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14463U - 一种介质分配机构及具有其的自移动清洁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介质分配机构及具有其的自移动清洁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914463U CN215914463U CN202121449236.5U CN202121449236U CN215914463U CN 215914463 U CN215914463 U CN 215914463U CN 202121449236 U CN202121449236 U CN 202121449236U CN 215914463 U CN215914463 U CN 21591446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let
- stage
- cleaning
- flow
- ca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736 wet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7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865 sewag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08 swee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417527 Pempherid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8331 Pinus X rigitaed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1613 Pinus bruti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018646 Pinus brut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537 cosme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2 surface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介质分配机构及具有其的自移动清洁设备,所述介质分配机构包括:分配座,其上设有n级流道,任意一级流道具有2n个沿分配座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出口,所述出口形成2n‑1组对称分布在所述分配座上;相邻两级流道中,前一级流道的出口作为后一级流道的进口,其中n≥1的整数,初级流道的中部上设有总流入口,末级流道的所述出口作为介质的排出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介质分配机构及具有其的自移动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自移动清洁设备,例如自动扫地机、自动洗地机等,是一种能够自动在地面等待清洁表面移动,对地面进行吸尘、清扫、拖地等清洁作业的设备。对于具有拖地功能的自移动清洁设备而言,其通常包括湿拖辊等清洁件,湿拖辊能够在电机的驱动下旋转,从而对地面进行清理。
自移动清洁设备内还设置有清水箱,其内存储有清水,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向湿拖辊表面供水,以提高湿拖辊的清洁效果。然而,现有技术中,通常仅设置若干向着湿拖辊开设的小孔进行出水,其出水的效果差,出水不均匀,而干湿不均匀的湿拖辊,清洁效果较差,不利于对地面进行高效的清洁。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介质分配机构及具有其的自移动清洁设备,其出水更为均匀,有效提高了清洁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介质分配机构,包括:分配座,其上设有n级流道,任意一级流道具有2n个沿分配座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出口,所述出口形成2n-1组对称分布在所述分配座上;相邻两级流道中,前一级流道的出口作为后一级流道的进口,其中n≥1的整数,初级流道的中部上设有总流入口,末级流道的所述出口作为介质的排出口。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n级流道具有2n-1个分支流道,同一级的所有所述分支流道形成2n-2组对称分布在所述分配座上,其中n≥2;相邻两级流道中,前一级分支流道的一个出口作为后一级一个分支流道的进口,每个分支流道具有两个对称分布的所述出口。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介质分配机构中级的分支流道的同一个出口对应的级的两个分支流道,该两个所述分支流道对称分布在该所述级的分支流道对应的n级分支流道的同一个出口的两侧。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分配座内部中空设置,以形成中空腔,所述中空腔沿所述分配座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n级流道设于所述中空腔内。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分配座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向内凹陷的中空腔,所述中空腔的底部上设有与n级流道的排布一一对应的安装槽;及密封设在所述安装槽的槽口上的盖板,所述安装槽的内腔与所述盖板之间围成所述n级流道;所述总流入口设在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上,所述末级流道的出口贯穿设在所述安装槽的槽底所在的底座的部分上。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盖板面向所述安装槽一侧的内壁面上设有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口对应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密封插接在所述安装槽的槽口内。