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994556U - 一种液冷板以及液冷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冷板以及液冷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994556U CN221994556U CN202420169242.2U CN202420169242U CN221994556U CN 221994556 U CN221994556 U CN 221994556U CN 202420169242 U CN202420169242 U CN 202420169242U CN 221994556 U CN221994556 U CN 22199455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cooling
- cooling plate
- plate
- assembly
- liqu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8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冷板以及液冷箱,包括液冷板主体、纵梁组件、横梁组件和加强组件,液冷板主体包括平面板以及置于平面板下方的流道板,流道板包括向下凸起形成的管路部以及与平面板的下表面贴合的贴合部,纵梁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液冷板主体底部两侧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横梁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液冷板主体底部两侧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以及设置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的第三横梁,加强组件包括置于贴合部内且置于流道板与第三横梁之间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横梁组件、纵梁组件以及加强件,能够大幅增强液冷板的强度和稳定性,尤其在液冷板尺寸结构较大时,解决了液冷板焊缝处容易开裂,气密性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冷散热领域,尤其是一种液冷板以及液冷箱。
背景技术
随着对电池能量密度和工作稳定性的要求日益提高,液冷散热成为电池散热的重要方式。液冷箱是液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支撑承重保护的作用。
常规的液冷箱采用的是边框式结构设计,边框连接处采用焊接工艺进行连接,并使用横梁结构进行加强。边框式下箱体横梁受力大,横梁和边框连接处焊缝容易开裂,当模组结构尺寸较大时增加了焊缝失效风险,对于焊缝连接处需要额外进行强化处理,因此生产工艺复杂,加工效率低,制造成本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液冷板以及液冷箱,以克服上述中存在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钢结构液冷板以及液冷箱,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生产工艺复杂,横梁和边框连接处焊缝容易开裂,气密性不佳,加工效率低,制造成本高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液冷板,包括液冷板主体、纵梁组件、横梁组件以及加强组件。所述液冷板主体包括平面板以及置于所述平面板下方与所述平面板层叠设置的流道板,所述流道板包括向下凸起形成的管路部以及与所述平面板的下表面贴合的贴合部;所述纵梁组件沿着所述液冷板主体长度所在方向设置,所述纵梁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液冷板主体底部两侧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横梁组件沿着所述液冷板主体宽度所在方向设置,所述横梁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液冷板主体底部两侧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的第三横梁;所述加强组件置于所述贴合部内且置于所述流道板与所述第三横梁之间,所述加强组件包括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
通过设置横梁组件、纵梁组件以及置于所述贴合部内的加强件,能够大幅增强液冷板的强度和稳定性,尤其在液冷板尺寸结构较大时,解决了液冷板焊缝处容易开裂,气密性差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横梁与所述加强组件交叉重叠所在处设置第一凸起部,所述加强组件通过所述第一凸起部固定于所述流道板的下表面。
通过设置第一凸起部,第一凸起部能够与所述加强组件更好地贴合进而将加强组件固定在所述液冷板主体的下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横梁组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纵梁的下表面,所述横梁组件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纵梁的下表面。
将横梁组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的下表面,能够提高横梁组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纵梁组件的下表面为阶梯面,所述横梁组件包括与所述纵梁组件的阶梯面配合连接的第二凸起部。
所述横梁组件的第二凸起部通过与纵梁组件呈阶梯面设置的下表面配合,使得横梁组件与纵梁组件的固定更加稳定可靠,同时,阶梯面形式的配合连接也能够更好地优化液冷板空间,提高紧凑型与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梁组件和第二横梁组件还包括向上凸起设置的第三凸起部,所述第三凸起部与所述贴合部贴合进而将所述第一横梁组件和第二横梁组件固定。
通过设置第三凸起部,使得所述液冷板整体在不增加额外零部件的情况下,将所述横梁组件稳定的固定在所述液冷板主体的下表面上,进而优化液冷板整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液冷板包括与所述管路部连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置于所述液冷板主体同一侧且沿着所述液冷板主体长度所在方向的端部设置。
