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59992B - 高温高盐油藏的调驱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高温高盐油藏的调驱组合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559992B CN104559992B CN201310512336.1A CN201310512336A CN104559992B CN 104559992 B CN104559992 B CN 104559992B CN 201310512336 A CN201310512336 A CN 201310512336A CN 104559992 B CN104559992 B CN 10455999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water
- soluble
- monomer
- par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8/00—Compositions for drilling of boreholes or wells; Compositions for treating boreholes or wells, e.g. for completion or for remedial operations
- C09K8/58—Compositions for enhanced recovery methods for obtaining hydrocarbons, i.e. for improving the mobility of the oil, e.g. displacing fluids
- C09K8/588—Compositions for enhanced recovery methods for obtaining hydrocarbons, i.e. for improving the mobility of the oil, e.g. displacing fluid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polymer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52—Amides or imides
- C08F220/54—Amides, e.g. N,N-dimethylacrylamide or N-isopropylacrylamide
- C08F220/56—Acrylamide; Methacrylamid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4/00—Polymerisation catalysts
- C08F4/40—Redox system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8/00—Compositions for drilling of boreholes or wells; Compositions for treating boreholes or wells, e.g. for completion or for remedial operations
- C09K8/58—Compositions for enhanced recovery methods for obtaining hydrocarbons, i.e. for improving the mobility of the oil, e.g. displacing fluids
- C09K8/584—Compositions for enhanced recovery methods for obtaining hydrocarbons, i.e. for improving the mobility of the oil, e.g. displacing fluid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surfactan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 Polymerisation Method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高温高盐油藏的调驱组合物及其在高温高盐油藏三次采油中的应用,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驱油剂存在的高温高盐条件下耐温抗盐性能差、驱油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高温高盐油藏的调驱组合物,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份:(1)0.01~3.0%的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2)0.01~5.0%的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3)92.0~99.98%的注入水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高温高盐油藏三次采油用深度调剖、堵水、驱油等提高采收率的现场应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温高盐油藏的调驱组合物及其在高温高盐油藏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石油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和石油储量的减少,石油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正变得越来越宝贵。面临的问题有一:供需矛盾突出,石油需求量越来越大,新油田越来越少;二:枯竭油藏中还剩留有大量原油。一次采油(POR)可采出10~25%地下原油,二次采油(SOR)可采出15~25%地下原油,即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只采出25~50%地下原油。为了保证石油长期稳定供应、满足人类的需求,必须研究和发展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三次采油(EOR)通过强化采油措施,可使原油采收率再提高6~20%,甚至更多。
聚合物驱是三次采油的主要技术方法,驱油机理清楚,工艺相对简单,技术日趋成熟,是一项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然而对于非均质地层,驱替仅能作用于高渗透层,波及不到含油的低渗透层,这就造成了原油的采收率降低,成本费用升高。一般针对非均质地层常采用注水井调剖和生产井堵水技术,但这种技术有效范围仅限于近井地带,不能深入到油井深部,达不到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可得到纳米尺寸的交联聚合物微球用于注水开发油藏逐级深部调驱材料,其使用原理是利用纳尺寸的聚合物微球,初始尺寸远小于地层孔喉尺寸,随注入水可以顺利地进入地层深部,在地层中不断向前运移,吸水逐步膨胀后在渗水通道孔喉处形成封堵,造成液流改向,实现扩大水波及体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近年来国内外科研院所在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领域已有较多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和成果。吴飞鹏等(CN 1903974A)通过采用丙烯酰胺/阴离子单体/第二单体合成出二元共聚物纳米尺寸微凝胶驱油材料,采用非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低温光引发剂,生成活性自由基引发聚合,这有利于反相微乳液的稳定,有利于粒径的控制,但体系中乳化剂含量高达25%以上,势必造成高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驱油剂存在的高温高盐条件下耐温抗盐性能差、驱油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高温高盐油藏的调驱组合物。该组合物具有耐温抗盐性能佳,驱油效率高的特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所述调驱组合物在高温高盐油藏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高温高盐油藏的调驱组合物,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份:
(1)0.01~3.0%的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
(2)0.01~5.0%的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3)92.0~99.98%的注入水。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注入水的总矿化度优选为80000~180000mg/L、Ca2++Mg2+优选为1000~5000mg/L。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优选分子通式为RO(CH2CH2O)nCH2COOM,R优选为C10~C25的烃基,优选n=1~20,M优选选自H、碱金属或NH4。
上述技术方案中,R优选为C12~C18的烃基。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n=2~8。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碱金属优选自钾、钠或锂。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优选是在氧化还原复合引发剂作用下,由反相微乳液经聚合反应制得的;所述的反相微乳液,以重量份数计,包含以下组分:50份的油溶性溶剂;5~25份的乳化剂;10~70份的水溶性单体A;0.5~15份的耐温抗盐单体;所述耐温抗盐单体选自水溶性耐温抗盐单体或油溶性耐温抗盐单体中的至少一种;10~60份的水;
其中,所述复合引发剂,以上述全部单体重量百分比计,包含以下组分:
(a) 0.02~1.0%的水溶性氧化剂或油溶性氧化剂;
(b) 0.02~2.0%的水溶性还原剂或油溶性还原剂;
(c) 0.03~2.0%的水溶性偶氮类化合物或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
(d) 0.01~1.0%的水溶性交联剂或油溶性交联剂;
(e) 0.1~10%的尿素、硫脲;
(f) 0.01~0.5%的氨羧络合剂;
