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41767U - 车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架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141767U CN218141767U CN202222299138.9U CN202222299138U CN218141767U CN 218141767 U CN218141767 U CN 218141767U CN 202222299138 U CN202222299138 U CN 202222299138U CN 218141767 U CN218141767 U CN 21814176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unting bracket
- mounting
- reinforcing
- frame
- flan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架和车辆,车架包括:纵梁总成;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纵梁总成的下部;加强堵头,所述加强堵头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内且位于所述安装支架的后端,所述加强堵头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纵梁总成和所述安装支架;安装件,所述安装件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纵梁总成的底部,所述安装件的下端贯穿所述加强堵头和所述安装支架。安装件的上端固定连接纵梁总成的底部,这样可以固定安装件的位置,使安装件的设置更加稳定和牢靠,而且加强堵头和安装支架可以共同对安装件起到支撑和加强的作用,从而可以减弱由车架通过安装件传递至车身处的振动能量,减小振动产生的噪音,提升用户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架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车辆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车身是驾驶员和乘客的直接接触空间,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安全性和安静程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相关技术中,车辆噪声的激励源是路面和动力总成,路面通过悬架和车架传递到安装件,再通过安装件把振动传递到整个车身,车身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振动的空气引起驾驶员和乘客耳膜振动,使人感觉到噪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架,该车架可以减弱传递至车身处的振动能量,减小振动产生的噪音,提升用户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架,包括:纵梁总成;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纵梁总成的下部;加强堵头,所述加强堵头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内且位于所述安装支架的后端,所述加强堵头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纵梁总成和所述安装支架;安装件,所述安装件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纵梁总成的底部,所述安装件的下端贯穿所述加强堵头和所述安装支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架,安装件的上端固定连接纵梁总成的底部,这样可以固定安装件的位置,使安装件的设置更加稳定和牢靠,而且加强堵头和安装支架可以共同对安装件起到支撑和加强的作用,从而可以减弱由车架通过安装件传递至车身处的振动能量,减小振动产生的噪音,提升用户的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加强堵头包括:底板、侧板和翻边,所述侧板分别连接于所述底板朝向车内的一侧和朝向车外的一侧,所述翻边分别与所述底板的后端、所述侧板的后端和纵梁总成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侧板位于安装件的后方,所述翻边包括:第一翻边、第二翻边和第三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侧板连接,且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连接,所述第三翻边连接于所述第一翻边且与所述纵梁总成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车架还包括:第一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内且位于所述底板的上方,第一加强件位于安装件的前方,所述第一加强件分别连接所述安装支架和所述底板,且所述第一加强件、所述安装支架和所述加强堵头共同限定出第一闭合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主板、侧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所述下连接板连接于所述侧连接板的下方且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侧连接板与所述安装支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车架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内并位于所述加强堵头的前方,所述支撑架设置有第四翻边,所述第四翻边与所述安装支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车架还包括:扭力盒,所述扭力盒连接于所述安装支架朝向车外的一侧,所述扭力盒包括:扭力盒本体、第二加强件和第三加强件,所述扭力盒本体、所述第二加强件和所述第三加强件共同限定出第二闭合结构,且所述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