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8525755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25755U
CN218525755U CN202222215372.9U CN202222215372U CN218525755U CN 218525755 U CN218525755 U CN 218525755U CN 202222215372 U CN202222215372 U CN 202222215372U CN 218525755 U CN218525755 U CN 2185257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contact
butt joint
insulat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1537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左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1537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257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257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257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电连接器与一对接元件对接,其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固定于绝缘本体的端子,活动地设置于绝缘本体的一绝缘件;端子具有一固定部固定于绝缘本体,固定部向上延伸形成一接触部,接触部位于端子的自由末端,从而避免“短截线效应”,保证电连接器的高频性能。每一弹臂包括一卡扣部和一抵压部,对接元件插入后,卡扣部与绝缘本体的配合部相固定,绝缘本体的第一侧壁对卡扣部产生抵持力,使抵压部牢牢抵持接触部,确保端子与对接元件稳定连接。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利于高频信号传输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短截线”是在信号通道的末端打开的分支电路,在高频信号的传输中短截线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因为沿着信号通道向下传播的信号能量将在分支电路处分裂,使得部分能量沿着短截线向下传播,在短截线的末端,信号能量被反射回信号通道,在那它会与所需信号混合甚至抵消所需信号,从而产生信号干扰,这种干扰被称为“短截线效应”,十分不利于高频信号的传输。
如专利CN201720476493.5中的电连接器,在对接元件插入前,其两排端子接触部之间的间距小于对接元件的厚度,对接元件插入后,端子能提供足够的弹力抵持对接元件,但为了导引对接元件进入,其接触部处还延伸有一弯折部。端子与对接元件接触后,信号主要通过接触部往主体部传播,弯折部不在设定的信号通道内,但在实际过程中,信号仍然会往弯折部处分裂传播,产生了“短截线效应”。
为避免发生这种情况,专利CN201710954866.X中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端子接触部处不再延伸有起导引作用的弯折部,端子接触部直接设在端子末端,信号通过端子接触部时不会发生分裂,但这种电连接器为了防止“跪pin”,对接元件插入前,其两排端子接触部之间的间距需要大于对接元件的厚度,电连接器与对接元件接触时,端子不会受到对接元件的挤压发生形变,因而难以利用自身的弹力抵接对接元件,对对接元件的抵接压力不足,并且,端子与绝缘本体的侧壁之间有一活动空间,在受到冲击或振动的环境下,端子与对接元件的电性接触不够稳定,电连接器容易出现瞬间断电的现象。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接触部处于端子自由末端,不会产生短截线效应,有利于高频信号传输,卡扣部与配合部相固定,抵压部抵压接触部,使接触部能与对接元件稳定接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与一对接元件相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沿前后方向设有两个相对的第一侧壁,沿左右方向设有两个相对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围设有一收容腔,所述第一侧壁具有多个收容槽和多个配合部,所述收容槽与所述收容腔相连通;多个端子,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固定部向上延伸形成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端子的自由末端,所述接触部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并显露于所述收容腔;一绝缘件,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绝缘件具有多个弹臂,每一个所述弹臂对应收容于每一个所述收容槽,每一所述弹臂包括一卡扣部和一抵压部,所述卡扣部与所述配合部相固定,所述抵压部抵压所述接触部使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电性连接。
进一步,所述抵压部位于所述弹臂靠近所述接触部的一侧,所述卡扣部高于所述抵压部且位于所述弹臂远离所述接触部的一侧,所述配合部为一卡接口凹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且连通所述收容槽,所述卡扣部固定于所述卡接口中。
进一步,所述收容槽具有一内壁,所述弹臂位于所述内壁和所述接触部之间,位于所述卡扣部下方的所述弹臂与所述内壁之间具有一活动空间,所述活动空间与所述接触部相对应,位于所述卡扣部上方的所述弹臂与所述内壁相抵接。