(g)0.01~0.5%的分子量调节剂。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氨羧络合剂优选乙二胺四乙酸及其碱金属盐、二乙烯三胺五乙酸及其碱金属盐。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油溶性溶剂优选自烃和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烃可以是脂肪烃、芳香烃、石油馏分;所述脂肪烃优选C4~C8的脂肪烃,例如环已烷、己烷、庚烷、辛烷和异辛烷等;所述的芳香烃优选C6~C10的芳烃,例如苯、甲苯、二甲苯、三甲苯、乙苯、二乙苯、异丙苯等;所述的石油馏分优选白油、液体石蜡、汽油、煤油、柴油、石油醚等。所述的酯优选羧酸酯,可更优选C4~C8的单酯,例如乙酸乙酯、乙酸丙酯等;还可更优选C4~C10的双酯,例如草酸二甲酯、草酸二乙酯、草酸甲乙酯等;还可以更优选植物油,植物油优选自花生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和蓖麻油。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乳化剂的HLB值优选为5~9。所述乳化剂更优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所述乳化剂最好是由HLB为1~7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HLB8~18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成HLB为5~9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形式。所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脂肪醇、烷基酚、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胺的烷氧基加成物,例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酯、脂肪胺聚氧乙烯醚等,再例如多元醇的部分羟基酯化的产物,例如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也即公知的司盘类,以及多元醇的部分羟基或全部羟基乙氧基化及脂肪酸酯化物,例如吐温类。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乳化剂中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助乳化剂。所述助乳化剂可选小分子醇类或盐类。所述小分子醇优选C3~C12的醇,例如异丙醇、叔丁醇、正戊醇等。助乳化剂含量优选占乳化剂中所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5~30wt%。所述的盐类优选水溶性的无机盐或有机酸盐。所述无机盐优选碱金属盐酸盐(例如氯化钠、氯化钾)、碱金属硫酸盐(例如硫酸钠、硫酸钾);所述有机酸盐优选碱金属有机酸盐,更优选C2~C6羧酸的碱金属的盐,例如醋酸钾或醋酸钠。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水溶性单体A优选非离子单体、阴离子单体和阳离子单体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非离子水溶性单体优选自式(1)或式(2)所示的单体中的至少一种,其中R1、R3和R4独立选自为甲基或氢,R2为C1~C3的烷基或羟基取代烷基。例如,式(1)所示的单体有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乙基丙烯酰胺、N-异丙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等,式(2)所示的单体有N-乙烯基甲酰胺、N-乙烯基乙酰胺等。所述阴离子单体选自式(3)至(6)所示单体中的至少一种,其中R5至R7独立选自甲基或氢,R8选自C1~C6的亚烷基、亚环烷基或亚苯基,M、Z、Y和T独立选自氢、碱金属或NH4,例如所述阴离子单体有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乙烯基磺酸、乙烯基苯磺酸、烯丙基磺酸和/或其水溶性碱金属、碱土金属和铵盐。所述阳离子单体选自式(7)所示单体,其中R9为甲基或氢,R10为氧或NH基团,R11为C1~C4的亚烷基,R12~R14独立选自C1~C3的烷基,X选自氯或溴,例如所述的阳离子单体有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等。
(1);
(2)
(3)
(4);
(5);
(6);
(7)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水溶性耐温抗盐单体优选自N-乙烯基吡咯烷酮、式(8)所示的单体(例如N,N-二甲基丙烯酰胺等)或式(9)所示的单体(例如丙烯酰胺-N-十二烷基磺酸钠等)中的至少一种,其中R15和R18独立选自氢或甲基,R16和R17独立选自C1~C3的烷基,R19为C8~C18的亚烷基,D选自氢、碱金属或NH4
CH2=CR15-CONR16R17 , (8);
CH2=CR18-CONHR19SO3D (9);
所述油溶性耐温抗盐单体优选自N-苯基马来酰亚胺、式(10)所示的单体(例如(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等)或式(11)所示的单体(例如苯乙烯、对叔丁基苯乙烯等)中的至少一种,其中R21为甲基或氢,R22为C8~C18的烷基或氟取代烷基,R20为氢或C1~C4的烷基;
CH2=CR21-COO-R22 (10);
(11)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氧化剂优选自过硫酸钾、过硫酸钠、过硫酸铵或过氧化苯甲酰;还原剂优选自亚硫酸钠、亚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亚硫酸氢钾、硫代硫酸钠或氯化亚铁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水溶性偶氮类化合物优选自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或2,2'-偶氮[2-(2-咪唑啉-2-基)丙烷]二盐酸盐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优选自偶氮二异丁腈或偶氮二异庚腈中的至少一种;分子量调节剂优选自异丙醇、叔丁醇、异丁醇、或一缩二丙二醇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一缩二丙二醇中的丙二醇结构单元可以是1,2-丙二醇或1,3-丙二醇,更优选1,2-丙二醇;交联剂优选自式(12)所示的交联剂(例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式(13)所示的交联剂(例如,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烯基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N,N’-间苯撑双马来酰亚胺中的至少一种;其中R23、R24、R26和R27独立选自氢或甲基,R25为C1~C3的亚烷基,m为式(13)中EO结构单元的数目,n为式(13)中PO结构单元的数目,m与n之和为1~20;在结构(13)中同时含有EO与PO结构单元时EO与PO结构单元可以为嵌段序列、无规序列;优选m为5~15且n=0)。
(12);
(13)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优选采用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制备:
(a) 油相配制:将所述乳化剂溶于35~45份所述油溶性溶剂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Ⅰ;将油溶性耐温抗盐单体、油溶性交联剂及油溶性偶氮引发剂溶于余量油溶性溶剂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Ⅱ。
(b) 水相配制:将水溶性单体A、水溶性耐温抗盐单体、水溶性氧化剂、水溶性偶氮类化合物、水溶性交联剂、尿素、硫脲、氨羧络合剂和分子量调节剂溶于5~55份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水相;将还原剂溶解余量水中形成还原剂水溶液;
(c) 将所述油相I加入反应器,加入所述水相的20~90wt%及所述油相Ⅱ的20~90wt%,搅拌均匀,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20~90wt%,在40~80℃反应1~3小时;
(d)加入所述水相的剩余部分、所述油相Ⅱ的剩余部分,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剩余部分,在40~80℃继续反应1~3小时,得到含所述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反相微乳液。
作为更有选的技术方案,上述步骤(c)如下:
(c) 将所述油相I加入反应器,加入所述水相的50~70wt%及所述油相Ⅱ的50~70wt%,搅拌均匀,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50~70wt%,在40~80℃反应1~3小时。
本发明所述的调驱组合物制备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包括如下步骤:将含所需量上述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反相微乳液、所述的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注入水均匀混合,搅拌1~3小时即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二,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所述的调驱组合物在高温高盐油藏三次采油中的应用。例如将所述调驱组合物注在地层温度≥80℃(优选85~90℃)、总矿化度≥80000mg/L(优选80000~180000mg/L)、Ca2++Mg2+≥1000mg/L(优选1000~5000mg/L)的油藏,将油驱替出来。
本发明所制备的调驱用组合物中的聚丙烯酰胺微球,由于其分子结构中引入耐温抗盐单体,不仅可以增强聚合物的耐温抗盐性,而且有助于单体增容及体系的稳定性;同时,由于采用半连续反应的方法,将丙烯酰胺及其他耐温抗盐共聚单体分批加入到含有乳化剂的油相中,使得微乳液的聚合过程操作简单、反应平稳,可析出固形物含量高,达到25%以上,所得微球粒径分布窄,小于0.3,大小可控,初始粒径为10~500nm,且在高温高盐水中膨胀可控。
采用本发明的高温高盐油藏的调驱组合物,可用于地层温度85~90℃、总矿化度为80000~180000mg/L、Ca2++Mg2+总量为1000~5000mg/L的中原油田濮城西区原油和水。以用量0.1~0.2wt%聚丙烯酰胺微球与0.1~0.3wt%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形成上述组合物,测定了该组合物水溶液与中原油田濮城西区原油之间的动态界面张力值,可达10-2~10-3mN/m的低界面张力,将其应用于提高采收率的现场应用中,将会起到很好的提高洗油效率并最终提高采收率的作用。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聚合物微乳液,是在氧化还原复合引发剂作用下,由反相微乳液经聚合反应制得的;所述的反相微乳液,以重量份数计,包含以下组分:
a) 50份的油溶性溶剂;油溶性溶剂为白油;
b) 15份的乳化剂;乳化剂HLB值为6.7(由司盘80(即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HLB值4.3;吐温20(聚氧乙烯(20EO)失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HLB值16.7混合而成);
c) 30份的水溶性单体A;水溶性单体A由18份丙烯酰胺、6份丙烯酸钠和6份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组成;
d) 6份的耐温抗盐单体;所述耐温抗盐单体选自油溶性耐温抗盐单体:甲基丙烯酸十八酯;
e)24份的水;
其中,所述复合引发剂,以上述全部单体重量百分比计,包含以下组分:
(a) 0.5%的水溶性氧化剂;水溶性氧化剂为过硫酸铵
(b) 1%的水溶性还原剂;水溶性还原剂为亚硫酸氢钠
(c) 1%的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为偶氮二异丁腈
