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7013600U - 饮水机 - Google Patents

饮水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13600U
CN217013600U CN202220455728.3U CN202220455728U CN217013600U CN 217013600 U CN217013600 U CN 217013600U CN 202220455728 U CN202220455728 U CN 202220455728U CN 217013600 U CN217013600 U CN 2170136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ndenser
cover plate
condensation
water dispen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5572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覃生浩
韩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5572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136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136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136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饮水机,包括:机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盖板和第二侧盖板,以及安装于第一侧盖板和第二侧盖板之间的冷罐、热罐和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流体连通的蒸发器和冷凝器,蒸发器适于对冷罐制冷,冷凝器设置于机体后侧上方的开口部;前壳,安装于机体的前侧,前壳固定有水龙头,水龙头连通冷罐和热罐;后盖板,可拆卸的安装于机体的后侧,且固定于机体后侧下方的开口部,后盖板位于冷凝器的下方。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饮水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饮水机,在冷凝器下方增设后盖板,进而可以减少通过冷凝器进入饮水机内部的污垢,保证饮水机内部的清洁度,减少用户的清洁时间。

Description

饮水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饮水机。
背景技术
饮水机主要指将一种可直接饮用的水通过消耗电能的方法进行加热、制冷并进行分发的器具。目前该类产品中通常采用制冷循环进行制冷,其中,制冷循环包括压缩机、蒸发器和冷凝器。为了保证制冷循环的制冷效果,冷凝器的散热面积有一定要求,大多饮水机都是将冷凝器平铺在饮水机的背面,且冷凝器占据整个饮水机背部的面积。由于冷凝器整体呈网状,所以饮水机内部整体无法防尘,时间久后饮水机整个下侧甚至饮水桶等部件均有污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饮水机,其背部上方为冷凝器,下方为后盖板,可以减少进入饮水机内部的污垢,且由于后盖板可拆卸,进而可以便于用户清洁饮水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饮水机,包括:
机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盖板和第二侧盖板,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一侧盖板和所述第二侧盖板之间的冷罐、热罐和制冷循环,所述制冷循环包括流体连通的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适于对所述冷罐制冷,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机体后侧上方的开口部;
前壳,安装于所述机体的前侧,所述前壳固定有水龙头,所述水龙头连通所述冷罐和所述热罐;
后盖板,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机体的后侧,且固定于所述机体后侧下方的开口部,所述后盖板位于所述冷凝器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饮水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饮水机,在冷凝器下方增设后盖板,进而可以减少通过冷凝器进入饮水机内部的污垢,保证饮水机内部的清洁度,减少用户的清洁时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后盖板形成有安装缺口,所述机体设置有和所述安装缺口一一对应的卡扣,沿着竖直运动方向上所述后盖板包括拆装位置和固定位置:
在所述拆装位置,所述安装缺口和所述卡扣对齐;
在所述固定位置,所述后盖板和所述卡扣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沿着所述后盖板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安装缺口的数量为多个,且所述安装缺口分布于所述后盖板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卡扣包括互相连接的安装板和限位板,所述安装板和所述限位板之间形成有卡槽,沿着竖直运动方向上所述后盖板适应进入或者离开所述卡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限位板朝向所述安装板的一侧形成有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限位板形成有所述后盖板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沿着所述后盖板的前后运动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前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水龙头安装于所述上壳体,所述下壳体可开闭的安装于所述机体,且在所述下壳体和所述后盖板之间形成储物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冷凝器包括至少两层并排设置且互相连通的冷凝管,所述冷凝管均包括并行的多段主冷凝段和连接相邻所述主冷凝段的连接段,沿着冷媒流动方向,上游的相邻所述主冷凝段之间的间距大于下游的相邻所述主冷凝段之间的间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冷凝器的顶部设置有冷媒入口,底部设置有冷媒出口,且所述冷凝器从所述冷媒入口至所述冷媒出口的方向迂回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冷凝器包括两层并排设置且互相连通的冷凝管,分别为第一冷凝管和第二冷凝管,所述第一冷凝管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凝管背向所述冷罐的一侧,且冷媒依次流经所述第一冷凝管和所述第二冷凝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冷凝管和所述第二冷凝管均包括并行的多段主冷凝段和连接相邻所述主冷凝段的连接段,所述第一冷凝管的所述主冷凝段和所述第二冷凝管的所述主冷凝段交错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冷凝管和所述第二冷凝管贴合。