置于所述液冷板主体同一侧且沿着所述液冷板主体长度所在方向的端部设置的进液口和出液口便于注入制冷液。
进一步地,所述液冷板包括设置于所述平面板上表面的模组梁,所述模组梁沿着所述液冷板主体宽度所在方向设置,所述模组梁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平面板上表面两侧的第一模组梁和第二模组梁,所述第一模组梁相对于所述第二模组梁更靠近所述进液口。
通过分别设置在所述平面板上表面两侧的第一模组梁和第二模组梁,能够便于搭接电池模组。
进一步地,所述液冷板包括设置于所述平面板上表面的固定台,所述固定台置于所述进液口以及所述第一模组梁之间,所述固定台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平面板上表面两侧的第一固定台和第二固定台。
进一步地,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设置在所述箱体外侧。
通过分别设置在所述平面板上表面两侧的第一固定台和第二固定台,能够便于固定电器元件。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液冷箱,其包括如上述所述的液冷板,以及罩设于所述平面板上表面的箱体,所述箱体与所述平面板形成容纳空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冷板的正面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冷板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冷板的背面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冷板去除液冷板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纵梁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冷箱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1.液冷板主体、11.平面板、12.流道板、121.管路部、122.贴合部、2.纵梁组件、21.第一纵梁、22.第二纵梁、23.阶梯面、3.横梁组件、31.第一横梁、32.第二横梁、33.第三横梁、331.第一凸起部、34.第二凸起部、35.第三凸起部、4.加强组件、41.第一加强件、42.第二加强件、43.第三加强件、5.进液口、6.出液口、7.模组梁、71.第一模组梁、72.第二模组梁、8.固定台、81.第一固定台、82.第二固定台、9.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和图3,提供一种液冷板,包括液冷板主体1、纵梁组件2、横梁组件3以及加强组件4。液冷板主体1包括平面板11以及置于平面板11下方与平面板11层叠设置的流道板12,流道板12包括向下凸起形成的管路部121以及与平面板11的下表面贴合的贴合部122。
纵梁组件2沿着液冷板主体1长度所在方向设置,纵梁组件2包括分别设置在液冷板主体1底部两侧的第一纵梁21和第二纵梁22,第一纵梁21和第二纵梁22的下表面为阶梯面23。在本实施例中,纵梁组件2为分别设置在液冷板主体1底部两侧的第一纵梁21和第二纵梁22,在其他实施例中,纵梁组件2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纵梁21和第二纵梁22之间的,数量至少一个的第三纵梁(未标注),由于仅为纵梁组件2数量设置上的变化,在此不作详述。
横梁组件3沿着液冷板主体1宽度所在方向设置,横梁组件3包括分别设置在液冷板主体1底部两侧的第一横梁31和第二横梁32,以及,设置在第一横梁31和第二横梁32之间的第三横梁33。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横梁33的数量设置为两个,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横梁33的数量及排布可随着液冷板主体1大小调整。
参见图4和图5,横梁组件3的一端固定在第一纵梁21的下表面,横梁组件3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纵梁22的下表面。横梁组件3包括与纵梁组件2的阶梯面23配合连接的第二凸起部34。通过在第二凸起部34上设置螺栓孔,将横梁组件3固定于纵梁组件2的下表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横梁31、第二横梁32及第三横梁33均包括两个并列设置的第二凸起部34,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凸起部34的数量及排列也可随着实际情况做组合调整。
横梁组件3的第二凸起部34通过与纵梁组件2呈阶梯面23设置的下表面配合,使得横梁组件3与纵梁组件2的固定更加稳定可靠,同时,阶梯面23形式的配合连接也能够更好地优化液冷板空间,提高紧凑性与稳定性。
第一横梁31和第二横梁32还包括向上凸起设置的第三凸起部35,第三凸起部35与贴合部122贴合进而将第一横梁31和第二横梁32固定。第三凸起部35的数量及排布可随着液冷板主体1大小及流道设置调整,通过在第三凸起部35上设置螺栓孔,将横梁组件3固定于液冷板主体1的下表面。
通过设置第三凸起部35,使得液冷板整体在不增加额外零部件的情况下,将横梁组件3稳定的固定在液冷板主体1的下表面上,进而优化液冷板整体结构。
加强组件4置于贴合部122内且置于流道板12与第三横梁33之间,加强组件4包括第一加强件41、第二加强件42和第三加强件43。加强组件4呈长条状置于贴合部122下表面,加强组件4的横截面为“几”字型,两侧折弯用以避让流道部。在本实施例中。加强组件4的数量设置为并列设置的三个,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强组件4的数量及排列也可随着实际情况做组合调整。
同时,第三横梁33与加强组件4交叉重叠所在处还设置第一凸起部331,加强组件4通过第一凸起部331固定于流道板12的下表面。具体地,在第二凸起部34上设置螺栓孔,通螺栓连接的方式将加强组件4固定在液冷板主体1的下表面。
通过设置第一凸起部331,第一凸起部331能够与加强组件4更好地贴合进而将加强组件4固定在液冷板主体1的下表面。
实施例一中,通过设置横梁组件3、纵梁组件2以及置于贴合部122内的加强件,能够大幅增强液冷板的强度的稳定性,尤其在液冷板尺寸结构较大时,解决了液冷板焊缝处容易开裂,气密性差的问题。
液冷板包括与管路部121连通的进液口5和出液口6,进液口5和出液口6置于液冷板主体1同一侧且沿着液冷板主体1长度所在方向的端部设置。
置于液冷板主体1同一侧且沿着液冷板主体1长度所在方向的端部设置的进液口5和出液口6便于注入制冷液。
液冷板包括设置于平面板11上表面的模组梁7,模组梁7沿着液冷板主体1宽度所在方向设置,模组梁7包括分别设置在平面板11上表面两侧的第一模组梁71和第二模组梁72,第一模组梁71相对于第二模组梁72更靠近进液口5。