加强件和所述第三加强件之间形成三角形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纵梁总成内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安装件的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纵梁总成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加强件的前后两侧,所述安装支架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一一连接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加强堵头、安装件和第一加强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的第三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车架;
10、安装支架;11、第二连接部;20、加强堵头;21、底板;22、侧板;23、翻边;230、第一翻边;231、第二翻边;232、第三翻边;30、安装件;40、第一加强件;41、侧连接板;42、下连接板;43、主板;50、支撑架;51、第四翻边;60、纵梁总成;61、支撑板;62、第一连接部;63、第四加强板;64、内板;65、外板;66、第五翻边;70、扭力盒;71、扭力盒本体;72、第二加强件;73、第三加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1。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1,包括:纵梁总成60、安装支架10、加强堵头20和安装件30。纵梁总成60为车架1的主体部分,可以起到支撑和安装的作用。安装件30主要与车身连接,而安装支架10和加强堵头20可以对安装件30起到支撑和加强的作用,衰减车架1通过安装件30传递至车身处的振动能量,减小振动产生的噪音,提升用户的舒适性。安装件30可以为焊接螺母管。
如图1-图3所示,安装支架10固定连接纵梁总成60的下部,加强堵头20设置于安装支架10内,而且加强堵头20位于安装支架10的后端,加强堵头20分别固定连接纵梁总成60和安装支架10。也就是说,加强堵头20可以与安装支架10固定连接,这样可以使加强堵头20和安装支架10形成一个整体的加强结构,可以更好地对安装件30进行支撑和加强,而且安装支架10和加强堵头20可以分别与纵梁总成60固定连接,这样可以通过纵梁总成60提升安装支架10和加强堵头20的连接和支撑强度,从而可以提升安装支架10和加强堵头20的结构强度。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安装件30的上端固定连接纵梁总成60的底部,安装件30的下端贯穿加强堵头20和安装支架10。将安装件30的上端固定连接纵梁总成60的底部,这样可以固定安装件30的位置,从而可以使安装件30的设置更加稳定和牢靠,而且安装件30的下端贯穿加强堵头20和安装支架10,这样加强堵头20和安装支架10可以共同对安装件30起到支撑和加强的作用,从而可以减弱由车架1通过安装件30传递至车身处的振动能量,减小振动产生的噪音,提升用户的舒适性。
具体地,如图1-图3所示,加强堵头20包括:底板21、侧板22和翻边23,侧板22分别连接于底板21朝向车内的一侧和朝向车外的一侧,翻边23分别与底板21的后端、侧板22的后端和纵梁总成60连接。也就是说,通过翻边23分别与底板21的后端和侧板22的后端连接,这样可以使底板21、侧板22和翻边23之间形成闭合式的结构,翻边23可以提升底板21和侧板22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可以提升加强堵头20的整体结构强度,减小加强堵头20处的振动,又安装件30的下端贯穿加强堵头20,这样可以减弱由加强堵头20处传递至安装件30的振动,从而可以减弱传递至车身处的振动能量,减小振动产生的噪音,提升用户的舒适性。另外,翻边23也与纵梁总成60连接,这样可以通过纵梁总成60提升加强堵头20的支撑和连接强度,从而可以提成加强堵头20的结构强度。
其中,如图1所示,翻边23包括:第一翻边230、第二翻边231和第三翻边232,第一翻边230与底板21连接,第二翻边231与侧板22连接,而且第一翻边230与第二翻边231连接,第三翻边232连接于第一翻边230,而且第三翻边232与纵梁总成60连接。也就是说,底板21的后端设置有第一翻边230,侧板22的后端设置有第二翻边231,而第一翻边230与第二翻边231之间可以通过焊接连接,这样第一翻边230和第二翻边231可以提升底板21和侧板22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可以提升加强堵头20的整体结构强度。另外,第一翻边230的上方还连接有第三翻边232,第三翻边232相对第一翻边230弯折设置,第三翻边232与纵梁总成60连接,这样可以将加强堵头20固定在纵梁总成60上,提升加强堵头20的安装稳定性。
此外,如图1所示,车架1还包括:第一加强件40,第一加强件40设置于安装支架10内,而且第一加强件40位于底板21的上方,第一加强件40位于安装件30的前方,第一加强件40分别连接安装支架10和底板21,而且第一加强件40、安装支架10和加强堵头20共同限定出第一闭合结构。第一加强件40可以起到加强的作用,将第一加强件40设置于安装支架10内,而且第一加强件40位于底板21的上方,第一加强件40可以分别与安装支架10和底板21连接,另外,第一加强件40位于安装件30的前方,侧板22位于安装件30的后方,这样第一加强件40、安装支架10和加强堵头20可以共同限定出第一闭合结构,而安装件30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闭合结构内,第一闭合结构强度大,通过第一加强件40可以提升安装支架10和加强堵头20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可以提升安装支架10和加强堵头20的整体结构强度,加强对于安装件30的支撑效果,衰减安装支架10和加强堵头20与安装件30之间振动的传递。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加强件40包括:主板43、侧连接板41和下连接板42,下连接板42连接于侧连接板41的下方,而且下连接板42与底板21连接,侧连接板41与安装支架10连接。主板43向安装件30的方向凸出设置,这样主板4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安装件30起到限位和支撑加强的作用。下连接板42连接于侧连接板41的下方,这样侧连接板41和下连接板42之间可以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便于第一加强件40的安装和设置。下连接板42与底板21连接,两个侧连接板41分别与两侧的安装支架10连接,这样第一加强件40可以在前后、上下和车内车外三个方向对安装支架10起到支撑加强的作用,从而安装支架10可以在前后、上下和车内车外三个方向上对安装件30起到支撑作用,使安装件30的设置更加稳定牢靠。