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槽上相对的两侧壁分别与各自正对的所述中空腔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盖板的内壁面上还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凸部两侧外的第二凸部和第三凸部,所述第二凸部和第三凸部分别插接在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内。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排出口内均设有至少一个匀流条,用于等分所述排出口。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排出口的出口端所在的底座的表面上,具有与所述排出口一一对应连通且凹陷的均流腔;所述均流腔呈对称的锥型,所述排出口分布在所述锥型的对称轴上。
另一当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自移动清洁设备,包括机身,设有安装腔;第二清洁件,可转动设于所述安装腔内,用于湿拖待清洁表面;第一盒体,设于所述机身内,用于向所述安装腔输送清洁溶液;以及介质分配机构,设于所述安装腔内,且与所述第一盒体连接,用于润湿所述第二清洁件;其中,所述介质分配机构为如上任一项所述的介质分配机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介质分配机构及具有其的自移动清洁设备,其分配座内的n级流道能够使得各个排出口排出清洁溶液所需的时间一致,由此,保证了出液的均匀性,使得第二清洁件均匀润湿,避免局部过湿的情况发生,从而有效提高了清洁设备的清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自移动清洁设备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装饰盖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自移动清洁设备在仰视方向上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第二清洁件与安装腔之间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机身和测距机构之间的分解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循环系统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撞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1的分解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清洁件与驱动器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清洁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B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侧抽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3中侧壁敞开口与第一连接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C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中第一清洁件和集尘盒之间的剖面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中安装座、集尘盒、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9是图18的分解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中集尘盒的立体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中集尘盒的上盖处于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中过滤单元的分解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中集尘盒的剖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撑结构与机身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中测距机构和感测单元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中测距机构和支撑结构之间的分解示意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中测距机构和支撑结构在仰视方向上的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中第二清洁件和分配座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9是图28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8中分配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31是图28中分配座在仰视方向上的示意图。
图32是图28中分配座内部流道的分布示意图。
图33是图32中D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需要理解的是,下述的“上”、“下”、“左”、“右”、“纵向”、“横向”、“内”、“外”、“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语仅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3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移动清洁设备,包括:机身100,其底部上设有第一吸尘口F和安装腔Z;驱动轮组,设于机身100的底部,用于驱使机身100前进或是后退;万向轮,可转动设于机身100的底部,用于辅助机身100前进或是后退;第一清洁件200,可转动设于第一吸尘口F内,用于清扫待清洁表面;第二清洁件300,可转动设于机身100的底部上,用于湿拖待清洁表面,第二清洁件300较第一清洁件200处于机身100前进方向的后方;集尘盒400,设于机身100内,集尘盒400具有与第一吸尘口F连通的集尘腔,在第一抽吸力作用下,用于收集由第一清洁件200清扫的脏物。其中,集尘盒400较第一清洁件200处于机身100前进方向的后方,驱动轮组较第二清洁件300处于机身100前进方向的后方,万向轮较第一清洁件200处于机身100前进方向的前方,第一清洁件200和第二清洁件300呈清洁辊状,第一清洁件200和第二清洁件300的外圆周面为用于清洁待清洁表面的清洁面,第一清洁件200的清洁面与待清洁表面接触而实现清尘目的,第二清洁件300的清洁面与待清洁表面接触而实现湿拖目的。
