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6735A - 微流體裝置中的流體控制 - Google Patents
微流體裝置中的流體控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136735A TW202136735A TW110101122A TW110101122A TW202136735A TW 202136735 A TW202136735 A TW 202136735A TW 110101122 A TW110101122 A TW 110101122A TW 110101122 A TW110101122 A TW 110101122A TW 202136735 A TW202136735 A TW 202136735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ample
- microchannel
- liquid
- reagent
-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3153 chemical reaction re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4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3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9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7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5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8
- 239000000427 antige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4
- 102000036639 antigens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4
- 108091007433 antigen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3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8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8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8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41000711573 Coronaviridae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41000700605 Viruse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9000003146 anticoagulant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29940127219 anticoagulant drug Drug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YBJHBAHKTGYVGT-ZKWXMUAHSA-N (+)-Biotin Chemical compound N1C(=O)N[C@@H]2[C@H](CCCCC(=O)O)SC[C@@H]21 YBJHBAHKTGYVGT-ZKWXMUAH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10000002381 plasma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9000012298 atmosphe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108090000623 proteins and gene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08000024891 symptom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102000004169 proteins and genes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9089 cytolysi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6249 magnetic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10000003743 erythrocyte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10000002966 serum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29960002685 biotin Drug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9000011616 biot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4816 latex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29920000126 latex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41001678559 COVID-19 viru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108090001074 Nucleocapsid Protein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5000020958 biotin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108010090804 Streptavidin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10000000265 leukocyte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405 serolog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872 buff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108090000288 Glycoprotein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102000003886 Glycoproteins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612 virolog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10000004027 cell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10000002421 cell wall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850 fluorescent dy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10000003296 saliva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HTTJABKRGRZYRN-UHFFFAOYSA-N Heparin Chemical compound OC1C(NC(=O)C)C(O)OC(COS(O)(=O)=O)C1OC1C(OS(O)(=O)=O)C(O)C(OC2C(C(OS(O)(=O)=O)C(OC3C(C(O)C(O)C(O3)C(O)=O)OS(O)(=O)=O)C(CO)O2)NS(O)(=O)=O)C(C(O)=O)O1 HTTJABKRGRZYRN-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523 agglutin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60002897 heparin Drug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669 hepar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102000005962 receptors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108020003175 receptor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108090001008 Avidin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108010047620 Phytohemagglutinin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101000629318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pike glycoprotein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885 phytohemagglutini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101710186708 Agglutinin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102000004190 Enzymes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108090000790 Enzyme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102000028180 Glycophorins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108091005250 Glycophorin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101710146024 Horcolin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101710189395 Lectin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101710179758 Mannose-specific lectin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101710150763 Mannose-specific lectin 1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101710150745 Mannose-specific lectin 2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520 agglutin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10 agglutin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13 alkali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76 cleavage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99 deter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989 nasopharynx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04 osmo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017 sc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10000002700 urine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8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4
- 101710091045 Envelope protein Proteins 0.000 claims 3
- 108010052285 Membrane Proteins Proteins 0.000 claims 3
- 102000018697 Membrane Proteins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3
- 229940096437 Protein S Drugs 0.000 claims 3
- 101710188315 Protein X Proteins 0.000 claims 3
- 101710198474 Spike protein Proteins 0.000 claims 3
- 102100021696 Syncytin-1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3
- 125000003275 alpha amino acid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3
- 150000001413 amino acid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3
- 239000000539 dim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3
- 108010028403 hemagglutinin esterase Proteins 0.000 claims 3
- 108010061994 Coronavirus Spike Glycoprotein Proteins 0.000 claims 2
- 210000003097 mucus Anatomy 0.000 claims 2
- 239000012266 salt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06010011703 Cyanosis Diseases 0.000 claims 1
- 208000000059 Dyspnea Diseases 0.000 claims 1
- 206010013975 Dyspnoeas Diseases 0.000 claims 1
- 206010036790 Productive cough Disease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0701 coagu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06010022000 influenza Diseas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2372 label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1404 medi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10000003802 sputum Anatomy 0.000 claims 1
- 208000024794 sputum Diseas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534 oscil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11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7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3
- 238000005534 hematocri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0
- 230000002209 hydrophob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3757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08000025721 COVID-19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790 di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2895 di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41000315672 SARS coronavir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9260 cross reac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44000005700 microbiom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108091005634 SARS-CoV-2 receptor-binding domain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9
- 101001024637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Nucleoprotei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1534 incub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018 immunoass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08000015181 infectious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609 med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08000002606 Paramyxoviridae Infection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6
- 108091005609 SARS-CoV-2 Spike Subunit S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
- 101001024647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Nucleoprotei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090 disso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6
- 241000127282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related coronavir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5
- 108091006197 SARS-CoV-2 Nucleocapsid Protei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201000003176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556 ass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585 b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44000052769 pathogen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550 stock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41000709661 Enterovir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835 absorb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205 dimethyl polysilox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536 extraction buff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08000037797 influenza 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08000037798 influenza B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435 poly(dimethyl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02000001554 Hemoglobin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8010054147 Hemoglobin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711467 Human coronavirus 229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1109669 Human coronavirus HKU1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482741 Human coronavirus NL63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1428935 Human coronavirus OC43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000018071 Immunoglobulin Fc Fragment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8010091135 Immunoglobulin Fc Fragment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OKKJLVBELUTLKV-UHFFFAOYSA-N M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OC OKKJLVBELUTLK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187479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83973 Oryctolagus cunicul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779 in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 polydimethyl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241 respir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3839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858 star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736 wet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LHEJDBBHZGISGW-UHFFFAOYSA-N 5-fluoro-3-(3-oxo-1h-2-benzofuran-1-yl)-1h-pyrimidine-2,4-dione Chemical compound O=C1C(F)=CNC(=O)N1C1C2=CC=CC=C2C(=O)O1 LHEJDBBHZGISG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004176 Alphacoronavir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588832 Bordetella pertuss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22122 Candida albican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647372 Chlamydia pneumoni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01490 Dengu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12310 Dengue feve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60002716 Exonucle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606768 Haemophilus influenz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726041 Human respirovirus 1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134304 Influenza A virus H3N2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124008 Mammal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02934 Mycoplasma pneumoni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91028043 Nucleic acid sequenc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142787 Pneumocystis jiroveci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WCUXLLCKKVVCTQ-UHFFFAOYSA-M Potassium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K+] WCUXLLCKKVVCTQ-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589517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40 RT-PCR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FAPWRFPIFSIZLT-UHFFFAOYSA-M Sodium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Na+].[Cl-] FAPWRFPIFSIZLT-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191963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193998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193996 Streptococcus pyogen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194024 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53614 Type III immune complex mediated reac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Zinc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Zn]=O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460 anti-nucle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580 bacter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4000052616 bacterial pathogen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TZCXTZWJZNENPQ-UHFFFAOYSA-L barium sulfate Chemical compound [Ba+2].[O-]S([O-])(=O)=O TZCXTZWJZNENPQ-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2
- BLFLLBZGZJTVJG-UHFFFAOYSA-N benzocai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O)C1=CC=C(N)C=C1 BLFLLBZGZJTVJ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124 body flui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839 body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88 calibration curv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40095731 candida albicans Drug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43 chemical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25729 dengue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45 diagno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196 drop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848 electrochem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000013165 exonucle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917 fluorescence det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40047650 haemophilus influenza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6178 immune complex 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00 immun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85 immunofluorescence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813 microb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PGZUMBJQJWIWGJ-ONAKXNSWSA-N oseltamivir phosphate Chemical compound OP(O)(O)=O.CCOC(=O)C1=C[C@@H](OC(CC)CC)[C@H](NC(C)=O)[C@@H](N)C1 PGZUMBJQJWIWGJ-ONAKXNSWSA-N 0.000 description 2
- WYWIFABBXFUGLM-UHFFFAOYSA-N oxymetazoline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C)(C)C)=C(O)C(C)=C1CC1=NCCN1 WYWIFABBXFUGL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267 polyester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53 quartz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216 scre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VGGSULWDCMWZPO-ODEMIOGVSA-N spinosin Chemical compound O([C@@H]1[C@@H](O)[C@H](O)[C@@H](CO)O[C@H]1C1=C(O)C=2C(=O)C=C(OC=2C=C1OC)C=1C=CC(O)=CC=1)[C@@H]1O[C@H](CO)[C@@H](O)[C@H](O)[C@H]1O VGGSULWDCMWZPO-ODEMIOGV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40031000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169 thermo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416 thermosoftening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519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876 top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163 transport media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701161 unidentified adenovir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462 ve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MINDHVHHQZYEEK-UHFFFAOYSA-N (E)-(2S,3R,4R,5S)-5-[(2S,3S,4S,5S)-2,3-epoxy-5-hydroxy-4-methylhexyl]tetrahydro-3,4-dihydroxy-(beta)-methyl-2H-pyran-2-crotonic acid ester with 9-hydroxynonanoic acid Natural products CC(O)C(C)C1OC1CC1C(O)C(O)C(CC(C)=CC(=O)OCCCCCCCCC(O)=O)OC1 MINDHVHHQZYEE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SYNRYMUTXBXSQ-UHFFFAOYSA-N Aspirin Chemical compound CC(=O)OC1=CC=CC=C1C(O)=O BSYNRYMUTXBXS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22120 Candida <Saccharomycetal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5473 Communicable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337994 Cryptococcus <scale insect>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11968 Decreased immune responsivenes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KCXVZYZYPLLWCC-UHFFFAOYSA-N EDTA Chemical compound OC(=O)CN(CC(O)=O)CCN(CC(O)=O)CC(O)=O KCXVZYZYPLLWC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93 Epox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710831 Flavivir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33866 Fung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710114810 Glycoprotei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HSRJKNPTNIJEKV-UHFFFAOYSA-N Guaifenesin Chemical compound COC1=CC=CC=C1OCC(O)CO HSRJKNPTNIJEK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711549 Hepacivirus C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700721 Hepatitis B vir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82412 Homo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309467 Human Coronavir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342334 Human metapneumovir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MKXZASYAUGDDCJ-SZMVWBNQSA-N LSM-2525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H]2[C@@]3([H])N(C)CC[C@]21C1=CC(OC)=CC=C1C3 MKXZASYAUGDDCJ-SZMVWBNQ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589242 Legionella pneumophil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7764 Legionnaires'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10089610 Nuclear Protein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000007999 Nuclear Protein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710163270 Nucle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10061100 Nucleoprotein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000011931 Nucleoprotein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68319 Oropharyngeal pai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7100 Pharyngit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ISWSIDIOOBJBQZ-UHFFFAOYSA-N Phenol Chemical compound OC1=CC=CC=C1 ISWSIDIOOBJBQ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33870 Pneumocyst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35664 Pneumon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7284 Pometia pinnat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9305 Pometia pinna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7847 SARS-CoV-2-infec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10034546 Serratia marcescens nucle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008910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related coronavir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710167605 Spike glycoprotei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41925 Staphylococcal infection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10067390 Viral Protein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1138 acetylsalicylic acid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22 acrylic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89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60228 afrin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5274 benzocain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841 chloride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737 colorimetric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0265 cromoglicic acid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78 crystallin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05 data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80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367 deionised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641 deionized wat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3957 dexamethason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UREBDLICKHMUKA-CXSFZGCWSA-N dexamethas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2=CC(=O)C=C[C@]2(C)[C@]2(F)[C@@H]1[C@@H]1C[C@@H](C)[C@@](C(=O)CO)(O)[C@@]1(C)C[C@@H]2O UREBDLICKHMUKA-CXSFZGCW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1985 dextromethorphan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13 dilu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ZZVUWRFHKOJYTH-UHFFFAOYSA-N diphenhydrami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C(OCCN(C)C)C1=CC=CC=C1 ZZVUWRFHKOJYT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0520 diphenhydramin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VLARUOGDXDTHEH-UHFFFAOYSA-L disodium cromoglycate Chemical compound [Na+].