另外,如图4和图7所示,车架1的安装组件1还包括:支撑架50,支撑架50设置于安装支架10内,并且支撑架50位于加强堵头20的前方,支撑架50设置有第四翻边51,第四翻边51与安装支架10连接。支撑架50可以起到支撑的作用,将支撑架50设置于安装支架10内,并且支撑架50位于加强堵头20的前方,这样支撑架50可以对安装支架10起到支撑的作用,而且可以避免与加强堵头20产生干涉。在支撑架50上设置有第四翻边51,第四翻边51朝向下方弯折设置,这样第四翻边51与安装支架10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从而可以提升支撑架50与安装支架10之间的连接强度,支撑架50可以更好地支撑安装支架10,进而可以更好地对安装件30起到支撑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2和图3所示,还包括:扭力盒70,扭力盒70连接于安装支架10朝向车外的一侧,扭力盒70包括:扭力盒本体71、第二加强件72和第三加强件73,扭力盒本体71、第二加强件72和第三加强件73共同限定出第二闭合结构,而且安装支架10、第二加强件72和第三加强件73之间形成三角形结构。通过安装支架10与扭力盒70的连接,扭力盒70可以提升安装支架10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以减小安装支架10处的振动。第二加强件72和第三加强件73均可以起到加强的作用,扭力盒本体71、第二加强件72和第三加强件73共同限定出第二闭合结构,第二闭合结构强度大,这样可以提升扭力盒70的整体结构强度,而且安装支架10、第二加强件72和第三加强件73之间可以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安装支架10的结构强度,而且可以使安装支架10的结构更加稳定可靠。
可选地,如图5所示,纵梁总成60内设置有支撑板61,支撑板61位于安装件30的上方。支撑板61可以起到支撑的作用,将支撑板61设置于纵梁总成60内,这样便于设置,而且支撑板61可以在安装件30的上方对安装件30起到支撑加强的作用,这样可以提升安装件30的整体稳定性,在振动传递至安装件30时,可以减小安装件30处的振动。另外,纵梁总成60上还可以设置有第四加强板63,这样可以提升纵梁总成60的结构强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纵梁总成60与安装组件1之间的振动传递。
除此之外,如图4和图6所示,纵梁总成60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连接部62,第一连接部62位于第一加强件40的前后两侧,安装支架10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连接部11,第一连接部62与第二连接部11一一连接配合。纵梁总成60包括:内板64和外板65,内板64和外板65各设置有第五翻边66,第五翻边66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连接部62,第一连接部62可以为第一安装孔,第二连接部11可以为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开设在安装支架10朝向车内的一侧。在纵梁总成60与安装支架10相互配合时,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孔与至少两个第二安装孔相对设置,然后可以通过紧固件穿设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将内板64、外板65和安装支架10朝向车内的一侧进行固定,而且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可以均为两个,两个第二安装孔分别位于第一加强件40的两侧,这样可以更好地对安装支架10起到连接和支撑的作用。而外板65与安装支架10朝向车外的一侧则可以通过焊接连接,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纵梁总成60与安装支架10之间的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小安装支架10处的振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以上实施例所述的车架1。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架(1),其特征在于,包括:
纵梁总成(60);
安装支架(10),所述安装支架(10)固定连接所述纵梁总成(60)的下部;
加强堵头(20),所述加强堵头(20)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10)内且位于所述安装支架(10)的后端,所述加强堵头(20)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纵梁总成(60)和所述安装支架(10);
安装件(30),所述安装件(30)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纵梁总成(60)的底部,所述安装件(30)的下端贯穿所述加强堵头(20)和所述安装支架(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堵头(20)包括:底板(21)、侧板(22)和翻边(23),所述侧板(22)分别连接于所述底板(21)朝向车内的一侧和朝向车外的一侧,所述翻边(23)分别与所述底板(21)的后端、所述侧板(22)的后端和纵梁总成(6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1),其特征在于,侧板(22)位于安装件(30)的后方,所述翻边(23)包括:第一翻边(230)、第二翻边(231)和第三翻边(232),所述第一翻边(230)与所述底板(21)连接,所述第二翻边(231)与所述侧板(22)连接,且所述第一翻边(230)与所述第二翻边(231)连接,所述第三翻边(232)连接于所述第一翻边(230)且与所述纵梁总成(60)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加强件(40),所