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11503U - 窗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窗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511503U CN212511503U CN202020990916.7U CN202020990916U CN212511503U CN 212511503 U CN212511503 U CN 212511503U CN 202020990916 U CN202020990916 U CN 202020990916U CN 212511503 U CN212511503 U CN 21251150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indoor
- heat exchanger
- fresh
- fresh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WSFSSNUMVMOOMR-UHFFFAOYSA-N Formaldehyde Chemical compound O=C WSFSSNUMVMOOM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09 air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1100001243 air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894006 Bacter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03 re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窗式空调器,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机壳、室内换热器、室内侧壳体、新风壳及导风件。所述机壳设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所述风道壳设于所述机壳内,以形成室内侧风道;所述室内风机安装于所述室内侧风道中,所述风道壳开设有与所述室内风机的进风侧连通的送风口;所述新风壳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新风壳设有新风入口和第一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入口与室外环境连通,所述第一新风出口通过所述送风口与所述室内侧风道连通;所述导风件设于所述送风口,用以向所述室内风机导风。本实用新型的窗式空调器,能够引导新风吹向室内风机的进风侧,以增大窗式空调器的出风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窗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窗式空调器通常是安装在墙体的窗框上,用于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或制热。随着人们对健康空气的需求,目前出现一种具有新风功能的窗式空调器。这种窗式空调器通常是在其壳体内增加一个新风壳,以通过该新风壳将室外环境的新风空气引入道室内侧风道中。然而,传统的新风壳引入的新风容易与室内侧风道中的气流对冲,使得新风不易流向室内风机,进而难以从室内出风口吹出,导致新风量较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旨在引导新风吹向室内风机的进风侧,以增大窗式空调器的出风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机壳、室内换热器、室内侧壳体、新风壳及导风件。所述机壳设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所述风道壳设于所述机壳内,以形成室内侧风道;所述室内风机安装于所述室内侧风道中,所述风道壳开设有与所述室内风机的进风侧连通的送风口;所述新风壳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新风壳设有新风入口和第一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入口与室外环境连通,所述第一新风出口通过所述送风口与所述室内侧风道连通;所述导风件设于所述送风口,用以向所述室内风机导风。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设于所述机壳内的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风面与所述室内进风口对应;所述风道壳包括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风侧对应的风道背板,在所述风道背板开设形成所述送风口。
可选地,所述导风件为设置在所述送风口内的导风板,导风板的板面自其下侧边到其上侧边朝向所述室内风机倾斜设置;或者,所述导风件为自所述送风口的内周缘凸设的导风筒,所述导风筒的出口朝向所述室内风机。
可选地,所述导风件包括多个导风板,多个导风板沿所述送风口的上下向间隔排布,多个导风板的板面的倾斜方向一致。
可选地,所述送风口由多个沿上下排布的条形通风孔组成;多个导风板分别与多个所述条形通风孔对应,每一导风板的下侧边与其对应的条形通风孔的下边缘连接固定;或者,每一导风板的端部与所述送风口的两侧边连接固定。
可选地,导风板的板面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不小于30°,且不大于75°。
可选地,所述导风件设置在所述送风口,并与所述风道壳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新风壳包括设有所述新风入口的进风部,以及自所述进风部向前延伸至所述风道背板背面的导风部,在所述导风部的前端开设形成所述第一新风出口,以与所述送风口对应。
可选地,所述导风部包括与所述进风部连接的第一导风段及自所述第一导风段向前延伸的第二导风段;其中,
所述第一导风段的顶壁自所述进风部朝下倾斜,以使所述第一导风段的末端形成收缩口;
所述第二导风段具有与所述收缩口对应的前壁,并在所述前壁开设形成所述第一新风出口。
可选地,所述机壳还包括罩盖所述风道壳的室内侧壳体,所述室内侧壳体具有位于所述风道背板后侧的后壁板;所述第二导风段穿过所述后壁板,以将所述第一新风出口伸入到所述风道背板的送风口处。
可选地,所述室内侧壳体的后壁板的下端开设有供所述第二导风段穿过的安装缺口;所述第二导风段的外周凸设有挡板,所述挡板自所述第二导风段的其中一侧壁经其顶壁延伸至其另一相对的侧壁上,以适用于与所述安装缺口的内边缘抵持。
可选地,所述新风壳还包括与所述导风部连通的出风部,所述出风部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风侧和所述室内进风口之间,所述出风部开设有第二新风出口,以向室内环境送新风。
