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2975B - 處理裝置及處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處理裝置及處理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32975B TWI832975B TW109105790A TW109105790A TWI832975B TW I832975 B TWI832975 B TW I832975B TW 109105790 A TW109105790 A TW 109105790A TW 109105790 A TW109105790 A TW 109105790A TW I832975 B TWI832975 B TW I83297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wafer
- processed
- laser light
- substrate
- peripheral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5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407 reform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5000012431 wafer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2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0227 gr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98 poli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966 trim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WGTYBPLFGIVFAS-UHFFFAOYSA-M tetramethylammonium hydr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H-].C[N+](C)(C)C WGTYBPLFGIVFAS-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KWYUFKZDYYNOTN-UHFFFAOYSA-M Potassium hydr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H-].[K+] KWYUFKZDYYNOTN-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4298 SiO 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BOTDANWDWHJENH-UHFFFAOYSA-N Tetraethyl orthosilicate Chemical compound CCO[Si](OCC)(OCC)OCC BOTDANWDWHJEN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OEYIOHPDSNJKLS-UHFFFAOYSA-N choline Chemical compound C[N+](C)(C)CCO OEYIOHPDSNJKL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1231 cholin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9 wet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50—Working by transmitting the laser beam through or within the workpiece
- B23K26/53—Working by transmitting the laser beam through or within the workpiece for modifying or reforming the material inside the workpiece, e.g. for producing break initiation crack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02—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change their surface-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r shape, e.g. etching, polishing, cutting
- H01L21/304—Mechanical treatment, e.g. grinding, polishing, cutt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8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 Mechanical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AREA)
- Laser Beam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處理裝置及處理方法,在對被處理體之內部照射雷射光而形成改質層時,縮短該處理所耗費的時間。處理裝置,具備:改質部,對固持在該固持部的該被處理體之內部照射雷射光,形成改質層;測定部,測定該雷射光的輸出;移動部,使該固持部,在將該被處理體對該固持部搬出入的第1位置、與藉由該改質部形成該改質層的第2位置之間移動;以及控制部,控制該固持部、該改質部、該測定部及該移動部。該控制部,控制該固持部、該測定部及該移動部,俾於該固持部在該第1位置待機時,藉由該測定部測定該雷射光的輸出。
Description
本發明所揭露之內容係關於一種處理裝置及處理方法。
於專利文獻1,揭露由六方晶單晶鑄錠製造晶圓之方法。此一製造方法,將對於六方晶單晶鑄錠具有透射性之波長的雷射束之聚光點,定位於從鑄錠之表面算起相當於製造的晶圓之厚度的深度。使聚光點與六方晶單晶鑄錠相對移動,對鑄錠之表面照射雷射束,形成與表面平行的改質層及從該改質層發展的裂縫,形成分離起點。其後,將晶圓從六方晶單晶鑄錠剝離。
[習知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第2016-146448號公報
[本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本發明所揭露之技術,在對被處理體之內部照射雷射光而形成改質層之際,縮短該處理所耗費的時間。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所揭露之一態樣為處理被處理體的裝置,其具備:固持部,固持該被處理體;改質部,對固持在該固持部的該被處理體之內部照射雷射光,形成改質層;測定部,測定該雷射光的輸出;移動部,使該固持部,在將該被處理體對於該固持部搬出入的第1位置、與藉由該改質部形成該改質層的第2位置之間移動;以及控制部,控制該固持部、該改質部、該測定部及該移動部;該控制部,控制該固持部、該測定部及該移動部,俾於該固持部在該第1位置待機時,藉由該測定部測定該雷射光的輸出。
[本發明之效果]
依本發明揭露之內容,在對被處理體之內部照射雷射光而形成改質層之際,可縮短該處理所耗費的時間。
在半導體元件之製程中,對於表面形成有複數電子電路等元件的晶圓,施行該晶圓的薄化。晶圓之薄化具有各種方法,例如:將晶圓之背面研磨加工的方法;或對晶圓之內部照射雷射光而形成改質層,以該改質層為基點將晶圓分離的方法等。
於上述專利文獻1揭露的晶圓之製造方法,在將晶圓從六方晶單晶鑄錠剝離的點,係與上述晶圓之薄化相同的技術。此處,在對晶圓之內部照射雷射光時,必須確認該雷射光的輸出(功率)是否適當(功率確認)。此外,此一功率確認,宜對處理對象之每一晶圓施行。然而,於專利文獻1,並未揭露功率確認的施行,更遑論全然未考慮功率確認的處理時間之縮短。因此,在習知方法尚有改善的空間。
