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91827U - 转轴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转轴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991827U CN202991827U CN 201220587659 CN201220587659U CN202991827U CN 202991827 U CN202991827 U CN 202991827U CN 201220587659 CN201220587659 CN 201220587659 CN 201220587659 U CN201220587659 U CN 201220587659U CN 202991827 U CN202991827 U CN 20299182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surface
- friction
- pivot
- piece
- shaft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轴结构,适于供一第一机体相对于一第二机体转动。转轴结构包括一轴体、一枢转件、一第一摩擦件及一第二摩擦件。轴体适于连接至第一机体。枢转件枢接于轴体且适于连接至第二机体。第一摩擦件固定于轴体且接触枢转件。第二摩擦件包括一通孔及位于通孔内的至少一凸块。轴体穿设于通孔,轴体相对于第二摩擦件存在一空转范围。第二摩擦件接触枢转件。当轴体相对于第二摩擦件位于空转范围内时,轴体未与第二摩擦件的凸块接触,轴体适于相对第二摩擦件转动。当轴体转动至与凸块接触时,轴体带动第二摩擦件以相对于枢转件转动。本实用新型的转轴结构可提供不同大小的扭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轴结构,且特别涉及一种可变扭力的转轴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更复杂且更人性化的电子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以电脑为例,在一般人生活及工作当中,电脑已经渐渐地变成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笔记本电脑具有与一般台式电脑相同的功能,再加上体积小及重量轻的特点,使用者在随身携带上相当的方便。
目前,由于笔记本电脑的重量越来越轻,当打开屏幕时,主机会因转轴结构的扭力而被抬起。若欲避免主机在打开屏幕时一并被抬起,使用者需要一手将主机压住,另一手打开屏幕,造成使用者需要双手将笔记本电脑的屏幕转开,使用上较为不便。
此外,当使用者仅以单手转开屏幕,主机受转轴结构的扭力而被抬起时,使用者若是直接将主机下压,可能会造成主机与桌面撞击,而导致主机中的硬件等元件受到撞击而损坏。
若籍由将转轴结构的扭力调小,以避免打开屏幕时主机会因转轴结构的扭力而被抬起的状况。在将屏幕闭合时,屏幕又会由于扭力不足而有自动落下造成屏幕损伤的疑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轴结构,其可提供不同大小的扭力,可在将屏幕转开时提供较小的扭力,以使主机不随屏幕被抬起,且在闭合屏幕时,可提供足够的扭力而不会让屏幕自动落下,造成屏幕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转轴结构,适于供一第一机体相对于一第二机体转动,转轴结构包括一轴体、一枢转件、一第一摩擦件及一第二摩擦件。轴体适于连接至第一机体。枢转件枢接于轴体且适于连接至第二机体。第一摩擦件固定于轴体且接触枢转件。当枢转件相对于轴体旋转时,枢转件相对第一摩擦件转动以提供枢转件一第一摩擦力。第二摩擦件包括一通孔及位于通孔内的至少一凸块。轴体穿设于通孔,轴体相对于第二摩擦件存在一空转范围。第二摩擦件接触枢转件。当轴体相对于第二摩擦件位于空转范围内时,轴体未与第二摩擦件的至少一凸块接触,轴体适于相对于第二摩擦件转动。当轴体转动至与至少一凸块接触时,轴体带动第二摩擦件以相对于枢转件转动,第二摩擦件提供枢转件一第二摩擦力。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转轴结构籍由第二摩擦件的设置,当轴体相对于第二摩擦件位于空转范围时,轴体带动第一摩擦件相对于枢转件转动而使第一摩擦件提供枢转件第一摩擦力,以提供枢转件相对于轴体之间基本扭力大小。当轴体转至与第二摩擦件的凸块接触时,轴体同时带动第一摩擦件与第二摩擦件相对于枢转件转动,以使第一摩擦件与第二摩擦件同时提供枢转件第一摩擦力与第二摩擦力,以增加枢转件相对于轴体之间的扭力。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转轴结构可提供不同大小的扭力。此外,制造者可视第一机体相对于第二机体转动时需要基本扭力的转动范围来调整轴体相对于第二摩擦件的空转范围的角度,以符合不同状况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转轴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转轴结构的第二摩擦件的示意图。
图3A为图1的转轴结构的轴体与第二摩擦件于空转范围的示意图。
图3B为图3A的剖面示意图。
图4A为图1的转轴结构的轴体带动第二摩擦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4B为图4A的剖面示意图。
图5A为第一机体闭合于第二机体的侧视示意图。
图5B为第一机体相对于第二机体转开一角度的侧视示意图。其中,
10:第一机体;20:第二机体;100:转轴结构
110:轴体;112:第一接触面;114:第四接触面
116:第二锁固部;120:枢转件;122:第一枢接部
122a:第一卡合单元;124:第二枢接部;124a:第二卡合单元
130:第一摩擦件;140:第二摩擦件;142:通孔
144:凸块;144a:第二接触面;144b:第三接触面
