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16405U - 一种驱动背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驱动背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516405U CN212516405U CN202022167048.5U CN202022167048U CN212516405U CN 212516405 U CN212516405 U CN 212516405U CN 202022167048 U CN202022167048 U CN 202022167048U CN 212516405 U CN212516405 U CN 21251640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ne
- lines
- sub
- width
- conn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驱动背板及显示装置,该驱动背板,包括:衬底,设置在衬底上的多条信号线,多个绑定电极,以及多条连接线;多条信号线中的至少一个沿第一方向延伸,多条连接线的任一个连接线的第一端与多个绑定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第二端与多条信号线中的一个电连接;多个连接线中的至少一个连接线在第一端的线宽小于在第二端的线宽;多个连接线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部,以及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具有一定夹角的斜线部;第一直线部的一端与绑定电极电连接;第一直线部的另一端通过斜线部与信号线电连接。该驱动背板可以充分利用布线空间,减小扇出区域的面积,降低信号线的布线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指一种驱动背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技术的发展,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将成为下一代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微型发光二极管是将传统的 LED结构进行微小化和矩阵化,并采用集成电路工艺制成驱动背板,来实现每一个像素点定址控制和单独驱动的显示技术。
对于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来说,由于驱动背板中的信号线的线宽较大,可达3.8mm甚至更大,并且发光二极管的排布密集,边框较窄,造成扇出区域 (Fan out)的连线难度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驱动背板及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中扇出区域的连线难度较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驱动背板,包括:
衬底,设置在所述衬底上的多条信号线,多个绑定电极,以及多条连接线;
所述多条信号线中的至少一个沿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多条连接线的任一个连接线的第一端与多个所述绑定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第二端与所述多条信号线中的一个电连接;
所述多个连接线中的至少一个所述连接线在所述第一端的线宽小于在所述第二端的线宽;
所述多个连接线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部,以及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具有一定夹角的斜线部;
所述第一直线部的一端与所述绑定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直线部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斜线部与所述信号线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所述驱动背板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多行发光区域;
所述多个连接线中的至少一个连接线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行发光区域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所述第一行发光区域为多行发光区域中最靠近所述衬底的设置有所述绑定电极的一个侧边的发光区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在所述连接线的所述第一端指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上,所述斜线部在垂直于其自身延伸方向上的线宽逐渐增大,且所述斜线部的线宽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直线部的线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所述多个连接线的至少一个连接线的第一直线部,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个子侧边,在所述两个子侧边分别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的重合区域对应的所述第一直线部的部分,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一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在第二方向上,各所述第一直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所述第二方向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各个所述第一直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对称轴呈对称分布。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在所述对称轴的一侧,每个所述第一直线部的所述两个子侧边中靠近所述对称轴的一个子侧边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另一个子侧边的长度,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任意两个所述第一直线部,更靠近所述对称轴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直线部的两个子侧边中的任意一个,大于等于另一个所述第一直线部的两个子侧边的两个子侧边中的任意一个。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所述多个连接线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直线部;
所述斜线部通过所述第二直线部与所述信号线电连接;
所述第二直线部的线宽大于或等于所述斜线部的线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所述多个连接线的至少一个连接线的第二直线部,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个子侧边,在所述两个子侧边分别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的重合区域对应的所述第二直线部的部分,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一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在第二方向上,各所述第二直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所述第二方向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各个所述第二直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对称轴呈对称分布。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在所述对称轴的一侧,每个所述第二直线部的所述两个子侧边中靠近所述对称轴的一个子侧边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另一个子侧边的长度,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任意两个所述第二直线部,更靠近所述对称轴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直线部的两个子侧边中的任意一个,小于或等于另一个所述第二直线部的两个子侧边的两个子侧边中的任意一个。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所述连接线在所述第二端的线宽与所述信号线的线宽一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所述连接线在所述第一端的线宽大于对应连接的各所述绑定电极的宽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所述信号线的线宽是所述绑定电极的线宽的20~130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多条所述信号线包括:多条电源信号线,以及多条接地线;