本發明所揭露之技術,在使用雷射光形成改質層時,縮短處理時間,效率良好地施行。以下,針對效率良好地施行晶圓處理的本實施形態之具備作為處理裝置的改質裝置之晶圓處理系統、及作為處理方法之晶圓處理方法,參考圖式並予以說明。另,本說明書及圖式中,在實質上具有同一功能構成之要素中給予同一符號,藉以省略重複的說明。
首先,針對本實施形態之晶圓處理系統的構成予以說明。圖1為,示意晶圓處理系統1的構成之概要的俯視圖。
晶圓處理系統1,如圖2及圖3所示,對於作為重合基板的重合晶圓T施行既定處理,重合晶圓T係將作為第1基板的被處理晶圓W與作為第2基板的支持晶圓S接合。而後,晶圓處理系統1,將被處理晶圓W之周緣部We除去,進一步將該被處理晶圓W薄化。以下,於被處理晶圓W中,將與支持晶圓S接合的面稱作表面Wa,將與表面Wa為相反側的面稱作背面Wb。同樣地,於支持晶圓S中,將與被處理晶圓W接合的面稱作表面Sa,將與表面Sa為相反側的面稱作背面Sb。
被處理晶圓W,例如為矽晶圓等半導體晶圓,於表面Wa形成包含複數元件之元件層(未圖示)。此外,於元件層,進一步形成氧化膜F,例如SiO2
膜(TEOS膜)。另,將被處理晶圓W之周緣部We予以倒角加工;周緣部We的剖面,厚度朝向其前端而變小。此外,周緣部We係在所謂周緣修整中除去的部分,例如為從被處理晶圓W之外端部算起朝徑向1mm~5mm的範圍。
另,圖2中,為了避免圖示之繁雜度,而將氧化膜F的圖示省略。此外,下述說明所使用之其他圖式中,亦同樣地有將氧化膜F的圖示省略之情況。
支持晶圓S,係支持被處理晶圓W的晶圓,例如為矽晶圓。於支持晶圓S之表面Sa,形成氧化膜(未圖示)。此外,支持晶圓S,作為保護被處理晶圓W之表面Wa的元件之保護材而作用。另,在形成支持晶圓S之表面Sa的複數元件之情況,與被處理晶圓W同樣地,於表面Sa形成元件層(未圖示)。
此處,於被處理晶圓W之周緣部We中,若將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接合,則有無法將周緣部We適當地除去的疑慮。因而,於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之界面,形成氧化膜F與支持晶圓S之表面Sa接合的接合區Aa、以及接合區Aa之徑向外側的區域即未接合區Ab。如此地藉由使未接合區Ab存在,而可將周緣部We適當地除去。另,接合區Aa之外側端部,位於較除去之周緣部We的內側端部更略朝徑向外側。
如圖1所示,晶圓處理系統1,具有將搬出入站2與處理站3一體地連接之構成。搬出入站2,例如在其與外部之間將可收納複數重合晶圓T的晶圓匣盒Ct搬出入。處理站3,具備對重合晶圓T施行既定處理之各種處理裝置。
於搬出入站2,設置晶圓匣盒載置台10。在圖示之例子中,於晶圓匣盒載置台10,將複數個,例如3個晶圓匣盒Ct,在Y軸方向呈一列地任意載置。另,載置於晶圓匣盒載置台10之晶圓匣盒Ct的個數,並未限定於本實施形態,可任意決定。
於搬出入站2,在晶圓匣盒載置台10之X軸負方向側中,與該晶圓匣盒載置台10鄰接而設置晶圓搬運裝置20。晶圓搬運裝置20,構成為可在往Y軸方向延伸之搬運路21上任意移動。此外,晶圓搬運裝置20具備用來固持而搬運重合晶圓T的例如2條搬運臂22、22。各搬運臂22,構成為可往水平方向、往鉛直方向、繞水平軸及繞鉛直軸地任意移動。另,搬運臂22的構成並未限定於本實施形態,可採用任意構成。而晶圓搬運裝置20,構成為可對晶圓匣盒載置台10之晶圓匣盒Ct、及後述傳送裝置30,搬運重合晶圓T。
於搬出入站2,在晶圓搬運裝置20之X軸負方向側中,與該晶圓搬運裝置20鄰接,設置用於傳遞重合晶圓T的傳送裝置30。
於處理站3,例如設置3個處理區塊G1~G3。第1處理區塊G1、第2處理區塊G2、及第3處理區塊G3,從X軸正方向側(搬出入站2側)起往負方向側依上述順序並排配置。
於第1處理區塊G1,設置蝕刻裝置40、清洗裝置41、及晶圓搬運裝置50。蝕刻裝置40與清洗裝置41疊層而配置。另,蝕刻裝置40與清洗裝置41的數量、配置,並未限定於此一形態。例如,亦可使蝕刻裝置40與清洗裝置41各自往X軸方向延伸,在俯視時並列地並排載置。進一步,亦可將此等蝕刻裝置40與清洗裝置41各自疊層。
蝕刻裝置40,將藉由後述加工裝置80研磨過的被處理晶圓W之背面Wb予以蝕刻處理。例如,對背面Wb供給藥液(蝕刻液),將該背面Wb予以濕蝕刻。藥液,例如使用HF、HNO3
、H3
PO4
、TMAH、Choline、KOH等。
清洗裝置41,將藉由後述加工裝置80研磨過的被處理晶圓W之背面Wb予以清洗。例如使刷具抵接於背面Wb,將該背面Wb刷擦清洗。另,背面Wb的清洗,亦可使用加壓之清洗液。此外,清洗裝置41,亦可具有將支持晶圓S之背面Sb,與被處理晶圓W之背面Wb一同清洗的構成。
晶圓搬運裝置50,例如相對於蝕刻裝置40與清洗裝置41配置於Y軸負方向側。晶圓搬運裝置50具備用來固持而搬運重合晶圓T的例如2條搬運臂51、51。各搬運臂51,構成為可往水平方向、往鉛直方向、繞水平軸及繞鉛直軸地任意移動。另,搬運臂51的構成並未限定於本實施形態,可採用任意構成。而晶圓搬運裝置50,構成為可對傳送裝置30、蝕刻裝置40、清洗裝置41、及後述改質裝置60,搬運重合晶圓T。
於第2處理區塊G2,設置改質裝置60、周緣除去裝置61、及晶圓搬運裝置70。改質裝置60與周緣除去裝置61疊層而配置。另,改質裝置60與周緣除去裝置61的數量、配置,並未限定於此一形態。
改質裝置60,對被處理晶圓W之內部照射雷射光,形成周緣改質層、分割改質層、及內部面改質層。改質裝置60的具體構成將於後述內容說明。
周緣除去裝置61,以藉由改質裝置60形成之周緣改質層為基點,將被處理晶圓W之周緣部We除去。周緣除去裝置61的具體構成將於後述內容說明。
晶圓搬運裝置70,例如相對於改質裝置60與周緣除去裝置61配置於Y軸正方向側。晶圓搬運裝置70具備用來固持而搬運重合晶圓T的例如2條搬運臂71、71。各搬運臂71,受支持於多關節之臂構件72,構成為可往水平方向、往鉛直方向、繞水平軸及繞鉛直軸地任意移動。搬運臂71的具體構成將於後述內容說明。而晶圓搬運裝置70,構成為可對清洗裝置41、改質裝置60、周緣除去裝置61、及後述加工裝置80,搬運重合晶圓T。
於第3處理區塊G3,設置加工裝置80。另,加工裝置80的數量、配置,並未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亦可任意配置複數加工裝置80。
加工裝置80,研磨被處理晶圓W之背面Wb。而後,在形成有內部面改質層之背面Wb中,將該內部面改質層除去,進一步將周緣改質層除去。
加工裝置80,具備旋轉台81。旋轉台81,構成為可藉由旋轉機構(未圖示),以鉛直的旋轉中心線82為中心而任意旋轉。於旋轉台81上,設置2個將重合晶圓T吸附固持的吸盤83。吸盤83,與旋轉台81在同一圓周上均等地配置。藉由使旋轉台81旋轉,2個吸盤83成為可在傳遞位置A0及加工位置A1移動。此外,2個吸盤83,各自構成為可藉由旋轉機構(未圖示)繞鉛直軸旋轉。
在傳遞位置A0,施行重合晶圓T的傳遞。在加工位置A1,配置研磨單元84。在研磨單元84,研磨被處理晶圓W之背面Wb。研磨單元84具有研磨部85,研磨部85具備環狀形狀且可任意旋轉之研磨砂輪(未圖示)。此外,研磨部85,構成為可沿著支柱86往鉛直方向移動。而後,在使研磨砂輪抵接於固持在吸盤83的被處理晶圓W之背面Wb的狀態下,使吸盤83與研磨砂輪分別旋轉,研磨背面Wb。
於上述晶圓處理系統1,設置作為控制部的控制裝置90。控制裝置90,例如為電腦,具備程式收納部(未圖示)。於程式收納部,收納有控制晶圓處理系統1的重合晶圓T之處理的程式。此外,於程式收納部,亦收納有控制上述各種處理裝置、搬運裝置等驅動系統的運作,實現晶圓處理系統1之後述晶圓處理所用的程式。另,上述程式,亦可記錄於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H,從該記錄媒體H安裝至控制裝置90。
接著,對於上述改質裝置60予以說明。圖4為,顯示改質裝置60的構成之概要的俯視圖。圖5為,顯示改質裝置60的構成之概要的側視圖。
改質裝置60,具備作為固持部之吸盤100,吸盤100將重合晶圓T固持在頂面。吸盤100,以被處理晶圓W為上側而支持晶圓S配置於下側的狀態,吸附固持該支持晶圓S。吸盤100,經由空氣軸承101,支持在滑動台102。於滑動台102之底面側,設置作為旋轉部的旋轉機構103。旋轉機構103,作為驅動源,例如內建馬達。吸盤100,構成為可藉由旋轉機構103,經由空氣軸承101,而繞鉛直軸地任意旋轉。滑動台102,構成為可藉由設置於其底面側的作為移動部之移動機構104,沿著設置於基台106的往Y軸方向延伸之軌道105移動。另,移動機構104的驅動源並未特別限定,例如使用線性馬達。
