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14158U - 整体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整体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514158U CN213514158U CN202022223488.8U CN202022223488U CN213514158U CN 213514158 U CN213514158 U CN 213514158U CN 202022223488 U CN202022223488 U CN 202022223488U CN 213514158 U CN213514158 U CN 21351415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heat exchanger
- air conditioner
- beating
- side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整体式空调器,该整体式空调器包括外机机壳、室外侧换热器、打水盘、打水轮和堵水件,室外侧换热器设于外机机壳内,打水盘设于外机机壳内,并位于室外侧换热器的下方,打水盘设有排水孔。打水轮伸入打水盘,用以将打水盘内的水打向室外侧换热器。堵水件安装于排水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减少整体式空调器的零部件数量,使整体式空调器的结构更加简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整体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整体式空调器中,为实现制冷模式下室外侧换热器的降温,一般会在室外侧换热器旁设置冷却结构,以给室外侧换热器进行降温,而在制热模式时,为便于排出制热模式下室外侧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会在室外侧换热器的下方设有集水和排水结构,如此导致整体式空调器的零部件数量过多,结构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整体式空调器,旨在减少整体式空调器的零部件数量,使整体式空调器的结构更加简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整体式空调器,包括:
外机机壳;
室外侧换热器,设于所述外机机壳内;
打水盘,设于所述外机机壳内,并位于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的下方,所述打水盘设有排水孔;
打水轮,伸入所述打水盘,用以将所述打水盘内的水打向所述室外侧换热器;以及,
堵水件,安装于所述排水孔。
可选地,所述整体式空调器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于所述制冷模式,所述堵水件闭合所述排水孔,于所述制热模式,所述堵水件打开所述排水孔。
可选地,所述打水盘的外表面设有连通所述排水孔的排水接头,所述堵水件套设于所述排水接头。
可选地,所述排水接头设有外螺纹,所述堵水件形成有螺纹孔,所述堵水件螺接于所述排水接头。
可选地,所述堵水件具有溢水通道,所述溢水通道的进水端与所述排水孔连通,所述溢水通道的出水端高于所述打水盘的底壁,并低于所述打水盘的上边缘。
可选地,所述堵水件包括主体和内设有所述溢水通道的溢水管,所述主体安装于所述排水孔,所述溢水管连接于所述主体的上侧。
可选地,所述打水盘形成有打水区,所述打水盘的底壁在朝向所述打水区的方向上,逐渐朝下倾斜设置,所述打水轮设于所述打水区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打水区与所述打水盘的端部间隔设置,所述排水孔设于所述打水盘的端部,所述打水盘的底壁设有引水槽,所述引水槽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打水区和所述排水孔,所述引水槽的槽底不高于所述打水区的底壁。
可选地,所述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内机机壳、室内侧换热器、接水盘和导水件,所述室内侧换热器和接水盘均设于所述内机机壳内,所述接水盘设于所述室内侧换热器的下方,所述接水盘具有排水口,所述导水件的一端设于所述排水口,另一端朝所述室外侧换热器延伸,以将自所述排水口排出的冷凝水排向室外侧换热器。
可选地,所述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集水件,所述集水件设于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的上方,所述集水件设有集水槽和穿设于所述集水槽的出水孔,所述导水件将冷凝水排向所述集水槽,并通过所述出水孔排向所述室外侧换热器。
可选地,所述集水件呈沿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所述集水件设有多个所述出水孔,多个所述出水孔沿所述集水件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导水件设于所述集水件的一端,所述集水槽的槽底壁自所述导水件所在的一端朝向另一端的方向上,逐渐朝下倾斜。
可选地,所述集水槽的槽底壁设有储水凹槽,所述导水件将冷凝水排向所述储水凹槽。
