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0224B - 成像鏡頭(二十五)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二十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90224B TWI790224B TW107108255A TW107108255A TWI790224B TW I790224 B TWI790224 B TW I790224B TW 107108255 A TW107108255 A TW 107108255A TW 107108255 A TW107108255 A TW 107108255A TW I790224 B TWI790224 B TW I790224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bject side
- image side
- curvature
- imag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及一第五透鏡。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沿著一光軸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排列。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f3+f4>0mm;其中,f3為第三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4為第四透鏡之一有效焦距。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成像鏡頭。
現今的成像鏡頭之發展趨勢,除了不斷朝向大視角發展外,隨著不同的應用需求,還需同時具備小型化及高解析度的能力,習知的成像鏡頭已經無法滿足現今的需求,需要有另一種新架構的成像鏡頭,才能同時滿足大視角、小型化及高解析度的特性。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其具備大視角、小型化及高解析度的特性,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及一第五透鏡。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沿著一光軸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排列。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f3+f4>0mm;其中,f3為第三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4為第四透鏡之一有效焦距。
其中第一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物側及一凹面朝向像側,第二透鏡包括一凹面朝向物側及一凸面朝向像側,第四透鏡包括一凹面朝向
物側及一凸面朝向像側,第五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物側及一凹面朝向像側。
其中第三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物側及一凹面朝向像側。
其中第三透鏡包括一凹面朝向物側及一凸面朝向像側。
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5mm<f3+f4<12mm;3.5<(f4-f3)/f<8;其中,f3為第三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4為第四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為成像鏡頭之一有效焦距。
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1.5<f4/f<5;其中,f4為第四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為成像鏡頭之一有效焦距。
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1<(R11+R12)/(R21+R22)<0;其中,R11為第一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12為第一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21為第二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22為第二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
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3<R21/R22<5;其中,R21為第二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22為第二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
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R31-R32)+(R41-R42))/f4<1;其中,R31為第三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32為第三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41為第四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42為第四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f4為第四透鏡之一有效焦距。
其中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之每一透鏡中,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表面或兩個面皆為非球面表面。
為使本發明之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做詳細說明。
1、2、3‧‧‧成像鏡頭
L11、L21、L31‧‧‧第一透鏡
L12、L22、L32‧‧‧第二透鏡
L13、L23、L33‧‧‧第三透鏡
L14、L24、L34‧‧‧第四透鏡
L15、L25、L35‧‧‧第五透鏡
ST1、ST2、ST3‧‧‧光圈
OF1、OF2、OF3:濾光片
OA1、OA2、OA3:光軸
IMA1、IMA2、IMA3:成像面
S11、S12、S13、S14、S15:面
S16、S17、S18、S19、S110:面
S111、S112:面
S21、S22、S23、S24、S25:面
S26、S27、S28、S29、S210:面
S211、S212:面
S31、S32、S33、S34、S35:面
S36、S37、S38、S39、S310:面
S311、S312:面
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2A圖係第1圖之成像鏡頭之場曲(Field Curvature)圖。
第2B圖係第1圖之成像鏡頭之畸變(Distortion)圖。
第2C圖係第1圖之成像鏡頭之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4A圖係第3圖之成像鏡頭之縱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圖。
第4B圖係第3圖之成像鏡頭之場曲(Field Curvature)圖。
第4C圖係第3圖之成像鏡頭之畸變(Distortion)圖。
第4D圖係第3圖之成像鏡頭之橫向色差(Lateral Color)圖。
第4E圖係第3圖之成像鏡頭之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第5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6A圖係第5圖之成像鏡頭之縱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圖。
第6B圖係第5圖之成像鏡頭之場曲(Field Curvature)圖。
第6C圖係第5圖之成像鏡頭之畸變(Distortion)圖。
第6D圖係第5圖之成像鏡頭之橫向色差(Lateral Color)圖。
第6E圖係第5圖之成像鏡頭之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請參閱第1圖,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成像鏡頭1沿著一光軸OA1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1、一光圈ST1、一第二透鏡L12、一第三透鏡L13、一第四透鏡L14、一第五透鏡L15及一濾光片OF1。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1上。
第一透鏡L11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1為凸面,像側面S12為凹面,物側面S11與像側面S12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二透鏡L12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3為凹面,像側面S14為凸面,物側面S13與像側面S14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三透鏡L13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5為凸面,像側面S16為凹面,物側面S15與像側面S16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四透鏡L14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7為凹面,像側面S18為凸面,物側面S17與像側面S18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五透鏡L15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9為凸面,像側面S110為凹面,物側面S19與像側面S110
皆為非球面表面,物側面S19與像側面S110皆具有反曲點。
濾光片OF1其物側面S111與像側面S112皆為平面。
