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93026U - 换热器和蒸发浓缩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和蒸发浓缩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993026U CN210993026U CN201921740879.8U CN201921740879U CN210993026U CN 210993026 U CN210993026 U CN 210993026U CN 201921740879 U CN201921740879 U CN 201921740879U CN 210993026 U CN210993026 U CN 21099302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on
- face
- heat exchanger
- tube
- connection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管箱组件、筒体和第一管板,所述第一管板的外周面向内凹陷,且凹陷部分形成朝向相异的第一连接面及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管箱组件具有与第一连接面相对的第三连接面,所述筒体具有与第二连接面相对的第四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与第三连接面焊接,所述第二连接面与第四连接面焊接。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蒸发浓缩系统,包括分离器以及上述的换热器,所述分离器用于将经所述换热器加热的原液进行闪蒸。上述换热器,第一管板无需与连接法兰一体,厚度更薄,降低了换热器的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和蒸发浓缩系统。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蒸发浓缩系统的主要设备之一,换热器能将原液与蒸汽进行热交换,使得原液温度升高达到沸腾状态,然后进入负压状态下的分离器中闪蒸,达到废液浓缩的效果。为了防止原液及蒸汽泄露,目前的换热器一般在筒体两端加设钛制管板使筒体内形成独立空间,为保证承压能力以及连接的稳固性,管板厚度较大,而钛材非常昂贵,导致换热器制造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换热器制造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换热器和蒸发浓缩系统。
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管箱组件、筒体和第一管板,所述第一管板的外周面向内凹陷,且凹陷部分形成朝向相异的第一连接面及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管箱组件具有与第一连接面相对的第三连接面,所述筒体具有与第二连接面相对的第四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与第三连接面焊接,所述第二连接面与第四连接面焊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面与第三连接面之间的夹角为60度,所述第二连接面与第四连接面之间的夹角为60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板具有位于所述第一管箱组件所在一侧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连接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所述第一侧面与第二连接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陷部分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或梯形,当所述凹陷部分的横截面为梯形时,所述凹陷部分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面相连接的第五连接面,以及与所述第二连接面相连接的第六连接面,其中,所述第五连接面连接所述第一管箱组件的内壁面,所述第六连接面连接所述筒体的内壁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五连接面、第六连接面、所述第一管箱组件的部分内壁面以及所述筒体的部分内壁面平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凹陷部分的横截面为梯形时,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三连接面相连接或相间隔,当所述第一连接面与第三连接面相连接时,所述第一连接面与第三连接面焊接,此时焊料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面及第三连接面固定连接,当所述第一连接面与第三连接面相间隔时,所述第一连接面、第三连接面和第五连接面焊接,此时焊料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面、第三连接面及第五连接面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凹陷部分的横截面积为三角形时,所述第一连接面与第三连接面相连接并相焊接,此时焊料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面及第三连接面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面与第二连接面相连接或相间隔,当所述第一连接面与第二连接面相连接时,所述第一连接面与第二连接面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一管箱组件的部分外壁面以及所述筒体的部分外壁面齐平,当所述第一连接面与第二连接面相间隔时,所述外周面未向内凹陷的部分与所述第一管箱组件的部分外壁面以及所述筒体的部分外壁面齐