於滑動台102設置作為測定部之功率計107,其測定從後述雷射頭110照射的雷射光之輸出(功率)。功率計107,設置於滑動台102之Y軸負方向端部。而如同後述,在第1位置P1中,功率計107配置於雷射頭110之透鏡的下方。將藉由功率計107測定到的雷射光之功率,輸出至控制裝置90。於控制裝置90,設定因應處理配方之雷射光的功率,確認測定到之雷射光的功率是否適當(功率確認)。此功率確認,例如對處理對象即每一被處理晶圓W施行。
於吸盤100之上方,設置作為改質部的雷射頭110。雷射頭110,具備透鏡111與壓電致動器112。透鏡111,設置於雷射頭110之底面,對固持在吸盤100的被處理晶圓W照射雷射光。壓電致動器112,使透鏡111升降。
此外,於雷射頭110設置感測器113,其係用於測定從透鏡111照射的雷射光之位置。感測器113,與從透鏡111照射的雷射光同軸地設置,例如為AF感測器,測定被處理晶圓W之背面Wb的高度。將藉由感測器113測定到之背面Wb的高度,輸出至控制裝置90。在控制裝置90,依據背面Wb的高度,算出照射至被處理晶圓W之內部的雷射光之照射位置。
進一步,於雷射頭110,進一步設置感測器114及相機115,其等用於調整從透鏡111照射的雷射光之照射位置(焦點)。感測器114,與從透鏡111照射的雷射光不同軸地設置,例如為AF感測器;測定被處理晶圓W之背面Wb的高度,探測該背面Wb。另,感測器114,使用可測定較上述感測器113更為廣範圍之AF感測器。此外,相機115,與從透鏡111照射的雷射光同軸地設置,拍攝被處理晶圓W之背面Wb。將藉由感測器114測定到之背面Wb的高度、及藉由相機115拍攝到之背面Wb的影像,分別輸出至控制裝置90。在控制裝置90,如同後述,依據背面Wb的高度與影像,算出照射至被處理晶圓W之內部的雷射光之照射位置。
此外,雷射頭110,進一步具備未圖示之空間光調變器。空間光調變器,將雷射光調變而輸出。具體而言,空間光調變器,可控制雷射光的焦點位置、相位,可調整照射至被處理晶圓W之雷射光的形狀、數量(分支數)。
而後,雷射頭110,將從雷射光振盪器(未圖示)振盪出之高頻率的脈波狀之對被處理晶圓W具有透射性的波長之雷射光,對被處理晶圓W之內部的既定位置聚光照射。藉此,於被處理晶圓W之內部中將雷射光所聚光的部分改質,形成周緣改質層、分割改質層、及內部面改質層。
雷射頭110,支持在支持構件116。雷射頭110,構成為沿著往鉛直方向延伸之軌道117,藉由升降機構118而可任意升降。此外,雷射頭110,構成為可藉由移動機構119而往Y軸方向任意移動。另,升降機構118及移動機構119,分別支持在支持柱120。
於吸盤100之上方,在雷射頭110之Y軸正方向側,設置作為第1拍攝部的微距相機121、及作為第2拍攝部的超微距相機122。例如,微距相機121與超微距相機122一體地構成,微距相機121配置於超微距相機122之Y軸正方向側。微距相機121與超微距相機122,構成為可藉由升降機構123而任意升降,進一步構成為可藉由移動機構124而往Y軸方向任意移動。
微距相機121,拍攝被處理晶圓W(重合晶圓T)之外側端部。微距相機121,例如具備同軸透鏡,照射可見光,例如紅色光,進一步接收來自對象物的反射光。另,例如,微距相機121之拍攝倍率為2倍。
超微距相機122,拍攝被處理晶圓W之周緣部,拍攝接合區Aa與未接合區Ab之邊界。超微距相機122,例如具備同軸透鏡,照射紅外光(IR光),進一步接收來自對象物的反射光。另,例如,超微距相機122之拍攝倍率為10倍,視野相對於微距相機121為約1/5,像素大小相對於微距相機121為約1/5。
接著,針對上述周緣除去裝置61予以說明。圖6為,顯示周緣除去裝置61的構成之概要的俯視圖。圖7為,顯示周緣除去裝置61的構成之概要的側視圖。圖8為,示意周緣除去裝置61的構成之概要的說明圖。
周緣除去裝置61,具備將重合晶圓T固持在頂面之吸盤130。吸盤130,以被處理晶圓W為上側而支持晶圓S配置於下側的狀態,固持該支持晶圓S。此外,吸盤130,構成為可藉由旋轉機構131而繞鉛直軸旋轉。
於吸盤130之側方,設置將被處理晶圓W之周緣部We除去的周緣除去部140。周緣除去部140,對周緣部We給予撞擊而將該周緣部We除去。周緣除去部140,具備楔滾輪141與支持滾輪142。
楔滾輪141,具有側視時前端呈尖形之楔形。楔滾輪141,從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之外側端部,插入至該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之界面。而後,藉由插入的楔滾輪141將周緣部We上推,而將其從被處理晶圓W分離除去。
支持滾輪142,貫通楔滾輪141之中心,支持該楔滾輪141。支持滾輪142,構成為藉由移動機構(未圖示)而可往水平方向任意移動,藉由支持滾輪142移動而使楔滾輪141亦移動。此外,支持滾輪142構成為可繞鉛直軸任意旋轉,藉由支持滾輪142旋轉而使楔滾輪141亦旋轉。另,在本實施形態,支持滾輪142,使用如同後述受到吸盤130的旋轉而旋轉之所謂的自由滾輪。然則,支持滾輪142,亦可藉由旋轉機構(未圖示)而積極地旋轉。
另,在本實施形態,作為插入構件雖使用楔滾輪141,但插入構件,並未限定於此一形態。例如插入構件,若為具有側視時朝徑向外側而寬度變小之形狀者即可,亦可使用前端呈尖銳狀之刀狀的插入構件。
於吸盤130之上方及下方,分別設置對被處理晶圓W供給清洗液的噴嘴150、151。清洗液,例如使用純水。在利用周緣除去部140對周緣部We給予撞擊而將該周緣部We除去之情況,伴隨除去而產生粉塵(微粒)。因而,在本實施形態,藉由從噴嘴150、151供給清洗液,而抑制此等粉塵飛散之情形。
上部噴嘴150,配置於吸盤130之上方,從被處理晶圓W之上方將清洗液供給至背面Wb。藉由來自此上部噴嘴150的清洗液,而可抑制在周緣部We除去時發生之粉塵飛散的情形,進一步可抑制粉塵往被處理晶圓W上飛散的情形。具體而言,清洗液,使粉塵往被處理晶圓W之外周側流動。此外,下部噴嘴151,配置於吸盤130之下方,從支持晶圓S側將清洗液供給至被處理晶圓W。藉由來自此下部噴嘴151的清洗液,可更確實地抑制粉塵飛散之情形。此外,藉由來自下部噴嘴151的清洗液,而可抑制粉塵或周緣部We之碎材迴流至支持晶圓S側的情形。
另,噴嘴150、151的數量、配置,並未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例如噴嘴150、151,亦可分別設置複數個。此外,可省略下部噴嘴151。
另,抑制粉塵之飛散的方法,並未限定於清洗液的供給。例如,亦可設置抽吸機構(未圖示),將產生的粉塵抽吸除去。
於吸盤130之上方設置偵測部160,其用於確認周緣部We是否已從被處理晶圓W除去。偵測部160,在固持於吸盤130,且已將周緣部We除去的被處理晶圓W中,偵測周緣部We之有無。偵測部160,例如使用感測器。感測器,例如為線型的雷射位移計,藉由對重合晶圓T(被處理晶圓W)之周緣部照射雷射,測定該重合晶圓T之厚度,而偵測周緣部We之有無。另,偵測部160所進行的周緣部We之有無的偵測方法,並未限定於此一形態。例如偵測部160,例如亦可使用線列式相機,拍攝重合晶圓T(被處理晶圓W),藉而偵測周緣部We之有無。
另,於吸盤130之下方設置回收部(未圖示),其將藉由周緣除去部140除去的周緣部We回收。
接著,針對上述晶圓搬運裝置70的搬運臂71予以說明。圖9為,顯示搬運臂71的構成之概要的縱剖面圖。
搬運臂71,具有較重合晶圓T更大的直徑,具備圓板狀的吸附板170。於吸附板170之底面設置固持部180,固持部180固持被處理晶圓W之中央部Wc。
於固持部180,連接抽吸中央部Wc之抽吸管181,抽吸管181例如與真空泵等抽吸機構182連通。於抽吸管181,設置測定抽吸壓力之壓力感測器183。壓力感測器183的構成為任意構成,例如使用隔膜型之壓力計。
於吸附板170之頂面,設置使該吸附板170繞鉛直軸旋轉的旋轉機構190。旋轉機構190,支持在支持構件191。此外,支持構件191(旋轉機構190),支持在臂構件72。
接著,針對利用如同上述地構成的晶圓處理系統1施行之晶圓處理予以說明。圖10為,顯示晶圓處理的主要步驟之流程圖。圖11為,晶圓處理的主要步驟之說明圖。另,本實施形態,於晶圓處理系統1之外部的接合裝置(未圖示)中,將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接合,預先形成重合晶圓T。