(d) 0.5%的水溶性交联剂;水溶性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e) 5%的尿素;
(f)0.3%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g)0.3%的分子量调节剂;分子量调节剂为异丙醇。
聚合物微乳液的具体制备步骤为:
(a) 油相配制:将所述HLB为6.7的司盘80(HLB值为4.3)与吐温20(HLB值为16.7)组成的乳化剂溶于40份所述白油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Ⅰ;将甲基丙烯酸十八酯、偶氮二异丁腈溶于余量白油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Ⅱ。
(b) 水相配制:将丙烯酰胺、丙烯酸钠、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过硫酸铵、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尿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异丙醇溶于20份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水相;将还原剂溶解余量水中形成还原剂水溶液;
(c) 将所述油相I加入反应器,加入所述水相的50wt%及所述油相Ⅱ的50wt%,搅拌均匀,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50wt%,在60℃反应2小时;
(d) 加入所述水相的剩余部分、所述油相Ⅱ的剩余部分,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剩余部分,在60℃继续反应2小时,得到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
聚合物微乳液以及其中聚合物微球的表征:
取50g上述产物,加入6g辛基酚聚氧乙烯(15)醚,搅拌使辛基酚聚氧乙烯(15)醚溶解,取样分析。
按Q/SH1020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企业标准《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剂技术条件》测定方法测试微乳液体系的可析出固形物含量、微球初始粒径,在85℃、总矿化度120000mg/L,Ca2++Mg2+:3200 mg/L盐水条件下老化1天、7天、15天后微球粒径的膨胀倍数,并观察所得微乳液体系静置3个月后的状态,结果如表1所示。
将0.15wt%上述合成的聚丙烯酰胺微球、0.2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R为C14的烃基,n=6)和99.6wt%中原濮城西区注入水混合搅拌2小时,得到一种均匀透明的组合物。采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生产的TX500型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定界面张力,该组合物与濮城西区混合原油之间能形成0.0032mN/m的超低界面张力,将其应用于提高采收率的现场应用中,将会起到很好的提高洗油效率并最终提高采收率的作用。
【比较例1】
本比较例的聚合物微乳液,是在氧化还原复合引发剂作用下,由反相微乳液经聚合反应制得的;所述的反相微乳液,以重量份数计,包含以下组分:
a) 50份的油溶性溶剂;油溶性溶剂为白油;
b) 15份的乳化剂;乳化剂HLB为4.3的司盘80;
c) 30份的水溶性单体A;水溶性单体A由18份丙烯酰胺、6份丙烯酸钠和6份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组成;
d) 6份的耐温抗盐单体;所述耐温抗盐单体选自油溶性耐温抗盐单体:甲基丙烯酸十八酯;
e)24份的水;
其中,所述复合引发剂,以上述全部单体重量百分比计,包含以下组分:
(a) 0.5%的水溶性氧化剂;水溶性氧化剂为过硫酸铵
(b) 1%的水溶性还原剂;水溶性还原剂为亚硫酸氢钠
(c) 1%的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为偶氮二异丁腈
(d) 0.5%的水溶性交联剂;水溶性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e) 5%的尿素;
(f)0.3%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g)0.3%的分子量调节剂;分子量调节剂为异丙醇。
聚合物微乳液的具体制备步骤为:
(a) 油相配制:将所述司盘80乳化剂溶于40份所述白油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Ⅰ;将甲基丙烯酸十八酯、偶氮二异丁腈溶于余量白油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Ⅱ。
(b) 水相配制:将丙烯酰胺、丙烯酸钠、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过硫酸铵、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尿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异丙醇溶于20份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水相;将还原剂溶解余量水中形成还原剂水溶液;
(c) 将所述油相I加入反应器,加入所述水相的50wt%及所述油相Ⅱ的50wt%,搅拌均匀,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50wt%,在60℃反应2小时;
(d) 加入所述水相的剩余部分、所述油相Ⅱ的剩余部分,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剩余部分,在60℃继续反应2小时,得到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
聚合物微乳液以及其中聚合物微球的表征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结果如表1所示。
将0.15wt%上述合成的聚丙烯酰胺微球、0.2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R为C14的烃基,n=6)和99.6wt%中原濮城西区注入水混合搅拌2小时,得到一种均匀透明的组合物。采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生产的TX500型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定界面张力,该组合物与濮城西区混合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为0.1018mN/m,将无法起到很好的提高洗油效率并最终提高采收率的作用。
【比较例2】
本比较例的聚合物微乳液,是在氧化还原复合引发剂作用下,由反相微乳液经聚合反应制得的;所述的反相微乳液,以重量份数计,包含以下组分:
a) 50份的油溶性溶剂;油溶性溶剂为白油;
b) 15份的乳化剂;乳化剂HLB为16.7的吐温20;
c) 30份的水溶性单体A;水溶性单体A由18份丙烯酰胺、6份丙烯酸钠和6份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组成;
d) 6份的耐温抗盐单体;所述耐温抗盐单体选自油溶性耐温抗盐单体:甲基丙烯酸十八酯;
e)24份的水;
其中,所述复合引发剂,以上述全部单体重量百分比计,包含以下组分:
(a) 0.5%的水溶性氧化剂;水溶性氧化剂为过硫酸铵
(b) 1%的水溶性还原剂;水溶性还原剂为亚硫酸氢钠
(c) 1%的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为偶氮二异丁腈
(d) 0.5%的水溶性交联剂;水溶性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e) 5%的尿素;
(f)0.3%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g)0.3%的分子量调节剂;分子量调节剂为异丙醇。
聚合物微乳液的具体制备步骤为:
(a) 油相配制:将所述吐温20乳化剂溶于40份所述白油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Ⅰ;将甲基丙烯酸十八酯、偶氮二异丁腈溶于余量白油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Ⅱ。
(b) 水相配制:将丙烯酰胺、丙烯酸钠、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过硫酸铵、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尿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异丙醇溶于20份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水相;将还原剂溶解余量水中形成还原剂水溶液;
(c) 将所述油相I加入反应器,加入所述水相的50wt%及所述油相Ⅱ的50wt%,搅拌均匀,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50wt%,在60℃反应2小时;
(d) 加入所述水相的剩余部分、所述油相Ⅱ的剩余部分,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剩余部分,在60℃继续反应2小时,得到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
聚合物微乳液以及其中聚合物微球的表征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结果如表1所示。
将0.15wt%上述合成的聚丙烯酰胺微球、0.2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R为C14的烃基,n=6)和99.6wt%中原濮城西区注入水混合搅拌2小时,得到一种均匀透明的组合物。采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生产的TX500型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定界面张力,该组合物与濮城西区混合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为0.2024mN/m,将无法起到很好的提高洗油效率并最终提高采收率的作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聚合物微乳液,是在氧化还原复合引发剂作用下,由反相微乳液经聚合反应制得的;所述的反相微乳液,以重量份数计,包含以下组分:
a) 50份的油溶性溶剂;油溶性溶剂为白油;
b) 15份的乳化剂;乳化剂HLB为6.7的司盘40;
c) 30份的水溶性单体A;水溶性单体A由18份丙烯酰胺、6份丙烯酸钠和6份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组成;
d) 6份的耐温抗盐单体;所述耐温抗盐单体选自油溶性耐温抗盐单体:甲基丙烯酸十八酯;
e)24份的水;
其中,所述复合引发剂,以上述全部单体重量百分比计,包含以下组分:
(a) 0.5%的水溶性氧化剂;水溶性氧化剂为过硫酸铵
(b) 1%的水溶性还原剂;水溶性还原剂为亚硫酸氢钠
(c) 1%的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为偶氮二异丁腈
