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36882U - 一种红外触控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红外触控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236882U CN211236882U CN202020033721.3U CN202020033721U CN211236882U CN 211236882 U CN211236882 U CN 211236882U CN 202020033721 U CN202020033721 U CN 202020033721U CN 211236882 U CN211236882 U CN 21123688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unting
- plate
- infrared
- side plate
- infrared tou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红外触控设备,包触控屏,所述触控屏用于接收触控操作;前壳,所述前壳安装于所述触控屏的侧边;所述前壳包括:用于安装红外触控组件的安装腔;安装口,与所述安装腔贯通,所述红外触控组件自所述安装口传输红外信号;所述前壳对应所述安装口两侧为弹性夹持滤光条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如此设计,由于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弹性夹持于滤光条两侧,会产生夹紧滤光条的弹性力,因此能够保证安装口对滤光条的可靠夹持,避免出现滤光条相对于安装口出现松动的问题。即使存在加工和装配存在一定误差,以及,使用过程中磨损与变形等问题,也可因弹性变形使得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较好地夹持于滤光条两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触控显示设备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红外触控设备。
背景技术
红外触摸设备是一种通过红外触控技术(Infrared Touch Screen Technology)对显示在显示屏上的内容进行操控和实现人机交互操作的一体化设备,它集成了电视、电脑、投影机、电子白板、音响、视频会议终端等多种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场所大厅信息查询、多媒体教学、机票/火车票预售、自助柜台机、快递柜等。
交互式红外触摸设备由包括显示屏、前壳、红外触控组件与滤光条。前壳上成型有用于容置红外触控组件的安装腔以及与安装腔贯通的安装口。红外触控组件设置在安装腔中,包括作用方向朝向安装口的红外线发射与接收感测元件。红外线发射与接收感测元件在显示屏的屏幕表面上形成红外线探测网。触控操作的物体(比如手指)可改变触点的红外线。通过不停的扫描是否有红外线被物体阻挡检测并定位用户的触摸,从而实现人机交互。滤光条覆盖安装于安装口,用于过滤大部分可见光以及通带之外其他波长的光信号,既能保证正常的红外信号的接收和发送,还能起到保护安装腔里面的红外触控组件的作用,从而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然而现有技术中,安装口与滤光条之间存在间隙,容易导致滤光条与安装口之间出现松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红外触控设备,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滤光条与安装口之间容易出现松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红外触控设备,包括:
触控屏,所述触控屏用于接收触控操作;
前壳,所述前壳安装于所述触控屏的侧边;
所述前壳包括:用于安装红外触控组件的安装腔;
安装口,与所述安装腔贯通,所述红外触控组件自所述安装口传输红外信号;
所述前壳对应所述安装口两侧为弹性夹持滤光条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
如此设计,由于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弹性夹持于滤光条两侧,会产生夹紧滤光条的弹性力,因此能够保证安装口对滤光条的可靠夹持,避免出现滤光条相对于安装口出现松动的问题。即使存在加工和装配存在一定误差,以及,使用过程中磨损与变形等问题,也可因弹性变形使得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较好地夹持于滤光条两侧。
可选的,所述前壳包括作用部,所述作用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固定,为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提供夹紧所述滤光条的弹性力。