所述驱动背板,还包括:多个成对设置的待与发光二极管绑定的连接电极;
成对设置的所述连接电极中的一个与所述电源信号线电连接,另一个与所述接地线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与所述多个电源信号线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的所述斜线部的最小线宽,与所述多个接地线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的所述斜线部的最小线宽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所述电源信号线或所述接地线的线宽在1500μm~9000μm的范围内;
与所述多个电源信号线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的所述斜线部的最小线宽在 1800μm~1815μm的范围内;
所述电源信号线电连接的所述绑定电极的数量,与所述接地线电连接的所述绑定电极的数量相差1或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驱动背板,以及与所述驱动背板电连接的多个发光二极管。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背板及显示装置,该驱动背板,包括:衬底,设置在衬底上的多条信号线,多个绑定电极,以及多条连接线;多条信号线中的至少一个沿第一方向延伸;多条连接线的任一个连接线的第一端与多个绑定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第二端与多条信号线中的一个电连接;多个连接线中的至少一个连接线在第一端的线宽小于在第二端的线宽;多个连接线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部,以及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具有一定夹角的斜线部;第一直线部的一端与绑定电极电连接;第一直线部的另一端通过斜线部与信号线电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连线方式,可以充分利用驱动背板的布线空间,使各连接线能够满足驱动电路需求,并且连接线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的间距,防止出现连接线交叉的现象,另外,可以减小扇出区域的面积,降低了信号线的布线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背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a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b为图1中关于对称轴P对称设置的四个连接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背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光区域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绑定区域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信号线进行划分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电源信号线、接地线通过多条子连接线与对应的绑定电极连接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区域Q1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图7中区域Q2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图7中区域Q3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对图9中将子连接线合并为连接线的结构;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信号线通过连接线与对应的绑定电极连接的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辅助连接线的设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折线结构的设置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中扇出区域的连线难度较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驱动背板及显示装置。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背板及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附图中各部分的大小和形状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驱动背板,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背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1和图2a所示,包括:衬底(图中未示出),设置在衬底上的多条信号线10,多个绑定电极20,以及多条连接线30;
至少一个信号线10沿第一方向(如图中箭头T所示的方向)延伸;
连接线30的第一端a与至少一个绑定电极20电连接,第二端b与一个信号线10电连接;
至少一个连接线30在第一端a的线宽d1小于在第二端b的线宽d2;
至少一个连接线30,包括:沿第一方向T1延伸的第一直线部301,以及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T1具有一定夹角的斜线部302;
第一直线部301的一端与绑定电极20电连接;第一直线部301的另一端通过斜线部302与信号线10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背板中,通过设置连接线将信号线与对应的绑定电极电连接,至少一个连接线在第一端的线宽小于在第二端的线宽,且至少一个连接线包括第一直线部和斜线部,采用这种连线方式,可以充分利用驱动背板的布线空间,使各连接线能够满足驱动电路需求,并且连接线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的间距,防止出现连接线交叉的现象,另外,可以减小扇出区域的面积,降低了信号线的布线难度。
参照图1和图2a,在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中,绑定区域B一般位于驱动背板的边缘位置处,绑定区域B内包括多个绑定电极20,绑定电极20可以与驱动芯片或柔性电路板等元件绑定连接,因而,绑定区域B中绑定电极20的数量和尺寸,需要与驱动芯片或柔性电路板等元件来匹配,为了保证整体装置的轻薄和窄边框化,一般驱动芯片或柔性电路板等元件的尺寸都比较小,故绑定区域B的宽度较窄,并且,绑定区域B中的各个绑定电极20的尺寸较小。
然而,不同于液晶显示装置、触控装置等其他电子设备,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中,为了保证产品的性能,需要保证驱动背板上的信号线具有一定的线宽,需要为3.8mm甚至更大,并且,由于设计空间的限制,信号线不能与对应的绑定电极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连接线30将信号线10 与对应的绑定电极20电连接,至少一个连接线30在第一端a的线宽d1小于在第二端b的线宽d2,且至少一个连接线30包括第一直线部301和斜线部302,其中,斜线部30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T1具有一定夹角,从而可以合理利用驱动背板中的空间,使信号线10能够与对应的绑定电极30实现电连接。如图1所示,连接线30位于扇出区域F中,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连接方式,还可以减小扇出区域的面积,更有利于窄边框设计。
应该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连接线的线宽可以理解为,连接线在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上的宽度。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绑定区域B的宽度,驱动背板中信号线的数量等,来确定与每条信号线连接的绑定电极的数量,图2a中以一根信号线10与一个绑定电极20电连接为例进行示意,在具体实施时,一根信号线10也可以与多个绑定电极20电连接,此处不对信号线10与绑定电极20的对应关系进行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至少一个连接线30在第一端a的线宽d1小于在第二端b的线宽d2,例如,在连接线30的第一端a指向第二端b的方向上,至少一个连接线30的线宽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此处应该说明的是,连接线30的线宽可以是从第一端a向第二端b逐渐增大的,或者,连接线30中的某一部分的线宽逐渐增大,其余部分的线宽可以不变,只要连接线30的线宽在整体上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即可。