另外,第一實施例中的成像鏡頭1滿足底下七條件中任一條件:
3.5<(f14-f13)/f1<8 (1)
5mm<f13+f14<12mm (2)
1.5<f14/f1<5 (3)
-1<(R111+R112)/(R121+R122)<0 (4)
3<R121/R122<5 (5)
0<((R131-R132)+(R141-R142))/f14<1 (6)
f13+f14>0mm (7)
其中,f13為第三透鏡L13之一有效焦距,f14為第四透鏡L14之一有效焦距,f1為成像鏡頭1之一有效焦距,R111為第一透鏡L11之物側面S11之一曲率半徑,R112為第一透鏡L11之像側面S12之一曲率半徑,R121為第二透鏡L12之物側面S13之一曲率半徑,R122為第二透鏡L12之像側面S14之一曲率半徑,R131為第三透鏡L13之物側面S15之一曲率半徑,R132為第三透鏡L13之像側面S16之一曲率半徑,R141為第四透鏡L14之物側面S17之一曲率半徑,R142為第四透鏡L14之像側面S18之一曲率半徑。
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1及滿足條件(1)至條件(7)中任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1能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提升視角、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一為第1圖中成像鏡頭1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
一資料顯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之有效焦距等於3.579mm、光圈值等於1.79、鏡頭總長度等於4.818772mm、視角等於92.32度。
表一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2+Eh14+Fh16+Gh18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G:非球面係數。
表二為表一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G為非球面係數。
表三為條件(1)至條件(7)中各參數值及條件(1)至條件(7)之計算值,由表三可知,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皆滿足條件(1)至條件(7)之要求。
另外,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這可從第2A至第2C圖看出。第2A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第2B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畸變(Distortion)圖。第2C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由第2A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對波長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之光線,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之場曲介於-0.6mm至0.1mm之間。
由第2B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對波長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畸變介於-0.6%至3%之間。
由第2C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對波長範圍介於0.470μm至0.650μm之光線,分別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視場高度分別為0.0000mm、0.7056mm、1.4112mm、2.1168mm、2.8224mm、3.5280mm,空間頻率介於0 lp/mm至90 lp/mm,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17至1.0之間。
顯見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之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3圖,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成像鏡頭2沿著一光軸OA2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21、一光圈ST2、一第二透鏡L22、一第三透鏡L23、一第四透鏡L24、一第五透鏡L25及一濾光片OF2。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2上。
第一透鏡L21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21為凸面,像側面S22為凹面,物側面S21與像側面S22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二透鏡L22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23為凹面,像側面S24為凸面,物側面S23與像側面S24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三透鏡L23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25為凹面,像側面S26為凸面,物側面S25與像側面S26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四透鏡L24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27為凹面,像側面S28為凸面,物側面S27與像側面S28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五透鏡L25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29為凸面,像側面S210為凹面,物側面S29與像側面S210皆為非球面表面,物側面S29與像側面S210皆具有反曲點。
濾光片OF2其物側面S211與像側面S212皆為平面。
另外,第二實施例中的成像鏡頭2滿足底下七條件中任一條件:
3.5<(f24-f23)/f2<8 (8)
5mm<f23+f24<12mm (9)
1.5<f24/f2<5 (10)
-1<(R211+R212)/(R221+R222)<0 (11)
3<R221/R222<5 (12)
0<((R231-R232)+(R241-R242))/f24<1 (13)
f23+f24>0mm (14)
上述f23、f24、f2、R211、R212、R221、R222、R231、R232、R241及R242之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中f13、f14、f1、R111、R112、R121、R122、R131、R132、R141及R142之定義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2及滿足條件(8)至條件(14)中任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2能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提升視角、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四為第3圖中成像鏡頭2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四資料顯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之有效焦距等於3.6mm、光圈值等於1.79、鏡頭總長度等於4.57021mm、視角等於91.56度。
表四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Gh16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
A~G:非球面係數。
表五為表四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G為非球面係數。
表六為條件(8)至條件(14)中各參數值及條件(8)至條件(14)之計算值,由表六可知,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皆滿足條件(8)至條件(14)之要求。
另外,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這可從第4A至第4E圖看出。第4A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縱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圖。第4B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第4C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畸變(Distortion)圖。第4D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橫向色差(Lateral Color)圖。第4E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由第4A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對波長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縱向像差值介於-0.02mm至0.055mm之間。
由第4B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對波長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之光線,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之場曲介於-0.1mm至0.08mm之間。
