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1901223U - 便携式折叠电动车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折叠电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901223U
CN201901223U CN2010201526261U CN201020152626U CN201901223U CN 201901223 U CN201901223 U CN 201901223U CN 2010201526261 U CN2010201526261 U CN 2010201526261U CN 201020152626 U CN201020152626 U CN 201020152626U CN 201901223 U CN201901223 U CN 2019012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assembly
handlebar
folding
skelet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15262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圣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02015262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9012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9012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90122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一种便携式折叠电动车,由车体、前轮组件、后轮组件、车把组件、座架组件、电池部件组成。车体是由车骨架与附在车骨架上顶和四周的布组成并形成的一个空腔结构,两个前轮并排连接在前轮支架上构成前轮组件,两个后轮与电动机同轴并排固定在电动机上并与后轮支架连接构成后轮组件。有骑行、拖拉、完全折叠三种状态。在拖拉状态时,两个前轮作为拖轮使用。完全折叠状态时,车把组件、连接控制组件、前轮组件及后轮组件绕转折叠到车体的内腔中,座架组件的座支架的杆体嵌入到车骨架上方的凹槽内,其外形可做成多种动物的造型。

Description

便携式折叠电动车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方便携带的折叠式电动车,重量轻,折叠后体积小,尤其是折叠和展开操作简单,完全折叠后,各部件包容在具有腔体结构的车体中,便于携带。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折叠式电动车,重量不够轻,尤其是在折叠和展开操作时不够简便自如,折叠后体积和形状不尽如人意,部件折叠后仍然暴露在外,以至于携带不够轻便。在公共场所,如公交汽车、地铁上折叠携带时有可能给其他的人带来不便。由于以上原因,折叠式电动车难以真正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折叠式电动车在折叠和展开操作时不够简便自如,折叠后部件暴露,携带时不够轻便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折叠电动车的新方案,重量轻,展开和折叠操作简便自如,部分折叠时,可拖拉随行,完全折叠后体积小并且各部件包容在具有腔体结构的车体中,完全折叠后形状可设计成多种动物的外形。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车体设计成具有腔体特征,是由车骨架与附在车骨架上顶和四周的布形成的空腔结构,在车体的车骨架的上顶部具有凹槽结构,在凹槽的两侧上设有滑槽,在车骨架上设有三组卡合机构。采用四个轮子结构设计,两个前轮并排连接在前轮支架上构成前轮组件,两个后轮固定在电动机上并与后轮支架连接构成后轮组件,前轮组件与后轮组件可分别绕轴相对折叠,前轮组件的两个轮子之间的空间是敞开的,在折叠时,前轮组件可包容后轮组件。