容器上,穿孔形成在所述容纳部分和所述孔之间,并且
其中,所述再制造方法进一步包括:通过在取出和再填之前在穿孔处切断而将所述容纳部分与所述框架部件分开。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再制造方法,进一步包括:通过在取出和再填之前切断在所述容纳部分和所述孔之间的所述固定部分而将所述容纳部分与所述框架部件分开。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再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固定部分包括不同于所述开口的孔,
其中,所述固定部件是凸起,所述凸起包括直径大于所述孔的直径的大直径部分和直径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孔的直径的小直径部分,所述大直径部分能够插入所述孔中,
其中,当所述大直径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挠性容器固定至所述框架部件,并且
其中,所述再制造方法进一步包括:通过在取出和再填之前切断所述凸起的所述大直径部分而将所述挠性容器与所述框架部件分开。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再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显影剂容纳单元包括用于密封所述开口且当移动时暴露所述开口的密封部件、以及与所述密封部件附接并且可操作而移动所述密封部件的开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和所述开封部件设置在所述框架部件的内部,并且
其中,所述再制造方法进一步包括:在取出挠性容器和再填显影剂之前从所述框架部件内部将所述密封部件和所述开封部件取出。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再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显影剂容纳单元包括用于密封所述开口且当移动时暴露所述开口的密封部件、以及与所述密封部件附接并且可操作而移动所述密封部件的开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和所述开封部件设置在所述框架部件的内部,并且
其中,所述再制造方法进一步包括:在取出挠性容器和再填显影剂之前从所述框架部件内部将所述密封部件的一部分取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再制造方法,其中,在分开时,通过在不同于与所述开封部件接合的接合部分的部分处切断而将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框架部件分开。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再制造方法,其中,在分开时,通过脱开与所述开封部件接合的接合部分而将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框架部件分开。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再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挠性容器的所述孔和所述框架部件的所述固定部件设置在所述框架部件的开口一侧上而不是所述挠性容器的所述容纳部分一侧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18517A JP6410564B2 (ja) | 2014-10-27 | 2014-10-27 |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の再生産方法 |
JP2014-218517 | 2014-10-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549358A CN105549358A (zh) | 2016-05-04 |
CN105549358B true CN105549358B (zh) | 2019-11-22 |
Family
ID=54608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703830.5A Active CN105549358B (zh) | 2014-10-27 | 2015-10-27 | 显影剂容纳单元的再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9465321B2 (zh) |
EP (2) | EP4220303A1 (zh) |
JP (1) | JP6410564B2 (zh) |
KR (1) | KR20160049487A (zh) |
CN (1) | CN105549358B (zh) |
PH (1) | PH12015000355B1 (zh) |
PL (1) | PL3026497T3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10564B2 (ja) | 2014-10-27 | 2018-10-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の再生産方法 |
JP6456191B2 (ja) * | 2015-02-27 | 2019-01-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容器、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9478033B (zh) * | 2016-05-10 | 2021-12-03 | 克罗弗影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再制造的调色剂盒和方法 |
US10514632B2 (en) | 2016-05-18 | 2019-12-24 | Clover Technologies Group, Llc | Method of remanufacturing a toner cartridge |
US10162288B2 (en) | 2016-09-23 | 2018-12-25 | Clover Technologies Group, Llc | System and method of remanufacturing a toner container |
US9946199B1 (en) | 2016-09-23 | 2018-04-17 | Clover Technologies Group, Llc | System and method of filling a toner container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43050A (ja) * | 1996-09-12 | 1998-05-29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剤容器、残余現像剤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組立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現像剤再充填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に用いられる支持枠体及び支持枠体の組立て方法 |
JPH1184847A (ja) * | 1997-09-08 | 1999-03-30 | Ricoh Co Ltd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006721A (ja) * | 2000-06-23 | 2002-01-11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 |
JP2011164352A (ja) * | 2010-02-09 | 2011-08-25 | Ricoh Co Ltd | 現像剤搬送部材・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ら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749826A (zh) * | 2011-04-22 | 2012-10-24 | 佳能株式会社 | 显影器件的再制造方法、处理盒的再制造方法、显影器件和处理盒 |
EP2600206A2 (en) * | 2011-11-29 | 2013-06-0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accommodating unit,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14048604A (ja) * | 2012-09-04 | 2014-03-17 | Canon Inc |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599682A (en) | 1968-08-30 | 1971-08-17 | Eastman Kodak Co | Loading mechanism |
JPH0389276A (ja) * | 1989-08-31 | 1991-04-15 | Mita Ind Co Ltd | 現像装置 |
KR0127279B1 (ko) | 1992-07-24 | 1997-12-29 | 사또 후미오 | 전자사진장치용 용기 및 현상장치 |
JPH06102757A (ja) * | 1992-09-18 | 1994-04-15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補給構造 |
US5426492A (en) * | 1994-04-11 | 1995-06-20 | Xerox Corporation | Space optimizing toner cartridge |
JP3397484B2 (ja) | 1994-12-16 | 2003-04-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剤容器及び現像剤補給容器 |
JPH08171281A (ja) | 1994-12-16 | 1996-07-02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及び現像剤補給容器 |
JP3037194B2 (ja) | 1997-04-25 | 2000-04-24 | 新潟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へのトナーの供給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4157681B2 (ja) * | 2000-02-14 | 2008-10-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収納容器 |
JP4167807B2 (ja) | 2000-03-10 | 2008-10-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トナー収納容器 |
JP3320403B2 (ja) | 2000-06-28 | 2002-09-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 |
JP3754910B2 (ja) * | 2001-10-31 | 2006-03-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 |
JP3948606B2 (ja) | 2002-01-10 | 2007-07-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補給容器、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方法 |
