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68183U - 一种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768183U CN203768183U CN201420102486.5U CN201420102486U CN203768183U CN 203768183 U CN203768183 U CN 203768183U CN 201420102486 U CN201420102486 U CN 201420102486U CN 203768183 U CN203768183 U CN 2037681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wage
- upholder
- tube
- partition
- tren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污水收集池、厌氧处理池、污泥沉淀池、净化池和湿地,所述厌氧处理池与污泥沉淀池之间通过雨污分流装置连通;所述雨污分流装置包括沟道和隔断支撑物,所述隔断支撑物将沟道分隔为雨水明沟与污水暗沟,实现了雨污分流,减少了生活污水的总量;污水收集池内利用三通管过滤,不会发生堵塞现象,清洗方便,提高了生活污水处理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多年来,边远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环境卫生的整治受地理条件、经济因素和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生活污水处理方式比较落后。尤其是大多数散居农户,如果参照集中居住的模式建设污水处理系统,不仅投入大,而且效益差。现如今大多散居农户一般将生活污水、人畜粪便引入半开放式的蓄污池中进行简单的厌氧处理,然后利用自然地形和开放式排污渠汇入低洼地带。这种处理及排放方式往往导致污水漫流,臭气外溢,不仅污染环境,且易滋生病菌。如遇大雨,雨水还会进入开放式的蓄污池和开放式的排污渠,增加污水排放量,其影响更为严重。因此农村生活污水都要纳入到统一进行处理,其处理装置一般包括包括污水收集池、厌氧处理池、污泥沉淀池、净化池和湿地,将各用户的生活污水集中到污水收集池进行过滤,然后将过滤后的污通入厌氧消化池进行分解,分解后的污水进入沉淀池内沉淀,将沉淀后的污水进一步进行生态净化处理,使净后的污水到排污标准。现有的污水收集池中使用格栅网过滤,容易堵塞,且清洗困难。
中国专利号为:CN201120418788.X的一种雨污分流装置的实用新型,本雨污分流装置包括:雨污合流管、截流井、截污管、雨水排放管,截流井内设置两个平行固定轴,其中一个固定轴与截污管的中心轴线平行设置且位于截污管的正上方;闸门位于截流框内,闸门与浮筒分别经所述两固定轴连接;雨水排放管出口安装一轻型拍门,其主要是利用浮筒的浮力,在截流井内设置闸板与浮筒连接,来控制污水与雨水的分流,这种装置可应用于城市管网的雨污分流,但对农村生活污水的雨污分流并不并适用,且不简单和方便。
另有中国专利号为:CN201320021857.2公开了一种污水收集池以及包含该污水收集池的污水处理系统。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污水收集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不渗透材料制成的密封的本体;与本体的一端密封结合且与本体相连通的进料管;与本体的另一端密封结合且与本体相连通的出液管;将本体分隔成多个腔体的至少一个隔舱板,将与一端相邻的隔舱板与一端之间的腔体记作进料腔;设置于每个隔舱板上并穿过隔舱板而与隔舱板密封结合的至少一个中间管;设置于进料腔的上方的清理口;以及设置于腔体的上方的至少一个检查口,其中,进料管的一个端部伸出本体,另一端部处于进料腔内并向本体底部延伸,中间管靠近进料管的一端朝向本体底部延伸,靠近出液管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在该专利中每个隔舱板上并穿过隔舱板而与隔舱板密封结合的至少一个中间管,但中间管不能起到过滤的作用。
如何用最少投入获得最佳处理效果,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重点考虑的内容。本实用新型结合山区和丘陵地区的自然地形条件和散居农户的生活方式,设计出一种简单可行的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系统,既符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又满足了农户的实际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该处理系统在污水过滤过程中不会发生堵塞现象,同时使经厌氧处理后的污水通过雨污分流装置进入污水沉淀池,阻隔了雨污合流,大大减少了污水总量,有利于定期清沟,同时清污方便,提高了生活污水处理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污水收集池、厌氧处理池、污泥沉淀池、净化池和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处理池与污泥沉淀池之间通过雨污分流装置连通;所述雨污分流装置包括沟道和隔断支撑物,所述沟道由左沟壁、右沟壁和沟底组成;所述隔断支撑物一端与右沟壁的上部固定,另一端与沟底的中部固定;所述隔断支撑物将沟道分隔为雨水明沟与污水暗沟;所述污水暗沟由右沟壁、隔断支撑物和沟底围成;所述雨水明沟由左沟壁、隔断支撑物和沟底围成;
