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舌尖》错过的福建宝藏!这10款糕点才是闽菜灵魂
声明:本内容已开通全网维权,严禁抄袭、复制或搬运,一经发现,必追责。
福建,濒海依山,自上古以降,闽越族于此繁衍,山海馈赠便已融入生息。彼时,山民狩兽捕禽、采撷山珍,海滨渔人扬帆逐浪、捞捕海味,初奠饮食根基,质朴而野趣,仿若《诗经》中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之景,尽是向自然求食的本真。
及汉魏六朝,中原衣冠南渡,八姓入闽,风气渐开,文化相融。烹饪之技日臻,食材不再囿于原生,外来蔬果、谷粟扎根,饮食渐呈多元。
唐宋盛世,文风昌盛,闽菜亦随雅士之风雕琢。官宦富贾云集,宴饮成风,山珍海错精烹细饪,“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海鲜之鲜、山蔬之爽,经巧手心,化作席间珍馐,闽菜初绽华光,名动四方。
至明清,海禁渐弛,商贸繁兴,闽菜吸纳八方精要。福州菜清甜醇和、擅制汤品,如佛跳墙,集鲍参翅肚诸般海珍,慢火煨炖,融百味为一,成 “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佳话。
闽南菜善用海鲜、重汤重酱,沙茶面汤浓味郁,海蛎煎鲜香焦嫩;闽西客家菜质朴醇厚,以咸香见长,酿豆腐、梅菜扣肉,满含迁徙族群对故园风味坚守。
新春,阖家围炉,火锅沸煮团圆;元宵,汤圆软糯,甜咸皆蕴福意;端午粽香四溢,菖蒲雄黄驱邪;中秋博饼,月饼佐茶,共赏明月。
婚丧嫁娶、节庆祭礼,饮食皆为纽带,串起闽人世代情思,承载历史温度,延续烟火不辍,其文化渊深海博,令人喟叹,恰似闽地山川,雄浑且灵秀,魅力无尽藏。直到来福建才知道,最好吃的不是佛跳墙,而是这10大糕点,当地人最爱。
1:鼓浪屿馅饼。它的手工制作技艺在2019年被列入厦门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更是荣登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馅饼以精面粉、猪油、馅料及冰糖为主要原料,经过原料验收、选材、清洗、浸泡、蒸煮、分馅、制皮、包馅、成型、烘烤、翻饼等二三十道独特工序精制而成。掰开馅饼,清晰可见六到八个层次的饼皮,香酥油润,饼馅冰凉清甜。
而说到鼓浪屿馅饼的口味,那更是多种多样,其中绿豆馅的馅饼尤为受欢迎。绿豆不仅清凉解毒,还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经过精细研磨和蒸煮,入口即化,产生冰凉感,甜而不腻。
2:枫亭糕。产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是一款拥有千年历史的传统糕点。据记载,其制作技艺源于宋代,成熟于清代,至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枫亭糕以纯糯米粉为主料,拌上白砂糖粉末,再加入花生仁、芝麻等原料干蒸而成,口感香甜可口,质地柔软,入口即化。
其制作工艺相当讲究,需要经过发酵、揉捏、装盘、撒粉、夹心、蒸制等多道工序,每一环节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和心血。
枫亭糕不仅美味,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枫亭等地民间,婚嫁、寿诞、生子、乔迁、节庆等场合,枫亭糕都是必不可少的礼品和供品。
3:礼饼。其制作技艺可追溯到宋朝,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它不仅仅是一款糕点,更是福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饼以面粉、猪油、糖为主要原料,经过精细揉制、包馅、烘烤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外皮酥脆,内馅丰富多样,有豆沙、莲蓉、五仁等多种口味,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感。尤其在泉州地区,礼饼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不可或缺的礼品,象征着团圆和祝福。
在福建的民间习俗中,礼饼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泉州地区有一种习俗,当女儿出嫁时,娘家会准备大量的礼饼作为嫁妆的一部分,寓意着女儿在夫家能够生活甜美、幸福美满。
4:麻芝。其历史可追溯至民国初年。在福州南轩村饼店,匠人们在传统灶糖的基础上创新改良,创造出了这款形似圆柱、表皮裹满炒熟芝麻的甜食。
