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2226B - 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以及具備該揚聲器的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以及具備該揚聲器的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42226B TWI542226B TW102149318A TW102149318A TWI542226B TW I542226 B TWI542226 B TW I542226B TW 102149318 A TW102149318 A TW 102149318A TW 102149318 A TW102149318 A TW 102149318A TW I542226 B TWI542226 B TW I54222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piezoelectric
- piezoelectric speaker
- electronic device
- portable
- speaker modul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49 size red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5 tantal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GUVRBAGPIYLISA-UHFFFAOYSA-N tantal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Ta] GUVRBAGPIYLI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668709 Dipterocarpus costat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7 bismuth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5 lea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815 thermop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6 zirco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For Audible Band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且且更特定言之,是有關於一種以可移除方式耦接至電子裝置以放大電子裝置之音量的可攜式壓電揚聲器。
最近,使用者可攜帶使用的小型可攜式電子裝置中愈發強調尺寸縮小、纖薄化以及重量減小。另外,藉由添加可適當地用於各種多媒體環境或網際網路環境中之多用途功能以及簡單的通信功能,其廣泛用作智慧型手機。特定言之,智慧型手機具有較寬螢幕,以便使得智慧型手機能夠較適當地用於多媒體環境中,且為使用者便利性,能夠以觸摸方式驅動的觸控螢幕普遍用於智慧型手機。
同時,在可再現多媒體源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中,歸因於尺寸縮小,並不提供其自身的揚聲器,且即使其中提供有揚聲器,亦在其中安裝僅可再現最小聲音的單聲道揚聲器以便減少電力消耗。因此,為了使使用者以充分音量瞭解多媒體源,連接單獨揚
聲器是必要的。
然而,由於習知揚聲器具有大的大小,因此使用者難以攜帶所述揚聲器。另外,需要單獨之連接線以便連接習知揚聲器與可攜式電子裝置,且亦由於使用者必須單獨攜帶揚聲器以及連接線,因此使用者感到不便。同時,韓國專利公開案第10-2012-0110664號揭露能夠提供振動以及聲音的可攜式終端殼體。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其使用壓電揚聲器模組,具有小的大小且因此易於攜帶。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其以可移除方式與可攜式電子裝置耦接,以便放大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音量。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其與諸如桌台之物件接觸,同時與可攜式電子裝置耦接,且因此可放大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音量。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一種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包含經組態以與電子裝置的後表面耦接以及分離的本體,以及耦接至所述本體的預定區域的壓電揚聲器模組,其中所述壓電揚聲器模組包含壓電裝置,以及提供為與所述壓電裝置的至少一區域接觸且與所述壓電裝置的至少一表面隔開的振動傳送部件。
所述本體可具有相同於電子裝置的後表面蓋之形狀的形狀,且是在分離電子裝置的後蓋之後加以耦接。
可在所述本體的預定區域處提供開口,且可將壓電模組
插入並耦接至開口中。
所述壓電揚聲器模組可進一步包含一側與壓電裝置連接且另一側可暴露於外部的連接端子,且所述連接端子的另一側可與提供於電子裝置的後表面處的輸出端子連接。
所述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可進一步包含提供於本體的一側表面處以便覆蓋電子裝置的前表面的翻蓋。
所述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可進一步包含提供於本體的一側表面處以便將電力供應至壓電揚聲器模組的電力供應部分。
可將電力供應部分提供於自與電子裝置耦接的本體之第一區域在電子裝置的長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區域處。
所述電力供應部分可包含:與外部電力端子連接的第一連接器、藉由經由第一連接器供應的電力充電的電池、經組態以放大電池的功率的功率放大部分,以及經組態以將經由功率放大部分所放大的功率供應至壓電揚聲器模組的連接線。
所述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可進一步包含提供於第一連接器與電池之間的電路板,且功率放大部分可提供於所述電路板上。
所述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可進一步包含在與第一連接器相反的方向上提供於電路板上以便與電子裝置連接的第二連接器。
所述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可進一步包含提供於一側表面處以便覆蓋電子裝置的前表面以及電力供應部分的前表面的翻蓋。
所述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可進一步包含提供於電子裝置的後表面的預定區域處以便將電力供應至壓電揚聲器模組以及電子裝置的電池。
所述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可進一步包含提供於電池的一側
處以便放大供應至壓電揚聲器模組的功率的功率放大部分。
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一種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包含插入至電子裝置的後表面之預定區域中的壓電揚聲器模組,以及經提供以待與電子裝置的後表面耦接以及分離的本體,其中所述壓電揚聲器模組包括壓電裝置,以及提供為與所述壓電裝置的至少一區域接觸且與壓電裝置的至少一表面隔開的振動傳送部件。
插入突起可提供於壓電揚聲器模組的預定區域處,且插入凹槽可對應於插入突起而提供於本體處,且所述插入突起可插入至所述插入凹槽中。
根據又一例示性實施例,一種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包含:其中具有預定空間的下部以及上部振動傳送部件;提供於振動傳送部件中的空間處的壓電裝置;提供於壓電裝置上以便連接至外部電力端子的第一連接器;藉由經由第一連接器供應的電力充電的電池;以及經組態以放大電池的功率並將經放大功率供應至壓電裝置的功率放大部分,其中下部振動傳送部件接觸壓電裝置的至少一區域且與壓電裝置的一表面隔開。
所述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可進一步包含提供於第一連接器與電池之間的電路板,且功率放大部分可提供於所述電路板上。
所述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可進一步包含提供於所述電路板上以便與電子裝置連接的第二連接器。
所述壓電裝置可包含:未經極化的振動產生層;分別提供於振動產生層的上部側以及下側處以便在厚度方向上進行極化以及堆疊的至少兩個或兩個以上壓電層;以及提供於振動產生層與壓電層之間的多個電極,且壓電層中之每一者經堆疊以使得其
極化方向可彼此相反。