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箱组件包括第一盖体、第一筒节和第一连接法兰,所述第一筒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板焊接,另一端与所述盖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法兰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法兰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衬环,所述第一本体套设于与所述第一盖体的一端,所述第二本体套设于所述第一筒节的一端,所述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固定连接,所述衬环位于所述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之间,且抵接所述第一盖体的侧壁及所述第一筒节的侧壁,使所述第一管箱组件内形成密闭空间。
一种蒸发浓缩系统,包括分离器以及上述的换热器,所述分离器用于将经所述换热器加热的原液进行闪蒸。
上述换热器,通过将第一管板与连接法兰分离,第一管板分别与第一管箱组件及筒体焊接,使第一管板的厚度更薄即可满足固定和承压需求,降低了换热器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中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换热器部分结构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3所示的A区域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A区域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的A区域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所示的A区域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所示的换热器部分结构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换热器 100
第一管箱组件 110
原液出口管道 111
第一盖体 112
第一筒节 113
第一连接法兰 114
第一本体 115
第二本体 116
衬环 117
焊料 118
第一管板 120
第一连接面 121
第二连接面 122
第三连接面 123
第四连接面 124
第一侧面 125
外周面 126
凹陷部分 127
第五连接面 128
第六连接面 129
筒体 130
蒸汽管道 131
第一不凝气管道 132
第二不凝气管道 133
蒸汽凝液管道 134
备用管道 135
压力传感器接口管道 136
视镜接口管道 137
耳座 138
吊耳 139
第二管板 140
第二管箱组件 150
原液进口管道 151
第二筒节 152
第二盖体 153
第二连接法兰 154
换热管 160
折流板 161
定距管 16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见图1和图2,一种换热器100,用于将原液与蒸汽进行热交换使原液温度升高达到沸腾状态。所述换热器100可用于蒸发浓缩系统(图未示出)中,将原液加热后输入负压状态下的分离器进行闪蒸,达到废液浓缩的效果。
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换热器100包括第一管箱组件110、筒体130、第二管箱组件150和换热管160。所述筒体130大致为空心圆柱,且一端与所述第一管箱组件11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箱组件15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箱组件110连通有原液出口管道111,所述第二管箱组件150连通有原液进口管道151,所述换热管160部分位于所述筒体130内,且一端位于所述原液出口管道111内,另一端位于所述原液进口管道151内。原液从所述换热管160 位于原液进口管道151内的一端进入所述换热管160,并在所述筒体130内与蒸汽进行热交换,经过加热后从所述换热管160位于原液出口管道111内的一端流出所述换热管160。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换热器100还包括第一管板120和第二管板 140,所述第一管板120设置于所述筒体130与第一管箱组件110之间,将筒体130与第一管箱组件110的内部空间相隔离。所述第二管板140设置于所述筒体 130与第二管箱组件150之间,将筒体130与第二管箱组件150的内部空间相隔离。所述第一管板120与第二管板140分别设置于所述筒体130的两端,使筒体130内形成密闭空间,防止蒸汽和原液的泄露。
请参见图3,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板120的外周面126向内凹陷,且凹陷部分127形成朝向相异的第一连接面121及第二连接面122。所述第一管箱组件110具有与第一连接面121相对的第三连接面123,所述筒体130具有与第二连接面122相对的第四连接面124,所述第一连接面121与第三连接面123焊接,所述第二连接面122与第四连接面124焊接。当然,所述第三连接面123可由第一管箱组件110部分向内凹陷形成,所述第四连接面124可由筒体130部分向内凹陷形成。所述第一管板120分别与所述第一管箱组件110及筒体130焊接,不需要与连接法兰一体即可实现第一管板120的固定和承压,使第一管板 120的厚度更薄,降低制造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面121与第三连接面123之间的夹角为60度,所述第二连接面122与第四连接面124之间的夹角为60度。采用这样的焊接角度,能使所述第一管板120与第一管箱组件110之间,以及所述第一管板120与筒体130之间的焊接更加紧固。当然,由于存在加工误差,所述第一连接面121与第三连接面123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面122与第四连接面124之间的夹角可允许±5度的误差。