可选地,所述新风壳还包括将导风部和所述出风部连通的引风部,所述引风部呈扁平状设置,所述引风部自所述导风部经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下方穿过而连接至所述出风部。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安装于所述新风壳内,所述新风风机位于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第一新风出口之间。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过滤件,所述过滤件安装于所述新风壳内,所述过滤件位于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新风风机之间;或者,所述过滤件位于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第一新风出口之间。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室内侧换热器包括对应所述室内进风口设置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窗式空调器具有恒温除湿模式,在所述恒温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状态,另一者处于制冷状态。
可选地,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沿所述室内进风口的进风方向层叠设置;或者,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在垂直所述室内进风口的进风方向上呈并排设置。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外换热器、冷媒循环管路、第一阀及第二阀;
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压缩机的冷媒出口设置有排出管,冷媒入口设置有吸入管;
所述排出管、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吸入管通过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依次连通;
所述第一阀串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所述第二阀串接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
可选地,所述冷媒循环管路包括连接所述排出管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配管,以及连接所述吸入管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配管;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切换装置;
所述切换装置串接于所述第一配管及所述第二配管上,所述切换装置具有第一切换状态及第二切换状态;
在所述第一切换状态下,连接于所述切换装置两端的所述第一配管导通,连接于所述切换装置两端的所述第二配管导通;
在所述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排出管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一配管与所述切换装置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所述第二配管导通,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一配管与所述吸入管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二配管导通。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切换装置、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均电连接;
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恒温除湿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一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一阀完全打开、所述第二阀部分打开;和/或,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全制冷模式,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全制冷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一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一阀部分打开、所述第二阀完全打开;和/或,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全制热模式,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全制热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二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二阀完全打开、所述第一阀部分打开。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窗式空调器的机壳内安装新风壳,该新风壳设有新风入口和第一新风出口,新风入口和室外环境连通,第一新风出口通过风道壳上的送风口与室内侧风道连通,并在第一新风出口或送风口处设置导风件,以在新风壳向室内侧风道输送新风时,利用导风件将新风向上引流到室内风机的进风侧,从而避免新风与从室内进风口进入的换热气流发生对冲,减少了新风流动的阻力,使得大量的新风能够进室内风机吹出室内出风口,有效增大窗式空调器的出风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沿I-I线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2中窗式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的新风壳与底盘装配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新风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一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再一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窗式空调器 | 103 | 室内侧风道 |
110 | 机壳 | 200 | 新风壳 |
111 | 底盘 | 210 | 进风部 |
112 | 室内侧壳体 | 220 | 导风部 |
113 | 室外侧壳体 | 221 | 第一导风段 |
120 | 室内换热器 | 222 | 第二导风段 |
130 | 室外换热器 | 223 | 挡板 |
140 | 室内风机 | 230 | 引风部 |
150 | 室外风机 | 240 | 出风部 |
160 | 风道壳 | 201 | 新风入口 |
161 | 风道背板 | 202 | 第一新风出口 |
162 | 送风口 | 203 | 第二新风出口 |
