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18178U - 电平转换电路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平转换电路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718178U CN213718178U CN202022417744.7U CN202022417744U CN213718178U CN 213718178 U CN213718178 U CN 213718178U CN 202022417744 U CN202022417744 U CN 202022417744U CN 213718178 U CN213718178 U CN 2137181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vel
- resistor
- triode
- conversion module
- level conver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8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108010059419 NIMA-Interacting Peptidylprolyl Isomer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0
- 101150087393 PIN3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0
- 102100026114 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 NIMA-interacting 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108010037490 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 NIMA-Interacting 4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102100031653 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 NIMA-interacting 4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5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group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102000007315 Telomeric Repeat Binding Protein 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4
- 108010033711 Telomeric Repeat Binding Protein 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平转换电路及电子设备。该电平转换电路包括:第一电阻以及与所述第一电阻电连接的电平转换模块;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用于电连接所述电子设备的充电触点,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用于电连接所述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二端接地;在经由充电触点向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输入的第一电平信号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电平转换模块处于导通状态;在所述第一电平信号满足第二设定条件时,电平转换模块处于截止状态或导通状态;在通讯模块向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输入的第二电平信号满足第三设定条件时,电平转换模块处于截止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平转换电路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真无线立体声(TWS,True wireless Stereo)系统包括充电盒和TWS耳机。充电盒用于收纳TWS耳机,给TWS耳机充电,以及与TWS耳机进行双向通讯。相关技术中,充电盒和TWS耳机通过控制相应的开关来实现在充电通路和通讯通路之间进行切换,控制较复杂,通讯效率较慢。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电平转换电路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充电盒与TWS耳机存在控制较复杂,通讯效率较慢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平转换电路,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平转换电路包括:第一电阻以及与所述第一电阻电连接的电平转换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用于电连接所述电子设备的充电触点,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用于电连接所述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二端接地;
在经由所述充电触点向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输入的第一电平信号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电平转换模块处于导通状态;在所述第一电平信号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电平转换模块处于截止状态或导通状态;在所述通讯模块向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输入的第二电平信号满足第三设定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电平转换模块处于截止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电平信号满足所述第一设定条件表征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或放电状态;所述第一电平信号满足所述第二设定条件表征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数据接收状态;所述第二电平信号满足所述第三设定条件表征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数据发射状态。
上述方案中,所述电平转换电路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电阻;其中,
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用于电连接所述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
上述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平转换模块中包括:至少一路第一三极管;其中,
所述至少一路第一三极管中的每路第一三极管均为PNP型三极管;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一端;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二端;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用于输入电压信号。
上述方案中,所述电平转换模块中包括至少两路并联的第一三极管,所述至少两路并联的第一三极管中的每路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电阻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一端。
上述方案中,所述电平转换模块中包括:至少一路串联的第四电阻以及第二三极管;其中,
所述至少一路串联的第四电阻以及第二三极管中的第二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所述至少一路串联的第四电阻以及第二三极管中的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一端,第四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至少一路串联的第四电阻以及第二三极管中的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用于输入电压信号,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二端。
上述方案中,所述电平转换模块中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五电阻;其中,
第五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第五电阻的第二端用于输入电压信号。
上述方案中,所述电平转换模块中包括至少一路二极管;其中,
所述至少一路二极管中的每路二极管包括至少两个串联的二极管;所述至少一路二极管中每路二极管的第一个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一端;所述至少一路二极管中每路二极管的最后一个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二端。
