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5260457U -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60457U
CN215260457U CN202121411057.2U CN202121411057U CN215260457U CN 215260457 U CN215260457 U CN 215260457U CN 202121411057 U CN202121411057 U CN 202121411057U CN 215260457 U CN215260457 U CN 2152604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threading
air
cylinder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1105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奇伟
何有新
袁紫琪
何甜
张爱川
钟文锋
易正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Handan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Handan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Handan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1105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604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604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604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出风装置包括面板、出风部件、导风部件和穿线支架,面板上形成有安装口;出风部件可转动地设在安装口处,出风部件上设有出风口;导风部件可转动地设在出风口处;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与导风部件相连以驱动导风部件转动;穿线支架设在出风部件内,穿线支架包括支撑架和穿线管,支撑架与出风部件相连,穿线管设在支撑架上,穿线管内设有穿线通道,穿线通道的中心轴线与出风部件的旋转轴线重合,第一驱动机构的线束穿设在穿线通道内。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装置,可以避免第一驱动机构的线束缠绕打结。

Description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出风部件可转动的出风装置中,由于出风口处导风部件的驱动机构需随出风部件转动,驱动机构的线束容易缠绕、打结,甚至发生断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出风装置,所述出风装置的线束不容易缠绕、打结。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出风装置,包括:面板,所述面板上形成有安装口;出风部件,所述出风部件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安装口处,所述出风部件上设有出风口;导风部件,所述导风部件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出风口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导风部件相连以驱动所述导风部件转动;穿线支架,所述穿线支架设在所述出风部件内,所述穿线支架包括支撑架和穿线管,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出风部件相连,所述穿线管设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穿线管内设有穿线通道,所述穿线通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出风部件的旋转轴线重合,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线束穿设在所述穿线通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装置,通过在出风部件内设置穿线支架,并使得穿线通道的中心轴线与出风部件的旋转轴线重合,在出风部件转动时,可以避免第一驱动机构的线束缠绕打结,进而可以避免线束断裂,提高了出风装置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在所述支撑架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线束设置于所述支撑架并穿设在所述穿线通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架上设有与所述穿线通道连通的连通通道,所述线束自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依次穿设所述连通通道和所述穿线通道;或,所述支撑架设有与所述穿线通道连通的第一穿线孔,所述线束自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依次穿设所述第一穿线孔和所述穿线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部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出风口;和筒体,所述筒体环绕在所述底板的外周,所述筒体与所述底板可拆卸地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筒体包括: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夹设在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底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底板通过紧固件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板上设有卡扣,所述第二筒体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卡扣配合的卡接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部件的