首先,將收納有複數片圖11(a)所示的重合晶圓T之晶圓匣盒Ct,載置於搬出入站2的晶圓匣盒載置台10。
接著,藉由晶圓搬運裝置20,將晶圓匣盒Ct內的重合晶圓T取出,搬運至傳送裝置30。而後,藉由晶圓搬運裝置50,將傳送裝置30的重合晶圓T取出,搬運至改質裝置60。在改質裝置60,如圖11(b)所示,於被處理晶圓W之內部依序形成周緣改質層M1與分割改質層M2(圖10之步驟A1、A2),進一步如圖11(c)所示,形成內部面改質層M3(圖10之步驟A3)。周緣改質層M1,在周緣修整中成為將周緣部We除去時之基點。分割改質層M2,成為用於將除去的周緣部We小片化之基點。內部面改質層M3,成為用於將被處理晶圓W薄化之基點。
圖12為,顯示改質裝置60之改質處理的主要步驟之流程圖。圖13為,改質處理的主要步驟之說明圖。在本實施形態,如圖13所示,吸盤100配置於第1位置P1與第2位置P2,施行各處理。
改質裝置60,於重合晶圓T搬入前,如圖13(a)所示,使吸盤100(滑動台102)移動至第1位置P1,使其待機。吸盤100的待機中,功率計107配置於雷射頭110的透鏡111之下方。功率計107,測定從雷射頭110照射的雷射光之輸出(功率)。將藉由功率計107測定到的雷射光之功率輸出至控制裝置90,於控制裝置90中施行功率確認。此外,吸盤100的待機中,亦施行雷射頭110之光學系統的校正(校準)(圖12之步驟B1)。
此處,例如在功率計107位於遠離第1位置P1處之情況,為了確認功率,而必須使吸盤100從第1位置P1移動,裝置變大。相對於此,本實施形態,在第1位置P1中,功率計107配置於雷射頭110之下方,故可不使吸盤100移動地施行功率確認。此一結果,可減小改質裝置60之專用面積(底面積),可節省空間。此外,可於吸盤100的待機中施行功率確認與校準,故可縮短改質處理的時間,可提高晶圓處理的處理量。另,功率確認與校準,亦可於後述步驟B2的重合晶圓T之搬入時施行。
接著,如圖13(b)所示,在吸盤100配置於第1位置之狀態下,從晶圓搬運裝置50搬入重合晶圓T(圖12之步驟B2)。將搬入的重合晶圓T,固持於吸盤100。
接著,在吸盤100配置於第1位置P1之狀態下,利用微距相機121施行微距調準。在第1位置P1,微距相機121,配置於可拍攝被處理晶圓W之外側端部的位置。而後,在微距調準,施行微距相機121之對焦調整後(圖12之步驟B3),拍攝被處理晶圓W之外側端部(圖12之步驟B4)。
首先,在步驟B3,於被處理晶圓W的高度方向,對複數點,施行微距相機121之對焦調整。此時,不使吸盤100旋轉。而後,藉由升降機構123使微距相機121上升或下降,於被處理晶圓W的高度方向,對複數點,施行微距相機121之對焦調整。
針對本實施形態之對焦調整予以說明。圖14為,顯示相對於微距相機121的升降之施行對焦調整的時序之說明圖,縱軸表示升降速度,橫軸表示時間。此外,圖14中的Q1~Q4,分別表示第1次~第4次之對焦調整。另,圖14中(a)顯示比較例,(b)顯示本實施形態的例子。
如圖14(a)所示,於比較例中,使微距相機121升降後,在停止於既定高度之狀態下,施行對焦調整Q1~Q4。亦即,每當使微距相機121升降,則重複加速與減速。而後,對各對焦調整Q1~Q4,判斷焦點值是否適當。因此,耗費時間。
相對於此,如圖14(b)所示,本實施形態,使微距相機121升降並施行對焦調整Q1~Q4。亦即,在施行對焦調整時,不使微距相機121停止。因此,不需要比較例的加速與減速,而可節省時間,進一步可整體判斷對焦調整Q1~Q4之焦點值的適當與否。因此,可縮短對焦調整的時間。另,在圖14之例子,可縮短的時間為t1。
接著,在步驟B4,對被處理晶圓W之周向的複數點,拍攝被處理晶圓W之外側端部。此時,不使微距相機121升降及移動,將其固定。而後,使吸盤100旋轉,對被處理晶圓W之周向的複數點,如圖15所示地拍攝被處理晶圓W之外側端部R1(圖15中之點線)。
於被處理晶圓W之外側端部的拍攝中,亦與上述圖14所示之對焦調整同樣地,比較例中,係使吸盤100旋轉後,在停止於既定位置之狀態下施行拍攝。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使吸盤100旋轉,並施行被處理晶圓W之外側端部的拍攝。亦即,施行拍攝時,不停止吸盤100的旋轉。因此,可縮短拍攝的時間。此外,若如此地縮短拍攝時間,則亦可增加拍攝次數,此一結果,可適當地施行微距調準。
如此地,藉由微距相機121,拍攝被處理晶圓W的周向360度之外側端部的影像。將拍攝到的影像,從微距相機121輸出至控制裝置90。
控制裝置90,從微距相機121的影像,算出吸盤100之中心Cc與被處理晶圓W之中心Cw的第1偏心量。進一步,控制裝置90,依據第1偏心量,算出吸盤100的移動量,俾修正該第1偏心量之Y軸成分。吸盤100,依據此算出的移動量而往Y軸方向移動,使吸盤100往超微距調準位置移動。超微距調準位置,係超微距相機122可拍攝被處理晶圓W之周緣部的位置。此處,如同上述,超微距相機122之視野相對於微距相機121約為1/5的小範圍,故若未修正第1偏心量之Y軸成分,則有被處理晶圓W之周緣部未進入至超微距相機122的視野角,無法藉由超微距相機122拍攝之情況。因此,依據第1偏心量之Y軸成分的修正,亦可說是為了使吸盤100移動至超微距調準位置。
另,在利用微距相機121之微距調準中,於對焦調整前亦施行光量的調整。光量調整,可對每一重合晶圓T施行,亦可對每一批施行,或可對每一處理條件(處理配方)施行。光量調整,可對被處理晶圓W之1點或複數點施行,但此一情況,使吸盤100之旋轉停止而施行光量調整。另,在吸盤100之旋轉停止中,將光量變更複數次而施行拍攝。
此外,如同上述,微距調準,係為了使吸盤100移動至超微距調準位置而施行,但此微距調準可省略。亦即,在並未將調準以微距與超微距此二階段施行,而僅以超微距此一階段施行的情況,省略微距調準。
接著,如圖13(c)所示,使吸盤100往第2位置P2移動(圖12之步驟B5)。
接著,在吸盤100配置於第2位置P2之狀態下,利用超微距相機122施行超微距調準。在第2位置P2,超微距相機122,配置於可拍攝被處理晶圓W的接合區Aa與未接合區Ab之邊界的位置。而後,在超微距調準,施行超微距相機122之對焦調整後(圖12之步驟B6),拍攝接合區Aa與未接合區Ab之邊界(圖12之步驟B7)。
首先,在步驟B6,於被處理晶圓W的高度方向,對複數點,施行超微距相機122之對焦調整。超微距相機122之對焦調整,係藉由升降機構123使超微距相機122升降並施行。因此,可縮短對焦調整的時間。另,此超微距相機122之對焦調整,與步驟B3的微距相機121之對焦調整相同,故省略說明。
接著,在步驟B7,對被處理晶圓W之周向的複數點,拍攝被處理晶圓W的接合區Aa與未接合區Ab之邊界。此時,不使微距相機121升降及移動,將其固定。而後,使吸盤100旋轉,對被處理晶圓W之周向的複數點,如圖16所示地拍攝接合區Aa與未接合區Ab之邊界R2(圖16中之點線)。
於接合區Aa與未接合區Ab之邊界的拍攝中,亦與步驟B3的被處理晶圓W之外側端部的拍攝同樣地,於比較例中,使吸盤100旋轉後,在停止於既定位置之狀態下施行拍攝。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使吸盤100旋轉,並施行接合區Aa與未接合區Ab之邊界的拍攝。亦即,施行拍攝時,不停止吸盤100的旋轉。因此,可縮短拍攝的時間。此外,若如此地縮短拍攝時間,則拍攝次數亦可增加,此一結果,可適當地施行超微距調準。
如此地,藉由超微距相機122,拍攝被處理晶圓W之周向360度的接合區Aa與未接合區Ab之邊界的影像。將拍攝到的影像,從超微距相機122輸出至控制裝置90。
控制裝置90,從超微距相機122的影像,算出吸盤100之中心Cc與接合區Aa之中心Ca的第2偏心量。進一步,控制裝置90,依據第2偏心量,以使接合區Aa之中心與吸盤100之中心一致的方式,決定吸盤100之相對於周緣改質層M1的位置。
接著,在吸盤100配置於第2位置P2之狀態下,施行從雷射頭110照射之雷射光的高度調節(照射高度調整)(圖12之步驟B8)。在第2位置P2,雷射頭110之透鏡111,配置於雷射光可照射至被處理晶圓W之周緣部We與中央部Wc的邊界之位置。
此處,如同後述,在步驟B9,使吸盤100旋轉,並從雷射頭110對被處理晶圓W之內部照射雷射光,形成環狀之周緣改質層。此外,在步驟B9,測定雷射光之照射位置(照射高度),即時地調節(追蹤)該雷射光的高度。因此,雷射光之照射開始位置的高度變得重要。因而,步驟B8之雷射光的照射高度調整,係在步驟B9的雷射光之照射開始位置施行。