在具体实施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如图2a所示,在连接线30的第一端a指向第二端b的方向上,斜线部302在垂直于其自身延伸方向上的线宽逐渐增大,且斜线部302的线宽大于或等于第一直线部301 的线宽。也就是说,在连接线30的第二端b指向第一端a的方向上,斜线部 302的线宽逐渐收窄,并且,斜线部30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T1具有一定夹角,使斜线部302朝向绑定电极20倾斜,从而使连接线30能够连接信号线 10与对应的绑定电极20,并充分利用驱动背板的布线空间。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如图2a所示,至少一个连接线30的第一直线部301,包括沿第一方向T1的两个子侧边(如图2a 中的301a和301b所示),在两个子侧边分别在第一方向T1上的投影重合区域对应的第一直线部301的部分,在垂直于第一方向T1的宽度一致。通过在连接线30中设置沿第一方向T1延伸的第一直线部301,可以实现连接线30与绑定电极20的电连接,并且,在两个子侧边分别在第一方向T1上的投影重合区域对应的第一直线部301的部分,在垂直于第一方向T1的宽度一致,从而获得与对应绑定电极宽度匹配且满足相邻连接线之间的间距要求的第一直线部,可以避免相邻的连接线发生短接或信号串扰。
应该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两个子侧边分别在第一方向T1 上的投影重合区域对应的第一直线部301的部分,在垂直于第一方向T1的线宽一致,可以理解为:第一直线部301在该部分中的各个位置处的线宽的差异小于设定值,也就是说,第一直线部301在该部分中的各个位置处的线宽是近似相同的。
在实际应用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如图1和图2a 所示,在第二方向T2上,各第一直线部301在第一方向T1上的长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第二方向T2为与第一方向T1垂直的方向。如图1所示,图中连接线30中与绑定区域B连接的部分直线为第一直线部,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在第二方向T2上,也就是图中从左向右的方向上,第一直线部在第一方向T1上的长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驱动背板中的多个连接线30中,中间位置处的第一直线部的长度较大,两侧位置处的第一直线部的长度较小,这样,可以更合理的利用扇出区域F的空间,使信号线10能够与对应的绑定电极实现电连接。
在驱动背板中的多个信号线10中,中间位置处的信号线10与绑定区域B 的距离较近,因而,中间位置处的信号线10对应的连接线30的斜线部可以较短,而两侧位置处的信号线10与绑定区域B的距离较远,因而,两侧位置处的信号线10对应的连接线30的斜线部需要更长,因此,通过将中间位置处的第一直线部的长度较大,两侧位置处的第一直线部的长度较小,可以更合理的利用扇出区域F的空间。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如图1所示,在第二方向T2上,各个第一直线部301在第一方向T1上的长度沿所述第一方向 T1的对称轴P呈对称分布,这样,可以更合理的利用扇出区域F的空间,便于进行扇出区域F中的布线设计,以使扇出区域F中的各连接线30能够满足电路设置的要求。
应该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2a,第一直线部301在第一方向T1上的长度可以理解为:以两个子侧边301a和301b分别在第一方向T1 上的投影的重合区域对应的第一直线部301的部分的长度为主,即第一直线部 301中线宽的宽度一致的区域的长度为主。
图2b为图1中关于对称轴P对称设置的四个连接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2b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在对称轴P的一侧,每个第一直线部301的两个子侧边中靠近对称轴P的一个子侧边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另一个子侧边的长度,图2b中以靠近对称轴P的子侧边为301b,远离对称轴P的子侧边为301a为例进行示意图,即每一个第一直线部301中子侧边 301b的长度大于子侧边301a的长度,并且沿第二方向T2排布的任意两个第一直线部301,更靠近对称轴P的其中一个第一直线部301的两个子侧边中的任意一个,大于等于另一个第一直线部301的两个子侧边的两个子侧边中的任意一个。例如图2b中,一方面,对称轴P左侧的两个第一直线部301中,更靠近对称轴P的第一直线部301的两个子侧边的长度,大于另一个第一直线部的两个子侧边的长度。通过这样设置,可以获得宽度较小的第一直线部,以满足相邻连接线之间的间距要求,防止相邻信号线之间产生信号串扰。另一方面,第一直线部301的子侧边301a和与其连接的斜线部302的侧边之间的两个夹角中较大的一个为第一夹角,子侧边301b和与其连接的斜线部302的侧边之间的两个夹角中较小的一个为第二夹角,则在对称轴P的一侧,第一直线部301 与对称轴P的距离越远,则第一夹角越大,第二夹角越小,例如图2b中,在对称轴P的右侧的相邻两个连接线30中,第一夹角θ1小于第一夹角θ2,第二夹角γ1大于第二夹角γ2。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如图1和图2a所示,多个连接线30中的至少一个,还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T1延伸的第二直线部303;
斜线部302通过第二直线部303与信号线10电连接;
第二直线部303的线宽大于或等于斜线部302的线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各连接线30位于扇出区域F中,通过设置第二直线部303,可以调节各连接线30中斜线部302的长度和倾斜程度,使各信号线 10可以通过连接线30与对应的绑定电极20电连接,并且,使各连接线30之间保持一定距离,避免相邻的连接线30发生短接,从而可以更合理的利用空间,使扇出区域F在竖向(如图中箭头T1所示的方向)占用的空间更小,更有利于窄边框设计。
在具体实施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如图2a所示,至少一个连接线30的第二直线部303,包括沿第一方向T1的两个子侧边(如图2a中的303a和303b所示),在两个子侧边分别在第一方向T1上的投影的重合区域对应的第二直线部303的部分,在垂直于第一方向T1的宽度一致,这样,可以避免相邻的连接线30发生短接。
应该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两个子侧边分别在第一方向T1 上的投影的重合区域对应的第二直线部303的部分,在垂直于第一方向T1的宽度一致,可以理解为:第二直线部303在该部分中的各个位置处的线宽差异小于设定值,也就是说,第二直线部303在该部分中的各个位置处的线宽是近似相同的。
在实际应用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如图1和图2a 所示,在第二方向T2上,各第二直线部303在第一方向T1上的长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所述第二方向T2为与第一方向T1垂直的方向。如图1所示,图中连接线30中与信号线10连接的部分直线为第二直线部,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在第二方向T2上,也就是图中从左向右的方向上,第二直线部在第一方向T1上的长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驱动背板中的多个连接线30中,中间位置处的第二直线部的长度较小,两侧位置处的第二直线部的长度较大,这样,可以更合理的利用扇出区域F的空间,使信号线10能够与对应的绑定电极实现电连接。
在驱动背板中的多个信号线10中,中间位置处的信号线10与绑定区域B 的距离较近,因而,中间位置处的信号线10对应的连接线30的斜线部可以较短,而两侧位置处的信号线10与绑定区域B的距离较远,因而,两侧位置处的信号线10对应的连接线30的斜线部需要更长,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中间位置处的第一直线部的长度较大,两侧位置处的第一直线部的长度较小,并且,设置中间位置处的第二直线部的长度较小,两侧位置处的第二直线部的长度较大,从而,可以调节各连接线中斜线部的长度和倾斜程度,使信号线能够通过连接线与对应的绑定电极实现电连接,可以更合理的利用扇出区域F的空间。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如图1所示,在第二方向T2上,各个第二直线部303在第一方向T1上的长度沿第一方向T1的对称轴P呈对称分布。这样,可以更合理的利用扇出区域F的空间,便于进行扇出区域F中的布线设计,以使扇出区域F中的各连接线30能够满足电路设置的要求。
应该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2a,第二直线部303在第一方向T1上的长度可以理解为:以两个子侧边303a和303b分别在第一方向T1 上的投影的重合区域对应的第二直线部303的部分的长度为主,即第二直线部 303中线宽的宽度一致的区域的长度为主。
