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I459126B - 可產生廣角影像之影像處理裝置、影像處理方法及記錄媒體 - Google Patents

可產生廣角影像之影像處理裝置、影像處理方法及記錄媒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59126B
TWI459126B TW101111970A TW101111970A TWI459126B TW I459126 B TWI459126 B TW I459126B TW 101111970 A TW101111970 A TW 101111970A TW 101111970 A TW101111970 A TW 101111970A TW I459126 B TWI459126 B TW I45912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imaging
state
display
image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19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45848A (en
Inventor
Kosuke Matsumoto
Naotomo Miyamoto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2458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458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91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912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222Studio circuitry; Studio devices; Studio equipment
    • H04N5/262Studio circuits, e.g. for mixing, switching-over, change of character of image, other special effects ; Camera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electronic generation of special effec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7/00Panoramic or wide-screen photography; Photographing extended surfaces, e.g. for surveying; Photographing internal surfaces, e.g. of pipe
    • G03B37/04Panoramic or wide-screen photography; Photographing extended surfaces, e.g. for surveying; Photographing internal surfaces, e.g. of pipe with cameras or projectors providing touching or overlapping fields of view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achieving an enlarged field of view, e.g. panoramic image cap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Description

可產生廣角影像之影像處理裝置、影像處理方法及記錄媒體
本發明係有關於數位相機或具有攝像功能之手機等之影像處理裝置、影像處理方法及記錄媒體。
在數位相機或具有攝像功能之手機等中,攝像像角的界限係與透鏡的焦距、攝像元件的尺寸等、裝置本體所具有的硬體規格相依。而且,針對這種攝像像角之界限的問題,在攝像裝置中,係將廣角拍攝用的變換透鏡等安裝於既有的透鏡前(例如,參照日本特開2004-191897號公報、特開2005-027142號公報、特開2005-057548號公報),或預先具有複數個透鏡並因應於攝像目的切換透鏡,藉此應付(例如,參照特開2007-081473號公報)。
可是,在該習知技術,為了進行廣角攝像,必須一一安裝廣角攝像用的變換鏡頭,或因應於攝像目的切換透鏡,而在操作性、或費用上具有問題。又,即使使用這些廣角攝像用的變換鏡頭或可切換的透鏡,亦有難以得到攝像者所希望的廣角影像之虞。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不更換透鏡,就可容易且高效率地得到產生廣角影像所需之影像的影像處理裝置、影像處理方法及記錄媒體。
本發明係一種影像處理裝置,其特徵為具有:攝像手段;顯示手段;攝像控制手段,係控制成使該攝像手 段連續地拍攝;廣角影像產生手段,係根據利用該攝像手段所連續拍攝之複數張影像,產生廣角影像;檢測手段,係檢測出用以表示結束利用該攝像手段朝既定方向之連續拍攝的既定觸發信號;及顯示控制手段,係檢測出該既定觸發信號時,變更用以表示利用該攝像手段應連續拍攝之範圍的資訊並使其顯示於該顯示手段。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A.第1實施形態 A-1.第1實施形態的構成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數位相機之構成的方塊圖。在第1圖,數位相機1具有攝像透鏡2、透鏡驅動部3、光圈兼用快門4、CCD5(攝像手段)、TG(Timing Generator)6、單元電路7、影像處理部8(廣角影像產生手段、全景產生手段、預備合成影像產生手段)、CPU11(攝像控制手段、顯示控制手段、檢測手段)、DRAM12、記憶體13、快閃記憶體14、影像顯示部15(顯示手段)、鍵輸入部16、卡I/F17及記憶卡18。