外壁上设有向外翻折的翻折结构,所述翻折结构设置在所述面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翻折结构包括: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的一端与所述筒体的外壁相连,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筒体的方向延伸;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一翻边相连,且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筒体的外壁相对;多个滚动件,多个所述滚动件在所述筒体的周向上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滚动件的两端分别可转动的连接所述第二翻边和所述筒体的外壁;所述面板包括支撑筋,所述支撑筋环绕所述安装口设置,所述翻折结构设置在所述支撑筋上并能够相对所述支撑筋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装置的外壁上设有贯通口,所述贯通口内设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上设有与所述穿线通道连通的穿出孔,所述线束自所述穿出孔穿出所述出风装置且所述线束与所述穿出孔过盈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出风部件外部,所述出风部件的侧壁开设有穿入孔,所述线束自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依次穿设所述穿入孔和所述穿线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出风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通过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出风装置,通过在出风部件内设置穿线支架,并使得穿线通道的中心轴线与出风部件的旋转轴线重合,在出风部件转动时,可以避免第一驱动机构的线束缠绕打结,进而可以避免线束断裂,提高了出风装置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仰视图;
图4是沿图3中A-A线的剖视图;
图4a是图4中a部圈示的放大图;
图4b是图4中b部圈示的放大图;
图5是沿图4中B-B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4中C-C线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7a是图7中c部圈示的放大图;
图8是沿图7中D-D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出风装置;
1、面板;11、安装口;12、支撑筋;
2、出风部件;21、出风口;22、底板;221、螺钉柱;2211、第一固定孔;222、卡扣;23、筒体;23a、台阶部;231、第一筒体;2311、第一部分;2312、第二部分;232、第二筒体;2321、卡接筋;233、第二固定孔;24、限位板;241、容置腔;25、装配孔;26、保温层;27、导风件;28、穿线支架;281、支撑架;281a、连通通道;282、穿线管;282a、穿线通道;283、第一穿线孔;29、穿入孔;
201、翻折结构;2011、第一翻边;2012、第二翻边;2013、滚动件;2013a、滚动部;2013b、滚动轴;2013c、限位凹槽;
3、导风部件;31、第一通风口;32、第二通风口;33、气流通道;34、第一导风板;35、第二导风板;36、第三导风板;
4、第一驱动机构;41、第一驱动件;411、驱动轴;42、联动齿轮组;421、联动齿轮;
5、联动机构;51、驱动齿轮;52、传动齿轮;53、连接轴;531、配合孔;
6、枢转机构;61、枢转轴;62、枢转孔;
7、线束;
8、电控盒;
9、密封件;91、穿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装置100。其中,出风装置100可以用于空气调节设备,空气调节设备可以为空调器等,例如,浴室空调器、浴霸、卫浴空调器、厨房空调器等,空气调节设备可以安装在浴室、卫生间、厨房等房间的吊顶面上。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出风装置100,包括:面板1、出风部件2、导风部件3和第一驱动机构4和穿线支架28。具体地,面板1可以为设置在吊顶面上,形成为独立于吊顶面的板体。或者,面板1可以为吊顶面的一部分,即吊顶面的一部分可以形成为面板1。
参照图3,面板1上形成有安装口11,出风部件2可转动地设在安装口11处,出风部件2上设有出风口21。例如,出风部件2可以绕安装口11的中心轴线转动。也就是说,本申请中的出风部件2可以整体旋转,从而在空气调节设备工作时,可以通过转动出风部件2调节送风方向,进而实现空气调节设备的出风装置100能任意调节送风方向的目的,进而实现多风向送风。
导风部件3可转动地设在出风口21处,第一驱动机构4与导风部件3相连以驱动导风部件3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部件3可以通过枢转机构6可枢转地设在出风口21处。具体地,枢转机构6包括枢转轴61和枢转孔62。参照图4结合图4b,导风部件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枢转轴61,出风部件2的侧壁上设有与枢转轴61配合的枢转孔62。由此,可以方便地实现导风部件3的枢转运动,且结构简单,加工方便。
在空气调节设备工作时,可以通过调节导风部件3的枢转角度,以调节出风方向。空气调节设备不工作时,可以通过导风部件3关闭出风口21。由此,通过设置导风部件3,一方面能实现送风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空气调节设备停止工作时,可以避免气流通过出风口21进入空气调节设备的风道中,从而提高了空气调节设备风道的清洁度,有利于延长空气调节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设备工作时,可以通过驱动出风部件2整体转动至一定角度,然后再通过第一驱动机构4驱动导风部件3枢转至一定角度,实现某一方向的送风要求。
可以理解的是,在空气调节设备工作时,也可以使得出风部件2一直处于转动状态,这样可以不断改变送风方向,使得从出风装置100中吹出的气流可以吹到房间的各个角落,从而可以实现使得房间内温度的更加快速地均匀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4设在出风部件2上且位于出风部件2外。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的方向“外”指的是远离出风部件2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相应地,本申请中所述的方向“内”指的是靠近出风部件2的中心轴线的方向。