150:第一锁固部;160:弹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转轴结构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转轴结构100适于供一第一机体10相对于一第二机体20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机体10可视为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第二机体20可为笔记本电脑的主机,但第一机体10与第二机体20的种类并不以此为限制。
本实施例的转轴结构100包括一轴体110、一枢转件120、一第一摩擦件130、一第二摩擦件140、一第一锁固部150及一弹片160。轴体110适于连接至第一机体10。在本实施例中,轴体110是透过锁固的方式连接于第一机体10,但轴体110与第一机体10之间的连接方式并不以此为限制。
枢转件120枢接于轴体110且适于连接至第二机体20。枢转件120可相对于轴体110转动,以使连接于轴体110的第一机体10可相对于连接于枢转件120的第二机体20转动。并且,为了使第一机体10相对于第二机体20转动至特定位置之后,第一机体10可保持与第二机体20之间的相对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籍由将第一摩擦件130固定于轴体110且接触枢转件120。当轴体110相对于枢转件120旋转时,第一摩擦件130相对枢转件120转动以提供枢转件120第一摩擦力,以使第一机体10相对于第二机体20可停留于所需的位置。
弹片160穿设于轴体110且位于第一锁固部150与第一摩擦件130之间。轴体110包括对应第一锁固部150的一第二锁固部11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锁固部150为具有内螺纹的螺帽,第二锁固部116为位于轴体110上的外螺纹(请见图3A)。本实施例的转轴结构100可籍由调整第一锁固部150相对于轴体110上的第二锁固部116的位置以改变穿设于轴体110上的各元件之间的紧密程度,籍此调整第一机体10与第二机体20之间的基本扭力大小。详细而言,当第一锁固部150较为旋入轴体110的第二锁固部116以使第一摩擦件130紧贴于枢转件120时,第一摩擦件130与枢转件120之间的第一摩擦力较大。反之,若欲降低第一机体10与第二机体20之间的基本扭力,可将第一锁固部150略为旋出于轴体110,以减少第一摩擦件130与枢转件120之间的第一摩擦力。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枢转件120包括一第一枢接部122及与第一枢接部122连动的一第二枢接部124。本实施例的枢转件120是透过第一枢接部122连接至第二机体20。第一枢接部122包括一第一卡合单元122a,第二枢接部124包括对应于第一卡合单元122a的一第二卡合单元124a,第一枢接部122与第二枢接部124籍由第一卡合单元122a卡合于第二卡合单元124a以相互连动。本实施例的第一卡合单元122a为一卡孔,第二卡合单元124a为一卡勾,但第一卡合单元122a与第二卡合单元124a的种类不以此为限制。并且,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枢接部122与第二枢接部124亦可为一体,第一枢接部122与第二枢接部124之间连动的方式不以上述为限制。
为了使本实施例的转轴结构100可在特定转动范围时提供第一机体10与第二机体20不同的扭力,在本实施例中,籍由穿设于轴体110的第二摩擦件140接触枢转件120,以提供给枢转件120一第二摩擦力,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摩擦件140位于第一枢接部122与第二枢接部124之间,第二摩擦件140的两面接触第一枢接部122与第二枢接部124,因此,第二摩擦件140可相对第一枢接部122与第二枢接部124转动以提供第二摩擦力。下面将详细地叙述第二摩擦件140如何在特定范围内提供给枢转件120第二摩擦力。
图2为图1的转轴结构的第二摩擦件的示意图。图3A为图1的转轴结构的轴体与第二摩擦件于空转范围的示意图。图3B为图3A的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参阅图2、图3A与图3B,第二摩擦件140包括一通孔142及位于通孔142内的至少一凸块14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摩擦件140包括两凸块144,两凸块144的形状相同且分布位于通孔142内相对的位置。轴体110穿设于通孔142。轴体110包括一第一接触面112及相对于第一接触面112的一第四接触面114。各凸块144包括一第二接触面144a及一第三接触面144b。轴体110的第一接触面112与第四接触面114分别适于接触两凸块144。
如图3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轴体110的第一接触面112与第四接触面114及凸块144的第二接触面144a与第三接触面144b实质上分别为一平面,第二接触面144a与第三接触面144b之间的夹角小于180°,以使轴体110相对于第二摩擦件140存在一空转范围(也就是第二接触面144a与第三接触面144b的夹角的补角θ)。
在其他实施例中,轴体110的第一接触面112与第四接触面114及凸块144的第二接触面144a与第三接触面144b亦可为弧面。只要轴体110的第一接触面112与凸块144的第二接触面144a的接触区域以及轴体110的第一接触面112与凸块144的第三接触面144b的接触区域的夹角小于180°,即可提供轴体110与第二摩擦件140之间的空转范围(也就是第一接触面112与第二接触面144a的接触区域与第一接触面112与第三接触面144b的接触区域的夹角的补角范围)。
如图3A及图3B所示,当轴体110相对于第二摩擦件140位于空转范围内(也就是图3B中轴体110往逆时针方向转动θ角以内的范围)时,轴体110并未与第二摩擦件140的凸块144接触,因此,在此空转范围中,轴体110可相对于第二摩擦件140转动。也就是说,当轴体110相对于第二摩擦件140位于空转范围内,轴体110相对于枢转件120转动时,轴体110仅会带动第一摩擦件130相对于枢转件120。此时,枢转件120仅受到第一摩擦件130所提供的第一摩擦力。转轴结构100提供给连接至轴体110的第一机体10与连接至枢转件120的第二机体20基本扭力。