车把组件主要包括左把手、右把手、两个把手支杆、把手折叠控制滑动件、车把音叉形上杆体、车把下杆体;左把手和右把手分别与车把音叉形上杆体的U型两端相铰连,两个把手支杆分别与左把手和右把手相铰连并与把手折叠控制滑动件铰连,把手折叠控制滑动件在车把音叉形上杆体U型管上下滑动,控制两个把手的同时折叠与展开,车把音叉形上杆体与车把下杆体可绕转它们之间的连接轴折叠。为了便于前轮组件的转向和折叠,设计一个前轴部件,在前轴的中部有一个穿孔,用于连接前轮组件的前轮支架的上端,在前轴部件穿孔的两侧各有一个定位孔。为了将车把组件、前轴部件、前轮组件整合在一起,设计一个连接控制组件,连接控制组件的下部套住前轴部件,前轴部件的穿孔与前轮组件的前轮支架的上端连接,车把组件的下杆体与连接控制组件连接,同时车把组件的下杆体的下端与前轮支架的上端相接触并控制前轮组件的左右转向;连接控制组件中有两组卡合机构,一组卡合机构通过前轴部件上的两个定位孔控制前轴部件与连接控制组件固定与转动,另一组卡合机构控制车把组件在连接控制组件中的固定与转动。鞍座与座支架连接构成座架组件,座架组件的座支架的下端与车体的车骨架的后部相铰连;设计一个座架支杆,座架支杆的一端与座支架的中部铰连,另一端的两个叉支与车骨架的上顶部的凹槽两侧的滑槽相卡合。后轮组件通过后轮支架的一端与车骨架的后下部相铰连;设计一个后轮组件支杆,支杆的一端与车骨架的后上部连接,另一端与后轮支架相连接。电池部件固定车体的腔体内部,与车骨架内部后上方固定连接。两个脚踏板位于车体的腔体内部与车骨架下部两侧的内侧相铰连。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折叠电动车有三种状态:骑行状态即完全展开状态、拖拉状态、完全折叠状态。当需要骑行时,呈完全展开状态,也称为骑行状态,如图1所示;随身行走时,呈拖拉状态,前轮组件的两个前轮为拖拉状态时的两个拖轮,如图2所示;进入公共场所或工作场所等,呈完全折叠状态,如图3-1、图3-2所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电动车的折叠过程是:完全展开→拖拉→完全折叠,展开过程是:完全折叠→拖拉→完全展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折叠和展开操作非常简单、迅速。采用四个轮子设计,强化了骑行的安全性。拖拉状态时,两个前轮作为拖拉移动的两个轮子,不需要另设拖轮。后轮制动方式,采用两个并排的后轮可增加刹闸时的滑行摩擦力。完全折叠时,体积小,重量轻,同时,车把组件、前轮组件、后轮组件完全置于车体的腔体中,座架组件的座支架的杆体部分嵌入到车骨架上部的凹槽中,可随身提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折叠电动车的完全展开状态时等轴侧图(图中附在车骨架上的布没有画出)
图2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折叠电动车的拖拉状态时侧视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折叠电动车的完全折叠状态时侧视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折叠电动车的完全折叠状态时等轴侧图(图中附在车骨架上的布没有画出)
图4是车骨架及附在其上的三组卡合机构
图5是车把组件图
图6是座架组件图
图7是后轮组件图
图8-1、图8-2、图8-3、图8-4是折叠操作的过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折叠电动车可在确保安全骑行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折叠后的体积,以方便携带。本实施方式案例折叠后的体积:长、宽、高分别为35厘米、26厘米、21厘米。两个前轮的直径为20厘米,每个前轮的厚度为25毫米。两个后轮的直径16厘米,每个后轮的厚度为30毫米。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折叠电动车的结构主要由车骨架(1)、前轮组件(2)、后轮组件(3)、前轴(4)、车把组件(5)、连接控制组件(6)、座架组件(7)、座架支杆(8)、后轮组件支杆(9)、电池组件(10)、脚踏板(11)、后轮刹闸(12)、各部件固定的卡扣和附在车骨架周围的布等组成。如图4所示,车骨架与附在四周及上部的布构成具有腔体特征的车体,在车骨架上附有三组卡合机构,卡合机构(A)、卡合机构(B)、卡合机构(C)。两个前轮并排连接在前轮支架上,两个前轮之间的间距为21厘米,两前轮之间的空间是敞开的,以便于在折叠时包容后轮体。