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40815U - 一种气动式喷射阀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动式喷射阀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540815U CN203540815U CN201320679394.9U CN201320679394U CN203540815U CN 203540815 U CN203540815 U CN 203540815U CN 201320679394 U CN201320679394 U CN 201320679394U CN 203540815 U CN203540815 U CN 20354081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ve body
- main valve
- striker
- cooling duct
- pist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点胶设备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气动式喷射阀,供气装置提供气体,电磁阀控制打开主阀体的进气通道和关闭主阀体的冷却通道,控制气体先进入主阀体的进气通道,进气通道的出气口位于活塞的下方,气体推动活塞向上运动,活塞带动撞针也向上运动;撞针运动至一定高度,供气装置停止提供气体,电磁阀再控制打开主阀体的冷却通道,预紧调节装置使活塞复位,撞针在闭合的瞬间将涂料射出,活塞将位于活塞空腔内的气体通过冷却通道排出,由于冷却通道分布于主阀体内部的不同侧面,气体在排出的过程中可带走主阀体的热量,达到主阀体散热的目的,无需通过其它介质即可对自身进行散热,结构简单,且散热效果显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点胶设备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气动式喷射阀。
背景技术
流体点胶技术是微电子封装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可以构造形成点、线、面(涂敷)及各种图形,大量应用于芯片固定、封装倒扣和芯片涂敷。这项技术以受控的方式对流体进行精确分配,可将理想大小的流体(焊剂、导电胶、环氧树脂和粘合剂等)转移到工件(芯片、电子元件等)的合适位置,以实现元器件之间机械或电气的连接,该技术要求点胶系统操作性能好、点胶速度高且点出的胶点一致性好且精度高。随着封装产业的发展,点胶技术也逐渐由接触式点胶向无接触式(喷射)点胶转变。
现有技术的喷射阀通过供气装置带动活塞运动,活塞进一步带动撞针来回撞击点胶,活塞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现有技术的喷射阀对阀体的散热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均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气动式喷射阀,气体带动活塞运动进行点胶动作后,再利用该气体对主阀体作进一步的散热,无需借助外界物质即可对自身进行冷却,结构简单,散热效果显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气动式喷射阀,包括主阀体,所述主阀体的下端设置有喷嘴组件,所述主阀体的上端设置有出胶量调节装置,所述主阀体的旁侧连接有为喷嘴组件供料的供料装置,所述主阀体的另一旁侧连接有供气装置,所述主阀体与喷嘴组件的内部设置有撞针,所述撞针与出胶量调节装置连接,所述供气装置与主阀体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主阀体进气与出气的电磁阀,所述撞针的上端连接有活塞;所述主阀体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活塞的活塞空腔,所述活塞与活塞空腔密封连接;所述主阀体开设有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连通于电磁阀与活塞空腔之间,所述进气通道的出气口位于活塞的下方;所述主阀体开设有用于冷却主阀体的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与电磁阀、进气通道、活塞空腔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主阀体设置有用于容置撞针的撞针通道,所述冷却通道包括第一冷却通道、第二冷却通道和第三冷却通道,所述第一冷却通道、第二冷却通道和第三冷却通道分别开设于主阀体的三个不同侧面;所述第一冷却通道、第二冷却通道和第三冷却通道分别通过撞针通道相互连通;所述撞针通道与活塞空腔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密封件,所述撞针通道与喷嘴组件组件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密封件。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冷却通道通过电磁阀与进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和第三冷却通道的侧面均设置有冷却空腔,所述第二冷却通道、第三冷却通道分别与各自邻近的冷却空腔连通,每个冷却空腔的外侧面均连接有消音板。