图4A为图1的转轴结构的轴体带动第二摩擦件的立体示意图。图4B为图4A的剖面示意图。请参阅图4A及图4B,当轴体110转动至与凸块144接触时,在本实施例中,轴体110的第一接触面112与第四接触面114分别与两凸块144的第二接触面144a接触。轴体110会带动第二摩擦件140以相对于枢转件120转动。此时,轴体110转动会同时带动第一摩擦件130与第二摩擦件140相对于枢转件120转动,第一摩擦件130与第二摩擦件140可提供给枢转件120第一摩擦力与第二摩擦力。因此,在此阶段中,转轴结构100提供给连接至轴体110的第一机体10与连接至枢转件120的第二机体20较大的扭力。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触面144a与第三接触面144b的夹角为一钝角,但第二接触面144a与第三接触面144b的夹角大小并不以此为限制。制造者可视第一机体10相对于第二机体20转动时需要基本扭力的转动范围来调整轴体110相对于第二摩擦件140的空转范围的角度。
图5A为第一机体闭合于第二机体的侧视示意图。图5B为第一机体相对于第二机体转开一角度的侧视示意图。请参阅图5A及图5B,在图5B中,第一机体10相对于第二机体20转开的角度为第二接触面144a与第三接触面144b的夹角的补角θ。因此,在第一机体10从图5A的位置转动至图5B的位置的过程中,第一摩擦件130随轴体110相对于枢转件120转动而提供枢转件120第一摩擦力作为第一机体10相对于第二机体20之基本扭力,由于此扭力较小,使用者可轻易转开第一机体10,而第二机体20之重量足够抵抗转轴结构100的扭力而不会被抬起,以避免造成第二机体20与桌面撞击,而导致第二机体20中的元件受到撞击而损坏。
当第一机体10要自图5B的位置再往上转动时,轴体110会同时带动第一摩擦件130与第二摩擦件140而提供给枢转件120第一摩擦力与第二摩擦力,也就是说,此时第一机体10相对于第二机体20转动的扭力被加大了,但由于第一机体10已经相对于第二机体20被转开,使用者只要略加施力即可继续转动第一机体10,而第二机体20仍会停留于桌面上。
反之亦然,在第一机体10要闭合于第二机体20的过程中,轴体110会先相对于第二摩擦件140会从图4B的位置转回图3B的位置。也就是说,轴体110相对于第二摩擦件140在转动第二接触面144a与第三接触面144b的夹角的补角θ的范围内会是空转,此时仅有第一摩擦件130提供第一摩擦力给枢转件120。接着,当轴体110的第一接触面112与第四接触面114接触到两凸块144的第三接触面144b时,轴体110会带动第二摩擦件140往图3B上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此时,第一摩擦件130与第二摩擦件140同时提供第一摩擦力与第二摩擦力给枢转件120。因此,轴体110与枢转件120之间的扭力增加。也就是说,第一机体10相对于第二机体20由图5B转动至图5A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机体10与第二机体20之间的扭力较大,可有效地避免第一机体10自动落下而造成第一机体10(例如是屏幕)损伤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转轴结构籍由第二摩擦件的设置,当轴体相对于第二摩擦件位于空转范围时,轴体带动第一摩擦件相对于枢转件转动而使第一摩擦件提供枢转件第一摩擦力,以提供枢转件相对于轴体之间的基本扭力大小。当轴体转至与第二摩擦件的凸块接触时,轴体同时带动第一摩擦件与第二摩擦件相对于枢转件转动,以使第一摩擦件与第二摩擦件同时提供枢转件第一摩擦力与第二摩擦力,以增加枢转件相对于轴体之间的扭力。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转轴结构可提供不同大小的扭力。制造者可视第一机体相对于第二机体转动时需要加大扭力的转动范围来选择不同第二接触面与第三接触面的夹角的凸块,以符合不同状况的需求。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改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转轴结构,适于供一第一机体相对于一第二机体转动,其特征在于,该转轴结构包括:
一轴体,适于连接至该第一机体;
一枢转件,枢接于该轴体且适于连接至该第二机体;
一第一摩擦件,固定于该轴体且接触该枢转件,当该枢转件相对于该轴体旋转时,该枢转件相对该第一摩擦件转动以提供该枢转件一第一摩擦力;以及
一第二摩擦件,包括一通孔及位于该通孔内的至少一凸块,该轴体穿设于该通孔,该轴体相对于该第二摩擦件存在一空转范围,且该第二摩擦件接触该枢转件,其中:
当该轴体相对于该第二摩擦件位于该空转范围内时,该轴体未与该第二摩擦件的该至少一凸块接触,该轴体适于相对于该第二摩擦件转动,
当该轴体转动至与该至少一凸块接触时,该轴体带动该第二摩擦件以相对于该枢转件转动,该第二摩擦件提供该枢转件一第二摩擦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轴体包括一第一接触面,该凸块包括对应该轴体的该第一接触面的一第二接触面及一第三接触面,该第一接触面与该第二接触面的接触区域以及该第一接触面与该第三接触面的接触区域的夹角小于18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摩擦件包括两凸块,位于该通孔内相对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轴体包括相对于该第一接触面的一第四接触面,该第一接触面与该第四接触面分别适于接触该两凸块。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的接触区域与该第一接触面与该第三接触面的接触区域的夹角为一钝角。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空转范围为该第一接触面与该第二接触面的接触区域与该第一接触面与该第三接触面的接触区域的夹角的补角。