如图2b所示,以关于对称轴P对称设置的四个连接线为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在对称轴P的一侧,每个第二直线部303的两个子侧边中靠近对称轴P的一个子侧边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另一个子侧边的长度,图2b中以靠近对称轴P的子侧边为303b,远离对称轴P的子侧边为303a为例进行示意图,即每一个第二直线部303中子侧边303b的长度小于子侧边303a 的长度,并且沿第二方向T2排布的任意两个第二直线部303,更靠近对称轴P 的其中一个第二直线部303的两个子侧边中的任意一个,小于或等于另一个第二直线部303的两个子侧边的两个子侧边中的任意一个,例如图2b中,一方面,对称轴P左侧的两个第二直线部303中,更靠近对称轴P的第二直线部 303的两个子侧边的长度,小于另一个第二直线部的两个子侧边的长度,通过这样设置,可以获得宽度较小的第二直线部,以满足相邻连接线之间的间距要求,防止相邻信号线之间产生信号串扰。另一方面,第二直线部303的子侧边 303a和与其连接的斜线部302的侧边之间的两个夹角中较小的一个为第三夹角,子侧边303b和与其连接的斜线部302的侧边之间的两个夹角中较大的一个为第四夹角,则在对称轴P的一侧,第二直线部303与对称轴P的距离越远,则第三夹角越小,第四夹角越大,例如图2b中,在对称轴P的右侧的相邻两个连接线30中,第三夹角β1大于第三夹角β2,第四夹角α1小于第四夹角α2。
在实际应用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如图1和图2a 所示,信号线10通过连接线30与对应的各绑定电极20电连接,将连接线30 在第二端b的线宽d2设置为与信号线10的线宽一致,可以在不增加布线难度的情况下,使连接线30的线宽较大,从而,使连接线30的电阻较小,保证驱动背板的产品性能较好。应该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线30在第二端b的线宽与信号线10的线宽一致指的是,连接线30在第二端b的线宽与信号线10的线宽的差异小于设定值,即连接线30在第二端b的线宽与信号线10的线宽近似相等。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连接线30在第二端b的线宽d2与信号线 10的线宽一致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在具体实施时,连接线30在第二端b的线宽d2也可以大于或等于信号线10的线宽,只要能够满足驱动背板中的电路设计要求即可,此处不对连接线的线宽进行限定。
并且,将连接线30在第一端a的线宽d1设置为大于对应连接的各绑定电极20的宽度,为了保证产品的性能,连接线30的最小宽度需大于设定阈值,而与连接线30的连接的绑定电极20的尺寸较小,因而,可以将连接线30在第一端a的线宽d1设置为大于对应连接的各绑定电极20的宽度,连接线30 对应连接多个绑定电极20时,连接线30在第一端a的线宽d1可以大于对应的各绑定电极20的总宽度与间隙的总和,例如,信号线10通过连接线30与三个绑定电极20对应电连接,则该连接线30在第一端a的线宽大于这三个绑定电极30的总宽度以及这三个绑定电极30之间的间隙。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大连接线30的宽度,因而,进一步降低连接线30的电阻。应该注意的是,连接线30在第一端a的线宽大于对应连接的各绑定电极20的宽度,同时需要保证:相邻的连接线30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防止相邻的连接线30之间发生短接。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上述信号线的线宽是绑定电极的线宽的20~130倍。
在具体实施时,绑定电极的线宽约为70μm,而信号线的线宽在1500μm 到9000μm之间取值。可见,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中,驱动背板中的信号线的线宽与绑定电极的线宽的差异较大,因而,扇出区域的连线难度较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连接线实现了信号线与对应的绑定电极的电连接,解决了扇出区域的连线难度较大的技术难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些驱动背板中,如图3所示,多条信号线10 包括:多条电源信号线101,以及多条接地线102;驱动背板还可以包括:多个成对设置的待与发光二极管401绑定的连接电极。成对设置的连接电极中的一个与电源信号线101电连接,另一个与接地线102电连接。从而,可以通过电源信号线101和接地线102向发光二极管提供电源。在具体实施时,为了减小电信号在电源信号线101和接地线102上的电压损失,可以将电源信号线101 和接地线102设置为具有较宽的线宽,例如可以将电源信号线的线宽在3800 μm~8800μm之间取值;接地线的线宽1600μm~3800μm之间取值。当然,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尺寸,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些驱动背板中,如图3所示,多条信号线10 还包括:多条供电线103,驱动背板还可以包括:多个待与控制芯片402绑定的连接衬垫。其中,供电线用于向控制芯片402提供电信号,由于其所在电信号通路上的负载小,相对于电源信号线101和接地线102,其线宽可以较小,例如供电线的线宽可以在800μm~1200μm之间取值。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尺寸,不做限定。
在实际应用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如图3所示,与多个电源信号线101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的斜线部的最小线宽,与多个接地线102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的斜线部的最小线宽相同,此处应该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与至少一个电源信号线电连接的斜线部的最小线宽,与至少一个接地线电连接的斜线部的最小线宽的差异小于设定值,即可以理解为二者的最小线宽是近似相同的。
参照图2a,连接线30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T1延伸的第一直线部301,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T1具有一定夹角的斜线部302,以及沿第一方向T1延伸的第二直线部303,其中,第二直线部303的线宽大于或等于斜线部302的线宽,斜线部302的线宽大于或等于第一直线部301的线宽。至少一个电源信号线101电连接的斜线部302的最小线宽,与至少一个接地线102电连接的斜线部302的最小线宽相同,可以理解为:至少一个电源信号线101电连接的斜线部中与第一直线部相连的一端的线宽,与至少一个接地线102电连接的斜线部中与第一直线部301相连的一端的线宽相同,这样,可以使扇出区域F中的各第一直线部301的线宽及分布较均匀,防止相邻的第一直线部301之间发生短接。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背板中,电源信号线或的线宽与所述接地线的线宽的比值在0.18:1.1之间取值,所述电源信号线的线宽或所述接地线的线宽是所述绑定电极的宽度的20-125倍。例如,电源信号线和接地线的线宽均为3800μm,绑定电极的宽度为70μm;或者电源信号线的线宽为 1600μm、接地线的线宽为8800μm,绑定电极的宽度为70μm。
由于电源信号线和接地线的线宽较宽,一般电源信号线或接地线的线宽可以在1500μm~9000μm的范围内取值,因而,与电源信号线(或接地线)对应电连接的绑定电极的数量较多。在具体实施时,在电源信号线的线宽与接地线的线宽的比值在0.9:1.1之间取值的情况下,电源信号线电连接的绑定电极的数量,与接地线电连接的绑定电极的数量的差异不超过2。例如,电源信号线与接地线的线宽相同,均为3800微米;与电源信号线对应电连接的绑定电极的数量可以为14个,与接地线对应电连接的绑定电极的数量可以为13个。与电源信号线(或接地线)对应电连接的绑定电极的数量也可以为其他数值,此处不做限定,在实际应用中,与电源信号线对应电连接的绑定电极的数量,以及与接地线对应电连接的绑定电极的数量,可以根据与驱动背板绑定连接的驱动芯片或柔性电路板等元件的连接引脚确定。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信号线(例如电源信号线或接地线)的线宽较大,且与信号线对应电连接的绑定电极的数量较大,因而,为了使扇出区域中的连接线能够满足驱动背板的电路电气连接设计要求,兼顾考虑扇出区域中连接线的电阻以及排布间距,连接线的斜线部的最小宽度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例如 1800μm~1815μm。
由于绑定电极的数量与驱动芯片或柔性电路板等元件的金手指的数目相匹配,对于宽度相同的信号线,通常与相同数目的绑定电极相连接;而在一些情况下,为了兼容多种不同尺寸和设计的驱动背板,可以将宽度相同的信号线,如电源信号线与接地线对应的绑定电极的数量的差异控制在1或2个,电源信号线与接地线对应的绑定电极的数量每相差一个,则电源信号线连接的连接线中的第一直线部的线宽,与接地线连接的连接线中的第一直线部的线宽的差异不超过1个绑定电极的2倍,如约为130μm。
在具体实施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驱动背板中,如图3所示,驱动背板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多行发光区域E;多行发光区域E中的每个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可以通过控制芯片或者包括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的像素驱动电路进行驱动。以通过控制芯片驱动发光二极管为例,至少一个控制芯片402与驱动背板中的连接衬垫绑定连接,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401与驱动背板中的连接电极绑定连接,控制芯片402与发光二极管401通过信号连接线耦接。