(d) 0.5%的水溶性交联剂;水溶性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e) 5%的尿素;
(f)0.3%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g)0.3%的分子量调节剂;分子量调节剂为异丙醇。
聚合物微乳液的具体制备步骤为:
(a) 油相配制:将所述司盘40乳化剂溶于40份所述白油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Ⅰ;将甲基丙烯酸十八酯、偶氮二异丁腈溶于余量白油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Ⅱ。
(b) 水相配制:将丙烯酰胺、丙烯酸钠、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过硫酸铵、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尿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异丙醇溶于20份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水相;将还原剂溶解余量水中形成还原剂水溶液;
(c) 将所述油相I加入反应器,加入所述水相的50wt%及所述油相Ⅱ的50wt%,搅拌均匀,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50wt%,在60℃反应2小时;
(d) 加入所述水相的剩余部分、所述油相Ⅱ的剩余部分,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剩余部分,在60℃继续反应2小时,得到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
聚合物微乳液以及其中聚合物微球的表征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结果如表1所示。
将0.15wt%上述合成的聚丙烯酰胺微球、0.2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R为C14的烃基,n=6)和99.6wt%中原濮城西区注入水混合搅拌2小时,得到一种均匀透明的组合物。采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生产的TX500型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定界面张力,该组合物与濮城西区混合原油之间能形成0.0263mN/m的低界面张力,将其应用于提高采收率的现场应用中,将会起到一定的提高洗油效率并最终提高采收率的作用。
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本发明所用的乳化剂最好是由HLB为1~7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HLB为8~18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成HLB为5~9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此时在得到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中HLB为1~7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HLB为8~18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提高聚丙烯酰胺微乳液稳定性和提高聚丙烯酰胺微乳液中的聚合物微球膨胀性方面具有协同作用。这可以从实施例1、比较例1、比较例2和实施例2的同比数据中直观看出。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聚合物微乳液,是在氧化还原复合引发剂作用下,由反相微乳液经聚合反应制得的;所述的反相微乳液,以重量份数计,包含以下组分:
a) 50份的油溶性溶剂;油溶性溶剂为白油;
b) 15份的乳化剂;乳化剂HLB值为6.7(由司盘80(即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HLB值4.3;吐温20(聚氧乙烯(20EO)失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HLB值16.7混合而成);
c) 30份的水溶性单体A;水溶性单体A由18份丙烯酰胺、6份丙烯酸钠和6份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组成;
d) 6份的耐温抗盐单体;所述耐温抗盐单体选自油溶性耐温抗盐单体:甲基丙烯酸十八酯;
e)24份的水;
其中,所述复合引发剂,以上述全部单体重量百分比计,包含以下组分:
(a) 0.5%的水溶性氧化剂;水溶性氧化剂为过硫酸铵
(b) 1%的水溶性还原剂;水溶性还原剂为亚硫酸氢钠
(c) 1%的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为偶氮二异丁腈
(d) 0.5%的水溶性交联剂;水溶性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e) 5%的尿素;
(f)0.3%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g)0.3%的分子量调节剂;分子量调节剂为异丙醇。
聚合物微乳液的具体制备步骤为:
(a) 油相配制:将所述HLB为6.7的司盘80(HLB值为4.3)与吐温20(HLB值为16.7)组成的乳化剂溶于40份所述白油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Ⅰ;将甲基丙烯酸十八酯、偶氮二异丁腈溶于余量白油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Ⅱ。
(b) 水相配制:将丙烯酰胺、丙烯酸钠、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过硫酸铵、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尿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异丙醇溶于20份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水相;将还原剂溶解余量水中形成还原剂水溶液;
(c) 将所述油相I加入反应器,加入所述水相的70wt%及所述油相Ⅱ的70wt%,搅拌均匀,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70wt%,在60℃反应2小时;
(d) 加入所述水相的剩余部分、所述油相Ⅱ的剩余部分,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剩余部分,在60℃继续反应2小时,得到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
聚合物微乳液以及其中聚合物微球的表征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结果如表1所示。
将0.15wt%上述合成的聚丙烯酰胺微球、0.2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R为C14的烃基,n=6)和99.6wt%中原濮城西区注入水混合搅拌2小时,得到一种均匀透明的组合物。采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生产的TX500型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定界面张力,该组合物与濮城西区混合原油之间能形成0.0018mN/m的超低界面张力,将其应用于提高采收率的现场应用中,将会起到很好的提高洗油效率并最终提高采收率的作用。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聚合物微乳液,是在氧化还原复合引发剂作用下,由反相微乳液经聚合反应制得的;所述的反相微乳液,以重量份数计,包含以下组分:
a) 50份的油溶性溶剂;油溶性溶剂为白油;
b) 15份的乳化剂;乳化剂HLB值为6.7(由司盘80(即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HLB值4.3;吐温20(聚氧乙烯(20EO)失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HLB值16.7混合而成);
c) 30份的水溶性单体A;水溶性单体A由18份丙烯酰胺、6份丙烯酸钠和6份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组成;
d) 6份的耐温抗盐单体;所述耐温抗盐单体选自油溶性耐温抗盐单体:甲基丙烯酸十八酯;
e)24份的水;
其中,所述复合引发剂,以上述全部单体重量百分比计,包含以下组分:
(a) 0.5%的水溶性氧化剂;水溶性氧化剂为过硫酸铵
(b) 1%的水溶性还原剂;水溶性还原剂为亚硫酸氢钠
(c) 1%的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为偶氮二异丁腈
(d) 0.5%的水溶性交联剂;水溶性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e) 5%的尿素;
(f)0.3%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g)0.3%的分子量调节剂;分子量调节剂为异丙醇。
聚合物微乳液的具体制备步骤为:
(a) 油相配制:将所述HLB为6.7的司盘80(HLB值为4.3)与吐温20(HLB值为16.7)组成的乳化剂溶于40份所述白油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Ⅰ;将甲基丙烯酸十八酯、偶氮二异丁腈溶于余量白油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Ⅱ。
(b) 水相配制:将丙烯酰胺、丙烯酸钠、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过硫酸铵、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尿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异丙醇溶于20份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水相;将还原剂溶解余量水中形成还原剂水溶液;
(c) 将所述油相I加入反应器,加入所述水相的80wt%及所述油相Ⅱ的80wt%,搅拌均匀,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80wt%,在60℃反应2小时;
(d) 加入所述水相的剩余部分、所述油相Ⅱ的剩余部分,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剩余部分,在60℃继续反应2小时,得到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
聚合物微乳液以及其中聚合物微球的表征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结果如表1所示。
