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51637U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351637U CN216351637U CN202122976935.1U CN202122976935U CN216351637U CN 216351637 U CN216351637 U CN 216351637U CN 202122976935 U CN202122976935 U CN 202122976935U CN 216351637 U CN216351637 U CN 2163516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chromic
- grating layer
- electrode
- semi
- display pa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10000002858 crystal cell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JKQOBWVOAYFWKG-UHFFFAOYSA-N molybdenum tr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Mo](=O)=O JKQOBWVOAYFWK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ZNOKGRXACCSDPY-UHFFFAOYSA-N tungsten(VI)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W](=O)=O ZNOKGRXACCSDP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HTXDPTMKBJXEOW-UHFFFAOYSA-N dioxoiridium Chemical compound O=[Ir]=O HTXDPTMKBJXEO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ZKATWMILCYLAPD-UHFFFAOYSA-N niobium pent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Nb](=O)O[Nb](=O)=O ZKATWMILCYLAP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URLJKFSTXLNXLG-UHFFFAOYSA-N niobium(5+);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O-2].[O-2].[Nb+5].[Nb+5] URLJKFSTXLNXL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120 photoresistant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10413 TiO 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Tita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Ti]=O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58 absorb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acrylic acid group Chemical group C(C=C)(=O)O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457 irid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zinc indium(3+)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Zn++].[In+3]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半透半反膜、显示液晶盒以及偏光片,偏光片的透光轴与半透半反膜的透光轴相垂直且与半透半反膜的反光轴相平行;显示面板在宽视角模式时,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处于透明状态,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处于不透明状态,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的透光轴与半透半反膜的反光轴相垂直;显示面板在反射模式时,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处于不透明状态,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的透光轴与半透半反膜的反光轴相平行,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处于透明状态。通过设置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和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以减少在正常显示时的反射光线,从而提升显示的画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不断进步,显示器的可视角度已经由原来的120°左右拓宽到160°以上,人们在享受大视角带来视觉体验的同时,也希望有效保护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以避免屏幕信息外泄而造成的商业损失或尴尬。因此除了宽视角需求之外,在许多场合还需要显示装置具备宽窄视角相互切换的功能。
现有技术采取在显示屏上贴附百叶遮挡膜来实现宽窄视角切换,当需要防窥时,利用百叶遮挡膜遮住屏幕即可缩小视角,但这种方式需要额外准备百叶遮挡膜,会给使用者造成极大的不便,而且一张百叶遮挡膜只能实现一种视角,一旦贴附上百叶遮挡膜后,视角便固定在窄视角模式,导致无法在宽视角模式和窄视角模式之间进行自由切换,而且防窥片会造成辉度降低影响显示效果。有的则是利用彩膜基板(color filter,CF)一侧的视角控制电极给液晶分子施加一个垂直电场,使液晶朝竖直方向偏转,实现窄视角模式。通过控制视角控制电极上的电压,从而可以实现在宽视角和窄视角之间进行切换,但是这种显示面板的窄视角则不够理想。
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液晶显示装置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一款既可以作为镜子使用又可用作显示的显示装置倍受青睐,即镜面显示装置。现有的镜面显示装置的制备通常采用在显示面板的出面光上贴覆一层半透半反膜,当进行显示时,来自背光源的光通过显示面板形成彩色画面,进行显示;当显示完成后,此时来自外界环境是的光照射在半透半反膜上就可以实现镜面的显示。但是在显示时,也会存在少量的反射光线,影响显示效果。
但是现有技术中有少量的显示面板既能实现宽窄视角切换又能实现镜面显示,但是其结构复杂,厚度较厚,而且在宽窄视角显示时也会存在少量的反射光线,影响宽窄视角的显示。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在显示时的反射光线导致显示效果较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半透半反膜、显示液晶盒以及偏光片,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以及该半透半反膜均设于该显示液晶盒相同的一侧,该偏光片设于该显示液晶盒的另一侧,该偏光片的透光轴与该半透半反膜的透光轴相垂直且与该半透半反膜的反光轴相平行;
该显示面板在宽视角模式时,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处于透明状态,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处于不透明状态,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的透光轴与该半透半反膜的反光轴相垂直;
该显示面板在反射模式时,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处于不透明状态,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的透光轴与该半透半反膜的反光轴相平行,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处于透明状态。
