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8766B - 直接通訊系統及其探索互動方法 - Google Patents
直接通訊系統及其探索互動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28766B TWI528766B TW102103268A TW102103268A TWI528766B TW I528766 B TWI528766 B TW I528766B TW 102103268 A TW102103268 A TW 102103268A TW 102103268 A TW102103268 A TW 102103268A TW I528766 B TWI528766 B TW I52876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direct communication
- communication device
- server
- user
- client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4—User authentication involving the use of external additional devices, e.g. dongles or smart cards
- G06F21/35—User authentication involving the use of external additional devices, e.g. dongles or smart cards communicating wirelessly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44—Program or device authentication
- G06F21/445—Program or device authentication by mutual authentication, e.g. between devices or program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 G06Q20/32—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using wireless devices
- G06Q20/327—Short range or proximity payments by means of M-devices
- G06Q20/3278—RFID or NFC payments by means of M-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69—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for achieving mutual authent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直接通訊系統及其探索互動方法;更具體而言,本發明之直接通訊系統及其探索互動方法係可透過第三方認證,增加直接通訊之安全性,並透過互動訊息之直接傳遞,增加於直接通訊系統使用互動探索技術之便利性。
習知之直接通訊系統(direct mode communication)中,裝置彼此間皆可直接進行通訊,如此一來,將可以更簡便且迅速之方式完成訊息之交換。然而,由於此種直接連線溝通之方式通常缺乏完整之安全協定,因此,較容易遭到不法人士之利用,並進一步偽造身分以及竊取資料。據此,當習知之直接通訊裝置於使用互動探索(Interactive Discovery)技術時,其安全性及穩定性將為一大隱憂。
另外,於習知之直接通訊系統中使用互動探索技術時,若欲將互動資訊傳送至用戶端裝置,通常係先由用戶端裝置傳送互動資訊需求至週邊之伺服端裝置,隨後,伺服端裝置再將互動資訊需求傳送至後端核心網路,俾後端核心網路將互動資訊推播至用戶端裝置。然而,此種訊息傳遞方式除較為繁瑣外,更容易因多餘之資料傳遞造成網路資源之負擔。
綜上所述,如何加強直接通訊系統之安全性,並同時提升訊息傳播之便利性,乃業界亟需努力之目標。
為解決前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直接通訊系統及其探索互動方法,其主要係可透過第三方認證,增加直接通訊之安全性,並透過互動訊息之直接傳遞,增加於直接通訊系統使
用互動探索技術之便利性。
為完成前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直接通訊系統之互動探索方法。直接通訊系統包含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以及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與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分別與操作伺服器連線。互動探索方法包含:(a)令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向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用戶端認證身分;(b)令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向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伺服端認證身分;(c)令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基於用戶端認證身分廣播探索訊號;(d)令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進入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預設服務範圍後,接收探索訊號;(e)令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根據探索訊號,基於伺服端認證身分提供互動資料予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為完成前述目的,本發明又提供一種直接通訊系統,包含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以及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與操作伺服器連線,並向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用戶端認證身分。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與操作伺服器連線,並向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伺服端認證身分。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基於用戶端認證身分廣播探索訊號。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進入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預設服務範圍後接收探索訊號,並根據探索訊號,基於伺服端認證身分提供互動資料予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於參閱圖式及隨後描述的實施方式後,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便可了解本發明的技術手段及實施態樣。
1、2、3、4‧‧‧直接通訊系統
11‧‧‧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110‧‧‧用戶端認證身分
111‧‧‧處理器
112‧‧‧探索訊號
1120‧‧‧用戶端辨識符
113‧‧‧收發器
1130‧‧‧天線
114‧‧‧用戶端認證要求訊號
115‧‧‧裝置主要通訊面
13‧‧‧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
130‧‧‧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
131‧‧‧處理器
132‧‧‧互動資料
1320‧‧‧消費資訊
133‧‧‧收發器
134‧‧‧第一伺服端認證要求訊號
138‧‧‧第一預設服務範圍
15‧‧‧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
150‧‧‧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
156‧‧‧互動資料要求訊息
158‧‧‧第二預設服務範圍
6‧‧‧操作伺服器
第1A圖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直接通訊系統之示意圖;第1B圖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示意圖;第1C圖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示意圖;
第2圖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直接通訊系統之示意圖;第3圖係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直接通訊系統之示意圖;第4A圖係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直接通訊系統之示意圖;第4B圖係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示意圖;第5圖係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互動探索方法之流程圖;第6圖係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互動探索方法之流程圖;第7圖係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互動探索方法之流程圖;第8圖係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互動探索方法之流程圖;第9圖係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互動探索方法之流程圖;以及第10圖係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互動探索方法之流程圖。
本發明的內容可透過以下實施例來解釋,但本發明的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必須在如以下實施例中所述的任何特定的環境、應用或方式方能實施。因此,以下實施例的說明僅在於闡釋本發明,而非用以限制本發明。在以下實施例及圖式中,與本發明非直接相關的元件已省略而未繪示,且繪示於圖式中的各元件之間的尺寸比例僅為便於理解,而非用以限制為實際的實施比例。
請參考第1A-1C圖。其中,第1A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一直接通訊(Direct Mode Communication)系統1之示意圖,直接通訊系統1包含一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以及一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第1B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之示意圖,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包含一處理器111以及一收發器113。第1C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之示意圖,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包含一處理器131以及一收發器133。網路元件間之互動將於下文中予以進一步闡述。
首先,為使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與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間具有較安全之通訊,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與
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皆須向第三方認證系統進行認證。具體而言,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之處理器111透過收發器113與第三方之一操作伺服器6連線,並向操作伺服器6進行認證得一用戶端認證身分110。同樣地,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之處理器131透過收發器133與第三方之操作伺服器6連線,並向操作伺服器6進行認證得一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130。
而由於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與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皆通過認證,並取得認證身分,則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與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彼此間便可基於已認證之身分,進一步利用互動探索技術進行資料交換。更詳細來說,當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欲透過互動探索技術獲取互動式資料時,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之處理器111便可基於已認證之用戶端認證身分110,透過收發器113廣播一探索訊號112,以期周圍同樣認證過之相關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回應。
接著,當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進入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之一第一預設服務範圍138時,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之處理器131便可透過收發器133接收探索訊號112。
