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347209Y - 一种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347209Y CN201347209Y CNU2008201990066U CN200820199006U CN201347209Y CN 201347209 Y CN201347209 Y CN 201347209Y CN U2008201990066 U CNU2008201990066 U CN U2008201990066U CN 200820199006 U CN200820199006 U CN 200820199006U CN 201347209 Y CN201347209 Y CN 201347209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orm
- housing
- worm shaft
- belt
- stra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绞紧器操作费时费力、使用不便、使用寿命较短等问题。本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绞紧器的支架上设有能转动的带轴,带轴的一端伸出支架,装置包括固连在支架侧部的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蜗杆、蜗杆轴和蜗轮,蜗轮固连在带轴的伸出端,蜗杆轴设于蜗轮的侧部且能沿其轴向在壳体内移动,蜗杆套在蜗杆轴上且两者固连在一起,蜗杆轴的外端伸出壳体,在蜗杆轴与壳体之间设有当蜗杆轴转动能使蜗杆轴相对于壳体轴向移动的引导机构,当转动蜗杆轴使其轴向移动后蜗杆与蜗轮啮合且蜗杆轴脱离引导机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在物流运输过程中捆绑货物的绞紧器、绞盘,特别是绞紧器中带轴的收放带装置。
背景技术
货物在运输过程中,为防止脱落或碰撞而造成的丢失或损坏。用普通的绳索捆绑方式,很难将货物绑紧固实,容易造成货物松动,且费时费力。绞车是一种先进的捆绑工具。
中国专利文献公开过一种快速转动手动绞车装置[公开号:CN2846294Y],这种装置包括卷筒轴、端帽、棘轮装置、止退装置等。卷筒轴的一端装有棘轮装置,端帽通过止退装置安装在卷筒轴的另一端。止退装置可在端帽中设置内棘轮孔,再卷筒轴设置装有弹簧、插销的销孔。插销的一端压在内棘轮孔中。端帽通过其内棘轮孔拨动插销,带动卷筒轴拽紧绑带;端帽倒转时,卷筒轴在棘轮装置的作用下不能倒转。
这种快速转动手动绞车装置结构较为复杂,仍需要同棘轮和棘爪配合工作才能实现单向转动,工作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高,装置捆绑带的松开速度不快,影响效率,且空间占用较大。
人们又设计出各种快速捆绑的装置,例如在带轴上固连蜗轮,在支架上连接一个能沿其轴向移动的蜗杆。在紧带过程中蜗杆与蜗轮啮合,此时蜗轮只能单向转动,显然,带轴也只能单向转动,从而使得捆绑带被收紧,将货物牢牢的捆绑住。相反,需要快速松带时,操作者拉动蜗杆,使得蜗杆与蜗轮分离,此时带轴能反向的快速转动,从而将绕在带轴上的捆绑带快速的松出。
显然,上述的捆绑装置能实现带轴的控制,但是,蜗杆是由操作者拉动的,操作繁琐。同时,蜗杆与蜗轮分离后,由于蜗杆没有定位住,蜗杆会触碰在蜗轮上,这样不仅会使绞车在使用过程中发出噪音,而且也会使蜗杆、蜗轮的齿牙过早磨损,减少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得使用绞紧器时不需要手动拉动蜗杆的一种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绞紧器的支架上设有能转动的带轴,带轴的一端伸出支架,该装置包括固连在支架侧部的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蜗杆、蜗杆轴和蜗轮,蜗轮固连在带轴的伸出端,蜗杆轴设于蜗轮的侧部且能沿其轴向在壳体内移动,所述的蜗杆套在蜗杆轴上且两者固连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蜗杆轴的外端伸出壳体,在蜗杆轴与壳体之间设有当蜗杆轴转动能使蜗杆轴相对于壳体轴向移动的引导机构,当转动蜗杆轴使其轴向移动后蜗杆与蜗轮啮合且蜗杆轴脱离引导机构。
绞紧器上的带轴转动过程中就能将捆绑带收紧,通过收紧的捆绑带从而将货物牢牢的捆绑住。
需要将货物卸下时,转动蜗杆轴使蜗杆与蜗轮分离,在引导机构的作用下,只要不转动蜗杆轴,蜗杆与蜗轮就始终不会啮合。显然,此时蜗轮能自由转动,也就是说带轴不被锁定,使得捆绑带能快速的松出。
在捆绑货物过程中,转动蜗杆轴带动蜗杆一同转动,在引导机构的作用下使得蜗杆与蜗轮啮合,同时,蜗杆轴或蜗杆与引导机构脱离。显然,由于蜗杆与蜗轮是啮合的,此时蜗杆只能单向转动,即单向转动过程中通过带轴将捆绑带收紧。由于蜗轮蜗杆自身具有反向自锁功能,因此,此状况下蜗轮是无法反向转动的。被收紧的捆绑带就无法松出。
