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34845U - 一种改进型前副车架总成组合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进型前副车架总成组合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534845U CN213534845U CN202022068492.1U CN202022068492U CN213534845U CN 213534845 U CN213534845 U CN 213534845U CN 202022068492 U CN202022068492 U CN 202022068492U CN 213534845 U CN213534845 U CN 21353484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ngitudinal beam
- longitudinal
- frame
- auxiliary frame
- vehicle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改进型前副车架总成组合框,包括纵梁、横梁和前副车架,横梁与纵梁连接,纵梁的一端均与前副车架连接,纵梁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车身钣金连接;所述纵梁的至少一个表面为倾斜表面,使得纵梁与前副车架连接的一端的厚度大于纵梁与车身钣金连接的另一端的厚度。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纵梁、横梁,两根纵梁与横梁连接,增加了一条碰撞力的传送途径,分担车身纵梁的冲击,有效保护乘员舱的安全,提升整车碰撞的安全性能;纵梁、横梁是可拆分的结构,成本低,方便运输;并且设置纵梁一端的厚度大于另一端的厚度,使得纵梁的表面在侧视观察下为倾斜表面,形成两端的高度差,降低与车身的高度差并引导整车碰撞力向厚度大的一端传递。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进型前副车架总成组合框。
背景技术
前副车架总成是汽车零部件重要结构之一,其主要功能包括固定底盘零部件,例如常见的前悬架摆臂、稳定杆总成、转向机总成、发动机悬置等均会安装在副车架总成上,另外还可以用于连接车身与底盘零部件,底盘零部件先安装在副车架上,再通过副车架与车身装配,同时还可以辅助提供整车的刚性。
随着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汽车被动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家和第三方检测机构也通过增加更严苛的碰撞工况来考察车辆在发生事故时对车内乘员的保护情况。整车碰撞时,因车身自身的传力途径和大小的限制,需增加副车架这条传力途径,额外分担车身纵梁的冲击,保护乘员舱的安全,提升整车碰撞安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型前副车架总成组合框,新增了一条碰撞力的传送途径,分担冲击,保障乘员舱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改进型前副车架总成组合框,应用于汽车,所述汽车具有车身钣金,包括纵梁、横梁和前副车架,所述纵梁的数量为两根,所述横梁的一端连接其中一根纵梁,另一端连接另一根纵梁;两根所述纵梁的一端均与前副车架连接,两根所述纵梁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车身钣金连接;所述纵梁的至少一个表面为倾斜表面,使得纵梁与前副车架连接的一端的厚度大于纵梁与车身钣金连接的另一端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纵梁上设有第一安装套管,所述纵梁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套管与车身钣金连接。
优选的,所述纵梁上设有凸台,所述第一安装套管安装在所述凸台上。
优选的,所述纵梁上设有第二安装套管,所述纵梁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套管与前副车架连接。
优选的,所述纵梁包括层叠设置的上纵梁和下纵梁。
优选的,所述纵梁的至少一个表面设有凸起。
优选的,所述横梁设有第三内安装管套,所述横梁通过第三安装管套与纵梁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三安装管套的外侧设有U型钣金。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纵梁、横梁,两根纵梁与横梁连接,增加了一条碰撞力的传送途径,分担车身纵梁的冲击,有效保护乘员舱的安全,提升整车碰撞的安全性能;纵梁、横梁是可拆分的结构,成本低,方便运输;并且设置纵梁一端的厚度大于另一端的厚度,使得纵梁的表面在侧视观察下为倾斜表面,形成两端的高度差,降低与车身的高度差并引导整车碰撞力向厚度大的一端传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纵梁和横梁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型前副车架总成组合框的安装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纵梁的结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纵梁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横梁的结构图;
图6为图5的D向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前副车架与纵梁的装配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横梁、纵梁与车身钣金的装配结构图。
图中:1、纵梁;11、上纵梁;12、下纵梁;2、横梁;3、前副车架;4、车身钣金;5、第一安装套管;6、凸台;7、第二安装套管;8、凸起;9、第三安装套管;10、U型钣金;101、安装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除特殊说明的之外,本实施例中所采用到的材料及设备均可从市场购得。所述实施例的实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介媒介间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型前副车架总成组合框,应用于汽车,所示汽车上设有车身钣金。本实用新型其包括纵梁1、横梁2和前副车架3,其中,纵梁1的数量设置为两根,分别为左纵梁和右纵梁,横梁2的数量为一根,横梁2用于连接两根纵梁1。具体的,所述横梁2的一端连接其中一根纵梁1,另一端连接另一根纵梁1;两根所述纵梁1的一端均与前副车架3连接,两根所述纵梁1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车身钣金4连接;所述纵梁1的至少一个表面为倾斜表面,使得纵梁1与前副车架3连接的一端的厚度大于纵梁1与车身钣金4连接的另一端的厚度。设置纵梁1一端的厚度大于另一端的厚度,使得纵梁1的表面在侧视观察下为倾斜表面,形成两端的高度差,降低与车身的高度差并引导整车碰撞力向厚度大的一端传递。