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饮水机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路组件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路组件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托与支撑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托和支撑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托和支撑件的侧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路板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路板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路板的侧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路板的A-A剖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饮水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泵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泵组件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泵组件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盖板的安装示意图之一;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盖板的安装示意图之二;
图20是图19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盖板的安装示意图之三;
图22是图21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存水弯的安装示意图之一;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存水弯的安装示意图之二;
图2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存水弯的安装示意图之三。
附图标记:
100、中托;
102、第一顶面;
110、支撑件;112、容纳区;114、第二顶面;116、顶板;1162、通孔、1164、避让缺口;1166、电控盒预留扣位;118、侧板;1182、线扣;
120、水路板;122、第一水路;1222、第一进水口;1224、第一出水口;124、第二水路;1244、第二进水口;1242、第二出水口;126、第三水路;1262、第三进水口;1264、第三出水口;128、第四水路;1282、第四进水口;1284、第四出水口;
130、冷罐;
140、热罐;
150、存水弯;152、第一支口;154、第二支口;156、第三支口;158、防串温水路;
160、电控盒;
170、压缩机;
180、冷凝器;181、主冷凝段;182、连接段;183、第一冷凝管;184、第二冷凝管;185、散热部件;186、进液管;187、出液管;188、冷媒入口;189、冷媒出口;
190、泵组件;191、支座;1911、底座;1912、立柱;192、泵体;1921、泵头端;1922、电机端;1923、出水管;1924、进水管;193、减震部件;1931、第一减震件;1932、第二减震件;19311、定位筋;19312、减震腔;19313、第一凸起;19314、第二凸起;19321、散热孔;194、定位柱;195、螺钉;196、快速接头;197、水桶;
200、壳体;201、前壳;2011、上壳体;2012、下壳体;2013、水龙头;2014、放置空间;202、后盖板;2021、安装缺口;203、第一侧盖板;204、第二侧盖板;205、顶盖;206、底座;
210、卡扣;211、安装板;212、限位板;2121、凸筋;2122、导向部;213、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请参见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饮水机,包括机体和壳体200。
结合图1和图2,机体包括第一侧盖板203、第二侧盖板204以及安装于第一侧盖板203和第二侧盖板204之间的冷罐130、热罐140和制冷循环等。在此基础上,制冷循环包括流体连通的蒸发器(图1中未标示出)和冷凝器180,其中,蒸发器用于对冷罐130制冷,冷凝器180通过和外部热交换实现散热。进而,通过制冷循环可以对冷罐130中的温度进行调节,以得到符合用户需求的目标水温。图1中,所述冷凝器180设置于所述机体后侧上方的开口部。
请进一步参见图1,壳体200包括前壳201和后盖板202,前壳201安装于机体的前侧,且前壳201固定有水龙头。后盖板202可拆卸的安装于机体的后侧,且固定于机体后侧下方的开口部,且后盖板202位于冷凝器180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饮水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饮水机,在冷凝器180下方增设后盖板202,进而可以减少通过冷凝器180进入饮水机内部的污垢,保证饮水机内部的清洁度,减少用户的清洁时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前壳201的上部和冷凝器180之间形成第一空间,冷罐130设置于第一空间内,前壳201的下部和后盖板202之间形成第二空间。其中,第二空间可以用于容纳饮水机的其他必要部件;第二空间也可以用于作为储物空间,进而在储物空间中可以用于放置水桶197,或者,储物空间也可以用于放置水杯、茶壶等物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壳体200还包括顶盖205和底板206。顶盖205封闭第一空间(前文提及的水路组件主要部件所处的空间)的顶部,底板206封闭第二空间(前壳201的下部和后盖板202之间形成的空间)的底部。前壳201包括上壳体2011和下壳体2012,水龙头2013安装于上壳体2011,以方便用户取用水,下壳体2012可开闭的安装于第一侧盖板203或第二侧盖板204,此时可以便于第二空间的利用,方便物件的取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以上机体包括水路组件,其中,水路组件可以包括上述提及的冷罐130、水龙头2013和制冷循环,冷罐130连通水龙头2013,进而用户可以通过水龙头2013取用饮水机中的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饮水机,冷凝器180包括至少两层并排设置且互相连通的冷凝管。冷凝器180采用并排设置的至少两层冷凝管结构,进而可以在保证散热效果的同时,减小冷凝器180占用的饮水机背部面积。在此基础上,在冷凝器180下方增设后盖板202,进而可以减少通过冷凝器180进入饮水机内部的污垢,保证饮水机内部的清洁度,减少用户的清洁时间。