具体地,出风部件2内可以限定出出风通道,第一驱动机构4设在出风通道外。由此,在出风部件2转动时,第一驱动机构4可以随出风部件2转动,便于第一驱动机构4驱动导风部件3转动。并且,由于第一驱动机构4设在出风部件2外侧,可以避免第一驱动机构4占用出风部件2的内部空间,有利于增大导风部件3的长度,从而可以增大导风范围,提高导风效果,使得室内的温度更加均匀。此外,通过将第一驱动机构4设置在出风部件2外,可以避免第一驱动机构4受到出风部件2内气流温度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第一驱动机构4的使用寿命。
穿线支架28设在出风部件2内,具体地,参照图1和图2,穿线支架28包括支撑架281和穿线管282,支撑架281与出风部件2相连。其中,支撑架281可以与出风部件2的筒体23的内壁相连,或者支撑架281可以与出风部件2的底板22相连。穿线管282设在支撑架281上,穿线管282设在支撑架281的背离出风口21的一侧。如图1和图2所示,穿线管282可以设置在支撑架281的上侧。
穿线管282内设有穿线通道282a,穿线通道282a的中心轴线与出风部件2的旋转轴线重合,第一驱动机构4的线束7穿设在穿线通道282a内。
如图1和图4所示,穿线管282可以形成为中空结构。进一步地,当第一驱动机构4设置在出风部件2的外部时,出风部件2上的外壁上可以开设穿入孔29,线束7可以自第一驱动机构4依次穿设穿入孔29和穿线通道282a。具体地,第一驱动机构4的线束7可以自穿入孔29穿入出风部件2内,再穿入穿线通道282a,进而与空调器的电控盒8相连。
由此,通过设置穿线支架28,并使得穿线通道282a的中心轴线与出风部件2的旋转轴线重合,在出风部件2转动时,可以避免第一驱动机构4的线束7缠绕打结,进而可以避免线束7断裂,提高了出风装置100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装置100,通过在出风部件2内设置穿线支架28,并使得穿线通道282a的中心轴线与出风部件2的旋转轴线重合,在出风部件2转动时,可以避免第一驱动机构4的线束7缠绕打结,进而可以避免线束7断裂,提高了出风装置100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驱动机构4设在支撑架28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线束7设置于支撑架281并穿设在穿线通道282a内。如图1所示,第一驱动机构4可以设在支撑架281的左侧。由此,可以缩短第一驱动机构4与穿线支架28之间的距离,避免第一驱动机构4的线束7悬空或外露,避免线束7与出风部件2内的其他部件发生缠绕,提高了出风装置100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281内可以形成与穿线通道282a连通的连通通道281a,第一驱动机构4的线束7可以先穿入连通通道281a,再由连通通道281a穿入穿线通道282a。由此,可以缩短第一驱动机构4与穿线支架28之间的距离,且可以将线束7隐藏在穿线支架28内,避免线束7外露,进而避免了线束7与出风部件2内的其他部件发生缠绕,从而提高了出风装置100的可靠性。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连通通道281a可以沿支撑架28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驱动机构4的线束7可以自支撑架28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穿入连通通道281a,再由连通通道281a穿入穿线通道282a。由此,可以缩短第一驱动机构4与穿线支架28之间的距离,且可以将线束7隐藏在穿线支架28内,避免线束7外露,进而避免了线束7与出风部件2内的其他部件发生缠绕,从而提高了出风装置100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281上可以设有与穿线通道282a连通的第一穿线孔283,线束7可以自第一驱动机构4依次穿第一穿线孔283和穿线通道282a。其中,第一穿线孔283可以形成在支撑架281的周向侧壁上,或者第一穿线孔283可以形成在支撑架28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由此,可以将至少部分线束7隐藏在穿线支架28内,避免线束7外露,进而避免了线束7与出风部件2内的其他部件发生缠绕,从而提高了出风装置100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穿线孔283可以形成在穿线管282的靠近支撑架281的一端。此时,第一驱动机构4的线束7可以沿支撑架281的表面延伸至第一穿线孔283,并从第一穿线孔283穿入穿线通道282a。进一步地,支撑架281的表面可以设有固定线束7的卡接件。由此,可以避免第一驱动机构4的线束7悬空,进而避免了线束7与出风部件2内的其他部件发生缠绕,提高了出风部件2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出风部件2包括底板22和筒体23,底板22上设有出风口21,筒体23环绕在底板22的外周。参照图1和图2,筒体23与底板22之间可以限定出出风通道。筒体23可以具有第一部分2311和第二部分2312,第一部分2311可以设在第二部分2312的上方,第一部分2311的外径小于第二部分2312的外径以在第一部分2311和第二部分2312之间形成台阶部23a。由此,可以方便地将第一驱动机构4安装在出风部件2上,降低了出风部件2的装配难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筒体23与底板22可拆卸地相连。例如,筒体23与底板22可以通过卡扣222、紧固件或者螺纹配合实现可拆卸的相连。由此,在加工时,可以分别独立的加工筒体23和底板22,再将筒体23和底板22连接为一体,这样可以降低出风部件2的出模难度,提高加工效率,且便于出风部件2内各部件的装配和后期维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筒体23包括:第一筒体231和第二筒体232,第二筒体232夹设在第一筒体231和底板22之间。参照图3-图7,第一筒体231可以设置在第二筒体232的上方,底板22可以设置在第二筒体232的下方。由此,通过将筒体23设置为第一筒体231和第二筒体232,在加工时,第一筒体231和第二筒体232可以分别独立加工,进一步地降低了出风部件2的出模难度,提高了加工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筒体231与底板22通过紧固件相连。紧固件连接具有结构简单、易于装配的优点,通过紧固件可以实现第一筒体231与底板22的紧密连接,且可以将第二筒体232夹紧在第一筒体231和底板22之间。此外,在保证第一筒体231与底板22之间连接强度的同时还可以降低成本。可选地,紧固件为螺钉或者螺栓等。