可选的,所述作用部包括相对于所述安装口向外侧凸出的作用侧面。如此设计,通过作用部上述结构特征,首先可增大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对滤光条的弹性夹持力,有效保证安装口对滤光条的可靠夹持;也因此可采用较现有技术更小的截面面积实现与现有技术相同结构强度,节约了原材料的使用量;其次,可提高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弹性形变后的恢复能力,能够避免安装口形变无法准确恢复至初始位置导致的安装口与滤光条之间存在间隙,进而导致滤光条松动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作用侧面为所述作用部相对于所述安装口的外侧面,所述作用部中间部分的厚度大于边缘部分的厚度;或者,所述作用侧面为所述作用部相对于所述安装口的内侧面,所述作用部中间部分的厚度小于边缘部分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作用部的厚度从中心向边缘逐渐变化。
可选的,所述作用部位于所述红外触控设备的边缘侧面,所述作用侧面为向外侧凸出的圆弧面。该外凸的圆弧面结构会对安装滤光条位置产生一定的夹持力,从而避免滤光条与安装口之间出现松动。而且,圆弧面结构使得边框更为圆润,更为符合大众审美,使整体结构更为美观,增加了产品的时尚感。
可选的,所述安装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红外触摸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红外触控组件包括电路板和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红外检测元件,所述红外检测元件朝向所述安装口;所述滤光条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
可选的,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相对侧设置有第三安装槽和第四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槽和所述第四安装槽卡合于所述滤光条的两侧边。滤光条此种装配方式有利于滤光条从安装腔一端装入和抽出安装腔,简单方便,便于装配与维护。
可选的,所述前壳包括:
外侧板,所述外侧板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触控屏所在平面;
内侧板,所述内侧板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于所述外侧板的延伸方向;相比于所述外侧板,所述内侧板靠近所述触控屏;
后壳板,所述后壳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侧板的一端和所述内侧板的一端相连;
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一端与所述外侧板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外侧板不共线;
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一端与所述内侧板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内侧板不共线;相比于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靠近所述触控屏
所述外侧板、内侧板、后壳板、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共同围成所述安装腔;
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另一端和第二安装板的另一端形成所述安装口;
所述外侧板远离所述内侧板的外侧面具有朝向外侧凸起的弧面,所述外侧板为所述作用部。
可选的,所述滤光条在所述安装口相对于所述触控屏倾斜设置。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红外触控设备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A-A向视图;
图3中图2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横向边框;2:第一纵向边框;3:第二横向边框;4:第二纵向边框;
5:后壳;6:触控屏;7:液晶面板;8:背板;9:胶框;10:边框;
101:外侧板;102:后壳板;1021:后壳槽;1022:第一安装槽;103:内侧板;104:第二安装板;1041:第四安装槽;105:第一安装板;1051第三安装槽;1052:第二安装槽;11:红外触控组件;111-电路板;112:红外检测元件;12:安装腔:121:第一腔体;122:第二腔体;
13:滤光条;14:面框;15:安装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红外触控设备,包括触控屏和前壳,触控屏用于接收触控操作,前壳上设置有安装腔和安装口。
其中,安装腔用于安装红外触控组件;安装口与安装腔贯通,红外触控组件自安装口传输红外信号。前壳对应安装口两侧为弹性夹持滤光条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
如此设计,由于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弹性夹持于滤光条两侧,会产生夹紧滤光条的弹性力,因此能够保证安装口对滤光条的可靠夹持,避免出现滤光条相对于安装口出现松动的问题。即使存在加工和装配存在一定误差,以及,使用过程中磨损与变形等问题,也可因弹性变形使得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较好地夹持于滤光条两侧。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结合图1至图4对该红外触控设备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具体地描述。