作为优选,所述喷嘴与撞针之间设置有撞击座,所述撞击座与撞针的接触面为锥形凹面。
作为优选,所述喷嘴组件包括喷嘴主体和喷嘴,所述喷嘴设置于喷嘴主体的前端,所述撞针与喷嘴主体的内部留有涂料间隙,所述喷嘴主体与主阀体的连接处设置有锁紧圈,所述喷嘴主体通过锁紧圈与主阀体固定连接;所述喷嘴主体的旁侧开设有进料孔,所述进料孔与涂料间隙连通,所述供料装置的出料口与进料孔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供料装置包括供料斗,导管和出料接头,所述供料斗通过固定架与主阀体固定连接,所述导管连通于供料斗与出料接头之间,所述出料接头连接于进料孔。
作为优选,所述撞针上方设置有撞针座;所述出胶量调节装置包括行程调节装置和预紧调节装置,所述预紧调节装置与撞针座之间抵接有预紧弹簧;所述行程调节装置设置于预紧调节装置的上方,用于控制撞针的行程。
作为优选,所述撞针通道设置有防止撞针左右晃动的定位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一种气动式喷射阀,供气装置提供气体,电磁阀控制打开主阀体的进气通道和关闭主阀体的冷却通道,控制气体先进入主阀体的进气通道,由于进气通道的出气口位于活塞的下方,气体推动活塞向上运动,活塞带动撞针也向上运动;撞针运动至一定高度,供气装置停止提供气体,电磁阀再控制打开主阀体的冷却通道,活塞空腔的密封状态打破后,预紧调节装置的预紧弹簧使活塞复位,活塞将位于活塞空腔内的气体通过冷却通道排出,由于冷却通道分布于主阀体内部的不同侧面,气体在排出的过程中可带走主阀体所产生的热量,达到主阀体散热的目的,无需通过其它介质即可对自身进行散热,在简化自身结构的同时,还节约工作运行成本,且散热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沿图2中 A-A线的剖切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主阀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沿图5中 B-B线的剖切视图。
图7为图5的左视图。
图8为沿图7中 C-C线的剖切视图。
附图标记包括:
1—主阀体 10—撞击座 11—撞针 12—活塞
13—活塞空腔 14—进气通道 15—冷却通道 151—第一冷却通道
152—第二冷却通道 153—第三冷却通道 16—撞针通道
17—第一密封件 18—第二密封件 19—冷却空腔
20—消音板 2—喷嘴组件 21—喷嘴主体 22—喷嘴
23—涂料间隙 24—锁紧圈 25—撞针座 3—出胶量调节装置
31—行程调节装置 32—预紧调节装置 321—预紧弹簧
4—供料装置 41—供料斗 42—导管 43—出料接头
5—供气装置 6—电磁阀 7—定位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气动式喷射阀,包括主阀体1,所述主阀体1的下端设置有喷嘴组件2,所述主阀体1的上端设置有出胶量调节装置3,所述主阀体1的旁侧连接有为喷嘴组件2供料的供料装置4,所述主阀体1的另一旁侧连接有供气装置5,所述主阀体1与喷嘴组件2的内部设置有撞针11,所述撞针11与出胶量调节装置3连接,所述供气装置5与主阀体1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主阀体1进气与出气的电磁阀6,所述撞针11的上端连接有活塞12;所述主阀体1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活塞12的活塞空腔13,所述活塞12与活塞空腔13密封连接;所述主阀体1开设有进气通道14,所述进气通道14连通于电磁阀6与活塞空腔13之间,所述进气通道14的出气口位于活塞12的下方;所述主阀体1开设有用于冷却主阀体1的冷却通道15,所述冷却通道15与电磁阀6、进气通道14、活塞空腔13连通。供气装置5提供气体,电磁阀6控制打开主阀体1的进气通道14和关闭主阀体1的冷却通道15,控制气体先进入主阀体1的进气通道14,由于进气通道14的出气口位于活塞12的下方,气体推动活塞12向上运动,活塞12带动撞针11也向上运动;撞针11运动至一定高度,供气装置5停止提供气体,电磁阀6再控制打开主阀体1的冷却通道15,活塞空腔13的密封状态打破后,预紧调节装置32的预紧弹簧321使活塞12复位,撞针11与喷嘴组件2发生碰撞,在闭合的瞬间将涂料以滴胶状通过喷嘴22射出。活塞12在下行过程中,将位于活塞空腔13内的气体通过冷却通道15排出,由于冷却通道15分布于主阀体1内部的不同侧面,气体在排出的过程中可带走主阀体1所产生的热量,达到主阀体1散热的目的,无需通过其它介质即可对自身进行散热,在简化自身结构的同时,还节约工作运行成本,且散热效果显著。