在驱动背板制作完成后,将控制芯片绑定到对应的连接衬垫处,将发光二极管绑定到对应的连接电极处。其中,为了保证良好的电气连接,连接衬垫、连接电极所在膜层可以与信号线、连接电极、绑定电极位于不同膜层。
各连接线30与对应的信号线10直接接触的连接位置位于:在连接线30 的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如图3中箭头T1所示的方向)上,第一行发光区域与第二行发光区域之间的区域,也就是说,至少一条连接线30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位于第一行发光区域中的发光二极管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说的第一行发光区域,即为多行发光区域中最靠近衬底的设置有绑定电极的一个侧边的一行发光区域。可以理解的是,根据驱动背板的尺寸以及其上设置信号线的数目,至少一条连接线30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不仅与位于第一行发光区域中的发光二极管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还可以与第二行发光区域中的发光二极管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各连接线30与对应的信号线10直接接触的连接位置也随之向显示区域内部移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2a,连接线30包括第一直线部301、斜线部302及第二直线部303,且第一直线部301和第二直线部30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T1一致,斜线部30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T1具有一定夹角,连接线30在第一端a的线宽d1小于在第二端b的线宽d2,从而,可以使各所述连接线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直接接触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一方向T1上的第一行发光区域与第二行发光区域之间。如此,对于在第一方向T1上的第一行发光区域中的发光二极管、控制芯片可以通过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走线在连接位置处与对应的信号线实现连接,而除第一行发光区域以外的其他行发光区域,通过位于其自身所在发光区域的走线即可与对应的信号线实现连接,从而与第一行发光区域对应的走线不会与其他发光区域对应的走线发生交叠。
假设第一行发光区域的空间排不开所有的连接线30,则各连接线30与对应的信号线直接接触的连接位置需要沿第一方向向上移动,使扇出区域F的面积增大;与扇出区域F存在交叠的发光区域中的发光二极管、控制芯片由于需要通过走线连接到该连接位置处与对应的信号线,就会导致不同发光区域对应的引线之间会产生交叠,提升布线复杂度,并可能出现交叠电容影响信号传输。以该连接位置位于第二行发光区域与第三行发光区域之间为例,第一行发光区域中的发光二极管、控制芯片需要通过走线连接到该连接位置,第二行发光区域中的发光二极管、控制芯片也需要通过走线连接到该连接位置,那么在设计第一行发光区域对应的走线与第二行发光区域对应的走线时需要避免二者发生交叠。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位置位于第一行发光区域与第二行发光区域之间,可以避免引线之间出现交叠,连接位置下方的连线较简单,减少了发光区域向上引线的数量,防止出现驱动电路短路的现象。
如图3所示,位于同一列的发光区域E连接同一根电源信号线101,即电源信号线101可以向一列发光区域E中的发光二极管提供电源,位于同一列发光区域E连接同一根接地线102,即接地线102可以与一列发光区域E中的控制芯片电连接。在具体实施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多个信号线10还可以包括与控制芯片连接的多个供电线103以及多个寻址信号线(图中未示出)。其中,位于同一列发光区域E中的控制芯片电连接同一根供电线103,从而向一列发光区域E中的各控制芯片提供电源;而每两列发光区域E与一根寻址信号线对应,根据具体的控制芯片的驱动逻辑不同,连接方式可以各异。一般供电线103和寻址信号线所在信号通路的负载较小,相对于电源信号线101和接地线102的线宽可以设计地较窄,具体地,供电线103的线宽约为1mm,寻址信号线的线宽约为500μm,可以根据扇出区域F中的空间,来设置与供电线 103、寻址信号线对应的连接线,在实际布线设计过程中,可以先设计线宽较宽的信号线对应的连接线,再设计线宽较窄的信号线对应的连接线。
图4为单个发光区域E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为了清楚的示意各发光二极管和控制芯片的连接关系,图4中示出的结构为驱动背板与发光二极管、控制芯片绑定连接后的示意图,具体地,各发光二极管分别与发光区域中对应的连接电极绑定连接,控制芯片与发光区域中的接触衬垫绑定连接。图4中以每个发光区域包括四个发光二极管401(401a、401b、401c、401d) 为例进行示意,在具体实施时,发光区域对应的发光二极管的数量也可以为其他数值,此处不做限定。
如图4所示,控制芯片402与供电线103、寻址信号线104电连接,供电线103可以向控制芯片402提供电能,寻址信号线104可以向控制芯片402传输地址信号,控制芯片402通过解析地址信号可以获得待传输的地址。此外,控制芯片402可以通过第一电压端404与接地线电连接。发光区域对应的各发光二极管401(401a、401b、401c、401d)依次串联连接,并且,各发光二极管401(401a、401b、401c、401d)连接在第二电压端403与控制芯片402之间,第二电压端403与电源信号线电连接,以向发光区域中的各发光二极管提供电源。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驱动背板,以及与驱动背板电连接的多个发光二极管。该显示装置可以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由于该显示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上述驱动背板相似,因此该显示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驱动背板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将多个发光二极管绑定于驱动背板中的各连接电极处,以实现发光二极管与驱动背板之间的电连接。为了使显示画面的清晰度较高、显示效果较好,上述发光二极管可以采用尺寸较小的微型发光二极管或迷你发光二极管。
具体地,为了使上述显示装置实现彩色化显示,可以采用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并在发光二极管的出光侧设置彩膜层,彩膜层包括:多个红色转换单元和多个绿色转换单元;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射向红色转换单元,可以将蓝光转换为红光,蓝色的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射向绿色转换单元,可以将蓝光转换为绿光,转换得到的红光和绿光与蓝光结合可以得到白光,从而实现彩色显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连接线实现了信号线与对应的绑定电极的电连接,解决了扇出区域的连线难度较大的技术难题。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背板的布线设计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驱动背板中绑定区域的宽度、信号线的根数,与驱动芯片或柔性电路板的每根金手指一一对应的绑定电极的宽度,决定了每根信号线对应绑定电极的个数。
为了保证产品的性能,需要使电源信号线与接地线在扇出区域中对应的连接线中斜线部的最小线宽相同,并且相邻的连接线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间距。电源信号线与接地线的线宽基本相同,但如果分配给每根电源信号线的绑定电极数目和分配给每根接地线的绑定电极数目不同,若直接将电源信号线、接地线与对应的绑定电极进行连接,则无法保证电源信号线与接地线对应的连接线中斜线部的最小线宽相同,相邻连接线之间的间距也无法保证,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设计方案。
具体地,根据电路设计的要求,由于电源信号线和接地线需要驱动的发光区域的数量较多,为了减小电阻,电源信号线和接地线的线宽较大,且电源信号线与接地线宽度基本一致,例如为3800μm,而供电线的宽度小于电源信号线或接地线,例如供电线的线宽可以在800μm~1200μm之间取值,例如,供电线的线宽可以为1000μm,即电源信号线的线宽与供电线的线宽的比值在 3~5之间,相邻的电源信号线与接地线之间的距离需要大于200μm,但相邻的接地线与供电线之间的距离大于100μm即可。同样地,在绑定区域中,与相邻的两个信号线对应连接的绑定电极之间需要设有悬空电极,以避免相邻信号线间的电信号的串扰,从而保证电信号的稳定传输。