上述方案中,所述电平转换模块中包括至少一路稳压二极管;其中,
所述至少一路稳压二极管中的每路稳压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一端;所述至少一路稳压二极管中的每路稳压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二端。
上述方案中,所述电平转换模块中包括至少两路并联的二极管;所述至少两路并联的二极管中每路二极管的第一个二极管通过第六电阻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一端。
上述方案中,所述电平转换模块中包括至少两路并联的稳压二极管;所述至少两路并联的稳压二极管中的每路稳压二极管中的第一个稳压二极管的负极通过第七电阻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一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一种电平转换电路。
上述方案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以下之一:
耳机;
与所述耳机配套的充电盒。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在经由充电触点向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输入的第一电平信号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电平转换模块处于导通状态,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或放电状态;在第一电平信号满足第二设定条件时,电平转换模块处于截止状态或导通状态,电子设备处于数据接收状态;在通讯模块向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输入的第二电平信号满足第三设定条件时,电平转换模块处于截止状态,电子设备处于数据发射状态。电子设备通过控制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电平转换模块在导通状态和截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即可实现在充电状态和通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由于电子设备不需要通过控制相应的开关在充电通路和通讯通路之间进行切换,即可实现在充电状态和通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可以降低控制复杂度,提高通讯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提供的一种充电盒和耳机的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平转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平转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平转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电平转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电平转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电平转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电平转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电平转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电平转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第七实施例提供的电平转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第八实施例提供的电平转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电平转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第九实施例提供的电平转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第十实施例提供的电平转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电平转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介绍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之前,先介绍下相关技术中的TWS系统中的相关电路。
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提供的一种充电盒和耳机的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充电盒包括供电模块、处理器模块、第一开关SW1、第一触点PIN1、第二触点PIN2。其中,第一开关SW1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触点PIN1,第一开关SW1的第二端电连接供电模块,第一开关SW1的第三端电连接处理器模块。第二触点PIN2接地。这里,第一触点PIN1、第一开关SW1的第一端、第一开关SW1的第三端以及处理器模块,组成通讯通路;第一触点PIN1、第一开关SW1的第一端、第一开关SW1的第二端以及供电模块,组成充电通路。
耳机包括第三触点PIN3、第四触点PIN4、第二开关SW2、充电模块、蓝牙模块。其中,第二开关SW2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三触点PIN3,第二开关SW2的第二端电连接充电模块,第二开关SW2的第三端电连接蓝牙模块。第四触点PIN4接地。这里,第三触点PIN3、第二开关SW2的第一端、第二开关SW2的第三端以及蓝牙模块,组成通讯通路;第三触点PIN3、第二开关SW2的第一端、第二开关SW2的第二端以及供电模块,组成充电通路。
在耳机收纳至充电盒的情况下,充电盒的第一触点PIN1用于与耳机的第三触点PIN3电连接,充电盒的第二触点PIN2用于与耳机的第四触点PIN4电连接。
在充电盒给耳机充电时,充电盒中的处理器模块控制第一开关SW1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SW1的第二端导通,从而连通充电盒的充电通路。耳机中的蓝牙模块控制第二开关SW2的第一端和第二开关SW2的第二端导通,从而连通耳机的充电通路。
在充电盒与耳机通讯时,充电盒中的处理器模块控制第一开关SW1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SW1的第三端导通,从而连通充电盒的通讯通路。耳机中的蓝牙模块控制第二开关SW2的第一端和第二开关SW2的第三端导通,从而连通耳机的通讯通路。此时,充电盒可以与耳机进行通讯,从而传输电量等信息。
相关技术中,充电盒和耳机均需要通过控制相应的开关来实现在充电通路和通讯通路之间进行切换,控制比较复杂,通讯速度较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应用于充电盒以及耳机中的电平转换电路,电平转换电路中通过电平转换模块来实现电平转换,电子设备通过控制电平转换模块在导通状态和截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实现在充电状态和通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充电盒以及耳机不需要通过控制相应的开关来实现在充电通路和通讯通路之间进行切换,可以降低控制复杂度,提高通讯效率。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图2示出了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平转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平转换电路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以下之一:
耳机;
与所述耳机配套的充电盒。
其中,耳机可以为TWS耳机。需要说明的是,配套使用的耳机和充电盒中均可以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电平转换电路。
参照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平转换电路包括:第一电阻1以及与所述第一电阻1电连接的电平转换模块2;其中,
所述第一电阻1的第一端11用于电连接所述电子设备中的充电触点,所述第一电阻1的第二端12用于电连接所述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的第一端21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1的第二端12,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的第二端22接地;
在所述充电触点向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输入的第一电平信号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导通状态;在所述第一电平信号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截止状态或导通状态;在所述通讯模块向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输入的第二电平信号满足第三设定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截止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电平信号满足所述第一设定条件表征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或放电状态;所述第一电平信号满足所述第二设定条件表征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数据接收状态;所述第二电平信号满足所述第三设定条件表征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数据发射状态。