在上述的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中,所述的壳体外侧还轴向固连有一个转套,转套套在蜗杆轴的外端且两者周向固定。
转套转动过程中就能带动蜗杆轴转动,蜗杆轴转动过程中会在转套内移动,使得蜗杆轴不会在这个绞紧器外部伸缩。
在上述的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中,所述的引导机构为设于蜗杆轴上的螺纹连接段和设于壳体上的螺纹连接孔,且螺纹连接段与螺纹连接孔能螺纹联接。
螺纹连接段与螺纹连接孔联接时,转动转套过程中就能使蜗杆轴沿着螺纹移动。一旦蜗杆轴的螺纹连接段不与螺纹连接孔联接时,蜗杆与蜗轮啮合,使得转套转动的同时通过蜗杆轴、蜗杆带动蜗轮转动。
作为另外一种方案,在上述的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中,所述的引导机构为设于蜗杆轴上的螺纹连接段和固连在壳体上的螺套,且螺纹连接段与螺套能螺纹联接。
螺纹连接段与螺套联接时,转动转套过程中就能使蜗杆轴沿着螺纹移动。一旦蜗杆轴的螺纹连接段不与螺套联接时,蜗杆与蜗轮啮合,使得转套转动的同时通过蜗杆轴、蜗杆带动蜗轮转动。
在上述的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中,所述的蜗杆轴外端处的侧部具有齿牙,所述的转套内侧具有与齿牙相匹配的凹槽,且上述的齿牙嵌在凹槽处。
通过齿牙与凹槽配合使得蜗杆轴的外端与转套为周向固定,即转套转动过程中能带动蜗杆轴一同转动。
在上述的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中,所述的蜗杆轴向其外端移动后蜗杆与蜗轮分离,且蜗杆轴的螺纹连接段与壳体的连接部通过螺纹相联接。
显然,在这个状态下,只要不转动蜗杆轴,蜗杆与蜗轮就始终不会啮合。
在上述的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中,所述的转套与蜗杆轴之间设有弹簧,当蜗杆轴向其外端移动后蜗杆与蜗轮分离且弹簧的两端分别作用在蜗杆轴和转套上。
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蜗杆的螺纹连接段始终与壳体的螺纹连接孔接触。
在上述的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中,所述的壳体上固连有固定板,所述的转套外侧具有凸出的凸沿,上述的转套穿过固定板且凸沿处于固定板与壳体之间。
凸沿被定位在壳体与固定板之间,这样的结构使得转套只能转动,而不能轴向移动。
在上述的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中,所述的固定板上具有呈圆形凹入的定位座,且定位座与上述凸沿的形状相匹配,上述的凸沿位于定位座处。
凸沿与定位座配合后使得转套能顺畅的转动,但转套不会脱离壳体或相对于壳体轴向移动。
在上述的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中,所述的壳体内侧固连有垫片,垫片与蜗杆位置相对应。
绞紧器在使用过程中,蜗杆的端面有可能与壳体碰触,通过垫片就能避免蜗杆端面与壳体直接接触。
在上述的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中,所述的壳体外侧设有油嘴。需要对蜗杆与蜗轮的啮合处进行润滑时,通过油嘴就能将润滑油注入壳体内,对上述的啮合处进行润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由于只是在蜗杆轴上具有螺纹连接段和在壳体上设置螺纹连接孔,使得蜗杆轴转动过程中移动比较顺畅。因此,本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使用稳定性比较高。
同时,在蜗杆轴的外端周向固连着一个转套,使得绞紧器在使用过程中蜗杆轴不会在绞紧器外部伸缩。这样就能避免蜗杆轴碰触到货车上的其它零件。因此,它的使用可靠性还比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中蜗杆与蜗轮不啮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中蜗杆与蜗轮啮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架;2、带轴;3、壳体;3a、螺纹连接孔;4、蜗杆;4a、齿牙;4b、蜗杆轴;4c、螺纹连接段;5、蜗轮;7、转套;7b、凸沿;8、固定板;9、弹簧;10、垫片;11、油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绞紧器具有一个支架1,在支架1上设有能转动的带轴2,带轴2的一端伸出支架1。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支架1的侧部固连着一个内部为空腔的壳体3,本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就设置在壳体3处。该装置包括蜗杆4、蜗杆轴4b、蜗轮5和转套7等零件。