图1至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红外触控设备。该红外触控设备包括后壳5、前壳、胶框9、面框14、液晶面板7(Opencel,OC)、触控屏6、背板8、滤光条13和红外触控组件11。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上、下、左、右是指用户面对该红外触控设备时的相对概念,也即图1中的相对概念。而关于前、后,是指用户正常使用该红外触控设备时,靠近用户一侧为前,远离一侧为后。
触控屏6和液晶面板7均为矩形的平面板状结构,两者的延伸平面分别定义为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间隔一定距离平行设置。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统称为屏幕平面。触控屏6为设置于液晶面板7外侧的触控玻璃,优选耐磨的钢化玻璃,为用户提供触控时触摸的基础,即用户的触摸操作在此结构上进行,并且触控屏6覆盖在液晶面板7外侧,避免液晶面板7与外界的直接接触,对液晶面板7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优选的,触控屏6靠近液晶面板7的一侧设置有防眩涂层,可起到防眩作用。
前壳用于安装红外触控组件11和滤光条13,为对应触控屏6设置于触控屏6边缘的矩形外框结构。请参考图1,矩形外框结构包括四根首尾依次相连的边框10。四个边框分别为第一横向边框1、第一纵向边框2、第二横向边框3和第二纵向边框4。其中,第一横向边框1和第二横向边框3沿水平方向延伸且间隔设定高度相对设置。第一纵向边框2和第二纵向边框4沿竖直方向延伸且间隔设定宽度相对设置。第一横向边框1、第一纵向边框2、第二横向边框3和第二纵向边框4首尾相连,组成矩形的框架结构。可以理解的,框架结构的平面平行于屏幕平面。
第一横向边框1相对于第二横向边框位于上方,即第一横向边框为顶部边框,第二横向边框为底部边框。第一横向边框1、第一纵向边框2和第二纵向边框4为宽度相同或相近的结构,为了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并且为了在屏幕下方预留出其他零部件的安装空间,第二横向边框3宽于第一横向边框1、第一纵向边框2和第二纵向边框4。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宽度以及宽是指边框在第一平面内垂直于沿长度方向的尺寸。
虽然边框10由于设置位置不同而结构尺寸有所区别,但是基本结构特征相同。以其中一处边框10为例。
请参考图3和图4,该边框包括外侧板101、内侧板103、后壳板102、第一安装板105和第二安装板104。其中,外侧板101对应设置于红外触控设备侧边,延伸方向垂直于屏幕平面。外侧板101对应后壳5的端部连接有后壳板102,后壳板102沿平行于屏幕平面的方向延伸,靠近内侧的端部连接有内侧板103。内侧板103沿平行于外侧板101的方向向远离后壳5的前方延伸,内侧板103对应后壳5的后端部与后壳板102连接,靠近触控屏的前端部与第二安装板104连接。第二安装板104自内侧板103沿平行于屏幕平面的方向朝向触模屏中间位置延伸。
外侧板101远离后壳5的一端延伸至超出第二安装板104设定距离的位置,第一安装板105平行于第二安装板104,一端与外侧板101连接,另一端沿平行于屏幕平面的方向朝向触模屏内侧延伸,延伸至靠近第二安装板104末端的位置。
根据上述描述可知并结合图3和图3可知,该边框中外侧板101、内侧板103、后壳板102、第一安装板105和第二安装板104组成L型结构。该L型结构内部包围形成L型的安装腔12。后壳板102、内侧板103和外侧板101位于触控屏6和液晶面板7的侧边位置,合称侧边部。第一安装板105和第二安装板104位于触控屏6和液晶面板7的前侧位置,合称为正面部。
请参考图4,安装腔12包括位于侧边部的第一腔体121和位于正面部的第二腔体122。第一腔体121沿平行于外侧板101的方向前后延伸,第二腔体122沿平行于屏幕平面的延伸。第一腔体121和第二腔体122在相邻的端部连通,组成L型安装腔12。安装腔12用于红外触控组件11。第一安装板105和第二安装板104靠近红外触控设备中间位置的外侧端部之间形成安装口15。安装口15位于触控屏6外侧,且朝向平行于屏幕平面,用于安装滤光条13。安装腔12自安装口15与外界贯通。
具体地,该红外触控组件11包括红外线发射元件和接收感测元件。红外线发射元件和接收感测元件均包括电路板111(Printed Circuit Board,PCB)和焊接于电路板111上设有红外检测元件112。红外检测元件112根据作用不同,可以分为红外发射灯和红外接收灯,分别用于发射和接收红外信号。红外线发射元件和接收感测元件在红外触控设备表面相对设置。对于矩形边框的实施方式,通常,一对相邻的边框均设置红外发射元件,而另一对相邻的边框设置接收感测元件。
本实施例中,红外发射元件设置于第一横向边框1和第一纵向边框2,接收检测元件设置于第二横向边框3和第二纵向边框4;即第一横向边框1和第一纵向边框2中的电路板111上电连接有红外发射灯,第二横向边框3和第二纵向边框4中的电路板111上电连接有红外接收灯。
电路板111为板状结构,设置在第一腔体121中。电路板111安装后沿垂直于屏幕平面的方向延伸放置。后壳板102对应安装腔12内侧成型有第一安装槽1022,第一安装板105对应安装腔12的内侧面成型有与第一安装槽1022相对的第二安装槽1052。第二安装槽1052和第一安装槽1022分别用于卡合电路板111在垂直于屏幕平面方向的两端,将电路板111固定于安装腔12内。由于第一安装板105较薄,第二安装槽1052由两个朝向第一安装槽1022延伸的凸起组合而成。
电路板111安装于第一安装槽1022和第二安装槽1052后,红外检测元件112位于与第二腔体122对齐的位置,作用方向与安装口15对齐且朝向外侧。
