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2695842U - 连接器插座及其相关可携式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插座及其相关可携式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95842U
CN202695842U CN 201220278318 CN201220278318U CN202695842U CN 202695842 U CN202695842 U CN 202695842U CN 201220278318 CN201220278318 CN 201220278318 CN 201220278318 U CN201220278318 U CN 201220278318U CN 202695842 U CN202695842 U CN 2026958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per shell
locating part
lower house
holes
portable electron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27831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善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st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is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s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Wistr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958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9584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连接器插座和可携式电子装置,可携式电子装置包含有一上壳体、一下壳体以及一连接器插座,该连接器插座用以连接至一连接器插头。该上壳体与该下壳体的相邻端边分别形成有一第一破孔及一第二破孔。该连接器插座包含有一端子插槽,设置于该下壳体,一限位件,以可活动方式设置于该上壳体,以及一第一弹性元件,设置于该限位件与该上壳体之间。该连接器插头穿过该破孔以插入该端子插槽。该限位件遮蔽该第一破孔。该第一弹性元件的一弹性恢复力于驱动该限位件抵接至该连接器插头。其中该下壳体的一厚度实质上小于该连接器插头的一厚度。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插座能够应用于薄型电子装置,并且结构简单、操作容易、夹持稳定性高。

Description

连接器插座及其相关可携式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插座及其相关可携式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特制尺寸的连接器插座及其相关薄型可携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可携式电脑倾向轻薄短小的设计趋势,如市面上可见的薄型笔记本电脑与薄型平板电脑。在不影响产品功能性的前提下,如何改良出超薄的机构外壳,以符合社会大众对产品的喜好及广泛应用,可携式电脑的扩展设备的设计即为决定其机构外壳的厚度的重要关键。举例来说,可携式电脑的周边扩展设备包含有通用串行总线(USB)、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HDMI)、音频插孔(Audio Jack)、读卡器(Card Reader)及RJ45连接器(RJ45 connector),然而这些外接扩展设备的尺寸将会限制了可携式电脑的可设计厚度。以RJ45连接器为例,其结构规格须符合国际标准法规,无法任意变更其尺寸,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新型的扩展设备,除了须符合国际标准法规的规范外,并具有可配置于薄型机壳的优点,即为相关机构产业的重点发展目标之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特制尺寸的连接器插座及其相关薄型可携式电子装置,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应用于一可携式电子装置的连接器插座。该可携式电子装置包含有一上壳体与一下壳体,该上壳体的一端边形成有一第一破孔,且该下壳体于对应该第一破孔的一端边形成有一第二破孔。该连接器插座包含有一端子插槽,设置于该下壳体,一限位件,以可活动方式设置于该上壳体,以及一第一弹性元件,该第一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限位件与该上壳体。该连接器插头穿过该第一破孔与该第二破孔以插入该端子插槽。该限位件遮蔽该第一破孔。该第一弹性元件的一弹性恢复力于该连接器插头插入该端子插槽时,驱动该限位件抵接至该连接器插头。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插座另揭露该限位件以可枢转方式设置于该上壳体,且该第一弹性元件为一扭簧。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插座另揭露该限位件以可滑动方式设置于该上壳体,且该第一弹性元件为一拉伸弹簧或一压缩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插座另揭露该下壳体具有至少一弹力臂结构,设置于该端子插槽的旁侧,该弹力臂结构用来抵接于该连接器插头的一侧壁,以限制该连接器插头相对该端子插槽的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插座另揭露该上壳体具有一止挡墙,用来限制该限位件相对该上壳体的滑移。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插座另揭露该端子插槽为一半截式插槽,该半截式插槽的一厚度实质上小于该连接器插头的该厚度。