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54886U - 螺旋波纹管 - Google Patents
螺旋波纹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454886U CN203454886U CN201320441444.XU CN201320441444U CN203454886U CN 203454886 U CN203454886 U CN 203454886U CN 201320441444 U CN201320441444 U CN 201320441444U CN 203454886 U CN203454886 U CN 20345488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lical
- groove
- helical groove
- wall
- millimeter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螺旋波纹管,包括管体及其外壁设置的螺旋凹槽,所述管体内壁上形成有与螺旋凹槽相对应的螺旋凸肋,所述管体的外径r为15毫米–50毫米,管体的外径r是螺旋凹槽的螺距d2的2倍–3倍;所述管体管壁的壁厚h1为1.5毫米–3毫米,所述管壁壁厚h1是螺旋凹槽的槽深h2的1.8倍–2.2倍,螺旋凹槽的螺纹宽度d1是其槽深h2的3倍–4倍。本设计不仅热交换效率高,而且机械强度大,可使用于换热器、冷凝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管,尤其涉及螺旋波纹管,具体适用于提高本设计的机械强度和热交换效率。
背景技术
换热管是现有热交换装置的重要零件,国内外大多数换热设备使用的换热管均为圆管或椭圆管。现有换热管的内壁和外壁通常为同轴且平行的圆柱面或椭圆柱面,由于这种换热管的内壁面始终平行于换热管的轴线,使得通过换热管的流体,不易形成紊流,从而影响流体与换热管内壁面的热交换。
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02072683A,申请公布日为2011年5月25日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传热管、热交换器及传热管工件。传热管具有内周面及外周面的主管;以及通过在外周面形成螺旋状的波纹槽从而形成于主管的内周面的螺旋状的凸部,主管的内周面具有凸部的高度分别周期性变化的区域。虽然该发明能使增大换热管的传热效率,但其仍存在以下缺陷:
1、该发明的管壁厚度较小,造成其机械强度较低,易发生形变,无法应用于换热器、冷凝器中。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机械强度低、易形变的问题,提供一种机械强度高、不易形变的螺旋波纹管。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螺旋波纹管,包括管体及其外壁设置的螺旋凹槽,所述管体内壁上形成有与螺旋凹槽相对应的螺旋凸肋,所述管体的外径r为15毫米–50毫米,管体的外径r是螺旋凹槽的螺距d2的2倍–3倍;
所述管体的管壁的壁厚h1为1.5毫米–3毫米,所述管壁的壁厚h1是螺旋凹槽的槽深h2的1.8倍–2.2倍,螺旋凹槽的螺纹宽度d1是其槽深h2的3倍–4倍。
所述管体的外径r为15毫米–18毫米,所述管体的管壁的壁厚h1为1.5毫米,所述管壁的壁厚h1是螺旋凹槽的槽深h2的2倍–2.2倍,螺旋凹槽的螺纹宽度d1是其槽深h2的3倍–3.5倍。
所述管体的外径r为19毫米–27毫米,所述管体的管壁的壁厚h1为2毫米,所述管壁的壁厚h1是螺旋凹槽的槽深h2的1.9倍–2.1倍,螺旋凹槽的螺纹宽度d1是其槽深h2的3.2倍–3.7倍。
所述管体的外径r为28毫米–42毫米,所述管体的管壁的壁厚h1为2.5毫米,所述管壁的壁厚h1是螺旋凹槽的槽深h2的1.8倍–2倍,螺旋凹槽的螺纹宽度d1是其槽深h2的3.3倍–3.8倍。
所述管体的外径r为43毫米–50毫米,所述管体的管壁的壁厚h1为3毫米,所述管壁的壁厚h1是螺旋凹槽2的槽深h2的1.8倍–2倍,螺旋凹槽的螺纹宽度d1是其槽深h2的3.5倍–4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螺旋波纹管中管壁的壁厚h1是螺旋凹槽的槽深h2的1.8倍–2.2倍,如螺旋凹槽轧制的太浅,管体内壁上无法形成螺旋凸肋;如螺旋凹槽轧制的太深,则会对管体的机械强度造成影响,易发生形变。而本设计的螺旋凹槽的槽深在保证机械强度的同时,使管体内壁形成有对应螺旋凸肋。管内流体受到螺旋凸肋的引导,使靠近壁面的一部分流体沿螺旋凸肋旋转形成较强的湍流,减小了边界滞留流体层的厚度;另一部分流体则沿着管体的轴向流动,同时受到螺旋凸肋对其产生的周期性扰动,从而强化管内单相流体的传热,达到提高热交换效率的效果。因此,本设计机械强度大、热交换效率高。
2、本实用新型螺旋波纹管中管体上螺旋凹槽的设计,当管外流体为气态时,气态流体在管壁上冷凝为液态,而螺旋凹槽具有汇聚冷凝液体的作用,当液体集中到一定量时汇聚成液滴沿螺旋凹槽流到管体底部滴落,使冷凝液排出、冷凝液膜变薄,从而减少热阻,提高冷凝给热系数。因此,本设计具有减少热阻,提高冷凝给热系数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螺旋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管体1、管壁11、螺旋凹槽2、螺旋凸肋3;