蜗杆4套接在蜗杆轴4b上且蜗杆4和蜗杆轴4b固连在一起。
蜗轮5固连在带轴2的伸出端,蜗杆轴4b也设在壳体3内,蜗杆轴4b位于蜗轮5侧部且蜗杆轴4b的一端穿出壳体3,在蜗杆轴4b的外侧具有若干沿蜗杆轴4b轴向设置的齿牙4a。
转套7的端部具有向外侧凸出的凸沿7b,在壳体3上还固连有一个固定板8,转套7穿过固定板8且转套7的凸沿7b处于固定板8与壳体3之间。也就是说转套7不能移动,但它能够转动。
在壳体3上还设有螺纹连接孔3a,蜗杆轴4b上具有与螺纹连接孔3a相匹配的螺纹连接段4c,当螺纹连接段4c与螺纹连接孔3a螺纹联接时,蜗杆4不与蜗轮5啮合。一旦蜗杆轴4b的螺纹连接段4c与螺纹连接孔3a脱离后,蜗杆4就与蜗轮5相啮合。
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在壳体3上固连一个螺套来代替螺纹连接孔3a也是可行的。
本实施例中,在转套7与蜗杆4之间设有弹簧9。当蜗杆4移动至一侧后,弹簧9是受力状态,也就是说在弹簧9的弹力作用下,蜗杆4的螺纹连接段4c与螺纹连接孔3a为接触状态。
当蜗杆4移动至另一侧后,弹簧9是未受力状态。蜗杆4与蜗轮5啮合,并且蜗杆的螺纹连接段4c与壳体3的螺纹连接孔3a处于不接触的状态。
如图3所示,具有本装置的绞紧器在松带时,蜗杆4不与蜗轮5啮合,并且在弹簧9的弹力作用下蜗杆4上的螺纹连接段始终与壳体的螺纹连接孔保持接触状态。只要不转动转套7,蜗杆4就始终不会与蜗轮5啮合或接触。此时,蜗轮5能自由转动,相应的带轴2在自由转动过程中就完成了松开捆绑带的目的。
如图4所示,需要捆绑货物时,转动转套7,转套7转动过程中带动蜗杆4一同转动。由于蜗杆4螺纹连接段4c与壳体3的螺纹连接孔3a接触,这样就使得蜗杆4在转动过程中会沿其轴向移动。移动一段距离后蜗杆4能与蜗轮5啮合,这个过程中螺纹连接段4c与螺纹连接孔3a还是接触的。当蜗杆4与蜗轮5完全啮合时,螺纹连接段4c才与螺纹连接孔3a脱离。此状态下,蜗轮5只能单向转动,反向具有自锁而无法转动,即蜗轮5单向转动过程中带动带轴2始终单向转动。从而通过单向转动的带轴2将捆绑带收紧,将货物牢牢的捆绑住。本实施例中,在壳体3内侧固连有垫片10,垫片10与蜗杆4端部位置相对应,通过垫片10避免蜗杆4直接碰触到壳体3内侧。
另外,为了对蜗杆4和蜗轮5处进行润滑,在壳体3外侧还设有用于注入润滑油的油嘴11。
Claims (10)
1、一种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绞紧器的支架(1)上设有能转动的带轴(2),带轴(2)的一端伸出支架(1),该装置包括固连在支架(1)侧部的壳体(3)和设于壳体(3)内的蜗杆(4)、蜗杆轴(4b)和蜗轮(5),蜗轮(5)固连在带轴(2)的伸出端,蜗杆轴(4b)设于蜗轮(5)的侧部且能沿其轴向在壳体(3)内移动,所述的蜗杆(4)套在蜗杆轴(4b)上且两者固连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蜗杆轴(4b)的外端伸出壳体(3),在蜗杆轴(4b)与壳体(3)之间设有当蜗杆轴(4b)转动能使蜗杆轴(4b)相对于壳体(3)轴向移动的引导机构,当转动蜗杆轴(4b)使其轴向移动后蜗杆(4)与蜗轮(5)啮合且蜗杆(4)轴脱离引导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3)外侧还轴向固连有一个转套(7),转套(7)套在蜗杆轴(4b)的外端且两者周向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导机构为设于蜗杆轴(4b)上的螺纹连接段(4c)和设于壳体(3)上的螺纹连接孔(3a),且螺纹连接段(4c)与螺纹连接孔(3a)能螺纹联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导机构为设于蜗杆轴(4b)上的螺纹连接段(4c)和固连在壳体(3)上的螺套,且螺纹连接段(4c)与螺套能螺纹联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蜗杆轴(4b)外端处的侧部具有齿牙(4a),所述的转套(7)内侧具有与齿牙(4a)相匹配的凹槽,且上述的齿牙(4a)嵌在凹槽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蜗杆轴(4b)向其外端移动后蜗杆(4)与蜗轮(5)分离,且蜗杆轴(4b)的螺纹连接段(4c)与壳体(3)的连接部通过螺纹相联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套(7)与蜗杆轴(4b)之间设有弹簧(9),当蜗杆轴(4b)向其外端移动后