其中,探索訊號112可包含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公開之相關資料(如個人資料等),據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則可根據探索訊號112包含之用戶相關資料,基於已認證之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130,提供一互動資料132予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俾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之使用者透過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獲得互動資料132。
請參考第2圖,其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一直接通訊系統2之示意圖。其中,須特別說明者,第二實施例中與先前實施例之系統架構及網絡連接環境相同,因此符號相同之元件功能亦同,於此不再贅述。而第二實施例與先前實施例之差異在於,第二實施例係較詳細地描述認證之過程,並例舉互動資料之利用。
具體而言,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之處理器111透過收發器113傳送一用戶端認證要求訊號114至操作伺服器6,而
操作伺服器6便可據以產生用戶端認證身分110,並將其傳送至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換言之,即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之處理器111透過收發器113自操作伺服器6接收用戶端認證身分110。
同樣地,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之處理器131透過收發器133傳送一第一伺服端認證要求訊號134至操作伺服器6,而操作伺服器6亦可據以產生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130,並將其傳送至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換言之,即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之處理器131透過收發器133自操作伺服器6接收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130。
隨後,當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進入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之第一預設服務範圍138,且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之處理器111基於已認證之用戶端認證身分110,透過收發器113廣播探索訊號112時,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之處理器131便先根據用戶端認證身分110判斷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是否合法。若判斷結果為合法,則透過收發器133皆收探索訊號112;反之,則忽略探索訊號112。
類似地,當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欲發送互動資料132至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時,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之處理器111同樣先根據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130判斷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是否合法。若判斷結果為合法,則透過收發器113獲得互動資料132;反之,則忽略互動資料132。據此,透過前述詳細認證步驟,直接通訊裝置便可根據彼此之已認證身份安全地直接交換資料。
舉例來說,當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以及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欲透過互動探索完成消費行為時,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可於互動資料132中包含一消費資訊1320,則當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於提供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互動資料132,換言之,即完成消費通知時,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之處理器131便可透過收發器133將消費資訊1320傳送至操作伺服器6。而由於消費相關資訊係記錄於操作伺服器6,因此,商
家便可於固定週期內向操作伺服器6之廠商請款,如此一來,將可增加使用上之便利性。
請參考第3圖,其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一直接通訊系統3之示意圖,其中,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更與一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5連線,第二伺服端通訊裝置15同樣已向操作伺服器6認證得一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150。須特別說明者,第三實施例中與先前實施例之系統架構及網絡連接環境相同,因此符號相同之元件功能亦同,於此不再贅述。而第三實施例主要係說明,當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與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進行互動資料交換,同時移動至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5之一第二服務範圍158內時,各裝置間互動之不同實施態樣。
具體而言,於第三實施例中,探索訊號112包含代表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之一用戶端辨識符1120,據此,當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收到探索訊號112後,便可利用處理器131,透過收發器133將探索訊號112包含之用戶端辨識符1120轉遞至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5供其使用。如此一來,當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5判斷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進入第二預設服務範圍158後,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5便可根據包含用戶端辨識符1120之探索訊號112,基於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150,接續地提供互動資料132予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
簡言之,即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收到探索訊號112後,便同時將具有用戶端辨識符1120之探索訊號112傳送至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5,則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5便可得知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正提供互動資料132予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如此一來,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5即可於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移動至其服務範圍158後,直接取代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之角色,接續地提供互動資料132予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
而第三實施例之另一種實施態樣,主要係由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之處理器131先透過收發器133偵測用戶端
直接通訊裝置11進入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5之第二預設服務範圍158。隨後,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之處理器131再透過收發器133,將探索訊號112包含之用戶端辨識符1120轉遞至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5。如此一來,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5便可根據包含用戶端辨識符1120之探索訊號112,基於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150,接續地提供互動資料132予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
簡言之,即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先偵測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移動至第二預設服務範圍158,隨後才將具有用戶端辨識符1120之探索訊號112傳送至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5,如此一來,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5即可直接取代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之角色,接續地提供互動資料132予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
而第三實施例之再一種實施態樣,主要係由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5自行偵測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進入第二預設服務範圍158後,擷取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之探索訊號112之用戶端辨識符1120,隨後再發出包含用戶端辨識符1120之一互動資料要求訊息156至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用以要求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之相關資料。而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之處理器131便根據互動資料要求訊息156,透過收發器133傳送相應於用戶端辨識符1120之互動資料132至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5,如此一來,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5即可直接取代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之角色,接續地提供互動資料132予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
簡言之,即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等待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5之要求,直到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5判斷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進入其服務範圍,並向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要求與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相關之資料後,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再傳送互動資料132至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如此一來,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5即可進一步地
取代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之角色,接續地提供互動資料132予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
需特別說明者,前述之預設服務範圍可依據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以及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硬體種類決定。請一併參考第4A圖以及第4B圖。其中,第4A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一直接通訊系統4之示意圖。第4B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之示意圖。須強調者,第四實施例中與先前實施例之系統架構及網絡連接環境相同,因此符號相同之元件功能亦同,於此不再贅述。