进一步,所述接触部为平板状,所述对接元件具有平板状的导电片,所述对接元件和所述绝缘件插接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过程中,所述对接元件和所述弹臂进入所述收容腔,所述导电片和所述抵压部分别滑动接触于所述接触部的相对两侧,所述导电片和所述接触部为面接触。
进一步,所述绝缘件沿前后方向分别有一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对接元件之间具有一让位空间,每一所述第三侧壁设有至少一抵接部,所述对接元件给予所述抵接部指向所述第三侧壁的一第一作用力,所述对接元件给予所述接触部和所述抵压部指向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第二作用力,所述第一侧壁给予所述卡扣部指向所述对接元件的一第三作用力,所述第一作用力和所述第二作用力的指向相同,所述第二作用力与所述第一作用力的指向相反,且在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三作用力位于所述第一作用和所述第二作用力之间。
进一步,还包括至少一弹性元件以及一屏蔽壳,所述屏蔽壳附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所述屏蔽壳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形成有一插槽,所述弹性元件位于所述插槽并设有一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屏蔽壳相配合固定,所述对接元件和所述绝缘件插接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过程中,所述绝缘件抵接所述弹性元件。
进一步,所述弹性元件进一步具有一连接部,所述绝缘件,所述对接元件与所述电连接器对接前,所述连接部高于所述第二侧壁并向上抵接所述绝缘件,所述抵压部高于所述接触部。
进一步,所述绝缘件靠近所述绝缘本体一侧沿前后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绝缘本体沿前后方向的宽度,所述绝缘件沿前后方向的两侧分别凸伸有两个操作部,每一所述操作部与相邻的每一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一操作空间。
进一步,所述绝缘件沿前后方向分别有一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向下延伸形成多个所述弹臂,相邻两个所述弹臂之间具有间隙,相邻两个所述收容槽间具有隔板,所述隔板收容于所述间隙中,所述隔板向上抵接所述第三侧壁。
进一步,所述对接元件沿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凸块,所述绝缘件对应设有凸台,所述凸块具有一抵接面向下抵接所述凸台,所述对接元件进一步具有多个导电片,所述导电片与所述接触部电性接触,定义所述抵接面与所述抵压部沿上下方向的距离为S1,所述抵接面与所述导电片沿上下方向的距离为S2,S1小于S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电连接器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端子末端,当所述端子与所述对接元件完成电性连接后,没有多余的信号通道,能避免“短截线”效应,改善连接器高频性能,其次,所述绝缘件的侧壁向下延伸有多个弹臂,所述弹臂包括所述卡扣部和所述抵压部,所述卡扣部与所述配合部固定,所述第一侧壁对卡扣部产生抵持力,使得所述抵压部牢牢抵持所述接触部,确保所述端子与所述对接元件稳定连接,从而避免接触不良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对接元件插入电连接器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对接元件未插入电连接器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为对接元件未进入对接腔时的剖视图,其中抵压部高于接触部;
图5为对接元件插入至导电片与接触部刚接触时的剖视图,其中抵压部未与接触部接触;
图6为对接元件插入至卡扣部与配合部相固定后的剖视图;
图7为图1沿X轴的侧视图;
图8为图7沿A-A线的剖视图;
图9为图7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0为绝缘本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绝缘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对接元件与绝缘件抵接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电连接器100 绝缘本体1 第一侧壁11 收容槽111
隔板112 内壁113 配合部114 第二侧壁12
收容腔13 绝缘件2 第三侧壁21 弹臂22
间隙221 抵压部222 卡扣部223 抵接部23
活动空间24 第四侧壁25 凸台251 对接腔26
让位空间261 操作部27 操作空间28
弹性元件3 连接部31 定位部32 插槽4
端子5 固定部51 接触部52 对接元件6
凸块61 抵接面611 导电片62 屏蔽壳7
第一作用力F1 第二作用力F2 第三作用力F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定义左右方向为X轴,向左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前后方向为Y轴,往前的方向为Y轴正方向,上下方向为Z轴,往上的方向为Z轴正方向,X轴与Y轴形成的平面为水平面。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可安装于电路板上与一对接元件6对接,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纵长的绝缘本体1,活动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一绝缘件2,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多个端子5,套设在所述绝缘本体1外围的一屏蔽壳7,以及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1两侧的弹性元件3。