1621 | 条形通风孔 | 300 | 新风风机 |
163 | 导风件/导风板 | 400 | 过滤件 |
180 | 压缩机 | 510 | 第一阀 |
181 | 排出管 | 520 | 第二阀 |
182 | 吸入管 | 610 | 第一配管 |
101 | 室内进风口 | 620 | 第二配管 |
102 | 室内出风口 | 700 | 切换装置 |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1至图9为本实用新型窗式空调器的实施例附图。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窗式空调器的实施例中,所述窗式空调器是将室内机及室外机一体式制成,窗式空调器整机安装在建筑的窗框上,可实现对室内环境制冷或制热。所述窗式空调器还能够减小新风从室内出风口吹出的阻力,以增大新风量。下文将对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实施例进行介绍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窗式空调器100的一实施例中,窗式空调器100包括机壳110、风道壳160、室内风机140、新风壳200及导风件163。其中,机壳110设有室内进风口101和室内出风口102;风道壳160设于机壳110内,以形成室内侧风道103;室内风机140安装于室内侧风道103中,风道壳160开设有与所述室内风机140的进风侧对应的送风口162;新风壳200设于机壳110内。新风壳200设有新风入口201和第一新风出口202,新风入口201与室外环境连通,第一新风出口202通过送风口162与室内侧风道103连通。导风件16设于送风口162,用以向室内风机140导风。
对于机壳110而言,机壳110包括底盘111及安装于底盘111上的室内侧壳体112和室外侧壳体113。当将窗式空调器100安装到窗框处时,机壳110的室内侧壳体112与室内房间对应;机壳110的室外侧壳体113与室外环境对应。其中,室内侧壳体112的前侧构造形成有室内进风口101,室内侧壳体112的顶部构造形成有室内出风口102。室外侧壳体113的背面设有室外进风口,室外侧壳体113的侧面或顶部设有室外出风口。
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室内换热器120、室外换热器130、室外风机150、室内风机140及压缩机180。其中,室外换热器130和室外风机150、压缩机180均位于室外侧壳体113内,室外换热器130与所述室外进风口对应,室外风机150位于室外换热器130的出风侧;室内换热器120和室内风机140位于机壳110的室内侧壳体112。
当窗式空调器100开启制冷或制热模式时,室内房间的空气被室内风机140驱动而从室内进风口101进入到室内侧壳体112,然后从室内换热器120通过并换热,换热后的空气进入到室内侧风道103中,最后由室内风机140驱动而从室内出风口102吹出,实现对室内房间制冷或制热;与此同时,室外环境的空气被室外风机150驱动,而从室外进风口进入到室外侧壳体113,然后从室外换热器130通过并换热,换热后的空气进入到室外侧风道中,最后由室外风机150驱动而从室外出风口吹出。
对于新风壳200而言,新风壳200可以安装在机壳110的左端或右端,新风壳200自室外侧壳体113的内部延伸至其室内侧壳体112的内部。新风壳200的内部形成有新风风道,该新风风道将新风入口201和第一新风出口202连通。其中,新风壳200的新风入口201与室外环境连通,新风壳200的第一新风出口202通过风道壳160上的送风口162与室内侧风道103连通,以适用于向室内房间送风。
当窗式空调器100开启新风模式时,室外环境的新风从新风入口201进入到新风壳200内部的新风风道中,然后从第一新风出口202吹出,吹出的新风被第一新风出口202处或者送风口162处的导风件163引导,而朝向室内风机140的进风侧流动,该流动方向与自室内进风口101进入室内侧风道103换热气流方向一致,从而避免此两股气流对冲,减少了新风气流流动的阻力。随着室内风机140旋转工作,室内风机140驱动新风空气和换热气流混合,从而得到温度较为舒适的混合风,最后再被室内风机140驱动而从室内出风口102吹出到室内房间。
至于导风件163的形状结构,可以有多种形状结构设计类型。例如但不局限于:导风件163为呈长条形设计的导风板,或者是自第一新风出口202或送风口162的下边缘向室内风机140的进风侧延伸的导风翻边,亦或者是自第一新风出口202或送风口162的周缘向室内风机140的进风侧延伸导风筒。具体在后文还有详细介绍。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窗式空调器100的机壳110内安装新风壳200,该新风壳200设有新风入口201和第一新风出口202,新风入口201和室外环境连通,第一新风出口202通过风道壳160上的送风口162与室内侧风道103连通,并在第一新风出口202或送风口162处设置导风件163,以在新风壳200向室内侧风道103输送新风时,利用导风件163将新风向上引流到室内风机140的进风侧,从而避免新风与从室内进风口101进入的换热气流发生对冲,减少了新风流动的阻力,使得大量的新风能够进室内风机140吹出室内出风口102,有效增大窗式空调器的出风量。
如前述所言,导风件163设置在送风口162,故导风件163可与风道壳160连接固定,例如,导风件163与风道壳160一体成型。
请参阅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120的进风面与室内进风口101对应;风道壳160包括与室内换热器120的出风侧对应的风道背板161,在风道背板161开设形成送风口162,以使得从送风口162吹出的气流位于室内风机140的进风侧。并且,将导风件163设在送风口162,该导风件163与风道背板161连接固定。
请参阅图2至图4,至于导风件163的结构类型,可选地,导风件163为设置在送风口162内的导风板163,导风板163的板面自其下侧边到其上侧边朝向室内风机140倾斜设置。该导风板呈长条状设置,并沿风道壳160的左右向延伸。导风板163的下侧边偏向下且靠近新风壳200的第一新风出口202;导风板163的上侧边偏向上且朝向室内风机140。因此,当第一新风出口202将新风吹到送风口162时,新风将被导风板163引导而吹向室内风机140,使得大量新风不会吹向室内换热器120,避免与从室内换热器120通过的气流对冲而影响室内进风口101的进风量,确保持续有大量的空气从室内进风口101进入进行换热或除湿,有助于增大风量及改善除湿效果。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风件163还可以为自送风口162的内周缘凸设的导风筒,所述导风筒的出口朝向室内风机140。具体地,所述导风筒环绕于送风口162的周缘,当第一新风出口202将新风吹到送风口162后,新风进入到导风筒163中,然后从导风筒通过并从其出口吹向室内风机140(类似于烟囱导烟),也可以使得大量新风不会吹向室内换热器120,避免与从室内换热器通过的气流对冲而影响室内进风口101的进风量。
请参阅图3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导风件163为设置在送风口162内的导风板163。导风板16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导风板163沿送风口162的上下向间隔排布,多个导风板163的板面的倾斜方向一致。相邻两个导风板163之间间隔形成有通风间隙。多个导风板163配合将新风大量引导到室内风机140的进风侧。