[Na+].O1C(C([O-])=O)=CC(=O)C2=C1C=CC=C2OCC(O)COC1=CC=CC2=C1C(=O)C=C(C([O-])=O)O2 VLARUOGDXDTHEH-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493065 dsRNA virus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18 electrochemist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70 electroosmo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55 enzym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28 ero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VGGSULWDCMWZPO-UHFFFAOYSA-N flavoayamenin Natural products COC1=CC=2OC(C=3C=CC(O)=CC=3)=CC(=O)C=2C(O)=C1C1OC(CO)C(O)C(O)C1OC1OC(CO)C(O)C(O)C1O VGGSULWDCMWZ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2714 fluticason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MGNNYOODZCAHBA-GQKYHHCASA-N fluticas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H](F)C2)=CC(=O)C=C[C@]1(C)[C@]1(F)[C@@H]2[C@@H]2C[C@@H](C)[C@@](C(=O)SCF)(O)[C@@]2(C)C[C@@H]1O MGNNYOODZCAHBA-GQKYHHCA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20 frozen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963 growth med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8993 immune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8 infectious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6747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00 inorganic miner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834 intra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115932 legionella pneumophila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2839 leukem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34 ly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5688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fectious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07 miner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0755 mineral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54194 mucinex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3128 mupirocin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30187697 mupirocin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1
- DDHVILIIHBIMQU-YJGQQKNPSA-L mupirocin calcium hydrate Chemical compound O.O.[Ca+2].C[C@H](O)[C@H](C)[C@@H]1O[C@H]1C[C@@H]1[C@@H](O)[C@@H](O)[C@H](C\C(C)=C\C(=O)OCCCCCCCCC([O-])=O)OC1.C[C@H](O)[C@H](C)[C@@H]1O[C@H]1C[C@@H]1[C@@H](O)[C@@H](O)[C@H](C\C(C)=C\C(=O)OCCCCCCCCC([O-])=O)OC1 DDHVILIIHBIMQU-YJGQQKNP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772 mu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3 nasal drop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100662 nasal drops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100652 nasal gel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97496 nasal spray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2 nasal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20 nonprescription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331 nos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20004707 nucleic acid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000039446 nucleic acid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7523 nucleic aci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2194 oseltamivir phosphat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O=[Al]O[Al]=O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17 path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61 pathw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SONNWYBIRXJNDC-VIFPVBQESA-N phenylephrine Chemical compound CNC[C@H](O)C1=CC=CC(O)=C1 SONNWYBIRXJNDC-VIFPVBQE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1802 phenylephrin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0317 pneumocysto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704 polyhistidi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307 polymer substr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103 potassium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1164 potassium chlor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08 quality contro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57 reac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514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345 respiratory syste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3504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52 review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06 sensitivity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207 serial di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68 sex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80 sodium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46 surface rough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61367 tamiflu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815 thermop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NLVFBUXFDBBNBW-PBSUHMDJSA-N tobramycin Chemical compound N[C@@H]1C[C@H](O)[C@@H](CN)O[C@@H]1O[C@H]1[C@H](O)[C@@H](O[C@@H]2[C@@H]([C@@H](N)[C@H](O)[C@@H](CO)O2)O)[C@H](N)C[C@@H]1N NLVFBUXFDBBNBW-PBSUHMDJ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0707 tobramycin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712461 unidentified influenza vir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429 visible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87 zinc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0—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 B01L3/502—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 B01L3/5027—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 B01L3/50273—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or forces applied to move the flui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1/00—Mixers with shak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echanisms
- B01F31/30—Mixers with shak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echanisms comprising a receptacle to only a part of which the shak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vement is imparted
- B01F31/31—Mixers with shak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echanisms comprising a receptacle to only a part of which the shak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vement is imparted using receptacles with deformable parts, e.g. membranes, to which a motion is impart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1/00—Mixers with shak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echanisms
- B01F31/65—Mixers with shak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echanisms the materials to be mixed being directly submitted to a pulsating movement, e.g. by means of an oscillating piston or air colum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3/00—Other mixers; 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 B01F33/30—Micromix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3/00—Other mixers; 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 B01F33/30—Micromixers
- B01F33/304—Micromixers the mixing being performed in a mixing chamber where the products are brought into contac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3/00—Other mixers; 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 B01F33/40—Mixers using gas or liquid agitation, e.g. with air supply tubes
- B01F33/401—Metho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0—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 B01L3/502—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 B01L3/5027—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 B01L3/502715—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characterised by interfacing components, e.g. fluidic, electrical, optical or mechanical interfa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0—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 B01L3/502—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 B01L3/5027—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 B01L3/502753—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characterised by bulk separation arrangements on lab-on-a-chip devices, e.g. for filtration or centrifugation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31—Production of immunochemical test materials
- G01N33/532—Production of labelled immunochemicals
- G01N33/533—Production of labelled immunochemicals with fluorescent label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4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 G01N33/5431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the carrier being characterised by its particulate form
- G01N33/54326—Magnetic particl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4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 G01N33/54366—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olid-phase testing
- G01N33/5437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olid-phase testing involving physiochemical end-point determination, e.g. wave-guides, FETS, gratings
- G01N33/5438—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69—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for 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bacteria, viruses
- G01N33/56983—Virus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68—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involving proteins, peptides or amino acids
- G01N33/6854—Immunoglobuli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101/00—Mix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mixed materials or by the application field
- B01F2101/23—Mixing of laboratory samples e.g. in preparation of analysing or testing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200/00—Solutions for specific problems relating to 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 B01L2200/06—Fluid handling related problems
- B01L2200/0605—Metering of flui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200/00—Solutions for specific problems relating to 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 B01L2200/16—Reagents, handling or storing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6—Auxiliary integrated devices, integrated components
- B01L2300/0627—Sensor or part of a sensor is integrated
- B01L2300/0645—Electrod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400/00—Moving or stopping fluids
- B01L2400/04—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 B01L2400/0403—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specific forces
- B01L2400/0406—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specific forces capillary for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400/00—Moving or stopping fluids
- B01L2400/04—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 B01L2400/0403—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specific forces
- B01L2400/043—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specific forces magnetic for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400/00—Moving or stopping fluids
- B01L2400/04—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 B01L2400/0403—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specific forces
- B01L2400/0433—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specific forces vibrational for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400/00—Moving or stopping fluids
- B01L2400/04—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 B01L2400/0403—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specific forces
- B01L2400/0433—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specific forces vibrational forces
- B01L2400/0436—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specific forces vibrational forces acoustic forces, e.g. surface acoustic waves [SAW]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400/00—Moving or stopping fluids
- B01L2400/04—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 B01L2400/0475—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specific mechanical means and fluid pressure
- B01L2400/0481—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specific mechanical means and fluid pressure squeezing of channels or chamb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400/00—Moving or stopping fluids
- B01L2400/06—Valves, specific forms thereof
- B01L2400/0688—Valves, specific forms thereof surface tension valves, capillary stop, capillary break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33/00—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 G01N2333/005—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from viruses
- G01N2333/08—RNA viruses
- G01N2333/165—Coronaviridae, e.g. 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mat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Virology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判定目標在樣品液體中之存在的診斷系統,其包括診斷讀取器及其中具有微流體通道網路之微流體條帶。該讀取器內之致動器改變與該微流體通道網路內之樣品液體之液-氣介面氣態連通之氣體的壓力以移動及/或混合該樣品液體。壓力改變可為連續的及/或振盪的。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在微流體裝置內操縱液體。相關申請案
本申請案主張2020年1月13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62/960,421號;2020年2月11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62/972,921號;2020年3月18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62/991,446號;2020年5月29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63/032,410號;2020年7月23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63/055,744號;2020年8月19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63/067,782號;及2020年10月15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63/092,371號之權利及優先權,所述專利申請案中之每一者之全部揭示內容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可使用具有微流體通道網路之盒夾(例如條帶),例如以判定一或多個目標在樣品液體中之存在或測定其量及/或測定樣品液體之生理特性。可與讀取器結合使用所述盒夾,該讀取器操作盒夾以例如在測定樣品之目標或生理、物理化學或其他特性時執行流體及/或偵測功能。
通常進行對盒夾內之樣品及/或其他液體之操縱,例如以確保樣品與已沈積在盒夾內或引入盒夾中之試劑接觸、混合及/或反應。
在具體實例中,操控安置於毛細管通道內且具有液-氣介面之液體的方法包括振盪液-氣介面之氣體的氣體壓力。振盪可誘導材料在液體內混合。材料可包括例如目標化合物或如引入毛細管通道中之液體中存在的其他材料及/或毛細管通道內之液體接觸的試劑或其他材料。
在操縱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毛細管通道可包括近端起點及遠端末端。藉由施加至近端起點將液體引入毛細管通道中。液體之液-氣介面可為安置於毛細管通道之近端起點與遠端末端之間的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其中遠端液-氣介面之氣體至少佔據毛細管通道之遠端末端。
在操縱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振盪氣體壓力可藉由將峰對峰(peak-to-peak)氣體壓力振盪至少約5%、至少約10%、至少約20%、至少約25%或至少約35%之總相對量(((Pmax
- Pmin
)/ Pavg
) × 100)進行,其中Pmax
為振盪循環期間的最大氣體壓力,Pmin
為振盪循環期間的最小氣體壓力,且Pavg
為振盪循環期間的平均氣體壓力。振盪氣體之氣體壓力可藉由將峰對峰氣體壓力振盪約300%或更少、約200%或更少、約135%或更少、約100%或更少或約75%或更少之總相對量(((Pmax
- Pmin
)/ Pavg
) × 100)進行。振盪氣體之氣體壓力可藉由將峰對峰氣體壓力振盪至少約5 kPa、至少約10 kPa、至少約20 kPa、至少約25 kPa或至少約35 kPa之總量(Pmax
- Pmin
)進行。振盪氣體之氣體壓力可藉由將峰對峰氣體壓力振盪約200 kPa或更少、約135 kPa或更少、約100 kPa或更少或約75 kPa或更少之總量(Pmax
- Pmin
)進行。
在操縱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振盪氣體壓力可包括振盪毛細管通道內,例如毛細管通道之遠端末端內之氣體佔據的體積。舉例而言,振盪氣體壓力之步驟可藉由在至少約5 μm、至少約7.5 μm、至少約15 μm、至少約20 μm、至少約25 μm或至少約30 μm之峰對峰總距離內振盪毛細管通道之壁之至少一部分來進行。振盪氣體壓力之步驟可藉由在約70 μm或更小、約60 μm或更小、約50 μm或更小或約40 μm或更小之峰對峰總距離內振盪毛細管通道之壁之至少一部分來進行。峰對峰總距離可為沿與壁之振盪運動對齊之軸的毛細管通道之總維度,例如高度的至少約5%、至少約7.5%、至少約15%、至少約20%、至少約25%或至少約30%。峰對峰總距離可為沿與壁之振盪運動對齊之軸的毛細管通道之總維度,例如高度的約70%或更少、約60%或更少、約50%或更少或約40%或更少。毛細管通道之距離及維度之定向可沿在壁之振盪位置處大體上垂直於毛細管通道之縱軸及/或大體上垂直於含有毛細管通道之平面的軸取得。
在操縱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振盪氣體壓力之步驟可藉由振盪毛細管通道之壁之至少一部分來進行。該方法可包括在開始振盪壁之至少一部分之步驟之前使壁之至少一部分處於張力下。與氣體直接連通,例如直接上覆於或下伏於氣體的壁之至少一部分可不與液體直接連通,例如不直接上覆於或下伏於液體。舉例而言,振盪且與氣體直接連通的毛細管通道之壁之部分可沿毛細管之縱軸與液體之液-氣介面,例如遠端液-氣介面間隔開至少約0.2 cm、至少約0.3 cm、至少約0.5 cm、至少約0.75 cm、至少約1.00 cm、至少約1.25 cm、至少約1.5 cm。振盪毛細管通道之壁之至少一部分可藉由使毛細管通道之壁,例如毛細管通道之遠端末端之壁經歷變形及鬆弛之重複循環來進行。氣體佔據之體積可隨著毛細管通道之壁的變形增加而減少,且隨著毛細管通道之壁的鬆弛增加而增加。在未變形狀態下,壁之外表面可大體上為平面的。在變形狀態下,壁之外表面可為凹面的,且隨著變形增加變得更凹面的,且壁之內表面可為凸面的,且隨著變形增加變得更凸面的。壁之變形增加可增大壁經歷之張力,且壁之變形減少可減少壁經歷之張力。
在操縱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除了使氣體沿毛細管通道朝向及遠離液-氣介面通過,毛細管通道可相對於氣體進出其中在振盪下密封氣體。舉例而言,振盪下之氣體可佔據毛細管通道之遠端末端,且除了使氣體沿毛細管通道朝向及遠離液-氣介面通過,毛細管通道之遠端末端可相對於氣體進出其中進行密封。
在操縱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液-氣介面可為第一液-氣介面,且安置於毛細管通道內之液體可具有複數個第二液-氣介面。第一複數個第二液-氣介面可沿毛細管通道之第一側壁安置。第二複數個第二液-氣介面可沿毛細管通道之第二側壁安置,該第二側壁可相對於第一側壁。第一液-氣介面可具有大體上與第一液-氣介面之位置處的毛細管之縱軸對齊的對稱軸,且第二液-氣介面中之每一者可具有相對於第一液-氣介面之對稱軸及/或相對於該第二液-氣介面之位置處的毛細管之縱軸呈非零角度的對稱軸。非零角度可為至少約20°、至少約35°、至少約45°、至少約67.5°或至少約85°。非零角度可為約160°或更小、約145°或更少、約112.5°或更小或約95°或更小。舉例而言,第一與第二液-氣介面之對稱軸可大體上彼此垂直。可替代地,第一組第二液-氣介面中之每一者之對稱軸可相對於毛細管通道之縱軸以第一角度定向,且第二組第二液氣介面中之每一者之對稱軸可相對於毛細管通道之縱軸以第二不同角度定向。第一角度與第二角度可彼此相對。舉例而言,第一組第二液氣介面中之每一者之對稱軸可大體上沿毛細管通道向近端而定向,且第二組液氣介面中之每一者之對稱軸可大體上沿毛細管通道向遠端而定向。
在操縱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毛細管通道可包括一或多個沿其第一側壁安置之開口,其中在一或多個開口中之每一者處液體與氣體接觸,且在彼處,例如鄰近毛細管通道之第一側壁形成第二液-氣介面。毛細管可包括一或多個沿其第二側壁安置之開口,其中在一或多個第二側壁中之開口中之每一者處液體與氣體接觸,且在彼處,例如鄰近毛細管通道之第二側壁形成第二液-氣介面。第一及第二側壁可彼此相對。第一及/或第二側壁中之開口中之每一者可為含有第二液-氣介面之氣體的空腔之開口。一或多個空腔中之每一者可具有相對於毛細管通道之空腔開口之位置處的毛細管通道之縱軸角度為至少約20°、至少約35°、至少約45°、至少約67.5°或至少約85°的縱軸。一或多個毛細管通道空腔中之每一者可具有相對於毛細管通道之空腔開口之位置處的毛細管通道之縱軸角度為約160°或更小、約145°或更小、約112.5°或更小或約95°或更小的縱軸。舉例而言,複數個空腔中之每一者之縱軸與毛細管通道之該空腔之開口位置處的毛細管通道之縱軸可大體上彼此垂直。在具體實例中,第一組空腔中之每一者之縱軸相對於毛細管通道之縱軸以第一角度定向,且第二組空腔中之每一者之縱軸相對於毛細管通道之縱軸以第二角度定向,其中第一角度與第二角度彼此相對。舉例而言,第一組空腔中之每一者之開口可大體上在毛細管通道內面向近端,且第二組空腔中之每一者之開口可大體上在毛細管通道內面向遠端。
在操縱包括第二液氣介面之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第二液氣介面可經配置及組態以使得振盪第一液-氣介面之氣體之氣體壓力,例如在聲頻下振盪氣體壓力之淨效應誘導極少至無淨力,例如基本上無淨力,此傾向於誘導第一液-氣介面沿毛細管通道之縱軸進行整體運動。
在操縱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振盪可在聲頻,例如約15,000 Hz或更低、約10,000 Hz,例如約5,000 Hz或更低、約3000 Hz或更低、約2000 Hz或更低、約1750 Hz或更低、約1500 Hz或更低、約1250 Hz或更低、約1150 Hz或更低、約1050 Hz或更低或約950 Hz或更低下進行。振盪可在約25 Hz或更高、約50 Hz或更高、約100 Hz或更高、約150 Hz或更高、約200 Hz或更高、約250 Hz或更高、約500 Hz或更高、約750 Hz或更高或約900 Hz或更高下進行。
在操縱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振盪可在時間段Tosc
期間進行。在具體實例中,Tosc
為至少約1秒、至少約2秒、至少約5秒、至少約15秒或至少約20秒。在具體實例中,Tosc
為約180秒、約120秒或更少、約90秒或更少、約45秒或更少或約30秒或更少。
振盪可在時間Tosc
期間基本上不變的頻率下進行。振盪可在時間Tosc
期間變化的頻率下進行,舉例而言,藉由使振盪頻率呈直線或非直線斜坡增大或減小,及/或藉由在時間Tosc
期間使振盪頻率例如呈正弦波、三角波或方波週期性變化。振盪頻率可在Tosc
期間在平均頻率的至少約2.5%、至少約5%、至少約7.5%或至少約10%之總範圍內變化。振盪頻率可在Tosc
