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48595U - 端盖组件、电池、用电设备及储能设备 - Google Patents
端盖组件、电池、用电设备及储能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548595U CN218548595U CN202222840761.0U CN202222840761U CN218548595U CN 218548595 U CN218548595 U CN 218548595U CN 202222840761 U CN202222840761 U CN 202222840761U CN 218548595 U CN218548595 U CN 21854859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welding
- assembly
- track
- end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端盖组件、电池、用电设备及储能设备。所述端盖组件包括:端盖、端子组件和转接片。端盖具有沿自身厚度方向相对的外侧面和内侧面,端盖上还设有端子引出孔;端子组件连接于端盖并覆盖端子引出孔;转接片位于端盖的内侧面,转接片包括极耳连接区和端子连接区,端子连接区位于端子引出孔处且与端子组件焊接连接,端子连接区与端子组件之间形成有焊接轨迹,焊接轨迹包括无尖角的弧线轨迹和/或无尖角的环形轨迹。由此,通过将焊接轨迹的形状进行限制,可提高焊接良品率,使转接片与端子组件的连接更稳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二次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端盖组件、电池、用电设备及储能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电池组装过程中,需要保证电芯的极耳与电极柱之间具有可靠的电连接,因此一般在二者之间增加转接片,并通过焊接将电芯的极耳、转接片和电极柱依次焊接。
在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激光焊接对电极柱与转接片进行连接,在激光焊枪通过焊接边角时,此时激光集中于焊接点处,会造成焊接点处热量过高,具有焊接不良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端盖组件,所述端盖组件在进行焊接时可以避免热量集中,提高焊接良品率,使端盖组件的连接更稳固。
本实用新型还旨在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端盖组件的电池。
本实用新型还旨在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电池的用电设备。
本实用新型还旨在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用电设备的储能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盖组件,包括:端盖、端子组件和转接片。端盖具有沿自身厚度方向相对的外侧面和内侧面,所述端盖上还设有端子引出孔;所述端子组件连接于所述端盖并覆盖所述端子引出孔;所述转接片位于所述端盖的所述内侧面,所述转接片包括极耳连接区和端子连接区,所述端子连接区位于所述端子引出孔处且与所述端子组件焊接连接,所述端子连接区与所述端子组件之间形成有焊接轨迹,所述焊接轨迹包括无尖角的弧线轨迹和/或无尖角的封闭环形轨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盖组件,端子组件连接于端盖的端子引出孔,转接片位于端盖的内侧面。在对电池进行组装时,通过将端盖组件盖设在电池的端部以使电池形成密封,电池内部的电芯引出有极耳,转接片在背离端盖内侧面的一侧与极耳进行连接,极耳与转接片的极耳连接区连接在一起,转接片在靠近端盖内侧面的一侧与端子组件连接,并在背离端盖内侧面的一侧通过焊接使转接片的端子连接区与端子组件连接在一起,端子组件可作为电池的电极对外进行放电。在端子连接区处会形成焊接轨迹,焊接轨迹为无尖角的形状,具体可以为弧形轨迹和/或封闭环形轨迹,在焊接过程中,通过将焊接轨迹设置为无尖角的形状,焊枪在焊接时为连续运动,可防止焊枪在进行方向转换时产生热量集中,从而可提高焊接良品率,使转接片与端子组件的连接更稳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焊接轨迹包括至少两条,每条所述焊接轨迹均为无尖角的弧线轨迹或无尖角的封闭环形轨迹。由此,可增加转接片与端子组件的连接强度,提高端盖组件的稳固性。
进一步地,所述至少两条所述焊接轨迹均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焊接轨迹之间间距至少为0.5mm。由此,可避免由于焊接轨迹距离较近出现热量集中,提高焊接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焊接轨迹包括环形轨迹,所述环形轨迹为圆形或椭圆形或多边形;当所述环形轨迹为多边形时,多边形的边角为圆角。由此,圆角可避免焊接过程中出现热量集中,提高焊接的良品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焊接轨迹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环形轨迹,至少一个所述环形轨迹所围区域的面积为S1,所述端子组件与所述端子连接区之间接触面积为S2,S1至少占S2的1/3。由此,可增加转接片与端子组件的焊接强度,提高端盖组件的稳固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焊接轨迹包括至少两条所述环形轨迹,所述至少两条所述环形轨迹依次套设,最外的所述环形轨迹所围区域的面积为S3,所述端子组件与所述端子连接区之间接触面积为S2,S3至少占S2的1/2。