具體而言,於第四實施例中,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之收發器113更包含用以形成一裝置主要通訊面115之複數天線1130。據此,當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之通訊具有方向性時,其便可透過方位之改變來決定是否位於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預設服務範圍內。
更進一步來說,若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透過複數天線1130之設置,使得其具有裝置主要通訊面115時,則當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之裝置主要通訊面115朝向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之第一預設服務範圍138時,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方能提供互動資料132予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而當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之裝置主要通訊面115轉而朝向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5之第二預設服務範圍158時,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5方能接續地提供互動資料132予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
本發明之一第五實施例係為一互動探索方法,其流程圖請參考第5圖。第五實施例之方法係用於一直接通訊系統(例如前述實施例之直接通訊系統1)及其所包含之一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以及一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如前述實施例之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以及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與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分別與一操作伺服器連線。第五實施例之詳細步驟如下所述。
首先,執行步驟501,令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向操作
伺服器進行認證得一用戶端認證身分。執行步驟502,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向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一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據此,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與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彼此間便可基於已認證之身分,進一步利用互動探索技術進行資料交換。
接著,執行步驟503,令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基於用戶端認證身分廣播一探索訊號。執行步驟504,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進入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第一預設服務範圍後,接收探索訊號。最後,執行步驟505,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根據探索訊號,基於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提供一互動資料予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本發明之一第六實施例係為一互動探索方法,其流程圖請參考第6圖。第六實施例之方法係用於一直接通訊系統(例如前述實施例之直接通訊系統2)及其所包含之一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以及一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如前述實施例之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以及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與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分別與一操作伺服器連線。第六實施例之詳細步驟如下所述。
首先,執行步驟601,令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傳送一用戶端認證要求訊號至操作伺服器。執行步驟602,令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自操作伺服器接收一用戶端認證身分。執行步驟603,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傳送一第一伺服端認證要求訊號至操作伺服器。執行步驟604,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自操作伺服器接收一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接著,執行步驟605,令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基於用戶端認證身分廣播一探索訊號。執行步驟606,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進入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第一預設服務範圍後,根據用戶端認證身分判斷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係合法。
執行步驟607,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探索訊號。執行步驟608,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根據探索訊號,
基於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提供一互動資料予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接著,執行步驟609,令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根據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判斷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係合法。執行步驟610,令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互動資料。最後,執行步驟611,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將消費資訊傳送至操作伺服器,俾操作伺服器統整消費相關資訊。
本發明之一第七實施例係為一互動探索方法,其流程圖請參考第7圖。第七實施例之方法係用於一直接通訊系統(例如前述實施例之直接通訊系統3)及其所包含之一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以及一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如前述實施例之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以及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與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分別與一操作伺服器連線。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更與一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連線,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具有向操作伺服器認證後所得之一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第七實施例之詳細步驟如下所述。
首先,執行步驟701,令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向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一用戶端認證身分。執行步驟702,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向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一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據此,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與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彼此間便可基於已認證之身分,進一步利用互動探索技術進行資料交換。
接著,執行步驟703,令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基於用戶端認證身分廣播包含一探索訊號。其中,探索訊號包含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用戶端辨識符。執行步驟704,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進入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第一預設服務範圍後,接收探索訊號。執行步驟705,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將探索訊號包含之用戶端辨識符轉遞至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
最後,執行步驟706,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根據探索訊號,基於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提供一互動資料予用戶端
直接通訊裝置。而由於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已先將探索訊號包含之用戶端辨識符轉遞至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如此一來,當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判斷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進入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第二預設服務範圍後,便可根據包含用戶端辨識符之探索訊號,基於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接續地提供互動資料予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本發明之一第八實施例係為一互動探索方法,其流程圖請參考第8圖。第八實施例之方法係用於一直接通訊系統(例如前述實施例之直接通訊系統3)及其所包含之一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以及一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如前述實施例之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以及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與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分別與一操作伺服器連線。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更與一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連線,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具有向操作伺服器認證後所得之一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第八實施例之詳細步驟如下所述。
首先,執行步驟801,令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向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一用戶端認證身分。執行步驟802,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向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一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據此,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與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彼此間便可基於已認證之身分,進一步利用互動探索技術進行資料交換。