述第一加强件(40)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10)内且位于所述底板(21)的上方,第一加强件(40)位于安装件(30)的前方,所述第一加强件(40)分别连接所述安装支架(10)和所述底板(21),且所述第一加强件(40)、所述安装支架(10)和所述加强堵头(20)共同限定出第一闭合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40)包括:主板(43)、侧连接板(41)和下连接板(42),所述下连接板(42)连接于所述侧连接板(41)的下方且与所述底板(21)连接,所述侧连接板(41)与所述安装支架(10)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架(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架(50),所述支撑架(50)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10)内并位于所述加强堵头(20)的前方,所述支撑架(50)设置有第四翻边(51),所述第四翻边(51)与所述安装支架(10)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架(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扭力盒(70),所述扭力盒(70)连接于所述安装支架(10)朝向车外的一侧,所述扭力盒(70)包括:扭力盒本体(71)、第二加强件(72)和第三加强件(73),所述扭力盒本体(71)、所述第二加强件(72)和所述第三加强件(73)共同限定出第二闭合结构,且所述安装支架(10)、所述第二加强件(72)和所述第三加强件(73)之间形成三角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总成(60)内设置有支撑板(61),所述支撑板(61)位于所述安装件(30)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总成(60)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连接部(62),所述第一连接部(62)位于所述第一加强件(40)的前后两侧,所述安装支架(10)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连接部(11),所述第一连接部(6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1)一一连接配合。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架(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299138.9U CN218141767U (zh) | 2022-08-30 | 2022-08-30 | 车架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299138.9U CN218141767U (zh) | 2022-08-30 | 2022-08-30 | 车架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141767U true CN218141767U (zh) | 2022-12-27 |
Family
ID=84556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299138.9U Active CN218141767U (zh) | 2022-08-30 | 2022-08-30 | 车架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141767U (zh) |
-
2022
- 2022-08-30 CN CN202222299138.9U patent/CN21814176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487370B (zh) | 车身侧围结构、c柱加强板和车辆 | |
JP4152162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
CN218141767U (zh) | 车架和车辆 | |
CN111137363B (zh) | 驾驶室地板钣金总成及重型卡车 | |
CN214001840U (zh) | 通风盖板总成和车辆 | |
CN214451356U (zh) | 加强支架及车体 | |
CN212637074U (zh) | 后减震器安装板及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 |
CN218431444U (zh) | 后地板总成和车辆 | |
JP5235156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CN206749900U (zh) | 一种提升nvh性能的车架纵梁总成 | |
CN218536865U (zh) | 顶盖后横梁总成及车辆 | |
CN218431410U (zh) | 车架总成及车辆 | |
CN219312857U (zh) | 后纵梁组件及车辆 | |
CN215097848U (zh) | 后地板架体结构及车辆 | |
CN221393705U (zh) | 车身加强环组件、车身以及车辆 | |
CN220535770U (zh) |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 |
CN217835755U (zh) | 副车架以及车辆 | |
CN112109810A (zh) | 车身后部结构 | |
CN219447147U (zh) | 中地板组件、地板总成以及车辆 | |
CN218640947U (zh) | 通风盖板总成和车辆 | |
CN218892610U (zh) |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 |
CN220430284U (zh) |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 |
CN209757267U (zh) | 空气室结构、空气室总成和车辆 | |
CN216184307U (zh) |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 |
CN214565678U (zh) | 前车舱车身装配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