所述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可進一步包含穿過振動產生層以及壓電層中之每一者的預定區域的至少一通孔插塞,且可經由通孔插塞連接接收相同極性電壓的電極。
所述電極可暴露於壓電裝置的一側表面以及另一側表面,且可由提供於壓電裝置的側表面處的側表面電極加以連接。
可提供振動傳送部件,使得自壓電裝置邊緣朝向中心部分逐漸增加、減小或均勻地維持距壓電裝置的距離。
所述壓電揚聲器模組的另一側可與振動放大物件接觸,且聲壓以及輸出被放大。
根據再一例示性實施例,一種電子裝置包含耦接至其後表面的壓電揚聲器模組,其中所述壓電揚聲器模組包括壓電裝置,以及與壓電裝置的至少一區域接觸且與壓電裝置的至少一表面隔開的振動傳送部件。
可提供振動傳送部件,使得自壓電裝置邊緣朝向中心部分逐漸增加、減小或均勻地維持距壓電裝置的距離。
所述壓電揚聲器模組的另一側可與振動放大物件接觸,且聲壓以及輸出被放大。
製造根據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使得提供形狀相同於可攜式電子裝置之後表面蓋的本體,且壓電揚聲器模組耦接至本體的預定區域。藉由將可攜式壓電揚聲器的本體耦接至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後表面,有可能使用壓電揚聲器模組放大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音量。
另外,由於例示性實施例使用壓電揚聲器模組,因此可
將可攜式壓電揚聲器製造為極薄且極小,且因此易於攜帶。
且由於將形狀相同於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後表面蓋的本體用作振動板,因此有可能放大音量。當可攜式壓電揚聲器與諸如桌台以及箱之物件接觸時,有可能較多地放大音量。
10‧‧‧電力供應構件/電子裝置
12‧‧‧凹槽
16‧‧‧電池收納凹槽
100‧‧‧壓電裝置
110‧‧‧第一壓電層
111‧‧‧第1a電極
112、122、132、152、162、172‧‧‧內部電極
113‧‧‧第1b電極
120‧‧‧第二壓電層
121‧‧‧第2a電極
123‧‧‧第2b電極
130‧‧‧第三壓電層
131‧‧‧第3a電極
133‧‧‧第3b電極
140‧‧‧振動產生層
143‧‧‧電極
150‧‧‧第四壓電層
151‧‧‧第4a電極
153‧‧‧第4b電極
160‧‧‧第五壓電層
161‧‧‧第5a電極
163‧‧‧第5b電極
170‧‧‧第六壓電層
171‧‧‧第6a電極
173‧‧‧第6b電極
180‧‧‧第一通孔插塞
182‧‧‧第一橫截面電極
184‧‧‧第二橫截面電極
186a‧‧‧第一上部表面電極
186b‧‧‧第二上部表面電極
190‧‧‧第二通孔插塞
200‧‧‧振動傳送板
210‧‧‧第一振動傳送板
220‧‧‧第二振動傳送板
230‧‧‧圖案
300‧‧‧連接端子
400‧‧‧振動傳送殼體
410‧‧‧基座
420‧‧‧耦接部分
450‧‧‧膠帶
500‧‧‧頂蓋
550、1300‧‧‧襯墊材料
1000‧‧‧本體
1000a‧‧‧第一區域
1000b‧‧‧第二區域
1000c‧‧‧中部壁
1100‧‧‧第一開口
1200‧‧‧第二開口
1310‧‧‧收納空間/第一凹槽
1320‧‧‧第二凹槽
1330‧‧‧第三凹槽
1400、2650‧‧‧上部蓋
1500、2500‧‧‧突起
2000‧‧‧壓電揚聲器模組
2600‧‧‧可攜式壓電揚聲器
2610‧‧‧墊片
2620、4500‧‧‧下部蓋
2630、4100、5100‧‧‧電池
2640、4200‧‧‧電路板
2642‧‧‧連接器
3000‧‧‧翻蓋
4000‧‧‧電力供應部分
4210‧‧‧連接線
4300‧‧‧第一連接器
4400‧‧‧第二連接器
5200‧‧‧放大部分
5300‧‧‧藍芽模組
a‧‧‧中心部分
A‧‧‧可攜式壓電揚聲器
b‧‧‧1/2點
B‧‧‧可攜式壓電揚聲器
H‧‧‧第一距離
L‧‧‧第二距離
R‧‧‧直徑
圖1至圖4為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壓電揚聲器模組之示意圖。
圖5至圖7為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應用於壓電揚聲器之壓電裝置的橫截面圖。
圖8為根據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壓電揚聲器模組之示意性橫截面圖。
圖9至圖14為根據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之示意圖。
圖15至圖17為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之示意圖。
圖18至圖22為根據又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之示意圖。
圖23為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裝備有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特性圖,以及裝備有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之可攜式電子裝置與物件接觸的狀況。
圖24以及圖25為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壓電揚聲器模組之分解透視圖以及耦接橫截面圖。
下文中將參考隨附圖式詳細描述特定實施例。然而,可以不同形式體現本發明,且不應將本發明視為限於本文中所闡述的實施例。實情為,提供此等實施例使得本揭露內容將透徹且完整,且將本發明之範疇充分傳達給熟習此項技術者。
圖1為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壓電揚聲器模組之示意圖。
參看圖1,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壓電揚聲器模組包含壓電裝置100,以及自壓電裝置100的至少兩個側表面延伸,以便與壓電裝置100的一表面隔開的振動傳送板200。在壓電揚聲器模組中,在壓電裝置100與振動傳送板200之間的空間中放大聲音且接著將其輸出。
壓電裝置100可具有(例如)具有預定厚度的四邊形板形狀。亦即,壓電裝置100可具有彼此對置的兩個表面(亦即,上部表面以及下部表面),以及沿著上部表面以及下部表面的邊緣界定的四個側表面。當然,除了四邊形形狀之外,壓電裝置100可具有各種形狀,諸如圓形形狀、橢圓形形狀以及多邊形形狀。壓電裝置100可包含基板,以及提供於基板的至少一表面上的壓電層。舉例而言,壓電裝置100可為雙壓電晶片型,其中壓電層提供於基板的兩表面上;或可為單壓電晶片型,其中壓電層提供於基板的一表面上。可提供至少一壓電層,且可堆疊多個壓電層。另外,電極可提供於壓電層的上部以及下部側面中的每一者處。此處,例如,壓電層可由基於PZT(Pb、Zr、Ti)、NKN(Na、KmNb),或BNT(Bi、Na、Ti)的壓電材料製成。另外,可自彼此以不同方向極化壓電層並將其堆疊。亦即,當多個壓電層提供於
基板的一表面上時,可交替地提供每一壓電層之相反極化。同時,基板可由當壓電層維持為堆疊結構時產生振動的材料製成,例如,金屬材料以及塑膠材料。施加驅動電壓的電極端子可提供於基板之至少一末端處。然而,壓電裝置100可不使用壓電層以及為外來物質之基板。亦即,壓電裝置100可包含未經極化且提供於其中心部分處的壓電層,以及自彼此以不同方向極化且堆疊於其上部部分以及下部部分處的多個壓電層。稍後將參考圖5至圖7描述包含非極化壓電層以及多個極化壓電層的壓電裝置100之各種例示性實施例。
可將振動傳送板200提供為與壓電裝置100之至少一表面隔開預定距離。舉例而言,振動傳送板200的邊緣可黏附至壓電裝置100之兩個對置側表面,且振動傳送板200的其餘區域可與壓電裝置100的一表面隔開。此時,振動傳送板200可具有(例如)圓頂形狀,其中距壓電裝置100的距離自壓電裝置100的邊緣朝向其中心部分逐漸增加。當然,振動傳送板200可具有所有四個邊緣皆黏附至壓電裝置100的側表面的圓頂形狀。為此目的,例如,可根據壓電裝置100的形狀將振動傳送板200提供為大於壓電裝置100。亦即,振動傳送板200可具有按照壓電裝置100的形狀的四邊形形狀,且考慮到其黏附至壓電裝置100之側表面的區域之寬度以及與壓電裝置100的一表面隔開的距離,其可提供為大於壓電裝置100。壓電裝置100與振動傳送板200之間的空間可為諧振腔。壓電揚聲器模組可提供為與電子裝置(諸如,智慧型手機)接觸,且壓電裝置100的側面可與電子裝置之主體接觸。另外,壓電揚聲器模組可提供為與電子裝置耦接以及與電子
裝置分離。舉例而言,可提供覆蓋電子裝置之後表面的具有相同於電池蓋之形狀的本體,且可將壓電揚聲器模組緊固至本體的預定區域,且接著可將本體安裝於電子裝置之後表面處。另外,在電子裝置之後表面的預定區域中提供凹槽,且可將壓電揚聲器模組安裝於所述凹槽中。當然,壓電揚聲器模組可經由纜線連接至電子裝置。在壓電揚聲器模組中,振動傳送板200可用以將壓電裝置100的振動以及諧振傳送至外部。另外,當振動傳送板200的側面與振動放大物件(諸如,桌台以及箱)接觸時,有可能較多地放大輸出以及聲壓且接著將其輸出。此處,振動傳送板200可由金屬材料、塑膠材料或類似者製成,且可具有堆疊不同種類之材料的至少一雙結構,且可由具有可撓性性質之材料(例如,諸如PET之樹脂)製成。同時,可根據壓電裝置100之大小、其中收納壓電揚聲器模組的電子裝置的收納空間、所要的輸出以及聲壓或類似者而改變壓電裝置100與振動傳送板200之間的隔開距離。