在实际应用中,在电平转换模块处于导通状态时,电子设备可以处于充电状态或放电状态,也可以处于数据接收状态。第一设定条件用于触发电平转换模块工作在导通状态,并且能够使得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或放电状态。第二设定条件用于触发电平转换模块工作在导通状态,并且能够使得电子设备工作在数据接收状态。第三设定条件用于触发电平转换模块工作在截止状态,并且能够使得电子设备工作在数据发射状态。
电子设备中包括两个触点,即充电触点和接地触点。充电触点用于向第一电阻1的第一端11输入第一电平信号,接地触点用于接地。电子设备中的通讯模块用于向第一电阻1的第二端12输入第二电平信号,从而与其他电子设备进行通讯。当电子设备为充电盒时,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可以为处理器模块;当电子设备为与充电盒配套使用的耳机时,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可以为蓝牙通讯模块。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电平转换电路包括一个第一电阻,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平转换电路也可以包括至少两个串联的第一电阻。当电平转换电路包括至少两个串联的第一电阻时,至少两个串联的第一电阻中的第一个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用于电连接充电触点,至少两个串联的第一电阻中的最后一个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用于电连接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和电平转换电路2的第一端21。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经由充电触点向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输入的第一电平信号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电平转换模块处于导通状态,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或放电状态;在第一电平信号满足第二设定条件时,电平转换模块处于截止状态或导通状态,电子设备处于数据接收状态;在通讯模块向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输入的第二电平信号满足第三设定条件时,电平转换模块处于截止状态,电子设备处于数据发射状态。电子设备通过控制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电平转换模块在导通状态和截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即可实现在充电状态和通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由于电子设备不需要通过控制相应的开关在充电通路和通讯通路之间进行切换,即可实现在充电状态和通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可以降低控制复杂度,提高通讯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导通状态时,第一电平信号在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的电压值与在满足第二设定条件时的电压值不同;
在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截止状态时,第一电平信号的电压值与第二电平信号的电压值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电平信号在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的电压值可以为5伏特(V),以触发电平转换模块2工作在导通状态,从而使得充电盒能够对耳机进行充电。
第一电平信号在满足第二设定条件时的电压值可以为3V或3.3V,以触发电平转换模块2工作在导通状态,从而使得电子设备处于数据接收状态。第一电平信号在满足第二设定条件时的电压值还可以为0V,以触发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截止状态,从而使得电子设备工作在数据接收状态。
满足第三设定条件的第二电平信号的电压值大于0V,以触发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截止状态,从而使得电子设备工作在数据发射状态。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图3示出了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平转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电平转换电路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电阻3。其中,所述第二电阻3的第一端31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1的第二端12以及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的第一端21,所述第二电阻3的第二端32用于电连接所述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平转换电路可以包括至少两个串联的第二电阻,至少两个串联的第二电阻中的第一个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用于电连接第一电阻1的第二端12以及电平转换模块2的第一端21,至少两个串联的第二电阻中的最后一个第二电阻的第二端用于电连接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第二电阻起到分压的作用,从充电触点输入电平转换电路的电平信号的电压值经过第一电阻1和第二电阻3后,会存在一定的压降,这样可以保护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避免经由充电触点输入电平转换电路的电平信号的电压值超过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的端口的耐压值,而损坏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
请一并参照图4和图5,作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电平转换模块中包括:至少一路第一三极管;其中,
所述至少一路第一三极管中的每路第一三极管均为PNP型三极管;第一三极管Q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的第一端21;第一三极管Q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的第二端22;第一三极管Q的基极b用于输入电压信号。
这里,第一三极管的基极b用于电连接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或者第一三极管的基极b用于电连接电子设备的外围电路,从而使得电子设备能够为第一三极管的基极b提供电压信号。
在至少一路第一三极管中的每路第一三极管Q的基极b接收到第一电压信号,且至少一路第一三极管中的每路第一三极管Q的发射极接收到的电平信号的电压值大于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值的情况下,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导通状态,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大于或等于第一三极管的导通电压值。
在至少一路第一三极管中的每路第一三极管Q的基极b接收到第二电压信号,且至少一路第一三极管中的每路第一三极管Q的发射极接收到的电平信号的电压值大于设定的电压值的情况下,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截止状态;设定的电压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电平信号对应的电压值与第一三极管的导通电压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
在实际应用中,在充电盒对耳机进行充电时,电子设备向第一三极管Q的基极b输入第一电压信号,并且电子设备通过充电触点向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第一电阻1的第一端11输入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第一电平信号。该第一电平信号经由第一电阻1的第一端11以及第一电阻1的第二端12传输至电平转换模块2的第一端21,从而传输至第一三极管Q的发射极。在第一三极管Q的基极b接收到第一电压信号,且第一三极管Q的发射极接收到第一电平信号的情况下,第一三极管Q处于导通状态,从而使得电平转换模块处于导通状态,以使充电盒能够对耳机进行充电。第一电平信号的电压值大于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且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大于或等于第一三极管的导通电压值。