例如,参照图2,底板22上设有螺钉柱221,螺钉柱221上形成有第一固定孔2211,第一筒体231上形成有与第一固定孔2211对应的第二固定孔233,紧固件可以穿设在第二固定孔233和第一固定孔2211内,以连接第一筒体231和底板22。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底板22上设有卡扣222,第二筒体232的内壁上设有与卡扣222配合的卡接部。在装配时,可以将卡扣222卡接在卡接部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卡接部可以为形成在第二筒体232内壁上的卡接筋2321,卡扣222可以卡接在卡接筋2321的上表面上。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卡接部也可以为形成在第二筒体232上卡接槽,卡扣222可以卡接在卡接槽内。由此,可以方便地将第二筒体232连接在底板22上,提高了第二筒体232与底板2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出风部件2的外壁上设有向外翻折的翻折结构201,翻折结构201设置在面板1上。具体地,翻折结构201可以抵接在面板1上。由此,可以通过面板1对出风部件2进行支撑,使得出风部件2的位置稳定,且结构简单,加工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翻折结构201包括:第一翻边2011、第二翻边2012和多个滚动件2013。第一翻边2011的一端与筒体23的外壁相连,第一翻边2011的另一端朝向远离筒体23的方向延伸。第一翻边2011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翻边2011和筒体23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或分体结构,当第一翻边2011和筒体23为分体结构时,第一翻边2011和筒体23可通过螺栓连接、卡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
第二翻边2012与第一翻边2011相连,且第二翻边2012与筒体23的外壁相对。多个滚动件2013在筒体23的周向上间隔设置,每个滚动件2013的两端分别可转动的连接第二翻边2012和筒体23的外壁。面板1包括支撑筋12,支撑筋12环绕安装口11设置,翻折结构201设置在支撑筋12上并能够相对支撑筋12转动。
其中,本申请中的“多个”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具体地,参照图4和4b,滚动件2013可以包括滚动部2013a,滚动部2013a可以大体形成为圆柱形。滚动部2013a的轴向两端分别设有滚动轴2013b,筒体23和第二翻边2012上分别设有与滚动轴2013b配合的轴孔,滚动轴2013b可转动地设在轴孔内。由此,通过设置滚动件2013,使得滚动件2013与支撑筋12滚动配合,从而可以使得翻折结构201与支撑筋12之间摩擦力为滚动摩擦力,极大地减小了翻折结构201与支撑筋12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减小了翻折结构201与支撑筋12之间的磨损,且降低了出风部件2转动时产生的噪音。
进一步地,滚动部2013a上设有环形的限位凹槽2013c,支撑筋12可以伸入限位凹槽2013c内与限位凹槽2013c配合。由此,可以使得滚动部2013a与支撑筋12的配合更加稳定,避免滚动部2013a与支撑筋12脱离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7所示,出风装置100的外壁上设有贯通口,贯通口内设有密封件9,密封件9上设有与穿线通道282a连通的穿出孔91,线束7自穿出孔91穿出出风装置100且线束7与穿出孔91过盈配合。由此,可以将第一驱动机构4的线束7从出风部件2内引出,以将第一驱动机构4的线束7与电控盒8相连,同时可以提高出风装置100的密封性,避免气流从贯通口流出。
可选地,密封件9为橡胶件或硅胶件。橡胶件和硅胶件的密封性能好,且装配方便、成本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筒体23上设有台阶部23a,第一驱动机构4安装在台阶部23a上。参照图1和图2,筒体23与底板22之间可以限定出出风通道。筒体23具有第一部分2311和第二部分2312,第一部分2311可以设在第二部分2312的上方,第一部分2311的外径小于第二部分2312的外径以在第一部分2311和第二部分2312之间形成台阶部23a。由此,可以方便地将第一驱动机构4安装在出风部件2上,降低了出风部件2的装配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出风装置100还包括联动机构5,联动机构5包括彼此啮合的驱动齿轮51和传动齿轮52,驱动齿轮51与第一驱动机构4相连,传动齿轮52与导风部件3相连。
具体地,当第一驱动机构4工作时,第一驱动机构4可以带动驱动齿轮51转动,由于驱动齿轮51与传动齿轮52啮合,驱动齿轮51转动时,可以带动传动齿轮52转动,进而带动导风部件3转动。由此,通过设置联动机构5,可以方便地驱动导风部件3转动,且可以通过调整传动齿轮52的设置位置以及传动齿轮52和驱动齿轮51的尺寸,改变第一驱动机构4的安装位置,降低了第一驱动机构4的安装难度,并使得第一驱动机构4的安装位置更加灵活。
可选地,参照图2,传动齿轮52可以与导风部件3一体成型。由此,可以简化导风部件3的装配步骤,且可以提高传动齿轮52和导风部件3之间的连接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筒体23的内壁上设有限位板24,限位板24与筒体23的内壁之间限定出容置腔241,具体地,参照图4b,容置腔241的下端敞开,驱动齿轮51设在容置腔241内。
由此,通过在筒体23内限定出容置腔241,并将驱动齿轮51设置在容置腔241内,可以通过容置腔241对驱动齿轮51进行限位,减小驱动齿轮51转动过程中的晃动,从而可以提高导风部件3转动过程的平稳性,降低了导风部件3转动过程的噪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筒体23上设有装配孔25,联动机构5还包括连接轴53,连接轴53穿设在装配孔25内,且连接轴53的一端与驱动齿轮51相连,连接轴53的另一端与第一驱动机构4相连。参照图4b,装配孔25为贯穿筒体23的贯通孔。驱动齿轮51的中部设有连接孔,连接轴53的一端可以伸入连接孔内与连接孔相连。可选地,连接轴53与连接孔过盈配合。由此,通过设置连接轴53,可以方便地实现第一驱动结构和驱动齿轮51之间的连接,且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其中,第一驱动机构4包括第一驱动件41,第一驱动件41可以直接与连接轴53相连,或者第一驱动件41也可以通过连接在第一驱动件41和连接轴53之间的中间结构相连。