红外线发射元件和接收感测元件在屏幕表面上形成横竖交叉的红外线探测网。触控操作的物体比如手指可改变触点的红外线。通过不停的扫描是否有红外线被物体阻挡检测并定位用户的触摸,实现操作相应。用户通过对图符或文字进行点按等触控操作即可实现人机交互,具有交互体验好以及效果高等优势。
安装口15位置覆盖设置有滤光条13。滤光条13是选择性地透射不同波长的光的器件,通常在光学路径中为平面玻璃或塑料器件,其染色或具有干涉涂层。本实施例中,滤光条13为覆盖安装口15的条形结构,能够过滤大部分可见光以及通带之外其他波长的光信号,既能保证正常的红外信号的接收和发送,又能起到保护安装腔12内红外触控组件11的作用,从而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进一步优选的,滤光条13在安装口15相对于屏幕平面倾斜设置,靠近触控屏6的一端较远离触控屏6的一端靠近触控屏6的中间位置,如此可与触控屏6形成倾斜平面,既能保证正常的红外信号的接收和发送,对外界的干扰信号可以有效地反射出去,还能起到防尘防水的作用。
第一安装板105和第二安装板104对应滤光条13两端的结构分别为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可以理解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分别位于安装口15开口方向的两侧。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相对侧设置有第三安装槽1051和第四安装槽1041;第三安装槽1051和第四安装槽1041卡合于滤光条13的两侧边,从而实现对滤光条13的安装限位。
本实施例中,电路板111和滤光条13与边框之间卡槽的装配方式,有利于电路板111和滤光条13从边框一端装入和抽出安装腔12,此种装配方式简单方便,便于电路板111和滤光条13的装配与维护。
相关技术中的,滤光条13与红外触控前壳之间存在装配间隙,易出现滤光条13松动的问题,从而导致存在机震风险以及运输过程中滤光条13脱落风险。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红外触控设备,该红外触控设备中前壳设置有作用部,该作用部可产生使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相互靠近以弹性夹紧滤光条13的预紧力,从而保证了滤光条13与前壳之间安装的可靠性,有效避免了各种原因导致的滤光条13松动。
具体地,本实施中,作用部为外侧板101,外侧板101的外侧面为相对于安装口15向外侧凸出的作用侧面。进一步地,作用侧面为朝向外侧凸起的圆弧面,圆弧面的圆心相对于外侧板101位于安装口15所在一侧。圆弧面两端与第一安装板105和后壳板102连接,该外凸的弧面结构较现有技术,会增大作用于滤光条13的弹性夹持力,从而将滤光条13可靠夹紧,减小机震以及运输过程中滤光条13脱落的风险。也因此可采用较现有技术更小的截面面积实现与现有技术相同结构强度,节约了原材料的使用量。其次,可提高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弹性形变后的恢复能力,能够避免安装口15形变无法准确恢复至初始位置导致的安装口15与滤光条13之间存在间隙,进而导致滤光条13松动的问题。
另外,弧面结构使得边框更为圆润,更为符合大众审美,使整体结构更为美观,增加了产品的时尚感。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为了便于描述,将边框分为外侧板101、内侧板103、后壳板102、第一安装板105和第二安装板104;并不其为分体的结构,通常边框为注塑、冲压成型而成,由型材截取而成的一体结构;可为一体结构,也可为两个或多个部分组合而成。
作为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外侧板101外凸的形状不局限于圆弧,满足外凸的作用侧面为作用部相对于安装口15的外侧面,作用部中间部分的厚度大于边缘部分的厚度即可。
另外,作用部不局限于外侧板101,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的边框任一位置均可设置作用部,例如,可设置于内侧板103、后壳板102、第一安装板105和第二安装板104,而且作用部也可设置多个。
作为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作用部包括前壳成型于安装腔12内壁的凹槽。具体地,边框外侧板101内侧面为作用侧面,作用侧面相对于安装口15朝向外侧凸出,从而形成外侧板101内凹的结构。进一步地,作用侧面为圆弧面,圆弧面的圆心相对于外侧板101位于安装口15所在一侧。该圆弧面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板105和后壳板102连接的内壁。如此设计,该内凹的弧面结构较现有技术,会增大作用于滤光条13的弹性夹持力,从而将滤光条13可靠夹紧,减小机震以及运输过程中滤光条13脱落的风险。也因此可采用较现有技术更小的截面面积实现与现有技术相同结构强度,节约了原材料的使用量。其次,可提高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弹性形变后的恢复能力,能够避免安装口15形变无法准确恢复至初始位置导致的安装口15与滤光条13之间存在间隙,进而导致滤光条13松动的问题。
而且,作用侧面设置在安装腔12中,不影响边框整体外观,而且加之凹槽是去材料加工,便于对现有边框进行改进。
进一步地,安装腔12整体可为相对于安装口15内凹的腔体,如此使得上述效果更为显著。