进一步地,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包括第一电极和多条第一电致变色光栅,每条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均与该第一电极导电连接,该第一电极用于控制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在透明态和不透明态之间切换;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包括第二电极和多条第二电致变色光栅,每条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均与该第二电极导电连接,该第二电极用于控制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在透明态和不透明态之间切换,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与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该第一电极包括多条第一电极条,该第一电极条与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一一对应;该第二电极包括多条第二电极条,该第二电极条与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该第一电极包括多个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控制电极条和第二控制电极条,该第一控制电极条和该第二控制电极条相互绝缘设置,每个该第一控制电极条和每个该第二控制电极条均至少对应一条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每条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对应一个该第一控制电极条或该第二控制电极条;
该显示面板在窄视角模式时,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处于百叶窗模式,该第一控制电极条和该第二控制电极条其中之一控制其对应的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为透明态,其中另一控制其对应的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为不透明态,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处于不透明状态,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的透光轴与该半透半反膜的反光轴相垂直。
进一步地,每个该第一控制电极条和每个该第二控制电极条均对应一条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
进一步地,该显示面板具有多个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像素单元,每个该像素单元至少对应一条该第一控制电极条和一条该第二控制电极条。
进一步地,该第一控制电极条位于该像素单元的两侧,该第二控制电极条位于该像素单元的中部。
进一步地,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还包括第一基板,该第一电极设于该第一基板远离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的一侧,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设于该第一电极远离该第一基板的一侧;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还包括第二基板,该第二电极设于该第二基板远离该半透半反膜的一侧,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设于该第二电极远离该第二基板的一侧。
进一步地,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以及该半透半反膜均设于该显示液晶盒的出光侧,该偏光片设于该显示液晶盒的入光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和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显示面板在宽视角模式时,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处于不透明状态,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的透光轴与半透半反膜的反光轴相垂直,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可以吸收掉半透半反膜反射的光线,以减少显示面板在正常显示时的反射光线,从而提升显示的画质。而且显示面板在反射模式时,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处于不透明状态,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的透光轴与半透半反膜的反光轴相平行,从而防止环境光进入显示面板内,以影响显示面板在反射模式的效果,因为环境光进入显示面板后,由背光模组反射回来的光线经过了虑色,会影响反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显示面板在初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显示面板在宽视角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显示面板在窄视角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显示面板在镜面显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显示面板在初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显示面板在宽视角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显示面板在窄视角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显示面板在镜面显示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一,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半透半反膜40、显示液晶盒30以及偏光片50,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以及半透半反膜40均设于显示液晶盒30相同的一侧,偏光片50设于显示液晶盒30的另一侧。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在不透明状态时的透光轴与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在不透明状态时的透光轴相互垂直。优选地,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以及半透半反膜40均设于显示液晶盒30的出光侧,偏光片50设于显示液晶盒30的入光侧,从而避免在反射模式时,外环境光被彩膜基板31虑色。当然,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以及半透半反膜40均设于显示液晶盒30的出光侧,偏光片50设于显示液晶盒30的入光侧。
其中,半透半反膜40具有相互垂直的透光轴和反光轴,半透半反膜40可以采用APF膜(Advanced Polarizer Film),APF膜是由3M开发的一种多层膜反射式偏光片。当然,半透半反膜40也可采用金属线栅偏振片,金属线栅偏振片具有一种特殊的偏光特性,即透射与金属线栅延伸方向垂直的偏振光,反射与金属线栅延伸方向平行的偏振光。偏光片50的透光轴与半透半反膜40的透光轴相垂直,即偏光片50的透光轴与半透半反膜40的反光轴相平行。
