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0374160U - 一种笔 - Google Patents

一种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74160U
CN220374160U CN202321945533.8U CN202321945533U CN220374160U CN 220374160 U CN220374160 U CN 220374160U CN 202321945533 U CN202321945533 U CN 202321945533U CN 220374160 U CN220374160 U CN 2203741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n
hook
tip
container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4553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玲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2194553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741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741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741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Pencils And Projecting And Retracting Systems Therefor, And Multi-System Writing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笔,所述笔包括笔筒、笔芯和尖套;笔芯和尖套分别设有一个,笔筒一端敞口一端封闭,笔芯插接在笔筒上,尖套滑动设置在笔筒的封闭端;相应地,所述笔构造为单头笔;或,笔芯和尖套分别设有两个,笔筒两端均敞口,两个笔芯间隔插接在笔筒内,且两个笔芯的笔尖朝向相反;两个尖套分别滑动设置在笔筒的两端;相应地,所述笔构造为双头笔;笔筒上设有控制结构,控制结构用于控制尖套的位置,以使两个尖套分别具有笔尖外露的第一工位和笔尖内藏的第二工位。所述笔中,尖套能够相对笔筒往复滑动,当用笔时,尖套回缩并使得笔芯的笔尖外露,当无需用笔时,尖套外移并罩住笔尖,实现保护笔尖,避免笔尖对其它物体误着色、误伤害。

Description

一种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文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笔。
背景技术
笔是文具的一种,包括钢笔、铅笔、中性笔、圆珠笔等,其中,现在最常用的是中性笔和圆珠笔。中性笔和圆珠笔这二者在结构上也相近,在有帽笔结构中,均包括笔杆、尖套、笔芯和笔帽,笔杆一端敞口,笔芯从笔杆的敞口插接至笔杆内,尖套可拆卸固定在笔杆的敞口端并固定笔芯,笔帽的拔脱与置回控制着笔芯是否外露。
以中性笔为例,笔杆、尖套和笔芯相对连为一体,笔帽单独为一部分,用笔时需从笔杆上拔脱笔帽,将笔芯外露,这在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由于书写习惯的差异,部分使用者习惯将拔脱的笔帽扣接在笔杆的尾端,用毕后方便置回;另一部分使用者习惯将笔帽随意放置在其余地方,这将导致用毕后不能及时寻回笔帽,甚至无法寻回笔帽而不再为笔置回笔帽的现象,进一步地,导致了笔尖长期暴露在外,不仅容易使笔尖对其它接触物染色、还将影响笔尖的使用性能和寿命,而且笔尖属于尖锐金属物体,缺乏笔帽遮蔽,存在安全隐患。
在以上有帽笔的结构中,笔帽因其保护笔尖,避免笔尖对其它物体误着色误伤害而成为笔的必备部件,不可或缺。但是,在书写时必须拔脱,拔脱后作为一个外附件的笔帽,存在不便管理的弊端;而且,拔脱、安放、寻回、置回笔帽让用一次笔的动作过多,导致了低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笔,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笔,包括笔筒、笔芯和尖套;