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面121与第三连接面123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面122与第四连接面124之间的夹角还可采用其他适用角度,只要能使所述第一管板120与第一管箱组件110之间,以及所述第一管板120与筒体130之间紧密焊接即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板120具有位于所述第一管箱组件110 所在一侧的第一侧面125,所述第一侧面125与所述第一连接面121之间的夹角为30度,所述第一侧面125与第二连接面122之间的夹角为30度。此时,第一连接面121与第二连接面122需要加工的角度相同,可采用同样的模具或工艺参数进行加工,方便批量生产。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第一连接面121与第三连接面123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面122与第四连接面124之间的夹角均为60度时,所述第一侧面125与第三连接面123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一侧面125与第四连接面124之间的夹角也为30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陷部分127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或梯形。并且,当所述凹陷部分127的横截面为梯形时,所述凹陷部分127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面121相连接的第五连接面128,以及与所述第二连接面122相连接的第六连接面129。其中,所述第五连接面128连接所述第一管箱组件110的内壁面,所述第六连接面129连接所述筒体130的内壁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五连接面128、第六连接面129、所述第一管箱组件110的部分内壁面以及所述筒体130的部分内壁面平齐,以方便安装时所述第一管箱组件110及筒体130的定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凹陷部分127的横截面为梯形时,所述第一连接面121与所述第三连接面123相连接或相间隔。其中,如图4和图5所示,当所述第一连接面121与第三连接面123相连接时,所述第一连接面121与第三连接面123焊接,此时焊料118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面121及第三连接面123 固定连接。并且,此时所述第一连接面121与第三连接面123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一连接面121与第五连接面128的连接处重合。而如图3所示,当所述第一连接面121与第三连接面123相间隔时,所述第一连接面121、第三连接面123 和第五连接面128焊接。此时,焊料118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面121、第三连接面123及第五连接面128固定连接,焊料118与第一管板120的接触面积更大,焊接更稳固。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当所述凹陷部分127的横截面为梯形,且所述第一连接面121与第三连接面123相间隔,所述焊料118 与所述第一连接面121、第三连接面123及第五连接面128均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五连接面128的宽度为所述第一管板120厚度的四分之一或小于所述第一管板120厚度的四分之一,且所述第五连接面128与所述焊料118接触部分的宽度取值在所述筒体130侧壁厚度的0.3倍-0.5倍之间。依照此参数进行凹陷部分127的设置以及焊接方式的设置,焊接效果更佳,使所述第一管板120能更好地进行固定和承压。可选地,所述筒体130的侧壁厚度为5mm,所述第五连接面128与所述焊料118接触部分的宽度为2mm,所述管板120的厚度为16mm,所述第五连接面128的宽度为4mm。当然,本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尺寸还可采用其他适用数值,只要能满足第一管板120的固定和承压需求即可。
请参见图6和图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凹陷部分127的横截面积为三角形时,所述第一连接面121与第三连接面123相连接并相焊接,此时焊料118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面121及第三连接面123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连接面122与第四连接面124的焊接关系可与所述第一连接面121及第三连接面123的焊接关系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面121与第二连接面122相连接或相间隔。如图4和图7所示,当所述第一连接面121与第二连接面122相连接时,所述第一连接面121与第二连接面122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一管箱组件110的部分外壁面以及所述筒体130的部分外壁面齐平。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当所述第一连接面121与第二连接面122相间隔时,所述外周面126未向内凹陷的部分与所述第一管箱组件110的部分外壁面以及所述筒体130的部分外壁面齐平。此时,所述第一管板120的尺寸与所述第一管箱组件110及筒体130相适配,可节省第一管板120的用材。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管板140分别与筒体130及第二管箱组件150焊接,焊接方式可与所述第一管板120和筒体130及第一管箱组件 110之间的焊接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管板120和第二管板140的厚度均设置为16mm,既能满足与筒体130、第一管箱组件110及第二管箱组件 150之间的固定,也能承受一定的压力。当然,所述第一管板120和第二管板 140的厚度不限,只要能满足固定和承压的需求并能实现比普通的与连接法兰为一体的管板更薄节省制造成本即可。