此外,固持在吸盤100的被處理晶圓W之高度,由於各種因素,而有在晶圓面內不均一的情況。如此一來,則在被處理晶圓W之周緣部與中心部有高度不同的情況,例如若在被處理晶圓W之中心調節雷射光的高度,則有周緣部未受到適當調節的情況。因而,從此一觀點來看,步驟B8之雷射光的照射高度調整,亦宜於步驟B9的雷射光之照射開始位置施行。
進一步,步驟B9中測定雷射光之照射位置所使用的感測器113,可追蹤之範圍有所限制,此一範圍,例如為從測定對象即被處理晶圓W之背面Wb算起往鉛直方向±0.2mm。因而,為了將步驟B9的雷射光之照射位置,收斂在上述感測器113可追蹤之範圍,亦必須進行步驟B8的照射高度調整。
在步驟B8,首先,使感測器114與相機115,移動至步驟B9的雷射光之照射開始位置。而後,使雷射頭110升降,並藉由感測器114,測定雷射光之照射開始位置的被處理晶圓W之背面Wb的高度,探測該背面Wb。將藉由感測器114測定到之背面Wb的高度,輸出至控制裝置90。在控制裝置90,依據背面Wb的高度,探測(指定)背面Wb的位置。
在步驟B8,接著,使雷射頭110,往水平方向移動至步驟B9的雷射光之照射位置。而後,藉由相機115,拍攝背面Wb。將藉由相機115拍攝到之背面Wb的影像,輸出至控制裝置90。在控制裝置90,依據背面Wb的影像,算出背面Wb的高度,進一步依據該背面Wb的高度,算出照射至被處理晶圓W之內部的雷射光之照射位置。而後,使雷射頭110下降而配置在雷射光之照射高度後,將該算出的位置,對於感測器113設定為雷射光之照射位置的原點位置(零點調整)。如此地,在步驟B8,藉由感測器114施行背面Wb的粗略探測後,藉由相機115細緻地掌握背面Wb,施行零點調整。
此外,在步驟B8,使雷射頭110上升或下降,並利用感測器114與相機115施行零點調整。此處,與上述圖14所示之對焦調整同樣地,停止雷射頭110的升降後,在停止於既定高度之狀態下,藉由感測器114測定背面Wb的高度之情況,零點調整耗費時間。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使雷射頭110升降,並施行感測器114所進行的測定。亦即,在施行感測器114所進行的測定時,並未停止雷射頭110的升降。因此,可縮短零點調整的時間。同樣地,相機115所進行之背面Wb的拍攝,係於停止雷射頭110的升降後,在停止於既定高度之狀態下施行的情況,零點調整耗費時間。相對於此,藉由使雷射頭110升降,並施行相機115所進行的背面Wb之拍攝,而可縮短零點調整的時間。
接著,使感測器113,移動至雷射光之照射開始位置。其後,如圖17及圖18所示,從雷射頭110照射雷射光L1(周緣用雷射光L1),於被處理晶圓W之周緣部We與中央部Wc的邊界形成周緣改質層M1(圖12之步驟B9、圖10之步驟A1)。周緣改質層M1,於不同高度形成複數個。此外,周緣改質層M1,形成在較接合區Aa之外側端部更朝徑向內側。
上述藉由雷射光L1形成之周緣改質層M1,往厚度方向延伸而具有縱向長的寬高比。最下層之周緣改質層M1的下端,位於較薄化後之被處理晶圓W的目標表面(圖17中的點線)更為上方。亦即,周緣改質層M1的下端與被處理晶圓W的表面Wa之間的距離H1,較薄化後之被處理晶圓W的目標厚度H2更大。此一情況,於薄化後之被處理晶圓W並未留下周緣改質層M1。另,於被處理晶圓W之內部,裂縫C1從複數周緣改質層M1發展,到達至背面Wb與表面Wa。
在步驟B9,藉由旋轉機構103使吸盤100旋轉,同時藉由移動機構104使吸盤100往Y軸方向移動,俾對準以控制裝置90決定之吸盤100的位置,使接合區Aa之中心與吸盤100之中心一致。此時,使吸盤100的旋轉與Y軸方向的移動同步。
而後,如此地使吸盤100(被處理晶圓W)旋轉及移動,並從雷射頭110對被處理晶圓W之內部照射雷射光L1。亦即,修正在步驟B7算出的第2偏心量,並形成周緣改質層M1。如此一來,則周緣改質層M1,與接合區Aa呈同心圓狀地形成為環狀。因此,其後,於周緣除去裝置61中,能夠以周緣改質層M1為基點而將周緣部We適當地除去。
另,於本例中,在第2偏心量具有X軸成分之情況,使吸盤100往Y軸方向移動,並使吸盤100旋轉,修正該X軸成分。另一方面,在第2偏心量並未具有X軸成分之情況,不使吸盤100旋轉,僅使其往Y軸方向移動即可。
另,在第2位置P2,相對於固持在吸盤100的被處理晶圓W,超微距相機122配置於Y軸正方向側,將雷射頭110之透鏡111配置於Y軸負方向側。此一情況,在步驟B9,藉由雷射頭110形成周緣改質層M1,同時藉由超微距相機122拍攝周緣改質層M1。將拍攝到的影像輸出至控制裝置90,於控制裝置90中檢查周緣改質層M1是否形成在適當的位置。如此地,藉由將周緣改質層M1的形成與檢查並行施行,而可提高作業效率。此外,檢查之結果,在周緣改質層M1從既定位置偏移的情況,亦可將吸盤100的移動予以微調整。
如此地,在對被處理晶圓W之內部照射雷射光L1而形成周緣改質層M1之間,藉由感測器113測定被處理晶圓W之背面Wb的高度,進一步藉由控制裝置90算出雷射光L1之照射位置。而後,控制使算出的雷射光L1之照射位置,與在步驟B8設定之原點位置一致。具體而言,依據算出的雷射光L1之照射位置,藉由壓電致動器112使透鏡111升降。如此地,在步驟B9,即時地調節追蹤雷射光L1的高度。
此處,感測器113,與從透鏡111照射的雷射光L1同軸地設置。依步驟B9之處理配方,而有雷射光L1之照射半徑(周緣改質層之半徑)不同的情況。此一情況,若將感測器113以與雷射光L1不同軸的方式設置,則該感測器113,成為測定與雷射光L1所照射的位置不同之位置的被處理晶圓W之背面Wb的高度,而有從實際的高度偏移之可能性。因而,本實施形態,將感測器113以與雷射光L1同軸的方式設置。
在步驟B9,藉由如同上述地對被處理晶圓W之內部照射一圈分的雷射光L1,而形成1層周緣改質層M1。而後,如同本實施形態地於不同高度形成複數周緣改質層M1時,變更雷射光L1之照射位置(照射高度)。以下,茲就本實施形態的複數周緣改質層M1之形成方法予以說明。
圖19為,示意形成複數周緣改質層M1之方法的說明圖,縱軸表示旋轉速度,橫軸表示時間。此外,圖19中的L1表示雷射光L1之照射,D表示形成周緣改質層M1時的處理條件(處理配方)之變更。處理條件變更D,包含:使透鏡111升降而變更雷射光L1之照射位置;以及變更雷射光L1之條件,例如雷射光L1之輸出(功率)、頻率、形狀(雷射圖案)、分支數等。另,圖19中(a)顯示比較例,(b)顯示本實施形態的例子。
如圖19(a)所示,於比較例中,使吸盤100之旋轉加速後,在維持為一定速度的狀態下將雷射光L1照射一圈分而形成1層周緣改質層M1。其後,使吸盤100之旋轉減速後,在停止旋轉的狀態下,施行處理條件變更D。亦即,每當形成1層周緣改質層M1,則施行處理條件變更D。而每當施行處理條件變更D,則重複吸盤100之旋轉的加速與減速。因此,耗費時間。
相對於此,如圖19(b)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使吸盤100旋轉,並施行周緣改質層M1之處理條件變更D。亦即,在施行處理條件變更D時,不停止吸盤100的旋轉。因此,不需要比較例的吸盤100之旋轉的加速與減速,而可節省時間。因此,可縮短形成複數周緣改質層M1的時間。另,在圖19之例子中,可縮短的時間為t2。此外,若如此地縮短形成複數周緣改質層M1的時間,則周緣改質層M1的形成條數亦可增加。
另,在如圖19(b)所示地連續施行雷射光L1之照射、及周緣改質層M1之處理條件變更D的情況,如圖20所示,使形成1層周緣改質層M1時的雷射光L1之照射開始位置與照射結束位置,分別往周向偏移。
另一方面,亦可如圖21所示,使形成1層周緣改質層M1時的雷射光L1之照射開始位置與照射結束位置分別相同。而後,在施行周緣改質層M1之處理條件變更D後,不照射雷射光L1,直至透鏡111位於雷射光L1之照射開始位置的上方為止。此一情況,亦在施行處理條件變更D時,不停止吸盤100的旋轉,而可縮短形成複數周緣改質層M1的時間。
另,圖19所示的例子中,對於在形成複數周緣改質層M1時,於每一周緣改質層M1變更處理條件的情況予以說明,但亦有在形成1層周緣改質層M1之間,即雷射光L1繞一圈之間,變更該雷射光L1之條件的情況。例如於被處理晶圓W中,有因應矽的結晶方位而變更雷射光L1之條件的情況。圖22為,顯示雷射光L1之條件在繞一圈之中變更的一例之說明圖。圖22所示的例子中,將被處理晶圓W四分割,將對角的被處理晶圓W1、W1以一條件照射雷射光L1,將被處理晶圓W2、W2以另一條件照射雷射光L1。