前轮支架的上端与前轴的中间穿孔连接,前轴左右两端与车骨架的前部连接,前轴主体部分被完全套在连接控制组件的下部。前轴的作用是作为前轮组件的支撑,骑行状态时,前轮组件可在前轴中部的穿孔中做一定角度的转动,从而控制骑行方向,同时前轴是前部(包括车把组件、连接控制组件)的折叠绕转支撑轴体。车把组件的车把下杆体的下部插入连接控制件中,车把组件通过车把下杆体的下端与前轮组件的前轮支架的上端相接触,并控制前轮组件左右转向。如图5所示,车把组件主要包括左把手(13)、右把手(14)、两个把手支杆(15)、把手折叠控制滑动件(16)、车把音叉形上杆体(17)、车把下杆体(18),车把上下杆体折叠卡合机构(19)、车把左手刹闸(20)。左把手(13)和右把手(14)分别与车把音叉形上杆体(17)的U型两端相铰连,两个把手支杆(15)分别与左把手(13)和右把手(14)相铰连并与把手折叠控制滑动件(16)相铰连,把手折叠控制滑动件(16)在车把音叉形上杆体(17)U型管上下滑动,控制左、右把手的同时折叠与展开。车把音叉形上杆体(17)与车把下杆体(18)相铰连,可绕转铰连轴折叠,车把下杆体(18)的下部与连接控制组件(6)相连接。连接控制组件是十分重要的一组部件,其下部完全套住前轴(4)的轴体部分,并与车把组件(5)的车把下杆体(18)相连,在骑行状态时通过位于车骨架(1)上前部的卡合机构(A)固定在车骨架上。连接控制组件中有两组卡合机构,一组卡合机构通过前轴部件上的两个定位孔控制前轴部件与连接控制组件固定与转动,另一组卡合机构控制车把组件在连接控制组件中的固定与转动。在骑行状态和拖拉状态时,卡合机构完全卡住前轴(4)上的两个定位孔;在完全折叠时,用手拉起卡合机构,车把组件与连接控制组件绕转前轴折叠在车骨架的内腔中。如图7所示,后轮组件由后轮支架(24)、电动机(25)、两个后轮(26)组成,两个后轮与电动机同轴并排固定在电动机的两侧,通过电动机的输出轴与后轮支架连接;后轮支架与车骨架的后下部分铰连,并通过后轮组件支杆(9)与车骨架(1)的后上方相连接,在骑行状态时,后轮组件通过后轮组件支杆与车骨架呈稳定的支撑状态,如图1所示;在拖拉状态或完全折叠状态时,后轮组件与后轮组件支杆一起折叠并在细钢绳的牵拉下收缩在由车骨架和布形成的内腔中;细钢绳一端固定在座架支杆上并随座架支杆滑动时牵拉。后轮组件可完全容纳在前轮组件的两个前轮之间敞开的空间中,前轮组件在完全折叠状态时,可收缩在车骨架和布形成的内腔中。如图6所示,座架组件由座支架(21)、鞍座(22)、卡合机构(23)组成,鞍座与座支架铰连,卡合机构(23)位于座支架上部,通过软索与鞍座相连;座架组件的座支架下端与车骨架的后部相铰连,并与座架支杆的一端铰连,座架支杆的另一端的两个叉支与车骨架的滑槽卡合。在骑行状态时,座架支杆被车骨架上的卡合机构(B)所固定,座架组件通过座架支杆与车骨架呈稳定的支撑状态,如图1所示。电池组件由锂电池和充电电路组成,如图1所示,电池组件固定在车骨架内部。脚踏板(11)与车骨架的两侧的内侧铰连,在骑行状态时,两个脚踏板通过与两侧的铰连轴向里转动到水平位置,作为踏脚支撑,如图1所示,在拖拉状态和完全折叠状态时,在后轮组件的两个后轮的驱动下,两个脚踏板通过与两侧的铰连轴向上转动贴近两侧,并将车骨架周围的布顶起,与车骨架和布一起形成腔体。后轮刹闸固定在后轮支架上,通过闸线与车把组件的左把手连接。如图2、图3-1所示,在车骨架的周围附有一层布,它与车骨架一起,形成车体的腔体结构,在车体的布上通过色彩和微小的凹凸处理,使车体具有动物的躯体并凸现动物的四肢形状,在鞍座上通过色彩和形状的设计,使鞍座具有动物的头部形状,这样在拖拉状态和完全折叠状态时,所述的便携式折叠电动车具有动物造型。
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折叠电动车的折叠操作过程如图8-1、图8-2、图8-3、图8-4所示。先提起鞍座,便携式折叠电动车的后轮组件离地,用脚控制后轮组件向车骨架内腔转动折叠,后轮组件的的两个后轮顶起脚踏板,脚踏板与布一起翻动,并形成车体的内腔。放下鞍座,按下如图4所示的卡合机构(B),座架支杆开始在车骨架的滑槽中滑动,并带动座架组件的绕转折叠。当座架支杆滑动到一定的距离时,座架支杆开始控制卡合机构(A)向下移动,并最终释放车骨架对连接控制组件的锁定,这时车把组件随同连接控制组件和前轮组件一起绕前轴的轴向转动,座架组件的座支架的杆体嵌入到车骨架上顶部的凹槽中,同时如图6所示的座架组件上的卡合机构(23)卡在车骨架前部的卡孔中,形成如图8-2所示的拖拉状态。如图5所示,用手握紧车把组件的把手折叠控制滑动件(16),把手折叠控制滑动件(16)沿车把音叉形上杆体U型管滑动,带动左把手(13)和右把手(14)同时收缩;拉起车把组件上的卡合机构(19),车把组件上下两段绕转折叠,如图8-3所示。这时,拉起位于连接控制组件上的卡合在前轴部件两个孔中的卡合机构,车把组件和连接控制组件一起绕前轴轴体转动折叠如图8-4所示。车把组件、连接控制组件以及前轮组件一起向车体内腔折叠,由位于车把组件音叉形上杆体下端的一组卡合机构锁定在车骨架上,这样便完成了由完全展开状态(骑行状态)到完全收缩状态的折叠操作。从完全折叠状态到完全展开状态的操作过程与折叠操作过程的动作相反。