如图5-8所示,本实施例的主阀体1设置有用于容置撞针11的撞针通道16,所述冷却通道15包括第一冷却通道151、第二冷却通道152和第三冷却通道153,所述第一冷却通道151、第二冷却通道152和第三冷却通道153分别开设于主阀体1的三个不同侧面;所述第一冷却通道151、第二冷却通道152和第三冷却通道153分别通过撞针通道16相互连通;所述撞针通道16与活塞空腔13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密封件17,所述撞针通道16与喷嘴组件2组件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密封件18。
通过第一密封件17的密封,气体不能由活塞空腔13进入撞针通道16,使活塞空腔13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使进入活塞空腔13的气体有足够的气压将活塞12顶起,活塞12带动撞针11上行,进行后续的点胶动作。活塞12下行压缩活塞空腔13内的气体,气体经电磁阀6进入第一冷却通道151,然后通过撞针通道16,由于第二密封件18设置于撞针通道16与喷嘴组件2组件的连接处,气体不能进入喷嘴组件2组件,而分别进入第二冷却通道152和第三冷却通道153,气体经过上述通道将主阀体1产生的热量排出外部,达到散热的目的。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冷却通道151通过电磁阀6与进气通道14连通,所述第二冷却通道152和第三冷却通道153所处的侧面均设置有冷却空腔19,所述第二冷却通道152、第三冷却通道153分别与各自的冷却空腔19连通,每个冷却空腔19的外侧面均连接有消音板20。电磁阀6控制通道的闭合,使活塞12压缩出来的气体由进气通道14分别进入各自冷却通道15,由于第二冷却通道152和第三冷却通道153均设置有冷却空腔19,气体由第一冷却通道151进入撞针通道16,再通过第二冷却通道152和第三冷却通道153分别进入各自的冷却空腔19,气体最后由冷却空腔19经过消音板20排出,对由于冷却空腔19占据主阀体1较大的面积,增大了气体与主阀体1的接触面积,使气体能够带走主阀体1更多的热量,散热效果更佳,消音板20减少气体排出时的噪音。
本实施例的喷嘴组件2包括喷嘴主体21和喷嘴22,所述喷嘴22设置于喷嘴主体21的前端,所述撞针11与喷嘴主体21的内部留有涂料间隙23,所述喷嘴主体21与主阀体1的连接处设置有锁紧圈24,所述喷嘴主体21通过锁紧圈24与主阀体1固定连接;所述喷嘴主体21的旁侧开设有进料孔,所述进料孔与涂料间隙23连通,所述供料装置4的出料口与进料孔连通。供料装置4将涂料由进料孔进入涂料间隙23,当撞针11上升时,涂料进入喷嘴22,当撞针11下降与喷嘴22产生撞击时,涂料从喷嘴22迅速射出。
本实施例所述喷嘴22与撞针11之间设置有撞击座25,所述撞击座25与撞针11的接触面为锥形凹面。撞击座25的撞击面采用锥形凹面可以增大撞击时的爆炸力,增加了涂料的喷射速度。
本实施例的供料装置4包括供料斗41,导管42和出料接头43,所述供料斗41通过固定架与主阀体1固定连接,所述导管42连通于供料斗41与出料接头43之间,所述出料接头43连接于进料孔。供料斗41与主阀体1固定于一体,使喷射阀的结构更加紧凑,满足自身的供料需求。
作为优选,所述撞针11上方设置有撞针座10;所述出胶量调节装置3包括行程调节装置31和预紧调节装置32,所述预紧调节装置32与撞击座10之间抵接有预紧弹簧321;所述行程调节装置31设置于预紧调节装置32的上方,用于控制撞针11的行程。活塞12上升过程中,撞针11推动撞针座10,撞针座10进一步压缩预紧弹簧321,通过调节预紧弹簧321可以控制撞针11上升的高度,从而控制撞针11与喷嘴22之间的间隙,控制喷嘴22的出胶量。同样压力的气体,预紧弹簧321的弹力越大,撞针11上升的高度越小;预紧弹簧321的弹力越小,撞针11上升的高度越大,达到控制喷嘴22的出胶量的目的。行程调节装置31也可以控制撞针11的行程,可达到控制喷嘴22的出胶量的目的。
作为优选,所述撞针通道16设置有防止撞针11左右晃动的定位套7,避免撞针11在撞击过程中发生晃动,提高喷射的精度。
作为优选,所述喷嘴22的孔径由进料端至出料端逐渐减少,喷嘴22采用收缩孔径的方式设计,可增加涂胶的喷射速度。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8)
1.一种气动式喷射阀,包括主阀体(1),所述主阀体(1)的下端设置有喷嘴组件(2),所述主阀体(1)的上端设置有出胶量调节装置(3),所述主阀体(1)的旁侧连接有为喷嘴组件(2)供料的供料装置(4),所述主阀体(1)的另一旁侧连接有供气装置(5),所述主阀体(1)与喷嘴组件(2)的内部设置有撞针(11),所述撞针(11)与出胶量调节装置(3)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装置(5)与主阀体(1)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主阀体(1)进气与出气的电磁阀(6),所述撞针(11)的上端连接有活塞(12);所述主阀体(1)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活塞(12)的活塞空腔(13),所述活塞(12)与活塞空腔(13)密封连接;