至于导风板163的倾斜角度,可按照送风口162和室内风机140的相对位置进行合理设计,在此没有具体限定。可选地,导风板163的板面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不小于30°,且不大于75°。图4中θ表示为导风板163的板面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所述θ可以是但不局限于:30°、35°、40°、45°、50°、55°、60°、65°、70°等。如果所述θ小于30°,则导风板163的倾斜度较小,导风板163的导流效果不明显;如果所述θ大于60°,则导风板163的倾斜度较大,可能会将部分气流引导到风道背板161的内表面,不易进入室内风机140。因此,所述夹角宜保持在30°~60°。
送风口162可以一整个镂空的大开口;送风口162也可以由多个沿上下排布的条形通风孔1621组成。具体在此,送风口162由多个沿上下排布的条形通风孔1621组成;相应地,多个导风板163分别与多个条形通风孔1621对应,每一导风板163的下侧边与其对应的条形通风孔1621的下边缘连接。
具体说来,每一导风板163的下侧边和条形通风孔1621下边缘之间为闭合连接,使得导风板163的下侧边和条形通风孔1621下边缘之间没有形成漏风间隙,从而新风气流只能从每一导风板163上侧吹出。并且,由于导风板163倾斜,所以新风不能向下或向前流动,仅能顺沿导风板163偏向上流动到室内风机140的进风侧,从而有效避免新风与从室内换热器通过的气流对冲,确保室内换热器有较大的风量通过。
为方便制造导风板163时,可以在风道背板161上开设倒U形狭缝,然后从该倒U形狭缝包围的部分向室内侧风道翻折一倾斜角度而形成翻边,该翻边形成导风板163。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导风板163的端部与送风口162的两侧边连接固定。
请参阅图2至图4,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对于新风壳的结构,可以有多种形状设计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新风壳200包括设有新风入口201的进风部210,以及自进风部210向前延伸至送风口162的导风部220,在导风部220上开设形成第一新风出口202。
具体说来,由于风道背板161靠近机壳110的室外侧壳体113,故在风道背板161上开设形成第一新风出口202;新风壳200自机壳110的室外侧壳体113向其室内侧壳体112延伸,其中,新风壳200的进风部210位于室外换热器130的一端,新风壳200的导风部220自进风部210延伸至风道背板161的后侧。新风入口201构造在进风部210的远离导风部220的一端,使得新风入口201与壳体112背面的室外进风口对应,从而室外新风可以从该室外进风口直接进入到新风入口201中。
请参阅图2、图6及图7,进一步地,导风部220包括与进风部210连接的第一导风段221及自第一导风段221向前延伸的第二导风段222;其中,第一导风段221的顶壁自进风部210朝下倾斜,以使第一导风段221的末端形成收缩口;第二导风段222具有与所述收缩口对应的前壁,并在所述前壁开设形成第一新风出口202。
当气流从进风部210进入到导风部220时,气流被第一导风段221的顶壁引导向下流向所述收缩口,从而在该收缩口处气流被挤压而使得气压升高;由于第二导风段222的第一新风出口202正对第一导风段221的收缩口,从而使得气流从该收缩口快速流向第一新风出口202,使得新风获得较高的风速,进而快速从第一新风出口202吹出,有效增大新风风量。
请参阅图2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室内侧壳体112具有位于风道背板161后侧的后壁板1121;第二导风段222穿过后壁板1121,以将第一新风出口202伸入到风道背板161的送风口162处。也就是说,第一新风出口202直接与风道背板161上的送风口162对接,故从第一新风出口202吹出的气流可直接从送风口162进入到室内侧风道103中,缩短新风路径,避免在新风通过的过程中发生漏风。
请参阅图2、图3及图7,进一步地,室内侧壳体112的后壁板1121的下端开设有供第二导风段222穿过的安装缺口;第二导风段222的外周凸设有挡板223,挡板223自第二导风段222的其中一侧壁经其顶壁延伸至其另一相对的侧壁上,以适用于与所述安装缺口的内边缘抵持。
具体说来,室内侧壳体112的安装缺口贯通后壁板1121的下侧边。装配时,先将新风壳200和风道壳160安装到底盘111上;然后再将室内侧壳体112罩盖到风道壳160上,在此过程中,室内侧壳体112的安装缺口对准新风壳200扣下,使得新风壳200的第二导风段222从安装缺口穿过。装配好之后,第二导风段222上的挡板223位于室内侧壳体112的后壁板1121和风道背板161之间,该挡板223与所述安装缺口的内边缘抵持,这样不仅可以限制新风壳200向室外侧活动,以避免第一新风出口202与送风口162脱离,且还可以将第二导风段222和所述安装缺口周缘之间的间隙密封,避免在此发生漏风。
请参阅图2、图4及图7,在一实施例,新风壳200还包括与导风部220连通的出风部240,出风部240位于室内换热器120的进风侧和室内进风口101之间,出风部240开设有第二新风出口203,以向室内环境送新风。
具体地,出风部240的第二新风出口203对应室内进风口101的下端。由于室内进风口101的下端靠近下层空间,进风量很小,从而第二新风出口203可从室内进风口101的下端吹出,基本不会影响室内进风口101的整体进风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室内侧壳体112的前侧开设与第二新风出口203对应的出风口,当窗式空调器100开启新风模式时,从新风壳200引入的新风,一部分从导风部220的第一新风出口202吹出,然后经室内侧风道103、室内风机140、室内出风口102吹向向室内房间的中上层空间;另一部分则从导风部220流向出风部240,最后从第二新风出口203吹出,然后经室内进风口101吹出到室内空间的下层空间。
这样可使得室内空间的上中下层均有新风,改善房间内新风的分布。再者,从第一新风出口202吹出的气流与换热后的气流混合从室内侧出风口吹出后,会向下层空间流动,进而推动下层空间的气流向室内进风口101流动,由此形成一个上下层气流循环,这样可以加速气流流动,驱使更多的新风从新风壳200进入到房间,增大室内房间气流换新效率。
可选地,新风壳200还包括将导风部220和出风部240连通的引风部230,引风部230呈扁平状设置,引风部230自导风部220经室内换热器120的下方穿过而连接至出风部240。
具体说来,引风部230和出风部240配合呈L形设置。该引风部230将导流部220中的一部分气流引流到出风部240,然后经出风部240向上流动至第一新风出口202吹出。其中,将引风部230呈扁平状设置,可以使得引风部230的厚度较小,从而使得该引风部230可嵌入至底盘111和室内换热器120的底部之间。此外,这样设计还可以使得引风部230相较进风部210狭窄一些,有助于增大引风部230的气压,进而可以驱动气流加速吹出。第二新风出口203朝向室内进风口101开设,以直接通过室内进风口101的下端向房间吹出新风。
请参阅图2,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新风风机300,新风风机300安装于新风壳200内,新风风机300位于新风入口201和第一新风出口202之间。新风风机300用于驱动室外环境的新风从新风入口201进入,而后从第一新风出口202和/或第二新风出口203吹出。如前述硕研,室内风机140不仅可以驱动室内空气从室内进风口101进入到室内侧风道103中,且还可以驱动室外新风经新风壳200的第一新风出口202进入到室内侧风道103中。也就是说,对于新风壳200而言,新风壳200内的气体流动可由新风风机300和室内风机140同时驱动流动,驱动力强,从而有效驱动更多的新风空气进入到室内。