圖2至圖4為根據其他例示性實施例的壓電揚聲器模組之示意圖。如圖2中所說明,所述壓電揚聲器模組可包含:壓電裝置100;第一振動傳送板210,其具有自壓電裝置100的兩個側表面延伸,以便與壓電裝置100的上部表面隔開的圓頂形狀;以及第二振動傳送板220,其具有自壓電裝置100之兩個側表面延伸以便與壓電裝置100的下部表面隔開的圓頂形狀。亦即,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壓電揚聲器模組可包含提供為與壓電裝置100之上部表面以及下部表面隔開的第一以及第二振動傳送板210以及220。此處,第一以及第二振動傳送板210以及220可黏附於壓
電裝置100之同一側表面,或可黏附至其之不同側表面。亦即,第二振動傳送板220之邊緣可黏附於壓電裝置100的兩個側表面,所述側表面正交於第一振動傳送板210黏附至的另一側表面。當然,可將第一以及第二振動傳送板210以及220的邊緣提供為黏附至壓電裝置100之所有側表面。
另外,如圖3中所說明,所述壓電揚聲器模組可包含:壓電裝置100;振動傳送板200,其具有自壓電裝置100之至少兩個側表面延伸,以便與壓電裝置100的上部表面隔開的圓頂形狀;以及至少一圖案230,其提供於振動傳送板200的預定區域處。可藉由切割或移除振動傳送板200之至少一部分,或藉由將相同於或不同於振動傳送板200的材料的材料附接至振動傳送板200上而界定圖案230。圖案230可界定為自與壓電裝置100接觸的區域起具有預定長度。另外,圖案230可提供於振動傳送板200的至少一側面處。
且如圖4中所說明,壓電揚聲器模組可包含壓電裝置100,以及振動傳送板200,振動傳送板200自壓電裝置100的至少兩個側表面延伸,以便與壓電裝置100的至少一表面隔開均勻距離。亦即,在如圖1至圖3中所說明的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壓電揚聲器模組中的每一者中,振動傳送板200具有圓頂形狀,其中距壓電裝置100的至少一表面的距離自壓電裝置100的邊緣朝向其中心部分逐漸增加。然而,在圖4之壓電揚聲器模組中,振動傳送板200的隔開距離在其全部區域上是均勻的。另外,儘管未說明,但可將壓電裝置100與振動傳送板200之間的隔開距離自壓電裝置100的兩個邊緣至其預定區域增加,且接著可在其他
區域處為均勻的。結果,在例示性實施例之壓電揚聲器模組中的每一者中,將振動傳送板200界定為與壓電裝置100的至少一表面隔開預定距離。同時,在上文的描述中,振動傳送板200的邊緣與壓電裝置100之側表面接觸。然而,振動傳送板200的邊緣可與壓電裝置100之一表面的邊緣接觸。
同時,在如圖1至圖3中所說明的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壓電揚聲器模組中的每一者中,界定振動傳送板200,使得距壓電裝置100之距離自壓電裝置100之兩個邊緣朝向其中心部分逐漸增加,但可界定振動傳送板200,使得所述距離自壓電裝置100的兩個邊緣朝向其中心部分逐漸減小。另外,壓電裝置100與振動傳送板200在至少一區域處之間的距離可不同於在至少其他區域處的距離。亦即,振動傳送板200可界定為具有預定曲線,且接著黏附至壓電裝置100的邊緣。
圖5為根據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壓電裝置之橫截面圖。
參看圖5,根據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壓電裝置100可包含:在厚度方向上極化並堆疊的第一至第三壓電層110、120以及130;振動產生層140,其提供於第三壓電層130之下部側面處以免被極化;以及第四至第六壓電層150、160以及170,其提供於振動產生層140之下部側面處,以便在厚度方向上進行極化以及堆疊。亦即,在根據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壓電裝置100中,第一至第三壓電層110、120以及130安置於振動產生層140上,且第四至第六壓電層150、160以及170安置於振動產生層140下。
在厚度方向上受到極化,以便具有壓電性質的第一至第三壓電層110、120以及130中之每一者可為圓形或四邊形薄基
板。第一至第三壓電層110、120以及130並不限於此情況,而可經修改以具有可應用於壓電揚聲器的壓電性質。第一至第三壓電層110、120以及130經堆疊,使得第一至第三壓電層110、120以及130的極化方向彼此相反。舉例而言,可在與振動產生層140相反的方向(亦即,在振動產生層140之向上方向)上極化第一以及第三壓電層110以及130,且可朝向振動產生層140(亦即,振動產生層140之向下方向)極化第二壓電層120。第一壓電層110可具有提供於其上部表面上的第1a電極111,以及提供於其下部表面上的第1b電極113,且可自第1b電極113朝向第1a電極111極化所述第一壓電層。第二壓電層120可具有提供於其上部表面上以便與第一壓電層110之第1b電極113接觸的第2b電極123,以及提供於其下部表面上的第2a電極121,且可自第2b電極123朝向第2a電極121而經極化。此時,可一體式地提供第1b電極113與第2b電極123。第三壓電層130可具有提供於其上部表面上以便與第二壓電層120之第2a電極121接觸的第3a電極131,以及提供於其下部表面上的第3b電極133,且可自第3b電極133朝向第3a電極131而經極化。此時,可一體式地提供第2a電極121與第3a電極131。
振動產生層140可為並未在厚度上受到極化,且因此並不具有壓電性質的陶瓷板,且其可用以導致或放大在第三以及第四壓電層130以及150處的振動之產生。振動產生層140可具有提供於其上部表面以及下部表面上以便與第3b電極133以及第4b電極153電連接的一對電極143。此時,可一體式地提供提供於振動產生層140之上部表面上的第3b電極133與電極143。
在厚度方向上受到極化以便具有壓電性質的第四至第六壓電層150、160以及170中之每一者可為圓形或四邊形薄基板。第四至第六壓電層150、160以及170並不限於此情況,而可經修改以具有可應用於壓電揚聲器的壓電性質。第四至第六壓電層150、160以及170經堆疊,使得第四至第六壓電層150、160以及170之極化方向彼此相反。舉例而言,可在與振動產生層140相反的方向(亦即,振動產生層140之向下方向)上極化第四以及第六壓電層150以及170,且可朝向振動產生層140(亦即,振動產生層140之向上方向)極化第五壓電層160。第四壓電層150可具有提供於其上部表面上以便與振動產生層140之電極143接觸的第4b電極153,以及提供於其下部表面上的第4a電極151,且可自第4b電極153朝向第4a電極151而經極化。此時,可一體式地提供提供於振動產生層140之下部表面上的電極143與第四壓電層150的第4b電極153。第五壓電層160可具有提供於其上部表面上以便與第四壓電層150之第4a電極151接觸的第5a電極161,以及提供於其下部表面上的第5b電極163,且可自第5b電極163朝向第5a電極161而經極化。此時,可一體式地提供第4a電極151與第5a電極161。第六壓電層170可具有提供於其上部表面上以便與第五壓電層160之第5b電極163接觸的第6b電極173,以及提供於其下部表面上的第6a電極171,且可自第6b電極173朝向第6a電極171而經極化。此時,可一體式地提供第5b電極163與第6b電極173。
此處,第一至第六壓電層110、120、130、150、160以及170的第1a、第2a、第3a、第4a、第5a以及第6a電極111、
121、131、151、161以及171彼此電連接,且其第1b、第2b、第3b、第4b、第5b以及第6b電極113、123、133、153、163以及173彼此亦電連接。另外,第1a、第2a、第3a、第4a、第5a以及第6a電極111、121、131、151、161以及171與第1b、第2b、第3b、第4b、第5b以及第6b電極113、123、133、153、163以及173彼此電絕緣。為了將第一至第六壓電層110、120、130、150、160以及170的第1a、第2a、第3a、第4a、第5a以及第6a電極111、121、131、151、161以及171彼此電連接,提供第一通孔插塞180,其中導電材料內埋於穿過第一至第六壓電層110、120、130、150、160以及170以及振動產生層140的第一通孔中。另外,為了將第一至第六壓電層110、120、130、150、160以及170的第1b、第2b、第3b、第4b、第5b以及第6b電極113、123、133、153、163以及173彼此電連接,提供第二通孔插塞190,其中導電材料內埋於穿過第二至第五壓電層120、130、150以及160以及振動產生層140的第二通孔中。此處,為了防止第a電極與第b電極短路,並不在其中界定有第一通孔插塞180的壓電層110至170之每一區域處提供第1b、第2b、第3b、第4b、第5b以及第6b電極113、123、133、153、163以及173,且並不在其中界定有第二通孔插塞190的壓電層110至170之每一區域處提供第2a、第3a、第4a以及第5a電極121、131、151以及161。
在壓電裝置100中,例如,電力供應構件10的(+)極連接至第1a電極111,且其(-)極連接至第6b電極173,且因此供應電力。亦即,(+)電力施加至第1a、第2a、第3a、第4a、第5a以及第6a電極111、121、131、151、161以及171,且(-)
電力施加至第1b、第2b、第3b、第4b、第5b以及第6b電極113、123、133、153、163以及173。
圖6為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壓電裝置之橫截面圖。