施行圖22所示之處理的情況,於比較例中,在使吸盤100旋轉之狀態下,於第1圈對被處理晶圓W1、W1照射雷射光L1,對被處理晶圓W2、W2停止雷射光L1之照射。其後,在先停止吸盤100之旋轉的狀態下,變更雷射光L1之條件。而後,在再度使吸盤100旋轉之狀態下,於第2圈對被處理晶圓W2、W2照射雷射光L1,對被處理晶圓W1、W1停止雷射光L1之照射。此一情況,由於在變更雷射光L1之條件時,施行吸盤100之旋轉的加速與減速,故耗費時間。
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使吸盤100旋轉,並變更雷射光L1之條件。亦即,在變更雷射光L1之條件時,不停止吸盤100的旋轉。因此,不需要比較例的吸盤100之旋轉的加速與減速,而可節省時間。因此,可縮短形成周緣改質層M1的時間。
此處,如圖23所示,於被處理晶圓W之外緣部形成凹口部Wn。例如,如圖23(a)所示,在周緣改質層M1之形成位置與凹口部Wn重合的情況,雷射光L1照射至凹口部Wn。如此一來,則於凹口部Wn之端部中,雷射光L1所照射的剖面粗糙化。此外,如同上述地在步驟B9,使吸盤100旋轉並照射雷射光L1時,即時地調節(追蹤)該雷射光L1之照射位置(照射高度)。此點,若雷射光L1照射至凹口部Wn,則該雷射光L1之照射位置變動。如此一來,則在凹口部Wn以外處,於雷射光L1之照射位置的即時調節上耗費時間。
因而,在本實施形態,於步驟B9中,如圖23(b)所示,控制使雷射光L1不對凹口部Wn照射。由於預先掌握被處理晶圓W之凹口部Wn的位置,故在雷射頭110的透鏡111配置於凹口部Wn之上方時,停止雷射光L1之照射即可。此一情況,雷射光L1並未照射至凹口部Wn,故凹口部Wn的端部剖面未粗糙化。此外,在凹口部Wn,停止雷射光L1之照射位置的即時調節。如此一來,則於一圈的雷射光L1之照射中,該雷射光L1之照射位置未大幅變動,在凹口部Wn以外的即時調節變得簡單。
若如同上述地形成周緣改質層M1,則接著如圖24及圖25所示,從雷射頭110照射雷射光L2(分割用雷射光L2),於周緣改質層M1之徑向外側形成分割改質層M2(圖12之步驟B10、圖10之步驟A2)。
分割改質層M2,亦與周緣改質層M1同樣地往厚度方向延伸,具有縱向長的寬高比。另,裂縫C2從分割改質層M2發展,到達至背面Wb與表面Wa。
此外,藉由將分割改質層M2及裂縫C2在徑向隔著數μm的間距形成複數個,而如圖25所示,形成從周緣改質層M1朝徑向外側延伸之1條線的分割改質層M2。另,圖示之例子中,將朝徑向延伸之線的分割改質層M2形成於8處,但此分割改質層M2的數量為任意數量。若至少將分割改質層M2形成於2處,則可除去周緣部We。此一情況,於周緣修整中將周緣部We除去時,該周緣部We,以環狀之周緣改質層M1為基點而分離,並藉由分割改質層M2分割為複數個。如此一來,則使除去之周緣部We小片化,可更簡單地將其除去。
此處,於比較例中,有如圖26所示地使吸盤100往Y軸方向移動,形成分割改質層M2的情況。亦即,如圖26(a)所示,從吸盤100位於透鏡111之Y軸正方向側的狀態,如圖26(b)所示,使吸盤100往Y軸負方向移動。而後,在被處理晶圓W通過透鏡111之下方時,對周緣部We的一端部照射雷射光L2,形成分割改質層M21。其後,如圖26(c)所示,進一步使吸盤100往Y軸負方向移動,於周緣部We之另一端部形成分割改質層M22。如此地,於相對向的周緣部We形成分割改質層M21、M22。此一情況,吸盤100的移動距離D1變長。具體而言,移動距離D1,例如需要被處理晶圓W的1片分、與吸盤100之加速所用的距離及減速所用的距離。
相對於此,本實施形態之步驟B10,如圖27所示,僅於周緣部We之一端部形成分割改質層M2,進一步使吸盤100旋轉,藉而減短吸盤100的移動距離。亦即,如圖27(a)所示,從吸盤100位於透鏡111之Y軸正方向側的狀態,如圖27(b)所示地使吸盤100往Y軸負方向移動。而後,在被處理晶圓W通過透鏡111之下方時,對周緣部We之一端部(一周向位置)照射雷射光L2,形成分割改質層M21。接著,如圖27(c)所示,使吸盤100旋轉180度。其後,如圖27(d)所示,使吸盤100往Y軸正方向移動,於周緣部We之另一端部(另一周向位置)形成分割改質層M22。此一情況,吸盤100的移動距離D2變短。具體而言,移動距離D2,例如僅具有分割改質層M2的形成寬度、與吸盤100之加速所用的距離及減速所用的距離即可。
如此地,本實施形態,在步驟B10形成分割改質層M2時,減短吸盤100的移動距離,可減小改質裝置60的占有面積(底面積),可節省空間。
另,本實施形態,於形成分割改質層M2時,使吸盤100往Y軸方向移動,但亦可使雷射頭110往Y軸方向移動。
接著,如圖28及圖29所示,從雷射頭110照射雷射光L3(內部面用雷射光L3),沿著面方向形成內部面改質層M3(圖12之步驟B11、圖10之步驟A3)。另,圖29所示之塗黑的箭頭表示吸盤100之旋轉方向,下述說明中亦相同。
內部面改質層M3的下端,位於較薄化後之被處理晶圓W的目標表面(圖28中的點線)略上方。亦即,內部面改質層M3的下端與被處理晶圓W的表面Wa之間的距離H3,較薄化後之被處理晶圓W的目標厚度H2略大。另,於被處理晶圓W之內部,裂縫C3從內部面改質層M3往面方向發展。
在步驟B11,使吸盤100(被處理晶圓W)旋轉,同時使雷射頭110從被處理晶圓W之外周部朝向中心部往Y軸方向移動,並從雷射頭110對被處理晶圓W之內部照射雷射光L3。如此一來,則內部面改質層M3,於被處理晶圓W之面內中,從外側至內側螺旋狀地形成。
另,本實施形態,於形成內部面改質層M3時,使雷射頭110往Y軸方向移動,但亦可使吸盤100往Y軸方向移動。此外,於形成內部面改質層M3時,使吸盤100旋轉,但亦可使雷射頭110移動,使雷射頭110對吸盤100相對地旋轉。
接著,如圖13(d)所示,使吸盤100移動至第1位置P1(圖12之步驟B12)。其後,於第1位置P1中,藉由晶圓搬運裝置70,將重合晶圓T搬出(圖12之步驟B13)。
以上為藉由改質裝置60施行之一連串的處理。以下,回到圖10及圖11,針對藉由晶圓處理系統1施行之晶圓處理予以說明。
將從改質裝置60搬出的重合晶圓T,接著,藉由晶圓搬運裝置70,搬運至周緣除去裝置61。在周緣除去裝置61,如圖11(d)所示,以周緣改質層M1為基點,將被處理晶圓W之周緣部We除去(圖10之步驟A4)。在步驟A4,如圖8所示,將楔滾輪141,從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之外側端部,插入至該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之界面。而後,藉由插入的楔滾輪141將周緣部We上推,以周緣改質層M1為基點而從被處理晶圓W分離除去。此時,以分割改質層M2為基點,將周緣部We小片化而使其分離。另,將除去的周緣部We,回收至回收部(未圖示)。
接著,藉由晶圓搬運裝置70,將重合晶圓T搬運至加工裝置80。在加工裝置80,首先,將重合晶圓T從搬運臂71傳遞至傳遞位置A0的吸盤83。此時,如圖11(e)所示,以內部面改質層M3為基點,將被處理晶圓W之背面Wb側(下稱背面晶圓Wb1)分離(圖10之步驟A5)。
在步驟A5,藉由搬運臂71之吸附板170將被處理晶圓W吸附固持,並藉由吸盤83將支持晶圓S吸附固持。而後,使吸附板170旋轉,以內部面改質層M3為邊界而使背面晶圓Wb1脫離。其後,在吸附板170將背面晶圓Wb1吸附固持的狀態下,使該吸附板170上升,將背面晶圓Wb1從被處理晶圓W分離。此時,藉由以壓力感測器183測定抽吸背面晶圓Wb1之壓力,而可偵測背面晶圓Wb1之有無,確認背面晶圓Wb1是否已從被處理晶圓W分離。另,將分離出的背面晶圓Wb1,回收至晶圓處理系統1之外部。
而後,使吸盤83移動至加工位置A1。之後,藉由研磨單元84,如圖11(f)所示,將固持在吸盤83的被處理晶圓W之背面Wb予以研磨,將留在該背面Wb的內部面改質層M3與周緣改質層M1除去(圖10之步驟A6)。在步驟A6,於研磨砂輪抵接在背面Wb的狀態下,使被處理晶圓W與研磨砂輪分別旋轉,將背面Wb研磨。另,其後,亦可利用清洗液噴嘴(未圖示),將被處理晶圓W之背面Wb藉由清洗液予以清洗。
接著,藉由晶圓搬運裝置70,將重合晶圓T搬運至清洗裝置41。清洗裝置41,將被處理晶圓W之研磨面即背面Wb刷擦清洗(圖10之步驟A7)。另,清洗裝置41,亦可將支持晶圓S之背面Sb,與被處理晶圓W之背面Wb一同清洗。
接著,藉由晶圓搬運裝置50,將重合晶圓T搬運至蝕刻裝置40。蝕刻裝置40,將被處理晶圓W之背面Wb藉由藥液予以濕蝕刻(圖5之步驟A8)。於藉由上述加工裝置80研磨之背面Wb,有形成研磨痕的情況。在本步驟A8,藉由濕蝕刻而可將研磨痕除去,可使背面Wb平滑化。