例如,在图7a的示例中,第一驱动机构4为第一驱动件41,第一驱动件41具有驱动轴411,连接轴53上可以设置配合孔531,驱动轴411可以伸入配合孔531内与配合孔531相连。可选地,驱动轴411与配合孔531可以过盈配合。由此,可以方便地实现第一驱动机构4与连接轴53之间的连接。
又如,在图4a的示例中,第一驱动机构4包括:第一驱动件41和联动齿轮组42,联动齿轮组42包括多个啮合配合的联动齿轮421,联动齿轮组42连接在第一驱动件41和驱动齿轮51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指的是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联动齿轮组42可以包括两个、三个、四个等啮合配合的联动齿轮421。
具体地,联动齿轮组42中的其中一个联动齿轮421可以与第一驱动件41相连,联动齿轮组42中的另一个联动齿轮421可以与连接轴53相连。当第一驱动件41工作时,第一驱动件41可以带动与第一驱动件41相连的联动齿轮421转动,该联动齿轮421转动时带动其他联动齿轮421转动,联动齿轮组42可以带动连接轴53相连,连接轴53转动时带动驱动齿轮51转动,驱动齿轮51转动时带动传动齿轮52转动,进而带动导风部件3转动。
由此,通过设置联动齿轮组42,可以方便地驱动导风部件3转动,且可以增大第一驱动件41与驱动齿轮51之间的热传导距离,从而可以减少传递至第一驱动件41之间的热量,进一步地减小了出风部件2内的温度对第一驱动件41的影响,提高了第一驱动件41的可靠性,延长了第一驱动件41的使用寿命。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联动齿轮组42包括两个联动齿轮421。为方便描述,将两个联动齿轮421中的其中一个联动齿轮421称为“第一联动齿轮”,并将两个联动齿轮421中的另一个联动齿轮421称为“第二联动齿轮”。参照图4和图4a,第一驱动件41可以与第一联动齿轮相连,第二联动齿轮可以与连接轴53相连。这样,第一驱动件41工作时,第一驱动件41带动第一联动齿轮转动,第一联动齿轮转动时带动第二联动齿轮转动,第二联动齿轮转动时,带动连接轴53转动,连接轴53转动可以电动驱动齿轮51转动,驱动齿轮51转动可以带动传动齿轮52转动,进而带动导风部件3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筒体23的外壁上裹有保温层26。可选地,保温层26可以为保温泡沫或者保温泡棉。具体地,可以在筒体23的整体外壁上均设置保温层26,也可以在筒体23的部分外壁上设置保温层26。由此,可以减小出风部件2的散热,一方面可以减小热量损失,另一方面可以减小出风部件2内气流的温度对第一驱动机构4的影响,有效地保护了第一驱动机构4,延长了第一驱动机构4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进一步实施例中,出风部件2内设有导风件27。参照图2和图8,导风件27可以环绕在出风部件2的内壁上。具体地,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导风件27的内壁面朝向靠近出风部件2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由此,可以增大出风口21处气流的流速,从而可以增大送风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出风装置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通过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出风装置100,通过在出风部件2内设置穿线支架28,并使得穿线通道282a的中心轴线与出风部件2的旋转轴线重合,在出风部件2转动时,可以避免第一驱动机构4的线束7缠绕打结,进而可以避免线束7断裂,提高了出风装置100的可靠性。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设备可以为空调器。例如,浴室空调器、浴霸、卫浴空调器、厨房空调器等。空调器可以安装在浴室、厨房内等。
空气调节设备可以安装于室内的吊顶面。此时空气调节设备可以位于吊顶限定出的空间内,使得浴室空气调节设备不占用房间内空间,即空气调节设备不会占用用户活动空间,同时便于保证室内的美观整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面板,所述面板上形成有安装口;
出风部件,所述出风部件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安装口处,所述出风部件上设有出风口;
导风部件,所述导风部件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出风口处;
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导风部件相连以驱动所述导风部件转动;
穿线支架,所述穿线支架设在所述出风部件内,所述穿线支架包括支撑架和穿线管,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出风部件相连,所述穿线管设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穿线管内设有穿线通道,所述穿线通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出风部件的旋转轴线重合,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线束穿设在所述穿线通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在所述支撑架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线束设置于所述支撑架并穿设在所述穿线通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上设有与所述穿线通道连通的连通通道,所述线束自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依次穿设所述连通通道和所述穿线通道;或,所述支撑架设有与所述穿线通道连通的第一穿线孔,所述线束自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依次穿设所述第一穿线孔和所述穿线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件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出风口;和