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轴结构还包括一第一锁固部,该轴体包括对应该第一锁固部的一第二锁固部,调整该第一锁固部相对于该第二锁固部的位置适于改变该第一摩擦件与该第二摩擦件提供给该枢转件的该第一摩擦力及该第二摩擦力。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轴结构还包括一弹片,该弹片穿设于该轴体且位于该第一锁固部与该第一摩擦件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枢转件包括一第一枢接部及与该第一枢接部连动的一第二枢接部,该第一枢接部适于连接至该第二机体,该第二摩擦件位于该第一枢接部与该第二枢接部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接部包括一卡合单元,该第二枢接部包括对应于该第一卡合单元的一第二卡合单元,该第一枢接部与该第二枢接部籍由该第一卡合单元卡合于第二卡合单元以相互连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587659 CN202991827U (zh) | 2012-11-08 | 2012-11-08 | 转轴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587659 CN202991827U (zh) | 2012-11-08 | 2012-11-08 | 转轴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991827U true CN202991827U (zh) | 2013-06-12 |
Family
ID=48563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220587659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91827U (zh) | 2012-11-08 | 2012-11-08 | 转轴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99182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34909A (zh) * | 2014-06-16 | 2016-02-17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和开合装置 |
WO2021057333A1 (zh) * | 2019-09-24 | 2021-04-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铰链结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
2012
- 2012-11-08 CN CN 201220587659 patent/CN20299182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34909A (zh) * | 2014-06-16 | 2016-02-17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和开合装置 |
WO2021057333A1 (zh) * | 2019-09-24 | 2021-04-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铰链结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539582B1 (en) | Hinge device | |
TWI529314B (zh) | 樞軸結構 | |
TWI539889B (zh) | 樞接模組與電子裝置 | |
TW201443348A (zh) | 電子裝置及樞軸結構 | |
KR20090099159A (ko) | 광각 이중힌지 구조물 | |
US7520025B2 (en) | Hinge for a notebook extension pad | |
TWI488569B (zh) | 轉軸模組與電子裝置 | |
US20160216744A1 (en) | Hinge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 |
TWI612873B (zh) | 樞轉結構及具此樞轉結構的攜帶型電子裝置 | |
US8074323B2 (en) | Inverted-type hinge and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US9329640B2 (en) | Laptop computer | |
CN202991827U (zh) | 转轴结构 | |
TW201419991A (zh) | 具有樞接結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 |
TWM539645U (zh) | 用於電子裝置的鉸鏈 | |
CN101876337A (zh) | 枢纽器 | |
TWI486530B (zh) | Card lathe biaxial hub | |
CN103322030B (zh) | 回转止挡式双轴枢纽器 | |
TWI490420B (zh) | Rotary stop type biaxial hub | |
TWM449436U (zh) | 轉軸結構 | |
CN201925330U (zh) | 枢纽器及干涉件 | |
CN201152312Y (zh) | 铰链装置 | |
CN201193649Y (zh) | 具有全周式旋转及定位功能的枢纽器 | |
CN104345783A (zh) | 一种电子设备及连接构件 | |
US20110047755A1 (en) | Hinge | |
CN203178862U (zh) | 一种开启装置和一种笔记本电脑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