攝像透鏡2包含聚焦透鏡、變焦透鏡等,並連接透鏡驅動部3。透鏡驅動部3由驅動馬達、及聚焦馬達驅動器、變焦馬達驅動器所構成,驅動馬達係分別在光軸方向驅動構成攝像透鏡2的聚焦透鏡、變焦透鏡,而聚焦馬達驅動器、變焦馬達驅動器係根據來自CPU11的控制信號驅動聚焦馬達、變焦馬達。
光圈4包含未圖示的驅動電路,驅動電路係根據從CPU11所送來之控制信號使光圈4動作。該光圈4控制從攝像透鏡2所進來之光量。CCD(攝像元件)5將經由攝像透鏡2、光圈4所投影之被拍攝體的光變換成電信號後,作為攝像信號向單元電路7輸出。又,CCD5根據藉TG6所產生之既定頻率的時序信號而被驅動。
單元電路7係由對從CCD5所輸出之攝像信號進行相關雙重取樣並保持的CDS(Correlated Double Sampling)電路、進行該取樣後之攝像信號的自動增益調整的AGC(Autmatic Gain Control)電路、及將該自動增益調整後之類比攝像信號轉換成數位信號的A/D轉換器所構成。CCD5的攝像信號係經由單元電路7作為攝像信號被送至影像處理部8。此外,單元電路7係根據藉TG6所產生之既定頻率的時序信號而被驅動。
影像處理部8係進行從單元電路7所送來之影像資料的影像處理(像素插值處理、Y修正、亮度色差信號的產生、白平衡處理、曝光修正處理等)、影像資料的壓縮、解壓縮(例如,JPEG形式或M-JPEG形式或MPEG形式的壓縮、解壓縮)處理、合成複數張攝像影像的處理等。此外,影像處理部8係根據藉TG6所產生之既定頻率的時序信號而被驅動。
CPU11係控制數位相機1之各部的單晶微電腦。尤其,在本第1實施形態,在使用者移動數位相機1的期間,CPU11係控制以既定週期(時間間隔)連拍複數張影像,再以部分重複(例如使用α混合)的方式持續合成所拍攝之 複數張影像,並應產生如同以廣角拍攝之1張合成影像的各部。此外,關於影像合成的細節將後述。
DRAM12作為暫時記憶藉CCD5拍攝後被送至CPU11之影像資料的緩衝記憶體使用,且作為CPU11的工作記憶體使用。記憶體13記錄藉CPU11控制數位相機1之各部所需的程式、及控制各部所需的資料,CPU11根據該程式進行處理。快閃記憶體14或記憶卡18係預先保存藉CCD5所拍攝之影像資料等的記錄媒體。
影像顯示部15包含彩色LCD及其驅動電路,處在攝像待機狀態時,以直通影像顯示藉CCD5所拍攝之被拍攝體,在播放記錄影像時,顯示從快閃記憶體14或記憶卡18讀出並解壓縮後的記錄影像。鍵輸入部16包含快門SW、變焦鍵、模式鍵、設定鍵、十字鍵等複數個操作鍵,並向CPU11輸出因應於使用者之鍵操作的操作信號。記憶卡18係經由數位相機1本體之未圖示的卡槽折裝自如地安裝於卡I/F17。
第2圖係用以說明一般之攝像模式的示意圖。利用數位相機1以一般之攝像模式拍攝的情況,如第2圖所示,只能以該數位相機1之攝像系統的像角S拍攝。
第3圖係用以說明本第1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1之全景攝像模式的示意圖。又,第4圖係用以顯示本第1實施形態的數位相機1在全景攝像模式之數位相機1的動作(依使用者移動方法)的示意圖。
在該模式,使用者係以相對所要的景色使像角之長度方向成為縱向的方式將數位相機1擺成縱向,並在左 上端按快門SW(半按→全按),如第3圖之箭號所示,首先,從按快門SW之左端往右方向移動(狀態#1:參照第4圖),在既定位置向下方向移動(狀態#2:參照第4圖),進而,在別的既定位置向左方向移動(狀態#3:參照第4圖)。在使用者進行該移動之期間,數位相機1以既定時序依序持續拍攝影像。
在數位相機1,從在自左端向右方向移動之狀態#1所拍攝之複數張影像合成第1全景影像,從在自右端向左方向移動之狀態#3所拍攝之複數張影像合成第2全景影像,再將第1全景影像與第2全景影像合成,最後產生所要的廣角影像(第3圖的下側)。此外,因為在從上向下方向移動之狀態#2所拍攝的影像不是產生全景攝像所需要的,所以不會被保存。
A-2.第1實施形態的動作
其次,說明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的動作。
第5圖係用以說明本第1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1之動作的流程圖。首先,CPU11為,快門SW被半按時(步驟S10),執行AF(自動聚焦)處理(步驟S12),而快門SW被全按時(步驟S14),以既定週期(時間間隔)連拍複數張影像(步驟S16)。此外,關於連拍處理的細節將後述。
此時,如第3圖所示,使用者係以相對所要的景色使像角之長度方向成為縱向的方式將數位相機1擺成縱向,並在左上端按快門SW(半按→全按),如第3圖之箭號所示,首先,將數位相機1從按快門SW之左端往右方向移動(狀態#1:參照第4圖),在既定位置向下方向移動(狀態 #2:參照第4圖),進而,向左方向移動(狀態#3:參照第4圖)。然後,判斷是否連拍已結束,即是否全景攝影已結束(步驟S18),若連拍未結束,回到步驟S16,繼續連拍處理。
另一方面,在連拍已結束的情況,即,在全景攝影已結束的情況(在步驟S18為是),從在自左端往右方向移動之狀態#1所拍攝之複數張影像,合成第1全景影像,從在自右端往左方向移動之狀態#3所拍攝之複數張影像,合成第2全景影像,再將第1全景影像與第2全景影像合成,最後產生所要的廣角影像(步驟S20)。關於合成處理的細節,將後述。