由此,可使端子连接区与端子组件之间具有较大的焊接面积,进而提高焊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焊接轨迹各处的曲率半径均大于等于0.5mm。由此,可避免焊枪在转变方向使出现热量集中,提高焊接良品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弧线轨迹或所述环形轨迹环绕所述端子连接区的几何中心设置。由此,可在焊接时保证端子连接区具有较大的焊接面积,提高焊接稳固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池,包括:壳体、电极组件和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的电池端盖组件。壳体具有开口;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端盖盖合于所述开口,所述转接片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极耳连接区与所述电极组件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池,通过在电池内设置上述实施例中的端盖组件,可在提高电池良品率的同时使电池的结构更稳固,增加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的用电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电设备,通过采用上述的电池,增加了用电设备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实施例的储能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设备,通过采用上述的电池,增加了储能设备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盖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盖组件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盖组件的焊接轨迹为两个弧形轨迹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盖组件的焊接轨迹为两个环形轨迹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盖组件的焊接轨迹为椭圆形轨迹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盖组件的焊接轨迹为多边形轨迹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盖组件的焊接轨迹为两个不同形状轨迹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池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用电设备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电池1、
端盖组件100、
端盖10、内侧面11、外侧面12、端子引出孔13、
端子组件20、
转接片30、极耳连接区31、端子连接区32、
焊接轨迹40、
壳体200、开口210、
电极组件300、
用电设备X。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厚度”、“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盖组件100、电池1、用电设备X及储能设备。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盖组件100,包括:端盖10、端子组件20和转接片30。
其中,端盖10具有沿自身厚度方向相对的外侧面12和内侧面11,端盖10上还设有端子引出孔13。端子组件20连接于端盖10并覆盖端子引出孔13。转接片30位于端盖10的内侧面11,转接片30包括极耳连接区31和端子连接区32,端子连接区32位于端子引出孔13处且与端子组件20焊接连接,端子连接区32与端子组件20之间形成有焊接轨迹40,焊接轨迹40包括无尖角的弧线轨迹和/或无尖角的封闭环形轨迹。
具体而言,端子组件20连接于端盖10的端子引出孔13,其一端向远离端盖10外侧面12的一端伸出,转接片30位于端盖10的内侧面11。端子组件20穿设在端子引出孔13处,并对端子引出孔13进行覆盖,转接片30的端子连接区32可与端子组件20位于端盖10内侧的一端进行焊接连接,转接片30的极耳连接区31可与电芯的极耳进行连接,电芯的极耳、转接片30与端子组件20形成通路,以使电芯实现充放电。
在对电池1进行组装时,通过将端盖组件100盖设在电池1的端部以使电池1形成密封,电池1内部的电芯引出有极耳,转接片30在背离端盖10内侧面11的一侧与极耳进行连接,极耳与转接片30的极耳连接区31连接在一起,转接片30在靠近端盖10内侧面11的一侧与端子组件20连接,并在背离端盖10内侧面11的一侧通过焊接使转接片30的端子连接区32与端子组件20连接在一起,端子组件20可作为电池1的电极对外进行放电。
在端子连接区32处会形成焊接轨迹40,焊接轨迹40为无尖角的形状,具体可以为弧形轨迹和/或封闭环形轨迹,在焊接过程中,通过将焊接轨迹40设置为无尖角的形状,焊枪在焊接时为连续运动,可防止焊枪在进行方向转换时产生热量集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盖组件100,通过将焊接轨迹40的形状进行限制,可提高焊接良品率,使转接片30与端子组件20的连接更稳固。