可选地,所述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内机机壳内。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内机机壳内设有打水盘和伸入打水盘的打水轮,并将打水盘设于室外侧换热器的下方,如此当整体式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可以将堵水件闭合排水孔,从而可以向打水盘中注水,以能够通过打水轮将水打向室外侧换热器,从而可以对室外侧换热器进行降温,能提升室外侧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而在需要将打水盘中的水排出时(例如需要搬运整体式空调器时),可使堵水件打开排水孔,以能够将水排出。而当整体式空调器具有制热模式时,可以通过打水盘收集室外侧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此时,可以将堵水件打开排水孔,以将打水盘中的冷凝水排出,防止冷凝水从打水盘溢出。即通过在打水盘上设置排水孔和堵水件,从而使打水盘既可以作为打水结构,而在整体式空调器具有制热模式时也可以作为收集冷凝水的集水结构,相较于单独设置打水盘打水,设置接水盒接冷凝水的方式,如此减少了整体式空调器的零部件数量,使得整体式空调器的结构更加简单,还能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式空调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整体式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打水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打水盘的剖切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图6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7为图6中集水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整体式空调器,该整体式空调器可以在活动板房或者集装箱房中使用,当然,也可以在商品房中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3,该整体式空调器包括外机机壳10、室外侧换热器12、打水盘20、打水轮(图未示出)和堵水件40,室外侧换热器12设于外机机壳10内。打水盘20设于外机机壳10内,并位于室外侧换热器12的下方,打水盘20设有排水孔21。打水轮伸入打水盘20,用以将打水盘20内的水打向室外侧换热器12。堵水件40安装于排水孔21。
本实施例中,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内机机壳50和设于内机机壳50内的室内侧换热器,外机机壳10与内机机壳50连接为一体。通常地,外机机壳10包括外机底盘11,打水电机和打水槽均设于外机底盘11。当然,打水电机和打水槽也可以设置在外机机壳10的侧壁或者其它部件上。
本实施例中,外机机壳10内设有打水电机,打水电机连接打水轮,以驱动打水轮转动进行打水,从而将水甩向室外侧换热器12上,以对室外侧换热器12进行降温。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外机机壳10内设有轴流风轮,可以将打水盘20设于轴流风轮的下方,以通过轴流风轮将打水盘20中的水打向室外侧换热器12,也即,将轴流风轮作为打水轮。
排水孔21可以用于排出打水盘20中的水,例如当整体式空调器结束工作后,若打水盘20中仍存有水,则可以通过使堵水件40打开排水孔21,以能够将打水盘20中的水排出,以便于用户搬运整体式空调器等。
本实施例中,整体式空调器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于制冷模式,堵水件40闭合排水孔21,于制热模式,堵水件40打开排水孔21。
制热模式时,室外侧换热器12产生的冷凝水能够滴落至打水盘20,此时,打水轮停止工作,而在整体制热过程中,堵水件40可以始终打开排水孔21而处于打开状态,从而可以将打水盘20中的水排出。也可以在打水盘20中达到一定水位时(例如打水盘20中水快溢出时)打开排水孔21,以将打水盘20中的水部分排出,防止打水盘20中的水溢出。
制冷模式时,堵水件40闭合排水孔21,此时可以向打水盘20中注水,通过打水轮工作,从而可以将打水盘20中的水打向室外侧换热器12。其中,可以从外部向打水盘20中注水,例如用户手动向打水盘20中注水。也可以通过将室内侧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排向打水盘20。还可以在制热模式时,在打水盘20中保留部分室外侧换热器12产生的冷凝水,以在制冷模式时通过打水轮打向室外侧换热器1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整体式空调器也可以仅具有制冷模式。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内机机壳50内设有打水盘20和伸入打水盘20的打水轮,并将打水盘20设于室外侧换热器12的下方,如此当整体式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可以将堵水件40闭合排水孔21,从而可以向打水盘20中注水,以能够通过打水轮将水打向室外侧换热器12,从而可以对室外侧换热器12进行降温,能提升室外侧换热器12的换热效率。而在需要将打水盘20中的水排出时(例如需要搬运整体式空调器时),可使堵水件40打开排水孔21,以能够将水排出。而当整体式空调器具有制热模式时,可以通过打水盘20收集室外侧换热器12产生的冷凝水。此时,可以将堵水件40打开排水孔21,以将打水盘20中的冷凝水排出,防止冷凝水从打水盘20溢出。即通过在打水盘20上设置排水孔21和堵水件40,从而使打水盘20既可以作为打水结构,而在整体式空调器具有制热模式时也可以作为收集冷凝水的集水结构,相较于单独设置打水盘20打水,设置接水盒接冷凝水的方式,如此减少了整体式空调器的零部件数量,使得整体式空调器的结构更加简单,还能降低成本。