笔芯和尖套分别设有一个,笔筒一端敞口一端封闭,笔芯插接在笔筒上,尖套滑动设置在笔筒的封闭端;相应地,所述笔构造为单头笔;
或,笔芯和尖套分别设有两个,笔筒两端均敞口,两个笔芯间隔插接在笔筒内,且两个笔芯的笔尖朝向相反;两个尖套分别滑动设置在笔筒的两端;相应地,所述笔构造为双头笔;
笔筒上设有控制结构,控制结构用于控制尖套的位置,以使两个尖套分别具有笔尖外露的第一工位和笔尖内藏的第二工位。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结构设有一个或两个,且控制结构、笔芯和尖套一一对应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结构包括复位弹性件、控制件和限位件,其中,复位弹性件套接在笔芯的笔尖处,且复位弹性件一端抵接于笔芯,另一端抵接于尖套;控制件设置在笔筒上并与尖套相连,限位件设置在笔筒上并与笔芯的尾部抵接;
当控制结构、笔芯和尖套各设有两个时,控制结构分别朝向笔筒的两端设置并与对应的尖套相连,其中,控制结构包括两个按键和两个副弹性件,两个按键相对设置,两个副弹性件间隔设置,且副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两个按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件包括按键、控制钩和限位钩;
按键插接在笔筒上并通过副弹性件连接笔筒,相应地,笔筒上设有适配于按键的操作孔,按键能够沿操作孔往复移动;
控制钩一端固定连接按键,控制钩另一端设有钩体;相应地,限位钩一端固定连接尖套,限位钩另一端朝向控制钩并设有适配于钩体的限位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所述构造为双头笔时,按键设有两个,笔筒上设有两个同轴的操作孔,以使两个按键相对设置并通过副弹性件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限位槽包括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第一槽体远离控制钩并具有适配于钩体的第一抵接面,第二槽体邻近控制钩并具有适配于钩体的第二抵接面,第二抵接面的端部构造为脱钩圆弧面,相应地,钩体的端部设有适配于脱钩圆弧面的副圆弧面;
相应地,第一槽体与第二槽体之间设有限位块,限位块具有相对的两个外表面,朝向第一槽体的外表面构造为第一抵接面,朝向第二槽体的外表面构造为滑动斜面,滑动斜面自第一槽体至第二槽体逐渐向下倾斜,且限位块的高度低于第二抵接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限位钩邻近控制钩的一端具有相对的两个侧面,其中一个侧面上设有所述限位槽,另一个侧面构造为向限位槽倾斜的脱钩斜面,相应地,笔筒上设有适配于脱钩斜面的内凹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尖套两端敞口,其中一端通过滑动导向筒连接笔筒,另一端逐渐收束并形成适配于笔芯的开口,相应地,尖套的外周面构造为适配于人体的握持面;
滑动导向筒构造为两端敞口的筒状结构,滑动导向筒的内周设有延伸至尖套的导向槽,相应地,限位钩穿设在导向槽上并连接在滑动导向筒上;滑动导向筒邻近笔筒的一端设有用于笔芯安装的缺口。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滑动导向筒上套接有弹性环,弹性环位于尖套与滑动导向筒的连接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笔芯和尖套各设有一个时,笔筒一端敞口一端封闭,限位件构造为笔筒的封闭端;
或,当笔芯和尖套各设有两个时,笔筒两端均敞口,限位件构造为固定在笔筒上的挡杆。
有益效果:
尖套能够相对笔筒往复滑动,当用笔时,尖套回缩并使得笔尖外露,当无需用笔时,尖套外移并罩住笔尖,实现保护笔尖,避免笔尖对其它物体误着色、误伤害。基于这种“活动型尖套笔帽一体化”的设计,扩展了尖套的功能,使其兼具传统笔帽的作用后,一方面免除了多管理一个外附件(笔帽)的麻烦,也避免了笔帽遗失和不能及时置回带来的弊端——笔尖失去保护,影响书写性能,易对周围物体误着色误伤害;另一方面,也将原来拔下笔帽、安放笔帽、寻回笔帽、置回笔帽的“4步用笔流程”,缩短为提拉尖套使笔尖外露、按下控制按键使笔尖内藏的“2步用笔流程”,流程的缩短提高了用笔效率。从人体功学的角度上讲,这个“2步用笔流程”具备单手流畅操作的条件,比有帽笔的“4步用笔流程”更具有易用性。继而,由于不再有笔帽,也不再有对这个额外附件的管理负担,提高了笔的易管理易维护性。
同时,基于这种“活动型尖套笔帽一体化”的设计,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笔芯和尖套分别设有两个,两个笔芯间隔插接在笔筒内,两个笔尖分别朝向笔筒的两端,两个尖套分别滑动设置在笔筒的两端,这使得一支笔同时拥有两个书写部,使其具备同时书写两种颜色或墨质的新增功能,增加了书写结果的多样性。这种一笔兼具双色,尤其是当它内置现在被最为广泛使用的中性笔芯时,将对学生改错、老师批改、设计人员绘图等诸多用笔场景大有裨益,这极大的满足了他们对双色交替书写的需求,提高了用笔过程中切换颜色的稳定性和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去除部分部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笔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控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尖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笔筒;101、操作孔;102、内凹槽;2、笔芯;3、尖套;301、滑动导向筒;302、导向槽;303、缺口;304、弹性环;4、控制结构;5、复位弹性件;6、控制件;61、按键;62、控制钩;63、限位钩;601、副弹性件;602、钩体;603、限位槽;604、第一槽体;605、第二槽体;606、第一抵接面;607、第二抵接面;608、圆弧脱钩面;609、限位块;610、脱钩斜面;611、卡条;612、套接轴;613、副圆弧面;7、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关于附图结构的描述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图7所示,一种笔,包括笔筒1、笔芯2和尖套3;
笔芯2和尖套3分别设有一个,笔筒1一端敞口一端封闭,笔芯2插接在笔筒1上,尖套3滑动设置在笔筒1的封闭端;相应地,所述笔构造为单头笔;
或,笔芯2和尖套3分别设有两个,笔筒1两端均敞口,两个笔芯2间隔插接在笔筒1内,且两个笔芯2的笔尖朝向相反;两个尖套3分别滑动设置在笔筒1的两端;相应地,所述笔构造为双头笔;
笔筒1上设有控制结构4,控制结构4用于控制尖套3的位置,以使两个尖套3分别具有笔尖外露的第一工位和笔尖内藏的第二工位。
所述笔采用一体式设计,使得尖套3能够相对笔筒1往复滑动,当用笔时,尖套3回缩并使得笔尖外露,当无需用笔时,尖套3外移并罩住笔尖,实现保护笔尖,避免笔尖对其它物体误着色、误伤害。基于此,通过能够往复滑动的尖套3取代笔帽,一方面免除了多管理一个外附件(笔帽)的麻烦,也避免了笔帽遗失和不能及时置回带来的弊端——笔尖失去保护,影响书写性能,易对周围物体误着色误伤害;另一方面,简化了用笔工步,提高了用笔效率。
就书写习惯而言,使用者手指夹持尖套3,通过在握好笔准备书写的同时,手指向内提拉尖套3,即可实现尖套3位置的切换,进而控制笔尖是否外露。相比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拆装笔帽,所述笔仅用单手即可操作,使用上更为便捷。相比于同样是单手可操作的“按动式笔”,需要先用一个手部姿态按下按钮,使笔芯露出,再切换到书写姿态进行书写,本例中用手指夹持尖套3向内提拉露出笔尖的动作可以在构形书写动作的同时进行,这比按动式节约了一个按压按钮驱使笔尖外露所作的专门动作,提升了用笔效率。