所述污水收集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上设有进污口和排污口;所述排污口设有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包括上口端、下口端和中口端;所述三通管通过中口端与排污口配合连接,所述三通管的上口端高于进污口的高度,所述三通管的下口端与池体的底部之间设有间隙;所述污水收集池通过排污口与厌氧处理池的底部相通。
所述右沟壁的中上部设有凹槽,沟底的中部设有凹槽,所述隔断支撑物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凹槽中。
所述沟底的凹槽内设有用于紧固隔断支撑物的填塞物,所述填塞物高于沟底的底面。
所述填塞物为泥土、石块或木块。
所述隔断支撑物为具有弹性的竹编支撑物。
所述三通管的中口端套入排污口中,并与排污口配合连接。
所述三通管的下口端与池体的底部之间的间隙为10cm—40cm。
所述三通管的下口端与池体的底部之间的间隙为20cm—30cm。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厌氧处理池与污泥沉淀池通过雨污分流装置连通,其中雨污装置包括沟道和隔断支撑物,所述隔断支撑物一端与右沟壁的上部固定,另一端与沟底的中部固定,所述隔断支撑物将沟道分隔为雨水明沟与污水暗沟;所述右沟壁、隔断支撑物和沟底围成污水暗沟,所述左沟壁、隔断支撑物和沟底形成雨水明沟,下雨时,雨水绝大部分从雨水明沟a区快速通过,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中,能防止下雨时,大量雨水与生少污水汇集,实现了雨污分流,大大减少了生活污水的总量,隔断支撑物易于从右沟壁上拆除,因此可定期清沟、清污方便。
污水收集池中设置的三通管的作用相当于原有污水收集池中的用于过滤的格栅网,所述三通管包括上口端、下口端和中口端;所述三通管通过中口端与排污口配合连接,所述三通管的上口端高于进污口的高度,防止漂浮物从上口端进入三通管,堵塞三通管并影响下级污水处理;所述三通管的下口端与池体的底部之间设有间隙,从进污口进入污水收集池的污水,从三通管的下口端进入并通过中口端相配合的连接的排污口排出进入下级处理,因此从进污口进入到池体中的污水,其中的漂浮物不会通过下端口进入排污口中,更不会堵塞排污口,且漂浮物会漂浮在污水收集池内,通过网兜打捞;或在池内沉积,形成污泥,进而清除;将排污口与厌氧处理池的底部相通,污水进入厌氧处理池中由下而上的翻流,有利于污水在厌氧处理池中进行厌氧处理,因此这种污水集池通过三通管过滤污水收集池内漂浮的杂物,且在过滤过程中不会发生堵塞现象,省去清洗过虑格栅网的工序,提高整个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处理污水的效率。
2、本实用新型中右沟壁的中上部设有凹槽,沟底的中部设有凹槽,所述隔断支撑物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凹槽中,在农村生活污水雨污分流中,便于施工改造,沟底的凹槽内设有用于紧固隔断支撑物的填塞物,所述填塞物高于沟底的底面,防止下雨时,雨水侵入污水暗沟中;同时填塞物为泥土、石块或木块,就地取材,十分简单。
3、本实用新型中隔断支撑物为具有弹性的竹编支撑物,弹性易取,无二次污染,竹编支撑物老化后当地老百姓可作柴禾燃烧。
4、本实用新型中三通管的中口端套入排污口中,并与排污口配合连接,这个过程中三通管的中口端形成了排污口,简化污水收集池。
5、本实用新型三通管的下口端与池体的底部之间的间隙为10cm—40cm,既防止污水收集池内的污泥进入三通管,也能有效让污水从下口端进入三通管进入下级污水处理。其最佳间隙为20cm—30cm。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污水收集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雨污分流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雨污分流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雨污分流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为污水收集池,2为厌氧处理池,3为污泥沉淀池,4为净化池,5为湿地,6为雨污分流装置,11为池体,12为进污口,13为三通管,13A为上口端,13B为下口端,13C中口端,14为污泥,15为污水,61为沟道,62为左沟壁,63为右沟壁,64为沟底,65为隔断支撑物,66、67为凹槽,68为填塞物,a为雨水明沟,b为污水暗沟。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污水收集池1、厌氧处理池2、污泥沉淀池3、净化池4和湿地5,所述厌氧处理池2与污泥沉淀池3之间通过雨污分流装置6连通;所述雨污分流装置6包括沟道61和隔断支撑物65,所述沟道61由左沟壁62、右沟壁63和沟底64组成,所述隔断支撑物65一端与右沟壁63的上部固定,另一端与沟底64的中上部固定,即上述隔断支撑物65将沟道61分隔为雨水明沟a(区)与污水暗沟b(区);上述污水暗沟b由右沟壁63、隔断支撑物65和沟底64围成的通道,所述雨水明沟a由左沟壁62、隔断支撑物65和沟底64围成的通道。下雨时,雨水绝大部分从雨水明沟a区快速通过,防止大量雨水与污水暗沟b中的生少污水汇集,实现了雨污分流,大大减少了生活污水的总量,隔断支撑物65易于从右沟壁63上拆除,因此可定期清沟、清污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右沟壁63的上部(或中上部)设有凹槽66,沟底64的中部设有凹槽67,所述隔断支撑物6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凹槽66、67中。