请参照图2至图4,一实施例中,堵水件40可拆卸地安装于排水孔21。即在制热模式时,可以将堵水件40自打水盘20拆下,以打开排水孔21,从而使打水盘20中的水自排水孔21排出。而在制冷模式时,再将堵水件40安装于排水孔21,以闭合排水孔21。如此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成本。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堵水件40不可拆卸地安装于排水孔21,而通过在堵水件40设置为水阀结构,例如电磁阀等自动阀(也可以设置为手动阀),以在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切换时自动打开和闭合排水孔21。此时,也可以将堵水件40设置为可拆结构。
一实施例中,打水盘20的外表面设有连通排水孔21的排水接头22,堵水件40套设于排水接头22。通过设置排水接头22,在安装堵水件40时,将堵水件40套设于排水接头22即可,安装方便,有利于提升装配效率。排水接头22与打水盘20一体成型,如此能够便于成型,减少了排水接头22与打水盘20的装配工序,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堵水件40设于排水孔21内。另外,也可以将排水接头22粘接或焊接于打水盘20。
一实施例中,排水接头22设有外螺纹,堵水件40形成有螺纹孔,堵水件40螺接于排水接头22。如此设置,能够保证堵水件40和排水接头22连接可靠性,也能提升堵水件40和排水接头22的密封性,能够降低漏水的可能。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堵水件40过盈配合地套设于排水接头22。
一实施例中,堵水件40具有溢水通道41,溢水通道41的进水端与排水孔21连通,溢水通道41的出水端高于打水盘20的底壁,并低于打水盘20 的上边缘。具体而言,溢水通道41的出水端低于打水盘20的上边缘的最低位置,以使打水盘20中的水能够先从溢水通道41排出,防止打水盘20中的水从打水盘20的上边缘溢出。
在整体式空调器仅具有制冷模式时,可以通过堵水件40和堵水件40上的溢水通道41防止向打水盘20中加水过多时,水从打水盘20的上边缘溢出至外机机壳10内。而在堵水件40为电磁阀等自动水阀时,可以通过设置水位传感器检测打水盘中的水位,从而控制电磁阀等自动水阀打开和闭合排水孔21。
一实施例中,堵水件40包括主体42和内设有溢水通道41的溢水管43,主体42安装于排水孔21,溢水管43连接于主体42的上侧。如此设置,将排水孔21邻近打水盘20的底壁设置时,也能保证溢水通道41与打水盘20的底壁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即保证溢水通道41高于打水盘20的底壁。而将排水孔21邻近打水盘20的底壁设置,在将堵水件40拆下时,可以将打水盘20中的水充分排出,例如在搬运整体式空调器等情况时,可以将打水盘20 中的水尽量全部排出,避免在搬运过程中打水盘20中的水洒向外机机壳10 内。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溢水管43,而将溢水通道41设于主体42。
为便于打水轮打水,一实施例中,打水盘20形成有打水区23,打水盘 20的底壁在朝向打水区23的方向上,逐渐朝下倾斜设置,打水轮设于打水区 23的上方。即打水区23位于打水盘20底壁的最低位,从而使打水盘20中的水能够沿着打水盘20倾斜的底壁快速流向打水区23,以使打水区23处的水量尽快达到打水位置。使得打水轮在较短的时间进行打水,缩短了制冷模式启动后,至打水轮开始打水的时间,从而能够较快地对室外侧换热器12进行降温。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打水盘20的底壁也可以呈水平设置。或者,在打水盘20的底壁也可以呈水平设置时,打水区23凹设于打水盘20的底壁。
一实施例中,打水区23与打水盘20的端部间隔设置,排水孔21设于打水盘20的端部。即打水盘20位于打水区23两侧的底壁均呈倾斜设置,如此能够避免打水轮与打水盘20的端部干涉,也能便于将打水区23适配打水轮设置,便于实现打水轮快速打水。此外,打水盘20的底壁设有引水槽24,引水槽24的两端分别连通打水区23和排水孔21,引水槽24的槽底不高于打水区23的底壁。即排水孔21的下边缘位于引水槽24的槽底,如此在将堵水件 40拆下时,可以将打水盘20中的水充分排出,引水槽24的宽度小于打水盘 20的宽度,以使打水区23的水量能够快速达到打水位,以实现打水轮快速打水。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引水槽24。或者也可以将打水区 23延伸至打水盘20的端部。
请参照图2和图6,一实施例中,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接水盘60和导水件70,接水盘60设于室内侧换热器的下方,接水盘60具有排水口,导水件 70的一端设于排水口,另一端朝室外侧换热器12延伸,以将自排水口排出的冷凝水排向室外侧换热器12。具体而言,当整体式空调器在制冷模式时,室内侧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能够滴落至接水盘60,并从排水口排向导水件70,再经导水件70排向室外侧换热器12。如此能够通过室内侧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室外侧换热器12进行降温,提升了制冷模式时室内侧换热器的冷凝水利用率,而且冷凝水的温度较低,对室外侧换热器12的散热效果较好能,提升室外侧换热器12的换热效率。其中,当流经室外侧换热器12的冷凝水没有完全蒸发时,能够滴落自打水盘20中,从而可以通过打水轮将冷凝水再次打向室外侧换热器12,使得冷凝水能够充分利用。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导水件70的另一端朝打水盘20延伸。
一实施例中,导水件70为导水管,导水管的一端连通排水口,另一端朝室外侧换热器12延伸。将导水件70设置为导水管时,能够将冷凝水较好地导向室外侧换热器12,避免冷凝水飞溅或者泄漏的情况。其中,导水管可以为硬质管,也可以为软管。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导水件70也可以呈长条状,并具有沿器长度方向延伸的导水槽,以使自排水口排出的冷凝水能够沿着导水槽流向室外侧换热器12。