期間在平均頻率的約30%或更低、約25%或更低、約20%或更低或約15%或更低之範圍內變化。頻率變化可為平滑的,或為逐步的,例如約2.5 Hz、約5 Hz、約7.5 Hz或約10 Hz逐步的。使振盪頻率在頻率變化之全範圍內變化之時間,例如在時間Tosc
內週期性變化之時間段可為時間Tosc
之至少約1%、至少約2%、至少約2.5%、至少約3.5%或至少約5%。使振盪頻率在頻率變化之全範圍內變化之時間可為時間Tosc
之至少約10%或更低、約15%或更低、約10%或更低、約7.5%或更低或約5%或更低。舉例而言,約25秒之Tosc
期間的平均振盪頻率可為約1100 Hz,且振盪頻率可呈三角波在Tosc
期間在約1050 Hz與約1100 Hz之間變化,其中三角波之時間段為約2秒。
組合地或作為替代方案,振盪可在時間Tosc
期間以基本上恆定的峰對峰位移進行。振盪可以在振盪期間變化的峰對峰位移進行,舉例而言,藉由在時間Tosc
期間使峰對峰位移呈直線或非直線斜坡增大或減小,及/或藉由在時間Tosc
期間使振盪峰對峰例如呈正弦波、三角波或方波週期性變化。
在操縱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振盪可藉由在毛細管通道之壁之共振頻率ωr下或與其實質上相同的頻率下振盪毛細管壁之至少一部分來進行。壁之共振頻率ωr可隨例如毛細管通道壁之張力及/或壁之組成及結構而變化。舉例而言,振盪頻率可隨著壁之張力增大而增大,且隨著壁之張力減小而減小。壁之共振頻率ωr可藉由使用致動器,諸如壓電致動器,例如壓電彎曲機在頻率ω1下振盪壁,且隨後停止在頻率ω1下驅動壁之振盪來測定。一旦壁不再由致動器驅動,處於張力下之壁則繼續以與由致動器在頻率ω1下驅動之振盪之效率相關的該移動之幅度移動。運動之幅度可例如藉由使用將壁之移動轉化為電信號之位移轉換器測定。位移轉換器可為用於在頻率ω1下振盪壁的致動器,其操作模式自致動器之操作模式反轉為位移轉換器之操作模式。在測定響應於壁已在頻率ω1下振盪的壁之運動的幅度,系統現在不同頻率ω2下再次使用致動器振盪壁。舉例而言,系統可反轉位移轉換器之操作以再次用作致動器。系統隨後重複以下步驟:停止驅動壁之振盪,測定振盪之幅度,且在不同頻率下振盪壁。當振盪頻率對應於共振頻率ωr時,所測定幅度最大。一旦測定共振頻率ωr,系統則繼續在共振頻率ωr或與其實質上類似之頻率下驅動壁之振盪。為了確保振盪保持或接近頻率ωr,系統可在頻率ωr或與其接近之頻率下多次循環驅動振盪之後執行以下步驟:停止在頻率ωr下驅動壁之振盪,測定振盪之幅度,且在不同頻率ωr'下振盪壁,其中ωr'為接近頻率ωr(例如,不到約3%至10%)之頻率。視壁振盪之所測定幅度是否大於或小於頻率ωr下之振盪而定,系統可繼續以下步驟:停止驅動壁之振盪,測定振盪之幅度,且在不同頻率下振盪壁以將振盪維持在壁之共振頻率或與其大致相同的頻率。舉例而言,停止、測定且隨後驅動壁之振盪之步驟可在每N次振盪內重複至少一次,其中N為約500或更少、約250或更少、約125或更少或約75或更少。
在操縱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液-氣介面相對於毛細管之縱軸的位置可在數目N次振盪之後保持實質上不變,其中N可為例如至少約500、至少約1000、至少約2000或至少約3000。液-氣介面相對於毛細管之縱軸的位置可在數目N次振盪之後保持實質上不變,其中N可為例如約20,000或更少、約15,000或更少、約10,000或更少或約5,000或更少。在數目N次振盪之後,液-氣介面之位置可在例如沿毛細管通道之縱軸的其初始位置之約2 mm或更小、約1 mm或更小或約750 μm或更小內。
在操縱液體之方法的包括空腔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一或多個空腔中之每一者之開口可為氣體進/出空腔之基本上唯一或唯一的途徑。若開口為氣體進/出空腔之基本上唯一的途徑,則其他途徑總計不足以防止鄰近毛細管通道之側壁的第二液-氣介面形成。振盪可在毛細管通道壁之共振頻率下或與其大致相同的頻率下進行,該共振頻率可隨例如毛細管通道壁之張力及/或壁之組成及結構而變化。
在操縱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毛細管通道之一部分可具有沿毛細管通道之縱軸的長度L。在包括空腔之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沿具有長度L之毛細管通道部分安置之空腔的總體積與沿長度L不包括空腔之毛細管通道的總體積之比可為至少約0.03、至少約0.05、至少約0.075、至少約0.085、至少約0.1、至少約0.125或至少約0.15。沿具有長度L之毛細管通道部分安置之空腔的總體積與沿長度L不包括空腔之毛細管通道的總體積之比可為約0.4或更小、約0.3或更小、約0.25或更小、約0.225或更小或約0.2或更小。沿具有長度L之毛細管通道部分安置的空腔之開口的總面積與沿長度L不包括空腔開口佔據之區域的毛細管通道之內表面的總面積之比可為至少約0.0075、至少約0.009、至少約0.011、至少約0.012或至少約0.013。沿具有長度L之毛細管通道部分安置的空腔之開口的總面積與沿長度L不包括空腔開口佔據之區域的毛細管通道之內表面的總面積之比可為約0.05或更小、約0.04或更小、約0.03或更小、約0.02或更小、約0.0175或更小或約0.015或更小。
在操縱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操縱可進一步包括與振盪氣體之壓力依序及/或同時沿毛細管通道之縱軸誘導液體之整體運動。舉例而言,液-氣介面可例如在總計時間Tmov
期間藉由沿毛細管通道誘導液體之整體運動沿毛細管通道之縱軸自毛細管通道內之第一位置移動至與第一位置分隔開距離D之第二位置。第一位置可沿毛細管通道之縱軸遠離或接近第二位置。時間段Tmov
可為例如至少約1秒、至少約2秒、至少約3秒或至少約4秒。時間段Tmov
可為例如約12.5秒或更少、約10秒或更少或約7.5秒或更少。移動液-氣介面之步驟可藉由在時間段Tmov
期間增大或減小鄰近液體之氣體的氣體壓力來進行。隨著氣體壓力增大,液體之整體運動沿毛細管通道之縱軸在第一方向上誘導,且隨著氣體壓力減小,液體之整體運動在相對的第二方向上誘導。響應於改變氣體壓力的液體之移動傾向於抵消變化以使得氣體壓力在時間Tmov
結束時與其開始時基本上相同。增大或減小氣體壓力之步驟可藉由增加或減少毛細管通道壁之壓縮來進行。舉例而言,增加或減少壓縮可在時間Tmov
結束時相較於其開始時之該寬度分別將沿大體上垂直於其縱軸之軸的毛細管通道之內部寬度減小或增大至少約7.5 μm、至少約12.5 μm、至少約17.5 μm或至少約22.5 μm之總量。振盪氣體壓力之步驟可在整個時間Tmov
之至少一部分、實質上全部、基本上全部期間或整個時間Tmov
期間進行。
在操縱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毛細管通道之部分之長度L可為例如至少約0.5 mm、1 mm、至少約2 mm、至少約3 mm或至少約4 mm。長度L可為例如約25 mm或更小、約17.5 mm或更小、約10 mm或更小、約7.5 mm或更小、約6 mm或更小或約5 mm或更小。長度L可為N倍沿毛細管通道之縱軸介於第一空腔之近端壁至鄰近遠端安置之空腔之近端壁之間的距離。倍數N可為例如至少1、至少2、至少3、至少4、至少5或至少6。倍數N可為例如約25或更小、約20或更小、約15或更小、約12或更小、約10或更小、約8或更小或約6或更小。距離D可獨立地具有與長度L相同的維度中之任一者。
在操縱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毛細管通道可為微流體裝置(例如微流體條帶)之微流體通道網路內的微通道,例如分析通道。微通道壁為微流體條帶之層,例如基板。
在操縱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振盪可藉由振盪與毛細管通道壁之外表面接觸的致動器來進行。致動器可為壓電致動器,例如壓電彎曲機。
在具體實例中,方法包括:將樣品液體引入微流體裝置(例如微流體條帶)之微通道中,該樣品液體佔據微通道之第一部分,鄰近第一部分的微通道之第二部分由氣體佔據,該樣品液體及該氣體在其間形成液-氣介面;且在微通道之第二部分中向氣體反覆施加能量,其中至少一些能量經由液-氣介面自氣體轉移至樣品液體。
在具體實例中,向安置於毛細管通道內且具有複數個液-氣介面之液體施加能量的方法包括在與液體相對於液-氣介面之共振頻率實質上類似之頻率下向液體施加能量。該方法可包括沿毛細管通道之縱軸與向液體施加能量依序及/或同時誘導液體之整體運動。毛細管通道可包括複數個沿其側壁安置之開口,其中在一或多個開口中之每一者及在彼處,例如鄰近毛細管通道之側壁的複數個液-氣介面中之一者處液體與氣體接觸。複數個液-氣介面中之每一者可具有相對於該液-氣介面之位置處的毛細管通道之縱軸之對稱軸呈非零角度的對稱軸。非零角度可為至少約20°、至少約35°、至少約45°、至少約67.5°或至少約90°。非零角度可為約160°或更小、約145°或更少、約135°或更小或約120°或更小。舉例而言,液-氣介面之對稱軸與毛細管通道之縱軸可大體上彼此垂直。開口中之每一者可為含有液氣介面中之至少一者之氣體的空腔之開口。一或多個空腔中之每一者可具有相對於毛細管通道之空腔開口之位置處的毛細管通道之縱軸角度為至少約20°、至少約35°、至少約45°、至少約67.5°或至少約85°的縱軸。一或多個毛細管通道空腔中之每一者可具有相對於毛細管通道之空腔開口之位置處的毛細管通道之縱軸角度為約160°或更小、約145°或更小、約135°或更小或約120°或更小的縱軸。舉例而言,複數個空腔中之每一者之縱軸與毛細管通道之該空腔之開口位置處的毛細管通道之縱軸可大體上彼此垂直。
在向液體施加能量之方法及包括所述空腔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空腔可經配置及組態以使得施加能量之淨效應極少至不誘導傾向於沿毛細管通道之縱軸推動液體的力。舉例而言,在施加能量時,配置於毛細管通道之試劑區或偵測區內的複數個側空腔之淨效應可在足以使其中存在之乾燥試劑移動、混合安置於其中之樣品液體及試劑及/或培育安置於其中之目標與試劑之間的反應的時間段期間誘導不足以將液體推出該試劑區或偵測區的力。在具體實例中,第一組空腔中之每一者之縱軸相對於毛細管通道之縱軸以第一角度定向,且第二組空腔中之每一者之縱軸相對於毛細管通道之縱軸以第二角度定向,其中第一角度與第二角度彼此相對。舉例而言,第一組空腔中之每一者之開口可大體上在毛細管通道內面向近端,且第二組空腔中之每一者之開口可大體上在毛細管通道內面向遠端。可替代地或組合地,複數個空腔中之每一者之縱軸與毛細管通道內,例如毛細管通道之試劑區或偵測區內之該空腔之位置處的毛細管通道之縱軸可大體上彼此垂直。
在向液體施加能量之方法及包括所述空腔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一或多個空腔中之每一者之開口可為氣體進/出空腔之基本上唯一或唯一的途徑。若開口為氣體進/出空腔之基本上唯一的途徑,則其他途徑總計不足以防止鄰近毛細管通道之側壁的第二液-氣介面形成。振盪可在毛細管通道壁之共振頻率下或與其大致相同的頻率下進行,該共振頻率可隨例如毛細管通道壁之張力及/或壁之組成及結構而變化。
在向液體施加能量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施加能量可藉由反覆增大及減小鄰近液體之液-氣介面的氣體之壓力來進行。反覆增大及減小氣體壓力之步驟可藉由振盪微通道壁來進行,其中壁與氣體直接連通,例如直接上覆於或下伏於氣體,且不與液體直接連通,例如不直接上覆於或下伏於液體。舉例而言,振盪之壁之部分可沿毛細管之縱軸與液體之液-氣介面間隔開至少約0.2 cm、至少約0.3 cm、至少約0.5 cm、至少約0.75 cm、至少約1.00 cm、至少約1.25 cm、至少約1.5 cm。
在向液體施加能量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施加能量可在聲頻,例如約15,000 Hz或更低、約10,000 Hz,例如約5,000 Hz或更低、約3000 Hz或更低、約2000 Hz或更低、約1750 Hz或更低、約1500 Hz或更低、約1250 Hz或更低、約1150 Hz或更低、約1050 Hz或更低或約950 Hz或更低下進行。振盪可在約25 Hz或更高、約50 Hz或更高、約100 Hz或更高、約150 Hz或更高、約200 Hz或更高、約250 Hz或更高、約500 Hz或更高、約750 Hz或更高或約900 Hz或更高下進行。
在具體實例中,微流體裝置(例如微流體條帶)包括微流體通道網路及第一及第二導電導線。各導電導線之第一部分安置於微流體通道網路之各別不同的液體感測位置內。各液體感測位置為在使用微流體裝置期間液體佔據之微流體裝置的位置。各導電導線之第二部分安置於微流體裝置之不同的機械感測位置處。各機械感測位置為微流體裝置之位置,在此處微流體裝置及/或對微流體裝置之機械操縱及/或操作改變各別導電導線之電特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微流體裝置包括導電橋聯構件,其經組態以在微流體裝置或對微流體裝置之機械操縱及/或操作後改變第一及第二導電導線之各別第二部分中之至少一者(例如兩者)的電特性。舉例而言,導電橋聯構件可在微流體裝置或對微流體裝置之機械操縱及/或操作後增大或減小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之間的阻抗或電阻。各別機械感測位置中之至少一者(例如兩者)可為經組態以在使用微流體裝置期間維持乾燥狀態,例如液體未佔據的位置。
在具體實例中,使用微流體裝置(例如微流體條帶)之方法包括(i)以機械方式改變微流體裝置之形狀及/或組態,且藉由在微流體裝置之第一電觸點及第二電觸點中之至少一者處偵測第一電信號感測以機械方式改變之發生率及/或程度,(ii)感測液體之存在及/或進行至少一次電化學測定,例如藉由在至少第一電觸點處偵測第二電信號測定微流體裝置之微流體通道網路內的至少一個第一位置處的第二目標之存在及/或量,及(iii)感測液體之存在及/或進行至少一次電化學測定,例如藉由在至少第二電觸點處偵測第三電信號判定第二目標在微流體裝置之微流體通道網路內的至少一個第二位置處之存在及/或測定其量,其中在微流體裝置之微流體通道網路內至少一個第二位置與至少一個第一位置間隔開。在一些具體實例中,第三電信號由阻抗變化,例如第一與第二導電導線之各別部分之間之連續性變化產生,各第一及第二導電導線與第一及第二電觸點中之各別一者電連通。感測至少一個第一位置處的液體之存在可包括感測由第一電極與至少一個第一位置處之樣品液體接觸產生之電信號,該第一電極與第一導電導線及第一觸點電連通。感測至少一個第二位置處的液體之存在可包括感測由第二電極與至少一個第二位置處之樣品液體接觸產生之電信號,該第二電極與第二導電導線及第二觸點電連通。
在具體實例中,改變微流體裝置(例如微流體條帶)之氣囊之體積的方法包括提供包括微流體通道網路之微流體裝置、與微流體通道網路氣態連通之氣囊及與氣囊感測連通之氣囊感測器。使用致動器,氣囊之體積可經改變(例如減小)以將氣體自氣囊排出至微流體通道網路中,及/或經改變(例如增大)以將氣體自微流體通道網路抽出至氣囊中。自氣囊排出氣體在其第一方向上移動微流體通道網路內存在之液體,且將氣體抽出至氣囊中在其不同(例如相對)的第二方向上移動該液體。該方法包括使用致動器改變氣囊之體積至第一程度(例如,減小及/或增大體積),感測指示體積改變之第一程度的至少一個來自氣囊感測器之氣囊信號及指示對應於體積改變之第一程度之致動程度的至少一個致動器信號,且至少儲存致動器信號或指示其之信號。在改變體積至第一程度之步驟之後,該方法包括藉由使用致動器進一步改變氣囊之體積(例如,減小及/或增大體積)移動微流體通道內之液體至少一次。在移動液體之步驟之後,該方法包括使用致動器改變氣囊之體積至第二程度,該第二程度與該第一程度具有預定關係,如所儲存致動器信號或指示其之信號所判定。
在改變微流體裝置之氣囊之體積的方法之任何具體實例中,體積改變之第一程度可對應於操作上完全壓縮的氣囊狀態。體積改變之第二程度可與體積改變之第一程度實質上相同,例如基本上相同。
在改變微流體裝置之氣囊之體積的方法之任何具體實例中,氣囊感測器包括第一及第二導電導線之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舉例而言,氣囊感測器可包括第一及第二電極導線及經組態以在改變氣囊體積至第一程度時使第一及第二導線電連通的橋聯觸點。第一及第二電極導線可各自與經組態以感測微流體通道網路內之液體之存在的各別電極電連通。
在改變微流體裝置之氣囊之體積的方法之任何具體實例中,致動器為經組態以操作微流體裝置以判定一或多個目標在樣品液體中之存在或測定其量及/或測定樣品液體之生理特性的讀取器之致動器。致動器可為壓電驅動之致動器。致動器可壓縮氣囊之外壁以減小其體積。
在具體實例中,微流體通道網路包括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其各自至少具有各別部分,其在各別不同位置安置於微流體通道網路內以接觸微流體通道網路中存在之液體。相較於例如氣體(諸如空氣),安置於微流體通道網路內且在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連接,例如延伸之液體,例如樣品液體或試劑液體(諸如緩衝液)減小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的阻抗或電阻。因此,可在液體存在之情況下在第二電極處偵測到第一電極處施加之電信號。然而,若安置於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的微流體通道網路之一或多個部分不完全由樣品液體佔據,例如由氣體(諸如空氣)佔據,則在第二電極處偵測不到電信號。
在包括第一及第二電極之微流體通道網路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微流體通道網路可包括多個互連微通道。第一及第二電極可安置於微通道網路之相同或不同微通道內。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微流體通道網路包括單一微通道。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沿微通道網路之一或多個微通道在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的最短距離為至少約1 cm、至少約1.5 cm、至少約2 cm或至少約2.5 cm。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微流體通道網路包括一或多個額外第二電極,在此處可在樣品液體存在之情況下偵測到電信號,各該額外第二電極安置於微流體通道網路內之不同位置處。
在包括第一及第二電極之微流體通道網路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微流體通道網路可在微流體裝置(例如微流體條帶)內形成。電極可經由導電導線連接至遠離微通道網路的條帶之一部分,例如連接至條帶外圍,利用所述導電導線可將電信號引入第一電極中,且可在第二及一或多個額外電極處偵測到該電信號。
在具體實例中,使用包括第一及第二電極之微流體通道網路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的方法包括在第一電極處生成電信號,且測定電信號是否存在於第二電極處。電信號可為時變信號,諸如正弦波、方波或三角波。時變信號可具有DC偏移,其可具有足以使時變信號相對於地面實質上,例如基本上或完全具有單一極性,例如正極或負極的幅度。
在具體實例中,方法包括提供具有包括第一及第二電極及兩個或更多個通道,例如分析通道之微通道網路的微流體裝置。第一電極與微通道網路內之第一位置電連通,該第一位置與兩個或更多個通道中之每一者間隔開。第二電極在與第一位置且與兩個或更多個通道間隔開之第二位置處、在安置於第一通道內之第三位置處及在安置於第二通道內之第四位置處與微通道網路電連通。施加至條帶之樣品液體沿微通道網路內之以下三條路徑中之每一者在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建立連續性:(1)沿不包括第一及第二通道之路徑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2)在第一通道內在第一位置與第三位置之間,及(3)在第二通道內在第一位置與第四位置之間。可例如藉由將時變信號施加至第一電極之觸點將時變信號在第一位置處施加至第一電極,該第一電極可位於條帶之外圍處或附近。可例如在第二電極之觸點處量測第二電極在第二、第三及/或第四電極處接收之時變信號,該第二電極可位於條帶之外圍處或附近。基於所接收之信號,讀取器可判定液體是否在第一位置與第二、第三及/或第四位置或其組合之間填充微通道網路。
在具體實例中,移動液體之方法包括沿毛細管通道在第一方向上移動液體,且偵測指示液體已與安置於毛細管通道內之第一電極接觸的第一電信號。在偵測第一電極信號之後,該方法包括使液體移動停止,且在此後沿毛細管通道在相對的第二方向上移動液體。在開始在第二方向上移動液體時或之後,該方法可包括偵測第一電極信號之停止,該第一電極信號指示液體已遠離第一電極移動,例如不再與該第一電極接觸。該方法可包括偵測第二電信號,該第二電信號指示液體與安置於毛細管通道內且在第二方向上與第一電極間隔開之第二電極接觸。偵測第二電信號可在進行在第二方向上移動液體之步驟的時間之至少一部分期間進行。該方法可包括偵測第一電極信號之停止,該第一電極信號指示液體已遠離第二電極移動,例如不再與該第二電極接觸。在偵測第二電極信號之停止之後,該方法可包括停止在第二方向上移動液體。
在移動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指示液體已與安置於毛細管通道內之第一電極接觸的第一電信號可指示當液體在第一方向上移動時,液體之液-氣介面已使氣體自第一電極之位置移位。第一電信號之停止可指示在液-氣介面在第二方向上移動時氣體再次佔據第一電極之位置。第二電信號之停止可指示氣體佔據第二電極之位置,其中液體之液-氣介面已移動經過第二電極,在第二方向上遠離第一電極繼續前進。
在移動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在停止在第二方向上移動液體之後,該方法包括重複以下步驟:在第一方向上移動液體,偵測第一電信號,且停止在第一方向上移動液體。在重複停止在第一方向上移動液體之步驟之後,該方法可包括重複以下步驟:在相對的第二方向上移動液體,偵測第二電信號,偵測第二電信號之停止且停止在第二方向上移動液體。步驟之順序可重複數目N次,其中N為至少2、至少約5、至少約10、至少約20或至少約25。
在移動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第一及第二電極沿毛細管通道間隔開距離D,其中D為例如至少約0.5 mm、1 mm、至少約2 mm、至少約3 mm或至少約4 mm。距離D可為例如約25 mm或更小、約17.5 mm或更小、約10 mm或更小、約7.5 mm或更小、約6 mm或更小或約5 mm或更小。在第一或第二方向上移動液體可以至少約0.2 mm s-1
、至少約0.5 mm s-1
、至少約0.75 mm s-1
或至少約1.0 mm s-1
之速度進行。在第一或第二方向上移動液體可以約4 mm s-1
或更低、約3 mm s-1
或更低、約2 mm s-1
或更低或約1.5 mm s-1
或更低之速度進行。
在移動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第一及第二電極中之一者或二者安置於至少第一疏水層、或至少第一及第二疏水層鄰近處,該疏水層安置於毛細管通道內。疏水層中之每一者可覆蓋毛細管通道內的電極之第一部分。舉例而言,第一及第二疏水層可覆蓋電極之各別第一部分。電極之經覆蓋之第一部分可鄰近毛細管通道之相對側壁安置,留下電極之未覆蓋的第二部分沿橫切於毛細管通道之縱軸的軸安置於毛細管通道之中央部分中。
在移動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該方法包括在第一及/或第二方向上移動液體時振盪液-氣介面之氣體的氣體壓力。液-氣介面可為具有大體上與毛細管之縱軸對齊之對稱軸的第一液-氣介面。毛細管通道可包括一或多個沿其側壁安置之開口,其中在一或多個開口中之每一者處液體與氣體接觸,且在彼處形成第二液-氣介面。在移動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一或多個第二液-氣介面中之每一者可具有大體上垂直於第一液-氣介面之對稱軸且垂直於毛細管之縱軸的對稱軸。振盪可以毛細管通道中與第二液-氣介面連通的液體之共振頻率或與其大致相同的頻率進行。
在移動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一或多個安置於側壁中之開口中之每一者可為含有第二液-氣介面之氣體之空腔的開口。一或多個空腔中之每一者之開口可為氣體進/出空腔之唯一途徑。
在移動液體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毛細管通道可為微流體條帶之微流體通道網路內的毛細管通道。第一及第二電極可經由導電導線連接至遠離微通道網路的條帶之一部分,例如連接至條帶外圍,利用所述導電導線可偵測到第一及第二電信號。
在具體實例中,微流體裝置(例如,微流體條帶)包括試劑。微流體裝置可包括第一及第二大體上平面的層,例如基板,其各自具有各別相對表面。第一及第二層之各別相對表面間隔開至少一個第三層,該第三層相對地緊固,例如黏著第一及第二層。至少一個第三層佔據不到全部的第一層與第二層之間之區域,其中微流體通道網路至少部分地由第一層與第二層之間的區域之未佔據部分界定。第三層未佔據之第一及第二層之相對的內表面界定微通道網路之各別上內表面及下內表面,且鄰接第一層與第二層之間之區域之未佔據部分的第三層之各別內表面界定微通道網路之側壁。試劑安置於微通道網路之通道內的第一及第二層中之至少一者之相對表面上。試劑之至少第一部分安置於至少一個第三層之至少一部分未佔據的該相對表面之一部分上的通道內。試劑之至少第二部分安置於至少一個第三層佔據之該相對表面之一部分上的通道外部。第三層上覆於試劑之第二部分。試劑之第二部分可鄰近,例如鄰接通道之第一側壁外部的試劑之第一部分安置。試劑之至少第三部分可安置於微通道網路之通道之第二側壁外部的至少一個第三層佔據之該相對表面之一部分上的通道外部,其中在整個通道中第二側壁與第一側壁相對。第三層上覆於試劑之第二部分。
在包括試劑之微流體裝置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第三層可界定複數個鄰近微通道網路之空腔。毛細管通道可包括一或多個沿其側壁安置之開口,其中在一或多個開口中之每一者處液體與氣體接觸,且在彼處形成第二液-氣介面。一或多個第二液-氣介面中之每一者可具有大體上垂直於第一液-氣介面之對稱軸且垂直於毛細管之縱軸的對稱軸。
在具體實例中,製造微流體裝置,例如微流體條帶之方法包括提供第一及第二層,例如基板;將試劑沈積在第一層之第一表面的一部分但並非全部上;將至少一個第三層之第一表面安置於第一層之第一表面上;及將第二層之第一表面安置於至少一個第三層之第二表面上;其中(i)至少一個第三層(a)佔據不到全部的第一層之第一表面及第二層之第一表面的區域及(b)相對於彼此相對地緊固第一及第二層,其中第三層之至少第一部分上覆於所沈積試劑之一些但並非全部;(ii)第三層未佔據的第一層之第一表面之至少一部分、第三層未佔據的第二層之第一表面之至少一部分界定微流體通道網路之第一及第二內表面,其中所沈積試劑之至少一部分安置於微流體通道網路內的第一層之第一表面上。
在製造微流體裝置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該方法可包括在沈積試劑之步驟之前將試劑沈積邊界沈積在第一基板之第一表面上。試劑沈積邊界在沈積在第一基板之第一表面上後限制試劑佔據的區域之程度。試劑沈積邊界可由疏水層或膜(例如墨水)形成。試劑沈積邊界之至少一部分,例如大部分、基本上全部或全部可沈積在第三層所上覆的第一層之第一表面之部分中。
在製造微流體裝置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該方法可包括在鄰近第三層未佔據且試劑沈積在其上的第一及第二層之第一表面之部分處的第三層之邊緣內提供側空腔。在使用時,各空腔與存在於微流體通道網路中之液體形成液-氣介面。
在製造微流體裝置之方法的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微流體條帶(例如裝置)可經組態以進行判定施加至微流體裝置中之液體中存在的至少一個目標之存在及/或測定其量的分析。
在具體實例中,微流體裝置(例如微流體條帶)包括具有樣品施加區、與樣品施加區流體連通之共同分支通道及複數個分析通道的微流體通道網路,該複數個分析通道各自具有沿著其在第一位置處連接至共同分支通道的近端起點及與近端起點間隔開該分析通道的遠端末端。第一位置中之每一者可不同於其他第一位置。微流體通道網路包括與共同分支通道氣態連通之通風口。對於複數個分析通道中之每一者,近端起點提供液體及氣體可借其進入或離開該分析通道之唯一途徑。各分析通道包括例如鄰近或界定其遠端末端的氣囊。壓縮分析通道之氣囊會減小氣囊體積,且將氣體自氣囊排向該分析通道之近端起點。樣品液體(若存在於分析通道中)沿分析通道遠離氣囊朝向該分析通道之近端起點移動。使分析通道之氣囊減壓會增大氣囊體積,且將氣體自分析通道抽吸至該氣囊中。樣品液體(若存在於分析通道中)沿分析通道朝向經減壓氣囊移動。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通風口及樣品施加區為氣體可借其進入或離開微流體通道網路之唯一途徑。在一些具體實例中,通風口與共同分支通道間隔開至少一個通風口通道。通風口通道之橫截面積可為約20,000 mm2
或更小、約18,000 mm2
或更小或約17,000 mm2
或更小。通風口通道之橫截面積可為至少約5,000 mm2
、至少約10,000 mm2
或至少約12,500 mm2
。通風口通道之長度可為至少約7,500 mm、至少約10,000 mm、至少約12,500 mm。通風口通道之長度可為約20,000 mm或更小或約17,500 mm或更小。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分析通道中之每一者之長度為至少約10,000 mm、至少約15,000 mm、至少約17,500 mm。分析通道之長度可為約35,000 mm或更小、約30,000 mm或更小或約27,500 mm或更小。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分析通道為第一分析通道,且微流體網路包括第二分析通道,該第二分析通道具有沿著其在第二位置處連接至共同分支通道的近端起點且在其遠端末端處氣態連接至通風口。舉例而言,通風口通道可包括通風口處之遠端末端及連接至第二分析通道之遠端末端的近端起點。第二分析通道可經組態以測定施加至微流體裝置之樣品施加區的血液樣品之血容比(hematocrit)。第二位置可不同於第一位置中之每一者。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微流體裝置包括經組態以在微流體裝置操作期間在讀取器內接納之遠端部分。氣囊中之每一者位於微流體裝置之遠端部分內。微流體裝置包括經組態以在微流體裝置操作期間自讀取器突出之近端部分。樣品施加區及通風口位於微流體裝置之近端部分內。
在具體實例中,微流體裝置(例如,微流體條帶)包括具有樣品施加端口及自樣品施加區延伸之供應通道的微流體通道網路。微流體裝置包括安置於樣品施加端口、供應通道或其組合內之可溶性抗凝血劑的至少一個區。可溶性抗凝血劑可呈乾燥狀態。可溶性抗凝血劑之至少一個區可安置(i)在樣品施加端口內或鄰近樣品施加端口,或在該兩個位置,或(ii)在供應通道內且與樣品施加端口間隔開。若存在於供應通道內且與樣品施加端口間隔開,則可溶性抗凝血劑之至少一個區可與樣品施加端口間隔開供應通道之長度,例如至少約3 mm、至少約5 mm、至少約7.5 mm或至少約10 mm之長度,該長度基本上不含或不含可溶性抗凝血劑。抗凝血劑之至少一個區可為安置於樣品施加端口內或鄰近處的抗凝血劑之第一區,且微流體裝置可包括可溶性抗凝血劑(例如,呈乾燥狀態)之第二區,該第二區安置於供應通道內且與抗凝血劑之第一區間隔開供應通道之長度,例如至少約3 mm、至少約5 mm、至少約7.5 mm、至少約10 mm、至少約12.5 mm或至少約15 mm之長度,該長度基本上不含或不含可溶性抗凝血劑。可溶性抗凝血劑可包含肝素鋰或基本上由其組成。
在具體實例中,方法包括將樣品,例如基於血液之樣品引入微流體裝置之樣品施加端口中,且使樣品沿自微流體裝置內之樣品施加端口延伸之微通道流動。流動包括使樣品與抗凝血劑之第一區及抗凝血劑之第二區接觸,該抗凝血劑之第一區安置於樣品施加端口內或鄰近處,該抗凝血劑之第二區安置於通道內且與樣品施加端口及抗凝血劑之第一區間隔開通道之長度,該長度基本上不含或不含可溶性抗凝血劑。長度可為例如至少約3 mm、至少約5 mm、至少約7.5 mm、至少約10 mm、至少約12.5 mm或至少約15 mm。可溶性抗凝血劑在與樣品接觸之前可呈乾燥狀態。可溶性抗凝血劑可包含肝素鋰或基本上由其組成。該方法可進一步包括使已接觸可溶性抗凝血劑之樣品與微流體裝置通道內之試劑組合,且使用試劑針對一或多個目標在樣品中之存在進行診斷分析,例如免疫分析。一或多個目標可為冠狀病毒,諸如SARS-CoV-2之抗原。
在具體實例中,微流體裝置(例如,微流體條帶)包括微流體通道網路,其包括複數個微通道。微通道中之一或多者至少包括第一內表面。一或多個微通道內之液體接觸第一內表面。內表面在至少一個波長帶內實質上漫反射。在波長帶內,在表面乾燥時自相對於表面法線以約0°與約± 45°之間的角度照在表面上之入射光反射之光的至少50%、至少65%、至少75%、至少90%、至少95%或至少99%漫反射而非以入射角直接反射。在波長帶內,漫反射可為實質上均勻的,例如朗伯(Lambertian)漫反射,或在某些方向上可較佳為反射率之波瓣或最大值。漫反射表面之反射率在400 nm至2500 nm、或600 nm至2200 nm、或800 nm至1500 nm之範圍內之100 nm寬的波長帶內可為至少90%、至少92%、至少95%或至少97.5%。
在具體實例中,漫反射表面包括金屬氧化物(諸如氧化鋁)或結晶材料或礦物質(諸如硫酸鋇)。微流體裝置可包括層,例如聚合物層,且漫反射內表面可為塗覆於層之總面積之至少一部分上的塗層或層。
相對於一或多個微通道之縱軸,漫反射內表面之長度可為至少約1 mm、至少約2 mm、至少約3 mm或至少約4 mm及/或長度可為約10 mm或更小、約7.5 mm或更小或約6 mm或更小。在漫反射內表面之位置中,微通道沿正交於縱軸之軸的寬度可為至少約500 μm、至少約750 μm或至少約1000 μm及/或寬度可為約2000 μm或更小、約1500 μm或更小或約1250 μm或更小。漫反射內表面可在漫反射內表面之長度內佔據通道內表面之實質上全部的寬度及/或面積。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微流體裝置(例如,微流體條帶)經組態(configured)以對針對SARS-CoV-2之抗體進行血清學免疫分析(例如,橋接血清學分析)。微流體條帶包括微流體通道網路,其包括樣品施加端口及與其流體連通之分析通道。分析通道包括第一試劑及第二試劑。第一試劑包括SARS-CoV-2棘狀醣蛋白S1次單元或其片段,且第二試劑包括SARS-CoV-2受體結合域(RBD)或其片段。在某些具體實例中,第一及第二試劑包括SARS-CoV-2 S1棘狀醣蛋白。若使用棘狀醣蛋白S1次單元之片段,則該片段保留與針對SARS-CoV-2棘狀醣蛋白S1次單元之抗體特異性結合的能力,因此抗體可能由於先前或當前感染SARS-CoV-2而存在於哺乳動物(例如人類)中。若使用SARS-CoV-2 RBD之片段,則該片段保留與針對SARS-CoV-2 RBD之抗體特異性結合的能力,因此抗體可能由於先前或當前感染SARS-CoV-2而存在於哺乳動物,例如(人類)個體中。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第一試劑及第二試劑中之一者結合至或經配置(configured)以結合至捕獲劑(例如,表面,諸如微通道網路之通道的表面,或顆粒,諸如磁性顆粒),且第一試劑及第二試劑中之另一者結合至或經配置以結合至可偵測標記。舉例而言,第一試劑可為結合物,其包括(i)SARS-CoV-2 S1棘狀醣蛋白S1次單元或其片段,及(ii)結合劑,其經配置以結合至捕獲劑(例如,表面,諸如微通道網路之通道之表面,或顆粒,諸如磁性顆粒)。舉例而言,結合物可包括生物素及鏈親和素(streptavidin)中之一者,且顆粒或表面可包括生物素及鏈親和素中之另一者,例如第一試劑可為SARS-CoV-2棘狀醣蛋白S1次單元或其片段與生物素之結合物,且微流體條帶可進一步包括與鏈親和素結合之顆粒,例如磁性顆粒。第二試劑可為結合物,其包括(i)SARS-CoV-2 RBD或其片段,及(ii)可偵測標記,諸如螢光顆粒,例如螢光乳膠顆粒。
在具體實例中,對針對SARS-CoV-2之抗體進行血清學免疫分析的方法包括使疑似含有所述抗體之液體樣品,例如基於血液之樣品與包括SARS-CoV-2棘狀醣蛋白S1次單元或其片段之第一試劑及包括SARS-CoV-2 RBD或其片段之第二試劑組合,及判定包括第一試劑、抗體及第二試劑之複合物的存在及/或測定其量。該方法可包括將液體樣品施加至微流體裝置之樣品施加區,其在微流體裝置之微流體通道網路中包括第一試劑及第二試劑中之一者或二者。第一試劑可為結合物,其包括(i)SARS-CoV-2棘狀醣蛋白S1次單元或其片段,及(ii)經配置以結合至表面或顆粒(諸如磁性顆粒)之結合劑。舉例而言,第一試劑可為結合物,其包括(i)SARS-CoV-2棘狀醣蛋白S1次單元或其片段,及(ii)生物素,且該方法可進一步包括使液體樣品與包括磁性顆粒及鏈親和素之結合物的第三試劑組合。在某些具體實例中,第一試劑可為結合物,其包括(i)SARS-CoV-2棘狀醣蛋白S1次單元或其片段,及(ii)生物素,其在引入樣品之前結合至包括磁性顆粒及鏈親和素的結合物。第二試劑可為結合物,其包括(i)SARS-CoV-2 RBD或其片段,及(ii)可偵測標記,諸如螢光顆粒,例如螢光乳膠顆粒。在一些具體實例中,第一、第二及/或第三試劑安置於微流體通道網路之分析通道內。分析通道之遠端部分可包括氣囊,且該方法可包括壓縮、減壓及/或振盪如本文所揭示之氣囊以操縱液體樣品,例如移動如本文所揭示之液體樣品及/或混合液體樣品及試劑。該方法可包括在偵測第三試劑、第一試劑、針對SARS-CoV-2之抗體及第二試劑之複合物之前,以磁性方式將所述複合物保留在微流體通道網路之偵測區中。該方法可包括在偵測步驟之前自如本文所揭示之偵測區排出樣品液體。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微流體裝置(例如,微流體條帶)經組態以進行偵測樣品,例如鼻、鼻咽或唾液樣品中之抗原,例如SARS-CoV-2抗原的分析。樣品可來自例如基於血液之樣品,諸如血液、血漿或血清或鼻或鼻咽拭子試樣,及/或含於通用傳遞培養基(Universal Transport Media;UTM)或病毒傳遞培養基(Viral Transport Media;VTM)中。樣品可包含血液、血清或血漿,例如其中樣品包含血清及/或血漿或基本上由其組成。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偵測分析之前,樣品可不經歷裂解步驟(例如,足以在樣品內裂解白血球、紅血球或病毒,例如冠狀病毒,諸如SARS-CoV-2之裂解步驟)。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不自樣品中存在之細胞釋放冠狀病毒抗原之情況下,例如在不自白血球、紅血球內或自白血球或紅血球中之任一者釋放冠狀病毒抗原之情況下進行使樣品經歷結合分析的步驟。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不首先使樣品與化學裂解試劑接觸之情況下,例如在不首先使樣品與鹼、洗滌劑或酶以足以使細胞壁,例如樣品中存在之白血球壁、紅血球壁或來自白血球或紅血球中之任一者之壁破裂的濃度接觸之情況下進行使樣品經歷結合分析的步驟。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不首先使樣品經歷物理裂解步驟之情況下,例如在不首先使樣品經歷足以使細胞壁,例如樣品中存在之白血球壁、紅血球壁或來自白血球或紅血球中之任一者之壁破裂的熱條件、滲透壓、剪切力或空蝕之情況下進行使樣品經歷結合分析的步驟。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不首先使樣品經歷足以裂解樣品中之冠狀病毒的裂解步驟之情況下,例如在不首先使樣品經歷足以裂解樣品中存在之SARS-CoV-2的裂解步驟之情況下進行使樣品經歷結合分析的步驟。在某些具體實例中,當偵測到冠狀病毒抗原時,實質上全部的所偵測到之冠狀病毒抗原為游離抗原,例如不與完整病毒結合之抗原。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方法包含在一定體積之血液中凝集紅血球以製備樣品。舉例而言,該方法可包含使一定體積之血液與針對藉由紅血球產生或者與紅血球相關之蛋白質之抗體,例如針對血型糖蛋白A之抗體或與凝集蛋白,例如植物血球凝集素E(Phytohemagglutinin E)接觸。凝集之步驟可在微流體裝置內進行,例如藉由將一定體積之血液引入微流體裝置中,且使血液與藉由紅血球產生或者與紅血球相關之抗體或凝集蛋白在微流體裝置之通道內接觸。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方法包含自紅血球分離血漿及/或血清之樣品。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不使血漿及/或血清通過過濾器之情況下進行分離血漿及/或血清之樣品之步驟。分離血漿及/或血清之樣品之步驟可在具有大體上平滑的內表面之微流體通道之一部分內進行。舉例而言,微流體通道之部分可具有內表面,其不含高度相對於微流體通道之寬度或高度超過約10%、7.5%、5%或約2.5%的突起,或不含經組態以相對於沿血漿及/或血清之縱軸的運動使沿紅血球之微流體通道之縱軸的運動減速的突起。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具有至少約90度之至少一個內部轉角的微流體通道之一部分內進行分離血漿及/或血清之樣品的步驟。
微流體條帶包括微流體通道網路,所述微流體通道網路包括樣品施加端口及與其流體連通之分析通道。分析通道包括第一試劑及第二試劑。第一及第二試劑包括結合劑,諸如抗體,其結合至SARS CoV-2抗原。如本文所用,除非另有指示,否則術語「抗體」應理解為意謂完整抗體(例如,完整單株抗體)或其片段,諸如抗體之Fc片段(例如,單株抗體之Fc片段),或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例如,單株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包括已經修飾、經工程改造或化學結合之完整抗體、抗原結合片段或Fc片段。抗原結合片段之實例包括Fab、Fab'、(Fab')2、Fv、單鏈抗體(例如,scFv)、微型抗體(minibody)及雙功能抗體(diabody)。已經修飾或經工程改造之抗體之實例包括嵌合抗體、人類化抗體及多特異性抗體(例如,雙特異性抗體)。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微流體裝置可包含用於同一裝置(例如,微流體條帶)中之不同微通道中之不同分析的試劑。舉例而言,在某些具體實例中,用於偵測抗冠狀病毒抗體之試劑可存在於一個微通道中,且用於偵測冠狀病毒抗原之試劑可存在於同一裝置之另一微通道中。在某些具體實例中,用於偵測抗冠狀病毒抗體或冠狀病毒抗原之試劑可存在於一個微通道中,且對照試劑可存在於同一裝置之另一微通道中。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第一試劑及第二試劑中之一者結合至或經配置以結合至捕獲劑(例如,表面,諸如微通道網路之通道的表面,或顆粒,諸如磁性顆粒),且第一試劑及第二試劑中之另一者結合至或經配置以結合至可偵測標記。舉例而言,第一試劑可為結合物,其包括(i)針對SARS-CoV-2抗原(例如,核衣殼(nucleocapsid))之第一抗體,及(ii)經配置以結合至表面或顆粒(諸如磁性顆粒)之結合劑。舉例而言,結合物可包括生物素及抗生物素蛋白(avidin)或鏈親和素中之一者,且顆粒或表面可包括生物素及抗生物素蛋白或鏈親和素中之另一者,例如第一試劑可為(i)第一SARS-CoV-2抗核衣殼抗體或其片段及(ii)生物素之結合物,且微流體條帶可進一步包括與鏈親和素結合之顆粒,例如磁性顆粒。在另一實例中,結合物可包括(i)第一SARS-CoV-2抗核衣殼抗體及(ii)生物素,其在引入樣品之前結合至包括磁性顆粒及鏈親和素之結合物。第二試劑可為結合物,其包括(i)針對SARS-CoV-2抗原之第二抗體,及(ii)可偵測標記,諸如螢光顆粒,例如螢光乳膠顆粒。在某些具體實例中,第一SARS-CoV-2抗體結合至與第二SARS-CoV-2抗體不同的SARS-CoV-2抗原上之抗原決定基。在某些具體實例中,第一試劑及/或第二試劑結合或經配置以結合單一捕獲劑或可偵測標記。在以上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抗體可為Fab。