请参见图2,水路组件还包括中托100、热罐140、支撑件110、热罐140和水路板120。结合图2至图10,中托100形成有第一顶面102,第一顶面102相对平整或者具有安装位置,用于固定热罐140等结构。中托100为板状结构或者至少顶部平整的其它异形结构。
支撑件110设置在中托100的上方且连接于第一顶面102,支撑件110和第一顶面102之间形成有容纳区112。支撑件110背向中托100的一侧形成有第二顶面114,第二顶面114处可以安装冷罐130等其它结构。
冷罐130连接于第二顶面114,热罐140设置在容纳区112内,冷罐130和热罐140设置在支撑件110的不同侧。同时,水路板120内部形成有多条水路,冷罐130和热罐140之间通过水路连接,可以使水在冷罐130以及热罐140内出入。
可以理解的是,冷罐130设置在第二顶面114处,支撑件110可以确保冷罐130与热罐140之间具有高度差,进而确保冷罐130内的水在自重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出水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罐130与冷罐130的出水口之间具有至少50cm的高度差,可以使冷罐130的出水流量达到1.2L/min。
中托100和支撑件110组成主体框架结构,支撑件110可以确定冷罐130与热罐140的位置关系,有助于水路组件的模块化组装。同时,中托100和支撑件110有助于增加水路组件的体积,可以预留更多部件的安装位置。
冷罐130与热罐140之间通过水路板120连接,减少了水管的设置,不仅提升了水路组件的密封性,还提升了组装过程的便捷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路组件,支撑件110设置在中托100的上方且连接于第一顶面102,支撑件110与第一顶面102之间形成的容纳区112,容纳区112可以用于放置热罐140等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110包括顶板116和侧板118,侧板118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连接于顶板116的边缘。
可以理解的是,顶板116和两个侧板118形成拱形的结构,两个侧板118和顶板116之间的位置形成容纳区112,热罐140以及下文提到的压缩机170设置在容纳区112内。顶板116远离第一顶面102的一侧形成第二顶面114,冷罐130安装在顶板116的上方。
支撑件110包括顶板116以及侧板118,可以将冷罐130和热罐140按照相对位置进行固定,组装时较为方便。冷罐130和热罐140之间通过水路板120连接,组装效率较高,提升了水路组件的防漏水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路板120内形成有第一水路122、第二水路124、第三水路126和第四水路128。第一水路122形成有第一进水口1222和第一出水口1224,第一出水口1224连通于热罐140的进水口,用于向热罐140补充水源。第二水路124形成有第二进水口1244和第二出水口1242,第二进水口1244连通于冷罐130的出水口,用以接收冷罐130内的饮用水。第三水路126形成有第三进水口1262和第三出水口1264,第三进水口1262连通于热罐140的出水口,热水沿着第三出水口1264流出。第四水路128形成有第四进水口1282和第四出水口1284,第四进水口1282连通于冷罐130的出水口,冷水沿着第四出水口1284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冷罐130具有至少两个出水口,其中一个出水口连通于第二进水口1244,用于向热罐140补充饮用水,其中另一个出水口连通于第四进水口1282,用以向第四水路128提供冷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路板120还包括其它水路,以实现冷水和热水的流动以及循环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路组件,第一出水口1224连通于热罐140的进水口,第二进水口1244连通于冷罐130的出水口,第一进水口1222和第二出水口1242相邻设置且连接于存水弯150。
可以理解的是,冷罐130接收外部饮用水,饮用水一部分留在冷罐130的冰胆内,另一部分沿着第二水路124流入存水弯150内。第一进水口1222连通于存水弯150,进而向热罐140内补充饮用水。存水弯150可以避免冷罐130与热罐140直接连接,进而避免两者之间出现热量交换,有助于降低水路组件的能耗。同时,第一进水口1222和第二出水口1242相邻设置,可以使水路组件的供水管线更加精简,有助于模块化组装以及缩小体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存水弯150形成有第一支口152、第二支口154以及第三支口156,第一支口152、第二支口154和第三支口156之间相互连通。第一支口152连通于第一进水口1222,第二支口154连通于第二出水口1242,第三支口156适于释放温水,第一支口152和第二支口154之间形成有防串温水路158。
可以理解的是,在防串温水路158内,饮用水暂时蓄积,可以阻挡热罐140内的热量向冷罐130内传递,可以避免冷罐130内的温度升高,进而降低了水路组件的能耗。与此同时,在存水弯150处,饮用水接收来自热罐140内的热量形成温水,温水可以沿着第三支口156释放,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水温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串温水路158为迂回水路,防串温水路158在第一支口152和第二支口154之间形成U型管结构,U型管内形成U型水柱,可以避免热量在第一进水口1222和第二进水口1244之间传递,进而防止热罐140和冷罐130之间出现串温。
需要说明的是,存水弯150设置在顶板116的一侧,不会增加支撑件110的高度,可以保持水路组件的结构紧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存水弯150的容量应大于热罐140的容积与水加热膨胀系数的乘积,假设存水弯150的容量为Q1,热罐140的容积为Q2,水加热的膨胀系数为K。(根据物理现象可知,水加热到90度以上时,热水膨胀系数约为5-10%),所以存水弯150的容量Q1≥Q2*K,当然在有空间计情况下,Q1越大越好,优选项为Q1≥2*Q2*K。
防串温效果还与存水弯150的形状相关,存水弯150可以为V字形、U字形或者其他形状,优选项为竖直设置的U型流道,如图25所示.
在热罐140中水的容量为1L,存水弯150中水的容量为80ml,热罐140内的水温为95°,且进水温度为25°的情况下,如图23所示,此时管路中存水弯150处于水平状态(严格来说此时的存水“弯”是不存在的),且存水弯150几乎没有没防串温效果,经检测进水温度为53°。当存水弯150呈V字形时,请参见图24,存水弯150中相邻的管段(竖直管段和倾斜管段)之间夹角为45°,经检测进水温度为35°。当存水弯150呈类U字形时,请参见图25,经检测进水温度为26°。因此,存水弯150呈U字形时,存水弯200防止冷水和热水串温的效果最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防串温水路158为设置有单向阀的水路,能够避免热罐140内的热量传递至冷罐130内。
水路板120连接于第二顶面114,冷罐130连接于水路板120背向第二顶面114的一侧,热罐140连接于水路板120背向冷罐130的一侧,进而实现水路组件的模块化组装。