所述主阀体(1)开设有进气通道(14),所述进气通道(14)连通于电磁阀(6)与活塞空腔(13)之间,所述进气通道(14)的出气口位于活塞(12)的下方;所述主阀体(1)开设有用于冷却主阀体(1)的冷却通道(15),所述冷却通道(15)与电磁阀(6)、进气通道(14)、活塞空腔(13)连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动式喷射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阀体(1)设置有用于容置撞针(11)的撞针通道(16),所述冷却通道(15)包括第一冷却通道(151)、第二冷却通道(152)和第三冷却通道(153),所述第一冷却通道(151)、第二冷却通道(152)和第三冷却通道(153)分别开设于主阀体(1)的三个不同侧面;
所述第一冷却通道(151)、第二冷却通道(152)和第三冷却通道(153)分别通过撞针通道(16)相互连通;
所述撞针通道(16)与活塞空腔(13)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密封件(17),所述撞针通道(16)与喷嘴组件(2)组件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密封件(18)。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气动式喷射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151)通过电磁阀(6)与进气通道(14)连通,所述第二冷却通道(152)和第三冷却通道(153)的侧面均设置有冷却空腔(19),所述第二冷却通道(152)、第三冷却通道(153)分别与各自邻近的冷却空腔(19)连通,每个冷却空腔(19)的外侧面均连接有消音板(20)。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动式喷射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组件(2)包括喷嘴主体(21)和喷嘴(22),所述喷嘴(22)设置于喷嘴主体(21)的前端,所述撞针(11)与喷嘴主体(21)的内部留有涂料间隙(23),所述喷嘴主体(21)与主阀体(1)的连接处设置有锁紧圈(24),所述喷嘴主体(21)通过锁紧圈(24)与主阀体(1)固定连接;
所述喷嘴主体(21)的旁侧开设有进料孔,所述进料孔与涂料间隙(23)连通,所述供料装置(4)的出料口与进料孔连通。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气动式喷射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22)与撞针(11)之间设置有撞击座(10),所述撞击座(10)与撞针(11)的接触面为锥形凹面。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气动式喷射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料装置(4)包括供料斗(41),导管(42)和出料接头(43),所述供料斗(41)通过固定架与主阀体(1)固定连接,所述导管(42)连通于供料斗(41)与出料接头(43)之间,所述出料接头(43)连接于进料孔。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动式喷射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撞针(11)上方设置有撞针座(25);所述出胶量调节装置(3)包括行程调节装置(31)和预紧调节装置(32),所述预紧调节装置(32)与撞针座(25)之间抵接有预紧弹簧(321);所述行程调节装置(31)设置于预紧调节装置(32)的上方,用于控制撞针(11)的行程。
8.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气动式喷射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撞针通道(16)设置有防止撞针(11)左右晃动的定位套(7)。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679394.9U CN203540815U (zh) | 2013-10-31 | 2013-10-31 | 一种气动式喷射阀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679394.9U CN203540815U (zh) | 2013-10-31 | 2013-10-31 | 一种气动式喷射阀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540815U true CN203540815U (zh) | 2014-04-16 |