US7542703B2 (en) * | 2002-05-20 | 2009-06-02 | Ricoh Company, Ltd. | Developing device replenishing a toner or a carrier of a two-ingredient type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developing device |
CN101158834B (zh) * | 2002-09-20 | 2010-07-21 | 株式会社理光 | 成像装置,墨粉供给部件,调色剂容器,墨粉容器及回收方法 |
US6980755B2 (en) | 2002-09-30 | 2005-12-2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ycling method for developer supplying unit including the step of driving a feeding member in a direction to feed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supply port to a developer accommodating portion |
JP2006267679A (ja) | 2005-03-24 | 2006-10-05 | Canon Inc | 現像剤補給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EP1785780B1 (en) * | 2005-11-09 | 2011-03-09 | Ricoh Company, Ltd. | Replenishment container for two-component developer and filling method |
EP2059674B1 (en) | 2006-09-01 | 2018-08-01 | Clark Equipment Company | Two bolt adjustable centering system |
JP2008122825A (ja) | 2006-11-15 | 2008-05-29 | Seiko Epson Corp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8179383A (ja) * | 2007-01-23 | 2008-08-07 | Ricoh Co Ltd | 粉体充填方法、粉体収納容器、現像剤補給装置、現像剤補給方法、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粉体充填済み粉体収納容器の製造方法。 |
KR101079576B1 (ko) | 2007-02-13 | 2011-11-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화상형성장치 |
US20090016777A1 (en) * | 2007-07-13 | 2009-01-15 | Satoru Miyamoto | Developer container filled with developer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developer container filled with developer |
JP5401829B2 (ja) | 2008-05-22 | 2014-01-2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TWI490669B (zh) * | 2011-08-08 | 2015-07-01 | Ricoh Co Ltd | 顯影劑容器、顯影裝置、處理匣、影像形成裝置及顯影劑再填充方法 |
JP6157078B2 (ja) * | 2012-09-04 | 2017-07-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80061B2 (ja) | 2012-09-11 | 2016-08-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収納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377714B2 (en) | 2012-12-14 | 2016-06-2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accommodating unit with frames for accommodating a developer accommodating member |
JP6381222B2 (ja) | 2014-02-18 | 2018-08-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410564B2 (ja) | 2014-10-27 | 2018-10-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の再生産方法 |
-
2014
- 2014-10-27 JP JP2014218517A patent/JP6410564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10-22 US US14/919,963 patent/US9465321B2/en active Active
- 2015-10-22 PH PH12015000355A patent/PH12015000355B1/en unknown
- 2015-10-26 PL PL15191481.9T patent/PL3026497T3/pl unknown
- 2015-10-26 KR KR1020150148459A patent/KR20160049487A/ko active Search and Examination
- 2015-10-26 EP EP23161457.9A patent/EP4220303A1/en active Pending
- 2015-10-26 EP EP15191481.9A patent/EP3026497B1/en active Active
- 2015-10-27 CN CN201510703830.5A patent/CN105549358B/zh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8-18 US US15/240,842 patent/US967845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43050A (ja) * | 1996-09-12 | 1998-05-29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剤容器、残余現像剤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組立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現像剤再充填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に用いられる支持枠体及び支持枠体の組立て方法 |
JPH1184847A (ja) * | 1997-09-08 | 1999-03-30 | Ricoh Co Ltd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006721A (ja) * | 2000-06-23 | 2002-01-11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 |
JP2011164352A (ja) * | 2010-02-09 | 2011-08-25 | Ricoh Co Ltd | 現像剤搬送部材・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ら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749826A (zh) * | 2011-04-22 | 2012-10-24 | 佳能株式会社 | 显影器件的再制造方法、处理盒的再制造方法、显影器件和处理盒 |
EP2600206A2 (en) * | 2011-11-29 | 2013-06-0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accommodating unit,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14048604A (ja) * | 2012-09-04 | 2014-03-17 | Canon Inc |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60049487A (ko) | 2016-05-09 |
PH12015000355A1 (en) | 2017-05-03 |
US20160116864A1 (en) | 2016-04-28 |
EP3026497A1 (en) | 2016-06-01 |
US9678458B2 (en) | 2017-06-13 |
EP4220303A1 (en) | 2023-08-02 |
PL3026497T3 (pl) | 2023-08-28 |
PH12015000355B1 (en) | 2017-05-03 |
US20160357128A1 (en) | 2016-12-08 |
CN105549358A (zh) | 2016-05-04 |
US9465321B2 (en) | 2016-10-11 |
EP3026497B1 (en) | 2023-04-26 |
JP6410564B2 (ja) | 2018-10-24 |
JP2016085370A (ja) | 2016-05-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49358B (zh) | 显影剂容纳单元的再制造方法 | |
US10067444B2 (en) | Remanufacturing method of developer accommodating unit | |
US8867955B2 (en) | Developer accommodating unit,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3676594B (zh) | 被包装的盒、包装材料和盒 | |
JP5151774B2 (ja)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9891583B2 (en) | Remanufacturing method of developer accommodating unit | |
KR100572609B1 (ko) | 현상제 카트리지 용기, 현상제 카트리지, 화상 형성 장치,현상제 카트리지 용기의 재활용 방법, 및 현상제카트리지의 재활용 방법 | |
JP2003173076A (ja) | 現像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
JP2010281868A (ja) | トナー容器の再生方法 | |
JP201225225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229711A (ja)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剤収容器 | |
WO2016204245A1 (ja) | トナー補給方法、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及び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
AU2009201092A1 (en) |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developer containe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