第6圖係用以說明本第1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1的連拍處理之動作的流程圖。首先,CPU11進行前一張攝像影像與現在之攝像影像的位置對準(步驟S30),再判斷現在的狀態是否為狀態#1、#2、#3當中任一者(步驟S32)。
然後,在使用者使數位相機1從左端向右方向移動之狀態#1的情況(步驟S32的狀態#1),保存該現在之攝像影像,作為全景影像製作用的影像(步驟S34)。接著,判斷是否數位相機1已到達既定位置(在此情況,係在狀態#1之終點位置的右端)(步驟S36)。而且,在未到達既定位置的情況(在步驟S36為否),在不變更現在之狀態#1之下結束該處理,回到第5圖所示的主程序。
以下,迄至數位相機1到達既定位置(在此情況,是在狀態#1之終點位置的右端)以前,重複步驟S34,而持續保存所拍攝之影像,作為全景影像製作用的影像。然 後,數位相機1一到達既定位置時(在步驟S36為是),因為從狀態#1移往狀態#2,所以將現在之狀態變更成狀態#2(步驟S38)。
接著,在使用者使數位相機1移至從上向下方向移動之狀態#2(步驟S32的狀態#2)時,不將攝像影像保存為全景影像製作用的影像,並移至步驟S42(步驟S40),判斷是否數位相機1已到達既定位置(在此情況,係在狀態#2之終點位置的下部右端)(步驟S42)。而且,在未到達既定位置的情況(在步驟S42為否),不變更現在之狀態#2,並結束該處理,回到第5圖所示的主程序。
以下,迄至數位相機1到達既定位置(在此情況,是在狀態#2之終點位置的下部右端)以前,不保存攝像影像,而仍然維持繼續拍攝,而數位相機1一到達既定位置時(在步驟S42為是),因為從狀態#2移往狀態#3,所以將現在之狀態變更成狀態#3(步驟S44)。
接著,使用者使數位相機1移至從右下向左方向移動之狀態#3(步驟S32的狀態#3)時,將攝像影像保存為全景影像製作用的影像(步驟S46)。然後判斷是否數位相機1已到達既定位置(在此情況,係在狀態#3之終點位置的左端)(步驟S48)。而且,在未到達既定位置的情況(在步驟S48為否),不變更現在之狀態#3,並結束該處理,回到第5圖所示的主程序。
以下,迄至數位相機1到達既定位置(在此情況,是在狀態#3之終點位置的左端)以前,重複步驟S46,而持續保存所拍攝之影像,作為全景影像製作用的影像。然 後,數位相機1一到達既定位置時(在步驟S48為是),結束連拍(步驟S50)。
上述之動作的結果,可得到在使用者使數位相機1從左端向右方向移動之狀態#1所拍攝的複數張影像、與在使數位相機1從右下向左方向移動之狀態#3所拍攝的複數張影像。其次,說明使用這些拍攝之複數張影像得到最終廣角影像的方法。
第7圖係用以說明本第1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1的合成處理之動作的流程圖。又,第8圖係用以說明本第1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1的合成處理之動作的示意圖。首先,CPU11取得全景影像製作用的影像(步驟S60),並判別該影像在攝影時的狀態(步驟S62)。在該影像攝影時的狀態是狀態#1的情況,對該影像進行用以製作全景影像#1的合成處理(步驟S64)。
然後,判斷是否全景影像合成已結束(步驟S68),若未結束,回到步驟S60。以下,如第8A圖所示,以部分重複的方式(例如使用α混合)將在狀態#1所拍攝之複數張影像FR1~FR6合成,而製作全景影像#1。
另一方面,在所取得之全景影像製作用的影像是在狀態#3所拍攝之影像的情況,對該影像進行用以製作全景影像#2的合成處理(步驟S66)。然後,判斷是否全景合成已結束(步驟S68),若未結束,回到步驟S60。以下,如第8B圖所示,以部分重複的方式(例如使用α混合)將在狀態#3所拍攝之複數張影像FL1~FL6合成,而製作全景影像#2。
接著,在全景合成已結束的情況(在步驟S68為是),如第8C圖所示,以部分重複的方式(例如使用α混合)將該全景影像#1之下側的既定區域與全景影像#2之上側的既定區域合成,而製作一張廣角影像(步驟S70)。
此外,在上述的第1實施形態,若預先從鍵輸入部16指定廣角影像的攝像範圍,亦可作成產生根據所指定之攝像範圍之尺寸的全景影像。又,亦可作成在影像處理部8比較應合成之全景影像彼此的攝像範圍,並將其他的全景影像的攝像範圍對準攝像範圍比較小的全景影像後合成,藉此,產生最後的廣角影像。
依據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可在不進行透鏡更換之下容易且高效率地得到產生廣角影像所需的影像。
B.第2實施形態
其次,說明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
在本第2實施形態,其特徵為:作為相機要因將移動量、方位感測器或加速度感測器等的資訊,作為使用者要因將移動方向指示操作、快門鍵等之鍵操作、使用者的姿勢、聲音等用作觸發信號,檢測出在全景攝影的情況使用者移動數位相機1時之從狀態#1往狀態#2、從狀態#2往狀態#3之移動方向的變化。
此外,因為本第2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1的構成係與第1圖一樣,所以省略說明。又,因為全景攝影模式的主程序係與第5圖一樣、合成處理係與第7圖一樣,所以省略說明。
第9圖係用以說明本第2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1的連拍處理之動作的流程圖。又,第10圖係用以說明本第2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1的連拍處理之動作的示意圖。
在本第2實施形態,為了伴隨觸發信號檢測,判別現在數位相機1是否處於狀態#1、#2、#3之任一種狀態,準備每次檢測出觸發信號就反轉的旗標、與每次檢測出觸發信號就增加1之狀態#N(係數)。旗標係起始值設為「0」,並每次檢測出觸發信號就反轉。又,狀態#N係起始值設為「1」,且係表示現在數位相機1是否處於狀態#1、#2、#3任一狀態。狀態#N為,在迄至檢測出第1個觸發信號以前,成為「1」,表示狀態#1,檢測出觸發信號時,變成「2」,表示狀態#2。然後,檢測出下一個觸發信號時,變成「3」,表示狀態#3。