将0.15wt%上述合成的聚丙烯酰胺微球、0.2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R为C14的烃基,n=6)和99.6wt%中原濮城西区注入水混合搅拌2小时,得到一种均匀透明的组合物。采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生产的TX500型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定界面张力,该组合物与濮城西区混合原油之间能形成0.0056mN/m的超低界面张力,将其应用于提高采收率的现场应用中,将会起到很好的提高洗油效率并最终提高采收率的作用。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聚合物微乳液,是在氧化还原复合引发剂作用下,由反相微乳液经聚合反应制得的;所述的反相微乳液,以重量份数计,包含以下组分:
a) 50份的油溶性溶剂;油溶性溶剂为白油;
b) 15份的乳化剂;乳化剂HLB值为6.7(由司盘80(即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HLB值4.3;吐温20(聚氧乙烯(20EO)失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HLB值16.7混合而成);
c) 30份的水溶性单体A;水溶性单体A由18份丙烯酰胺、6份丙烯酸钠和6份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组成;
d) 6份的耐温抗盐单体;所述耐温抗盐单体选自油溶性耐温抗盐单体:甲基丙烯酸十八酯;
e)24份的水;
其中,所述复合引发剂,以上述全部单体重量百分比计,包含以下组分:
(a) 0.5%的水溶性氧化剂;水溶性氧化剂为过硫酸铵
(b) 1%的水溶性还原剂;水溶性还原剂为亚硫酸氢钠
(c) 1%的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为偶氮二异丁腈
(d) 0.5%的水溶性交联剂;水溶性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e) 5%的尿素;
(f)0.3%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g)0.3%的分子量调节剂;分子量调节剂为异丙醇。
聚合物微乳液的具体制备步骤为:
(a) 油相配制:将所述HLB为6.7的司盘80(HLB值为4.3)与吐温20(HLB值为16.7)组成的乳化剂溶于40份所述白油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Ⅰ;将甲基丙烯酸十八酯、偶氮二异丁腈溶于余量白油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Ⅱ。
(b) 水相配制:将丙烯酰胺、丙烯酸钠、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过硫酸铵、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尿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异丙醇溶于20份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水相;将还原剂溶解余量水中形成还原剂水溶液;
(c) 将所述油相I加入反应器,加入所述水相的30wt%及所述油相Ⅱ的30wt%,搅拌均匀,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30wt%,在60℃反应2小时;
(d) 加入所述水相的剩余部分、所述油相Ⅱ的剩余部分,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剩余部分,在60℃继续反应2小时,得到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
聚合物微乳液以及其中聚合物微球的表征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结果如表1所示。
将0.15wt%上述合成的聚丙烯酰胺微球、0.2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R为C14的烃基,n=6)和99.6wt%中原濮城西区注入水混合搅拌2小时,得到一种均匀透明的组合物。采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生产的TX500型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定界面张力,该组合物与濮城西区混合原油之间能形成0.0078mN/m的超低界面张力,将其应用于提高采收率的现场应用中,将会起到很好的提高洗油效率并最终提高采收率的作用。
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步骤(c)与步骤(d)之间投料量分配对本发明的效果有重要影响,当步骤(c)采用:将所述油相I加入反应器,加入所述水相的50~70wt%及所述油相Ⅱ的50~70wt%,搅拌均匀,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50~70wt%,在40~80℃反应1~3小时的操作时,具有更好的效果。这从实施例1、实施例3、实施例4以及实施例5的同比数据中可以直观看出。
【比较例3】
本比较例的聚合物微乳液,是在氧化还原复合引发剂作用下,由反相微乳液经聚合反应制得的;所述的反相微乳液,以重量份数计,包含以下组分:
a) 50份的油溶性溶剂;油溶性溶剂为白油;
b) 15份的乳化剂;乳化剂HLB值为6.7(由司盘80(即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HLB值4.3;吐温20(聚氧乙烯(20EO)失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HLB值16.7混合而成);
c) 30份的水溶性单体A;水溶性单体A由18份丙烯酰胺、6份丙烯酸钠和6份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组成;
d) 6份的耐温抗盐单体;所述耐温抗盐单体选自油溶性耐温抗盐单体:甲基丙烯酸十八酯;
e)24份的水;
其中,所述复合引发剂,以上述全部单体重量百分比计,包含以下组分:
(a) 0.5%的水溶性氧化剂;水溶性氧化剂为过硫酸铵
(b) 1%的水溶性还原剂;水溶性还原剂为亚硫酸氢钠
(c) 1%的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为偶氮二异丁腈
(d) 0.5%的水溶性交联剂;水溶性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e) 5%的尿素;
(f)0.3%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g)0.3%的分子量调节剂;分子量调节剂为异丙醇。
聚合物微乳液的具体制备步骤为:
(a) 油相配制:将所述HLB为6.7的司盘80(HLB值为4.3)与吐温20(HLB值为16.7)组成的乳化剂溶于40份所述白油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Ⅰ;将甲基丙烯酸十八酯、偶氮二异丁腈溶于余量白油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Ⅱ。
(b) 水相配制:将丙烯酰胺、丙烯酸钠、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过硫酸铵、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尿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异丙醇溶于20份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水相;将还原剂溶解余量水中形成还原剂水溶液;
(c) 将所述油相I加入反应器,加入所述水相的全部及所述油相Ⅱ的全部,搅拌均匀,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全部,在60℃反应4小时,得到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
聚合物微乳液以及其中聚合物微球的表征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结果如表1所示。
将0.15wt%上述合成的聚丙烯酰胺微球、0.2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R为C14的烃基,n=6)和99.6wt%中原濮城西区注入水混合搅拌2小时,得到一种均匀透明的组合物。采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生产的TX500型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定界面张力,该组合物与濮城西区混合原油之间能形成0.0985mN/m的超低界面张力,将其应用于提高采收率的现场应用中,将会起到一定的提高洗油效率并最终提高采收率的作用。
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所述水相所述油相Ⅱ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分两次投入油相I进行反应较一次投入反应效果好。这从比较例3与实施例1的同比中可以直观看出。
【实施例6】
本实施例的聚合物微乳液,是在氧化还原复合引发剂作用下,由反相微乳液经聚合反应制得的;所述的反相微乳液,以重量份数计,包含以下组分:
a) 50份的油溶性溶剂;油溶性溶剂为白油;
b) 25份的乳化剂;乳化剂HLB值为6.7(由司盘80(即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HLB值4.3;吐温20(聚氧乙烯(20EO)失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HLB值16.7混合而成);
c) 40份的水溶性单体A;水溶性单体A由20份丙烯酰胺、10份丙烯酸钠和10份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组成;
d) 15份的耐温抗盐单体;所述耐温抗盐单体选自水溶性耐温抗盐单体;丙烯酰胺-N-十二烷基磺酸钠;
e)45份的水;
其中,所述复合引发剂,以上述全部单体重量百分比计,包含以下组分:
(a) 1%的水溶性氧化剂;水溶性氧化剂为过硫酸铵
(b) 2%的水溶性还原剂;水溶性还原剂为亚硫酸氢钠
(c) 2%的水溶性偶氮类化合物;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
(d) 1%的水溶性交联剂;水溶性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e) 10%的硫脲;
(f)0.5%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g)0.5%的分子量调节剂;分子量调节剂为叔丁醇。
聚合物微乳液的具体制备步骤为:
(a) 油相配制:将所述HLB为6.7的司盘80(HLB值为4.3)与吐温20(HLB值为16.7)组成的乳化剂溶于全部所述白油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
(b) 水相配制:将丙烯酰胺、丙烯酸钠、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丙烯酰胺-N-十二烷基磺酸钠、过硫酸铵、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硫脲、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叔丁醇溶于35份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水相;将还原剂溶解余量水中形成还原剂水溶液;
