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1905922U - 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05922U
CN211905922U CN202020104682.1U CN202020104682U CN211905922U CN 211905922 U CN211905922 U CN 211905922U CN 202020104682 U CN202020104682 U CN 202020104682U CN 211905922 U CN211905922 U CN 2119059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bottom plate
lamp
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0468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代海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Gaochuang Suzhou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Gaochuang Suzhou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Gaochuang Suzhou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0468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059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059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059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在减小LED使用数量且不增加混光距离(或适当减小混光距离)的前提下,解决了照射到液晶面板的光线不均匀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方案为:包括:底片和环绕所述底片外周边缘设置的侧片,以围合形成混光腔;所述底片包括多个用于容纳光源组件的灯孔,所述光源组件在至少部分所述灯孔的外周形成光斑区域;其中,所述反射片对应所述光斑区域的反射率小于其余区域的反射率。

Description

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可分为侧入式和直下式两种,由于直下式背光模组相对于侧入式背光模组不需要设置导光板,综合考虑到成本及外观等方面因素,直下式背光模组代替传统的侧入式背光模组成为主流设计方案,深受消费者欢迎。反射片是直下式背光模组的一个重要部件,其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显示装置所显示画面的效果。
目前,直下式背光模组中,LED光源阵列排布,发出的光在反射片形成的混光腔内耦合后出射,为了提高美观性减小OD值(一般在12-22mm;OD值是指混光腔的深度),或处于降低成本需求减少LED光源的设置都会带来灯影亮斑,背光模组亮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主要目的是在减小LED使用数量且不增加混光距离(或适当减小混光距离)的前提下,解决照射到液晶面板的光线不均匀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反射片,该反射片包括:底片和环绕所述底片外周边缘设置的侧片,以围合形成混光腔;
所述底片包括矩阵排布且用于容纳光源组件的灯孔,所述光源组件在至少部分所述灯孔的外周形成光斑区域;
其中,所述反射片对应所述光斑区域的反射率小于其余区域的反射率。
可选的,所述底片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灯孔包括第一灯孔和第二灯孔;
其中,所述第一灯孔在所述第一区域内矩阵排布,所述第二灯孔环绕所述第一区域排布,所述光源组件在所述第一灯孔的外周形成所述光斑区域。
可选的,所述光斑区域内均布有环绕所述灯孔、且贯穿所述底片的消光孔。
可选的,所述消光孔设置为圆形和/或椭圆形。
可选的,所述消光孔在所述第一灯孔的外周至少环绕一圈设置。
可选的,所述光斑区域内均布有环绕所述灯孔喷墨区。
可选的,所述光源包括发光源及罩设于所述发光源外部的透镜,所述透镜的外周设置有挂耳部,用于压持所述底片;
其中,所述灯孔的孔径小于所述透镜的直径。
可选的,所述底片设置有多个固定孔。
可选的,所述反射片为一体成型结构,且所述底片与所述侧片的连接位置圆滑过渡。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环绕所述底板外周边缘设置的侧板;
上述的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在所述背板的第一侧;
灯条,所述灯条贴覆于所述底板的第一侧表面,且所述灯条包括多个光源。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背光模组的反射板能够对光源组件分射至背侧和分散在四周的光线进行充分反射,若为了降低整机成本或者实现整机产品的轻薄设计,而减少光源组件的使用数量或者缩短混光距离,在光源组件发出光线时,容易在至少部分灯孔的外周形成光斑区域,通过将光斑区域的反射率设置为低于其余区域的反射率,能够减小与其他区域反射的光线的亮度差距,起到将反射光线均匀混合的效果,从而能够避免在液晶面板上形成亮暗不均匀的情况,保证显示面板良好的显示效果,且能够降低显示装置的整机成本和实线整机的轻薄化设计,提高显示装置的外观的美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射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射片的底片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射片的消光孔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反射片的消光孔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反射片的消光孔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射片的光源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直下式背光模组主要采用LED贴装透镜(lens)作为核心部件,利用透镜扩大LED光的发散角度,并利用LED与扩散片之间形成的空气槽,为LED光提供混光距离,进而使LED光混合均匀后再到达扩散片,通过扩散片对LED光做进一步地扩散处理,均匀地照射到整个液晶面板上。