可以理解的是,在进行焊接时,在端子连接区32处的焊接轨迹40的选择可以包括如下方案:焊接轨迹40为弧形轨迹、焊接轨迹40为环形轨迹、焊接轨迹40为弧形轨迹和环形轨迹,焊接轨迹40可以为不止一条,并且对焊接轨迹40的形状可进行多种选择,以保证焊接具有较高良品率。
如图1所示,可选地,端子组件20焊接于端子引出孔13处。在端子组件20覆盖在端子引出孔13处时,通过焊接使二者连接固定,在端子组件20与端子引出孔13相接触的位置进行焊接,可增加端盖组件100的稳固性。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对端子组件20与端子引出孔13的焊接形式不做具体限制,端子组件20与端子引出孔13可通过电焊进行连接,也可在二者相接触处形成环焊缝,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进一步可选地,端子组件20靠近端子引出孔13的一端设置有端子盖,端子盖覆盖于端子引出孔13。通过端子盖盖设在端子引出孔13外,可增加端盖组件100的密封性,进而提高电池1的安全性。
如图3-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焊接轨迹40包括至少两条,每条焊接轨迹40均为无尖角的弧线轨迹或无尖角的封闭环形轨迹。
具体而言,在进行焊接时,将焊接轨迹40设置为至少两条,可增加转接片30与端子组件20的焊接面积。每条焊接轨迹40均为无尖角的形状,可保证焊接的良品率。由此,可增加转接片30与端子组件20的连接强度,提高端盖组件100的稳固性。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对每条焊接轨迹40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制,焊接轨迹40可以为两条弧线轨迹,也可以为两条环形轨迹,还可以为一条弧形轨迹和一条环形轨迹的组合,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焊接轨迹40可以为大于两条的多条,多条焊接轨迹40可进一步增加转接片30与端子组件20之间的焊接强度,从而提高端盖组件100的稳固性。
进一步地,至少两条焊接轨迹40均间隔设置,相邻两个焊接轨迹40之间间距至少为0.5mm。在对转接片30与端子组件20进行焊接过程中,若相邻的两条焊接轨迹40之间的距离较近,可能会导致在两条焊接轨迹40最近点处形成热量集中,从而出现焊接不良的风险,将相邻两焊接轨迹40之间的间距控制在0.5mm以上,可降低焊接轨迹40之间的影响。
由此,可避免由于焊接轨迹40距离较近出现热量集中,提高焊接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当转接片30与端子组件20之间的焊接轨迹40为多条时,任意相邻两条焊接轨迹40之间的间距均至少为0.5mm。由此,可进一步避免焊接轨迹40上出现热量集中,提高焊接效果。
在对多条焊接轨迹40进行设置,若焊接轨迹40为无尖角的弧形轨迹时,可将多条焊接轨迹40之间的间距控制在0.5mm并平行设置,以防止出现热量集中现象。若焊接轨迹40为无尖角的环形轨迹时,可将环形轨迹设置为直径不等,使直径较大的环形轨迹套设在直径较小的环形轨迹的外侧,并保持任意相邻两焊接轨迹40之间的间距不小于0.5mm,以防止出现热量集中现象。
如图5-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焊接轨迹40包括环形轨迹,环形轨迹为圆形或椭圆形或多边形。当环形轨迹为多边形时,多边形的边角为圆角。
当焊接轨迹40为环形轨迹时,可根据端子组件20与端子连接区32相接触的形状进行设置,当端子组件20与端子连接区32接触的形状为圆形或方形时,可将环形轨迹设置为圆形或多边形,当端子组件20与端子连接区32接触的形状为椭圆形或长方形时,可将环形轨迹设置为椭圆形,从而可使端子组件20与端子连接区32具有较大的焊接面积。
由此,圆角可避免焊接过程中出现热量集中,提高焊接的良品率。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对多边形轨迹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制,例如多边形可以为圆角正六边形、圆角正八边形,也可以为如图7所示的圆角正五角星形、圆角正六角星形、圆角正七角星形,还可以为圆角梯形等,只要保证多边形的角为圆角即可,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焊接轨迹40包括至少一个环形轨迹,至少一个环形轨迹所围区域的面积为S1,端子组件20与端子连接区32之间接触面积为S2,S1至少占S2的1/3。当焊接轨迹40为环形轨迹时,保证环形轨迹的面积占接触面积的至少1/3,可使端子组件20与端子连接区32具有更大的焊接面积。由此,可增加转接片30与端子组件20的焊接强度,提高端盖组件100的稳固性。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焊接轨迹40包括至少两条环形轨迹,至少两条环形轨迹依次套设,最外的环形轨迹所围区域的面积为S3,端子组件20与端子连接区32之间接触面积为S2,S3至少占S2的1/2。当焊接轨迹40为套设的多条环形轨迹时,保证最外侧的环形轨迹的面积占接触面积的至少1/2,可使端子组件20与端子连接区32具有更大的焊接面积。由此,可使端子连接区32与端子组件20之间具有更大的焊接强度,进而提高端盖组件100的稳固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焊接轨迹40各处的曲率半径均大于等于0.5mm。在进行焊接时,焊接轨迹40可为弧形轨迹、环形轨迹或多边形轨迹中的一种或几种,且每种焊接轨迹40均为无尖角的形状,将焊接轨迹40各处的曲率半径设置为大于等于0.5mm,可避免焊枪在转变方向使出现热量集中,提高焊接良品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弧线轨迹或环形轨迹环绕端子连接区32的几何中心设置。将焊接轨迹40环绕端子连接区32的几何中心设置,可在焊接时保证焊接轨迹40具有较大的焊接面积,并且在焊枪进行定位时可降低定位难度,提高焊接准确度。由此,可在焊接时保证端子连接区32具有较大的焊接面积的同时提高焊接准确度,从而提高焊接良品率。