在此考虑到,当室外环境空气质量较差时,新风壳200引入的新风可能会携带有粉尘、细颗粒物、细菌、可挥发性有机物气体(如甲醛)等空气污染物,不利于人体健康。为解决该问题,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过滤件400,过滤件400安装于新风壳200内。当新风气流从过滤件400通过后,被过滤件400过滤净化,去除新风气流中的空气污染物,使得新风气流被净化为洁净的空气,保护人体健康。
对于过滤件400在新风壳200中的具体安装位置,过滤件400可以位于新风入口201和新风风机300之间,以使得新风气流先被过滤件400净化后,再从新风风机300通过,避免新风风机300被污染。此外,还可以将过滤件400设于新风风机300和第二新风出口203之间。至于过滤件400的结构类型,过滤件400可以是普通过滤网、PM2.5过滤网、可挥发性有机物气体吸附模块等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过滤件400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多个过滤件400沿新风壳200内气流流动的方向排布。由于新风壳200内的气体流动可由新风风机300和室内风机140同时驱动流动,驱动力强,因此,即使过滤件400的数量较多,也能确保新风壳200能够输送充足的新风量,抵消过滤件400的挡风效果。
请参照图2和图8,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窗式空调器的壳体在其室内侧壳体112的正面设有室内进风口101。在此,室内侧壳体112的正面应当指的是窗式空调器面向用户的一面。窗式空调器的室内侧换热器120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窗式空调器具有恒温除湿模式,在恒温除湿模式下,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模式,另一者处于制冷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得室内侧换热器120具有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且在恒温除湿模式下,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模式,另一者处于制冷模式。经过室内侧换热器120的气流能够同时被加热和除湿,经过加热和除湿后的混合风温度适宜,不会有凉风感受,往复循环后不仅能将所有的室内风及新风重新除湿,且使得窗式空调器在除湿模式下整个室内温度不会下降,能够达到对全屋恒温除湿的目的。同时,除湿时能够充分利用室内侧换热器120,不用另外设置新风冷凝器及新风蒸发器,则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
请参照图2和图8,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室内换热器121与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沿室内侧风道210的进风方向层叠设置。当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沿室内侧风道210的进风方向层叠设置时,从室内进风口101进入的室内风或新风,先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121除湿/加热,再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122加热/除湿,室内风机将经过加热除湿后的气流从室内出风口送入室内,实现全屋恒温除湿。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沿进风方向层叠设置,则从室内进风口101吹出的全部气流能够被同时加热,随后同时被除湿,从而无需使得加热和除湿分为两股不同的气流,减少了混合步骤,使得从室内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温度及湿度更加均匀、舒适。
请参照图2和图9,在另一实施中,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在垂直室内侧风道210的进风方向上呈并排设置,以使从室内进风口101进入的气流一部分吹向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另一部分吹向第二室内换热器122。
在本实施例中,室内进风口101的进风方向通常为前后方向,则垂直于室内进风口101的进风方向的方向可为左右和上下方向。如此,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可以呈上下排布或左右排布,从室内进风口101进入的新风或室内风,部分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加热/除湿,另一部分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122除湿/加热,然后在室内侧风道210内混合后形成温度适宜的干燥气流,再由室内风机将恒温的干燥气流从室内出风口送入室内,实现全屋恒温除湿。当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呈上下排布设置时,可以仅通过设置一个室内换热器,而将其上部划分为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将其下部划分为第二室内换热器122,通过控制阀控制上部换热器及下部换热器中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状态,另一者处于制冷状态。如此,能够大大减小室内侧换热器120的占用空间,从而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整机体积更小。通过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沿上下或左右排布,能够大大减小室内侧换热器120的厚度,充分利用壳体112高度方向的空间,从而减少室内侧换热器120的占用空间,减小整机体积和重量。
请参照图2和图9,在一实施例中,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外换热器130、冷媒循环管路、第一阀510及第二阀520,窗式空调器的压缩机180的冷媒出口设置有排出管181,冷媒入口设置有吸入管182,排出管181、室外换热器130、第一室内换热器121、第二室内换热器122、吸入管182通过冷媒循环管路依次连通,第一阀510串接在室外换热器130与第一室内换热器121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第二阀520串接在第一室内换热器121与第二室内换热器122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