内机机壳50与外机机壳10可以为一体设置,也可以为分体设置。内机机壳50用于安装在室内,而外机机壳10可以设于室内,也可以设于室外。例如内机机壳50与外机机壳10分体设置时,可以将内机机壳50设于室内,而外机机壳10设于室外,此时可以使外机机壳10部分穿过墙壁而与内机机壳50连接。此外,内机机壳50与外机机壳10一体设置时,也可以将内机机壳50设于室内,而外机机壳10设于室外;或者将整机设于室内。该整体式空调器在活动板房或者集装箱房中使用,当然,也可以在商品房中使用。
请参照图2、图6和图7,一实施例中,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集水件80,集水件80设于室外侧换热器12的上方,集水件80设有集水槽81和穿设于集水槽81的出水孔82,导水件70将冷凝水排向集水槽81,并通过出水孔82 排向室外侧换热器12。即集水件80相当于接水盘60和室外侧换热器12之间的冷凝水中转结构,冷凝水依次自排水口和导水件70排出后,先流至集水槽 81中,再从出水孔82流向室外侧换热器12。相较于冷凝水直接流向室外侧换热器12的方式,如此能够通过集水件80减缓冷凝水的水流速度,以降低甚至避免冷凝水淋在室外侧换热器12上时发生飞溅的情况,保证冷凝水较好的沿着室外侧换热器12向下流动。使得冷凝水能够充分与室外侧换热器12 接触,从而达到较好地散热效果,有利于提升室外侧换热器12的换热效率。其中,出水孔82可以穿设于集水槽81的槽底壁或集水槽81的槽侧壁。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集水件80,而将自导水件70排出的冷凝水直接淋向室外侧换热器12。
为增加淋水面积,一实施例中,集水件80呈沿室外侧换热器1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集水件80设有多个出水孔82,多个出水孔82沿集水件 8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导水件70设于集水件80的一端。具体而言,室外侧换热器12沿横向延伸,即室外侧换热器12的冷媒管沿横向延伸。室外侧换热器12的进风方向为厚度方向,室外侧换热器12的高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多个出水孔82沿集水件8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时,即多个出水孔82沿室外侧换热器1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如此当冷凝水流至集水槽81后,集水槽 81中的冷凝水能够由多个出水孔82分流至室外侧换热器12长度方向的多个位置,从而能够对室外侧换热器12的多个位置进行散热,增大了散热面积。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集水件80上也可以设置一个出水孔82,出水孔82 可以呈圆孔,或者出水孔82呈沿集水件80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孔。
此外,集水槽81的槽底壁自导水件70所在的一端朝向另一端的方向上,逐渐朝下倾斜。如此当冷凝水流至集水槽81后,冷凝水能够沿着集水槽81 的槽底朝另一端流动,能够使冷凝水充分流向多个出水孔82,保证冷凝水能够从多个出水孔82流向室外侧换热器12,保证淋水面积较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集水槽81的槽底壁也可以呈水平设置。
一实施例中,集水槽81的槽底壁设有储水凹槽83,导水件70将冷凝水排向储水凹槽83。即储水凹槽83位于集水槽81上导水件70所在的一端,当冷凝水从导水件70排出时,能够先流向储水凹槽83,当储水凹槽83内水满时,冷凝水能够沿着储水凹槽83的边缘朝集水槽81的另一段流动。如此能够保证冷凝水沿着储水凹槽83的边缘均匀地沿集水槽81的槽底壁流动,使冷凝水能够均匀流向多个出水孔82。其中,储水凹槽83可以凹设于集水槽 81的槽底壁,或者也可以在集水槽81的槽底壁设置溢流凸筋,溢流凸筋沿集水槽81的宽度方向延伸,并连接集水槽81沿其宽度方向的两相对槽侧壁,使溢流凸筋与集水槽81的端部围合呈储水凹槽83。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储水凹槽83。
一实施例中,集水槽81的侧壁上端设有安装缺口84,导水件70安装于安装缺口84。即导水件70延伸至集水槽81的一端安装于安装缺口84,如此能够通过安装缺口84对导水件70进行限位,以防止导水件70自集水件80 上脱落。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导水件70上设置卡扣,将导水件 70与卡扣卡接。或者通过螺钉将导水件70固定在导水件70上等等。
请参照图1和图2,一实施例中,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压缩机90,压缩机90设于内机机壳内50。在安装整体式空调器时,可以将内机机壳50和压缩机90放置在室内,而将外机机壳10设置在室外。如此减小了外机机壳10 的整体重量,从而在将外机机壳10安装于房屋二楼以上的楼层时,能够减小外机机壳10对支撑架的压力。例如在将该整体式空调器用于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活动板房(集装箱房)时,将外机机壳10安装于室外能减小对支撑架的压力,而在外机机壳10与内机机壳50连接时,甚至可以不用设置支撑架对外机机壳10进行支撑,能够便于在活动板房或集装箱房中使用。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压缩机90设于外机机壳10内。