Claims (9)

1.一种便携式折叠电动车,由车体、前轮组件、后轮组件、车把组件、座架组件、电池部件组成,其特征是:车体是由车骨架与附在车骨架上顶和四周的布组成并形成的一个空腔结构,车骨架的上顶部具有凹槽结构,在凹槽的两侧上设有滑槽,在车骨架上设有三组卡合机构,在折叠时,前轮组件、后轮组件、车把组件可折叠在车体的腔体中,座架组件的座支架的杆体可嵌入到车骨架的上部凹槽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折叠电动车,其特征是:两个前轮并排连接在前轮支架上构成前轮组件,前轮组件的两个轮子之间的空间是敞开的,前轮组件可绕转折叠在车体的腔体中,折叠在车体腔体中的前轮组件可包容折叠在车体腔体中的后轮组件,在拖拉状态时,两个前轮作为拖轮使用,在车骨架两侧内侧的一对卡合机构(C)支撑前轮组件以便于拖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折叠电动车,其特征是:两个后轮固定在电动机上并与后轮支架连接构成后轮组件,后轮组件通过后轮支架与车体的车骨架的后下部铰连,并与后轮支杆连接形成骑行时稳定的支撑状态,后轮组件可绕转与车骨架后下部铰连的轴折叠在车体的腔体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折叠电动车,其特征是:车把组件主要包括左把手、右把手、两个把手支杆、把手折叠控制滑动件、车把音叉形上杆体、车把下杆体;左把手和右把手分别与车把音叉形上杆体的U型两端相铰连,两个把手支杆分别与左把手和右把手相铰连并与把手折叠控制滑动件铰连;把手折叠控制滑动件在车把音叉形上杆体U型管上下滑动,控制两个把手的同时折叠与展开,在把手折叠控制滑动件中有一组卡合机构,在车把音叉形上杆体U型管上有两组卡位对车把组件的两个把手在展开和折叠时起卡合定位作用;车把音叉形上杆体与车把下杆体相铰连,并在铰连处有一组卡合机构,车把音叉形上杆体与车把下杆体可绕转它们之间的连接轴折叠和展开,在展开时,通过铰连处的卡合机构进行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折叠电动车,其特征是:在车骨架的前部连接一个前轴部件,其作用是为了便于前轮组件的转向和折叠,在前轴部件的中部有一个穿孔,用于连接前轮组件的前轮支架的上端,在前轴部件穿孔的两侧各有一个定位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折叠电动车,其特征是:为了将车把组件、前轴部件、前轮组件整合在一起,设计一个连接控制组件,连接控制组件的下部套住前轴部件,前轴部件的穿孔与前轮组件的前轮支架的上端连接,车把组件的下杆体与连接控制组件连接,同时车把组件的下杆体的下端与前轮支架的上端相接触并控制前轮组件的左右转向;连接控制组件中有两组卡合机构,一组卡合机构通过前轴部件上的两个定位孔控制前轴部件与连接控制组件固定与转动,另一组卡合机构控制车把组件在连接控制组件中的固定与转动,在骑行状态时,车骨架前部的一组卡扣机构(A)将连接控制组件与车骨架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折叠电动车,其特征是:鞍座与座支架连接构成座架组件,座架组件的座支架的下端与车体的车骨架的后部相铰连;设计一个座架支杆,座架支杆的一端与座支架的中部铰连,另一端的两个叉支与车骨架的上顶部的凹槽两侧的滑槽相卡合;在骑行状态时,座架支杆被车骨架上的卡合机构(B)所固定,座架组件通过座架支杆与车骨架呈稳定的支撑状态;在拖拉状态和完全折叠状态时,座支架的杆体可嵌入到车骨架的上部凹槽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折叠电动车,其特征是:电池部件固定车体的腔体内部,与车骨架内部后上方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折叠电动车,其特征是:两个脚踏板位于车体的腔体内部与车骨架下部两侧的内侧相铰连,在骑行状态时,两个脚踏板向里转动成水平状态,在拖拉状态和完全折叠状态时,在后轮组件的驱动下,两个脚踏板通过与车骨架两侧的铰连轴向上转动并贴近两侧,并将车骨架周围的布顶起,与车骨架和布一起形成腔体。 