所述对接元件6为一电子卡,所述端子5具有一接触部52,所述电子卡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接触部52电性连接,具体的,所述电子卡插入过程中抵接所述绝缘件2,所述电子卡与所述绝缘件2一起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电子卡在所述绝缘件2的抵压下与所述接触部52电性连接。
如图6、图8、图10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沿前后方向设有两个相对的第一侧壁11,沿左右方向设有两个相对的第二侧壁12,所述第一侧壁11和所述第二侧壁12围设有一收容腔13,所述第一侧壁11具有多个收容槽111和多个配合部114,相邻两个所述收容槽111间用一隔板112隔开,所述收容槽111具有一内壁113,所述配合部114为设置在所述内壁113上的卡接口,所述卡接口与所述收容槽111连通,所述收容槽111与所述收容腔13相连通。
如图6、图8和图11所示,所述绝缘件2沿前后方向设有两个相对的第三侧壁21,沿左右方向设有两个相对的第四侧壁25,两个所述第三侧壁21和两个所述第四侧壁25围设有一对接腔26。所述第三侧壁21向下延伸有多个弹臂22,每一所述弹臂22收容于每一所述收容槽111且位于所述内壁113和所述接触部52之间,相邻两个所述弹臂22之间具有间隙221,所述隔板112收容于所述间隙221中并向上抵接所述第三侧壁21。
每一所述弹臂22包括一卡扣部223和一抵压部222,所述抵压部222位于所述弹臂22靠近所述接触部52的一侧,所述卡扣部223高于所述抵压部222且位于所述弹臂22远离所述接触部52的一侧。所述抵压部222抵压所述端子5使所述接触部52与所述对接元件6电性连接,所述卡扣部223与所述配合部114相固定,从而在所述对接元件6与所述绝缘件2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后让所述绝缘件2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位于所述卡扣部223下方的所述弹臂22与所述内壁113之间具有一活动空间24,供所述弹臂22弹性变形,位于所述卡扣部223上方的所述弹臂22与所述内壁113相抵接,使得绝缘件2无法在前后方向移动,固定所述绝缘件2在前后方向的位置。
如图6所示,每一所述第三侧壁21指向所述对接腔26方向设有一抵接部23,所述第三侧壁21与所述对接元件6之间具有一让位空间261,所述让位空间261处于所述对接腔26,所述抵接部23凸出所述让位空间261与所述对接元件6抵接,所述对接元件6给予所述抵接部23指向所述第三侧壁21的一第一作用力F1,所述对接元件6给予所述接触部52和所述抵压部222指向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壁11的一第二作用力F2,所述第一侧壁11给予所述卡扣部223指向所述对接元件6的一第三作用力F3,所述第一作用力F1和所述第二作用力F2的指向相同,所述第一作用力F1与所述第三作用力F3的指向相反,且在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三作用力F3位于所述第一作用力F1和所述第二作用力F2之间。所述对接元件6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的过程中,第一作用力F1、第二作用力F2、第三作用力F3在所述绝缘件2上达成平衡,使得所述绝缘件2限制在绝缘本体1中上下移动,所述绝缘件2在前后方向上不会发生位移,同时所述绝缘件2对所述对接元件6的抵接,也让所述对接元件6在前后方向上不会发生位移,从而稳定地插入所述收容腔13与所述接触部52电性连接。
如图2和图6所示,所述绝缘件2靠近所述绝缘本体1一侧沿前后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绝缘本体1沿前后方向的宽度,即两个所述第三侧壁21之间的距离(该距离包括所述第三侧壁21的厚度)小于相对的两个所述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该距离包括所述第一侧壁11的厚度),具体的,两个所述第三侧壁21之间的距离(该距离包括所述第三侧壁21的厚度)等于相对的两个所述内壁113之间的距离,所述对接元件6与所述绝缘件2一起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中时,所述弹臂22能顺利进入所述收容槽111。
所述绝缘件2沿前后方向的两侧分别凸伸有两个操作部27,每一所述操作部27与相邻的每一所述第一侧壁11之间形成一操作空间28,在对所述绝缘件2进行操作时,可以将手指放在所述操作空间28,拉动所述操作部27将所述弹臂22从所述收容槽111中拉出,因为所述绝缘件2靠近所述绝缘本体1一侧沿前后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绝缘本体1沿前后方向的宽度,也可以使用工具进行操作来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具体的可以通过所述第一侧壁11和所述操作部27将工具固定在所述操作空间28,然后拉动工具操作所述绝缘件2。
如图3、图6和图12所示,每一所述端子5具有一固定部5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固定部51向上延伸形成所述接触部52,所述接触部52位于所述端子5的自由末端,所述接触部52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11并显露于所述收容腔13,所述接触部52为平板状。