图1中:r为管体1的外径、h1为管壁11的壁厚、h2为螺旋凹槽2的槽深、d1为螺旋凹槽2的螺纹宽度、d2为螺旋凹槽2的螺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图2,螺旋波纹管,包括管体1及其外壁设置的螺旋凹槽2,所述管体1内壁上形成有与螺旋凹槽2相对应的螺旋凸肋3,所述管体1的外径r为15毫米–50毫米,管体1的外径r是螺旋凹槽2的螺距d2的2倍–3倍;
所述管体1的管壁11的壁厚h1为1.5毫米–3毫米,所述管壁11的壁厚h1是螺旋凹槽2的槽深h2的1.8倍–2.2倍,螺旋凹槽2的螺纹宽度d1是其槽深h2的3倍–4倍。
所述管体1的外径r为15毫米–18毫米,所述管体1的管壁11的壁厚h1为1.5毫米,所述管壁11的壁厚h1是螺旋凹槽2的槽深h2的2倍–2.2倍,螺旋凹槽2的螺纹宽度d1是其槽深h2的3倍–3.5倍。
所述管体1的外径r为19毫米–27毫米,所述管体1的管壁11的壁厚h1为2毫米,所述管壁11的壁厚h1是螺旋凹槽2的槽深h2的1.9倍–2.1倍,螺旋凹槽2的螺纹宽度d1是其槽深h2的3.2倍–3.7倍。
所述管体1的外径r为28毫米–42毫米,所述管体1的管壁11的壁厚h1为2.5毫米,所述管壁11的壁厚h1是螺旋凹槽2的槽深h2的1.8倍–2倍,螺旋凹槽2的螺纹宽度d1是其槽深h2的3.3倍–3.8倍。
所述管体1的外径r为43毫米–50毫米,所述管体1的管壁11的壁厚h1为3毫米,所述管壁11的壁厚h1是螺旋凹槽2的槽深h2的1.8倍–2倍,螺旋凹槽2的螺纹宽度d1是其槽深h2的3.5倍–4倍。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说明如下:
螺旋凸肋3:管内流体受到螺旋凸3的引导,使靠近壁面的一部分流体沿螺旋凸肋3旋转形成较强的湍流,减小了管内边界处滞留流体层的厚度;而另一部分流体则沿着管体1的轴向流动,同时受到螺旋凸肋3对其产生的周期性扰动,在管内加强液体的流动,从而强化管内单相流体的传热,达到提高热交换效率的效果。
实施例1:
螺旋波纹管,包括管体1及其外壁设置的螺旋凹槽2,所述管体1内壁上形成有与螺旋凹槽2相对应的螺旋凸肋3,所述管体1的外径r为18毫米,所述管体1的管壁11的壁厚h1为1.5毫米,管体1的外径r是螺旋凹槽2的螺距d2的3倍,所述管壁11的壁厚h1是螺旋凹槽2的槽深h2的2倍,螺旋凹槽2的螺纹宽度d1是其槽深h2的3.5倍。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管体1的外径r为25毫米,所述管体1的外径r是螺旋凹槽2的螺距d2的2.9倍,所述管体1的管壁11的壁厚h1为2毫米,所述管壁11的壁厚h1是螺旋凹槽2的槽深h2的2倍,螺旋凹槽2的螺纹宽度d1是其槽深h2的3.5倍。
实施例3:
实施例3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管体1的外径r为30毫米,所述管体1的外径r是螺旋凹槽2的螺距d2的2.5倍,所述管体1的管壁11的壁厚h1为2.5毫米,所述管壁11的壁厚h1是螺旋凹槽2的槽深h2的1.9倍,螺旋凹槽2的螺纹宽度d1是其槽深h2的3.7倍。
实施例4:
实施例4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管体1的外径r为50毫米,所述管体1的外径r是螺旋凹槽2的螺距d2的2.5倍,所述管体1的管壁11的壁厚h1为3毫米,所述管壁11的壁厚h1是螺旋凹槽2的槽深h2的1.8倍,螺旋凹槽2的螺纹宽度d1是其槽深h2的3.6倍。
Claims (5)
1.螺旋波纹管,包括管体(1)及其外壁设置的螺旋凹槽(2),所述管体(1)内壁上形成有与螺旋凹槽(2)相对应的螺旋凸肋(3),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体(1)的外径(r)为15毫米–50毫米,管体(1)的外径(r)是螺旋凹槽(2)的螺距(d2)的2倍–3倍;
所述管体(1)的管壁(11)的壁厚(h1)为1.5毫米–3毫米,所述管壁(11)的壁厚(h1)是螺旋凹槽(2)的槽深(h2)的1.8倍–2.2倍,螺旋凹槽(2)的螺纹宽度(d1)是其槽深(h2)的3倍–4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波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的外径(r)为15毫米–18毫米,所述管体(1)的管壁(11)的壁厚(h1)为1.5毫米,所述管壁(11)的壁厚(h1)是螺旋凹槽(2)的槽深(h2)的2倍–2.2倍,螺旋凹槽(2)的螺纹宽度(d1)是其槽深(h2)的3倍–3.5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波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的外径(r)为19毫米–27毫米,所述管体(1)的管壁(11)的壁厚(h1)为2毫米,所述管壁(11)的壁厚(h1)是螺旋凹槽(2)的槽深(h2)的1.9倍–2.1倍,螺旋凹槽(2)的螺纹宽度(d1)是其槽深(h2)的3.2倍–3.7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波