上述自移动清洁设备为能够在没有人为引导的环境中执行所需清洁操作的机器人,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自移动清洁设备为同时具备扫地和拖地功能的洗地机器人,或是单独具备拖地功能的洗地机器人,单独具备拖地功能是指:机身100底部只设有旋转的拖布,通过拖布的旋转实现地面的清洁,上述洗地机器人以下简称为洗地机。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清洁件200用于清扫待清洁表面,第一清洁件200在转动过程中能够使得粘附于待清洁表面上的脏物松脱,并使得待清洁表面处的灰尘扬起,以利于吸尘。洗地机在工作时,其机身100内产生第一抽吸力,在第一抽吸力的作用下待清洁表面上的脏物通过第一吸尘口F进入集尘盒400的集尘腔。集尘腔包括能够使尘气进入集尘腔的进尘口410和能够使干净气流流出集尘腔的出风口420,进尘口410位于第一清洁件200的上方,第一清洁件200与进尘口410之间设有用于供尘气流通的尘气通道V,尘气通道V连通第一清洁件200与集尘腔的进尘口410,尘气通道V呈弧形或是倾斜直线形或是任何利于尘气流动的形状。集尘腔的顶部可拆卸设有过滤单元430,集尘腔吸入的尘气在经由过滤单元430过滤后产生的干净气体通过出风口420排出集尘盒400,灰尘则收集于集尘盒400内。考虑到洗地机洗地机上的集尘盒400在装满垃圾之后,需及时进行清理,若不及时进行清理会影响洗地机的清洁效果。由此,上述集尘腔的底部设有导风单元H,用于与外部设备对接进行排尘。
本实用新型中,导风单元H包括能够使外部设备产生的抽吸气流进入集尘腔的进风口460和能够使集尘腔内的脏物排出集尘盒400的排尘口470,进风口460和排尘口470均与集尘盒400的集尘腔连通。在洗地机与外部设备配合后,排尘口470和进风口460适于与外部设备的第一回收箱连通。进风口460和排尘口470较第二清洁件300,位于机身100前进方向的后方;进风口460和排尘口470均设在集尘盒400的底部上,机身100底部上设有与进风口460对应的进风接口1123、与排尘口470对应的排尘接口1124。在洗地机的排尘接口1124、进风接口1123与外部设备配合时,迫使集尘腔与第一回收箱连通。当洗地机与外部设备配合后,外部设备上产生的第二抽吸力使得集尘盒400内形成抽吸气流,用于将集尘腔内的脏物转移至第一回收箱内。由此,通过集尘盒400的导风单元H可实现集尘盒400的自动排灰作业,避免用户手动倒灰,具有使用方便的优点。
为了避免集尘腔内的脏物在吸尘状态下通过进风口460和排尘口470散落至外部环境中。进风口460处设有第一阀门单元,排尘口470处设有第二阀门单元;第一阀门单元具有关闭进风口460的关闭状态和打开进风口460的敞开状态;第二阀门单元具有关闭排尘口470的关闭状态和打开排尘口470的敞开状态。当集尘盒400与外部设备对接时,第一阀门单元和第二阀门单元分别响应于抽吸气流的作用而使得进风口460和排尘口470由关闭状态切换至敞开状态,以使集尘盒400能够与外部设备对接实现自动排尘。在上述过程中,第二抽吸力驱使第一阀门单元和第二阀门单元均开启以使集尘腔与第一回收箱连通。
具体地,第一阀门单元包括第一挡板461,第一挡板461位于集尘腔内,第一挡板461选用弹性材料制成,优选为橡胶材料。第一挡板461的顶部边沿固定设于集尘腔的腔壁上,第一挡板461的其他边沿为自由边沿,上述自由边沿是指:与集尘腔之间无连接关系。由此,当第一挡板461受第二抽吸力的作用时,能够朝向集尘腔的内部方向打开,集尘腔内的脏物在第一挡板461的作用下具有朝向内侧运动的趋势,能够防止在第一挡板461处于敞开状态时集尘腔内的脏物通过进风口460散落至外界环境中。第二阀门单元包括第二挡板471,第二挡板471枢接于排尘口470处,枢接轴位于第二挡板471的顶部。第二挡板471位于集尘腔外侧,第二挡板471受第二抽吸力的作用朝向集尘腔的外侧打开,这样设置的用意是:能够避免第二挡板471在打开时将集尘腔内的脏物拨出集尘腔,同样是为了避免集尘腔内的脏物散落至外界环境中。
为了避免机身100在与障碍物发生碰撞时,第二挡板471在外力的作用下偏离排尘口470,排尘口470处还设有吸附结构,吸附结构的作用是:当机身100未与外部设备配合时,防止第二挡板471在外力作用下偏离排尘口470而导致的脏物外漏。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吸附结构包括第一磁性件472和第二磁性件473,第一磁性件472和第二磁性件473的磁力相反。第二磁性件473设于第二挡板471的底部,第一磁性件472设于集尘腔的腔底。第二挡板471在第一磁性件472和第二磁性件473的磁性作用下紧紧抵靠于排尘口470处,能够有效防止洗地机在执行清洁任务过程中集尘腔内的脏物外漏。可以理解地,第一磁性件472和第二磁性件473产生的磁性吸附力小于第二抽吸力,由此,在进行排尘作业时,第二挡板471能够在第二抽吸力的作用下顺利打开。当然,吸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结构,还可以为其他具有吸附功能的结构,在此不做一一赘述。
进一步地,过滤单元430包括过滤件431和硬质镂空件432,硬质镂空件432和过滤件431固设以形成一整体;其中,硬质镂空件432位于过滤单元430靠近集尘腔内部的一面,硬质镂空件432用于防止集尘腔内尘气中的尖锐颗粒损伤过滤件431。上述过滤件431为海帕,上述硬质镂空件432为钢丝网。可以理解地,过滤件431和硬质镂空件432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形式,还可以是其他具有相同功用的物件。