接著,執行步驟803,令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基於用戶端認證身分廣播一探索訊號。其中,探索訊號包含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用戶端辨識符。執行步驟804,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進入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第一預設服務範圍後,接收探索訊號。執行步驟805,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根據探索訊號,基於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提供一互動資料予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隨後,執行步驟806,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偵測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進入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第二預
設服務範圍。最後,執行步驟807,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將探索訊號包含之用戶端辨識符轉遞至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
如此一來,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便可根據包含用戶端辨識符之探索訊號,基於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接續地提供互動資料予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本發明之一第九實施例係為一互動探索方法,其流程圖請參考第9圖。第九實施例之方法係用於一直接通訊系統(例如前述實施例之直接通訊系統3)及其所包含之一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以及一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如前述實施例之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以及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與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分別與一操作伺服器連線。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更與一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連線,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具有向操作伺服器認證後所得之一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第九實施例之詳細步驟如下所述。
首先,執行步驟901,令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向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一用戶端認證身分。執行步驟902,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向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一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據此,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與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彼此間便可基於已認證之身分,進一步利用互動探索技術進行資料交換。
接著,執行步驟903,令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基於用戶端認證身分廣播一探索訊號。其中,探索訊號包含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用戶端辨識符。執行步驟904,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進入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第一預設服務範圍後,接收探索訊號。執行步驟905,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根據探索訊號,基於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提供一互動資料予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隨後,執行步驟906,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傳送之包含用戶端辨識符之一互動資料要求訊息。最後,執行步驟907,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根
據包含用戶端辨識符之互動資料要求訊息,傳送相應於用戶端辨識符之互動資料至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如此一來,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便可,基於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接續地提供互動資料予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本發明之一第十實施例係為一互動探索方法,其流程圖請參考第10圖。第十實施例之方法係用於一直接通訊系統(例如前述實施例之直接通訊系統4)及其所包含之一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以及一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如前述實施例之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11以及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13),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與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分別與一操作伺服器連線,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具有一裝置主要通訊面。第十實施例之詳細步驟如下所述。
首先,執行步驟1001,令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向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一用戶端認證身分。執行步驟1002,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向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一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據此,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與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彼此間便可基於已認證之身分,進一步利用互動探索技術進行資料交換。
接著,執行步驟1003,令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基於用戶端認證身分廣播一探索訊號。執行步驟1004,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裝置主要通訊面朝向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第一預設服務範圍後,接收探索訊號。最後,執行步驟1005,令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根據探索訊號,基於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提供一互動資料予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直接通訊系統及其互動探索方法係可透過第三方認證,增加直接通訊之安全性,並透過互動訊息之直接傳遞,增加於直接通訊系統使用互動探索技術之便利性。
惟上述實施例僅為例示性說明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以及闡釋本發明之技術特徵,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保護範疇。
任何熟悉此技藝之人士可輕易完成之改變或均等性之安排均屬於本發明所主張之範圍,本發明之權利保護範圍應以申請專利範圍為準。
11‧‧‧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112‧‧‧探索訊號
1120‧‧‧用戶端辨識符
13‧‧‧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
132‧‧‧互動資料
15‧‧‧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
150‧‧‧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
156‧‧‧互動資料要求訊息
158‧‧‧第二預設服務範圍
3‧‧‧直接通訊系統
6‧‧‧操作伺服器
Claims (36)
- 一種用於一直接通訊(Direct Mode Communication)系統之互動探索(Interactive Discovery)方法,該直接通訊系統包含一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以及一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與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分別與一操作伺服器連線,該互動探索方法包含:(a)令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向該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一用戶端認證身分;(b)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向該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一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c)令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基於該用戶端認證身分廣播一探索訊號;(d1)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進入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第一預設服務範圍後,根據該用戶端認證身分判斷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係合法;(d2)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步驟(d1)後接收該探索訊號;(e)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根據該探索訊號,基於該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提供一互動資料予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 如請求項1所述之互動探索方法,其中,該互動資料包含一消費資訊,步驟(e)後更包含下列步驟:(e1)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將該消費資訊傳送至該操作伺服器。
- 如請求項1所述之互動探索方法,其中,步驟(a)更包含:(a1)令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傳送一用戶端認證要求訊號至該操作伺服器;(a2)令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於步驟(a1)後,自該操作伺服器接收該用戶端認證身分; 其中,步驟(b)更包含:(b1)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傳送一第一伺服端認證要求訊號至該操作伺服器;(b2)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步驟(b1)後,自該操作伺服器接收該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
- 如請求項1所述之互動探索方法,更於步驟(e)後包含:(e1)令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根據該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判斷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係合法;(e2)令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於步驟(e1)後接收該互動資料。