采用直下式背光源技术设计的液晶产品,使用的LED数量越多、LED的间距越小,光的混合效果就越好;同时,混光距离越大,光的混合效果也越好。因此,当前主要采用增加LED 数量或增大混光距离这两种方式,来提高光的混合效果,使LED光能够均匀地照明到液晶面板上,提高显示的效果。
但是,当增加LED的数量时,由于LED和透镜的成本较高,因此会造成正极成本的大幅升高;而采用增大混光距离的方式则会导致产品厚度的增加,进而影响整机产品外观的美观度。若为了降低整机成本或者实现整机产品的轻薄设计,而减少LED的使用数量或者缩短混光距离,则有可能会导致照射到液晶面板的光线不均匀,从而出现灯影光斑的现象,严重影响液晶产品的显示效果。
实施例一
为解决上述的问题,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出一种反射片1,该反射片1包括:底片11和环绕所述底片11外周边缘设置的侧片12,以围合形成混光腔;所述底片11包括矩阵排布且用于容纳光源组件2的灯孔,所述光源组件2在至少部分所述灯孔的外周形成光斑区域;其中,所述反射片对应所述光斑区域3的反射率小于其余区域的反射率。
具体的,背光模组主要包括背板、反射片1、LED光源等部分,其中,背板起到支撑和保护内部器件的作用,通常包括底板和环绕底板四周边缘设置的侧板,且侧板与底板形成钝角,即侧板外扩设置,背板的端面用于安装扩散片和液晶面板;背板的底板上安装LED光源,将LED光源的发光面朝向扩散片和液晶面板设置,背光模组还包括扩散片结构,LED光源能够对扩散片和液晶面板直接进行照射,以使扩散片能够对LED发出的光线做进一步地扩散处理,均匀地照射到整个液晶面板上;反射片1位于LED光源的背侧,用于对LED光源分射至背侧和分散在四周的光线进行充分反射,以提高出光率。
反射片1包括底片11和环绕底片11四周边缘设置的侧片12,设置于四周的侧片12与底片11为何形成混光腔,其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且底片11和侧片12的连接处可以设置为弯曲的圆滑过渡,反射片1的厚度可以为150-225 μm;背光模组通常包括多个光源组件2,且将光源组件2排列成矩阵状,以提供能够足以满足液晶面板照明亮度需求的光线,光源可以为LED灯条,其包括多个LED灯珠(光源组件2);底片11包括成矩阵分布且用于容纳光源组件2 的灯孔,灯孔应与光源组件2匹配设置,即灯孔的大小和形状均应根据光源组件2的大小和形状设置,例如:其形状可以是矩形、圆形、椭圆形的任一中,此处不做具体限制;在安装光源组件2时,光源组件2能够穿过灯孔伸入至混光腔内。
若为了降低整机成本或者实现整机产品的轻薄设计,而减少LER的使用数量或者缩短混光距离,则有可能会光源组件2发出的光线在至少部分灯孔的外周形成多个光斑(肉眼可见的亮度较强的区域),这些光斑的形状可能为圆形、椭圆形等,通常在灯孔的外周均匀分布,如附图3至附图5所示,将在灯孔外周形成的光斑所在区域设置为光斑区域3,由于光斑区域3内的光斑光线强度高,因此通过反射片1的底片11该位置反射至散射片的光线强度也较高,导致该区域的亮度高;而除光斑区域3以外的区域的光线强度较弱,经过反射片1的底片11反射后,投射到扩散片的强度也弱,因此会在液晶面板上形成亮暗不均匀的情况,影响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因此,本实施例将反射片1的底片11 与光斑区域3对应位置的反射率设置为低于其余区域的反射率,能够降低光斑区域3的反射片1的底片11的反射效果,因而即使照射到光斑区域3的光线强度较大,通过其较低的反射率设置,该区域反射至扩散片的光线强度也不会过高,能够减小与其他区域反射的光线的亮度差距,起到将反射光线均匀混合的效果,从而避免在液晶面板上形成亮暗不均匀的情况,保证显示面板良好的显示效果。为使反射片1对应所述光斑区域3的反射率低于其余区域的反射率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将在后面进行详述。
由于灯孔呈矩阵排布,由于位于中部灯孔的周围也分布有灯孔,其光线较强,形成光斑的可能性较大,故上述的形成有光斑区域的至少部分灯孔可为位于底片中部的灯孔,但不限于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根据上述所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反射片,反射板片本体包括底片和侧片,其底片包括成矩阵分布且用于容纳光源组件的灯孔,若为了降低整机成本或者实现整机产品的轻薄设计,而减少光源组件的使用数量或者缩短混光距离,在光源组件发出光线时,容易在至少部分灯孔的外周形成光斑区域,通过将光斑区域的反射率设置为低于其余区域的反射率,能够减小与其他区域反射的光线的亮度差距,起到将反射光线均匀混合的效果,从而能够避免在液晶面板上形成亮暗不均匀的情况,保证显示面板良好的显示效果。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3至附图5,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底片11包括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所述灯孔包括第一灯孔101和第二灯孔102;其中,所述第一灯孔在所述第一区域内矩阵排布,所述第二灯孔环绕所述第一区域排布,所述光源组件在所述第一灯孔的外周形成所述光斑区域。