如图2和图12所示,所述对接元件6前后两侧设有多个导电片62,所述导电片62为平板状,所述对接元件6通过所述导电片62与所述接触部52电性接触,具体的,所述导电片62与所述接触部52为面接触。所述对接元件6左右两侧设有凸块61,每一所述第四侧壁25指向所述对接腔26方向设有凸台251,所述凸块61具有一抵接面611向下抵接所述凸台251,所述对接元件6进一步具有多个导电片62,定义所述抵接面611与所述抵压部222沿上下方向的距离为S1,所述抵接面611与所述导电片62沿上下方向的距离为S2,S1小于S2,使得所述对接元件6进入收容腔13时,所述对接元件6先于所述弹臂22与所述端子5接触。
如图7、图8和图9所示,所述屏蔽壳7与所述第二侧壁12之间形成有一插槽4,所述弹性元件3位于所述插槽4,所述弹性元件3设有一连接部31和位于所述连接部31下方的一定位部32,所述定位部32具有两个突部,所述突部与所述屏蔽壳7上的对应的两个凹孔相配合,将所述弹性元件3贴在所述屏蔽壳7壁面,固定在所述插槽4中。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对接元件6与所述电连接器100对接前,所述连接部31高于所述第二侧壁12并向上抵接所述绝缘件2,所述弹性元件3提供给所述绝缘件2一个向上的弹力,支撑所述绝缘件2保持在所述抵压部222高于所述接触部52的位置,使得在对接元件6插入前所述抵压部222不与所述端子5接触,两排所述端子5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对接元件6的厚度,所述对接元件6刚插入两排所述端子5之间时,不会受到阻力。
所述对接元件6和所述绝缘件2插接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过程中,所述对接元件6和所述弹臂22进入所述收容腔13,所述导电片62和所述抵压部222分别滑动接触于所述接触部52的相对两侧。
下面对所述对接元件6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的过程做进一步说明:
在将所述对接元件6未进入所述对接腔13时,所述卡扣部223与所述配合部114处于相固定状态,此时需要拉动所述操作部27,将所述绝缘件2向上拉动一段距离,让卡扣部223脱离所述配合部114。因为所述连接部31高于所述第二侧壁12并向上抵接所述绝缘件2,所述弹性元件3提供给所述绝缘件2一个向上的弹力,如图4所示,不再对所述绝缘件2施力后,弹性元件3支撑所述绝缘件2保持在所述抵压部222高于所述接触部52的位置。
如图5所示,所述对接元件6穿过所述对接腔26进入所述收容腔13,所述凸块61会与所述凸台251相抵接,所述对接元件6借此推动所述绝缘件2一起移动,在这过程中因为所述抵接面611与所述抵压部222沿上下方向的距离S1小于所述抵接面611与所述导电片62沿上下方向的距离S2,所述对接元件6先与所述接触部52接触。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对接元件6继续插入,所述抵压部222开始抵压所述端子5,使得所述接触部52与所述对接元件6电性接触。所述抵压部222在所述接触部52上滑动,所述接触部52在所述导电片62上滑动,因为所述接触部52和所述导电片62为平板,所以所述抵压部222和所述接触部52的滑动不会受到阻碍。插入过程中,所述第一侧壁11给予所述卡扣部223指向所述对接元件6的第三作用力F3,所述对接元件6挤压所述接触部52给予所述接触部52和所述抵压部222指向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壁11的一第二作用力F2,施加在所述弹臂22上方向相反的第二作用力F2和第三作用力F3会使所述抵接部23抵接所述对接元件6,所述对接元件6给予所述抵接部23指向所述第三侧壁21的第一作用力F1,这三个作用力在使所述绝缘件2维持平衡的同时,也让所述绝缘件2与所述对接元件6紧密贴合,具体的,所述对接元件6上方被所述抵接部23抵接,下方被所述抵压部222抵压的所述接触部52抵接,从而后续整个插入过程不会晃动,十分稳定。
如图6所示,所述对接元件6插入到一定位置后,所述卡扣部223与所述配合部114相固定,此时所述绝缘件2抵接所述第二侧壁12,所述隔板112抵接所述第三侧壁21,所述绝缘件2和所述对接元件6均无法再往下移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述对接元件6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中时,所述端子5自由末端即所述接触部52率先与所述导电片62接触,当所述端子5与所述对接元件6完成电性连接后,信号通过所述接触部52往所述固定部51的位置传播,中途没有多余的信号通道,能避免“短截线”效应,改善连接器高频性能,其次,所述绝缘件2的侧壁向下延伸有多个弹臂22,所述弹臂22产生的弹力可使所述抵压部222牢牢抵持所述接触部52,确保所述端子5与所述对接元件6稳定连接,从而避免接触不良的问题。
2.所述凸块61与所述凸台251相配合,所述对接元件6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时可以推动所述绝缘件2一起移动,所述抵接面611与所述抵压部222沿上下方向的距离S1小于所述抵接面611与所述导电片62沿上下方向的距离S2,相比所述抵压部222,所述导电片62更早与所述接触部52接触,避免了所述抵压部222先一步抵压端子5导致两排端子5之间间距变小,对接元件6与所述接触部52发生碰撞从而跪pin。
3.所述卡扣部223与所述配合部114固定后,所述弹臂22上下方向均被挡止,限制了所述弹臂22沿上下方向的移动,所述抵压部222位于所述弹臂22靠近所述接触部52的一侧,所述卡扣部223高于所述抵压部222且位于所述弹臂22远离所述接触部52的一侧,使得所述卡扣部223与所述第二侧壁12抵接紧密的同时,相对两侧对应的两个所述抵压部222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对接元件6的厚度,所述对接元件6插入后,所述抵压部222与所述卡扣部223之间的弹臂22发生弹性变形,所述抵压部222给予所述所述接触部52一较强的压力,使得所述接触部52在受到冲击或振动的环境下,所述接触部52与所述对接元件6的电性连接不会发生瞬断的情况。