(c) 将所述油相加入反应器,加入所述水相的60wt%,搅拌均匀,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60wt%,在40℃反应3小时;
(d) 加入所述水相的剩余部分,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剩余部分,在40℃继续反应3小时,得到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
聚合物微乳液以及其中聚合物微球的表征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结果如表1所示。
将0.15wt%上述合成的聚丙烯酰胺微球、0.2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R=14,n=6)和99.6wt%中原濮城西区注入水混合搅拌2小时,得到一种均匀透明的组合物。采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生产的TX500型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定界面张力,该组合物与濮城西区混合原油之间能形成0.0036mN/m的超低界面张力,将其应用于提高采收率的现场应用中,将会起到很好的提高洗油效率并最终提高采收率的作用。
【实施例7】
本实施例的聚合物微乳液,是在氧化还原复合引发剂作用下,由反相微乳液经聚合反应制得的;所述的反相微乳液,以重量份数计,包含以下组分:
a) 50份的油溶性溶剂;油溶性溶剂为白油;
b) 10份的乳化剂;乳化剂HLB值为6.7(由司盘80(即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HLB值4.3;吐温20(聚氧乙烯(20EO)失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HLB值16.7混合而成);
c) 27.5份的水溶性单体A;水溶性单体A由17份丙烯酰胺、5份丙烯酸钠和5.5份乙烯基磺酸钠组成;
d) 0.5份的耐温抗盐单体;所述耐温抗盐单体选自油溶性耐温抗盐单体:对叔丁基苯乙烯;
e)12份的水;
其中,所述复合引发剂,以上述全部单体重量百分比计,包含以下组分:
(a) 0.02%的水溶性氧化剂;水溶性氧化剂为过硫酸铵
(b)0.02%的水溶性还原剂;水溶性还原剂为亚硫酸氢钠
(c) 0.03%的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为偶氮二异丁腈
(d) 0.01%的水溶性交联剂;水溶性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e) 0.1%的尿素;
(f)0.01%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g)0.01%的分子量调节剂;分子量调节剂为异丙醇。
聚合物微乳液的具体制备步骤为:
(a) 油相配制:将所述HLB为6.7的司盘80(HLB值为4.3)与吐温20(HLB值为16.7)组成的乳化剂溶于40份所述白油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Ⅰ;将对叔丁基苯乙烯、偶氮二异丁腈溶于余量白油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Ⅱ。
(b) 水相配制:将丙烯酰胺、丙烯酸钠、乙烯基磺酸钠、过硫酸铵、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尿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异丙醇溶于10份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水相;将还原剂溶解余量水中形成还原剂水溶液;
(c) 将所述油相I加入反应器,加入所述水相的60wt%及所述油相Ⅱ的60wt%,搅拌均匀,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60wt%,在80℃反应1小时;
(d) 加入所述水相的剩余部分、所述油相Ⅱ的剩余部分,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剩余部分,在80℃继续反应1小时,得到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
聚合物微乳液以及其中聚合物微球的表征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结果如表1所示。
将0.15wt%上述合成的聚丙烯酰胺微球、0.2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R为C14的烃基,n=6)和99.6wt%中原濮城西区注入水混合搅拌2小时,得到一种均匀透明的组合物。采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生产的TX500型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定界面张力,该组合物与濮城西区混合原油之间能形成0.0069mN/m的超低界面张力,将其应用于提高采收率的现场应用中,将会起到很好的提高洗油效率并最终提高采收率的作用。
【比较例4】
本比较例的聚合物微乳液,采用CN101805423A所述方法聚合得到;所述的反相微乳液,以重量份数计,包含以下组分:
a) 50份的油溶性溶剂;油溶性溶剂为柴油
b) 20份的乳化剂;乳化剂HLB值为10.2(由司盘20(即失水山梨醇月桂酸酯)HLB值8.6;吐温80(聚氧乙烯(20EO)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HLB值15混合而成);
c) 53份的水溶性单体;丙烯酰胺;
d) 33份的水;
其中,所述复合引发剂,以上述全部单体重量百分比计,包含以下组分:
(a) 0.06%的水溶性氧化剂;水溶性氧化剂为过硫酸铵
(b)0.08%的水溶性还原剂;水溶性还原剂为亚硫酸钠
(c) 0.02%的水溶性交联剂;水溶性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聚合物微乳液的具体制备步骤为:
(a) 油相配制:将所述HLB为10.2的司盘20(HLB值为8.6)与吐温80(HLB值为15)组成的乳化剂溶于全部所述白油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
(b) 水相配制:将丙烯酰胺、过硫酸铵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溶于30份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水相;将还原剂溶解余量水中形成还原剂水溶液;
(c) 将所述油相加入反应器,加入所述水相的53wt%,搅拌均匀,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53wt%,在30℃反应半小时;
(d) 加入所述水相的剩余部分,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剩余部分,在30℃继续反应半小时,得到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
聚合物微乳液以及其中聚合物微球的表征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结果如表1所示。
将0.15wt%上述合成的聚丙烯酰胺微球、0.2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R为C14的烃基,n=6)和99.6wt%中原濮城西区注入水混合搅拌2小时,得到一种均匀透明的组合物。采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生产的TX500型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定界面张力,该组合物与濮城西区混合原油之间能形成0.5834mN/m的超低界面张力,将无法起到很好的提高洗油效率并最终提高采收率的作用。
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本发明所制备的微乳液可以很好地解决现有技术的聚丙烯酰胺微乳液在固含量较高时不稳定造成分层,微乳液中的聚合物微球膨胀性差的问题,这从实施例1、实施例3~5、实施例6、实施例8~9和比较例1的同比数据中可以直观看出。
【实施例8】
本实施例的聚合物微乳液,是在氧化还原复合引发剂作用下,由反相微乳液经聚合反应制得的;所述的反相微乳液,以重量份数计,包含以下组分:
a) 50份的油溶性溶剂;油溶性溶剂为白油;
b) 15份的乳化剂;乳化剂HLB值为6.7(由司盘80(即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HLB值4.3;吐温20(聚氧乙烯(20EO)失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HLB值16.7混合而成);
c) 30份的水溶性单体A;水溶性单体A由18份丙烯酰胺、6份丙烯酸钠和6份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组成;
d) 6份的耐温抗盐单体;所述耐温抗盐单体选自油溶性耐温抗盐单体:甲基丙烯酸十八酯;
e)24份的水;
其中,所述复合引发剂,以上述全部单体重量百分比计,包含以下组分:
(a) 0.5%的水溶性氧化剂;水溶性氧化剂为过硫酸铵
(b) 1%的水溶性还原剂;水溶性还原剂为亚硫酸氢钠
(c) 1%的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为偶氮二异丁腈
(d) 0.5%的水溶性交联剂;水溶性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e) 5%的尿素;
(f)0.3%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g)0.3%的分子量调节剂;分子量调节剂为异丙醇。
聚合物微乳液的具体制备步骤为:
(a) 油相配制:将所述HLB为6.7的司盘80(HLB值为4.3)与吐温20(HLB值为16.7)组成的乳化剂溶于40份所述白油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Ⅰ;将甲基丙烯酸十八酯、偶氮二异丁腈溶于余量白油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Ⅱ。
(b) 水相配制:将丙烯酰胺、丙烯酸钠、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过硫酸铵、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尿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异丙醇溶于20份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水相;将还原剂溶解余量水中形成还原剂水溶液;
(c) 将所述油相I加入反应器,加入所述水相的50wt%及所述油相Ⅱ的50wt%,搅拌均匀,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50wt%,在60℃反应2小时;
(d) 加入所述水相的剩余部分、所述油相Ⅱ的剩余部分,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剩余部分,在60℃继续反应2小时,得到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
聚合物微乳液以及其中聚合物微球的表征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结果如表1所示。