如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池1,包括:壳体200、电极组件300和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的电池1端盖组件100。壳体200具有开口210。电极组件300容纳于壳体200内。端盖10盖合于开口210,转接片30位于壳体200内,极耳连接区31与电极组件300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池1,通过在电池1内设置上述实施例中的端盖组件100,可在提高电池1良品率的同时使电池1的结构更稳固,增加安全性。
如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的用电设备X,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电设备X,通过采用上述的电池1,增加了用电设备X的安全性。
在本申请方案中,用电设备X的结构不作限制。例如,用电设备X可以为车辆、船舶、小型飞机等移动设备,其包括动力源,动力源包括上述电池1。电池1所提供的电能,为用电设备X提供驱动力。该移动设备可以为纯电动设备,即用电设备X的驱动力全部为电能,动力源仅包括电池1。该移动设备也可以为混合动力设备,动力源包括电池1和发动机等其他动力设备。以图9所示的车辆为例,一些实施例中,用电设备X为新能源车,该新能源车可以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汽车、电动三轮车或两轮电动车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实施例的储能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设备,通过采用上述的电池1,增加了储能设备的安全性。
在本申请方案中,储能设备的结构不作限制,可以作为移动设备的充电柜,也可以作为其他设备的储能设备。如太阳能发电设备可以配置储能柜,太阳能发电产生的电能暂存在储能柜中,以供路灯、公交站牌等装置用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1的其他构成例如电池1管理模块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盖(10),具有沿自身厚度方向相对的外侧面(12)和内侧面(11),所述端盖(10)上还设有端子引出孔(13);
端子组件(20),所述端子组件(20)连接于所述端盖(10)并覆盖所述端子引出孔(13);
转接片(30),所述转接片(30)位于所述端盖(10)的所述内侧面(11),所述转接片(30)包括极耳连接区(31)和端子连接区(32),所述端子连接区(32)位于所述端子引出孔(13)处且与所述端子组件(20)焊接连接,所述端子连接区(32)与所述端子组件(20)之间形成有焊接轨迹(40),所述焊接轨迹(40)包括无尖角的弧线轨迹和/或无尖角的封闭环形轨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轨迹(40)包括至少两条,每条所述焊接轨迹(40)均为无尖角的弧线轨迹或无尖角的封闭环形轨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条所述焊接轨迹(40)均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焊接轨迹(40)之间间距至少为0.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轨迹(40)包括环形轨迹,所述环形轨迹为圆形或椭圆形或多边形;
当所述环形轨迹为多边形时,多边形的内角为圆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轨迹(40)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环形轨迹,至少一个所述环形轨迹所围区域的面积为S1,所述端子组件(20)与所述端子连接区(32)之间接触面积为S2,S1至少占S2的1/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轨迹(40)包括至少两条所述环形轨迹,所述至少两条所述环形轨迹依次套设,最外的所述环形轨迹所围区域的面积为S3,所述端子组件(20)与所述端子连接区(32)之间接触面积为S2,S3至少占S2的1/2。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轨迹(40)各处的曲率半径均大于等于0.5mm。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弧线轨迹或所述环形轨迹环绕所述端子连接区(32)的几何中心设置。
9.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200),具有开口(210);
电极组件(300),容纳于所述壳体(200)内;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1)端盖组件(100),所述端盖(10)盖合于所述开口(210),所述转接片(30)位于所述壳体(200)内,所述极耳连接区(31)与所述电极组件(300)相连。
10.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1)。