在本实施例中,压缩机180可以为变频式压缩机180或定频式压缩机180。通过使得压缩机180为变频式压缩机180,能够更佳的实现制冷及恒温除湿双系统,节约了一个压缩机180,从而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简单,降低成本和功率,大大提高了能效。第一阀510及第二阀520可以为电磁阀、电子膨胀阀或节流阀,能够控制其所在配管的通断或流量。通过设置第一阀510及第二阀520,能够控制冷媒是否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从而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是否参与制冷或制热。
当需要开启除湿模式时,压缩机180流出的高温冷媒进入到室外换热器130(冷凝器),从而室外换热器130出来的高温冷媒到达第一阀510,此时第一阀510可以全部或大部分打开,让室外换热器130的温度等于或略小于第一室内换热器121的温度,此时第一室内换热器121为冷凝器,起到加热气流的作用,然后流出第一室内换热器121的次高温冷媒到达第二阀520,第二阀520部分打开,起到毛细管节流的作用,节流后冷媒变为低温冷媒,流过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此时第二室内换热器122为蒸发器,起到降温的作用,也即除湿,从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流出的冷媒再回到压缩机180。如此,新风和室内风混合后部分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加热,部分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122降温除湿,进入室内侧风道210混合后形成温度适宜的干燥气流,随后由室内出风口吹出,从而达到室内即除湿又不会吹冷风的目的,且除湿效果更佳。当然,第一室内换热器121也可以作为蒸发器,则第二室内换热器122作为冷凝器,同样可以实现恒温除湿的目的。
当不需要除湿,仅需开启全制冷模式时,使得压缩机180流出的高温冷媒进入到室外换热器130(冷凝器),从而室外换热器130出来的高温冷媒到达第一阀510,此时第一阀510小部分打开起到毛细节流的作用,让第一室内换热器121的温度大大小于室外换热器130的温度,此时第一室内换热器121为蒸发器,起到降温的作用,然后流出第一室内换热器121的低温冷媒到达第二阀520,第二阀520完全或大部分开启,起到完全通过或者再节流的作用,通过第二阀520的冷媒流过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此时第二室内换热器122为蒸发器,起到二次降温的作用,从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流出的冷媒再回到压缩机180。如此,新风和室内风混合后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121降温,然后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122二次降温,进入室内侧风道210后由室内出风口吹出,从而能达到室内快速降温的目的。
请参照图2和图9,在一实施例中,冷媒循环管路包括连接排出管181与室外换热器130的第一配管610,以及连接吸入管182与第二室内换热器122的第二配管620。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切换装置700,切换装置700串接于第一配管610及第二配管620上,切换装置700具有第一切换状态及第二切换状态。在第一切换状态下,连接于切换装置700两端的第一配管610导通,连接于切换装置700两端的第二配管620导通。在第二切换状态下,排出管181和切换装置700之间的第一配管610与切换装置70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122之间的第二配管620导通,室外换热器130和切换装置700之间的第一配管610与吸入管182和切换装置700之间的第二配管620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窗式空调器还具有控制器,控制器与第一阀510、第二阀520及切换装置700均电连接,从而控制切换装置700的切换状态及各个阀的开关及开度。切换装置700可以为四通阀或其他使得冷媒不会同时进入室外换热器13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122的切换装置700。通过切换装置700,能够使得空调器的功能增加。可以理解的是,切换装置700串接在第一配管610及第二配管620上,也即切换装置700的两端连通第一配管610,两端连通第二配管620。
在切换装置700处于第一切换状态时,压缩机180的排出管181流出的高温冷媒通过第一配管610流向室外换热器130,然后依次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最后经第二配管620及吸入管182流回压缩机180。通过控制第一阀510及第二阀520的开度,能够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21为制冷状态或制热状态,从而能够控制整个系统处于恒温除湿模式或全制冷系统。第一阀510及第二阀520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21是处于制冷状态或制热状态,与上述没有切换状态的实施例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在切换装置70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时,压缩机180的排出管181流出的高温冷媒通过第一配管610及第二配管620流入第二室内换热器122,随后流向第一室内换热器121及室外换热器130,最后通过第一配管610、第二配管620及吸入管182流回压缩机180。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阀510及第二阀520的开度,进而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21是处于制冷状态或制热状态,从而控制整个系统是处于恒温除湿模式还是处于全制热状态。
当开启全制热模式时,切换装置70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压缩机180的排出管181流出的高温冷媒通过第一配管610及第二配管620流入第二室内换热器122,此时第二室内换热器122起到冷凝器加热的作用,从而第二室内换热器122出来的高温冷媒到达第二阀520,此时第二阀520全部打开,高温冷媒继续流出到第一室内换热器121,第一室内换热器121起到再次加热的作用,次高温冷媒到达第一阀510后,可使得第一阀510起到毛细管节流的作用,节流后冷媒变为低温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130后回到压缩机180。如此,能实现室内快速制热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设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
风道壳,设于所述机壳内;