首先,CPU11進行前一張攝像影像與現在之攝像影像的位置對準(步驟S80),再判斷是否檢測出觸發信號(步驟S82)。在未檢測出觸發信號的情況,如第10圖所示,未從狀態#1移往狀態#2,即,判斷是處在移動於從左端向右方向之狀態#1時,判斷是否旗標是「1」(步驟S88)。在此情況,因為尚未檢測出觸發信號,所以旗標是「0」,狀態#N是「1」。
而且,因為旗標是「0」(在步驟S88為否),所以保存所拍攝之影像,作為狀態#N(=1)之全景影像製作用的影像(步驟S90)。然後,結束該處理,並回到第5圖所示的主程序。以下,迄至檢測出觸發信號以前,重複步驟S90,並持續保存所拍攝之影像,作為狀態#N(=1)之全景影像製作用的影像。
接著,如第10圖所示,在從狀態#1移往狀態#2時,例如,作為相機要因,根據移動量、或方位感測器的資訊,作為使用者要因,根據出移動方向、快門鍵等之鍵操作、使用者的姿勢、聲音等,檢測出數位相機1到達狀態#1之終端的情況(檢測出往既定方向之連拍之結束的情況),此等被檢測出作為觸發信號(在步驟S82為是)。檢測出觸發信號時,使旗標反轉(步驟S84),並將狀態#N設為N+1(步驟S86)。在此情況,旗標變成「1」,而狀態#N成為「2」。
接著,判斷是否旗標是「1」(步驟S86)。在此情況,因為旗標是「1」,所以不將攝像影像保存為全景影像製作用的影像,並結束該處理(步驟S92),回到第5圖所示的主程序。以下,迄至檢測出下一觸發信號以前(迄至數位相機1的移動方向成為狀態#3以前),重複不保存攝像影像,結束該處理,並回到第5圖所示之主程序的動作。因此,在狀態#2所拍攝之影像不會被保存。
接著,如第10圖所示,在從狀態#2移往狀態#3時,例如,作為相機要因,根據移動量、或方位感測器的資訊,作為使用者要因,根據出移動方向、快門鍵等之鍵操作、使用者的姿勢、聲音等,檢測出數位相機1到達狀態#2之終端的情況(檢測出往既定方向之連拍之結束的情況),此等被檢測出作為觸發信號(在步驟S82為是)。檢測出觸發信號時,使旗標反轉(步驟S84),並將狀態#N設為N+1(步驟S86)。在此情況,旗標變成「0」,而狀態#N成為「3」。
接著,判斷是否旗標是「1」(步驟S86)。在此情況,因為旗標是「0」,所以保存攝像影像,作為狀態#N(=3)全景影像製作用的影像(步驟S90)。然後,結束該處理,並回到第5圖所示的主程序。以下,迄至檢測出下一觸發信號以前,重複步驟S90,而持續保存所拍攝之影像,作為狀態#N(=3)之全景影像製作用的影像。
上述之動作的結果,可得到使用者在使數位相機1從左端向右方向移動之狀態#1所拍攝的複數張影像、與在使數位相機1從右下向左方向移動之狀態#3所拍攝的複數張影像。
接著,以與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方法(參照第7圖),對在狀態#1所拍攝之複數張影像進行合成,而製作全景影像#1,對在狀態#3所拍攝之複數張影像進行合成,而製作全景影像#2,進而,以部分重複(例如使用α混合)的方式對全景影像#1之下側的既定區域與全景影像#2之上側的既定區域進行合成,而製作1張廣角影像。
依據上述之第2實施形態,在不必更換透鏡之下,就可容易且高效率地得到產生廣角影像所需的影像。
C.第3實施形態
其次,說明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
在上述之第1、第2實施形態,使用者為了拍攝得到廣角之合成影像所需的全部影像,如第3圖之箭號所示,以相對於所要的景色使像角之長度方向成為縱向的方式將數位相機1擺成縱向,並在左上按快門SW(半按→全按),首先,從按快門SW之左端向右方向移動(狀態#1),在 既定位置向下方向移動(狀態#2),進而,在別的既定位置向左方向移動(狀態#3)。可是,對使用者而言,難得知如何移動數位相機1才好,或者是否確實得到所需的影像。
因此,在本第3實施形態,在全景攝像模式,藉使用者按快門SW時,將表示應以數位相機1拍攝之區域的攝影框、或表示可朝向哪個方向移動的移動方向顯示於影像顯示部15,藉此,引導使用者。又,在全景攝像模式中,將現在成像於數位相機1之CCD5的影像作為預覽影像(低解析度)直接顯示於影像顯示部15,而且將使用預覽影像所合成的合成影像呈半透明(透過率50%)地顯示於影像顯示部15。
因為,依此方式,作成在全景攝像模式中,將表示下一應拍攝之攝像區域的攝影框、或表示可朝向哪個方向移動的移動方向、及對已拍攝之影像所合成的縮小影像顯示於影像顯示部15,所以使用者可易於識別可使數位相機1朝向哪個方向移動。
此外,因為本第3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1的構成係與第1圖一樣,所以省略說明。又,因為全景攝像模式的主程序係與第5圖一樣,合成處理係與第7圖一樣,所以省略說明。
第11圖係用以說明本第3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1的連拍處理之動作的流程圖。又,第12圖係用以說明本第3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1的連拍處理之動作的示意圖。
首先,CPU11進行前一張攝像影像與現在之攝像影像的位置對準(步驟S100),再判斷現在之狀態是否為狀態#1、#2、#3任一(步驟S102)。然後,在使用者使數位相機1從左端往右方向移動之狀態#1的情況(步驟S102的狀態#1),如第12圖所示,顯示攝影框FR1、移動方向M1(步驟S104)。然後,保存該現在的攝像影像,作為在狀態#1之全景影像製作用的影像(步驟S106),再從迄至該時間點為止所保存之攝像影像的縮小影像製作簡易合成影像IMG,並以半透明(透過率50%)顯示(步驟S108)。