请参见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箱组件110包括第一盖体 112、第一筒节113和第一连接法兰114。所述第一筒节1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板120焊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盖体112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法兰114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筒节113的侧壁连通所述原液出口管道111。
具体地,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连接法兰114采用活套式法兰,包括第一本体115、第二本体116和衬环117,所述第一本体115、第二本体116和衬环 117均大致为圆环。所述第一本体115套设于与所述第一盖体112的一端,所述第二本体116套设于所述第一筒节113的一端,所述第一本体115与第二本体 116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衬环117位于所述第一本体115及第二本体116之间,且抵接所述第一盖体112的侧壁及所述第一筒节113的侧壁,使所述第一管箱组件110内形成密闭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8所示,通过设置第一盖体112与第一筒节113可拆卸连接,只需将所述第一连接法兰114的螺栓取出,使所述第一本体115与第二本体116分离,即可使第一盖体112与第一筒节113分离,使第一管箱组件 110内部空间的维护和观察更方便。采用活套式法兰,使衬环117与第一本体 115及第二本体116非一体设置,衬环117抵接所述第一盖体112及第一筒节 113的侧壁对第一管箱组件110的内部空间进行密封。如此设置,衬环117和第一本体115及第二本体116可采用不同材质,如衬环117采用较昂贵的钛材,避免与原液接触时被腐蚀,而第一本体115和第二本体116采用不锈钢材质,降低制造成本。可选地,所述衬环117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与所述第一本体115固定连接,另一部分与所述第二本体116固定连接,当第一本体115与第二本体116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时两部分衬环117紧密抵接。
请参见图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箱组件150设置有第二筒节 152、第二盖体153和第二连接法兰154,所述第二盖体153连通所述原液进口管道151。所述第二筒节15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板140焊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盖体153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法兰154可拆卸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连接法兰154的结构设置及连接方式均可与第一连接法兰114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100还包括折流板161和定距管162。所述折流板161设置有多块,且交叉设置于所述筒体130相对的内侧壁上,所述折流板161的最大长度小于筒体130的圆周直径。所述折流板161对蒸汽起阻挡作用,将所述第一管板120、第二管板140及筒体130围设形成的空间分割成多个来回循环的通道,增加蒸汽与换热管160的接触时间,提高换热效率。所述定距管162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管板140上,另一端与所述折流板161固定连接,对折流板161其固定作用,并使折流板161与第一管板120及第二管板140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所述换热管160部分位于所述筒体130内且穿设所述折流板161,所述折流板161还对换热管160起固定作用。
可选地,所述换热管160的数量不限,可间隔设置多条换热管160,提高换热效率。所述折流板161与定距管162的数量也不限,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多个折流板161,只要能增加蒸汽与换热管160的接触时间并固定换热管160即可。所述定距管162的数量可根据折流板161的数量进行相应调整。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定距管162一端与其中一个折流板161固定时,定距管162的管体可能穿设其他折流板16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筒体130侧壁连通有蒸汽管道131、第一不凝气管道132、第二不凝气管道133和蒸汽凝液管道134。外部蒸汽从所述蒸汽管道131进入所述筒体130内与换热管160中的原液进行热交换。未凝成液的蒸汽从所述第一不凝气管道132及第二不凝气管道133排出筒体130。蒸汽经热交换后凝成液体从所述蒸汽凝夜管道134流出筒体130。可以理解的是,使用时所述筒体130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管箱组件110设置于所述筒体130远离地面的一端,所述第二管箱组件150设置于所述筒体130靠近地面的一端。所述蒸汽凝液管道134设置于所述筒体130侧壁靠近所述第二管板140的位置。所述第一不凝气管道132设置于所述筒体130侧壁靠近所述第一管板120的位置。所述第二不凝气管道133设置于所述蒸汽凝夜管道134与第一不凝气管道 132之间靠近所述第二管板140的位置。所述蒸汽管道131设置于所述第一不凝气管道132与第二不凝气管道133之间靠近所述第一管板120的位置。