在具體實例中,進行偵測抗原,例如SARS-CoV-2抗原之分析的方法包括使疑似含有此類抗原之液體樣品,例如基於鼻、鼻咽或唾液之樣品(其可存在於通用傳遞培養基(UTM)或病毒傳遞培養基(VTM)中)與包括針對SARS-CoV-2抗原(例如,核衣殼)之第一抗體的第一試劑及包括針對SARS-CoV-2抗原(例如,核衣殼)之第二抗體的第二試劑組合,且判定包括第一試劑、抗原及第二試劑之複合物的存在及/或測定其量。該方法可包括將液體樣品施加至微流體裝置之樣品施加區。在具體實例中,樣品之體積在約10微升與50微升之間。在具體實例中,在將樣品施加至樣品施加區之前,樣品未經純化及/或濃縮。微流體裝置可在微流體裝置之微流體通道網路中包括第一試劑及第二試劑中之一者或二者。第一試劑可為結合物,其包括(i)針對SARS-CoV-2抗原(例如,核衣殼)之第一抗體,及(ii)結合劑,其經配置以結合至捕獲劑(例如,表面,諸如微通道網路之通道之表面,或顆粒,諸如磁性顆粒)。舉例而言,第一試劑可為結合物,其包括(i)第一SARS-CoV-2核衣殼抗體,及(ii)生物素,且該方法可進一步包括使液體樣品與包括磁性顆粒及鏈親和素之結合物的第三試劑組合。在另一具體實例中,可在引入樣品之前結合(例如,在微通道中乾燥之前結合)第一及第三試劑。第二試劑可為結合物,其包括(i)第二SARS-CoV-2核衣殼抗體,及(ii)可偵測標記,諸如螢光顆粒,例如螢光乳膠顆粒。在一些具體實例中,第一、第二及/或第三試劑安置於微流體通道網路之分析通道內。分析通道之遠端部分可包括氣囊,且該方法可包括壓縮、減壓及/或振盪如本文所揭示之氣囊以操縱液體樣品,例如移動如本文所揭示之液體樣品及/或混合液體樣品及試劑。該方法可包括在偵測第三試劑、第一試劑、針對SARS-CoV-2之抗體及第二試劑之複合物之前,以磁性方式將所述複合物保留在微流體通道網路之偵測區中。該方法可包括在偵測步驟之前自如本文所揭示之偵測區排出樣品液體。
在具體實例中,利用參考PCR測試的SARS-CoV-2抗原分析之靈敏度為至少約96%、至少約97%、至少約98%或至少約99%的陽性一致性百分比(positive percent agreement;PPA)。在某些具體實例中,當病毒以足夠以約28-34次RT-PCT循環、以約29-34次RT-PCR循環、以約30-34次RT-PCR循環、以約31-34次RT-PCR循環、以約32-34次RT-PCR循環、以約33-34次RT-PCR循環、以約29-33次RT-PCR循環、以約30-33次RT-PCR循環、以約31-33次RT-PCR循環、以約32-33次RT-PCR循環、29-32次RT-PCR循環、以約30-32次RT-PCR循環、以約31-32次RT-PCR循環、約29、約30、約31、約32、約33或約34次RT-PCR循環(亦即,「Ct」)偵測病毒核酸之量存在於樣品中時,SARS-CoV-2抗原分析可偵測樣品中之SARS-CoV-2抗原。例示性PCR(例如,RT-PCR)分析包括例如cobas® SARS-CoV測試(Roche Diagnostics,參見www.fda.gov/media/136049/download)及Abbott Real Time SARS-CoV Assay(Abbott Molecular,參見www.molecular.abbott/sal/9N77-095_SARS-CoV-2_US_EUA_Amp_PI.pdf)。
在具體實例中,當樣品在症狀發作當天、症狀發作之後至多1天、症狀發作之後至多2天、症狀發作之後至多3天、症狀發作之後至多4天、症狀發作之後至多5天、症狀發作之後至多6天、症狀發作之後至多7天、症狀發作之後至多8天、症狀發作之後至多9天、症狀發作之後至多10天、症狀發作之後至多11天或症狀發作之後至多12天獲得時,分析之靈敏度為至少約96%、至少約97%、至少約98%或至少約99%的PPA。在某些具體實例中,當樣品在症狀發作之後約5天與約12天之間獲得時,分析之靈敏度為至少約96%、至少約97%、至少約98%或至少約99%的PPA。在某些具體實例中,SARS-CoV-2抗原分析之偵測極限為約25-35 TCID50/ml、約28-33 TCID50/ml、約30-33 TCID50/ml、約31-33 TCID50/ml、約31-32 TCID50/ml、約32-33 TCID50/ml或約32 TCID50/ml。
在包括試劑之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試劑可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裂解試劑、緩衝試劑、可偵測標記之試劑(例如,經螢光標記之試劑)、經組態以特異性結合待偵測之目標的試劑、以磁性方式標記之試劑或其組合。
在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液體運動及/或液體之液-氣介面之氣體壓力的混合及/或振盪可藉由使用致動器,諸如壓電致動器(諸如壓電彎曲機)壓縮、減壓及/或振盪微流體裝置或毛細管通道壁來實現。
在包括或使用微流體裝置(例如,條帶)之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中,微流體裝置可包括多個毛細管通道,例如分析通道。各毛細管通道,例如分析通道可具有其自己的壁,例如氣囊壁,其各自獨立地可致動微流體裝置之其他毛細管通道之壁,例如氣囊壁,以准許對對應分析通道內之樣品液體之操縱(例如,藉由振盪及/或流動混合)進行獨立控制。讀取器可組態有多個致動器,其各自經組態以獨立地控制對應氣囊之體積及/或振盪。致動器中之每一者可經組態以測定對應毛細管通道及氣囊之各別共振頻率ωr,且經組態以如以上具體實例中所述之頻率ωr振盪毛細管通道壁。一或多個不同氣囊之致動器可相對於一或多個其他致動器異相,例如以反相振盪。
無論是否稱為通道(channel)、微通道或毛細管通道,所述管道(conduit)較佳經尺寸化,且經組態以准許樣品液體藉由毛細管作用沿著其流動。舉例而言,意欲接納液體(諸如樣品液體)之彼等部分中之所述管道沿垂直於管道之縱軸定向的至少一個、至少兩個或任何軸的最大維度可為約2 mm或更小、約1.5 mm或更小、約1 mm或更小、約0.9 mm或更小、約0.75 mm或更小、約0.5 mm或更小、約0.25 mm或更小、約0.125 mm或更小或其組合。
術語「層」及「基板」在本文中同義地使用。微流體裝置之層,例如基板自身可由例如沿大體上垂直於微流體裝置之平面之軸的超過一個層構成。舉例而言,微流體條帶之基板可藉由由超過一個層構成之中央層相對地緊固(例如,黏著),例如中央層可包括中央層以及各別外基板緊固於其上的第一及第二黏著層。微流體通道網路壁可由中央層之不存在,例如移除的部分界定。微流體裝置之層,例如基板自身如可由例如沿大體上平行於微流體裝置之平面之軸的超過一個層構成。舉例而言,微流體條帶之基板可藉由由多個,例如第一及第二彼此間隔開的分離層構成之中央層相對地緊固(例如,黏著),其中邊緣至少部分地界定其間之微流體通道之壁。微流體裝置可包括一或多個層,例如基板,其自身各自由一或多個緊固在一起的層、彼此間隔開的分離層或其組合形成。
微流體裝置,例如微流體條帶之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的層中之一或多者可由諸如聚酯、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彈性體、熱塑性塑料及其組合的聚合物形成。微流體條帶可由非聚合材料或由不同材料之層形成,例如其中一或多個剛性層由例如聚合物、石英或矽形成,且一或多個可撓性層例如由聚合物形成。微流體裝置,例如微流體條帶之具體實例中之任一者的黏著層可包括一或多個黏著層,且所述層可包含例如壓克力(acrylic)黏著劑。
參見圖 1
,診斷系統101包括診斷讀取器111及微流體條帶10。讀取器111操作條帶10以判定施加至條帶10中之樣品液體中存在的至少一個目標(例如,生物分子,諸如蛋白質)的存在及/或測定其量。讀取器111亦操作條帶10以測定施加至條帶10之樣品液體之物理化學特性,例如血容比。讀取器111包括:輸入端口113,其接納微流體條帶10;及觸摸屏115,使用者借其可進入及接納與讀取器111之操作及目標之測定相關的資訊。首先討論條帶10之元件,隨後轉至讀取器111之元件。
參見圖 2A
及2B
,條帶10包括上基板12及下基板14,其各自由100 μm厚的。聚酯膜構成上基板12之下表面12a及下基板14之上表面14a由110 μm厚的黏著層16相對地黏著。黏著層16在上基板12與下基板14之間佔據不到全部的表面12a、14a之區域以界定微流體通道網路18。微流體通道網路18具有樣品施加區20、共同供應通道22、分支通道24、分析通道26及血容比通道28。微流體通道網路18具有由黏著層16界定之側壁30、未由黏著層16佔據,例如上覆於黏著層16之不存在部分的上基板12之彼等部分界定之上壁32以及未由黏著層16佔據,例如下伏於黏著層16之不存在部分的下基板14之彼等部分界定之下壁34。上壁32具有內表面12a',其未由黏著層16佔據,例如由黏著層16之不存在部分暴露的表面12a之彼等部分界定。下壁34具有內表面14a',其未由黏著層16佔據,例如由黏著層16之不存在部分暴露的表面14a之彼等部分界定。上基板12具有外(上)表面12b,且下基板14具有外(下)表面14b。
樣品施加區20為延伸穿過微流體條帶10之上基板12及黏著層16之端口36,且界定微流體通道網路18之近端起點。端口36使微流體通道網路18之通道與周圍環境大氣38之氣體,例如空氣處於氣態連通狀態。經由端口36施加至樣品施加區20之樣品液體(例如,血液)藉由毛細管作用沿共同供應通道22向分支通道24流動,沿該分支通道24,樣品液體之第一部分藉由毛細管作用向分析通道26流動,且樣品液體之第二部分藉由毛細管作用向血容比通道28流動。
血容比通道28經配置且經組態以促進施加至樣品施加區20之血液之液體樣品的血容比之無試劑光學測定。自分支通道24向遠端繼續前進,血容比通道28包括供應電極70、血容比填充電極72、血容比偵測區74及通風口76。向血容比偵測區74在近端及遠端安置之血容比通道28之部分各自具有110 μm之高度及670 μm之寬度。血容比偵測區74之高度為110 μm,寬度為2300 μm,且長度為3 mm。下文進一步描述血容比測定之操作。
分析通道26經配置且經組態以促進判定樣品液體中存在之目標的存在及/或測定其量。沿分析通道26之縱軸a1自分支通道24向遠端繼續前進,分析通道26包括通風口40、毛細管擋止物42、第一試劑區44、複數個側空腔46、第一填充電極48、第二試劑區50、第二填充電極52、偵測區54、第三填充電極56、間隔通道58及氣囊60。
共同供應通道22、分支通道24、第一試劑區44、第二試劑區50及間隔通道58各自具有110 μm之高度及670 μm之寬度。第一試劑區44及第二試劑區50各自具有4.4 mm之長度及約324 nL之體積。偵測區54之高度為110 μm,寬度為1500 μm,長度為5.4 mm且體積為約890 nL。間隔通道58之長度為1 mm。毛細管擋止物42與第三填充電極56之間之分析通道26的總體積為約1.6 μL。氣囊60之高度為110 μm,寬度為5.5 mm,長度為11.4 mm且體積為約6.9 μL。分析通道26之部分之前述維度,例如寬度不包括側空腔46,其在下文進一步討論。
第一試劑區44包括在下表面14a'上沈積其中之裂解試劑62。裂解試劑62經組態以裂解樣品液體中存在之細胞,從而釋放胞內材料內存在之目標。第二試劑區50包括在下表面14a'上沈積其中之經標記結合試劑64。經標記結合試劑64具有特異性結合目標之第一部分(例如,抗體)及作為可偵測螢光標記之第二部分。目標與經標記結合試劑64結合會形成第一複合物。偵測區54包括在下表面14a'上沈積其中之磁性結合試劑66。磁性結合試劑66具有結合第一複合物之第一部分(例如,抗體)及作為磁性顆粒之第二部分。第一複合物與磁性結合試劑66結合會形成第二複合物。
試劑62、64、66中之每一者呈乾燥(例如,冷凍乾燥(lyophilized))形式。一旦條帶10之製造完成(例如,在所沈積試劑62、64、66在微流體通道網路18內乾燥且上基板12及下基板14已藉由黏著層16緊固,例如黏著在一起之後),則條帶10不含液體(例如,條帶10不包括所儲存液體試劑,諸如緩衝液)。在使用時,施加至條帶10之唯一液體為含有待測定之目標的樣品液體。條帶10經組態以不要求,例如不經組態以准許引入除含有待測定之目標之樣品液體外的液體。
如上文所討論,且進一步參見圖 3
,分析通道26包括複數個位於第一試劑區44、第二試劑區50及偵測區54之側壁30內的側空腔46。側空腔46具有由黏著層16之部分界定之側壁30a,所述部分在分別由上覆於及下伏於黏著層16之不存在部分的上基板12及下基板14之表面12a、14a之各別部分界定的上基板12與下基板14及上壁與下壁(未圖示)之間不存在,例如經移除。各側空腔46之高度為110 μm,沿分析通道26之縱軸a1之寬度為75 μm,沿垂直於縱軸a1定向的軸a2之深度為700 μm,且體積為5.8 nL。側空腔46沿分析通道26之縱軸a1彼此間隔開700 μm之距離。各側空腔46具有面向分析通道26之單一開口68,且與安置於分析通道26之相對側壁30內的側空腔46之開口68相對。
參見圖 3
,大體上沿軸a1定向之長度L自第一側空腔46之近端壁46'向鄰近遠端空腔46之近端壁46''延伸。在第一試劑區44及第二試劑區50中之每一者內,沿具有長度L之毛細管通道中之一部分,側空腔46之總體積(2 × 5.8 nL)與不包括側空腔46之體積的分析通道26之總體積(57 nL)之比為0.20。在偵測區54內,沿著沿軸a1向長度L相應地安置及定向之長度,側空腔46之總體積(2 × 5.8 nL)與不包括側空腔46之分析通道26之總體積(128 nL)之比為0.09。在沿長度L的第一試劑區44及第二試劑區50中之每一者內,側空腔46之開口68的總面積(2 × 8250 μm2
)與不包括開口68之分析通道26的總內表面面積(2 × 77,000 μm2
+ 2 × 519,250 μm2
)之比為0.0138。在偵測區54內,沿著沿軸a1向長度L相應地安置及定向之長度,側空腔46之開口68的總面積(2 × 8250 μm2
)與不包括開口68之分析通道26的總內表面面積(2 × 77,000 μm2
+ 2 × 1,162,500 μm2
)之比為0.0067。
除開口68外,側空腔46缺乏氣體及液體進/出之任何方式,且相對於通道網路18及周圍環境大氣38以其他方式密封。防止沿分析通道26穿過之樣品液體92藉由表面張力及側空腔46內之氣體94之氣體壓力完全進入側空腔46,該氣體壓力隨著樣品液體開始進入側空腔46而增大。因此,分析通道26內之樣品液體及各側空腔46內之氣體94鄰近分析通道26形成氣-液介面96。各氣-液介面96具有大體上與軸a2對齊之對稱軸。下文進一步討論側空腔46及樣品液體之相互作用。在圖 3
中,樣品液體92具有安置於第二試劑區50中的經溶解之經標記結合試劑64,且因此未展示經標記結合試劑64。圖 3
亦說明由樣品液體92及在樣品液體92遠端安置之分析通道26之部分中存在的氣體100形成之遠端液-氣介面98。遠端液-氣介面98為與樣品施加區20間隔開樣品液體的分析通道26內之樣品液體的液-氣介面。遠端液-氣介面90具有大體上與縱軸a1對齊之對稱軸。如下文所討論,遠端液-氣介面98之位置隨著目標之測定進行而變化。
氣囊60界定分析通道26之遠端末端。上壁32上覆於氣囊60之部分界定氣囊上壁78,且下壁34下伏於氣囊60之部分界定氣囊下壁84。氣囊60僅經由以下與周圍環境大氣38氣態連通:(i)經過分析通道26的分析通道通風口40,(ii)經過分析通道26、分支通道24及血容比通道28之近端部分的血容比通道通風口76,及(iii)經過分析通道26、分支通道24及共同供應通道22的端口36。一旦條帶10之製造完成,則條帶10典型地封裝在氣密密封式封裝,例如箔袋內。在打開條帶10以準備使用時,微流體通道網路18內之氣體與周圍環境大氣38之氣體自由交換。
除前述通風口40、76及端口36外,微流體通道網路18缺乏氣體進或出周圍環境大氣38之任何其他端口或途徑,且相對於周圍環境大氣38以其他方式密封。微流體通道網路18亦缺乏可借其將氣體經由微流體條帶10外部的氣體源引入微流體網路18中或自微流體網路18抽出的任何端口或其他途徑。因此,在安置於氣囊60與端口36及通風口40、76之間之微流體通道網路18內的樣品液體不存在之情況下,氣囊60內之壓力增大(例如,藉由由於氣囊上壁78向氣囊下壁84壓縮減小了氣囊60之體積而形成)使沿分析通道26、分支通道24及共同供應通道22在近端安置於其中之氣體排向及排出端口36,且以較低程度排出通風口40及76。在安置於氣囊60與端口36及通風口40、76之間之微流體通道網路18內的樣品液體不存在之情況下,氣囊60內之壓力減小(例如,藉由由於氣囊上壁78遠離氣囊下壁84收縮增大了氣囊60之體積而形成)使氣體自周圍環境大氣38向遠端抽吸通過端口36,且以較低程度通過通風口40、76進入微流體網路18,朝向及進入氣囊60。因為通風口40、76之橫截面積顯著小於端口36之橫截面積,所以在壓縮/擴張氣囊60時氣體向或自微流體通道網路進/出之主要途徑係經過端口36。
如上文參見圖 3
所討論及下文進一步討論,安置於端口36與氣囊60之間之微流體通道網路18中的樣品液體形成液-氣介面98,其安置於樣品液體92之遠端末端及氣囊60近端處。氣囊上壁78之壓縮及收縮分別增大及減小作用於液-氣介面的氣體壓力,且提供控制樣品液體在微流體通道網路18中流動及/或混合之能力。
條帶10之電極經安置且經組態以准許讀取器111監測用樣品液體對條帶10進行之適當填充、樣品液體在條帶10內之適當移動及氣囊60之操作(例如,壓縮狀態)。供應電極70及填充電極48、52、56、72中之每一者在微通道網路18內之樣品液體會接觸電極的位置中安置於下壁34之內表面14a'上。分析通道填充電極48、52、56中之每一者經由各別導線48a、52a、56a連接至條帶10之遠端外圍102。血容比通道供應電極70及填充電極72a經由各別導線70a、72a各自連接至遠端外圍102。當條帶10完全插入讀取器111中時,導線48a、52a、56a、70a、72a之遠端末端接合讀取器111內之對應觸點(未圖示)。經接合觸點准許讀取器111向及/或自供應電極70及填充電極48、52、56、72遞送及/或接納電信號。除如下文所討論外,對應導線48a、52a、56a、70a、72a安置於仍由黏著層16覆蓋之下基板14之上表面14a之彼等部分上的微流體通道網路18外部。
參見圖 2A
,第一填充電極48之導線48a及第三填充電極56之導線56a之部分沿氣囊下壁84之內表面14a'穿過,且分別界定插入的第一插入的導電導線電極48a'及第二插入的導電導線電極56a'。導電橋聯觸點86安置於氣囊上壁78之內表面12a'上,且上覆於導線電極48a'、56a'。當氣囊上壁78完全壓縮時,如下文所討論,橋聯觸點86在導線電極48a'與導線電極56a'之間建立連續性,所述導線電極以其他方式彼此無直接連續性。讀取器111經由與填充電極48、56相同的觸點向及/或自導線電極48a'、56a'遞送及/或接納電信號。
讀取器111及條帶10經組態以准許讀取器111在條帶10已完全插入讀取器111中時進行測定。舉例而言,讀取器111及條帶10可合併例示性結構及技術中之任一者用於確定條帶適當插入如2017年6月30日申請之國際申請案第PCT/GB2017/051946號(「'946申請案」)中所揭示之讀取器中,該申請案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讀取器111包括磁場產生器(未圖示)以控制磁性結合試劑66之移動及/或定位。磁場產生器可合併例示性結構及技術中之任一者用於以磁性方式控制如2019年11月12日申請之國際申請案第PCT/GB2019/053207號中所揭示之磁性試劑之移動及/或位置,該申請案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磁場產生器在經組態以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永久磁體的樞軸臂之末端處包括永久磁體。在第一位置中,磁體自偵測區54移位,以使得偵測區54不經歷足以實質上影響其中之磁性結合試劑66之磁性顆粒的磁場。在第二位置中,磁體安置在下伏於偵測區54之下基板14下方,以使得磁性結合試劑66之磁性顆粒經歷迫使磁性顆粒朝向偵測區54內之下基板14之下表面35的磁場。該力足以在樣品液體由流動控制器(如下文所討論)誘導之流動及/或混合存在之情況下將磁性結合試劑66實質上保留在偵測區54內。在插入條帶且尚未施加液體樣品之情況下,讀取器111將磁場產生器置放於第一位置中。
讀取器111包括具有光源及光學偵測器之光學偵測系統(未圖示),該光源經組態以用經選擇以自經標記結合試劑64之可偵測標記激發螢光之波長的光照射偵測區54,該光學偵測器經組態以偵測自其發射之螢光。光學偵測系統可包括用於如上文所提及之'946申請案中所揭示之光學偵測的例示性結構及技術中之任一者。
為了促進血容比測定,讀取器111包括兩個發光二極體(LED)(未圖示),其中之一者在青色區域(506 nm)中發射且另一者在紅外線區域(805 nm)中發射。在條帶10完全插入讀取器111中之情況下,LED安置於血容比偵測區74上方,且經組態以使光透射穿過安置於其中之血液樣品。診斷讀取器亦包括經組態以偵測透射穿過血容比偵測區74之光的光電二極體(未圖示)。血紅素在青色光(506 nm)中強烈吸收,而805 nm下之紅外光被血紅素吸收的程度較低,且因此准許校正樣品內之散射及濁度。由血容比偵測區之高度(110 μm)測定的短光學路徑長度准許在未經稀釋之全血中量測血紅素之吸光度。
讀取器111亦包括安置於其中之流動控制器。參見圖 4
及5
,流動控制器包括致動器,諸如壓電彎曲機117,其為自固定端119向致動端121延伸之臂。壓電彎曲機117具有沿30 mm之軸a1之長度及沿5 mm之軸a2(下文所定義)之寬度(軸a1及a2展示於圖 2A
中)。固定端119固定於安裝塊123,且電耦接至電連接件125,讀取器111借該電連接件125向彎曲機117提供電致動信號。致動端121對電信號有反應,所述電信號控制致動端121沿大體上垂直於微流體條帶10之平面(垂直於軸a1及a2)定向之軸a3的位置及運動。隨後,致動端117之位置及運動控制沿致動支腳127之軸a3的位置及運動。
致動支腳127經由穿過致動支腳127內之狹縫135的安裝塊123之安裝接腳137在致動端121下方安裝於安裝塊123內。安裝准許致動支腳127沿軸a3相對於安裝塊123自由移動。致動支腳127沿軸a3具有上表面131、下表面133及在其間8 mm之總高度。上表面131在壓電彎曲機117之致動端121之下表面129下方安置。下表面133經組態以將致動端121之運動傳輸至條帶10之氣囊上壁78。當條帶10完全插入讀取器111中時,致動支腳127之下表面133接觸氣囊上壁78之外表面12b的接觸部分88。接觸部分88之長度(沿大體上與分析通道26及氣囊60之長度對齊之軸a1)為5 mm,且寬度(沿大體上垂直於軸a1以及分析通道26及氣囊60之長度的軸a2)為1 mm。接觸部分88之面積為上覆於氣囊60之氣囊上壁78的外表面12b之總面積的約8%。條帶10之下基板14之外表面14b放置於讀取器111內之條帶支撐件(未圖示)上。條帶支撐件阻止包括下壁34之下基板14響應於壓縮如下文所討論之氣囊上壁78的致動支腳127之向下運動沿軸a3向下偏轉(亦即,沿軸a3朝向條帶10運動)。
接觸部分88沿軸a1與第三填充電極56橫向間隔開且遠離該第三填充電極56。因此,接觸部分88與微流體條帶10之操作期間由樣品液體佔據之分析通道26的位置橫向間隔開。舉例而言,當樣品液體佔據如由第一填充電極48所確定之第一試劑區44但尚未沿分析通道26向遠端進一步行進時,沿軸a1在遠端液-氣介面98與接觸部分88之最近端位置90之間的距離為約15 mm。當樣品液體佔據如由第三填充電極56所確定之第二試劑區50但尚未沿分析通道26向遠端進一步行進時,沿軸a1在遠端液-氣介面98與接觸部分88之最近端位置90之間的距離為約10 mm。當樣品液體佔據如由血容比填充電極72所確定之偵測區60時,樣品液體在分析通道26內處於其最遠端位置,且沿軸a1在遠端液-氣介面98與接觸部分88之最近端位置90之間的距離為約5 mm。
當讀取器111感測到條帶10完全插入時且在將樣品液體施加至端口36之前,讀取器111致動流動控制器,從而引起壓電彎曲機117抵靠致動支腳127之上表面131按壓致動端121之下表面129。施加的壓力驅動致動支腳127沿軸a3向下,從而引起致動支腳127之下表面133朝向底層氣囊下壁84壓縮氣囊上壁78。壓縮使氣囊上壁78處於張力下,且使氣囊上壁78之外表面12b變成大體上凹面的,且使氣囊上壁78之內表面12a'變成大體上凸面的。包括氣囊上壁78之上基板12之可撓性足以准許上壁78在對應於氣囊60之高度的距離內壓縮及鬆弛。
流動控制器繼續壓縮氣囊上壁78,直至氣囊上壁78之內部上表面12a'上之橋聯觸點86在氣囊下壁84之內部下表面14a'上接觸導線電極48a'、56a',從而將導線電極48a'、56a'置於電連續性下為止。讀取器111經由導線48a、56a接納信號,所述導線電極48a'、56a'為連續的,指示上覆於氣囊60之上壁部分78已經完全壓縮。流動控制器隨後反轉壓電彎曲機117之致動以垂直地收縮致動端121,從而減少氣囊上壁78之壓縮。因為氣囊上壁78已置於張力下,所以經減少之壓縮引起氣囊上壁78抵靠致動支腳127之下表面133垂直地收縮,沿軸a3垂直地推動致動支腳127,使橋聯觸點86與導線電極48a'、56a'分隔開,且中斷導線48a與56a之間之連續性。僅在導線48a、56a處之信號指示導線電極48a'與56a'之間之連續性中斷以前,壓電致動器繼續減少上壁部分78之壓縮。一旦接收中斷的連續性信號,則壓電致動器停止致動端121之進一步運動,且使致動端121及致動支腳127維持上覆於氣囊60之上壁部分78的壓縮,其中橋聯觸點86及導線電極48a'、56a'恰好分隔開(例如,約2.5 μm)。氣囊60隨後呈操作上完全壓縮的狀態,其中上壁部分78為大體上凹面的,且在接觸部分88抵靠致動支腳127之下表面133按壓、致動支腳127之上表面131抵靠致動端121之下表面129按壓之情況下且在橋聯觸點86及導線電極48a'、56a'僅略微分隔開之情況下處於張力下。
使上壁部分78自下基板14之底層部分略微收縮,從而在橋聯觸點86(其安置於上壁部分78之內表面12a'上)與導線電極48a'、56a'(其安置於下基板14之相對內表面14a'上)之間提供略微分隔開之步驟提供若干功能。舉例而言,如下文所討論,第一填充電極48操作以感測樣品液體在第一試劑區44之遠端末端處的存在,且第三填充電極56操作以感測樣品液體在偵測區54之遠端末端處的存在。若橋聯觸點86維持導線電極48a'、56a'之間的電連續性(且因此維持導線48a、56a與填充電極48、56之間的連續性),則填充電極48、56將不用於獨立地感測樣品液體之存在。中斷導線電極48a'、56a'之間的連續性准許填充電極48、56執行其各別樣品液體感測功能。因此,單一對導線(48a、56a)准許執行兩個單獨的(獨立)液體感測功能(例如,經由電極48、56判定樣品液體在兩個各別位置處的存在)及機械感測功能(例如,經由導線電極48a'、56a' 判定氣囊壓縮)。同樣,讀取器111僅需要一對觸點接合導線48a、56a,且接收指示樣品液體感測及機械感測之對應電信號。因此,條帶10及讀取器111之製造比起使用單獨對的獨立電極及導線感測氣囊60之壓縮狀態的情況更便宜且更簡單。
另外,在上壁部分78之壓縮期間,讀取器111自壓電致動器接收指示充分壓縮上壁部分78及使氣囊60處於操作上完全壓縮的狀態所需之壓縮程度的校準信號。讀取器111亦接收指示為了使氣囊60之上壁部分78移位,由壓電致動器施加所需之力之量的校準信號。讀取器111儲存校準信號,且可因此操作壓電致動器以使氣囊60恢復至操作上完全壓縮的狀態,及/或甚至在無來自導線電極48a'、56a'之其他信號之情況下實現上壁部分78之給定位移。該能力係有利的,因為隨後在條帶10(如下文所討論)之操作期間引入分析通道26中之樣品液體可以使電極48、56處於連續狀態,從而使導線電極48a'、56a'在感測氣囊60之壓縮狀態時不操作或不可靠。
上壁部分78之收縮亦確保上壁部分78將響應於致動支腳127之移動在無滯後時間之情況下移動(例如,以擴張或進一步壓縮)。因為上基板78之擴張及壓縮用於控制樣品液體在分析通道26(如下文所討論)內之移動及/或混合,所以在無滯後時間之情況下上基板78之移動確保樣品液體之受控移動及/或混合響應於壓電致動器之致動在無滯後時間之情況下發生。若不進行使上壁部分78與下基板14之底層部分略微分離之步驟,則不確定量的致動支腳127之收縮將必須在分離發生及上壁部分78之移動開始之前發生,隨之發生氣囊60之體積變化。因此,氣囊60內發生氣體壓力變化(例如,穩定變化或脈衝)實現樣品液體在分析通道26內移動或混合亦將延遲。「在無滯後時間之情況下」意謂上壁部分78之反應實質上受上壁部分78之物理特性(例如,其彈性模數)及致動支腳127之機制限制,而不需要反轉可能在初始壓縮步驟期間產生的上壁部分78抵靠底層下基板14之過量壓縮。
在操作上完全壓縮的狀態定位氣囊60之步驟之後,樣品施加區20(端口36)與周圍環境大氣38保持氣態連通,且在無任何樣品液體佔據微通道網路18之情況下,微通道網路18之氣囊60及其餘部分與讀取器111及微流體條帶10周圍的環境大氣38之氣體氣態連通,且在與其相同的氣體壓力下。相較於完全鬆弛狀態,藉由使氣囊60處於與完全放鬆狀態相比操作上完全壓縮的狀態而自氣囊60移位的氣體之體積與分支通道24與第三填充電極56之間的分析通道26之體積大致相同。
繼續測定目標,且在條帶10完全插入讀取器111之輸入端口113、第一位置中之磁場產生器及呈操作上完全壓縮的狀態之氣囊60中之情況下,操作者將樣品液體(例如,血液)施加條帶10之樣品施加區20。所施加樣品之總體積介於2.5 μL與7.5 μL之間。樣品液體流過端口36,且藉由毛細管作用沿共同供應通道22流動直至達至分支通道24為止,此時樣品液體與沿分支通道24朝向血容比通道28前進之第一部分及沿分支通道24朝向分析通道26前進之第二部分分離。樣品液體之第一部分繼續前進至血容比通道28,直至樣品液體之對應遠端液-氣介面(亦即,血容比通道28內之樣品液體的液-氣介面,其在血容比通道28、分支通道24及共同供應通道22內與樣品施加區20間隔開樣品液體之等分試樣)恰好穿過血容比通道通風口76為止。因為在通風口76遠端安置之血容比通道28之小部分不為氣體進/出提供任何途徑,所以在樣品液體遠端聚集之氣體壓力隨後引起樣品液體停止沿血容比通道28流動。樣品液體之第二部分前進,直至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98(亦即,其在分析通道26、分支通道24及共同供應通道22內與樣品施加區20間隔開樣品液體之等分試樣)恰好穿過分析通道通風口40且接觸毛細管擋止物42為止,在該位置處樣品液體停止沿分析通道26流動。在樣品液體液-氣介面處於前兩句中所闡述之位置處之情況下,條帶10已適當地填充有樣品液體,且準備繼續判定樣品液體中存在之目標的存在及/或測定其量。
讀取器111經組態以判定用樣品液體適當填充條帶10之發生率(或不發生),以及樣品液體在微流體通道網路18內對應於填充電極48、52、56、72之位置處的存在。當條帶10完全插入讀取器111中時,讀取器111將電「供應」信號(例如,時變信號,諸如方波或其他週期性信號)施加至供應電極70之供應電極導線70a。時變信號典型地具有偏移,例如DC偏移,以使得信號相對於地面不降至零伏特或低於零伏特。另外,時變信號之最大電勢低於將引起凝聚或不利的化學反應在液體樣品(例如,血液樣品)內發生之電勢。例示性時變信號為方形波,其峰對峰幅度介於0.25伏特與0.6伏特之間,且DC偏移介於0.5伏特與1.5伏特之間。
讀取器111隨後繼續監測填充電極48、52、56、72之填充電極導線48a、52a、56a、72a之遠端外圍102處存在的電信號。在無微通道網路18內存在之樣品液體之情況下,供應電極70及填充電極48、52、56、72不電連通,以使得電供應信號不由填充電極導線48a、52a、56a、72a輸出。然而,一旦條帶10已適當地填充有如上文所討論之樣品液體,則樣品液體佔據供應電極70與第一填充電極48(分析通道26中)與血容比填充電極72(血容比通道28中)之間的微通道網路18之部分。在此狀態下,樣品液體使供應電極70及填充電極48、72處於電連續狀態,且讀取器111感測48a、72a之各別觸點處的電供應信號。基於所感測電供應信號,讀取器111確認條帶10已適當地填充有樣品液體。隨著目標之測定繼續,藉由持續監測填充電極導線48a、72a處的電供應信號,且監測電供應信號是否及何時正如預期響應於由壓電致動器誘導之樣品液體移動出現在填充電極導線52a、56a及72a處,讀取器111確認條帶10之適當填充及操作(例如,樣品液體在微通道網路18內之適當位置及時序移動)。
已將一個樣品液體施加至條帶10,且在條帶10適當填充之情況下,樣品施加區20(端口36)與周圍大氣38保持氣態連通。因此,樣品液體之近端氣-液介面(亦即,與樣品施加區20最接近且直接氣態連通之氣-液介面)保持與讀取器111及微流體條帶36周圍的環境大氣38之氣體壓力相同的氣體壓力。因為氣囊60相對於周圍大氣38保持密封,所以氣囊60及微通道網路18遠離分析通道26內之樣品液體之遠端氣-液介面(亦即,與樣品施加區20間隔開樣品液體的氣-液介面)的部分內的氣體壓力高於條帶周圍的周圍環境大氣38之氣體壓力,但僅高於一適當的量,所述量恰好足以克服樣品液體與微流體通道網路18之內壁30及上表面12a'及下表面14a'之相互作用所施加的黏滯阻力。在不存在壓電致動器壓縮或減壓氣囊60之情況下,遠離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98的唯一氣體壓力來源超過周圍環境大氣38之氣體壓力,此起因於由樣品液體沿分析通道26進行毛細管流動引起的最低限度的壓力遠離遠端液-氣介面98進行積累。氣囊60內超過該最低限度的過壓之任何氣體壓力將使樣品液體推向樣品施加區20(端口36)。若氣囊60之氣體壓力低於該過壓(如發生在使氣囊60減壓期間),環境大氣38所施加之氣體壓力將迫使液體向遠端移動,直至壓力再次相等為止。
在接收樣品液體已達至血容比通道28內之血容比填充電極72的信號之後,讀取器111致動青色及IR LED及相對光二機體,且測定如上所述之樣品液體之血容比。若血容比超過預定極限,則讀取器111經由觸摸屏115指示誤差,且中斷目標之測定。讀取器111亦操作LED以判定樣品之絕對吸收率是否與全血一致,或吸收率(例如,低於規定極限)是否指示已將諸如血漿之非全血樣品施加至條帶。若血容比及吸收率在預定極限內,則讀取器111繼續進行測定。
在所測定血容比在預定極限內且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98達至毛細管擋止物42的情況下,讀取器111致動流動控制器以減少時間段Tmov
期間上覆於氣囊60之上壁部分78的壓縮。壓電彎曲機之致動端121垂直地收縮。上壁部分78(其在張力下保持在致動支腳127之下表面133下方)進一步自相對下基板14收縮,使得氣囊60之體積增加及減少遠離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98安置的分析通道26之部分內的氣體壓力。隨著遠端氣體壓力減少,周圍環境大氣38經由端口36在樣品液體之近端氣-液介面上施加的氣體壓力克服毛細管擋止物42形成之任何阻力及樣品液體之黏滯阻力,迫使樣品液體沿分析通道26朝向第一試劑區44及氣囊60向遠端移動。校準壓電彎曲機致動以足以引起樣品液體與側壁30及內表面12a'、14a'間隔開之部分以1.3 mm s-1
(約96 nL s-1
)之恆定速率沿分析通道26流向及流入第一試劑區44中的速率減少氣囊60內之壓力。然而,鄰近分析通道26之側壁30及上表面12a'及下表面14a',由於樣品液體在此等壁及表面處經歷之黏滯阻力,樣品液體以低速流動。因此,遠端液-氣介面98呈抛物面形狀,其中與任何壁或表面間隔開的分析通道26之中央速度最高,且鄰近壁30及上表面12a'及下表面14a'處速度較低。隨著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98穿過第一試劑區44內之各側空腔46,側空腔46內之樣品液體及滯留氣體在分析通道26之側空腔46的開口68處形成氣-液介面96。隨著樣品液體進入第一試劑區44,樣品液體溶解裂解試劑62,其開始裂解樣品液體內之細胞,從而釋放其中存在之目標。
儘管致動端121及致動支腳127垂直地收縮,但讀取器111亦引起壓電致動器在致動端121及致動支腳127上賦予次級振盪運動。特定言之,在時間段Tosc
期間,壓電致動器引起致動端121在例如約500 Hz與約2000 Hz之間的聲頻下且以約7.5 μm與約70 μm之間的完整循環位移沿軸a3振盪,同時亦收縮。隨著致動端121在振盪循環期間垂直地收縮,由致動端121施加至致動支腳127之上表面131的壓力減小,從而准許致動支腳127沿軸a3垂直地移動。上壁部分78抵靠致動支腳127之下表面133垂直地收縮,從而沿軸a3垂直地驅動致動支腳127。隨著致動端121在振盪循環期間向下延伸,由致動端121施加至致動支腳127之上表面131的壓力增大,從而沿軸a3向下驅動致動支腳127。致動支腳127之下表面133沿軸a3向下驅動致動支腳127。致動端121之振盪引起氣囊60之上壁部分78振盪,從而以基本上相同的振盪頻率賦予氣囊60之氣體的壓力脈衝。
如上文所討論,在微流體條帶10之操作期間,包括致動支腳127之下表面133接觸的上壁部分78之外表面12b之接觸部分88的氣囊60與樣品液體(或任何其他液體)佔據之分析通道26之部分向遠端間隔開。在目標測定期間,在遠離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98安置之分析通道26的部分(包括氣囊60)由氣體而非樣品液體或任何其他液體佔據。若液體存在於分析通道26之所述遠端部分中,則其量將不足以將氣體佔據的氣囊60中之壓力振盪傳輸至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98。因此,壓電彎曲機117對上壁部分78振盪之效應間接地經由氣體佔據的氣囊60及分析通道26之其他遠端部分傳輸至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98,而非藉由對樣品液體佔據之條帶10之部分,例如上基板12或下基板14之振盪或其他撞擊直接地傳輸至樣品。
氣體壓力脈衝撞擊樣品液體遠端液-氣介面98,從而引起樣品液體內之壓力振盪。舉例而言,氣囊60內之峰對峰壓力振盪(((Pmax
- Pmin
)/ Pavg
) × 100)可介於約5%與200%之間,其中Pmax
為振盪循環期間的最大氣體壓力,Pmin
為振盪循環期間的氣囊60內之最小氣體壓力,且Pavg
為振盪循環期間的平均氣體壓力。峰對峰氣體壓力振盪(Pmax
- Pmin
)可為例如至少約5 kPa及約200 kPa或更少。鄰近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的氣體之氣體壓力振盪在過高頻率,例如聲頻下,以使樣品液體在特定振盪期間對沿分析通道之縱軸之實質整體運動作出反應。舉例而言,與由致動支腳127之收縮誘導的樣品之整體運動無關,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之位置可在特定振盪期間沿分析通道26保持基本上相同的位置。實際上,樣品液體之壓力振盪引起滯留在第一試劑區44之側空腔46內之氣體內的壓力振盪及各側空腔46處之氣-液介面的振盪。側空腔46之樣品液體及氣體內之壓力振盪在樣品液體內誘導擾流。擾流具有若干效應。首先,擾流增強樣品液體溶解裂解試劑62。因此,裂解試劑62比起振盪驅動之流動不存在更有效且更完全溶解。第二,流動使樣品液體內裂解試劑62之整體運輸速率增大超過振盪驅動之運輸不存在之情況下的擴散受限運輸速率。增大之整體運輸速率引起樣品液體內之材料(例如,經溶解裂解試劑62及藉由在樣品液體內裂解細胞釋放之目標)在流動樣品液體內取樣不同速度,以使得各經溶解材料經歷類似平均速度。在振盪驅動之流動不存在下,樣品液體內之擴散受限運輸不足以在將液體移動至第一試劑區44中之時間尺度上將所述材料運輸至不同速度之區域。因此,在振盪驅動之流動不存在下,運輸至第一試劑區44中,橫向橫越微通道之寬度及高度取得之樣品液體將呈現一定範圍濃度之所述材料。然而,由於振盪驅動之流動,材料及樣品液體沿第一試劑區44更均勻地運輸,從而使得裂解試劑62及裂解目標橫越分析微通道26之寬度及高度的濃度分佈更加平均。
壓電彎曲機117之致動端121之垂直收縮及振盪繼續,直至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98在第一試劑區44之遠端末端處達至第一填充電極48為止。樣品液體使供應電極70與第一填充電極48處於連續狀態,在第一填充電極導線48a處生成電供應信號,指示樣品液體已達至第一填充電極48,且完全填充第一試劑區44。壓電致動器引起壓電彎曲機117之致動端121停止垂直收縮,終止時間段Tmov
,且維持氣囊60當前的壓縮。因為氣囊60之體積不再擴張,增大遠離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98的氣體壓力會引起樣品液體停止沿分析通道26進一步流動。在時間段Tmov
期間,在自分析通道通風口40向第一填充電極48前進時,由致動支腳127之收縮產生之氣囊66的總體積增量與樣品液體移位之分析通道26的總體積大致相同。視所移位之體積而定,上覆於氣囊66之上壁部分78沿軸a3的總垂直收縮介於約15 μm與40 μm之間。
在停止垂直收縮之後的一段預定時間,壓電致動器引起壓電彎曲機117之致動端121停止振盪,終止時間段Tosc
,以使得樣品液體在第一試劑區44內保持靜止。使樣品液體及經溶解第一試劑62培育一段時間。在此時間期間,完成樣品液體內含有目標之細胞的裂解。
在第一試劑區44內完成培育(裂解)後,讀取器111再次致動流動控制器以在第二時間段Tmov
期間進一步減少上覆於氣囊60之上壁部分78的壓縮。壓電彎曲機之致動端121進一步垂直地收縮。上壁部分78(其在張力下保持在致動支腳127之下表面133下方)進一步自相對下基板14收縮,使得氣囊60之體積再次增加及減少遠離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98安置的分析通道26之部分內的氣體壓力。隨著遠端氣體壓力減少,周圍環境大氣38經由端口36在樣品液體之近端氣-液介面上施加的氣體壓力再次克服遠離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98的氣體壓力形成之任何阻力,迫使樣品液體沿分析通道26朝向第二試劑區50及氣囊60向遠端移動。校準壓電彎曲機致動,從而以足以引起樣品液體安置於分析通道26之中央中之部分(亦即,樣品液體與側壁30及內表面12a'、14a'間隔開之部分)以1.3 mm s-1
之恆定速率沿分析通道26流向及流入第二試劑區50中的速率減少氣囊60內之壓力。隨著夾帶有目標之樣品液體進入第二試劑區50,樣品液體溶解經標記結合試劑64(與其螢光標記一起),其開始結合至目標,從而形成第一複合物。
儘管致動端121及致動支腳127垂直地收縮,但讀取器111再次引起壓電致動器在致動端121及致動支腳127上賦予次級振盪運動。特定言之,在第二時間段Tosc
期間,壓電致動器引起致動端121在例如約500 Hz與約2000 Hz之間的聲頻下且以約7.5 μm與約70 μm之間的完整循環位移沿軸a3振盪,同時亦收縮。當樣品液體自第一試劑區44流向及流入第二試劑區50時,振盪會誘導上文關於側空腔46所述之相同效應,亦即溶解增加(例如,經標記結合試劑64之溶解的速率及效率增大)及樣品液體內之材料在整個分析通道26之寬度及高度內的運輸速率及均勻性增大。樣品液體內增大之整體運輸速率會增大經溶解之經標記結合試劑64及目標彼此相遇及結合從而形成第一複合物之可能性。因此,在經標記結合試劑64與目標之間形成第一複合物之程度及均勻性高於振盪驅動之流動不存在的情況。
壓電彎曲機117之致動端121之垂直收縮及振盪繼續,直至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98在第二試劑區50之遠端末端處達至第二填充電極52為止。樣品液體使供應電極70與第二填充電極52處於連續狀態,在第二填充電極導線52a處生成電供應信號使,指示樣品液體已達至第二填充電極52,且完全填充第二試劑區50。壓電致動器引起壓電彎曲機117之致動端121停止垂直收縮,終止第二時間段Tmov