在水路板120连接于第二顶面114的情况下,顶板116对应于热罐140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的位置形成有通孔和避让缺口。热罐140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形成有导管,导管穿设于通孔或者避让缺口,然后连接于水路板120,此时不需要设置多余的供水管线。
可以理解的是,在顶板116上形成有通孔或者避让缺口的情况下,水路板120、冷罐130以及热罐140之间的组装效率更高,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水路组件的自动化生产。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路组件上还设置有电控盒160,电控盒160用于对水路组件的进出水以及温度进行控制。顶板116上形成有电控盒160预留扣位1166,可以实现电控盒160的组装,电控盒160预留扣位1166可以充分利用顶板116上的空闲区域,可以使水路组件更加精简。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110的一侧设置有线扣1182,在顶板116上安装有电控盒160的情况下,电控盒160内的排线插设在线扣1182内,线扣1182可以使水路组件更加简洁。
可以理解的是,线扣1182靠近电控盒160所在的位置设置,能够使连接电控盒160的排线集中布设在一起,避免排线凌乱,有助于水路组件的模块化组装。
支撑件110用以维持冷罐130和热罐14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保障冷罐130的出水量。冷罐130和热罐140之间通过水路板120连接,可以在热罐140的下方设置引脚或者支腿等,确保热罐140与水路板120的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竖直方向,支撑件110与中托100的总高度为H,热罐140的高度为H2,H1与H2的比值在1~5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件110与中托100构成了水路组件的主框架,在主框架的高度确定时,可以实现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与组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横向方向,中托100的长度为L1,支撑件110的长度为L2,L1与L2的比值在1~5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水路组件的主框架由支撑件110的侧板118与中托100的两侧固定形成,为了方便中托100与侧板118的自动化装配,避免组装时产生干涉,支撑件110的整体长度要小于中托100的长度。同时,支撑件110的下方形成有放置热罐140的容纳区112,支撑件110的整体长度还要满足容纳区112的尺寸要求,因此L1与L2的比值1在~5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纵向方向,中托100的宽度为W1,两个侧板118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18和第二侧板118,第一侧板118的宽度为W2,第二侧板118的宽度为W3,W1与W2的比值在1~10之间,W2与W3的比值在1~5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冷罐130连接于第二进水口1244,用于向热罐140内补充饮用水。冷罐130还连接于第四进水口1282,用于将冷罐130内冷水排出,以供用户使用。热罐140连接于水路板120上的第三进水口1262,用以将热罐140内的热水排出,以供用户使用。热罐140还连接于水路板120上的第一出水口1224,用以接收外部饮用水。
为了提高水路组件整体模块的强度以及实现冷罐130与热罐140之间的连接,中托100需要覆盖上述进、出水口所处的孔位,进而提高水路组件整体模块的连接强度。
防串温水路158是上下迂回设置的水路,顶板116需要避开该结构。同时为了降低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材料浪费,支撑件110的一侧宽度较小。因此,W1与W2的比值在1~10之间,W2与W3的比值在1~5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路组件,包括冷罐130以及热罐140,可以为用户提供冷水、温水和热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路组件包括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压缩机170、蒸发器以及散热器等。蒸发器和散热器连接于压缩机170,压缩机170工作时对空气施加压力,空气受到挤压后温度上升,热量沿着散热器向外部辐射。散热后的空气体积再次增大时,温度急剧降低,在蒸发器处形成低温循环。蒸发器设置在冷罐130内,可以降低冷罐130内的水温。散热器包括迂回设置的散热管等,设置在支撑件110的一侧,压缩机170设置在容纳区112内,散热器和压缩机170均不会增加水路组件的体积,在模块化组装后结构更加紧凑,布局更加合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路组件,第四出水口1284用于向用户提供冷水,第三出水口1264用于向用户提供冷水,第三支口156用于向用户提供温水,为了实现水路组件的模块化组装,第三出水口1264、第四出水口1284以及第三支口156同向设置,方便了转接水路板120以及水龙头2013的安装,提升了水路组件的组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出水口1264、第四出水口1284以及第三支口156均向上开口设置,转接水路板120自上至下扣合在第三出水口1264、第四出水口1284以及第三支口156上。
可以理解的是,冷罐130设置在第二顶面114处,支撑件110可以确保冷罐130与热罐140之间具有高度差,进而确保冷罐130内的水在自重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出水量。冷罐130和热罐140之间通过水路板120连接,组装效率较高,提升了水路组件的防漏水性能。
综上,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路组件和供水装置,水路组件包括中托100、支撑件110、冷罐130、热罐140以及水路板120,中托100上形成有第一顶面102,支撑件110安装在第一顶面102处,支撑件110和第一顶面102之间形成有容纳区112,支撑件110背向第一顶面102的一侧形成有第二顶面114。热罐140安装在第一顶面102上且位于容纳区112内,冷罐130安装在支撑件110的第二顶面114,热罐140和冷罐130之间采用水路板120连接。通过在中托100上设置支撑件110,可以保持冷罐130和热罐140之间的高度差,确保冷罐130顺利出水,水路板120连接于冷罐130和热罐140,减少了水管连接时的漏水情况,不仅可以实现水路组件的模块化组装,还可以使水路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支撑件110包括顶板116和侧板118的情况下,侧板118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连接于顶板116的边缘。顶板116和两个侧板118形成拱形的结构,两个侧板118和顶板116之间的位置形成容纳区112,热罐140以及下文提到的压缩机170设置在容纳区112内。顶板116远离第一顶面102的一侧形成第二顶面114,冷罐130安装在顶板116的上方。支撑件110包括顶板116以及侧板118,可以将冷罐130和热罐140按照相对位置进行固定,组装时较为方便。冷罐130和热罐140之间通过水路板120连接,组装效率较高,提升了水路组件的防漏水性能。