接著,判斷是否數位相機1已到達既定位置P1(在此情況,在狀態#1之終點位置:參照第12圖)(步驟S110)。而且,在未到達既定位置P1的情況(在步驟S110為否),不變更現在之狀態#1,並結束該處理,回到主程序。
以下,迄至數位相機1到達既定位置P1以前,重複步驟S106及步驟S108,每次保存所拍攝之影像,作為在狀態#1之全景影像製作用的影像,並以半透明(透過率50%)持續顯示該時間點的合成影像。而且,數位相機1到達既定位置P1時(在步驟S110為是),因為從狀態#1移往狀態#2,所以將現在之狀態變更成狀態#2(步驟S112)。
接著,當現在之狀態移至使數位相機1從狀態#1之終點位置向下方向移動之狀態#2(步驟S102的狀態#2)時,如第12圖所示,顯示攝影框FR2、移動方向M2(步驟S114)。然後,不將攝像影像保存為全景影像製作用的影像,並移至步驟S118(步驟S116),判斷是否數位相機1已到達既定位置P2(在此情況,在狀態#2之終點位置:參照第12 圖)(步驟S118)。而且,在未到達既定位置P2的情況(在步驟S118為否),不變更現在之狀態#2,並結束該處理,回到第5圖所示的主程序。
以下,迄至數位相機1到達既定位置P2以前,不保存攝像影像,並仍然維持繼續拍攝,而數位相機1到達既定位置P2時(在步驟S118為是),因為從狀態#2移往狀態#3,所以將現在之狀態變更成狀態#3(步驟S120)。
接著,現在之狀態使數位相機1從狀態#2移至往左方向移動之狀態#3(步驟S102的狀態#3)時,如第12圖所示,顯示攝影框FR3、移動方向M3(步驟S122)。然後,保存所拍攝之影像,作為在狀態#3的全景影像製作用的影像(步驟S124),再從迄至該時間點為止所保存之攝像影像的縮小影像製作簡易合成影像,並以半透明(透過率50%)顯示(步驟S126)。
以下,迄至數位相機1到達既定位置P3(終點)以前,重複步驟S124及步驟S126,每次保存所拍攝之影像,作為在狀態#3之全景影像製作用的影像,並以半透明(透過率50%)持續顯示該時間點的合成影像。而且,數位相機1到達既定位置P1時(在步驟S128為是),結束連拍(步驟S130)。
上述之動作的結果,可得到在使用者使數位相機1從左端向右方向移動之狀態#1所拍攝的複數張影像、與在使數位相機1從右下向左方向移動之狀態#3所拍攝的複數張影像。
接著,以和上述之第1、第2實施形態相同的方法(參照第7圖)對在狀態#1所拍攝之複數張影像進行合成,製作全景影像#1,對在狀態#3所拍攝之複數張影像進行合成,製作全景影像#2,進而,以部分重複(例如使用α混合)的方式對全景影像#1之下側的既定區域與全景影像#2之上側的既定區域進行合成,而製作1張廣角影像。
此外,在上述的第3實施形態,在顯示於影像顯示部15的攝影框FR1~FR3,如第12圖所示,設置裕度(margin)MG,即設為比實際所拍攝之攝像範圍稍大的攝影框較佳。藉由設置裕度MG,在移動數位相機1之範圍產生裕度,而可減輕移動數位相機1之使用者的壓力。
又,在上述的第3實施形態,作成根據是否已到達既定位置來判斷從狀態#1往狀態#2、從狀態#2往狀態#3之移動方向的變化,但是未限定如此,亦可作成與上述之第2實施形態一樣,作為相機要因,將移動量、方位感測器或加速度感測器等的資訊,作為使用者要因,將移動方向指示操作、快門鍵等之鍵操作、使用者的姿勢、聲音等用作觸發信號,進行判斷。
依據上述之第3實施形態,因為作成即時將合成影像顯示於影像顯示部15,而且顯示應使數位相機1移動之攝影框或移動方向,所以使用者只要一面看攝影框或移動方向,一面移動數位相機1即可,所以可容易且高效率地拍攝用以產生在一次之攝像無法得到之廣角影像所需的複數張影像,而易於產生廣角影像。
此外,在上述之第1~第3實施形態,在全景攝影時,使數位相機1從左往右、從上往下及從右往左移動,但是未限定如此,例如第13A圖所示,亦可作成在往一方向移動之期間拍攝複數張影像,並對那些影像作合成,而產生一張廣角影像。或者,如第13B圖所示,亦可作成使數位相機1從左往右、從上往下、從右往左、從上往下以及從左往右般重複橫向之移動3次以上,亦可作成對3張以上的全景影像作合成,而產生廣角影像。
又,在上述的第3實施形態,作成顯示攝影範圍的攝影框或移動方向,但是未限定如此,如第14圖所示,亦可作成塗滿對最後之廣角影像的整體框20所拍攝的部分30。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之幾個實施形態,但是本發明未限定如此,而是包含在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的發明與其同等之範圍。
1‧‧‧數位相機
2‧‧‧攝像透鏡
3‧‧‧透鏡驅動部
4‧‧‧光圈兼用快門
5‧‧‧CCD
6‧‧‧TG
7‧‧‧單元電路
8‧‧‧影像處理部
11‧‧‧CPU
12‧‧‧DRAM
13‧‧‧記憶體
14‧‧‧快閃記憶體
15‧‧‧影像顯示部
16‧‧‧鍵輸入部
17‧‧‧卡I/F
18‧‧‧記憶卡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數位相機之構成的方塊圖。
第2圖係用以說明一般攝像模式的示意圖。
第3圖係用以說明本第1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1之全景攝像模式的示意圖。
第4圖係用以說明本第1實施形態的數位相機1之在全景攝像模式之數位相機1的動作(依使用者移動方法)的示意圖。
第5圖係用以說明本第1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1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6圖係用以說明本第1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1的連拍處理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7圖係用以說明本第1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1的合成處理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8A圖至第8C圖係用以說明本第1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1的合成處理之動作的示意圖。