參看圖6,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壓電裝置可包含在厚度方向上極化並堆疊的第一至第五壓電層110、120、130、150以及160。第三壓電層130的厚度厚於第一、第二、第四以及第五壓電層110、120、150以及160中之每一者的厚度。
第一至第五壓電層110、120、130、150以及160的組態以及形狀對應於該例示性實施例中的第一至第五壓電層110、120、130、150以及160之組態以及形狀。然而,在例示性實施例中,將第三壓電層130之厚度提供為厚於第一、第二、第四以及第五壓電層110、120、150以及160中之每一者的厚度。由於將第三壓電層130的厚度提供為厚於第一、第二、第四以及第五壓電層110、120、150以及160中之每一者的厚度,因此相比於其他壓電層110、120、150以及160中之每一者的極化狀態,第三壓電層130的極化狀態維持為處於不充分狀態,且因此歸因於極化狀態中的差異,導致極化振動。
圖7為根據又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壓電裝置之橫截面圖。
參看圖7,根據又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壓電裝置100可包含:在厚度方向上極化並堆疊的第一至第三壓電層110、120以及130;振動產生層140,其提供於第三壓電層130之下部側面處以免經極化;以及第四至第六壓電層150、160以及170,其提供於振動產生層140之下部側面處,以便在厚度方向上進行極化以及堆疊。另外,壓電裝置100可包含多個內部電極112、122、132、
152、162以及172,所述電極分別處於其中堆疊有多個壓電層110至170的多層體中之壓電層110至170中。內部電極112、122、132、152、162以及172交替地暴露於多層體的兩側表面。另外,第一橫截面電極182提供於多層體的一側表面處,且與暴露於多層體之一側表面的內部電極112、132、152以及172連接,且第二橫截面電極184提供於多層體的另一側表面處,且與暴露於多層體之另一側表面的內部電極122以及162連接。與第一橫截面電極182連接的第一上部表面電極186a以及與第二橫截面電極182連接的第二上部表面電極186b提供於多層體之上部表面上,以便將其彼此隔開。在第一以及第二上部表面電極186a以及186b中之每一者上提供端子,以便連接至外部。
根據又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壓電裝置具有相同於該例示性實施例中的壓電裝置之結構的結構,但存在差異,差異在於內部電極暴露於外部且與橫截面電極連接。亦即,該例示性實施例中的壓電裝置具有穿過多個壓電層的第一以及第二通孔,且電極經由通孔彼此連接。然而,在具有相同結構的根據又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壓電裝置中,內部電極112、122、132、152、162以及172交替地暴露於多層體之兩側表面,且第一以及第二橫截面電極182以及184與處於多層體之一側表面處以及另一側表面處的內部電極112、122、132、152、162以及172連接。圖8為根據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壓電揚聲器模組之示意性橫截面圖,其用以根據振動傳送板200的形狀而解釋諧振頻率以及聲壓的特性。如圖8中所說明,振動傳送板200可具有(例如)圓頂形狀,其中距壓電裝置100之距離自壓電裝置100之邊緣朝向其中心部分逐漸增加。
此時,在改變壓電裝置100的直徑R、壓電裝置100的中心部分a與振動傳送板200之間的第一距離H,以及振動傳送板200與(壓電裝置100之中心部分a與其邊緣之間的)1/2點b之間的第二距離L的同時,以下表中量測並展示諧振頻率以及聲壓。亦即,表1、表2以及表3展示在改變直徑R、第一距離H以及第二距離L的同時的諧振頻率以及聲壓。
如表1中所展示,隨著壓電裝置100的直徑R增加,諧振頻率降低且聲壓減小。另外,如表2中所展示,隨著壓電裝置100之中心部分與振動傳送板200之間的第一距離H增加,諧振頻率增加且聲壓減小。且如表3中所展示,隨著振動傳送板200與(壓電裝置100之中心部分a與其邊緣之間的)1/2點b之間的第二距離L增加,諧振頻率以及聲壓皆減小。因此,可控制壓電裝置100以及振動傳送板100的形狀,以便獲得所要的諧振頻率以及聲壓。
同時,在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壓電揚聲器模組中,振動傳送板200提供為與壓電裝置100之至少一表面隔開。然而,由於振動傳送板200用以在振動傳送板200與壓電裝置100之間提供諧振空間,因此可藉由如下情況來體現壓電揚聲器模組:可在振動傳送板200與壓電裝置100之間提供諧振空間的各種材料或結構黏附至壓電裝置100。壓電揚聲器模組可提供有本體,其形狀相同於覆蓋可攜式電子裝置(諸如,智慧型手機)之後表面的後表面蓋之形狀,且因此其可體現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且本體可以可移除方式耦接至電子裝置的後表面。在下文中,將描述使用壓電揚聲器模組的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之各種例示性實施例。
圖9至圖14為根據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之示意圖,其說明與電子裝置之後表面蓋一體提供的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圖9為根據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之正面透視圖,且圖10為解釋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之本體與壓電揚聲器模組之間的耦接方式之示意圖。另外,圖11為壓電揚聲器模組的分解透視圖,且圖12以及圖13為根據一例示性實施例之經修改實施例的可攜式壓電揚聲器的示意圖。另外,圖14為比較圖13之可攜式壓電揚聲器的性質的曲線圖。
參看圖9至圖13,根據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可包含耦接至電子裝置10之後表面的本體1000,以及提供於本體1000之一區域處且與電子裝置10連接的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可在分離覆蓋電子裝置10之後表面的後蓋之後,耦接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提供至的本體1000。當然,可將本體1000提供為覆蓋電子裝置10的後表面。另外,如圖12中所說明,根據一
例示性實施例的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可進一步包含翻蓋3000,其提供於本體1000之一側表面處,以便具有能夠覆蓋電子裝置10的整個表面的大小,且因此覆蓋電子裝置10的整個表面。
首先,適用於例示性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可包含可攜式終端機,諸如平板PC以及智慧型手機,且在例示性實施例中,將智慧型手機描述為實例。電子裝置10可具有具預定厚度的四邊形形狀,且顯示器部分、接收器部分、鍵鈕及類似者可提供於其前表面上,且其中可提供電路裝置及類似者。顯示器部分可視覺地顯示操作狀態、文本資訊以及影像資訊,且亦可包含以觸摸方式操作的觸控螢幕功能。另外,電子裝置10可具有安置於其側表面處的電源按鈕、音量調整按鈕、耳機端子以及連接器。舉例而言,電源按鈕可提供於電子裝置10的右側表面處,且音量調整按鈕可提供於與其右側表面對置的其左側表面處。且耳機端子可提供於其上側表面處,且連接器可提供於與其上側表面對置的其下側表面處。電子裝置10可包含各種功能,以及語音呼叫功能、視訊呼叫功能以及多媒體功能。舉例而言,電子裝置10可包含無線LAN功能、藍芽功能、GPS功能、NFC(近場通信)功能等等。因此,可在電子裝置10中提供電路裝置,以便能夠實現各種功能。若移除後表面蓋,則電池可安裝於電子裝置10之後表面的預定區域處,且可暴露NFC端子,且可提供相機。另外,NFC天線可提供於後蓋內部且與NFC端子連接。
可提供本體1000,以便與電子裝置10耦接以及分離。亦即,可將本體1000提供為形狀相同於覆蓋電子裝置10之後表面的後表面蓋之形狀。當然,可製造電子裝置10,使得本體1000
自身為後表面蓋,且耦接至電子裝置10的後表面。為了使得能夠耦接以及分離本體1000,(例如)可在電子裝置10之後表面的邊緣處提供至少一耦接凹槽(未展示),且可在本體1000之對應於耦接凹槽的區域處提供至少一耦接突起(未展示)。因此,本體1000的耦接突起插入於電子裝置10之耦接凹槽中,且因此本體1000可與電子裝置10耦接。同時,本體1000可製造為具有可撓性,且因此能在所要範圍內變形(例如,彎曲)。為此目的,本體1000可由聚醯亞胺PI或聚碳酸酯PC製成,或可由金屬材料製成。當然,本體1000可由相同於電子裝置10之後表面蓋的材料之材料製成。聚醯亞胺PI為具有極好的機械強度以及極好的熱以及化學穩定性的導熱性塑膠材料。聚碳酸酯PC為具有極好的抗熱性、抗衝擊性、光學性質以及可加工性的熱塑性材料。同時,本體1000可具有第一開口1100,且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可插入於所述開口中。當然,本體1000可進一步具有第二開口1200,使得暴露安裝於電子裝置10的後表面處的相機(未展示)。亦即,第一開口1100使得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能夠插入於其中,且第二開口1200使得能夠將相機暴露於外部。同時,NFC天線可提供於本體1000處。NFC天線可提供於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上,且可與NFC端子連接。亦即,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可提供於本體1000的預定區域處,且NFC天線可提供於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上。