在水路板120内形成有第一水路122、第二水路124、第三水路126和第四水路128的情况下,第一水路122形成有第一进水口1222和第一出水口1224,第一出水口1224连通于热罐140的进水口,用于向热罐140补充水源。第二水路124形成有第二进水口1244和第二出水口1242,第二进水口1244连通于冷罐130的出水口,用以接收冷罐130内的饮用水。第三水路126形成有第三进水口1262和第三出水口1264,第三进水口1262连通于热罐140的出水口,热水沿着第三出水口1264流出。第四水路128形成有第四进水口1282和第四出水口1284,第四进水口1282连通于冷罐130的出水口,冷水沿着第四出水口1284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冷罐130具有至少两个出水口,其中一个出水口连通于第二进水口1244,用于向热罐140补充饮用水,其中另一个出水口连通于第四进水口1282,用以向第四水路128提供冷水。
在存水弯150形成有第一支口152、第二支口154以及第三支口156的情况下,第一支口152、第二支口154和第三支口156之间相互连通。第一支口152连通于第一进水口1222,第二支口154连通于第二出水口1242,第三支口156适于释放温水,第一支口152和第二支口154之间形成有防串温水路158。在防串温水路158内,饮用水暂时蓄积,可以阻挡热罐140内的热量向冷罐130内传递,可以避免冷罐130内的温度升高,进而降低了水路组件的能耗。与此同时,在存水弯150处,饮用水接收来自热罐140内的热量形成温水,温水可以沿着第三支口156释放,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水温选择。
在防串温水路158为上下迂回设置的水路的情况下,防串温水路158在第一支口152和第二支口154之间形成U型管结构,U型管内形成U型水柱,可以避免热量在第一进水口1222和第二进水口1244之间传递,进而防止热罐140和冷罐130之间出现串温。需要说明的是,存水弯150设置在顶板116的一侧,不会增加支撑件110的高度,可以保持水路组件的结构紧凑。
在防串温水路158为设置有单向阀的水路的情况下,单向阀能够避免热罐140内的热量传递至冷罐130内。
在水路板120连接于第二顶面114的情况下,顶板116对应于热罐140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的位置形成有通孔或者避让缺口。热罐140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形成有导管,导管穿设于通孔或者避让缺口的位置,然后连接于水路板120。水路板120、冷罐130以及热罐140之间的组装效率更高,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水路组件的自动化生产。
在水路组件上还设置有电控盒160的情况下,电控盒160用于对水路组件的进出水以及温度进行控制。顶板116上形成有电控盒160预留扣位1166,可以实现电控盒160的组装,电控盒160预留扣位1166可以充分利用顶板116上的空闲区域,可以使水路组件更加精简。
请进一步参见图11,水路组件还包括泵组件190,泵组件190主要为抽水作用,将水从水桶197抽入到冷罐130中进行分发。其中,泵组件190包括支座191、泵体192和减震部件193。支座191与支撑件110连接;泵体192设置于支座191上;减震部件193套设于泵体192的外侧,且减震部件193与支座191连接。支座191主要起承接泵体192与支撑件110的结构固定作用。自动化装配的过程中,可将泵体192预先安装装在支座191上,再将泵体192、支座191和减震部件193组成的泵组件190整体安装在支撑件110上,即实现泵组件190的模组化,提高装配效率,竖直装配节省空间。此外,在泵体192上套设减震部件193减轻泵体192的震动,降低噪音。通过减震部件193的设置,防止泵体192产生震动影响泵体192周围的零部件设置和工作,泵体192周围的零部件无需再与泵体192保持一定的安装距离,节省了饮水机内部的零部件安装空间,结构布局更加紧凑。同时通过设置支座191连接减震部件193与泵体192,解决了因橡胶柔软无法精准定位和抓取,也无法实现自动化装配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为保证连接结构的强度,以及泵体192震动的减振降噪效果,支座191可采用塑胶材料制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减震部件193可为整体设置,即一整个减震部件193包覆于泵体192的外侧,减震部件193也可为分体设置,即多个减震部件193分区域包覆与泵体192的外侧。
如图12至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减震部件193包括第一减震件1931,第一减震件1931套设于泵体192的泵头端1921,且第一减震件1931设置于支座191上。本实施例中,泵体192的泵头端1921嵌入第一减震件1931内侧,第一减震件1931嵌入支座191与支座191连接,第一减震件1931将泵体192与支座191隔开,减轻泵体192的泵头端1921的震动,避免产生噪音的同时,也防止由于泵体192震动引起支座191的震动,确保支座191与支撑件110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自动化装配的过程中,可现将第一减震件1931和泵体192预先安装装在支座191上,再将第一减震件1931、泵体192与支座191组成的泵组件190整体安装在支撑件110上,即实现泵组件190的模组化。还可先将支座191装配至支撑件110上,再将第一减震件1931嵌入支座191上,最后将泵体192装配到第一减震件1931内侧。
本实施例中,第一减震件1931与支座191嵌合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减震件1931可与支座191通过螺钉195、螺栓等紧固件连接,还可通过粘接等形式连接。第一减震件1931为采用柔性材料制成软套结构,柔性材料可为橡胶或硅胶。
如图12至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减震件1931朝向支座191的一侧设有定位筋19311,多个定位筋19311之间构造出减震腔19312,定位筋19311与支座191嵌合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减震件1931与支座191接触的一侧设置定位筋19311,支座191上设置于定位筋19311相对应的定位部,定位筋19311与定位部对位后,可对第一减震件1931在支座191上的安装进行定位,保证安装位置的准确。