另外,位于所述卡扣部223下方的所述弹臂22与所述内壁113之间具有一活动空间24,可以给所述弹臂22提供弹性变形的空间,即所述弹臂22与所述对接元件6沿前后方向有一段可以调节的距离,所述对接元件6和所述绝缘件2插入会较为顺畅,所述接触部52和所述导电片62为一平板,所述抵压部222在所述接触部52上的滑动以及所述接触部52在所述导电片62上的滑动不会受到阻碍,所述导电片62沿上下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接触部52沿上下方向的长度,随着所述对接元件6的插入,所述导电片62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接触部52重合的部分会慢慢变多,所述接触部52与所述导电片62之间的接触面积也会慢慢变大,有利于电流在所述导电片62和所述接触部52之间的传输。
4.所述第二侧壁12与所述屏蔽壳7的配合可以让所述弹性元件3更好地固定在所述插槽4中,在所述弹性元件3抵接所述屏蔽壳7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晃动的问题,同时所述弹性元件3紧贴所述屏蔽壳7,这让所述弹性元件3形变时,所述弹性元件3形变部分只与所述屏蔽壳7接触,不会对所述第二侧壁12造成刮擦,延长了电连接器100的使用寿命。
所述对接元件6与所述电连接器100对接前,所述连接部31高于所述第二侧壁12并向上抵接所述绝缘件2,所述弹性元件3提供给所述绝缘件2一个向上的弹力,支撑所述绝缘件2保持在所述抵压部222高于所述接触部52的位置,使得在对接元件6插入前所述抵压部222不与所述端子5接触,进一步避免对接元件6与所述接触部52发生碰撞从而跪pin。所述对接元件6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中时,所述弹性元件3被压缩,插得越深,所述弹性元件3被压缩得就越多,弹力就越大,可避免所述对接元件6插入过猛,对电连接器100造成损伤。
5.相邻两个所述弹臂22之间具有间隙221,相邻两个所述收容槽111间具有隔板112,所述隔板112与所述间隙221的配合让所述弹臂22与所述端子5一一对应,避免所述对接元件6插入后,相邻所述弹臂22之间发生错位,出现某一所述端子5没有所述弹臂22抵持的情况,同时在所述对接元件6插到一定程度后,所述隔板112会抵接所述第三侧壁21,可以进一步防止所述绝缘件2过度插入。
6.所述第三侧壁21凸伸有两操作部27,所述操作部27与相邻所述第一侧壁11之间有一操作空间28,在所述对接元件6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前,可以将手指放在所述操作空间28,拉动所述操作部27将所述弹臂22从所述收容槽111中拉出,使得所述绝缘件2处在所述抵压部222高于所述接触部52的位置,因为所述绝缘件2靠近所述绝缘本体1一侧沿前后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绝缘本体1沿前后方向的宽度,所述操作空间28上方有所述操作部27抵接,下方有所述第一侧壁11抵接,所述操作空间28为一凹口状,也方便将工具置于所述操作空间28,使用工具进行操作来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另外,在取出所述对接元件6时,可以先用同样的方式拉动所述绝缘件2,让所述对接元件6与所述接触部52分开后,再对所述对接元件6进行拉取。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与一对接元件相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沿前后方向设有两个相对的第一侧壁,沿左右方向设有两个相对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围设有一收容腔,所述第一侧壁具有多个收容槽和多个配合部,所述收容槽与所述收容腔相连通;
多个端子,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固定部向上延伸形成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端子的自由末端,所述接触部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并显露于所述收容腔;
一绝缘件,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绝缘件具有多个弹臂,每一个所述弹臂对应收容于每一个所述收容槽,每一所述弹臂包括一卡扣部和一抵压部,所述卡扣部与所述配合部相固定,所述抵压部抵压所述接触部使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部位于所述弹臂靠近所述接触部的一侧,所述卡扣部高于所述抵压部且位于所述弹臂远离所述接触部的一侧,所述配合部为一卡接口凹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且连通所述收容槽,所述卡扣部固定于所述卡接口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槽具有一内壁,所述弹臂位于所述内壁和所述接触部之间,位于所述卡扣部下方的所述弹臂与所述内壁之间具有一活动空间,所述活动空间与所述接触部相对应,位于所述卡扣部上方的所述弹臂与所述内壁相抵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为平板状,所述对接元件具有平板状的导电片,所述对接元件和所述绝缘件插接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过程中,所述对接元件和所述弹臂进入所述收容腔,所述导电片和所述抵压部分别滑动接触于所述接触部的相对两侧,所述导电片和所述接触部为面接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沿前后方向分别有一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对接元件之间具有一让位空间,每一所述第三侧