将0.15wt%上述合成的聚丙烯酰胺微球、0.2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R为C12的烃基,n=2)和99.6wt%中原濮城西区注入水混合搅拌2小时,得到一种均匀透明的组合物。采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生产的TX500型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定界面张力,该组合物与濮城西区混合原油之间能形成0.0085mN/m的超低界面张力,将其应用于提高采收率的现场应用中,将会起到很好的提高洗油效率并最终提高采收率的作用。
【实施例9】
本实施例的聚合物微乳液,是在氧化还原复合引发剂作用下,由反相微乳液经聚合反应制得的;所述的反相微乳液,以重量份数计,包含以下组分:
a) 50份的油溶性溶剂;油溶性溶剂为白油;
b) 15份的乳化剂;乳化剂HLB值为6.7(由司盘80(即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HLB值4.3;吐温20(聚氧乙烯(20EO)失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HLB值16.7混合而成);
c) 30份的水溶性单体A;水溶性单体A由18份丙烯酰胺、6份丙烯酸钠和6份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组成;
d) 6份的耐温抗盐单体;所述耐温抗盐单体选自油溶性耐温抗盐单体:甲基丙烯酸十八酯;
e)24份的水;
其中,所述复合引发剂,以上述全部单体重量百分比计,包含以下组分:
(a) 0.5%的水溶性氧化剂;水溶性氧化剂为过硫酸铵
(b) 1%的水溶性还原剂;水溶性还原剂为亚硫酸氢钠
(c) 1%的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为偶氮二异丁腈
(d) 0.5%的水溶性交联剂;水溶性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e) 5%的尿素;
(f)0.3%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g)0.3%的分子量调节剂;分子量调节剂为异丙醇。
聚合物微乳液的具体制备步骤为:
(a) 油相配制:将所述HLB为6.7的司盘80(HLB值为4.3)与吐温20(HLB值为16.7)组成的乳化剂溶于40份所述白油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Ⅰ;将甲基丙烯酸十八酯、偶氮二异丁腈溶于余量白油中,搅拌均匀,得到油相Ⅱ。
(b) 水相配制:将丙烯酰胺、丙烯酸钠、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过硫酸铵、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尿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异丙醇溶于20份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水相;将还原剂溶解余量水中形成还原剂水溶液;
(c) 将所述油相I加入反应器,加入所述水相的50wt%及所述油相Ⅱ的50wt%,搅拌均匀,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50wt%,在60℃反应2小时;
(d) 加入所述水相的剩余部分、所述油相Ⅱ的剩余部分,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所述还原剂水溶液的剩余部分,在60℃继续反应2小时,得到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
聚合物微乳液以及其中聚合物微球的表征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结果如表1所示。
将0.15wt%上述合成的聚丙烯酰胺微球、0.2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R为C18的烃基,n=8)和99.6wt%中原濮城西区注入水混合搅拌2小时,得到一种均匀透明的组合物。采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生产的TX500型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定界面张力,该组合物与濮城西区混合原油之间能形成0.0052mN/m的超低界面张力,将其应用于提高采收率的现场应用中,将会起到很好的提高洗油效率并最终提高采收率的作用。
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本发明所制备的聚丙烯酰胺微球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形成的调驱组合物,能与中原油田濮城西区原油之间形成超低界面张力,将其应用于提高采收率的现场应用中,将会起到很好的提高洗油效率并最终提高采收率的作用。这从实施例1、实施例3~9和比较例1的同比数据中可以直观看出。
表1
Claims (8)
1.油藏的调驱组合物,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份:
(1)0.01~3.0%的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所述微球的初始粒径为10~500nm;
(2)0.01~5.0%的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3)92.0~99.98%的注入水,
其中,所述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是在氧化还原复合引发剂作用下,由反相微乳液经聚合反应制得的;所述的反相微乳液,以重量份数计,包含以下组分:50份的油溶性溶剂;5~25份的乳化剂;10~70份的水溶性单体A;0.5~15份的耐温抗盐单体;所述耐温抗盐单体选自水溶性耐温抗盐单体或油溶性耐温抗盐单体中的至少一种;10~60份的水,所述乳化剂为由HLB为1~7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HLB为8~18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成的HLB为5~9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
所述水溶性耐温抗盐单体选自N-乙烯基吡咯烷酮、式(8)所示的单体或式(9)所示的单体中的至少一种,其中R15和R18独立选自氢或甲基,R16和R17独立选自C1~C3的烷基,R19为C8~C18的亚烷基,D选自氢、碱金属或NH4 +,
CH2=CR15-CONR16R17 (8);
CH2=CR18-CONHR19SO3D (9);
所述油溶性耐温抗盐单体选自N-苯基马来酰亚胺、式(10)所示的单体或式(11)所示的单体中的至少一种,其中R21为甲基或氢,R22为C8~C18的烷基或氟取代烷基,R20为氢或C1~C4的烷基;
CH2=CR21-COO-R22 (10);
所述水溶性单体A选自非离子单体、阴离子单体和阳离子单体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非离子水溶性单体优选自式(1)或式(2)所示的单体中的至少一种,其中R1、R3和R4独立选自为甲基或氢,R2为C1~C3的烷基或羟基取代烷基;
所述阴离子单体选自式(3)至(6)所示单体中的至少一种,其中R5至R7独立选自甲基或氢,R8选自C1~C6的亚烷基、亚环烷基或亚苯基,M、Z、Y和T独立选自氢、碱金属或NH4 +;
所述阳离子单体选自式(7)所示单体,其中R9为甲基或氢,R10为氧或NH基团,R11为C1~C4的亚烷基,R12~R14独立选自C1~C3的烷基,X选自氯或溴;
所述的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通式为RO(CH2CH2O)nCH2COOM,R为C10~C25的烃基,n=1~20,M选自H、碱金属或NH4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驱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注入水的总矿化度为80000~180000mg/L、Ca2++Mg2+为1000~5000mg/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驱组合物,其特征在于R为C12~C18的烃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驱组合物,其特征在于n=2~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驱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碱金属选自钾、钠或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驱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引发剂,以上述全部单体重量百分比计,包含以下组分:
(a)0.02~1.0%的水溶性氧化剂或油溶性氧化剂;
(b)0.02~2.0%的水溶性还原剂或油溶性还原剂;
(c)0.03~2.0%的水溶性偶氮类化合物或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
(d)0.01~1.0%的水溶性交联剂或油溶性交联剂;
(e)0.1~10%的尿素、硫脲;
(f)0.01~0.5%的氨羧络合剂;
(g)0.01~0.5%的分子量调节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驱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溶性溶剂选自烃或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烃为脂肪烃、芳香烃或石油馏分;所述脂肪烃为C4~C8的脂肪烃;所述芳香烃为C6~C10的芳烃;所述石油馏分为白油、液体石蜡、汽油、煤油、柴油或石油醚;
所述酯为C4~C8的单酯、C4~C10的双酯或植物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驱组合物在油藏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512336.1A CN104559992B (zh) | 2013-10-28 | 2013-10-28 | 高温高盐油藏的调驱组合物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512336.1A CN104559992B (zh) | 2013-10-28 | 2013-10-28 | 高温高盐油藏的调驱组合物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59992A CN104559992A (zh) | 2015-04-29 |
CN104559992B true CN104559992B (zh) | 2018-04-06 |
Family
ID=53077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512336.1A Active CN104559992B (zh) | 2013-10-28 | 2013-10-28 | 高温高盐油藏的调驱组合物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55999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89230B (zh) * | 2015-10-20 | 2020-06-09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水溶胀聚合物微球及制备方法 |