,且維持氣囊60當時的壓縮。因為氣囊60之體積不再擴張,增大遠離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98的氣體壓力會引起樣品液體停止沿分析通道26進一步流動。在時間段Tmov
期間,在自第一填充電極48向第二填充電極52前進時,由致動支腳127之收縮產生之氣囊66的總體積增量與樣品液體移位之分析通道26的總體積大致相同。視所移位之體積而定,上覆於氣囊66之上壁部分78沿軸a3的總垂直收縮介於約15 μm與40 μm之間。
在停止垂直收縮之後的一段預定時間,壓電致動器引起壓電彎曲機117之致動端121停止振盪,終止第二時間段Tosc
,以使得樣品液體在第二試劑區50內保持靜止(除了在樣品液體內振盪誘導之流動)。使樣品液體及經溶解第一試劑62培育一段時間。在此時間期間,在樣品液體首先溶解經標記結合試劑64時開始的在經標記結合試劑64與目標之間形成第一複合物完成。
在第二試劑區50內完成培育(形成第一複合物)後,讀取器111再次致動流動控制器以在第三時間段Tmov
期間進一步減少上覆於氣囊60之上壁部分78的壓縮。壓電彎曲機之致動端121進一步垂直地收縮。校準壓電彎曲機致動,從而以足以引起樣品液體安置於分析通道26之中央中之遠端液-氣介面98(亦即,樣品液體與側壁30及內表面12a'、14a'間隔開之部分)以1.3 mm s-1
之恆定速率沿分析通道26流向及流入偵測區54中的速率減少氣囊60內之壓力。隨著夾帶有第一複合物之樣品液體進入偵測區54,樣品液體溶解磁性結合試劑66(與其磁性顆粒一起),所述磁性結合試劑開始結合至第一複合物(其包括經標記結合試劑64及目標),從而形成第二複合物。
儘管致動端121及致動支腳127垂直地收縮,但讀取器111再次引起壓電致動器在致動端121及致動支腳127上賦予次級振盪運動。特定言之,在第三時間段Tosc
期間,壓電致動器引起致動端121在例如約500 Hz與約2000 Hz之間的聲頻下且以約7.5 μm與約70 μm之間的完整循環位移沿軸a3振盪,同時亦收縮。當樣品液體自第二試劑區50流向及流入偵測區54時,振盪會誘導上文關於側空腔46所述之相同效應,亦即溶解增加(例如,磁性結合試劑66之溶解的速率及效率增大)及樣品液體內之材料(例如,第一複合物)在整個分析通道26之寬度及高度內的運輸速率及均勻性增大。樣品液體內增大之整體運輸速率亦增大經溶解磁性結合試劑66及第一複合物結合從而形成第二複合物之可能性。因此,形成第二複合物之程度及均勻性高於振盪驅動之流動不存在的情況。
壓電彎曲機117之致動端121之垂直收縮及振盪繼續,直至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98在偵測區54之遠端末端處達至第三填充電極56為止。樣品液體使供應電極70與第三填充電極56處於連續狀態,在第三填充電極導線56a處生成電供應信號,指示樣品液體已達至第三填充電極56,且完全填充偵測區54。壓電致動器引起壓電彎曲機117之致動端121停止垂直收縮,終止第三時間段Tmov
,且維持氣囊60當前的壓縮。因為氣囊60之體積不再擴張,增大遠離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98的氣體壓力會引起樣品液體停止沿分析通道26進一步流動。在時間段Tmov
期間,在自第二填充電極52向第三填充電極56前進時,由致動支腳127之收縮產生之氣囊66的總體積增量與樣品液體移位之分析通道26的總體積大致相同。視所移位之體積而定,上覆於氣囊66之上壁部分78沿軸a3的總垂直收縮介於約15 μm與40 μm之間。
在停止垂直收縮之後的一段預定時間,壓電致動器引起壓電彎曲機117之致動端121停止振盪,終止第三時間段Tosc
,以使得樣品液體在偵測區54內保持靜止(除了在樣品液體內振盪誘導之流動)。使夾帶有第一複合物之樣品液體及經溶解磁性結合試劑66培育一段時間。在此時間期間,在樣品液體首先溶解磁性結合試劑66時開始的在第一複合物與磁性結合試劑66之間形成第二複合物完成。
在偵測區54內完成培育後,讀取器111致動磁場產生器以將磁場產生器自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以使得抵靠下基板14之內表面14a'以足以在樣品液體之整體運動存在之情況下減速第二複合物之運動的量壓迫第二複合物,其包括第二試劑66之磁性顆粒。
一旦已將磁場產生器移動至第二位置,則讀取器111再次致動流動控制器以移除樣品液體、未結合(未複合)的經標記結合試劑66及其他伴隨材料,其可在偵測步驟期間從偵測區54增大背景信號。在第四時間段Tmov
期間,壓電流動控制器引起壓電彎曲機117抵靠致動支腳127之上表面131按壓致動端121之下表面129,從而增大如用於首先壓縮氣囊60之方法中所述之氣囊60的壓縮,隨後將樣品液體施加至條帶10。
由於樣品液體安置於介於施加區20(端口36)與氣囊60之間的分析通道26內,氣囊60之壓縮增加(其體積減小)引起氣囊60內之氣體對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98施加的氣體壓力增加,從而克服樣品液體之黏滯阻力及作用於樣品液體之近端氣-液介面的周圍環境大氣之氣體壓力以驅動遠端氣-液介面(及樣品液體之近端部分)自偵測區54出來朝向樣品致動端口36。遠端氣-液介面(及樣品液體之近端部分)至少在分析通道通風口40之位置向近端驅動。
校準藉由壓電彎曲機117垂直壓縮氣囊60之速率以提高以足以引起安置於分析通道26中央(亦即,與側壁30及內表面12a'、14a'間隔開的樣品液體之部分)中之樣品液體之部分以20 μm s-1
(3.3 nL s-1
)之恆定速率沿分析通道流動向近端流出偵測區54的速率作用於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98的氣體壓力。從偵測區54抽空樣品液體之流動速率比將樣品液體引入偵測區54中之流動速率更慢,從而減少第二複合物與樣品液體、未結合經標記結合試劑64及在後續偵測步驟期間可增加背景信號的其他伴隨材料一起無意中被消除的趨勢。
儘管致動端121及致動支腳127壓縮上覆於氣囊60之上壁部分78,但讀取器111引起壓電致動器對如上文所討論之致動端121及致動支腳127賦予次級振盪運動。特定言之,在第四時間段Tosc
期間,壓電致動器引起致動端121在例如約500 Hz與約2000 Hz之間的聲頻下且以約7.5 μm與約70 μm之間的完整循環位移沿軸a3振盪,同時亦壓縮上壁部分78。相對於材料運輸之速率及效率增加,振盪相對於側空腔誘導上文所述之相同效應。由振盪誘導之擾流程度及由壓力增大誘導之樣品液體之整體流動的速率足夠低,以使得第二複合物(其包括磁性結合試劑66)抵靠偵測區54內之下基板14之內表面14a'保持固定。然而,振盪誘導之擾流及整體流動足夠在整個微通道之高度及寬度內提高效率及均勻性,利用該微通道自偵測區54移除未結合經標記之結合試劑(具有其可偵測標記)。
壓縮及振盪繼續直至氣囊60達至操作上完全壓縮的狀態為止,如由如上所述之氣囊60之初始壓縮期間儲存的校準信號測定。在氣囊60已再壓縮且壓電致動器之垂直致動停止(終止第四時間段Tmov)
),且振盪停止(終止第四時間段Tosc
)之後,樣品液體(包括未結合經標記結合試劑64及其他伴隨材料)已從第二試劑區移除,其中遠端液-氣介面98已向近端位移至毛細管擋止物42之位置附近。固定之第二複合物及僅殘餘樣品液體之薄膜保留在偵測區54中。殘餘第二複合物之量指示目標在施加至樣品施加區(端口36)中之樣品液體中之濃度。讀取器111隨後致動光學偵測器以偵測來自第二複合物之可偵測標記的螢光。基於所偵測到之螢光,讀取器測定目標在樣品液體中之濃度。
在測定完成後,讀取器111引起壓電致動器完全地自致動支腳127之上表面129垂直地收縮壓電彎曲機117之致動端121,徹底地減少氣囊60之壓縮以使得條帶10可自讀取器111移除。條帶10為單次使用的條帶,且在測定之後丟棄。
參見圖 6
及7
,微流體條帶210經組態以用於與診斷讀取器,諸如診斷讀取器111一起使用以判定施加至條帶210中之樣品液體中存在的目標(例如,生物分子,諸如蛋白質)之存在及/或測定其量。讀取器111亦操作條帶210以測定施加至條帶210之樣品液體之物理化學特性,例如血容比。讀取器111操作如針對條帶10所述之條帶210。
條帶210包括上基板212及下基板214,其各自由100 μm厚的聚酯膜構成。上基板212之下表面212a及下基板214之上表面214a由110 μm厚的黏著層216相對地黏著。黏著層216之部分不存在,例如經移除,以在上基板212與下基板214之相對表面212a、214a之間界定微流體通道網路218。微流體通道網路218具有樣品施加區220、共同供應通道222、分支通道224、分析通道226及血容比通道228。微流體通道網路218具有由黏著層216界定之側壁230、由上基板212上覆於黏著層216之不存在部分的彼等部分界定之上壁232及由下基板214下伏於黏著層216之不存在部分的彼等部分界定之下壁234。上壁232具有內表面212a',其由黏著層216之不存在部分暴露的表面212a之彼等部分界定。下壁234具有內表面214a',其由黏著層216之不存在部分暴露的表面214a之彼等部分界定。上基板212具有外(上)表面212b,且下基板214具有外(下)表面214b。
施加至樣品施加區220之端口236的樣品液體藉由毛細管作用沿共同供應通道222流向分支通道224,且隨後流向如針對條帶10所述之分析通道226及血容比通道228。在條帶210中,共同供應通道222逐漸變窄,其寬度自端口236減少向遠端繼續以增強向遠端移動液體之毛細管力。除逐漸變窄的共同供應通道222外,微流體網路218之元件的維度與條帶10之微流體網路18之元件的維度類似(例如,可相同)。端口236使通道網路218之通道與如針對條帶10所述之周圍環境大氣38之氣體,例如空氣處於氣態連通狀態。氣囊260為微流體通道網路218之遠端末端,且經由如針對條帶10之氣囊60所述之端口236、血容比通道通風口276及分析通道通風口240與周圍環境大氣238氣態連通。上壁232上覆於氣囊260之部分界定氣囊上壁278,且下壁234下伏於氣囊260之部分界定氣囊下壁284。
血容比通道228經構築且類似於血容比通道28操作,以促進施加至樣品施加區220的血液之液體樣品之血容比的無試劑光學測定。
分析通道226經配置且經組態以促進判定樣品液體中存在之目標的存在及/或測定其量。沿分析通道226之縱軸自分支通道224向遠端繼續前進,分析通道226包括分析通道通風口240、毛細管擋止物242、第一試劑區244、複數個側空腔246、第一填充電極248、第二試劑區250、第二填充電極252、偵測區254、第三填充電極256、間隔通道258及氣囊260。
如針對條帶10所描述,條帶210之電極經安置且經組態以准許讀取器111監測用樣品液體對條帶210進行之適當填充、樣品液體在條帶210內之適當移動及氣囊260之操作(例如,壓縮狀態)。供應電極270及填充電極248、252、256、272中之每一者在微通道網路218內之樣品液體會接觸電極的位置中安置於上壁232之內表面212a'上。電極中之每一者經由各別導線連接至條帶210之遠端外圍302以接合讀取器111內之對應觸點(未圖示)。第一填充電極248之導線248a及第三填充電極256之導線256a之部分沿氣囊上壁278之內表面212a'穿過,且分別界定插入的第一插入的導電導線電極248a'及第二插入的導電導線電極256a'。導電橋聯觸點286安置於氣囊下壁284之內表面214a'上,且下伏於導線電極248a'、256a'。橋聯觸點286及導線電極248a'、256a'操作以感測何時氣囊260已如針對條帶10之氣囊60所描述完全壓縮。
進一步參見圖 8
及9
,第一試劑區244包括裂解試劑62,第二試劑區250包括經標記結合試劑64,且偵測區254包括磁性結合試劑66。下基板214之上表面214a包括分別對應於第一試劑區244、第二試劑區250及偵測區254且試劑62、64、66分別沈積於其中的第一試劑沈積邊界304、第二試劑沈積邊界306及偵測試劑沈積邊界308。沈積邊界304、306、308由親水性材料界定,例如親水性塗層或層,諸如印刷於上表面214a上之墨水。沈積邊界304、306、308中之每一者具有沿與對應第一區244、第二區250及偵測區254大致相同的分析通道228之縱軸a21的長度及沿大體上垂直於縱軸a21之軸a22的寬度,該寬度大於每一各別區244、250、254內之分析通道228的寬度。在條帶210之具體實例中,每一沈積邊界304、306、308之寬度為1.5 mm,且分析通道228之寬度為0.8 mm。
在製造期間,試劑62、64、66中之每一者典型地以液態沈積至對應沈積邊界304、306、308中。沈積後,試劑在覆蓋每一沈積邊界304、306、308內之上表面214a之部分地大部分,例如基本上全部的上表面214a內散佈。隨後,試劑若以液體而非液態沈積,則經乾燥,例如至冷凍乾燥狀態。在乾燥完成後,使黏著層216與下基板214之上表面214a接觸。如上文所論述,微流體通道網路218(包括分析通道228)之側壁230由黏著層216界定,且微流體通道網路218(包括分析通道226)之內表面214a'由黏著層216之不存在,例如經移除部分暴露的表面214a之彼等部分界定。因為每一沈積邊界304、306、308之寬度大於分析通道226之寬度,所以第一試劑62之至少插入部分62a插入下基板214之上表面214a與上覆黏著層216之間的分析通道226外部。第一試劑62之插入部分62a中之至少一些沿大體上平行於分析通道226之縱軸a21的軸安置於鄰近空腔246之間。沿壁230與沈積邊界304之間的軸a22獲得的插入部分62a之寬度w1取決於分析通道226及沈積邊界304之寬度兩者,且該寬度相較於通道之相對側上的該寬度在通道之一側上可不同。獨立地,在通道之任一側上,寬度w1可為至少約50 μm、至少約100 μm、至少約150 μm或至少約200 μm;寬度w1可為約500 μm或更小、約400 μm或更小或約300 μm或更小。
若試劑62沈積至具有已黏著於上表面214之黏著層216之上表面214a上,則試劑可藉由毛細管作用通過側空腔246之開口268芯吸,從而使其中之任何氣體及/或阻擋開口268移位,且因此,在樣品存在之情況下形成氣-液介面(例如,因此形成關於條帶10之側空腔46描述),且減少或消除在振盪安置於分析通道226內之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期間由側空腔246提供的混合益處。
如圖 9
中所見,安置於分析通道226之第一試劑區244及側空腔246內的暴露表面214a'上之分析通道226內之裂解試劑62形成薄的均勻分佈之層,其具有沿垂直於軸a21、a23及由下基板214界定之平面定向之軸a23的維度d1。試劑62之薄層在樣品液體存在之情況下容易地溶劑化。另外,安置於下伏於黏著層216之表面214a上的分析通道226外部之插入的試劑62a亦形成具有維度d1之薄層,以使得黏著層216之下表面216a與下基板214之上表面214a之間的空隙足夠窄以防止樣品液體在其間芯吸至延伸區,此將造成樣品液體之損失足夠顯著以危及條帶210之完整性或使用其分析通道226進行之分析地執行。試劑64、66在沈積邊界306、308內類似地沈積,且形成如針對裂解試劑62所述下伏於黏著層316的插入部分。
一旦條帶210之製造完成,則如針對條帶10所描述,條帶210不含液體,且在使用中,施加至條帶210之唯一液體係含有待測定之目標的樣品液體。條帶210經組態以不要求,例如不經組態以准許引入除含有待測定之目標之樣品液體外的液體。
現轉至圖 10
及11
,微流體條帶之分析通道326之具體實例包括填充電極348及除填充電極348之中央部分348'之外覆蓋全部的第一疏水性貼片348b'及第二疏水性貼片348b''。填充電極348之中央部分348'保持暴露於沿分析通道326穿過的樣品液體,且如針對條帶10及210之填充電極所描述起作用以感測彼處液體之存在。每一疏水性貼片348b'、348b''由疏水層(例如,疏水性墨水)形成,該疏水層與去離子水之接觸角度使用座滴技術使用接觸角度測角計測定較佳為至少約75°、至少約80°,例如至少約85°。填充電極348由導線348a連接至微流體條帶之遠端外圍(未圖示)。可與如針對微流體條帶10、210所述之源電極結合使用填充電極348。儘管圖 10
、11
僅說明單一填充電極,但對於條帶10之分析通道26、條帶210之分析通道226,分析通道326可包括多個填充電極,其各自具有與填充電極348相同的形貌體,其中填充電極沿分析通道之縱軸間隔開,例如間隔開一或多個試劑區。
分析通道326由黏著層316之壁330、下基板314之表面314a'及上基板之表面界定,為了清楚起見,該上基板未圖示。壁330包括相對第一凹槽330'及第二凹槽330'',其大體上與電極348對齊。即使製造公差造成各種形貌體稍微不對準,但凹槽330'、330''增大可用於接觸分析通道326內之樣品液體的第一疏水性貼片348b'及第二疏水性貼片348b''之表面積。分析通道326亦包括如針對條帶10之側空腔46、條帶210之側空腔246所述各自具有開口368的複數個側空腔346。
沿垂直於分析通道326之縱軸a31的橫軸a32,分析通道326之寬度w2為約800 μm。每一疏水性貼片348b'、348b''自鄰近壁330沿橫軸a32延伸之距離d2為約280 μm,且沿填充電極348之任一側上的縱軸a31其長度l1為500 μm疏水性貼片348b'、348b''沿橫軸a32彼此間隔開約250微米之距離d4。每一凹槽330'、330''沿縱軸a31之長度l2為約1070 μm,且沿橫軸a32之深度d5為約530 μm。電極348沿縱軸a31之寬度w3為約400 μm。
實際上,可與例如微流體條帶(諸如條帶10、210)及讀取器(諸如讀取器111)使用例如具有疏水性貼片348b'、348b''及/或凹槽330'、330''之一或多個填充電極348。若將足夠量之樣品液體施加至條帶,且若條帶適當地起作用,則沿分析通道326向遠端移動之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接觸填充電極348之中央部分348',且與條帶之源電極建立連續性。施加至源電極之時變信號在導線348a處由讀取器來偵測,且指示樣品液體在分析通道326內之填充電極348之位置處的存在。在確定樣品液體已接觸中央部分348'之後,讀取器可停止移動樣品液體。隨後,讀取器可反轉樣品液體之移動,引起樣品液體沿分析通道326向近端移動。隨著樣品液體之液-氣介面在填充電極348之填充中央部分348'近端移動,疏水性貼片348b'、348b''確保中央部分348'抗濕潤,以使得液體之殘餘膜在源電極與中央部分348'之間不維持連續性。因此,讀取器確定不再在填充電極348處偵測到來自源電極之時變信號,指示樣品液體已自其回縮。
如上文所討論,分析通道326可包括具有填充電極348之形貌體的多個填充電極。讀取器可繼續移動樣品液體,直至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在分析通道326內之第二填充電極近端移動為止。第二填充電極抗濕潤,中斷第二填充電極與源電極之間的連續性,且引起指示該連續性之信號停止。讀取器可隨後停止移動樣品液體,將樣品液體移動精確的已知近端距離,其藉由填充電極沿縱軸a31在分析通道326內之間距測定。此後,當液-氣介面沿分析通道326移動時,讀取器可再次反轉樣品移動之方向,引起樣品液體再次向遠端移動,偵測來自第二填充電極之信號,且隨後偵測填充電極348。
藉由偵測來自分析通道326內之該一或多個間隔開之填充電極的信號,讀取器能夠在樣品液體在第一(例如,遠端)方向上,且隨後在第二(例如,近端)方向上反覆移動時精確地控制及監測樣品液體。該運動可將樣品液體移動至及通過由一對填充電極間隔開之試劑區中,且隨後將其移出,以促進試劑移動及/或試劑及目標之混合及/或結合。該運動可准許更大體積之樣品液體移動通過試劑區或偵測區,從而比起僅將較少體積之樣品液體移動通過偵測區的情況將其中之試劑暴露於更大數目個目標。在含有磁性結合試劑之區中,磁體可用於將試劑保留在區內,以使得試劑結合且濃縮試劑之位置處的樣品液體中存在之目標。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可使用固定,例如固著在區中之結合試劑,且不使用磁體保留試劑,同時使液體移動至、移動通過且隨後移出區。樣品移動可藉由增大或減小鄰近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之氣體的壓力來實現。如針對條帶10、210所述,讀取器亦可向氣體壓力賦予振盪。
現參見圖 12
,微流體條帶510包括微流體通道網路518,其具有樣品施加區520、共同供應通道522、共同分支通道524、血容比通道528及四條分析通道526a、526b、526c、526d。微流體條帶510與如例如針對微流體條帶10、微流體條帶210或分析通道326所述之讀取器結合使用。微流體條帶510由上基板512、藉由黏著層相對地緊固黏著之下基板514形成,例如如針對微流體條帶10、210及分析通道326之微流體條帶所述。樣品施加區520為通過如針對端口36、236所述之上基板512的端口536。
血容比通道528經配置且經組態以促進如針對血容比通道28所述的血液之液體樣品的血容比之無試劑光學測定。自分支通道524向遠端繼續前進,血容比通道528包括供應電極570、血容比填充電極572、血容比偵測區574、在血容比偵測區574與通風口576a之間延伸之通風口通道576。通風口通道576在血容比偵測區574與通風口576a之間之長度為15 mm,高度為110 μm且寬度為150 μm。通風口通道576之橫截面積足夠小以實質上防止樣品液體進入通風口通道。通風口576a安置於微流體條帶510之近端部分內。在使用時,包括通風口576a之微流體條帶之近端部分自讀取器突出。在樣品液體無意中自通風口576a排出之情況下,樣品液體保持在讀取器外部且不污染其內部。樣品施加區520及通風口576a可為氣體可借其進入或離開微流體通道網路518之唯一途徑。
各分析通道526a、526b、526c、526d經配置且經組態以促進判定施加至樣品施加區520之樣品液體中存在之至少一個目標的存在及/或測定其量。使用各分析通道測定之各別目標可與使用另一分析通道測定之目標相同或不同。自共同分支通道524向遠端繼續前進,各分析通道526a、526b、526c、526d起源於各別近端起點526'處,且包括第一試劑區544、第一填充電極548、第二試劑區550、第二填充電極552、偵測區554、第三填充電極556、間隔通道558及氣囊560。各分析通道在氣囊560之近端起點526'與遠端末端之間的長度為約20 mm。
在各分析通道內,填充電極548、552、556包括如針對分析通道326之填充電極348所述之各別疏水性貼片。在每一氣囊560內,填充電極548、556之各別導線界定各別插入的導線電極,且氣囊界定如針對氣囊60所述之對應橋聯觸點。各分析通道526a、526b、526c、526d之試劑區及偵測區可如針對微流體條帶10、微流體條帶210或分析通道326所述經組態。儘管未圖示,但各分析通道可包括如針對微流體條帶10、微流體條帶210或分析通道326所述之側空腔。
各分析通道之各別近端起點526'沿著其在不同位置處連接至分支通道524。對於複數個分析通道中之每一者,近端起點提供液體及氣體可借其進入或離開該分析通道之唯一途徑。各分析通道之氣囊560界定其遠端末端。在使用時,在讀取器內接納微流體條帶510之遠端部分。遠端部分包括各分析通道之至少氣囊及各分析通道之大部分或全部其餘部分。讀取器包括用於如針對微流體條帶10及微流體條帶210所述之各分析通道的各別流動控制器。舉例而言,流動控制器可壓縮及減壓氣囊以自其排出氣體或將氣體抽吸於其中。分析通道中存在之樣品液體沿分析通道朝向氣囊向遠端或遠離氣囊向近端移動。
在使用時,將微流體條帶510插入讀取器中,且每一通道之各別流動控制器使該分析通道之氣囊處於操作上完全壓縮的狀態,例如如針對微流體條帶10及210所述。如針對微流體條帶10及210所述,讀取器校正充分壓縮上壁部分78及使每一氣囊560處於操作上完全壓縮的狀態所需的壓縮程度及壓電致動器施加以使每一氣囊560之上壁部分移位所需的力之量。在使用時,為達成給定流體操作所需之移位程度及力之量可取決於條帶510之一或多個其他氣囊之上壁是否同時操縱(例如,壓縮、減壓及/或振盪)。舉例而言,氣囊之壓縮使其上壁處於張力下,且條帶之其他氣囊可經歷由此產生之張力增加。因此,讀取器可採集不同時操縱其他氣囊之第一狀態下及/或亦操縱(例如,壓縮、減壓及/或振盪)條帶之一或多個氣囊之第二狀態下的每一氣囊之校準信號。對於每一氣囊,讀取器儲存為達成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中之任一者或兩者下的給定流體操作所需之移位程度及力之量的校準信號。在條帶510操作期間,無論是否同時操縱條帶之一或多個其他氣囊,讀取器可因此操作每一氣囊之壓電致動器以操縱該氣囊。
隨後將樣品液體施加至樣品施加區520。樣品液體藉由毛細管作用沿共同供應通道522流動,直至達至分支通道524為止,此時樣品液體與第一部分分離,沿分支通道524朝向血容比通道528繼續進行,且與第二部分分離,沿分支通道524朝向分析通道526a、526b、526c、526d中之每一者之各別近端起點526'繼續進行。樣品液體之第一部分繼續前進至血容比通道528,直至樣品液體之對應遠端液-氣介面(亦即,血容比通道528內之樣品液體的液-氣介面,其在血容比通道528、共同分支通道524及共同供應通道522內與樣品施加區520間隔開樣品液體之等分試樣)填充血容比偵測區574為止。隨著樣品液體沿血容比通道528繼續前進,氣體自血容比通道移位,且經由通風口通道576及通風口576a離開微流體網路518,但通風口通道576之橫截面積實質上阻止樣品液體進入。氣體通過通風口576a離開准許樣品液體藉由毛細管作用填充血容比通道528。
樣品液體之該第二部分藉由毛細管作用沿共同分支通道524繼續前進。樣品液體進入分析通道526a、526b、526c、526d中之每一者。因為各分析通道相對於氣體進出密封,樣品液體前方之氣體壓力(亦即,遠離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的氣體壓力)增大且引起樣品液體之遠端前進在進入(亦即,接近)各分析通道之第一偵測區之前停止。隨後,讀取器操作各分析通道之各別流動控制器以沿分析通道向遠端或向近端混合及/或移動樣品液體,例如如針對微流體條帶10、微流體條帶210或分析通道326所述。讀取器亦操作光學偵測系統、磁場產生器及各別流動控制器以偵測各分析通道中之一或多個目標。
現參見圖 13A
-13D
,微流體條帶610包括微流體通道網路,其具有樣品施加區620、共同供應通道622、共同分支通道624以及自其延伸之四條分析通道626a、626b、626c、626d。微流體條帶610由上基板612、藉由黏著層616相對地緊固黏著之下基板614形成,例如如針對微流體條帶10、210、510及分析通道326之微流體條帶所述。樣品施加區620為通過如針對端口36、236、536所述之上基板612的端口636。微流體條帶610與讀取器,例如讀取器111結合使用,且操縱(例如,在微流體通道網路內混合及/或移動)樣品液體,且如例如針對微流體條帶10、210及510或分析通道326所述偵測目標。讀取器可操作讀取器之光學偵測系統、磁場產生器及各別流動控制器以偵測各分析通道中之一或多個目標。
條帶610之微流體通道網路具有由黏著層616界定之側壁630、由上基板612上覆於黏著層616之不存在部分的彼等部分界定之上壁632及由下基板614下伏於黏著層616之不存在部分的彼等部分界定之下壁634。上壁632具有內表面612a',其由黏著層616之不存在部分暴露的表面612a之彼等部分界定。下壁634具有內表面614a',其由黏著層616之不存在部分暴露的表面614a之彼等部分界定。上基板612具有外(上)表面612b,且下基板614具有外(下)表面614b。
自分支通道624向遠端繼續進行,各分析通道包括第一疏水性擋止物611、第一對疏水性貼片613、共同第一填充電極672、具有第一對試劑沈積邊界615之第一試劑區644、第二填充電極648、第二對疏水性貼片617、具有第二對試劑沈積邊界619之第二試劑區650、第三填充電極656、第三對疏水性貼片621、第二疏水性擋止物623及氣囊660。第二對疏水性貼片617及第三對疏水性貼片621中之每一者與各別填充電極648、656及側壁630中之凹槽630'相關聯,如針對分析通道326所述。在條帶610操作期間,第二試劑區650用作偵測區。
第一試劑區644及第二試劑區650內之試劑經構成且經組態以促進一或多個目標及/或對照反應之測定。舉例而言,試劑可經組態為條帶10、210、510、分析通道326或實施例1或2之條帶的試劑。各分析通道之試劑可經組態以測定與條帶610之一或多個其他分析通道之試劑相同或不同的目標。每一試劑區644內之試劑在試劑邊界615之間沈積在上基板612之下表面612a'上,且每一試劑區650內之試劑在試劑邊界619之間沈積在上基板612之下表面612a'上。每對試劑邊界之相對構件沿大體上垂直於分析通道之縱軸的軸相隔600 μm安置。分析通道在試劑邊界之位置處寬1.2 mm。
條帶610包括光學形貌體以提高螢光偵測之訊號雜訊比。舉例而言,因為每對試劑邊界615、619之相對構件間隔開小於分析通道之相對壁630之間之距離的距離,試劑邊界用作光學狹縫以在讀取器之光學偵測器的視野中隱藏壁630,該光學偵測器經由上基板612將激發光引入偵測區,且偵測來自該偵測區的螢光。因此,可另外自壁630之黏著劑激發或由其發射的螢光不達至偵測器,從而增大偵測製程之信雜比。作為所述形貌體之另一實例,下基板614之上表面614a包括不透明的漫反射層627。反射層627之部分627'形成各分析通道之第二試劑區(偵測層)650之下內表面614a',從而增加自其中之試劑所發射的螢光進行偵測的螢光之相對量。反射層可例如由包括諸如氧化鋁或氧化鋅之金屬氧化物或光在待偵測之螢光之頻寬內反射率高(吸光度低)之其他材料的組合物構成。下表面614之上表面614a亦包括安置於鄰近分析通道之間的不透明的高度可吸收貼片629。可吸收貼片629在激發光源之帶寬內及視情況在待偵測之螢光之帶寬內具有高吸光度。因此,可吸收貼片629減少達至偵測器之背景螢光之量。
條帶610經組態以准許讀取器監測及控制各分析通道之各別氣囊660的操作(例如,壓縮狀態),例如如本文例如針對條帶10、210、510、分析通道326或實施例1或2之條帶所述。在各分析通道內,兩個填充電極中之每一者之導線部分沿分析通道之氣囊內的內表面穿過,例如如針對條帶10及210所述。舉例而言,在分析通道626a內,第二填充電極648之導線648a及第三填充電極656之導線656a之部分沿氣囊上壁678之內表面612a'穿過,且分別界定插入的第一插入的導電導線電極648a'及第二插入的導電導線電極656a'。導電橋聯觸點686安置於氣囊下壁684之內表面614a'上,且下伏於導線電極648a'、656a'。橋聯觸點686及導線電極648a'、56a'操作以感測何時氣囊660a已如針對條帶10之氣囊60所描述完全壓縮。
條帶610包括電極,所述電極經安置且經配置以准許讀取器監測樣品液體對條帶610的適當填充及樣品液體在條帶610內的適當位置及移動,例如如本文例如針對條帶10、210、510、分析通道326或實施例1或2之條帶所述。條帶610包括供應電極670、共同第一填充電極672及安置於上基板612之下表面612a上的條帶610之各分析通道的各別第二填充電極648及第三填充電極656,且在上壁632之位置處與各別通道交叉,以使得微通道網路內之樣品液體會接觸電極。電極中之每一者經由各別導線連接至條帶610之遠端外圍602以接合讀取器內之對應觸點(未圖示)。
供應電極670包括自安置於條帶610之遠端外圍602處的供應電極觸點6702
延伸至安置於分支通道624內的供應部分6703
之供應導線6701
,以使得在供應部分之位置處在分支通道624內存在之液體將與供應部分6703
進行電接觸。當讀取器接納條帶610時,讀取器內之觸點(未圖示)經組態以將電信號輸入電極觸點6702
,例如電「供應」信號(例如,時變信號,諸如方波或其他週期性信號),如針對條帶10及讀取器111所述。除了供應部分6703
,供應電極670經安置在條帶610之微流體通道網路外部,以使得供應電極670除供應部分外之部分不與微流體網路6703
內存在之樣品液體進行電接觸。
共同第一填充電極672包括共同導線部分6721
,其自安置於條帶610之遠端外圍602處之填充電極觸點6722
延伸至第一共同導線分支6723
及第二共同導線分支6724
。第一共同導線分支6723
垂直於分析通道626a-626d之縱軸延伸橫越條帶610。第一共同導線分支6723
之部分67231
鄰近分析通道626a安置;第一共同導線分支67232
之部分67231
安置於分析通道626a與分析通道626b之間;第一共同導線分支6723
之部分67233
安置於分析通道626b與分析通道626c之間;且第一共同導線分支6723
之部分67234
安置於分析通道626c與分析通道626d之間。第一共同導線分支6723
包括分別安置於分析通道626a、626b、626c、626d內之液體感測部分672a、672b、672c、672d,以使得在其中之液體感測部分之位置處的分析通道中之一者內存在之樣品液體將與其進行電接觸。對於連續感測對,第一共同導線分支6723
之部分67231
及液體感測部分672a、第一共同導線分支6723
之部分67232
及液體感測部分672b、第一共同導線分支6723
之部分67233
及液體感測部分672c及第一共同導線分支6723
之部分67234
及液體感測部分672d。每一感測對之感測部分安置於條帶610之微流體網路之不同分析通道內。
第二共同導線分支6724
延伸至安置於共同分支通道624內之液體感測部分672e,以使得在其中之液體傳送部分672e之位置處存在之液體將與其進行電接觸。除了液體感測部分672a-672e,填充電極672經安置在條帶610之微流體通道網路外部,以使得填充電極672除液體感測部分672a-672d外之部分不與微流體網路內存在之樣品液體進行電接觸。
在條帶610之各分析通道之各試劑區內,側壁630包括兩個偏移側空腔646,其經塑形及組態,例如為空腔46、246、346以促進在各分析通道內混合。各側空腔646寬120 μm、長900 μm且高110 μm。各分析通道寬1.2 mm且高110 μm。並非相對地,例如如圖 3
中之側空腔46所示,側空腔646彼此偏移,以使得各側空腔面向無側空腔之壁630之不間斷部分。
在使用時,液體樣品經施加至樣品施加區620,且藉由毛細管作用沿供應通道622流向分支通道624,沿該分支通道624樣品液體之第一部分藉由毛細管作用流向四條分析通道626a-626d中之每一者,且樣品液體之第二部分藉由毛細管作用沿分支通道624橫越共同電極672之液體感測部分672e、橫越供應電極670之供應部分6703
流動,且在窄通風口通道676之近端末端處停止移動,在通風口676a中結束。通風口通道676及通風口676a經尺寸化且經組態以如針對通風口通道576及通風口576a所述進行操作。樣品液體進入各分析通道之部分在各分析通道內之各別毛細管擋止物611處停止移動。在各分析通道內,置放各別毛細管擋止物611,以使得當毛細管擋止物阻止時,樣品液體接觸安置於各分析通道內之共同電極672之各別液體感測部分672a、672b、672c、672d。
讀取器將電供應信號,例如時變信號,例如如本文中其他處(諸如實施例1中)及針對讀取器111及條帶10之供應電極70所述輸入至供應電極670之供應觸點6702
中。讀取器亦判定電信號在填充電極觸點6722
處之存在及測定其量(例如,振幅)。若條帶610適當地填充有樣品液體,則樣品液體在供應電極670之供應部分6703
與共同電極672之間沿以下五個路徑中之每一者建立連續性:(1)自供應部分6703
且沿分支通道624至分支通道624內之液體感測部分672e及(2)-(5)自供應部分6703
沿分支通道624且沿各分析通道626a-626d之近端部分至安置於各分析通道內之共同電極672之各別液體感測部分672a、672b、672c、672d。基於在條帶610之遠端外圍602處在共同電極672之填充電極觸點6722
處測定之電信號,讀取器判定分支通道624及四條分析通道中之每一者之近端部分是否適當地填充有樣品液體。舉例而言,若樣品液體在供應部分6703
與液體感測部分672a、672b、672c、672d中之一或多者之間不建立連續性,則供應電極670與共同填充電極672之間之總阻抗將高於樣品液體已在供應部分6703
與液體感測部分中之每一者之間建立連續性的情況。
在樣品液體在各分析通道內之後續操縱期間,讀取器判定液體在分析通道之各別第二電極648及第三電極656處之存在,例如如針對條帶10、210、510或分析通道326之電極348所述。疏水性貼片617、621上覆於各別電極648、656,使中央部分暴露,如針對疏水性貼片348b'、348b''所述,提供更高效的抗濕潤,以使得樣品液體之存在/不存在可在如針對分析通道326所述之樣品操縱期間更有效地判定。各分析通道之側壁630包括凹槽630',其增大疏水性貼片暴露於如針對分析通道326之凹槽330'所述之樣品液體的表面積。基於無法適當地填充條帶610之一或多個分析通道,讀取器可使在不適當地填充之分析通道內進行之分析作廢(例如,終止)及/或使使用不適當地填充之條帶進行的全部分析作廢(例如,終止)。
本文所揭示之各種具體實例為例示性的,且可經修改。在具體實例中,例如,微流體條帶具有不同組態及/或構築。微流體條帶可由少於或多於三層(例如,基板)形成。舉例而言,條帶可由與在一層或兩層之內表面中(例如,藉由衝壓、蝕刻或雷射消熔)形成之微流體通道網路緊固,例如黏著在一起的兩層形成。作為另一實例,微流體條帶可由超過三層形成,其中微流體通道網路或其部分安置於多個相對層中之每一者之間且其中各層之間的連接件穿過一或多層。微流體條帶可由除聚酯外之聚合物形成,其中適合之聚合物包括例如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彈性體及熱塑性塑料。微流體條帶可由非聚合材料或由不同材料之層形成,例如其中一或多個剛性層由例如聚合物、石英或矽形成,且一或多個可撓性層例如由聚合物形成。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例如使用光學偵測,條帶上覆於及/或下伏於偵測區之一或多個層可在光學照射(例如,螢光激發)至偵測區中之波長範圍及/或來自偵測區內之樣品的光輻射(例如,螢光發射、散射或透射照射光)之波長範圍下呈現高的光透射率。在具體實例中,螢光由穿過一層條帶(例如,上覆層)的激發光經激發至偵測區中,且在穿過層(例如,激發光穿過之相同層)之後收集自偵測區內發射之螢光。條帶可包括與激發及發射光穿過之層相對的非吸收層。可置放層,例如下伏於界定條帶之微通道之底部或頂部的層。可替代地,非吸收層之表面可界定偵測區之至少一部分,例如全部內之通道的底部或頂部。非吸收意謂至少相對於樣品發射之光之範圍內的光,層具有低吸光度。舉例而言,對於可見光譜中之螢光發射,條帶可包括在大體上無色光(例如,陽光)照射時外觀呈大體上白色的層。非吸收層之表面粗糙度可與發射光之波長(例如,在約200 nm與約2500 nm之間)具有大致相同的維度,以使得表面無光澤或粗糙而不具有鏡狀成品。
微流體條帶之層可藉由技術而非藉由黏著層相對於彼此緊固。舉例而言,層可藉由其他間接黏結技術使用額外材料執行層(諸如環氧樹脂、黏著劑帶或其他化學試劑)之緊固相對於彼此緊固。熱塑性材料黏結使用中間層,諸如金屬或化學試劑,且可用不同方法,諸如黏著劑接合或微波接合進行。作為其他實例,層可藉由直接接合技術(包括熱融合接合、超音波焊接、表面修飾、溶劑接合)在不使用或僅極少使用添加至各層之間的介面中的任何額外材料之情況下相對於彼此緊固。其他實例包括陽極接合、聚合物-基板接合、低溫接合或高溫接合。
微流體條帶可具有不同於微流體通道網路18、218、518或條帶610之微流體網路的微流體通道網路。舉例而言,微流體通道網路比起針對通道網路18、218、518或條帶610之微流體網路所述可包括更少或更多通道或試劑及/或偵測區。微流體通道網路之維度,例如各種通道、試劑區、偵測區及/或氣囊之維度可不同於微流體通道網路18、218、518或條帶610之微流體網路。微流體網路,包括其通道之維度典型地准許樣品液體藉由毛細管作用在其中流動,且典型地具有約pL至μL,例如介於約3 μL與10 μL之間的體積。試劑可不同於針對條帶10、210、510或610之第一及第二試劑區及偵測區所述之試劑。在具體實例中,血容比測定通道與分析通道串聯安置而非安置於如針對條帶10、210或510所述之單獨通道內。典型地,該串聯血容比測定通道在分析通道近端安置,以使得血液在達至分析通道之試劑區之前穿過血容比偵測區。微流體條帶之樣品施加區,例如端口可包括經組態以排除一部分所施加樣品進入微流體條帶之微流體網路的濾紙或膜。舉例而言,濾紙或膜可為經組態以在向其施加血液後准許血漿進入微流體網路的血漿分離膜。
微流體條帶之微通道,例如分析通道之側空腔典型地具有相對於微通道之側空腔的開口位置處的微通道之縱軸之對稱軸呈非零角度定向的縱軸。舉例而言,微通道之一或多個側空腔中之每一者可具有相對於微通道之側空腔的開口位置處的微通道之縱軸角度為至少約20°、至少約35°、至少約45°、至少約67.5°或至少約85°的縱軸。微通道之一或多個側空腔中之每一者可具有相對於微通道之側空腔的開口位置處的微通道之縱軸角度為約160°或更小、約145°或更小、約135°或更小或約120°或更小的縱軸。舉例而言,複數個側空腔中之每一者之縱軸與該側空腔之位置處的微通道之縱軸可大體上彼此垂直。
微通道之側空腔可經配置且經組態,以使得振盪氣體壓力,例如在聲頻下,在如本文所揭示之氣-液介面處振盪氣體壓力之淨效應極少至不誘導往往會沿毛細管通道之縱軸推動液體的力,例如基本上不誘導力。在具體實例中,振盪複數個側空腔之淨效應可能不足以沿毛細管通道之縱軸以大於約125 μm s-1
、大於約62.5 μm s-1
、大於約30 μm s-1
、大於約25 μm s-1
、大於約15 μm s-1
、大於約7.5 μm s-1
或大於約0 μm s-1
之速度推動液體。舉例而言,在如本文所揭示經歷振盪時,配置於試劑區或偵測區內的複數個側空腔之淨效應可在足以使其中存在之乾燥試劑移動、混合其中安置之樣品液體及試劑及/或培育其中安置之目標與試劑之間的反應的時間段期間誘導不足以將液體推出該試劑區或偵測區的力。在具體實例中,試劑區或偵測區內的第一組側空腔中之每一者之縱軸可以相對於試劑區或偵測區內之微通道的縱軸以第一角度定向,且試劑區或偵測區內的第二組側空腔中之每一者之縱軸可以相對於試劑區或偵測區內之微通道的縱軸以第二角度定向,其中第一角度與第二角度彼此相對。舉例而言,第一組側空腔中之每一者之開口可大體上在微通道內面向近端,且第二組側空腔中之每一者之開口可大體上在微通道內面向遠端。可替代地或組合地,複數個側空腔中之每一者之縱軸與試劑區或偵測區內之該側空腔之開口位置處的微通道之縱軸可大體上彼此垂直。在所述具體實例中,液體沿毛細管之縱軸的整體運動可例如藉由在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鄰近處增大或減小氣體壓力來誘發,該(等)步驟可與氣體壓力之振盪依序及/或同時進行。
微流體條帶可具有與條帶10、210、510、610或分析通道326之條帶不同的元件,例如試劑、試劑沈積邊界、通風口、毛細管擋止物、導線、電極及/或橋聯觸點之安置。舉例而言,描述為在下表面上的元件中之一些或全部可實際上安置於微流體通道網路之上表面或側壁上;描述為在上表面上的元件中之一些或全部可實際上安置於微流體通道網路之下表面或側壁上。
微流體通道網路18、218、518及條帶610之微流體網路經由樣品施加區20、220、520、620(端口36、236、536、636)與周圍環境大氣38連通。其他組態為可能的。舉例而言,微流體通道網路之樣品引入區(端口)可裝配有封蓋,其體積足夠或經組態有可變體積以准許樣品液體在無因氣體壓力在接近樣品液體處聚集或減少而抑制之情況下在微流體通道網路內流動及/或移動。
微流體條帶可包括多個分析通道,例如各自連接至共同分支通道且經組態為分析通道26、分析通道226、分析通道326、分析通道526a、526b、526c、526d或分析通道626a、626b、626c、626d的多個分析通道。各分析通道可具有其自己的氣囊,其各自獨立地可致動其他氣囊以准許對對應分析通道內之液體之操縱(例如,藉由振盪及/或流動混合)進行獨立控制。讀取器可經組態有多個流動控制器,諸如經組態為各自包含致動器,例如壓電致動器(諸如壓電彎曲機)之讀取器111的流動控制器的流動控制器,其各自經組態以獨立地控制對應氣囊之體積及/或振盪。在使用時,一或多個致動器中之每一者可與一或多個其他讀取器之致動器的振盪一起異相(例如,以反相)振盪。舉例而言,當一或多個第一致動器在振盪循環期間壓縮微流體條帶之一或多個第一分析通道之各別氣囊,一或多個第二致動器在振盪循環期間自微流體條帶之一或多個第二分析通道之各別氣囊同時收縮(使其擴張)。因此,當該第一致動器增大一或多個第一分析通道中存在之樣品液體之液-氣介面遠端的氣體壓力時,該第二致動器減小一或多個第二分析通道中存在之樣品液體之液-氣介面遠端的氣體壓力。異相振盪可減少系統發射之聲音,從而使得操作更安靜。