相对用手指夹住尖套3向外推出或用另一只手协助拔出尖套3,通过控制结构4控制尖套3所在位置更加便捷,用户体检更佳。同时,通过控制结构4实现尖套3位置的固定,即当用笔时,尖套3能够稳定处于第一工位,当无需用笔时,尖套3能够稳定处于第二工位,以避免尖套3出现意外扰动,进而干扰使用者的用笔体验。
笔帽管理的不便和使用流程的繁琐趋使人们在笔的结构上做出改进,诞生了以“按动式中性/圆珠笔”为代表的无帽笔结构,它由尖套、笔芯、笔杆和控制笔芯弹出或收回的顶端控制按钮系统构成。在这种结构里,重复按下顶端控制按钮就能实现笔芯的露出与否,由此取消了笔帽,克服了前一种有帽笔因多余附件导致的管理上的不便,并简化了用笔流程,提高了效率。但这种一端为笔尖,另一端为控制按钮的结构决定了该种笔有且只能在一端构造书写部,使其丧失了两端均可书写,且可写出不同颜色和墨质的可能性。因此,该种无帽笔存在书写部唯一,书写颜色或墨质单一的缺点。
基于此,所述笔设有两个笔芯2和两个尖套3,以使笔筒1的两端均可以用于书写,以形成双头笔,这使得一支笔同时拥有两个书写部,使其具备同时书写两种颜色或墨质的新增功能,增加了书写结果的多样性。
此外,对于双头笔,一方面两个笔芯2能够交替使用,提高了所述笔的使用寿命,减少了换芯次数和频率,另一方面两个笔芯2可以搭配为不同的颜色的笔芯或不同墨质的笔芯,使用者可以按需使用,无需换笔,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写书结果,减少了使用者所需携带的笔的数量。
进一步,所述笔也可以构造为单头笔,即一个笔芯2和一个尖套,相比较于双头笔,单头笔的结构更简单,笔筒1的外径更小,握持手感更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结构4设有一个或两个,且控制结构4、笔芯2和尖套3一一对应设置。
基于上述设计方案,控制结构4、笔芯2和尖套3各设有两个并一一对应设置,则在不破坏握持手感的基础上,笔筒1的体积应适当增大并具有相适配的安装空间。相应地,尖套3连接笔筒1一端的形状适配于笔筒1并适当增大,尖套3远离笔筒1一端收束并适配人体,以提高握持体验。
此外,由于本笔芯2上未增设额外的机动配合结构,则现在市面上大量主流种类、主流规格的笔芯2都可以适配本笔,因此极大地丰富了用户在笔芯个性化选配上的选择面,大大增强了该笔在书写墨迹粗细、墨质、颜色上的丰富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控制结构4包括复位弹性件5、控制件6和限位件7,其中,复位弹性件5套接在笔芯2的笔尖处,且复位弹性件5一端抵接于笔芯2,另一端抵接于尖套3;控制件6设置在笔筒1上并与尖套3相连,限位件7设置在笔筒1上并与笔芯2的尾部抵接。
基于上述设计方案,复位弹性件5提供弹力,以实现尖套3的自动复位,减少使用者的操作量,提高使用的方便性。控制件6一方面配合限位件7工作,以稳定尖套3所在工位,另一方面配合复位弹性件5,以切换尖套3所在工位。
限位件7配合弹性复位件使用,以避免尖套3的位置出现扰动,即复位弹性件5连接笔芯2,当笔芯2固定时,复位弹性件5的弹力全部作用于尖套3,确保尖套3复位并在充沛弹力的作用下稳定地保持复位状态。如果笔芯2能够移动,复位弹性件5的弹力将同时用于驱动尖套3和笔芯2移动,尖套3复位的准确性和保持度将大大降低,故在笔筒1上设置限位件7实现对笔芯2相对笔筒的位置进行固定,这样套接在笔芯2上的复位弹性件才能在一端获得稳定的支撑,才能向抵接在另一端的尖套3施加稳定且充分的弹力,以驱动尖套3在做往复运动时实现稳定的工况。
如图2-图4所示,控制件6包括按键61、控制钩62和限位钩63;
按键61插接在笔筒1上并通过副弹性件601连接笔筒1,相应地,笔筒1上设有适配于按键61的操作孔101,按键61能够沿操作孔101往复移动;
控制钩62一端固定连接按键61,控制钩62另一端设有钩体602;相应地,限位钩63一端固定连接尖套3,限位钩63另一端朝向控制钩62并设有适配于钩体602的限位槽603。
基于上述设计方案,按键61与控制钩62相连,则按键61被按压时,控制钩62随之移动,控制钩62与限位钩63之间出现相对移动,则钩体602相对限位槽603移动,当钩体602脱离限位槽603时,控制钩62不能限制限位钩63的位置,且限位钩63与尖套3固定相连,则尖套3能够在复位弹性件5的弹力作用下滑动。