- 如請求項1所述之互動探索方法,其中,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更與一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連線,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具有向該操作伺服器認證後所得之一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該探索訊號包含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用戶端辨識符,步驟(d2)後更包含下列步驟:(d3)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將該探索訊號包含之該用戶端辨識符轉遞至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俾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進入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第二預設服務範圍後,根據包含該用戶端辨識符之該探索訊號,基於該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接續地提供該互動資料予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 如請求項1所述之互動探索方法,其中,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更與一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連線,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具有向該操作伺服器認證後所得之一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該探索訊號包含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用戶端辨識符,步驟(e)後更包含下列步驟:(e1)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偵測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進入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第二預設服務範圍;(e2)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步驟(e1)後, 將該探索訊號包含之該用戶端辨識符轉遞至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俾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根據包含該用戶端辨識符之該探索訊號,基於該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接續地提供該互動資料予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 如請求項1所述之互動探索方法,其中,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更與一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連線,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具有向該操作伺服器認證後所得之一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該探索訊號包含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用戶端辨識符,步驟(e)後更包含下列步驟:(e1)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傳送之包含該用戶端辨識符之一互動資料要求訊息;(e2)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根據包含該用戶端辨識符之該互動資料要求訊息,傳送相應於該用戶端辨識符之該互動資料至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俾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基於該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接續地提供該互動資料予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 如請求項1所述之互動探索方法,其中,步驟(d2)更包含下列步驟:(d21)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裝置主要通訊面朝向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該第一預設服務範圍後,接收該探索訊號。
- 一種用於一用戶端直接通訊(Direct Mode Communication)裝置之互動探索(Interactive Discovery)方法,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係用於一直接通訊系統中,該直接通訊系統更包含一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與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分別與一操作伺服器連線,該互動探索方法包含:(a)令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向該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一用戶端認證身分; (b)令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基於該用戶端認證身分廣播一探索訊號,俾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進入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第一預設服務範圍後,根據該用戶端認證身分判斷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係合法,並接收該探索訊號;(c1)令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根據一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判斷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係合法;(c2)令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於步驟(c1)後,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獲得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根據該探索訊號並基於該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所提供之一互動資料,其中,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向該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該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
- 如請求項9所述之互動探索方法,其中,步驟(a)更包含:(a1)令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傳送一用戶端認證要求訊號至該操作伺服器;(a2)令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於步驟(a1)後,自該操作伺服器接收該用戶端認證身分。
- 如請求項9所述之互動探索方法,其中,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具有一裝置主要通訊面,步驟(b)更包含下列步驟:(b1)令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基於該用戶端認證身分廣播該探索訊號,俾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進入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該第一預設服務範圍後,根據該用戶端認證身分判斷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係合法;(b2)令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基於該用戶端認證身分廣播該探索訊號,俾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該裝置主要通訊面朝向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該第一預設服務範圍後,接收該探索訊號。
- 一種用於一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Direct Mode Communication)裝置之互動探索(Interactive Discovery)方 法,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係用於一直接通訊系統中,該直接通訊系統更包含一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以及一操作伺服器,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與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分別與該操作伺服器連線,該互動探索方法包含:(a)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向該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一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b1)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進入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第一預設服務範圍後,根據一用戶端認證身分判斷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係合法;(b2)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步驟(b1)後,接收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基於該用戶端認證身分廣播之一探索訊號,其中,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向該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該用戶端認證身分;(c)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根據該探索訊號,基於該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提供一互動資料予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 如請求項12所述之互動探索方法,其中,該互動資料包含一消費資訊,步驟(c)後更包含下列步驟:(c1)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將該消費資訊傳送至該操作伺服器。
- 如請求項12所述之互動探索方法,其中,步驟(a)更包含:(a1)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傳送一第一伺服端認證要求訊號至該操作伺服器;(a2)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步驟(a1)後,自該操作伺服器接收該第一伺服端端認證身分。