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在宽视角模式时,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处于透明状态,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处于不透明状态,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的透光轴与半透半反膜40的反光轴相垂直。如图4所示,显示面板在反射模式时,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处于不透明状态,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的透光轴与半透半反膜40的反光轴相平行,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处于透明状态。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和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不仅可以使显示面板实现显示状态和镜面状态的切换,而且,显示面板在宽视角模式时,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处于不透明状态,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的透光轴与半透半反膜40的反光轴相垂直,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可以吸收掉半透半反膜40反射的光线,以减少显示面板在正常显示时的反射光线,从而提升显示的画质。另外,显示面板在反射模式时,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处于不透明状态,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的透光轴与半透半反膜40的反光轴相平行,从而防止环境光进入显示面板内,以影响显示面板在反射模式的效果,因为环境光进入显示面板后,由背光模组60反射回来的光线经过了彩膜基板31虑色,会影响反射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包括第一电极和多条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每条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均与第一电极导电连接,第一电极用于控制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在透明态和不透明态之间切换。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包括第二电极22和多条第二电致变色光栅23,每条第二电致变色光栅23均与第二电极22导电连接,第二电极22用于控制第二电致变色光栅23在透明态和不透明态之间切换,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与第二电致变色光栅23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包括多个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控制电极条121和第二控制电极条122,第一控制电极条121和第二控制电极条12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控制电极条121和第二控制电极条122相互绝缘设置,每个第一控制电极条121和每个第二控制电极条122均至少对应一条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每条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对应一个第一控制电极条121或第二控制电极条122。优选地,每个第一控制电极条121和每个第二控制电极条122均对应一条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当然,每个第一控制电极条121和每个第二控制电极条122也可均对应多条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多条一电致变色光栅13均由一个第一控制电极条121或一个第二控制电极条122进行控制。
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在窄视角模式时,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处于百叶窗模式,第一控制电极条121和第二控制电极条122其中之一控制其对应的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为透明态,其中另一控制其对应的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为不透明态,即第一控制电极条121和第二控制电极条122分别施加不同的电压信号。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处于不透明状态,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的透光轴与半透半反膜40的反光轴相垂直,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可以吸收掉半透半反膜40反射的光线,以减少显示面板在正常显示时的反射光线,从而提升显示的画质。
进一步地,第二电极22包括多条第二电极条,第二电极条的延伸方向与第二电致变色光栅23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电极条与第二电致变色光栅23一一对应。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电极22也可为整面的面状电极,通过一整面的面状电极控制所有的第二电致变色光栅23在透明态和不透明态之间切换。当然,显示面板不需要窄视角功能时,第一电极也可为整面的面状电极,通过一整面的面状电极控制所有的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在透明态和不透明态之间切换。
进一步地,显示面板具有多个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至少对应一条第一控制电极条121和一条第二控制电极条122,从而增加窄视角效果。优选地,第一控制电极条121位于像素单元的两侧,第二控制电极条122位于像素单元的中部。其中,每个第一控制电极条121和每个第二控制电极条122可以对应一列像素单元,也可以一行像素单元。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还包括第一基板11,第一电极设于第一基板11远离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的一侧,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设于第一电极远离第一基板11的一侧。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还包括第二基板21,第二电极22设于第二基板21远离半透半反膜40的一侧,第二电致变色光栅23设于第二电极22远离第二基板21的一侧。当然,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和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也可以与显示面板共用一个基板,以减少显示面板的厚度。即半透半反膜40直接贴付在显示面板的彩膜基板31或阵列基板32上,第二电极22直接设于半透半反膜40上,第二电致变色光栅23设于第二电极22上,然后覆盖平坦层将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做平整,再将第一电极直接做在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上,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设于第一电极上,最后在覆盖平坦层将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做平整。
其中,电致变色线栅的制作材料为IrO2、WO3、MoO3、Nb2O5或TiO2。具体地,电致变色线栅的制作材料可选择以下几种材料中的一种,氧化铱(IrO2)、三氧化钨(WO3)、三氧化钼(MoO3)、五氧化二铌(Nb2O5)、二氧化钛(TiO2)。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信号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即具有电致变色性能的材料称为电致变色材料。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此处仅提供了部分可以用于制作电致变色线栅的材料供选择。其中,本申请可优选氧化铱(IrO2)用于制作电致变色线栅。
由于电致变色光栅需要实现偏光片的作用,因此根据可见光波长范围为400nm-700nm,可设置电致变色线栅的线宽为小于400nm,优选地,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和第二电致变色光栅23的间距和宽度相同,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设置为不同。控制电极(第一电极、第二电极22)通电后用于驱动电致变色线栅发生颜色的转变。具体为:可选地,驱动电路未向控制电极(第一电极、第二电极22)施加电信号时,电致变色线栅呈透明状态(图1中对应的电致变色线栅);驱动电路向控制电极(第一电极、第二电极22)施加电信号时,电致变色线栅呈黑色或蓝色等非透明状态。即未给控制电极(第一电极、第二电极22)施加电信号时,电致变色线栅呈无色透明状态,给控制电极(第一电极、第二电极22)施加电信号时,电致变色线栅变成黑色,形成不透明光栅(参考图2-图4中对应的电致变色线栅),此时的电致变色光栅起到偏光片的作用。