为了便于更换过滤单元430,集尘盒400的顶部枢接有上盖440,上盖440具有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当上盖440处于打开状态时,过滤件431裸露于集尘盒400的顶部;当上盖440处于关闭状态时,过滤件431被封设于集尘盒400内。上盖440靠近过滤件431侧的面体上设有限位块441,当上盖440处于关闭状态时,限位块441抵设于过滤件431的顶部,限位块441对过滤件431具有安装限位的功用,避免洗地机在遇到振动时,过滤单元430松脱,由此,过滤单元430具有连接稳定可靠,安装效果好的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清洁件300的一端转动设有侧抽端盖单元310,第二清洁件300通过侧抽端盖单元310与机身100可拆卸地连接。第二清洁件300的另一端与设于机身100内的驱动器900传动连接,且受驱动器900的驱动而转动。第二清洁件300具有转动轴线,第二清洁件300沿其转动轴线的方向可拆卸设于安装腔Z内,第二清洁件300的转动轴线与洗地机的前进方向垂直。安装腔Z设在机身100的底部的外壁面上,安装腔Z为底部及侧壁呈敞开口的安装凹槽,第二清洁件300从侧壁敞开口1125可拆卸地设在安装腔Z内,安装腔的侧壁敞开口1125位于机身100的侧壁上。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1至图16所示,侧抽端盖单元310包括侧抽端盖311,侧抽端盖311通过轴承312和转轴313转动设于第二清洁件300的一端,第二清洁件300通过侧抽端盖311与机身100可拆卸连接。第二清洁件300包括呈中空圆柱体的第二清洁件主体3001、设于第二清洁件主体3001相对两端部上的一从动端盖3002和一主动端盖3003,从动端盖3002上转动设有侧抽端盖311,主动端盖3003与驱动器900传动连接。其中,从动端盖3002内固定设有轴承312,转轴313沿第二清洁件300的转动轴线方向贯穿从动端盖3002,转轴313的一端位于从动端盖3002外侧且与侧抽端盖311固定连接,转轴313的另一端位于从动端盖3002内与轴承312连接。驱动器900连接有输出端910,第二清洁件300的主动端盖3003与输出端910抵接,在第二清洁件300安装至机身100的安装腔Z内后,侧抽端盖311和输出端910形成了第二清洁件300的端部支撑。由此,具有安装方便,支撑稳定可靠的优点。
进一步地,侧抽端盖311与侧壁敞开口1125配合,侧壁敞开口1125处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1126,侧抽端盖311上设有与第一连接部1126配合的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3111,侧抽端盖310通过第一连接部1126和第二连接部3111之间的配合连接于机身100上。第一连接部1126和第二连接部3111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式:在一方式中,第一连接部1126为沿第二清洁件300的圆周方向分布的旋扣,第二连接部3111为沿第二清洁件300的圆周方向分布的卡接块;在另一方式中,第一连接部1126为设于侧壁敞开口1125处的第一螺纹,第二连接部3111为设于侧抽端盖310外圆周面上的第二螺纹,其中,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相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机身100上还设有第一盒体500和第二盒体600,集尘盒400、第一盒体500以及第二盒体600中的任意一个可拆卸地设在机身100内,且第一盒体500和第二盒体600分布在集尘盒400的相对两侧壁外。优选的,集尘盒400、第一盒体500以及第二盒体600均适于可拆卸地设在机身100内。机身100上还设有安装座130,第一盒体500、集尘盒400及第二盒体600分别可拆卸地设在安装座130上,第一盒体500和第二盒体600以轴对称的方式设于集尘盒400的两侧,安装座130可拆卸设于机身100内。安装座130上设有依次分布且间隔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及第三凹槽;其中,第一盒体500、集尘盒400及第二盒体600分别可拆卸地设在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及第三凹槽内。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及第三凹槽设在安装座130的顶部上,第一盒体500、集尘盒400及第二盒体600沿竖向分别可拆卸安装在各自所在的凹槽内。安装座130的底部上还设有向上凹陷的凹陷区域X;安装腔Z对应于凹陷区域X处,以供第二清洁件300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中,机身100的安装腔Z内还设有向第二清洁件300分配清洁溶液的介质分配机构和收集第二清洁件上的污水溶液的介质回收机构140。介质分配机构与第一盒体500连接,第一盒体500用于向介质分配机构输送清洁溶液,以使安装腔Z内的第二清洁件被润湿。介质回收机构140与第二盒体600连接,第二盒体600用于存储经由介质回收机构140收集的污水溶液。第二盒体600上还设有负压发生器,负压发生器用于使得第二盒体600内产生负压,在负压的作用下,第二清洁件300上的污水溶液通过介质回收机构140被吸入第二盒体600内。
介质分配机构用于润湿第二清洁件300,请参阅图28至图33所示,介质分配机构包括:分配座150,其上设有n级流道,任意一级流道具有2n个沿分配座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出口,出口形成2n-1组对称分布在分配座150上;相邻两级流道中,前一级流道的出口作为后一级流道的进口,其中n≥1的整数,初级流道的中部上设有总流入口151,末级流道的所述出口作为介质的排出口152。其中,分配座150沿第二清洁件300的转轴方向分布,即沿第二清洁件300的轴向分布。通过上述方式,分配座150内的n级流道能够使得各个排出口排出清洁溶液所需的时间一致,由此,保证了出液的均匀性,使得第二清洁件均匀润湿,避免局部过湿的情况发生,从而有效提高了清洁设备的清洁效果。
具体地,第一盒体500上设有第一进液口510和第一出液口520,总流入口151与第一盒体500的第一出液口520连接,由此,能够通过第一盒体500向介质分配机构输送清洁溶液。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盒体500的第一出液口520通过出液管550与总流入口151连通,出液管550上设有用于产生抽吸力的第二抽吸结构551,以驱使第一盒体500内的清洁溶液依次通过第一出液口520、出液管550、总流入口151后输送至安装腔Z内,进而润湿第二清洁件300。上述第二抽吸结构551优选为止流泵,可以理解地,第二抽吸结构551包括但不限于止流泵,还可以为水泵,或是其他抽吸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n级流道具有2n-1个分支流道,同一级的所有分支流道形成2n-2组对称分布在分配座150上,其中n≥2;相邻两级流道中,前一级分支流道的一个出口作为后一级一个分支流道的进口,每个分支流道具有两个对称分布的出口。其中n+1级的分支流道的同一个出口对应的n+2级的两个分支流道,该两个分支流道对称分布在该n+1级的分支流道对应的n级分支流道的同一个出口的两侧。
