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1462581U - 背光源模组和液晶显示模块 - Google Patents

背光源模组和液晶显示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462581U
CN201462581U CN2009201103495U CN200920110349U CN201462581U CN 201462581 U CN201462581 U CN 201462581U CN 2009201103495 U CN2009201103495 U CN 2009201103495U CN 200920110349 U CN200920110349 U CN 200920110349U CN 201462581 U CN201462581 U CN 2014625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orescent tube
lamp
source module
backlight source
lg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11034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大根
崔来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2011034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4625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4625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46258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源模组和液晶显示模块。该背光源模组,包括导光板、设置在导光板侧边的灯管、围设在所述灯管外侧的反射侧板、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下侧的反射底板、以及设置在反射侧板外侧连接灯管的灯连接线,导光板每一侧边所设置的所述灯管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各灯管并列设置,其中,在导光板一侧所设置的各灯管之间还设置有挡板,用于屏蔽各灯管所产生的电磁场。本实用新型液晶显示模块包括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源模组。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源模组,通过设置挡板屏蔽了各灯管间产生的电磁场,可以使背光源模组的亮度均一化,改善液晶显示模块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背光源模组和液晶显示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模块中的背光源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源模组和液晶显示模块。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模块按照光源的设置位置主要分为直下式和侧光式两种,背光源模组中所采用的光源主要有冷阴极型荧光灯(Cold Cathode FluorescentLamp;以下简称:CCFL)、发光二级管(Light Emitting Diode;以下简称:LED)和电致发光器(Electro Luminescence;以下简称:EL)等。
一般中型液晶显示模块为达到一定的亮度可以采用四个CCFL的侧光式背光源模组,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侧光式背光源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背光源模组包括:导光板41;灯管,即第一灯管21和第二灯管22;灯连接线,即第一灯连接线11和第二灯连接线12;反射侧板31和反射底板32。其中,灯管可以采用CCFL,分别设置在导光板41的两侧,每侧分别设置两根CCFL。每根灯管分别连接一根灯连接线,如图1中所示在反射侧板31的外侧设有连接第一灯管21的第一灯连接线11和连接第二灯管22的第二灯连接线12。反射侧板31围设在灯管的外侧,反射底板32设置在导光板41的下侧。
上述背光源模组的工作原理是:在逆变器提供的交流(AlternatingCurrent;以下简称:AC)高压的驱动下,灯管被点亮发光,灯管发出的光经过反射侧板和反射底板被反射入导光板,由导光板导引至液晶面板中。
图2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源模组的驱动电路示意图,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一般是通过一个逆变器引出四路电压分别驱动四个灯管。
在进行本实用新型的研究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这种背光源模组存在的问题是:采用如图2的驱动电路结构驱动灯管时,每个灯管发光不均匀,导致背光源模组亮度不均匀。其原因是,两个相邻的灯管间产生电磁场干涉,从而通过每个灯管电路中的电流也不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源模组和液晶显示模块,使背光源模组的亮度均一化,改善液晶显示模块的显示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源模组,包括导光板、设置在导光板侧边的灯管、围设在所述灯管外侧的反射侧板、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下侧的反射底板、以及设置在反射侧板外侧连接灯管的灯连接线,导光板每一侧边所设置的所述灯管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各灯管并列设置,其中:在导光板一侧所设置的各灯管之间还设置有挡板,用于屏蔽各灯管所产生的电磁场。
为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本实用新型背光源模组的液晶显示模块,还包括背板、液晶面板、模框架、外框架和控制电路,其中:所述导光板邻近所述液晶面板接收入射光的侧面设置.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源模组,通过在各灯管间设置挡板,屏蔽了各灯管间产生的电磁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背光源模组因两个相邻灯管间的电磁场干涉导致各灯管内电流不同,从而背光源模组亮度不均一的问题。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使背光源模组的亮度均一化,改善液晶显示模块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侧光式背光源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源模组的驱动电路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源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源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源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背光源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背光源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背光源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块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背光源模组,包括导光板、设置在导光板侧边的灯管、围设在所述灯管外侧的反射侧板、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下侧的反射底板、以及设置在反射侧板外侧连接灯管的灯连接线,导光板每一侧边所设置的所述灯管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各灯管并列设置,其中:在导光板一侧所设置的各灯管之间还设置有挡板,用于屏蔽各灯管所产生的电磁场。导光板的一侧边、两侧边或四侧边可以采用上述类似结构设置灯管和挡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挡板对相邻设置的灯管起到屏蔽作用,避免电磁场的相关干扰,从而使灯管内的电流趋于相等,使光源亮度趋于均匀化。
起到屏蔽作用的挡板的具体设置位置形式可以有多种,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背光源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背光源模组包括导光板41;灯管,即第一灯光21和第二灯管22;灯连接线,即第一灯连接线11和第二灯连接线12;挡板51;反射侧板31和反射底板32。其中,灯管具体可以采用CCFL,分别设置在导光板41的两侧,每侧分别设置两根CCFL,即第一灯管21和第二灯管22。每根灯管分别连接一根灯连接线,如图3中所示在反射侧板31的外侧设有连接第一灯管21的第一灯连接线11和连接第二灯管22的第二灯连接线12。反射侧板31围设在灯管的外侧,反射底板32设置在导光板41的下侧,用于将光线反射至导光板41中。本实施例的背光源模组还包括挡板51,挡板51设置在第一灯管21和第二灯管22之间,用于屏蔽各灯管所产生的电磁场。