优选地,限位槽603包括第一槽体604和第二槽体605,第一槽体604远离控制钩62并具有适配于钩体602的第一抵接面606,第二槽体605邻近控制钩62并具有适配于钩体602的第二抵接面607,第二抵接面607的端部构造为脱钩圆弧面608,相应地,钩体602的端部设有适配于脱钩圆弧面608的副圆弧面613;
相应地,第一槽体604与第二槽体605之间设有限位块609,限位块609具有相对的两个外表面,朝向第一槽体604的外表面构造为第一抵接面606,朝向第二槽体605的外表面构造为滑动斜面,滑动斜面自第一槽体604至第二槽体605逐渐向下倾斜,且限位块609的高度低于第二抵接面607。
考虑到尖套3具有两个工位,相应地,限位槽603包括第一槽体604和第二槽体605,第一槽体604对应第一工位,第二槽体605对应第二工位。基于此,无论尖套3处于那个工位,控制钩62与限位钩63始终处于连接状态,则通过控制结构4可以确保尖套3连接笔筒1,无需在尖套3与笔筒1之间设置限位结构,简化了结构,为其余部件预留出足够的空间。且利用限位块609提高了钩体602在第一槽体604与第二槽体605之间移动的流畅性。
同时,考虑到长时间使用后的换芯需求,第二槽体605上设有脱钩圆弧面608,方便控制钩62与限位钩63脱离,进而从笔筒1上取下尖套3,进而实现笔芯2的更换。此外,由于尖套3与笔筒1之间无限位结构,尖套3拆装也更容易和方便,提高了换芯的便捷性。
考虑到笔筒1内空间相对狭小,为了提高尖套3拆下的方便性和效率,优选地,限位钩63邻近控制钩62的一端具有相对的两个侧面,其中一个侧面上设有所述限位槽603,另一个侧面构造为向限位槽603倾斜的脱钩斜面610,相应地,笔筒1上设有适配于脱钩斜面610的内凹槽102。基于此,限位钩63可以先内凹槽102方向移动并部分插入内凹槽102内,则钩体602与第二抵接面607之间的间距更大,钩体602更容易越过脱钩圆弧面608而在外力拔出尖套3时实现顺利脱钩,而无更大外力拔动时,仅靠弹性复位件5的力量不足以趋使限位钩63发生弹性形变,不足以使脱钩斜面610向内凹槽102内移动,不足以产生更大的间距,又避免了按下按键61时造成意外脱钩。
当尖套3处于第二工位时,钩体602插接于第二槽体605内并与第二抵接面607抵接,弹性复位件5处于初始压缩量而具有互斥力,使尖套3的尖端保持与笔筒1的远离关系,则笔尖内藏于尖套3内。用笔时,使用者向笔筒1方向推动尖套3,钩体602越过限位块609上的滑动斜面并插接至第一槽体604,且钩体602与第一抵接面606抵接,弹性复位件的压缩量增加,笔尖因尖套3内收而外露,此时,尖套3处于第一工位。无需用笔时,按压按键61,按键61带动控制钩62移动,钩体602越过限位块609并脱离与第一抵接面606的接触,限位钩63和尖套3在复位弹性件5的弹力作用下外移,直至钩体602回到第二槽体605内并与第二抵接面607抵接,则尖套3从第一工位切换至第二工位,此时,放开按键61,按键61在副弹性件601的作用力下复位,钩体602与第二抵接面607的接触面积增大,尖套3无法脱离笔筒1,又在弹性复位件5的作用力下保持离去笔筒1的动势,由此稳定到第二工位,保持笔尖的内藏状态。
更换笔芯2时,下压按键61到底,则和它固定连接的钩体602上的副圆弧面613的弧顶,与脱钩圆弧面608的弧顶之间的距离减小,但脱钩圆弧面608的弧顶也仅是抵接于副圆弧面613的弧底,此时脱钩圆弧面608仍无法完全越过钩体602,这是保护性尺寸设计,即防止误触按键61到底时,导致尖套3在弹性复位件5的持续弹力下意外脱钩。但此时是有意要拔脱尖套3更换笔芯,则需要在保持对按键61的持续按压的同时,持续向外拔出尖套3,则和尖套3固定连接的限位钩63靠近钩体602的一端,在无法再移动的钩体602的挤压下会发生形变,其脱钩斜面610被迫插接至内凹槽102内,此时脱钩圆弧面608的弧顶抵接于副圆弧面613的弧顶,在持续向外拔出尖套3的外力作用下,脱钩圆弧面608的弧顶沿副圆弧面613弧顶至另一边弧底的弧段滑动,并脱离钩体602,直至限位钩63与控制钩62完全脱离。外拉尖套3直至尖套3脱离笔筒1,笔芯2暴露在外,此时更换笔芯2,再重新装上尖套3即可顺利完成换芯。
相应地,当控制结构4、笔芯2和尖套3各设有两个时,控制结构4分别朝向笔筒1的两端设置并与对应的尖套3相连,其中,控制结构4包括两个按键61和两个副弹性件601,两个按键61相对设置,两个副弹性件601间隔设置,且副弹性件601的两端分别抵接于两个按键61。