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插座另揭露该限位件包含有一板体与一扣接部,该扣接部设置于该板体,用来扣接于该连接器插头的上端。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插座另揭露该上壳体具有一第一滑槽结构,该限位件包含有一挡板,该挡板设置于该板体且以可滑行方式安装于该第一滑槽结构内。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插座另揭露该第一滑槽结构为一弯折结构,该限位件沿着该弯折结构滑行以移出该第一破孔。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插座另揭露该连接器插座另包含有一保护件,以可滑动方式设置于该下壳体,以及一第二弹性元件,该第二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保护件与该下壳体。该保护件遮蔽该第二破孔以覆盖于该端子插槽的上方。该第二弹性元件的一弹性恢复力驱动该保护件移动至遮蔽该第二破孔的一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插座另揭露该下壳体具有一阻挡墙,用来限制该保护件相对该下壳体的滑移。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插座另揭露该下壳体具有一第二滑槽结构,该保护件包含有一滑块,该滑块以可滑行方式设置于该第二滑槽结构内。
本实用新型另揭露该第二滑槽结构为一弯折结构,该保护件沿着该弯折结构滑行以移离该第二破孔。
本实用新型另揭露一种具有连接器插座的一可携式电子装置,其包含有一上壳体、一下壳体以及一连接器插座,设置于该上壳体与该下壳体之间,用以连接至一连接器插头。该上壳体的一端边形成有一第一破孔。该下壳体于对应该第一破孔的一端边形成有一第二破孔。该连接器插座包含有一端子插槽,设置于该下壳体,一限位件,以可活动方式设置于该上壳体,以及一第一弹性元件,该第一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限位件与该上壳体。该连接器插头穿过该第一破孔与该第二破孔以插入该端子插槽。该限位件遮蔽该第一破孔。该第一弹性元件的一弹性恢复力于该连接器插头插入该端子插槽时,驱动该限位件抵接至该连接器插头。其中该下壳体的一厚度实质上小于该连接器插头的一厚度。
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另揭露该限位件以可枢转方式设置于该上壳体,且该第一弹性元件为一扭簧。
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另揭露该限位件以可滑动方式设置于该上壳体,且该第一弹性元件为一拉伸弹簧或一压缩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另揭露该下壳体具有至少一弹力臂结构,设置于该端子插槽的旁侧,该弹力臂结构用来抵接于该连接器插头的一侧壁,以限制该连接器插头相对该端子插槽的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另揭露该上壳体具有一止挡墙,用来限制该限位件相对该上壳体的滑移。
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另揭露该端子插槽为一半截式插槽,该半截式插槽的一厚度实质上小于该连接器插头的该厚度。
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另揭露该限位件包含有一板体与一扣接部,该扣接部设置于该板体,用来扣接于该连接器插头的上端。
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另揭露该上壳体具有一第一滑槽结构,该限位件包含有一挡板,该挡板设置于该板体且以可滑行方式安装于该第一滑槽结构内。
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另揭露该第一滑槽结构为一弯折结构,该限位件沿着该弯折结构滑行以移出该第一破孔。
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另揭露该连接器插座另包含有一保护件,以可滑动方式设置于该下壳体,以及一第二弹性元件,该第二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保护件与该下壳体。该保护件遮蔽该第二破孔以覆盖于该端子插槽的上方。该第二弹性元件的一弹性恢复力驱动该保护件移动至遮蔽该第二破孔的一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另揭露该下壳体具有一阻挡墙,用来限制该保护件相对该下壳体的滑移。
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另揭露该下壳体具有一第二滑槽结构,该保护件包含有一滑块,该滑块以可滑行方式设置于该第二滑槽结构内。
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另揭露该第二滑槽结构为一弯折结构,该保护件沿着该弯折结构滑行以移离该第二破孔。
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另揭露该连接器插座设置于该上壳体及该下壳体相互连接的该端边。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插座及其所应用电子装置的结构简单、且具有操作容易与高夹持稳定性的优点。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插座可应用于任意厚度尺寸的电子装置,符合于市面上超薄型电脑机种的流行趋势,可大幅提高此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与图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于不同视角的元件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组立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位件、第一弹性元件与上壳体的部分组立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件、第二弹性元件与下壳体的部分组立图。