- 如請求項12所述之互動探索方法,其中,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更與一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連線,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具有向該操作伺服器認證後所得之一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該探索訊號包含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 用戶端辨識符,步驟(b2)後更包含下列步驟:(b3)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將該探索訊號包含之該用戶端辨識符轉遞至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俾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進入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第二預設服務範圍後,根據包含該用戶端辨識符之該探索訊號,基於該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接續地提供該互動資料予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 如請求項12所述之互動探索方法,其中,該直接通訊系統更包含一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更與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連線,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具有向該操作伺服器認證後所得之一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該探索訊號包含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用戶端辨識符,步驟(c)後更包含下列步驟:(c1)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偵測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進入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第二預設服務範圍;(c2)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步驟(c1)後,將該探索訊號包含之該用戶端辨識符轉遞至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俾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根據包含該用戶端辨識符之該探索訊號,基於該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接續地提供該互動資料予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 如請求項12所述之互動探索方法,其中,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更與一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連線,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具有向該操作伺服器認證後所得之一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該探索訊號包含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用戶端辨識符,步驟(c)後更包含下列步驟:(c1)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傳送之包含該用戶端辨識符之一互動資料要求訊息;(c2)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根據包含該用戶端 辨識符之該互動資料要求訊息,傳送相應於該用戶端辨識符之該互動資料至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俾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基於該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接續地提供該互動資料予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 如請求項12所述之互動探索方法,其中,步驟(b2)更包含下列步驟:(b21)令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裝置主要通訊面朝向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該第一預設服務範圍後,接收該探索訊號。
- 一種直接通訊(Direct Mode Communication)系統,包含:一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與一操作伺服器連線,並向該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一用戶端認證身分;以及一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與該操作伺服器連線,並向該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一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其中,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基於該用戶端認證身分廣播一探索訊號,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進入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第一預設服務範圍後,根據該用戶端認證身分判斷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係合法,並接收該探索訊號,並根據該探索訊號,基於該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提供一互動資料予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 如請求項19所述之直接通訊系統,其中,該互動資料包含一消費資訊,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更將該消費資訊傳送至該操作伺服器。
- 如請求項19所述之直接通訊系統,其中,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更傳送一用戶端認證要求訊號至該操作伺服器,並自該操作伺服器接收該用戶端認證身分,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更傳送一第一伺服端認證要求訊號至該操作伺服器,並自該操作伺服器接收該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
- 如請求項19所述之直接通訊系統,其中,該用戶端直接通訊 裝置更根據該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判斷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係合法,並接收該互動資料。
- 如請求項19所述之直接通訊系統,其中,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更與一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連線,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具有向該操作伺服器認證後所得之一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該探索訊號包含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用戶端辨識符,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更將該探索訊號包含之該用戶端辨識符轉遞至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俾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進入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第二預設服務範圍後,根據包含該用戶端辨識符之該探索訊號,基於該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接續地提供該互動資料予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 如請求項19所述之直接通訊系統,其中,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更與一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連線,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具有向該操作伺服器認證後所得之一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該探索訊號包含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用戶端辨識符,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更偵測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進入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第二預設服務範圍,並將該探索訊號包含之該用戶端辨識符轉遞至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俾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根據包含該用戶端辨識符之該探索訊號,基於該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接續地提供該互動資料予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 如請求項19所述之直接通訊系統,其中,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更與一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連線,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具有向該操作伺服器認證後所得之一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該探索訊號包含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用戶端辨識符,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傳送之包含該用戶端辨識符之一互動資料要求訊息,並根據包含該用戶端辨識符之該互動資料要求訊息,傳送相應於該用戶端辨識符之該互動資料至該第二伺服 端直接通訊裝置,俾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基於該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接續地提供該互動資料予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 如請求項19所述之直接通訊系統,其中,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更於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裝置主要通訊面朝向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該第一預設服務範圍後接收該探索訊號。
- 一種用於一直接通訊系統之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該直接通訊系統更包含一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與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分別與一操作伺服器連線,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包含:一處理器;以及一收發器;其中,該處理器用以透過該收發器向該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一用戶端認證身分,該處理器更用以基於該用戶端認證身分,透過該收發器廣播一探索訊號,俾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進入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第一預設服務範圍後,根據該用戶端認證身分判斷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係合法後,並接收該探索訊號,該處理器更用以根據一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判斷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係合法,並透過該收發器獲得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根據該探索訊號並基於該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所提供之一互動資料,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向該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該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
- 如請求項27所述之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其中,該處理器更用以透過該收發器傳送一用戶端認證要求訊號至該操作伺服器,並自該操作伺服器接收該用戶端認證身分。
- 如請求項27所述之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其中,該收發器更包含:複數天線,用以形成一裝置主要通訊面; 其中,該處理器更用以基於該用戶端認證身分,透過該收發器廣播該探索訊號,俾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該裝置主要通訊面朝向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該第一預設服務範圍後,接收該探索訊號。