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可插入至本體1000的第一開口1100中,且固定至本體1000之預定區域。舉例而言,可使用圖5至圖7中所描述之壓電裝置100將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製造為與圖1至圖4中所說明之振動傳送部件隔開預定距離。亦即,可基
於圖1至圖4中所描述之結構製造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更特定言之,如圖11中所說明,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可包含壓電裝置100、提供於壓電裝置100上的預定區域處的連接端子300、作為壓電裝置100之下側處的振動傳送部件的底部振動傳送殼體400,以及提供於壓電裝置100的上側處的頂蓋500。另外,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可進一步包含將壓電裝置100黏附至底部振動傳送殼體400的第一膠帶(未展示),以及將壓電裝置100黏附至頂蓋500的第二膠帶(未展示)。此處,提供底部振動傳送殼體400,以便與壓電裝置100之下部表面隔開預定距離,且亦充當參考圖1至圖4所描述的振動傳送板200。然而,底部振動傳送殼體400具有不同於振動傳送板200的結構,且為了基於其定位而將其與頂蓋500區分,使用術語「底部振動傳送殼體」。
連接端子300提供於壓電裝置100的預定區域處,以便暴露於外部。連接端子300用以將電源以及聲源提供至壓電裝置100。亦即,連接端子300與電子裝置10的輸出端子連接,且將電源以及聲源提供至壓電裝置100。舉例而言,經由電子裝置10之後表面暴露NFC端子,且連接端子300與NFC端子連接。因此,經由NFC端子以及連接端子300自電子裝置10接收電源以及聲源,且驅動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舉例而言,可撓性印刷電路板(FPCB)可用於連接端子300。同時,暴露於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之外部的連接端子300的一部分可固定地與本體1000的預定區域緊密接觸,且收納凹槽可提供於本體1000之一區域中,且可將連接端子300黏附並固定至收納凹槽。
底部振動傳送殼體400收納壓電裝置100,且插入並耦接
至本體1000的第一開口1100。底部振動傳送殼體400包含基座410,以及自基座410之一表面向上突出的耦接部分420。基座410可提供為大於本體1000之第一開口1100,且經由本體1000的後表面暴露所述基座。因此,基座410可比本體1000的後表面突出。另外,基座410可具有各種形狀,諸如四邊形形狀、圓形形狀以及多邊形形狀。舉例而言,如圖11中所說明,基座410可具有橢圓形形狀。基座可由相同於本體1000的材料的材料製成。另外,可將基座410的內表面界定為平面或彎曲。亦即,基座410之內表面與壓電裝置100隔開預定距離,且可界定為彎曲,使得隔開距離自邊緣朝向其中心部分而增加。耦接部分420在基座410上突出以具有所要形狀,且將壓電裝置100收納於其中。為此目的,耦接部分420可具有壓電裝置100的形狀,且可自基座410向上突出。因此,壓電裝置100的側表面可固定地與耦接部分420的內表面接觸。另外,底部振動傳送殼體400可包含界定於耦接部分420內部高於基座420的台階式部分。舉例而言,可在兩個對置側表面內部提供低於側表面的台階式部分,且可經由第一膠帶將壓電裝置100的邊緣附接於台階式部分上。另外,由於壓電裝置100提供於台階式部分上,因此在壓電裝置100的一表面與對置於壓電裝置100之該表面(亦即,基座410的內平坦表面)的底部振動傳送殼體400之間提供預定空間。
頂蓋500用以保護壓電裝置100免於外部物理力,且因此覆蓋壓電裝置100的上部表面。亦即,可經由第二膠帶將頂蓋500附接至壓電裝置100之上部表面的邊緣。頂蓋500可由具有較大強度以及硬度以免彎曲的薄板製成,例如,由不鏽鋼或類似者
製成。另外,若頂蓋500與壓電裝置100的上部表面接觸,則當壓電裝置100振動時,壓電裝置100可與頂蓋500碰撞,且可經由頂蓋500將壓電裝置100之振動傳動至電子裝置10,且因此可減小壓電裝置100的振動力。為了防止減小壓電裝置100的振動力,襯墊材料(未展示)可提供於壓電裝置100與頂蓋500之間。亦即,將襯墊材料提供於壓電裝置100的兩個邊緣處,使得頂蓋500與壓電裝置100維持於預定距離。
另外,如圖13中所說明,襯墊材料1300可提供於本體1000的內表面處,以便覆蓋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可由襯墊材料1300界定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的音量空間,且因此可移除歸因於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之振動的電子裝置10的音位變體(allophone)。此處,襯墊材料1300可由(例如)矽材料製成,且可具有各種形狀(諸如,圓形形狀以及四邊形形狀),以便覆蓋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另外,襯墊材料1300可附接至本體1000,或可插入至本體1000中所界定的收納空間1310中。亦即,可提供其間具有預定距離以覆蓋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的第一以及第二分割壁,且可在第一與第二分割壁之間插入襯墊材料1300。此時,襯墊材料1300可與電子裝置10的後面接觸,且若襯墊材料1300過高,則本體1000可能不耦接至電子裝置10。因此,襯墊材料1300可具有預定高度,使得容易地耦接本體100。當提供襯墊材料1300時,如圖14中所說明,相比於並不使用襯墊1300的狀況,聲壓在較低頻帶下增加且諧振頻率亦減小。亦即,圖14為說明使用襯墊材料的圖13之可攜式壓電揚聲器A,以及不使用襯墊材料的圖9之可攜式壓電揚聲器B中的諧振頻率以及聲壓的曲線圖。
如圖式中所說明,在使用襯墊材料之狀況A下,0.1kHz至1kHz之頻率下的聲壓為63.0dB,且在不使用襯墊材料之狀況B下,聲壓為56.6dB。另外,在使用襯墊材料之狀況A下,1kHz至10kHz之頻率下的聲壓為93.4dB,且在不使用襯墊材料之狀況B下,聲壓為91.0dB。且在使用襯墊材料之狀況A下,0.3kHz至20kHz之頻率下的聲壓為88.7dB,且在不使用襯墊材料之狀況B下,聲壓為84.0dB。另外,在使用襯墊材料之狀況A下,諧振頻率為1.0kHz,且在不使用襯墊材料之狀況B下,諧振頻率為1.4kHz。且在使用襯墊材料之狀況A下,諧振頻率下的聲壓為95.4dB,且在不使用襯墊材料之狀況B下,諧振頻率下的聲壓為94.0dB。
製造根據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使得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插入至本體1000之預定區域中所界定的第一開口1100中。然而,插入凹槽(未展示)提供於本體1000的預定區域中,且插入突起(未展示)提供於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的預定區域處,使得插入突起插入至插入凹槽中。為此目的,在基座410的後表面上提供兩個插入突起,且接著可將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的插入突起插入至本體1000的插入凹槽中。此時,基座410可具有相同於壓電裝置100的大小。另外,本體1000可不具有第一開口1100,且收納空間可提供於本體1000的預定區域處,且因此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可插入並收納於收納空間中。亦即,可提供形狀相同於基座410之形狀且亦與本體1000一體地提供以便比其他區域較突出於外部的突出區域,且可在其中提供收納空間,且可將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插入至收納空間中。
圖15至圖17為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可攜式壓電揚
聲器之示意圖。亦即,圖15以及圖16為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之示意圖以及分解透視圖,且圖17為根據經修改實施例的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之示意圖。