壁设有至少一抵接部,所述对接元件给予所述抵接部指向所述第三侧壁的一第一作用力,所述对接元件给予所述接触部和所述抵压部指向相邻的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第二作用力,所述第一侧壁给予所述卡扣部指向所述对接元件的一第三作用力,所述第一作用力和所述第二作用力的指向相同,所述第二作用力与所述第一作用力的指向相反,且在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三作用力位于所述第一作用和所述第二作用力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弹性元件以及一屏蔽壳,所述屏蔽壳附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所述屏蔽壳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形成有一插槽,所述弹性元件位于所述插槽并设有一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屏蔽壳相配合固定,所述对接元件和所述绝缘件插接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过程中,所述绝缘件抵接所述弹性元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进一步具有一连接部,所述对接元件与所述电连接器对接前,所述连接部高于所述第二侧壁并向上抵接所述绝缘件,所述抵压部高于所述接触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靠近所述绝缘本体一侧沿前后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绝缘本体沿前后方向的宽度,所述绝缘件沿前后方向的两侧分别凸伸有两个操作部,每一所述操作部与相邻的每一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一操作空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沿前后方向分别有一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向下延伸形成多个所述弹臂,相邻两个所述弹臂之间具有间隙,相邻两个所述收容槽间具有隔板,所述隔板收容于所述间隙中,所述隔板向上抵接所述第三侧壁。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元件沿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凸块,所述绝缘件对应设有凸台,所述凸块具有一抵接面向下抵接所述凸台,所述对接元件进一步具有多个导电片,所述导电片与所述接触部电性接触,定义所述抵接面与所述抵压部沿上下方向的距离为S1,所述抵接面与所述导电片沿上下方向的距离为S2,S1小于S2
CN202222215372.9U 2022-08-22 2022-08-22 电连接器 Active CN2185257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15372.9U CN218525755U (zh) 2022-08-22 2022-08-22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15372.9U CN218525755U (zh) 2022-08-22 2022-08-22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25755U true CN218525755U (zh) 2023-02-24

Family

ID=85244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15372.9U Active CN218525755U (zh) 2022-08-22 2022-08-22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257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01546B (zh) 电连接器
CN110098507B (zh) 电连接器
CN216354865U (zh) 电连接器
CN112038803B (zh) 电连接器
CN110098505B (zh) 电连接器与连接器组件
CN107658593B (zh) 电连接器
CN112260010B (zh) 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CN111525338B (zh) 插头连接器及具有该插头连接器的连接器组合
CN112134095A (zh) 卡缘连接器
CN108832335B (zh) 电连接器
CN109713480B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114069292A (zh) 电连接器组合及其板端连接器、线端连接器
CN218525755U (zh) 电连接器
CN110061391B (zh) 电连接器
CN214254809U (zh) 连接器组合
CN214754451U (zh) 电连接器
CN111628342B (zh) 插头连接器及具有该插头连接器的连接器组合
CN111525340B (zh)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组合
CN216120901U (zh) 电连接器
CN215266767U (zh) 电连接器
CN110086017B (zh) 电连接器
CN216120882U (zh) 电连接器
CN219498410U (zh) 电连接器
CN213484116U (zh) 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CN212725673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