请参考图,后壳板102朝向后壳5一侧开设有后壳槽1021,后壳5末端插装于该后壳槽1021中。如此设置,便于后壳5的限位固定以及准确可靠的定位。
内侧板103和第二安装板104的内侧面分别设置有触控屏6、面框14、液晶面板7、胶框9和背板8。面框14为T型结构,包括贴合于内侧板103内侧面的第一连接端,以及,自第一连接端延伸至液晶面板7和触控屏6之间的第二连接端。
面框14内侧设置有胶框9,液晶面板7夹设在面框14和胶框9之间;背光源组件设置在胶框9的后面。背光源组件的后面还设置有电路板,电路板通过其固定架固定在背板8上。背光源组件中除了发光源外,还包括除了发光源之外,还包括与之配备滤光层、反光板和折光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红外触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触控屏(6),所述触控屏(6)用于接收触控操作;
前壳,所述前壳安装于所述触控屏(6)的侧边;
所述前壳包括:用于安装红外触控组件(11)的安装腔(12);
安装口(15),与所述安装腔(12)贯通,所述红外触控组件(11)自所述安装口(15)传输红外信号;
所述前壳对应所述安装口(15)两侧为弹性夹持滤光条(13)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触控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壳包括作用部,所述作用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固定,为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提供夹紧所述滤光条(13)的弹性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触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部包括相对于所述安装口(15)向外侧凸出的作用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外触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侧面为所述作用部相对于所述安装口(15)的外侧面,所述作用部中间部分的厚度大于边缘部分的厚度;或者,所述作用侧面为所述作用部相对于所述安装口(15)的内侧面,所述作用部中间部分的厚度小于边缘部分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红外触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部的厚度从中心向边缘逐渐变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红外触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部位于所述红外触控设备的边缘侧面,所述作用侧面为向外侧凸出的圆弧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触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12)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腔体(121)和第二腔体(122),所述红外触控组件(11)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121)内;所述红外触控组件(11)包括电路板(111)和设置于所述电路板(111)的红外检测元件(112),所述红外检测元件(112) 朝向所述安装口(15);所述滤光条(13)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122)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触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相对侧设置有第三安装槽(1051)和第四安装槽(1041);所述第三安装槽(1051)和所述第四安装槽(1041)卡合于所述滤光条(13)的两侧边。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外触控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壳包括:
外侧板(101),所述外侧板(10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触控屏(6)所在平面;
内侧板(103),所述内侧板(103)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于所述外侧板(101)的延伸方向;相比于所述外侧板(101),所述内侧板(103)靠近所述触控屏(6);
后壳板(102),所述后壳板(10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侧板(101)的一端和所述内侧板(103)的一端相连;
第一安装板(105),所述第一安装板(105)的一端与所述外侧板(101)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安装板(105)与所述外侧板(101)不共线;
和第二安装板(104),所述第二安装板(104)的一端与所述内侧板(103)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安装板(104)与所述内侧板(103)不共线;相比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05),所述第二安装板(104)靠近所述触控屏(6)
