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86235A - 一种绿乌龙茶的生产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绿乌龙茶的生产工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86235A CN104286235A CN201410572011.7A CN201410572011A CN104286235A CN 104286235 A CN104286235 A CN 104286235A CN 201410572011 A CN201410572011 A CN 201410572011A CN 104286235 A CN104286235 A CN 10428623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een
- leaf
- tea
- oolong
- tempera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绿乌龙茶的生产工艺,该生产工艺依次为鲜叶、凉青、杀青、回潮、揉捻、毛火、整形、干燥、提香和成品。本发明采用乌龙茶品种,在绿茶加工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加工工艺制茶条件,开发出一种绿乌龙茶的生产工艺。本发明有助于开发高附加值的绿茶品种,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全区茶产业的健康发展,达到农民富裕和财政增收的目的,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绿乌龙茶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乌龙茶品种是制乌龙茶和绿茶的优质原料。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量从外省引进乌龙茶品种,这些乌龙茶品种适制性较强,各项化学成分含量均较高,可溶性糖和水浸出物含量也较丰富,滋味成分含量比例较协调,为我区茶叶品种调整、提高茶叶整体产业效益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因我区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茶叶生势比原产区旺,芽头粗壮、持嫩性好,很难在3-4叶形成驻芽,给乌龙茶加工带来一定的困难。因而用乌龙茶的种创制名优绿茶成为了我区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我区乌龙种茶业这一特殊情况,我们用乌龙茶品种嫩芽一芽一叶开发名优绿茶,后经过1—2天采2-3叶较成熟的芽叶作为乌龙茶原料,进行了特色绿茶加工新技术的研究,摸索提高我区乌龙茶种名优特色绿茶的加工技术。随着现代化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用空调控温在特色绿茶加工上应用,以人工控制加工环境气候成为现实。
发明人经过试验摸索,形成了以低温轻摊凉、低温轻做青、重杀青、冷摊凉、短时轻度揉捻、高温短时间提香为特点的一系列绿乌龙茶加工新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绿乌龙茶的生产工艺,本发明采用乌龙茶品种,在名优绿茶加工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加工工艺制茶条件,最终得到一种绿乌龙茶的生产工艺。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绿乌龙茶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鲜叶:采用乌龙茶品种金萱、翠玉的鲜叶,要求芽梢大小大体一致。
(2)凉青:做茶间温度调节在18~21℃范围,鲜叶摊放时间控制在40~50分钟比较适度,摊放程度以芽叶含水量70%左右为宜。
(3)摇青:以慢速摇青的运动为主,以促进走水,去除苦涩味,增加香气。
(4)杀青:采用福建省安溪西平永兴农业机械厂生产的80型乌龙茶杀青机,以较为理想的三绿杀青技术,高温、少量、短时为特点,当杀青叶含水率为50%,即可起锅摊凉。
(5)回潮:萎凋叶薄摊在竹筛上、互不重叠,使茶青与空气充分接触,进行湿热交换。
(6)揉捻:采用揉捻机揉捻10-30min,采用逐步加(减)压法和一次到位加(减)压法。
(7)毛火:采用珠茶机,锅温120℃左右,毛火3~5min。叶温控制在80℃,以利于高沸点香气物质的形成,清香显露,叶色绿润。
(8)整形:待茶叶毛火叶干度达60%时,即可进行整形,分5次整形,每次整形时间为20-25分钟,出锅摊凉3-5分钟,整形140分钟。
(9)干燥:待茶叶整形失水率在达70-80%时,即可进行干燥。干燥至含水量5-6%为宜。
(10)提香:使用提香机,采用高温短时间提香方法,当茶叶含水量5%起烘摊凉入库。
(11)成品:按要求进行称重,真空包装,冷藏入库。
作为优选,步骤(1)中所述的鲜叶,应为芽梢长至一芽三叶时采摘一芽一叶为宜。
作为优选,步骤(2)中所述所述的凉青,应将萎凋叶薄摊在竹筛上、互不重叠。
作为优选,步骤(3)中所述的摇青,应以6~8转/min的慢速运动。
作为优选,步骤(4)中所述杀青,温度应控制在180~220℃,时间控制在2~3min。
作为优选,步骤(5)中所述的回潮,回潮温度为18~22℃,时间在30min左右为宜。
作为优选,步骤(6)中所述的揉捻,揉捻时间应控制在10min以内,以空压6min→轻压4min的逐步加(减)压法为佳,
作为优选,步骤(9)中所述的毛火,足火温度100℃,烘干时间2~4min。
作为优选,步骤(11)中所述的提香,提香时温度约130℃,全程约为5分钟左右。
【附图说明】
图1为绿乌龙茶的生产工艺流程图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绿乌龙茶加工新技术,在具备乌龙茶和绿茶加工条件的茶厂只需在做青间增设空调机,就可应用。
2、本发明通过创新绿乌龙茶新加工技术,弥补了传统乌龙茶品种茶叶花式品种单调、经济效益不高的不足,制茶花式品种丰富、品质稳定,制优率高,劳动强度低,技术易掌握,推广前景广阔。
3、本发明不仅对乌龙茶品种制名优绿茶品质有显著改善作用,且提高制茶品质,制茶品质比较稳定,制优率提高、劳动强度低、技术易操作。
【具体实施例】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鲜叶原料:金萱茶树品种茶叶(采自广西百色凌云县茶叶示范园),清明前采制的细嫩茶芽即一芽三叶时采摘一芽一叶。