蜗杆(4)与蜗轮(5)分离且弹簧(9)的两端分别作用在蜗杆轴(4b)和转套(7)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3)上固连有固定板(8),所述的转套(7)外侧具有凸出的凸沿(7b),上述的转套(7)穿过固定板(8)且凸沿(7b)处于固定板(8)与壳体(3)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板(8)上具有呈圆形凹入的定位座,且定位座与上述凸沿(7b)的形状相匹配,上述的凸沿(7b)位于定位座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3)内侧固连有垫片(10),垫片(10)与蜗杆(4)位置相对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1990066U CN201347209Y (zh) | 2008-12-29 | 2008-12-29 | 一种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1990066U CN201347209Y (zh) | 2008-12-29 | 2008-12-29 | 一种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347209Y true CN201347209Y (zh) | 2009-11-18 |
Family
ID=41366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820199006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347209Y (zh) | 2008-12-29 | 2008-12-29 | 一种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347209Y (zh) |
-
2008
- 2008-12-29 CN CNU2008201990066U patent/CN201347209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19135B (zh) | 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 | |
CN104058121B (zh) | 一种链条的收放装置 | |
CN101318565B (zh) | 铰车的收放带装置 | |
CN109733659A (zh) | 一种捆绑器的收放机构 | |
CN101519136B (zh) | 一种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 | |
CN201587545U (zh) | 一种自动收带拉紧器 | |
CN201347209Y (zh) | 一种改良的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 | |
CN101274606B (zh) | 绞车的自动收放带装置 | |
CN101519134B (zh) | 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 | |
CN201347207Y (zh) | 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 | |
CN201347208Y (zh) | 绞紧器的收放带装置 | |
CN101654076B (zh) | 一种智能捆绑器 | |
CN217534205U (zh) | 一种刮板输送机棘轮式紧链器 | |
CN215037020U (zh) | 一种塔吊牵引钢丝绳收紧装置 | |
CN201245111Y (zh) | 绞车的自动收放带装置 | |
CN204021281U (zh) | 一种链条的收放装置 | |
CN102849636B (zh) | 一种绞车的带轴驱动装置 | |
CN101519131B (zh) | 绞紧器收放带装置 | |
CN101844340B (zh) | 一种自动收带拉紧器 | |
CN202897890U (zh) | 一种绞车的带轴驱动装置 | |
CN201511869U (zh) | 一种智能捆绑器 | |
CN201254300Y (zh) | 铰车的收放带装置 | |
KR200311743Y1 (ko) | 윈치장치 | |
KR20140006403U (ko) | 래칫 기어가 구비된 캡스턴 윈치 시스템 | |
KR100686582B1 (ko) | 정, 역회전이 자유로운 윈치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11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81229 |