所述外侧板(101)、内侧板(103)、后壳板(102)、第一安装板(105)和第二安装板(104)共同围成所述安装腔(12);
所述第一安装板(105)的另一端和第二安装板(104)的另一端形成所述安装口(15);
所述外侧板(101)远离所述内侧板(103)的外侧面具有朝向外侧凸起的弧面,所述外侧板(101)为所述作用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触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条(13)在所述安装口(15)相对于所述触控屏倾斜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033721.3U CN211236882U (zh) | 2020-01-08 | 2020-01-08 | 一种红外触控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033721.3U CN211236882U (zh) | 2020-01-08 | 2020-01-08 | 一种红外触控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236882U true CN211236882U (zh) | 2020-08-11 |
Family
ID=71919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033721.3U Active CN211236882U (zh) | 2020-01-08 | 2020-01-08 | 一种红外触控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23688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49201A (zh) * | 2020-11-13 | 2021-02-09 | 厦门厦华科技有限公司 | 可兼容触控与非触控的广告机安装装置及广告机 |
-
2020
- 2020-01-08 CN CN202020033721.3U patent/CN21123688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49201A (zh) * | 2020-11-13 | 2021-02-09 | 厦门厦华科技有限公司 | 可兼容触控与非触控的广告机安装装置及广告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264825B2 (en) | Flat type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 |
KR102034586B1 (ko) | 멀티비전 디바이스 및 이에 부착되는 렌즈 바 | |
CN110662383B (zh) | 电子设备 | |
US8023051B2 (en) | Touch panel with elongated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 |
US20120236446A1 (en) | Display unit having anti-emi capability | |
EP4068062A1 (en) | Touch frame and touch screen comprising same | |
CN211236882U (zh) | 一种红外触控设备 | |
EP2584398A2 (en) | Display | |
WO2022267522A1 (zh) | 整机结构和显示装置 | |
JP2008145876A (ja) | 液晶モジュール | |
CN113593437A (zh) | 显示装置 | |
CN215910837U (zh) | 一种边框、面框组件以及交互平板 | |
US7443459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CN211506444U (zh) | 触摸显示装置 | |
CN211742508U (zh) | 一种显示设备 | |
EP3968137B1 (en) | Infrared touch screen bezel for mounting functional assembly, and display terminal comprising same | |
US20140152905A1 (en) |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on Set | |
CN219329100U (zh) |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9761697U (zh) | 显示模组及显示器 | |
CN219287973U (zh) | 一种显示设备的边框组件、显示设备及交互平板 | |
CN216412127U (zh) | 触控显示模组、显示设备 | |
KR20160071830A (ko)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CN220154762U (zh) | 滤光条及电子设备 | |
CN219574788U (zh) | 一种红外触摸框结构及显示设备 | |
CN118742948A (zh) | 一种屏幕边框组件、显示设备及交互平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