在本实施例背光源模组工作时,逆变器提供的AC高压进行驱动,第一灯管和第二灯管分别点亮发光,由于挡板在第一灯管和第二灯管之间起到屏蔽作用,防止了第一灯管和第二灯管间的电磁场作用,使第一灯管和第二灯管内电流趋于相等,则灯管的亮度均一化,从而提高了背光源模组的亮度均一性.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导光板一侧边所设置的灯管的数量并不限于为两个,还可以设置两个以上的灯管,则相应地可以设置多个挡板,分别设置在各个相邻的灯管之间。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挡板可以作为一独立部分固定连接在反射侧板内侧壁面上,也可以与反射侧板一体成型,可以通过挤压、冲压或浇铸等方式一体成型。
第二实施例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源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挡板51与反射侧板31一体成型,反射侧板31内侧壁面上形成有两个屏蔽凹槽,即第一屏蔽凹槽210和第二屏蔽凹槽220,两个屏蔽凹槽内分别容纳两个灯管,且屏蔽凹槽之间的凸脊230作为挡板51。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反射侧板31外侧壁面上可以形成有第一灯线凹槽110,第一灯线凹槽110内容纳灯连接线。本实施例中具体是设置一个灯线凹槽,第一灯连接线11和第二灯连接线12均容纳在该第一灯线凹槽110之中,并且紧贴设置。紧贴设置的灯连接线可以视为一体,从而避免灯连接线之间的电磁场干涉,能够进一步使灯管内的电流趋于相等。
具体应用中,灯线凹槽的数量也可以对应灯连接线的数量设置,即一个灯线凹槽中仅容纳一个灯连接线。上述方案可以通过灯线凹槽的间隔避免灯连接线内电流的相互电磁干涉。
本实施例中所形成的屏蔽凹槽和灯线凹槽是一体成型的。具体的是反射侧板可以采用冲压工艺进行加工,其截面形状为折线形,反射侧板内侧壁面上形成有至少两个屏蔽凹槽,反射侧板外侧壁面上形成有灯线凹槽,且具有屏蔽凹槽与灯线凹槽的反射侧板为一体冲压成型,屏蔽凹槽与灯线凹槽的位置相互匹配。
本实施例的背光源模组在逆变器提供的AC高压驱动时,第一灯管和第二灯管点亮发光,由于第一灯管和第二灯管之间的凸脊起到屏蔽作用,防止了第一灯管和第二灯管间的电磁场作用;又第一灯连接线和第二灯连接线紧贴设置,可视为一体,防止了两个灯连接线间的电磁场作用,使第一灯管和第二灯管的亮度均一化,从而提高了背光源模组的亮度均一性。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一体成型的灯线凹槽和屏蔽凹槽,可以通过挤压、冲压、浇铸等方法来制成。
第三实施例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源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每个灯线凹槽中容纳一根灯连接线。如图5所示,反射侧板31外侧壁面上形成两个灯线凹槽,即第一灯线凹槽110和第二灯线凹槽120,第一灯线凹槽110容纳第一灯连接线11,第二灯线凹槽120容纳第二灯连接线12。
第一灯连接线和第二灯连接线互不接触,且相互隔开,第一灯连接线和第二灯连接线间的反射侧板起到屏蔽作用,防止了第一灯连接线和第二灯连接线间的电磁场作用,使第一灯管和第二灯管的亮度均一化,从而提高了背光源模组的亮度均一性.
具体应用中,灯连接线的数量是与灯管的数量对应的,灯线凹槽的数量可以等于或少于灯连接线的数量,因此,一个灯线凹槽内可以容纳至少两根灯连接线,且容纳在一个灯线凹槽中的至少两根灯连接线为紧贴设置。或者可以每个灯线凹槽容纳一根灯连接线。保证灯连接线相互隔离开,或者紧贴设置即可。
第四实施例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背光源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反射侧板31外侧壁面上形成有三个凹槽,其中两个凹槽为灯线凹槽,即第一灯线凹槽110和第二灯线凹槽120,用于分别容纳第一灯连接线11和第二灯连接线12。另一个凹槽在反射侧板31内侧壁面上形成凸脊230来作为挡板51。
本实施例中,第一灯管和第二灯管通过挡板隔离开,第一灯连接线和第二灯连接线互不相邻,一体冲压成型的反射侧板对灯管和灯连接线都起到了屏蔽作用,防止了平行的灯管和灯连接线内电流之间的电磁场作用,使灯管的亮度均一化,从而提高了背光源模组的亮度均一性。
第五实施例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背光源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背光源模组为在反射侧板壁面上形成两个屏蔽凹槽和两个灯线凹槽,但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灯线凹槽110和第二灯线凹槽120间形成凸起130来隔离开第一灯连接线11和第二灯连接线12。第一屏蔽凹槽210和第二屏蔽凹槽220之间形成的凸脊230作为挡板51来隔离开第一灯管21和第二灯管22。
本实施例中,灯线凹槽与屏蔽凹槽可以是独立形成的,其位置不必相互匹配对应。
第六实施例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背光源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灯管、灯连接线、屏蔽凹槽和灯线凹槽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设置,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具有六个CCFL的灯管,且导光板41每一侧边设置有三个CCFL灯管。则屏蔽凹槽可以设置三个,灯线凹槽也可以设置为三个。
第七实施例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块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块包括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源模组。该液晶显示模块还包括背板1、液晶面板7、模框架8、外框架9和控制电路(图中未示),其中:导光板41邻近液晶面板7接收入射光的侧面设置。在导光板41和液晶面板7之间通常还可以设置光学膜层6。
如图9所示,具体采用了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源模组,包括导光板41、灯管20及其灯连接线10、反射侧板31和反射底板32。在两个灯管20之间形成有凸脊230作为挡板51,且灯连接线10容纳在不同的灯线凹槽中相互隔离。
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模块并不限于采用第三实施例所示结构的背光源模组,还可以采用本实用新型背光源模组任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达到均匀的背光源亮度,改善了液晶显示模块的显示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背光源模组,包括导光板、设置在导光板侧边的灯管、围设在所述灯管外侧的反射侧板、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下侧的反射底板、以及设置在反射侧板外侧连接灯管的灯连接线,所述导光板每一侧边所设置的所述灯管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各灯管并列设置,其特征在于:
在导光板一侧所设置的各灯管之间还设置有挡板,用于屏蔽各灯管所产生的电磁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边、两侧边或四侧边设置有所述灯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管为冷阴极型荧光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反射侧板的内壁上或与所述反射侧板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侧板内侧壁面上形成有至少两个屏蔽凹槽,所述屏蔽凹槽内分别容纳所述灯管,且所述屏蔽凹槽之间的凸脊作为所述挡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侧板外侧壁面上形成有灯线凹槽,所述灯线凹槽内容纳有所述灯连接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灯线凹槽内容纳至少两根所述灯连接线,且容纳在一个灯线凹槽中的至少两根灯连接线为紧贴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灯线凹槽容纳一根所述灯连接线。
9.一种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背光源模组的液晶显示模块,还包括背板、液晶面板、模框架、外框架和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邻近所述液晶面板接收入射光的侧面设置。
CN2009201103495U 2009-07-23 2009-07-23 背光源模组和液晶显示模块 Expired - Lifetime CN2014625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103495U CN201462581U (zh) 2009-07-23 2009-07-23 背光源模组和液晶显示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103495U CN201462581U (zh) 2009-07-23 2009-07-23 背光源模组和液晶显示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462581U true CN201462581U (zh) 2010-05-12