如图5所示,设置有与接地线102对应电连接的13个绑定电极201,表示与供电线103对应电连接的绑定电极202,悬空电极为203。图中,以相邻两个信号线对应的绑定电极之间设置两个悬空电极203为例进行示意,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悬空电极的数量,此处不做限定。在相关技术中,悬空电极203通常不与信号线电连接。并且,由于接地线102、供电线103是通过连接线与对应的绑定电极电连接,而不是与绑定电极直接电连接,因此,在图5中,以虚线框表示接地线102和供电线103,以示意接地线102、供电线103与绑定电极的对应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每根电源信号线对应14个绑定电极,每根接地线对应13个绑定电极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由于需要保证电源信号线与接地线对应的连接线中斜线部的最小线宽相同,在对接地线进行连线设计时,参照图5,可以考虑借用与当前接地线 102对应13个绑定电极相邻的悬空电极,即虚线框所示的悬空电极2030。也就是说,与一根电源信号线对应的14个绑定电极一样,一根接地线102可以对应14个绑定电极(13个绑定电极201以及一个悬空电极2030)。
然后,参照图7,由于电源信号101和接地线102的线宽较大,与每个电源信号线101或接地线102对应连接的多个绑定电极所在区域的宽度L2大约是电源信号线101或接地线102的线宽L1的1/2,直接实现二者的连接较为困难。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根据与每根信号线对应绑定电极的数目,将每根较宽的信号线先分为多根子信号线。如图6所示,依据信号线与绑定电极数目的对应关系,在电源信号线101将要与连接线连接的一端;分出14个子电源信号线1010,在接地线102将要与连接线连接的一端,分出14个子接地线1020。
然后,先考虑利用多个子连接线连接子信号线与对应的绑定电极,具体地,子连接线的第一端连接绑定电极,子连接线的第二端连接子电源信号线(或子接地线),与连接线的结构类似,每一个子连接线也可以包括:第一子直线部、子斜线部,以及第二子直线部。这里,需要确定各个子连接线与电源信号线(或接地线)连接的一端的线宽和线距,具体地,由于借用悬空电极,电源信号线、接地线对应的绑定电极的数量相同,例如均为14个。以电源信号线为例,电源信号线被分出14个子电源信号线,这14个子电源信号线之间存在13个线缝,假设每个子电源信号线的线宽为x,线缝的宽度为y,那么可以得到等式: 14x+13y=3800(μm),并且,x>y,这个等式可能存在多个解,经计算得到其中一组整数解为:x=225μm,y=50μm,即子电源信号线的线宽可以为225μ m,相邻的两个子电源信号线之间的线缝的宽度可以为50μm。同样地,子接地线的线宽也可以为225μm,相邻的两个子接地线之间的线缝的宽度也可以为50μm。因此子连接线的第一端与绑定电极电连接,第二端与子电源信号线(或子接地线)电连接,子连接线的第二端的宽度可以与子电源信号线(或子接地线)的宽度相同,因此,子连接线的第二端的宽度可以为225μm,间距可以为50μm。
其次,确定子连接线在第一端的宽度及间距。参照图5,每个绑定电极的宽度约70μm,相邻的两个绑定电极之间的距离约60μm,重复周期的宽度为 130μm,也就是与一个电源信号线(或接地线)对应的14个绑定电极的宽度及13个间距的总宽度约为:14×70+13×60=1760(μm),而电路要求电源信号线与接地线对应的连接线中斜线部的最小线宽均为1800μm,因此,假如子连接线的第一端300的宽度与绑定电极的宽度相同,则无法满足电路要求。因此,需要对子连接线的第一端300进行加宽,假设子连接线的第一端300的宽度为m,相邻的两个子连接线的间距为m,可以得到公式:14m+13n≥1800(μ m),为了避免相邻的绑定电极短接,需要保证子连接线的重复周期与绑定电极的重复周期宽度相同,即m+n=130(μm)。经计算得到两组解:m=115μm, n=15μm;或m=110μm,n=20μm。考虑到制程中,由于工艺的影响,实际制备的线宽比设计的线宽稍窄,因而,可以选取m=115μm,n=15μm,以保证最终形成的连接线能够满足电路要求。
再次,参照图5和图6,根据设计要求确定的子连接线的线宽和线距,需要将14个子连接线分别与14个子电源信号线1010和对应的14个绑定电极连接,将14个子连接线分别与14个子接地线1020与对应的13个绑定电极连接,连线后的结构可以如图7所示。从图7中可以看出,电源信号线101、接地线 102分别通过子连接线300与绑定区域B连接,供电线103通过连接线30与绑定区域B连接。
应该说明的是,在图7中,电源信号线101和接地线102的线宽较宽,电源信号线101和接地线102分别通过多条子连接线300与绑定区域B连接,由于子连接线300较密集,图7中为了更清楚的示意子连接线300,以3个子连接线300表示与电源信号线101(或接地线102)连接的多个子连接线300,实际与电源信号线101(或接地线102)连接的子连接线300的数量可以大于3 个,例如可以为14个。
由于供电线103的线宽较窄,因而,供电线103可以通过一根连接线30 与绑定区域B中对应的绑定电极即可完成连接。
图8为图7中电源信号线101、接地线102通过多条子连接线300与对应的绑定电极连接的放大示意图。具体地,子连接线300可以包括:第一子直线部3001、子斜线部3002,以及第二子直线部3003,图中,204表示与电源信号线101对应的多个绑定电极,201表示与接地线102对应的多个绑定电极, 2030表示在连线设计过程中,接地线102借用的悬空电极。
图9为图7中区域Q1的放大示意图,31表示与电源信号线连接的多个子连接线300,32表示与接地线连接的多个子连接线300和一个子连接线300',其中,300'表示与悬空电极对应的子连接线,33表示与供电线连接的连接线 30。
图10为图7中区域Q2的放大示意图,图中204表示与电源信号线连接的 14个绑定电极,201表示与接地线连接的13个绑定电极,202表示与供电线连接的绑定电极,203表示悬空电极。
图11为图7中区域Q3的放大示意图,如图11所示,为了避免悬空电极影响信号线的正常工作,同时避免接地线与供电线产生信号串扰等不良,在连线过程中,与一根接地线对应的多个子连接线300中,与悬空电极对应的子连接线300’,不能与悬空电极进行电气相连,因此子连接线300’需要与距离悬空电极最近的绑定电极相连的子连接线,共用同一个第一直线部3001,与绑定电极实现电气连接。也就是说,图11虚线框中所示的结构包括相互平行的且间隔的子斜线部3002和3002’,但仅有一个子直线部3001。从而保证,与一根接地线相连的每个子连接线均与传输有效电信号的绑定电极相连,从而避免子连接线与悬空电极相连。
最后,将与一根信号线连接的多根子连接线合并为连接线。在前述将信号线分割成对应绑定电极数目且满足最小线宽要求的子信号线,然后设计子连接线实现与绑定电极的对应连接路径的过程中,相邻的子信号线之间存在间距,例如存在约15μm的间距。鉴于此,需要将与同一信号线连接的子连接线组合成不具有镂空区域(即间距)的一体结构。具体地,如图8所示,可以获取与同一接地线102连接的子连接线中最靠外侧的两根子连接线的外侧轮廓并形成封闭形状,以得到连接线30的图案。其中,图12为对图9中子连接线300的外轮廓进行连接后得到图7中区域Q1所示连接线30的放大结构示意,从左到右依次为与电源信号线101、接地线102、供电线103连接的连接线。
图13为最终得到的电源信号线101、接地线102通过连接线30与对应的绑定电极20连接的放大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最终得到的扇出区域中,电源信号线101对应的连接线30中斜线部的最小线宽,与接地线102对应的连接线30中斜线部的最小线宽基本一致,电源信号线101对应的连接线中第一直线部的线宽L3,与接地线102对应的连接线30中第一直线部的线宽L4则相差不超过2个第一子直线部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执行“将与一根信号线连接的多根子连接线合并为连接线”的步骤,即直接采用多根子连接线的方式,实现一个信号线与对应的多个绑定电极的连接,且不同的信号线对应的多个连接线的斜线部的线宽之和基本一致,例如,电源信号线对应的多个子连接线的斜线部的线宽之和,与接地线对应的子连接线的斜线部的线宽之和基本一致。
应该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布线设计过程中,通过借用接地线对应的绑定电极相邻的悬空电极,先假设电源信号线对应的绑定电极的数量与接地线对应的绑定电极的数量相同,以使布线设计后得到的扇出区域中,分别与电源信号线和接地线对应的连接线中斜线部的最小宽度基本一致。在具体实施时,在布线设计过程中,当与电源信号线和接地对应绑定电极个数相同时,就不用借用悬空电极,直接进行布线设计即可。
参照图1,相对于两侧的连接线30的斜线部,靠近对称轴P的连接线30 的斜线部的长度较短,那么,位于两侧的连接线30的电阻与靠近对称轴P的连接线30的电阻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各每个连接线30对应的信号传输通道间的电阻比值在一预设的范围内,以减少信号延迟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至少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实现各连接线30的等电阻设计。
方式一:
如图14所示,至少在两侧位置的连接线30处设置辅助连接线50,辅助连接线50与对应的连接线30构成双层并联走线,例如,辅助连接线50可以设置在对应的连接线30的斜线部所在的位置处,并且,为了避免辅助连接线50 占用扇出区域F的空间,可以将辅助连接线50与连接线30异层设置,为了节省制作成本,可以将辅助连接线50与驱动背板中的其他金属膜层同层设置。
为了进一步降低扇出区域F中各连接线30的电阻差异,可以在两侧位置的连接线30处设置辅助连接线50,而靠近对称轴P的连接线30处不设置辅助连接线50,即中间位置处的连接线30为单层走线,并且,随着两侧位置到中心位置的方向,辅助连接线50的长度逐渐减小。
方式二:
如图15所示,在保证连接线30的斜线部的最小线宽满足电路设计要求的基础上,至少在靠近对称轴P的连接部30中设置折线结构60,并且,随着中心位置到两侧位置的方向,连接线30中包括的折线结构60逐渐减小,例如,可以是折线结构60的数量逐渐减小,也可以是折线结构60的尺寸逐渐减小。并且,折线结构60可以设置在连接线30中的斜线部、第一直线部或第二直线部的任意位置。