其中,显示液晶盒30包括彩膜基板31、与彩膜基板31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32以及位于彩膜基板31与阵列基板32之间的液晶层33。优选地,液晶层33中采用正性液晶分子,即介电各向异性为正的液晶分子。如图1所示,在初始状态的时候,液晶层33中的正性液晶分子平行于彩膜基板31与阵列基板32进行配向,靠近彩膜基板31一侧的正性液晶分子与靠近阵列基板32一侧的正性液晶分子的配向方向平行或反向平行。
彩膜基板31上设有呈阵列排布的色阻层312以及将色阻层312间隔开的黑矩阵311,色阻层312包括红(R)、绿(G)、蓝(B)三色的色阻材料,并对应形成红(R)、绿(G)、蓝(B)三色的子像素。
阵列基板32在朝向液晶层33的一侧上由多条扫描线和多条数据线相互绝缘交叉限定形成多个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内设有像素电极322和薄膜晶体管,像素电极322通过薄膜晶体管与邻近薄膜晶体管的数据线电性连接。其中,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有源层、漏极以及源极,栅极与扫描线位于同一层并电性连接,栅极与有源层通过绝缘层隔离开,源极与数据线电性连接,漏极与像素电极322通过接触孔电性连接。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阵列基板32朝向液晶层33的一侧还设有公共电极321,公共电极321与像素电极322位于不同层并通过绝缘层绝缘隔离。公共电极321可位于像素电极322上方或下方(图1中所示为公共电极321位于像素电极322的下方)。优选地,公共电极321为整面设置的面状电极,像素电极322为在每个像素单元内整块设置的块状电极或者具有多个电极条的狭缝电极,以形成边缘场开关模式(Fringe Field Switching,FFS)。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像素电极322与公共电极321可位于同一层,但是两者相互绝缘隔离开,像素电极322和公共电极321各自均可包括多个电极条,像素电极322的电极条和公共电极321的电极条相互交替排列,以形成面内切换模式(In-Plane Switching,IPS);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阵列基板32在朝向液晶层33的一侧设有像素电极322,彩膜基板31在朝向液晶层33的一侧设有公共电极321,以形成PET显示架构、TN显示架构或VA显示架构,至于PET显示架构、TN显示架构和VA显示架构的其他介绍请参考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第一基板11、第二基板21、彩膜基板31以及阵列基板32可以用玻璃、丙烯酸和聚碳酸酯等材料制成。第一控制电极条121、第二视控制电极条122、第二电极22、公共电极321以及像素电极322的材料可以为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还包括背光模组60,背光模组60设于显示液晶盒30的入光侧,优选地,背光模组60采用准直背光(CBL,collimated backlight)模式,可对光线起到收光的作用,保证显示效果。其中,背光模组60在镜面显示时处于关闭状态,在宽视角显示和窄视角显示才正常开启。
背光模组60包括背光源61和防窥层62,防窥层62用于缩小光线射出角度的范围,从而使窄视角的效果更好。其中,防窥层62相当一个微型的百叶窗结构,可以阻挡入射角度较大的光线,使入射角度较小的光线穿过,使穿过防窥层62的光线的角度范围变小。防窥层62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多个光阻墙和位于相邻两个光阻墙之间的透光孔,光阻墙的两侧设有吸光材料。背光源61可以侧入式背光源,也可以是准直式背光源。
图5与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请参图5和图6,该显示装置设有视角切换按键70,用于供用户向该显示装置发出视角切换请求。视角切换按键70可以是实体按键(如图5所示),也可以为软件控制或者应用程序(APP)来实现切换功能(如图6所示,例如通过滑动条来设定宽窄视角)。当用户需要在宽视角与窄视角之间切换时,可以通过操作视角切换按键70向该显示装置发出视角切换请求,最终由驱动芯片80控制施加在第一控制电极条121、第二控制电极条122以及第二电极22上的电信号,该显示装置即可以实现宽视角、窄视角以及镜面显示之间的切换,切换为宽视角时,其驱动方法采用宽角模式对应的驱动方法,切换为窄视角时,其驱动方法采用窄视角模式对应的驱动方法,切换为镜面显示时,其驱动方法采用镜面显示模式对应的驱动方法,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具有较强的操作灵活性和方便性,达到集娱乐视频与隐私保密于一体的多功能显示装置。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的结构位于图中的位置以及结构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仅用于名称上的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数量和顺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定,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半透半反膜(40)、显示液晶盒(30)以及偏光片(50),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以及该半透半反膜(40)均设于该显示液晶盒(30)相同的一侧,该偏光片(50)设于该显示液晶盒(30)的另一侧,该偏光片(50)的透光轴与该半透半反膜(40)的透光轴相垂直且与该半透半反膜(40)的反光轴相平行;
该显示面板在宽视角模式时,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处于透明状态,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处于不透明状态,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的透光轴与该半透半反膜(40)的反光轴相垂直;
该显示面板在反射模式时,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处于不透明状态,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的透光轴与该半透半反膜(40)的反光轴相平行,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处于透明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包括第一电极和多条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每条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均与该第一电极导电连接,该第一电极用于控制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在透明态和不透明态之间切换;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包括第二电极(22)和多条第二电致变色光栅(23),每条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23)均与该第二电极(22)导电连接,该第二电极(22)用于控制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23)在透明态和不透明态之间切换,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与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23)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包括多条第一电极条,该第一电极条与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一一对应;该第二电极(22)包括多条第二电极条,该第二电极条与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23)一一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包括多个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控制电极条(121)和第二控制电极条(122),该第一控制电极条(121)和该第二控制电极条(122)相互绝缘设置,每个该第一控制电极条(121)和每个该第二控制电极条(122)均至少对应一条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每条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对应一个该第一控制电极条(121)或该第二控制电极条(122);