进一步地,分配座150内部中空设置,以形成中空腔,中空腔沿分配座150的长度方向延伸;n级流道设于中空腔内。分配座150包括底座1501;底座1501上设有向内凹陷的中空腔,中空腔的底部上设有与n级流道的排布一一对应的安装槽;及密封设在安装槽的槽口上的盖板1502,安装槽的内腔与盖板1502之间围成上述n级流道。在一实施例中,n取3,请参阅图23所示,分配座150上设有一级流道、二级流道和三级流道。总流入口151设在安装槽的槽壁上,末级流道的出口贯穿设在安装槽的槽底所在的底座1501的部分上。盖板1502面向安装槽一侧的内壁面上设有与安装槽的槽口对应的第一凸部S1;第一凸部S1密封插接在安装槽的槽口内。安装槽上相对的两侧壁分别与各自正对的中空腔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盖板1502的内壁面上还设有位于第一凸部S1两侧外的第二凸部S2和第三凸部S3,第二凸部S2和第三凸部S3分别插接在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内。底座1501远离第一凸起W的一端呈向安装腔Z内弯折的阻挡端155,阻挡端155的端面可抵接在第二清洁件的外圆周面上,以防止污水溶液飞溅出去。
为了使得排出口152具有较好的均流效果,在本实用新型中,排出口152内均设有至少一个匀流条1521,用于等分所述排出口。匀流条1521的数量不宜过多,匀流条1521设置过多会影响排出口152的出液速度。优选的,匀流条1521设置1条或是2条。为了进一步改善排出口152的均流效果,排出口152的出口端所在的底座1501的表面上,具有与排出口152一一对应连通且凹陷的均流腔154。均流腔154呈对称的锥型,排出口152分布在锥型的对称轴上。
为了能够识别安装座130上是否安装了第一盒体500、集尘盒400及第二盒体600,安装座130上设有第一装配检测件131,集尘盒400、第一盒体500和第二盒体600上分别设有与第一装配检测件131配合的第二装配检测件132;其中,第一装配检测件131可为霍尔传感器,第二装配检测件132为可磁铁,第一装配检测件131与第二装配检测件132一一对应设置。由此,能够通过霍尔传感器和磁铁之间的感应,判断第一盒体500、集尘盒400及第二盒体600是否安装到位。可以理解地,第一装配检测件131与第二装配检测件132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结构,还可以为其他可以互感的元件。
在本实用新型中,机身100包括机身本体110和浮动设于机身本体110前部的撞板组件,撞板组件包括:撞板本体120,撞板本体120呈阶梯状覆盖于洗地机的机身本体110的前部;第二触发机构,与外部驱动电路连接,被配置为在撞板本体120受到碰撞而发生移位的情况下,触发并向洗地机发出停止运动信号;缓冲机构,被配置为在撞板本体120发生进一步移位的情况下,对撞板本体120进行弹力缓冲;恢复机构,被配置为在撞板本体120发生移位的情况下,对撞板本体120发生的移位情况进行弹性恢复,恢复至机身本体110前部的中央部位。通过上述方式,阶梯状的撞板本体120能够实现洗地机运行方向前部及侧部的碰撞触发,有效提高了洗地机的整体避障能力。当撞板本体120发生碰撞时,撞板本体120和障碍物之间会因碰撞而产生冲击力,在冲击力的作用下,洗地机会产生振动和噪音,缓冲机构能够对撞板本体120进行弹力缓冲,有效地减少振动和降低噪音,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感,并且提高了洗地机的抗振性能。考虑到撞板本体120在多次碰撞后会与机身本体110之间产生形位偏差,上述形位偏差是指与出厂状态相比撞板本体120与机身本体110之间在位置和形状上的差异,上述形位偏差会导致洗地机发生了碰撞而不触发的情形,还影响外形的美观度,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恢复机构能够减小或是消除上述形位偏差,从而保障触发的灵敏性和外观的美观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机身本体110包括圆盘状的主体P和凸设于主体P前方的前凸部Q,以形成前方后圆的形状;前凸部Q的顶端面低于主体P的顶端面,以在机身本体110的前部形成一阶梯结构,撞板本体120覆盖于上述阶梯结构上。撞板本体120包括覆盖于前凸部Q外周面的第一撞板121和自第一撞板121的顶部向主体P的顶端面延伸的第二撞板122,第二撞板122呈弧形状且覆盖于主体P上。
第一撞板121和第二撞板122的设置形式如下:第一种情况,第一撞板121和第二撞板122一体设置;第二种情况,第一撞板121和第二撞板122上下分体设置。当第一撞板121和第二撞板122采用上下分体设置的形式时,第一撞板121和第二撞板122在安装时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安装缝隙,外界的灰尘、水汽能够通过安装缝隙进入洗地机内部,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在第一撞板121和第二撞板122的连接处设置橡胶密封件(图未示),通过设置上述橡胶密封件能够有效减小或是杜绝外部灰尘和水汽进入洗地机内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为了能够实现机身本体110前方全方位地识别障碍物,第二触发机构包括多个触发感应器124,触发感应器124的一端与撞板本体120抵接,多个触发感应器124分布于阶梯结构的前侧和阶梯结构的两侧,上述阶梯结构的两侧为洗地机前进方向的左右两侧。由此,在机身本体110向前运行的过程中,其前端和左右两端都能够实现碰撞触发,能够全方位地识别障碍物,可及时调整洗地机的运行状态。
具体地,分布于阶梯结构前侧面体上的多个触发感应器124分成上下两组设置,第一组设于主体P对应于第二撞板122的前向面体上,第二组设于前凸部Q对应于第一撞板121的前侧面体上。由此,不管撞板本体120与障碍物的碰撞区位于撞板本体120的顶部、底部还是中部都能够顺利触发触发感应器124,具有触发灵敏度高的优点。上述多个触发感应器124为碰撞开关,当然可以理解地,上述多个触发感应器124包括但不限于碰撞开关,还可以为其他的能够实现碰撞触发器件和结构。