应该说明的是,图15中只是为了示意折线结构60的大致位置,并不限定连接线30的尺寸和形状,连接线30的尺寸(如线宽)和形状仍满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上述方式一和方式二为例对各连接线的等电阻设计进行举例说明,在具体实施时,为了使各连接线的电阻一致,也可以将上述方式一和方式二进行结合,也就是说,既可以在至少在两侧位置的连接线30 处设置辅助连接线50,同时也可以至少在靠近对称轴P的连接部30中设置折线结构60,或者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只要能够使各连接线的电阻一致即可,此处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背板及显示装置,通过设置连接线将信号线与对应的绑定电极电连接,在连接线的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上,多个连接线中的至少一个的线宽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且多个连接线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第一直线部和斜线部,采用这种连线方式,可以充分利用驱动背板的布线空间,使各连接线能够满足驱动电路需求,并且连接线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的间距,防止出现连接线交叉的现象,另外,可以减小扇出区域的面积,降低了信号线的布线难度。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0)
1.一种驱动背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设置在所述衬底上的多条信号线,多个绑定电极,以及多条连接线;
所述多条信号线中的至少一个沿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多条连接线的任一个连接线的第一端与多个所述绑定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第二端与所述多条信号线中的一个电连接;
所述多个连接线中的至少一个连接线在所述第一端的线宽小于在所述第二端的线宽;
所述多个连接线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部,以及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具有一定夹角的斜线部;
所述第一直线部的一端与所述绑定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直线部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斜线部与所述信号线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背板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多行发光区域;
所述多个连接线中的至少一个连接线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行发光区域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所述第一行发光区域为多行发光区域中最靠近所述衬底的设置有所述绑定电极的一个侧边的发光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背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线的所述第一端指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上,所述斜线部在垂直于其自身延伸方向上的线宽逐渐增大,且所述斜线部的线宽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直线部的线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连接线的至少一个连接线的第一直线部,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个子侧边,所述第一直线部的在所述两个子侧边分别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的重合区域对应的部分,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一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背板,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向上,各所述第一直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所述第二方向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背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直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对称轴呈对称分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背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称轴的一侧,每个所述第一直线部的所述两个子侧边中靠近所述对称轴的一个子侧边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另一个子侧边的长度,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任意两个所述第一直线部,更靠近所述对称轴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直线部的两个子侧边中的任意一个,大于等于另一个所述第一直线部的两个子侧边的两个子侧边中的任意一个。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连接线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直线部;
所述斜线部通过所述第二直线部与所述信号线电连接;
所述第二直线部的线宽大于或等于所述斜线部的线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连接线的至少一个连接线的第二直线部,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个子侧边,在所述两个子侧边分别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的重合区域对应的所述第二直线部的部分,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一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背板,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向上,各所述第二直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所述第二方向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背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各个所述第二直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对称轴呈对称分布。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背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称轴的一侧,每个所述第二直线部的所述两个子侧边中靠近所述对称轴的一个子侧边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另一个子侧边的长度,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任意两个所述第二直线部,更靠近所述对称轴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直线部的两个子侧边中的任意一个,小于或等于另一个所述第二直线部的两个子侧边的两个子侧边中的任意一个。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在所述第二端的线宽与所述信号线的线宽一致。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在所述第一端的线宽大于对应连接的各所述绑定电极的宽度。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线的线宽是所述绑定电极的线宽的20~130倍。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背板,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信号线包括:多条电源信号线,以及多条接地线;
所述驱动背板,还包括:多个成对设置的待与发光二极管绑定的连接电极;