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可以将底片11分为第一区域111 和第二区域112,灯孔包括第一灯孔101和第二灯孔102;在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分别设置用于容纳光源组件2的第一灯孔101和第二灯孔102,其中,如附图2所示,第一区域111可以为底片11的中间区域,第一区域111内的第一灯孔101排列成矩阵状,由于第一灯孔101位于中部区域,其四周均分布有灯孔,故第一区域111内的第一灯孔101的光线较强,以形成光斑,故上述的至少部分形成光斑区域的灯孔可以为第一区域111内的第一灯孔101;第二区域112的第二灯孔102环绕第一区域111的外周排布,这里的环绕第一区域的外周排布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如附图2所示,第二灯孔102环绕第一区域 111的左右两侧外周设置,故不必限定第二灯孔102环绕第一区域111的四周设置;进一步的,第一区域111的范围取决于底片11上光源组件2的排列形式,例如:当底片11上光源组件2以N*N矩阵排布时,第一区域111可以为(N— 1)*(N—1)光源组件2所在的区域,而最外围的区域为第二区域112。故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的划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也可根据光斑分布情况决定,若光源组件在第二灯孔102的外周形成光斑区域3,为彻底消除光斑的情况,也可将反射片1对应第二灯孔102外周光斑区域3的反射率设置为小于其余区域的反射率。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3至附图5,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光斑区域3内均布有环绕所述灯孔、且贯穿所述底片11的消光孔1011。
具体的,为了实现反射片1对应所述光斑区域3的反射率低于其余区域的反射率,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在光斑区域3内均匀设置有消光孔1011,该消光孔1011为贯穿反射片1的底片11的通孔,通过设置消光孔1011,能够避免消光孔1011所在位置的光线的反射,从而可以降低光斑区域3内的光线的反射,即可以使反射片1对应于光斑区域3的反射率小于其他区域的反射率,能够减小与其他区域反射的光线的亮度差距,起到将反射光线均匀混合的效果,可以解决照射到液晶面板的光线不均匀的问题。
消光孔1011的设置可以根据光斑区域3内的光斑形成及分布情况进行设置,即根据光源组件2发光后,在光斑区域3内形成的光斑的位置、形状、大小进行设置,尤其使消光孔1011的形状可以根据光斑的形状进行设置,例如:当光源组件2为圆形时,其形成在灯孔的外周的光斑大致应为呈环形设置的圆形和/或椭圆形光斑,此时,消光孔1011应设置为在光斑区域3内,位置与光斑对应、且大小和形状与光斑适配的通孔,能够可靠的降低光斑区域3内产生的光斑所处位置的反射效果,从而可以降低光斑区域3反射的亮度,以实现反射片1整体的亮度均匀效果。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3至附图5,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消光孔1011在所述灯孔的外周至少环绕一圈设置。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消光孔1011应根据光源组件2在光源组件2区域内形成的光斑的形状、大小、范围进行设置,当光斑区域3的范围较大时,如附图5所示,在灯孔的外部环绕设置多圈消光孔1011,以可靠的保证光斑区域3的反射率降低效果。
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光斑区域3内均布有喷墨区。
具体的,为了实现反射片1对应所述光斑区域3的反射率低于其余区域的反射率,除上述的在光斑区域3设置消光孔1011的方法外,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还可在光斑区域3内设置喷墨区,喷墨区为具有预设形状的油墨层,由在光斑区域3的指定位置喷涂或者印刷油墨形成,能够通过该油墨层降低该位置的反射率。喷墨区的设置可以根据光斑区域3内的光斑形成及分布情况进行设置,即根据光源组件2发光后,在光斑区域3内形成的光斑的位置、形状、大小进行设置,尤其是喷墨区的形状可以根据光斑的形状进行设置,与上述消光孔1011的设置同理,此处不作赘述。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6,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光源组件2包括发光源201及罩设于所述发光源201外部的透镜202,所述透镜202的外周设置有挂耳部2021,用于压持所述底片11;
其中,灯孔的孔径小于所述透镜202的直径。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光源组件2可以包括发光源201 和透镜202,发光源201可以设置为LED灯条上的多个LED灯珠,透镜202能够将LED灯珠包裹,以实现对LED灯珠发出的光线进行发散和调整,以满足实际的光线需求,透镜202的材料可以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其具有较高的光透射率;在安装光源组件2时,光源组件2能够穿过灯孔伸入至混光腔内,透镜 202设置在灯孔靠近液晶面板的一侧,通过在其外周设置挂耳部2021,在光源组件2安装后,透镜202外周的挂耳部2021能够起到对灯孔外周的压持作用,能够避免底片11被下侧灯条的走线顶起而形成亮斑的情况,能够可靠的对底片 11进行固定压持,保证液晶显示装置良好的显示效果;为实现对底片11可靠的压持固定效果,透镜202外周的挂耳部2021的数量应至少为两个,且可以对称设置,或还可以设置多个挂耳部2021以提高压持效果,挂耳部2021的形状可以为半圆形、矩形等,此处不作具体限制。为实现透镜202对底片11的压持效果,透镜202的直径DL应适当大于灯孔的孔径D1,且可满足公式:0.5mm≤DL—D1≤2mm。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1,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底片11设置有多个固定孔103。