一实施例中,压缩机90设于接水盘60的下方,可以通过接水盘60将内机机壳50的内腔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压缩机90设于下腔体,室内侧换热器设于上腔体,即室内侧换热器位于接水盘60的上方。如此通过接水盘60 将内机机壳50内隔离出上腔体和下腔体,有利于减少内机机壳50内零部件数量,而且通过将室内侧换热器设于上腔体,可以使得内机机壳50上内机出风口52的位置较高,能够增加送风距离。此时,内机机壳50的高度可以高于外机机壳10的高度。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额外设置隔板将内机机壳50的内腔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另外,也可以使压缩机90和室内侧换热器沿内机机壳50的横向分布。此时,内机机壳50的高度与外机机壳10 的高度可以大致相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机机壳;
室外侧换热器,设于所述外机机壳内;
打水盘,设于所述外机机壳内,并位于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的下方,所述打水盘设有排水孔;
打水轮,伸入所述打水盘,用以将所述打水盘内的水打向所述室外侧换热器;以及,
堵水件,安装于所述排水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式空调器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于所述制冷模式,所述堵水件闭合所述排水孔,于所述制热模式,所述堵水件打开所述排水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水盘的外表面设有连通所述排水孔的排水接头,所述堵水件套设于所述排水接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接头设有外螺纹,所述堵水件形成有螺纹孔,所述堵水件螺接于所述排水接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堵水件具有溢水通道,所述溢水通道的进水端与所述排水孔连通,所述溢水通道的出水端高于所述打水盘的底壁,并低于所述打水盘的上边缘。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堵水件包括主体和内设有所述溢水通道的溢水管,所述主体安装于所述排水孔,所述溢水管连接于所述主体的上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水盘形成有打水区,所述打水盘的底壁在朝向所述打水区的方向上,逐渐朝下倾斜设置,所述打水轮设于所述打水区的上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水区与所述打水盘的端部间隔设置,所述排水孔设于所述打水盘的端部,所述打水盘的底壁设有引水槽,所述引水槽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打水区和所述排水孔,所述引水槽的槽底不高于所述打水区的底壁。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内机机壳、室内侧换热器、接水盘和导水件,所述室内侧换热器和接水盘均设于所述内机机壳内,所述接水盘设于所述室内侧换热器的下方,所述接水盘具有排水口,所述导水件的一端设于所述排水口,另一端朝所述室外侧换热器延伸,以将自所述排水口排出的冷凝水排向室外侧换热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集水件,所述集水件设于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的上方,所述集水件设有集水槽和穿设于所述集水槽的出水孔,所述导水件将冷凝水排向所述集水槽,并通过所述出水孔排向所述室外侧换热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件呈沿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所述集水件设有多个所述出水孔,多个所述出水孔沿所述集水件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导水件设于所述集水件的一端,所述集水槽的槽底壁自所述导水件所在的一端朝向另一端的方向上,逐渐朝下倾斜。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的槽底壁设有储水凹槽,所述导水件将冷凝水排向所述储水凹槽。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整体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式空调器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内机机壳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223488.8U CN213514158U (zh) | 2020-09-30 | 2020-09-30 | 整体式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223488.8U CN213514158U (zh) | 2020-09-30 | 2020-09-30 | 整体式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514158U true CN213514158U (zh) | 2021-06-22 |
Family
ID=76394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223488.8U Active CN213514158U (zh) | 2020-09-30 | 2020-09-30 | 整体式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514158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39351A (zh) * | 2021-09-15 | 2021-12-03 |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及其排水方法 |