图6至图8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于不同操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9与图10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于不同操作状态的侧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壳体与连接器插座的部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    电子装置        10’  电子装置
12    上壳体          121   第一板件
122   第二板件        123   端边
124   第一破孔        125   第一滑槽结构
126   止挡墙          14    下壳体
141   第三板件        142   第四板件
143   端边            144   第二破孔
145   第二滑槽结构    146   阻挡墙
16    连接器插座      18    连接器插头
20    端子插槽        22    限位件
22’  限位件          24    第一弹性元件
26    保护件          28    第二弹性元件
30    电路板          32    板体
34    扣接部          36    挡板
38    本体            40    滑块
42    转轴            44    弹力臂结构
H1    厚度            H2    厚度
H3    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与图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电子装置10于不同视角的元件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的组立图。电子装置10包含有一上壳体12、一下壳体14以及一连接器插座16。上壳体12可为一屏幕端,其包含有一第一板件121与一第二板件122,且上壳体12的一端边123形成有一第一破孔124。下壳体14可为一系统端,其包含有一第三板件141与一第四板件142,且下壳体14于对应第一破孔123的一端边143形成有一第二破孔144。连接器插座16设置于上壳体12与下壳体14之间,且位于端边123与端边143相邻接的一侧,以供一连接器插头18插入而产生电性连接。
连接器插座16包含有一端子插槽20、一限位件22、至少一第一弹性元件24、一保护件26以及至少一第二弹性元件28。端子插槽20可配合于一电路板30共同设置于下壳体14内。限位件22以可活动方式设置于上壳体12,第一弹性元件2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限位件22与上壳体12。于此实施例中,限位件22以可滑动方式装设于上壳体12,故第一弹性元件24相应地可为一拉伸弹簧或一压缩弹簧,其实施态样端视设计需求而定,于此不再详述。限位件22除了可用来遮蔽第一破孔124外,另可为第一弹性元件24的一弹性恢复力所驱动而相对上壳体12滑移。因此当连接器插头18插入端子插槽20时,连接器插头18虽可将限位件22推离第一破孔124,然限位件22仍可借由第一弹性元件24的驱动而紧密抵接至连接器插头18。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10可为一薄型电脑装置,如薄型笔记本电脑,因此下壳体14的一厚度H1可实质上小于连接器插头18的一厚度H2,且端子插槽20的一厚度H3可实质上小于连接器插头18的厚度H2。如图3所示,端子插槽20可为一半截式插槽,其仅具有用来电连接连接器插头18的多个连接端子,及承载连接端子所需的浅式基座。当连接器插头18插入连接器插座16时,连接器插头18部分穿越上壳体12的第一破孔124,且部分穿越下壳体14的第二破孔144并插入半截式的端子插槽20内,以达到电性连接的目的。
保护件26以可滑动方式设置于下壳体14,且第二弹性元件28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保护件26与下壳体14。保护件26用来遮蔽第二破孔144,且覆盖于端子插槽20的上方,以防止灰尘或异物落入连接器插座16内而损毁端子插槽20。当连接器插头18插入端子插槽20时,连接器插头18会推挤保护件26远离第二破孔144而向内滑入下壳体14;而当连接器插头18自连接器插座16拔出,第二弹性元件28的一弹性恢复力则可驱动保护件26回复至遮蔽第二破孔144的一初始位置。
请参阅图1、图2与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位件22、第一弹性元件24与上壳体12的部分组立图。限位件22可包含有一板体32、一扣接部34以及至少一挡板36。扣接部34设置于板体32的一端,用来于板体32抵接于连接器插头18时扣接至连接器插头18的上端,以避免连接器插头18自连接器插座16脱离。上壳体12另可具有至少一第一滑槽结构125。限位件22的各挡板36设置于板体32上,并以可滑行方式装设在第一滑槽结构125内,因此限位件22可利用挡板36与第一滑槽结构125的一组合相对上壳体12滑移,而挡板36可具有防止板体32于滑行时产生晃动、及保持板体32在滑行时维持其水平状态的功用。
如图4所示,第一滑槽结构125可设计为一弯折结构。当限位件22通过挡板36沿着相对应的第一滑槽结构125移动时,限位件22可通过弯折结构的滑行曲线避开相对上壳体12的结构干涉,而可平行地移出第一破孔124并滑入隐藏第一板件121的底部。此外,上壳体12另可选择具有一止挡墙126,设置于第一滑槽结构125的末端。当限位件22相对上壳体12滑行到末端时,板体32可抵接于止挡墙126上,借此限制限位件22的滑移行程。