參看圖15以及圖16,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可包含:與電子裝置10之後表面耦接的本體1000;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其提供於本體1000之一區域處且與電子裝置10連接;以及電力供應部分4000,其提供於本體1000之區域處以將電力供應至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另外,如圖17中所說明,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可進一步包含翻蓋3000,其能夠自本體1000之一側表面覆蓋電子裝置10的整個表面。同時,已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描述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且因此將省略其描述。
本體1000可包含對應於電子裝置10的後表面的第一區域1000a,以及安置於第一區域1000a的下側以便提供電力供應部分4000的第二區域1000b。亦即,在本體1000中,將第一區域1000a提供為大小相同於電子裝置10的大小,且與電子裝置10的後表面耦接,且可進一步在對應於電子裝置10之下側的第一區域1000a之下側處提供第二區域1000b。此時,當移除後蓋時,電子裝置10可耦接至本體1000的第一區域1000a。亦即,類似於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移除電子裝置10的後蓋,且接著將本體1000耦接至電子裝置10的後表面。另外,可在第一與第二區域1000a與1000b之間提供高於本體1000之底表面的中部壁1000c。舉例而言,可將中部壁1000c提供為高度相同於其處提供連接器的電子裝置10之下側的高度。亦即,多個耦接突起(未展示)可提供
於本體1000之第一區域1000a的邊緣處,且插入並耦接至電子裝置10的耦接凹槽(未展示)中,且中部壁1000c可提供為高度相同於電子裝置10的下部表面之高度,且因此與所述裝置的下部表面接觸。此時,例如,中部壁1000c可具有藉由移除對應於電子裝置10之連接器的其中心部分以具有相同於連接器之側面的側面而界定的第一凹槽1310。另外,中部壁1000c可具有藉由移除與中心部分隔開的預定區域至一側以便具有預定大小而界定的第二凹槽1320。同時,本體1000的第一區域1000a可具有具預定大小的第一開口1100,且插入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另外,可在本體1000之第一區域1000a的預定區域處(例如,插入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的第一開口1100之下側處)提供供安裝(例如)NFX天線、DMB天線以及藍芽天線的空間。天線安裝空間可對應於供安裝電子裝置10之電池的空間。同時,可提供附接至本體1000之第一區域1000a的上部蓋1400,以便覆蓋第一區域1000a。亦即,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天線或類似者可安置於本體1000的第一區域1000a中,以便暴露於外部,且上部蓋1400用以覆蓋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天線或類似者,且因此防止其暴露於外部。同時,可將上部蓋1400提供為大小至少相同於第一區域1000a之大小,且可移除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之連接端子300與電子裝置10的NFC端子連接的部分。
可將電力供應部分4000提供於對應於電子裝置10之下側的本體1000的區域處。亦即,可將電力供應部分4000提供於自本體1000之第一區域1000a延伸的第二區域1000b處。提供電力供應部分4000,以便將電力供應至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且所
述部分可產生並供應用於驅動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的電力。電力供應部分4000可與外部電力供應端子或外部資料供應端子連接。另外,電力供應部分4000可與電子裝置10連接。亦即,外部電力供應端子或外部資料供應端子可連接至電力供應部分4000的一側,且電子裝置10可與電力供應部分4000的另一側連接。電力供應部分4000可包含電池4100、電路板4200、第一以及第二連接器4300以及4400,以及下部蓋4500。可藉由經由與第一連接器4300連接的電力供應端子供應的電力為電池4100充電。第一以及第二連接器4300以及4400可提供於電路板4200的上側處,且電池4100可連接至其下側。另外,第一連接器4300與外部電力供應端子或資料供應端子連接,且第二連接器4400與電子裝置10連接。更特定言之,首先,第二區域1000b可具有藉由部分移除其對應於中部壁1000c之第一凹槽1310的區域而界定的第三凹槽1330。將第一連接器4300提供為對應於第三凹槽1330,且將第二連接器4400提供為對應於第一凹槽1310。此處,第一連接器4300內埋於電力供應部分4000中以免暴露於外部,且提供第二連接器4400以便暴露於第一區域1000a。亦即,若電池4100、電路板4200以及第一以及第二連接器4300以及4400提供於第二區域1000b處,且下部蓋4500覆蓋於其上,則其中內埋第一連接器4300之凹槽暴露於電力供應部分4000的下側,且第二連接器4400突出至電力供應部分4000的上側。另外,可將第一連接器4300提供為具有供插入電力供應端子或資料供應端子的大小,且可將第二連接器4400提供為具有插入至電子裝置10之連接器中的大小。亦即,電力供應端子或資料供應端子插入至第一連接器4300
中,且第二連接器4400插入至電子裝置10之連接器中,以便連接至提供於第一以及第二連接器4300以及4400之下側處的電路板4200。另外,可將電池4100提供於電路板4200的下側處,且可提供連接線4210以便自電路板4200的一側延伸。因此,電路板4200可使得能夠藉由經由第一連接器4300供應的電力為電池4100充電,且亦可使得能夠經由連接線4210將電池的電力供應至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此處,可將功率放大電路提供於電路板42000上,且可使用功率放大電路放大供應至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的功率。亦即,可藉由高於電子裝置10之驅動電力的電力驅動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且電力供應部分4000可產生並供應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的驅動電力。另外,提供於電路板4200的一側處的連接線4210經由中部壁1000c之第二凹槽1320與提供於區域1000a處的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連接。同時,由於第二連接器4400與電子裝置10連接,因此有可能經由第一以及第二連接器4300以及4400將電力或資料供應至電子裝置10。因此,有可能使用可攜式壓電揚聲器放大音量且亦為電池4100充電。此時,當為電子裝置10充電時,可一起為電力供應部分4000的電池4100充電,且可由電池4100驅動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
可提供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以便與電子裝置10耦接以及分離,且其可將形狀相同於電子裝置10之後表面的本體1000用作振動傳送媒體而放大自電子裝置10所供應的音量。另外,若可攜式壓電揚聲器耦接至的電子裝置10與可藉以傳動振動的物件(諸如,桌台以及箱)接觸,則有可能較多地放大音量。此時,當使用其中具有諧振空間的箱或類似者時,
可能更大程度地放大音量。另外,在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中,由於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突出超過本體1000,因此有可能容易地將振動傳動至諸如箱之物件。例示性實施例可適用於所有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或要求較高音量以及經增強聲音品質的類似者。
同時,將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中之至少一部分製造為形狀相同於電子裝置10的後表面蓋,且耦接至電子裝置10的後表面。然而,可將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可攜式壓電揚聲器製造為具有各種形狀,且接著將其耦接至電子裝置。亦即,如圖18中所說明,凹槽12形成於電子裝置10之後表面的預定區域處,且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可插入至凹槽12中。此時,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可具有在對置於電子裝置10的方向上突出且接著可插入至本體1000之預定區域中所界定的凹槽1500中的突起2500。
