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75264U -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375264U CN211375264U CN201922491358.XU CN201922491358U CN211375264U CN 211375264 U CN211375264 U CN 211375264U CN 201922491358 U CN201922491358 U CN 201922491358U CN 211375264 U CN211375264 U CN 21137526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backlight module
- brightness enhancement
- enhancement film
- guide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2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2788 optical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2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5 der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821 foam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侧光式背光模组及设置于所述侧光式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所述侧光式背光模组通过设置配合卡接的上框体与下框体,实现对线路板、导光板及光学膜片组的稳固承载;通过将下增光膜、中增光膜及上增光膜的出光面上的棱镜柱的延伸方向设置呈朝向不同方向,提高光学膜片组的增光性能,有效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及均匀度;通过采用具有网点面的导光板,并配合设置扩散膜及反射膜,有效提高背光模组出光均匀度;通过于相应位置设置遮光胶块及遮光胶框,有效保证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进而进一步提升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电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着光电显示行业的发展,液晶显示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液晶自身不会发光,显示面板本身也不具备发光的特性,因此需要另外提供光源,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屏背后的一种光源,它的发光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液晶显示屏的视觉效果。
背光模组依照光源射入位置的不同,通常分为侧光式和直下式两种。其中,侧光式背光模组的结构为发光源设置于侧边,光源发出的光线从导光结构一侧的入光面进入并从出光面射出,再通过光学膜片的转换形成均匀光线并最终提供给显示面板。
然而,现有背光模组对光源并没有实现充分的利用,液晶显示屏的发光效果还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本申请提供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包括设置有发光源的线路板、设置于所述发光源出光侧的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的光学膜片组,以及相互配合以容置线路板、导光板及光学膜片组的上框体及下框体;所述线路板上设置有若干个发光源,若干所述发光源沿第一轴等距离间隔排布于线路板上,所述光学膜片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出光面一侧的下增光膜、中增光膜及上增光膜,所述上增光膜的厚度大于下增光膜、中增光膜的厚度;所述下增光膜的出光面具有若干平行阵列的下棱镜柱,所述下棱镜柱的延伸轴与第一轴之间具有角度为α的第一夹角,所述中增光膜的出光面具有若干平行阵列的中棱镜柱,所述中棱镜柱的延伸轴与第一轴之间具有角度为β的第二夹角,所述上增光膜的出光面具有若干平行阵列的上棱镜柱,所述上棱镜柱的延伸轴与第一轴之间具有角度为γ的第三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与第一夹角及第三夹角的角度值不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下棱镜柱的延伸轴与第一轴之间的夹角角度为0°,及/或,所述中棱镜柱的延伸轴与第一轴之间的夹角角度为90°,及/或,所述上棱镜柱的延伸轴与第一轴之间的夹角角度为0°。
进一步地,所述上框体包括顶板及自顶板的外沿朝向下框体延伸形成的挡板,所述顶板的背离于所述下框体的一侧设置有内凹的面板安装槽,所述面板安装槽的中部开设有显示窗口。
进一步地,所述侧光式背光模组还包括遮光胶框,所述遮光胶框设置于面板安装槽内,所述遮光胶框的中部在与显示窗口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出光窗口。
进一步地,所述遮光胶框采用黑白双面胶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线路板的一侧向外延伸形成有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末端设置有与外部控制设备相连接的金手指,所述下框体上开设有供所述金手指伸出的避让孔。
进一步地,所述侧光式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避让孔处的遮光胶块。
进一步地,所述上框体与下框体设置呈分体式结构,且所述上框体与下框体配合设置有卡扣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的背离于其出光面的一侧设置为网点面,所述光学膜片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与下增光膜之间的扩散膜,以及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网点面一侧的反射膜。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及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为如上任一项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配合卡接的上框体与下框体,实现对线路板、导光板及光学膜片组的稳固承载;通过将下增光膜、中增光膜及上增光膜的出光面上的棱镜柱的延伸方向设置呈朝向不同方向,提高光学膜片组的增光性能,有效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及均匀度;通过采用具有网点面的导光板,并配合设置扩散膜及反射膜,有效提高背光模组出光均匀度;通过于相应位置设置遮光胶块及遮光胶框,有效保证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进而进一步提升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的主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下增光膜上的下棱镜柱放大状态下的主视视角及右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中增光膜上的中棱镜柱放大状态下的主视视角及仰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上增光膜上的上棱镜柱放大状态下的主视视角及右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图1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图5中的D部放大图。