本实施例中,定位筋19311自泵体192向支座191的方向延伸设置,具有一定长度,多个定位筋19311围设构造出减震腔19312,减震腔19312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减震件1931对泵体192的减振降噪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减震部件193还包括第二减震件1932,第二减震件1932套设于泵体192的电机端1922,且第二减震件1932与支座191连接。本实施例中,泵体192的电机端1922嵌入第二减震件1932内侧,第二减震件1932与支座191连接,第二减震件1932减轻泵体192的电机端1922的震动,第二减震件1932与第一件减震件配合自上而下对泵体192进行套设,第二减震件1932与支座191连接,防止泵体192向上移动由支座191脱出,同时提高泵组件190整体的结构紧凑性和集成度,避免产生噪音的同时,也防止由于泵体192震动引起支座191的震动,确保支座191与支撑件110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自动化装配的过程中,可现将第二减震件1932、第一减震件1931和泵体192预先安装装在支座191上,再将第二减震件1932、第一减震件1931、泵体192与支座191组成的泵组件190整体安装在支撑件110上,即实现泵组件190的模组化。还可先将支座191装配至支撑件110上,再将第一减震件1931嵌入支座191上,再将泵体192装配到第一减震件1931内侧,最后将第二减震件1932盖设于泵体192上,并将第二减震件1932于支座191连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第二减震件1932与支座191通过螺钉195、螺栓等紧固件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减震件1932可与支座191还可通过插接、粘接等形式连接。第二减震件1932为采用柔性材料制成软盖结构,柔性材料可为橡胶或硅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减震件1932设有电机端1922的散热孔19321。本实施例中,第二减震件1932上构造散热孔19321,用于对泵体192的电机端1922进行散热降温,避免泵体192工作过程中电机端1922的温度过高,保证泵体192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第二减震件1932为具有镂空部的盖状结构,盖设于泵体192的电机端1922,作为散热孔19321的镂空部在第二减震件1932整体上占比较大,减震固定的同时,能够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座191包括底座1911和立柱1912,第一减震件1931设置于底座1911上;多根立柱1912设置于底座1911上,且多根立柱1912围设于第一减震件1931的外侧,立柱1912与第二减震件1932连接。本实施例中,立柱1912垂直设置于底座1911上,多根立柱1912配合第一减震件1931的外侧形状分布,使第一减震件1931安装时为嵌入多根立柱1912之间固定,因此无需额外的连接固定结构。立柱1912的底端与底座1911连接,立柱1912沿泵体192的泵头端1921至电机端1922的方向延伸,立柱1912的顶端与第二减震件1932连接,以此将第二减震件1932与支座191整合为一个整体,该整体内侧固定第一减震件1931和泵体192,从而形成泵组件190安装的模组化,实现快速安装,有效提高装配效率,达到减震降噪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立柱1912与第二减震件1932通过螺栓等紧固件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立柱1912与第二减震件1932还可通过粘接、插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减震件1931的外侧面设有第一凸起19313,第一凸起19313位于泵体192的出水管1923与立柱1912之间。本实施例中,泵体192的出水管1923为水平设置,出水管1923为管体与快速接头196的组合,便于出水管1923与冷罐130的进水管1924连接。第一减震件1931在对应出水管1923的位置设置第一凸起19313,第一凸起19313自第一减震件1931的外侧面向外凸筋2121形成。泵体192工作时产生的震动带动出水管1923震动,出水管1923由于与立柱1912距离较近,容易因震动引发出水管1923与立柱1912之间的撞击,第一凸起19313将出水管1923与立柱1912隔开,有效避免出水管1923与立柱1912接触,防止出水管1923与立柱1912撞击产生震动和噪音。
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19313为条状,并且第一凸起19313的延伸方向为立柱1912的延伸方向。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凸起19313的形状可为环状,套设在出水管1923的外侧,避免出水管1923周向与其它结构部件接触即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减震件1931的底面设有第二凸起19314,第二凸起19314位于泵体192的进水管1924与底座1911之间。本实施例中,泵体192的进水管1924为竖直设置,进水管1924为管体与快速接头196的组合,便于进水管1924与水桶197的出水管1923连接。第一减震件1931在对应进水管1924的位置设置第二凸起19314,第二凸起19314自第一减震件1931的底面向下凸筋2121形成。泵体192工作时产生的震动带动进水管1924震动,进水管1924由于其四周与底座1911距离较近,容易因震动引发进水管1924与底座1911之间的撞击,第一凸起19313将进水管1924与底座1911隔开,有效避免进水管1924与底座1911接触,防止进水管1924与底座1911撞击产生震动和噪音。
本实施例中,第二凸起19314为环状,套设在进水管1924的外侧。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凸起19314的形状可为条状,并且第二凸起19314的延伸方向为进水管1924的延伸方向。避免进水管1924周向与其它结构部件接触即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饮水机,通过对进行抽水工作的泵组件190进行模组化,能够快速装配在支撑件110上,节省泵组件190在机体内的占用空间。同时相较于传统的抽水泵挂式连接的形式,本实用新型的泵组件190采用竖立式连接的形式设置在支撑件110上进行,支撑件110上部的连接位置便于机械手装配操作,能够实现流水线自动化装配生产。提高了泵组件190在支撑件110上安装的可靠性,同时提高了饮水机的装配效率和生产效率。
本实施例中,泵组件190需要固定在强度可靠的支撑件110上,支撑件110可采用金属加工而成。泵组件190与支撑件110的连接可通过插接、紧固件连接、卡接和粘接等形式连接。
如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饮水机还包括定位柱194和螺钉195,其中一个侧板118设有第一连接孔,支座191设有对应第一连接孔的第二连接孔,定位柱194适于将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连接;另外一个侧板118设有第三连接孔,支座191设有对应第三连接孔的第四连接孔,螺钉195适于将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连接。本实施例中,为便于自动化装配,预先在底座1911和两块侧板118上设置相对应的连接孔,定位柱194将对应的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连接,以此现将支座191定位到支撑件110上,起到核心定位作用。再通过螺钉195将对应的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连接,进一步起到固定连接的作用。同时定位柱194还能够防止运输或者工作时固定仅螺钉195受力,增强连接固定的稳定性,还可以起到辅助自动化安装的定位的作用。