- 一種用於一直接通訊系統之一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該直接通訊系統更包含一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與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分別與一操作伺服器連線,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包含:一處理器;以及一收發器;其中,該處理器用以透過該收發器向該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一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該處理器更用以於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進入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第一預設服務範圍後,根據一用戶端認證身分判斷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係合法,並透過該收發器接收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基於該用戶端認證身分廣播之一探索訊號,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向該操作伺服器進行認證得該用戶端認證身分,該處理器更用以根據該探索訊號,基於該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透過該收發器提供一互動資料予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 如請求項30所述之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其中,該互動資料包含一消費資訊,該處理器更用以透過該收發器將該消費資訊傳送至該操作伺服器。
- 如請求項30所述之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其中,該處理器更用以透過該收發器傳送一第一伺服端認證要求訊號至該操作伺服器,並自該操作伺服器接收該第一伺服端認證身分。
- 如請求項30所述之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其中,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更與一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連線,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具有向該操作伺服器認證後所得之一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該探索訊號包含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用戶端辨識符,該處理器更用以透過該收發器將 該探索訊號包含之該用戶端辨識符轉遞至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俾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於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進入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第二預設服務範圍後,根據包含該用戶端辨識符之該探索訊號,基於該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接續地提供該互動資料予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 如請求項30所述之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其中,該直接通訊系統更包含一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更與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連線,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具有向該操作伺服器認證後所得之一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該探索訊號包含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用戶端辨識符,令該處理器更用以透過該收發器偵測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進入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第二預設服務範圍,並透過該收發器將該探索訊號包含之該用戶端辨識符轉遞至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俾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根據包含該用戶端辨識符之該探索訊號,基於該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接續地提供該互動資料予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 如請求項30所述之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其中,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更與一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連線,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具有向該操作伺服器認證後所得之一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該探索訊號包含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用戶端辨識符,令該處理器透過該收發器接收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傳送之包含該用戶端辨識符之一互動資料要求訊息,並根據該包含該用戶端辨識符之該互動資料要求訊息,透過該收發器傳送相應於該用戶端辨識符之該互動資料至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俾該第二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基於該第二伺服端認證身分,接續地提供該互動資料予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
- 如請求項30所述之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其中,該處理 器更用以於該用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一裝置主要通訊面朝向該第一伺服端直接通訊裝置之該第一預設服務範圍後,透過該收發器接收該探索訊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261595133P | 2012-02-05 | 2012-02-05 | |
US201261642466P | 2012-05-04 | 2012-05-04 | |
US201261672785P | 2012-07-18 | 2012-07-18 | |
US201261721020P | 2012-10-31 | 2012-10-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34478A TW201334478A (zh) | 2013-08-16 |
TWI528766B true TWI528766B (zh) | 2016-04-01 |
Family
ID=48904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03268A TWI528766B (zh) | 2012-02-05 | 2013-01-29 | 直接通訊系統及其探索互動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294453B2 (zh) |
TW (1) | TWI52876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887294B1 (ko) * | 2014-03-27 | 2018-08-09 | 지티이 위스트론 텔레콤 에이비 | 동기화 신호 속성들에 기초하여 측정들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647257B2 (en) | 1998-01-21 | 2003-11-11 | Leap Wireless International,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targeted messages based on wireless mobile location |
US6886095B1 (en) * | 1999-05-21 | 2005-04-26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ly initializing secure communications among wireless devices |
US6775770B1 (en) * | 1999-12-30 | 2004-08-10 | Intel Corporation | Platform and method for securing data provided through a user input device |
US6766160B1 (en) * | 2000-04-11 | 2004-07-20 | Nokia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facilitating authentication of communication station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BR0203323A (pt) * | 2001-04-19 | 2003-04-08 | Ntt Docomo Inc | Aperfeiçoamento introduzido em sistema de terminal de comunicação |
US8046577B2 (en) * | 2001-12-12 | 2011-10-25 | At&T Corp. | Secure IP access protocol framework and supporting network architecture |
US20030149874A1 (en) * | 2002-02-06 | 2003-08-07 | Xerox Corporatio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henticating communications in a network medium |
US7773972B2 (en) * | 2002-05-15 | 2010-08-10 | Socket Mobile, Inc. | Functionality and policies based on wireless device dynamic associations |
US6904055B2 (en) * | 2002-06-24 | 2005-06-07 | Nokia Corporation | Ad hoc networking of terminals aided by a cellular network |
FR2842055B1 (fr) * | 2002-07-05 | 2004-12-24 | Nortel Networks Ltd | Procede pour controler l'acces a un systeme cellulaire de radiocommunication a travers un reseau local sans fil, et organe de controle pour la mise en oeuvre du procede |
US8271786B1 (en) * | 2002-10-16 | 2012-09-18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secure communications between a first and a second peer device |
US7917748B2 (en) * | 2002-10-25 | 2011-03-29 | Pine Valley Investments, Inc. | Secure group secret distribution |
US7743408B2 (en) * | 2003-05-30 | 2010-06-22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Secure association and management frame verification |
US20050054327A1 (en) * | 2003-09-04 | 2005-03-10 | David Johnston | System and associated methods to determine authentication priority between devices |
US7600113B2 (en) * | 2004-02-20 | 2009-10-06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Secure network channel |
US7693797B2 (en) * | 2004-06-21 | 2010-04-06 | Nokia Corporation | Transaction and payment system security remote authentication/validation of transactions from a transaction provider |
US7552322B2 (en) * | 2004-06-24 | 2009-06-23 |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 Using a portable security token to facilitate public key certification for devices in a network |
US7917944B2 (en) * | 2004-12-13 | 2011-03-29 | Alcatel Lucent | Secure authentication advertisement protocol |
US7634802B2 (en) * | 2005-01-26 | 2009-12-15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Secure method and system for creating a plug and play network |