具体的,反射片1需要与背光模组的背板实现固定,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可以在反射片1本的底片11设置多个固定孔103,可通过配合连接件实现与背板的可靠固定;为实现反射片1的底片11与背板固定的效果,可以设置多个固定孔103,且固定孔103可以根据灯孔的排布情况均匀设置,可以避免反射片1的底片11被灯条顶起出现亮斑的情况。
底片11除设置固定孔103之外,参考附图1,当发光源201设置为LED灯条时,LED灯条需要固定在背板与反射片1的底片11之间,可以在反射片1的底片11上设置LED灯条端子孔104,用于设置LED灯条的接线等结构,其位置可以根据实际设置情况设定。
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反射片1为一体成型结构,且所述底片11 与所述侧片12的连接位置圆滑过渡。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反射片1包括底片11和环绕底片 11四周边缘设置的侧片12,设置于四周的侧片与底片11为何形成混光腔,可以将反射片1设置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以避免采用结构拼接出现拼接缝隙,而拼接缝隙处漏光造成的产生暗影的现象,从而能够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为实现反射片1的一体成型,可以有多种具体的加工方式,例如:可以采用刀模切割的一体成型方式进行加工。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出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环绕所述底板外周边缘设置的侧板;上述的反射片1,所述反射片1设置在所述背板的第一侧;灯条,所述灯条贴覆于所述底板的第一侧表面,且所述灯条包括多个光源组件2。
具体的,本实施例提出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反射片1及灯条,但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还包括设置在背板端面的扩散片等结构;其中,背板起到支撑和保护内部器件的作用,其包括底板及环绕底板四周边缘的侧板;灯条为LED 灯条,将LED光源的发光面朝向扩散片和液晶面板设置,灯条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每个LED灯条包括多个光源组件2,上述的反射片1设置在背板的第一侧,且反射片1的底片11通过固定孔103配合连接件可以与背板的底板第一侧固定连接。
根据上述所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组,背光模组主要包括背板、反射片及灯条等结构,背板起到支撑和保护内部器件的作用,灯条能够对扩散片和液晶面板直接进行照射,以使扩散片能够对灯条的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线做进一步地扩散处理,均匀地照射到整个液晶面板上,反射板能够对光源组件分射至背侧和分散在四周的光线进行充分反射;若为了降低整机成本或者实现整机产品的轻薄设计,而减少光源组件的使用数量或者缩短混光距离,在光源组件发出光线时,容易在至少部分灯孔的外周形成光斑区域,通过将光斑区域的反射率设置为低于其余区域的反射率,能够减小与其他区域反射的光线的亮度差距,起到将反射光线均匀混合的效果,从而能够避免在液晶面板上形成亮暗不均匀的情况,保证显示面板良好的显示效果。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提出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
具体的,显示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笔记本电脑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且应用上述的直下式的背光模组以实现其显示功能。
根据上述所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装置,背光模组的反射板能够对光源组件分射至背侧和分散在四周的光线进行充分反射,若为了降低整机成本或者实现整机产品的轻薄设计,而减少光源组件的使用数量或者缩短混光距离,在光源组件发出光线时,容易在至少部分灯孔的外周形成光斑区域,通过将光斑区域的反射率设置为低于其余区域的反射率,能够减小与其他区域反射的光线的亮度差距,起到将反射光线均匀混合的效果,从而能够避免在液晶面板上形成亮暗不均匀的情况,保证显示面板良好的显示效果,且能够降低显示装置的整机成本和实线整机的轻薄化设计,提高显示装置的外观的美观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反射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片和环绕所述底片外周边缘设置的侧片,以围合形成混光腔;
所述底片包括矩阵排布且用于容纳光源组件的灯孔,所述光源组件在至少部分所述灯孔的外周形成光斑区域;
其中,所述反射片对应所述光斑区域的反射率小于其余区域的反射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片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灯孔包括第一灯孔和第二灯孔;
其中,所述第一灯孔在所述第一区域内矩阵排布,所述第二灯孔环绕所述第一区域排布,所述光源组件在所述第一灯孔的外周形成所述光斑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斑区域内均布有环绕所述灯孔、且贯穿所述底片的消光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光孔设置为圆形和/或椭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斑区域内均布有环绕所述灯孔喷墨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发光源及罩设于所述发光源外部的透镜,所述透镜的外周设置有挂耳部,用于压持所述底片;
其中,所述灯孔的孔径小于所述透镜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片设置有多个固定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片为一体成型结构,且所述底片与所述侧片的连接位置圆滑过渡。