其後,將施行過全部處理的重合晶圓T,藉由晶圓搬運裝置50搬運至傳送裝置30,進一步藉由晶圓搬運裝置20,搬運至晶圓匣盒載置台10之晶圓匣盒Ct。如此地,結束晶圓處理系統1的一連串之晶圓處理。
依上述實施形態,藉由使改質裝置60之構成要素的位置、處理內容最佳化,而可將改質裝置60的占有面積減小,節省空間。此外,伴隨於此,亦可提高晶圓處理的處理量。
更詳而言之,於改質裝置60中,藉由在第1位置P1與第2位置此2個位置配置吸盤100,而可施行全部的處理。亦即,在第1位置P1,施行步驟B1的功率確認及校準、步驟B2與B12之重合晶圓T的搬出入、以及步驟B3與B4的微距調準。在第2位置P2,施行步驟B6與B7的超微距調準、步驟B8之雷射光的照射高度調整、步驟B9之周緣改質層M1的形成、步驟B10之分割改質層M2的形成、以及步驟B11之內部面改質層M3的形成。如此地,使吸盤100在第1位置P1與第2位置P2之間移動即可,故其移動距離變短,可降低控制吸盤100的移動之成本。
此外,於第1位置P1配置吸盤100時,功率計107配置於雷射頭110的透鏡111之下方。例如在功率計107位於遠離第1位置P1之位置的情況,為了確認功率而必須使吸盤100從第1位置P1移動,但本實施形態,不需要此等吸盤100的移動。因此,可將改質裝置60的占有面積減小而節省空間。此外,在步驟B1,可於吸盤100的待機中施行功率確認與校準,故可將改質處理的時間縮短,亦可提高晶圓處理的處理量。
此外,於步驟B10中在形成分割改質層M2時,於周緣部We之一端部形成分割改質層M21後,使吸盤100旋轉,於周緣部We之另一端部形成分割改質層M22。因此,可減短吸盤100的移動距離,可將改質裝置60的占有面積減小而節省空間。
另,上述實施形態,周緣部We的除去,雖於周緣除去裝置61中利用周緣除去部140施行,但除去方法並未限定於此一形態。例如,亦可固持周緣部We而將其除去,或可對周緣部We給予物理性撞擊或超音波等而將其除去。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背面晶圓Wb1之從被處理晶圓W的分離,係在從晶圓搬運裝置70之搬運臂71將重合晶圓T傳遞至加工裝置80之吸盤83時施行,但分離方法並未限定於此一形態。例如,可將分離裝置(未圖示)與周緣除去裝置61設置在同一裝置內,亦可將分離裝置(未圖示)另行設置。
進一步,上述實施形態,被處理晶圓W之薄化,係藉由將背面晶圓Wb1分離而施行,但薄化方法並未限定於此一形態。例如亦可研磨被處理晶圓W之背面Wb,或可蝕刻背面Wb。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對於被處理體係重合晶圓T之情況予以說明,但並未限定於此一形態。被處理體,例如亦可為基板以外者,在對被處理體之內部照射雷射光以形成改質層的情況,可應用上述實施形態。
應理解本次揭露之實施形態全部的點僅為例示,而非限制本發明。上述實施形態,亦可不脫離添附之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其主旨,而以各式各樣的形態省略、置換、變更。
1:晶圓處理系統
2:搬出入站
3:處理站
10:晶圓匣盒載置台
20:晶圓搬運裝置
21:搬運路
22:搬運臂
30:傳送裝置
40:蝕刻裝置
41:清洗裝置
50:晶圓搬運裝置
51:搬運臂
60:改質裝置
61:周緣除去裝置
70:晶圓搬運裝置
71:搬運臂
72:臂構件
80:加工裝置
81:旋轉台
82:旋轉中心線
83:吸盤
84:研磨單元
85:研磨部
86:支柱
90:控制裝置
100:吸盤
101:空氣軸承
102:滑動台
103:旋轉機構
104:移動機構
105:軌道
106:基台
107:功率計
110:雷射頭
111:透鏡
112:壓電致動器
113:感測器
114:感測器
115:相機
116:支持構件
117:軌道
118:升降機構
119:移動機構
120:支持柱
121:微距相機
122:超微距相機
123:升降機構
124:移動機構
130:吸盤
131:旋轉機構
140:周緣除去部
141:楔滾輪
142:支持滾輪
150,151:噴嘴
160:偵測部
170:吸附板
180:固持部
181:抽吸管
182:抽吸機構
183:壓力感測器
190:旋轉機構
191:支持構件
A0:傳遞位置
A1:加工位置
Aa:接合區
Ab:未接合區
C1,C2,C3:裂縫
Ca,Cc,Cw:中心
Ct:晶圓匣盒
D:處理條件變更
D1,D2:移動距離
F:氧化膜
G1~G3:處理區塊
H:記錄媒體
H1,H3:距離
H2:目標厚度
L1,L2,L3:雷射光
M1:周緣改質層
M2,M21,M22:分割改質層
M3:內部面改質層
P1:第1位置
P2:第2位置
Q1~Q4:對焦調整
R1:外側端部
R2:邊界
S:支持晶圓
Sa:表面
Sb:背面
T:重合晶圓
W,W1,W2:被處理晶圓
Wa:表面
Wb:背面
Wb1:背面晶圓
Wc:中央部
We:周緣部
Wn:凹口部
圖1係示意本實施形態之晶圓處理系統的構成之概要的俯視圖。
圖2係顯示重合晶圓的構成之概要的側視圖。
圖3係顯示重合晶圓之一部分的構成之概要的側視圖。
圖4係顯示改質裝置的構成之概要的俯視圖。
圖5係顯示改質裝置的構成之概要的側視圖。
圖6係顯示周緣除去裝置的構成之概要的俯視圖。
圖7係顯示周緣除去裝置的構成之概要的側視圖。
圖8係示意周緣除去裝置的構成之概要的說明圖。
圖9係顯示搬運臂的構成之概要的縱剖面圖。
圖10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晶圓處理的主要步驟之流程圖。
圖11(a)~(f)係本實施形態之晶圓處理的主要步驟之說明圖。
圖12係顯示改質處理的主要步驟之流程圖。
圖13(a)~(d)係改質處理的主要步驟之說明圖。
圖14(a)、(b)係顯示相對於超微距相機的升降之施行對焦調整的時序之說明圖。
圖15係顯示微距相機拍攝被處理晶圓之外側端部的樣子之說明圖。
圖16係顯示超微距相機拍攝被處理晶圓的接合區與未接合區之邊界的樣子之說明圖。
圖17係顯示於被處理晶圓形成周緣改質層之樣子的說明圖。
圖18係顯示於被處理晶圓形成有周緣改質層之樣子的說明圖。
圖19(a)、(b)係示意形成複數周緣改質層之方法的說明圖。
圖20係顯示形成複數周緣改質層之樣子的說明圖。
圖21係顯示形成複數周緣改質層之樣子的說明圖。
圖22係顯示形成一層周緣改質層之樣子的說明圖。
圖23(a)、(b)係於被處理晶圓形成周緣改質層時,顯示凹口部之周邊的說明圖。
圖24係顯示於被處理晶圓形成分割改質層之樣子的說明圖。
圖25係顯示於被處理晶圓形成有分割改質層之樣子的說明圖。
圖26(a)~(c)係顯示比較例中形成分割改質層之樣子的說明圖。
圖27(a)~(d)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中形成分割改質層之樣子的說明圖。
圖28係顯示於被處理晶圓形成內部面改質層之樣子的說明圖。
圖29係顯示於被處理晶圓形成內部面改質層之樣子的說明圖。
100:吸盤
102:滑動台
107:功率計
110:雷射頭
111:透鏡
121:微距相機
122:超微距相機
P1:第1位置
P2:第2位置
W:被處理晶圓
Claims (8)
- 一種處理裝置,用來處理被處理體,包含:固持部,固持該被處理體;改質部,對固持在該固持部的該被處理體之內部照射雷射光,以形成改質層;測定部,測定該雷射光的輸出;移動部,使該固持部,在將該被處理體對於該固持部搬出入的第1位置、與藉由該改質部形成該改質層的第2位置之間移動;以及控制部,控制該固持部、該改質部、該測定部及該移動部;該控制部,控制該固持部、該測定部及該移動部,俾於該固持部在該第1位置待機時,藉由該測定部測定該雷射光的輸出;該被處理體,係將第1基板與第2基板接合而成的重合基板;該固持部,從該第2基板側固持該重合基板;該改質部,對該第1基板之內部,沿著作為除去對象的周緣部與中央部之邊界照射該雷射光,以形成該改質層亦即周緣改質層。
- 如請求項第1項之處理裝置,其中,該測定部設置於該固持部;在該第1位置,該測定部配置於該改質部之下方。
- 如請求項第1或2項之處理裝置,其中, 更包含:第1拍攝部,在該固持部配置於該第1位置時,拍攝該第1基板之外側端部;以及第2拍攝部,在該固持部配置於該第2位置時,拍攝將該第1基板與第2基板接合之接合區、與該接合區外側之未接合區的邊界。