凉青:40min/18℃。
轻凉青:减重度控制在4%。
摇青:以慢速摇青的运动为主,以促进走水,去除苦涩味,增加香气。
杀青:180℃的高温快杀,杀青2min,杀青叶含水率为50%,。
揉捻:空压6min→轻压4min。
毛火:毛火采用84型珠茶锅,锅温120℃左右,毛火3min。
整形:锅温在100℃左右,分5次整形,每次为20分钟,出锅摊凉3分钟。
足火:温度100℃,烘2min,烘至含水量5%。
提香:温度约130℃,提5分钟。
成品:真空包装,冷藏入库。
实施例2
鲜叶原料:翠玉茶树品种茶叶(采自广西百色凌云县茶叶示范园),清明前采制的细嫩茶芽即一芽三叶时采摘一芽一叶。
凉青:40min/22℃。
轻凉青:减重度控制在5%。
摇青:以慢速摇青的运动为主,以促进走水,去除苦涩味,增加香气。
杀青:220℃的高温快杀,杀青3min,杀青叶含水率为50%,。
揉捻:空压6min→轻压4min。
毛火:毛火采用84型珠茶锅,锅温120℃左右,毛火5min。
整形:锅温在100℃左右,分5次整形,每次为25分钟,出锅摊凉5分钟。
足火:温度100℃,烘4min,烘至含水量6%。
提香:温度约130℃,提5分钟。
成品:真空包装,冷藏入库。
实施例3
鲜叶原料:翠玉茶树品种茶叶(采自广西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试验基地),清明前采制的细嫩茶芽即一芽三叶时采摘一芽一叶。
凉青:40min/18℃。
轻凉青:减重度控制在4%。
摇青:以慢速摇青的运动为主,以促进走水,去除苦涩味,增加香气。
杀青:180℃的高温快杀,杀青2min,杀青叶含水率为50%,。
揉捻:空压6min→轻压4min。
毛火:毛火采用84型珠茶锅,锅温120℃左右,毛火3min。
整形:锅温在100℃左右,分5次整形,每次为20分钟,出锅摊凉3分钟。
足火:温度100℃,烘2min,烘至含水量5%。
提香:温度约130℃,提5分钟。
成品:真空包装,冷藏入库。
上述3个实施例所得到的绿乌龙茶均为干色砂青色,汤色蜜绿,花香显露,滋味鲜醇,具体感官品质见下表1。
表1 不同处理所得绿乌龙茶的感官品质
注:对照为由金萱茶树品种经传统乌龙茶生产工艺所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实质技术内容的范围,本发明的实质技术内容是广义地定义于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中,任何他人完成的技术或者方法,若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所定义的完全相同,或者只是一种等效的替换,均被视为涵盖于该权利要求范围之中。
Claims (9)
1.一种绿乌龙茶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鲜叶:采用乌龙茶品种金萱、翠玉的鲜叶,要求芽梢大小大体一致;
(2)凉青:做茶间温度调节在18~21℃范围,鲜叶摊放时间控制在40~50分钟比较适度,摊放程度以芽叶含水量70%左右为宜;
(3)摇青:以慢速摇青的运动为主,以促进走水,去除苦涩味,增加香气;
(4)杀青:采用杀青机,以较为理想的三绿杀青技术,高温、少量、短时为特点,当杀青叶含水率为50%,即可起锅摊凉;
(5)回潮:萎凋叶薄摊在竹筛上、互不重叠,使茶青与空气充分接触,进行湿热交换;
(6)揉捻:采用揉捻机揉捻10-30min,采用逐步加(减)压法和一次到位加(减)压法;
(7)毛火:采用珠茶机,锅温120℃左右,毛火3~5min。叶温控制在80℃,以利于高沸点香气物质的形成,清香显露,叶色绿润;
(8)整形:待茶叶毛火叶干度达60%时,即可进行整形,分5次整形,每次整形时间为20-25分钟,出锅摊凉3-5分钟,整形140分钟;
(9)干燥:待茶叶整形失水率在达70-80%时,即可进行干燥。干燥至含水量5-6%为宜;
(10)提香:使用提香机,采用高温短时间提香方法,当茶叶含水量5%起烘摊凉入库;
(11)成品:按要求进行称重,真空包装,冷藏入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鲜叶,应为芽梢长至一芽三叶时采摘一芽一叶为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所述的凉青,应将萎凋叶薄摊在竹筛上、互不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摇青,应以6~8转/min的慢速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杀青,温度应控制在180~220℃,时间控制在2~3mi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所述的回潮,回潮温度为18~22℃,时间在30min左右为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所述的揉捻,揉捻时间应控制在10min以内,以空压6min→轻压4min的逐步加(减)压法为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9)中所述的毛火,足火温度100℃,烘干时间2~4min。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11)中所述的提香,提香时温度约130℃,全程约为5分钟左右。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572011.7A CN104286235A (zh) | 2014-10-23 | 2014-10-23 | 一种绿乌龙茶的生产工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572011.7A CN104286235A (zh) | 2014-10-23 | 2014-10-23 | 一种绿乌龙茶的生产工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86235A true CN104286235A (zh) | 2015-01-21 |
Family
ID=52306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572011.7A Pending CN104286235A (zh) | 2014-10-23 | 2014-10-23 | 一种绿乌龙茶的生产工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286235A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05039A (zh) * | 2015-02-02 | 2015-05-13 | 福建清雅工贸有限公司 | 一种乌龙茶及其加工工艺 |