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的外径(r)为28毫米–42毫米,所述管体(1)的管壁(11)的壁厚(h1)为2.5毫米,所述管壁(11)的壁厚(h1)是螺旋凹槽(2)的槽深(h2)的1.8倍–2倍,螺旋凹槽(2)的螺纹宽度(d1)是其槽深(h2)的3.3倍–3.8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波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的外径(r)为43毫米–50毫米,所述管体(1)的管壁(11)的壁厚(h1)为3毫米,所述管壁(11)的壁厚(h1)是螺旋凹槽(2)的槽深(h2)的1.8倍–2倍,螺旋凹槽(2)的螺纹宽度(d1)是其槽深(h2)的3.5倍–4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441444.XU CN203454886U (zh) | 2013-07-24 | 2013-07-24 | 螺旋波纹管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441444.XU CN203454886U (zh) | 2013-07-24 | 2013-07-24 | 螺旋波纹管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454886U true CN203454886U (zh) | 2014-02-26 |
Family
ID=50134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441444.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54886U (zh) | 2013-07-24 | 2013-07-24 | 螺旋波纹管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45488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41292A (zh) * | 2015-10-13 | 2016-01-13 | 丽水学院 | 一种多纵向涡的正(余)弦纹强化传热管 |
CN109612313A (zh) * | 2018-11-19 | 2019-04-12 | 江西省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一种用于余热回收的换热器复合传热管 |
-
2013
- 2013-07-24 CN CN201320441444.XU patent/CN20345488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41292A (zh) * | 2015-10-13 | 2016-01-13 | 丽水学院 | 一种多纵向涡的正(余)弦纹强化传热管 |
CN109612313A (zh) * | 2018-11-19 | 2019-04-12 | 江西省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一种用于余热回收的换热器复合传热管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454886U (zh) | 螺旋波纹管 | |
CN203203297U (zh) | 高效换热器 | |
CN203704751U (zh) | 管外双重强化冷凝传热管 | |
CN203037125U (zh) | 一种双面强化换热管 | |
CN201611236U (zh) | 双螺旋涡流管 | |
CN103225933B (zh) | 变齿形内螺纹强化管蒸发器 | |
CN202692733U (zh) | 带有吸液芯体的翅片冷凝管 | |
CN202442607U (zh) | 微通道换热器 | |
CN202393284U (zh) | 降膜式蒸发管 | |
CN202361859U (zh) | 一种内螺纹换热管 | |
CN204830971U (zh) | 一种热交换器 | |
CN201514145U (zh) | 一种波纹低翅片管 | |
CN202002535U (zh) | 螺旋锯齿内翅换热管 | |
CN105277021A (zh) | 同轴缠绕式换热器 | |
CN202630716U (zh) | 双螺旋管式冷凝器 | |
CN205300356U (zh) | 一种热交换铜管 | |
CN102538545A (zh) | 降膜式蒸发管 | |
CN203629401U (zh) | 一种内螺旋式异形外翅片换热管 | |
CN203203301U (zh) | 翅片换热器 | |
CN206131844U (zh) | 一种波纹铜管 | |
CN203011211U (zh) | 钛螺纹换热器 | |
CN201993022U (zh) | 铜镍合金换热管 | |
CN207805081U (zh) | 一种螺旋扭曲管重沸器 | |
CN202119305U (zh) | 高齿翅片铜热管 | |
CN201772799U (zh) | 铜铝复合换热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26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