图7为本申请图1中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的导光板设置于发光源出光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遮光胶的主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后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图10,本申请提供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及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光式背光模组。所述侧光式背光模组包括线路板10、导光板20、光学膜片组30、上框体40及下框体50。所述上框体40与下框体50相互配合形成中空的容置空间,用以容置并承载所述线路板10、导光板20及光学膜片组30,所述上框体40上设置有供光线射出的显示窗口401。
如图6、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线路板10上设置有若干发光源11,若干所述发光源11沿第一轴X按预设标准间隔排布于所述线路板10上。所述导光板20的入光面正对所述发光源11的出光侧,所述导光板20的出光面朝向上框体40的显示窗口401,所述导光板20的背离于其出光面的一侧设置为网点面。可以理解的,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20的背离于其出光面的一侧也可设置为网格面。
所述光学膜片组30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20的出光面一侧的下增光膜31、中增光膜32及上增光膜33,所述上增光膜33的厚度大于下增光膜31、中增光膜32的厚度。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上、下方位以所述导光板20的出光面为基准面作为下方,并以逐渐远离于所述导光板20的出光面朝向显示窗口401靠近的方位作为上方。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增光膜31的出光面具有若干平行阵列的下棱镜柱311,所述中增光膜32的出光面具有若干平行阵列的中棱镜柱321,所述上增光膜33的出光面具有若干平行阵列的上棱镜柱331。
请参考图2,图2中的放大图C1a为所述下增光膜31上的下棱镜柱331放大状态下的主视视角结构示意图,图2中的放大图C1b为所述下增光膜31上的下棱镜柱331放大状态下的右视视角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棱镜柱311的截面形状为等腰三角形,若干所述下棱镜柱311呈连续的阵列排布方式,即相邻两个所述下棱镜柱311之间无间隔,所述下棱镜柱311的延伸轴X1与第一轴X之间具有角度为d的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值α优选设置为0°,即所述下棱镜柱31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发光源11的排布方向。
请参考图3,图3中的放大图C2a为所述中增光膜32上的中棱镜柱321放大状态下的主视视角结构示意图,图3中的放大图C2b为所述中增光膜32上的中棱镜柱321放大状态下的仰视视角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所述中棱镜柱321的截面形状为等腰三角形,若干所述中棱镜柱321呈连续的阵列排布方式,即相邻两个所述中棱镜柱321之间无间隔,所述中棱镜柱321的延伸轴X2与第一轴X之间具有角度为β的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值β优选设置为90°,即所述中棱镜柱32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发光源11的排布方向。
请参考图4,图4中的放大图C3a为所述上增光膜33上的上棱镜柱331放大状态下的主视视角结构示意图,图4中的放大图C3b为所述上增光膜33上的上棱镜柱331放大状态下的右视视角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棱镜柱331的截面形状为等腰三角形,若干所述上棱镜柱331呈连续的阵列排布方式,即相邻两个所述上棱镜柱331之间无间隔,所述上棱镜柱331的延伸轴X3与第一轴X之间具有角度为γ的第三夹角,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夹角的角度值γ优选设置为0°,即所述上棱镜柱33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发光源11的排布方向。
如图6所示,所述光学膜片组3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导光板20与下增光膜31之间的扩散膜34,以及设置于所述导光板20的网点面一侧的反射膜35。所述扩散膜34的出光面为雾面,所述反射膜35的反光面朝向所述导光板20的网点面。
所述上框体40与下框体50呈分体式结构,且二者通过配合设置的卡扣结构卡接固定。具体地,所述上框体40包括顶板41及自顶板41的外沿朝向下框体50延伸形成的挡板42,所述下框体50包括底板51及自底板51的外沿朝向上框体40延伸形成的侧板52,将所述上框体40与下框体50拼装在一起时,所述挡板42与侧板52相抵接,所述挡板42与侧板52上对应设置有可配合卡接的卡扣及卡孔。
本实施例中,所述线路板10优选设置为柔性线路板,所述线路板10的背离于所述发光源11的一侧设置有导热胶60,所述线路板10通过该导热胶60固定于所述下框体50的一侧板52上。所述线路板10的一侧向外延伸形成有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末端设置有与外部控制设备相连接的金手指12,所述下框体50上开设有供所述金手指12伸出的避让孔53,所述线路板10的金手指12自所述避让孔53处伸出至所述下框体50的外部,所述侧光式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避让孔53处的遮光胶块70,所述遮光胶块70贴设于所述下框体50的外底壁上并遮挡住所述避让孔53,所述遮光胶块70优选设置为黑白单面胶。
请参考图6、图9,所述顶板41的背离于所述下框体50的一侧设置有内凹的面板安装槽43,用以安装玻璃显示面板,所述显示窗口401开设于所述面板安装槽43的中部。所述侧光式背光模组还包括遮光胶框80,所述遮光胶框80贴设于面板安装槽43内,且所述遮光胶框80在与所述显示窗口401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出光窗口81,所述遮光胶框80优选采用黑白双面胶制成。
为便于所述玻璃显示面板的安装,减轻所述玻璃面板的缓冲,所述遮光胶框80的外表面还设置有双面泡棉胶90。
本申请的所述侧光式背光模组,通过设置配合卡接的上框体40与下框体50,实现对线路板10、导光板20及光学膜片组30的稳固承载;通过将下增光膜31、中增光膜32及上增光膜33的出光面上的棱镜柱的延伸方向设置呈朝向不同方向,提高光学膜片组30的增光性能,有效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及均匀度;通过采用具有网点面的导光板20,并配合设置扩散膜34及反射膜35,有效提高背光模组出光均匀度;通过于相应位置设置遮光胶块70及遮光胶框80,有效保证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进而进一步提升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Claims (10)