优选的,所述沟底64的凹槽67内设有用于紧固隔断支撑物的填塞物68,所述填塞物68高于沟底64的底面,所述填塞物68为泥土、石块或木块,防止下雨时,雨水侵入污水暗沟b中;同时填塞物68为泥土、石块或木块,就地取材,十分简单。
进一步优选,所述隔断支撑物65为具有弹性的竹编支撑物,同时将隔断支撑物制成弧形,所述污水暗沟的截面为扇形。弹性的竹编支撑物,弹性易取,无二次污染,竹编支撑物老化后当地老百姓可作柴禾燃烧。
同时对污水收集池1进行了重新设计,污水收集池1包括池体11,在池体11上设有进污口12和排污口,在排污口处设有三通管13,所述三通管13有三个开口,分别为上口端13A、下口端13B和中口端13C;三通管13设在排污口一侧的池体11上,三通管13通过中口端13C与排污口配合连接,将三通管13的中口端13C套入排污口中,并与排污口配合连接,(即中口端13C实质形成了排污口),所述三通管13的上口端13A高于进污口12的高度,防止漂浮物从上口端13A进入三通管,所述三通管13的下口端13B与池体11的底部之间设有间隙;污水收集池1通过排污口与厌氧处理池2的底部相通,污水15进入厌氧处理池2中由下而上的翻流,有利于污水在厌氧处理池2中进行厌氧处理;三通管的下口端与池体的底部之间的间隙为10cm—40cm。其工作原理是:从进污口12进入污水收集池的污水15,从三通管的下口端13B进入并通过中口端13C相配合的连接的排污口排出进入厌氧处理池2中进行处理,因此从进污口12进入到池体中的污水15,其中的漂浮物不会通过下端口3B进入排污口中,更不会堵塞排污口,且漂浮物会漂浮在污水收集池1内,通过网兜打捞;或在池内沉积,形成污泥4,进而清除;因此这种污水集池通过三通管过滤污水收集池内漂浮的杂物,且在过滤过程中不会发生堵塞现象,省去清洗过虑格栅网的工序,提高了生活污水处理的效率。
实施例2
如图1、图2、图4所示,一种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污水收集池1、厌氧处理池2、污泥沉淀池3、净化池4和湿地5,所述厌氧处理池2与污泥沉淀池3之间通过雨污分流装置6连通;所述雨污分流装置6包括沟道61和隔断支撑物65,所述沟道61由左沟壁62、右沟壁63和沟底64组成,所述隔断支撑物65一端与右沟壁63的上部固定,另一端与沟底64的中上部固定,即上述隔断支撑物65将沟道61分隔为雨水明沟a(区)与污水暗沟b(区);上述污水暗沟b由右沟壁63、隔断支撑物65和沟底64围成的通道,所述雨水明沟a由左沟壁62、隔断支撑物65和沟底64围成的通道。下雨时,雨水绝大部分从雨水明沟a区快速通过,防止大量雨水与污水暗沟b中的生少污水汇集,实现了雨污分流,大大减少了生活污水的总量,隔断支撑物65易于从右沟壁63上拆除,因此可定期清沟、清污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右沟壁63的上部(或中上部)设有凹槽66,沟底64的中部设有凹槽67,所述隔断支撑物6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凹槽66、67中。
优选的,所述沟底64的凹槽67内设有用于紧固隔断支撑物的填塞物68,所述填塞物68高于沟底64的底面,所述填塞物68为泥土、石块或木块,防止下雨时,雨水侵入污水暗沟b中;同时填塞物68为泥土、石块或木块,就地取材,十分简单。
进一步优选,所述隔断支撑物65为具有弹性的竹编支撑物,所述隔断支撑物成直面,所述污水暗沟的截面为三角形。弹性的竹编支撑物,弹性易取,无二次污染,竹编支撑物老化后当地老百姓可作柴禾燃烧。
同时对污水收集池1进行了重新设计,污水收集池1包括池体11,在池体11上设有进污口12和排污口,在排污口处设有三通管13,所述三通管13有三个开口,分别为上口端13A、下口端13B和中口端13C;三通管13设在排污口一侧的池体11上,三通管13通过中口端13C与排污口配合连接,将三通管13的中口端13C套入排污口中,并与排污口配合连接,(即中口端13C实质形成了排污口),所述三通管13的上口端13A高于进污口12的高度,防止漂浮物从上口端13A进入三通管,所述三通管13的下口端13B与池体11的底部之间设有间隙;污水收集池1通过排污口与厌氧处理池2的底部相通,污水15进入厌氧处理池2中由下而上的翻流,有利于污水在厌氧处理池2中进行厌氧处理;三通管的下口端与池体的底部之间的间隙为20cm—30cm。其工作原理是:从进污口12进入污水收集池的污水15,从三通管的下口端13B进入并通过中口端13C相配合的连接的排污口排出进入厌氧处理池2中进行处理,因此从进污口12进入到池体中的污水15,其中的漂浮物不会通过下端口3B进入排污口中,更不会堵塞排污口,且漂浮物会漂浮在污水收集池1内,通过网兜打捞;或在池内沉积,形成污泥4,进而清除;因此这种污水集池通过三通管过滤污水收集池内漂浮的杂物,且在过滤过程中不会发生堵塞现象,省去清洗过虑格栅网的工序,提高了生活污水处理的效率。
实施例3