请参见图16至图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各层冷凝管均包括并行的多段主冷凝段181和连接相邻主冷凝段181的连接段182。
在一个实施例中,沿着冷媒流动方向,上游的相邻主冷凝段181之间的间距d1大于下游的相邻主冷凝段181之间的间距d2。进而可以强化高温区的散热,减少高温区热聚集,使得大部分未相变的冷媒往冷凝管的下游流动,在冷凝管的下游进行散热,保证整个冷凝器180的散热效果。其中,上游和下游是相对概念,沿着上游至下游的方向,相邻主冷凝段181之间的间距可以是逐渐减小的;也可以是呈其他变化规律的,例如部分相邻主冷凝段181之间的间距是相等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层冷凝管的顶部设置有冷媒入口188,底部设置有冷媒出口189,且冷凝管从冷媒入口188至冷媒出口189的方向迂回延伸。该种情况下,冷媒在各层冷凝管内均由上至下运动,进而可以减小冷媒运动的阻力,提升冷凝器180的散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冷凝器180包括两层冷凝管,分别为第一冷凝管183和第二冷凝管184,第一冷凝管183设置于第二冷凝管184背向冷罐130的一侧,且冷媒依次流经第一冷凝管183和第二冷凝管184。当然,冷凝管的数量不受此处举例的限制,例如冷凝管还可以为三层、四层等,当然,冷凝管的层数过多将会增加冷凝管的厚度。
图16和图17中,冷媒经过第一冷凝管183之后再到达第二冷凝管184。其中,第一冷凝管183的冷媒入口188连接进液管186,第二冷凝管184的冷媒入口188连接出液管187,进液管186和出液管187均沿着高度方向设置于冷凝器180的中部位置,进而可以缩短进液管186和出液管187与制冷循环相邻部件之间的距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冷媒先经过位于外侧的第一冷凝管183,进而可以保证温度较高的第一冷凝管183的散热效果。第一冷凝管183的覆盖面积可以大于第二冷凝管184的覆盖面积,以保证冷凝器180的散热效果,在此基础上,可以基于需求设计第二冷凝管184的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冷凝管183和第二冷凝管184均包括并行的多段主冷凝段181和连接相邻主冷凝段181的连接段182,第一冷凝管183的主冷凝段181和第二冷凝管184的主冷凝段181交错设置,该种情况更加有利于冷凝器180和空气的对流传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冷凝管183和第二冷凝管184贴合。例如,第一冷凝管183的散热部件185和第二冷凝管184的散热部件185接触,进而可以实现冷凝器180的超薄小型化设计,节省冷凝器180的占用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相邻层冷凝管之间可以采用点焊、卡扣210连接或者粘接等方式进行固定,确保相邻层冷凝管之间的位置相对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后盖板202采用快装设计。例如,请参见图18至图22,饮水机包括安装框,后盖板202形成有安装缺口2021,安装框设置有和安装缺口2021一一对应的卡扣210。进而通过安装缺口2021和卡扣210之间的配合,可以实现后盖板202的快速拆装。具体的,沿着竖直运动方向上后盖板202包括拆装位置和固定位置:在拆装位置,安装缺口2021和卡扣210对齐,此时可以朝着安装框推动后盖板202,在此基础上,沿着后盖板202的高度方向推动后盖板202,就可以使得后盖板202和安装缺口2021位置错开,进而可以防止后盖板202通过安装缺口2021的位置退出。在固定位置,后盖板202和卡扣210固定,进而将后盖板202固定于安装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沿着后盖板202的高度方向上,安装缺口2021的数量为多个,且安装缺口2021分布于后盖板202的两侧。例如,图18和图19中,沿着后盖板202的高度方向设置有六个安装缺口2021,且对应于安装缺口2021具有六个卡扣210,进而,通过后盖板202通过六个安装缺口2021安装至安装框之后,通过六个卡扣210对后盖板202实现固定,可以保证后盖板202安装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辅助以螺纹件以进一步固定后盖板202。
在一个实施例中,后盖板202的拆装过程如下:将安装缺口2021和卡扣210对准,朝着安装框移动后盖板202使得后盖板202运动至卡扣210里侧。在此基础上,向上推动后盖板202,使得后盖板202被卡持于卡扣210中。在此基础上,在盖板的底部采用螺钉固定,防止后盖板202震动脱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0,卡扣210包括互相连接的安装板211和限位板212,安装板211和限位板212之间形成有卡槽213。进而,当后盖板202运动至卡槽213中时,安装板211和限位板212可以对后盖板202起到固定作用。为了加强卡槽213的固定效果,且限位板212朝向安装板211的一侧形成有凸筋2121,凸筋2121可以采用具有形变特性的塑胶等,有保证限位板212对后盖板202的压紧效果。其中,凸筋2121可以采用线性结构,线接触可以更好的控制压紧后盖板202,防止后盖板202松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限位板212形成有后盖板202的导向部2122,导向部2122沿着后盖板202的前后运动方向延伸。也即,图20中,导向部2122沿着箭头方向对后盖板202进行导向,以防止拆装时刮伤后盖板202。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饮水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盖板(203)和第二侧盖板(204),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一侧盖板(203)和所述第二侧盖板(204)之间的冷罐(130)、热罐(140)和制冷循环,所述制冷循环包括流体连通的蒸发器和冷凝器(180),所述蒸发器适于对所述冷罐(130)制冷,所述冷凝器(180)设置于所述机体后侧上方的开口部;
前壳(201),安装于所述机体的前侧,所述前壳(201)固定有水龙头(2013),所述水龙头(2013)连通所述冷罐(130)和所述热罐(140);
后盖板(202),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机体的后侧,且固定于所述机体后侧下方的开口部,所述后盖板(202)位于所述冷凝器(180)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板(202)形成有安装缺口(2021),所述机体设置有和所述安装缺口(2021)一一对应的卡扣(210),沿着竖直运动方向上所述后盖板(202)包括拆装位置和固定位置:
在所述拆装位置,所述安装缺口(2021)和所述卡扣(210)对齐;