进一步的,所述纵梁1上设有第一安装套管5,所述纵梁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套管5与车身钣金4连接。作为更优选的实施方式,纵梁1上设有第二安装套管7,所述纵梁1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套管7与前副车架3连接。通过设置第一安装套管5和第二安装套管7的方式,提供足够的刚度,通过安装套管的方式与外部的安装支架101进行连接,可以减少支架零件开发,节约开发成本。另外,所述纵梁1包括层叠设置的上纵梁11和下纵梁12。第一安装套管5和第二安装套管7贯穿所述上纵梁11和下纵梁12。上纵梁11与下纵梁12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固定。纵梁1通过第二安装套管7与安装支架101定位,紧固螺栓通下往上穿过所述安装支架101和第二安装套管7并与另外一端的紧固螺母紧固,完成纵梁1与前副车架3的装配。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纵梁1上设有凸台6,所述第一安装套管5安装在所述凸台6上。凸台6的设置为第一安装套管5提供局部的强度,以提升第一安装套管5的刚度。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纵梁1的至少一个表面设有凸起8。所述凸起8的设置,增加了整体结构与碰撞壁障之间的接触面积,保证组合框的整体稳定性。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横梁2设有第三安装管套9,所述横梁2通过第三安装管套9与纵梁1连接。所述第三安装管套9的外侧设有U型钣金10。横梁2内的第三安装管套9、纵梁1的第一安装套管5与车身钣金4定位,紧固螺栓从下往上传功第三安装套管9、第一安装套管5和车身钣金4并与紧固螺母紧固,完成纵梁1、横梁2和车身钣金4的装配。
Claims (8)
1.一种改进型前副车架总成组合框,应用于汽车,所述汽车具有车身钣金,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横梁和前副车架,所述纵梁的数量为两根,所述横梁的一端连接其中一根纵梁,另一端连接另一根纵梁;两根所述纵梁的一端均与前副车架连接,两根所述纵梁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车身钣金连接;所述纵梁的至少一个表面为倾斜表面,使得纵梁与前副车架连接的一端的厚度大于纵梁与车身钣金连接的另一端的厚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前副车架总成组合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上设有第一安装套管,所述纵梁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套管与车身钣金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进型前副车架总成组合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上设有凸台,所述第一安装套管安装在所述凸台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前副车架总成组合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上设有第二安装套管,所述纵梁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套管与前副车架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前副车架总成组合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包括层叠设置的上纵梁和下纵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前副车架总成组合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的至少一个表面设有凸起。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前副车架总成组合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设有第三安装管套,所述横梁通过第三安装管套与纵梁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改进型前副车架总成组合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安装管套的外侧设有U型钣金。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068492.1U CN213534845U (zh) | 2020-09-18 | 2020-09-18 | 一种改进型前副车架总成组合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068492.1U CN213534845U (zh) | 2020-09-18 | 2020-09-18 | 一种改进型前副车架总成组合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534845U true CN213534845U (zh) | 2021-06-25 |
Family
ID=76493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068492.1U Active CN213534845U (zh) | 2020-09-18 | 2020-09-18 | 一种改进型前副车架总成组合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534845U (zh) |
-
2020
- 2020-09-18 CN CN202022068492.1U patent/CN21353484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765900U (zh) | 一种电动汽车下部车身结构 | |
CN111169547B (zh) | 车身传力结构及汽车 | |
CN109823397B (zh) | 一种车身底盘前框架总成 | |
CN215794047U (zh) | 一种门槛内分载梁结构 | |
CN212401376U (zh) | 一种汽车底板结构及电动汽车 | |
CN213534845U (zh) | 一种改进型前副车架总成组合框 | |
CN111169268B (zh) | 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及汽车 | |
KR20220136715A (ko) | 차체 결합 구조 | |
CN112606911A (zh) | 汽车前部加强结构 | |
CN117799708A (zh) | 一种前机舱总成及车辆 | |
CN213862433U (zh) | 地板纵梁加强结构和车辆 | |
CN100519310C (zh) | 一种可伸缩顶汽车前底板的布置结构 | |
CN212401377U (zh) | 一种汽车后纵梁接头、后纵梁及汽车 | |
CN212220384U (zh) | 副车架与车身底板的总成及汽车 | |
CN111169267B (zh) | 电池包保护框架及汽车 | |
CN203996459U (zh) | 驾驶室前围 | |
CN109823396B (zh) | 一种车身底盘后框架总成 | |
KR20220053286A (ko) | 차체 결합 구조 | |
CN220842684U (zh) | 支撑架、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 |
CN217347983U (zh) | 车辆地板和车辆 | |
CN219312857U (zh) | 后纵梁组件及车辆 | |
CN111361597B (zh) | 一种牵引梁及轨道车辆 | |
CN220842678U (zh) | 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 |
CN214267771U (zh) | 一种纯电动微型货车车架总成 | |
CN219154296U (zh) | 一种新型的座椅安装横梁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