基于此,当所述构造为双头笔时,按键61设有两个,笔筒1上设有两个同轴的操作孔101,以使两个按键61相对设置并通过副弹性件601相连。对于控制结构4,其以按键61所在位置为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既可以缩减体积,又保证了正常工作。同时,对置的按键61分别对应两个控制结构4,通过按压幅度的不同实现尖套3的工位切换和笔芯2拆装两大功能,极大简化了笔筒1的内部结构,也有助于提高笔筒1外观的简洁性。
如图6所示,按键61的两端设有用于卡接笔筒1的卡条611,基于此,通过卡条611避免按键61在受到副弹性件601的弹力后脱离笔筒1。按键61的底面设有适配于副弹性件601的套接轴612,副弹性件601套接在套接轴612上并与按键61相连。
可选地,复位弹性件5和副弹性件601分别选用任意合适的市售螺旋弹簧,螺旋弹簧具有多种规格,选择范围广泛。
如图3、4和7所示,尖套3两端敞口,其中一端通过滑动导向筒301连接笔筒1,另一端逐渐收束并形成适配于笔芯2的开口,相应地,尖套3的外周面构造为适配于人体的握持面;
滑动导向筒301构造为两端敞口的筒状结构,滑动导向筒301的内周设有延伸至尖套3的导向槽302,相应地,限位钩63穿设在导向槽302上并连接在滑动导向筒301上;滑动导向筒301邻近笔筒1的一端设有用于笔芯2安装的缺口303。
基于上述设计方案,尖套3通过滑动导向筒301滑动设置在笔筒1内,当尖套3切换工位时,滑动导向筒301沿笔筒1端部往复滑动,以导引移动路径,使尖套3在约束下进行稳定可靠的滑动。同时,所述笔构造为双头笔时,笔筒1内装有两个笔芯2,笔筒1过大将影响持握手感,故如图7所示,笔筒1的体积将尽可能收窄,但当过窄的滑动导向筒301的内径不便于装卸笔芯2时,滑动导向筒301上设有缺口303,笔芯2相对倾斜朝向滑动导向筒301时,缺口303在斜面上的截面积更大,以实现笔芯2的顺利装卸。
容易理解的,在保证握持手感的基础上,尖套3可以构造为任意合适的形状,使尖套3握持时各指压力接触点受力面积更大,受力位置更合理,提升了书写时的舒适度和发力的流畅度。
优选地,滑动导向筒301上套接有弹性环304,弹性环304位于尖套3与滑动导向筒301的连接处。基于此,弹性环304配合复位弹性件5使用,在尖套3切换工位时给予一定缓冲,改善手感。当尖套3处于第一工位时,弹性环304以弹性材料弥合尖套3与笔筒1之间的细微间隙,增强了该笔处于可书写状态时外观上的整体感。
此外,当所述笔构造为双头笔时,两个弹性环304选用对应于各自笔芯2的颜色,以起到示色作用,方便使用者快速识别各端笔芯分别是什么颜色,避免在无标识时只能靠先画一笔来确认颜色的尴尬和低效。
进一步,尖套3、滑动导向筒301和限位钩63依次相连,以将限位钩63的位移传递至尖套3,实现尖套3相对笔筒1的往复滑动。基于此,当所述笔构造为双头笔时,尖套3优选与滑动导向筒301一体成型,限位钩63插接并固定到滑动导向筒301内。当所述笔构造为单头笔时,滑动导向筒301优选与限位钩63一体成型,滑动导向筒301再插接固定到尖套3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笔芯2和尖套3各设有一个时,笔筒1一端敞口一端封闭,限位件7构造为笔筒1的封闭端。基于此,所述笔构造为单头笔,以充分利用笔筒1的结构特点,减少零部件数量,简化结构并降低故障率。
容易理解的,所述笔构造为单头笔时,笔筒1、笔芯2、尖套3和控制结构4各设有一个,尖套3可拆卸设置在笔筒1的一端,笔芯2插接在笔筒1中,且笔芯2的一端抵接于笔筒的封闭端,笔芯另一端穿设在尖套3上,控制结构设置在笔筒1上并用于控制尖套3的位置,以使尖套3在第一工位与第二工位之间切换。
容易理解的,控制结构4的工作原理已经结合其结构进行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笔芯2和尖套3各设有两个时,笔筒1两端均敞口,限位件7构造为固定在笔筒1上的挡杆。基于此,所述笔构造为双头笔时,利用挡杆实现限位,确保笔芯2被固定在笔筒1内。
可选地,如图5所示,笔筒1内装有两个笔芯2,仅笔筒1中部具有设置挡杆的空间,故挡杆构造为L型杆,L型杆固定在笔筒1上并向笔芯2尾部延伸,L型杆超出笔芯2尾部的部分弯折并抵接于笔芯2。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笔,其特征在于,包括笔筒(1)、笔芯(2)和尖套(3);