CN113899061A (zh) * | 2021-09-28 | 2022-01-0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移动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控制器和移动空调 |
CN115711432A (zh) * | 2022-11-01 | 2023-02-24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引水装置、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
CN116086005A (zh) * | 2023-03-24 | 2023-05-09 | 创维空调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 一种可利用冷凝水散热的移动空调 |
-
2020
- 2020-09-30 CN CN202022223488.8U patent/CN21351415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39351A (zh) * | 2021-09-15 | 2021-12-03 |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及其排水方法 |
CN113739351B (zh) * | 2021-09-15 | 2022-08-26 |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及其排水方法 |
CN113899061A (zh) * | 2021-09-28 | 2022-01-0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移动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控制器和移动空调 |
CN113899061B (zh) * | 2021-09-28 | 2022-08-0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移动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控制器和移动空调 |
CN115711432A (zh) * | 2022-11-01 | 2023-02-24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引水装置、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
CN116086005A (zh) * | 2023-03-24 | 2023-05-09 | 创维空调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 一种可利用冷凝水散热的移动空调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514158U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110068070B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110068066B (zh) | 移动空调 | |
CN213514159U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110068067B (zh) | 移动空调 | |
CN201259299Y (zh) | 移动空调冷凝水自蒸发洒水装置 | |
CN110068071B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110068062B (zh) | 布水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 |
CN110068064B (zh) | 座吊式空调器 | |
CN210050902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110068072B (zh) |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14949489U (zh) | 冷风机 | |
CN213514156U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110068073B (zh) |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106382687A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10128440U (zh) | 座吊式空调器 | |
CN215412206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10373808U (zh) | 移动空调 | |
CN209944570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13453947U (zh) | 窗机底盘结构和窗机空调器 | |
CN112984894B (zh) | 制冷装置 | |
CN210128444U (zh) |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10601995U (zh) | 移动空调 | |
CN209944568U (zh) | 移动空调 | |
CN209101529U (zh) | 一种新型节能风管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