第9圖係用以說明本第2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1的連拍處理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10圖係用以說明本第2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1的連拍處理之動作的示意圖。
第11圖係用以說明本第3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1的連拍處理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12圖係用以說明本第3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1的連拍處理之動作的示意圖。
第13A圖、第13B圖係表示全景攝影時之數位相機1的移動方法之其他的例子的示意圖。
第14圖係表示表示攝像範圍之攝影框或移動方向之其他的顯示例的示意圖。

Claims (8)

  1. 一種影像處理裝置,其特徵為具有:攝像手段;顯示手段;攝像控制手段,係控制成使該攝像手段連續地拍攝;廣角影像產生手段,係根據藉該攝像手段所連續拍攝之複數張影像,產生廣角影像;第1顯示控制手段,使表示利用該攝像手段應連續拍攝之範圍的資訊與表示本影像處理裝置之移動方向的資訊中至少一者顯示於該顯示手段;檢測手段,係檢測出用以表示結束利用該攝像手段朝向既定方向連續拍攝的既定觸發信號;及第2顯示控制手段,係於檢測出該既定觸發信號時,變更用以表示應拍攝之範圍的資訊與表示該移動方向的資訊中至少一者並使其顯示於該顯示手段。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影像處理裝置,其中更具有全景影像產生手段,該全景影像產生手段係對藉該攝像手段所連續拍攝之複數張影像進行合成,而產生全景影像;該廣角影像產生手段係對藉該全景影像產生手段所產生之複數張全景影像彼此進行合成,而產生該廣角影像。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影像處理裝置,其中該第1 顯示控制手段及第2顯示控制手段係在藉該檢測手段檢測出既定觸發信號時,將用以表示為產生下一張全景影像而藉該攝像手段應連續拍攝之範圍的資訊顯示於該顯示手段。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影像處理裝置,其中該第1顯示控制手段及第2顯示控制手段係顯示用以表示根據該攝像控制手段的攝像控制而藉該攝像手段應連續拍攝之範圍的框。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影像處理裝置,其中更具有預備合成影像產生手段,該預備合成影像產生手段係將藉該攝像手段所連續拍攝之複數張影像依序合成,而產生影像;該第1顯示控制手段第2顯示控制手段係將藉該預備合成影像產生手段所產生之影像與表示該應連續拍攝之範圍的資訊一起顯示於該顯示手段。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影像處理裝置,其中該檢測手段係檢測出移動量、或方位感測器的資訊、或移動方向的變化、或者依使用者之既定指示操作、或依使用者之聲音的指示、或依使用者之動作的指示,作為該既定觸發信號。
  7. 一種影像處理方法,其特徵為包含:攝像控制步驟,係藉攝像部連續拍攝;廣角影像產生步驟,係根據藉該攝像部所連續拍攝之複數張影像,產生廣角影像; 第1顯示控制步驟,使表示利用該攝像部應連續拍攝之範圍的資訊與表示本影像處理裝置之移動方向的資訊中至少一者顯示於顯示部;檢測步驟,係檢測出用以表示結束利用該攝像部朝向既定方向連續拍攝的既定觸發信號;及第2顯示控制步驟,係在該檢測步驟檢測出既定觸發信號時,變更用以表示該應拍攝之範圍的資訊與表示該移動方向的資訊中至少一者並使其顯示於該顯示部。
  8. 一種記錄媒體,係記錄有使進行影像處理之影像處理裝置的電腦執行如下之功能的程式,攝像控制功能,係控制成使攝像部連續地拍攝;廣角影像產生功能,係根據藉該攝像部所連續拍攝之複數張影像,產生廣角影像;第1顯示控制功能,使表示利用該攝像部應連續拍攝之範圍的資訊與表示本影像處理裝置之移動方向的資訊中至少一者顯示於顯示部;檢測功能,係檢測出用以表示結束利用該攝像部朝向既定方向連續拍攝的既定觸發信號;及第2顯示控制功能,係檢測出該既定觸發信號時,變更用以表示該應拍攝之範圍的資訊與表示該移動方向的資訊中至少一者並使其顯示於該顯示部。
TW101111970A 2011-04-06 2012-04-05 可產生廣角影像之影像處理裝置、影像處理方法及記錄媒體 TWI4591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84383A JP5665013B2 (ja) 2011-04-06 2011-04-06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45848A TW201245848A (en) 2012-11-16
TWI459126B true TWI459126B (zh) 2014-11-01

Family

ID=46965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1970A TWI459126B (zh) 2011-04-06 2012-04-05 可產生廣角影像之影像處理裝置、影像處理方法及記錄媒體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963993B2 (zh)