笔芯(2)和尖套(3)分别设有一个,笔筒(1)一端敞口一端封闭,笔芯(2)插接在笔筒(1)上,尖套(3)滑动设置在笔筒(1)的封闭端;相应地,所述笔构造为单头笔;
或,笔芯(2)和尖套(3)分别设有两个,笔筒(1)两端均敞口,两个笔芯(2)间隔插接在笔筒(1)内,且两个笔芯(2)的笔尖朝向相反;两个尖套(3)分别滑动设置在笔筒(1)的两端;相应地,所述笔构造为双头笔;
笔筒(1)上设有控制结构(4),控制结构(4)用于控制尖套(3)的位置,以使两个尖套(3)分别具有笔尖外露的第一工位和笔尖内藏的第二工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笔,其特征在于,控制结构(4)设有一个或两个,且控制结构(4)、笔芯(2)和尖套(3)一一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笔,其特征在于,控制结构(4)包括复位弹性件(5)、控制件(6)和限位件(7),其中,复位弹性件(5)套接在笔芯(2)的笔尖处,且复位弹性件(5)一端抵接于笔芯(2),另一端抵接于尖套(3);控制件(6)设置在笔筒(1)上并与尖套(3)相连,限位件(7)设置在笔筒(1)上并与笔芯(2)的尾部抵接;
当控制结构(4)、笔芯(2)和尖套(3)各设有两个时,控制结构(4)分别朝向笔筒(1)的两端设置并与对应的尖套(3)相连,其中,控制结构(4)包括两个按键(61)和两个副弹性件(601),两个按键(61)相对设置,两个副弹性件(601)间隔设置,且副弹性件(601)的两端分别抵接于两个按键(6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笔,其特征在于,控制件(6)包括按键(61)、控制钩(62)和限位钩(63);
按键(61)插接在笔筒(1)上并通过副弹性件(601)连接笔筒(1),相应地,笔筒(1)上设有适配于按键(61)的操作孔(101),按键(61)能够沿操作孔(101)往复移动;
控制钩(62)一端固定连接按键(61),控制钩(62)另一端设有钩体(602);相应地,限位钩(63)一端固定连接尖套(3),限位钩(63)另一端朝向控制钩(62)并设有适配于钩体(602)的限位槽(60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笔,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构造为双头笔时,按键(61)设有两个,笔筒(1)上设有两个同轴的操作孔(101),以使两个按键(61)相对设置并通过副弹性件(601)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笔,其特征在于,限位槽(603)包括第一槽体(604)和第二槽体(605),第一槽体(604)远离控制钩(62)并具有适配于钩体(602)的第一抵接面(606),第二槽体(605)邻近控制钩(62)并具有适配于钩体(602)的第二抵接面(607),第二抵接面(607)的端部构造为脱钩圆弧面(608),相应地,钩体(602)的端部设有适配于脱钩圆弧面(608)的副圆弧面(613);
相应地,第一槽体(604)与第二槽体(605)之间设有限位块(609),限位块(609)具有相对的两个外表面,朝向第一槽体(604)的外表面构造为第一抵接面(606),朝向第二槽体(605)的外表面构造为滑动斜面,滑动斜面自第一槽体(604)至第二槽体(605)逐渐向下倾斜,且限位块(609)的高度低于第二抵接面(607)。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笔,其特征在于,限位钩(63)邻近控制钩(62)的一端具有相对的两个侧面,其中一个侧面上设有所述限位槽(603),另一个侧面构造为向限位槽(603)倾斜的脱钩斜面(610),相应地,笔筒(1)上设有适配于脱钩斜面(610)的内凹槽(102)。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笔,其特征在于,尖套(3)两端敞口,其中一端通过滑动导向筒(301)连接笔筒(1),另一端逐渐收束并形成适配于笔芯(2)的开口,相应地,尖套(3)的外周面构造为适配于人体的握持面;