进一步地,缓冲机构包括设于前凸部Q上用于第一撞板121碰撞缓冲的多个第一弹力缓冲元件125和设于主体P上用于第二撞板122碰撞缓冲的多个第二弹力缓冲元件126。其中,第一弹力缓冲元件125和第二弹力缓冲元件126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上述弹性材料可以为橡胶、尼龙、海绵等。在撞板本体120与障碍物发生碰撞时,障碍物会对撞板本体120产生反作用力,撞板本体120上的反作用力能够驱使撞板本体120朝向机身本体110侧运动,上述运动造成撞板本体120发生进一步移位,第一弹力缓冲元件125和第二弹力缓冲元件126能够吸收部分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实现弹力缓冲。多个第一弹力缓冲元件125之间可以间隔分布,也可以是依次连接形成连续分布的设置方式。同理,多个第二弹力缓冲元件126可以间隔分布,也可以连续分布。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弹力缓冲元件125和第二弹力缓冲元件126优选以可拆卸的方式设于机身本体110上,由此,能够方便地进行更换。
进一步地,恢复机构包括至少一弹性元件123,撞板本体120通过弹性元件123浮动设于机身本体110的前部,弹性元件123设于机身本体110上且与撞板本体120连接。弹性元件123优选为弹簧,弹性元件123的一端与机身本体110卡接,弹性元件123的另一端与撞板本体120卡接。为了使得撞板本体120回复位置并保持在机身本体110前部的中央位置,弹性元件123以轴对称的方式设于机身本体110上,且任意一对弹性元件123的前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一对弹性元件123的后端部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中,机身本体110包括底盖112和顶盖111,底盖112的底部设有第一吸尘口F、安装腔Z、驱动轮组、万向轮、第一清洁件200和第二清洁件300,顶盖111的顶部枢接有装饰盖113。装饰盖113具有覆盖于集尘盒400、第一盒体500和第二盒体600上方以使集尘盒400、第一盒体500和第二盒体600封闭于机身本体110内的关闭状态和绕枢接轴向上翻转使得集尘盒400、第一盒体500和第二盒体600裸露于外部的打开状态。由此,能够方便的拆取集尘盒400、第一盒体500和第二盒体600,还能够方便的更换集尘盒400上的海帕,具有使用方便的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中,机身本体110内部具有安装区M,安装区M顶部开口设置,安装区M的顶部开口处设有识别系统,所述识别系统包括:测距机构1111,设于自移动清洁设备的机身100的顶部外,且位于安装区M的顶部开口内,测距机构1111具有裸露于机身100外侧的第一状态和收容于机身100内的第二状态;支撑结构700,设于机身100内,且支撑于测距机构1111的下方;感测单元1112,设于机身100上,且与支撑结构700连接,感测单元被配置为判断外界障碍物的高度,以形成控制支撑结构700升降的驱动信号;以及控制器(图未示),与感测单元连接;其中,支撑结构700响应于感测单元1112的驱动信号而驱使测距机构1111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测距机构1111位于机身100的后部,且测距机构1111较第二清洁件300处于机身100前进方向的后方。当测距机构1111处于第一状态时,测距机构1111高于感测单元,测距机构1111可以为LDS激光雷达机构,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测距装置,上述测距机构1111虽然名称为测距,但是其还可以具有建立地图、定位、识别障碍物等功能。
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中的识别系统能够根据周边障碍物信息而及时调节整机高度,使得洗地机能够进入低矮空间进行清洁作业。上述整机高度是指:在测距机构1111处于第一状态下,机身100与测距机构1111的高度之和;上述低矮空间是指高度高于机身100高度且低于整机高度的空间区域。当洗地机遇到低矮空间时,机身100上的感测单元1112向支撑结构700发出驱动信号,驱使测距机构1111缩入机身100内,此时,洗地机能够顺利进入低矮空间进行清洁作业。当洗地机运行至低矮空间外侧时,在感测单元1112的驱动信号的作用下,支撑结构700驱使测距机构1111向上抬升,切换方便,有效提高了清扫能力。
为了使得测距机构1111在缩入机身100内部的情况下也可以正常使用,在本实用新型中,机身100靠近测距机构1111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透视窗1114,第一透视窗1114被配置为当测距机构1111处于第二状态时以便于测距机构1111感测外界环境,便于控制洗地机继续工作。由此,解决了当测距机构1111处于第二状态时,测距机构1111无法进行位置识别、定位判断的痛点,有效提高了洗地机在低矮空间的清洁能力和智能识别能力。
进一步地,机身100上设有多个感测单元1112,至少一个感测单元1112设于机身100顶部,至少一个感测单元1112分布于测距机构1111的前侧。在一实施例中,感测单元1112为TOF传感器,多个感测单元1112分布于测距机构1111的前侧、左侧和右侧。由此,能够全方位的收集测距机构1111周边障碍物的高度信息,在测距机构1111与障碍物碰撞之前及时作出反馈,调整测距机构1111的位置状态。
具体地,请参阅图7所示,机身100的机身本体110的顶部设有用于安装多个感测单元1112的收容槽,收容槽位于测距机构1111的前方且靠近测距机构1111分布。收容槽的顶部开口,感测单元1112通过上述顶部开口安装至收容槽内。收容槽的顶部开口处还覆盖有第二透视窗127,第二透视窗127用于将多个感测单元1112封装在收容槽内,其中,收容槽呈弧形,多个感测单元1112间隔分布在收容槽内。
考虑到感测单元1112可能无法顺利识别尖锐障碍物,在测距机构1111和支撑结构700之间设置第一触发机构,第一触发机构响应于测距机构1111与障碍物的碰撞而被触发,使得测距机构1111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在此情况下,测距机构1111可移动设于支撑结构700的上方,当测距机构1111与障碍物碰撞时,测距机构1111在外力的作用下运动进而触发第一触发机构。上述第一触发机构包括触发开关1113和弹性元件1117,触发开关1113设于测距机构1111的运动路径上,由此,当测距机构1111在外力作用下运动时,能够触发上述触发开关1113,触发开关1113与支撑结构700之间电连接,以实现触发信号的传递。弹性元件1117被配置为使得测距机构1111浮动设于支撑结构700的上方;在测距机构1111未与障碍物发生碰撞时,弹性元件1117可使测距机构1111的底部与触发开关1113之间保持既定触发距离;在测距机构1111与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后,弹性元件1117用于驱使测距机构1111复位。上述弹性元件1117优选为弹簧,具体地,弹性元件1117的顶端部与测距机构1111卡接,弹性元件1117底端部与支撑结构700卡接。由此,上述测距机构1111接收外界障碍物的碰撞力的驱动,以控制支撑结构700做下降运动。