这里,在第一三极管Q处于导通状态时,第一三极管Q的发射极接收到的第一电平信号的电压值等于第一三极管的导通电压值与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之和。在第一三极管Q处于截止状态时,第一三极管Q的发射极接收到的第一电平信号的电压值等于第一三极管的导通电压值。其中,当第一三极管Q为硅管时,第一三极管的导通电压值为0.7。
在实际应用中,在充电盒对耳机进行充电时,电子设备向第一三极管Q的基极b输入的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可以为1V,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第一电平信号的电压值可以为5V,当然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和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第一电平信号的电压值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值。在第一三极管Q处于导通状态,且第一三极管Q为硅管时,第一三极管Q的发射极接收到的第一电平信号的电压值等于1.7V。
在电子设备接收其他电子设备发送的信息时,电子设备向第一三极管Q的基极b输入第一电压信号,并且电子设备通过充电触点向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第一电阻1的第一端11输入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第一电平信号。这里,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第一电平信号可以为高电平信号,也可以为低电平信号,该高电平信号的电压值大于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当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第一电平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时,第一三极管Q处于导通状态,从而使得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导通状态,进而使得电子设备工作在数据接收状态。当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第一电平信号为低电平信号时,第一三极管Q处于截止状态,从而使得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截止状态,进而使得电子设备工作在数据接收状态。这里,低电平信号对应的电压值小于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值。
在实际应用中,在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第一电平信号为高电平信号的情况下,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第一电平信号的电压值可以为3.3V或3V。在其他实施例中,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第一电平信号的电压值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第一电平信号为低电平信号的情况下,该低电平信号的电压值可以为零,或者接近零。
在电子设备向其他电子设备发送信息时,电子设备向第一三极管Q的基极b输入第二电压信号,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向电平转换电路输入满足第三设定条件的第二电平信号。在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第一三极管Q的基极b接收到第二电压信号,且第一三极管Q的发射极接收到第二电平信号的情况下,第一三极管Q处于截止状态。第二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大于设定的电压值,设定的电压值大于或等于第二电平信号对应的电压值与第一三极管的导通电压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
这里,在图4中,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向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第一电阻1的第二端12输入满足第三设定条件的第二电平信号,该第二电平信号传输至第一电阻1的第二端12和电平转换模块2的第一端21,从而使得第一三极管Q的发射极接收到第二电平信号。此时,第一电阻1的第二端12接收到的第二电平信号的电压值等于或近似等于第一三极管Q的发射极接收到的第二电平信号的电压值。
在图5中,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向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第二电阻3的第二端32输入满足第三设定条件的第二电平信号,该第二电平信号经由第二电阻3的第一端31传输至第一电阻1的第二端12和电平转换模块2的第一端21,从而使得第一三极管Q的发射极接收到第二电平信号。此时,由于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向第二电阻3的第二端32输入的第二电平信号经过第二电阻3后会存在压降,因此,第二电阻3的第二端32接收到的第二电平信号的电压值大于第一三极管Q的发射极接收到的第二电平信号的电压值。
在本实施中,第二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大于设定的电压值是第一三极管Q处于截止状态的条件。由于设定的电压值是基于第二电平信号对应的电压值与第一三极管的导通电压值确定出的,而第二电平信号对应的电压值与满足第三设定条件的电平信号的电压值有关,因此,电子设备向电平转换电路输入满足第三设定条件的第二电平信号不管是低电平信号,还是高电平信号,均可以使得第一三极管Q处于截止状态,从而使得电子设备工作在数据发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三极管Q的基极串联至少一个电阻,至少一个电阻中的第一个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三极管Q的基极,至少一个电阻中的最后一个电阻的第二端用于输入电压信号,从而为第一三极管Q的基极提供控制电压。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在向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输入相应的电平信号,且第一三极管Q处于导通状态时,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电平转换模块可实现电平转换,传递至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的电平信号的电压值小于或等于第一三极管的导通电压值与输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的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之和,可以避免输入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的电平信号的电压值作用于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从而保护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即使输入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的电平信号的电压值大于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的端口的耐压值,也不会损坏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图6示出了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电平转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电平转换模块2中可以包括至少两路并联的第一三极管。
其中,至少两路并联的第一三极管中的每一路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电平转换模块2的第一端21,至少两路并联的第一三极管中的每一路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电平转换模块2的第一端22(即,接地),至少两路并联的第一三极管中的每一路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或者电连接电子设备的外围电路,从而使得电子设备能够为第一三极管的基极b1~bn提供电压信号。