该显示面板在窄视角模式时,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处于百叶窗模式,该第一控制电极条(121)和该第二控制电极条(122)其中之一控制其对应的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为透明态,其中另一控制其对应的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为不透明态,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处于不透明状态,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的透光轴与该半透半反膜(40)的反光轴相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个该第一控制电极条(121)和每个该第二控制电极条(122)均对应一条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显示面板具有多个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像素单元,每个该像素单元至少对应一条该第一控制电极条(121)和一条该第二控制电极条(12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控制电极条(121)位于该像素单元的两侧,该第二控制电极条(122)位于该像素单元的中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还包括第一基板(11),该第一电极设于该第一基板(11)远离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的一侧,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13)设于该第一电极远离该第一基板(11)的一侧;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还包括第二基板(21),该第二电极(22)设于该第二基板(21)远离该半透半反膜(40)的一侧,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23)设于该第二电极(22)远离该第二基板(21)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致变色光栅层(10)、该第二电致变色光栅层(20)以及该半透半反膜(40)均设于该显示液晶盒(30)的出光侧,该偏光片(50)设于该显示液晶盒(30)的入光侧。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976935.1U CN216351637U (zh) | 2021-11-30 | 2021-11-30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976935.1U CN216351637U (zh) | 2021-11-30 | 2021-11-30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351637U true CN216351637U (zh) | 2022-04-19 |
Family
ID=81156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976935.1U Active CN216351637U (zh) | 2021-11-30 | 2021-11-30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35163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033780A (zh) * | 2023-03-10 | 2023-04-28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CN117724275A (zh) * | 2023-08-08 | 2024-03-19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显示屏、电子设备和显示屏的制造方法 |
-
2021
- 2021-11-30 CN CN202122976935.1U patent/CN21635163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033780A (zh) * | 2023-03-10 | 2023-04-28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CN117724275A (zh) * | 2023-08-08 | 2024-03-19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显示屏、电子设备和显示屏的制造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379550B (zh) | 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 |
CN101359135B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0510890C (zh) | 视角可控滤色器基板、具有该基板的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1479656B (zh) | 显示装置 | |
CN109061932B (zh) | 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和透明显示装置 | |
CN112666747B (zh) | 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 |
CN112068340B (zh) | 视角可切换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驱动方法 | |
CN110398864B (zh) |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CN112987349B (zh) | 宽窄视角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 |
CN216351637U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2987350B (zh) | 宽窄视角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0426883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214751220U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1149540B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JP4540074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CN111487806B (zh) | 一种彩膜基板、镜面显示面板及镜面显示装置 | |
CN116594208A (zh) | 视角可切换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驱动方法 | |
CN110426887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215813643U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2198707B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220020053U (zh) | 视角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4859588B (zh) | 宽窄视角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制作方法 | |
CN115576124A (zh) | 宽窄视角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CN217060686U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3917721A (zh) | 宽窄视角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