如图1、图2、图5所示,一种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污水收集池1、厌氧处理池2、污泥沉淀池3、净化池4和湿地5,所述厌氧处理池2与污泥沉淀池3之间通过雨污分流装置6连通;所述雨污分流装置6包括沟道61和隔断支撑物65,所述沟道61由左沟壁62、右沟壁63和沟底64组成,所述隔断支撑物65一端与右沟壁63的上部固定,另一端与沟底64的中上部固定,即上述隔断支撑物65将沟道61分隔为雨水明沟a(区)与污水暗沟b(区);上述污水暗沟b由右沟壁63、隔断支撑物65和沟底64围成的通道,所述雨水明沟a由左沟壁62、隔断支撑物65和沟底64围成的通道。下雨时,雨水绝大部分从雨水明沟a区快速通过,防止大量雨水与污水暗沟b中的生少污水汇集,实现了雨污分流,大大减少了生活污水的总量,隔断支撑物65易于从右沟壁63上拆除,因此可定期清沟、清污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右沟壁63的上部(或中上部)设有凹槽66,沟底64的中部设有凹槽67,所述隔断支撑物6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凹槽66、67中。
优选的,所述沟底64的凹槽67内设有用于紧固隔断支撑物的填塞物68,所述填塞物68高于沟底64的底面,所述填塞物68为泥土、石块或木块,防止下雨时,雨水侵入污水暗沟b中;同时填塞物68为泥土、石块或木块,就地取材,十分简单。
进一步优选,所述隔断支撑物65为具有弹性的竹编支撑物,所述隔断支撑物成直角转角面,所述污水暗沟的截面为长方形。弹性的竹编支撑物,弹性易取,无二次污染,竹编支撑物老化后当地老百姓可作柴禾燃烧。
同时对污水收集池1进行了重新设计,污水收集池1包括池体11,在池体11上设有进污口12和排污口,在排污口处设有三通管13,所述三通管13有三个开口,分别为上口端13A、下口端13B和中口端13C;三通管13设在排污口一侧的池体11上,三通管13通过中口端13C与排污口配合连接,将三通管13的中口端13C套入排污口中,并与排污口配合连接,(即中口端13C实质形成了排污口),所述三通管13的上口端13A高于进污口12的高度,防止漂浮物从上口端13A进入三通管,所述三通管13的下口端13B与池体11的底部之间设有间隙;污水收集池1通过排污口与厌氧处理池2的底部相通,污水15进入厌氧处理池2中由下而上的翻流,有利于污水在厌氧处理池2中进行厌氧处理;三通管的下口端与池体的底部之间的间隙为30cm。其工作原理是:从进污口12进入污水收集池的污水15,从三通管的下口端13B进入并通过中口端13C相配合的连接的排污口排出进入厌氧处理池2中进行处理,因此从进污口12进入到池体中的污水15,其中的漂浮物不会通过下端口3B进入排污口中,更不会堵塞排污口,且漂浮物会漂浮在污水收集池1内,通过网兜打捞;或在池内沉积,形成污泥4,进而清除;因此这种污水集池通过三通管过滤污水收集池内漂浮的杂物,且在过滤过程中不会发生堵塞现象,省去清洗过虑格栅网的工序,提高了生活污水处理的效率。
Claims (8)
1.一种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污水收集池、厌氧处理池、污泥沉淀池、净化池和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处理池与污泥沉淀池之间通过雨污分流装置连通;所述雨污分流装置包括沟道和隔断支撑物,所述沟道由左沟壁、右沟壁和沟底组成;所述隔断支撑物一端与右沟壁的上部固定,另一端与沟底的中部固定;所述隔断支撑物将沟道分隔为雨水明沟与污水暗沟;所述污水暗沟由右沟壁、隔断支撑物和沟底围成;所述雨水明沟由左沟壁、隔断支撑物和沟底围成;
所述污水收集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上设有进污口和排污口;所述排污口设有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包括上口端、下口端和中口端;所述三通管通过中口端与排污口配合连接,所述三通管的上口端高于进污口的高度,所述三通管的下口端与池体的底部之间设有间隙;所述污水收集池通过排污口与厌氧处理池的底部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沟壁的中上部设有凹槽,沟底的中部设有凹槽,所述隔断支撑物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凹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沟底的凹槽内设有用于紧固隔断支撑物的填塞物,所述填塞物高于沟底的底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塞物为泥土、石块或木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支撑物为具有弹性的竹编支撑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管的中口端套入排污口中,并与排污口配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管的下口端与池体的底部之间的间隙为10cm—40c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管的下口端与池体的底部之间的间隙为20cm—30c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102486.5U CN203768183U (zh) | 2014-03-07 | 2014-03-07 | 一种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102486.5U CN203768183U (zh) | 2014-03-07 | 2014-03-07 | 一种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768183U true CN203768183U (zh) | 2014-08-13 |