电平转换模块2中包括至少两路并联的第一三极管时,至少两路并联的第一三极管中每一路第一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均相同,具体请参照上述实施例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这里,在充电盒对耳机进行充电时,至少两路并联的第一三极管中每一路第一三极管均处于导通状态;在电子设备接收其他电子设备发送的信息时,至少两路并联的第一三极管中每一路第一三极管均处于导通状态,或者均处于截止状态;在电子设备向其他电子设备发送信息时,至少两路并联的第一三极管中每一路第一三极管均处于截止状态。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图7示出了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电平转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7所示的电平转换模块与图6所示的电平转换模块的区别在于,图7在图6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电阻R1~Rn。如图7所示,电平转换模块中包括至少两路并联的第一三极管,所述至少两路并联的第一三极管中的每路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电阻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的第一端21。
参照图8和图9,作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电平转换模块中包括至少一路串联的第四电阻以及第二三极管。其中,
所述至少一路串联的第四电阻以及第二三极管中的第二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所述至少一路串联的第四电阻以及第二三极管中的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的第一端21,第四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至少一路串联的第四电阻以及第二三极管中的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用于输入电压信号,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的第二端22。
这里,在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接收到第三电压信号的情况下,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第三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大于或等于第二三极管的导通电压值。
在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接收到第四电压信号的情况下,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截止状态;所述第四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小于第二三极管的导通电压值。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均接地,在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接收到的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大于或等于第二三极管的导通电压值的情况下,第二三极管即可导通。
在第二三极管处于导通状态时,电子设备经由充电触点向第一电阻1的第一端11输入的第一电平信号在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的第一电压值,与在满足第二设定条件时的第二电压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第二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时,电子设备向第一电阻1的第一端11输入的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第一电平信号的第三电压值,与电子设备向第一电阻1的第二端12输入的第二电平信号的第四电压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电压值为5V,第二电压值为3.3V或3V,第三电压值为0V,第四电压值大于0V。
在图8和图9中,R11~Rn1均为第四电阻,Q1~Qn均为第二三极管。Rn1和Qn组成一路串联的第四电阻以及第二三极管,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其中,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电平转换模块2可以包括至少两条并联的支路,至少两条支路中的每条支路包括一路串联的第四电阻以及第二三极管。也就是说,每条支路由一个第四电阻和一个第二三极管组成。每条支路中的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电平转换模块2的第一端21,每条支路中的第四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每条支路中的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电平转换模块2的第二端22,每条支路中的第二三极管的基极b1~bn用于电连接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或者电子设备的外围电路,从而使得电子设备能够为第二三极管的基极b1~bn提供电压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电平转换模块中包括至少两条并联的支路时,在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或放电状态时,至少两路并联的支路中每条支路中的第二三极管均处于导通状态;在电子设备处于数据接收状态时,至少两路并联的支路中每条支路中的第二三极管均处于导通状态,或者均处于截止状态;在电子设备处于数据发射状态时,至少两路并联的支路中每条支路中的第二三极管均处于截止状态。
电平转换模块2中包括的至少两条并联的支路中的每条支路的工作原理均相同,下面以电平转换模块2中由R11和Q1组成的支路为例,介绍如图8所示的电平转换电路的工作原理:
在充电盒对耳机进行充电时,电子设备向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第二三极管Q1的基极b1输入第三电压信号,并且电子设备通过充电触点向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第一电阻1的第一端11输入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第一电平信号。该第一电平信号经由第一电阻1的第一端11以及第一电阻1的第二端12传输至电平转换模块2的第一端21,从而传输至第二三极管Q1的集电极。在第二三极管Q1的基极b接收到第三电压信号,且第二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收到第一电平信号的情况下,第二三极管Q1处于导通状态,从而使得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导通状态,以使电子设备工作在充电状态或放电状态。其中,充电盒工作在放电状态,耳机工作在充电状态电。第二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收到的第一电平信号的电压值大于第三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且第三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大于或等于第二三极管Q1的导通电压值。
这里,在第二三极管Q1处于导通状态时,第二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收到的第一电平信号的电压值等于第二三极管的导通电压值与第三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之和。在第二三极管Q1处于截止状态时,第三电平信号的电压值等于第二三极管的导通电压值。其中,当第二三极管Q1为硅管时,第二三极管Q1的导通电压值为0.7V。
在实际应用中,在充电盒对耳机进行充电时,电子设备向第二三极管Q1的基极b1输入的第三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可以为1V,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第一电平信号的电压值可以为5V。当然第三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和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电平信号的电压值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值。在第二三极管Q1处于导通状态,且第二三极管Q1为硅管时,第三电平信号的电压值等于1.7V。
在电子设备接收其他电子设备发送的信息时,电子设备向第二三极管Q1的基极b1输入第三电压信号,并且电子设备通过充电触点向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第一电阻1的第一端11输入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第一电平信号。这里,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第一电平信号可以为高电平信号,也可以为低电平信号,该高电平信号的电压值大于第三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当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第一电平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时,第二三极管Q1处于导通状态,从而使得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导通状态,进而使得电子设备工作在数据接收状态。当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第一电平信号为低电平信号时,第二三极管Q1处于截止状态,从而使得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截止状态,进而使得电子设备工作在数据接收状态。这里,低电平信号对应的电压值小于第三电压信号的电压值。