请参阅图1、图2与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件26、第二弹性元件28与下壳体14的部分组立图。保护件26可包含有一本体38以及至少一滑块40,且下壳体14另可具有至少一第二滑槽结构145。滑块40的数量对应于第二滑槽结构145的数量,且各滑块40以可滑行方式设置于相对应的第二滑槽结构145内。下壳体14另可具有一阻挡墙146,位于第二滑槽结构145的末端。保护件26可利用滑块40与第二滑槽结构145的一组合相对下壳体14滑移,并于滑行至末端时,本体38将会抵接阻挡墙146而停止滑动,以限制保护件26的滑移行程。借由此结构设计,滑块40可用来防止本体38于滑行时发生晃动,及保持本体38在滑行时维持其水平状态。再者,第二滑槽结构145可为一弯折结构,如同第一滑槽结构125的结构特征。保护件26亦可通过弯折结构的滑行曲线避开相对下壳体14的结构干涉,而可平行地移出第二破孔144,并滑入第三板件141的底部。
请参阅图6至图8,图6至图8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于不同操作状态的剖视图。如前述图所示,连接器插头18插入连接器插座16时,连接器插头18首先会推挤限位件22与保护件26(限位件22与保护件26被壳体遮蔽而未示于图中),使其分别利用挡板36及滑块40沿着第一滑槽结构125和第二滑槽结构145移动而脱离第一破孔124与第二破孔144。当连接器插头18插入端子插槽20后,限位件22会受到第一弹性元件24的弹性恢复力影响而紧密抵靠在连接器插头18的上端,意即连接器插座16可利用限位件22及端子插槽20自连接器插头18的上、下两端双向夹持,以确实固定连接器插头18的位置防止其脱落。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于端子插槽20为半截式插槽,意即连接器插头18接合于端子插槽20时,连接器插头18的上半部会容置于第一破孔124内。因此限位件22可经由第一弹性元件24安装在上壳体12,无论使用者如何任意翻转上壳体12相对下壳体14的夹角,如图6至图8所示,限位件22皆可紧密抵靠在连接器插头18上,以配合端子插槽20产生双向夹持的固定效果。
请参阅图9与图10,图9与图10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电子装置10’于不同操作状态的侧视图。此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具有相同编号的元件具有相同的结构与功能,于此不再详述。此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电子装置10’的限位件22’另选择以可枢转方式设置于上壳体12,且第一弹性元件24可为一扭簧。电子装置10’的限位件22’可通过一转轴42枢接在上壳体12。如图9所示,当连接器插头18插入端子插槽20,保护件26(未示于图中)会为连接器插头18挤压而隐藏于下壳体14内;限位件22’则可受到连接器插头18推挤而相对上壳体12向外翻转,此时第一弹性元件24(扭簧)仍提供弹性恢复力,以驱使限位件22’紧密抵靠在连接器插头18的上端。随着上壳体12相对下壳体14的翻转角度变大,如图10所示,第一弹性元件24持续驱动限位件22’抵接连接器插头18,故无论上壳体12的角度如何调整,限位件22’可配合端子插槽20提供双向夹持的固定功能,以有效限制连接器插头18相对端子插槽20的位移而防止其脱落。
为了进一步改善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插座16对连接器插头18的限位稳定性,连接器插座16另可具有至少一弹力臂结构44,设置于下壳体14的表面且位在端子插槽20的旁侧。请参阅图11,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壳体14与连接器插座16的部分示意图。连接器插座16较佳地可包含两个弹力臂结构44,分设于端子插槽20的两侧。弹力臂结构44用来于连接器插头18插入端子插槽20时,抵接在连接器插头18的两相对侧壁,因此弹力臂结构44的尺寸将可略大于端子插槽20,始可越过端子插槽20以夹持连接器插头18;弹力臂结构44或另可选择以悬空方式设置在下壳体14上,以避免弹力臂结构44会跟端子插槽20发生结构干涉而无法夹持连接器插头18。如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插座16除了使用限位件22与端子插槽20对连接器插头18施行上、下端夹持外,还可利用弹力臂结构44于连接器插头18的左、右旁侧进行限位,可更有效地限制连接器插头18相对端子插槽20的移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插座可为应用在薄型电子装置的接合槽机构,例如网络线连接槽。由于网络线接头的结构尺寸受限于国际标准规范无法改变,为使一般的网络线接头可适用在薄型电子装置,本实用新型将连接器插座设计为分布在上壳体及下壳体之间。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插座使用半截式的端子插槽,其装设于下壳体,并以可滑动方式另将限位件配置在上壳体内,因此当连接器插头(网络线接头)插入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插座时,连接器插头部分位于上壳体端,且另一部分位于下壳体端。此外,为了避免使用者翻转上壳体以调整其相对下壳体的夹角时会跟连接器插头产生结构干涉,限位件与保护件配合弹性元件以可活动方式装设于壳体上。除了易受连接器插头的外力驱动而移离其各自的初始位置的优点外,限位件还可用来与端子插槽共同夹持连接器插头的上下两端,以有效达到限位的目的。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插座及其所应用电子装置的结构简单、且具有操作容易与高夹持稳定性的优点。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插座可应用于任意厚度尺寸的电子装置,符合于市面上超薄型电脑机种的流行趋势,可大幅提高此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Claims (27)

1.一种应用于一可携式电子装置的连接器插座,该可携式电子装置包含有一上壳体与一下壳体,该上壳体的一端边形成有一第一破孔,且该下壳体于对应该第一破孔的一端边形成有一第二破孔,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插座包含有:
一端子插槽,设置于该下壳体,一连接器插头穿过该第一破孔与该第二破孔以插入该端子插槽;
一限位件,以可活动方式设置于该上壳体,该限位件用来遮蔽该第一破孔;以及