它的诞生,不仅丰富了闽式糕点的品类,更成为了年糖年饼中的经典之作。据《中国名食百科》记载,麻芝口感酥松、香甜可口,是腊月二十三祭灶神时的重要供品,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5:满煎糕。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相传,在咸丰年间,左宗棠为解决士兵饮食问题,将传统的煎饼进行了改良,加入了蔗糖和花生仁,创制出了满煎糕。这一创新不仅让士兵们在海上练兵时能够更便捷地享用美食,也让它随着清军的驻扎传入了闽南地区,并逐渐成为了当地的特色早点。
据《赏心乐事》记载,早在宋代,杭州人就有举行“人日煎饼会”的习俗,其中的煎饼或许可视为满煎糕的雏形。但真正让满煎糕名声大噪的,还是其在闽南地区的流传与改良。
满煎糕,通常呈圆形或锥形,色泽金黄,外皮微微焦脆,内里却如蜂巢般细腻、松软。一口咬下,甜而不腻的味道在舌尖上散开,花生和芝麻的香气在口中久久回荡。
6:闽南花包。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据传,当时闽南地区有一位心灵手巧的糕点师,为了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将面粉、糖和各式果仁巧妙结合,并捏制成花朵形状,寓意花开富贵、生活美满。
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如牡丹般雍容华贵,有的似梅花般清雅脱俗。轻轻咬上一口,外皮酥软,内馅香甜,果仁的香脆与糖的甜蜜在口中交织,令人回味无穷。而花包的制作,更是一门艺术。糕点师们需先将面粉和糖揉成面团,再包入各式各样的馅料,最后通过灵巧的双手,将面团捏制成栩栩如生的花朵形状。
7:仙游蓼花。早在清康熙年间,蓼花就成为了当地逢年过节、婚庆送礼的必备佳品。
仙游蓼花,以糯米、蔗糖为主料,再配以纯碱、麦芽糖等辅料,经过精细的搅拌、油炸、沾米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制作过程中,先把糯米浸水24小时,淘净、晾干、粉碎后制成小软粿,再经过炖煮、搅拌、油炸,最后沾满蓼花米,便成就了这一口酥脆可口、营养丰富的传统名点。据说,让蓼花胚沾满炒芝麻,就变成了另一种美味——麻筒,同样深受人们喜爱。
8:九层粿。它源自福建闽南地区,尤其是泉州、漳州一带,历史悠久,据说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是当地逢年过节、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传统美食。
九层粿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由九层不同颜色的米浆叠加蒸制而成。每一层米浆都加入了不同的天然食材来调色,如胡萝卜汁、菠菜汁、南瓜泥等,使得九层粿色彩斑斓,层次分明。
这不仅是一道视觉上的盛宴,更是味蕾上的享受。蒸制好的九层粿,口感软糯又不失嚼劲,每一口都能品尝到不同层次的米香与食材的清新。
9:闽南碗糕。是当地民众在节庆、祭祀等场合常备的传统美食。它的制作并不复杂,但却需要精湛的技艺和对食材的精准把控。主要原料是糯米和大米,经过浸泡、磨浆、发酵等工序后,倒入特制的碗中蒸制而成。
蒸好的碗糕,表面洁白如玉,内部松软多孔,散发着淡淡的米香,让人垂涎欲滴。在闽南地区,每当节庆、祭祀之时,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碗糕,用以供奉祖先、招待亲朋好友。
10:闽南猪油糕。据说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是当地民众在节庆、祭祀等场合常备的传统美食。它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猪油和糖,经过精细的搅拌、蒸煮等工序后,形成了口感细腻、香甜可口的糕点。猪油糕的制作过程中,猪油的加入使得糕点更加滋润、香气四溢,而糯米的软糯与糖的甘甜则完美融合,让人一尝难忘。
在闽南地区,猪油糕不仅仅是一款美味的糕点,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每当节庆、祭祀之时,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或购买猪油糕,用以供奉祖先、招待亲朋好友。这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的延续,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好了,今天就这样,我是风烟食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我们要坚守信念与梦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难与挫折。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标,为自己书写精彩人生故事。经过风雨洗礼,才能欣赏到彩虹的美丽。陌生人,加油呀……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