在实际应用中,在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第一电平信号为高电平信号的情况下,在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第一电平信号的电压值可以为3.3V或3V,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第一电平信号的电压值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电子设备处于接收状态,在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第一电平信号为低电平信号的情况下,该低电平信号的电压值可以为零,或者接近零。
在电子设备向其他电子设备发送信息时,电子设备向第二三极管Q1的基极b1输入第四电压信号,且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向第一电阻1的第二端12输出满足第三设定条件的第二电平信号,这里,第四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小于第二三极管Q1的导通电压值。在第二三极管Q1的基极b1接收到第四电压信号的情况下,第二三极管Q1处于截止状态,以使得电子设备工作在数据发射状态。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在向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输入相应的电平信号,且第二三极管Q处于导通状态时,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电平转换模块可实现电平转换,传递至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的电平信号的电压值小于或等于第二三极管的导通电压值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输入的第三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之和,可以避免输入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的电平信号的电压值作用于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从而保护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即使输入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的电平信号的电压值大于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的端口的耐压值,也不会损坏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图10示出了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电平转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电平转换模块2中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五电阻。其中,第五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第五电阻的第二端用于输入电压信号。
这里,图10所示的电平转换模块2与图8和图9中所示的电平转换模块2的区别在于,电平转换模块2中的每条支路还包括一个第五电阻,R12~Rn2均为第五电阻。每个第五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每个第五电阻的第一端用于电连接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或者电子设备的外围电路,以便电子设备能够为每个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提供电压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电平转换电路包括至少两个串联的第五电阻时,至少两个串联的第五电阻中的第一个第五电阻的第一端用于电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至少两个串联的第五电阻中的最后一个第五电阻的第二端用于输入电压信号。
参照图11和图12,作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电平转换模块中包括至少一路二极管;其中,
所述至少一路二极管中的每路二极管包括至少两个串联的二极管;所述至少一路二极管中每路二极管的第一个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的第一端21;所述至少一路二极管中每路二极管的最后一个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的第二端22。
其中,在所述至少一路二极管中的每个二极管的正极接收到的电平信号的电压值大于或等于设定的导通电压值的情况下,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导通状态;在所述至少一路二极管中的每个二极管的正极接收到的电平信号的电压值小于设定的导通电压值的情况下,所述电平转换模块处于截止状态。
这里,设定的导通电压值基于二极管的导通电压值进行设置。每路二极管中包括的至少两个串联的二极管,是以第m个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m+1个二极管的正极的方式串联。其中,m为正整数。
在充电盒对耳机进行充电时,电平转换模块2中包括的至少一路二极管中的每一路二极管中的每个二极管均处于导通状态,从而使得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导通状态,以使电子设备工作在充电状态或放电状态。这里,充电盒工作在放电状态,耳机工作在充电状态。在实际应用中,在充电盒对耳机进行充电时,电子设备向第一电阻1的第一端11输入的电平信号的电压值为5V。
在电子设备接收其他电子设备发送的信息时,电平转换模块2中包括的至少一路二极管中的每一路二极管中的每个二极管均处于导通状态,从而使得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导通状态;或者,电平转换模块2中包括的至少一路二极管中的每一路二极管中的每个二极管均处于截止状态,从而使得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截止状态,以便电子设备工作在数据接收状态。在实际应用中,在电子设备接收其他电子设备发送的信息时,电子设备向第一电阻1的第一端11输入的电平信号的电压值为3.3V或3V,从而使得至少一路二极管中的每一路二极管中的每个二极管均处于导通状态;电子设备向第一电阻1的第一端11输入的电平信号的电压值也可以为零,从而使得至少一路二极管中的每一路二极管中的每个二极管均处于截止状态,进而使得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截止状态。
在电子设备向其他电子设备发送信息时,电平转换模块2中包括的至少一路二极管中的每一路二极管中的每个二极管均处于截止状态,从而使得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截止状态,电子设备工作在数据发射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路二极管中可以包括3个串联的二极管。
在图11和图12中,由于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导通状态时,电平转换模块2的第一端21的电压值为一路二极管中包括的所有二极管的导通电压值之和,传递到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的电压值小于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的端口的耐压值,从而避免损坏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图13示出了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电平转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中的电平转换模块与图11和图12中的电平转换模块的区别在于,图13所示的电平转换模块2中包括至少两路并联的二极管;所述至少两路并联的二极管中每路二极管的第一个二极管通过第六电阻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的第一端21。
参照图14和图15,作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电平转换模块中包括至少一路稳压二极管;其中,
所述至少一路稳压二极管中的每路稳压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的第一端21;所述至少一路稳压二极管中的每路稳压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的第二端22。
在所述至少一路稳压二极管中的每路稳压二极管D的负极接收到第五电平信号的情况下,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第五电平信号的电压值大于稳压二极管的耐压值;
在所述至少一路稳压二极管中的每路稳压二极管D的负极接收到第六电平信号的情况下,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截止状态;所述第六电平信号的电压值小于或等于稳压二极管的耐压值。