JP (1) JP5665013B2 (zh)
KR (1) KR101346426B1 (zh)
CN (1) CN102739961B (zh)
HK (1) HK1177082A1 (zh)
TW (1) TWI4591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67051B1 (ko) * 2011-12-16 2018-06-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촬상장치, 촬상 구도 제공 방법 및 컴퓨터 판독가능 기록매체
USD771639S1 (en) * 2012-09-13 2016-11-15 Apple Inc. Display screen or portion thereof with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JP2014187551A (ja) * 2013-03-22 2014-10-02 Casio Comput Co Ltd 画像取得装置、画像取得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1725533B1 (ko) 2013-12-13 2017-04-26 후아웨이 디바이스 컴퍼니 리미티드 파노라마 이미지 획득을 위한 방법 및 단말기
BR112016022539B1 (pt) * 2014-05-29 2023-04-0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étodo de coleta imagem, dispositivo eletrônico e aparelho
USD913323S1 (en) * 2015-05-29 2021-03-16 Avision Inc. Display screen or portion thereof with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JP2017212698A (ja) * 2016-05-27 2017-1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2188036B (zh) * 2016-06-09 2023-06-09 谷歌有限责任公司 通过视觉障碍拍摄照片
USD844637S1 (en) 2018-01-17 2019-04-02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nimate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CN108449546B (zh) * 2018-04-04 2020-03-3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拍照方法及移动终端
KR20220106761A (ko) * 2019-11-29 2022-07-29 소니 세미컨덕터 솔루션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자기기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89849A1 (en) * 2003-03-31 2004-09-30 Hofer Gregory V. Panoramic sequence guide
US20080253687A1 (en) * 2007-04-13 2008-10-16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ing apparatus, method and progra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45968B2 (ja) * 1997-08-21 2006-11-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
JP2000101895A (ja) * 1998-09-25 2000-04-07 Sony Corp 画像信号撮像装置および方法
JP2002090820A (ja) * 2000-09-14 2002-03-27 Canon Inc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US6917701B2 (en) * 2001-08-29 2005-07-12 Intel Corporation Omnivergent stereo image capture
JP2004191897A (ja) 2002-12-09 2004-07-08 Yoshiaki Kimura レンズアダプター
JP2004228711A (ja) * 2003-01-20 2004-08-12 Sony Corp 監視装置及び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監視システム
JP2005027142A (ja) 2003-07-04 2005-01-27 Minolta Co Ltd カメラ用外部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JP2005057548A (ja) 2003-08-05 2005-03-03 Nisca Corp 携帯端末装置