9.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环绕所述底板外周边缘设置的侧板;
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在所述背板的第一侧;
灯条,所述灯条贴覆于所述底板的第一侧表面,且所述灯条包括多个光源组件。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2020104682.1U 2020-01-17 2020-01-17 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19059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04682.1U CN211905922U (zh) 2020-01-17 2020-01-17 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04682.1U CN211905922U (zh) 2020-01-17 2020-01-17 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05922U true CN211905922U (zh) 2020-11-10

Family

ID=73302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04682.1U Active CN211905922U (zh) 2020-01-17 2020-01-17 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0592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48513A (zh) * 2021-04-28 2022-10-28 高创(苏州)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CN116466513A (zh) * 2023-03-28 2023-07-21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灯板、显示装置及灯板制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48513A (zh) * 2021-04-28 2022-10-28 高创(苏州)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CN116466513A (zh) * 2023-03-28 2023-07-21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灯板、显示装置及灯板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22922B (zh) A planar lighting device,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US8235541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EP1693700A1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unit for a backlight device
JP2004206916A (ja) 面状光源
KR20160022214A (ko) 도광판,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I710833B (zh) 發光機構及背光模組
KR101484466B1 (ko) 휘도 및 휘도의 균일도를 향상시킨 직하형 면광원 장치
TWM565322U (zh) Direct typ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12174372A (ja) 照明装置、液晶表示装置
CN211905922U (zh) 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190146142A1 (en) Molded light guide for optically coupling light from leds
KR20170035500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80062573A (ko)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9164638B (zh) 发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直下式背光源
JPH05210014A (ja) 液晶バックライト用導光板とこれを成形する金型
JP2000184137A (ja) 面状光源装置
US20060209568A1 (en) Direct type backlight module and related diffusion board
CN109358451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CN107085260A (zh) 侧入式led灯的背光结构及led灯
JPH08240721A (ja) 照明輝度調節可能な液晶バックライト
KR20110009962A (ko) 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장치
KR101985148B1 (ko) 휘도 및 휘도의 균일도를 향상시킨 직하형 면광원 장치
CN210776108U (zh) 一种用于电视机背光模组的透镜
KR102391395B1 (ko) 광학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액정표시장치
KR20090119399A (ko) 미세한 반사성 구슬이 분포된 백라이트용 광학 패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