这里,在充电盒对耳机进行充电时,电平转换模块中包括的至少一路稳压二极管中的每路稳压二极管D均处于导通状态,从而使得电平转换模块处于导通状态。
在电子设备接收其他电子设备发送的信息时,电平转换模块中包括的至少一路稳压二极管中的每路稳压二极管D均处于导通状态,从而使得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导通状态。或者,在电子设备接收其他电子设备发送的信息时,电平转换模块2中包括的至少一路稳压二极管中的每路稳压二极管D均处于截止状态,从而使得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截止状态,进而使得电子设备处于数据接收状态。
在电子设备向其他电子设备发送信息时,电平转换模块2中包括的至少一路稳压二极管中的每路稳压二极管D均处于截止状态,从而使得电平转换模块2处于截止状态,电子设备工作在数据发射状态,以便充电盒向对应的耳机发送电量查询信息;或者耳机向对应的充电盒发送电量信息。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图16示出了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电平转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6中的电平转换模块与图14和图15中的电平转换模块的区别在于,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中包括至少两路并联的稳压二极管;所述至少两路并联的稳压二极管中的每路稳压二极管中的第一个稳压二极管的负极通过第七电阻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2的第一端21。
参照图17,作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图1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电路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为与耳机配套使用的充电盒。
如图17所示,充电盒包括供电模块、通讯模块、第一电平转换电路、充电触点PIN1和接地触点PIN2。通讯模块通过第一电平转换电路电连接充电触点PIN1,供电模块电连接第一电平转换电路和充电触点PIN1,接地触点PIN2接地。这里,通讯模块可以为处理器模块。第一电平转换电路为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种电平转换电路。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充电盒通过第一电平转换电路在导通状态和截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实现在充电状态和通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由于充电盒不需要通过控制相应的开关来实现在充电通路和通讯通路之间进行切换,因此,可以降低控制复杂度,提高通讯效率。
参照图18,作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图18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电路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为耳机。
如图18所示,耳机包括充电模块、通讯模块、第二电平转换电路、充电触点PIN3和接地触点PIN4。通讯模块通过第二电平转换电路电连接充电触点PIN3,充电模块电连接充电触点PIN3、第二电平转换电路以及通讯模块,接地触点PIN4接地。这里,通讯模块可以为蓝牙通讯模块,第二电平转换电路为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种电平转换电路。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耳机通过第一电平转换电路在导通状态和截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实现在充电状态和通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由于耳机不需要通过控制相应的开关来实现在充电通路和通讯通路之间进行切换,因此,可以降低控制复杂度,提高通讯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7所示的充电盒中的第一电平转换电路和如图18所示的耳机中的第二电平转换电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平转换电路和第二电平转换电路可以均为如图4所示的电平转换电路。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电平转换电路可以为如图4所示的电平转换电路,第二电平转换电路可以为如图8、图11或图14所示的电平转换电路。
下面以第一电平转换电路和第二电平转换电路可以均为如图4所示的电平转换电路为例,说明上述电平转换电路与其他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
第一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第一电阻1的第一端11用于电连接充电盒中的充电触点PIN1,第一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第一电阻1的第一端12用于电连接充电盒中的通讯模块,第一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第一三极管Q的基极b用于连接充电盒中的通讯模块,或者充电盒中的外围电路。
第二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第一电阻1的第一端11用于电连接耳机中的充电触点PIN3,第二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第一电阻1的第一端12用于电连接耳机中的通讯模块,第二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第一三极管Q的基极b用于连接耳机中的通讯模块,或者耳机中的外围电路。
在耳机收纳至充电盒中时,充电盒的充电触点PIN1与耳机的充电触点PIN3电连接,充电盒的接地触点PIN2与耳机的接地触点PIN4电连接。
在充电盒对耳机进行充电时,第一电平转换电路和第二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电平转换模块均处于导通状态,充电盒工作在放电状态,耳机工作在充电状态。
在充电盒向耳机发送信息时,第一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电平转换模块处于截止状态,从而使得充电盒处于数据发射状态,第二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电平转换模块可以处于导通状态,也可以处于截止状态,从而使得耳机处于数据接收状态。具体实现过程请参照上述实施例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充电盒可以按设定的时间间隔与耳机进行通讯。
在耳机向充电盒发送信息时,第一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电平转换模块可以处于导通状态,也可以处于截止状态,从而使得充电盒处于数据接收状态;第二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电平转换模块处于截止状态从而使得耳机处于数据发射状态。具体实现过程请参照上述实施例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
这里,耳机和充电盒通过控制电平转换电路中的电平转换模块在导通状态和截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实现在充电状态和通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充电盒以及耳机不需要通过控制相应的开关来实现在充电通路和通讯通路之间进行切换,可以降低控制复杂度,提高通讯效率。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以上所描述的电路和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所揭露的电路和设备,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
另外,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之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电平转换电路,应用于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平转换电路包括:第一电阻以及与所述第一电阻电连接的电平转换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用于电连接所述电子设备的充电触点,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用于电连接所述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二端接地;