此时,原液从所述筒体130靠近地面的一端流入筒体130中,从所述筒体 130远离地面的一端流出筒体130。蒸汽从蒸汽管道131进入筒体130与换热管 160内的原液进行热交换后,部分凝成液滴落至第二管板140上并通过蒸汽凝液管道134流出筒体130,部分未凝成液在经过第一不凝气管道132或第二不凝气管道133时排出筒体130。如此设置,蒸汽能充分地在筒体130内与换热管160 内的原液进行热交换并及时排出筒体130,流动顺畅,热交换效率高。
可选地,上述设置于筒体130侧壁的各种管道的数量及设置位置不限,如在所述筒体130侧壁靠近所述第二管板140的位置设置多条蒸汽凝液管道134,或将所述第二不凝气管道133设置于第一不凝气管道131及蒸汽凝液管道134 之间的其他位置等,只要能实现将蒸汽通入筒体130内与换热管160内的原液进行热交换,并将未凝液的蒸汽以及蒸汽凝成的液体及时排出筒体130即可。
请参见图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筒体130的侧壁还连通有备用管道 135、压力传感器接口管道136和视镜接口管道137。所述备用管道135设置于所述蒸汽管道131和第二不凝气管道133之间,当不需要时所述备用管道135 封闭,当需要时可作为临时管道供不凝液的蒸汽排出或连接其他设备等用途。所述压力传感器接口管道136设置于所述筒体130侧壁靠近所述第一管板120 的位置,供外部压力传感器接入,对筒体130内的压力进行测量。所述视镜接口管道137供外部视镜接入,便于对筒体130内的情况进行观察和监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筒体130的外侧壁还设置有耳座138和吊耳139。所述耳座138设置为四个,四个所述耳座138间隔设置于所述筒体130的外侧壁上。所述耳座138供换热器100安装时与其他设备进行连接配合,对换热器 100起承重作用。所述吊耳139设置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筒体130外侧壁相对的两侧。在安装所述换热器100时,所述吊耳139可与吊机等设备连接配合,将换热器100移动至相应位置,方便换热器100的安装。当然,所述耳座138 和吊耳139的数量及安装位置均不限,只要能帮助换热器100的安装即可。
一种蒸发浓缩系统(图未示出),包括分离器以及上述的换热器100。使用时所述分离器内部为负压状态,原液通过换热器100加热进入沸腾状态后,进入所述分离器中进行闪蒸,达到原液浓缩的效果。其中,原液可为其他工序所产生的废液,此时所述蒸发浓缩系统用于对废液进行浓缩。
上述换热器100,原液从原液进口管道151进入换热管160内,并流动至换热管160位于筒体130内的部分与进入筒体130内的蒸汽进行热交换,达到沸腾状态后从原液出口管道111流出换热管160。其中,第一管板120、第二管板 140及筒体130围设形成密闭换热空间,而第一管板120分别与第一管箱组件 110及筒体130焊接、第二管板140分别与筒体130及第二管箱组件150焊接,使第一管板120及第二管板140无需与连接法兰为一体,第一管板120及第二管板140厚度更薄即可满足固定和承压需求,降低了换热器100的制造成本。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箱组件、筒体和第一管板,所述第一管板的外周面向内凹陷,且凹陷部分形成朝向相异的第一连接面及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管箱组件具有与第一连接面相对的第三连接面,所述筒体具有与第二连接面相对的第四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与第三连接面焊接,所述第二连接面与第四连接面焊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面与第三连接面之间的夹角为60度,所述第二连接面与第四连接面之间的夹角为6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板具有位于所述第一管箱组件所在一侧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连接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所述第一侧面与第二连接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分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或梯形,当所述凹陷部分的横截面为梯形时,所述凹陷部分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面相连接的第五连接面,以及与所述第二连接面相连接的第六连接面,其中,所述第五连接面连接所述第一管箱组件的内壁面,所述第六连接面连接所述筒体的内壁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连接面、第六连接面、所述第一管箱组件的部分内壁面以及所述筒体的部分内壁面平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凹陷部分的横截面为梯形时,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三连接面相连接或相间隔,当所述第一连接面与第三连接面相连接时,所述第一连接面与第三连接面焊接,此时焊料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面及第三连接面固定连接,当所述第一连接面与第三连接面相间隔时,所述第一连接面、第三连接面和第五连接面焊接,此时焊料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面、第三连接面及第五连接面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凹陷部分的横截面积为三角形时,所述第一连接面与第三连接面相连接并相焊接,此时焊料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面及第三连接面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面与第二连接面相连接或相间隔,当所述第一连接面与第二连接面相连接时,所述第一连接面与第二连接面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一管箱组件的部分外壁面以及所述筒体的部分外壁面齐平,当所述第一连接面与第二连接面相间隔时,所述外周面未向内凹陷的部分与所述第一管箱组件的部分外壁面以及所述筒体的部分外壁面齐平。