一第一弹性元件,该第一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该限位件与该上壳体,该第一弹性元件的一弹性恢复力于该连接器插头插入该端子插槽时,驱动该限位件抵接至该连接器插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插座,其特征在于,该限位件以可枢转方式设置于该上壳体,且该第一弹性元件为一扭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插座,其特征在于,该限位件以可滑动方式设置于该上壳体,且该第一弹性元件为一拉伸弹簧或一压缩弹簧。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器插座,其特征在于,该下壳体具有至少一弹力臂结构,所述至少一弹力臂结构设置于该端子插槽的旁侧,该弹力臂结构用来抵接于该连接器插头的一侧壁,以限制该连接器插头相对该端子插槽的移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插座,其特征在于,该上壳体具有一止挡墙,用来限制该限位件相对该上壳体的滑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插座,其特征在于,该端子插槽为一半截式插槽,该半截式插槽的一厚度小于该连接器插头的该厚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插座,其特征在于,该限位件包含有一板体与一扣接部,该扣接部设置于该板体,用来扣接于该连接器插头的上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插座,其特征在于,该上壳体具有一第一滑槽结构,该限位件包含有一挡板,该挡板设置于该板体且以可滑行方式安装于该第一滑槽结构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插座,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滑槽结构为一弯折结构,该限位件沿着该弯折结构滑行以移出该第一破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插座,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插座还包含有:
一保护件,以可滑动方式设置于该下壳体,该保护件遮蔽该第二破孔以覆盖于该端子插槽的上方;以及
一第二弹性元件,该第二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保护件与该下壳体,该第二弹性元件的一弹性恢复力驱动该保护件移动至遮蔽该第二破孔的一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插座,其特征在于,该下壳体具有一阻挡墙,用来限制该保护件相对该下壳体的滑移。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插座,其特征在于,该下壳体具有一第二滑槽结构,该保护件包含有一滑块,该滑块以可滑行方式设置于该第二滑槽结构内。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插座,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滑槽结构为一弯折结构,该保护件沿着该弯折结构滑行以移离该第二破孔。
14.一种具有连接器插座的一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携式电子装置包含有:
一上壳体,该上壳体的一端边形成有一第一破孔;
一下壳体,该下壳体于对应该第一破孔的一端边形成有一第二破孔;以及
一连接器插座,设置于该上壳体与该下壳体之间,用以连接至一连接器插头,该连接器插座包含有:
一端子插槽,设置于该下壳体,该连接器插头穿过该第一破孔与该第二破孔以插入该端子插槽;
一限位件,以可活动方式设置于该上壳体,该限位件遮蔽该第一破孔;以及
一第一弹性元件,该第一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该限位件与该上壳体,该第一弹性元件的一弹性恢复力于该连接器插头插入该端子插槽时,驱动该限位件抵接至该连接器插头;
其中该下壳体的一厚度小于该连接器插头的一厚度。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限位件以可枢转方式设置于该上壳体,且该第一弹性元件为一扭簧。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限位件以可滑动方式设置于该上壳体,且该第一弹性元件为一拉伸弹簧或一压缩弹簧。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壳体具有至少一弹力臂结构,所述至少一弹力臂结构设置于该端子插槽的旁侧,该弹力臂结构用来抵接于该连接器插头的一侧壁,以限制该连接器插头相对该端子插槽的移动。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壳体具有一止挡墙,用来限制该限位件相对该上壳体的滑移。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端子插槽为一半截式插槽,该半截式插槽的一厚度小于该连接器插头的该厚度。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限位件包含有一板体与一扣接部,该扣接部设置于该板体,用来扣接于该连接器插头的上端。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壳体具有一第一滑槽结构,该限位件包含有一挡板,该挡板设置于该板体且以可滑行方式安装于该第一滑槽结构内。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滑槽结构为一弯折结构,该限位件沿着该弯折结构滑行以移出该第一破孔。
23.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插座还包含有:
一保护件,以可滑动方式设置于该下壳体,该保护件遮蔽该第二破孔以覆盖于该端子插槽的上方;以及