进一步地,测距机构1111和支撑结构700之间设有运动转换结构,运动转换结构构造为当测距机构1111在运行方向上发生碰撞时使得测距机构1111在运行方向上受碰撞力产生的水平位移分量至少部分转换为竖直位移分量;其中,水平位移分量小于竖直位移分量。上述水平位移分量小于竖直位移分量的意思是:测距机构1111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量小于测距机构1111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量。请参阅图26所示,运动转换结构包括导向槽1115和限位杆1116,二者之一设于测距机构1111底部,另一个设于支撑结构700顶部,限位杆1116两端贯穿导向槽1115,其中,导向槽1115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以使测距机构1111具有向下及向后的运动态势。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7所示,支撑结构700包括机架710、滑动座720、驱动机构730以及导向单元740,机架710设于机身本体110的安装区M内,滑动座720支撑于测距机构1111的底部,并且受驱动机构730的驱动可升降地设在机架710上,驱动机构730响应于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而驱使滑动座720升降,导向单元740用于引导滑动座720沿竖向做升降运动。
具体地,驱动机构730包括驱动器731,设在机架710上,且与控制器连接,用于执行控制器的控制信号;传动件732,底部固定于驱动器731的转轴上、顶部铰接在滑动座720的底部上。导向单元740上还设有用于限制滑动座720的上运动极限位置和下运动极限位置的微动开关(图未示)。
在本实用新型中,撞板组件中的第二触发机构与支撑结构700中的驱动机构730连接,第二触发机构与驱动机构730之间通过线路连接,第二触发机构响应于撞板本体120与障碍物的碰撞而被触发,使得测距机构1111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机身100的侧壁上设有线激光模组800,线激光模组800用于检测机身100的外侧壁与外部的清扫边界之间的距离。具体地,线激光模组800设于机身本体110的侧壁上,线激光模组800能够精准测量机身100工作时与外部清扫边界之间的距离,保证机身100贴边清洁。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其它基于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做出的任何改进都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介质分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配座,其上设有n级流道,任意一级流道具有2n个沿分配座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出口,所述出口形成2n-1组对称分布在所述分配座上;相邻两级流道中,前一级流道的出口作为后一级流道的进口,其中n≥1的整数,初级流道的中部上设有总流入口,末级流道的所述出口作为介质的排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分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n级流道具有2n-1个分支流道,同一级的所有所述分支流道形成2n-2组对称分布在所述分配座上,其中n≥2;
相邻两级流道中,前一级分支流道的一个出口作为后一级一个分支流道的进口,每个分支流道具有两个对称分布的所述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分配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级的分支流道的同一个出口对应的级的两个分支流道,该两个所述分支流道对称分布在该所述级的分支流道对应的n级分支流道的同一个出口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分配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配座内部中空设置,以形成中空腔,所述中空腔沿所述分配座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n级流道设于所述中空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质分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座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向内凹陷的中空腔,所述中空腔的底部上设有与n级流道的排布一一对应的安装槽;
及密封设在所述安装槽的槽口上的盖板,所述安装槽的内腔与所述盖板之间围成所述n级流道;
所述总流入口设在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上,所述末级流道的出口贯穿设在所述安装槽的槽底所在的底座的部分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质分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面向所述安装槽一侧的内壁面上设有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口对应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密封插接在所述安装槽的槽口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介质分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上相对的两侧壁分别与各自正对的所述中空腔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