US20070198837A1 (en) * | 2005-04-29 | 2007-08-23 | Nokia Corporation | Establishment of a secure communication |
US7882238B2 (en) * | 2005-07-08 | 2011-02-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sing bluetooth to establish ad-hoc connections between non-bluetooth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odules |
US9137012B2 (en) * | 2006-02-03 | 2015-09-15 | Emc Corporation | Wireless authentic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
US8522019B2 (en) * | 2007-02-23 | 2013-08-2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create trust domains based on proximity |
EP2171670A2 (en) | 2007-05-23 | 2010-04-07 | CVON Innovations Limited | A method and a system for providi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
US8041338B2 (en) * | 2007-09-10 | 2011-10-18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Mobile wallet and digital payment |
US8661252B2 (en) * | 2008-06-20 | 2014-02-25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Secure network address provisioning |
US8359643B2 (en) * | 2008-09-18 | 2013-01-22 | Apple Inc. | Group formation using anonymous broadcast information |
US8964634B2 (en) * | 2009-02-06 | 2015-02-24 | Sony Corporation | Wireless home mesh network bridging adaptor |
CN101841811B (zh) * | 2009-03-18 | 2013-04-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预认证方法、设备及系统 |
US20110026504A1 (en) * | 2009-07-31 | 2011-02-03 | Sony Corporation | Continuous group ownership in an ieee 802.11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
US8965283B2 (en) * | 2009-08-10 | 2015-02-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etting up a direct link in a peer to peer wireless network |
US9949305B2 (en) * | 2009-10-02 | 2018-04-17 | Blackberry Limi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s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
US20110082939A1 (en) * | 2009-10-02 | 2011-04-07 | Michael Peter Montemurro |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proxy discovery and negotiations between network entities to establish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s |
WO2011099904A1 (en) * | 2010-02-12 | 2011-08-18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Trust discovery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JP5521774B2 (ja) * | 2010-05-25 | 2014-06-1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
US9009792B1 (en) * | 2010-06-23 | 2015-04-14 |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configuring a secure wireless connection |
US20120102207A1 (en) * | 2010-10-26 | 2012-04-26 | Joseph Salowey | Registration of ad-hoc group members into an infrastructure network |
WO2012060611A2 (ko) * | 2010-11-03 | 2012-05-1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장치 탐색 방법 및 그를 이용한 통신 장치 |
US20120311038A1 (en) * | 2011-06-06 | 2012-12-06 | Trinh Trung Tim | Proximity Session Mobility Extension |
US20120311328A1 (en) * | 2011-06-06 | 2012-12-06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Probe response supported wireless autoconnection |
US10225354B2 (en) * | 2011-06-06 | 2019-03-05 | Mitel Networks Corporation | Proximity session mobility |
US9799944B2 (en) * | 2011-06-17 | 2017-10-24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PIFA array |
US9288228B2 (en) * | 2011-08-05 | 2016-03-15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onnection setup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
KR20130029237A (ko) * | 2011-09-14 | 2013-03-2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휴대단말기의 디바이스 연결 장치 및 방법 |
US8831568B2 (en) * | 2011-09-27 | 2014-09-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utomatic configuration of a wireless device |
US9294278B2 (en) * | 2011-10-10 | 2016-03-22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based peer to peer (P2P) communication and apparatus for same |
US9031050B2 (en) * | 2012-04-17 | 2015-05-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sing a mobile device to enable another device to connect to a wireless network |
US20130282903A1 (en) * | 2012-04-20 | 2013-10-24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accessing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US8849203B2 (en) * | 2012-06-27 | 2014-09-30 | Alcatel Lucent | Discovering proximity devices in broadband networks |
-
2013
- 2013-01-29 TW TW102103268A patent/TWI528766B/zh active
- 2013-02-02 US US13/757,773 patent/US929445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294453B2 (en) | 2016-03-22 |
TW201334478A (zh) | 2013-08-16 |
US20130205369A1 (en) | 2013-08-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U2021202615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calable-factor authentication | |
US20220224679A1 (en) | Authenticated Session Management Across Multiple Electronic Devices Using A Virtual Session Manager | |
US10298398B2 (en) | Peer discovery, connection, and data transfer | |
EP2332316B1 (en)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roviding location-based communication services | |
JP5944596B2 (ja) | ワイヤレスドッキングサービスに対してワイヤレスドッキーを認証すること | |
EP3298806B1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nalyzing and grouping service layer subscriptions and notifications for enhanced efficiency | |
US11909806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stablishing highly secure and resilient persistent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s | |
US20140302779A1 (en) |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conversation relationship | |
CN107708099B (zh) | 蓝牙设备分享请求和控制方法及设备、可读存储介质 | |
KR20150138053A (ko) | 전자 디바이스들에 대한 근접 잠금해제 및 잠금 동작들 | |
TW201132171A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olicited activation for protected wireless networking | |
KR20150021237A (ko) | 전자장치 공유시스템, 장치 및 방법 | |
US11824854B2 (en) |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
US20180070208A1 (en) | Interaction tracking and organizing system | |
KR20190131619A (ko) | 허가 기반 리소스 및 서비스 발견 | |
KR102311514B1 (ko) | 시커 디바이스와 목표 디바이스 간의 접속을 설정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 |
JP2023547926A (ja) | サービス認証方法、通信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 |
WO2021068171A1 (zh) | 用于共享服务端的方法、客户端和云平台 | |
WO2014015525A1 (zh) | 一种用户在线状态的查询方法和装置 | |
TWI528766B (zh) | 直接通訊系統及其探索互動方法 | |
US11589217B2 (en) | Updating settings of a wireless device by exchanging authentication and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via an inductive coupling link | |
Chen et al. | A resource-aware pairing device framework for ubiquitous cloud applications | |
US10182463B1 (en) | Transmitting data among mobile devices | |
US12052155B2 (en) |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systems for network accessibility | |
CN114846832A (zh) | 用于与外部电子装置进行通信的方法及其电子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