由第4C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對波長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畸變介於-0.5%至2.5%之間。
由第4D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對波長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之光線,於最大視場高度等於3.7000mm,所產生的橫向色差值介於-1.5μm至2.5μm之間。
由第4E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對波長範圍介於0.470μm至0.650μm之光線,分別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視場高度分別為0.0000mm、1.0290mm、2.0580mm、3.0870mm、3.4300mm、3.7000mm,空間頻率介於0 lp/mm至53 lp/mm,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57至1.0之間。
顯見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5圖,第5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成像鏡頭3沿著一光軸OA3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31、一光圈ST3、一第二透鏡L32、一第三透鏡L33、一第四透鏡L34、一第五透鏡L35及一濾光片OF3。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3上。
第一透鏡L31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31為凸面,像側面S32為凹面,物側面S31與像側面S32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二透鏡L32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33為凹面,像側面S34為凸面,物側面S33與像側面S34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三透鏡L33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35為凸面,像側面S36為凹面,物側面S35與像側面S36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四透鏡L34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37為凹面,像側面S38為凸面,物側面S37與像側面S38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五透鏡L35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39為凸面,像側面S310為凹面,物側面S39與像側面S310皆為非球面表面,物側面S39與像側面S310皆具有反曲點。
濾光片OF3其物側面S311與像側面S312皆為平面。
另外,第三實施例中的成像鏡頭3滿足底下七條件中任一條件:
3.5<(f34-f33)/f3<8 (15)
5mm<f33+f34<12mm (16)
1.5<f34/f3<5 (17)
-1<(R311+R312)/(R321+R322)<0 (18)
3<R321/R322<5 (19)
0<((R331-R332)+(R341-R342))/f34<1 (20)
f33+f34>0mm (21)
上述f33、f34、f3、R311、R312、R321、R322、R331、R332、R341及R342之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中f13、f14、f1、R111、R112、R121、R122、R131、R132、R141及R142之定義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3及滿足條件(15)至條件(21)中任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3能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提升視角、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七為第5圖中成像鏡頭3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七資料顯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之有效焦距等於3.579mm、光圈值等於1.9、鏡頭總長度等於4.8295mm、視角等於92.32度。
表七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Gh16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G:非球面係數。
表八為表七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G為非球面係數。
表九為條件(15)至條件(21)中各參數值及條件(15)至條件(21)之計算值,由表九可知,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皆滿足條件(15)至條件(21)之要求。
另外,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這可從第6A至第6E圖看出。第6A圖所示的,是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的縱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圖。第6B圖所示的,是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第6C圖所示的,是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畸變(Distortion)圖。第6D圖所示的,是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的橫向色差(Lateral Color)圖。第6E圖所示的,是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的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由第6A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對波長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縱向像差值介於-0.04mm至0.035mm之間。
由第6B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對波長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之光線,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之場曲介於-0.18mm至0.20mm之間。
由第6C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對波長為0.470
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畸變介於-0.3%至3%之間。
由第6D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對波長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之光線,於最大視場高度等於3.7280mm,所產生的橫向色差值介於-7μm至11μm之間。
由第6E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對波長範圍介於0.470μm至0.650μm之光線,分別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視場高度分別為0.0000mm、1.4112mm、1.7640mm、2.8224mm、3.5280mm、3.7280mm,空間頻率介於0 lp/mm至90 lp/mm,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09至1.0之間。
顯見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1‧‧‧成像鏡頭
L11‧‧‧第一透鏡
L12‧‧‧第二透鏡
L13‧‧‧第三透鏡
L14‧‧‧第四透鏡
L15‧‧‧第五透鏡
ST1‧‧‧光圈
OF1‧‧‧濾光片
OA1‧‧‧光軸
IMA1‧‧‧成像面
S11、S12、S13、S14、S15‧‧‧面
S16、S17、S18、S19、S110‧‧‧面
S111、S112‧‧‧面
Claims (10)
-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一像側;一第二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一物側;一第三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以及該第五透鏡沿著一光軸從該物側至該像側依序排列;該成像鏡頭至少滿足以下其中一條件:f3+f4>0mm;1.5<f4/f<5;其中,f3為該第三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4為該第四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為該成像鏡頭之一有效焦距。