一第二弹性元件,该第二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保护件与该下壳体,该第二弹性元件的一弹性恢复力驱动该保护件移动至遮蔽该第二破孔的一位置。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壳体具有一阻挡墙,用来限制该保护件相对该下壳体的滑移。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壳体具有一第二滑槽结构,该保护件包含有一滑块,该滑块以可滑行方式设置于该第二滑槽结构内。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滑槽结构为一弯折结构,该保护件沿着该弯折结构滑行以移离该第二破孔。
2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插座设置于该上壳体及该下壳体相互连接的该端边。
CN 201220278318 2012-06-04 2012-06-13 连接器插座及其相关可携式电子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69584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10734U TWM441949U (en) 2012-06-04 2012-06-04 Connector socket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TW101210734 2012-06-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95842U true CN202695842U (zh) 2013-01-23

Family

ID=47551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278318 Expired - Lifetime CN202695842U (zh) 2012-06-04 2012-06-13 连接器插座及其相关可携式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2695842U (zh)
TW (1) TWM44194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22615A (zh) * 2017-12-12 2019-06-21 台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一体化外壳的电子装置
TWI699150B (zh) * 2019-03-18 2020-07-11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電腦機殼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22615A (zh) * 2017-12-12 2019-06-21 台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一体化外壳的电子装置
TWI699150B (zh) * 2019-03-18 2020-07-11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電腦機殼
CN111722677A (zh) * 2019-03-18 2020-09-29 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计算机机壳
CN111722677B (zh) * 2019-03-18 2022-07-15 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计算机机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41949U (en) 2012-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RE49287E1 (en) Socket structure with duplex electrical connection
US879498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low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US8684753B2 (en) Plug an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the plug
CN202695842U (zh) 连接器插座及其相关可携式电子装置
KR101076472B1 (ko) 잠금형 유에스비 소켓장치
CN102684021A (zh) 连接器转接装置
US8681490B2 (en) Data storage device
CN103715542A (zh) 插座
US9461422B2 (en) Micro ethernet connector
CN103187662A (zh) Usb板端连接器
CN102957054A (zh) Usb连接器及具有usb连接器的连接装置
CA2908727C (en) Terminal docking device
US8512064B1 (en) Integrated electric connector and connecting and guiding mechanism thereof
CN202503147U (zh) 可滑移的通讯连接器及其电子装置
US8647145B2 (en) Communication connector having a cover movable along an incline relative to a case
CN102426962A (zh) 一种插卡检测开关
CN206379539U (zh) 一种插座
CN103682758B (zh) 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及应用该串行总线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CN203056211U (zh) 一种dvi端子连接器
CN201181771Y (zh) 线缆连接器
CN204179357U (zh) 柔性线路板电连接器
CN104049674A (zh) 电子设备及适配卡
CN210272837U (zh) 一种可插脚互锁智能弹回的转换插座
CN103779725A (zh) 导引模块及使用其之电子装置
CN218849938U (zh) 一种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