筒体,所述筒体环绕在所述底板的外周,所述筒体与所述底板可拆卸地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包括: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夹设在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底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底板通过紧固件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设有卡扣,所述第二筒体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卡扣配合的卡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件的外壁上设有向外翻折的翻折结构,所述翻折结构设置在所述面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折结构包括:
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的一端与所述出风部件的外壁相连,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筒体的方向延伸;
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一翻边相连,且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筒体的外壁相对;
多个滚动件,多个所述滚动件在所述筒体的周向上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滚动件的两端分别可转动的连接所述第二翻边和所述筒体的外壁;
所述面板包括支撑筋,所述支撑筋环绕所述安装口设置,所述翻折结构设置在所述支撑筋上并能够相对所述支撑筋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的外壁上设有贯通口,所述贯通口内设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上设有与所述穿线通道连通的穿出孔,所述线束自所述穿出孔穿出所述出风装置且所述线束与所述穿出孔过盈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出风部件外部,所述出风部件的侧壁开设有穿入孔,所述线束自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依次穿设所述穿入孔和所述穿线通道。
12.一种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装置。
CN202121411057.2U 2021-06-24 2021-06-24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Active CN2152604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11057.2U CN215260457U (zh) 2021-06-24 2021-06-24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11057.2U CN215260457U (zh) 2021-06-24 2021-06-24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60457U true CN215260457U (zh) 2021-12-21

Family

ID=79482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11057.2U Active CN215260457U (zh) 2021-06-24 2021-06-24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604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29385B1 (en) Air conditioner
JP5436981B2 (ja) 壁掛け型空気調和装置
SG177714A1 (en) Wall-mounted type air conditioner
CN106152261B (zh) 空调器室内机
KR20090102932A (ko) 환기덕트의 디퓨저
CN215260457U (zh)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CN209763322U (zh) 窗式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及窗式空调器
CN211667920U (zh) 进排风组件及整体式空调
CN215260428U (zh) 风管接头组件、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JP2005257142A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CN113091290A (zh) 导风结构、空调器以及导风方法
CN215260456U (zh)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CN113310207A (zh)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设备
CN20994453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463238U (zh) 风管机
CN220135692U (zh) 一种排风管转接组件及空调
CN207438738U (zh) 天花机
CN220562504U (zh) 顶置式空调和车辆
JP4098704B2 (ja) 風向変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112781209B (zh) 一种驱动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4468939U (zh) 一种空调柜机及包括其的空调器
CN22085233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514123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6897748U (zh) 空调挡风板
CN217844191U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