通过分别设置在平面板11上表面两侧的第一模组梁71和第二模组梁72,能够便于搭接电池模组。
液冷板包括设置于平面板11上表面的固定台8,固定台8置于进液口5以及第一模组梁71之间,固定台8包括分别设置在平面板11上表面两侧的第一固定台81和第二固定台82。
通过分别设置在平面板11上表面两侧的第一固定台81和第二固定台82,能够便于固定电器元件。
参见图6所示,实施例二提供一种液冷箱,其包括如实施例一的液冷板,以及罩设于平面板11上表面的箱体9,箱体9与平面板11形成容纳空间。进液口5和出液口6设置在箱体9外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显见,可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示例性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旨在使本实用新型覆盖落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技术方案范围内的对本实用新型的修改和变型。
Claims (9)
1.一种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冷板主体,所述液冷板主体包括平面板以及置于所述平面板下方与所述平面板层叠设置的流道板,所述流道板包括向下凸起形成的管路部以及与所述平面板的下表面贴合的贴合部;
纵梁组件,所述纵梁组件沿着所述液冷板主体长度所在方向设置,所述纵梁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液冷板主体底部两侧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
横梁组件,所述横梁组件沿着所述液冷板主体宽度所在方向设置,所述横梁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液冷板主体底部两侧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的第三横梁;
加强组件,所述加强组件置于所述贴合部内且置于所述流道板与所述第三横梁之间,所述加强组件包括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横梁与所述加强组件交叉重叠所在处设置第一凸起部,所述加强组件通过所述第一凸起部固定于所述流道板的下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梁组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纵梁的下表面,所述横梁组件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纵梁的下表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梁组件的下表面为阶梯面,所述横梁组件包括与所述纵梁组件的阶梯面配合连接的第二凸起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还包括向上凸起设置的第三凸起部,所述第三凸起部与所述贴合部贴合进而将所述第一横梁组件和第二横梁组件固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冷板包括与所述管路部连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置于所述液冷板主体同一侧且沿着所述液冷板主体长度所在方向的端部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冷板包括设置于所述平面板上表面的模组梁,所述模组梁沿着所述液冷板主体宽度所在方向设置,所述模组梁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平面板上表面两侧的第一模组梁和第二模组梁,所述第一模组梁相对于所述第二模组梁更靠近所述进液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冷板包括设置于所述平面板上表面的固定台,所述固定台置于所述进液口以及所述第一模组梁之间,所述固定台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平面板上表面两侧的第一固定台和第二固定台。
9.一种液冷箱,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板,以及罩设于所述平面板上表面的箱体,所述箱体与所述平面板形成容纳空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994556U true CN221994556U (zh) | 2024-11-12 |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360110B2 (ja) | バッテリ装置および方法 | |
CN108461685A (zh) | 电池包及其电池箱体 | |
CN212659592U (zh) | 动力电池系统的冷却装置和用于车辆的动力电池系统 | |
CN207993939U (zh) | 电池包及其电池箱体 | |
CN114007883A (zh) | 底板模块以及机动车 | |
CN109066006A (zh) | 一种电池系统用液冷系统及其装配方法 | |
CN221994556U (zh) | 一种液冷板以及液冷箱 | |
CN216153582U (zh) | 一种车辆换电单元及其换电框架 | |
CN220358199U (zh) | 液冷箱体和电池包 | |
CN208570859U (zh) | 一种电池系统用液冷系统 | |
CN214848927U (zh) | 一种盖板及模组框架结构 | |
CN218548634U (zh) | 一种电池模组 | |
CN207896170U (zh) | 电池模组 | |
CN216015564U (zh) | 一种新能源卡车用电池包托架总成 | |
CN112242580B (zh) | 水冷板、水冷组件、电池包以及车辆 | |
CN220821766U (zh) | 电池箱及电池包 | |
CN210040322U (zh) | 一种电池包 | |
CN214848882U (zh) | 一种端板及模组框架结构 | |
CN214848881U (zh) | 一种模组框架结构及电池包 | |
CN115126291A (zh) | 库板、库板组合单元及换电站或储能站 | |
CN220934227U (zh) | 一种液冷板及液冷箱 | |
CN221530128U (zh) | 电池托盘、电池包及储能装置 | |
CN219371145U (zh) | 一种液冷电池箱 | |
CN219303804U (zh) | 一种液冷箱 | |
CN220401101U (zh) | 一种控制柜框架加强型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