另外,如圖19中所說明,可將可攜式壓電揚聲器2600提供為與電子裝置10隔開,且可以無線方式接收聲源。當然,其可使用連接線與電子裝置10的耳機端子連接。如圖20中所說明,可攜式壓電揚聲器2600可包含墊片2610、下部蓋2620、壓電裝置100、電池2630、電路板2640以及上部蓋2650。下部蓋2620可具有其中界定有預定空間的大致四邊形形狀,且可包含底表面,以及自底表面之邊緣向上延伸的側表面。側表面中之至少一者可具有在其預定區域中所界定的至少一凹槽。墊片2610提供於下部蓋2620的下側處。墊片2610可由矽材料製成,且可經提供以具有沿著下部蓋2620之邊緣的四邊環形狀。墊片2610用以使
得能夠在上面安置有可攜式壓電揚聲器的物件之上部表面與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之間維持預定距離。壓電裝置100、電池2630以及電路板2640提供於下部蓋2620的內部空間中。此處,壓電裝置100提供為與下部蓋2620隔開預定距離。舉例而言,可在下部蓋2620的底表面與其側表面之間提供台階式部分,以便具有小於側表面的高度,且可經由膠帶或類似者將壓電裝置10的邊緣黏附並固定於台階式部分。電池2630與電路板2640連接,且藉由自外部供應的電力進行充電。在電路板2640的上側處提供至少一連接器2642。可將經由下部蓋的凹槽插入的電力端子插入至連接器2642中之至少一者中。另外,可使用連接線或類似者將連接器2642中的另一者與電子裝置10的耳機端子連接。且可在電路板2640處提供功率放大電路,以便放大經由功率放大電路供應至壓電裝置100的功率。亦即,有可能經由電路板2640的功率放大電路放大電池2630中所充電的功率,且接著將經放大功率供應至壓電裝置100。可將上部蓋2650提供為形狀相同於下部蓋2620的形狀,且其側表面可氣密地與下部蓋的側表面接觸,使得可氣密地維持其中的內部組件。
同時,在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中,提供於本體1000處的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可經由耦接至電子裝置10之後表面的電池接收電力。另外,可在電池中提供用於放大功率的放大部分,以便將經放大功率供應至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亦即,如圖21中所說明,在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中,提供有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的本體1000可耦接至電子裝置10的後表面,且供應用於驅動電子裝置10的電力以及用於驅動壓電揚聲器模組
2000的電力之電池5100可耦接至電子裝置10。亦即,當驅動可攜式壓電揚聲器時,電池5100可耦接至電子裝置10,且可驅動電子裝置10以及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且可插入並耦接至電子裝置10之後表面中所界定的電池收納凹槽16中。此時,可藉由不同電力源驅動電子裝置10以及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舉例而言,可由高於電子裝置10之驅動電力的驅動電力驅動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因此,放大供應至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的電力是必要的。為此目的,如圖22A中所說明,可將放大部分5200提供於電池5100的一側處。放大部分5200可具有連接端子,且因此可與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的連接端子300連接。因此,可藉由接收經由放大部分5200放大的功率而驅動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另外,如圖22b中所說明,可在電池5100的另一側處提供放大部分以及藍芽模組5300。
在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中,當壓電揚聲器模組2000安裝於電子裝置10處,且電子裝置10與諸如桌台以及箱之物件接觸時,有可能較多地增加諧振頻率以及聲壓。亦即,圖22為比較具有壓電揚聲器模組的電子裝置10不與物件接觸的狀況A以及電子裝置10與物件接觸的狀況B中之特性的曲線圖。此時,將由紙張製成且具有180mm×180mm×50mm之六面體形狀的箱用作物件。另外,與箱接觸的電子裝置10具有150g之重量,且藉由5Vrms之量測電壓以100mm之距離執行量測操作。在不與物件接觸的狀況A下,諧振頻率為1.2kHz,且在與物件接觸的狀況B下,諧振頻率為0.5kHz,且因此可理解,諧振頻率產生於較低頻率中。
同時,在例示性實施例中,描述壓電揚聲器模組與壓電裝置100隔開,且提供底部振動傳送殼體400的狀況。然而,可在底部振動傳送殼體400中提供振動傳送板200。亦即,如圖24以及圖25中所說明,可在底部振動傳送殼體400與頂蓋500之間提供壓電揚聲器,其包含提供於壓電裝置100之至少一側面處以便與壓電裝置100隔開的振動傳送板200,且因此可體現壓電揚聲器模組。此處,可使用膠帶450將壓電裝置100黏附至底部振動傳送殼體400。另外,若頂蓋500與壓電裝置100的上部表面接觸,則在振動時,壓電裝置100與頂蓋500碰撞,且經由頂蓋500將壓電裝置100之振動傳動至電子裝置10,且因此可降低壓電裝置100的振動力。為了防止降低壓電裝置100的振動力,可在頂蓋500與壓電裝置100之間提供襯墊材料550。亦即,將襯墊材料550提供於壓電裝置100的兩個邊緣處,使得在頂蓋500與壓電裝置100之間維持所要距離。
儘管已參考具體實施例描述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以及使用所述可攜式壓電揚聲器的電子裝置,但所述裝置並不限於此等實施例。因此,熟習此項技術者將容易地瞭解,在不脫離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界定的本發明之精神以及範疇的情況下可對其做出各種修改以及改變。
100‧‧‧壓電裝置
200‧‧‧振動傳送板
a‧‧‧中心部分
b‧‧‧1/2點
H‧‧‧第一距離
L‧‧‧第二距離
R‧‧‧直徑
Claims (25)
- 一種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其包括:本體,其經組態以與電子裝置的後表面耦接以及分離;以及壓電揚聲器模組,其耦接至所述本體的預定區域,其中所述壓電揚聲器模組包括壓電裝置,以及振動傳送部件,其提供為與所述壓電裝置的至少一區域接觸且與所述壓電裝置的至少一表面隔開,其中提供所述振動傳送部件,使得自其邊緣朝向中心部分逐漸增加、減小或均勻地維持距所述壓電裝置的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其中所述本體具有相同於所述電子裝置之後表面蓋的形狀之形狀,且是在分離所述電子裝置的所述後表面蓋之後耦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其中在所述本體的預定區域處提供開口,且所述壓電揚聲器模組插入且耦接至所述開口中。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其中所述本體的預定區域突出至外部,且在其中提供收納空間,且所述壓電揚聲器模組插入且耦接至所述收納空間中。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其中所述壓電揚聲器模組進一步包括一側與所述壓電裝置連接且另一側暴露於外部的連接端子,且所述連接端子的所述另一側與提供於所述電子裝置的所述後表面處的輸出端子連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可攜式壓電揚聲器,進一步包括提供於所述壓電揚聲器模組上的NFC天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可攜式壓電揚聲器,NFC端子進一步提供於所述電子裝置的所述後表面處,且所述NFC天線與所述NFC端子連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可攜式壓電揚聲器,進一步包括提供於所述本體的一側表面處以便覆蓋所述電子裝置的前表面的翻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可攜式壓電揚聲器,進一步包括提供於所述本體內部以便圍封所述壓電揚聲器模組的襯墊材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攜式壓電揚聲器,進一步包括提供於所述本體的一側表面處以便將電力供應至所述壓電揚聲器模組的電力供應部分。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其中所述電力供應部分提供於自與所述電子裝置耦接的所述本體之第一區域在所述電子裝置之長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區域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可攜式壓電揚聲器,所述電力供應部分包括,第一連接器,其與外部電力端子連接,電池,其藉由經由所述第一連接器供應的電力充電,功率放大部分,其經組態以放大所述電池的功率,以及連接線,其經組態以將經由所述功率放大部分所放大的功率供應至所述壓電揚聲器模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可攜式壓電揚聲器,進一步包括提供於所述第一連接器與所述電池之間的電路板, 其中所述功率放大部分提供於所述電路板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可攜式壓電揚聲器,進一步包括在與所述第一連接器相反的方向上提供於所述電路板上以便與所述電子裝置連接的第二連接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可攜式壓電揚聲器,進一步包括提供於一側表面處以便覆蓋所述電子裝置的前表面以及所述電力供應部分的前表面的翻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攜式壓電揚聲器,進一步包括提供於所述電子裝置的所述後表面之預定區域處以便將電力供應至所述壓電揚聲器模組以及所述電子裝置的電池。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可攜式壓電揚聲器,進一步包括提供於所述電池的一側處以便放大供應至所述壓電揚聲器模組的功率的功率放大部分。