JP5025104B2 (ja) * 2005-07-19 2012-09-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7081473A (ja) 2005-09-09 2007-03-29 Eastman Kodak Co 複数光学系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4611231B2 (ja) 2006-03-28 2011-01-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パノラマ画像作成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7860343B2 (en) * 2006-04-10 2010-12-28 Nokia Corporation Constructing image panorama using frame selection
JP2008098754A (ja) * 2006-10-06 2008-04-24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像装置、画像再生装置および撮像画像の表示方法
JP4807284B2 (ja) * 2007-03-07 2011-11-02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カメラ装置、カメラ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カメラ装置制御方法
JP5321070B2 (ja) 2009-01-08 2013-10-23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撮影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89849A1 (en) * 2003-03-31 2004-09-30 Hofer Gregory V. Panoramic sequence guide
US20080253687A1 (en) * 2007-04-13 2008-10-16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ing apparatus, method and progra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20115127A (ko) 2012-10-17
TW201245848A (en) 2012-11-16
CN102739961A (zh) 2012-10-17
US8963993B2 (en) 2015-02-24
JP2012222495A (ja) 2012-11-12
US20120257007A1 (en) 2012-10-11
CN102739961B (zh) 2015-09-23
HK1177082A1 (zh) 2013-08-09
KR101346426B1 (ko) 2014-01-02
JP5665013B2 (ja) 2015-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4847B (zh) 影像處理裝置、影像處理方法、及記錄媒體
TWI459126B (zh) 可產生廣角影像之影像處理裝置、影像處理方法及記錄媒體
JP5054583B2 (ja) 撮像装置
JP4985808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US7706674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flash
JP4644883B2 (ja) 撮像装置
JP2008141518A (ja) 撮影装置
JP2007311861A (ja) 撮影装置及び方法
KR101433121B1 (ko) 소정의 종횡비의 합성 화상을 생성하는 화상 처리 장치
JP2008028960A (ja) 撮影装置及び露出制御方法
JP2006162991A (ja) 立体画像撮影装置
CN102263894B (zh) 拍摄装置
KR20110055241A (ko) 손 떨림 보정 모듈을 구비하는 디지털 촬영 장치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JP4977569B2 (ja) 撮影制御装置、撮影制御方法、撮影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撮影装置
JP2007235640A (ja) 撮影装置及び方法
JP4767904B2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JP2007225897A (ja) 合焦位置決定装置及び方法
JP5648563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641352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1281533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5370662B2 (ja) 撮像装置
JP2007226141A (ja) 撮影装置及び方法
JP2009089036A (ja) 機器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08283454A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JP2008283453A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