所述盖板的内壁面上还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凸部两侧外的第二凸部和第三凸部,所述第二凸部和第三凸部分别插接在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质分配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口内均设有至少一个匀流条,用于等分所述排出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介质分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口的出口端所在的底座的表面上,具有与所述排出口一一对应连通且凹陷的均流腔;所述均流腔呈对称的锥型,所述排出口分布在所述锥型的对称轴上。
10.一种自移动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身,设有安装腔;
第二清洁件,可转动设于所述安装腔内,用于湿拖待清洁表面;
第一盒体,设于所述机身内,用于向所述安装腔输送清洁溶液;以及
介质分配机构,设于所述安装腔内,且与所述第一盒体连接,用于润湿所述第二清洁件;
其中,所述介质分配机构为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分配机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449236.5U CN215914463U (zh) | 2021-06-28 | 2021-06-28 | 一种介质分配机构及具有其的自移动清洁设备 |
PCT/CN2022/093243 WO2023273660A1 (zh) | 2021-06-28 | 2022-05-17 | 清洁件组件、尘盒组件、自移动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449236.5U CN215914463U (zh) | 2021-06-28 | 2021-06-28 | 一种介质分配机构及具有其的自移动清洁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914463U true CN215914463U (zh) | 2022-03-01 |
Family
ID=804004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449236.5U Active CN215914463U (zh) | 2021-06-28 | 2021-06-28 | 一种介质分配机构及具有其的自移动清洁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91446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273660A1 (zh) * | 2021-06-28 | 2023-01-05 | 追觅创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清洁件组件、尘盒组件、自移动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
-
2021
- 2021-06-28 CN CN202121449236.5U patent/CN21591446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273660A1 (zh) * | 2021-06-28 | 2023-01-05 | 追觅创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清洁件组件、尘盒组件、自移动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727661U (zh) | 清洁设备的基站 | |
CN110916569B (zh) | 一种自清洁机器人系统及其自清洁控制方法 | |
EP2730204B1 (en) | Robot cleaner | |
KR20200142473A (ko) | 로봇 청소기 | |
CN216535171U (zh) | 清洁系统及基站 | |
KR20080087596A (ko) | 로봇청소기 | |
US20240148215A1 (en) | Base station and cleaning robot system | |
KR101199358B1 (ko) | 로봇청소기의 먼지비움장치 | |
CN216876228U (zh) | 自移动清洁机器人及清洁系统 | |
KR100565256B1 (ko) | 로봇 청소기의 브러시 살균장치 | |
CN112515539A (zh) | 清洁设备 | |
CN217039984U (zh) | 拖布盘装卸机构及清洁系统 | |
EP4132335A1 (en) | Floor cleaner | |
CN216256898U (zh) | 一种撞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自移动清洁设备 | |
CN215914434U (zh) | 一种自移动清洁设备及具有其的清洁系统 | |
CN215914463U (zh) | 一种介质分配机构及具有其的自移动清洁设备 | |
CN216535170U (zh) | 水箱及自移动清洁机器人 | |
CN215914462U (zh) | 一种识别系统及具有其的自移动清洁设备 | |
CN216256935U (zh) | 一种清洁件组件和自移动清洁设备 | |
WO2023273660A1 (zh) | 清洁件组件、尘盒组件、自移动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 |
CN216256934U (zh) | 一种配合结构及具有其的自移动清洁设备 | |
CN216876229U (zh) | 水箱和清洁设备 | |
CN216535172U (zh) | 滚筒组件及自移动清洁机器人 | |
CN113749577B (zh) | 一种可充电换水的全自动家用洗地系统 | |
CN216569767U (zh) | 一种循环系统和自移动清洁设备和清洁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