1.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有发光源的线路板、设置于所述发光源出光侧的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的光学膜片组,以及相互配合以容置线路板、导光板及光学膜片组的上框体及下框体;所述线路板上设置有若干个发光源,若干所述发光源沿第一轴等距离间隔排布于线路板上,所述光学膜片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出光面一侧的下增光膜、中增光膜及上增光膜,所述上增光膜的厚度大于下增光膜、中增光膜的厚度;所述下增光膜的出光面具有若干平行阵列的下棱镜柱,所述下棱镜柱的延伸轴与第一轴之间具有角度为α的第一夹角,所述中增光膜的出光面具有若干平行阵列的中棱镜柱,所述中棱镜柱的延伸轴与第一轴之间具有角度为β的第二夹角,所述上增光膜的出光面具有若干平行阵列的上棱镜柱,所述上棱镜柱的延伸轴与第一轴之间具有角度为γ的第三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与第一夹角及第三夹角的角度值不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棱镜柱的延伸轴与第一轴之间的夹角角度为0°,及/或,所述中棱镜柱的延伸轴与第一轴之间的夹角角度为90°,及/或,所述上棱镜柱的延伸轴与第一轴之间的夹角角度为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体包括顶板及自顶板的外沿朝向下框体延伸形成的挡板,所述顶板的背离于所述下框体的一侧设置有内凹的面板安装槽,所述面板安装槽的中部开设有显示窗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光式背光模组还包括遮光胶框,所述遮光胶框设置于面板安装槽内,所述遮光胶框的中部在与显示窗口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出光窗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胶框采用黑白双面胶制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的一侧向外延伸形成有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末端设置有与外部控制设备相连接的金手指,所述下框体上开设有供所述金手指伸出的避让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光式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避让孔处的遮光胶块。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体与下框体设置呈分体式结构,且所述上框体与下框体配合设置有卡扣结构。
9.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背离于其出光面的一侧设置为网点面,所述光学膜片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与下增光膜之间的扩散膜,以及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网点面一侧的反射膜。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光模组及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为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491358.XU CN211375264U (zh) | 2019-12-30 | 2019-12-30 |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491358.XU CN211375264U (zh) | 2019-12-30 | 2019-12-30 |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375264U true CN211375264U (zh) | 2020-08-28 |
Family
ID=72171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491358.XU Active CN211375264U (zh) | 2019-12-30 | 2019-12-30 |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375264U (zh) |
-
2019
- 2019-12-30 CN CN201922491358.XU patent/CN21137526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966739B1 (ko) | 곡면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EP2840420B1 (en) | Lighting system | |
KR102170995B1 (ko) | 바텀커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 |
US9823509B2 (en) | Display device | |
US6419369B1 (en) | Sheet-like source light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CN102022673A (zh) | 背光单元和具有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设备 | |
KR102493079B1 (ko) | 표시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
CN112485947A (zh)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JP2010027333A (ja) |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 |
CN101813852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US20150168766A1 (en) | Display apparatus | |
CN210488191U (zh) |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109870849B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10515235A (zh) |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直下式背光模组和背板 | |
CN100399065C (zh) | 光学扩散板及使用该光学扩散板的背光模块 | |
US9696586B2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a display device | |
CN211375264U (zh) |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 |
KR100838332B1 (ko) | 평판 디스플레이용 백라이트 구조 | |
KR101260015B1 (ko)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 |
JPWO2004111533A1 (ja) | 面光源装置 | |
KR20110018233A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CN218630448U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US8958029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CN114137756B (zh) | 一种拼接显示器 | |
CN211375262U (zh) | 一种背光模组的出光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