11.一种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840761.0U CN218548595U (zh) | 2022-10-27 | 2022-10-27 | 端盖组件、电池、用电设备及储能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840761.0U CN218548595U (zh) | 2022-10-27 | 2022-10-27 | 端盖组件、电池、用电设备及储能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548595U true CN218548595U (zh) | 2023-02-28 |
Family
ID=85281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840761.0U Active CN218548595U (zh) | 2022-10-27 | 2022-10-27 | 端盖组件、电池、用电设备及储能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548595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581489A (zh) * | 2023-07-12 | 2023-08-11 |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
WO2025010683A1 (zh) * | 2023-07-12 | 2025-01-16 |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
-
2022
- 2022-10-27 CN CN202222840761.0U patent/CN21854859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581489A (zh) * | 2023-07-12 | 2023-08-11 |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
CN116581489B (zh) * | 2023-07-12 | 2024-04-30 |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
WO2025010683A1 (zh) * | 2023-07-12 | 2025-01-16 |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7239523U (zh) | 电池及应用于电池的集电体、包括集电体的电池组及汽车 | |
CN218548595U (zh) | 端盖组件、电池、用电设备及储能设备 | |
US20240363977A1 (en) | Battery cell, battery, and electric apparatus | |
CN104025337B (zh) | 电池的焊接结构、其形成方法、二次单电池和二次电池组件 | |
JP2011192550A (ja) | 二次電池 | |
EP2445033B1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 |
CN102214811A (zh) |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2195013A (zh) | 非水电解液圆筒型电池 | |
JP2008243526A (ja) | 電池モジュール | |
CN116529949A (zh) |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US20230299395A1 (en) | Battery cell,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same, battery, and electrical device | |
JP7513752B2 (ja) | バッテリ、装置、バッテリを製造する方法及び機器 | |
CN214411277U (zh) | 圆柱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JP2009266738A (ja) | 円筒形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3300028A (zh) | 一种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电池组、蓄电池及设备 | |
US20220294088A1 (en) | Electrode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same | |
CN219979756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JP7493901B2 (ja) | 二次電池及びその組電池 | |
KR20250003772A (ko) | 하우징, 배터리 셀, 배터리 및 전기 장치 | |
WO2023137674A1 (zh) |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电池单体的制造设备及方法 | |
JP2013175280A (ja) | 二次電池 | |
JP2006278013A (ja) | 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WO2024183270A1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15377518U (zh) | 一种电池单体、电池组、蓄电池及设备 | |
AU2020450107A1 (en) |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and device using secondary battery as power sour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