- 如請求項第1或2項之處理裝置,其中,更包含使該固持部旋轉之旋轉部;該改質部,於該第2位置,對固持在該固持部的該第1基板之內部,從該周緣改質層朝徑向外側照射雷射光,以形成分割改質層;該控制部,控制該固持部、該改質部、該移動部及該旋轉部,俾在該改質部配置於該周緣部的一周向位置之上方的狀態下,於該一周向位置形成該分割改質層後,藉由該旋轉部使該固持部旋轉,在該改質部配置於該周緣部的另一周向位置之上方的狀態下,於該另一周向位置形成該分割改質層。
- 一種處理方法,用來處理被處理體,包含如下步驟:藉由固持部固持該被處理體;從改質部對固持在該固持部的該被處理體之內部照射雷射光,以形成改質層;藉由測定部測定該雷射光的輸出;以及使該固持部,在將該被處理體對於該固持部搬出入的第1位置、與藉由該改質部形成該改質層的第2位置之間移動; 在該固持部於該第1位置待機時,藉由該測定部測定該雷射光的輸出;該被處理體,係將第1基板與第2基板接合而成的重合基板;該固持部,從該第2基板側固持該重合基板;該改質部,對該第1基板之內部,沿著作為除去對象的周緣部與中央部之邊界照射該雷射光,以形成該改質層亦即周緣改質層。
- 如請求項第5項之處理方法,其中,該測定部設置於該固持部;在該第1位置,該測定部配置於該改質部之下方。
- 如請求項第5或6項之處理方法,其中,於該第1位置配置該固持部時,藉由第1拍攝部拍攝該第1基板之外側端部;於該第2位置配置該固持部時,藉由第2拍攝部,拍攝將該第1基板與第2基板接合之接合區、與該接合區的外側之未接合區的邊界。
- 如請求項第5或6項之處理方法,其中,於該第2位置,對固持在該固持部的該第1基板之內部,從該周緣改質層朝徑向外側照射雷射光,以形成分割改質層;在該改質部配置於該周緣部的一周向位置之上方的狀態下,於該一周向位置形成該分割改質層後,使該固持部旋轉,在該改質部配置於該周緣部的另一周向位置之上方的狀態下,於該另一周向位置形成該分割改質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43024 | 2019-03-08 | ||
JP2019-043024 | 2019-03-0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40673A TW202040673A (zh) | 2020-11-01 |
TWI832975B true TWI832975B (zh) | 2024-02-21 |
Family
ID=72425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05790A TWI832975B (zh) | 2019-03-08 | 2020-02-24 | 處理裝置及處理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129549B2 (zh) |
TW (1) | TWI832975B (zh) |
WO (1) | WO202018417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202533A (zh) * | 2021-12-14 | 2022-03-18 | 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检测单晶炉同轴度的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WO2024070309A1 (ja) * | 2022-09-30 | 2024-04-04 |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 基板処理方法及び基板処理システム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6181642A (ja) * | 2015-03-25 | 2016-10-13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レーザ加工装置及びレーザ加工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23176A (ja) * | 2000-02-09 | 2001-08-1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レーザー照射装置及びレーザー照射方法 |
JP2001351876A (ja) * | 2000-06-05 | 2001-12-21 | Sumitomo Heavy Ind Ltd | レーザ加工装置及び方法 |
JP4161298B2 (ja) * | 2002-09-13 | 2008-10-08 | 株式会社東京精密 | レーザーダイシング装置 |
JP2004111606A (ja) * | 2002-09-18 | 2004-04-08 | Tokyo Seimitsu Co Ltd | ウェーハの加工方法 |
JP2006108532A (ja) * | 2004-10-08 | 2006-04-20 | Disco Abrasive Syst Ltd | ウエーハの研削方法 |
JP2014113606A (ja) * | 2012-12-07 | 2014-06-26 | Sharp Corp | レーザ加工装置およびレーザ加工方法 |
JP6382901B2 (ja) * | 2016-09-29 | 2018-08-29 |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 レーザー加工システム |
JP6998149B2 (ja) * | 2017-08-08 | 2022-01-18 |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 レーザー加工方法 |
JP6970580B2 (ja) * | 2017-10-03 | 2021-11-24 |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 レーザ加工装置及び出力確認方法 |
-
2020
- 2020-02-24 TW TW109105790A patent/TWI832975B/zh active
- 2020-02-26 JP JP2021504903A patent/JP7129549B2/ja active Active
- 2020-02-26 WO PCT/JP2020/007697 patent/WO202018417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6181642A (ja) * | 2015-03-25 | 2016-10-13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レーザ加工装置及びレーザ加工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0184178A1 (ja) | 2020-09-17 |
TW202040673A (zh) | 2020-11-01 |
JPWO2020184178A1 (ja) | 2021-12-23 |
JP7129549B2 (ja) | 2022-09-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809251B (zh) |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 |
CN112868089B (zh) | 基板处理装置和基板处理方法 | |
TWI814960B (zh) |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 |
TWI825241B (zh) |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 |
TWI832975B (zh) | 處理裝置及處理方法 | |
JP7093855B2 (ja) | 基板処理装置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 |
JP7127208B2 (ja) | 処理装置及び処理方法 | |
JP7556064B2 (ja) | 周縁除去装置及び周縁除去方法 | |
TWI820268B (zh) |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