- 一種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其包括:壓電揚聲器模組,其插入至電子裝置的後表面之預定區域中;以及本體,其提供為與所述電子裝置的後表面耦接以及分離,其中所述壓電揚聲器模組包括壓電裝置,以及提供為與所述壓電裝置的至少一區域接觸且與所述壓電裝置的至少一表面隔開的振動傳送部件,其中提供所述振動傳送部件,使得自其邊緣朝向中心部分逐漸增加、減小或均勻地維持距所述壓電裝置的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其中插入突起提供於所述壓電揚聲器模組的預定區域處,且插入凹槽 對應於所述插入突起而提供於所述本體處,且所述插入突起插入至所述插入凹槽中。
- 一種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包括:下部以及上部振動傳送部件,所述振動傳送部件中具有預定空間;壓電裝置,其提供於所述振動傳送部件中的所述空間處;第一連接器,其提供於所述壓電裝置上以便連接至外部電力端子;電池,其藉由經由所述第一連接器供應的電力充電;以及功率放大部分,其經組態以放大所述電池的功率,且將所述經放大功率供應至所述壓電裝置,其中所述下部振動傳送部件與所述壓電裝置的至少一區域接觸且與所述壓電裝置的一表面隔開,其中提供所述下部振動傳送部件,使得自其邊緣朝向中心部分逐漸增加、減小或均勻地維持距所述壓電裝置的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可攜式壓電揚聲器,進一步包括提供於所述第一連接器與所述電池之間的電路板,其中所述功率放大部分提供於所述電路板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可攜式壓電揚聲器,進一步包括提供於所述電路板上以便與電子裝置連接的第二連接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9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可攜式壓電揚聲器,其中所述壓電揚聲器模組的另一側與振動放大物件接觸,且聲壓以及輸出被放大。
- 一種電子裝置,其包括耦接至其後表面的壓電揚聲器模 組,其中所述壓電揚聲器模組包括壓電裝置,以及與所述壓電裝置的至少一區域接觸且與所述壓電裝置的至少一表面隔開的振動傳送部件,其中提供所述振動傳送部件,使得自其邊緣朝向中心部分逐漸增加、減小或均勻地維持距所述壓電裝置的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所述壓電揚聲器模組的另一側與振動放大物件接觸,且聲壓以及輸出被放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49318A TWI542226B (zh) | 2013-12-31 | 2013-12-31 | 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以及具備該揚聲器的電子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49318A TWI542226B (zh) | 2013-12-31 | 2013-12-31 | 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以及具備該揚聲器的電子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26670A TW201526670A (zh) | 2015-07-01 |
TWI542226B true TWI542226B (zh) | 2016-07-11 |
Family
ID=54197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49318A TWI542226B (zh) | 2013-12-31 | 2013-12-31 | 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以及具備該揚聲器的電子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54222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252510B2 (en) * | 2017-11-21 | 2022-02-15 |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 Piezoelectric speaker-forming laminate |
-
2013
- 2013-12-31 TW TW102149318A patent/TWI542226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26670A (zh) | 2015-07-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699568B2 (en) | Portable piezoelectric speak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
CN110557705B (zh) | 电子设备 | |
JP5859116B2 (ja) | 電子機器、パネルユニット | |
US20150126112A1 (en) | Complex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
EP2869597A2 (en) | Sound amplification box and sound amplificat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US10531203B2 (en) | Acoustic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 |
KR101594158B1 (ko) | 복합 소자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 |
WO2014020877A1 (ja) | 電子機器 | |
US20130148837A1 (en) | Multi-functional microphone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US10123127B2 (en) | Sound generator, vibration member for the sound generator, and sound generation system | |
US9877093B2 (en) | Sound generator | |
KR101413214B1 (ko) | 휴대용 압전 스피커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 |
JP5054749B2 (ja) | エレクトレット電気音響変換器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 |
US9363345B2 (en) | Cover for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obile electronic apparatus employing same | |
US20130177182A1 (en) | Vibration speaker | |
TWI542226B (zh) | 可攜式壓電揚聲器以及具備該揚聲器的電子裝置 | |
WO2014132639A1 (ja) | 電子機器 | |
US20160182989A1 (en) | All-in-one device | |
JP2015088900A (ja) | 音発生器 | |
JPWO2010023755A1 (ja) | 骨伝導マイクロフォンおよびヘッドセット | |
JP6363352B2 (ja) | 電子機器 | |
JPH11298997A (ja) | 携帯通信端末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