微流體條帶之各分析通道可具有不同於微流體條帶之其他分析通道之功能的功能,例如測定樣品之不同目標或特性。多個目標或樣品特性可在單一分析通道內測定。單一源電極可用於將電信號引入微流體通道網路中,其中在多個各別不同分析通道中之每一者中信號藉由填充電極來偵測。例示性微流體條帶及通道組態揭示於例如前述'946申請案中。
致動器可以與讀取器111之致動器不同的方式賦予氣體脈衝。舉例而言,作為替代方案或除微流體條帶之上壁之外,致動器可藉由壓縮微流體條帶之下壁賦予氣體脈衝。致動器可利用與樣品液體之液-氣介面氣態連通之振盪活塞或膜。讀取器及條帶可經組態以在讀取器內使條帶之微流體通道網路之一部分與氣體處於氣態連通狀態,以向條帶之微流體通道網路內的液體之液-氣介面施加氣體壓力及/或振盪。條帶可經組態以將氣體壓力及/或振盪施加至鄰近近端氣-液介面的液-氣介面或鄰近通道之側壁的外側氣-液介面。
除含有目標之樣品液體外,微流體條帶可經組態以准許引入一或多種額外液體。舉例而言,微流體條帶可經組態以准許經由與引入樣品液體所用相同的樣品引入區或經由單獨的液體引入區引入試劑液體,諸如緩衝液。作為替代方案或組合地,樣品條帶可經組態及製造成包括液體試劑,其可含於微流體條帶之氣密密封式腔室內。
時間Tosc
期間振盪之實施可不同於針對診斷系統101之操作所述之實施。舉例而言,振盪可在時間段Tmov
中無一者或僅一部分期間發生,其中液體在微流體通道網路18之特定部分(例如,試劑區)內流動。振盪誘導的氣囊壁之頻率及/或峰對峰位移可在特定順序之振盪的時間Tosc
期間改變。振盪誘導的氣囊壁之頻率及/或峰對峰位移可小於或大於針對診斷系統101所述之氣囊壁誘導的振盪之頻率及/或峰對峰位移。舉例而言,振盪誘導的氣囊壁之頻率及/或峰對峰位移可實施為用於在微流體通道網路內移動液體之氣體壓力之改變速率的函數,例如當自偵測區排出樣品液體以減少黏結目標無意中排出的可能性時,可使用比起針對診斷系統101所述更低的振盪誘導的氣囊壁之頻率及/或峰對峰位移。作為另一實例,在時間Tosc
期間因氣囊壁及/或驅動氣囊壁振盪之致動構件(例如,致動支腳)的振盪所致之氣囊壁(峰對峰)行進的距離可為至少約7.5 μm、至少約12.5 μm或至少約15 μm。在時間Tosc
期間氣囊壁及/或驅動氣囊壁振盪之致動構件(例如,致動支腳)的振盪的峰對峰位移可為約60 μm或更小、約50 μm或更小、約40 μm或更小、約17.5 μm或更小、約15 μm或更小、約12.5 μm或更小或約10 μm或更小。
振盪可藉由使氣囊之至少一部分以氣囊壁之共振頻率ωr或與其實質上相同的頻率振盪來進行。氣囊壁之共振頻率ωr可隨例如氣囊壁之張力及/或壁之組成及結構而變化。舉例而言,振盪頻率可隨著壁之張力增大而增大,且隨著氣囊壁之張力減小而減小。壁之共振頻率ωr可藉由使用致動器,諸如壓電致動器,例如壓電彎曲機在頻率ω1下振盪氣囊壁,且隨後停止在頻率ω1下驅動壁之振盪來測定。一旦壁不再由致動器驅動,處於張力下之壁則繼續以與由致動器在頻率ω1下驅動之振盪之效率相關的該移動之幅度移動。運動之幅度可例如藉由使用將壁之移動轉化為電信號之位移轉換器測定。位移轉換器可為用於在頻率ω1下振動壁的致動器,其操作模式自致動器之操作模式反轉為位移轉換器之操作模式。在測定響應於壁已在頻率ω1下振盪的壁之運動的幅度,系統現在不同頻率ω2下再次使用致動器振盪壁。舉例而言,系統可反轉位移轉換器之操作以再次用作致動器。系統隨後重複以下步驟:停止驅動壁之振動,測定振動之幅度,且在不同頻率下振盪壁。當振盪頻率對應於共振頻率ωr時,所測定幅度最大。一旦測定共振頻率ωr,系統則繼續在共振頻率ωr或與其實質上類似之頻率下驅動壁之振盪。為了確保振盪保持或接近頻率ωr,系統可在頻率ωr或與其接近之頻率下多次循環驅動振動之後執行以下步驟:停止在頻率ωr下驅動壁之振動,測定振動之幅度,且在不同頻率ωr'下振盪壁,其中ωr'為接近頻率ωr(例如,不到約3%至10%)之頻率。視壁振盪之所測定幅度是否大於或小於頻率ωr下之振盪而定,系統可繼續以下步驟:停止驅動壁之振盪,測定振盪之幅度,且在不同頻率下振盪壁以將振盪維持在壁之共振頻率或與其大致相同的頻率。舉例而言,停止、測定且隨後驅動壁之振動之步驟可在每N次振動內重複至少一次,其中N為約500或更少、約250或更少、約125或更少或約75或更少。作為替代方案或組合地,讀取器可使用無接觸技術,諸如光學或聲學技術,以測定氣囊壁移動之幅度。
時間Tosc
期間液體運動之實施可不同於針對診斷系統101之操作所述之實施。舉例而言,液體之速度可在Tmov
期間變化。作為特定實例,在自偵測區或試劑區抽空樣品液體但將特定材料(例如,黏結目標)保留在偵測區或試劑區內之步驟期間,可在降低的第一速度下推動液體,直至樣品液體已抽空偵測區或試劑區為止,且隨後以較高的第二速度推動液體以加快製備用於後續液體操縱或偵測步驟之條帶。作為替代方案或與使用氣體壓力誘導液體或材料沿毛細管通道整體運動組合,可使用其他技術,諸如電滲透技術或其他電動技術。
如上文關於條帶10及系統101所討論,由壓電彎曲機117之致動端121之垂直收縮及振盪誘導的樣品液體移動繼續,直至樣品液體之遠端液-氣介面98在偵測區54之遠端末端處達至第三填充電極56為止。在具體實例中,樣品液體移動更大距離,越過條帶之偵測區(或其中包括試劑之其他區),以使得安置於偵測區(或其中包括試劑之其他區)內的結合試劑暴露於樣品液體之體積,該體積大於偵測區(或其中包括試劑之其他區)之體積,例如比偵測區或該其他區之體積大至少約1.5倍、至少約2倍、至少約3倍、至少約5倍或至少約7.5倍。在一些具體實例中,通道插在偵測區與氣囊之間之長度相較於條帶10之具體實例有所增加。安置於該較長插入通道之遠端部分內的填充電極可用於感測如上文所討論之樣品液-氣介面之位置。可替代地或除該較長插入通道之外,可將樣品液體抽吸於氣囊中,以使得氣囊之體積可用於增大移動通過偵測區(或其中包括試劑之其他區)的樣品液體之體積。向遠端移動至及通過偵測區(或其中包括試劑之其他區)的樣品液體可向近端回移且通過如上所述之偵測區,例如相對於分析通道326及圖 10
及11
。此過程可重複多次,例如至少2次、至少約3次、至少約5次或至少約10次,從而增加安置於偵測區(或其中包括試劑之其他區)內的結合試劑與樣品液體中之目標相遇及結合的機會次數。在樣品移入(在遠端或近端方向上)之時間段期間,可使用磁場產生器(例如,如上所述)將磁性結合試劑保留在偵測區(或其中包括試劑之其他區)內。在將樣品液體移動至、通過及回至及通過偵測區(或其中包括試劑之其他區)之順序期間,樣品液體之移動可暫停以准許與相同樣品體積中存在之目標一起培育其中之結合試劑。在該培育時間期間,可將施加至區(若使用)之磁場斷開或移動至不施加足以將磁性顆粒保留在區內之力的位置或位點。因此,磁性結合試劑顆粒可更自由地擴散,准許與磁性結合試劑中存在之目標更平均地相遇,且較大數目個目標分子積聚在磁性結合試劑上。完成培育時間後,再一次施加磁場以在樣品液體移動時保留顆粒,且濃縮偵測區內之磁性顆粒。例示性培育時間可為例如至少約0.5分鐘、1分鐘、至少約2分鐘、至少約3分鐘、至少約5分鐘、至少約10分鐘或至少約12分鐘。例示性培育時間可為約15分鐘或更少、約11分鐘或更少或約7.5分鐘或更少。此培育過程可重複多次,例如至少2次、至少約3次、至少約5次或至少約10次。
診斷系統101使用光學螢光判定目標之存在,但可使用其他技術,例如其他光學技術,諸如吸收或比色,以及可使用非光學技術,諸如電化學。條帶10、210、510、610使用免疫技術,但可使用非免疫技術,諸如酶促技術。可使用除血液外的樣品液體,包括例如其他體液,諸如尿液及唾液,以及與其他試劑及液體(諸如抗凝劑或緩衝液)組合之體液。
例示性適合之技術、目標及樣品液體揭示於例如前述'946申請案中。例示性目標包括例如病原體,諸如病毒、真菌或細菌病原體,諸如流感病毒、冠狀病毒(例如,SARS-CoV-2)、MRSA、困難梭狀芽孢桿菌(c. diff.)、黃病毒(flavivirus)、念珠菌(candida)、隱球菌(cryptococcus),以及針對來自所述病原體之抗原的抗體。用於測定冠狀病毒相關目標之例示性試劑及方法包括在2020年3月20日申請之美國臨時申請案第62/992,681號、2020年4月14日申請之第63/009,906號及2020年5月29日申請之第63/032,378號,前述內容中之每一者標題為「Coronavirus Assay」且其全文併入本文中。用於測定病原體,例如病毒相關目標(諸如冠狀病毒)及登革熱(dengue)相關目標之例示性試劑及方法揭示於2020年4月29日申請之英國專利申請案第2006306.1號中,標題為「Infectious Disease Assay」,其全文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如前述申請案中所揭示之所述試劑及方法可與本文所揭示之條帶、讀取器、系統及方法結合使用或進行。
在具體實例中,條帶包括裂解試劑,其包含足夠量之核酸外切酶以自病毒之RNA釋放病毒蛋白(例如,核衣殼蛋白)。自RNA釋放蛋白質會增加可用於參與用於判定蛋白質在樣品中之存在之反應(例如,免疫反應)的蛋白質之量。例示性蛋白質目標包括HIV及冠狀病毒(例如,SARS-CoV-2)之核蛋白(例如,核衣殼)。例示性核酸外切酶為Benzonase®核酸酶。
在具體實例中,溶解可在鹽濃度為至少約0.2 M、至少約0.3 M或至少約0.4 M存在之情況下進行。鹽濃度可為約1.2 M或更低、約1.1 M或更低、約1.0 M或更低或約0.9 M或更低。例示性鹽包括氯鹽,諸如氯化鈉或氯化鉀及其組合。
在具體實例中,條帶包括完整性監測試劑,其經組態以判定條帶是否已暴露於環境大氣或濕度條件下,指示氣密密封式袋失效及/或密封袋暴露於過高溫度下。典型地,完整性監測試劑安置於單獨通道或腔室內,其與微流體通道網路類似的方式安置於條帶內,但與其分隔開以免污染樣品液體或分析試劑。通道或腔室具有將完整性監測試劑暴露於袋內氣體之通風口或其他開口。讀取器經組態以與螢光或比色一樣監測完整性監測試劑,以判定指示袋之環境條件不利或氣密失效的變化。實施例
以下實施例僅具說明性且並不意欲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發明之範圍或內容。
實施例1:SARS-CoV-2 Ab分析
包括測試條帶及讀取器的如本文所揭示之診斷系統用於執行SARS-CoV-2 Ab免疫螢光分析以定性偵測基於血液之樣品液體,例如全血(毛細管指尖或靜脈)、血漿或血清中的針對人類SARS-CoV-2之總抗體。SARS-CoV-2 Ab分析意欲用於幫助鑑別對SARS-CoV-2 Ab具有適應性免疫反應之個體,指示近期或先前感染。結果用於偵測SARS CoV-2抗體。
參見圖 14
,SARS-CoV-2 Ab條帶界定微流體通道網路,自左下方向上看其具有樣品施加區、逐漸變窄的共同供應通道、分支通道,且沿圖中之分支通道自右向左看,四條分析通道及血容比通道,其近端部分包括激發電極(亦稱為供應電極)及共同電極。如下文所論述,共同電極延伸橫越血容比通道及四條分析通道中之每一者。
四條分析通道中之每一者經配置且經組態以促進判定目標在樣品液體中之存在及/或測定其量。沿各分析通道之縱軸自分支通道向遠端繼續前進,分析通道包括通風口、毛細管擋止物、共同電極(共同電極)、試劑區、第一填充電極、第二填充電極、偵測區、第三填充電極、間隔通道及氣囊。
在使用時,樣品施加至樣品施加區,且藉由毛細管作用沿逐漸變窄的共同供應通道向分支通道流動,沿該分支通道,樣品液體之第一部分藉由毛細管作用向四條分析通道中之每一者流動,且樣品液體之第二部分藉由毛細管作用向血容比通道流動。讀取器引起激發電極(供應電極)生成時變信號,例如如針對讀取器111及條帶10之供應電極70所描述。若條帶適當地填充有樣品液體,則樣品液體沿以下五個路徑中之每一者在激發電極與共同電極之間建立連續性:(1)自激發電極穿過血容比通道之近端部分的部分開始,且沿血容比通道至共同電極穿過血容比通道之部分,及(2)-(5)自激發電極穿過血容比通道之近端部分的部分開始,沿分支通道,且沿各分析通道之近端部分至共同電極穿過分析通道之各別部分。基於在條帶之外圍處在共同電極之觸點處量測之時變信號,讀取器判定分支通道及四條分析通道之適當填充。相較於尚未建立沿一或多個路徑之連續性之情況下,例如一或多個分析通道尚未適當地填充之情況下的總阻抗,在已沿全部五個路徑建立連續性時激發電極與共同電極之間的總阻抗最小。因此,共同電極提供確認條帶之多個通道中之每一者藉由在條帶之外圍處使用僅兩個電極(激發/供應電極及共同電極)及僅兩個觸點(各別觸點對應於各電極)已適當地填充的能力。SARS-CoV-2 Ab 分析操作通用原理
SARS-CoV-2 Ab分析使用SARS-CoV-2特異性抗原以形成橋顆粒-顆粒夾心免疫分析,其量測對測試樣品中存在之SARS-CoV-2具有特異性的抗體。
含有SARS-CoV-2特異性抗原標記之螢光顆粒及SARS-CoV-2特異性抗原標記之生物素的乾燥試劑以乾燥形式存在於四條分析通道中之每一者之第一試劑區內。施加至條帶之樣品液體重構乾燥試劑。讀取器使用壓電致動器以移動樣品及使樣品與如針對診斷系統101所述之試劑混合。SARS-CoV-2抗體若存在於樣品中,則與螢光顆粒標記及生物素標記之SARS-CoV-2抗原一起形成抗原橋夾心複合物。在培育之後,將所得免疫複合物轉移至偵測區中,其中試劑與鏈親和素標記之磁性顆粒混合,其結合生物素夾心複合物。將磁場施加至量測區,其吸引磁性顆粒及相關SARS-CoV-2抗體免疫複合物。作用於條帶之讀取器之流體控制系統藉由在各分析通道之遠端末端處壓電致動器操縱(例如,壓縮)氣囊自量測區移除樣品及任何未結合標記。一旦已自偵測區移除樣品液體以及未結合標記,則讀取器量測呈基本上乾燥狀態的免疫複合物螢光顆粒之螢光信號,其與SARS-CoV-2抗體在樣品中之濃度成比例。
讀取器操作血容比通道以促進施加至如針對條帶10所論述之樣品施加區的基於血液之樣品液體之血容比的無試劑光學測定。條帶試劑組態
SARS-CoV-2 Ab條帶之四條分析通道中之三條各自用於偵測樣品液體內之抗體。第四分析通道包括用於驗證適當分析操作之機載控制試劑(OBC)。SARS-CoV-2分析使用SARS-CoV-2病毒之高特異性抗原經配置以確保高特異性及低交叉反應性。試劑包括SARS-CoV-2病毒之受體結合域(RBD)及S1棘狀醣蛋白(S1)。
SARS-CoV-2(2019-nCoV)棘狀S1-His獲自Sino Biological公司(目錄號40591-V08H,北京,CN)。此蛋白質藉由表現編碼在C末端處具有聚組胺酸標籤之SARS-CoV-2(2019-nCoV)棘狀蛋白S1次單元(YP_009724390.1)(Val16-Arg685)之DNA序列構築。棘狀S1-His隨後與生物素(A39259,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Waltham MA)或螢光乳膠顆粒結合。
SARS-CoV-2(2019-nCoV)棘狀RBD-mFc獲自Sino Biological公司(40592-V05H,北京,CN)。此蛋白質藉由表現編碼在C末端處具有小鼠IgG1之Fc區之SARS-CoV-2(2019-nCoV)棘狀蛋白RBD(YP_009724390.1)(Arg319-Phe541)之DNA序列構築。棘狀RBD-Fc隨後與生物素(A39259,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Waltham MA)或螢光乳膠顆粒結合。
四條通道的條帶分析組態如下:
分析通道1 S1-S1橋接血清學分析:
SARS-CoV-2 S1棘狀醣蛋白-生物素結合物
SARS-CoV-2 S1棘狀醣蛋白-乳膠結合物
分析通道2 RBD-S1橋接血清學分析:
SARS-CoV-2 S1棘狀醣蛋白-生物素結合物
SARS-CoV-2受體結合域RBD-乳膠結合物
分析通道3 RBD-S1橋接血清學分析:
SARS-CoV-2 S1棘狀醣蛋白-生物素結合物
SARS-CoV-2受體結合域RBD-乳膠結合物
分析通道4 OBC機載控制
生物素化乳膠結合物
鏈親和素-Mag顆粒結合物
S1-S1橋及RBD-S1橋接血清學分析組分及免疫複合物形成分別說明於圖 15A
-15B
中。圖 15A
說明橋免疫分析,且圖 15B
說明RBD-S1橋免疫分析。機載控制分析說明於圖 16
中。讀取器及條帶之操作
使用者自分析之讀取器選單選擇SARS-CoV-2。讀取器進行自檢查以驗證電源、電子、機電及軟體系統正確地操作。使用者將條帶插入讀取器中,且將液體樣品施加至條帶之樣品施加區。液體樣品為基於血液之樣品,諸如全血(例如,指尖或靜脈)、血漿或血清。讀取器操作條帶以執行如針對診斷系統101、條帶10、210、510或分析通道326之條帶所述之分析。分析之分析表現
分析靈敏度及特異性
反應性 / 包容性 :
儘管SARS-CoV-2基因體中之突變已鑑別為病毒已擴散,但本發明人當前不瞭解已相對於最初經分離之病毒描述之血清學特有的菌株。
交叉反應性 :
SARS-CoV-2 Ab測試並不與對以下呈陽性之樣品交叉反應:針對C型肝炎病毒、B型肝炎病毒(基因型D)或HIV之抗體;人類冠狀病毒(HKU1、NL63、OC43及229E)、抗細胞核抗體、抗原A型流感、B型流感、呼吸道融合性病毒;單核白血球增多症之嗜異性抗體。結果示於表 1
中。表 1
:SARS-CoV-2 Ab測試之交叉反應性
生物體 / 病況 | 樣品數 | SARS-CoV-2 Ab 測試 | ||
POS | NEG | %CR | ||
A型流感 | 14 | 0 | 14 | 0% |
B型流感 | 9 | 0 | 9 | 0% |
單核白血球增多症 | 5 | 0 | 5 | 0% |
HCV(IgM及IgG) | 10 | 0 | 10 | 0% |
HBV(IgM及IgG) | 9 | 0 | 9 | 0% |
抗細胞核抗體 | 6 | 0 | 6 | 0% |
HIV(IgM及IgG) | 10 | 0 | 10 | 0% |
RSV | 7 | 0 | 7 | 0% |
人類冠狀病毒HKU1 | 2 | 0 | 2 | 0% |
人類冠狀病毒NL63 | 1 | 0 | 1 | 0% |
人類冠狀病毒OC43 | 1 | 0 | 1 | 0% |
人類冠狀病毒229E | 1 | 0 | 1 | 0% |
臨床一致性
i) 陽性一致性
地方性有症狀的個體
使用自有症狀的個體收集之血漿樣品評估陽性一致性(表 2
)。藉由RT-PCR確認所有個體對於2019年新冠狀病毒呈陽性。陽性群體由以下個體組成。
● 在2020年COVID-19大流行期間22名存活英國人
● 在2020年COVID-19大流行期間52名存活美國人表 2
:根據PCR後天數SARS-CoV-2 Ab測試之陽性一致性:地方性有症狀的個體
ii) 陰性一致性
地方性有症狀的個體
自RT-PCR 至血液收集的天數 | 樣品數 | 2019-nCoV RT-PCR 結果 | SARS-CoV-2 Ab 測試與RT-PCR 相比之結果 |
≤ 6天 | 12 | 陽性 | 10/12 = 83.3% |
7-13天 | 7 | 陽性 | 7/7 = 100% |
14-20天 | 3 | 陽性 | 3/3 = 100% |
> 21天 | 52 | 陽性 | 52/52 = 100% |
總計 | 74 | N/A | 72/74 = 97.3%( 95% 置信區間: 90.6% 至 99.7% ) |
使用15個常住英國之自有症狀的個體收集之樣品(EDTA血漿樣品)評估SARS-CoV-2 Ab測試之陰性一致性,如表 3
中所示。在2020年COVID-19大流行期間收集樣品,且藉由RT-PCR全部確認為對2019年新冠狀病毒呈陰性。表 3
:SARS-CoV-2 Ab測試之陰性一致性:地方性有症狀的個體
地方性無症狀個體
樣品數 | 起源 | 2019-nCoV RT-PCR 結果 | SARS-CoV-2 Ab 測試與RT-PCR 相比之結果 |
15 | UK | 陰性 | 15/15 = 100% |
另外,使用22名假定陰性血漿試樣評估SARS-CoV-2 Ab測試之陰性一致性,在2020年COVID-19大流行期間所述試樣自英國的無症狀個體收集。SARS-CoV-2 Ab測試相較於所有地方性無症狀個體的預期結果之所得陰性一致性為100%(22/22 - 100%)。結果展示於下表 4
中。表 4
:對假定陰性地方性無症狀個體進行之SARS-CoV-2 Ab測試之陰性一致性
非地方性無症狀個體
樣品數 | 起源 | 2019-nCoV RT-PCR 結果 | SARS-CoV-2 Ab 測試相較於RT-PCR 之結果 |
22 | UK | 未知(假定為陰性) | 22/22 = 100% |
另外,使用262名假定陰性血漿試樣評估SARS-CoV-2 Ab測試之特異性,所述試樣在COVID-19爆發之前自無症狀個體收集;三十三(33)個樣品商業上來源於來自2016年收集的美國無症狀個體之生物技術研究裝置,六十六(66)個樣品商業上來源於血液捐贈中心,在美國COVID-19大流行之前在2019年收集,且一百六十三(163)名根據經批准之方案在先前臨床評估期間在COVID-19爆發之前自英國無症狀個體收集(表 5
)。所有樣品在2016年-2019年10月之間收集。SARS-CoV-2 Ab測試相較於預期結果之所得陰性一致性為100%(262/262 = 100%),且如表 5
中所示。表 5
:SARS-CoV-2 Ab測試之陰性一致性:非地方性無症狀個體
整體結果
樣品數 | 起源 | SARS-CoV-2 Ab 測試與期望相比之結果 |
99 | USA | 99/99 = 100% |
163 | UK | 163/163 = 100% |
總計(262) | N/A | 262/262 = 100% |
SARS-CoV-2 Ab測試相較於預期結果之所得陰性一致性為100%(299/299 = 100%),其中95%置信區間為98.8%至100%。
實施例2:SARS-CoV-2 Ag分析
包括測試條帶及讀取器的如本文所揭示之診斷系統用於執行SARS-CoV-2 Ag分析以定性偵測鼻及鼻咽拭子試樣中之SARS-CoV-2之核蛋白抗原,或在已將拭子添加至通用傳遞培養基(UTM)或病毒傳遞培養基(VTM)中之後自疑似患有COVID-19之個體收集。
結果用於鑑別SARS-CoV-2核蛋白抗原。抗原在感染急性期期間一般在鼻及鼻咽拭子中可偵測。
參見圖 17
,條帶界定微流體通道網路,其自左下方向上繼續進行具有樣品施加區、弓形共同供應通道、分支通道,且在圖中自右向左繼續進行具有四條分析通道、共同電極、激發電極(供應電極)及在通風口中終止之窄通風口通道(如針對微流體條帶510之通風口通道576及通風口576a所述)。
在使用時,樣品經施加至樣品施加區,且藉由毛細管作用沿弓形共同供應通道流向分支通道,沿該分支通道樣品液體之第一部分藉由毛細管作用流向四條分析通道中之每一者,且樣品液體之第二部分藉由毛細管作用流向激發/供應電極、共同電極,且在窄通風口通道之近端末端處停止移動。讀取器引起激發電極(供應電極)生成時變信號,例如如針對實施例1及讀取器111及條帶10之供應電極70所述。若條帶適當地填充有樣品液體,則樣品液體沿以下五個路徑中之每一者在激發電極與共同電極之間建立連續性:(1)自激發電極穿過分支之最左部分開始,且沿分支通道至共同電極穿過分支通道之部分,及(2)-(5)自激發電極穿過分支通道之部分開始,沿分支通道,且沿各分析通道之近端部分至共同電極穿過該分析通道之各別部分。如實施例1中所討論,基於在條帶之外圍處在共同電極之觸點處量測之時變信號,讀取器判定分支通道及四條分析通道之適當填充。SARS-CoV-2 Ag 測試原理
SARS-CoV-2 Ag分析為謹慎快速微流體免疫螢光分析之點。分析在顆粒-顆粒夾心免疫分析中使用SARS-CoV/SARS-CoV-2特異性抗體以判定測試樣品中存在之SARS-CoV-2核衣殼蛋白(NP)之存在。
讀取器使用壓電致動器壓縮/減壓各分析通道之氣囊以提供試劑及樣品液體在條帶之微通道網路內之液體移動及混合。將磁場施加至量測區,其捕獲磁性顆粒及相關SARS-CoV-2 NP免疫複合物。在偵測複合物之前,各通道之壓電致動器壓縮對應氣囊以自偵測區排出液體樣品以及任何未結合標記。讀取器量測呈基本上乾燥狀態的免疫複合物螢光顆粒之螢光信號,其與SARS-CoV-2病毒NP抗原在樣品中之濃度成比例。測試條帶組態
SARS-CoV-2 Ag測試在條帶中使用2個獨立分析通道以針對測試樣品中之NP抗原進行分析(圖5)。第三獨立分析通道測試樣品中之IgA。第四分析通道包含條帶機載控制試劑(OBC),其用於驗證正確操作之測試。
四條通道的測試條帶分析組態如下:
通道1 RBD-IgA血清學分析(視情況報導):
預結合至鏈親和素-Mag顆粒之SARS-CoV-2抗IgA-生物素結合物
SARS-CoV-2受體結合域RBD-乳膠結合物
通道2 NP抗原分析:
SARS-CoV/SARS-CoV-2核衣殼抗體,小鼠MAb-乳膠
SARS-CoV/SARS-CoV-2核衣殼抗體,兔Mab-Mag
通道3 NP抗原分析:
SARS-CoV/SARS-CoV-2核衣殼抗體,小鼠MAb-乳膠
SARS-CoV/SARS-CoV-2核衣殼抗體,兔Mab-Mag
通道4 OBC機載控制(OBC)
預結合至鏈親和素-Mag顆粒之生物素化乳膠結合物
SARS-CoV/SARS-CoV-2核衣殼抗體,小鼠Mab獲自Sino Biological公司(40143-MM05)。SARS-CoV/SARS-CoV-2核衣殼抗體,兔Fab獲自LumiraDx UK有限公司(SD-QMS-WI-30066)。
SARS-CoV-2 Ag核衣殼蛋白免疫分析-通道2及3之描述展示於圖 18
中。
RBD-IgA血清學分析-(視情況報導)-通道1之描述展示於圖 19
中。
機載控制分析-通道4之描述展示於圖 20
中。讀取器及條帶之操作
樣品之製備及測試如下進行。液體樣品為鼻及/或鼻咽拭子試樣或已與通用傳遞培養基(UTM)或病毒傳遞培養基(VTM)組合之該拭子試樣。鼻及/或鼻咽拭子獲自個體,且置放於萃取緩衝液中。萃取緩衝液可容納於萃取容器(小瓶)內,如標題為「萃取容器(Extraction Container)」且2020年5月25日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3/029,579號中所述,該申請案全文併入本文中。針對VTM中NP抗原之分析,首先將拭子萃取至VTM中,且隨後將700微升VTM直接添加至萃取緩衝器容器中,且隨後藉由旋轉拭子旋轉小瓶側5次。隨後,自萃取小瓶移除拭子,同時擠壓萃取容器之中間以自拭子移除液體。該容器用滴管蓋子密封。
參見圖 21
,「RBD-IgA血清學分析-(視情況報導)-通道1」之示意圖描繪初始複合物之形成,該初始複合物包括(1)抗IgA抗體-生物素結合物,(2)存在於樣品中之抗SARS-CoV-2 IgA,及(3)RBD-螢光乳膠顆粒。接著,初始複合物結合至Mag-鏈親和素(捕獲試劑),其藉由讀取器之磁體保存在適當位置以用於螢光偵測。在以下實施例中,分析使用條帶進行,其以乾燥形式包括(1)包含預結合至鏈親和素及磁性顆粒之結合物的抗IgA抗體-生物素結合物之結合物,及(2)RBD-螢光乳膠顆粒。當將液體樣品施加至條帶時,如以下箭頭右側所示之複合物形成。藉由讀取器之磁體將複合物保存在適當位置以用於螢光偵測。
類似地,針對機載控制分析,條帶以乾燥形式包括:(1)預結合至如圖 22
中所示之鏈親和素及磁性顆粒之結合物螢光乳膠顆粒-生物素結合物。
使用者自分析之讀取器選單選擇SARS-CoV-2 Ag。讀取器進行自檢查以驗證電源、電子、機電及軟體系統正確地操作。使用者將條帶插入讀取器中,且使用滴管蓋子將一滴液體樣品施加至條帶之樣品施加區。讀取器操作條帶以執行如針對診斷系統101、條帶10、210、510或分析通道326之條帶所述之分析。
「校準LCF」檔案自各通道在儀器屏幕上恢復定量、未轉變的最終光學信號。通道1-3(橫越測試條帶自左向右看)為分析通道,而通道4為OBC通道。
檔案定義上文所述之4個分析。所有均可顯示。各分析指定1個校準曲線及波帶1,如表 6
中所示。表 6
.分析概述
分析索引 (Assay Index ) | 名稱,代碼,類型 | LCF 通道 | 結果 指數 (Result Index ) |
1 | SARS-CoV-2 IgA,23,定量 | 4 | 1 |
2 | SARS-CoV-2 NP-Ag,25,定量 | 3 | 2 |
3 | SARS-CoV-2 NP-Ag,25,定量 | 2 | 3 |
4 | OBC,19,定量 | 1 | 4 |
- | SARS-CoV-2 Ag-Avg,26,定量 | 分析2及3之平均輸出 | 5 |
所有可接受的樣品類型界定各分析之單一校準曲線。在此檔案中,所有主頻道分析曲線及OBC相同;簡單1:1未變化的校準表用於所有案例中。
定義額外可顯示結果指數,其使用來自分析2及3之輸出端以形成平均值。
兩個品質控制程度經定義(索引1=陽性,索引2=陰性),且適用於結果指數1、2及3,但在所有案例中的極限為0 - 1,000,000。
偵測極限(LoD)-分析靈敏度:LoD 研究 1
LoD研究測定SARS-CoV-2之最低可偵測濃度,在該最低可偵測濃度下所有中有大約95%(真陽性)會使測試重複陽性。如上所述之抗原偵測分析之LoD藉由限制稀釋法研究使用經表徵之SARS-CoV-2培養液熱滅活病毒(Zeptometrix,0810587CFHI - 0.5 ml,批號324307)測定。
SARS相關冠狀病毒2(分離株:USA- WA1/2020)為來自冠狀病毒科及β冠狀病毒屬之包膜、正義單股RNA病毒。儲備液病毒自患有呼吸疾病之患者及美國華盛頓2020年1月研發出之COVID-19分離,該患者已自旅遊所述中國受影響區域返回。基因體序列可見於GenBank MN985325。
各冷凍等分試樣含有0.50 mL熱滅活病毒培養液。自感染性等分試樣測定預滅活滴定量。在熱滅活之後,藉由在基於組織培養物之感染性分析中不存在病毒生長來驗證病毒滅活。(Zeptometrix產品描述,www.zeptometrix.com/media/documents/PI0810587CFHI-0.5mL.pdf)
經表徵SARS-CoV-2等分試樣之連續2倍稀釋在3個複本中測試。所有3個複本為陽性之最低濃度針對各測試經處理為臨時LoD。各測試之LoD隨後藉由測試濃度為臨時偵測極限的20個複本來確認。各測試之最終LoD經測定為最低濃度,使得20個複本中有19個偵測為陽性,如圖 23A
中所示。
使用SARS-CoV-2培養液熱滅活病毒(Zeptometrix,0810587CFHI - 0.5 ml,批號324307)的LoD研究指示LoD在1:6400 - 1:12800稀釋,亦即118 - 236 TCID50/ml(中值組織培養物感染劑量)之範圍內,如圖23B
中所示。
使用以SARS-CoV-2 Ag測試引出管及緩衝液處理的患者鼻/咽喉拭子樣品之稀釋系列(表徵為PCR陽性,CT = 30;其中CT為循環閥值,定義為螢光信號超過背景含量所需之循環次數)指示LoD在256次稀釋中小於1,亦即Ct ≤ 38LoD 研究 2
SARS-CoV-2 Ag測試之LoD使用限制γ-照射SARS-CoV-2(BEI來源,NR-52287)之稀釋建立。NR-52287為SARS相關冠狀病毒2(SARS-CoV-2)、分離株USA-WA1/2020之製劑,該分離株已藉由5 × 106
RAD下之γ-照射滅活。材料以2.8 × 105
TCID50/mL之濃度冷凍供應。
測定SARS-CoV-2 Ag測試之LoD之研究經設計以當使用直接鼻拭子時反射分析。在此研究中,起始材料外加至獲自健康供體之所彙集人類鼻基質之體積中,且確認對SARS-CoV-2呈陰性。在各稀釋下,50 µL樣品經添加至拭子中,且針對SARS-CoV-2 Ag Test上之測試按照藥品說明書使用適於患者鼻拭子試樣之程序處理拭子。在3個步驟中(按照CLSI標準,評估臨床實驗室量測程序CLSI之偵測能力)測定LoD:
a. LoD篩檢
初始LoD篩檢研究使用在與2 × 104 TCID50/mL之測試濃度(如表 7
中所示)且如上所述針對各研究經處理之起始彙集的陰性人類鼻基質中進行之γ-照射病毒之5倍連續稀釋(總計六次稀釋)進行。此等稀釋重複三次進行測試。所有(3/3個複本)下之最低濃度為陽性,經選擇以由於測距。此為32 TCID50 /mL。表 7
. SARS-CoV-2之偵測極限分析
b. LoD範圍探索
所測試 SARS-CoV-2 ( TCID 50/mL ) | 測試結果 |
20000 | 3/3陽性 |
4000 | 3/3陽性 |
800 | 3/3陽性 |
160 | 3/3陽性 |
32 | 3/3陽性 |
6.2 | 0/3陽性 |
使用32 TCID50/mL濃度,LoD使用在彙集陰性人類鼻基質中產生之γ-照射SARS-CoV-2病毒之2倍稀釋系列(總計四次稀釋)進一步經改進。此等稀釋重複三次進行測試。所有複本(3/3個複本)為陽性之最低濃度針對SARS-CoV-2 Ag測試經處理為臨時LoD。此為32 TCID50 /mL。表 8
.在γ照射之後SARS-CoV-2之偵測極限分析
c. LoD確認
所測試 SARS-CoV-2 ( TCID 50/mL ) | 測試結果 |
32 | 3/3陽性 |
16 | 0/3陽性 |
8 | 1/3陽性 |
4 | 0/3陽性 |
SARS-CoV-2 Ag測試之LoD隨後藉由測試濃度為臨時偵測極限的20個複本來確認。SARS-CoV-2 Ag測試之最終LoD經測定為最低濃度,使得二十個(20)複本中有二十個(20)偵測為陽性。基於此測試,鼻拭子試樣之LoD確認為:32 TCID50/mL。表 9
.偵測極限確認分析之概述
交叉反應性(分析特異性):
起始材料濃度 | 估算LOD | 陽性數/總數 | %陽性 |
2.8 × 105 TCID50/mL | 32 TCID50/mL | 20/20 | 100 |
藉由測試一組相關病原體、高發生率疾病藥劑及臨床試樣中相當可能遇到且可能與SARS-CoV-2 Ag測試(包括各種微生物、病毒及陰性基質)交叉反應的正常或致病菌群來評估SARS-CoV-2 Ag測試之交叉反應性。各生物體及病毒在3 × LoD下之熱滅活SARS-CoV-2不存在或存在下測試。生物體及病毒之最終濃度記錄在下表 10
中(建議細菌濃度為106
CFU/mL或更高且病毒濃度為105
pfu/mL或更高)。對於多種微生物,儲備液濃度低於或等於建議測試濃度。在此等案例中,僅有可能在儲備液濃度下測試此等微生物。表 10
.指定微生物與SARS-CoV-2測試之交叉反應性分析
微生物 | 來源 | 濃度 | 交叉反應性 |
人類冠狀病毒229E | Zeptometrix | 1 × 105 PFU/mL | 否(3/3陰性) |
人類冠狀病毒OC43 | Zeptometrix | 1 × 105 PFU/mL | 否(3/3陰性) |
人類冠狀病毒NL63 | Zeptometrix | 9.87 × 103 PFU/mL | 否(3/3陰性) |
MERS冠狀病毒 | Zeptometrix | 7930 PFU/mL | 否(2/2陰性) |
腺病毒(例如C1 Ad. 71) | Zeptometrix | 1 × 105 PFU/mL | 否(3/3陰性) |
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 | Zeptometrix | 1 × 105 PFU/mL | 否(3/3陰性) |
1型副流感病毒 | Zeptometrix | 1 × 105 PFU/mL | 否(3/3陰性) |
2型副流感病毒 | Zeptometrix | 1 × 105 PFU/mL | 否(3/3陰性) |
3型副流感病毒 | Zeptometrix | 1 × 105 PFU/mL | 否(3/3陰性) |
4a型副流感病毒 | Zeptometrix | 1 × 105 PFU/mL | 否(3/3陰性) |
A型流感H3N2 | Zeptometrix | 8.82 × 104 PFU/mL | 否(3/3陰性) |
A型流感H1N1 | Zeptometrix | 1 × 105 PFU/mL | 否(3/3陰性) |
B型流感 | Zeptometrix | 2.92 × 104 PFU/mL | 否(3/3陰性) |
腸病毒 | Zeptometrix | 1 × 105 PFU/mL | 否(3/3陰性) |
呼吸道融合性病毒 | Zeptometrix | 1 × 105 PFU/mL | 否(3/3陰性) |
鼻病毒(Rhinovirus) | Zeptometrix | 4.17 × 105 PFU/mL | 否(3/3陰性) |
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 | Zeptometrix | 1 × 106 CFU/mL | 否(3/3陰性) |
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 | Zeptometrix | 1 × 106 CFU/mL | 否(3/3陰性) |
化膿性鏈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 ) | Zeptometrix | 1 × 106 CFU/mL | 否(3/3陰性) |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 | Zeptometrix | 1 × 106 CFU/mL | 否(3/3陰性) |
彙集的人類洗鼻液 | LumiraDx | 14% v/v | 否(3/3陰性) |
百日咳博德氏菌(Bordetella pertussis ) | Zeptometrix | 1 × 106 CFU/mL | 否(3/3陰性) |
肺炎黴漿菌(Mycoplasma pneumoniae ) | ATCC | 1 × 106 CFU/mL | 否(3/3陰性) |
肺炎披衣菌(Chlamydia pneumoniae ) | ATCC | 1 × 106 CFU/mL | 否(3/3陰性) |
退伍軍人症嗜肺桿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 ) | Zeptometrix | 1 × 106 CFU/mL | 否(3/3陰性) |
結核分支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 | Zeptometrix | 1 × 106 CFU/mL | 否(3/3陰性) |
耶氏肺囊蟲(Pneumocystis jirovecii ) | Zeptometrix | 1 × 106 CFU/mL | 否(3/3陰性) |
綠膿桿菌(Psuedomonas Aeruginosa ) | Zeptometrix | 1 × 106 CFU/mL | 否(3/3陰性) |
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 | Zeptometrix | 1 × 106 CFU/mL | 否(3/3陰性) |
唾液鏈球菌(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 | Zeptometrix | 1 × 106 CFU/mL | 否(3/3陰性) |
為估計SARS-CoV-2 Ag測試與不可用於濕式測試之生物體之交叉反應性的可能性,使用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管控之鹼基局部比對檢索工具(BLAST)的計算機分析用於評估蛋白質序列同源性之程度。
對於人類冠狀病毒HKU1,同源性存在於SARS-CoV-2核衣殼蛋白與人類冠狀病毒HKU1之間。BLAST結果展示30個序列ID,全部為核衣殼蛋白,展示同源性。序列ID AGW27840.1具有最高比對得分,且發現在76%之序列中同源性為39.1%,此相對低,但交叉反應性不能完全排除。
對於SARS-冠狀病毒,高同源性存在於SARS-CoV-2核衣殼蛋白與SARS-冠狀病毒之間。BLAST結果展示68個序列ID,主要為核衣殼蛋白,展示同源性。自人類患者分離之序列ID AAR87518.1具有最高比對得分,且發現在整個100%序列中同源性為90.76%。此為高的,且交叉反應性為有可能的。
對於MERS-冠狀病毒,高同源性存在於SARS-CoV-2核衣殼蛋白與MERS-冠狀病毒之間。BLAST結果展示114個序列ID,主要為核衣殼蛋白,展示同源性。自人類患者分離之序列ID AHY61344.1及AWH65950.1具有最高比對評分,且發現在整個88%序列中同源性為49.4%及50.3%。儘管此可能表示7930 PFU/mL下之MERS病毒之中度交叉反應性測試,展示無反應性(參見上表)。 微生物干擾研究
藉由測試一組相關病原體、高發生率疾病藥劑及證實偽陰性並未發生在SARS-CoV-2存在於具有其他微生物(包括各種微生物、病毒及陰性基質)之試樣中時的正常或致病菌群來評估SARS-CoV-2 Ag測試中之微生物干擾。各生物體及病毒在3 × LoD下之熱滅活SARS-CoV-2不存在或存在下重複三次測試。生物體及病毒之最終濃度記錄在下表中(建議細菌濃度為106
CFU/mL或更高且病毒濃度為105
pfu/mL或更高)。對於多種微生物,儲備液濃度低於或等於建議測試濃度。在此等案例中,僅有可能在儲備液濃度下測試此等微生物。表 11
.指定微生物與SARS-CoV-2測試之干擾分析
內源性干擾物質研究
微生物 | 來源 | 濃度 | 干擾 |
人類冠狀病毒229E | Zeptometrix | 1 × 105 PFU/mL | 否(3/3陽性) |
人類冠狀病毒OC43 | Zeptometrix | 1 × 105 PFU/mL | 否(19/20陽性) |
人類冠狀病毒NL63 | Zeptometrix | 9.87 × 103 PFU/mL | 否(3/3陽性) |
MERS冠狀病毒 | Zeptometrix | 7930 PFU/mL | 否(3/3陽性) |
腺病毒(例如C1 Ad. 71) | Zeptometrix | 1 × 105 PFU/mL | 否(3/3陽性) |
人類間質肺炎病毒 | Zeptometrix | 1 × 105 PFU/mL | 否(3/3陽性) |
1型副流感病毒 | Zeptometrix | 1 × 105 PFU/mL | 否(3/3陽性) |
2型副流感病毒 | Zeptometrix | 1 × 105 PFU/mL | 否(3/3陽性) |
3型副流感病毒 | Zeptometrix | 1 × 105 PFU/mL | 否(3/3陽性) |
4a型副流感病毒 | Zeptometrix | 1 × 105 PFU/mL | 否(3/3陽性) |
A型流感H3N2 | Zeptometrix | 8.82 × 104 PFU/mL | 否(3/3陽性) |
A型流感H1N1 | Zeptometrix | 1 × 105 PFU/mL | 否(3/3陽性) |
B型流感 | Zeptometrix | 2.92 × 104 PFU/mL | 否(19/20陽性) |
腸病毒 | Zeptometrix | 1 × 105 PFU/mL | 否(3/3陽性) |
呼吸道融合性病毒 | Zeptometrix | 1 × 105 PFU/mL | 否(3/3陽性) |
鼻病毒 | Zeptometrix | 4.17 × 105 PFU/mL | 否(3/3陽性) |
流感嗜血桿菌 | Zeptometrix | 1 × 106 CFU/mL | 否(3/3陽性) |
肺炎鏈球菌 | Zeptometrix | 1 × 106 CFU/mL | 否(3/3陽性) |
化膿性鏈球菌 | Zeptometrix | 1 × 106 CFU/mL | 否(3/3陽性) |
白色念珠菌 | Zeptometrix | 1 × 106 CFU/mL | 否(3/3陽性) |
彙集的人類洗鼻液 | LumiraDx | 14% v/v | 否(3/3陽性) |
百日咳博德氏菌 | Zeptometrix | 1 × 106 CFU/mL | 否(3/3陽性) |
肺炎黴漿菌 | ATCC | 1 × 106 CFU/mL | 否(3/3陽性) |
肺炎披衣菌 | ATCC | 1 × 106 CFU/mL | 否(3/3陽性) |
退伍軍人症嗜肺桿菌 | Zeptometrix | 1 × 106 CFU/mL | 否(3/3陽性) |
結核分支桿菌 | Zeptometrix | 1 × 106 CFU/mL | 否(3/3陽性) |
耶氏肺囊蟲 | Zeptometrix | 1 × 106 CFU/mL | 否(3/3陽性) |
綠膿桿菌 | Zeptometrix | 1 × 106 CFU/mL | 否(3/3陽性) |
表皮葡萄球菌 | Zeptometrix | 1 × 106 CFU/mL | 否(3/3陽性) |
唾液鏈球菌 | Zeptometrix | 1 × 106 CFU/mL | 否(3/3陽性) |
進行研究以證實二十二(22)種可見於有症狀的個體之上呼吸道中的可能的干擾物質(包括非處方藥物)並未與SARS-CoV-2 Ag測試中之SARS-CoV-2交叉反應或干擾其偵測。各物質在3 × LoD下之SARS-CoV-2不存在或存在下重複三次測試。用於測試之物質基於http://www.accessdata.fda.gov/cdrh_docs/reviews/K112177.pdf中之呼吸試樣指南進行選擇。
所測試物質之最終濃度記錄在下表 12
中。表 12.