成对设置的所述连接电极中的一个与所述电源信号线电连接,另一个与所述接地线电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驱动背板,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多个电源信号线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的所述斜线部的最小线宽,与所述多个接地线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的所述斜线部的最小线宽相同。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驱动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信号线的线宽与所述接地线的线宽的比值在0.18:1.1之间取值,所述电源信号线的线宽或所述接地线的线宽是所述绑定电极的宽度的20-125倍。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驱动背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源信号线的线宽与所述接地线的线宽的比值在0.9:1.1之间取值的情况下,所述电源信号线电连接的所述绑定电极的数量,与所述接地线电连接的所述绑定电极的数量的差异不超过2。
2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背板,以及与所述驱动背板电连接的多个发光二极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017476 | 2020-09-24 | ||
CN2020110174768 | 2020-09-2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516405U true CN212516405U (zh) | 2021-02-09 |
Family
ID=7438993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167048.5U Active CN212516405U (zh) | 2020-09-24 | 2020-09-28 | 一种驱动背板及显示装置 |
CN202011038435.7A Pending CN114255666A (zh) | 2020-09-24 | 2020-09-28 | 一种驱动背板及显示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038435.7A Pending CN114255666A (zh) | 2020-09-24 | 2020-09-28 | 一种驱动背板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212516405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42384A (zh) * | 2022-01-26 | 2022-05-06 | 绵阳惠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
WO2022227058A1 (zh) * | 2021-04-30 | 2022-11-0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WO2022241747A1 (zh) * | 2021-05-21 | 2022-11-2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WO2023109233A1 (zh) * | 2021-12-15 | 2023-06-2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发光二极管驱动背板及显示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00269A1 (zh) * | 2022-06-29 | 2024-01-0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
WO2024152150A1 (zh) * | 2023-01-16 | 2024-07-2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拼接显示装置 |
-
2020
- 2020-09-28 CN CN202022167048.5U patent/CN212516405U/zh active Active
- 2020-09-28 CN CN202011038435.7A patent/CN114255666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227058A1 (zh) * | 2021-04-30 | 2022-11-0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CN115398637A (zh) * | 2021-04-30 | 2022-11-2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WO2022241747A1 (zh) * | 2021-05-21 | 2022-11-2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CN115769296A (zh) * | 2021-05-21 | 2023-03-0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WO2023109233A1 (zh) * | 2021-12-15 | 2023-06-2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发光二极管驱动背板及显示装置 |
CN114442384A (zh) * | 2022-01-26 | 2022-05-06 | 绵阳惠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
CN114442384B (zh) * | 2022-01-26 | 2023-01-24 | 绵阳惠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255666A (zh) | 2022-03-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516405U (zh) | 一种驱动背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5116393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KR100390456B1 (ko) | 액정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 |
US20230052091A1 (en) |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module | |
KR20000047824A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CN113299218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3539108A (zh) | 阵列基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TWI751857B (zh) | 發光基板及顯示裝置 | |
CN112992879B (zh) | 阵列基板、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 |
CN114283696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0480787C (zh) | 半导体芯片和利用其的显示设备 | |
US11538776B2 (en) | Driving backplane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US11493815B2 (en) | Display device | |
US20240128278A1 (en) | Bonding structure, display panel, flexible circuit board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CN114946031A (zh) | 发光基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5210798A (zh) | 驱动背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217506872U (zh) |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
US20230110850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CN116314212A (zh) | 显示面板 | |
CN115411081A (zh) |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JPH07325315A (ja) | 表示装置 | |
CN115394202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WO2022134019A1 (zh) | 驱动背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4937684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JP2005301161A (ja) | 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