CN2010201526261U 2010-04-06 2010-04-06 便携式折叠电动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012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1526261U CN201901223U (zh) 2010-04-06 2010-04-06 便携式折叠电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1526261U CN201901223U (zh) 2010-04-06 2010-04-06 便携式折叠电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901223U true CN201901223U (zh) 2011-07-20

Family

ID=44271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152626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01223U (zh) 2010-04-06 2010-04-06 便携式折叠电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90122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29459A (zh) * 2014-07-25 2014-11-05 鲜于庆 多功能拉杆式电动折叠三轮车
CN106379470A (zh) * 2016-09-30 2017-02-08 深圳洛可可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折叠车的辅助拖行机构及折叠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29459A (zh) * 2014-07-25 2014-11-05 鲜于庆 多功能拉杆式电动折叠三轮车
CN106379470A (zh) * 2016-09-30 2017-02-08 深圳洛可可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折叠车的辅助拖行机构及折叠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25909B (zh) 轻质可折叠式婴儿车
CN201442626U (zh) 手提箱式两轮折叠车
CN107531304A (zh) 可变形折叠电动滑板车
CN202193155U (zh) 折叠式滑板车箱包
CN103813956A (zh) 自行车车把组件
CN104097725A (zh) 电动车的折叠驱动结构
KR101346836B1 (ko) 접이식 역삼륜 전동 자전거
CN103407537A (zh) 一种折叠电动车
CN201901223U (zh) 便携式折叠电动车
CN102211642A (zh) 便携式折叠电动车
CN205022785U (zh) 电动车
CN102372060A (zh) 手提箱式折叠车
CN205311798U (zh) 踩折滑板车
CN201923264U (zh) 一种可折叠成箱体的电动滑板车
CN205971675U (zh) 一种折叠电动车
CN102951234B (zh) 手提箱式折叠车
CN201842192U (zh) 箱式折叠车
CN205440491U (zh) 一种折叠式婴儿手推车
CN201291969Y (zh) 手提箱式两轮折叠车
CN206288164U (zh) 折叠把手以及滑板车
CN201161667Y (zh) 一种折叠式骑拖两用自行车
CN203806075U (zh) 折收式儿童三轮车
CN105438367B (zh) 一种折叠车架
CN204161572U (zh) 一种旅行箱式电动自行车
CN203819431U (zh) 便携式电动滑板车的折叠展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0

Termination date: 2014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