-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一第二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一第三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以及一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以及該第五透鏡沿著一光軸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排列; 其中該成像鏡頭至少滿足以下其中一條件:1.5<f4/f<5;f3+f4>0mm;其中,f3為該第三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4為該第四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為該成像鏡頭之一有效焦距。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二透鏡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凸面朝向該像側;該第四透鏡更包括一凸面朝向該像側;以及該第五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該像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三透鏡更包括一凹面朝向該像側。
-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一像側;一第二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一物側;一第三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以及一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以及該第五透鏡沿著一光軸從該物側至該像側依序排列;其中該成像鏡頭至少滿足以下其中一條件:0<((R31-R32)+(R41-R42))/f4<1; 1.5<f4/f<5;其中,R31為該第三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32為該第三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41為該第四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42為該第四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f4為該第四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為該成像鏡頭之一有效焦距;其中該第三透鏡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凸面朝向該像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3項至第4項中任一請求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5mm<f3+f4<12mm;3.5<(f4-f3)/f<8;0<((R31-R32)+(R41-R42))/f4<1;其中,f3為該第三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4為該第四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為該成像鏡頭之一有效焦距,R31為該第三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32為該第三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41為該第四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42為該第四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請求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1<(R11+R12)/(R21+R22)<0;其中,R11為該第一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12為該第一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21為該第二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22為該第二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請求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3<R21/R22<5;其中,R21為該第二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22為該第二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請求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R31-R32)+(R41-R42))/f4<1;其中,R31為該第三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32為該第三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41為該第四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42為該第四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f4為該第四透鏡之一有效焦距。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以及該第五透鏡之每一透鏡中,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表面或兩個面皆為非球面表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108255A TWI790224B (zh) | 2018-03-12 | 2018-03-12 | 成像鏡頭(二十五)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108255A TWI790224B (zh) | 2018-03-12 | 2018-03-12 | 成像鏡頭(二十五)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39085A TW201939085A (zh) | 2019-10-01 |
TWI790224B true TWI790224B (zh) | 2023-01-21 |
Family
ID=69023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08255A TWI790224B (zh) | 2018-03-12 | 2018-03-12 | 成像鏡頭(二十五)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790224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3140398A (ja) * | 2013-04-15 | 2013-07-18 | Konica Minolta Inc | 撮像レンズ |
JP2014160141A (ja) * | 2013-01-25 | 2014-09-04 | Kantatsu Co Ltd | 広角撮像レンズ |
TWI594039B (zh) * | 2016-12-09 | 2017-08-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擷取光學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598629B (zh) * | 2016-02-16 | 2017-09-1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四) |
-
2018
- 2018-03-12 TW TW107108255A patent/TWI790224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4160141A (ja) * | 2013-01-25 | 2014-09-04 | Kantatsu Co Ltd | 広角撮像レンズ |
JP2013140398A (ja) * | 2013-04-15 | 2013-07-18 | Konica Minolta Inc | 撮像レンズ |
TWI598629B (zh) * | 2016-02-16 | 2017-09-1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四) |
TWI594039B (zh) * | 2016-12-09 | 2017-08-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擷取光學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39085A (zh) | 2019-10-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91915B (zh) | 廣角鏡頭 | |
TWI476436B (zh) | 成像鏡頭 | |
US10133034B2 (en) | Projection lens assembly | |
CN110261994B (zh) | 成像镜头 | |
TWI763748B (zh) | 成像鏡頭(二十一) | |
TWI766956B (zh) | 成像鏡頭(二十四) | |
CN110231706B (zh) | 成像镜头 | |
TWI679447B (zh) | 成像鏡頭(二十九) | |
TWI491913B (zh) | 成像鏡頭 | |
TWI690725B (zh) | 成像鏡頭(十六) | |
TWI668480B (zh) | 成像鏡頭(二十七) | |
US20200183131A1 (en) | Lens Assembly | |
TWI790224B (zh) | 成像鏡頭(二十五) | |
TWI699552B (zh) | 廣角鏡頭(十三) | |
TWI709783B (zh) | 廣角鏡頭(二十八) | |
TWI522645B (zh) | 成像鏡頭 | |
TWI724567B (zh) | 成像鏡頭(四十) | |
TWI808056B (zh) | 廣角鏡頭(十四) | |
TWI595260B (zh) | 成像鏡頭 | |
TW202022410A (zh) | 成像鏡頭(二十八) | |
TWI855861B (zh) | 廣角鏡頭(五十一) | |
TWI683148B (zh) | 望遠鏡頭 | |
TWI745918B (zh) | 成像鏡頭(四十三) | |
TWI724539B (zh) | 成像鏡頭(三十八) | |
TWI704388B (zh) | 望遠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