CN106306132A (zh) * | 2016-08-23 | 2017-01-11 | 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直条形古太华绿茶的制作方法及其直条形古太华绿茶 |
CN106689519A (zh) * | 2016-12-06 | 2017-05-24 |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混合绿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7125344A (zh) * | 2017-05-23 | 2017-09-05 | 马边荞坝缘森绿雪茶叶专业合作社 | 一种栗香型青茶的生产工艺 |
CN107593977A (zh) * | 2017-10-26 | 2018-01-19 | 贵州贵天下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摇青绿茶加工工艺 |
CN110122608A (zh) * | 2019-06-14 | 2019-08-16 | 福建农林大学 | 一种含有高保留率egcg的乌龙茶初制加工方法 |
CN112998089A (zh) * | 2021-03-04 | 2021-06-22 |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 | 一种常温贮藏绿茶的品质控制方法 |
-
2014
- 2014-10-23 CN CN201410572011.7A patent/CN104286235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05039A (zh) * | 2015-02-02 | 2015-05-13 | 福建清雅工贸有限公司 | 一种乌龙茶及其加工工艺 |
CN106306132A (zh) * | 2016-08-23 | 2017-01-11 | 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直条形古太华绿茶的制作方法及其直条形古太华绿茶 |
CN106689519A (zh) * | 2016-12-06 | 2017-05-24 |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混合绿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7125344A (zh) * | 2017-05-23 | 2017-09-05 | 马边荞坝缘森绿雪茶叶专业合作社 | 一种栗香型青茶的生产工艺 |
CN107593977A (zh) * | 2017-10-26 | 2018-01-19 | 贵州贵天下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摇青绿茶加工工艺 |
CN110122608A (zh) * | 2019-06-14 | 2019-08-16 | 福建农林大学 | 一种含有高保留率egcg的乌龙茶初制加工方法 |
CN110122608B (zh) * | 2019-06-14 | 2021-09-24 | 福建农林大学 | 一种含有高保留率egcg的乌龙茶初制加工方法 |
CN112998089A (zh) * | 2021-03-04 | 2021-06-22 |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 | 一种常温贮藏绿茶的品质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286235A (zh) | 一种绿乌龙茶的生产工艺 | |
CN102987034A (zh) | 一种金花茶红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4304524B (zh) | 一种乌龙茶的生产工艺 | |
CN103238686A (zh) | 一种有机茶叶红乌龙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4585370B (zh) | 一种非白化期茶青制备毛峰茶的方法 | |
CN105053287A (zh) | 一种古苔绿茶的制备方法 | |
CN103783178A (zh) | 利用白毫茶加工兰花香型白茶的方法 | |
CN106035882B (zh) | 一种澳洲坚果叶绿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7410533A (zh) | 一种嫩栗香绿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2919391A (zh) | 一种提香针形红茶的生产方法 | |
CN103005103A (zh) | 一种单丛茶茶树花制茶工艺 | |
CN102488030A (zh) | 一种夏秋茶制作银茶的方法 | |
CN106889220A (zh) | 一种用陕南群体种茶树鲜叶制作白茶的方法 | |
CN103053719A (zh) | 绿茶加工方法 | |
CN104381484A (zh) | 一种藤茶绿茶的生产工艺 | |
CN106615303A (zh) | 一种高香白茶的加工工艺 | |
CN107114497B (zh) | 一种熟栗香绿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4472745A (zh) | 三季合一珍珠兰花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3609759A (zh) | 一种褐色茶叶的制作方法 | |
CN109105542A (zh) | 一种颗粒状工夫红茶的制作方法 | |
CN105410221A (zh) | 一种毫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2258104B (zh) | 桑叶叶柄茶的制备方法 | |
CN104855558A (zh) | 一种利用川农黄芽早茶树品种加工黄茶的方法 | |
CN104872304A (zh) | 一种扁形绿茶的制备方法 | |
CN103300168B (zh) | 一种夏暑乌龙茶的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