在所述固定位置,所述后盖板(202)和所述卡扣(210)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饮水机,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后盖板(202)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安装缺口(2021)的数量为多个,且所述安装缺口(2021)分布于所述后盖板(202)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饮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210)包括互相连接的安装板(211)和限位板(212),所述安装板(211)和所述限位板(212)之间形成有卡槽(213),沿着竖直运动方向上所述后盖板(202)适应进入或者离开所述卡槽(2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饮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212)朝向所述安装板(211)的一侧形成有凸起(212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饮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212)形成有所述后盖板的导向部(2122),所述导向部(2122)沿着所述后盖板的前后运动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201)包括上壳体(2011)和下壳体(2012),所述水龙头(2013)安装于所述上壳体(2011),所述下壳体(2012)可开闭的安装于所述机体,且在所述下壳体(2012)和所述后盖板(202)之间形成储物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饮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180)包括至少两层并排设置且互相连通的冷凝管,所述冷凝管均包括并行的多段主冷凝段(181)和连接相邻所述主冷凝段(181)的连接段(182),沿着冷媒流动方向,上游的相邻所述主冷凝段(181)之间的间距大于下游的相邻所述主冷凝段(181)之间的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饮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顶部设置有冷媒入口(188),底部设置有冷媒出口(189),且所述冷凝器从所述冷媒入口(188)至所述冷媒出口(189)的方向迂回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饮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180)包括两层并排设置且互相连通的冷凝管,分别为第一冷凝管(183)和第二冷凝管(184),所述第一冷凝管(183)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凝管(184)背向所述冷罐(130)的一侧,且冷媒依次流经所述第一冷凝管(183)和所述第二冷凝管(184)。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饮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管(183)和所述第二冷凝管(184)均包括并行的多段主冷凝段(181)和连接相邻所述主冷凝段(181)的连接段(182),所述第一冷凝管(183)的所述主冷凝段(181)和所述第二冷凝管(184)的所述主冷凝段(181)交错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饮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管(183)和所述第二冷凝管(184)贴合。
CN202220455728.3U 2022-02-28 2022-02-28 饮水机 Active CN2170136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55728.3U CN217013600U (zh) 2022-02-28 2022-02-28 饮水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55728.3U CN217013600U (zh) 2022-02-28 2022-02-28 饮水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13600U true CN217013600U (zh) 2022-07-22

Family

ID=82454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55728.3U Active CN217013600U (zh) 2022-02-28 2022-02-28 饮水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1360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57599A (zh) * 2022-02-28 2022-05-3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饮水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57599A (zh) * 2022-02-28 2022-05-3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饮水设备
CN114557599B (zh) * 2022-02-28 2024-07-19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饮水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440632B2 (zh)
CN217013600U (zh) 饮水机
CN114601333B (zh) 饮水设备
CN211345790U (zh) 窗式空调器的接水盘、底盘组件及窗式空调器
CN217013609U (zh) 供水组件及饮水机
CN114557599A (zh) 饮水设备
CN106196345B (zh) 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CN114601336B (zh) 饮水设备
CN217013607U (zh) 供水组件、机壳及饮水机
CN114601334B (zh) 饮水机
CN114607011B (zh) 供水组件及供水设备
CN217447412U (zh) 饮水机门体及饮水机
CN217243816U (zh) 泵组件及饮水机
CN212618756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17243789U (zh) 饮水机
CN217013580U (zh) 饮水机
CN217013597U (zh) 饮水机
CN217031691U (zh) 安装组件、水路组件及供水机
CN112137539B (zh) 一种洗碗机
CN114788644B (zh) 饮水设备
CN114601332A (zh) 饮水机门体及饮水机
CN114557602B (zh) 水路组件及供水装置
WO2023159620A1 (zh) 饮水机
CN114561999B (zh) 机壳及供水设备
CN219868110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