Family

ID=42389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110349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462581U (zh) 2009-07-23 2009-07-23 背光源模组和液晶显示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462581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4449A (zh) * 2010-08-09 2012-03-14 荣晋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单元及具有该发光单元的背光模块
CN102661526A (zh) * 2012-03-21 2012-09-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5700231A (zh) * 2016-02-04 2016-06-2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块
CN106094332A (zh) * 2016-06-15 2016-11-09 苏州众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结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4449A (zh) * 2010-08-09 2012-03-14 荣晋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单元及具有该发光单元的背光模块
CN102661526A (zh) * 2012-03-21 2012-09-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5700231A (zh) * 2016-02-04 2016-06-2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块
CN106094332A (zh) * 2016-06-15 2016-11-09 苏州众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56928B (zh) 背光单元
CN201636705U (zh)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模组
CN102661535B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
JP2007012586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CN102042536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1462581U (zh) 背光源模组和液晶显示模块
CN102691945B (zh) 侧入式背光模组
US9176337B2 (en) Backlight module
EP2541136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with the same
CN102913866A (zh) 一种背光源的背板结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WO2012022076A1 (zh) 背光模组
US8210700B2 (en) Backlight module
US20120057102A1 (en) Backlight module
CN201973601U (zh) 新型背光模组
CN203363863U (zh)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3048727B (zh) 导光板、背光源、液晶显示装置
JP2011095606A (ja) アンドン情報表示装置
CN103712127B (zh) 一种光源组件、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WO2012012957A1 (zh) 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US20150205165A1 (en) Direct Backlight Module
US20140104882A1 (en) Backlight Module
CN204964802U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9389356B2 (en) LED backlight module and the correspond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201487723U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件
CN206892516U (zh) 一种背光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JINGDONGF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BEIJING BOE PHOTOELECTRICITY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618

Owner name: BEIJING BOE PHOTOELECTRICITY SCIENCE + TECHNOLOGY

Effective date: 2015061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618

Address after: 100015 Jiuxianqiao Road, Beijing, No. 10, No.

Patentee after: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atentee after: Beijing BOE Photoelectricity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176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West Central Road, No. 8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BOE Photoelectricity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