滑动导向筒(301)构造为两端敞口的筒状结构,滑动导向筒(301)的内周设有延伸至尖套(3)的导向槽(302),相应地,限位钩(63)穿设在导向槽(302)上并连接在滑动导向筒(301)上;滑动导向筒(301)邻近笔筒(1)的一端设有用于笔芯(2)安装的缺口(30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笔,其特征在于,滑动导向筒(301)上套接有弹性环(304),弹性环(304)位于尖套(3)与滑动导向筒(301)的连接处。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笔,其特征在于,当笔芯(2)和尖套(3)各设有一个时,笔筒(1)一端敞口一端封闭,限位件(7)构造为笔筒(1)的封闭端;
或,当笔芯(2)和尖套(3)各设有两个时,笔筒(1)两端均敞口,限位件(7)构造为固定在笔筒(1)上的挡杆。
CN202321945533.8U 2023-07-21 2023-07-21 一种笔 Active CN2203741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45533.8U CN220374160U (zh) 2023-07-21 2023-07-21 一种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45533.8U CN220374160U (zh) 2023-07-21 2023-07-21 一种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74160U true CN220374160U (zh) 2024-01-23

Family

ID=89559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45533.8U Active CN220374160U (zh) 2023-07-21 2023-07-21 一种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741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14771B (zh) 一种扭转卡位笔
US10052906B2 (en) Multicolor writing instrument with automatic return function
US5713680A (en) Combined writing tool
CN111002739A (zh) 一种筒反复位笔
CN110171231B (zh) 一种扭转伸缩笔
CN220374160U (zh) 一种笔
US6755584B2 (en) Writing instrument
JP2013220642A (ja) 多芯型筆記具
CN116714387A (zh) 一种笔
US7452147B2 (en) Writing instrument with a lateral button
CN210363090U (zh) 手持伸缩笔
US6902334B1 (en) Ball-point pen
US6095706A (en) Writing instrument operated by a finger at a holding position
CN110303800B (zh) 一种可换笔芯的压缩笔
JP6038097B2 (ja) 筆記具
US11964509B2 (en) Writing tool
CN110202976B (zh) 一种具有自动密封装置的揿动书写工具
US20090016800A1 (en) Pen with operable clip
US3103205A (en) Writing instrument
JP2001293995A (ja) ボールペン
CN215397886U (zh) 一种揿动式笔及揿动装置
US20040047669A1 (en) Side knock or end knock mechanical pencil for thick lead
CN222004820U (zh) 一种按压笔
CN219339055U (zh) 一种双头圆珠笔
CN215397887U (zh) 一种揿动式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