CN106589259B (zh) * | 2015-10-20 | 2019-04-12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耐温抗盐聚合物微球及制备方法 |
CN106589228B (zh) * | 2015-10-20 | 2020-11-03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可用于低渗透油藏的调驱用微乳液体系及制备方法 |
CN106589226A (zh) * | 2015-10-20 | 2017-04-26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调驱组合物及其应用 |
CN106589229B (zh) * | 2015-10-20 | 2018-10-23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微乳液体系及制备方法 |
CN106749894A (zh) * | 2016-11-30 | 2017-05-31 | 西南石油大学 | 含马来酰亚胺结构四元共聚物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8239521A (zh) * | 2016-12-23 | 2018-07-03 |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钻井液用微乳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8329420B (zh) * | 2017-01-17 | 2020-09-04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低张力聚合物微球调驱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09666095B (zh) * | 2017-10-17 | 2021-03-26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微乳调驱体系及其应用 |
CN109666096B (zh) * | 2017-10-17 | 2021-05-11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互穿网络缔合型聚合物微球调驱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666475B (zh) * | 2017-10-17 | 2021-05-11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耐温抗盐低张力纳米微球调驱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317597A (zh) * | 2018-03-29 | 2019-10-11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乳液复合驱油体系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0055044B (zh) * | 2019-05-08 | 2019-11-19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高温高盐非均质性油藏双重调驱体系及其应用 |
CN110079291B (zh) * | 2019-05-31 | 2020-02-18 | 西南石油大学 | 含高相变点原位乳化增黏体系及在水驱油藏的应用 |
CN110358008A (zh) * | 2019-07-30 | 2019-10-22 | 焦作市宏达力生物化工有限公司 | 一种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类的100纳米微球及制备方法 |
CN111117587A (zh) * | 2019-12-17 | 2020-05-08 | 德仕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抗盐耐高钙镁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
CN113308235A (zh) * | 2020-02-26 | 2021-08-27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适合塔河高温高盐缝洞型油藏的调流剂实现方法 |
CN111963130A (zh) * | 2020-09-01 | 2020-11-20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长效保持裂缝导流能力的压裂方法及其应用 |
CN113072917B (zh) * | 2021-03-31 | 2022-09-27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变介质组合物及其使用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6497C (zh) * | 2001-04-19 | 2004-07-07 | 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油田化学研究所 | 高分子量疏水缔合型聚合物,它的制备方法和它在石油开采中的用途 |
CN101805423A (zh) * | 2009-12-30 | 2010-08-18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聚丙烯酰胺纳米微球体系的制备方法 |
CN102373050B (zh) * | 2010-08-23 | 2013-06-05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提高三次采油采收率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CN102464976B (zh) * | 2010-11-17 | 2014-03-26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驱油用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CN102464975B (zh) * | 2010-11-17 | 2013-08-21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高温高盐油藏提高采收率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CN103540307B (zh) * | 2012-07-12 | 2016-12-21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提高高温油藏采收率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448128B (zh) * | 2013-09-24 | 2017-05-10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适用于高温高盐苛刻油藏的聚合物流度控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2013
- 2013-10-28 CN CN201310512336.1A patent/CN104559992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59992A (zh) | 2015-04-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559992B (zh) | 高温高盐油藏的调驱组合物 | |
CN104558402B (zh) | 油藏深部调驱用聚合物微乳液 | |
CN104231162B (zh) | 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277174B (zh) | 聚丙烯酰胺纳米微球体系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448126B (zh) | 苛刻油藏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277175B (zh) | 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 | |
CN106589226A (zh) | 调驱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3627380B (zh) | 一种水溶性减阻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 |
CN109666099A (zh) | 核壳型聚合物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243266B (zh) | 一种钻井液用增粘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 |
CN102399345B (zh) | 含有核壳结构凝胶微球的乳液深部调驱剂的制备方法及乳液深部调驱剂 | |
CN106589231A (zh) | 聚合物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866877B (zh) | 油藏深部调驱用聚合物微乳体系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131913B (zh) | 适用于低渗透特低渗透储层的润湿反转剂和储层保护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2086248A (zh) | 聚丙烯酰胺微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7337762A (zh) | 一种疏水缔合交联聚合物微球、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1759838A (zh) | 低界面张力聚丙烯酰胺类纳米微球调驱体系的制备方法 | |
CN106866880A (zh) | 多分散聚丙烯酰胺微球体系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8329420A (zh) | 低张力聚合物微球调驱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6565900A (zh) | 一种反相乳液聚合物减阻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
CN103965856A (zh) | 用于驱油的聚表二元体系及驱油方法 | |
CN102127189A (zh) | 聚丙烯酰胺微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6866879A (zh) | 油藏深部调驱用低张力聚合物微乳体系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467599A (zh) | 一种自缔合型交联聚合物线团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590591A (zh) | 采油用驱油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