室内风机,安装于所述风道壳内,所述风道壳开设有与所述室内风机的进风侧连通的送风口;
新风壳,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新风壳设有新风入口和第一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入口与室外环境连通,所述第一新风出口与所述送风口连通;以及
导风件,所述导风件设于所述送风口,用以向所述室内风机导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设于所述机壳内的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风面与所述室内进风口对应;所述风道壳包括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风侧对应的风道背板,在所述风道背板开设形成所述送风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件为设于所述送风口处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的板面自其下侧边到其上侧边朝向所述室内风机倾斜设置;或者,
所述导风件为自所述送风口的内周缘凸设的导风筒,所述导风筒的出口朝向所述室内风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风板沿所述送风口的上下向间隔排布,多个所述导风板的板面的倾斜方向一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口由多个沿上下排布的条形通风孔组成;多个所述导风板分别与多个所述条形通风孔对应,每一所述导风板的下侧边与其对应的条形通风孔的下边缘连接。
6.如权利要求3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的板面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不小于30°,且不大于75°。
7.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件设置在所述送风口,并与所述风道壳一体成型。
8.如权利要求2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壳包括设有所述新风入口的进风部,以及自所述进风部向前延伸至所述风道背板背面的导风部,在所述导风部的前端开设形成所述第一新风出口,以与所述送风口对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包括与所述进风部连接的第一导风段及自所述第一导风段向前延伸的第二导风段;其中,
所述第一导风段的顶壁自所述进风部朝下倾斜,以使所述第一导风段的末端形成收缩口;
所述第二导风段具有与所述收缩口对应的前壁,并在所述前壁开设形成所述第一新风出口。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还包括罩盖所述风道壳的室内侧壳体,所述室内侧壳体具有位于所述风道背板后侧的后壁板;所述第二导风段穿过所述后壁板,以将所述第一新风出口伸入到所述风道背板的送风口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侧壳体的后壁板下端开设有供所述第二导风段穿过的安装缺口;所述第二导风段的外周凸设有挡板,所述挡板自所述第二导风段的其中一侧壁经其顶壁延伸至其另一相对的侧壁上,以适用于与所述安装缺口的内边缘抵持。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壳还包括与所述导风部连通的出风部,所述出风部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风侧和所述室内进风口之间,所述出风部开设有第二新风出口,以向室内环境送新风。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壳还包括将导风部和所述出风部连通的引风部,所述引风部呈扁平状设置,所述引风部自所述导风部经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下方穿过而连接至所述出风部。
14.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安装于所述新风壳内,所述新风风机位于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第一新风出口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过滤件,所述过滤件安装于所述新风壳内,所述过滤件位于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新风风机之间;或者,所述过滤件位于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第一新风出口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室内侧换热器包括对应所述室内进风口设置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窗式空调器具有恒温除湿模式,在所述恒温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其中一者处于制热状态,另一者处于制冷状态。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沿所述室内进风口的进风方向层叠设置;或者,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在垂直所述室内进风口的进风方向上呈并排设置。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室外换热器、冷媒循环管路、第一阀及第二阀;
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压缩机的冷媒出口设置有排出管,冷媒入口设置有吸入管;
所述排出管、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吸入管通过所述冷媒循环管路依次连通;
所述第一阀串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所述第二阀串接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循环管路上。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循环管路包括连接所述排出管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配管,以及连接所述吸入管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配管;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切换装置;
所述切换装置串接于所述第一配管及所述第二配管上,所述切换装置具有第一切换状态及第二切换状态;
在所述第一切换状态下,连接于所述切换装置两端的所述第一配管导通,连接于所述切换装置两端的所述第二配管导通;