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箱组件包括第一盖体、第一筒节和第一连接法兰,所述第一筒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板焊接,另一端与所述盖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法兰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法兰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衬环,所述第一本体套设于与所述第一盖体的一端,所述第二本体套设于所述第一筒节的一端,所述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固定连接,所述衬环位于所述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之间,且抵接所述第一盖体的侧壁及所述第一筒节的侧壁,使所述第一管箱组件内形成密闭空间。
10.一种蒸发浓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器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所述分离器用于将经所述换热器加热的原液进行闪蒸。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740879.8U CN210993026U (zh) | 2019-10-17 | 2019-10-17 | 换热器和蒸发浓缩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740879.8U CN210993026U (zh) | 2019-10-17 | 2019-10-17 | 换热器和蒸发浓缩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993026U true CN210993026U (zh) | 2020-07-14 |
Family
ID=71503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740879.8U Active CN210993026U (zh) | 2019-10-17 | 2019-10-17 | 换热器和蒸发浓缩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993026U (zh) |
-
2019
- 2019-10-17 CN CN201921740879.8U patent/CN21099302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200433B2 (ja) | モジュール式プレート・シェル型熱交換器 | |
RU2008102989A (ru) |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 в частности, для высокотемпературного ядерного реактора | |
GB2057666A (en) | Heat exchangers | |
CN207299991U (zh) | 一种完全可拆发夹式换热器 | |
CN105091634A (zh) | 一种内置膨胀节的折流杆式换热器 | |
US5333681A (en) | Heat exchanger of the plate type | |
CN210993026U (zh) | 换热器和蒸发浓缩系统 | |
CN113048816A (zh) | 一种立式蒸发器 | |
RU2707237C2 (ru) | Пластинчатый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 для химических реакторов с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и привариваемыми коллекторами | |
US3768550A (en) | Heat exchanger | |
CN212931081U (zh) | 一种u形管换热器 | |
RU2206851C1 (ru) | Кожухопластинчатый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 (варианты) | |
CN201569336U (zh) | 搪玻璃多管式换热器 | |
CN210862348U (zh) | 管板式换热器封头 | |
US10663230B2 (en) | True countercurrent heat exchanger with sealing arrangement | |
JP2000266494A (ja) | 多管式熱交換器 | |
CN212431852U (zh) | 一种u型管热交换器 | |
CN209910461U (zh) | 一种浮头式换热器 | |
CN213120203U (zh) | 一种换热器管箱结构及换热器 | |
CN220250799U (zh) | 一种可变管程的冷凝器 | |
CN218566239U (zh) | 一种高强度耐腐蚀的换热器 | |
CN213179560U (zh) | 一种高效的衬氟热交换器 | |
CN221505736U (zh) | 一种立式蒸发器 | |
CN217383895U (zh) | 一种适用于立式管壳式废锅换热器的壳程排气排污结构 | |
CN219934721U (zh) | 一种换热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