指定物質與SARS-CoV-2測試之干擾分析
高劑量鉤狀效應
干擾物質 | 濃度 | 干擾(是 / 否) |
苯佐卡因(Benzocaine) | 150 mg/dL | 否(3/3陰性,3/3 |
血液(人類) | 5% | 否(3/3陰性,3/3 |
黏蛋白(Mucin) | 5 mg/mL | 否(3/3陰性,3/3 |
鼻凝膠(NeilMed) | 5% v/v | 否(3/3陰性,3/3 |
CVS鼻滴劑(苯腎上腺素) | 15% v/v | 否(3/3陰性,3/3 |
Afrin(羥間唑啉) | 15% v/v | 否(3/3陰性,3/3 |
CVS鼻噴霧(色甘酸) | 15% v/v | 否(3/3陰性,3/3 |
Zicam Cold Remedy | 5% v/v | 否(3/3陰性,3/3 |
順勢療法(Alkalol) | 10 % v/v | 否(3/3陰性,3/3 |
咽喉痛苯酚噴霧 | 15% v/v | 否(3/3陰性,3/3 |
托普黴素(Tobramycin) | 3.3 mg/dL | 否(3/3陰性,3/3 |
莫匹羅星(Mupirocin) | 0.15 mg/dL | 否(3/3陰性,3/3 |
氟替卡松(Fluticasone) | 0.000126 mg/dL | 否(5/5陰性,4/4 |
特敏福(Tamiflu)(磷酸奧司他韋(Oseltamivir phosphate)) | 500 mg/dL | 否(3/3陰性,3/3 |
布替耐德(Budenoside) | 0.00063 mg/dL | 否(3/3陰性,3/3 |
生物素 | 0.35 mg/dL | 否(3/3陰性,3/3 |
甲醇 | 150 mg/dL | 否(19/20陰性,3/3 陽性) |
乙醯水楊酸 | 3 mg/dL | 否(3/3陰性,3/3 |
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 | 0.0774 mg/dL | 否(3/3陰性,3/3 |
右旋美沙芬(Dextromethorphan) | 0.00156 mg/dL | 否(19/20陰性,3/3陽性) |
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 1.2 mg/dL | 否(3/3陰性,3/3 |
Mucinex | 5% | 否(3/3陰性,3/3 |
高劑量鉤狀效應研究測定可在極高含量目標存在於測試樣品中時看出偽陰性結果的程度。為判定SARS-CoV-2 Ag測試是否罹患任何高劑量鉤狀效應,測試γ照射之SARS-CoV-2病毒(BEI 0Resources NR-52287)之增大濃度至多至1.4 × 105
TCID50/mL之濃度。在此研究中,起始材料外加至獲自健康供體之所彙集人類鼻基質之體積中,且確認對SARS-CoV-2呈陰性。在各稀釋下,50 µL樣品經添加至拭子中,且針對SARS-CoV-2 Ag Test上之測試按照藥品說明書使用適於患者鼻拭子試樣之程序處理拭子。樣品重複三次進行測試。
如表 13
及圖 24
中所示,在利用SARS-CoV-2 Ag測試下至多1.4 × 105
TCID50/mL之γ照射之SARS-CoV-2,觀測到對測試表現或高劑量鉤狀效應無影響。表 13
.高劑量鉤狀效應之分析
臨床表現
測試稀釋 | 濃度 (TCID 50/mL) | 平均信號( ADC 單元) |
1 | 0 | 495 |
2 | 62.5 | 26100.6 |
3 | 250 | 63013.8 |
4 | 1000 | 83451.8 |
5 | 1.4 × 105 | 86220 |
SARS-CoV-2 Ag測試之表現用294個預期性地在2020年COVID-19大流行期間自總共357個個別個體收集之鼻或鼻咽喉拭子來建立。個體呈現COVID-19之症狀(194)或針對感染篩選之關鍵工作者(100)。自橫跨美國(6)及英國(3)之9個地點收集樣品。收集拭子且將其萃取至萃取緩衝液(Tauns Laboratories公司)中。在收集之1小時內測試新鮮或冷凍的試樣且儲存直至測試為止。未進行樣品濃縮。解凍樣品,且根據產品說明(Product Insert)依序測試,其中操作者對PCR結果不知情。將SARS-CoV-2 Ag測試之表現與經收集至3 ml通用傳遞培養基(UTM)且用經EUA授權之PCR方法(cobas® SARS-CoV測試,使用cobas ® 6800 PCR分析儀)測試的鼻拭子或鼻咽喉樣品之結果進行比較。數據分析呈現於表 14
中。表 14
. SARS-CoV-2 Ag測試與SARS-CoV-2之RT-PCR分析之比較
PPA-陽性一致性百分比;NPA-陰性一致性百分比;OPA-整體一致性百分比;PPV-陽性預測值;NPV-陰性預測值;CI-置信區間。
參考 RT-PCR 分析 | 95% Wilson 得分 CI | |||||||
Est | LCI | UCI | ||||||
LumiraDx SARS-CoV-2 Ag 測試 | 陽性 | 陰性 | 總計 | PPA | 97.6% | 91.6% | 99.3% | |
陽性 | 81 | 6 | 87 | NPA | 96.6% | 92.7% | 98.4% | |
陰性 | 2 | 168 | 170 | PPV | 93.1% | 85.8% | 96.8% | |
總計 | 83 | 174 | 257 | NPV | 98.8% | 95.8% | 99.7% | |
發生率 | 32.3% | 26.9% | 38.2% | |||||
OPA | 96.9% | 94.0% | 98.4% |
下圖 25
展示自從症狀發作12天時間段內的LumiraDx Ag測試之累計陽性及偽陰性。
表 15
展示在95%Wilson得分置信區間(CI)下隨時間推移SARS-CoV-2 Ag測試之累計靈敏度。表 15
. SARS-CoV-2 Ag及RT-PCR測試之靈敏度分析
自從症狀發作的天數 | 累計PCR 陽性(+ ) | LumiraDx 陽性(+ ) | 靈敏度 (PPA ) | LCI | UCI |
0 | 6 | 6 | 100.0% | 61.0% | 100.0% |
1 | 12 | 12 | 100.0% | 75.8% | 100.0% |
2 | 28 | 28 | 100.0% | 87.9% | 100.0% |
3 | 37 | 37 | 100.0% | 90.6% | 100.0% |
4 | 55 | 54 | 98.2% | 90.4% | 99.7% |
5 | 61 | 60 | 98.4% | 91.3% | 99.7% |
6 | 67 | 66 | 98.5% | 92.0% | 99.7% |
7 | 73 | 72 | 98.6% | 92.6% | 99.8% |
8 | 75 | 74 | 98.7% | 92.8% | 99.8% |
10 | 77 | 76 | 98.7% | 93.0% | 99.8% |
11 | 80 | 79 | 98.8% | 93.3% | 99.8% |
12 | 83 | 81 | 97.6% | 91.6% | 99.3% |
圖 26
展示症狀發作之後給定天數收集的樣品之RT-PCR循環時間(「Ct」)圖。散點圖僅展示(1)自從症狀發作的天數及(2)可用Ct值(PCR資料)兩者之資料之部分。
上述資料展示相對較大資料集與PCR測試Ct值一起允許在SARS-CoV-2 Ag測試與PCR之間進行真靈敏度比較。SARS-CoV-2 Ag測試之靈敏度為97.6。症狀發作後第5天之靈敏度為27/28(96.4%,其中CI為82.3至99.4%)。此與症狀發作後第4天或更早時候的樣品之54/55(98.2%,其中CI為90.4至99.7%)之靈敏度進行比較。此等CI重疊,且因此早期之後不存在較大下降。靈敏度係藉由病毒負荷且因此測試之偵測極限來測定。資料明確展示,由於其高靈敏度,SARS-CoV-2 Ag測試在資料收集之完整12天時間段內有效。
資料展示,Ct 33/34附近的截止值在整個資料集中一致,與自從症狀發作後的天數無關,此可指示高於Ct 33/34之病毒負荷在輕度症狀的患者中很罕見,且可能指示感染停止。此與許多最近公開的文章(Wolfel等人 (2020) Nature 581:465-469;McIntosh等人(2020)於www.uptodate.com/contents/ 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epidemiology-virology-and-prevention)一致。
資料集中兩個偽陰性恰好低於測試閥值(>33Ct),且隨機而非與時間相關地出現。由於其高靈敏度,SARS-CoV-2 Ag測試(LOD 32 TCID50/ml)正確地鑑別每個陽性患者,其中Ct < 33。
基於其他SARS-CoV-2抗原測試之所報導LOD值,彼等測試似乎可能無法鑑別任何Ct >30。基於此資料集,無法鑑別任何Ct >30之測試轉化為大約80%(51/65)之比較靈敏度。
8:線
9:線
10:微流體條帶/條帶
11:線
12:上基板
12a:下表面/表面
12a':內表面
12b:外(上)表面
13c:區
13d:區
14:下基板
14a:上表面/表面
14a':內表面/下表面
14b:外(下)表面
16:黏著層
18:微流體通道網路/通道網路/微流體網路/微通道網路
20:樣品施加區
22:共同供應通道
24:分支通道
26:分析通道
28:血容比通道
30:側壁/內壁/壁
30a:側壁
32:上壁
34:下壁
36:端口/周圍環境大氣/微流體條帶
38:周圍環境大氣/環境大氣/周圍大氣
40:通風口/分析通道通風口
42:毛細管擋止物
44:第一試劑區
46:側空腔/第一側空腔/鄰近遠端空腔
46':近端壁
46'':近端壁
48:第一填充電極/填充電極/分析通道填充電極/電極
48a:導線/填充電極導線/第一填充電極導線
48a':第一插入的導電導線電極/導線電極
50:第二試劑區
52:第二填充電極/填充電極/分析通道填充電極
52a:導線/填充電極導線/第二填充電極導線
54:偵測區
56:第三填充電極/填充電極/分析通道填充電極
56a:導線/填充電極導線/第三填充電極導線
56a':第二插入的導電導線電極/導線電極
58:間隔通道
60:氣囊/偵測區
62:裂解試劑/試劑/所沈積試劑/經溶解裂解試劑/經溶解第一試劑/第一試劑
62a:插入部分/插入的試劑
64:經標記結合試劑/試劑/所沈積試劑
66:磁性結合試劑/試劑/所沈積試劑/氣囊/經溶解磁性結合試劑/第二試劑/經標記結合試劑
68:單一開口/開口
70:供應電極
70a:導線/供應電極導線
72:血容比填充電極/填充電極
72a:填充電極/填充電極導線/導線
74:血容比偵測區
76:通風口/血容比通道通風口
78:氣囊上壁/上壁/上壁部分/上基板
86:導電橋聯觸點/橋聯觸點
88:接觸部分
90:遠端液-氣介面/最近端位置
92:樣品液體
94:氣體
96:氣-液介面
98:遠端液-氣介面/液-氣介面
100:氣體
101:診斷系統/系統
102:遠端外圍
111:診斷讀取器/讀取器
113:輸入端口
115:觸摸屏
117:壓電彎曲機/彎曲機/致動端
119:固定端
121:致動端
123:安裝塊
125:電連接件
127:致動支腳
129:下表面
131:上表面
133:下表面
135:狹縫
137:安裝接腳
210:條帶/微流體條帶
212:上基板
212a:下表面/相對表面/表面
212a':內表面
212b:外(上)表面
214:下基板/上表面
214a:上表面/相對表面/表面
214a':內表面/暴露表面
214b:外(下)表面
216:黏著層/上覆黏著層
216a:下表面
218:微流體通道網路/微流體網路/通道網路/微通道網路
220:樣品施加區
222:共同供應通道
224:分支通道
226:分析通道
228:血容比通道/分析通道
230:側壁/壁
232:上壁
234:下壁
236:端口
240:分析通道通風口
242:毛細管擋止物
244:第一試劑區/第一區
246:側空腔/鄰近空腔/空腔
248:第一填充電極/填充電極
248a':第一插入的導電導線電極/導線電極
252:第二填充電極/填充電極
256:第三填充電極/填充電極
256a':第二插入的導電導線電極/導線電極
260:氣囊
268:開口
270:供應電極
272:填充電極
276:血容比通道通風口
278:氣囊上壁
284:氣囊下壁
286:導電橋聯觸點/橋聯觸點
302:遠端外圍
304:第一試劑沈積邊界/沈積邊界
306:第二試劑沈積邊界/沈積邊界
308:偵測試劑沈積邊界/沈積邊界
314a':表面
316:黏著層
326:分析通道
330:壁/鄰近壁
330':第一凹槽/凹槽
330'':第二凹槽/凹槽
346:側空腔/空腔
348:填充電極/電極
348':中央部分/填充中央部分
348a:導線/
348b':第一疏水性貼片/疏水性貼片
348b'':第二疏水性貼片/疏水性貼片
368:開口
510:微流體條帶/條帶
512:上基板
514:下基板
518:微流體通道網路/微流體網路/通道網路
520:樣品施加區
522:共同供應通道
524:共同分支通道/分支通道
526':近端起點
526a:分析通道
526b:分析通道
526c:分析通道
526d:分析通道
528:血容比通道
536:端口
544:第一試劑區
548:第一填充電極/填充電極
550:第二試劑區
552:第二填充電極/填充電極
554:偵測區
556:第三填充電極/填充電極
558:間隔通道
560:氣囊
570:供應電極
572:血容比填充電極
574:血容比偵測區
576:通風口通道
576a:通風口
602:遠端外圍
610:微流體條帶/條帶
611:第一疏水性擋止物/毛細管擋止物
612:上基板
612a:表面/下表面
612a':內表面/下表面
613:第一對疏水性貼片
614:下基板/下表面
614a:表面/上表面
614a':內表面
614b:外(下)表面
615:第一對試劑沈積邊界/試劑邊界
616:黏著層
617:第二對疏水性貼片/疏水性貼片
619:第二對試劑沈積邊界/試劑邊界
620:樣品施加區
621:第三對疏水性貼片/疏水性貼片
622:共同供應通道/供應通道
623:第二疏水性擋止物
624:共同分支通道/分支通道
626a:分析通道
626b:分析通道
626c:分析通道
626d:分析通道
627:不透明的漫反射層/反射層
627':部分
629:不透明的高度可吸收貼片/可吸收貼片
630:側壁/相對壁/壁
630':凹槽
632:上壁
636:端口
644:第一試劑區/試劑區
646:偏移側空腔/側空腔
648:第二填充電極/填充電極/第二電極/電極
648a:導線
648a':第一插入的導電導線電極/導線電極
650:第二試劑區/試劑區/偵測層
656:第三填充電極/填充電極/第三電極/電極
656a:導線
656a':第二插入的導電導線電極/導線電極
660:氣囊
670:供應電極
6702
:供應電極觸點/電極觸點/供應觸點
6703
:供應部分/微流體網路
672:共同第一填充電極/填充電極/共同電極/共同填充電極
6722
:填充電極觸點
6723
:第一共同導線分支
6724
:第二共同導線分支
67231
:部分
67232
:第一共同導線分支/部分
67233
:部分
67234
:部分
672b:液體感測部分/供應部分
672c:液體感測部分/供應部分
672d:液體感測部分/供應部分
672e:液體感測部分/液體傳送部分
676:窄通風口通道/通風口通道
676a:通風口
678:氣囊上壁
684:氣囊下壁
686:導電橋聯觸點/橋聯觸點
A:線
a1
:軸/縱軸
a2
:軸
a3
:軸
a21
:縱軸/軸
a22
:軸
a23
:軸
a31
:縱軸
a32
:橫軸
d1
:維度
d2
:距離
d4
:距離
d5
:深度
l1
:長度
l2
:長度
w1
:寬度
w2
:寬度
w3
:寬度
[圖 1
]為包括診斷讀取器及微流體條帶的本發明之診斷系統之透視圖;
[圖 2A
]為圖 1
之微流體條帶之平面俯視圖;
[圖 2B
]為圖 1
之微流體條帶之側橫截面圖,其中橫截面沿穿過樣品施加端口之線、沿如圖 2A
中所示之微流體條帶之共同供應通道、分支通道及分析通道之軸a1獲得;
[圖 3
]為展示圖 1
之微流體條帶之第二試劑區的平面橫截面圖,其中樣品液體存在於其中;
[圖 4
]說明圖 1
之讀取器之壓電致動器之局部視圖及操作上與其相對安置的圖 1
之微流體條帶之局部視圖;
[圖 5
]為沿圖 4
之線A-A(與軸a1對齊)獲得的壓電致動器及微流體條帶之側橫截面圖;
[圖 6
]為本發明之微流體條帶之第二具體實例之平面俯視圖;
[圖 7
]為圖 6
之微流體條帶之透視分解圖;
[圖 8
]為沿圖 9
中之線8獲得之圖 6
之微流體條帶的第一試劑區之頂部橫截面圖;
[圖 9
]為沿其中之線9獲得之圖 8
之第一試劑區的側部分橫截面圖;
[圖 10
]為本發明之微流體條帶之填充電極及分析通道的透視剖示圖;
[圖 11
]為沿其中之線11獲得之圖 10
之填充電極及微通道的平面圖;且
[圖 12
]為本發明之微流體條帶之具體實例之平面俯視圖;
[圖 13A
]為本發明之微流體條帶之具體實例之平面俯視圖;[圖 13B
]為圖 13A
之微流體條帶之透視分解圖;[圖 13C
]為從下方看,穿過黏著層至展示於圖 13A
中之區13c內的上基板的圖 13A
之條帶之上基板及黏著層之部分平面圖(下基板未圖示);且[圖 13D
]為圖 13A
所示之區13d內的圖 13A
之條帶之部分平面俯視圖。
[圖 14
]描繪SARS-CoV-2 Ab條帶之具體實例,其自左下方向上繼續進行具有樣品施加區、逐漸變窄的共同供應通道、分支通道,且沿分支通道自右向左繼續進行具有四條分析通道及血容比通道,其近端部分包括激發電極及共同電極。
[圖 15A
]描繪S1-S1橋接血清學分析組分(箭頭左側)及免疫複合物形成之具體實例(箭頭右側)。[圖 15B
]描繪RBD-S1橋免疫分析之具體實例。
[圖 16
]描繪機載控制分析(On Board Control Assay)之具體實例。
[圖 17
]描繪條帶之具體實例,其自左下方向上繼續進行具有樣品施加區、弓形共同供應通道、分支通道,且在圖中自右向左繼續進行具有四條分析通道、共同電極、激發電極及在通風口中終止之窄通風口通道。
[圖 18
]描繪SARS-CoV-2 Ag核衣殼蛋白免疫分析-通道2及3之具體實例。
[圖 19
]描繪RBD-IgA血清學分析-(視情況報導)-通道1之具體實例。
[圖 20
]描繪機載控制分析-通道4之具體實例。
[圖 21
]描繪「RBD-IgA血清學分析-(視情況報導)-通道1」之示意圖。
[圖 22
]描繪機載控制分析之具體實例,其中條帶包含預結合至鏈親和素及磁性顆粒之結合物的螢光乳膠顆粒-生物素結合物。
[圖 23A
]描繪對於經表徵之SARS-CoV-2等分試樣的連續2倍稀釋之各測試的偵測極限(LoD),其中LoD為最低濃度,在該濃度下所有複本為陽性,經處理為各測試之LoD。[圖 23B
]描繪稀釋系列以測定SARS-CoV-2培養液熱滅活病毒之LoD,指示LoD在1:6400 - 1:12800稀釋,亦即118 - 236 TCID50/ml之範圍內。
[圖 24
]描繪在利用SARS-CoV-2 Ag測試下至多1.4 × 105
TCID50/mL之γ照射之SARS-CoV-2觀測到的高劑量鉤狀效應之分析。
[圖 25
]描繪自從SARS-CoV-2(COVID-19)症狀發作12天時間段內的測試之累計真陽性(TP)及偽陰性(FN)。
[圖 26
]展示SARS-CoV-2(COVID-19)症狀發作之後給定天數收集的樣品之RT-PCR循環時間(「Ct」)圖。
10:微流體條帶/條帶
20:樣品施加區
22:共同供應通道
26:分析通道
28:血容比通道
38:周圍環境大氣/環境大氣/周圍大氣
101:診斷系統/系統
111:診斷讀取器/讀取器
113:輸入端口
115:觸摸屏
Claims (242)
- 一種方法,其包含: 將樣品液體引入微流體裝置之微通道中,該樣品液體佔據該微通道之第一部分,鄰近該第一部分之該微通道之第二部分由氣體佔據,該樣品液體及該氣體在其間形成液-氣介面;及 藉由反覆改變該氣體在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中之壓力在該樣品液體中誘導壓力振盪。
-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將該樣品液體引入該微通道中包含將該樣品液體施加至該微流體裝置之樣品引入端口上,且其中該微通道之該第一部分在樣品引入部分之下游,且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在該微通道之該第一部分下游。
- 如請求項1或2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反覆改變該氣體在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中之壓力的步驟在至少約10 Hz、至少約25 Hz、至少約100 Hz、至少約250 Hz、至少約500 Hz、至少約700 Hz、至少約750 Hz或至少約1000 Hz之頻率下進行。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反覆改變該氣體在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中之壓力的步驟在聲頻或更低之頻率,例如約2000 Hz或更低、約1500 Hz或更低、約1250 Hz或更低、約1000 Hz或更低、約900 Hz或更低或約800 Hz或更低之頻率下進行。
-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反覆改變該氣體在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中之壓力的步驟包含振盪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壁。
- 如請求項5之方法,其中振盪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壁之步驟包含在約75 μm或更小、約65 μm或更小、約50 μm或更小、約40 μm或更小、約25 μm或更小、約20 μm或更小、約15 μm或更小、約10 μm或更小、約8 μm或更小、約7 μm或更小或約6 μm或更小的總峰對峰距離內,在改變該氣體在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中之該壓力的頻率下振盪該壁,該總峰對峰距離沿垂直於由該微流體裝置界定之平面的軸量測。
- 如請求項5或6之方法,其中振盪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壁之步驟包含在至少約1 μm、至少約2 μm或更小、至少約2.5 μm、至少約3 μm、至少約4 μm、至少約5 μm、至少約10 μm、至少約15 μm或至少約20 μm的總峰對峰距離內,在改變該氣體在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中之該壓力的頻率下振盪該壁,該總峰對峰距離沿垂直於由該微流體裝置界定之平面的軸量測。
- 如請求項5至7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振盪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該壁藉由使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該壁之外表面與機械構件接觸來進行。
- 如請求項8之方法,其包含在總距離內振盪該機械構件,該總距離沿垂直於由該微流體裝置界定之平面的軸量測,為與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該壁行進之距離大致相同的距離。
- 如請求項8至9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使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該壁之外表面與機械構件接觸包含使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該壁與該機械構件接觸之總面積為約12 mm2 或更小、約10 mm2 或更小、約8 mm2 或更小、約6 mm2 或更小或約5 mm2 或更小之總面積。
- 如請求項8至10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使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該壁之外表面與機械構件接觸包含使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該壁與該機械構件接觸之總面積為至少約1 mm2 、至少約2 mm2 、至少約3 mm2 、至少約4 mm2 或至少約5 mm2 。
- 如請求項8至11中任一項之方法,使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該壁之外表面與機械構件接觸包含在接觸位置處在對應於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之寬度的至少約10%、至少約15%、至少約20%或至少約25%之距離內使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該壁與該機械構件接觸。
- 如請求項8至12中任一項之方法,使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該壁之外表面與機械構件接觸包含在接觸位置處在對應於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之寬度的約35%或更少、約30%或更少或約25%或更少之距離內使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該壁與該機械構件接觸。
- 如請求項8至1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在與該機械構件接觸之位置處的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之寬度比液體樣品佔據之該微通道之該第一部分之寬度大至少約1.25倍、至少約1.5倍或至少約2倍。
- 如請求項8至1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振盪該機械構件之步驟包含例如壓電致動與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該壁之該外表面接觸的該機械構件。
- 如請求項15之方法,其中該機械構件經由橫向延伸臂連接至致動器,例如壓電致動器,例如壓電彎曲機,且該致動器自該微通道之該第一部分及該第二部分橫向偏移。
- 如請求項16之方法,其中該致動器從與該機械構件接觸之區域橫向偏移至少約1 cm、至少約1.5 cm或至少約2 cm之距離。
-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方法進一步包含在將該樣品液體引入該微通道中之前壓縮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壁,且在將該樣品液體引入該微通道中時維持壓縮該微通道之該壁。
- 如請求項18之方法,其中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內部包含間隔開之第一電觸點及第二電觸點,且壓縮步驟包含壓縮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該壁,直至接收到指示該第一電觸點及該第二電觸點處於電連通的電信號為止。
- 如請求項19之方法,其包含在接收該電信號之後且在將該樣品液體引入該微通道中之前,減少壓縮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該壁,直至接收指示該第一電觸點與該第二電觸點之間之電連通損失的電信號為止。
- 如請求項18至20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壓縮步驟包含將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該壁壓縮最大距離D,該最大距離D沿垂直於由該微流體裝置界定之平面的軸量測,且該方法進一步包含在將該樣品液體引入該微通道中之步驟之前,相對於該距離D維持至少約75%、至少約80%、至少約85%、至少約90%、至少約95%或基本上全部的壓縮。
- 如請求項18至21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壓縮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之步驟包含將如沿垂直於由該微流體裝置界定之平面的軸量測的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內部高度減少如壓縮之前量測的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總內部高度的至少約40%、至少約50%、至少約60%、至少約65%、至少約75%、至少約80%、至少約85%或至少約90%。
- 如請求項18至22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壓縮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之步驟包含將如沿垂直於由該微流體裝置界定之平面的軸量測的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內部高度減少至少約40 μm、至少約50 μm、至少約60 μm、至少約70 μm、至少約75 μm、至少約85 μm或至少約90 μm。
- 如請求項18至2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如沿垂直於由該微流體裝置界定之平面的軸量測的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總內部高度在壓縮步驟之前介於約50與200 μm之間、介於約75與150 μm之間、介於約90與130 μm之間或為約110 μm。
- 如請求項18至2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壓縮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該壁之步驟將該氣體之一部分自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排向至少該微通道之該第一部分中。
- 如請求項18至2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在壓縮步驟之前,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該壁之外表面大體上為平面的,且在壓縮步驟之後,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該壁之該外表面為凹面的。
- 如請求項18至26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在引入該樣品液體時,該樣品液體藉由毛細管作用流過該微通道之至少一部分,直至該樣品液體之前導液-氣介面達至(i)在通道內且安置在該微通道之至少該第二部分上游的第一毛細管擋止物及/或(ii)該前導液-氣介面下游之氣體壓力變得足夠高以終止該樣品液體之其他下游毛細管流動為止。
- 如請求項27之方法,其包含在該樣品液體之下游流動停止之後,藉由減少施加至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該壓縮來減少該樣品液體之該前導液-氣介面上的氣體壓力,從而引起該樣品液體沿該微通道朝向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移動另一距離。
- 如請求項28之方法,其包含減少施加至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該壓縮的速率,該速率足以引起該樣品液體之該前導氣液介面以至少約10 μm s-1 、至少約20 μm s-1 、至少約50 μm s-1 、至少約400 μm s-1 、至少約600 μm s-1 、至少約750 μm s-1 、至少約1000 μm s-1 、至少約1250 μm s-1 或至少約1500 μm s-1 之速率朝向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移動。
- 如請求項28或29之方法,其包含減少施加至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該壓縮的速率,該速率足以引起該樣品液體之該前導氣液介面以約2000 μm s-1 或更低、約1900 μm s-1 或更低、約1800 μm s-1 或更低、約1500 μm s-1 或更低、約1250 μm s-1 或更低、約1000 μm s-1 或更低、約750 μm s-1 或更低、約500 μm s-1 或更低、約250 μm s-1 或更低、約150 μm s-1 或更低、約100 μm s-1 或更低或約75 μm s-1 或更低之速率朝向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移動。
- 如請求項28至30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另一距離是沿著該微通道在如首先終止之該樣品液體的前導氣體介面與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最大壓縮點之間的總距離的約10%至60%、約20%至50%、約25%至40%、約25%、約35%或約50%。
- 如請求項28至31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另一距離為至少約1 mm、至少約2 mm、至少約3 mm、至少約4 mm或至少約5 mm。
- 如請求項28至32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另一距離為約10 mm或更小、約9 mm或更小、約8 mm或更小、約7 mm或更小、約6 mm或更小或約5 mm或更小。
- 如請求項28至3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另一距離引起該樣品液體使該微通道內之該前導氣體介面前方至少約100 nL、至少約200 nL、至少約300 nL或至少約400 nL體積的氣體移位。
- 如請求項28至3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另一距離引起該樣品液體使該微通道內之該前導氣體介面前方約1000 nL或更少、約900 nL或更少、約800 nL或更少、約700 nL或更少、約600 nL或更少或約500 nL或更少體積的氣體移位。
- 如請求項28至3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微通道包含有包含一或多種沈積於其中之第一試劑的第一試劑區,該試劑區安置於如首先終止之該樣品液體的該前導氣體介面與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最大壓縮點之間,且該另一距離足以使得該樣品液體之該前導氣體介面橫過整個第一試劑區。
- 如請求項28至36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減少施加至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該壓縮之步驟與賦予能量脈衝同時執行。
- 如請求項37之方法,其中改變該氣體在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中之壓力誘發混合。
- 如請求項28至3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包含在該樣品液體之該前導氣液介面已沿該微通道朝向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行進預定的另一距離之後停止減少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壓縮之步驟,此時該樣品液體藉由毛細管作用流動,直至該樣品液體之前導液-氣介面達至(i)在安置在該第一毛細管擋止物下游及該微通道之至少該第二部分上游之該通道內的第二毛細管擋止物及/或(ii)該前導液-氣介面下游之該氣體壓力變得足夠高以終止該樣品液體之其他下游毛細管流動為止。
- 如請求項37至39之方法,其中所述試劑可藉由該樣品液體而移動。
- 如請求項39至40之方法,其包含在該樣品液體之下游停止流動、在減少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壓縮得步驟終止之後,藉由進一步減少施加至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壓縮再次減少該樣品液體之該前導液-氣介面上的氣體壓力,從而使得該樣品液體沿該微通道朝向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再次移動另一距離。
- 如請求項41之方法,其包含減少施加至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壓縮的速率,該速率足以引起該樣品液體之該前導氣液介面以至少約400 μm s-1 、至少約600 μm s-1 、至少約750 μm s-1 、至少約1000 μm s-1 、至少約1250 μm s-1 或至少約1500 μm s-1 之速率朝向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移動。
- 如請求項41至42中任一項之方法,其包含減少施加至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壓縮的速率,該速率足以引起該樣品液體之該前導氣液介面以約2000 μm s-1 或更低、約1900 μm s-1 或更低、約1800 μm s-1 或更低或約1700 μm s-1 或更低之速率朝向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移動。
- 如請求項41至4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另一距離在沿著該微通道在如首先終止之該樣品液體的該前導氣體介面與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最大壓縮點之間的總距離的約10%與60%之間、約20%與50%之間、約25%與40%之間,為約25%、約35%或約50%。
- 如請求項41至4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另一距離為至少約1 mm、至少約2 mm、至少約3 mm、至少約4 mm或至少約5 mm。
- 如請求項41至4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另一距離為約10 mm或更小、約9 mm或更小、約8 mm或更小、約7 mm或更小、約6 mm或更小或約5 mm或更小。
- 如請求項41至46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另一距離使得該樣品液體使該微通道內之該前導氣體介面前方至少約100 nL、至少約200 nL、至少約300 nL或至少約400 nL體積的氣體移位。
- 如請求項41至47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另一距離使得該樣品液體使該微通道內之該前導氣體介面前方約1000 nL或更少、約900 nL或更少、約800 nL或更少、約700 nL或更少、約600 nL或更少或約500 nL或更少體積的氣體移位。
- 如請求項41至4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微通道包含第二試劑區,該第二試劑區包含一或多種沈積於其中的第二試劑,該第二試劑區安置於該第一試劑區與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最大壓縮點之間,且該另一距離足以使得該樣品液體之該前導氣體介面橫穿過整個第二試劑區。
- 如請求項41至49中任一項之方法,其包含在該樣品液體之該前導氣液介面已沿該微通道朝向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再次行進預定的另一距離之後停止進一步減少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壓縮之步驟,此時該樣品液體藉由毛細管作用流動,直至該樣品液體之前導液-氣介面達至(i)安置在該第一毛細管擋止物下游及該微通道之至少該第二部分上游之該通道內的第二毛細管擋止物及/或(ii)該前導液-氣介面下游之該氣體壓力變得足夠高以終止該樣品液體之其他下游毛細管流動為止。
- 如請求項43至50中任一項之方法,其包含執行反覆改變該氣體在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中之壓力的步驟,同時執行減少施加至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的壓縮之步驟。
- 如請求項51之方法,其中改變該氣體在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中之壓力誘發混合。
-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微通道與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上游的周圍大氣氣態連通,且相對於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下游的周圍大氣進行密封,由此壓縮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將氣體自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排向該微通道之該第一部分。
- 如請求項18至5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包含在該樣品液體中誘發壓力振盪之步驟之前維持至少約50%、至少約65%、至少約75%、至少約85%、至少約90%的壓縮。
-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液-氣介面大體上垂直於該微通道之縱軸而定向。
-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微通道之該第一部分及該第二部分沿該微通道之縱軸依次定位。
-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液-氣介面沿大體上垂直軸定向,且該微通道之縱軸沿大體上水平軸定向。
-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在同時反覆改變該氣體在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中之壓力時,使該液-氣介面之平均位置沿該微通道平移一段大於沿該微通道振盪之振幅的距離。
-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樣品液體包含與磁性顆粒之免疫連接結合的螢光標籤及不含任何磁性顆粒的螢光標籤,且該方法進一步包含將磁場施加至該微通道之該第一部分,同時反覆改變該氣體在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中之壓力。
- 如請求項59之方法,其中該磁場之軸大體上平行於由該液-氣介面界定之對稱軸而定向。
- 如請求項59或60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將該液-氣介面之位置沿該微通道之縱軸平移,且其中該磁場之軸大體上垂直於該微通道之該縱軸而定向。
-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微通道之第一部分包含沿該微通道之該第一部分的縱軸彼此間隔開的複數個樣品液-氣介面,且反覆改變該氣體在該微通道之該第二部分中之壓力的步驟包含相對於該微通道之該縱軸振盪所述介面之位置。
- 如請求項62之方法,其中振盪各介面之該位置沿大體上垂直於該微通道之該第一部分之該縱軸的軸進行。
- 一種在微流體裝置內移動樣品液體之方法,其包含: 壓縮微流體裝置之微通道之壁的一部分; 將樣品液體引入該微通道中,該液體僅沿該微通道的一部分朝向該微通道之經壓縮之壁前進;及 藉由至少部分地減少該壁之該壓縮及振盪該經壓縮之壁進一步沿該微通道朝向該微通道之該經壓縮之壁移動該樣品液體。
- 如請求項64之方法,其包含同時執行減少該壓縮及振盪該壁之步驟。
- 如請求項64或6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壓縮該壁之步驟包含將該微通道之高度減少至少約50 μm、至少約60 μm或至少約70 μm。
- 如請求項64至66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振盪該壁之步驟包含將該壁振盪約10 μm或更小、約7.5 μm或更小或約5 μm或更小之距離,該距離沿對應於該微通道之高度的維度進行量測。
- 如請求項64至67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振盪該壁之步驟包含將該壁振盪至少約1 μm、至少約2 μm或至少約2.5 μm之距離。
- 一種方法,其包含: 提供毛細管,該毛細管包含界定縱軸之毛細管通道,且包含沿該縱軸安置於該毛細管通道之各別的有順序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內的液體及氣體,該液體及氣體在其間形成氣-液介面;及 振盪該氣體之壓力。
- 如請求項69之方法,其中該毛細管界定沿該毛細管通道之該第一部分之該縱軸彼此間隔開的複數個空腔,各空腔包含安置於其中之氣體,各空腔內之該氣體及該液體在其間形成氣-液介面。
- 如請求項5至6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壁為外壁。
- 一種微流體裝置,其包含: 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其相對於彼此緊固,共同具有大體上平面的延伸區,且至少部分地界定微流體通道網路,其中該第一基板界定該微流體網路之微通道的上內表面或下內表面,且該第二基板界定該微通道之兩個相對側壁中之至少一者;及 試劑,該試劑之第一部分在該微通道之該兩個相對側壁之間的該微通道之該上內表面或下內表面上安置於該微通道內,且該試劑之第二部分沿大體上垂直於該第一基板及該第二基板之該平面的延伸區之軸在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安置於該微通道外部。
- 如請求項72之微流體裝置,其進一步包含相對於該第二基板緊固之第三基板,該第三基板與該第一基板及該第二基板一起具有大體上平面的延伸區,且與該第一基板及該第二基板一起至少部分地界定該微流體通道網路,其中該第三基板界定該微通道之該上內表面或該下內表面中之另一者。
- 如請求項72或73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試劑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裂解試劑、緩衝試劑、可偵測標記之試劑(例如,經螢光標記之試劑)、經組態以特別結合待偵測之目標的試劑、以磁性方式標記之試劑或其組合。
- 如請求項72至74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試劑呈非液態,例如乾燥或冷凍乾燥狀態。
- 如請求項72至75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在該微流體裝置之使用期間,該微通道內之試劑之該第一部分被樣品液體溶解,且實質上全部的該微通道外之試劑之該第二部分保持不被該樣品液體溶解,及/或沿大體上垂直於該第一基板及該第二基板之該平面的延伸區之該軸保持安置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的該微通道外部。
- 如請求項73至76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一基板、該第二基板或該第三基板中之至少一者,例如至少兩者或所有三者由沿大體上垂直於該第一基板及該第二基板之該平面的延伸區之該軸的多個層構成。
- 如請求項73至77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一基板、該第二基板或該第三基板中之至少一者,例如至少兩者或所有三者由沿大體上平行於該第一基板及該第二基板之該平面的延伸區之軸安置的兩個或更多個單獨的基板構成。
- 如請求項73至78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二基板包含黏著層,該黏著層將該第一基板及該第二基板緊固在一起並且將該第二基板及該第三基板緊固在一起。
- 如請求項72至79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二基板界定該微通道之兩個相對側壁。
- 如請求項72至80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微通道界定縱軸,且該微通道之至少一個,例如兩個側壁界定複數個空腔,其各自具有在該空腔之位置處大體上垂直於該縱軸定向的縱軸。
- 如請求項81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試劑之該第二部分包括以下試劑,其(i)沿大體上垂直於該第一基板及該第二基板之該平面的延伸區之軸在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安置於該微通道外部的試劑,及(ii)在鄰近空腔之間之位置處沿大體上平行於該通道之該縱軸的軸安置在所述鄰近空腔之間的試劑。
- 如請求項72至82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二基板界定該微通道之兩個相對側壁。
- 一種微流體裝置,其包含: 微流體通道網路,其包含經組態以接納液體之微通道及與該微通道流體連通之機械操縱區,該機械操縱區包含第一操縱部分及第二操縱部分,且其中該第一操縱部分及該第二操縱部分中之一者相對於該第一操縱部分及該第二操縱部分中之另一者的機械操縱誘發若存在於該微通道中之液體的移動; 第一電極,其經安置以在第一位置處接觸該微流體通道網路內之液體; 第一導電導線,其自該第一電極延伸至安置於該微流體通道網路外部之該微流體裝置上的第一電觸點,該第一導電導線包含安置於該機械操縱區內或鄰近處的第一導線部分; 第二電極,其經安置以在與該第一位置間隔開的第二位置處接觸該微流體網路內之液體; 第二導電導線,其自該第二電極延伸至安置於該微流體通道網路外部之該微流體裝置上且與該第一電觸點間隔開的第二電觸點,該第二導電導線包含安置於該機械操縱區內或鄰近處的第二導線部分; 其中該第一電極及該第二電極各自經配置以在各別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處執行各別液體感測或目標偵測功能,且該第一操縱部分及該第二操縱部分中之一者相對於該第一操縱部分及該第二操縱部分中之另一者的機械操縱使該第一導線及該第二導線彼此電連通,或中斷該第一導線與該第二導線之間的電連通。
- 如請求項84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機械操縱區為與該微通道流體連通之氣囊。
- 如請求項85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一操縱部分為該氣囊之第一壁,且該第二操縱部分為該氣囊之第二壁,該第一壁及該第二壁彼此相對地安置。
- 如請求項85或86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一操縱部分及該第二操縱部分經安置以使得該機械操縱區之壓縮使該第一導線及該第二導線彼此電連通。
- 如請求項87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一操縱部分及該第二操縱部分各自安置於該機械操縱區之該第一壁及該第二壁中之一者的內表面上,且該第一壁及該第二壁中之另一者的內部包含經配置以在壓縮該機械操縱區後使該第一導線及該第二導線彼此電連通的導電表面。
- 如請求項88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導電表面為緊固至該第一壁及該第二壁中之另一者的該內部的導電橋聯構件之表面。
- 一種用於偵測來自個體之樣品中之抗冠狀病毒棘狀蛋白抗體的方法,該方法包含: 使該樣品經歷包含第一試劑及第二試劑之血清學分析, 其中該第一試劑包含冠狀病毒棘狀蛋白之受體結合域(RBD)或其片段,且結合至或經配置(configured)以結合至可偵測標記或捕獲劑,且 其中該第二試劑結合至或經配置以結合至可偵測標記或捕獲劑,且 其中該第一試劑及該第二試劑結合至該抗冠狀病毒棘狀蛋白抗體以形成包含該第一試劑、該抗冠狀病毒棘狀蛋白抗體及該第二試劑的複合物,此時該複合物之形成指示該抗冠狀病毒棘狀蛋白抗體在該樣品中之存在。
- 如請求項90之方法,其中該第二試劑包含該冠狀病毒棘狀蛋白之S1次單元或其片段。
- 如請求項90或請求項91之方法,其中該RBD之胺基酸序列與SARS-CoV-2之棘狀蛋白之胺基酸319至541(SEQ ID NO: 1)具有至少75%、80%、85%、90%、95%、96%、97%、98%、99%、99.5%或100%的序列一致性。
- 如請求項90至92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冠狀病毒棘狀蛋白之該RBD及/或S1次單元或其片段進一步包含Fc域。
- 如請求項90至9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一試劑結合至或經配置以結合至該可偵測標記。
- 如請求項90至9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第一試劑結合至或經配置以結合至該捕獲劑。
- 如請求項90至93及9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二試劑結合至或經配置以結合至該可偵測標記。