Family
ID=50458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679394.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540815U (zh) | 2013-10-31 | 2013-10-31 | 一种气动式喷射阀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540815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21396A (zh) * | 2013-10-31 | 2014-01-22 | 刘飞 | 一种气动式喷射阀 |
CN106733446A (zh) * | 2016-12-19 | 2017-05-31 | 苏州睿斯合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撞针式点胶装置 |
CN108855657A (zh) * | 2017-05-12 | 2018-11-23 | 诺信公司 | 喷嘴和包括它的涂胶系统 |
-
2013
- 2013-10-31 CN CN201320679394.9U patent/CN203540815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21396A (zh) * | 2013-10-31 | 2014-01-22 | 刘飞 | 一种气动式喷射阀 |
CN103521396B (zh) * | 2013-10-31 | 2016-06-08 | 湖南汉科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气动式喷射阀 |
CN106733446A (zh) * | 2016-12-19 | 2017-05-31 | 苏州睿斯合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撞针式点胶装置 |
CN108855657A (zh) * | 2017-05-12 | 2018-11-23 | 诺信公司 | 喷嘴和包括它的涂胶系统 |
CN108855657B (zh) * | 2017-05-12 | 2021-08-13 | 诺信公司 | 喷嘴和包括它的涂胶系统 |
US11724266B2 (en) | 2017-05-12 | 2023-08-15 | Nordson Corporation | Nozzle and applicator system comprising the same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540805U (zh) | 一种带冷却功能的气动式喷射阀 | |
CN103521396A (zh) | 一种气动式喷射阀 | |
CN203540815U (zh) | 一种气动式喷射阀 | |
CN206304980U (zh) | 一种高速高精度点胶阀 | |
CN207446558U (zh) | 一种压电驱动式热熔胶喷射阀 | |
CN104415883A (zh) | 一种喷射点胶阀及其点胶方法 | |
CN213644733U (zh) | 喷射点胶阀 | |
CN104941875A (zh) | 一种行程可调的非接触式高速喷射阀 | |
CN104399613A (zh) | 一种气助式扇形静电喷头 | |
CN106352010A (zh) | 阻尼力自动调节式油压缓冲器 | |
CN105665223B (zh) | 一种电磁驱动点胶阀 | |
CN107975602B (zh) | 一种流量控制装置 | |
CN103671324B (zh) | 一种用于液力传动机械压力控制的两级控制阀 | |
CN102145320A (zh) | 多点喷射喷嘴 | |
CN220879455U (zh) | 光伏打胶的气动开关阀 | |
CN203963454U (zh) | 打钉机枪头润滑结构 | |
CN207615119U (zh) | 一种压电驱动式微量点胶装置 | |
CN202193071U (zh) | 一种活塞式abs组合阀以及车辆abs系统、车辆 | |
CN204093671U (zh) | 一种喷雾式点胶阀 | |
CN205032335U (zh) | 点胶装置 | |
CN202545915U (zh) | 弹簧抑震零泄漏调节阀 | |
CN203627370U (zh) | 一种用于液力传动机械压力控制的两级控制阀 | |
CN101786067A (zh) | 一种多孔进料式挤压头 | |
CN218190673U (zh) | 一种中高密度流体的单液活塞阀 | |
CN218796954U (zh) | 一种螺杆喷射阀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1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608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