在经由所述充电触点向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输入的第一电平信号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电平转换模块处于导通状态;在所述第一电平信号满足第二设定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电平转换模块处于截止状态或导通状态;在所述通讯模块向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输入的第二电平信号满足第三设定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电平转换模块处于截止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电平信号满足所述第一设定条件表征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或放电状态;所述第一电平信号满足所述第二设定条件表征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数据接收状态;所述第二电平信号满足所述第三设定条件表征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数据发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平转换电路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电阻;其中,
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用于电连接所述电子设备的通讯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平转换模块中包括:至少一路第一三极管;其中,
所述至少一路第一三极管中的每路第一三极管均为PNP型三极管;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一端;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二端;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用于输入电压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平转换模块中包括至少两路并联的第一三极管,所述至少两路并联的第一三极管中的每路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电阻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平转换模块中包括:至少一路串联的第四电阻以及第二三极管;其中,
所述至少一路串联的第四电阻以及第二三极管中的第二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所述至少一路串联的第四电阻以及第二三极管中的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一端,第四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至少一路串联的第四电阻以及第二三极管中的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用于输入电压信号,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二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平转换模块中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五电阻;其中,
第五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第五电阻的第二端用于输入电压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平转换模块中包括至少一路二极管;其中,
所述至少一路二极管中的每路二极管包括至少两个串联的二极管;所述至少一路二极管中每路二极管的第一个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一端;所述至少一路二极管中每路二极管的最后一个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二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平转换模块中包括至少一路稳压二极管;其中,
所述至少一路稳压二极管中的每路稳压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一端;所述至少一路稳压二极管中的每路稳压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二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平转换模块中包括至少两路并联的二极管;所述至少两路并联的二极管中每路二极管的第一个二极管通过第六电阻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平转换模块中包括至少两路并联的稳压二极管;所述至少两路并联的稳压二极管中的每路稳压二极管中的第一个稳压二极管的负极通过第七电阻电连接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的第一端。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电平转换电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以下之一:
耳机;
与所述耳机配套的充电盒。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417744.7U CN213718178U (zh) | 2020-10-27 | 2020-10-27 | 电平转换电路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417744.7U CN213718178U (zh) | 2020-10-27 | 2020-10-27 | 电平转换电路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718178U true CN213718178U (zh) | 2021-07-16 |
Family
ID=768003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417744.7U Active CN213718178U (zh) | 2020-10-27 | 2020-10-27 | 电平转换电路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71817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878539A (zh) * | 2023-01-31 | 2023-03-31 | 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串口自适应电路、电子设备和电路板 |
-
2020
- 2020-10-27 CN CN202022417744.7U patent/CN21371817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878539A (zh) * | 2023-01-31 | 2023-03-31 | 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串口自适应电路、电子设备和电路板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379554B1 (ko) | 보호 회로 | |
CN104579279A (zh) | 一种光纤触发式高压固态开关 | |
CN213718178U (zh) | 电平转换电路及电子设备 | |
CN105897234A (zh) | 不加电开关模块 | |
CN212486771U (zh) | 复位电路及tws耳机 | |
CN105591538A (zh) | 通用串行总线功率传输装置 | |
CN210725272U (zh) | 耳机充电盒 | |
CN108616292B (zh) | 通讯电路及其通讯方法、控制器和用电设备 | |
CN106019999A (zh) | 一种电源控制芯片及设置有该芯片的电子设备 | |
US2880331A (en) | Time controlled signal discriminator circuit | |
CN107517053A (zh) | 一种半双工防自扰红外串口电路 | |
CN109144925B (zh) | 通用串行总线电路 | |
CN111596806A (zh) | 红外触控屏的发射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红外触控屏 | |
CN108880599B (zh) | 通讯电路及其通讯方法、控制器和用电设备 | |
CN107659301B (zh) | 电平转换电路及接口通信系统 | |
US4568884A (en) | Circuit arrangement comprising an amplifier and an electronic selector switch | |
US20030144023A1 (en) | Port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having back-lighting and high key press noise margin | |
CN214412327U (zh) | 一种多路放电回路的通断控制电路以及储能设备 | |
CN212013016U (zh) | 无线耳机复位电路及无线耳机 | |
CN108964717B (zh) | 基于单根控制线nrz电流编码电路 | |
US6781525B2 (en) | Shared interface device | |
CN114513726B (zh) | 一种电平切换分时复用及隔离电路、方法、tws耳机系统 | |
CN111193501B (zh) | 一种控制电路和手持电子设备 | |
CN110063028B (zh) | 电池组的通信系统以及包括其的电池组 | |
CN116094877B (zh) | 差分信号传输电路及数据传输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