- 如請求項90至94及96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二試劑結合至或經配置以結合至該捕獲劑。
- 如請求項90至97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可偵測標記包含螢光顆粒,例如螢光乳膠珠粒。
-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捕獲劑包含生物素、抗生物素蛋白(avidin)、鏈親和素(streptavidin)及/或磁珠。
- 如請求項90至99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在如請求項72至89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內執行。
- 如請求項90至100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冠狀病毒為SARS-CoV-2。
- 如請求項90至101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樣品包含血液、血清或血漿。
- 如請求項90至102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在使該樣品經歷結合分析之前該樣品與乳膠顆粒接觸。
- 如請求項90至10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在使該樣品經歷該結合分析之前該樣品與包含鹽溶液之緩衝液接觸。
- 如請求項90至10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在使該樣品經歷結合分析後,偵測到該抗冠狀病毒棘狀蛋白抗體之存在。
- 如請求項100至10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試劑包含該捕獲劑或該可偵測標記。
- 如請求項72至89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 該微通道包含在其內乾燥之第一試劑及第二試劑, 其中該第一試劑包含冠狀病毒棘狀蛋白之RBD或其片段,且結合或經配置以結合可偵測標記或捕獲劑,且 其中該第二試劑結合或經配置以結合可偵測標記或捕獲劑,且 其中該第一試劑及該第二試劑在用樣品溶解時形成包含該第一試劑、若存在於該樣品中之抗冠狀病毒棘狀蛋白抗體及該第二試劑的複合物。
- 如請求項107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RBD之胺基酸序列與SARS-CoV-2之棘狀蛋白之胺基酸319至541(SEQ ID NO: 1)具有至少75%、80%、85%、90%、95%、96%、97%、98%、99%、99.5%或100%的序列一致性。
- 如請求項107或108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冠狀病毒棘狀蛋白之該RBD或S1次單元或其片段進一步包含Fc域。
- 如請求項107至109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一試劑結合或經配置以結合該可偵測標記。
- 如請求項107至110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一試劑結合至或經配置以結合至該捕獲劑。
- 如請求項107至109及111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二試劑結合至或經配置以結合至該可偵測標記。
- 如請求項107至110及112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二試劑結合至或經配置以結合至該捕獲劑。
- 如請求項107至113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可偵測標記包含螢光顆粒,例如螢光乳膠珠粒。
- 如請求項101至114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捕獲劑包含磁珠。
- 如請求項107至115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冠狀病毒為SARS-CoV-2。
- 如請求項107至116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樣品包含血液、血清或血漿。
- 一種用於偵測來自個體之樣品中之抗冠狀病毒棘狀蛋白抗體的微流體裝置,該裝置包含: 第一微通道,其包含在其內乾燥之第一試劑及第二試劑,及 第二微通道,其包含在其內乾燥之第一試劑及第二試劑,其中 該第一微通道中之第一結合部分及第二結合部分各自包含冠狀病毒棘狀醣蛋白之S1次單元,且其中 該第二微通道中之第一試劑包含該冠狀病毒棘狀醣蛋白之該S1次單元,且該第二微通道中之第二試劑包含該冠狀病毒棘狀蛋白之受體結合域(RBD),其中 所述第一試劑中之每一者結合或經配置以結合可偵測標記或捕獲劑,且其中 所述第二試劑中之每一者結合或經配置以結合至可偵測標記或捕獲劑,且 其中所述第一試劑及所述第二試劑中之每一者在用該樣品溶解時形成包含該第一試劑、該抗冠狀病毒棘狀蛋白抗體及該第二試劑的複合物。
- 如請求項118之微流體裝置,其進一步包含第三微流體通道,該第三微流體通道包含與該第二微通道中之第一試劑及該第二試劑一致的第一試劑及第二試劑。
- 如請求項118或請求項119之微流體裝置,其進一步包含有包含對照試劑之微通道。
- 如請求項120之微流體裝置,其中所述對照試劑包含該可偵測標記及該捕獲劑。
- 如請求項118至121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RBD之胺基酸序列與SARS-CoV-2之棘狀蛋白之胺基酸319至541(SEQ ID NO: 1)具有至少75%、80%、85%、90%、95%、96%、97%、98%、99%、99.5%或100%的序列一致性。
- 如請求項118或122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冠狀病毒棘狀蛋白之該RBD或S1次單元或其片段進一步包含Fc域。
- 一種用於偵測來自個體之樣品中之冠狀病毒抗原的方法,該方法包含: 使該樣品經歷包含第一試劑及第二試劑之結合分析, 其中該第一試劑包含針對冠狀病毒抗原之抗體, 其中該第一試劑經可偵測標記或捕獲劑標記,且 其中該第二試劑附接至可偵測標記或捕獲劑,且 其中該第一試劑及該第二試劑可結合該冠狀病毒抗原以形成包含該第一試劑、該冠狀病毒或冠狀病毒抗原及該第二試劑的複合物。
- 如請求項124之方法,其中該第二試劑包含針對該冠狀病毒抗原之第二抗體。
- 如請求項124至12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抗原為冠狀病毒之棘狀蛋白、核衣殼蛋白、包膜蛋白、膜蛋白或血球凝集素-酯酶二聚體蛋白。
- 如請求項126之方法,其中該抗原為核衣殼蛋白。
- 如請求項124至127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一試劑結合或經配置以結合該可偵測標記。
- 如請求項124至127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一試劑結合或經配置以結合該捕獲劑。
- 如請求項124至127及129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二試劑結合或經配置以結合該可偵測標記。
- 如請求項124至128及130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二試劑結合或經配置以結合該捕獲劑。
- 如請求項124至131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可偵測標記包含螢光標記,例如螢光乳膠珠粒。
- 如請求項124至132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捕獲劑包含磁珠。
- 如請求項124至13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在如請求項72至89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內執行。
- 如請求項124至13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冠狀病毒為SARS-CoV-2。
- 如請求項124至13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樣品包含血液、血清、血漿、唾液、黏液及/或自咽喉、鼻咽或鼻拭子收集之試樣。
- 如請求項124至136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在使該樣品經歷該結合分析之前該樣品與乳膠顆粒接觸。
- 如請求項124至137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在使該樣品經歷該結合分析之前該樣品與包含鹽溶液之緩衝液接觸。
- 如請求項124至13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在使該樣品經歷該結合分析後,偵測到該冠狀病毒抗原之存在。
- 一種用於偵測來自個體之樣品中之冠狀病毒抗原的微流體裝置,該裝置包含: 微通道,其包含在其內乾燥之第一試劑及第二試劑, 其中該第一試劑包含針對該冠狀病毒抗原之抗體, 其中該第一試劑結合或經配置以結合可偵測標記或捕獲劑,且 其中該第二試劑結合或經配置以結合可偵測標記或捕獲劑,且 其中第一結合部分及第二結合部分在用該樣品溶解時形成包含該第一試劑、該冠狀病毒抗原及該第二試劑的複合物。
- 如請求項140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二試劑包含針對該冠狀病毒抗原之抗體。
- 如請求項140至141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抗原包含冠狀病毒之棘狀蛋白、核衣殼蛋白、包膜蛋白、膜蛋白或血球凝集素-酯酶二聚體蛋白。
- 如請求項140至142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一試劑結合至或經配置以結合至該可偵測標記。
- 如請求項140至142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一試劑結合至或經配置以結合至該捕獲劑。
- 如請求項140至142及144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二試劑結合至或經配置以結合至該可偵測標記。
- 如請求項140至143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第二試劑結合至或經配置以結合至該捕獲劑。
- 如請求項140至146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可偵測標記包含螢光標記,例如螢光乳膠珠粒。
- 如請求項140至147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捕獲劑包含磁珠。
- 如請求項140至148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冠狀病毒為SARS-CoV-2。
- 如請求項140至149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樣品包含血液、血清、血漿、唾液、黏液及/或自咽喉、鼻咽或鼻拭子收集之試樣。
- 如請求項140至150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進一步包含第二微流體通道,該第二微流體通道包含與該第一試劑及該第二試劑一致之試劑。
- 如請求項140至151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進一步包含第二或第三微流體通道,該第二或第三微流體通道包含用於結合針對冠狀病毒抗原之抗體的試劑。
- 如請求項152之微流體裝置,其中用於結合針對該冠狀病毒抗原之該抗體的所述試劑包含第一試劑,該第一試劑包含冠狀病毒棘狀蛋白之受體結合域(RBD)或其片段,其中該第一試劑結合或經配置以結合可偵測標記或捕獲劑,及 第二試劑,其中該第二試劑包含結合或經配置以結合可偵測標記或捕獲劑之抗免疫球蛋白抗體,且 其中該第一試劑及該第二試劑結合至該抗冠狀病毒棘狀蛋白抗體以形成包含該第一試劑、該抗冠狀病毒棘狀蛋白抗體及該第二試劑的複合物,此時該複合物之形成指示針對該冠狀病毒抗原之該抗體在該樣品中之存在。
- 如請求項153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抗免疫球蛋白抗體為抗IgA抗體或抗IgG抗體。
- 如請求項154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抗免疫球蛋白抗體為抗IgA抗體。
- 如請求項145至165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進一步包含有包含對照試劑之第二、第三或第四微通道。
- 一種製品,其包含: 微流體裝置,其界定其中之微流體通道網路; 供應電極,其包含供應觸點、供應導線及供應部分,其中該供應觸點及供應導線中之每一者安置在該微流體通道網路外部,且感測導線沿該微流體裝置從該供應觸點延伸至安置於該微流體通道網路內之供應位置處的該供應部分;及 感測電極,其包含感測觸點、包含複數個感測導線部分之感測導線以及複數個液體感測部分,其中:(i)該感測觸點及各感測導線部分安置在該微流體通道網路外部,且(ii)各液體感測部分在各別液體感測位置處安置於該微流體通道網路內,各液體感測位置(a)與該供應位置及其他液體感測位置間隔開,且(b)經由所述感測導線部分中之至少一者與其他液體感測部分電連通。
- 如請求項157之製品,其中該微流體通道網路包含複數個通道,且至少複數個所述各別液體感測位置中之每一者安置於該複數個通道中之一不同通道中。
- 如請求項158之製品,其中該感測電極包含數目N個連續感測對,各感測對包含所述感測導線部分中之至少一者及安置於該複數個通道中之各別一者中的所述液體感測部分中之至少一者,其中該數字N為至少2、至少3、至少4或至少5。
- 如請求項159之製品,其中該N個連續感測對中之每一者的該液體感測部分安置於該複數N個通道中之不同的各別一者中。
- 如請求項157至160中任一項之製品,其中該感測導線包含第一感測導線分支及第二感測導線分支,且該第一感測導線分支及該第二感測導線分支中之每一者包含安置於該微流體通道網路之各別不同通道內的所述液體感測部分中之至少一者。
- 如請求項161之製品,其中該第一感測導線分支包含複數個所述感測導線部分。
- 如請求項157至160中任一項之製品,其中該微流體通道網路包含導電液體,該導電液體在該供應部分與該複數個液體感測部分中之至少一者,例如所有的該複數個液體感測部分之間建立連續性。
- 如請求項163之製品,其中該導電液體包含從以下所組成之群組的樣品中選擇:基於血液之液體、全血、指尖血、靜脈血、血漿、鼻咽樣品、唾液、痰、尿液、緩衝液或其組合。
- 如請求項163或164之製品,其中該微流體通道網路內之該導電液體的總體積為約100 μL或更少、約50 μL或更少、約25 μL或更少、約15 μL或更少或約10 μL或更少。
- 一種系統,其包含: 本文所揭示且其中接納如請求項157至165中任一項之製品的讀取器中之任一者。
- 一種方法,其包含: 在微流體通道網路內之供應位置處將電供應信號輸入該微流體通道網路內之該供應位置處存在的導電液體中; 在感測電極之感測觸點處測定電輸出信號,該感測電極包含:(i)導電感測導線,(ii)第一液體感測部分,其經由該感測導線與該感測觸點電連通,且界定該微流體網路內之第一液體感測位置,且經配置以與若在該第一感測位置處存在於該微流體網路內的該導電液體電連通,及(iii)第二液體感測部分,其與該感測觸點電連通,且界定該微流體網路內之第二液體感測位置,且經配置以與若在該第二感測位置處存在於該微流體網路內的該導電液體電連通;其中(a)該供應位置、該第一液體感測位置及該第二液體感測位置中之每一者與該供應位置、該第一液體感測位置及該第二液體感測位置中之其他者間隔開,且(b)該供應位置及該感測電極在導電液體不存在下彼此電隔離,該導電液體安置於該微流體通道網路內,且自該供應位置延伸至該第一液體感測位置及該第二液體感測位置中之至少一者;及 基於第二信號之測定,判定該導電液體是否存在於該供應位置處,且亦判定是否在該微流體通道網路內自該供應位置延伸至該第一液體感測位置及該第二液體感測位置中之至少一者。
- 如請求項167之方法,其中該微流體通道網路安置於微流體裝置內。
- 如請求項168之方法,其中該微流體裝置包含供應電極,且該供應電極之供應部分安置於該微流體通道網路內,且界定該供應位置。
- 如請求項169之方法,其中該供應電極包含供應觸點及供應導線,該供應觸點及該供應導線各自安置在該微流體通道網路外部,該供應觸點經由該供應導線與該供應部分電連通,且其中輸入步驟包含將該第一電信號輸入該供應觸點中。
- 如請求項140至156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i)該微通道為第一分析通道,且(ii)該微流體裝置包含樣品施加端口及安置於該樣品施加端口與該第一分析通道之間且與其流體連通的供應通道。
- 如請求項171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微流體裝置包含安置於該樣品施加端口、該供應通道或其組合內的至少一個乾燥抗凝血劑區。
- 如請求項172之微流體裝置,其中可溶性之該至少一個乾燥抗凝血劑區安置(i)在該樣品施加端口內或鄰近處,或在該兩個位置,或(ii)在該供應通道內且與該樣品施加端口間隔開該供應通道之長度,例如至少約3 mm、至少約5 mm、至少約7.5 mm或至少約10 mm之長度,該長度基本上不含或不含可溶性乾燥抗凝血劑。
- 如請求項173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個乾燥抗凝血劑區安置於該樣品施加端口內或鄰近處,且該微流體裝置包含可溶性乾燥抗凝血劑之第二區,該第二區安置於該供應通道內且與乾燥抗凝血劑之第一區間隔開該供應通道之長度,例如至少約3 mm、至少約5 mm、至少約7.5 mm或至少約10 mm之長度,該長度基本上不含或不含可溶性抗凝血劑。
- 如請求項172至174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乾燥抗凝血劑包含肝素鋰或基本上由其組成。
- 如請求項124至139中任一項之方法,其包含在使該樣品經歷結合分析之步驟之至少一部分期間將該樣品加熱至介於約37℃與47℃之間。
- 如請求項176之方法,其包含在使該樣品經歷結合分析之步驟之至少一部分期間將該樣品加熱至介於約40℃與44℃之間。
- 如請求項177之方法,其包含在使該樣品經歷結合分析之步驟之至少一部分期間將該樣品加熱至約42℃。
- 如請求項124至139或176至17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使該樣品經歷該結合分析之步驟的至少實質上全部、基本上全部或整個在微流體裝置之微流體通道網路內進行。
- 如請求項179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含將該樣品引入該微流體通道網路之樣品端口中,且使該樣品經歷該結合分析之步驟包含使該樣品之至少第一部分沿與該樣品端口流體連通之供應通道流動。
- 如請求項180之方法,其中引入之步驟及/或流動之步驟包含使該樣品之該第一部分與安置於該樣品端口及/或該供應通道內的可溶性乾燥抗凝血劑接觸。
- 如請求項181之方法,其中接觸包含使該樣品之該第一部分與安置於該樣品端口內及/或與其鄰近之該供應通道內的可溶性乾燥抗凝血劑接觸,且使該樣品沿該供應通道之長度流動,該長度基本上不含或不含乾燥抗凝血劑,且隨後使該樣品之該第一部分與安置於該供應通道內的第二量之可溶性乾燥抗凝血劑接觸。
- 如請求項182之方法,其中使該樣品之該第一部分沿基本上不含或不含可溶性乾燥抗凝血劑的該供應通道之該長度流動之步驟包含使該樣品之該第一部分之前邊緣沿該供應通道之該長度流動至少約3 mm、至少約5 mm、至少約7.5 mm或至少約10 mm,隨後該前邊緣接觸該第二量之可溶性乾燥抗凝血劑。
- 如請求項181至18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可溶性乾燥抗凝血劑包含肝素鋰或基本上由其組成。
- 如請求項180至18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含在使該樣品沿該供應通道流動之步驟的約15分鐘內、約12.5分鐘內、約11.5分鐘內或約10.5分鐘內判定流感病毒抗原、例如SARS-CoV-2抗原之冠狀病毒抗原及其組合中之至少一者的存在。
- 如請求項180至18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使該樣品經歷該結合分析之步驟包含使該樣品之一部分與該第一試劑及該第二試劑組合,其中與該第一試劑及該第二試劑組合之樣品的總體積為約5 μL或更少、約4 μL或更少、約3 μL或更少、約2.5 μL或更少、約2 μL或更少或約1.75 μL或更少。
- 如請求項186之方法,其中與該第一試劑及該第二試劑組合之樣品的總體積由與可溶性乾燥抗凝血劑接觸的該樣品之至少一部分組成。
- 如請求項179至187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使該樣品經歷該結合分析之步驟包含使該樣品與該微流體裝置之該微流體通道網路內的該第一試劑及該第二試劑中之至少一者接觸,且當該樣品與該第一試劑及該第二試劑中之該至少一者接觸時,以至少一個頻率振盪該樣品之液-氣介面的氣體之壓力維持一段振盪時間。
- 如請求項188之方法,其中該至少一個頻率為聲頻,例如介於約900 Hz與1300 Hz之間、介於約1000 Hz與1200 Hz之間或介於約1050 Hz與1150 Hz之間的頻率。
- 如請求項188或189之方法,其中該振盪時間介於約5秒與60秒之間、介於約10秒與50秒之間、介於約15秒與40秒之間或介於約20秒與30秒之間。
- 如請求項188至190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以該至少一個頻率振盪該氣體之壓力包含在該振盪時間期間使該至少一個頻率諸如呈三角波、方波或正弦波例如週期性變化,該至少一個頻率在該振盪之平均頻率的約1%與25%之間、約2.5%與15%之間或約5%與12.5%之間的頻率範圍內。
- 如請求項188至191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變化週期性進行,且該週期性變化之時間段介於該振盪時間的約1%與約25%之間、約2%與約20%之間或約3%與約15%之間。
- 如請求項192之方法,其中該振盪時間為約25秒,在該振盪時間期間平均振盪頻率為約1100 Hz,在該振盪時間期間振盪頻率範圍為約100 Hz(約1050 Hz至約1150 Hz),且週期性變化呈正弦波或三角波在約1.5秒之時間段內進行。
- 如請求項191至19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變化(a)週期性進行,且週期性變化之步驟在該振盪時間期間進行數目N次,其中N = x × tosc / tper ,其中x為至少約0.5、至少約0.1、至少約0.25、至少約0.5、至少約0.75、至少約0.9、至少約0.95或至少約0.975,tosc 為該振盪時間,且tper 為週期性變化之時間段,或(b)在該振盪時間期間呈直線或非直線斜坡增大或減小來進行。
- 如請求項188至19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液-氣介面之該氣體封閉於該微流體裝置之腔室內,且振盪該氣體之壓力的步驟藉由以該至少一個頻率振盪該腔室之壁的位置進行。
- 如請求項195之方法,其中振盪該壁之該位置包含以該至少一個頻率振盪該腔室之一內部維度,例如高度或寬度。
- 如請求項195或196之方法,其中振盪該壁之該位置包含將該壁之該內部維度振盪至少約± 5 μm、至少約± 7.5 μm或至少約± 10 μm。
- 如請求項195至197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振盪該壁之該位置包含將該壁之該內部維度振盪約± 35 μm或更小、約± 30 μm或更小或約± 25 μm或更小。
- 如請求項195至19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振盪該壁之該位置包含以該至少一個頻率振盪該液-氣介面之該氣體的體積。
- 如請求項199之方法,其中振盪該氣體之該體積包含在振盪循環期間將該體積振盪該氣體之平均總體積的至少約± 5%、至少約± 7.5%、至少約± 10%、至少約± 15%或至少約± 20%。
- 如請求項199或200之方法,其中振盪該氣體之該體積包含在振盪循環期間將該體積振盪該氣體之平均總體積的約±75%或更少、約50%或更少、約35%或更少或約27.5%或更少。
- 如請求項188至201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振盪該液-氣介面之該氣體之壓力包含將峰對峰氣體壓力振盪至少約5%、至少約10%、至少約20%、至少約25%或至少約35%之總相對量(((Pmax - Pmin )/ Pavg ) × 100),其中Pmax 為振盪循環期間的最大氣體壓力,Pmin 為振盪循環期間的最小氣體壓力,且Pavg 為振盪循環期間的平均氣體壓力。
- 如請求項188至202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振盪該液-氣介面之該氣體之壓力包含將峰對峰氣體壓力振盪約200%或更少、約135%或更少、約100%或更少或約75%或更少之總相對量(((Pmax - Pmin )/ Pavg ) × 100)。
- 如請求項188至20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振盪該液-氣介面之該氣體之壓力包含將峰對峰氣體壓力振盪至少約5 kPa、至少約10 kPa、至少約20 kPa、至少約25 kPa或至少約35 kPa之總量(Pmax - Pmin )。
- 如請求項188至20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振盪該液-氣介面之該氣體之壓力包含將峰對峰氣體壓力振盪約200 kPa或更少、約135 kPa或更少、約100 kPa或更少或約75 kPa或更少之總量(Pmax - Pmin )。
- 如請求項179至20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使該樣品經歷該結合分析之步驟包含(i)使該樣品與該微流體裝置之該微流體通道網路內的該第一試劑及該第二試劑中之至少一者接觸,(ii)沿該微流體通道網路之通道在第一方向上移動該樣品之液-氣介面,(iii)當該樣品之該液-氣介面接觸安置於該通道內的電極時進行感測,及(iv)使該樣品沿該通道在該第一方向上之運動停止。
- 如請求項206之方法,其中該電極為第一電極,且在停止該第一方向上之運動的步驟之後,該方法進一步包含(i)沿該通道在與該第一方向相對的第二方向上移動該樣品之該液-氣介面,直至該液-氣介面超過安置於該通道內之第二電極的位置為止,(ii)經由該第二電極感測該液-氣介面超過該第二電極,及(iii)使該樣品沿該通道在該第二方向上之運動停止。
- 如請求項206及207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a)重複如請求項206之步驟(ii)-(iv),且隨後(b)重複如請求項207之步驟(i)-(iii)。
- 如請求項206至20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在該第一方向上移動該樣品包含增大該液氣介面之該氣體佔據的體積,且在相對的該第二方向上移動該樣品包含減小該氣體佔據的體積。
- 如請求項206至209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用於(a)執行如請求項206之步驟(ii)-(iv),且隨後(b)執行如請求項207之步驟(i)-(iii)的總時間介於約2與8秒之間、介於約3與7秒之間、介於約4與6秒之間或介於約4.5與5.5秒之間。
- 如請求項206至210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在執行如請求項191之步驟(ii)-(iv)時之該通道內由該液-氣介面之該液體移位的氣體總體積介於約75 nL與1000 nL之間、介於約150 nL與750 nL之間、介於約250 nL與550 nL之間或介於約300 nL與500 nL之間。
- 如請求項206至211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在執行如請求項191之步驟(ii)-(iv)時之沿該通道該液-氣介面橫穿的總距離介於約2 mm與10 mm之間、介於約3 mm與9 mm之間、介於約4 mm與8 mm之間、介於約4 mm與7 mm之間或介於約4 mm與6 mm之間。
- 如請求項207至212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一電極及該第二電極沿該通道之縱軸間隔開介於約2 mm與10 mm之間、介於約3 mm與9 mm之間、介於約4 mm與8 mm之間、介於約4 mm與7 mm之間或介於約4 mm與6 mm之間的距離。
- 如請求項188至21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液-氣介面之該氣體的總體積介於約1 μL與約25 μL之間、介於約2.5 μL與約20 μL之間、介於約3.5 μL與約15 μL之間、介於約3.5 μL與約10 μL之間或介於約3.5 μL與約 μL之間。
- 如請求項124至139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樣品包含血液、血清或血漿,例如其中該樣品包含血清及/或血漿或基本上由其組成。
- 如請求項215之方法,其中使該樣品經歷結合分析之步驟在不使該樣品經歷裂解之情況下,例如在不使該樣品經歷足以裂解該樣品內之白血球、紅血球或病毒,例如冠狀病毒,諸如SARS-CoV-2的裂解步驟之情況下進行。
- 如請求項215之方法,其中使該樣品經歷結合分析之步驟在不自該樣品中存在之細胞釋放冠狀病毒抗原之情況下,例如在不自白血球內、紅血球內或自白血球或紅血球中之任一者釋放冠狀病毒抗原之情況下進行。
- 如請求項215之方法,其中使該樣品經歷結合分析之步驟在不首先使該樣品與化學裂解試劑接觸之情況下,例如在不首先使該樣品與鹼、洗滌劑或酶以足以使細胞壁,例如該樣品中存在之白血球壁、紅血球壁或來自白血球或紅血球中之任一者之壁破裂的濃度接觸之情況下進行。
- 如請求項215之方法,其中使該樣品經歷結合分析之步驟在不首先使該樣品經歷物理裂解步驟之情況下,例如在不首先使該樣品經歷足以使所述細胞壁,例如該樣品中存在之所述白血球壁、所述紅血球壁或所述來自白血球或紅血球中之任一者之壁破裂的熱條件、滲透壓、剪切力或空蝕之情況下進行。
- 如請求項215之方法,其中使該樣品經歷結合分析之步驟在不首先使該樣品經歷足以裂解該樣品中之去包膜或失活的冠狀病毒的裂解步驟之情況下,例如在不首先使該樣品經歷足以裂解該樣品中存在之SARS-CoV-2的裂解步驟之情況下進行。
- 如請求項215至220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在使該樣品經歷該結合分析後,偵測到該冠狀病毒抗原之存在,且此外其中實質上全部的所偵測到之冠狀病毒抗原為游離抗原,例如不與完整病毒結合之抗原。
- 如請求項215至221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樣品包含血清及/或血漿或基本上由其組成。
- 如請求項222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含在一定體積之血液中凝集紅血球以製備該樣品。
- 如請求項223之方法,其中凝集紅血球包含使該一定體積之血液與針對藉由紅血球產生或者與紅血球相關之蛋白質之抗體,例如針對血型糖蛋白A之抗體接觸。
- 如請求項223或224之方法,其中凝集紅血球包含使該一定體積之血液與凝集蛋白,例如植物血球凝集素E(Phytohemagglutinin E)接觸。
- 如請求項222至22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使該樣品經歷結合分析之步驟之全部或實質上全部在微流體裝置內進行。
- 如請求項223至226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凝集之步驟在微流體裝置內進行。
- 如請求項227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含將該一定體積之血液引入該微流體裝置中,且使該血液與如請求項224之抗體或如請求項225之凝集蛋白在該微流體裝置之通道內接觸。
- 如請求項227或228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含自紅血球分離該血漿及/或血清之樣品。
- 如請求項229之方法,其中分離該血漿及/或血清之樣品之步驟在不使該血漿及/或血清通過過濾器之情況下進行。
- 如請求項229或230之方法,其中分離該血漿及/或血清之樣品之步驟在具有大體上平滑的內表面之微流體通道內進行。
- 如請求項229至231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分離該血漿及/或血清之樣品之步驟在具有不含突起之內表面的微流體通道之一部分內進行,所述突起之高度相對於該微流體通道之寬度或高度超過約10%、7.5%、5%或約2.5%。
- 如請求項229至232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分離該血漿及/或血清之樣品之步驟在具有不含突起之內表面的微流體通道之一部分內進行,所述突起經配置以如相對於沿血漿及/或血清之縱軸的運動使沿紅血球之該微流體通道之縱軸的運動減速。
- 如請求項229至23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分離該血漿及/或血清之樣品之步驟在具有至少約90度之至少一個內部轉角的微流體通道之一部分內進行。
- 如請求項226至23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微流體裝置為如請求項140至156或171至175中任一項之微流體裝置。
- 如請求項215至236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樣品為獲自感染,或被認為感染SARS-CoV-2之人類的樣品。
- 如請求項236之方法,其中該人類無症狀。
- 如請求項236之方法,其中該人類不呈現呼吸困難或嘴唇或面部泛青。
- 如請求項236或238之方法,其中獲自該人類之該樣品在症狀發作之7天內、6天內、5天內、4天內、3天內或2天內獲得。
- 如請求項236、238或239之方法,其中獲自該人類之該樣品至遲在症狀發作當天獲得。
- 如請求項236至240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獲自該人類之該樣品在關於SARS-CoV-2之血清轉化發生之前獲得。
- 如請求項215至241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抗原為SARS-CoV-2之棘狀蛋白、核衣殼蛋白、包膜蛋白、膜蛋白或血球凝集素-酯酶二聚體蛋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2062960421P | 2020-01-13 | 2020-01-13 | |
US62/960,421 | 2020-01-13 | ||
US202062972921P | 2020-02-11 | 2020-02-11 | |
US62/972,921 | 2020-02-11 | ||
US202062991446P | 2020-03-18 | 2020-03-18 | |
US62/991,446 | 2020-03-18 | ||
US202063032410P | 2020-05-29 | 2020-05-29 | |
US63/032,410 | 2020-05-29 | ||
US202063055744P | 2020-07-23 | 2020-07-23 | |
US63/055,744 | 2020-07-23 | ||
US202063067782P | 2020-08-19 | 2020-08-19 | |
US63/067,782 | 2020-08-19 | ||
US202063092371P | 2020-10-15 | 2020-10-15 | |
US63/092,371 | 2020-10-15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36735A true TW202136735A (zh) | 2021-10-01 |
Family
ID=74587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01122A TW202136735A (zh) | 2020-01-13 | 2021-01-12 | 微流體裝置中的流體控制 |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144460A1 (zh) |
EP (1) | EP4090465A2 (zh) |
JP (1) | JP2023511541A (zh) |
KR (1) | KR20220140725A (zh) |
CN (1) | CN115279497A (zh) |
AU (1) | AU2021207857A1 (zh) |
BR (1) | BR112022013759A2 (zh) |
CA (1) | CA3164354A1 (zh) |
GB (2) | GB202409315D0 (zh) |
TW (1) | TW202136735A (zh) |
WO (1) | WO2021146350A2 (zh) |
ZA (1) | ZA20220906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01611442D0 (en) | 2016-06-30 | 2016-08-17 | Lumiradx Tech Ltd | Fluid control |
US11213824B2 (en) | 2017-03-29 | 2022-01-04 |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 Microfluidic device and methods |
EP4188604A4 (en) * | 2020-08-03 | 2024-01-31 | Siemens Healthcare Diagnostics, Inc. | LYSIS DEVICES INCLUDING A PIEZOELECTRIC ELEMENT AND METHODS |
GB202218240D0 (en) | 2022-12-05 | 2023-01-18 | Oxford Nanopore Tech Plc | Sensor device |
WO2024226596A1 (en) * | 2023-04-24 | 2024-10-31 |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 Acoustic-based microfluidic amplifica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38790B1 (en) * | 1998-10-08 | 2002-01-15 | Therasense, Inc. | Small volume in vitro analyte sensor with diffusible or non-leachable redox mediator |
US7004909B1 (en) * | 2001-03-19 | 2006-02-28 | Pranalytica, Inc. | Diagnostic method for high sensitivity detection of component concentrations in human gas emissions |
US7323140B2 (en) * | 2001-03-28 | 2008-01-29 | Handylab, Inc. | Moving microdroplets in a microfluidic device |
US20030175947A1 (en) * | 2001-11-05 | 2003-09-18 | Liu Robin Hui | Enhanced mixing in microfluidic devices |
JP3605102B2 (ja) * | 2002-07-18 | 2004-12-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混合装置 |
EP2711415B1 (en) * | 2002-12-26 | 2022-02-16 | Meso Scale Technologies, LLC. | Assay cartridges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
DK1714147T3 (da) * | 2004-02-06 | 2014-10-13 | Bayer Healthcare Llc | Væsketestsensor med åbninger til ledning af et væskeflow |
US7380975B2 (en) * | 2005-01-18 | 2008-06-03 | Impulse Devices, Inc. | Hydraulic actuated cavitation chamber with integrated fluid rotation system |
WO2006105110A2 (en) * | 2005-03-29 | 2006-10-05 | Inverness Medical Switzerland Gmbh | Assay device and methods |
GB2436616A (en) * | 2006-03-29 | 2007-10-03 | Inverness Medical Switzerland | Assay device and method |
CN201885965U (zh) * | 2010-08-17 | 2011-06-29 | 西安金和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 波纹管型光纤气体感测装置 |
GB201102037D0 (en) * | 2011-02-07 | 2011-03-23 | Multi Sense Technologies Ltd | Microfluidics based assay device |
DE102011122579A1 (de) * | 2011-12-29 | 2013-07-04 |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 Verfahren zum Trennen von Suspensions- oder Kolloidbestandteilen und Vorrichtung zum Trennen von Suspensions- oder Kolloidbestandteilen |
PL400953A1 (pl) * | 2012-09-27 | 2014-03-31 | Scope Fluidics Spółka Z Ograniczoną Odpowiedzialnością | Układ mikroprzepływowy i sposób dostarczania próbki płynu ustrojowego do układu analizującego z zastosowaniem układu mikroprzepływowego |
WO2017019543A1 (en) * | 2015-07-24 | 2017-02-02 | Randel Dorian | Cell washing using acoustic waves |
US11478796B2 (en) * | 2016-10-07 | 2022-10-25 | Acousort Ab |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tical or electrical measurements in disperse fluids |
US10942110B2 (en) * | 2017-06-15 | 2021-03-09 | United Arab Emirates University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bnormalities in cells |
KR20200085789A (ko) * | 2017-10-27 | 2020-07-15 | 보스턴 마이크로플루이딕스, 인크. | 유체 샘플 수집 장치 |
-
2021
- 2021-01-12 TW TW110101122A patent/TW202136735A/zh unknown
- 2021-01-13 JP JP2022543010A patent/JP2023511541A/ja active Pending
- 2021-01-13 BR BR112022013759A patent/BR112022013759A2/pt unknown
- 2021-01-13 CA CA3164354A patent/CA3164354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01-13 WO PCT/US2021/013325 patent/WO2021146350A2/en unknown
- 2021-01-13 KR KR1020227027155A patent/KR20220140725A/ko unknown
- 2021-01-13 CN CN202180019438.2A patent/CN115279497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1-13 GB GBGB2409315.5A patent/GB202409315D0/en active Pending
- 2021-01-13 AU AU2021207857A patent/AU2021207857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01-13 EP EP21704643.2A patent/EP4090465A2/en active Pending
- 2021-01-13 GB GB2104088.6A patent/GB2611504B/en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7-08 US US17/860,933 patent/US20230144460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8-12 ZA ZA2022/09062A patent/ZA202209062B/en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BR112022013759A2 (pt) | 2022-10-11 |
JP2023511541A (ja) | 2023-03-20 |
GB2611504A (en) | 2023-04-12 |
EP4090465A2 (en) | 2022-11-23 |
KR20220140725A (ko) | 2022-10-18 |
WO2021146350A3 (en) | 2021-11-04 |
ZA202209062B (en) | 2023-04-26 |
WO2021146350A2 (en) | 2021-07-22 |
CN115279497A (zh) | 2022-11-01 |
CA3164354A1 (en) | 2021-07-22 |
AU2021207857A1 (en) | 2022-09-08 |
GB202409315D0 (en) | 2024-08-14 |
GB202104088D0 (en) | 2021-05-05 |
GB2611504B (en) | 2024-08-07 |
US20230144460A1 (en) | 2023-05-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2136735A (zh) | 微流體裝置中的流體控制 | |
Rodriguez-Moncayo et al. | A high-throughput multiplexed microfluidic device for COVID-19 serology assays | |
JP7403447B2 (ja) | 体液分析用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システム | |
Shah et al. | IgG and IgM antibody formation to spike and nucleocapsid proteins in COVID-19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x immunoblot assays | |
Bisoffi et al. | Rapid detect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s 1 and 2 by use of an improved piezoelectric biosensor | |
US20100120017A1 (en) | Rapid immune chromatographic detection by amplification of the colloidal gold signal | |
Hartanto et al. | Microfluidic immunoassay for detection of serological antibodies: A potential tool for rapid evaluation of immunity against SARS-CoV-2 | |
US20230400432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Multiple Measurable Biomarker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municable Disease | |
JP2004245831A (ja) | メンブレンアッセイ法 | |
US20100120061A1 (en) | Rapid immunochromatographic detection by amplification of the colloidal gold signal | |
US20210356464A1 (en) | Serological assays for diagnosing or confirming covid-19 virus infections | |
WO2005062052A1 (ja) | 簡易メンブレンアッセイ法及びキット | |
US9689873B2 (en) | Method for diagnosing and differentiating HIV-2 infections | |
EP1933144B1 (en) | Rapid immunochromatographic detection by amplification of the colloidal gold signal | |
WO2022024925A1 (ja) | シグナルの低下を改善した検査試薬 | |
JPWO2021146350A5 (zh) | ||
WO2006043614A1 (ja) | メンブランエンザイムイムノアッセイ法 | |
US20230168244A1 (en) | Compositions and surface acoustic wave based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infectious disease | |
Lima et al. | Lab on a Paper‐Based Device for Coronavirus Biosensing | |
US20240142446A1 (en) | Test kit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hiv infection | |
RU2808765C2 (ru) | Набор для выявления антител классов M и G к нуклеокапсиду (Nc) и рецепторсвязывающему домену спайк белка коронавируса SARS-CoV-2 | |
US20220065852A1 (en) |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viral infection | |
EP4220166A1 (en) | In vitro method for detecting antibodies in a sample | |
US20230256437A1 (en)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sars-cov-2/covid-19 disease | |
WO2021219819A1 (en) | Antibody/antigen detec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