Family
ID=51285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102486.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68183U (zh) | 2014-03-07 | 2014-03-07 | 一种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768183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87556A (zh) * | 2014-03-07 | 2014-05-14 | 西华师范大学 | 一种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系统 |
CN105565595A (zh) * | 2015-12-19 | 2016-05-11 | 云南大学 | 一种削减农田排水污染物的双层沟渠处理系统 |
-
2014
- 2014-03-07 CN CN201420102486.5U patent/CN20376818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87556A (zh) * | 2014-03-07 | 2014-05-14 | 西华师范大学 | 一种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系统 |
CN103787556B (zh) * | 2014-03-07 | 2016-02-10 | 西华师范大学 | 一种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系统 |
CN105565595A (zh) * | 2015-12-19 | 2016-05-11 | 云南大学 | 一种削减农田排水污染物的双层沟渠处理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08448A (zh) | 合流制管网旱流污水及初期雨水多功能截流井 | |
CN111003893A (zh) | 一种新农村污水处理灌溉的系统和处理方法 | |
CN100400439C (zh) | 一种用于处理污水的人工湿地 | |
CN202689172U (zh) | 合流制管网旱流污水及初期雨水多功能截流井 | |
CN203768183U (zh) | 一种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
CN103641282B (zh) |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地表慢速渗滤土地处理的方法 | |
CN103215985B (zh) | 基于雨污二次分流的小区雨水利用系统 | |
CN108751649A (zh) | 一种具有对农村污水处理剩余污泥的处理系统 | |
CN101875513A (zh) | 一种清除生活污水中Cr6+的方法及其装置 | |
CN103693817A (zh) | 一种厨卫垃圾及污水处理方法及其集成处理装置 | |
CN103787556B (zh) | 一种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系统 | |
CN109851054A (zh) | 一种上行式深水垂直流人工湿地 | |
CN109778984A (zh) |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收集及处理系统 | |
CN105417859A (zh) | 一种用于雨污径流污染治理的雨水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 |
CN212403875U (zh) | 一种清水产流护坡系统 | |
CN203769042U (zh) |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 |
CN105481098B (zh) | 一种生态种植池及生态化粪系统 | |
CN203769041U (zh) | 一种雨污分流装置 | |
CN203768182U (zh) |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 |
CN202370081U (zh) | 过滤、收集杂物的雨水收集井 | |
CN202643457U (zh) | 一种多功能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 |
CN203113501U (zh) | 一种过滤导流池 | |
CN202689163U (zh) | 分建式雨水调蓄系统 | |
CN211420757U (zh) | 侧向连接于透水步道的路边过滤排水槽 | |
CN206110515U (zh) | 一种雨水收集净化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13 Termination date: 20150307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