在所述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排出管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一配管与所述切换装置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所述第二配管导通,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一配管与所述吸入管和所述切换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二配管导通。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切换装置、所述第一阀及所述第二阀均电连接;
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恒温除湿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一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一阀完全打开、所述第二阀部分打开;和/或,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全制冷模式,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全制冷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一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一阀部分打开、所述第二阀完全打开;和/或,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具有全制热模式,在所述窗式空调器处于全制热模式时,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处于第二切换状态,且用以控制所述第二阀完全打开、所述第一阀部分打开。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990916.7U CN212511503U (zh) | 2020-06-02 | 2020-06-02 | 窗式空调器 |
PCT/CN2021/080680 WO2021244097A1 (zh) | 2020-06-02 | 2021-03-15 | 窗式空调器 |
US17/952,777 US20230028921A1 (en) | 2020-06-02 | 2022-09-26 | Window air conditioner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990916.7U CN212511503U (zh) | 2020-06-02 | 2020-06-02 | 窗式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511503U true CN212511503U (zh) | 2021-02-09 |
Family
ID=74382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990916.7U Active CN212511503U (zh) | 2020-06-02 | 2020-06-02 | 窗式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511503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87342A (zh) * | 2021-07-02 | 2021-11-0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新风空调 |
WO2021244097A1 (zh) * | 2020-06-02 | 2021-12-09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窗式空调器 |
-
2020
- 2020-06-02 CN CN202020990916.7U patent/CN21251150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244097A1 (zh) * | 2020-06-02 | 2021-12-09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窗式空调器 |
CN113587342A (zh) * | 2021-07-02 | 2021-11-0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新风空调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628205B1 (ko) | 환기겸용 공조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 |
KR100565593B1 (ko) | 급배기 직결형 환기겸용 공조시스템 | |
US20070158049A1 (en) | Ventilation system | |
KR100519310B1 (ko) | 급배기 직결형 환기겸용 공조시스템 | |
CN212511502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12511503U (zh) | 窗式空调器 | |
US20230028921A1 (en) | Window air conditioner | |
KR100629342B1 (ko) | 공기조화기 | |
CN212746725U (zh) | 窗式空调器 | |
KR100728337B1 (ko) | 히트 펌프를 이용한 폐열회수 환기장치 | |
CN111623430A (zh) | 一种立式新风空调设备 | |
CN215112933U (zh) | 空调室内机 | |
JPH037821A (ja) | 空調設備 | |
CN113757812A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19693467U (zh) | 新风调湿机 | |
KR102522061B1 (ko) | 공조 유닛 | |
CN220552005U (zh) | 新风调湿机 | |
CN217715165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8864337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20624202U (zh) |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3514139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KR102721159B1 (ko) | 실내와 실외 간 차압 발생 제어 및 순환식 공기정화 기능을 갖는 수직벽면 설치형 열교환 공기정화 환기장치 | |
CN212869981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7685725U (zh) | 空调室内机 | |
KR100627878B1 (ko) | 창문형 폐열회수 환기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